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内蒙古林业科技期刊官网投稿要求

内蒙古林业科技期刊官网投稿要求

发布时间:

内蒙古林业科技期刊官网投稿要求

没吧

首先是文章的写作。发表论文前首先要有写好的文章,当然如何过于仓促,文章还没完全写好,可以找一些老师帮忙修改完善。论文要做到精细定位,不是泛泛而谈,西出落笔,深挖掘,抓住一个点做好即可,不能奢望面面俱到。文章写好后,还要看人事或者学校对于发表论文的期刊的具体要求不同,一般而言,各个单位评职称都有自己的明文规定,不要急于投稿发表,要先看看文件对期刊的要求,认可那些期刊,不认可那些期刊,这样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对于期刊的选择。期刊的选择意义重大,市场存在很多烂刊,假刊,套刊。现就期刊的真伪甄别,总结了一些方法供大家参考。 (1)期刊备案、收录查询。鉴别期刊真伪,首先要到新闻出版总署网站查询其备案情况,然后再去一些数据库查询期刊的收录情况,例如: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具体查询链接及查询方法,参看淘淘论文网首页上的“期刊真伪查询”。若新闻出版总署网站没有备案,或者与提供的期刊刊号信息不一致,则为假刊。若新闻出版总署有备案,但是没有一家数据库收录(龙源期刊网收录的期刊不算在列,龙源期刊网的收录标准是,只要带字的都收录,因此,不建议作为参考收录标准),这样的情况就需要谨慎,因为评职称时,要求文章要在数据库检索的到的。另外,还有一些期刊在新闻出版总署备案的是“电子版”,但他们仍然出版实体刊物,这种情况更需要十分谨慎,建议作者先去自己的人事部门问问,电子版期刊是否认可。(2)套刊。简单来说,就是顶着别的期刊的刊号,自己另外又出版的一本刊物,也就是说一号多刊。这种手段,比较难识破,作者需要擦亮眼睛,不能因为贪图便宜或者名字好听,而慌乱的去选择。常见的是,知网上有这本刊物,但是在其他数据库:比如维普期刊网或者万方数据库又查到了另外一本,2个版本、内容不一样,但是刊号却一样,淘淘论文网提醒作者,在此类情况下,一定要提高警惕。(3)混淆概念,过度宣传。这种情况是,期刊没有问题,但是期刊被其过度的宣传,严重脱离了实际情况。比如:本来是省级期刊,但是刊物自己标榜自己印上“国家级重点核心期刊”字样,以此达到自我宣传的目的。本质上来说,期刊是没有问题的,也许评职称也不会受影响,但是这种过度宣传是失实的。当然,还有一些假刊,套刊,增刊的大肆宣传,则更为恶劣了。作者往往看到名字好听,封面好看,而忽略了对期刊真伪的辨别。论文发表途径。当然如果你想一两个月或者更快的发表,可以寻找其他渠道,比如一些论文发表网,但是选择论文发表网要慎重,选择不好,不但花了钱,还耽误评职称。

内蒙古林业科技期刊投稿要求

1专题评述 能够反映某个学科或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的研究进展、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方向,论文篇幅不限。作者本人或所在室验室在本领域有相当的研究经历和科研成果。2研究论文 反映我国植物分子生物学和分子育种领域在基础理论、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方面的、在国内外公开出版的刊物上尚未发表过的原始研究工作报告。3研究报告 为争取时间以简要的形式发表的原始研究工作报告。论文篇幅要求在5-8个印刷页面左右。4专题介绍 主要介绍植物分子生物学与分子育种领域的文献综述性论文。论文篇幅要求在6个印刷页面以上。5学位论文简报 主要刊登博士学位论文及优秀硕士论文之大摘要。篇幅要求在2个印刷页面。中英文同时刊登。6新基因、新种质、新品种 主要刊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基因,经过鉴定或品种审定的新材料及品种。篇幅要求在6个印刷页面左右。7新思路、新技术、新方法 主要刊登我国学者自主发明的新思路、新技术和新方法。篇幅要求在6个印刷页面左右。

看自己的实际水平去投就好了

内蒙古林业科技杂志投稿要求

没吧

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扬州大学学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竹子研究汇刊 中国森林病虫 林业资源管理 浙江林业科技 林业实用技术 S8 畜牧、动物医学:中国草地学报) 草地学报 动物营养学报 蚕业科学 黑龙江畜牧兽医 草业科学 中国家禽 动物医学进展 中国饲料 畜牧与兽医 饲料工业 中国畜牧杂志 饲料研究 中国畜牧兽医 S9 水产:中国兽医科学) 中国兽医杂志 草业学报 中国草地(改名为:环境昆虫学报) 植物检疫 中国植保导刊 S6 园艺类核心期刊表 园艺学报 果树学报 中国蔬菜 北方园艺 食用菌学报 中国果树 中国食用菌 中国南方果树 S7 林业类核心期刊表 林业科学 林业科学研究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福建林学院学报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蚕、蜂类核心期刊表 畜牧兽医学报 中国兽医学报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中国兽医科技(改名为 自然科学版 浙江林学院学报 西北林学院学报 世界林业研究 中南林学院学报(改名为、狩猎 自然科学版 浙江大学学报、农作物类核心期刊表 作物学报 中国水稻科学 麦类作物学报 玉米科学 杂交水稻 棉花学报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大豆科学 种子 核农学报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中国棉花 作物杂志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中国烟草科学 S4 植物保护类核心期刊表 植物病理学报 中国生物防治 植物保护学报 植物保护 农药 农药学学报 昆虫天敌(改名为 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西南农业学报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安徽农业科学 上海农业学报 中国农业学报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西北农业学报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江苏农业科学 江苏农业学报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S5农学:中国土壤与肥料) 生态环境 中国水土保持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S2 农业工程类核心期刊表 农业工程学报 灌溉排水学报 农业机械学报 节水灌溉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农机化研究 中国农机化 S 自然科学版 广东农业科学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湖北农业科学 新疆农业科学 广西农业生物科学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贵州农业科学 河南农业科学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S1 农业基础科学类核心期刊表 土壤学报 水土保持学报 土壤 土壤通报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水土保持通报 水土保持研究 土壤肥料(改名为 自然科学版 浙江农业学报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S 综合性农业科学类核心期刊表 中国农业科学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华北农学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你在本市都不清楚呀?那我们又去问谁呀?要不我花费点时间和精力去给你调查一下你看怎么样啊,这样够意思了吧!说正经的,你是不是想去发表你的情感日志了呀?

内蒙古林业科技期刊官网

没吧

我认为你要是搞农药研究的就的看看一下书籍:一是化学类,包括有机,无机等;二是农药合成方面的书籍,包括农药的中间体提取,合成工艺;三是农药环境类书籍,包括农药对自然的融合度!可以说农药的研究是很复杂的,涉及的范围也是挺广的!主要是要看你从事哪一个环节,这样分工细才能研究出高效,环保的新型农药!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坐落在北京西郊玉泉山下,于1958年10月27日正式成立。其前身可追溯到1912年建立的农林部林艺试验场。1970年8月曾与中国农科院合并,1978年4月恢复建制。  中国林科院是国家林业局直属的综合性、多学科、社会公益型科研机构,下设11个研究所、4个研究开发中心、4个林业实验中心,分布在全国11个省(区、直辖市)。主要任务是:以林业应用研究为主,同时开展应用基础与高新技术研究、开发研究和软科学研究,着重解决林业建设中带在全局性、综合性、关键性和基础性的科学技术问题,为建设现代化林业服务。主要研究领域有:森林培育、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资源管理、木材加工利用、林产化工、资源昆虫、林业经济与科技信息等。经过4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科技水平显著提高,综合实力日益增强,现已发展成为学科齐全、专业配套、实力雄厚、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国家级林业科研机构。 研究院拥有一支基础扎实、学术水平高、结构合理的科学技术队伍,在3395多位在职职工中,有科技人员1575人,其中高级研究和管理人员587人,博士、硕士生导师113人,博士后、博士、硕士317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许多是国家级、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国内外知名专家和学者。 全院拥有14个二级学科,150多个专业;3个博士后流动站,8个博士学位授予权专业和13个硕士学位授予权专业。建成2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部级重点开放性实验室。 中国林科院被誉为我国林业科学研究的"国家队",是我国林业科研重大项目的主要承担和组织单位。40多年来,全院共取得较大的科技成果1000多项,出版各种专著、译著200余部。1978年以来,获奖成果共500多项。在56项国家级奖励成果中,有国家科技进步奖43项,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获林业部科技进步奖315项,其中一等奖35项,约占林业系统一等奖总数的50%。70%以上的科技成果已应用于林业生产,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当前,作为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试点单位,中国林科院正在着力推进分类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创新能力,增强综合实力,朝着国际一流林业科研机构的目标迈进。  编辑本段简介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成立于1958年,是国家林业局直属的综合性、多学科林业科研单位,是全国公益类科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研机构实行分类改革的试点单位。主要任务是:以林业应用研究为主,同时开展应用基础与高新技术研究、林业开发研究和软科学研究,着重解决林业建设中带有全局性、综合性、关键性和基础性科学技术问题,为建设中国现代化林业服务。主要研究领域有:森林培育、森林生态与环境保护、资源管理、林木遗传育种、木材加工利用、林产化工、资源昆虫、林业机械、林业宏观发展战略与政策、林业经济与科技信息等。  编辑本段设置  院直属19个研究所(中心),3个共建院、所、中心,分布于全国13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全院现有在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职职工3300余人,其中科技人员1600余人,包括博士、硕士359人,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际木材科学院院士5人,研究员141人,博士、硕士生导师189人,国家级突出贡献者1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2人。2002年通过对6个非赢利科研机构改革,从科技人员中聘任首席科学家16人、首席专家57人、资深专家16人、专家112人。设有林业工程等3个博士后流动站,有10个博士学位授予权专业和15个硕士学位授予权专业,并与国际竹藤中心联合成立研究生院,是林业系统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之一。 研究院建有9个部级开放性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研究(技术)中心,拥有全国林业藏书最全的专业图书馆,4个国家级林业实验基地,面积近6万公顷,有试验示范林5万余公顷。  编辑本段科研  中国林科院是国家林业重大科研项目的主要承担单位,为中国生态环境和林业六大工程建设提供强有力的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科技支撑。“十五”期间,由中国林科院主持承担的国家科技攻关专题29个,占林业系统总数的80%。一批重大的科研成果,如ABT生根粉、杉木地理种源、棕榈藤研究开发等的发明和应用,为中国林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尤其是由中国林科院江泽慧院长牵头主持开展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课题,为高层决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截至2002年底,全院取得重大科技成果1674项,出版各类重要专著、译著340余部。每年出版科技专著20多部、发表各类文章600多篇。1978年以来,获奖成果593项(次),在65项国家级获奖成果中,有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获省部级奖374项,其中有特等奖1项,一等奖35项。先后与北京、内蒙古、河北、广西、天津等1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签署了全面科技合作协议,使70%以上的科技成果应用于林业生产,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地方林业建设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编辑本段发展  中国林科院与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科技交流,与近50个国际组织和科研单位建立了广泛联系,并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与GEF、INBAR等国际组织建立了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在各类国际学术组织中担任重要职务者30余人,每年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人数近500余人(次),在研重大国际合作项目36项。 自1958年建院40多年来,特别是作为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试点单位以来,按照“市场取向,一院两制”的基本思路,逐步实施分类改革,积极推进机构转制,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型林业科技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科技水平和综合实力日益增强,已成为学科齐全、专业配套、设施完善、实力雄厚,具有重要影响的国家级林业科研机构。  编辑本段机构设置  院部机关  设有办公室、科技管理处、产业发展处、计划财务处、国际合作处、人事教育处、资源管护部、党群工作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部、体改办等部门。  院部机关直属单位  离退休干部服务中心、中林绿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中林艺绿化工程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劳动服务公司、后勤服务中心等单位。  院直属单位  (一)、林业研究所:简称林业所,属非营利性科研机构,成立于1953年,是中国成立最早、科技力量最雄厚的综合性林业研究机构。1978年以来,荣获3项国家级特、一等奖,在中国林业科研院所绩效考核中名列第一。 (二)、亚热带林业研究所:简称亚林所,属非营利性科研机构,成立于1964年,是面向中国亚热带地区,融科学研究、科技推广和人才培养为一体的综合性林业科研机构,位于浙江省富阳市。 (三)、热带林业研究所:简称热林所,属非营利性科研机构,是面向中国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区的区域性林业研究机构,成立于1962年。主要从事热带树种优良无性系、热带林生态环境研究、高产林培育和棕榈藤研究开发等。 (四)、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简称森环森保所,属非营利性科研机构,是中国唯一的专门从事森林生态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及森林病虫害的发生机理与防治技术等研究的科研机构,成立于1998年。 (五)、资源信息研究所:简称资源所,属非营利性科研机构,建立于1984年。主要从事森林资源调查、资源环境灾害的监测及其相关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科学的研究。 (六)、资源昆虫研究所:简称资昆所,成立于1955年,属非营利性科研机构,是中国林业系统唯一的资源昆虫研究中心和特种生物资源研究开发中心,位于云南省昆明市,主要开展以资源昆虫为主的特色生物资源的培育研究与开发利用,以及长江中上游流域植被恢复、生态环境整治研究及应用。 (七)、木材工业研究所:简称木工所,成立于1957年,是中国最大的木材工业科研与开发中心,同时也是国际林业研究组织联盟团体的会员单位。主要从事木材学研究及木材材性鉴定工作;木材干燥技术、木材防腐及阻燃技术研究,研制开发系列木材干燥机,承担古建筑保护工程;各类人造板、人造薄木以及其它单板型复合材料工艺学研究和工程化研究;木材加工领域多种胶粘剂的开发研究及配套生产技术;承接中小型人造板及木制品生产厂全套设计及非标设备设计;承接木材加工行业市场调研及资询。 (八)、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简称林化所,主要从事木质和非木质林产品化学加工与利用的研究和开发,在制浆造纸、松脂化学加工、非木质林业资源开发、木材热解、木材水解、生物质能源、木工胶粘剂、工程设计与设备及环境保护工程等领域拥有雄厚的技术实力和科研设施保障。 (九)、林业科技信息研究所:简称科信所,建立于1964年,主要承担向林科院、林业部及国家综合性管理部门提供各种信息、情报分析和决策依据的任务,是国内唯一的全国性专职林业情报机构,是中国最大的林业科技信息资源收集、处理和咨询服务中心,设在该所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图书馆,藏书40万卷,订阅700多种外文期刊和500多种中文期刊,出版11种中英文林业科技期刊,建有20余个林业数据库,并同世界上40多个国家的150多个文献机构保持着业务交换关系,是亚洲最大的林业专业图书馆,是中国林业系统唯一的国家一级科技查新咨询单位,是全国林业科技文献中心、情报检索中心和情报研究中心。 (十)、热带林业实验中心:简称热林中心,成立于1979年。主要承担中国热带、南亚热带林业科学研究、成果推广、生产经营示范等任务。中心位于广西凭祥市,与越南毗邻,经营面积2万公顷,森林蓄积量136万立方米,是中国热带地区最大的科学试验示范和森林种质资源保存基地。 (十一)、亚热带林业实验中心:简称亚林中心,成立于1979年,是中国林科院设在亚热带地区的集科研、示范、开发、经营为一体的综合示范基地,地处江西中部分宜县。中心下辖5个实验林场、1个树木园。现有职工1200余人,科技人员256人,高级研究人员32人。中心主要任务是开展林业科学研究的中间实验、组装科技成果、示范推广林业新技术。 (十二)、沙漠林业实验中心:简称沙林中心,成立于1979年,是中国十一处农林牧业现代化综合科学实验基地之一,地处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在内蒙古磴口县境内。主要从事研究解决干旱区林业建设中有关科学技术问题。中心建立以来,应用和推广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成果,采用科学的生产、管理方法,以林为主,林农结合,多种经营,综合开发,逐步成为全方位开放的面向“三北”地区林业建设的社会、生态、经济综合效益显著的荒漠化治理科学实验示范基地和沙漠地区森林种质资源保存基地。 (十三)、华北林业实验中心:简称华林中心,成立于1963年,是中国林科院直属的一个永久性科研实验基地。主要从事开展华北干旱石质山区的绿化造林技术,摸索总结水土流失规律及综合治理措施,经营管理技术的系统研究和林业科研成果的中试基地。 (十四)、国家林业局泡桐研究开发中心:建立于1984年,简称泡桐中心,1998年加挂中国林科院经济林研究开发中心牌子,中心在郑州市,是中国唯一的以泡桐研究开发为主的专门机构。 (十五)、国家林业局桉树研究开发中心:简称桉树中心,成立于1992年,是中国唯一以桉树研究为主的专门机构,位于美丽的南海之滨城市湛江。主要从事并组织协调全国的桉树研究及推广工作。 (十六)、国家林业局竹子研究开发中心:简称竹子中心,成立于1995年,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现有专职管理和研究人员9人,其中科技人员6人,包括高级科技人员5人。主要任务是研究开发竹类资源:一是作为中国竹业国家级专业研究开发机构组织开展竹类栽培、利用和开发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特别是实用技术方面的开发研究;二是作为“中国竹业对外交流中心”广泛开展国内外竹业技术经济交流,承担国内外竹类技术培训业务;三是兴办龙头骨干企业向产业集团过渡,以推动和促进中国竹业发展。 (十七)、国家林业局北京林业机械研究所:建立于1959年。现有人员33人,科技人员占80%。主要从事木材加工机械(人造板设备、家具机械和电子技术应用等)的研究设计、产品开发、成果转化、标准化和信息技术研究等业务工作。 (十八)、国家林业局哈尔滨林业机械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是中国林业行业规模最大的从事林业机械新技术研究设计、推广应用的科研机构。  联合共建的研究院(所、中心)  黑龙江分院(黑龙江省林业科学院)、华北林业研究所(山西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和中国林科院大熊猫研究中心(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均为经国家林业局批准,人、财、物相对独立,科研与推广统一协调的联合共建单位。 黑龙江分院面向东北、内蒙古林区,下设林业、林产工业、木材采运、森林保护、野生动物、林副特产6个研究所和包括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内的5个实验基地。 华北林业研究所立足山西、面向华北、辐射西北,在造林营林、林木良种、森林保护,特别是经济林方面具有较强的实力。 中国林科院大熊猫研究中心以四川大熊猫原生栖息地的卧龙自然保护区为基地,开展大熊猫保护和繁殖研究。人工饲养种群占全世界圈养总数的50%。

内蒙古林业科技期刊投稿要求高吗

这种情况下就不需要太纠结文字格式,建议采用小四或者五号字号,采用14磅行距进行编写。投稿之后,若有要求,编辑部会联系你。如果仍然不放心,可以提供期刊名称,我帮你确认下投稿的格式。《山东林业科技》期刊未明确说明排版格式,提交的稿件可以不需要分版。至于黑白图片的问题,最好自己将彩色图片转换为黑白色,可能转换之后涉及到一些细节调整,自己转换会更符合预期。

当然是 北大核心期刊 这个要求最高的,这个算是中文的最高级别期刊,评上算是国家级核心期刊; CSSCI是南京大学评出来的所谓核心,认可度不太高。本科也可以投稿的,只要写出来的文章有新意,都可以发表的。

  • 索引序列
  • 内蒙古林业科技期刊官网投稿要求
  • 内蒙古林业科技期刊投稿要求
  • 内蒙古林业科技杂志投稿要求
  • 内蒙古林业科技期刊官网
  • 内蒙古林业科技期刊投稿要求高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