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敦煌吐鲁番研究论文集PDF

敦煌吐鲁番研究论文集PDF

发布时间:

敦煌吐鲁番研究论文集PDF

著作1、《敦煌音义汇考》(合著),杭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2、《敦煌文献丛考》,中华书局2005年3、《敦煌经籍叙录》,中华书局2006年4、《敦煌经部文献合集》(合著),中华书局2008年。主要论文1、《伯三六Ο二残卷作者考》,《文史》第40辑,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2、《唐写本〈礼记音〉著作时代考》,《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3辑,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3、《唐写本〈礼记音〉所见方音考》,《俗语言研究》第4期,1997年,京都:禅籍俗语言研究会编。4、《北图藏殷42〈论语音义〉残卷跋》,《敦煌吐鲁番研究》第2卷,季羡林、饶宗颐、周一良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5、《中古碑志与大型辞书编纂》,《唐研究》第3卷,荣新江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6、《〈唐刺史考〉阙误补正》,《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第1期,1999年。7、《〈汉语大词典〉义项阙漏举例》,《古汉语研究》第3期,1999年。8、《〈日藏宋本庄子音义〉校证》,《中古近代汉语研究》第1辑,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9、《〈淮南子〉补笺》,《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6辑,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10、《敦煌本〈尚书〉叙录》,《敦煌文献论集:纪念敦煌藏经洞发现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郝春文主编。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11、《碑志释词》,《汉语史学报》第2辑,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12、《北敦14681号〈尚书〉残卷的抄写时代及其版本来源——与王煦华先生商榷》,《敦煌学辑刊》第2期,2002年。13、《BD14681〈尚书〉残卷考辨》,《新世纪敦煌学论集》,项楚、郑阿财主编。成都:巴蜀书社,2003年。14、《BD09523〈礼记音义〉残卷跋》,《敦煌研究》第2期,2003年。15、《敦煌出土〈尚书〉写卷研究的过去与未来》,《敦煌吐鲁番研究》第7卷,季羡林、饶宗颐主编。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16、《敦煌〈诗经〉卷子研读札记二则》,《敦煌学辑刊》第1期,2004年。17、《法藏敦煌〈毛诗音〉“又音”考》,《中国俗文化研究》第2辑,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成都:巴蜀书社,2004年。18、《跋国家图书馆所藏敦煌〈诗经〉写卷》,载《敦煌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敦煌吐鲁番学资料研究中心编。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19、《唐写本〈周易经典释文〉校议》,《出土文献研究》第7辑,中国文物研究所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20、《跋国家图书馆藏〈春秋谷梁传〉集解残卷》,《敦煌研究》第1期,2006年。21、《关于傅斯年图书馆所藏〈周易正义〉写卷》,《甘肃省博物馆学术论文集》,甘肃省博物馆编。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22、《试论法藏敦煌〈毛诗音〉写卷的文献价值》,《礼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庆祝沈文倬先生九十华诞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23、《英藏敦煌〈毛诗音〉写卷所见〈毛诗〉本字考》,《敦煌学辑刊》第3期,2007年。24、《从敦煌写本〈礼记音〉残卷看六朝时郑玄〈礼记注〉的文本》,《文史》第4辑,2009年。25、《〈毛诗〉文字探源四则》,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编《出土文献研究》第9辑,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

1、《敦煌吐鲁番文书论稿》,230千字,江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12月。2、《唐代西州土地关系述论》,306千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7月。3、《唐代政治经济史综论--甘露之变研究及其他》,商务印书馆,2012年4月。 1、《解说插图中西关系史年表》,主编黄时鉴,本人主要编撰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二部分,约280千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2、《二十世纪唐研究·土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1月,50千字。 1.《伯希和三七一四号背面传马坊文书研究》,20千字,载《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中华书局1982年5月版。2.《马社研究—伯三八九九号背面马社文书介绍》,38千字,载《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二辑,北大出版社1983年12月版。3.《牒式及其处理程式的探讨—唐公式文研究》,44千字,载《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三辑,北大出版社1986年2月版。4.《关于归义军时期一份布纸破用历的研究—试释伯四六四零背面文书》,54千字,载《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三辑,北大出版社1986年2月版。5.《从敦煌吐鲁番文书看唐前期和籴之特点》,载《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五辑,北大出版社1989年 月版。6.《金山国立之我见》,24千字,载《敦煌学辑刊》1990年第2期。7.《唐代前期市估法研究》,16千字,载《敦煌吐鲁番学研究论文集》,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年6月版。8.《论麴氏高昌臧钱》,14千字,载《北京大学学报》1991年第5期。9.《唐代前期和籴政策与政局之关系—唐代和籴政策研究之二》,28千字,载《季羡林教授八十华诞纪念论文集》,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12月版。10.《唐代六品以下职散官受永业田质疑》,15千字,载《文史》第34辑,中华书局1992年版。11.《陈寅恪先生之史识与史法》,19千字,载《学人》第三辑,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12.《唐代胡化婚姻关系试论—兼论突厥世系》,24千字,载《纪念陈寅恪先生百年诞辰学术论文集》,江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8月版。13.《唐代西州土地的管理方式—唐代西州田制研究之三》,24千字,载《唐研究》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12月版。14.《部田及其授受额之我见—唐代西州田制研究之四》,24千字, 载《敦煌吐鲁番研究》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4月版。15.《唐代中后期的和籴——唐代和籴政策研究之三》,18千字,载《文史》第41辑,中华书局1996年4 月版。16.《读李锦绣〈唐代财政史稿(上卷)〉》,5千字,载《中国文化》13期,中国文化杂志社1996年6月。17.《〈唐西州高昌县授田薄〉整理与断代——唐代西州田制研究之二》,17千字,载《学人》第十一辑,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年6月版。18.《李训郑注与牛李党人——甘露事件研究之四》,14千字,载《学术集林》第13期,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5月版。19.《论于谦在正统景泰之交的作用》,载《于谦研究》,中国文史出版社1998年10月版。20.《唐代西州田制的普遍意义——唐代西州田制研究之一》,18千字,载《文史》第44辑,中华书局1998年9 月版。21.《读卞锡麟教授文后》,3千字,载《中韩人文精神》,学苑出版社1998年11月版。22.《“甘露之变”前后郑注行踪考辨》,10千字,载《文史》第46辑,中华书局1998年12月版。23.《“惜训恶注”与时人心态——甘露事件研究之三》,载《唐研究》六卷,2000年12月北京大学出版社。24.《西州成立时间考》,载《文献》2001年1期。25.《唐代西州合户之授田额——唐代西州田制研究》,《敦煌吐鲁番研究》第五卷,187-194页,2001年5月,北京大学出版社。26.《李训郑注与甘露之变——甘露事件研究之二》,21千字,《文史》总56辑,2001-3,2001年11月。27.《唐代敦煌吐鲁番地区的戍与长行坊——驿传制度向长行制度变化之一侧面》,18千字,载《2000年敦煌学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甘肃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28、《麴氏高昌和唐代西州的葡萄、葡萄酒及葡萄酒税》,载《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4期,总第68期,2002年12月15日,29千字。

敦煌吐鲁番文献集成pdf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前身是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成立于1956年11月,1958年3月,与中华书局上海办事处合并改组为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成为上海地区整理出版古籍的专业机构。1978年1月改为今名上海古籍出版社。社址瑞金二路272号。 上海古籍出版社以出版中国古代和近代文学、 历史、 哲学、 军事、 经济、 艺术、 语言文字、 科学技术古籍, 兼及今人对古籍的研究论著、 大专教材、 工具书和普及读物的专业出版社。 对古代作家的诗文集(别集、总集),以及哲学、史地、科技、语言类古籍,经过校勘、标点、分段出版注释本,有的利用前人笺注,大部分约请当代专家学者整理和新注。这类古籍整理的书籍,还包括各个门类的其他系列性图书,以及未列入系列或丛书的单独品种。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成立之初便已开始对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不同时代有代表性的作家及诗词散文等不同文学门类的作品选读、选辑,加以通俗的解说、详尽的注释。有的更用现代汉语翻译。精选历代名篇,加上说明、注释,以单篇或合订本形式,出版《中华活页文选》。还有古代重要典籍的今译,如《四书》、《五经》、老庄诸子,以及《孙子兵法》等,语译而外,有的还附原文。并出版一部分高等学校的文科教材。 出版当代老中青著名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各个方面的学术论著,如陈寅恪、郑振铎、郭绍虞、钱钌重书、饶宗颐、吕思勉、岑仲勉、俞平伯等著名学者,或编为文集,或作为专题论著。此外,对海外汉学研究成果,有选择地出版《海外汉学丛书》。1962年起出版了不定期的学术刊物《中华文史论丛》。 已成系列的有《文化春秋丛书》、《三百题系列新刊》、《十大系列丛书》、《生活文化丛书》、《文物鉴赏丛书》、《中华文明宝库》等等。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时期出版了《中国丛书综录》、《诗韵新编》、《变文字义通释》等等。近年又有《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二十五史纪传人名索引》等。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时期已设立了影印组。现已发展为3个编辑室。历年来影印的有《中国古代版画丛刊》、《古本戏曲丛刊》、《古本小说集成》、《敦煌吐鲁番文献集成》、大型的《四库全书》等。 上海古籍出版社下设5个编辑室和1个编辑组。第一编辑室负责文学类;第二编辑室负责除文学以外的哲学、经济、军事、历史、艺术、科技等类以及《中华文史论丛》;第四、第五编辑室分别负责敦煌吐鲁番文献和《续修四库全书》,此外的影印工作由第三编辑室负责;一个编辑组负责临时性或突击性的某些书稿。 上海古籍出版社前身古典文学出版社,由李俊民任社长兼总编辑;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时期,自1959年3月至1966年12月,由金兆梓任主任,总编辑一直是由副主任李俊民兼任。上海古籍出版社成立后先后担任社长、总编辑的有李俊民、戚铭渠、魏同贤、钱伯城、李国章、赵昌上海古籍出版社建社近五十年,其前身为古典文学出版社,成立于1956年11月,1958年6月改组为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78年1月易称今名。现有职工123人,有编审11,副编审等29人。设有七个编辑室、编审室、美编室、出版科、校对科、发行一、二科、宣传信息科及办公室、人事科、行政科、储运部等部门。 上海古籍出版社是一家专业出版社,以出版古典文学、历史、哲学、语言、科学技术、医学、军事、工具书、画册、大专教材等古籍的整理和学术研究著作为主,兼及普及传统文化的读物。累计出版图书6000多种。近年来初版品种每年约290种左右,重版图书约占出书总数的40%。经过多年不断探索、总结,确立了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以质量与品牌为中心,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提高文化品位适应读者的需求,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建设与上海一流国际大都市相应的一流专业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认真贯彻社会主义的出版方针,坚持古籍整理和学术著作与普及传统文化读物并重,排印和影印并举,大中小型图书合理安排的出书框架。还注重出版物的文化含量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统一,加强多层次的标志性品种与扩大规模效应相统一,从而积极主动地贯彻适应市场,引导市场这一宗旨。 标志性的品种主要有以下块面。 一、 大型集成性文献丛刊与古籍整理形成规模。 《敦煌吐鲁番文献集成》已出:《俄藏敦煌吐鲁番文献》(全17册)、《法藏敦煌吐鲁番文献》(全34册)、《上海图书馆藏敦煌吐鲁番文献》(全4册)《上海博物馆藏敦煌吐鲁番文献》(全2册)、《北大藏敦煌吐鲁番文献》(全2册)、《天津艺术博物馆藏敦煌文献》(全7册),以及《俄藏黑水城文献》(已出11册),别外还推出《俄藏敦煌艺术品》(已出5册),《英藏黑水城文献》(全4册)等。 中国出版史上规模最大的工程《续修四库全书》,1800册于2002年全部出齐。 大型集成性资料《上海道契》,这是研究上海开埠史乃至中国近代经济史、社会史的第一手资料,全套30册于2004年出齐。举世瞩目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是近百年来所发现,战国商牍中数量最大,内容最丰富的文物史料。目前《上海博物藏战国楚竹书》已出4册(另2册也即将出版)。本书的出版为研究先秦的思想史无疑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原始资料,已引起学术界的极大关注。 作为文学古籍整理的大型骨干工程《中国古典文学丛书》历经二十余年已出版85种,全套丛书100种将于世纪之交出齐。此丛书是经重新整理的规模最大、最系统的古代文学家别集丛书。 二、 学术著作的新格局 我社已出《中华学术丛书》、《海外汉学丛书》在海内外享有很高声誉。 《中华学术丛书》汇集海内外一流专家的研究论著,《海外汉学丛书》译解日、美、欧洲汉学家经典性的古籍类论著,分别出版了10多种,《晚清民国学术书系》等均为学界重视而屡获嘉奖。 王运熙、顾易生主编的《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七卷本1997年整套推出,荣获第三届国家图书奖,标志着我社传统形态的学术论著迈上了一个新台阶。1998年将继续推出版郭预衡先生耗时十余年的力作《中国文学史》(全四册),也以慎密精当为基本特色。《中西纹饰比较》、《谥法研究》、《求索真文明》、《夏商周青铜器研究》、《恩辨录》、《隋唐帝国形成史论》、《上海史研究译丛》等论著更以崭新的视角向读者展示了学术研究的新成果。 三、 高品位、系列化的普及读物 近几年来普及读物市场泡沫书泛滥,而我社按照"普及读物要出精品"的指导思想,近年来出版了《中华古籍译注丛书》中《周易译注》、《仪礼译注》、《孟子译注》、《论语译注》等,在译注热中以精审编校,确保质量而独树一帜;《二十五史新编》更集全国各地二十四位专家,在保留旧史基本构架的基础上,兼取通史之长,删重补缺,并吸纳其他史乘乃至考古资料,以新的视角进行新编、新撰、新评,使五千年的中国历史跃然于读者眼前。《二千年前的哲言》从数百万字的系统资料中反复研究筛选出561则语录,既集中体现了先秦哲人的主体精神,又构成切合时代需要的可读可诵的少而精的新体系,被青年学生誉为通向中华文化殿堂的门户,李岚清副总理为此书题词。《新世纪文史哲经典读本》自2002年起陆续出版了40种,着重介绍了古代文学、历史、哲学方面的名家与名作,为深入浅出的基本读物。《唐诗三百首》图文本系列10余种,以译文精当,通俗易读,版式新颖,深受广大读者喜爱。《民俗文化丛书》10种和《文化中国经典旅程》5种,均以适合当代青年的笔调,系统介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和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 四、 大中型画册与工具书,形成个性与规模 大中型画册是我社近几年来开拓的新项目。以有高度的文化价值并具独占性的项目,与文物收藏、鉴定、欣赏相结合的系列画册为主。数年来已形成鲜明的个性与规模。如《中国古代军戎服饰》、《追忆--近代上海图史》、《上海360°》、《古玩真赝对比系列》、《十九世纪中国市开风情》《大清帝国城市印象》、《中国大佛》等,以内涵的独占性与编撰的丰富文史价值为读者喜爱。《中国瓷器鉴定与欣赏》、《中国家具鉴定与欣赏》、《中国书画鉴定与欣赏》、《中国紫砂鉴定与欣赏》和《中华奇石》实用而高雅,兼具工具书性质。 权威性的古代工具书与集成性的今人编纂工具书是本社工具书出版的重点。前者以《说文解字注》、《王引之校改康熙字典》为代表,因版本精良,版面设计清晰,索引细致准确,长销不衰。后者先有《中国丛书综录》、《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后有《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等规模宏大,倾注了一代专业人员的心血,为学人所必备。 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图书在海内外学术界、读书界产生良好的影响。1978年来共有300多种图书分获国家图书奖、全国古籍整理优秀图书奖、金钥匙奖、上海市优秀图书奖等。其中《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中国文学批评通史》分获第一、第三届国家图书奖,《续修四库全书》获第六届国家图书荣誉奖;《文心雕龙义证》、《上海博物馆藏敦煌吐鲁番文献集成》、《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全祖望集汇校集注》、《朱子全书》(与安徽教育社共同出版)分获第一、第二、第三届、第五届、第六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中华奇石》、《中国古代军戎服饰》、《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戴敦邦新绘全本红楼梦》分获第九、第十届、第十二届、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

《文化苦旅》中有独到的见解~

上海古籍出版社前身是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成立于1956年11月,1958年3月,与中华书局上海办事处合并改组为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成为上海地区整理出版古籍的专业机构。1978年1月改为今名上海古籍出版社。社址瑞金二路272号。 上海古籍出版社以出版中国古代和近代文学、 历史、 哲学、 军事、 经济、 艺术、 语言文字、 科学技术古籍, 兼及今人对古籍的研究论著、 大专教材、 工具书和普及读物的专业出版社。 对古代作家的诗文集(别集、总集),以及哲学、史地、科技、语言类古籍,经过校勘、标点、分段出版注释本,有的利用前人笺注,大部分约请当代专家学者整理和新注。这类古籍整理的书籍,还包括各个门类的其他系列性图书,以及未列入系列或丛书的单独品种。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成立之初便已开始对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不同时代有代表性的作家及诗词散文等不同文学门类的作品选读、选辑,加以通俗的解说、详尽的注释。有的更用现代汉语翻译。精选历代名篇,加上说明、注释,以单篇或合订本形式,出版《中华活页文选》。还有古代重要典籍的今译,如《四书》、《五经》、老庄诸子,以及《孙子兵法》等,语译而外,有的还附原文。并出版一部分高等学校的文科教材。 出版当代老中青著名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各个方面的学术论著,如陈寅恪、郑振铎、郭绍虞、钱钌重书、饶宗颐、吕思勉、岑仲勉、俞平伯等著名学者,或编为文集,或作为专题论著。此外,对海外汉学研究成果,有选择地出版《海外汉学丛书》。1962年起出版了不定期的学术刊物《中华文史论丛》。 已成系列的有《文化春秋丛书》、《三百题系列新刊》、《十大系列丛书》、《生活文化丛书》、《文物鉴赏丛书》、《中华文明宝库》等等。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时期出版了《中国丛书综录》、《诗韵新编》、《变文字义通释》等等。近年又有《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二十五史纪传人名索引》等。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时期已设立了影印组。现已发展为3个编辑室。历年来影印的有《中国古代版画丛刊》、《古本戏曲丛刊》、《古本小说集成》、《敦煌吐鲁番文献集成》、大型的《四库全书》等。 上海古籍出版社下设5个编辑室和1个编辑组。第一编辑室负责文学类;第二编辑室负责除文学以外的哲学、经济、军事、历史、艺术、科技等类以及《中华文史论丛》;第四、第五编辑室分别负责敦煌吐鲁番文献和《续修四库全书》,此外的影印工作由第三编辑室负责;一个编辑组负责临时性或突击性的某些书稿。 上海古籍出版社前身古典文学出版社,由李俊民任社长兼总编辑;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时期,自1959年3月至1966年12月,由金兆梓任主任,总编辑一直是由副主任李俊民兼任。上海古籍出版社成立后先后担任社长、总编辑的有李俊民、戚铭渠、魏同贤、钱伯城、李国章、赵昌平。

敦煌学是指以敦煌遗书、敦煌石窟艺术、敦煌学理论为主,兼及敦煌史地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是研究、发掘、整理和保护中国敦煌地区文物、文献的综合性学科。与徽州学和藏学齐名,是中国的三大区域文化之一。 光绪二十六年(1900,一说二十五年)农历五月二十六日,王道士所雇的人在清除第1 敦煌学6窟甬道的积沙时,偶然发现了藏经洞(今编号为第17窟)。但敦煌当地的富绅无人认识洞内这批文物的价值,腐败的清政府也未能对其进行应有的保护。致使藏经洞中的大批敦煌遗书和文物先后被外国"探险队"捆载而去,分散于世界各地。劫余部分被清政府运至北京入藏京师图书馆。莫高窟的壁画和塑像也遭到劫夺与破坏。1914年至1915年,俄国奥登堡率考察队到敦煌和莫高窟,不仅收集到大批敦煌写本,还掠走了第263窟的多块壁画。1921年,在苏俄国内战争中失败的数百名白匪军逃窜到莫高窟,他们在壁画上任意涂抹、刻画,并在洞窟内烧炕做饭,致使大批壁画被火燎烟熏。1924年,美国华尔纳曾到莫高窟盗剥了大面积的壁画,并掠走彩塑。敦煌遗书和文物的散失对中国文化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但打客观上却推动了东西方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它们进行整理和研究,并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敦煌学。敦煌学的兴起引起了学术界对敦煌莫高窟的重视。自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起,中国的历史学、考古学和美术工作者到敦煌进行考察的人逐渐增多。经过他们的研究和宣传,敦煌莫高窟在文化界的知名度逐渐提高。1944年,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担负起了保护洞窟临摹、研究敦煌壁画的职责。1951年,敦煌艺术研究所更名为敦煌义物研究所。1984年8月,在敦煌文物研究所的基础上,扩大建立了敦煌研究院。1986年12月,敦煌被国家列为历史文化名城。1987年8月,敦煌县改为县级市。同年12月,敦煌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年来,中国敦煌学发展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文献的整理和刊布。   1981—1986年,黄永武主编《敦煌宝藏》由台湾新丰文公司出版,共140巨册,影 敦煌学印英国、法国、中国大陆及已经刊布的敦煌汉文文书。1990年台湾和大陆合作出版了63册的《敦煌大藏片经》,以北京图书馆所藏为主,兼及英法所藏的部分敦煌写经。1990年起,四川人民出版社陆续出版了由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英国图书馆合作编辑的《英藏敦煌文献(汉文非佛经部分)》大型图册15卷,图册利用最新摄影印刷技术,图版清晰。上海古籍出版社与俄罗斯及国内有关部门合作,从1992年起陆续出版《敦煌吐鲁番文献集成》,已刊出的是《俄藏敦煌文献》和《上海博物馆藏敦煌吐鲁番文献》等图录。   二:是系统系列的研究著作。   如周绍良主编的《敦煌文献分类录校丛刊》(1996年)是第一次按学科和专题对敦煌文献进行系统的整理研究的高水平著作,作者付出了十几年劳动;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的《敦煌学导论丛刊》和《敦煌丛刊》,作者有大陆、台湾和外国人,主力作者是大陆学者。   三:是宗教文化出版社的《藏外佛教文献》丛书。   四:是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敦煌学大辞典》   这部由季羡林先生主编、100多位专家耗时13年撰稿的著作,可称得上百年敦煌学的总结性之作。   五:是敦煌石窟保护和艺术研究居于世界前列。   敦煌研究院和它的前身敦煌艺术研究所和国内的其他有关科研单位合作,完成了南区一段的加固工程,使南大像以南的洞窟得到了保护,通道互相连接,与中区形成了统一的整体。在清洗烟熏壁画方面也取得进展,使被日俄匪军烟熏黑的初唐壁画露出了优美的风姿。敦煌研究院还与涂料研究所合作,对壁画颜色褪变的原因进行了科学化验和分析研究,对壁画起甲原因也进行了研究和防治。与美国盖蒂基金会与兰州大学对石窟顶部的固沙问题进行了合作研究。   六:是敦煌文献的利用也有新的突破。   沙州归义军史的研究始终吸引着众多的敦煌学者。我国学者已基本搞清了自张议潮起历任归义军节度使的世系年代,以及张曹两姓执政时期的政治史脉络,对归义军政权与于阗、甘州回鹘通婚及其关系的研究也在深入。敦煌出土的唐代均田、差科、赋役、户籍等文书,以及手工业、商业等有关政治、法律、军事、经济及社会生活等方面文书的分类及综合研究出现了一批高水平的成果。对寺院经济的研究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如姜伯勒《唐五代敦煌寺户制度》。   七:是对敦煌语言文学研究成绩斐然。   敦煌文学研究歌辞、诗歌、变文、俗赋等方面出现了一大批考证翔实,内容丰富的专著和论文。随着研究的深入,在理论上开展了对敦煌文学概念及范围的探讨。   另外,少数民族历史语言、音乐舞蹈、科技及宗教的研究也获硕果。

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

1《中晚唐的估法与钱币》,《社会科学》5卷11期,1949年。2《论朔方军》,《周叔弢先生六十生日纪念论文集》,1950年3《专制主义在唐代行会制度上的表现》,《光明日报》1956年2月16日4《初级中学课本中国历史第一册试教工作里的一些经验》,《历史教学》1956年6月5《介绍初级中学课本中国历史第一册》,《历史教学》 1956年7月 46《从西晋到唐劳动人民徭役负担的减轻》,《光明日报》1956年8月30日7《初级中学课本中国历史第二册的基本线索和重点》,《历史教学》1957年3月8《关于唐朝法律的几个问题》,《历史教学》1957年4月9《敦煌唐代差科簿考释》,《历史研究》1957年12期。10《<唐律>所载“同居有罪相为隐”一语如何理解》,《历史教学》1962年3月11《论魏徵》,《学术通讯》1962年3期,37-42页12《关于唐律疏议中三条律疏的修改》,《文史》8辑,1980年13《唐田令研究——从田令和敦煌文书看唐代土地制度中的几个问题》,《纪念陈垣诞辰百周年史学论文集》,1981年14《试论唐前期布的货币职能》,《中华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1981年15《介绍敦煌文书西魏大统十三年记帐户籍残卷》,《历史论丛》2,1981年16《唐天宝差科簿研究——兼论唐代色役制度和其他问题》,《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1982年17《唐代土贡资料系年――唐代土贡研究之一》,《北京大学学报》,1982年4期。18《试论勾官――唐代官制研究之一》,《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2辑,1983年19《试论唐代丝纺织业的地区分布》,《魏晋隋唐史论集》2卷,1983年20《七十年来我国敦煌研究文献目录》,《丝路访古》,1982年21《吐鲁番出土范德达告身校释》,《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2辑,1983年22《敦煌吐鲁番文书与唐史研究》,《文史知识》1985年6期23《论唐代前期行政管理的较高效率与法制的关系》,《北京大学学报》1985年3期24《关于唐代均田制中给田问题的检讨——读大谷欠田退田给田文书》, 《中国史研究》1986年1期25《唐代的小自耕农和租佃制及其他》,《中华文史论丛》1986年4期26《敦煌写本唐开元水部式校释》,《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3辑 1986年27《略谈陈寅恪先生的治史方法》,《清华大学学报》1986年1期28《再论唐代勾检制—唐代官制研究之二》,《北京大学学报》1986年2期29《敦煌吐鲁番文书中有关唐勾检制资料试析》,《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4辑 1987年30《论唐代的均田制》,《北京大学学报》1987年2期31《论韦皋在唐和吐蕃、南诏关系中的作用》,《北京大学学报》1988年2期32《关于唐代后期方镇官制新史料考释》,《纪念陈寅恪先生诞辰百年学术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33《武则天长安二年西州括田括户中官府勘田支书考释》,《出土文献研究续集》 1989年34《关于唐代门荫制的一些史料校释》,《郑天挺纪念论文集》 1990年35《伯三三四八背文书研究》,《敦煌吐鲁番学研究论文集》 1990年36《关于唐代流外官两点意见——唐流外官制研究之二》,《北京大学学报》1990年2期37《读吐鲁番文书札记二则》,《中国文化》4卷? 1991年38《吐鲁番出土唐代天宝四载十——十二月交河郡财务案残卷考释》,《北京大学学报》1991年5期40《读吐鲁番出土唐代军事文书札记》,《纪念李埏教授从事学术活动五十周年史学论文集》 1992年41《通典载唐开元二十五年官品令流外官制校释》,《文史》35辑 1992年42《杨隋氏族问题述要》,《季羡林教授八十华诞纪念论文集》 1992年43《吐鲁番出土唐西州某县事目文书研究》,《国学研究》1卷 1993年44《论敦煌吐鲁番出土唐代官府文书中“者”字的性质和作用》,《九州学刊》5卷4期 1993年45《读吐鲁番文书札记》,《北京大学学报》1994年1期46《唐灭高昌及西州庭州考论》,《北大史学》2 1994年47《试论唐代前期的河西节度使》,《国学研究》2卷1994年48《敦煌吐鲁番出土唐官府文书缝背表记事押署钤印问题初探》,《文史》40辑 1994年49《学习柳如是别传的一点体会――柳如是的民族气节》,《柳如是别传与国学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50《陈寅恪史学的渊源和史学思想述略稿——斯文自有千秋业》,《学人》10辑1996年51《读〈陈寅恪读书札记·旧唐书新唐书之部〉》,《学人》2辑 1996年52《论唐代前期幽州节度》,《学人》11辑 1997年53《从陈寅恪读两唐书札记看他的史学》,《中国文化研究》1997年4期54《论唐代前期的陇右节度》,《国学研究》4卷 1997年55《宋本大唐六典说明》,《一九一一――一九八四影印善本书序跋集录》,中华书局,1995年56《简述陈寅恪先生之学》,《学人》13辑,1998年57《陈寅恪“读书不肯为人忙”述义》,《学人》14辑,1998年58《试论唐太宗对敕勒族的政治军事政策》,《北大史学》6卷,1999年59《敦煌文书与唐史研究》,《文物》2000年8期60《陈寅恪先生对华夏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重要贡献述略稿》,《学术研究》2000年12期61《关于敦煌文书研究的两点意见》,《东方》2000年7期62《关于读资治通鉴的一些意见》,《文史知识》2002年1期63《述陈寅恪先生〈论韩愈〉之作的重大意义》,《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3期64《学习〈唐代政治史述略论稿〉的一些体会》,《书品》2003年4期65《唐人小说红线的历史背景》,《文史知识》2004年2期,100-103页66《唐人小说虬髯客与唐史研究》,《文史知识》2006年6期,74-76页67《论李靖》,《仰止集――王玉哲先生纪念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55-66页68《读《唐六典》的一些体会》,《文史知识》2009年1期

敦煌变文选注 巴蜀书社 1990年2月敦煌文学丛考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年4月王梵志诗校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年10月敦煌诗歌导论 新文本出版公司 1993年5月敦煌歌词总编匡补 新文本出版公司 1995年1月寒山诗注 中华书局 2000年1月 宋文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年7月敦煌文学作品选 中华书局 1987年12月随唐五代文学史(上)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年3月苏轼研究资料汇编 中华书局 1994年4月敦煌邈真赞校录并研究 新文本出版公司 1994年7月随唐五代文学史(中)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年12月 论《庄子》对苏轼艺术思想的影响 四川大学学报 1979年第三期苏诗比喻琐谈 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6辑《苏轼研究专集》 1980年11月敦煌变文语记号札记 四川大学学报 1981年第2期《敦煌写本王梵志诗校注》补正 中华文史论丛 1981年第4辑敦煌变文语记号札记 词典研究丛刊(第4辑)1982年3月卢仝诗论 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15辑 1982年10月敦煌变文校勘商榷 中国语文 1982年第4期敦煌变文字义析疑 中华文史论丛 1983年第1辑《伍子胥变文》补校 文史(第十七辑) 1983年6月《维摩碎金》探索 南开学报 1983年第2期《补全唐诗》二种续校 四川大学学报 1983年第3期读《纪评苏诗》 《东坡诗论丛》,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3年9月说东坡柯丘海棠诗 《东坡诗论丛》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3年9月游侠诗人刘叉 四川大学学报增刊第21辑 《唐宋文学论丛》 1983年11月变文字义零拾 中华文史论丛  1984年第2辑敦煌本《孝子传》补校 敦煌研究3期(总5期) 1985年《庐山远公话》补校  《敦煌学论集》甘肃人民出版社 1985年3月《王梵志诗校辑》匡补 中华文史论丛 1985年第1辑读《管锥编》札记 中华文史论丛 1985年第2辑《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补校 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27辑 《古籍整理研究》 1985年5月《王梵志诗校辑》匡补 敦煌研究 1985年第2期敦煌变文语词校释商兑 中国语文 1985年第4期苏诗中的行业语 《东坡研究论丛》 四川文艺出版社 1986年3月王梵志诗释词 中国语文 1986年4期王梵志诗十一首辨伪 中华文史论丛 1986年2辑敦煌本句道兴《搜神记》补校 文史(第二十六辑) 1986年5月《破魔变文》补校 敦煌学辑刊 1986年2辑《降魔变文》补校  敦煌研究 1986年4期《五灯会元》点校献疑三百例 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 (172期) 1987年3月7日王梵志诗校注 《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四辑),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年敦煌文学杂考 《1983年全敦煌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 1987年4月敦煌文学研究漫谈 文史知识  1987年第12期王梵志的一组哲理诗(校释与评论) 敦煌研究 1988年1期敦煌变文字义续拾 《敦煌语言文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8年7月《敦煌变文集》校记散录 《敦煌语言文学论文集》,浙江古籍出版社 1988年10月苏藏法忍抄本王梵志诗校注 《南天文学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 1988年11月王梵志诗论 文史(第三十一辑 ) 1988年11月列1456号王梵志诗残卷补校 中华文史论丛 1989年第1辑唐宋新诗话(三则) 《百家唐宋新诗话》,四川文艺出版社 1989年5月《维摩诘经讲经文》补校 《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五辑)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0年5月敦煌遗书中有关王梵志三条材料的校订与解说 《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五辑),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0年5月敦煌本《燕子赋》札记  《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五辑)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0年5月《文心雕龙札记》的审美倾向 《文心同雕集》,成都出版社 1990年6月敦煌本句道兴《搜神记》本事考 敦煌学辑刊  1990年第2期《敦煌歌辞总编》佛教歌辞匡补举例(上)  《中国与日本文化研究》(第 一集) ,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1年6月《五灯会元》点校献疑续补一百例 《季羡林教授八十华诞纪念论 文集》(上),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1年8月令章大师李稍云  中国文化  1991年第4期佛经故事与中国古小说 菩提 1991年第10期《敦煌歌辞总编》匡补(一) 文史(第三十五 辑) 1992年6月S5588号写本之再探索——《敦煌歌辞总编》[求因果]匡补 九州学刊 1992年第4期关于《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一段唱词的校释 敦煌研究 1992年第4期《敦煌歌辞总编匡补》(二) 文史(第三十六辑) 1992年8月敦煌变文语词校释 《近代汉语研究》,商务印书馆 1992年10月《敦煌歌辞总编匡补》(三) 文史(第三十七辑) 1993年2月敦煌本《行路难》之再探讨 《第二届国际唐代学术会议论文集》,文津出版社 1993年6月寒山诗校勘札记  俗语言研究  1993年12月创刊号《敦煌歌辞总编》匡补(四)  文史(第三十八辑) 1994年2月《敦煌歌辞总编》匡补(五) 文史(第三十九辑) 1994年3月敦煌写本斯四二七七王梵志诗校注 《纪念陈寅恪先生百年诞辰学术论文会议论文集》,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4年8月《敦煌歌辞总编》匡补(六) 文史(第四十辑) 1994年9月流浪者的悲歌 ——寒山诗《弟兄同五郡》诠解 俗语言研究(第二期) 1995年6月《熟悉的歌辞总编》佛教歌辞匡补举例 《敦煌学国际研讨会文集》辽宁美术出版社 1995年7月王梵志诗中的他人作品 敦煌吐鲁番研究(第一卷) 1996年寒山诗籀读札记 中国古籍研究(第一卷) 1996年11月寒山拾得佚诗考 《周绍良先生八十华诞纪念论文集》,中华书局 1997年《老子化胡经·玄歌》补校 《敦煌文学论集》,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年4月佛教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 人民政协报 1998年8月31日寒山诗籀读札记 新国学 (第一卷) 1999年12月

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文集

1、《敦煌吐鲁番文书论稿》,230千字,江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12月。2、《唐代西州土地关系述论》,306千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7月。3、《唐代政治经济史综论--甘露之变研究及其他》,商务印书馆,2012年4月。 1、《解说插图中西关系史年表》,主编黄时鉴,本人主要编撰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二部分,约280千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2、《二十世纪唐研究·土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1月,50千字。 1.《伯希和三七一四号背面传马坊文书研究》,20千字,载《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中华书局1982年5月版。2.《马社研究—伯三八九九号背面马社文书介绍》,38千字,载《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二辑,北大出版社1983年12月版。3.《牒式及其处理程式的探讨—唐公式文研究》,44千字,载《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三辑,北大出版社1986年2月版。4.《关于归义军时期一份布纸破用历的研究—试释伯四六四零背面文书》,54千字,载《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三辑,北大出版社1986年2月版。5.《从敦煌吐鲁番文书看唐前期和籴之特点》,载《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五辑,北大出版社1989年 月版。6.《金山国立之我见》,24千字,载《敦煌学辑刊》1990年第2期。7.《唐代前期市估法研究》,16千字,载《敦煌吐鲁番学研究论文集》,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年6月版。8.《论麴氏高昌臧钱》,14千字,载《北京大学学报》1991年第5期。9.《唐代前期和籴政策与政局之关系—唐代和籴政策研究之二》,28千字,载《季羡林教授八十华诞纪念论文集》,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12月版。10.《唐代六品以下职散官受永业田质疑》,15千字,载《文史》第34辑,中华书局1992年版。11.《陈寅恪先生之史识与史法》,19千字,载《学人》第三辑,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12.《唐代胡化婚姻关系试论—兼论突厥世系》,24千字,载《纪念陈寅恪先生百年诞辰学术论文集》,江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8月版。13.《唐代西州土地的管理方式—唐代西州田制研究之三》,24千字,载《唐研究》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12月版。14.《部田及其授受额之我见—唐代西州田制研究之四》,24千字, 载《敦煌吐鲁番研究》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4月版。15.《唐代中后期的和籴——唐代和籴政策研究之三》,18千字,载《文史》第41辑,中华书局1996年4 月版。16.《读李锦绣〈唐代财政史稿(上卷)〉》,5千字,载《中国文化》13期,中国文化杂志社1996年6月。17.《〈唐西州高昌县授田薄〉整理与断代——唐代西州田制研究之二》,17千字,载《学人》第十一辑,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年6月版。18.《李训郑注与牛李党人——甘露事件研究之四》,14千字,载《学术集林》第13期,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5月版。19.《论于谦在正统景泰之交的作用》,载《于谦研究》,中国文史出版社1998年10月版。20.《唐代西州田制的普遍意义——唐代西州田制研究之一》,18千字,载《文史》第44辑,中华书局1998年9 月版。21.《读卞锡麟教授文后》,3千字,载《中韩人文精神》,学苑出版社1998年11月版。22.《“甘露之变”前后郑注行踪考辨》,10千字,载《文史》第46辑,中华书局1998年12月版。23.《“惜训恶注”与时人心态——甘露事件研究之三》,载《唐研究》六卷,2000年12月北京大学出版社。24.《西州成立时间考》,载《文献》2001年1期。25.《唐代西州合户之授田额——唐代西州田制研究》,《敦煌吐鲁番研究》第五卷,187-194页,2001年5月,北京大学出版社。26.《李训郑注与甘露之变——甘露事件研究之二》,21千字,《文史》总56辑,2001-3,2001年11月。27.《唐代敦煌吐鲁番地区的戍与长行坊——驿传制度向长行制度变化之一侧面》,18千字,载《2000年敦煌学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甘肃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28、《麴氏高昌和唐代西州的葡萄、葡萄酒及葡萄酒税》,载《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4期,总第68期,2002年12月15日,29千字。

敦煌变文选注 巴蜀书社 1990年2月敦煌文学丛考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年4月王梵志诗校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年10月敦煌诗歌导论 新文本出版公司 1993年5月敦煌歌词总编匡补 新文本出版公司 1995年1月寒山诗注 中华书局 2000年1月 宋文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年7月敦煌文学作品选 中华书局 1987年12月随唐五代文学史(上)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年3月苏轼研究资料汇编 中华书局 1994年4月敦煌邈真赞校录并研究 新文本出版公司 1994年7月随唐五代文学史(中)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年12月 论《庄子》对苏轼艺术思想的影响 四川大学学报 1979年第三期苏诗比喻琐谈 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6辑《苏轼研究专集》 1980年11月敦煌变文语记号札记 四川大学学报 1981年第2期《敦煌写本王梵志诗校注》补正 中华文史论丛 1981年第4辑敦煌变文语记号札记 词典研究丛刊(第4辑)1982年3月卢仝诗论 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15辑 1982年10月敦煌变文校勘商榷 中国语文 1982年第4期敦煌变文字义析疑 中华文史论丛 1983年第1辑《伍子胥变文》补校 文史(第十七辑) 1983年6月《维摩碎金》探索 南开学报 1983年第2期《补全唐诗》二种续校 四川大学学报 1983年第3期读《纪评苏诗》 《东坡诗论丛》,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3年9月说东坡柯丘海棠诗 《东坡诗论丛》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3年9月游侠诗人刘叉 四川大学学报增刊第21辑 《唐宋文学论丛》 1983年11月变文字义零拾 中华文史论丛  1984年第2辑敦煌本《孝子传》补校 敦煌研究3期(总5期) 1985年《庐山远公话》补校  《敦煌学论集》甘肃人民出版社 1985年3月《王梵志诗校辑》匡补 中华文史论丛 1985年第1辑读《管锥编》札记 中华文史论丛 1985年第2辑《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补校 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27辑 《古籍整理研究》 1985年5月《王梵志诗校辑》匡补 敦煌研究 1985年第2期敦煌变文语词校释商兑 中国语文 1985年第4期苏诗中的行业语 《东坡研究论丛》 四川文艺出版社 1986年3月王梵志诗释词 中国语文 1986年4期王梵志诗十一首辨伪 中华文史论丛 1986年2辑敦煌本句道兴《搜神记》补校 文史(第二十六辑) 1986年5月《破魔变文》补校 敦煌学辑刊 1986年2辑《降魔变文》补校  敦煌研究 1986年4期《五灯会元》点校献疑三百例 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 (172期) 1987年3月7日王梵志诗校注 《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四辑),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年敦煌文学杂考 《1983年全敦煌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 1987年4月敦煌文学研究漫谈 文史知识  1987年第12期王梵志的一组哲理诗(校释与评论) 敦煌研究 1988年1期敦煌变文字义续拾 《敦煌语言文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8年7月《敦煌变文集》校记散录 《敦煌语言文学论文集》,浙江古籍出版社 1988年10月苏藏法忍抄本王梵志诗校注 《南天文学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 1988年11月王梵志诗论 文史(第三十一辑 ) 1988年11月列1456号王梵志诗残卷补校 中华文史论丛 1989年第1辑唐宋新诗话(三则) 《百家唐宋新诗话》,四川文艺出版社 1989年5月《维摩诘经讲经文》补校 《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五辑)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0年5月敦煌遗书中有关王梵志三条材料的校订与解说 《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五辑),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0年5月敦煌本《燕子赋》札记  《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五辑)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0年5月《文心雕龙札记》的审美倾向 《文心同雕集》,成都出版社 1990年6月敦煌本句道兴《搜神记》本事考 敦煌学辑刊  1990年第2期《敦煌歌辞总编》佛教歌辞匡补举例(上)  《中国与日本文化研究》(第 一集) ,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1年6月《五灯会元》点校献疑续补一百例 《季羡林教授八十华诞纪念论 文集》(上),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1年8月令章大师李稍云  中国文化  1991年第4期佛经故事与中国古小说 菩提 1991年第10期《敦煌歌辞总编》匡补(一) 文史(第三十五 辑) 1992年6月S5588号写本之再探索——《敦煌歌辞总编》[求因果]匡补 九州学刊 1992年第4期关于《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一段唱词的校释 敦煌研究 1992年第4期《敦煌歌辞总编匡补》(二) 文史(第三十六辑) 1992年8月敦煌变文语词校释 《近代汉语研究》,商务印书馆 1992年10月《敦煌歌辞总编匡补》(三) 文史(第三十七辑) 1993年2月敦煌本《行路难》之再探讨 《第二届国际唐代学术会议论文集》,文津出版社 1993年6月寒山诗校勘札记  俗语言研究  1993年12月创刊号《敦煌歌辞总编》匡补(四)  文史(第三十八辑) 1994年2月《敦煌歌辞总编》匡补(五) 文史(第三十九辑) 1994年3月敦煌写本斯四二七七王梵志诗校注 《纪念陈寅恪先生百年诞辰学术论文会议论文集》,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4年8月《敦煌歌辞总编》匡补(六) 文史(第四十辑) 1994年9月流浪者的悲歌 ——寒山诗《弟兄同五郡》诠解 俗语言研究(第二期) 1995年6月《熟悉的歌辞总编》佛教歌辞匡补举例 《敦煌学国际研讨会文集》辽宁美术出版社 1995年7月王梵志诗中的他人作品 敦煌吐鲁番研究(第一卷) 1996年寒山诗籀读札记 中国古籍研究(第一卷) 1996年11月寒山拾得佚诗考 《周绍良先生八十华诞纪念论文集》,中华书局 1997年《老子化胡经·玄歌》补校 《敦煌文学论集》,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年4月佛教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 人民政协报 1998年8月31日寒山诗籀读札记 新国学 (第一卷) 1999年12月

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五集

《波斯拜火教与古代中国》,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5年。《泰国大峰祖师崇拜与华侨报德善堂研究》,台北淑馨出版社,1996年。《摩尼教及其东渐》,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增订版台北淑馨出版社,1997年。译著《古代摩尼教艺术》,(德)克里木凯特撰,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9年;台北淑馨出版社增订版,1995年。《达·伽马以前中亚和东亚的基督教》,(德)克里木凯特撰,台北淑馨出版增订版,1995年。 80年代《摩尼的二宗三际论及其起源初探》,刊《世界宗教研究》1982年第3期,页45—56。《古代摩尼教》外国历史小丛书,商务印书馆,1983年;收入《世界古今宗教史话》,(一)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页223—263。《敦煌本〈摩尼光佛教法仪略〉的产生》,刊《世界宗教研究》1983年第3期,页71—76。《摩尼教入华年代质疑》,刊《文史》18辑,1983年,页69—81。《〈摩尼教残经一〉原名之我见》,刊《文史》21辑,1983年,89—99页。《〈摩尼光佛教法仪略〉的三圣同一论》,呈交1985年敦煌吐鲁番学术讨论会论文。《摩尼教在回鹘复兴的社会历史根源》,刊《世界宗教研究》1984年第1期,页136—143。《本世纪来摩尼教资料的新发现及其研究概况》,刊《世界宗教资料》1984年第1期,页1—6。《〈老子化胡经〉与摩尼教》,刊《世界宗教研究》1984年第4期,页116—122。《从考古发现看摩尼教在高昌回鹘的封建化》,刊《西北史地》1984年第4期,页9—16。《摩尼教〈下部赞〉汉译年代之我见》,刊《文史》22辑,1984年,页91—96。《唐代摩尼教与中亚摩尼教团》,刊《文史》23辑,1984年,页85—93。《宋元时代中国东南沿海的寺院式摩尼教》,刊《世界宗教研究》1985年第3期,页103—111。《宋代明教与唐代摩尼教》,刊《文史》24辑,1985年,页115—126。《唐宋〈三际经〉质疑》,刊《文史》25辑,1985年,页109—114。《吃菜事魔与摩尼教》,刊《文史》26辑,1985年,页149—155。《龙门天竺寺非摩尼教寺辨》,刊《中原文物》1986年第2期,页105-109。《慕阇考》,刊《文史》27辑,1986年,页61—66。《唐代长安火祆大秦寺考辨》,《西北史地》1987年第1期,页8—12。《印度的琐罗亚斯德教徒》,《世界宗教资料》1987年第1期,页1—5。《论高昌“俗事天神”》,刊《历史研究》1987年第4期,页89—97。《火祆教始通中国的再认识》,刊《世界宗教研究》1987年第4期,页13—23。《泉州摩尼教墓碑石为景教碑石辨》,刊《文物》1988年第8期,页82—86。又附录於台北淑馨出版社《达·伽马以前中亚和东亚的基督教》,1995年,页178—188。《唐人奉火祆教考辨》,刊《文史》第30辑,1988年,页101—107。《祆教的原始经典〈伽萨〉》,刊《世界宗教资料》1987年第1期,页10—14、19。《〈阿维斯陀经〉及其研究概况》刊《西南亚研究》1989年第1期,页46—48。《近代琐罗亚斯德教研究的滥觞》,刊《百科知识》1989年第4期,页26—27。90年代《火祆教的葬俗及其在古代中亚的遗痕》刊《西北民族研究》1990年第1期,页61—67,60。《〈摩尼光佛教法仪略〉残卷的缀合》,载《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5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页179-201。《伦敦藏敦煌写本〈下部赞〉原件考察》,刊《季羡林教授八十华诞纪念论文集》,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页871-900。《所谓李氏旧藏敦煌景教文献二种辨伪》(与荣新江合作),刊香港《九州学刊》1992年4月第四卷第四期,页19-34;又修订附录於台北《达·伽马以前中亚和东亚的基督教》,页189—211。《福建发现的波斯摩尼教遗物》,刊台北《故宫文物月刊》133(第12卷第1期),1994年4月,页110-117。《祆教净礼述略》,刊台北《辅仁大学神学论集》第102号1994年,页619-634。《从福建明教遗物看波斯摩尼教之华化》,附录於台版《古代摩尼教艺术》,1995年,页123—137。。《粟特文及其写本述略》,附录於台版《古代摩尼教艺术》,1995年,页109—122。《敦煌遗书〈大秦景教宣元本经〉考释》,刊香港《九州学刊》第六卷第四期敦煌学专辑,1995年,页23—30;附录於台版《达·伽马以前中亚和东亚的基督教》,1995年,页212—224。《唐代摩尼教术语“三常”一词考释》,刊台北《敦煌学》第20辑,1995年页47—52。《摩尼教“三常”考──兼论景教碑“启三常之门”一句之释读》,刊饶宗颐主编《华学》第一期?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5年,页18—24。《摩尼教研究之展望》,台北《新史学》第7卷1期,1996年,页119—134;转载于王元化主编《学术集林》,卷14,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页334—351。《金庸笔下的明教与历史的真实》,台北《历史月刊》第98期,1996年3月,页62—67。《一位名不见高僧传的高僧》,台北《历史月刊》第104期,1996年9月,页18—22。《泰国大峰祖师崇拜述略》,载王见川·柯若朴主编《民间宗教》第2辑,台北南天书局发行,1996年,页1—17;经修订,作《宋大峰祖师崇拜流行泰国述略》,刊饶宗颐主编《华学》第2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6年,页180——189。《书评:The Manichaean Hymn Cycles Huyadagmān and Angad Rōsnān in Parthian and Sogdian 》,刊《敦煌吐鲁番研究》第2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页379—380。《潮汕善堂文化及其初入泰国考略》,刊《海交史研究》1997年第2期,页82—97。《敦煌摩尼教〈下部赞〉经名考释——兼论该经三首音译诗》,刊《敦煌吐鲁番研究》第3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页45—51。《唐朝三夷教政策论略》,刊荣新江主编《唐研究》第4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页1—14。《景教在唐代中国传播成功之我见》,刊饶宗颐主编《华学》第3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年,页83—95。《火祆教在唐代中国社会地位之考察》,载蔡鸿生主编《戴裔煊教授九十诞辰纪念文集:澳门史与中西交通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页169—196。《唐季“大秦穆护祆”考》(上、下),刊《文史》第48辑(页39—46),1999年;49辑(待刊)。《波斯琐罗亚斯德教与中国古代的祆神崇拜》,刊余太山主编《欧亚学刊》第1辑,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页207—227。2000年以来《陈寅恪先生“胡化”、“汉化”说的启示》,刊《中山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页42—47。《西安景教碑有关景寺数量词考释》,《国学研究》第7卷,2000年。(待刊) 《唐前火祆教和摩尼教在中国之遗痕》,(澳)柳存仁撰,刊《世界宗教研究》1981年第3期,页36-61。《摩尼教寺院的戒律和制度》,(英)刘南强撰,刊《世界宗教研究》1983年第1期,页24-37。《华南沿海的景教徒和摩尼教徒》,(英)刘南强撰,刊《海交史研究》1987年第2期,页93-14。

  • 索引序列
  • 敦煌吐鲁番研究论文集PDF
  • 敦煌吐鲁番文献集成pdf
  • 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
  • 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文集
  • 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五集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