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山东大学期刊社社长是谁

山东大学期刊社社长是谁

发布时间:

山东大学期刊社社长是谁

臧克家同志,笔名少全、何嘉,是诗人闻一多先生的高徒。 1905年10月8日出生于山东诸城。 他自幼受祖父、父亲影响,打下了良好的古典诗文基础。 1923年夏,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期间,阅读了大量新文学作品,并开始习作新诗。 1925年首次 在全国性刊物《语丝》上发表作品,署名少全。 1927年,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曾参加北伐。 1929年,在青岛《民国日报》上第一次发表新诗 《默静在晚林中》,署名克家。 1930年至1934年,在国立青岛大学(后改为国立山东大学)学习期间,得到闻一多、王统照先生的热情教诲与精心帮助。他 创作的《难民》、《老马》等诗篇,以凝练的诗句描写了旧中国农民忍辱负重的悲苦生活;长诗《罪恶的黑手》,揭露了帝国主义的罪恶和伪善的面目,这些诗是他 早期诗歌的代表作,已成为我国现代诗史上的经典之作。1932年开始发表新作,以一篇《老马》成名

因涉及个人信息,自己到网上查询,有臧克家、仲星火等等。

给我500分我给你说

山东大学考研资料链接: -IUOs8r1dBYPUxgLNA 提取码: bf7s  若资源有问题欢迎追问

山东大学科技期刊社社长是谁

一般杂志社,社长或总编是最高领导,他们下一级应该是执行总编辑,再往下应该分编辑、助理编辑、实习生等级别。其他还有美术编辑、发行经理等职位。发行经理与执行总编辑职位高低相当,美术编辑与编辑职位相当。

社长 总编辑 编辑(有美术编辑、插话编辑等职位) ,助理编辑、实习生等级别

臧克家诗选 臧克家(1905--)简介: 1933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烙印》,这是他最具影响的作品。这部诗集真挚朴实地表现了中国农村的破落,农民的苦难、坚忍与民族的忧患。 此后,他陆续出版的诗集、长诗有《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照》、《泥土的歌》、《宝贝儿》、《生命的零度》等十多部。 这个时期,臧克家的诗篇幅短小,却颇具概括力。他除有意识学习古典诗词的结构方法,形成凝重、集中、精粹的风格之外,还苦心追求词句的新颖、独到、形象化,但又不失平易、明朗和口语化。 建国后,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诗,《有的人》是他这类诗中的代表作。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它的独特之处,在于表现具有哲理意义的主题:人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而活着。事实上,这一主题已超出了歌颂鲁迅精神的范围,而将读者引入对人生的更深层的思考。语言朴素、对比强烈、形象鲜明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除了继续做短小隽永的小诗之外,臧克家还创作了一部人物传记体长诗《李大钊》。这部长诗从多个角度,包括战斗、家庭等方面将一个革命先驱伟大而又平凡的人格展现出来。

山东大学杂志社社长是谁

曾任山东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 历任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山东大学出版社社长。2013年7月,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党工委书记、建设办公室主任 。

韩少功简介: 1953年1月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汉族。1968年初中毕业后下放湖南省汩罗县插队务农,1974年调入该县文化馆工作,1978年入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1982年历任湖南省《主人翁》杂志编辑,副主编,湖南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等职。1988年以后历任海南省《海南纪实》杂志主编,《天涯》杂志社社长,海南省作家协会副主编,主席等职务。现任海南省文联主席。从1974年以来发表小说,散文,文学批评等作品共两白多万字,出版《韩少功文集》(10卷)以及翻译作品《惶然录》,《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等。 主要作品: 爸爸爸 当代世相十万言--真要出事鞋癖 韩少功文集

have sought love, first, because it brings ecstasy---ecstasy so great that I would ofte

韩少功(男)(1953—)笔名少功、艄公等。湖南长沙人。1969年初中毕业后,下放汩罗县的农村插队。1974年调县文化馆工作,开始发表作品。执笔含有大量史料的传记《任弼时》(与甘征文合作)。1978年考入湖南师范学院中文系。1979年发表短篇小说《月兰》(《人民文学》1979年4月)在文坛崭露头角。1982年毕业后在湖南省总工会的杂志《主人翁》任编辑。1984年调作协湖南分会从事专业创作。1988年到海南后开始主编《海南纪实》杂志。1996年与同仁策划文人杂志《天涯》,任杂志社社长。出版有中短篇小说集《月兰》、《飞过蓝天》、《诱惑》等,文艺理论《面对神秘空阔的世界》。1996年出版的长篇小说《马桥词典》(作家出版社)引起各方争论。对传统文化心理的反思和批判是其创作的一个基本主题,他的《西望茅草地》和《飞过蓝天》分获1980、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是1985年倡导“寻根文学”的主将,发表《文学的根》(《作家》1985年4期)提出“寻根”的口号,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了这一主张。比较著名的有《爸爸爸》、《女女女》等,表现了向民族历史文化深层汲取力量的趋向,饱含深逢的哲学意蕴,在文坛产生很大影响。 任弼时》、《月兰》、《飞过蓝天》、《诱惑》、《马桥词典》、《西望茅草地》、《文学的根》、《爸爸爸》、《女女女》等。_asp?id=4298&wz=0

山东省文学期刊社社长是谁

邹卫平,男,汉族,一九五四年五月生,山东淄博人,中共党员,博士,高级经济师。一九七零年八月参加工作,历任济南钢铁厂工人、团委干事,共青团济南市委办公室秘书、副主任、主任,调研室主任、团市委常委,中共济南市委办公室综合科秘书,中共济南市委研究室副科长、科级秘书,市委办公室秘书科科长,市委办公厅秘书处处长、副主任、机关党委书记,章丘市政府副市长、济南舜耕山庄总经理、党委书记(正局级),中共济南市委副秘书长,济南市文化局(文物局)局长、党委书记。曾先后就读于中央团校(中央青年干部管理学院)、山东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函授学院、国家行政学院、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现任济南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主席。著有《砚耘丛著》(上、下册)、《泉城文化社会办创新研究》(与赵雪梅合著),主编《泉城人家》、《金石精粹》、《济南市优秀剧作选》、《济南历史人物史传纪略》、《即合归心》、《博古撷采》、《济南跟我逛街》、《舜文化》、《济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二卷)、《济南艺术丛书》(十二卷)、 《何晓铮面塑艺术》、《爱我泉城——济南市优秀征文作品集》、《我最喜爱的一本书—济南市优秀读书征文作品集》、《这里也是前线——济南市抗击非典文艺作品专辑》、《先锋颂——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文艺作品专辑》、《济南市文化工作管理服务指南》、《我和我的城市》《好书让我感动——优秀读后感作文100篇》、《中石唱念自娱谱录》、《50年的足迹—纪念济南市群众艺术馆建馆五十周年文集》、《济南图书馆志》、《走向“文华大奖”的<宝贝儿>》,参与编辑《济南市情》、《济南吟赞》、《李清照全集评注》、《秋访美利坚》等专著。丁济生,男,汉族,一九五五年六月生,山东省邹平县人。一九七五年七月参加工作,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职研究生学历。曾任济南市委宣传部干事,济南市国防教育办公室副主任、新闻中心副主任,济南市委宣传部办公室副主任、主任,副部级巡视员等职。二零零二年九月,任济南市文联副主席、党组成员。现为济南市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济南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王振范,男,汉族,一九五八年六月生,山东高唐县人,中共党员,大学文化。一九七六年二月入伍,二零零一年八月转业。历任南京军区坦克部队某部战士、团政治处书记、宣传股文教干事,副政治指导员、宣传股股长、师宣传科副营职干事;山东省济南军分区政治部正营职干事、副团职干事;长清县委常委、县武装部政委;济南市委宣传部干部处处长。现为济南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济南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韦辛夷,男,汉族,1956年生于山东济南。擅长中国人物画,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1992年深造于中国美术学院刘国辉教授工作室,为首届中国人物画高级研修班成员。现为济南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济南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山东书画学会副会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为济南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被列入山东省高层次人才库,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代表作有《鸿蒙初辟》、《蓄须明志》、《马陵道》、《灵山法会图》、《在那个夏天》、《小岗村之夜》、《广陵散》、《怀沙》、《好日子》、《拯救希望》等。曾两次荣获国家专业美展铜质奖,一次部级二等奖,六次省级专业一等奖。1998年荣获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国画家奖”;1999年被中国文联评为全国百名杰出画家。其创作风格凝重奇谲,具感染力和人文内涵。被誉为“融古今中外于一体,得诗文史舆之四味”的实力派画家。其水墨小品恬淡隽秀、意韵悠长。曾出访德国、法国、俄罗斯、韩国、埃及、越南等国家进行艺术考察交流活动。出版美术专著《占有空间·韦辛夷水墨人物画创作心迹》、《当代中国画精品集·韦辛夷》、《金手指美术自学丛书·写意人物》、《写意古装人物·仕女篇》、《写意古装人物·钟馗篇》、《中国画名家丛书人物名家·韦辛夷》、《名家·韦辛夷画高士》。出版文集《提篮小卖集》等。邓宝金,女,1958年8月生,山东莘县人,中共党员,杂技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第九届、十届、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次全国文代会代表、第七次全国文代会主席团成员,第八届中国文联委员。曾获英国第十一届世界杂技锦标赛、巴黎第十届世界“明日”杂技马戏大赛、朝鲜“四月之春”艺术节金奖。首届中国杂技终身成就奖“百戏奖”获得者,山东十大文化名人,中国杂技金菊奖评委会委员。先后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首届泰山杯终身成就奖”、第二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泰山文艺奖—突出贡献奖”等荣誉称号。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山东省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候选人。现为中国杂技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省文联副主席、济南市文联兼职副主席、山东省杂技家协会主席、济南市杂技家协会主席,济南市杂技团党支部书记、团长。沈承俊,字伯杨,男,汉族,1954年8月生,山东章丘市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宣传出版委员会副主任、刻字委员会委员,济南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现任济南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济南市文联兼职副主席。酷爱书法艺术,数十年如一日,临池不辍。重视传统书法的继承,擅行草书,取法“二王”和米元章以及孙过庭、王铎等。近年来又对章草、魏碑、敦煌遗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书法创作实践中,善于把握行笔中的提按使转,线条流畅,结体严谨,富有弹性,个性鲜明。书法艺术水平循序渐进,特别是在就读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与山东大学文学院联合举办的山东省首届文字训诂与书法文化方向研究生班后,其素质、学养、书艺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2002年书,法作品荣获全国首届新闻出版界书画大赛三等奖;2004年,刻字、书法作品先后入展全国第五届现代刻字艺术展和全国第五届楹联书法大展;2005年,书法作品入展“三晋杯”全国公务员书法大展。2003年7月,作为《济南名士系列丛书—美术书法卷》内容之一,由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了《沈承俊书法作品集》。还作为山东省、济南市书法家代表团成员赴韩国、澳大利亚进行了书法艺术交流。其书法作品被山东大学博物馆、山东省党史馆等单位收藏,也多次作为礼品赠予国际友人。张柯(潇泺),男,汉族,1957年生,湖南耒阳人,1975年1月参加工作,1978年开始发表文学和新闻作品。先后就读于山东师大中文专业和省委党校新闻专业。1984年考入济南日报社,先后任记者、编辑、部门主任,现任济南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高级编辑、山东省报纸副刊工作委员会副会长。2004年起,先后被聘为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山东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济南大学管理学院客座教授。发表在文汇报、南方周末、北京日报、天津日报、大众日报、山东文学、《当代小说》等各地报刊杂志上的文学与新闻作品,包括报告文学、散文、杂文、文艺通讯数次被报刊文摘、文摘报、文摘周报、杂文选刊、收藏周报,以及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等全国网站转载。1995——1999年在济南日报开辟的杂文、时评专栏《明湖语丝》,于2001年首届山东新闻名专栏评选中被评为山东省新闻名专栏。文学与新闻作品数十次荣获文学与新闻奖项。2004年出版杂文集《鳖精不是真经》。发表的文学作品被收入文汇报·笔会文萃《背影是天蓝的》等多部文集。研究季羡林有年,发表相关研究文章多篇。2009年出版传记文学《济南走出个季羡林》。作品发行首日创济南图书市场签售记录,引起强烈社会反响。作品被专家誉为文学创作与研究相结合的文本创新之作,评价它“平和、冲淡、睿智、大气”,“是一部优美、严谨、深情的文学传记”;“作者以独特的文化视角和对史料的匠心独运的提炼,鲜活了历史记忆,让我们激动在全新的感受之中”;“以季老的一册生动的文化写真,让济南人又平添一分自豪”。马利,女,汉族,1968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本科学历,高级记者。1992年到济南电视台工作,历任济南电视台新闻节目中心记者、制片人、副主任、主任,2006年5月起任济南电视台总编辑,2010年1月起任济南广播电视台副台长、济南电视台台长。从事新闻工作以来,采制播发了大量具有良好社会影响的优秀作品,有30余件作品获省级以上奖励。其中,系列报道《书记大姐—李淑敏》获得了全国新闻界最高奖—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实现了济南市精品节目生产的突破;《正人先正已—济南交警塑造新形象》、《循环经济使济钢实现全国同行业成本最低》获得了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参与创作的十多件作品获得了“山东省精品工程”奖、山东新闻奖等。由于工作成绩突出,荣获了山东新闻界最高奖“泰山新闻奖”、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先后被评为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山东省十佳新闻工作者、山东省“三八红旗手”、泉城十大杰出青年、济南市优秀新闻工作者等,受到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通报表彰;两次入选济南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担任济南电视台总编辑及台长以来,以新闻宣传为龙头,抓管理,求创新,谋发展,推动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的突破,特别是全台节目品质得到较大提升,收视份额和市场占有率取得新突破。2006年以来,全台先后推出《有么说么新闻大社区》等五十余档新栏目,十几档栏目获得山东省十佳栏目称号。包括第七届中国公民道德论坛展示活动在内的一系列大活动影响大、口碑好。《天下泉城》、《名士济南》等精品力作反响强烈,“天下泉城”四个字成为济南市对外宣传的独特品牌。孙凤文,男,汉族,1964年1月生,山东昌邑人。1984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84—1988年,在济南教育学院任教,教授古典文学课程。期间,赴北京大学中文系进修一年,沐其学风,多所增益。1988年济南出版社成立后调济南出版社担任编辑。期间,连续多年被评为单位先进工作者,两次被评为济南市宣传系统先进个人,所编辑的《中华史籍精华译丛》、《中华传世绝学》、《中国企业集团研究》等30余种图书获省级、华东区及全国优秀图书奖和编辑奖30余次,发表专业论文及书评20余篇。2000—2002年度,荣获山东省十佳出版工作者称号。2001年起任济南出版社副社长。2009年,济南出版社改制,成立济南出版有限责任公司,任董事、副总经理。欣逢济南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腾飞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大好机遇,虽能力绵薄,愿为此竭尽所能。古人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丁小秋,男,回族,1953年生于北京,1971年参加工作,中共党员,国家一级演员。现任济南市儿童艺术剧院书记、院长,济南市歌舞剧院院长,济南市演出公司经理。系中国儿童戏剧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话剧艺术研究会副会长,济南市文联兼职副主席,山东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济南市戏剧家协会主席。几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在儿童艺术这片沃土上。先后组织创作演出了40余部融思想性、艺术性、教育性、娱乐性、观赏性为一体的话剧、儿童剧。荣获国家级奖项20多个,省级奖项70多个。其中儿童剧《宝贝儿》先后荣获“文华新剧目奖”、“中国人口文化奖”、“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大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是山东省唯一同时荣获“文华大奖”和“十大精品”的剧目。不仅狠抓精品剧目的创作生产,同时努力开拓演出市场,使剧院的演出足迹遍及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云南等全国200多个城市、县乡,演出近万场,并远赴新加坡、韩国、港澳地区演出交流,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突出的艺术成就,使其获得了巨大的荣誉。荣获中国话剧经营管理金狮奖、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文化部优秀专家,山东省先进工作者,山东省十佳文艺工作者,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德艺双馨中青年艺术家,感动泉城十佳人物,济南市第七批、第九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山东省第七届、第九届党代会代表,山东省第十届政协委员,济南市第十三届人大代表。刘玉栋,男,汉族,1971年9月生,山东庆云人。中国作协会员,山东省作协全委会委员,济南市作协副主席。文学创作二级。首批齐鲁文化英才,济南市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济南市宣传系统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山东省作协首批签约作家。现供职于山东省作协文学讲习所。1993年开始发表小说,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十月》、《上海文学》、《天涯》等权威文学刊物上发表中短篇小说近百篇;著有长篇小说《天黑前回家》和《年日如草》;中短篇小说集《我们分到了土地》、《公鸡的寓言》、《火色马》和《锋刃与刀疤》,共计200余万字。中短篇小说曾被《新华文摘》、《小说选刊》、《小说月报》等选刊转载,并多次入选《年度中国最佳中篇小说》、《年度中国最佳短篇小说》、《中国中篇小说年选》、《中国短篇小说年选》、《中国短篇小说精选》、《中国中篇小说经典》、《中国短篇小说经典》、《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新世纪中国短篇小说排行榜》、《新世纪华语作家作品十年选》、《30年改革小说选》、《新世纪获奖小说选》、《中国小说排行榜——榜上榜》等重要选本。2002年,中篇小说《我们分到了土地》获得首届齐鲁文学奖;2005年,短篇小说《给马兰姑姑押车》获得第二届齐鲁文学奖。短篇小说《给马兰姑姑押车 》和《幸福的一天》分别登上中国小说学会评选的“2002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和“2004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小说集《我们分到了土地》获山东省优秀图书奖。参加了鲁迅文学院首届全国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和上海首届作家研究生班学习。杜华,女,汉族,1956年5月生,北京人,一级美术师,现任济南画院院长。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省雕塑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省政协委员、济南市文联兼职副主席。作品多次入选全国性大展,如:文化部举办的《全国画院院长中国画新作展》、《全国画院优秀作品展》;中国美协举办的《第四届工笔画展》、《新人新作展》。雕塑《乾坤》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并获山东展区一等奖,作品《五星红旗-为你自豪》入选《第七届全国体育美展》并获山东展区一等奖。《荷塘香远》等作品被中南海、中央警卫局、山东大厦、青岛美术馆等收藏,作品《荷韵》被毛岸青、邵华永久珍藏。多次在澳大利亚、新西兰、纳米比亚、韩国、保加利亚、德国、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举办画展。并有百余件作品被收藏。90年代应法国文化部、国家艺术学院邀请作高级访问学者,并获法国政府奖学金留学法国。归国后又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作高级访问学者,研究运用新的材料和技法,把东方传统绘画的技巧与西方古典主义绘画方法完美的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慈建国,男,汉族,1967年3月生,山东潍坊人,研究生,中共党员。先后就读于山东艺术学院、山东省党校函授干部学院。1986年12月参加工作,曾任职济南市歌舞团、济南市儿童剧院副院长。全国文代会代表,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文联委员,山东省曲艺家协会理事。现任济南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兼职副主席,济南市曲艺团支部书记、团长,济南市曲艺家协会主席,济南明湖居演艺公司总经理。先后参与创作曲艺剧《泉城人家》、《茶壶就是喝茶的》、《索衣哥寻妻记》、《明湖曲韵》,曲艺晚会《齐风鲁韵不了情》、《走进12365》、《消防法规进万家》、《两岸同曲》、《泉城您好》、《齐风鲁韵台北行》、《红十字在行动》、《交通法规进万家》、《武松剧场》,电视栏目《泉水人家》,电视曲艺大赛《曲山艺海镇江湖》、《山东快书英雄会》、《全国幽默曲艺邀请赛》、《草根明星争霸赛》。曾先后出访韩国、法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剧团和个人先后获得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牡丹新人奖,第十三届人口文化金奖,第五届中国曲艺节优秀节目奖,首届法国曲艺节银奖,全国幽默曲艺邀请赛金奖,中国宝丰马街书会一等奖,山东省文化系统先进单位,泰山文艺奖一等奖,全国曲艺工作突出贡献者,山东省“德艺双馨”优秀中青年文艺工作者。

王统照:(1897—1957年)字剑三,曾用名:息庐,源蒙、梅如等,著名作家,山东诸城人。1927年王统照定居青岛,创作了描写青岛的著名散文《青岛素描》、诗集《这时代》、长篇小说《山雨》,主持创办了文学期刊《青潮》。1946年被聘为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因支持学生运动被解聘。1949年返校任中文系主任。王统照故居位于市南区观海二路49号。 王献唐:(1896—1960年),山东日照人。历史考古学家。曾任《山东日报》《商务时报》编辑、山东省省立图书馆馆长、山东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故宫博物院铜器研究员。在金石、版本、音韵、目录学等方面均有建树。著有《中国古代货币通考》、《楚辞新论》、《公孙龙子悬解》、《炎黄氏族文化考》等书。王献唐故居位于市南区观海二路13号甲。 毛汉礼:(1919-1988年),浙江诸暨人,中国物理海洋学家、教育家。中国物理海洋学奠基者之一,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学部委员。著有《动力海洋学》《海洋》《湾流》等论文、论著40多篇(部)。其主持的《全国海洋综合调查资料汇编及图集》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黄东海陆架水文物理学调查研究》获1985年中国科学院重大成果二等奖。毛汉礼故居位于市南区福山路36号。 冯沅君:(1900—1974年),原名冯淑兰,河南唐河人。现代作家、教育家。1947年应国立山东大学之聘来青岛任教。曾任山东大学副校长。与林庚合编的《中国历史诗歌选》获全国统编材料一等奖。冯沅君、陆侃如故居位于市南区鱼山路36号。 陆侃如:(1903—1978年),江苏海门人。现代作家、教育家。1947年受聘国立山东大学任教。著有《屈原》、《宋玉》、《楚辞选》、《杜甫诗选》、《韩非子选注》、《中国诗史》、《中国文学史简编》等著作。冯沅君、陆侃如故居位于市南区鱼山路36号。 老 舍:(1899—1966年)北京人,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著名作家。1934年到青岛,任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1936年辞去教职专事创作。在青岛期间创作了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和两部散文集。代表作《骆驼祥子》被译为多国语言,并被改编成舞台电影剧本搬上舞台银幕。老舍故居位于市南区黄县路12号。 华 岗:(1903—1972年),浙江龙游人,史学家、学者、教育家。1951年至1955年任山东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在青期间完成了《中国大革命》等著作。创办《文史哲》并任第一任社长。著有《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大纲》等著作。华岗故居位于市南区龙口路40号。 朱树屏:(1907―1976年),字锦亭,山东昌邑人,海洋生态学家、水产学家和教育家。是中国海洋生态学、水产学及湖沼学研究的先驱和奠基者。1946年任国立山东大学教授兼水产系主任、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实验室研究员。新中国建立后,任山东省水产厅副厅长,全国政协委员,青岛市政协副主席。撰有《中国近海浮游植物与水文及渔业的关系》、《十年来我国海洋浮游植物的研究》等论文40余篇,其《海带施肥养殖》、《海带自然光育苗》、《坛紫菜人工育苗与养殖的研究》3项成果均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朱树屏故居位于市南区金口二路13号。 刘知侠:(1918-1991年),河南汲县人。现代作家。新中国建立后,历任山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编创部部长、秘书长、副主席,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等,1985年任青岛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名誉主席,定居青岛。毕生致力于军事文学创作,著有《铁道游击队》、《红嫂》、《铺草集》、《沂蒙飞虎》等长篇小说。刘知侠故居位于市南区金口二路42号。 束星北:(1907—1983年),江苏江都人。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海洋物理学家和教育家。新中国建立后在山东大学、青岛医学院任教。1978年到国家海洋局进行动力学研究和教学工作。是我国早期从事量子力学、相对论研究的物理学家之一。曾发表大量中外文论文,著有《狭义相对论》等。束星北故居位于市南区鱼山路36号。 沈从文:(1902——1988年)湖南凤凰人,原名沈岳焕,别名小兵,笔名懋林、休芸芸、甲辰、王旋若等。1931—1933年在青岛任国立青岛大学讲师。在青期间完成了几十个中短篇小说和散文,有《自传》、《八骏图》、《月下小景》等。1949年后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会主任、全国政协常委。著有小说《边城》、《长河》,辑有《从文子集》、《沈从文甲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沈从文故居位于市南区福山路3号。 杨振声:(1890—1956年),山东蓬莱人,现代作家、教育家。1930年至1932年任国立青岛大学第一任校长。期间邀请大批学有专长的著名教授、学者赴青任教,使国立青岛大学创建后进入鼎盛时期。代表作有中篇小说《玉君》。杨振声故居位于市南区黄县路7号。 张 玺:(1897—1967年),河北平乡人,中国海洋动物学家、教育家。中国湖沼学、动物学研究的先驱,1932年后在国立山东大学兼任教授。新中国建立后,参与筹建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今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并任副主任。1957年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毕生致力于海洋科学的研究及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曾发表《青岛沿海后腮类动物的研究》、《中国海洋动物之进展》等论文近百篇。著有《牡蛎》、《近江牡蛎的养殖》、《中国北部海产经济软件动物》等。张玺故居位于市南区莱阳路28号甲。 洪 深:(1894—1955年):字伯骏,号浅哉,江苏武进人,中国早期电影开拓者、剧作家。1913年考入清华大学后,开始从事戏剧创作活动,历任复旦大学教授、暨南大学教授、上海戏剧社排演主任、中华电影学校校长、明星电影公司编导主任、中国左翼剧团联盟总书记。1934年回到青岛,在青期间创作了著名电影文学剧本《劫后桃花》。洪深故居位于市南区福山路1号。 闻一多:(1899--1946年),本名家骅,湖北浠水人,现代学者、诗人,从事诗歌创作,出版有《红烛》、《死水》诗集,在全国有很大影响。1930年9月任国立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时著有《奇迹》等诗。授课之外从事诗经、唐诗研究,有突破性成就。1946年7月15日被特务杀害。著有《闻一多全集》等八卷四册。闻一多故居位于市南区鱼山路中国海洋大学院内。 赫崇本:(1908—1985年),辽宁凤城人。物理海洋学家、海洋教育学家,1949年任国立山东大学教授。新中国建立后,历任山东大学海洋研究所副所长、山东大学海洋学系主任,山东大学海洋学院教务长、副院长兼山东海洋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毕生致力于海洋科学的研究及海洋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中国物理海洋学奠基人、原山东海洋学院(现中国海洋大学)创建者之一。《中国大百科全书》海洋科学卷副主编,《海洋与湖沼》副主编等。著有《黄海冷水团的形成及其性质的初步探讨》等。赫崇本故居位于市南区鱼山路9号甲。 康有为:(1858—1927年),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县人。是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1923年来青岛购屋寓居。题名“天游园”。康有为故居位于市南区福山支路5号。 梁实秋:(1902—1987年)浙江杭县人,原名梁沼华,字秋实,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翻译家、作家、学者。1930-1934年梁实秋教授受聘为国立青岛大学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在青期间开始翻译影响广泛的《莎士比亚全集》,出版了2本论文集。梁实秋故居位于市南区鱼山路33号。 萧 红:(1911—1942年),女,黑龙江呼兰县人,原名张乃莹,笔名悄吟,作家。1934年来青居住,1942年病逝于香港。萧红、萧军故居位于市南区观象一路1号。 萧 军:作家,原名刘鸿霖,曾用名刘呤飞、刘羽捷、刘燕白、刘军,笔名三郎、田军、箫军。辽宁义县人,早年从军,后从事文学创作,1934年夏到青岛任青岛晨报副刊编辑。在青期间,萧军完成了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萧红完成了长篇小说《生死场》。萧红、萧军故居位于市南区观象一路1号。 童第周:(1902—1979年),浙江鄞县人。生物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34年至1937年在青岛任国立山东大学生物系教授。1946年后任国立山东大学动物学系教授、系主任。其《硬骨鱼胚胎发育的研究》获1956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细胞核与细胞质的相互关系的研究---文昌鱼的器官发育与演化》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童第周故居位于市南区鱼山路36号。 宋春舫:(1892—1980年),浙江吴兴人,现代戏剧家。1930年在青创办了图书馆“褐木庐”,主要收藏中、外文剧本及戏剧理论著作,并创作话剧本《原来是梦》。宋春舫故居位于市南区福山支路6号。另外,团IDC网上有许多产品团购,便宜有口碑

文学顾问:陈忠实(中国作协副主席)高占祥(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长)汪国真(中国著名诗人)许辉(安徽省作协主席)许晨(山东省作协副主席)张雅文(黑龙江省作协副主席、第五届鲁迅文学奖得主)贾平凹(陕西省作协主席,著名作家)谭旭东(国内最高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得主、博士后学位)何白鸥(河南省文联主席)杨克(广东省作协副主席)哲夫(山西省作协副主席)

山东中医药大学杂志社社长是谁

我是92年,至94年函授本院,院长邹积隆,热心培养成长。今天我感谢母校及各位老师院长们。

1986年参加军区业余青年歌手大奖赛荣获二等奖,1987年获军区学雷锋标兵,1989年荣立三等功。1996年,在中央电视台三星影视交流中心,广告部经理。1998年,创办全军军事礼品特供部,总经理。2005年,成立“伊人美”高层健康俱乐部,董事长。2007年,担任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健康顾问。2008年,创办中国军嫂爱心基金,负责人。由于包淑滨同志多年从事健康和爱心事业,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卓越的成就,先后被国家的有关部门、政府机构授予很高的荣誉并被多家电视、网络、报纸、杂志等媒体报道给予很高的评价:2000年8月,参加香港宝奥力公司的“伊婷美成功丽人大使”竞选活动,被评为“成功丽人大使”,获得了“中国保健皇后”、“中国美容皇后”、“中国帽子皇后”的美誉。2001年2月,被世界华人协会授予“健康形象大使”。2002年8月,被全国妇联和解放军总政治部评为“全军优秀军嫂”、“丽人大使”的称号。2003年3月,安徽电视台专为她制作专题节目《美丽人生》。同年,被对外发行的权威杂志《人民中国》报道,被誉为“美丽时尚、帽子女皇”。《健康与美容》杂志刊登专访,称她是“传播健康和美丽的天使”!2004年 8月, 参加全国首届中医药美容学术交流大会,并发表论文。 2004年10月,参加中国文化交流促进会举办的“意大利时尚文化之旅”,代表中国展示女性美丽风采。2004年11月,参加卫生部、中国保健协会举办的“梦佳娜”女性现代保健高层论坛,并作了“健康与美容”的报告。2005年 元旦,参加全国音乐家协会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新年舞会”,代表中国女性做“美丽健康”的重要发言,并担任颁奖嘉宾。2005 年 6月,以专家身份出席全国美博会,并发表讲话。2005年10月,参加首届全国“健康人生”杯摄影大赛中荣获“全国健康丽人形象大使”的称号,同时参加卫生部拍摄《无偿献血》的公益广告片,被誉为“爱心健康大使”。2005年12月,被卫生部现代美容杂志誉为美丽时尚的代言人。2006年 1月,中外名人文化研究会、人物周刊、中国财富论坛评为“中国十大影响力人物”。2006年2月,被全国人大、全国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中央统战部、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教育电视台等9大单位评选为“2005年中国十大魅力英才”。2006年2月,被中国妇女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市长协会女市长分会等单位评选为“2005年中国经济女性年度突出成就人物”。2006年8月,被联合国女性发展基金、中国妇女儿童事业发展中心等单位评选为“第三届财富女性魅力风尚、时代风采人物”。2006年8月,被全国工商联宣传教育部、全国工商联女企业家商会等单位评选为“中国百佳魅力女性”。并为成功女性做专题演讲:“军嫂的美丽人生”。2006年12月,被第三届公益事业发展论坛、《赤子》杂志社评为“促进中国公益事业发展杰出贡献人物”。2007年9月,被中国红十字会、中国农民工援助基金授予“中国农民工形象大使”。2007年12月,被“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授予“爱心天使”荣誉称号。2008年1月,被全国妇联、《中国改革》杂志社评选为“中国十大杰出女性”。2008年3月,应邀到杭州浙江大学为全校师生做《魅力人生与健康养生》的专题演讲。2008年6月,和全国妇联、解放军总政治部共同创建“中国军嫂爱心基金”,被指定为基金负责人。2008年12月,荣获“中国推动力最具社会责任感人物”。2009年2月,被《法制中国》聘为名誉社长。2009年7月,被《中华人物》杂志社授誉中华十大创新杰出人物荣誉称号。200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国庆首都阅兵,受邀在观礼台观看盛典。2010年8月2日,为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3周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和全国妇联、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中国军嫂爱心基金成功举办了大型文艺晚会“军嫂颂”。

山东中医药大学原称山东中医学院,创建于1958年。197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建设的中医药院校并招收首届研究生,为全国首批招收中医研究生的单位之一。1981年被山东省政府列为省属重点院校,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首批学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86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996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山东中医药大学。1998年设立首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同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批临床专业硕士学位授予试点单位。2000年被批准为临床专业博士学位授予试点单位。建校45年来,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端正办学指导思想,明确办学定位,强化优势特色,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可喜成就,培养了大量面向医疗、科技、教育、生产一线的应用型人才。  一、基础条件校本部占地1943亩,其中老校区占地220亩,建筑面积7万平方米;新校区占地1723亩,规划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已完成规划设计,即将开工兴建。仪器设备总值4859万元,藏书53万册,有配置完善的计算机校园网。  二、教育结构教育层次齐全,专业结构合理。有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个博士学位授予点(其中中药学为一级学科博士点)、19个硕士学位授予点。硕士点涵盖了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全部二级学科,并开始向周边学科渗透。尚有临床医学专业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有9个普通本科专业,18个专业方向,横跨医、理、工、管、文5个学科门类。全日制在校生6875人,其中,普通本专科生和研究生6578人、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159人、成人脱产专科班64人、成考助学班74人。另有函、业大学生6573人。形成了以中医药学科为主体、多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教育结构体系。  三、教学科研体系下设7个学院、4个教学部,54个学科教研室、17个教学实验室(中心),4个研究所、6个独立设置研究室。有8所附属医院、58处实习教学基地。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医史文献2个学科均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建设学科和省级重点强化建设A级学科;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建设专科2个、三级实验室4个,省级重点学科6个、重点实验室2个、重点专科6个。  四、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431人,有终身教授2人,博士生导师39人、硕士生导师204人,教授77人、副教授147人。有21人次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等国家级荣誉称号,1人入围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获国家级“中国药学发展奖”,1人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6位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9位省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2名省级中青年学术骨干、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10名青年教师荣获霍英东基金奖、被授予“全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全国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称号,37名教师获“山东省千名知名技术专家”称号。另外,特聘管华诗等4位院士为我校名誉教授。  五、科技创新1978年,《男性节育药甲酸棉酚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研究》2项成果荣获首届全国科技大会奖。1987年,《贲门癌吞水音图及其描记仪的研究》获得第十四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1991年以来,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发明奖等国家级科技奖励6项,获部、省、厅级科技奖励240项。有60余项科研成果得到转化。现承担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2项、国家级课题14项、省部级课题44项。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技术依托单位”、“国家中药现代化、产业化规范种植项目承担单位”。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为核心期刊,在全国同类期刊中享有盛誉。与山东省中医药学会共同主办的《山东中医杂志》2001年入选中国期刊方阵。还承担《中国肛肠杂志》、《中国中西医影像杂志》编辑出版任务。90年代以来,编著出版医药、社科等各类教材和专著1200余部,在国家中医管理局组织的“新世纪高等中医药教材”编写工作中,我校担任了32部教材的主编和副主编任务。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公布的结果,我校2000年和2001年连续两年发表的科技论文居全国医学高校前30位。参与山东中西医结合大学编辑出版了全国惟一《高等中西医结合院校教材》,为我省中西医结合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六、对外交流与日本、韩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及东南亚多所大学保持长期友好合作关系。与德国、英国的有关医疗机构联合在国外办医,经教育部批准与马来西亚中医学院联办7年制本硕连读班。长期留学人员及港澳台学生保持在200人左右。  学校领导:  孙增良 党委书记  王新陆 校长  学校网址  

《本草外用指南》、《实用结石病学》、《三联医学外治理论与实践丛书》、《内病外治、外病外治独特新疗法丛书》、《新兴膏药应用指南》邱天道研究员凭借精湛的医术在20世纪80年代曾轰动三军,共和国开国上将、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张爱萍题词赞扬他是“中国士兵的骄傲”,以此为题《解放军报》1988年12月6日头版头条整版报道了邱天道为民行医的先进事迹。他于1989年发明“邱天道膏药”系列,经过多年研制,发明“邱天道泥灸”系列百余种,其中“邱氏膏药”、“心泰贴”、“癌敌膏”等系列产品荣获北京发明协会金奖,首届中国中医药文化博览会神农杯奖,中国科学技术博览会金奖,法国第八十五届世界发明大会金奖,第四十七届世界发明大会尤里卡金奖。出版专著多部,主要代表作有《本草外用指南》、《实用结石病学》、《三联医学外治理论与实践丛书》、《内病外治、外病外治独特新疗法丛书》、《新兴膏药应用指南》等。曾任解放军某部驻牛街军民共建门诊部主任,解放军51052部队分院院长,解放军某部瘫痪病专科医院院长,解放军白求恩和平医院内病外治门诊特邀专家,总后新兴膏药研究室主任,中医外治杂志名誉社长,中国医药技术国际发展委员会外治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深圳国际内病外治临床研究中心主任,鼎鑫堂(北京)国际中医药科学研究院院长,鼎鑫堂(北京)国际针灸医学研究院院长,东方圣草(北京)国际肿瘤医学研究院院长,香港天医星医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泥灸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等。他研制的外治系列产品具有独特、创新、高效的特点,且疗效显著,收效迅速,简便廉验,立竿见影,病人用后顿感病魔离身。在治疗疑难病症方面取得的疗效令医学界刮目相看,受到国际医学界的广泛关注。从小跟随父亲学习针灸、膏药,18岁闻名乡里。入伍后,在驻军当地跟随张家口名医李春茂、宁晓光和针灸大师史致祥学习中医和针灸,凭着良好的悟性和刻苦的钻研,以精湛的医术轰动三军。时任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张爱萍上将为他题词:“中国士兵的骄傲”,以此为题《解放军报》头版头条整版介绍他为民行医的先进事迹;由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和中央电视台拍摄的《医坛新秀邱天道》在中央电视台人民子弟兵节目中播出,《解放军画报》、《战友报》、《空军报》等多家军队新闻单位争相报道他的事迹。之后,邱天道被保送到北京中医学院和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生班学习中医,并跟随中医名家董建华、刘渡舟、赵绍琴、关幼波、程莘农、贺普仁教授等学习,被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鲁兆麟教授收为入门弟子学习中医,同时又被首届30位国医大师之一贺普仁教授收为弟子学习针灸。《人民日报》、《健康报》、《中国青年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数家报刊杂志、电台、电视台相继报道他为民行医的事迹。他的事迹被载入了《中国人物年鉴》、《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中国名医妙药》、《中国当代名医大辞典》等书。中国著名作家王宗仁、刘书良为邱天道撰写了长篇纪实报告文学《天道传奇》、《医缘》、《中国士兵的骄傲》、《邱天道和他的膏药》。在外治医学事业上他常常告诫人们:理论如果不落实在实践上,理念不落实在行动上,那只是一堆废纸。做任何事,必须有所突破,没有突破,就等于没做。其座右铭为:博学、深思、立新、明医。

  • 索引序列
  • 山东大学期刊社社长是谁
  • 山东大学科技期刊社社长是谁
  • 山东大学杂志社社长是谁
  • 山东省文学期刊社社长是谁
  • 山东中医药大学杂志社社长是谁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