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宋代文化研究期刊投稿要求多少

宋代文化研究期刊投稿要求多少

发布时间:

宋代文化研究期刊投稿要求多少

1、《宋代官府的回易》,《中国史研究》1981年4期,2万字。2、《揽纳试探》,《文史》第13辑,3,中华书局,5万字。3、《宋代的官营便钱》,《中国社会经济史》1982年1期,1万字。4、《税钞、粮食钞和盐钞》,《文史》第15辑,9,中华书局,2万字。5、《宋代货币地租分析》,《北京史苑》第1辑,12,北京人民出版社,1万字。6、《宋代财政岁出与户部月支》,《文史》第18辑,7,中华书局,1万字。7、《宋代财政与商品经济发展》,《宋史研究论文集》7,河南人民出版社,9万字。8、《南宋各界会子的起讫、数额及会价》,《文史》第25辑,10中华书局,9万字。9、《宋代的关子》,《宋辽金史论丛》第1辑,10中华书局,9万字。10、《宋代地方财政研究》,《文史》第27辑,12中华书局,3万字。11、《从钱会中半看会子的法偿地位及其影响》,《中国钱币》1987年2期,6万字。12、《北宋两税税钱的折科》,《许昌师专学报》1989年2期,4万字。13、《<宋史>标点本举正》,《古籍整理与研究》第4辑3中华书局,1万字。14、《北南宋物价比较研究》,《宋史研究论文集》5河北教育出版社,3万字。15、《王安石是经济改革家吗》,《学术月刊》1989年6期,3万字。16、《南宋江北铁钱若干问题》,《中国钱币》1989年2期,9万字。17、《叶适管理思想研究》,《浙江学刊》1989年4期,1万字。18、《宋朝礼与佛教》,《学术月刊》1990年5期,95万字。19、《宋朝宗室制度考略》,《文史》第33辑10中华书局,4万字。20、《宋代通判理州财事考辨》,《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2期,5万字。21、《宋朝对释道二教的管理制度》,《中国史研究》1991年2期,4万字。22、《宋代僧道官制度考》,《古籍整理与研究》第6辑,5中华书局,5万字。23、《宋朝文官俸禄与差谴》,《中日宋史研究会中方论文选编》5,河北大学出版社,1万字。24、《宋代释道披剃制度研究》,《浙江大学学报》1991年3期,2万字。25、《宋朝礼与道教》,《国际宋代文化研讨会论文集》1991年11月四川大学出版社,1万字。26、《关于宋代亭户的几个问题》,《中国盐业史国际学术讨论论文集》1991年12月四川人民出版社,1万字。27、《宋朝理财体制由三司到户部的变迁》,《宋辽金史论丛》第2辑12,中华书局,5万字。28、《宋代的功德寺浅论》,《许昌师专学报》1992年3期,1万字。29、《宋代医官考》,《纪念李埏教授从事学术活动五十周年史学论文集》1992年9月云南大学出版社,5万字。30、《南宋对会子的两次大规模称提》,《中国钱币》1993年1期,1万字。31、《宋朝如何抑制官员贪赃的几个问题》,《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1万字。32、《儒家不与民争利思想的形成与影响》,《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4第4期,8万字。33、《湖北会子和关外银会子》,《宋代货币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年10月,8万字。34、《宋代火政考略》,《宋史研究论文集》河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1月,1万字,与罗炳良同志合写。35、《关于宋代田赋征收白银的探讨》,《安徽钱币》1996年第2期,5万字。36、《宋神宗时期铸行铜钱析论》,《北京金融》1996年第8期,55万字。37、《宋金绍兴和议前南宋财政面临的严峻形势》,《岳飞研究》第四辑8,中华书局,1万字。38、《读<通考钱币考>》,《洪皓马端临与传统文化》中国青年出版7,1万字。39、《陕西铸钱监考》,《中国钱币》1998年第1期,1万字。40、《关于宋代纸币管理与形制的几个问题》,《北京钱币十年》,北京市钱币学会十周年纪念文集,1万字。41、《关于宋代祠禄制度的几个问题》,《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4期,2万字。42、《〈大冶赋〉注释商榷》,《中国钱币》1999年第1期,9万字。43、《发运司与提点坑冶铸钱事》,《宋史研究论文集》,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8万字。44、《宋代西南二京的帝后神御殿》,《宋代历史文化研究》,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9万字。45、《南宋楮币诗十首释读》,《炎黄文化研究增刊》第七辑,2000年9月,8万字。46、《宋代货币与当时社会经济的几个问题》,《转变与定型:宋代社会文化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大学历史系2000年10月出版。47、《宋史人名补校》,《文献》2000年第4期(另分部分于《文史》作补白)。48、《读〈唐宋时代金银之研究〉札记节录》,《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1万字。49、《宋代官员俸禄和其他颁给分项考析》,《中华同人学术论集》,中华书局2002年5月版,8万字。50、《读〈唐宋金银之研究谣代金银之用途〉札记》,《中国钱币论文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9月版,5万字。51、《宋代的童子举》,《文史哲》2002年第 6期,1万字。52、《宋代对铸钱业影响最大的几个铜场》,《中国钱币》2003年第3期,1万字。53、《宋代女性享受奉禄考》,《文史》总64辑,2003年第3辑,1万字。54、《南宋都城的花卉基地——马塍》,(韩)《宋辽金元史研究会第8辑别册》2003年12月。55、《宋代转运使补论》,《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谣辽金元史》2004年第3期转载。56、《宋代头子、宣头考略》,《文献》2004年第1期。57、《论宋代绢帛的货币功能》,《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3期。58、《南宋晚期物价考论》,《文史》2004年第一辑《人大复印资料谣辽金元史》2004年第4期转载。59、《宋粮料院考》,《文史》2005年第一辑,2万字。60、《宋王朝与物价管理》,载《政府与经济发展》 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约17万字,与王茂华合作。61、《墨与宋代社会生活》,载《宋史研究论丛》第六辑,河北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出版,约3万字,与胡玉合作。62、《试论〈宋史全文〉(理宗部分)的史料价值》,载《文献》2005年第4期,约1万字,《人大复印资料谣辽金元史》2006年第1期转载。63、《宋朝卖官鬻爵考》,载《文史》2006年第4辑,约2、4万字。64、《宋太宗与佛教》,收入《宋史研究论丛》(第七辑),河北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版,约1、2万字,与彭琦合作。65、《南宋后期盐政考论》,收入《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一辑)巴蜀书社2005年12月版,约1、2万字,与郭兰合作。66、《试论北宋时期过度集权及其影响》,《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与史泠歌合作。67、《宋代僧人受戒制度研究》,《中国史研究》2007年第4期。68、《宋代的象棋》,《寻根》2007年第6期,与籍勇合作。69、《“八贤王”本事》,《国学》2007年第9期,与马元元合作。70、《北宋的年号寺观》,收入《宋史研究论丛》(第八辑),河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与马元元合作。71、《宋代寺院宫观中的御书阁、本命殿》,《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与王德领合作。72、《宋代保州宗室》,收入王少堂等主编《宋太祖故里与宋祖陵》,中国档案出版社2008年出版。73、《北宋中期宣抚使角色的转型》,《河北学刊》2009年第1期,与郑丽萍合作。74、《南宋王朝与观音崇拜》,《宋史研究论丛》(第九辑),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75、《黄敏枝<宋代敕赐寺田表>补正辨析》,《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与马元元合作。76、《宋朝人的钱,多还是少?》,《国学》2009年第3期。77、《宏观把握 微观突破——简评<南宋宗教史>》,《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第1期。

《全宋文》的出版,对于完善宋代的学术文献、填补宋代文化研究的空白、推动传统文化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全宋文》的出版,对完善宋代的学术文献、填补宋代文化研究的空白、推动传统文化研究的意义特别重大 根据解析,应该是这样啦

宋代文化研究期刊投稿要求多少钱

回答 论文发表的价格,跟您的要求是有很大关系的,要求越多,要求越高,难度越大,价格也就越高,反之亦然…… 省级论文发表一般几百块钱,或者一千左右,好点的过千。 国家级论文发表一般过千(电子刊除外,发表电子期刊的时候,请一定要确认单位是不是认可这类刊物,电子期刊虽然便宜,但是有的地方不认可)。 发表学报一般过千,学报价格相差比较大。但是没有见过低于1000的。有三两千的,也有大好几千的。 科技核心一般好几千块钱。 北大核心,南大核心等等一般都是五位数,核心如果可以自己写自己发的,尽量还是自己来,因为价格实在是不便宜。 简单的说,级别越高,要求越高,价格越贵。而且自己有文章跟自己没有文章价格是不一样的。 更多5条 

舒服的税收往往是热门政治争论的来源。在1776年美国殖民地对英国税收的愤怒引发了美国革命。200多年以后,罗纳德?里根以大幅度降低个人所得税为号召当选总统,在他入主白宫的8年期间,个人所得税最高税率从70%下降为28%。1992年,比尔?克林顿当选的部分原因是因为当时的总统乔治?布什没有遵守他在1988年大选中的诺言:“相信我的话:没有新税。”我们在第六章中开始研究税收。在那里我们说明了,一种物品的税收如何影响它的价格和销售量,以及供给和需求的力量如何在买者与卖者之间划分税收负担。在本章中,我们要扩大这种分析,并考察税收如何影响福利,即市场参与者的经济福利。乍看起来,税收对福利的影响似乎是显而易见的。政府征税是为了增加收入,而这种收入必然来自某人的口袋。正如我们在第六章中所说明的,当对一种物品征税时,买者和卖者的状况都会变坏:税收提高了买者支付的价格,并降低了卖者得到的价格。但为了更充分地理解税收如何影响经济福利,我们应该比较买者和卖者减少的福利和政府增加的收入量。消费者和生产者剩余的工具使我们可以进行这种比较。分析将表明,税收对买者和卖者的成本超过了政府增加的收入。

回答 以医学专业为例吧,医学核心期刊分统计源科技核心、北大中文核心、cscd核心,级别越高,发表费用越高。一般统计源科技核心发表费用会低一些,在5000元左右,北大核心以上的期刊费用会高一些,通常需要1-2万,还有一些高质量的核心刊物,可能要达3-4万元。 一般来说正常的时间是半年到一年。甚至更长。 需要的费用不是固定的,从千元起,到几万的都有的 核心期刊是某学科的主要期刊。一般是指所含专业情报信息量大,质量高,能够代表专业学科发展水平并受到本学科读者重视的专业期刊。有关专家研究发现,在文献情报源的实际分布中,存在着一种核心期刊效应,即某一专业的世界上的大量科学论文,是集中在少量的科学期刊中。 更多2条 

回答 以医学专业为例吧,医学核心期刊分统计源科技核心、北大中文核心、cscd核心,级别越高,发表费用越高。一般统计源科技核心发表费用会低一些,在5000元左右,北大核心以上的期刊费用会高一些,通常需要1-2万,还有一些高质量的核心刊物,可能要达3-4万元。 一般来说正常的时间是半年到一年。甚至更长。 需要的费用不是固定的,从千元起,到几万的都有的 核心期刊是某学科的主要期刊。一般是指所含专业情报信息量大,质量高,能够代表专业学科发展水平并受到本学科读者重视的专业期刊。有关专家研究发现,在文献情报源的实际分布中,存在着一种核心期刊效应,即某一专业的世界上的大量科学论文,是集中在少量的科学期刊中。 更多2条 

宋代文化研究期刊投稿要求

《历代黄河流域铁冶点的地理布局及其演变》,《陕西师大学报》1984年3期;《隋唐长安龙首渠流路新探》,《人文杂志》1985年3期;《不赞成开运河的设想》,《人民日报》1985年11月21日;《西安上古时代的人口地理》,《研究生文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郑伯克段疑不在鄢》,《人文杂志》1986年4期;《唐贞观十三年政区考辨——兼与贺次君先生商榷》,《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8年2期;《元明清时代四川盆地的农业田垦殖》,《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8年4期;《隋唐长安的水利》,《唐史论丛》第4辑,三秦出版社1988年;《四川历史农业地理概论》,《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9年3期;《唐贞观十三年政区考辨(续)——儒、淳二州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9年4期;《唐宋川东盛产药子之谜》,《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9年4期;《历史时期四川手工业原料作物的分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0年1期;《明清四川地亩数的评价及其它》,《中国史研究》1990年1期;《历史时期四川粮食作物的地理分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0年3期;《宋代中央官学机构考述》,《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53辑(1991年);《都江水利工程的历史演进》,《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2年4期;《宋代宫廷教育机构考述》,《宋代文化研究》第2辑,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年;《巴蜀先民的分布与农业的起源》,《四川文物》,1993年3期;《秦汉时代四川的农业开发》,第一作者,《西南师大学报》,1993年3期;《党项发祥地——唐初“河曲十六州”研究》,《历史地理》第11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宋大礼五使系年》,《宋代文化研究》第3辑,四川大学出版社1993年;《论四川历史农业地理的若干特点与规律》,《四川大学学报》,1994年1期;《“河曲十六州”交通与地望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4年2期;《宋朝地方教育机构考述》,《宋代文化研究》第4辑,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成都平原的南北江》,《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年1期《论成都平原的大小江》,《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年3期《重话史迪威公路》,第一作者,《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5年8期;《宋朝官方医药卫生机构考述》,《宋代文化研究》第5辑,巴蜀书社1995年;《〈成都平原的南北江〉补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6年1期;《成都平原的中江与前后江》,《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6年2期;《论三峡移民的外迁川西南》,第一作者,《现代企业导刊》1996年3期;《论岷山得名与羌、夷的关系》,《民族研究》1996年3期;《宋朝官方天文历法机构考述》,《宋代文化研究》第6辑,四川大学1996年;《三峡移民与川西南开发的新思路》,第一作者,《长江论坛》1997年1期;《“积石雪山十一州”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年1期;《“岷江西山九州”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年2期;《宋朝官方宗教机构考述(上)》,《宋代文化研究》第7辑,巴蜀书社1998年;《唐弱水西山羁縻州及保宁都护府考》,《中国史研究》1999年4期;《一部精密的文化机器——宋朝文化机构述论》,《四川大学学报》1999年5期;《宋朝官方宗教机构考述(下)》,《宋代文化研究》第8辑,巴蜀书社1999年;《宋朝官方艺术机构考述》,《宋代文化研究》第8辑,巴蜀书社1999年;《试论宋朝的羁縻州管理》,《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年1期;《宋代泸属羁縻部族及其社会文化再探》,《四川大学学报》2000年3期;《试解岩州失踪之谜——唐五代岭南道岩州、常乐州地理考》,《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0年3期;《唐宋雅州边外羁縻州部族探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年4期;《唐宋地理总志从地记到胜览的演变》,《四川大学学报》2000年6期;《宋朝官方图书机构考述(上)》,《宋代文化研究》第9辑,巴蜀书社2000年8月版;《唐宋泸属东部羁縻州研究》,《贵州民族研究》2001年2期;《历史时期四川大牲畜养殖的地理差异》,《中国农史》2001年2期;《数载追随悲立雪,不堪重忆曲江头——悼念吾师筱苏先生》,《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年2期;《贵琼人的来源与迁徙初探》,《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3期;《〈历代地理指掌图〉作者之争及我见》,《四川大学学报》2001年3期;《唐五代岭南道岩州、常乐州钩沉》,《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3期;《唐宋集群羁縻州之典型——雅属羁縻州》,《中国史研究》2001年3期;《论四川盆地内、外江名称的演变》,《历史地理》第17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6月;《宋朝官方图书机构考述(下)》,《宋代文化研究》第10辑,线装书局2001年9月;《唐宋雅州边外羁縻州部族探考》,《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学——2000年国际中国历史地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齐鲁书社2001年10月;《唐代黎属羁縻州研究》,《历史地理》第18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沈括〈守令图〉与荣县〈守令图〉关系探原》,《四川大学学报》2002年3期;《历史时期四川蚕桑事业的兴衰》,《中国农史》2002年3期;《川西北羌族探源——唐宋岷江西山羁縻州部族研究》,《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2年4期;《宋〈蜀川胜概图〉岷江上游地名考释》,《宋代文化研究》第11辑,线装书局2002年;《唐代弱水西山羁縻州部族探考》,《中国藏学》2002年3期;《唐代南宁州羁縻都督府建置沿革考》,《南中大姓与爨氏家族研究》,民族出版社2002年9月;《唐宋岷江西山羁縻州部族探考》,《长江上游早期文明的探索》,巴蜀书社2002年10月;《唐代姚州都督府建置沿革再研究》,《西南边疆民族研究(2)》,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唐朝南宁州都督府建置沿革新考》,《历史地理》第19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6月;《四川历史上农业土地资源利用与水土流失》,《中国农史》2003年3期;《宋〈蜀川胜概图〉成都平原地名考释》,《宋代文化研究》第12辑,线装书局2003年6月;《〈大元混一方舆胜览〉作者及版本考》,《暨南史学》第2辑,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大唐天竺使之铭>之文献学研识》,《中国藏学》2004年3期;《唐代巂属羁縻州及其部族研究》,《历史地理》第20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10月;《隋唐长安水利设施的地理复原研究》,《暨南史学》第3辑,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宋<蜀川概览图>成都平原地名考释>》,《中国古都研究十九——文明起源与城市发展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年;《〈大元混一方舆胜览〉的价值与缺陷》,《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年1期;《唐代监察道功能演变过程的考察》,《历史环境与文明演进——2004年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5年12月;《唐代岭南东道行政区划沿革》,《暨南史学》第4辑,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飞地行政区的历史回顾与现实实践的探讨》,《江汉论坛》2006年1期;《唐代南宁州都督府属州交通与地望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6年2期;《唐代河西九曲羁縻州及相关问题研究》,《历史地理》第21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5月;《唐代京畿道行政区划沿革史》,《史念海教授纪念文集》,三秦出版社2006年6月;《唐弱水西山羁縻州及保宁都护府考》,《川大史学·历史地理卷》,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唐代前期都督府为州一级行政机构吗?——对〈唐代前期都督府探讨〉的商榷》,《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6年4期;《蒟酱(蒌叶)的历史与开发》,《中国农史》2007年1期;《〈大元混一方舆胜览〉研究二题》,《九州》第四辑,商务印书馆2007年3月;《历史民族地理的多学科研究——以彝族历史地理为例》,《南方开发与中外交通——2006年中国历史地理研讨会论文集》,西安地图出版社2007年6月;《1560:让世界知道澳门——澳门始见于西方地图年代考》(第一作者),《澳门历史研究》第6期,澳门历史文化研究会2007年12月;《唐代金沙乌蒙地区羁縻州交通与地望研究》,《历史地理》第22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唐代淮南道行政区划沿革》(第一作者),《暨南史学》第5辑,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由虚到实:唐宋以来川云贵交界区犬牙相入区格局的形成》(第一作者),《江汉论坛》2008年1期;《蒟酱名实考辩》,《传统农业与乡村社会研究》,[台]万人出版社有限公司2008年2月;《唐朝山南东道行政区划沿革史》,《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新探索与新动向》,三秦出版社2008年4月;《1560:让世界知道澳门——澳门始见于西方地图年代考》(第一作者),《文化杂志》中文版第68期(2008年秋季刊),澳门特别行政区文化局;《赵佗陵墓新考》(第一作者),《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15辑),三秦出版社2008年11月;《明清文献舆图所载澳门周边岛屿名实演变研究》(第一作者),《澳门历史研究》第7期,澳门历史文化研究会2008年12月;《唐代青蛉周近地区羁縻州县研究》,《历史地理》第23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成都平原‘滇池’说”商榷——从古地理学、考古学角度》(第一作者),《西南大学学报》2009年1期;《唐代滇池秦臧地区羁縻州县研究》(第一作者),《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9年1期;《唐代洱河兰沧地区羁縻州交通与地望研究》,(台湾)《白沙历史地理学报》第7期(交通史专号),国立彰化师范大学历史学研究所,2009年4月;《唐代马湖南广地区羁縻州研究》,《荆楚历史地理与长江中游开发——2008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7月;《唐代西南乌蛮等族羁縻州相关问题之检讨》(第一作者),《贵州民族研究》2009年5期;《明清香山县属珠江口南部诸岛名称的演变》(第一作者),(澳门)《文化杂志》第72期,2009年秋季版;《中国槟榔种植与槟榔习俗文化的历史地理探索》(第一作者),《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9年4期;《唐朝岭南道容管地区行政区划沿革》(第一作者),《暨南史学》第六辑,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 《试析良溪成为千年古村的原因》(第一作者),《话说良溪——良溪古村历史文化论》,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12月;《渠犁、阇甄、妫塞:唐中期新置西域羁縻都督府探考》(第一作者),《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0年1期;石刻资料与西南民族史地研究,《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第一作者),2010年4期;从明清老万山地名迁徙看澳门海防因素,(澳门)《文化杂志》第76期(第一作者),2010年秋季版;125.《百年沧桑:试论1849~1949年间澳门半岛填海工程与街道建设的关系》(第一作者),《澳门历史研究》第九期,2010年11月;126.《1560:让世界知道澳门——澳门始见于西方地图年代考》,《新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甘肃人民出版社,2010年12月;127.《近代澳门华人华商地名研究》(第一作者),《卢九家族与华人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澳门民政总署文化康体部,2010年12月128.《明玉珍大夏国在土家族地区的行政建置》(第一作者),《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1期;129.《唐宋泸属西部羁縻州县研究》(第一作者),《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1年1期;《历史上中国花生种植的区域特点与商业流通》(第一作者),《中国农史》2011年1期;《明清东莞、新安县属珠江口东南部诸岛名实研究》(第一作者),《明清珠江时期珠江三角洲区域史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4月;132.《隋唐之际北方割据政权政区简论》(第一作者),《历史地理》第25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4月;133.《道光〈新会县志·图说〉姓氏分布研究》(第一作者),《良溪古村与珠玑移民》,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年;《明清广东东江流域森林变迁及其成因》(第一作者),《江汉论坛》,2011年8期;135.《从宋元五姓番、八番罗甸地域分布演变看元初边疆民族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第一作者),《贵州民族研究》2011年6期136.《近代澳门半岛北部的城市扩张与道路建设》(第一作者),《澳门历史研究》第10期,澳门历史文化研究会,2011年11月;137.《明清珠江口东岸海防部署中的巡检司》(第一作者),《明清海防研究》第5辑,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12月;138.《唐朝岭南道桂管地区行政区划沿革》(第一作者),《暨南史学》第七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关于编纂澳门历史地图集的初步构想》,《澳门学引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4月;140.《唐代桂管羁縻州建置沿革论纲》,《历史·环境与边疆————2010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6月;《明清文献舆图所载香港南部诸岛地名名实与演变研究》(第一作者),《舆地、考古与史学新说——李孝聪教授荣休纪念文集》,中华书局,2012年6月;142.《近代澳门半岛北部的市域扩张与道路建设》(第一作者),《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2年3期;《安南属明时期政区地名变动初探》(第一作者),《东南亚研究》2012年4期;144.《沙梨头地名说根由》(第一作者),《澳门》第89期,澳门特行政区新闻局,2012年9月;145.《林茂塘历尽沧桑百馀载》(第一作者),《澳门》第89期,澳门特行政区新闻局,2012年9月;146.《从历史地理角度看政区边界与流域边界的整合——以山西为例》(第一作者),《史念海先生百年诞辰纪念学术论文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2012年10月;147.《永远的怀念——追忆与念海师在一起的日子》,《想念史念海》,新世界出版社,2012年10月;148.《论米仓道的系统问题及其历史地位》,《四川文物》2012年6期;《置在中南半岛的唐朝行政区——安南都护府及其正州县建置沿革考述》,《海洋史研究》第4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12月;

北宋时期开封是政治中心还是军事重镇因此其研究对于宋文化研究有重要意义

宋代文化研究期刊投稿要求高吗

发表的期刊小论文都需要论文查重的,一般评审机构都是用的知网期刊检测系统amlc或者smlc。知网小论文查重可以到杂志社或者图书馆查重,也可以到一些知网自助查重网站:PaperEasy、学术不端网、蚂蚁查重网等。全程自助检测!

拒稿在学术出版中是常见现象。即使某领域的顶级研究者也有过被退稿的经历。多项同行评审研究对期刊拒稿原因进行了调查。以下为这些研究所得出的最常见的拒稿原因。缺乏原创性、创新性或重要性结果无概括性所用方法因新技术出现已过时扩展或复制已发表成果的二次分析未补充充实的专业知识研究只是报告已为人所知的知识,而未将其扩展至新的地理、人群或文化背景而使知识具有创新性。非原创性、可预见性或无意义的结果结果无临床、理论或实际意义美国顶级报刊之一的《纽约时报》认为,“期刊编辑一般偏向于发表具有开创性的新研究。” 14学术期刊都在不断寻找着令人眼前一亮的创新研究。很多作者都喜欢引用“以前从未被研究过”作为解释其论文具有重要价值的原因。这样做不是很好;研究需要放在更广阔的背景中。作者应提供研究具有重要性的具体原因,例如:研究可影响某项具体的医疗措施,可影响特定的政策讨论,或可改变传统的理论或观点。 与期刊不匹配研究成果只针对期刊并不专门面向的极少数读者或专业读者论文不符合期刊的规定目标或范围研究课题不能引起期刊读者的兴趣论文不符合期刊规定的格式(例如:将个案报告投递给明确说明不发表个案报告的期刊)很多论文甚至在进行同行评审前就被完全拒稿处理,其原因是论文不适合期刊的读者群或不符合期刊的目标和范围。解决方法也很简单:在选择目标期刊时,花费一定的时间创建期刊名单并仔细斟酌自己的选择。 研究设计存在缺陷研究问题不当回答研究问题的方法设计不当所选方法无效或不可靠选择与研究问题不符的不正确方法或模型统计分析错误数据不可靠或不完整所选仪器不当或不达标样品量少或样品选择不当即使写得再好的论文也不能掩盖研究设计中的缺陷。事实上,这是在研究的初始阶段即在研究的构思阶段必须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防止这种缺陷的最好方法是进行仔细的文献查阅,以确定适合自己研究的最好方法和做法。 文字写作和组织差方法说明不充分论述部分仅重复结果而未进行解释研究的原理阐述不充分文献综述不充分研究数据好像不支持结论未将研究置于广阔背景中导言部分未确立研究问题的背景作者在论文中 提供具有说服力和充足的论据非常重要。你应该通过论文表达使读者相信你的研究兼具完美性和重要性。 论文准备不当未遵守期刊对作者的规定句子表达不简练明确题目、摘要及/或投稿信无说服力冗长及过度使用专业术语大量的粗心错误,如错误的文法或拼字图表设计很差非英语母语的作者通常面临另一个问题:同行评审员不一定能明确区分论文内容和写作风格。因此,即使是高质量的研究,其论文也可能会获得负面评价。15但是,通过寻求英语母语的朋友或同事对论文进行审查或对论文进行专业的编校或排版,就可很容易地解决这类问题。 与论文质量无关的期刊拒稿原因 低质量的论文并不是期刊拒稿的唯一原因。某些重要因素也会影响期刊的决定:8,11,16,17 空间限制期刊拒绝高质量论文并非少见,其主要原因是空间不足。期刊都希望发表能代表期刊整个范围的各种主题。纸本期刊只能发表有限数量的文章,因此其编辑尤其需要精心选择可发表的论文。开放获取期刊受这种限制相对较低,因为空间对他们不是什么大问题。 同行评审员的水平和经验根据评审员的专业经验、教育背景和研究方向等,同行评审的质量也有很大的不同。 投稿量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投稿量越大的期刊退稿量也越大。例如:《自然》杂志每年的投稿量 为10,000篇,因此,即使是高质量的论文也难免遭到拒绝。 期刊的决策策略各期刊的决定策略各有不同。例如:某些期刊会拒绝所有需要进行重大修改的的论文,而某些期刊则在不能确定论文的质量的情况下重新进行一轮同行评审。 期刊编辑在特定时间段内寻找特定主题的论文有时,期刊编辑可能要出版一期专刊或只对当前的热门主题感兴趣。在这种情况下,编辑可能更倾向于接受更多论述特定主题的论文。 期刊收到多篇同一主题的论文在这种情况下,期刊可能经过仔细选择后只发表其中的一篇而拒绝其它论文,其理由就是期刊已发表了一篇相同主题的论文。结论期刊拒稿原因有很多,有些是因为研究或论文的质量,有些则是完全可避免的原因:如与期刊不匹配。另外,期刊因空间限制或其它问题而拒绝高质量论文也不罕见。上述为期刊拒稿的某些最常见原因,但未涵盖所有的退稿原因。其它原因还包括腊肠论文、不符合伦理政策及剽窃等。

当然是 北大核心期刊 这个要求最高的,这个算是中文的最高级别期刊,评上算是国家级核心期刊; CSSCI是南京大学评出来的所谓核心,认可度不太高。本科也可以投稿的,只要写出来的文章有新意,都可以发表的。

一般情况下是需要花钱的,当然也有约稿的情况,基本就没有费用了。一般杂志啥会收取版面费、审稿费等,毕竟审稿人也是拿出自己的时间来审稿的。如果通过中介发表的话,也会产生一部分的费用。

宋代文化研究期刊官网投稿要求

王小红,女,汉族,1973年7月生,历史学博士,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历史地理学和历史文献学的科研与教学工作。为本科生、研究生主讲“中国历史地理学概论”、“文化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历史地图学”等课程。主持了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资助项目“《禹贡》学文献研究”,参加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巴蜀全书》编纂”、教育部重点基地项目——儒家文献学研究、孔子基金会重大项目——《儒藏》编纂、网络《儒藏》编纂以及《三苏全书》、《宋会要辑稿》(电子版)等大型科研工作。撰述和编著出版了《宋代〈禹贡〉学研究》、《章太炎儒学论集》、《川大史学》“历史地理卷”、《〈舆地广记〉校注》、《儒藏·儒林史传》等著作,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四川大学学报》、《中国史研究动态》、《图书与情报》、《杜甫研究学刊》、《成都大学学报》、《宋代文化研究》、《儒藏论坛》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关于宋代文化走向相关研究的我认为可以借助以下资料:1,【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宋明理学概述】钱穆2,【宋代文学思想史】张毅3,【新儒家思想史】张君励4,【宋代文化研究】舒大钢5,【词与文类研究】孙康宜仅供参考,望能助君,希采纳具体书目您可以登陆贵校资源网或图书馆借览,我只是提供一些看法

《历代黄河流域铁冶点的地理布局及其演变》,《陕西师大学报》1984年3期;《隋唐长安龙首渠流路新探》,《人文杂志》1985年3期;《不赞成开运河的设想》,《人民日报》1985年11月21日;《西安上古时代的人口地理》,《研究生文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郑伯克段疑不在鄢》,《人文杂志》1986年4期;《唐贞观十三年政区考辨——兼与贺次君先生商榷》,《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8年2期;《元明清时代四川盆地的农业田垦殖》,《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8年4期;《隋唐长安的水利》,《唐史论丛》第4辑,三秦出版社1988年;《四川历史农业地理概论》,《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9年3期;《唐贞观十三年政区考辨(续)——儒、淳二州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9年4期;《唐宋川东盛产药子之谜》,《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9年4期;《历史时期四川手工业原料作物的分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0年1期;《明清四川地亩数的评价及其它》,《中国史研究》1990年1期;《历史时期四川粮食作物的地理分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0年3期;《宋代中央官学机构考述》,《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53辑(1991年);《都江水利工程的历史演进》,《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2年4期;《宋代宫廷教育机构考述》,《宋代文化研究》第2辑,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年;《巴蜀先民的分布与农业的起源》,《四川文物》,1993年3期;《秦汉时代四川的农业开发》,第一作者,《西南师大学报》,1993年3期;《党项发祥地——唐初“河曲十六州”研究》,《历史地理》第11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宋大礼五使系年》,《宋代文化研究》第3辑,四川大学出版社1993年;《论四川历史农业地理的若干特点与规律》,《四川大学学报》,1994年1期;《“河曲十六州”交通与地望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4年2期;《宋朝地方教育机构考述》,《宋代文化研究》第4辑,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成都平原的南北江》,《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年1期《论成都平原的大小江》,《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年3期《重话史迪威公路》,第一作者,《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5年8期;《宋朝官方医药卫生机构考述》,《宋代文化研究》第5辑,巴蜀书社1995年;《〈成都平原的南北江〉补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6年1期;《成都平原的中江与前后江》,《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6年2期;《论三峡移民的外迁川西南》,第一作者,《现代企业导刊》1996年3期;《论岷山得名与羌、夷的关系》,《民族研究》1996年3期;《宋朝官方天文历法机构考述》,《宋代文化研究》第6辑,四川大学1996年;《三峡移民与川西南开发的新思路》,第一作者,《长江论坛》1997年1期;《“积石雪山十一州”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年1期;《“岷江西山九州”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年2期;《宋朝官方宗教机构考述(上)》,《宋代文化研究》第7辑,巴蜀书社1998年;《唐弱水西山羁縻州及保宁都护府考》,《中国史研究》1999年4期;《一部精密的文化机器——宋朝文化机构述论》,《四川大学学报》1999年5期;《宋朝官方宗教机构考述(下)》,《宋代文化研究》第8辑,巴蜀书社1999年;《宋朝官方艺术机构考述》,《宋代文化研究》第8辑,巴蜀书社1999年;《试论宋朝的羁縻州管理》,《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年1期;《宋代泸属羁縻部族及其社会文化再探》,《四川大学学报》2000年3期;《试解岩州失踪之谜——唐五代岭南道岩州、常乐州地理考》,《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0年3期;《唐宋雅州边外羁縻州部族探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年4期;《唐宋地理总志从地记到胜览的演变》,《四川大学学报》2000年6期;《宋朝官方图书机构考述(上)》,《宋代文化研究》第9辑,巴蜀书社2000年8月版;《唐宋泸属东部羁縻州研究》,《贵州民族研究》2001年2期;《历史时期四川大牲畜养殖的地理差异》,《中国农史》2001年2期;《数载追随悲立雪,不堪重忆曲江头——悼念吾师筱苏先生》,《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年2期;《贵琼人的来源与迁徙初探》,《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3期;《〈历代地理指掌图〉作者之争及我见》,《四川大学学报》2001年3期;《唐五代岭南道岩州、常乐州钩沉》,《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3期;《唐宋集群羁縻州之典型——雅属羁縻州》,《中国史研究》2001年3期;《论四川盆地内、外江名称的演变》,《历史地理》第17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6月;《宋朝官方图书机构考述(下)》,《宋代文化研究》第10辑,线装书局2001年9月;《唐宋雅州边外羁縻州部族探考》,《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学——2000年国际中国历史地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齐鲁书社2001年10月;《唐代黎属羁縻州研究》,《历史地理》第18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沈括〈守令图〉与荣县〈守令图〉关系探原》,《四川大学学报》2002年3期;《历史时期四川蚕桑事业的兴衰》,《中国农史》2002年3期;《川西北羌族探源——唐宋岷江西山羁縻州部族研究》,《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2年4期;《宋〈蜀川胜概图〉岷江上游地名考释》,《宋代文化研究》第11辑,线装书局2002年;《唐代弱水西山羁縻州部族探考》,《中国藏学》2002年3期;《唐代南宁州羁縻都督府建置沿革考》,《南中大姓与爨氏家族研究》,民族出版社2002年9月;《唐宋岷江西山羁縻州部族探考》,《长江上游早期文明的探索》,巴蜀书社2002年10月;《唐代姚州都督府建置沿革再研究》,《西南边疆民族研究(2)》,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唐朝南宁州都督府建置沿革新考》,《历史地理》第19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6月;《四川历史上农业土地资源利用与水土流失》,《中国农史》2003年3期;《宋〈蜀川胜概图〉成都平原地名考释》,《宋代文化研究》第12辑,线装书局2003年6月;《〈大元混一方舆胜览〉作者及版本考》,《暨南史学》第2辑,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大唐天竺使之铭>之文献学研识》,《中国藏学》2004年3期;《唐代巂属羁縻州及其部族研究》,《历史地理》第20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10月;《隋唐长安水利设施的地理复原研究》,《暨南史学》第3辑,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宋<蜀川概览图>成都平原地名考释>》,《中国古都研究十九——文明起源与城市发展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年;《〈大元混一方舆胜览〉的价值与缺陷》,《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年1期;《唐代监察道功能演变过程的考察》,《历史环境与文明演进——2004年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5年12月;《唐代岭南东道行政区划沿革》,《暨南史学》第4辑,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飞地行政区的历史回顾与现实实践的探讨》,《江汉论坛》2006年1期;《唐代南宁州都督府属州交通与地望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6年2期;《唐代河西九曲羁縻州及相关问题研究》,《历史地理》第21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5月;《唐代京畿道行政区划沿革史》,《史念海教授纪念文集》,三秦出版社2006年6月;《唐弱水西山羁縻州及保宁都护府考》,《川大史学·历史地理卷》,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唐代前期都督府为州一级行政机构吗?——对〈唐代前期都督府探讨〉的商榷》,《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6年4期;《蒟酱(蒌叶)的历史与开发》,《中国农史》2007年1期;《〈大元混一方舆胜览〉研究二题》,《九州》第四辑,商务印书馆2007年3月;《历史民族地理的多学科研究——以彝族历史地理为例》,《南方开发与中外交通——2006年中国历史地理研讨会论文集》,西安地图出版社2007年6月;《1560:让世界知道澳门——澳门始见于西方地图年代考》(第一作者),《澳门历史研究》第6期,澳门历史文化研究会2007年12月;《唐代金沙乌蒙地区羁縻州交通与地望研究》,《历史地理》第22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唐代淮南道行政区划沿革》(第一作者),《暨南史学》第5辑,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由虚到实:唐宋以来川云贵交界区犬牙相入区格局的形成》(第一作者),《江汉论坛》2008年1期;《蒟酱名实考辩》,《传统农业与乡村社会研究》,[台]万人出版社有限公司2008年2月;《唐朝山南东道行政区划沿革史》,《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新探索与新动向》,三秦出版社2008年4月;《1560:让世界知道澳门——澳门始见于西方地图年代考》(第一作者),《文化杂志》中文版第68期(2008年秋季刊),澳门特别行政区文化局;《赵佗陵墓新考》(第一作者),《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15辑),三秦出版社2008年11月;《明清文献舆图所载澳门周边岛屿名实演变研究》(第一作者),《澳门历史研究》第7期,澳门历史文化研究会2008年12月;《唐代青蛉周近地区羁縻州县研究》,《历史地理》第23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成都平原‘滇池’说”商榷——从古地理学、考古学角度》(第一作者),《西南大学学报》2009年1期;《唐代滇池秦臧地区羁縻州县研究》(第一作者),《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9年1期;《唐代洱河兰沧地区羁縻州交通与地望研究》,(台湾)《白沙历史地理学报》第7期(交通史专号),国立彰化师范大学历史学研究所,2009年4月;《唐代马湖南广地区羁縻州研究》,《荆楚历史地理与长江中游开发——2008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7月;《唐代西南乌蛮等族羁縻州相关问题之检讨》(第一作者),《贵州民族研究》2009年5期;《明清香山县属珠江口南部诸岛名称的演变》(第一作者),(澳门)《文化杂志》第72期,2009年秋季版;《中国槟榔种植与槟榔习俗文化的历史地理探索》(第一作者),《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9年4期;《唐朝岭南道容管地区行政区划沿革》(第一作者),《暨南史学》第六辑,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 《试析良溪成为千年古村的原因》(第一作者),《话说良溪——良溪古村历史文化论》,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12月;《渠犁、阇甄、妫塞:唐中期新置西域羁縻都督府探考》(第一作者),《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0年1期;石刻资料与西南民族史地研究,《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第一作者),2010年4期;从明清老万山地名迁徙看澳门海防因素,(澳门)《文化杂志》第76期(第一作者),2010年秋季版;125.《百年沧桑:试论1849~1949年间澳门半岛填海工程与街道建设的关系》(第一作者),《澳门历史研究》第九期,2010年11月;126.《1560:让世界知道澳门——澳门始见于西方地图年代考》,《新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甘肃人民出版社,2010年12月;127.《近代澳门华人华商地名研究》(第一作者),《卢九家族与华人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澳门民政总署文化康体部,2010年12月128.《明玉珍大夏国在土家族地区的行政建置》(第一作者),《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1期;129.《唐宋泸属西部羁縻州县研究》(第一作者),《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1年1期;《历史上中国花生种植的区域特点与商业流通》(第一作者),《中国农史》2011年1期;《明清东莞、新安县属珠江口东南部诸岛名实研究》(第一作者),《明清珠江时期珠江三角洲区域史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4月;132.《隋唐之际北方割据政权政区简论》(第一作者),《历史地理》第25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4月;133.《道光〈新会县志·图说〉姓氏分布研究》(第一作者),《良溪古村与珠玑移民》,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年;《明清广东东江流域森林变迁及其成因》(第一作者),《江汉论坛》,2011年8期;135.《从宋元五姓番、八番罗甸地域分布演变看元初边疆民族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第一作者),《贵州民族研究》2011年6期136.《近代澳门半岛北部的城市扩张与道路建设》(第一作者),《澳门历史研究》第10期,澳门历史文化研究会,2011年11月;137.《明清珠江口东岸海防部署中的巡检司》(第一作者),《明清海防研究》第5辑,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12月;138.《唐朝岭南道桂管地区行政区划沿革》(第一作者),《暨南史学》第七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关于编纂澳门历史地图集的初步构想》,《澳门学引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4月;140.《唐代桂管羁縻州建置沿革论纲》,《历史·环境与边疆————2010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6月;《明清文献舆图所载香港南部诸岛地名名实与演变研究》(第一作者),《舆地、考古与史学新说——李孝聪教授荣休纪念文集》,中华书局,2012年6月;142.《近代澳门半岛北部的市域扩张与道路建设》(第一作者),《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2年3期;《安南属明时期政区地名变动初探》(第一作者),《东南亚研究》2012年4期;144.《沙梨头地名说根由》(第一作者),《澳门》第89期,澳门特行政区新闻局,2012年9月;145.《林茂塘历尽沧桑百馀载》(第一作者),《澳门》第89期,澳门特行政区新闻局,2012年9月;146.《从历史地理角度看政区边界与流域边界的整合——以山西为例》(第一作者),《史念海先生百年诞辰纪念学术论文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2012年10月;147.《永远的怀念——追忆与念海师在一起的日子》,《想念史念海》,新世界出版社,2012年10月;148.《论米仓道的系统问题及其历史地位》,《四川文物》2012年6期;《置在中南半岛的唐朝行政区——安南都护府及其正州县建置沿革考述》,《海洋史研究》第4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12月;

春花秋月无情,沧海桑田巨变世间上许多国度,都发生过文明的"颠覆",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发生过文化的"断裂"然而,若从神农时代算,中国茶文化已经历悠悠四,五千载的岁月到底中国茶文化有怎样的不老"基因",长生"密码",使其在漫长岁月中,历旧弘亲友,生生不已 然而这些似乎并非世人所关注的,人们只注意茶的喝,却没留意到在每一杯茶的背后都富含着茶的文化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的奇芭,现在就让我们一起重拾古老的茶文化,领略茶的真境地下面我们首先了解一下中国茶史!悠悠千截起神农,源远流长至如今—中国茶史神农时代—茶叶的开始茶叶起源于公元前28世纪的神农时代,《神农百草经》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之说西周—茶叶作为贡品据《华阳国志》记截:约公元前一千年,周武王代位时,巴蜀一带元把茶叶作为纳贡珍品东周—茶叶作为菜肴汤料春秋时期婴相公竟公时有"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茶而已西汉—茶叶进行商贸公元前59年,《僮约》已有"烹茶尽具","武明买茶"的记载东汉—茶叶药理功效的记述华佗在《食伦》中提出"苦茶久食,益意思"隋—由药用饮料变成社交饮料当时茶的饮用已开始普及,隋文帝患病,烹茗草服之见效,于是人们竟相彩唐—饮茶风俗渐及人文茶在唐朝已扩大普及,开始平民化唐玄宗所撰《开元文字音义》首次把"荼"变成"茶",公元8世纪后陆羽《茶经》问世,且茶叶传入日本,成通年出现专用茶具宋—茶文化的弘扬明—请茶叶开始在各国销售,传播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中国茶艺了解了四五千年的茶史后,是否对茶有了一番新认识,原来自己所喝的茶,在四千多年前已有了,也可算是种文物吧 若茶史的悠久使你感叹,那么中国茶艺的博大精深则更让你惊叹了首先"茶艺"一词的来源就有一个发展过程起码在唐代,"艺"字就与"茶"字发生联姻陆羽《茶经一之一源》载:"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这是目前所知的最早"茶"与"艺"同时出现的情况这里的"艺"是指种植而言宋代之际,"艺"与烹茶,饮茶联系在一起陶谷《茗茶茚录乳妖》载吴僧文了善烹茶,高保勉"延置紫云庵,日试其艺";陈师道撰《茶经序》,复有"茶为之艺"说这两处的意义均为"烹茶"之意,"饮茶"之意,可以说开启了后世称品饮程式为"茶艺"的先河在这之后,"艺茶"之说频频出现钱椿年编,顾元庆删校的《茶谱》就有"艺茶"条:"艺茶欲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阳崖阴林,紫者为上,绿者次之"清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任果,檀萃编《番禺县志》记叙"河南茶"时载:"谓茶产珠江之南,故名,其北土沃而人勤,多艺茶"那该如何定义"茶艺"呢 对于"茶艺"的理解,历来就是诸说并起,尘埃未定但是,大体说来不过是广义说,狭义说和两者并存说当茶艺在台湾开始广泛使用之时,对其理解就有不同的看法吴振铎先生是持广义之说者他在《中华茶艺杂志创刊词》中说:"'茶艺'是茶叶产,制,销的技艺与饮茶生活艺术之溶化与升华的总称;是广义的'茶道',与农业,艺术,文学等有密切的关联'茶艺'与我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载《中华茶艺协会专刊》第一集,1987年10月初版)此说把茶学,茶业经贸学和茶文化的各种因子组合在一起,未免流于宽泛台湾茶艺专家季野先生则提出:"茶艺学"他认为:"茶艺是以茶为主体,将艺术溶入生活以丰富生活的一种人文主张,其目的在于生活而不在于茶"(《茶艺信箱》,台湾茶与艺术杂志社,1988年出版)此说把茶艺独立出来,又强调其人文内核,但将生活与茶割裂开来,似又不可取一千人眼中有1000个哈姆雷特,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我们认为最合理定义的是《中国茶叶大辞典》中(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一版)中茶艺的解释:"茶艺是指泡茶与饮茶的技艺这句话其实有三方面含义:一是把茶艺的范围仅仅界定在泡茶和饮茶范畴,种茶,卖茶和其他方面的用茶都不包括在此行列之内二是指茶艺包括泡茶和饮茶的技巧"技"有多方面的含义,《汉语大词典》解释其中之一为"才能,技巧"三是指茶艺包括泡茶,饮茶的艺术其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认为茶艺的内涵,应该是泡茶,饮茶直接相关的技巧与艺术方面的内容和茶艺意义一样,茶艺的分类也是各执一词童启庆教授在《习茶》(浙江摄影出版社1996年9月出版)中把茶艺分为清饮茶冲泡法,添加茶冲泡法,配料茶制作法和冰茶制作法范增平先生在《中华茶艺学》(台海出版社2000年8月出版)中认为:从时间上看,茶艺可分为古代茶艺与现代茶艺;从形式上看,茶艺则可分为表演茶艺与生活茶艺;从地域上来看,茶艺则可分为民俗茶艺与民族茶艺;若从社会阶层上来看,茶艺又可非为宫廷茶艺,民间茶艺,寺庙茶艺等综合起各个专家的说法,以及茶艺各层面的属性,我们认为茶艺的分类由以下10点来分以茶事功能来分:可分为生活型茶艺,经营型茶艺,表演型茶艺以茶叶种类来分:一般是按照基本茶类,即六大茶类再来细分,如红茶茶艺,乌龙茶艺还有再加工茶类的茶艺,如花茶也有茶艺表演以茶叶种类来分:主要有壶泡法(包括紫砂壶小壶冲泡,瓷器大壶冲泡),还有盖碗杯茶艺和玻璃杯茶艺以冲泡方式来分:包括烹茶法,点茶法,泡茶法,冷饮法等以社会阶层来分:包括宫廷茶艺,文士茶艺,宗教茶艺,民间茶艺等以饮茶人群来分:主要是一些特殊人员群体的茶艺,如现在比较流行的少儿茶艺,伤残人员群体的茶艺等以民族来分:如汉族茶艺,少数民族茶艺少数民族茶艺当中又包括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回族,白族,苗族,侗族,土家族,傣族,裕固族,纳西族,基诺族,布朗族,彝族,景颇族,佤族茶艺等如大家所熟知的蒙古族咸奶茶,藏族酥油茶,白族三道茶,纳西族龙虎斗,基诺族凉拌茶,都曾有茶艺表演以民俗来分:如客家擂茶,惠安女茶俗,新娘茶等以地域来分:如北京盖碗茶,西湖龙井茶艺,婺源文土茶,修水礼宾茶等10)以时期来分:一是古代茶艺,二是当代茶艺古代茶艺又根据历史时期分为唐代茶艺,宋代茶艺,明代茶艺,清代茶艺等但无论茶艺如何分,分成多少个派别,它们都体现了中国茶艺的共性和个性的和谐统一这主要为:一是哲理为先中国茶艺最重要的是道法自然,崇沿简净道法自然,就是与自然相一致,相契合,物我两忘,发自心性崇尚简净是简为德,心静如水,怡然自得,返朴归真二是审美为重中国茶艺之美表现在自由旷达,毫不造作,注重内省,不拘一格所以,中国茶艺虽然有规划要求,但不僵化,不凝滞,而是充满着生活的气息,生命的活力三是个性为要中国茶艺表现出注重意境,百花齐放茶艺多姿多彩,儒雅含蓄与热情奔放,空灵玄妙与禅机逼人,缤纷错彩与清丽脱俗,各种风格都能一一展现四是实用为佳茶是用来喝的,是开门七件事之一,是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因此,中国茶艺不伏关注冲泡过程,同时把茶的滋味感觉,心理感受,都很好地融为一体,追求一种极好的生活享受探幽揽胜,吾道吾适——中国茶道谈到茶艺,就不得不说到茶道,很多人都认为茶艺和茶道是同一概念,但实质不然,茶艺和茶道都是茶文化的核心,茶艺注重于喝茶的技巧,艺术享受,而茶道更注重于喝茶过程中对一种哲理性的领悟有道无艺,那只是空洞的理论,有艺无道,艺则无精无神下面我们从茶道一词的来源来认识它茶道来源在学术界有2种争议,第一种是持"皎然说"的持"皎然说"的,以皎然的诗作为据皎然,本姓谢,字清昼他曾作劝慰好友崔使君诗《饮茶歌诮崔石使君》,其中有一句是这样说的,"孰知茶道全尔真,惟有丹丘得如此"持"封演说"的,以封演的著作为证今存《封氏闻见记》十卷其中云:"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道一词来源的已是悠悠千载的事了,争论亦无益,倒不如把精力转移到茶道的意义上来于"茶道"一词的定义,当代的专家,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有"当代茶圣"之誉的吴觉农先生在《茶经述评》一书中云:(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饮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作家周作人先生在《恬适人生-吃茶》中说: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的现实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是日本之"象征的文化"里的一种代表艺术种茶道体现的也是人们在品茗过程中的心灵感受,仍属精神范畴(虽然对茶道意义有不少真知灼见,但茶道内涵我们仍未探究到其深处,故不作定论),茶道,茶道是否会与道家,道教有关联呢 的确,在茶道发展过程中,道家,道教对其影响是最深远的予人之印象,往往都有些浪漫精神与玄静气质,而这种特殊的表征就与道家思想有很大的关系,也可以说这就是茶道在茶人身上的形象表现老庄之说,教人以清心寡欲:"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老子》)这一思想观念进入茶的世界,便自然地与茶"性俭"相和,而为"茶道"之说又充实了内容当然道家之说中予茶道影响最大的还得说是那种对自然的追求,对自由的向往和对无拘无束生活方式的肯定正是道家的这些思想主张在中华大地的盛行,使得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精神感悟方面有了许多"中国特色",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的"茶道"才能产生出现于中国虚,静在道教徒眼中是长生之本,超越之基:"静则无为,躁则有欲有欲生死,无为长存"(《道德真经玄德疏》)人们通过收视返听,静心守一之法,使人心处于外无可欲之境,内无能欲之心因而道家的"虚静"思想自然而然地会潜移默化地与茶之"静"性相通相连,构成茶道的中"静"之根本"人们一旦发现茶的'性之所近'——近于人性中静,清,虚,淡的一面时,也就决定了茶的自然本性与人文精神的结合,成为一种实然形态也就是说,决定了一种文化——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的出现"而"茶人需要的正是这种虚静醇和的境界,因为艺术的鉴赏不能杂以利欲之念,一切都要极其自然需真挚因而必须发行'入静',法净身必,纯而不杂,如此才能与天地万物'合一',亦即畅达对象之中,不禁'品'出茶之滋味,而且'品'出茶的精神,达到形神相融的情态"——赖功欧叶嘉飘香存典籍,意蕴内涵得三昧——茶艺与茶道所谓茶道,其实是指品茗的方式及意境最早出现"茶道"一说是在〈封氏稳见记〉中的"因鸿渐之论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鸿渐就是陆羽)经陆羽大力提倡,茶道在宋唐时期已十分盛行,日本的留学生把茶的一切带回日本,后日本僧侣最澄来我过研习,归国时带回茶种,此为如今日本最古老茶国,15世纪奈良村田的珠光氏综合了"茶数寄"与"茶寄合"再吹收我国儒家,佛教的文化优点,倡导"奠茶莫汤","一味同心"的精神,创建了日本的茶道"由于日本的沿袭,"茶道"成为日本人品茗之道的代称,而中国则惯用"茶艺"来称之茶艺更偏重于生活艺术上的享受,一般而言,当茶作为解渴饮料时,为"喝茶",如细细品味,则为"品茗"若再探究茶叶品质,冲泡技术,茶具鉴赏,品茶环境及茶在人际间的关系那就进入"茶艺"的境界了国学大师林荆南先生以"美键性论"四字概括我国的茶艺美:为美律,治茶时态度必须从容,并且连贯而下,能显示幽雅的旋律美,造良好的气氛健:健康是治茶之大本性:茶的妙用在于"养性"品茗时,能由情趣中培养灵泉,持之以恒能了悟禅理,实为修身养性之佳法论:茶可做为人际关系和睦的桥梁,古代有臣进贡茶以事君,也有君赐茶以爱臣,以今日观点来说,茶能使朋友之间的畅谈更深亲友间的情感交流更浓茶道在我国更多的是自由品茗者发挥,除了尊守互尊互敬的原则情趣配合之外,都是随兴而至,人名将茶融入生活中,没有宗教色彩可在茶中加姜,枣,葱,或调以茉莉,薄荷,这其实与我国民族自然谦和,不重形式有关,而日本茶道中,品茗者的一举一动都要依照十分严格的规定尾 声茶叶和水才能溶出恰当的颜色,每一杯,都有难言的意趣,涩是青春的感觉,苦是半身的基调,弥漫的香气是日子溢的欢愉,最后留在齿颊的甜味恰是终了所得中国茶文化就像悠悠清茗香一样,它源远流长,从历史的过去一直飘到现代,想必它仍会继续飘,飘过每个人心中

  • 索引序列
  • 宋代文化研究期刊投稿要求多少
  • 宋代文化研究期刊投稿要求多少钱
  • 宋代文化研究期刊投稿要求
  • 宋代文化研究期刊投稿要求高吗
  • 宋代文化研究期刊官网投稿要求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