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生态文明期刊作者有哪些

中国生态文明期刊作者有哪些

发布时间:

中国生态文明期刊作者有哪些

文明生态书籍

1《瓦尔登湖》亨利索罗2《沙乡年鉴》奥尔多,利奥波德3《我们共同的未来》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4《只有一个地球》芭芭拉,沃德5《我们需要一场变革》曲格平6《伐木者。醒来》

生态文学是什么?

“生态文明”是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中一个倍受关注的话题,它的提出具有深远的理论和现实背景。其内涵主要是指人类在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共生的客观规律下,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它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文明新形态,必将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关键词:生态文明;提出背景;理论内涵;当代意义1.“生态文明”理论的提出在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许多新的思想、观点和论断,其中第一次写入党代会报告的“生态文明”是一个倍受关注的话题。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1] 它的提出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长期的过程和深入的思考,有着深远的理论和现实背景。1.1“生态文明”的提出过程。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邓小平同志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抓,并且强调要抓好思想道德、党风廉政、社会风气,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到特别重要的地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逐渐感到光有两个文明还不足以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到了90年代,政治体制存在的弊端日益突显,党的十六大及时提出第三种文明形态——“政治文明”。90年代中期,政府开始关注生态文明。1999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说,“21世纪将是一个生态文明的世纪。”但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很多环保措施没有得到应有的落实。经过改革开放近30年的发展,我们的三个文明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这个时候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正是水到渠成。同时,把生态文明纳入到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之中,显示出中国共产党人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反映出我们党不只是想着当代,还为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着想,这必将极大地推动中国现代化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1.2“生态文明”的提出背景。中国环境现状。众所周知,我国的环境问题已经到了非常严峻的程度,生态环境恶化,自然资源枯竭,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协调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据统计,我国人均不可再生资源储备不到世界平均值的1/2,单位产值资源消耗率约为世界平均值的3倍,我国的人均森林面积不到世界的1/10,我国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名列世界122位,我国5万公主要河流的3/4以上都无法让鱼类生存,我国城市大气污染全球第一,我国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2]正视环境危机和生态危机,成立环保机构,制定环保政策,推行环保措施刻不容缓。虽然我们有一些措施一些法律,但是执行的效果不令人满意。究其根本,是我们仍然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特别是在一些地方,我们的干部考核体系大体上是“唯GDP”的,地方官员往往为了追求政绩而牺牲环境。国际环保趋势。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全球环境污染的进一步恶化以及“能源危机”的冲击,在世界范围内开始了关于生态环境的讨论,各种环保运动逐渐兴起。正是在这种情况下,1972年6月,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有史以来第一次“人类与环境会议”,讨论并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从而揭开了全人类共同保护环境的序幕,也意味着环保运动由群众性活动上升到了政府行为。伴随着人们对公平(代际公平与代内公平)作为社会发展目标认识的加深以及对一系列全球性环境问题达成共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随之形成。1980年联合国制订《世界自然保护大纲》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83年11月,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该委员会在其长篇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是人类建构生态文明的一座重要里程碑。它不仅使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最广泛和最高级别的承诺,而且还使这一思想由理论变成了各国人民的行动纲领和指南,为生态文明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由此可知,生态文明的提出,正是顺应这一潮流的必然结果。中华文化传统。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与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基本一致,从政治社会制度到文化哲学艺术,无不闪烁着生态智慧的光芒。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生态和谐观,为实现生态文明提供了深厚的哲学基础与思想源泉。中国历朝历代都有生态保护的相关律令。如《逸周书》上说:“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周礼》上说:“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殷之法,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3]把灰尘废物抛弃在街上就要斩手,虽然残酷,但重视环境决不含糊。这种制度,并非统治者的个人自觉,而是中华文明本身的内涵所决定的。  众所周知,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究天人之际”的问题,而中国哲学的基本理念是“天人合一

中国生态文明期刊作者

1《瓦尔登湖》亨利索罗2《沙乡年鉴》奥尔多,利奥波德3《我们共同的未来》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4《只有一个地球》芭芭拉,沃德5《我们需要一场变革》曲格平6《伐木者。醒来》

1866年,德国科学家海克尔在《生物体普通形态学》中首次提出“生态”的概念。他认为,作为一个生物学名词,生态指的是生物群落的生存状态,包括一个生物群落与其他生物群落的关系,以及与生态环境的关系。20世纪20年代出现了人类生态学的概念。1935年,英国学者坦斯勒进而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开始从更宏观的角度认识自然生态环境。1972年,麻省理工学院丹尼斯米都斯等教授撰写《增长的极限》,第一次向人们展示了在一个有限的星球上无止境地追求增长所带来的后果,引发了增长的极限大讨论。1972年6月,联合国在斯德格尔摩召开有史以来第一次“人类与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从而揭开了人类共同保护环境的序幕。1983年,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该委员会在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1987年,我国生态学家叶谦吉首次使用生态文明,他从生态学和生态哲学的角度阐述生态文明。他认为,生态文明是既获利于自然又还利于自然,在改造自然又保护自然,人与自然之间保持着和谐统一的关系。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更是高度的凝聚了当代人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认识。1995年,美国著名作家、评论家罗伊莫里森在其出版的《生态民主》一书中,提出了现代意义上的生态文明的概念,真正把生态文明看作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式。2007年5月,我国人学家张荣寰首次将生态文明定性为世界伦理社会化的文明形态,提出中国需要“生态文明发展模式”,世界需要“生态文明进程”,理论模式为“全生态世界观”做为全逻辑的参照系,将人定位在全生态世界中最高全息的物种,提出世界伦理社会化的文明形态的生态文明概念和生态文明发展模式、文明环流体系作为人来到世界上就是为了人格、生态、产业的不断上升,以实现文明及其幸福的目的。2007年10月,在党的十七大上,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生态文明被列入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文献,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2012年11月,在党的十八大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号召全党、全国人民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

中国。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ecological civilization),消费模式。”“经天纬地”意为改造自然,属物质文明;“照临四方”意为驱走愚昧,属精神文明。在西方语言体系中,“文明”一词来源于古希腊“城邦”的代称。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象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1、进一步调整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淡化GDP考核,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中,考核制度最引人瞩目,最应予以重视。考核制度是转变观念、改变行为的指挥棒,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牵引和保障作用。2、合理设置管理机构和划分管理职责,优化行政资源及相应的财政资源配置,切实解决影响人民群众健康和威胁资源、环境、生态安全的突出问题。

1、《瓦尔登湖》亨利索罗2、《沙乡年鉴》奥尔多·利奥波德3、《我们共同的未来》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4、《只有一个地球》芭芭拉·沃德5、《我们需要一场变革》曲格平6、《伐木者。醒来》梁玉军7、《海的边缘》蕾切尔·卡逊8、《寂静的春天》蕾切尔·卡逊9、《在海风下》蕾切尔·卡逊10、《我们周围的海》蕾切尔·卡逊

中国生态文明期刊作者是谁

中国提出的。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消费模式。”“经天纬地”意为改造自然,属物质文明;“照临四方”意为驱走愚昧,属精神文明。在西方语言体系中,“文明”一词来源于古希腊“城邦”的代称。其基本含义: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全国生态文明记者行组委会_保健时报_中国产业报协怎么回事?  记者,号称“无冕之王”,本应是“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本应是揭露丑恶、维护正义、守护着社会良知和正义的一种职业。可如今“记者”在一些地方却时常与“新闻敲诈”挂上钩,真真假假的记者们更让善良的人们感到迷茫:有的“记者”其实就是“李鬼”,而有的“记者”完全没有新闻从业者的操守,与“李鬼”们唱着双簧大肆进行敲诈。这一乱象对整个新闻从业人员的社会评价带来的负面影响是非常之大的。清除这些“李鬼”们,打击为“李鬼”们提供平台和保护的幕后势力,成为当下社会公众普遍期待的事情。  目前,太原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结了一起假记者敲诈勒索的案件。据查明:被告人刘琪泉,男,1949年出生于北京,初中文化,无业,家住山西省霍州市。2010年6月,自称是《全国生态文明记者行组委会》的《保健时报》记者的张国艳、何旭、刘琪泉受《保健时报》主编张国发的指派来山西省灵石县进行采访。在张国艳、何旭向灵石县政府部门出具的《全国生态文明记者行组委会秘书处采访介绍信》中的采访人员中,刘琪泉的大名也赫然在列。张国艳在与政府部门接待人员的交谈中将刘琪泉介绍为她们报社的刘部长,声称刘琪泉认识很多领导,关系广、路子宽。刘琪泉在与接待人员的交谈中声称自己来时已向省里领导打过招呼,他既能正面报道也能把事情扩大化,还可以把企业搞垮。企业工作人员因怕刘琪泉等人不负责任的乱写,给公司造成不利影响,本着息事宁人的态度给了刘琪泉一万元。那知,刘琪泉并未满足,在与另一企业人员杨某的电话通话中,声称交口县的企业问题很大,将会被勒令关闭,使该企业人员产生害怕心理。于是,刘琪泉在太原市某招待所,敲诈杨某20万元。案发后,刘琪泉被公安机关抓获。  经人民法院审理后认为,被告人刘琪泉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假借全国生态文明记者行组委会人员身份,以调查企业毁坏山林植被一事为名,实则以搞垮被害人所在企业作为要挟,多次与企业相关人员联系,使用欺手段,对企业人员进行敲诈勒索,所得数额巨大,其行为符合敲诈勒索罪犯罪构成要件,依法判决被告人刘琪泉犯敲诈勒索罪,判处有期徒刑七年。  另据警方查明,全国生态文明记者行组委会秘书处不是新闻机构,未在新闻出版总署备案,属非法机构;何旭不是新闻记者。  另查明,张国艳是《保健时报》张国发的妹妹,其仅具有小学文化程度,完全不具备《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规定的申领条件,却持有张国发给班里的《保健时报》的记者证;何旭也不是新闻记者,张国发却指派何旭以记者身份进行采访,何旭在网络上或平面媒体上等场合处处以记者身份自居,这一切后面到底隐藏着什么?耐人寻味也发人深思。  另据了解,在刘琪泉案发前,张国发指派张国艳、刘琪泉等人频繁出没于山西、陕西、甘肃、宁夏、内蒙、新疆等地,对当地的多家房地产及能源企业以进行负面报道相要挟,获利颇丰。很多企业及受害省市宣传部门向新闻出版总署进行举报,但举报材料尤如泥牛入海,杳无消息。我们不仅要问,张国发到底有多大能量,何以主管部门对此组团敲诈的行为竟然放任不管、不闻不问?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刘琪泉一案的审理中,张国发通过刘琪泉辩护人向人民法院提交一份材料,内容为刘琪泉第二天电话告知其镇政府给了一万元钱,其让刘琪泉把钱退回去。很显然,此证明材料是欲盖弥彰。试想,若刘琪泉的敲诈是个人行为,他为何要向张国发进行汇报?张国发又凭什么能够让刘琪泉把钱退还呢?很显然,张国发是坐镇中军进行指挥,而冲锋陷阵的是刘琪泉。  不难发现,在我们周围,象张国发、张国艳、刘琪泉等人这种真假记者联手开展“舆论监督”的情况,决不是个别的、孤立的。他们不是进行正常的新闻采访和报道,而是想法设法、通过各种途径敲诈勒索,其目的十分明确,就是要钱,给钱的话一切好说,不给钱的话要想法设法搞臭、搞垮企业。而这些假记者之所以敢胆大妄为,是由于其背后有真记者在撑腰。个别记者更是将社会无业人员网罗于其手下,互相配合、互相利用、各取所需,四处寻找曝光点要挟诈钱,合唱一出“捉放曹”,然后一起分赃。遇到阻力时,就由持证记者出面摆平。这些职业操守沦丧的记者们,就像一个老鼠坏了一锅汤,把新闻媒体从业队伍的形象给染得面目全非。  为了改变这一乱象,我们诚恳希望有关宣传部门和新闻出版部门加大执法力度,司法机关及时介入。同时,我们也希望能让全社会知道这些真假记者和非法期刊社的鬼蜮伎俩,识破这些大小“李鬼”的真面目,打压此类真假记者为非作歹的空间,还社会公众一个正常的公正的舆论环境。

1866年,德国科学家海克尔在《生物体普通形态学》中首次提出“生态”的概念。他认为,作为一个生物学名词,生态指的是生物群落的生存状态,包括一个生物群落与其他生物群落的关系,以及与生态环境的关系。20世纪20年代出现了人类生态学的概念。1935年,英国学者坦斯勒进而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开始从更宏观的角度认识自然生态环境。1972年,麻省理工学院丹尼斯米都斯等教授撰写《增长的极限》,第一次向人们展示了在一个有限的星球上无止境地追求增长所带来的后果,引发了增长的极限大讨论。1972年6月,联合国在斯德格尔摩召开有史以来第一次“人类与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从而揭开了人类共同保护环境的序幕。1983年,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该委员会在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1987年,我国生态学家叶谦吉首次使用生态文明,他从生态学和生态哲学的角度阐述生态文明。他认为,生态文明是既获利于自然又还利于自然,在改造自然又保护自然,人与自然之间保持着和谐统一的关系。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更是高度的凝聚了当代人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认识。1995年,美国著名作家、评论家罗伊莫里森在其出版的《生态民主》一书中,提出了现代意义上的生态文明的概念,真正把生态文明看作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式。2007年5月,我国人学家张荣寰首次将生态文明定性为世界伦理社会化的文明形态,提出中国需要“生态文明发展模式”,世界需要“生态文明进程”,理论模式为“全生态世界观”做为全逻辑的参照系,将人定位在全生态世界中最高全息的物种,提出世界伦理社会化的文明形态的生态文明概念和生态文明发展模式、文明环流体系作为人来到世界上就是为了人格、生态、产业的不断上升,以实现文明及其幸福的目的。2007年10月,在党的十七大上,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生态文明被列入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文献,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2012年11月,在党的十八大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号召全党、全国人民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

1866年,德国科学家海克尔在《生物体普通形态学》中首次提出“生态”的概念。他认为,作为一个生物学名词,生态指的是生物群落的生存状态,包括一个生物群落与其他生物群落的关系,以及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20世纪20年代出现了人类生态学的概念。 1935年,英国学者坦斯勒进而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开始从更宏观的角度认识自然生态环境。 1972年,麻省理工学院丹尼斯米都斯等教授撰写《增长的极限》,第一次向人们展示了在一个有限的星球上无止境地追求增长所带来的后果,引发了增长的极限大讨论。 1972年6月,联合国在斯德格尔摩召开有史以来第一次“人类与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从而揭开了人类共同保护环境的序幕。 1983年,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1987年,该委员会在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1987年,我国生态学家叶谦吉首次使用生态文明,他从生态学和生态哲学的角度阐述生态文明。他认为,生态文明是既获利于自然又还利于自然,在改造自然又保护自然,人与自然之间保持着和谐统一的关系。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更是高度的凝聚了当代人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认识。 1995年,美国著名作家、评论家罗伊莫里森在其出版的《生态民主》一书中,提出了现代意义上的生态文明的概念,真正把生态文明看作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式。 2007年5月,我国人学家张荣寰在《中国复兴的前提是什么》一文中首次将生态文明定性为世界伦理社会化的文明形态,提出中国需要“生态文明发展模式”,世界需要“生态文明进程”,理论模式为“全生态世界观”做为全逻辑的参照系,将人定位在全生态世界中最高全息的物种,提出世界伦理社会化的文明形态的生态文明概念和生态文明发展模式、文明环流体系作为人来到世界上就是为了人格、生态、产业的不断上升,以实现文明及其幸福的目的;中华民族的复兴必将启动中华民族生态文明发展模式,主要走人权生活化、新型城镇化、产业自优化的发展道路。。 2007年10月,在党的十七大上,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生态文明被列入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文献,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 2012年11月,在党的十八大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号召全党、全国人民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

中国生态文明期刊作者名单

1、《生态文明建设十讲》在“生态文明建设”诸方面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权威的解读。本书以十八大报告为中心,围绕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观念革新、实践创新和制度构建等问题,系统地阐述、解读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目标愿景、制度架构与政策体系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2、《阳光下的新事物:20世纪世界环境史》一个挥霍的世纪?被《泰晤士报》评为最优秀的科学著作之一。尽管千百年来人们不断改变着地球的面貌,但毫无疑问,世界环境在20世纪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些变化所导致的后果令人不安。麦克尼尔勇敢地承担起20世纪世界环境史的综合研究工作。《阳光下的新事物》一书非常重要,它使读者知道目前我们人类所处环境如何,今后会怎么样。3、《一平方英寸的寂静》艾美奖得主、声音生态学家、录音师戈登 汉普顿带你探寻世上的静谧之地,可能美国最后留有自然寂静的地方之一。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使人们警醒于不应当出现的寂静,而戈登•汉普顿则在本书中引导人们发掘不应遗忘的宁谧。保护人们远离噪声的侵袭,保留最后的静谧之地,也是保护环境题中应有之义,然而都市中的人们已经对此忽视甚久。4、《沙乡年鉴》与《瓦尔登湖》比肩,生态环保主义最著名的先行者。生态文学的圣经,土地伦理的倡导书,美国纽约公共图书馆“20世纪自然写作领域十大好书”之一。城市是人类社会的标志,乡村是上帝爱世人的标志。城市和乡村必须成婚,这种愉快的结合将迸发出新的希望、新的生活、新的文明。5、《地球的转型:在现代世界形成和解体中自然的作用》在自然与人类共同的过去六个世纪的历史中,自然仅仅发挥输入的作用并构成一系列后果,亦或是重塑了人类在生命之网中的象征性的和物质性的关系?本书作者通过历史的调查和理论的解释,提出了“作为环境史的现代性” 这样一个崭新的命题, 把作为“世界-生态”的资本主义,把资本积累、权力追求、自然的再生产这些社会生态要素,辩证地联系到了一起,从而在资本主义批判的理论命题下提升了对于生态史的再认识。拓展资料环保,全称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术的、行政管理的、创新研发的,也有法律的、经济的、宣传教育的等。环境保护(简称环保)由于工业发展导致环境污染问题过于严重,首先引起工业化国家的重视而产生的,利用国家法律法规和舆论宣传而使全社会重视和处理污染问题。

全国生态文明记者行组委会_保健时报_中国产业报协怎么回事?  记者,号称“无冕之王”,本应是“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本应是揭露丑恶、维护正义、守护着社会良知和正义的一种职业。可如今“记者”在一些地方却时常与“新闻敲诈”挂上钩,真真假假的记者们更让善良的人们感到迷茫:有的“记者”其实就是“李鬼”,而有的“记者”完全没有新闻从业者的操守,与“李鬼”们唱着双簧大肆进行敲诈。这一乱象对整个新闻从业人员的社会评价带来的负面影响是非常之大的。清除这些“李鬼”们,打击为“李鬼”们提供平台和保护的幕后势力,成为当下社会公众普遍期待的事情。  目前,太原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结了一起假记者敲诈勒索的案件。据查明:被告人刘琪泉,男,1949年出生于北京,初中文化,无业,家住山西省霍州市。2010年6月,自称是《全国生态文明记者行组委会》的《保健时报》记者的张国艳、何旭、刘琪泉受《保健时报》主编张国发的指派来山西省灵石县进行采访。在张国艳、何旭向灵石县政府部门出具的《全国生态文明记者行组委会秘书处采访介绍信》中的采访人员中,刘琪泉的大名也赫然在列。张国艳在与政府部门接待人员的交谈中将刘琪泉介绍为她们报社的刘部长,声称刘琪泉认识很多领导,关系广、路子宽。刘琪泉在与接待人员的交谈中声称自己来时已向省里领导打过招呼,他既能正面报道也能把事情扩大化,还可以把企业搞垮。企业工作人员因怕刘琪泉等人不负责任的乱写,给公司造成不利影响,本着息事宁人的态度给了刘琪泉一万元。那知,刘琪泉并未满足,在与另一企业人员杨某的电话通话中,声称交口县的企业问题很大,将会被勒令关闭,使该企业人员产生害怕心理。于是,刘琪泉在太原市某招待所,敲诈杨某20万元。案发后,刘琪泉被公安机关抓获。  经人民法院审理后认为,被告人刘琪泉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假借全国生态文明记者行组委会人员身份,以调查企业毁坏山林植被一事为名,实则以搞垮被害人所在企业作为要挟,多次与企业相关人员联系,使用欺手段,对企业人员进行敲诈勒索,所得数额巨大,其行为符合敲诈勒索罪犯罪构成要件,依法判决被告人刘琪泉犯敲诈勒索罪,判处有期徒刑七年。  另据警方查明,全国生态文明记者行组委会秘书处不是新闻机构,未在新闻出版总署备案,属非法机构;何旭不是新闻记者。  另查明,张国艳是《保健时报》张国发的妹妹,其仅具有小学文化程度,完全不具备《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规定的申领条件,却持有张国发给班里的《保健时报》的记者证;何旭也不是新闻记者,张国发却指派何旭以记者身份进行采访,何旭在网络上或平面媒体上等场合处处以记者身份自居,这一切后面到底隐藏着什么?耐人寻味也发人深思。  另据了解,在刘琪泉案发前,张国发指派张国艳、刘琪泉等人频繁出没于山西、陕西、甘肃、宁夏、内蒙、新疆等地,对当地的多家房地产及能源企业以进行负面报道相要挟,获利颇丰。很多企业及受害省市宣传部门向新闻出版总署进行举报,但举报材料尤如泥牛入海,杳无消息。我们不仅要问,张国发到底有多大能量,何以主管部门对此组团敲诈的行为竟然放任不管、不闻不问?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刘琪泉一案的审理中,张国发通过刘琪泉辩护人向人民法院提交一份材料,内容为刘琪泉第二天电话告知其镇政府给了一万元钱,其让刘琪泉把钱退回去。很显然,此证明材料是欲盖弥彰。试想,若刘琪泉的敲诈是个人行为,他为何要向张国发进行汇报?张国发又凭什么能够让刘琪泉把钱退还呢?很显然,张国发是坐镇中军进行指挥,而冲锋陷阵的是刘琪泉。  不难发现,在我们周围,象张国发、张国艳、刘琪泉等人这种真假记者联手开展“舆论监督”的情况,决不是个别的、孤立的。他们不是进行正常的新闻采访和报道,而是想法设法、通过各种途径敲诈勒索,其目的十分明确,就是要钱,给钱的话一切好说,不给钱的话要想法设法搞臭、搞垮企业。而这些假记者之所以敢胆大妄为,是由于其背后有真记者在撑腰。个别记者更是将社会无业人员网罗于其手下,互相配合、互相利用、各取所需,四处寻找曝光点要挟诈钱,合唱一出“捉放曹”,然后一起分赃。遇到阻力时,就由持证记者出面摆平。这些职业操守沦丧的记者们,就像一个老鼠坏了一锅汤,把新闻媒体从业队伍的形象给染得面目全非。  为了改变这一乱象,我们诚恳希望有关宣传部门和新闻出版部门加大执法力度,司法机关及时介入。同时,我们也希望能让全社会知道这些真假记者和非法期刊社的鬼蜮伎俩,识破这些大小“李鬼”的真面目,打压此类真假记者为非作歹的空间,还社会公众一个正常的公正的舆论环境。

1、《瓦尔登湖》亨利索罗2、《沙乡年鉴》奥尔多·利奥波德3、《我们共同的未来》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4、《只有一个地球》芭芭拉·沃德5、《我们需要一场变革》曲格平6、《伐木者。醒来》梁玉军7、《海的边缘》蕾切尔·卡逊8、《寂静的春天》蕾切尔·卡逊9、《在海风下》蕾切尔·卡逊10、《我们周围的海》蕾切尔·卡逊

中国生态文明期刊有哪些

我看过的《人与自然》《国家地里杂志〉内蒙古也有好多环保杂志,忘了名字

“地理是一种教养,地理是一种气质。”《中国国家地理》在其宣传词中这样写道。 这份新锐而又老牌的杂志介绍天文、地理、科考发现以及探险历程,跟《美国国家地理》一样,它的内容也已经超越了一般旅游杂志的范围,旅游景点景区、文化遗存、珍稀生物的抢救保护以及世界各地的民俗民情无不囊括其中。“地理”,普遍性的传媒概念 保罗·福赛在《格调》一书中说,凡在客厅里出现《美国国家地理》的,主人的品味及其在美国的社会等级就要减去2分,失分与客厅里出现一张塑料座椅相同。但从中也可瞥见《美国国家地理》作为美国主流杂志的事实。资料表明,1999年《国家地理》期发行量共计869.8万份;同期的《时代》周刊发行量为406万份,《新闻周刊》为335万份。在美国杂志销售榜上,前三甲的排名经常是这样的:《电视指南》、《读者文摘》、《美国国家地理》。 如果说发行量仅仅是一个指标的话,那么它的雄厚资金和浪漫激情就更是令人着迷的看点。专栏作家沈宏非曾经在《国家地理杂碎》一文中抱怨:90年代以后,这本光滑的黄边杂志在制作上仍保持着“最顶尖”�cutting edge 的水准。一个例子是十几年前他自己给《国家地理》杂志的摄影师当过助手,京、沪、穗三个城市加上云南,共拍了400卷胶卷。照片最后在这本杂志上刊登了,却只上了两幅。愤怒的沈宏非还指出著名的约瑟夫·洛克当年凭什么能生生地把先来到丽江的英国植物学家沃德赶走,成为香格里拉的第一个“发现者”呢?靠的也就是《美国国家地理》的钱。羡慕之情,溢于言表。 《美国国家地理》看上去是个专业杂志,其实已经超越“地理”这样的销售诉求点。“地理”作为一个传媒的重心是被世人所认可的。《德国国家地理》简称GEO,与《美国国家地理》相比,同样图文并重,以图片的精美和信息量大而深入闻名。它可以花26页的文字和图片来讲述天使的意义。同样,法国也有《国家地理》。 “地理”成为了一个普遍性的传媒概念。因为做地理的同时,可以关照自然风光和历史人文,它可以再现地理知识的差异性、地域性和综合性。一段时间以来,策划出版《中国国家地理》的人很多,摄影人李玉祥就是其中的一个。他认为“地理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自然地理之外更大的空间在于人文地理……”。 早些年,很多人奔波于将《美国国家地理》的样板介绍和拷贝到中国。今天,从《地理知识》改刊的《中国国家地理》成功了。而像李玉祥那样的同仁转而在《三联人文地理》、《文明》、《山茶》(又名《华夏人文地理》)中和《中国国家地理》开始了同行竞争。一个老牌杂志的新生 现在的《中国国家地理》前身是《地理知识》,这是一本1950年创刊的科普杂志,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和中国地理学会主办。 创刊以来,《地理知识》曾经创造过辉煌的业绩。70年代时,杂志的期发行量曾连续数年高达40万册,受到广大青少年学子的喜爱。但是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地理”从高考科目中被删除,以中学生为主体读者的《地理知识》发行量急剧下降,90年代已降至万册左右,杂志的影响力和市场份额已跌进了低谷。 1998年,《地理知识》开始全面改版,增加页码,采用进口铜版纸彩印。2000年10月,《地理知识》正式改名为《中国国家地理》。更名的背后是办刊思路的转变。《中国国家地理》的执行总编单之蔷认为,《地理知识》给人的是一种灌输式的老师教学生式的居高临下,而《中国国家地理》给我们的则是一种人与自然、历史能够平等交流的朋友感觉,正像《美国国家地理》所做的那样,《中国国家地理》的定位是“向隔行的读者传播地理知识”。 有个故事多次被用来为《中国国家地理》的转型做援引。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美国的两名飞行员在执行对日本本土的轰炸任务时,不幸被日军击中,他们的飞机被迫降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他们万分紧张地刚从残破的飞机里钻出来,一群服色奇异的人就围了上来,他们迅速地掏出了枪,但他们很快又轻松了下来。因为他们曾经在《美国国家地理》上看到过这个民族的介绍,它属于他们的盟国——中国。这个故事也为单之蔷作文强调过。 为了更广泛地适宜大众,《中国国家地理》为此做了改版的努力,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对“读图时代”的确认。他们重视摄影图片,精心制作地图。他们认为:一篇文章如果没有一张有足够冲击力的图片,哪怕这篇文章写得是多么优美动人也断无刊登的可能。 “当然,和《美国国家地理》相比,我们的资金实力是不够的。”单之蔷坦陈。《美国国家地理》的摄影师拿着大把的钱,几年、几十年地做一个专题,采片率始终保持在千分之二左右,那是因为他们已经过了创业的艰难年代。 不过,单之蔷对自己仍满怀信心:“我们现在的操作空间也是很大的。我们目前的定位是立足中国。中国的摄影师非常多,群众基础好,他们不一定需要高额的报酬。中国有丰富的地理资源,有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有悠久的历史文明,有多彩的民族文化。” “因此在同等的条件下,我们也能做出好的东西来。我们相信一切都可以慢慢做出来,不是吗?《美国国家地理》也是这样做出来的。”把地理变成新闻和小说 《中国国家地理》除了在编辑流程上大做改革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提出在地理中注入新闻概念,以此来拓展杂志的生存空间。 单之蔷认为:杂志是夹在图书和报纸之间的一种出版物。讲时效和新鲜,它比不了报纸;讲定论和经典,它比不上图书。《中国国家地理》的操作方式是“事件+知识”、“由头+知识”。前者就像它们所做过的“雅鲁藏布江”专题,通过一个事件将知识一并带出;后者就是要在一个新闻由头的带领下,将知识潜移默化地实现传递,比如9·11之后的阿富汗专题、悉尼奥运会期间的澳大利亚专题等。 《中国国家地理》的操作者还坚持认为过去的科普方式失效了,在知识背景不同的受众之间进行横向沟通,他们认为必须以“新闻+小说”的文本样式来重新打理杂志的文本样式。这就是说要改变第三人称的说教方法,取而代之的是第一人称的介绍方法,进而强调的是作者在采访和介绍期间的感性、新鲜、惊诧、满意、生动,以及类似的种种现场感,从而增加杂志的吸引力。 2000年6月,《中国国家地理》在台湾出了繁体版,据说当期杂志的发行量就超过了《美国国家地理》中文版在台湾的发行量。《中国国家地理》繁体中文版创刊号主要内容包括世界第九大奇迹“三星堆”的专题报道、布达拉宫艺术宝藏图片,以及展现黄山之美的各种照片。2002年1月,日文版的《中国国家地理》(又名《中国地理纪行》)在日本出版。英文版本的《中国国家地理》目前也已在运作之中。“我们基本实现了收支平衡,现在是略有赢余。”单之蔷骄傲地说,“我自己感觉我们的内容是无可挑剔的。” 单之蔷知道现在做“地理”的杂志也不单单是他们一家,但他相信他们的独特性是明显的,这是他们能够胜出的保证。他更有信心的是《中国国家地理》将成为一个产业:《中国国家地理》少年版、相关书籍的出版以及与电视频道的合作等等一切都已在他们的视野之中。

那还用说吗? 《参考消息》啊

  • 索引序列
  • 中国生态文明期刊作者有哪些
  • 中国生态文明期刊作者
  • 中国生态文明期刊作者是谁
  • 中国生态文明期刊作者名单
  • 中国生态文明期刊有哪些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