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教育改革与研究学术论文

教育改革与研究学术论文

发布时间:

教育改革与研究学术论文

浅谈高等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积淀,我国高等教育在世纪之交经历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性跨越: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这个转变不仅圆了千万个家庭的“大学梦”,也使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规模和水平跃上了一个新台阶,我国已经成为高校在校生人数居世界首位的高等教育大国。  作为高等教育来说,随着其 发展 速度不断加快,水平越来越高,高等教育的分工必然越来越细,分层越来越明确,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都以追求和发展自身的特色为荣。特别是在美国,有名闻全球的哈佛、耶鲁这样的常春藤名校或是一些名声稍逊的州立大学。由于它们各自明确了自身在整个高等教育分层中的地位和作用,所以能够根据自身的情况尽可能地展示自身的特色。各高校对自身特色的不懈追求,恰恰体现了全美高等教育的特色,那就是趋异性越来越强。反过来,这种分层又进一步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着名高等教育学家克尔十分中肯地指出:各高校都应该根据自身条件来发展,“模仿将是毁灭性的”。可以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分层将越来越细,不同高校有必要根据自身特点定位于某个层次并尽显自身特色,形成百花齐放的高等教育格局,这也许是美国高等教育对我们的重要启示。�  在如何发挥我国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校特色方面, 中国 当代高等教育学的奠基人潘懋元先生进行了深入的 研究 ,其基本观点便是明确各高校的定位,充分发挥各高校的不同作用和功能。他特别指出:如何引导全国高校分类发展 ,解决多样化的社会需求与单一化的发展目标的矛盾 ,是当前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难题 ,也是一项复杂而困难的工作。类型划分是高校定位及确定发展方向的前提。而从高等教育的发展 规律 看,特色正是任何高校不断发展和繁荣的基本要求。特色化有利于构成各高校独特的人才市场体系;特色化是指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对那些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符合教育规律,有利于自身生存与发展的“特色”的自觉追求。而特色化的前提必然是高等教育的分层和各高校在分层基础上的合理定位。��  新中国成立伊始,由于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短缺,我国高等教育仿照前苏联高等教育模式,细化专业,大力加强专业人才培养,适应了当时国民经济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进入90年代后,我国则以西方(主要是美国)高等教育模式为蓝本来设计中国的高等教育。 学习 先进的高等教育理念是提高自身水平的大趋势。学习是深入领会其内涵和实质,并结合我们的具体国情来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的前提。然而,我们现在却常常不顾国情、校情去竭力追赶世界一流高校。由于政府主导了高校自身的定位,导致资源配置严重不平衡,政府在资金投入上出现了多者越多、少者越少的“马太效应”。相应地,社会公共资源的配置也出现严重倾斜,各高校只有“力争上游”,才能获得更多的资源配置。�  这种“赶超”现象也是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赶超情结”和“赶超思维定势”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反映。在国内一流高校追赶世界一流高校的浪潮中,国内许多二流、三流高校也忽视了自身的基础条件和办学水平,同样地追赶国内一流高校,形成了一股蔚为大观的追赶潮,因而出现了高等教育发展的“路径依赖”偏差,概括起来便是追求“高、大、全”。�  所谓“高”,就是不论什么类型的高校,都仰头望高,以北大、清华为追赶目标。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其实已经存在事实上的分层:首先是处于顶尖水平的,以北大、清华为代表的“985工程”大学;其次是“211工程”大学;第三是各省、市、自治区重点建设的大学;第四是省市共建、以地级市为主的地方性院校。这种分层是办学水平、投资方向、学校特色和发展趋势的集中体现。不同类型的高校都有其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和特色体现,都能够在符合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办成名校,成为一流,相互不可替代。�  然而,在求“高”的 影响 下,许多高校放弃了自身之长。例如,一些刚刚升本的学校明确提出要抓住重点,加大投入,在若干年内争取拿下硕士学位点,并在此基础上经过若干年建设拿下博士点,导致最重要的本、专科教育质量急剧下滑。当这些目标短时期内无法实现时,许多高校便期望通过开展大规模的考研活动来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办学层次,成为名副其实的“考研基地”。�  所谓“大”,也是近年来许多高校片面追求的目标。这种“大”,一是体现在校园面积大。许多高校想方设法多征地,多盖楼,建造具有标致性意义的国际会议中心和超大型广场,建设豪华型校园等。为此,他们不惜大规模举债,美其名“超常规发展”。二是不切实际地扩大招生规模。由于学生人数迅速增加,师资力量匮乏,许多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都是若干个班级合在一起上课,甚至连专业课也是如此。这种“外延式”而非“内涵式”发展思路以外在数量的增加掩盖了内在质量的下降,数量越多,质量下降越快。  所谓“全”,就是不论哪个层次的高校,都以学科门类齐全为荣为乐。第一、二层次的高校以其特有的 影响 力和国家的行政干预,形成“名校+名校”的“强强联合”,迅速地将学科门类整合齐全,而第三、四层次的高校也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采取了这一方式,短期内变成了综合性高校,反正学科门类越多越好,越全越显得气派。一些过去颇具专业和学科特色的高校因追求学科门类齐全,即综合性,变得面目全非。 “全”的结果是面面俱到,但却是样样不精。  由于处在不同层次的高校都往“一流高校”这条“单行道”上行驶,并未各归其道、各安其位,从而造成严重“阻塞”,造成了我国高等教育内部的混乱,出现了同质化趋向,导致高等教育的投入产出失调,人才培养质量下降。  目前,这种层次不明、同质化趋向严重的现象培养了越来越多“雷同”的“产品”。自从1999年我国高校开始扩招以来,高等教育逐步从过去的“精英化”向“大众化”过渡并逐渐形成“大众化”的高等教育格局。数据显示,截止2004年,我国毛入学率为19%,处于世界上第60多位。扩招的结果也导致了就业难问题的出现,对于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便是不同层次高校人才培养的模式趋同、趋高,特色不明显。  以我国现有的较低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中低端技术实用型人才的市场需要量很大。而趋高、趋同教育所培养的“产品”,面对市场多样化需求时无法找到匹配的工作岗位,只得被迫挤占更低职位的岗位,使求职者的满意度降低,进而出现广泛的不正常流动,频繁“跳槽”,导致用人单位不满,进而导致整个市场“供给过剩”和“需求不足”的矛盾越来越明显。同时,他们的薪金期望也引发了整个社会工资水平上涨,使我国的低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步丧失,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在这一点上,上个世纪60年代许多发展 中国 家高等教育出现的挫折和失败就是明证。�  社会需要的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人才。研制“神五”、“神六”的是人才,生产锅碗瓢盆的也是人才;设计汽车的是人才,在汽车工厂第一线进行操作的同样是人才,两者不可相互取代,也都不可或缺。只有前者而缺乏后者,人才的“链条”就会断裂。当高校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合社会发展的多样化、多层次需求时,社会便会“持币观望”,高校的作用和影响就会逐步下降,无法彰显其足够的张力。� 高校应与社会发展相衔接,否则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导致数量的增长无助于发展。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模式和管理体制直接制约着人才培养模式,要改变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应当从改革学校的教学管理模式和管理体制入手。比如说实行学分制,学分制是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教学管理模式,它致力于培养具有自觉主体意识的、高素质 “适应型的”创新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实行学分制可以使学生在选学规定课程的基础上,获得规定的学分,进入更高层的学习阶段,对修满学分的优秀学生可以提前毕业,有利于快出人才,提高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效率。为了给学生更多的时间、精力来自由选择课程,拓展其自由发展空间,极大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教学培养计划中应增加选修课的比重,压缩必修课。同时可实行文、理科的相互渗透,理工结合、专业交叉,打破专业壁垒,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解决社会与自然结合较密切的综合性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考核应把考核知识和考核能力结合起来,全面衡量学生的能力。引导学生广泛地参与教学改革,注重学习知识的方法和能力的提高,注重参加各种科研活动,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参加社会实践,有意识地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自学和科研的能力、独立工作和社会实践的能力。只有那些能够把科学知识同整个社会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的人,才是有作为的人。专业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依据现有专业,建立起新型的高等教育制度,增开那些随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随第三产业兴起而发展起来的产业和行业所需的课程,增开那些适应科学技术综合化、一体化发展趋势的综合性课程,使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综合化。同时高等教育还要面向世界,按照国际化标准培养所需人才,采取加强高等教育协作的国际化战略,积极倡导各国联合创办高技术的大学和研究生院,交流高校管理经验,交流信息资料,参加国际学术活动和合作项目,互派访问学者和留学生等,奠定向国际化办学模式的基础。只有建立开放式的办学体制,才能利用社会和国际力量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具有国际化标准的合格人才。新时期,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应该是德、才、识、学兼备的综合性人才,应该是有理想、有科学文化、有求实态度、有创新精神、有国际化视野的人才,应该是促进社会向更高层次方向发展所需的人才。  所以,在社会需求多样化的今天,高等教育同样要走向多样化的道路。作为不同层次的高校,必须努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所处的层次上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特色,当不同层次的高校特色得以充分体现时,其办学效益才能真正体现,自身发展才能具有可持续性。也只有当高校自身准确定位时,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才能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即具有“人无我有”的专业特长;各高校的毕业生才能根据自身情况和社会发展需要进行准确定位,形成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和多元化、多层次的就业取向,进行错位就业,最终,人尽其才的局面才可能真正成为一种现实。

教学论文你可以发表教育教学类论坛学术论文发表其它职教类的期刊

教育改革与研究学术论文小学

不知道你之前的题目是什么,你问问老师为什么要否定你的论文,可能老师觉得你的论文选题不合适,另外选题一定要结合自己的专业、结合自己的研究内容、结合自己已经做了的研究工作这三个方面来定,否则题目一定没有定好,自己写到一定程度会发现很难继续往下写,建议你百度搜下:普刊学术中心,上面很多各个领域的免费论文提供,你多参考下文章题目,然后确定一个自己合适的题目来弄

随着互联网越来越普及,电脑相关的行业人才也越来越稀缺,就业岗位逐年增多,人才供不应求。因此从事互联网相关的行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至于想学的专业,就看个人的爱好和本身的素质来看,建设艺术设计,电子商务,新媒体UI设计,影视后期等等都是近两年发展很快的专业,就业前景不错。

谢谢

我就是这个专业的了。这个专业分语数英三个方向的。可以说吧,我们这个专业有自己有时也有劣势。毕业出来了可以说是专业人才,毕竟你的毕业证书写的是这个专业毕业的,在大学里受到也是专业的培养。不过也有劣势,有些小学是会注明只要数科院、外文学院、汉语言这些毕业出来的师范生的。主要还是看各教育局各区各学校的要求了。但是这个专业就业率可以说是很高的,主要看你自己的能力、自己的目标而已。

教育改革与研究学术论文数学

为您奉上一部分,请参考:  谈谈计算教学的改革  小学数学数与计算教学的回顾与思考  小学数学教材结构的研究与探讨  小学数学应用题的研究(一)  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技能  21世纪我国小学数学教育改革展望  面向21世纪的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  不拘一格育“鸣凤”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改革课堂教学的着力点  谈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  素质教育与小学数学教育改革  浅谈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议表象积累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也谈学生创新意识培养  实施创新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10以内加法整理和复习  改良“有余数除法计算”教法  给学生创新的时间和空间  和谐愉悦 主动探索——一年级《统计》教学片断评析  小学数学教育--教师之家--教师培训  教学策略A、B、C  面向21世纪的数学素质及其培养  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年、月、日  培养自学能力 推进素质教育  浅谈小学数学总复习的“步步反馈,逐层提高”法  入情才能入理 激情方能启思  实施“生活数学”教育 培养自主创新能力  数学作业批改中巧用评语  提高元认知水平 培养自学能力  “圆的面积”的教案  圆柱的认识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优化数学教学方法  组织课堂讨论 优化课堂教学

1、谈谈计算教学的改革  2、小学数学数与计算教学的回顾与思考  3、小学数学教材结构的研究与探讨  4、小学数学应用题的研究(一)  5、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技能  6、21世纪我国小学数学教育改革展望  7、面向21世纪的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  8、不拘一格育“鸣凤”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9、改革课堂教学的着力点  10、谈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  11、素质教育与小学数学教育改革  12、浅谈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13、浅议表象积累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4、也谈学生创新意识培养  15、实施创新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16、10以内加法整理和复习  17、改良“有余数除法计算”教法  18、给学生创新的时间和空间和谐愉悦  19、主动探索——一年级《统计》教学片断评析  20、小学数学教育--教师之家--教师培训

小学数学课题研究最佳题目数学核心素养下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运算能力培养的研究小学数学大班额背景下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及其评价方式的研究以“智慧放手”的教学特色培养小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研究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低年级数学评价模式研究小学生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的培养与评价研究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整理和复习课的研究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的实践研究基于读懂学生错误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实践研究依托综合与实践活动教学提升小学生数学素养的研究在小学数学“数与代数”领域开展游戏化教学的实践研究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研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融合实验与研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建立模型思想的策略与方法研究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有效性的研究小学中年级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研究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优化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很快答复,肯定帮你找到

教育改革与研究学术论文评选

会计教育改革问题研究  2009-9-1 19:13 潘飞 王悦 【大 中 小】【打印】  【摘要】本文以高校管理会计研究生教学为研究对象,首先从管理会计教学的现状入手,分析了目前高校管理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改革的设想和具体措施、教学效果的评估以及教学环境的建设。  【关键词】管理会计;教学改革;教学效果评估  一、引言  目前高校会计学包括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三大块内容,而会计学科的传统理念依然没有打破,从这三个学科目前的发展来看,管理会计受到极大的冷落。首先是师资队伍,参与管理会计研究的教师相对于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而言较少,或者转型到管理会计以外的领域。其次,能够发表管理会计文章的杂志和刊物较少,高质量的论文较为匮乏。另外,博士研究生很少选择管理会计的主题作为博士论文的研究内容,而实务界近年来由于外部监管的需要,过于关注财务会计,而对真正创造价值的管理会计较为漠然。这些因素使我们不得不深入思考这样的问题,如何拓展管理会计生存的边界以避免进一步被边缘化的风险。笔者认为,改变现状的最直接和最有力的做法就是改变管理会计的教学模式,从教学起步。  因此,如何面对新的经济环境和组织环境的变化,对现有的管理会计教学体系进行相应的改革,直接关系到这一学科的存亡以及会计学人才素质的提高。目前所了解到的管理会计教学现状不够全面和系统,尤其是硕士生教育属于精英教育,它相对于本科生教育应该有更高的实务水平,并且是通向博士生教育的桥梁,把握这一阶段的教育,对于培养更高级的实务人才以及学术人才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对目前硕士生管理会计教育现状的了解更加重要。  令人遗憾的是,对于目前教育现状的改革,国内高校还没有采用试点进行研究的报告,而美国许多大学已经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进行了管理会计教育项目的改革,并取得了不小的成果。例如,Brewer(2000)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管理会计教学框架,既介绍了管理会计的研究主题,同时还超越简单地介绍这一层面,深入地探究了管理会计更为具体的主题。他还认为,管理会计教学不可以再设置杂乱无章的课程,相比于与其竞争的财务会计、审计等其他学科应该具有更加清晰的结构。而管理会计应该成为会计课程中更加重要的部分。支持这一想法的学者包括会计师事务所(需要为客户提供咨询服务),外部审计师(为客户提供更多的知识为他们的组织增加更多的价值),以及公司的会计师(需要更多的参与跨部门以及团队的决策,要求更多的有关战略、产品和过程的知识)。这更加提醒我们,管理会计教育必须先行,必须与时俱进,这样才能使管理会计教学适应经济变化和组织变化新的需求,使这一学科始终保持旺盛的活力。本文从目前国内外管理会计教学的现状出发,对硕士研究生教学改革的内容和方式进行深入的探讨,以期为培养优秀的管理会计人才提供建设性的建议。  二、研究现状  对于管理会计教育而言,国内外的现状存在一定的差异,具体分析如下:  (一)国外研究现状  在过去25年中,管理会计教学一直倍受争议,因为人们质疑理论与实务之间的差距在扩大(Hawkes et , 2003)。Hawkes et (2003)研究发现,实务人员依然偏爱用传统的而非现代的管理会计技术来管理组织和教育学生,而学术人员则偏爱现代的管理会计技术。他认为实务人员和学者的结合将有助于双方协调与更好地了解存在的差距。Maher(2000)认为管理会计教学必须与实务紧密结合,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决策行为所存在的组织和社会环境的理解力。因此,他认为管理会计教育者应该持续不断地观察实务的发展,但是不能限于仅仅是观察实务的发展和报告给学生,教育的重点在于帮助学生养成长期解决问题的技能以及理解决策所存在的组织和社会背景。Lin et (2005)提出会计教育的现状不能满足知识和技术的进步,现有的教学极大的滞后于社会对会计人员的要求。他们的研究揭示了中国会计学教育的知识仍然很狭窄,能力的培养处于相对较弱的水平,中国会计学教育的改革不仅是必须的,还是紧迫的。因此,Lin et (2005)提出中国的会计学教育必须充分理解会计专业人士对于会计毕业生的要求何在,并且要重新设计会计学的课程以更有效地传递会计学教育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现有的管理会计教学无法跟上时代的进步(Brewer,2000),因此,Brewer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管理会计课程框架,包括四个前提 :一般的商业背景,战略背景,道德和环境背景以及行为导向,这四个前提在管理会计课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个新框架还包括三个商业决策背景模块:对产品,服务和客户进行管理;对过程进行管理;对人进行管理。他提出的这一新的课程框架为选择管理会计课程的主题内容提供了一个平台。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于管理会计教学的探讨,多数为规范性的介绍。较有代表性的研究例如周齐武等(2005)对中国高校本科生的管理会计教育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和量化分析。他们以“管理会计”教育为焦点,集中讨论三个方面的问题:管理会计教育的传递过程;大学的行政措施与支持;管理会计教育工作者与用人单位间的差距。问卷调查发现:一是没有教师撰写过英文教科书,但是管理会计教师的教学经验丰富,与实务界有某种程度的互动经验,但科研成果普遍较为贫乏;二是管理会计占会计学本科教育的学分偏低;三是英文教材的采用极为贫乏;四是教学方法上,“讲课+讨论”仍然是中国管理会计教学的主要方式,师生缺少互动;五是课后作业与考试,过于看重计算能力,忽略分析能力,学习层次依然偏低;六是会计毕业生所具备的知识与能力方面,分析思维方面的分值并不高,就人际能力而言,大学会计毕业生未得到高度评价。另外,他们还对教学绩效考评、绩效信息与人事决策的关联性、大学对管理会计教师在教学与科研上的支持进行了调查,发现应该进一步完善教学绩效评估的信息。最后,在实务工作者反馈的信息方面,在组织与商业知识、智能技巧及决策能力与管理能力等方面,学校所强调的学习层次与社会的期望存在较大落差。  总之,国内外的研究只是比较多的关注实务与教学的差距(Hawkes et , 2003),现有的国内管理会计教学的研究认识较为片面,而且研究未能区分层次,缺乏对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三个层面的划分和针对性研究,研究过多集中于本科层面,对于更高层面的硕士生教育未能给予有效的关注。而近几年,随着硕士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管理会计博士人才却相对匮乏,如何提高这一层面的教学质量以为博士研究生教育注入更多的新鲜血液成为会计学界最为关心的问题,因此,需要对硕士生管理会计课程教育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三、改革设想  “只有知道我们已经到了哪里,才能了解下一步应该走向哪里(Van Wyhe,2007)”。如果要对现有的高校管理会计教学进行相应的改革,首先要了解管理会计教学的现状,以及与实务界需求的差距,才能够使我们明确未来改革的方向。  (一)深入分析高校的管理会计教学现状  对高校管理会计教学现状的了解应该从师资水平,课程要求,学生的知识、技术和能力,大学教学行政措施与支持四个方面入手,对现有的硕士研究生管理会计教学现状进行调查。要了解目前管理会计教学存在哪些问题、与实务界的需求存在何种差距,从而为教学改革的进行奠定基础。其中,师资水平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管理会计教师的学历背景、海外经历背景、实务背景以及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从事教学的年限等。课程要求也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管理会计课程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教学方式、课后作业与考试、实践活动与考试成绩总评等。学生的知识、技术和能力将从学校和实务界两个纬度进行评分,从而既了解教学的成效,又知晓与实务界要求的差距。大学教学行政措施与支持包括三个方面:教学绩效考评,主要是了解绩效考评指标的设计和执行情况;绩效考评信息与人事决策的关联性,主要是了解是否有效地激励教师的科研和教学热情;大学对管理会计教师在教学与科研上的支持,从而了解管理会计教学的激励是否充分。通过了解管理会计教学的现状,有助于进行科学的管理会计教学改革。  (二)教学改革具体措施的建议  管理会计硕士生教育要更加注重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分析能力的培养,对于管理会计研究方法要更为重视,要求会做基本的案例研究,并且了解管理会计经验研究方法(如问卷调查、档案研究等)。因此,硕士生教学的关键在于引进管理会计经验研究方法的学习,以及与实务界建立实地调研平台,从而提升硕士生理论与实务方面的素质。  硕士生管理会计教学改革内容应该包括:课程内容改革以及教学成果评价指标改革。课程内容改革包括:  教材改革,即重新调整现有教材的内容,对硕士生教育加强经验研究方法的训练,通过专门开设管理会计经验研究方法专题,提高研究水平;同时增加英文文献的阅读和讨论,包括实务案例和研究型论文。  教学方式改革,采用课堂讲授和问题回答以及小组讨论的方式,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沟通技能;为硕士生提供到企业进行实地调研的机会,运用案例分析提高他们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务问题的能力 。  教学业绩评估指标改革,采用平衡计分卡的理念,从多个方面对教学业绩进行考评,从而提升现有管理会计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教学改革对于教师具有很大的挑战性,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考核机制上鼓励他们创新和改革的激情,这样才能使得教学改革得以顺利进行。  (三)教学效果的评估  教学效果的评估可以高校会计学硕士生为研究样本,通过调查改革前硕士研究生对于目前管理会计教学的评价,以及改革后硕士研究生对新的管理会计教学的评价,对比评分的差异是否显著,从而考察新的教学体系的价值。另外,对改革后硕士生毕业论文选择管理会计方向的比例进行调查,包括与其他高校比较以及与上海财大改革前比较,以反映硕士生对于管理会计研究的兴趣是否提高。  实务界方面的调查,可以请实务界的人士对改革前的管理会计教学方法和改革后的管理会计教学方法进行评估,然后比较评分的差异,看实务界对改革的赞同与否。从学术界和实务界两个方面对教学改革进行评估,有助于更加准确地检验教学改革的成功与否。  (四)教学环境的配套建设  教学改革配套设施的建设,对于改革的成败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完善的配套建设,管理会计教学改革就会流于形式而失去本质的变化。  建立管理会计教学数据库。可以尝试将全国范围内的管理会计教材案例和教学案例内容汇总编制成一个数据库,此数据库为开放式数据库,可以不断的注入最新研究的案例内容。为全国高校的管理会计教学和研究提供一个数据平台。  扩大学院(系)与实务界的联系,提供学生更多的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的机会。国内外的研究表明,现有管理会计教学过于重视学生的计算能力,而对于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忽视,因此,应该加强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的训练机会,通过与实务界建立联系,为这一教学任务的实现提供基础。另外,管理会计人士还需要有与实务界沟通的技巧(Van Wyhe,2007),在与实务界的接触中,学生也可以进一步学习沟通技能。最后,学院应定期与实务界人士沟通,了解对管理会计知识和应用的需求信息,以相应调整管理会计的讲授内容,使学生就业的几率更高,用人单位更加满意。  扩大理论教学的范围。Van Wyhe(2007)认为:管理会计应该有助于人们理解如何恰当地使用各种信息,那些诸如决策科学、人的行为甚至是管理学本身都应该属于管理会计的研究领域。因此,在教学中,应该结合行为学、心理学和管理学的内容提高学生的理论基础,尤其是博士生教育,更应该注重综合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建议可以通过涉及上述理论的课程设置,扩大学生对管理会计研究理论的认识。  教学考核指标的改进。根据周齐武等(2005)的调查,目前高校的教学考核指标主要是“学评教”。仅仅依据“学评教”无法全方位评价教师的整体教学效果(Centra,1993)。Calderson和Green (1997)指出,完善的教学绩效评估所需的信息,除学生评价外,他们认为下列9项信息反映教师的教学业绩:成绩分布、课程大纲、教师授课笔记、考试、校友回函、教师上课录像带、同事打分、学生个别意见与私下传言。除了上述多重指标组合法外,人们也试图采用平衡计分卡原理来讨论多重绩效评估指标的必要性。笔者认为,现有的教学考核指标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成绩分布、课程大纲、教师授课笔记、考试、教学方式、校友回函、领导打分以及学生打分。这将有助于改革现有的评价体系,更为公正地评价教学水平。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教学的区分和融合。任何知识都不应该是孤立的,教学中应该注重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区分和融合。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融合两门学科的知识,更好地解决问题。管理会计的理论和研究一直以来倚重于企业的内部数据,因为很多管理会计变量其实涉及到心理学和行为学变量,需要设计问卷进行计量,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许多企业开始通过网络披露更多的财务和非财务信息,这将更加有利于管理会计研究数据的获取以及与财务会计研究的融合。  本科生层面和博士生层面的衔接。作为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会计知识及相关能力,主要还是在大学本科教育中养成的(Stone et ,2000)。因此,本科生教育首先就是会计知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本科生要着重于全面掌握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有较强的计算能力,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因此,本科生教学,课程和教材的设置是关键。而博士生要在掌握经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更为深入的研究管理会计理论知识,包括经济学、管理学、行为学等理论内容,要在研究方法和研究理论上具有创新思想。因此,在以硕士教育改革为试点的同时,应该同时考虑本科和博士阶段的教育重心,使其与硕士生教育改革相衔接,这对于硕士教育改革的成功很有帮助。  四、结语  本文以改革高校硕士研究生管理会计教学为目标,试图探索出一条适合新的经济形势和组织环境的教学模式,这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可以说,改革执行面的难度大于改革效果检验的难度,这对我们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同时,管理会计近年来似乎有被边缘化的趋势,因此,笔者认为教学改革的重点旨在发掘管理会计存在的价值,借鉴国外的做法,用最新的科学的教学模式来培养硕士人才,为博士人才的培养积蓄后备力量,这将对管理会计学科的进步和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同时也是极具挑战性的工作。值得强调的是,改革不仅是要了解教学的现状,更要提出具体的措施并加以检验,因为教学改革的效果不仅仅体现在学术方面,更是要通过实务界的检验,因此必须把学术界的评价和实务界的意见相结合才可以作为最终效果的评定。  总之,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各高校的共同协作,才能使得管理会计教学改革全面推进,此项改革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潘飞,王悦,沈红波管理会计经验研究方法述评——比较与借鉴[J]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CAFR),  [2] 周齐武,杜荣瑞,王斌,肖泽忠 中国管理会计教育现状分析[J]会计研究,  [3] Lawson Raef A,杨继良管理会计面临挑战[J] 新理财,   [4] Brewer Peter C An Approach to Organizing a Management Accounting C Issues in Accounting E V 15, N2,212-  [5] Boer Germain B Management Accounting Education: Yesterday, Today, and T Issues in Accounting E V N May,313-  [6] Cooper P Adapting Management Accounting Knowledge Needs to Functional and Economic C Accounting Education: an International J V 15, N 3, (September) ,287-  [7] Hawkes LC, M Fowler, LM T Management Accounting Education: Is There a Gap Between Academia and Practitioner Perceptions? MASSEY UNIVERSITY Discussion Paper Series J  [8] Kennedy Frances A, James E S Enabling the management accountant to become a business partner: Organizational and verbal analysis Journal of Accounting E V,149-  [9] Lin Z Jun, Xiaoyan Xiong, Min L Knowledge base and skill development in accounting education: Evidence from C Journal of Accounting E V 23,149-  [10] Martin James R A Controversial-Issues Approach to Enhance Management Accounting E Journal of Accounting E, 59-  [11] Maher Michael W Management Accounting Education at the M Issues in Accounting E V 15, N , 335-  [12] MacDonald Laura D, Alan J R Alternative Perspectiv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American Management Accounting: Relevance Lost Induces a R Journal of Accounting L V21, 120-  [13] Stout David E, Robert N W Using a stakeholder-based process to develop and implement an innovative graduate-level course in management Journal of Accounting E (22),95-  [14] Stone, D N et Succeeding in managerial accounting Part 1: knowledge, ability and 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 ,697-  [15] Van Wyhe G A History of US Higher Education in Accounting, Part I: Situating Accounting within the A Issues in Accounting E,165-

12月21日上午,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应何厚铧邀请在澳门出席“2009两岸四地大学校长高峰会”。这次高峰会是在澳门回归祖国10周年之际,由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主办、澳门大学承办的,来自内地和港澳台地区的近30位大学校长到会,围绕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发展问题展开研讨。 袁贵仁在开幕式上作了主题讲演,分析了当前世界高等教育的态势,回顾了新中国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历史性成就,阐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形势下的机遇与挑战,展望了未来高等教育发展战略思路。他指出,从现在起到2020年是我国教育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将努力实现高等教育发展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战略性转变,更加重视保证教育质量持续提高的有效机制,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使结构体系更为合理,办学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水平及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为把我国建成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知识贡献。 袁贵仁强调,当前内地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要在三个方面下更大的功夫。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全面深化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鼓励高校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验,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改革,依法明确政府管理高等学校权责,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探索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积极鼓励支持和宣传推广成功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二要健全多元化人才评价体系,在政府主导下充分调动全社会积极性。建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事业政绩观和人才质量观,对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设置、运行方式进行宏观调控。明确政府、企业、社会和高校共同承担起人才培养、使用、激励的责任,建立多角度评价人才发展潜质的测评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个体发展相协调。三要继续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终身学习机制。加大“985工程”、“211工程”建设力度,加强重点特色学科建设,加强中西部和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发展。以终身学习理念为指导,搭建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成长“立交桥”,从有条件的地区做起,逐步建立弹性学习、工学交替,教师和企业科技人员相互兼职等制度,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在学习型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袁贵仁高度赞扬澳门回归祖国10年来高等教育的可喜成就,对加强两岸四地大学合作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加强高等学校师生的交流,促进人才联合培养,取长补短,为造就更多的拔尖创新人才和学术领军人物而努力;二是充分发挥中华文化优势和四地高等教育资源优势,加强学术合作,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形成更多原创性、先进性的科研成果;三是进一步凝聚共识,搭建更多更好的交流合作的平台和载体,使两岸四地大学交流与合作常态化和规范化,构建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大学群体,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会后,袁贵仁会见澳门特别行政区新任行政长官崔世安,双方畅谈了对胡锦涛主席为澳门大学题词“爱国爱澳、博学笃行”的深刻内涵和深远意义,回顾了澳门回归祖国10年来同内地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历史,表达了遵循“一国两制”方针、深入开展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意愿。(实习编辑:刘艳艳)

谢谢

中国教育学会的子课题评正高有用吗?中国教育学会课题级别属于国家级课题,中国教育学会的子课题评职称按照省级课题来加分,中国教育学会的子课题评正高是有用的,可以获得职称加分,能被认可。中国教育学会是中国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全国性教育学术团体,为教育部直属单位。中国教育学会主要组织开展学术交流和教育改革、教育研究工作。中国教育学会每年都设置教育方面的课题项目。教师积极参与中国教育学会课题,可以评职称用。中国教育学会的子课题评正高,级别虽然也是国家级课题,但评职称会降一级加分。中国教育学会的子课题加分相当于省级课题,所以子课题主持人可以获得6分,第二成员4分,第三成员2分,其它成员1分。评正高级,只有一项中国教育学会的子课题是不够用的,通常还需要参与一项国家级课题,做国家级课题主持人或者参与人都可以,这样课题项可以获得满分了。本文由硕源文化网首发

教育改革与研究学术论文硕士

区别一:培养方式不同专硕型研究生,是相对于学术型学位(academicdegree)而言的学位类型,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学术型研究生,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处于同一层次,但培养规格各有侧重,在培养目标上有明显差异。学术型学位按学科设立,其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培养大学教师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而专业学位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区别二:考试科目教育学的学术型硕士的公共课考察的是思想政治理论和外国语,专业课,其中外国语多考英语一,专业课一套试卷只考一门专业课。考察的往往是《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满分300分,考试时间3个小时。全日制教育硕士的考试科目:政治、外国语、333教育综合、第四科目。其中英语大多考察英语二,专业课分为两门,一门是代码为333《教育综合》,国家给定考试大纲,各学校自主命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3个小时;另一门考察的是相关的专业课内容,比如学科教学(语文)考察的是语文教学法或者语文基础知识综合,教育管理考察的是教育管理学专业课,满分150分,考试时间3个小时。区别三:学制学术型一般是3年。专硕型一般是2年。建议同学可以根据个人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生。

教育硕士是专硕,一般读两年,实践性较强,毕业了主要从事中学以下教学工作,读教师硕士还要有具体方向,比如语文,数学,历史,物理,小教等学科。而教育学硕士是学硕,一般读三年,研究方向我也不是很清楚,但应该是关于教育学的一些学术问题吧,毕业了就业方向也不是很懂,应该可以当辅导员什么的吧,另外还可以考博,要是相当普通教师建议读教育硕士,性价比比较高,读研期间比较有针对的学习有利于找工作

会计教育改革问题研究  2009-9-1 19:13 潘飞 王悦 【大 中 小】【打印】  【摘要】本文以高校管理会计研究生教学为研究对象,首先从管理会计教学的现状入手,分析了目前高校管理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改革的设想和具体措施、教学效果的评估以及教学环境的建设。  【关键词】管理会计;教学改革;教学效果评估  一、引言  目前高校会计学包括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三大块内容,而会计学科的传统理念依然没有打破,从这三个学科目前的发展来看,管理会计受到极大的冷落。首先是师资队伍,参与管理会计研究的教师相对于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而言较少,或者转型到管理会计以外的领域。其次,能够发表管理会计文章的杂志和刊物较少,高质量的论文较为匮乏。另外,博士研究生很少选择管理会计的主题作为博士论文的研究内容,而实务界近年来由于外部监管的需要,过于关注财务会计,而对真正创造价值的管理会计较为漠然。这些因素使我们不得不深入思考这样的问题,如何拓展管理会计生存的边界以避免进一步被边缘化的风险。笔者认为,改变现状的最直接和最有力的做法就是改变管理会计的教学模式,从教学起步。  因此,如何面对新的经济环境和组织环境的变化,对现有的管理会计教学体系进行相应的改革,直接关系到这一学科的存亡以及会计学人才素质的提高。目前所了解到的管理会计教学现状不够全面和系统,尤其是硕士生教育属于精英教育,它相对于本科生教育应该有更高的实务水平,并且是通向博士生教育的桥梁,把握这一阶段的教育,对于培养更高级的实务人才以及学术人才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对目前硕士生管理会计教育现状的了解更加重要。  令人遗憾的是,对于目前教育现状的改革,国内高校还没有采用试点进行研究的报告,而美国许多大学已经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进行了管理会计教育项目的改革,并取得了不小的成果。例如,Brewer(2000)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管理会计教学框架,既介绍了管理会计的研究主题,同时还超越简单地介绍这一层面,深入地探究了管理会计更为具体的主题。他还认为,管理会计教学不可以再设置杂乱无章的课程,相比于与其竞争的财务会计、审计等其他学科应该具有更加清晰的结构。而管理会计应该成为会计课程中更加重要的部分。支持这一想法的学者包括会计师事务所(需要为客户提供咨询服务),外部审计师(为客户提供更多的知识为他们的组织增加更多的价值),以及公司的会计师(需要更多的参与跨部门以及团队的决策,要求更多的有关战略、产品和过程的知识)。这更加提醒我们,管理会计教育必须先行,必须与时俱进,这样才能使管理会计教学适应经济变化和组织变化新的需求,使这一学科始终保持旺盛的活力。本文从目前国内外管理会计教学的现状出发,对硕士研究生教学改革的内容和方式进行深入的探讨,以期为培养优秀的管理会计人才提供建设性的建议。  二、研究现状  对于管理会计教育而言,国内外的现状存在一定的差异,具体分析如下:  (一)国外研究现状  在过去25年中,管理会计教学一直倍受争议,因为人们质疑理论与实务之间的差距在扩大(Hawkes et , 2003)。Hawkes et (2003)研究发现,实务人员依然偏爱用传统的而非现代的管理会计技术来管理组织和教育学生,而学术人员则偏爱现代的管理会计技术。他认为实务人员和学者的结合将有助于双方协调与更好地了解存在的差距。Maher(2000)认为管理会计教学必须与实务紧密结合,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决策行为所存在的组织和社会环境的理解力。因此,他认为管理会计教育者应该持续不断地观察实务的发展,但是不能限于仅仅是观察实务的发展和报告给学生,教育的重点在于帮助学生养成长期解决问题的技能以及理解决策所存在的组织和社会背景。Lin et (2005)提出会计教育的现状不能满足知识和技术的进步,现有的教学极大的滞后于社会对会计人员的要求。他们的研究揭示了中国会计学教育的知识仍然很狭窄,能力的培养处于相对较弱的水平,中国会计学教育的改革不仅是必须的,还是紧迫的。因此,Lin et (2005)提出中国的会计学教育必须充分理解会计专业人士对于会计毕业生的要求何在,并且要重新设计会计学的课程以更有效地传递会计学教育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现有的管理会计教学无法跟上时代的进步(Brewer,2000),因此,Brewer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管理会计课程框架,包括四个前提 :一般的商业背景,战略背景,道德和环境背景以及行为导向,这四个前提在管理会计课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个新框架还包括三个商业决策背景模块:对产品,服务和客户进行管理;对过程进行管理;对人进行管理。他提出的这一新的课程框架为选择管理会计课程的主题内容提供了一个平台。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于管理会计教学的探讨,多数为规范性的介绍。较有代表性的研究例如周齐武等(2005)对中国高校本科生的管理会计教育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和量化分析。他们以“管理会计”教育为焦点,集中讨论三个方面的问题:管理会计教育的传递过程;大学的行政措施与支持;管理会计教育工作者与用人单位间的差距。问卷调查发现:一是没有教师撰写过英文教科书,但是管理会计教师的教学经验丰富,与实务界有某种程度的互动经验,但科研成果普遍较为贫乏;二是管理会计占会计学本科教育的学分偏低;三是英文教材的采用极为贫乏;四是教学方法上,“讲课+讨论”仍然是中国管理会计教学的主要方式,师生缺少互动;五是课后作业与考试,过于看重计算能力,忽略分析能力,学习层次依然偏低;六是会计毕业生所具备的知识与能力方面,分析思维方面的分值并不高,就人际能力而言,大学会计毕业生未得到高度评价。另外,他们还对教学绩效考评、绩效信息与人事决策的关联性、大学对管理会计教师在教学与科研上的支持进行了调查,发现应该进一步完善教学绩效评估的信息。最后,在实务工作者反馈的信息方面,在组织与商业知识、智能技巧及决策能力与管理能力等方面,学校所强调的学习层次与社会的期望存在较大落差。  总之,国内外的研究只是比较多的关注实务与教学的差距(Hawkes et , 2003),现有的国内管理会计教学的研究认识较为片面,而且研究未能区分层次,缺乏对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三个层面的划分和针对性研究,研究过多集中于本科层面,对于更高层面的硕士生教育未能给予有效的关注。而近几年,随着硕士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管理会计博士人才却相对匮乏,如何提高这一层面的教学质量以为博士研究生教育注入更多的新鲜血液成为会计学界最为关心的问题,因此,需要对硕士生管理会计课程教育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三、改革设想  “只有知道我们已经到了哪里,才能了解下一步应该走向哪里(Van Wyhe,2007)”。如果要对现有的高校管理会计教学进行相应的改革,首先要了解管理会计教学的现状,以及与实务界需求的差距,才能够使我们明确未来改革的方向。  (一)深入分析高校的管理会计教学现状  对高校管理会计教学现状的了解应该从师资水平,课程要求,学生的知识、技术和能力,大学教学行政措施与支持四个方面入手,对现有的硕士研究生管理会计教学现状进行调查。要了解目前管理会计教学存在哪些问题、与实务界的需求存在何种差距,从而为教学改革的进行奠定基础。其中,师资水平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管理会计教师的学历背景、海外经历背景、实务背景以及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从事教学的年限等。课程要求也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管理会计课程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教学方式、课后作业与考试、实践活动与考试成绩总评等。学生的知识、技术和能力将从学校和实务界两个纬度进行评分,从而既了解教学的成效,又知晓与实务界要求的差距。大学教学行政措施与支持包括三个方面:教学绩效考评,主要是了解绩效考评指标的设计和执行情况;绩效考评信息与人事决策的关联性,主要是了解是否有效地激励教师的科研和教学热情;大学对管理会计教师在教学与科研上的支持,从而了解管理会计教学的激励是否充分。通过了解管理会计教学的现状,有助于进行科学的管理会计教学改革。  (二)教学改革具体措施的建议  管理会计硕士生教育要更加注重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分析能力的培养,对于管理会计研究方法要更为重视,要求会做基本的案例研究,并且了解管理会计经验研究方法(如问卷调查、档案研究等)。因此,硕士生教学的关键在于引进管理会计经验研究方法的学习,以及与实务界建立实地调研平台,从而提升硕士生理论与实务方面的素质。  硕士生管理会计教学改革内容应该包括:课程内容改革以及教学成果评价指标改革。课程内容改革包括:  教材改革,即重新调整现有教材的内容,对硕士生教育加强经验研究方法的训练,通过专门开设管理会计经验研究方法专题,提高研究水平;同时增加英文文献的阅读和讨论,包括实务案例和研究型论文。  教学方式改革,采用课堂讲授和问题回答以及小组讨论的方式,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沟通技能;为硕士生提供到企业进行实地调研的机会,运用案例分析提高他们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务问题的能力 。  教学业绩评估指标改革,采用平衡计分卡的理念,从多个方面对教学业绩进行考评,从而提升现有管理会计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教学改革对于教师具有很大的挑战性,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考核机制上鼓励他们创新和改革的激情,这样才能使得教学改革得以顺利进行。  (三)教学效果的评估  教学效果的评估可以高校会计学硕士生为研究样本,通过调查改革前硕士研究生对于目前管理会计教学的评价,以及改革后硕士研究生对新的管理会计教学的评价,对比评分的差异是否显著,从而考察新的教学体系的价值。另外,对改革后硕士生毕业论文选择管理会计方向的比例进行调查,包括与其他高校比较以及与上海财大改革前比较,以反映硕士生对于管理会计研究的兴趣是否提高。  实务界方面的调查,可以请实务界的人士对改革前的管理会计教学方法和改革后的管理会计教学方法进行评估,然后比较评分的差异,看实务界对改革的赞同与否。从学术界和实务界两个方面对教学改革进行评估,有助于更加准确地检验教学改革的成功与否。  (四)教学环境的配套建设  教学改革配套设施的建设,对于改革的成败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完善的配套建设,管理会计教学改革就会流于形式而失去本质的变化。  建立管理会计教学数据库。可以尝试将全国范围内的管理会计教材案例和教学案例内容汇总编制成一个数据库,此数据库为开放式数据库,可以不断的注入最新研究的案例内容。为全国高校的管理会计教学和研究提供一个数据平台。  扩大学院(系)与实务界的联系,提供学生更多的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的机会。国内外的研究表明,现有管理会计教学过于重视学生的计算能力,而对于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忽视,因此,应该加强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的训练机会,通过与实务界建立联系,为这一教学任务的实现提供基础。另外,管理会计人士还需要有与实务界沟通的技巧(Van Wyhe,2007),在与实务界的接触中,学生也可以进一步学习沟通技能。最后,学院应定期与实务界人士沟通,了解对管理会计知识和应用的需求信息,以相应调整管理会计的讲授内容,使学生就业的几率更高,用人单位更加满意。  扩大理论教学的范围。Van Wyhe(2007)认为:管理会计应该有助于人们理解如何恰当地使用各种信息,那些诸如决策科学、人的行为甚至是管理学本身都应该属于管理会计的研究领域。因此,在教学中,应该结合行为学、心理学和管理学的内容提高学生的理论基础,尤其是博士生教育,更应该注重综合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建议可以通过涉及上述理论的课程设置,扩大学生对管理会计研究理论的认识。  教学考核指标的改进。根据周齐武等(2005)的调查,目前高校的教学考核指标主要是“学评教”。仅仅依据“学评教”无法全方位评价教师的整体教学效果(Centra,1993)。Calderson和Green (1997)指出,完善的教学绩效评估所需的信息,除学生评价外,他们认为下列9项信息反映教师的教学业绩:成绩分布、课程大纲、教师授课笔记、考试、校友回函、教师上课录像带、同事打分、学生个别意见与私下传言。除了上述多重指标组合法外,人们也试图采用平衡计分卡原理来讨论多重绩效评估指标的必要性。笔者认为,现有的教学考核指标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成绩分布、课程大纲、教师授课笔记、考试、教学方式、校友回函、领导打分以及学生打分。这将有助于改革现有的评价体系,更为公正地评价教学水平。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教学的区分和融合。任何知识都不应该是孤立的,教学中应该注重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区分和融合。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融合两门学科的知识,更好地解决问题。管理会计的理论和研究一直以来倚重于企业的内部数据,因为很多管理会计变量其实涉及到心理学和行为学变量,需要设计问卷进行计量,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许多企业开始通过网络披露更多的财务和非财务信息,这将更加有利于管理会计研究数据的获取以及与财务会计研究的融合。  本科生层面和博士生层面的衔接。作为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会计知识及相关能力,主要还是在大学本科教育中养成的(Stone et ,2000)。因此,本科生教育首先就是会计知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本科生要着重于全面掌握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有较强的计算能力,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因此,本科生教学,课程和教材的设置是关键。而博士生要在掌握经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更为深入的研究管理会计理论知识,包括经济学、管理学、行为学等理论内容,要在研究方法和研究理论上具有创新思想。因此,在以硕士教育改革为试点的同时,应该同时考虑本科和博士阶段的教育重心,使其与硕士生教育改革相衔接,这对于硕士教育改革的成功很有帮助。  四、结语  本文以改革高校硕士研究生管理会计教学为目标,试图探索出一条适合新的经济形势和组织环境的教学模式,这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可以说,改革执行面的难度大于改革效果检验的难度,这对我们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同时,管理会计近年来似乎有被边缘化的趋势,因此,笔者认为教学改革的重点旨在发掘管理会计存在的价值,借鉴国外的做法,用最新的科学的教学模式来培养硕士人才,为博士人才的培养积蓄后备力量,这将对管理会计学科的进步和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同时也是极具挑战性的工作。值得强调的是,改革不仅是要了解教学的现状,更要提出具体的措施并加以检验,因为教学改革的效果不仅仅体现在学术方面,更是要通过实务界的检验,因此必须把学术界的评价和实务界的意见相结合才可以作为最终效果的评定。  总之,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各高校的共同协作,才能使得管理会计教学改革全面推进,此项改革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潘飞,王悦,沈红波管理会计经验研究方法述评——比较与借鉴[J]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CAFR),  [2] 周齐武,杜荣瑞,王斌,肖泽忠 中国管理会计教育现状分析[J]会计研究,  [3] Lawson Raef A,杨继良管理会计面临挑战[J] 新理财,   [4] Brewer Peter C An Approach to Organizing a Management Accounting C Issues in Accounting E V 15, N2,212-  [5] Boer Germain B Management Accounting Education: Yesterday, Today, and T Issues in Accounting E V N May,313-  [6] Cooper P Adapting Management Accounting Knowledge Needs to Functional and Economic C Accounting Education: an International J V 15, N 3, (September) ,287-  [7] Hawkes LC, M Fowler, LM T Management Accounting Education: Is There a Gap Between Academia and Practitioner Perceptions? MASSEY UNIVERSITY Discussion Paper Series J  [8] Kennedy Frances A, James E S Enabling the management accountant to become a business partner: Organizational and verbal analysis Journal of Accounting E V,149-  [9] Lin Z Jun, Xiaoyan Xiong, Min L Knowledge base and skill development in accounting education: Evidence from C Journal of Accounting E V 23,149-  [10] Martin James R A Controversial-Issues Approach to Enhance Management Accounting E Journal of Accounting E, 59-  [11] Maher Michael W Management Accounting Education at the M Issues in Accounting E V 15, N , 335-  [12] MacDonald Laura D, Alan J R Alternative Perspectiv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American Management Accounting: Relevance Lost Induces a R Journal of Accounting L V21, 120-  [13] Stout David E, Robert N W Using a stakeholder-based process to develop and implement an innovative graduate-level course in management Journal of Accounting E (22),95-  [14] Stone, D N et Succeeding in managerial accounting Part 1: knowledge, ability and 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 ,697-  [15] Van Wyhe G A History of US Higher Education in Accounting, Part I: Situating Accounting within the A Issues in Accounting E,165-

  • 索引序列
  • 教育改革与研究学术论文
  • 教育改革与研究学术论文小学
  • 教育改革与研究学术论文数学
  • 教育改革与研究学术论文评选
  • 教育改革与研究学术论文硕士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