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农学概论论文2000字

农学概论论文2000字

发布时间:

农学概论论文2000字

这个问题比较深奥,建议你到百度文库 的农业与科技查一下

抄课本!

会抄书,就会写

兄弟 你是不内农大的 要写农学概论的作业

农学专业概论论文2000字

自己多思考下大体的论文思路,之后看些其他的论文书籍(农业科学),给自己的思路做个补充,肯定能写出来

你们导师有没有跟你定论题呢?或者说是论题的范围~你要不看下(农业科学)期刊里面别人已经发表的论文~看下参考下也是可以的~

农学专业是研究农业发展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科学学科,因涉及农业环境、作物和畜牧生产、农业工程和农业经济等多种科学而具有综合性,其中林业科学和水产科学有时也包括在广义的农业科学范畴之内。 农学专业培养具备作物生产、作物遗传育种以及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及其它相关的部门或单位从事与农学有关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农耕文化,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以为农业服务和农民自身娱乐为中心。汉族农耕文化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但主体包括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是中国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类型。起源追溯汉族农耕文化起源有一句“男耕女织”之说,它不仅是指早期的劳动分子,也是 农耕文化形成的基础。早在河姆渡时期,出土的谷物化石,则说明“农耕“由此(或更早)产生。发展以此,人们的活动便以“男耕女织”为中心,而随时间推移,长期沉淀形成的文化内涵及外延、各种表现形式(如前方所述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文化类型。农业最早是在中原地区兴起来的。中原汉族农耕文化包含了众多特色耕作技术、科学发明。裴李岗文化有关遗存中出土了不少农业生产工具,为早期农耕文化的发达提供了实物证据,尤其是琢磨精制的石磨盘棒,成为我国所发现的最早的粮食加工工具。大家知道,三皇之首的伏羲教人们“作网”,开启了渔猎经济时代;炎帝号称“神农氏”,教人们播种收获,开创了农业时代。大禹采用疏导的办法治水,推进了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数学、测绘、交通等相关技术的进步。战国时期,由河南人郑国主持修建的“郑国渠”,极大地改善了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随着民族的融合特别是中原人的南迁,先进的农业技术与理念传播到南方,促进了中国古代农业水平的提高。可以说,中国农业的起源与发达、农业技术的发明与创造、农业的制度与理念,均与河南密切相关。特点特征决定农耕文明决定了汉族文化的特征。中国的文化是有别于欧洲游牧文化的一种文化类型,农业在其中起着决定作用。欧洲文明掠夺式特征,诞生于此前的狩猎文化,与滥觞于种植的中国文明存在明显的差别。聚族而居、精耕细作的农业文明孕育了内敛式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农政思想、乡村管理制度等等,与今天提倡的和谐、环保、低碳的理念不谋而合。历史上,游牧式的文明经常因为无法适应环境的变化,以致突然消失。而农耕文明的地域多样性、民族多元性、历史传承性和乡土民间性,不仅赋予中华文化重要特征,也是中华文化之所以绵延不断、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1] 发展理念以渔樵耕读为代表的农耕文明是千百年来汉民族生产生活的实践总结,是华夏儿女以不同形式延续下来的精华浓缩并传承至今的一种文化形态,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的理念已广播人心,所体现的哲学精髓正是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资源。从思想观念方面来看,农耕文明所蕴含的精华思想和文化品格都是十分优秀的,例如培养和孕育出爱国主义、团结统一、独立自主、爱好和平、自强不息、集体至上、尊老爱幼、勤劳勇敢、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勤俭节约、邻里相帮等文化传统和核心价值理念,值得充分肯定和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想的家庭模式是“耕读传家”,即既要有“耕”来维持家庭生活,又要有“读”来提高家庭的文化水平。这种培养式的农耕文明推崇自然和谐,契合汉族文化对于人生最高修养的乐天知命原则,乐天是知晓宇宙的法则和规律,知命则是懂得生命的价值和真谛。崇尚耕读生涯,提倡合作包容,而不是掠夺式利用自然资源,这符合今天的和谐发展理念。[1] 回望历史农耕历程恰如一部厚重磅礴的歌诀从远古吟咏而来。早在先秦时期汉族民间流传的《击壤歌》有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就描述了乡村闾里人们击打土壤,歌颂太平盛世的情景。汉族民间流传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反映了广大农民的艰辛不易。北周庾信亦有诗为证:“兴文盛礼乐,偃武息民黎。”体现了文化在衣食温饱解决之后的重要意义。“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刻画了读书人对积极人生的理想与追求。中国上万年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历史,创造了发达持久和长盛不衰的传统文化。同时,灿烂辉煌的汉文化又丰富了农业的内涵。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有文字记载的几千年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虽经无数次大大小小天灾人祸的考验,仍然一直蓬勃兴旺,绵延不断。事实证明这一技术知识体系具有可持续发展特征。开发利用好丰富多彩的农耕文明与自然遗产资源,作为我国“三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增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建设美好家园、激发爱国热情和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具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重要作用,而且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维护和保护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世界经济安全稳定增长、协调平衡增长、持续包容增长具有重要意义。[1] 区别农业文化与农耕文化  农业文化,是指农业生产实践活动所创造出来的与农业有关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内容可分为农业科技、农业思想、农业制度与法令、农事节日习俗、饮食文化等。其发展可分为原始农业文化、传统农业文化和现代农业文化三个阶段。在中国农业文化发展的前两个时期,即原始农业文化和传统农业文化时期,可统称为农耕文化时期,或古代农业文化时期。在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农业文化是基础,因为它是以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衣、食、住、行)为目的的,它决定着汉民族的生存方式,塑造着汉民族文化的自身。中国是世界农业的发源地之一。中原农耕文化,是中国农耕文化的一个重要发源地,是中国农业文化的基础,又是宋代以前中国农业文化的轴心。中原农耕文化源远流长。“中国农业的起源与发达、农业技术的发明与创造、农业的制度与理念,均与河南密切相关。” ──这是徐光春同志在谈到中原文化与中原崛起时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它完全符合中国农业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发展的实际。

农村发展概论论文2000字

一. 前言: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   改革以来农业生产发展迅速,1978-2002间 年均增长3%,  78-84, 7%; 85-2001, 0%; 95-02, 75   城乡地区收入差距扩大引起各方重视。  78-4:1;85-7:1; 99-5:1, 2002-1:1   农民负担重   城乡差距和农民负担,反映的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解决三农问题的目标: 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和地区收入差距,稳定、持续发展农业。   增加农民收入的传统思路――对世界银行发展战略的评论   基础设施   科技、教育   产业结构   农业增长很快,但收入弹性和价格弹性小,谷贱伤农   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有赖于农民就业结构随着经济增长不断向非农产业转移,以及产业结构不断向高附加值的产品调整。   农民收入的长期增长靠就业结构调整   美国,1870-51%;   日本-1870,70%, 1950-48%,1980-5; 2000- 9%   韩国,1950--3; 1980--9; 2000- 8%   我国,80年代,乡镇企业;90年代农民工   我国,98,99年农民净增加1000万   江主席在16大报告中,也把减少农村人口作为解决农民收入问题的战略   通货紧缩和三农问题  二.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启动农村市场,打破农民收入增长停滞的困境:   通货紧缩是物价不断下降的一个现象,商品零售价格指数98,-2。6%; 99, -0%; 00, -5%; 01, -9%; 02, -8%   通货紧缩,物价不断下降有何不好?   通货紧缩必然是生产能力普遍过剩=》失业问题   通货紧缩和三农问题   造成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速度减慢,   部分离土离乡的农民回流   造成大量乡镇企业破产,不少离土不离乡的农民回流农业  离土离乡和离土不离乡的就业结构调整堵塞及逆调整=》农民回流农业=》产业结构逆调整=》农业增产=》价格弹性小=》谷贱伤农。   生产能力过剩=》恶性循环=》启动市场消化过剩生产能力,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当务之急。   生产能力普遍过剩=》货币政策和货币政策失效   启动存量消费是迅速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一般市场经济国家没有存量消费所以旷日持久;我国的存量需求   外资   民间投资   城市消费信贷   农村消费  2002 1991  城市 农村 城市  彩电 4 5(48%) 68 (89%)  冰箱 4 8(17%) 49 (30%)  洗衣机 9 8(34%) 81 (39%)  收入 7702, 6(32%) 2025 (122%)   我国农村有一个很大的存量消费,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农村存量消费是消化当前过剩生产能力最重要的关键   1。间接启动农村消费市场;电费降低1元,彩电的作用为增加收入370元,冰箱,667元,洗衣机,909元   2。直接创造投资需求;   3。增加农民收入。   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核心的新农村运动在各国现代化过程中的普遍意义。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政策建议。  三. 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发育和完善全国统一的大市场,缩小地区和城乡收入差距:   地区优势不同=》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市场,各地产业结构才能按比较优势的变化不断调整,一个地区的发展才会成为拉动另外一个地区发展的动力,地区和城乡收入差距才会随着经济发展逐步缩小。   “要素价格均衡理论”   建立全国统一的要素市场,尤其是劳动力市场,进一步缩小地区差距   WTO和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市场的急迫性:如果没有全国统一的大市场,东部和国际市场接轨,东部发展以后让出的市场,中西部就不能受益   发育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政策建议。   消除农产品流通的各种障碍、干预和地区保护主义   加强在交通、运输、通讯、互联网的建设   鼓励民间进入流通领域   取消农民进城的各种歧视性待遇,建立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四. 加速科技创新,增加竞争力,稳定、持续发展农业:   农业持续增长不可忽视   需求增加   人口增长,2002年84亿,2030年16亿,上升25%,年均增长8%=》粮食需求增长   GDP年均增长8%,人均收入年均增长7%,=》膳食结构改变=》粮食需求增长和品种、质量的要求提高   耕地下降,农业劳动力下降=》基本自足?   粮食增产潜力?   1991-93,29省336地区普查,大米、小麦、玉米,最高单产是平均单产的5~0倍   408个科研单位调查,有一半的潜力可用育种科研挖掘   建议:农业科研需要政府的投入   周期长   不容易市场化   好处主要在于消费者   经济发展,收入水平提高,农产品需求结构改变。加入WTO,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使我国的优势,外国优良农产品可以进口=》只有依靠科技创新,农业生产才能不断依靠市场需求的变化而调整,并利用加入WTO以后农业发展的有利机遇。   我国粮食的科研能力强,但农产品品种质量的科研能力差   政策建议:加大政府的科技投入,完善科技推广体系,鼓励引进台资和外资  五. 推动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发展,加速经济发展,为农村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调整,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创造条件。   改革前赶超战略,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创造就业机会少,劳动力滞留农村。农村就业结构的调整有赖于劳动力密集产业的发展。16大报告以及三中全会决议、科学发展观等强调了这一点。   中国的比较优势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这是我国最有竞争力的产业。按比较优势发展,我国的经济才能健康、快速、稳定发展,农村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才能持续进行, 有赖于城市工业的改革   劳动力密集型中小企业和以金融改革为突破口  六. 减轻农民负担   给定收入,税费越重,农民越苦   费和罚款主要用于养干部,税费改革不彻底,上缴后基本全数返还。   越穷的地方,当干部的意愿越大,费和罚款越多,经营环境越差,而且孳生腐败   按市场经济的原则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减少干部   收支两条线,干部全部由财政来养,费和罚款不返还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中央正确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积极推进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社会的发展能有目前这样的好形势,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党和政府在近几年的宏观调控中切实加强了农业和农村这个薄弱环节,扭转了前几年粮食生产滑坡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局面。这次宏观调控的一大成果,就是把农业农村稳住了,从而稳定了市场,稳住了人心。  中国的国情决定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事关全局,只有真正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才能把握住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农业和农村始终是难点和重点。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历史使命,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认识和共同行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认真贯彻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坚持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特别是要在多予上下功夫,真正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全面推进农村的发展。经过全党全国的不懈努力,使农业生产力水平有一个较大的提高,使广大农民的生活有比较明显的改善,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切实加强,使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使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继续推进。归根到底,要切实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使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  以工带农  从农业支持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从农村服务城市,到城市带动农村。工与农、城和乡,这两大关系正在实现着从未有过的历史性转变。我们正在寻找破解“三农”难题的“金钥匙”。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全面的目标,绝不单纯是搞新村建设,必须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全面推进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注重实效,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使新农村建设带给农民实惠、受到农民拥护,扎实稳步地向前推进。  目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还处在爬坡阶段,农业、农村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会议根据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实际,强调要重点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一)把国家建设资金的投入更多地转向农村,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二)围绕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三)稳步发展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四)坚持农村土地基本经营制度和严格控制建设占地,确保农业发展和农村稳定;(五)引导农民有序进城务工,公平对待农民工及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六)增加对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投入,从多方面加强农村公共服务。  目前中央关于农村工作的大政方针已经明确,政策措施陆续出台,能否取得预期效果,关键在于加强领导,统一思想,狠抓落实。各地区、各部门必须充分认识“三农”工作对全局的重大意义,切实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领导干部要经常到农村做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真正掌握农村的真实情况,了解农民的愿望和要求,认真研究制定和切实落实促进农村发展的具体措施。  跨越城乡之间的鸿沟已经不是梦想  做好农业农村工作,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重大。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加大工作力度。要稳定、完善、强化各项行之有效的惠农支农政策,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要继续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正在农村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要结合农村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正面教育,解决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解决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主要问题,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重点问题,务求取得实效,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光荣而艰巨,任重而道远。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坚定信心,以脚踏实地的态度,求真务实的作风,锐意创新的精神,缜密细致的工作,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事业而努力奋斗

农村发展概论论文2000字数

一. 前言: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   改革以来农业生产发展迅速,1978-2002间 年均增长3%,  78-84, 7%; 85-2001, 0%; 95-02, 75   城乡地区收入差距扩大引起各方重视。  78-4:1;85-7:1; 99-5:1, 2002-1:1   农民负担重   城乡差距和农民负担,反映的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解决三农问题的目标: 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和地区收入差距,稳定、持续发展农业。   增加农民收入的传统思路――对世界银行发展战略的评论   基础设施   科技、教育   产业结构   农业增长很快,但收入弹性和价格弹性小,谷贱伤农   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有赖于农民就业结构随着经济增长不断向非农产业转移,以及产业结构不断向高附加值的产品调整。   农民收入的长期增长靠就业结构调整   美国,1870-51%;   日本-1870,70%, 1950-48%,1980-5; 2000- 9%   韩国,1950--3; 1980--9; 2000- 8%   我国,80年代,乡镇企业;90年代农民工   我国,98,99年农民净增加1000万   江主席在16大报告中,也把减少农村人口作为解决农民收入问题的战略   通货紧缩和三农问题  二.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启动农村市场,打破农民收入增长停滞的困境:   通货紧缩是物价不断下降的一个现象,商品零售价格指数98,-2。6%; 99, -0%; 00, -5%; 01, -9%; 02, -8%   通货紧缩,物价不断下降有何不好?   通货紧缩必然是生产能力普遍过剩=》失业问题   通货紧缩和三农问题   造成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速度减慢,   部分离土离乡的农民回流   造成大量乡镇企业破产,不少离土不离乡的农民回流农业  离土离乡和离土不离乡的就业结构调整堵塞及逆调整=》农民回流农业=》产业结构逆调整=》农业增产=》价格弹性小=》谷贱伤农。   生产能力过剩=》恶性循环=》启动市场消化过剩生产能力,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当务之急。   生产能力普遍过剩=》货币政策和货币政策失效   启动存量消费是迅速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一般市场经济国家没有存量消费所以旷日持久;我国的存量需求   外资   民间投资   城市消费信贷   农村消费  2002 1991  城市 农村 城市  彩电 4 5(48%) 68 (89%)  冰箱 4 8(17%) 49 (30%)  洗衣机 9 8(34%) 81 (39%)  收入 7702, 6(32%) 2025 (122%)   我国农村有一个很大的存量消费,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农村存量消费是消化当前过剩生产能力最重要的关键   1。间接启动农村消费市场;电费降低1元,彩电的作用为增加收入370元,冰箱,667元,洗衣机,909元   2。直接创造投资需求;   3。增加农民收入。   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核心的新农村运动在各国现代化过程中的普遍意义。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政策建议。  三. 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发育和完善全国统一的大市场,缩小地区和城乡收入差距:   地区优势不同=》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市场,各地产业结构才能按比较优势的变化不断调整,一个地区的发展才会成为拉动另外一个地区发展的动力,地区和城乡收入差距才会随着经济发展逐步缩小。   “要素价格均衡理论”   建立全国统一的要素市场,尤其是劳动力市场,进一步缩小地区差距   WTO和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市场的急迫性:如果没有全国统一的大市场,东部和国际市场接轨,东部发展以后让出的市场,中西部就不能受益   发育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政策建议。   消除农产品流通的各种障碍、干预和地区保护主义   加强在交通、运输、通讯、互联网的建设   鼓励民间进入流通领域   取消农民进城的各种歧视性待遇,建立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四. 加速科技创新,增加竞争力,稳定、持续发展农业:   农业持续增长不可忽视   需求增加   人口增长,2002年84亿,2030年16亿,上升25%,年均增长8%=》粮食需求增长   GDP年均增长8%,人均收入年均增长7%,=》膳食结构改变=》粮食需求增长和品种、质量的要求提高   耕地下降,农业劳动力下降=》基本自足?   粮食增产潜力?   1991-93,29省336地区普查,大米、小麦、玉米,最高单产是平均单产的5~0倍   408个科研单位调查,有一半的潜力可用育种科研挖掘   建议:农业科研需要政府的投入   周期长   不容易市场化   好处主要在于消费者   经济发展,收入水平提高,农产品需求结构改变。加入WTO,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使我国的优势,外国优良农产品可以进口=》只有依靠科技创新,农业生产才能不断依靠市场需求的变化而调整,并利用加入WTO以后农业发展的有利机遇。   我国粮食的科研能力强,但农产品品种质量的科研能力差   政策建议:加大政府的科技投入,完善科技推广体系,鼓励引进台资和外资  五. 推动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发展,加速经济发展,为农村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调整,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创造条件。   改革前赶超战略,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创造就业机会少,劳动力滞留农村。农村就业结构的调整有赖于劳动力密集产业的发展。16大报告以及三中全会决议、科学发展观等强调了这一点。   中国的比较优势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这是我国最有竞争力的产业。按比较优势发展,我国的经济才能健康、快速、稳定发展,农村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才能持续进行, 有赖于城市工业的改革   劳动力密集型中小企业和以金融改革为突破口  六. 减轻农民负担   给定收入,税费越重,农民越苦   费和罚款主要用于养干部,税费改革不彻底,上缴后基本全数返还。   越穷的地方,当干部的意愿越大,费和罚款越多,经营环境越差,而且孳生腐败   按市场经济的原则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减少干部   收支两条线,干部全部由财政来养,费和罚款不返还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中央正确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积极推进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社会的发展能有目前这样的好形势,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党和政府在近几年的宏观调控中切实加强了农业和农村这个薄弱环节,扭转了前几年粮食生产滑坡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局面。这次宏观调控的一大成果,就是把农业农村稳住了,从而稳定了市场,稳住了人心。  中国的国情决定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事关全局,只有真正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才能把握住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农业和农村始终是难点和重点。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历史使命,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认识和共同行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认真贯彻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坚持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特别是要在多予上下功夫,真正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全面推进农村的发展。经过全党全国的不懈努力,使农业生产力水平有一个较大的提高,使广大农民的生活有比较明显的改善,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切实加强,使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使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继续推进。归根到底,要切实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使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  以工带农  从农业支持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从农村服务城市,到城市带动农村。工与农、城和乡,这两大关系正在实现着从未有过的历史性转变。我们正在寻找破解“三农”难题的“金钥匙”。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全面的目标,绝不单纯是搞新村建设,必须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全面推进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注重实效,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使新农村建设带给农民实惠、受到农民拥护,扎实稳步地向前推进。  目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还处在爬坡阶段,农业、农村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会议根据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实际,强调要重点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一)把国家建设资金的投入更多地转向农村,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二)围绕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三)稳步发展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四)坚持农村土地基本经营制度和严格控制建设占地,确保农业发展和农村稳定;(五)引导农民有序进城务工,公平对待农民工及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六)增加对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投入,从多方面加强农村公共服务。  目前中央关于农村工作的大政方针已经明确,政策措施陆续出台,能否取得预期效果,关键在于加强领导,统一思想,狠抓落实。各地区、各部门必须充分认识“三农”工作对全局的重大意义,切实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领导干部要经常到农村做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真正掌握农村的真实情况,了解农民的愿望和要求,认真研究制定和切实落实促进农村发展的具体措施。  跨越城乡之间的鸿沟已经不是梦想  做好农业农村工作,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重大。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加大工作力度。要稳定、完善、强化各项行之有效的惠农支农政策,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要继续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正在农村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要结合农村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正面教育,解决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解决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主要问题,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重点问题,务求取得实效,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光荣而艰巨,任重而道远。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坚定信心,以脚踏实地的态度,求真务实的作风,锐意创新的精神,缜密细致的工作,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事业而努力奋斗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将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现代化进程,对农业将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国的经济结构能否顺利调整,国民经济能否发展的更快一些、更好一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基础是否稳固。只有加强农业基础,确保农产品供给,才能顺利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只有加强农业基础,开拓农业市场,才能支持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而且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十五”计划纲要提出,必须高度重视农民收入问题,把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做好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基本目标。  “靠天吃饭”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祖祖辈辈唯一的谋生手段,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方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后,农业生产受到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市场风险增加。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农业将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带领全村人走上了致富之路在产品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市场竞争加剧的情况下,必须对农产品的品种结构进行调整,面向市场,依靠科技,进一步加强优质品种的引进、选育、繁育和推广工作,尽快淘汰和压缩劣质品种,全面优化农作物品种结构,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种植业。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这么几个问题。第一个是这里的信息渠道很不畅通,有55%的人认为他们是不容易得到有效的信息的,有5%的人认为他们是比较容易得到有效信息,有3%的人根本就得不到有效信息,只有5%的人可以容易的得到有效信息。而信息就是金钱,得不到有效信息就不能够很好的发展。  第二个是我们对于农民的理解有一些误区,在我们的传统印象中,农民伯伯似乎就是每天扛着锄头去种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在田地里。他们对子女的教育、对于国家的政策等等不是很关注的样子。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再皋落村,他们对农业科技、政策新闻、教育和健康的关注度依次是21%、21%、21%和20%,而对娱乐、财经和军事的关注度依次是11%、4%和1%,对于旅游的关注度为0。这其中,我们在教育上对农民伯伯的误解最深,我们总是说农村不重视教育问题,其实不是他们不重视,一是因为村里的教育水平低,而是家里的经济状况不允许,才造成了现在的样子。  第三个是关于农业种植方面的问题,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这里的居民从种植到对农作物的管理,全市以前的经验,没有任何的科学的方法和思想的介入。所以他们的种植效率很低。例如有很多的农户种上种子之后就不进行管理了,也不灌溉,只是等着上天的恩赐----雨水。  综合上述问题,经我们的查找资料和讨论,我们认为要想解决问题,首先我们必须 建立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它应包括以下几个系统:  1、作物生产与病虫害防治信息系统  以北方主要农作物(如:玉米、谷子、大豆、土豆等)为对象,内容应涉及栽培技术、良种选择、肥水管理知识,同时还应对农作物生产操作规程开展研究和收集整理。  系统应对主要作物病虫害的有关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基本信息进行采集,建立病虫害多媒体知识库,包括病害的传播途径、发病条件、流行病学、危害特点,害虫的名称、危害作物、危害区域、危害分布、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害虫图片等,以及提供病虫害的农业、化学、生物和其它防治方法。  2、畜禽生产与疫病防治信息系统  系统应收集猪、鸡、鸭、牛、兔、鹅等畜禽的饲养管理技术,介绍规模养殖条件下,动物从出生到宰杀全过程的饲养、管理技术。畜禽疫病防治主要收集畜禽疫病的有关文字、图片等基本信息,包括疫病的病害介绍、传播途径、发病条件、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病变、诊断技术、防治措施等。  3、农业数据库系统  农业数据库系统资源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引进农业文献资源部分,包括世界三大农业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年鉴资源、电子图书等,总数据量4000多万条。二是自行开发部分,包括农业科技成果、实用技术、专家、政策法规、品种、科普数据库及馆藏期刊图书库等。  自建数据库资源,以国内公开发行的图书、期刊、网络上的农业信息和科研实践知识为收录范围,以农村基层干部、农技人员、广大农民为服务对象。主要采集解决农业企业、农户生产管理过程中迫切需要的基础知识,内容涵盖了农业信息的各个方面。其特点是直接面向基层,提供的技术成熟、简单、实用、可靠性强,基本能够满足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信息需求。  其次我们还要注重以下几方面的建设:  (一)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  鼓励农民服务组织创新,培育经纪人队伍,加强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和市场信息体系建设,加快制订或修订农业行业标准和重要农产品质量标准,推广采用国际标准,创建一批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有计划地兴建或扩建一批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科技、劳务等要素市场。搞好农业服务,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引导农民发展优质高效经济作物;搞好对农民的科技教育和培训,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到农户,及时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  (二)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推进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  1、鼓励采取公司加农户、订单农业等多种形式。要采取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扶持重点龙头企业发展。从信息、技术、资金等方面为龙头企业搞好服务,支持龙头企业建设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引进、开发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企业和科研单位带动农户进入市场,与农户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区域布局,发展特色农业,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格局。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  2、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和效益。农产品的转化主要是发展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水平还很低,通过运用高新技术,实行对初级产品的深加工,还可以为农产品的增长提供极为广阔的市场空间。要加快农产品加工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开发,发展农产品销售、储运、保鲜等产业,积极促进初级农产品的转化和加工,不断开发名、优、特、新品种,搞好优良品种的繁育。  3、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创汇农业。“十五”期间,我国将加入世贸组织,要以此为契机,千方百计引进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我国农产品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建设农产品出口创汇基地,重点扶持和扩大畜禽、水产品、水果、蔬菜、花卉及其加工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特色产品和有机食品的出口。有计划地组织劳务输出,参与国外农业开发、水利工程承包等。  (三)积极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步从种植业向多种经营、乡镇企业和小城镇转移,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必由之路,也是使农村丰富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的客观需要。  1、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引导农民更多地从事非农产业,要立足当地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销等行业,加快改造传统工业,积极发展商业、运输、饮食服务、旅游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2、发展个体私营企业和乡镇企业。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机制,充分调动投资者、经营者的积极性,引导乡镇企业加快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加快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名、优、特、新产品,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高乡镇企业的科技水平和竞争能力。  3、加快发展小城镇。小城镇是转移农民的基地,是二、三产业的载体,对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强大的带动作用。有选择的培育一批重点的中心集镇,努力在城镇投资体制、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等方面取得突破,使小城镇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4、鼓励、支持和组织农民开展劳务输出。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把农村富余劳动力组织起来,到大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务工经商,加快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步伐。  这次"三下乡"活动虽然早已结束,但它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思考,使我们这些“读圣贤书”的人也开始关心“窗外事”。它时时刻刻提醒我们,在生活着九亿多农民的广大农村中,还存在着许许多多这样或那样问题,那里的经济还不够发达,那里的政治体制还不够健全,非常需要我们这些大学生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整体提高,为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尽自己应尽的一份力,作出自己应做的一份贡献!

农业概论论文2000

第一,这本书对我国农村市场信息服务体系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这本书是第二版,增加了很多内容。实际上这3年来,中国农村信息化有了显著的进步,这个进步的很重要的原因不同于金农工程。金农工程只是对农业体系,而且国家项目批的钱比我们预期要少得多,金农工程主要是搞农业信息,而农村信息化发展特别快。这是什么原因呢?我当初做过分析,就是信息产业部、国务院信息办参与推进农村信息化,使很多运营商、企业,还有各部委,都关心和支持农村信息化的工作。所以,我当时说了一句话,信息产业部参与推进农村信息化,使中国的农村信息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为过去我们一直在做农业信息化的工作,下的功夫比较大,而农村信息化比农业信息化范围更广一点,各个部委都为农村、三农服务,而且都建设了自己的相应体系,如农村的商业信息服务体系、医疗卫生信息服务体系、教育特别是远程教育系统建设,还有党建的、科技的信息服务体系,等等。  农村的经济实际上和整个社会是一样的,它涉及到各个领域,这样对于农村信息化的总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成果。这几年出现了大量的案例,各个省都有各自的农村信息化的做法,有的叫模式,有的叫系统,都出了自己的方案,而且效果也大不一样,因为各省的做法不一样。前年我和方瑜还有另外几个信息化委员会的专家去评估宁夏的信息化模式,因为宁夏申报国务院成为第一个中国农村信息化试点省,当然,还要进一步考察宁夏模式的结果。但是,宁夏这个方案确实设计得很好,是低成本、高效率的。但还有其他省的模式,投入了大量的钱,做了很多年的建设,但是这些系统的建设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成效,对此可能需要做一些系统的总结。《中国农村市场信息服务概论》一书是想在这方面做出一些系统的总结,我想可能在今后几年,特别是最近这三年,农村信息化的案例还是很丰富的。所以如果要对这本书予以进一步完善和充实的话,除了周宏仁主任讲的量化农村市场信息服务,我希望在案例分析上还可以进一步再做些工作。  第二,对我国农村市场信息服务体系,进行了系统的探索。理论探索是比较难的,大家知道,真正说到信息化的理论,特别是农村信息化的理论,可以说是刚刚起步,也很难。什么是农村信息化的理论,我想应该是研究农村信息化变化的规律,我们能不能够找到和明确地探索出中国或者全球的农村信息化变动的规律,这一点是很难做的,我们为此做了很多年的工作。我是从事农业科学技术信息的,当时我下了很大功夫,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业信息管理博士学位点。但是,当时国务院学位办批复博士学位点有一个要求,就是要有在相关领域的理论和方法。几年来,我们培养了一批批博士生,出了一大批博士论文,出了一些学术专著。但是回过头来一看,我觉得我们在本学科领域的理论还是没有说明白。就是说对于农业科技信息的变化、运动规律,并没有提出很明确的定义。我们做了很多的创新,但这些创新也都是局部的,在整体上没有,所以还谈不上理论。但是我认为,《中国农村市场信息服务概论》这本书进行的探索,在理论和方法两个方面做得有理。一方面是理论创新。农村信息化的创新,实际上有3个类型,我归纳了一下,第一个是原始创新,作者在这方面做了工作,从大量的中国的农村信息化的实践,上升、总结、提升到理论层面,这是他一个创新的范畴;第二个,他运用了公共的信息化理论和国外的信息化理论,来分析中国的实践,这是引进创新,这也是一种创新,虽然与原始创新不一样,但也是做了不少的工作;第三个是集成创新,就是说把大量的理论、方法和实践能够共同包括的信息理论、各国的信息化发展的理论方法,进行集成。但是,这种集成创新的难度比较大,照理说最难的应该是原始创新,但是,我们原始创新的基础比较好,因为中国这几年花了大量的钱投入到农村信息化,有大量丰富的实践,有30多个省、有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国家的信息化管理部门,上面还有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其中有大量的实践工作可以进行研究创新。当然,集成创新,作者还可以继续做出努力。因为,在他一本书里,把3个方面的创新都做到,这本来就很难了。另一方面,在理论创新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方法,因为理论离不开方法,过去我们研究农村信息化的方法,多讲技术支撑方面的方法,强调农村信息化的网络技术、数字技术、数据库系统的技术,等等。而它真正的系统管理不是指行政管理,它本身既然是一个系统,它既有技术支撑,又有系统本身的管理。那么在这个方面,要用边缘科学、管理科学的一些理论和方法,来借鉴分析农村信息化实践;在这个基础上再提高,可能能概括出一些理论来。

一. 前言: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   改革以来农业生产发展迅速,1978-2002间 年均增长3%,  78-84, 7%; 85-2001, 0%; 95-02, 75   城乡地区收入差距扩大引起各方重视。  78-4:1;85-7:1; 99-5:1, 2002-1:1   农民负担重   城乡差距和农民负担,反映的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解决三农问题的目标: 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和地区收入差距,稳定、持续发展农业。   增加农民收入的传统思路――对世界银行发展战略的评论   基础设施   科技、教育   产业结构   农业增长很快,但收入弹性和价格弹性小,谷贱伤农   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有赖于农民就业结构随着经济增长不断向非农产业转移,以及产业结构不断向高附加值的产品调整。   农民收入的长期增长靠就业结构调整   美国,1870-51%;   日本-1870,70%, 1950-48%,1980-5; 2000- 9%   韩国,1950--3; 1980--9; 2000- 8%   我国,80年代,乡镇企业;90年代农民工   我国,98,99年农民净增加1000万   江主席在16大报告中,也把减少农村人口作为解决农民收入问题的战略   通货紧缩和三农问题  二.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启动农村市场,打破农民收入增长停滞的困境:   通货紧缩是物价不断下降的一个现象,商品零售价格指数98,-2。6%; 99, -0%; 00, -5%; 01, -9%; 02, -8%   通货紧缩,物价不断下降有何不好?   通货紧缩必然是生产能力普遍过剩=》失业问题   通货紧缩和三农问题   造成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速度减慢,   部分离土离乡的农民回流   造成大量乡镇企业破产,不少离土不离乡的农民回流农业  离土离乡和离土不离乡的就业结构调整堵塞及逆调整=》农民回流农业=》产业结构逆调整=》农业增产=》价格弹性小=》谷贱伤农。   生产能力过剩=》恶性循环=》启动市场消化过剩生产能力,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当务之急。   生产能力普遍过剩=》货币政策和货币政策失效   启动存量消费是迅速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一般市场经济国家没有存量消费所以旷日持久;我国的存量需求   外资   民间投资   城市消费信贷   农村消费  2002 1991  城市 农村 城市  彩电 4 5(48%) 68 (89%)  冰箱 4 8(17%) 49 (30%)  洗衣机 9 8(34%) 81 (39%)  收入 7702, 6(32%) 2025 (122%)   我国农村有一个很大的存量消费,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农村存量消费是消化当前过剩生产能力最重要的关键   1。间接启动农村消费市场;电费降低1元,彩电的作用为增加收入370元,冰箱,667元,洗衣机,909元   2。直接创造投资需求;   3。增加农民收入。   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核心的新农村运动在各国现代化过程中的普遍意义。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政策建议。  三. 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发育和完善全国统一的大市场,缩小地区和城乡收入差距:   地区优势不同=》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市场,各地产业结构才能按比较优势的变化不断调整,一个地区的发展才会成为拉动另外一个地区发展的动力,地区和城乡收入差距才会随着经济发展逐步缩小。   “要素价格均衡理论”   建立全国统一的要素市场,尤其是劳动力市场,进一步缩小地区差距   WTO和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市场的急迫性:如果没有全国统一的大市场,东部和国际市场接轨,东部发展以后让出的市场,中西部就不能受益   发育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政策建议。   消除农产品流通的各种障碍、干预和地区保护主义   加强在交通、运输、通讯、互联网的建设   鼓励民间进入流通领域   取消农民进城的各种歧视性待遇,建立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四. 加速科技创新,增加竞争力,稳定、持续发展农业:   农业持续增长不可忽视   需求增加   人口增长,2002年84亿,2030年16亿,上升25%,年均增长8%=》粮食需求增长   GDP年均增长8%,人均收入年均增长7%,=》膳食结构改变=》粮食需求增长和品种、质量的要求提高   耕地下降,农业劳动力下降=》基本自足?   粮食增产潜力?   1991-93,29省336地区普查,大米、小麦、玉米,最高单产是平均单产的5~0倍   408个科研单位调查,有一半的潜力可用育种科研挖掘   建议:农业科研需要政府的投入   周期长   不容易市场化   好处主要在于消费者   经济发展,收入水平提高,农产品需求结构改变。加入WTO,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使我国的优势,外国优良农产品可以进口=》只有依靠科技创新,农业生产才能不断依靠市场需求的变化而调整,并利用加入WTO以后农业发展的有利机遇。   我国粮食的科研能力强,但农产品品种质量的科研能力差   政策建议:加大政府的科技投入,完善科技推广体系,鼓励引进台资和外资  五. 推动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发展,加速经济发展,为农村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调整,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创造条件。   改革前赶超战略,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创造就业机会少,劳动力滞留农村。农村就业结构的调整有赖于劳动力密集产业的发展。16大报告以及三中全会决议、科学发展观等强调了这一点。   中国的比较优势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这是我国最有竞争力的产业。按比较优势发展,我国的经济才能健康、快速、稳定发展,农村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才能持续进行, 有赖于城市工业的改革   劳动力密集型中小企业和以金融改革为突破口  六. 减轻农民负担   给定收入,税费越重,农民越苦   费和罚款主要用于养干部,税费改革不彻底,上缴后基本全数返还。   越穷的地方,当干部的意愿越大,费和罚款越多,经营环境越差,而且孳生腐败   按市场经济的原则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减少干部   收支两条线,干部全部由财政来养,费和罚款不返还

兄弟 你是不内农大的 要写农学概论的作业

  • 索引序列
  • 农学概论论文2000字
  • 农学专业概论论文2000字
  • 农村发展概论论文2000字
  • 农村发展概论论文2000字数
  • 农业概论论文2000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