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西部民俗文献丛书

中国西部民俗文献丛书

发布时间:

中国西部民俗文献丛书

1、《金枝》是一部研究原始信仰和巫术活动的科学著作,书名由古罗马神话传说而来,该书中文版大概88万字,作者运用历史比较研究法,将这些涉及世界各民族的原始信仰(包括灵魂观念、自然崇拜、神的死而复生,尤其是巫术、禁忌等)的丰富资料,进行了系统地梳理,从中抽绎出一套严整的体系来2、《古代社会》是概括人类起源到比较晚近时代文化发展的实际过程中的第一次有意义的尝试,该书中文版大概118万字作者一方面将人类社会从形成时起直到希腊和罗马时代所发生的事情按编年体加以论述;一方面用概念和原理去解释这些事情恩格斯根据《古代社会》写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3、《民俗解析》本书系美国著名民俗学家和人类学家阿兰邓迪斯教授40余年来的著述精华,共收录不同时期的12篇文章,内容涉及现代民间文学、民俗学和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论、民间故事的母题和类型学研究以及对故事、童话、谚语、谄媚语、传说、游戏等民间文化形式的精神分析学阐释,能够准确反映当代国际学术界相关领域的新成果该书中文版大概25万字4、《伏羲考》是闻一多先生最据代表性的神话研究著作,也是一篇对中华民族根本神话根本神话的研究杰作此书融通了中外方法,对中国现代神话学研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从而成为中国神话学的经典名篇而《端午考》等七篇,亦是闻一多先生神话学研究的代表作品,代表了上个世纪前期中国神话学研究的成果全书15万4千字5、《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以历史朝代为编排顺序,通过出土和传世文物的图像,并结合有机连续的174篇文章,对中国古代服饰制度的沿革及其与当时社会物质生活、意识形态的关系,作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反映了自殷商至清代3000多年间中华民族服饰的情况书中在解释问题和提出问题方面均有独到见解全书54万字6、《中国鸟信仰:关于鸟化宇宙观的思考》运用文献、考古与田野相结合的三重文化研究方法,阐述了中国人崇鸟信仰的渊源、现状以及鸟化宇宙观该书内容详实、环环相扣,不仅引用了大量的文献,而且穿插了丰富的第一手田野资料,比如传说故事等,另外还配有多达373幅的精美图片,读起来让人兴趣盎然7、应该是《风物考》吧?本书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册展现中华风物的图书它对古代社会迄今的人们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社会习俗的许多方面都有涉及包含的范围很广,涉及到中国古代的科技史、社会史、风俗史、考古学、民族学、地理学以及典章制度、社会进化等许多方面,既侧重于物质文明史,又沟通着与社会文化的横向联系8、平章起编著的《成年仪式的德育功能研究》从人类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将成年仪式划分为原始社会的青春礼、封建社会的成人礼和现代社会的成年礼与此相适应,按成年仪式的各种仪式标志不同又将其划分为身体标志、衣着佩饰和象征性标志等不同的类型,并提出原始青春礼是以身体标志为主的仪式性活动,宗法成人礼是以衣着佩饰标志为主的成年仪式,现代成年礼是以象征符号标志为主的成年仪式本书还从结构、非结构和反结构的三维结构角度,研究了成年仪式的基本结构及其人格净化功能、地位逆转与平衡功能和文化认同功能本书的基本框架就是从成年仪式的结构功能分析入手,分别研究了原始青春礼的宗教信仰功能;奴隶和封建社会成人礼及其宗法教育功能;现代社会的成年礼及其思想道德文化的认同功能 9、《中国古代死后世界观的演变》这本书不是很了解10、《礼仪中的美术》选译了著名美术史家巫鸿教授自1985年以来发表的31篇论文这些论文;围绕着”礼仪美术”这一基本概念讨论了中国上古和中古美术中的多项艺术传统和形式,包括史前至三代的陶、玉和青铜礼器,东周以降的墓葬艺术,佛教道教美术的产生和初期发展等这些论文大量使用考古和文献证据,以扩大美术史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作者结合人类学和社会学 的理论和方法论,探讨建筑、雕塑、画像和器物等各种视觉形象的组合以及与人类行为及思维的有机联系其分析对象不再是孤立的物品和图像.而包括了对视觉环境的复原以及对艺术品的创作动因、社会环境,礼仪功能以及观者反应的考察文章中的讨论往往在两个层面上进行,除了对具体历史问题的考察,还反思有关的学术史和研究方法相当一批论文从比较文化史的角度探讨了中国古代美术的特殊物质性和视觉传统对重新思考中国美术史的叙事结构具有重要意义11、董晓萍老师的《说话的文化》站在中国民俗文化变化的前沿,面对扑面而来的新时尚和新变化,与历史和现实对话,表现了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全书在处理文献与现实,国内与国外民俗文化的关系上尤有独到之处,它打破了“一国民俗学”的界限,使理论命题关照了历史与现实的方方面面,将说话文化的艺术表演、经济生活、社会基础、节日内涵借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地表达出来,引导人们走近民俗学,认识身边的生活及其含义

科研成果--近年来部分论文1、《蒙古人与马及其观念的文化阐释》,宣读于第三届亚细亚民俗学会国际学术讨论会(与文化合作,韩国中央大学)2、《二十一世纪:世变方激——中国回族研究急需社会学/人类学的大视野》,《西北民族研究》,2001年第4期3、《民俗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西北地区的一个个案》,宣读于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学术讨论会4、《文化传统与时代风》,收录于中国民俗学会编《中国民俗学年刊》(2000-2001合刊),学苑出版社,2002年7月5、《一项迫切的伊斯兰文化工作怎样干——为<文明的关键词——伊斯兰文化常用术语疏证>序》,《中国穆斯林》,2002年第2期6、《仍是机遇:需从澄源正本接力起——关于高校民俗学/民间文学课程与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的一点思考与实践》,《西北民族研究》,2002年第2期7、《UNESCO的新动议与我国口头/非物质遗产的抢救保护和申报——以西北人口较少无文字的民族遗产为例》,《西北民族研究》,2003年第1期8、《70年前宁夏战地惨景再现》,《宁夏画报》,2003年第4期9、《十字路口上的困难选择》,宣读于民族学人类学与中国经验研讨会,并收录于论文集《民族人类学的中国经验》,2005年10月10、《觉醒·立法·机制》,《光明日报·文化周刊》2004年4月28日,B1版11、《回族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及保护》,《回族研究》,2004年第4期12、《无形文化遗产保护与语言问题的讨论——从甘青“小民族”语言说起》,《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13、《地区文化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收录于王义、刘全宝主编《庆阳民间艺术之魂》,新华出版社,2004年6月14、《文化场域与仪式里的“花儿”——从人类学视野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族文学研究》2005年第4期15、《成达史实 启迪来者》,《中国穆斯林》,2006年第1期16、《甘青宁三省(区)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的考察报告》,《西北人文资源论坛文集》,2006年4月17、《兰州市流动人口调查报告》,《西北民族研究》,2006年第3期 (与马忠才合作)18、《真诚做人·执著做学———谷苞先生90华诞学术研讨会献言》,《西北民族研究》,2006年第4期19、《回族风俗志》,收录于毛公宁主编《中国少数民族风俗志》,民族出版社,2006年9月20、《中国大西北:多民族多元文化资源与我们的时代使命》,收录于郝苏民主编《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北各民族在行动》,民族出版社,2006年9月21、《环县道情皮影保护实践给我们的信息》,收录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论文集》,王文章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12月22、《人口较少民族的口承文化遗产保护——难题与启示》,收录于《中国人类学评论》第三辑,2007年6月23、《骑过了很多种牲口,做过了好几个梦》,收录于《中国人类学评论》第四辑,2007年10月24、《中国卫拉特学的“发轫”与“开拓”:卫拉特研究的思考》,载入《卫拉特蒙古历史文化研究》,民族出版社,2007年11月,600-605页25、《心灵在声光影中流动——五彩图像里的山村世界》,《飞天》,2008年第1期26、《人类学·民俗学及其田野——我们从这条路上这样走来》,《西北民族研究》,2008年第1期27、《非遗保护中从“花儿”的田野考察与文化空间引发的思考》,收录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田野工作方法》,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1月,441-450页28、《日本“AINU”人的族群认同与捍卫文化遗产的实践——北海道学术考察印象》,《青海民族研究》,2009年第1期,第1-5页29、《费孝通的甘肃实践》,收录于马戎、刘世定、邱泽奇、潘乃谷编《费孝通与中国社会学人类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第714-719页30、《日本爱努人捍卫文化遗产的岁月》刊于《中国民族报/理论周刊国际》2009年6月12日,第8版科研项目(主持)1、1997年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甘青特有民族文化形态研究》2、2002-2004香港乐施会项目《中国甘南玛曲藏族牧区社会性别分析调查研究》3、2000-2004年:国家民委、民族出版社项目《甘宁青民族地区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4、2003-2006年:科技部、文化部项目《西北民俗数据库信息采集》5、2005-2006年:国家民委项目《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研究》6、2005-2006年:教育部招标课题重点攻关项目子课题《西部开发中的人口流动与族际交往》7、2006-2008年: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当代民族问题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之子课题《保安族经济社会现状与发展研究》获奖项目1、《中国西北文献丛书·民族文字文献》1993年获国家民委哲社成果一等奖2、《八思巴蒙古语碑铭》1989年获国家民委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3、《文化透视:蒙古口承语言民俗》(专著),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1997年获甘肃省第五届社会科学“兴陇奖”三等奖4、《甘青特有民族文化形态研究》(主编),民族出版社1999年出版。2001年获甘肃省第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中国国家地理》《华夏地理》《城市地理》《国家人文地理》《城市地理学》《世界地理学》7《世界历史地理》 这些都是一些著名的介绍民俗风情的地理杂志,其中以《中国国家地理》最著名,如果想买书籍不是杂志,那么像你推荐图说天下,(吉林出版社)这一套书籍,上面分门类的有《中国最美的100个乡村》《世界上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等等,喜欢你能喜欢

中国西南文献丛书中民俗文献是如何收录的

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文字去了解,有很多记录古代民俗文化的书可以参考的,比如: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中华书局,2009年。沈从文,《沈从文全集》(第30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吕思勉,《中国通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孙希旦,《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伊沛霞,《内闱:宋代的婚姻和妇女生活》,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彭林,《中国古代礼仪文明》,中华书局,2004年。朱筱新,《中国古代礼仪制度》,商务印书馆,1997年。

徐杰舜、周耀明著《汉族风俗文化史纲》广西人民出版社,460千字,2001年10月第1版,2004年1月第2版第2次印刷,定价:30.00元。)一、秦汉风俗学史概况 司马迁:《史记》。 首部文献风俗专著,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原书30卷,现存10卷。 王充:《论衡》。 西汉汜胜之:《汜胜之书》。 东汉崔寔撰:《四民月令》。 《西京杂记》,无撰者名。 二、隋唐风俗学史概况 《酉阳杂俎》,唐段成式撰。 《朝野佥载》,唐张鷟的随笔。 《大唐新语》,唐刘肃著。 《教坊记》,唐崔令钦撰,是一部记载盛唐伎艺,兼及音乐、舞蹈、戏剧的专门著作。 《茶经》,唐陆羽著。 《开元天宝遗事》、《杜阳杂编》、《独异志》、《宣室志》、《岭南异录》、《北户录》等对唐代社会风俗文化均有所记载。 魏晋南北朝风俗学史概况 南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 周处:《风土记》。 颜推之:《颜氏家训》。 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 晋人干宝:《搜神记》。 贾思勰:《齐民要术》。 晋陈寿撰:《三国志》。 三、五代宋元风俗学史概况 1.文人笔记 《东京梦华录》,宋孟元老著。 《梦梁录》,南宋吴自牧撰。 《武林旧事》,南宋周密撰。 《齐东野语》,南宋周密撰。 2. 考索性风俗研究著作 《岁时广记》,南宋陈元靓编。 《云麓漫钞》,南宋赵彦卫著。 《容斋随笔》,南宋洪迈著。 3. 小说、史书、地方志对风俗有所采用 《太平广记》、《太广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四明图经》、《临安志》。 四、明代风俗学史概况 1. 郡邑的方志 《天下郡县志书》(明成祖永乐十六年[1418年]诏修) 《寰宇通志》(陈循等主修,景泰七年[1456]) 《 大明一统志》(李贤等主修,天顺五年[1461年]) 2. 布政使司的“通志” 3. 文人笔记 沈榜:《宛署杂记》,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初刻,全书20卷。记载明代北京宛平属区各方面的情况,经济、政治制度、风俗掌故。 刘侗:《帝京景物略》,该书对风俗,以岁时为主,且较为详细,并有所考索。 张岱:《陶庵梦忆》,对明代江南地区的风俗民情有所记载,为研究明代江南地区士大夫阶层生活风俗的重要资料。 陆容:《菽园杂记》,以明代朝野掌故为主,同时记载手工业与社会风俗。 姚旅:《露书》。 史玄:《旧京遗事》。 文震亨:《长物志》。 杨慎:《丹铅总录》。 蒋一葵:《长安客话》。 田汝成《西湖游览志》。 屈大均:《广东新语》。 4. 考索性风俗研究书籍 沈德符撰《万历野获编》20卷及《续编》12卷。 王圻编次《三才图会》106卷。形象直观的习俗活动画面,具有较高的风俗史学价值。 五、清代前期风俗学史概况 1.在清初就有以记录和研究北京历代风俗的著作问世。 朱彝尊等编撰的《日下旧闻》。 于敏中等编撰的《日下旧闻考》。 翟灏的《通俗编》 潘荣陛的《帝京岁时纪胜》。 2.地方风俗的书籍: 李光庭的《乡言解颐》5卷。 李调元的《粤东笔记》。 顾禄的《清嘉录》。 李斗的《扬州画舫录》。 3.各地方志对风俗的采录。 六、清代后期风俗学史概况 黄遵宪(1848—1905)所撰的《日本国志》。 第一部风俗史的出现,张采亮著《中国风俗史》(宣统二年九月既望萍乡张采亮识于皖江之寄傲轩),对风俗形成、特征、采集方法做了介绍。 方志载俗的勃兴。 近人徐珂编撰《清稗类钞》,全书92类,1.3万余条,300万字。趣而可贵,是研究清代后期社会风俗文化的重要文献。 七、民国时期风俗学史概况 1. 民俗学运动的风俗研究 1918年初,北京大学的歌谣征集活动揭开了我国民俗学研究的序幕。1921年上海商务印务馆出版的《妇女杂志》月刊自第七卷1月号起开辟了“民间文学”和“风俗调查”两个专栏。 《歌谣周刊》发表了大量的风俗研究文章,如温寿链的《福建龙岩县的风俗调查》、顾颉刚的《两个出殡的孝子账》、郑孝观的《江南风俗一零》等。同时,《歌谣周刊》开辟了具有民俗意义的专号,对婚俗、丧俗、岁时节日、信仰等进行研究。 继歌谣研究会之后,北京大学又成立了风俗调查会。调查会制定通过的“风俗调查表”,是我国第一份比较正规和全面的风俗调查提纲。这个调查表,将风俗范围分割为环境、思想和习惯三大块,共54个方面,概括较全,反映了当时风俗调查会和歌谣研究会一些学者对风俗的理解和认识水平。 1925年4月30日至5月2日,顾颉刚、孙伏园、容庚、容肇祖、白涤洲等进行了一次妙峰山庙会调查。《京报副刊》于1925年5月至8月间出了6个“妙峰山进香专号”,发表了18篇文章,这一经典性的专项调查成果,为以后民俗学者“田野作业”起到了示范作用。 风俗调查会还编辑了《妙峰山》、《东岳庙》、《北京市招》等3种风俗书籍。 1926年到1927年间,北大一些教授纷纷南下,不少学者在广州中山大学任教,重新将《歌谣周刊》的旗帜耸立起来。

《民俗文化与宗教信仰》,由色音主编,收入了在中国昆明举行的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16届大会上发表的关于民俗文化、宗教信仰的论文,包括《元代蒙古族萨满教探析》《当代语境下的满族萨满教美术》《试析节日祭祀中的宗教文化内涵——以春节祭祀为例》《南岳信仰民俗初探》等。 民俗文化网 《民俗文化研究》,共收录论文12篇,从理论视野、器具民俗和民俗生活三方面对中外民俗文化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对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及其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民俗研究》,杂志创刊于1985年,是中国目前唯一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民俗学理论刊物。 《民俗研究》杂志向国内外读者全面介绍中国民俗和民俗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是国家确认的人文与社会科学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被认为是“能够代表中国民俗学最高学术水平的杂志。 季刊,每期272页,每季末月出版,全国邮局发行。

个人建议看了解民俗的书,要看比较“正规的”,即有科学考证,详细解释的书。因为不仅仅是现代人在写小说时候会犯错,古代人面对自己之前的朝代也会犯“以今论古”的错。部分古人和部分现代人一样懵懂无知。

中国西南文献丛书

田耕宇,男,1955年生,四川雅安人。师从霍松林先生先后于1987年、2003年获得硕士、博士学位,现为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科研成果:出版专著有《唐音余韵——晚唐诗研究》、《中唐至北宋文学转型研究》等,参加国家古籍整理委员会、五凉古籍整理中心重点课题《中国西南文献丛书》之文学专题《西南文学文献》的主编工作。其系列论文《晚唐意境论》、《论晚唐感伤诗产生的文化背景》、《深沉的反思意识——晚唐诗歌特色之一略论》、《苦闷、沉思、求索——中国封建文艺在晚唐五代的新走向》、《论晚唐怀古诗终极关怀的形成及审美表现》等,对晚唐诗歌风貌和发展规律进行综合探讨,是八十年代来晚唐诗研究的代表性作品。

你要想知道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的老师名单,你可以到它的网站搜一下

重庆图书馆 交100元押金 然后每次可以借3本 2星期归还! 沙坪坝图书馆 可以借3本 1星期还 50押金

中国西北文献丛书

四库全书是由乾隆皇帝组织,由我们比较熟悉的铁齿铜牙纪晓岚作为总编篡官进行编篡的,包含了乾隆之前的所有史书。

根据2015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16个博士学位培养点;有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34个硕士学位培养点。具有临床医学硕士等四个专业学位培养资格;是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学位授予工作单位、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培养单位;具有开展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资格;建有1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4个省级重点学科,9个省医疗卫生重点学科。 重点学科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中医药重点学科 伤寒学(西部地区扶持学科) 中药鉴定学 中医骨伤科学(第一附属医院) 针灸学(第二附属医院) 中西医结合临床(第二附属医院)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中医药重点学科 中药化学 中医老年病学 民族医学(敦煌医学) 中西医结合基础 中医痹病学(第一附属医院) 中医血液病学(第一附属医院) 临床中药学(第一附属医院) 2011—2015年度甘肃高校省级重点学科 中医学 中西医结合 中药学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2010年甘肃省医疗卫生重点学科 方剂学 中西医结合基础 中医内科学 中医药剂科(第一附属医院) 中医脑病科(第二附属医院) 中医消化科(第二附属医院) 中医老年病科(第二附属医院) 中西医结合心肾科(第二附属医院) 中西医结合呼吸科(第二附属医院) 一级学科博硕士点 一级学科博士点: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硕士点:中医学、中药学、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 质量工程 根据2014年9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18门省级精品课程,3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省级精品课程中医内科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临床基础——伤寒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各家学说、中药学、中药鉴定学、医用生物学、中医临床基础——温病学、中药化、内科学、中医妇科学、方剂学、诊断学、医学免疫学、中医外科学、分析化学。 省级教学团队中西医结合基础教学团队(刘永琦)、中医学基础教学团队(吴红彦)、中药生药学教学团队(李成义)等。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医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中药生药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中草药栽培与鉴定。 学生成绩 根据2014年兰州学生网资料显示,该校学生在“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比赛中获国家级奖励18项、省级奖励205项。1名学生获得全国优秀学生干部,26名学生获得甘肃省先进个人荣誉。 学校荣誉 根据2015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先后被评为“全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省高校统战工作先进单位”。校工会和附院工会被授予“全国教科文卫体系统先进工会组织”荣誉称号。 根据2015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院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4个甘肃省重点实验室,2个甘肃省高校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甘肃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甘肃省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兰州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西北中藏药协同创新中心”为甘肃省首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 省部级科研机构 级别 实验室名称 批复时间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敦煌医学与转化实验室 11 国家中医药科研实验室(三级) 中药生药实验室 07 中药药理实验室 07 中药化学实验室 07 甘肃省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中药药理与毒理学重点实验室 08 甘肃省发改委省级重点实验室 甘肃省中药新药创制省级重点实验室 5 甘肃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中藏药化学与质量研究重点实验室 05 甘肃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敦煌医学文献整理与应用研究中心 05 甘肃省工程技术中心 甘肃省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发中心 2005 甘肃道地中药材当归黄芪等加工炮制及种植工程技术中心 2010 兰州市工程技术中心 兰州市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2005 甘肃省中医药科研实验室(二级) 中药制剂实验室 05 中药制药实验室 05 中西医结合基础 05 中药免疫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 2003 生物化学实验室 2003 学术期刊 该校主办《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儿科杂志》、《甘肃基层卫生》三种学术期刊。 《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该刊是由甘肃省教育厅主管、甘肃中医药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中医药综合性学术刊物。该刊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收录源期刊;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等多家大型数据库收录。 《中医儿科杂志》该刊是由甘肃中医药大学和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国唯一一种中医儿科专业杂志,是中华中医药学会系列期刊之一。《中医儿科杂志》已被《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等多家大型数据库全文收录。 《甘肃基层卫生》该刊是由甘肃省卫生厅主管,甘肃省农村卫生协会、甘肃中医药大学及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联合主办的内部性季刊。 图书馆藏 根据2015年5月图书馆官网显示,图书馆馆藏各类图书58万册(种),其中纸质图书40万册,时代盛典、超星等电子图书18万册。纸质图书中有古籍8156万册,外文图书956万册,过刊0万册,现刊435种。古籍文献室所藏朝鲜内府刊《东医宝鉴》、元刻《(闻人氏)痘疹论》、明刻本《类经》等善本,台湾出版的《敦煌宝藏》、文渊阁影印本《四库全书》以及《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等,构成了该馆的古籍藏书特色。

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西北屯田研究”(1991年)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清代新疆军政制度研究”(1994-1997)主持完成世川良一基金项目“中俄关系史略”(1994年)主持完成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哈萨克跨国民族社会文化比较研究”(1998-2001年)主持完成教育部文科基地重大项目“明清以来至民国西北边疆民族政策得失研究”(2005-2010)主持完成国家重大文化工程《清史》子项目“少数民族人物传记”(2004-2007)主持完成甘肃省政府委托项目“甘肃穆斯林民族社会研究”1项(2004)参加完成交通部项目“干旱半干旱地区公路沿线生态环境建设”,主持子项目1项(2003)参加完成《973北方沙尘暴子项目》,主持子项目1项(2003)主持完成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国少数民族史》(2007)主持教育部马工程教材《中国民族史》(2010)主持完成国家社科重大项目《新疆通史》子项目《屯垦卷》(2011)主持中国社科院东欧中亚所《中俄关系史》子项目《1840年以前的中俄关系》(2010年)主持完成教育部社科项目《西藏问题研究》(2012)主持国家民委委托项目《清代新疆官员的选任与管理》(2013) 1、中亚考察者戈尼波塔宁的成就 (译文) 西北史地1981年3期 1/12、蔡大愚宣传马克思主义辨正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81年4期 1/13、董福祥事迹述评 甘肃社会科学1982年3期 1/14、蔡大愚主张列宁学说的调查 党史研究1982年3期 1/15、回族爱国将领马福禄 西北史地1983年3期 1/16、哈萨克族英雄阿布赉 西北民族历史人物选介1983年10月 1/17、1755~1860年清政府对哈萨克族的政策和俄国的扩张 西北民族文丛1983年3辑1/18、乾嘉时期清政府对哈萨克族之关系与政策 新疆大学学报1984年1期 1/19、蔡大愚其人和甘肃护法运动 西北史地1984年2期 1/110、清代新疆的回屯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85年1期 1/111、清代实边新疆述论 西北史地1985年4期 1/112、平准战争中的转输与屯田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86年1期 1/113、清末回族留日学生的进步活动和思想 宁夏社会科学1986年3期 1/114、关于清代伊犁回屯收获计算单位“分”字的辨析 兰州大学学报1986年4期 1/115、清代前期河西兴盛原因初探 甘肃社会科学1987年3期 1/216、清代新疆的驻防八旗与旗屯 新疆社会科学1987年6期 1/117、近年来青海地方史研究概况 中国史研究动态1987年9期 1/218、清前期新疆的安插户 西北史地1988年1期 1/119、乌鲁木齐等处旗丁并未归并伊犁满营—〈清史稿兵志〉订误清史研究通讯1988年2期 1/120、清代西北的犯屯 西北民族研究1988年2期 1/121、清代乌鲁木齐屯田述论 新疆社会科学1989年5期 1/122、清前期吐鲁番维吾尔人迁居瓜州的几个问题 兰州大学学报1989年4期 1/123、近代回族社会进步思潮和革命斗争 青海社会科学 1990年4期 1/124、清末回族外交官杨枢 中国回族研究1991年1辑 1/125、塔尔寺(公本贤巴林)考察记(译文) 西北民族研究1991年2期 1/126、清代西北马厂述论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1年3期 1/127、清代伊犁回屯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2年2期1/128、清代关西五卫述论 兰州大学学报1992年3期 1/129、准噶尔统治时期天山北路农业的分布、发展和规模 西域研究1992年4期 1/130、年羹尧与青海善后事宜十三条 西藏研究1992年4期 1/131、清代前期天山北路的自耕农经济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3年3期 1/132、青海善后事宜十三条述论 中国史研究1993年3期 1/133、准噶尔统治时期天山北路农业劳动者的来源和族属 民族研究1993年5期 1/134、聚珍荟粹 博大精深—评中国西北文献丛书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4年1期 1/135、清代以前之中俄联系初探 兰州大学学报1994年2期 1/136、从西宁到库库淖尔(译文) 西北史地1994年3期 1/137、我国与哈萨克斯坦经济合作的发展远景及其有关问题 开发研究1994年5期 1/138、清前期昌吉遣犯起事述考 西北史地1995年1期 1/139、库库淖尔的航行(译文) 西北史地1995年2期 1/140、纪昀关于新疆的诗作笔记及其史料价值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5年2期 1/141、库库淖尔考察记(译文) 西北史地1995年3期 1/142、托时德新奉使俄国及其有关问题 兰州大学学报1995年4期 1/143、关于〈乌鲁木齐政略〉的几个问题 西域研究1996年1期 1/144、新疆哈密维吾尔族中的扎萨克旗制 西域研究1997年1期 1/145、关于额敏和卓的几个问题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7年1期 1/146、论哈密达尔汉伯克额贝都拉 民族研究1997年3期 1/147、哈密、吐鲁番和库车的达尔汉伯克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7年4期 1/148、清代中俄文化交流述论 兰州大学学报1997年4期 1/149、清代新疆分封制的失败及其原因 西北史地1998年1期 1/150、哈密达尔汉伯克额贝都拉及其投清之影响 台湾政治大学民族学报1998年4期 1/151、历史学基地班教学与管理研究 西北高教研究 1998年3期 1/152、吐鲁番察合台后裔与清朝 兰州大学学报1998年4期 1/153、阿克苏尔坦考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8年6期 1/154、蔡大愚先生传略 兰州大学学报1999年3期 1/155、〈国民党总部致甘肃都督赵惟熙函〉跋 兰州大学学报2000年3期 1/156、孙中山与蔡冰若 回族研究2000年4期 1/157、索伦部名将海兰察 西北民族研究2000年2辑 1/158、论清代河州的再度兴起 回族研究2001年2期2/259、试论明清时期河湟文化的特质和与功能 兰州大学学报2001年6期 2/260、关于清代伊犁将军府制的几个问题 西域研究2002年1期 1/161、哈布图哈撒尔述论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1期 1/262、科孜洛夫及其第六次中亚考察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1期 1/263、清末科塔借地之争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2年1期 2/264、俄罗斯汉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光明日报理论版2002年6月11日 1/165、马仲英赴苏及其下落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2期 回族研究全文转载1/166、甘肃保安族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2年5期 2/267、西部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民族学论集2002年5月 1/268、吐延奢延为匈奴语南北考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2年4期 2/269、鄂对家族与清代新疆政治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3年2期 2/270、对唐代几种社会救济形式的辨析 社科纵横2003年3期 2/271、秦、西汉时期匈奴单于位继承制度考辨 民族研究2003年2期 2/272、顾颉刚先生与兰州大学 兰州大学学报2003年6期 1/273、对当前综合性大学民族学专业课程设置问题的思考 高等理科教育2003年专辑 2/274、阿拉善蒙古游牧地变迁考述 卫拉特研究2003年6期 1/275、试论民国时期中央政府对西藏的文化教育政策 中国藏学2004年2期 2/276、匈奴司法制度与刑法考述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6期 2/277、顾颉刚先生西北考察述论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年4期 1/278、吐谷浑地方统治制度的演变 民族研究2005年5期 2/279、吴忠信与西藏 兰州大学学报2005年5期 2/280、山区东乡族小学生辍学问题的调查与思考—以东乡族自治县北岭乡为例民族研究2006年2期 2/281、霍集斯述论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3期 1/282、关于霍集斯的几个问题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6年4期 1/283、李得仓受抚后治理张家川的贡献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2/284、伊斯兰教在构建西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初探当代中国第1集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年 1/285、额济纳旗末代郡王塔旺嘉布述评 卫拉特研究2006年3期 2/286、回族学研究新视角---分子遗传学和生物信息学在回族学研究中的应用初探回族研究2006年4期 2/487、清前期的西北战局与阿拉善蒙古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年3期 2/288、额济纳旗末代郡王塔旺嘉布述评 卫拉特研究2006年3期 2/289、自成一部前的赛因诺颜部—兼论清朝的北方民族政策 民族研究2007年1期 1/190、关于编修多卷本《新疆通史》的几点想法 西域研究2007年4期1/191、马鬃山口岸论述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7年1期 1/292、明清时期土司制度与藏区少数民族的文化变迁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7年2期 2/293、广西人口出生性别比失调的原因与治理 中国人口研究2008年3期2/294、东南苗族侗族出生性别比例失调研究 妇女研究论丛2008年4期 2/295、西北回族重商文化形成的原因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4期1/296、民族出版业与和谐社会建设 当代传播2008年4期1/297、西北城市清真寺经济结构浅析 回族研究2008年4期1/398、两汉边政中的质子研究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8年2期2/299、西北土司流变考 新疆社会科学 2009年3期2/2100、张维先生学术述略 —— 《还读我书楼文存》序 兰州大学学报2009年3期1/1101、新疆统一之前维吾尔人与清朝之互动关系及清朝之政策 中国民族学2009年1/1102、额敏和卓后裔与清代新疆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09年2期1/2103、赵俪生先生与历史学 赵俪生先生纪念文集2009年8月 1/1104、回忆赵俪生先生 赵俪生先生纪念文集 2009年8月 1/1105、土尔扈特西迁后的经济状况及其对东归的影响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10年1期2/2106、土尔扈特人在伏尔加河时期的联姻状况述评 新疆大学学报2009年5期 2/2107、略论清前期对回疆的经营 兰州大学学报2010年3期1/2108、关于清末科阿分治问题的探讨 烟台大学学报 2010年02期 2/2109、关于清代祭祀青海神制度的两个问题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4期2/2110、清末新疆新式教育概论 中国民族学2010年6月 2/2111、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子女城市教育融入问题研究——以兰州市七里河区为例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2112、第一位出使俄国觐见女皇的中国外交官托时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0年4期1/1113、清代以来甘肃省文县白马藏族服饰演变探讨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1期1/2114、蒙古安多与死城哈喇浩特序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5期 1/1115、关于新疆屯垦史研究的几点认识 石河子大学学报2011年6期 1/2116、再论马仲英赴苏及其下落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2012年1期 1/1117、玛哈图木·阿杂木后裔在中国的活动与文化变迁 世界宗教研究2012年2期 1/1118、东乡族自治县农村医疗救助问题研究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2年2期 1/2119、张格尔之乱及其影响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2年3期 1/1120、唐代西域屯田述略 贵州大学学报2012年5期 1/1121、清代新疆书院述论 西域研究 2012年5期 1/2122、魏、晋、前凉西域屯垦述论 西域研究2013年3期 1/1123、顾颉刚先生未刊书信两通释述 兰州大学学报2013年1期 1/1124、阿帕克和卓三入中原考述 世界宗教研究 2013年3 期1/2125、东乡族民间“都哇”治疗极其功用解读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3年1期2/2126、张维先生与《仇池国志》 图书与情报2013年2期 1/2127、文县白马藏族传统服饰的文化功能 甘肃社会科学2013年2期1/2128、历史记忆与族群关系­­——永靖县新寺乡孔氏回族的人类学考察甘肃社会科学2013年2期2/2129、<新疆图志>版本源流考述, 《中国地方志》2013年第10期2/2 专著、译著、文献校注1、清代西北屯田研究 兰州大学出版社1990年2月 1/12、清代西北屯田研究增订本 新疆人民出版社2012年10月1/13、中俄关系史略 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年8月1/14、各民族共创中华(东北内蒙上卷) 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9月1/15、积石山的沧桑-----保安族马正云先生家庭实录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 1/16、哈萨克跨国民族社会文化比较研究 民族出版社2006年12月1/27、西北少数民族史研究 民族出版社2003年12月 主编8、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简略本译本 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 1/29、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完整本译本 兰州大学出版社2012年2月 1/210、醒回篇校注 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年1月1/111、新疆文献四种辑注考述 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年12月1/112、还读我书楼文存(主编) 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5月1/1 1、西北民族关系史(参编) 民族出版社1990年9月2、中外关系史辞典 (参编) 湖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12月3、古西行记校注(参编) 宁夏人民出版社1987年6月4、西域通史 (参编) 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6月5、西域文化史 (参编) 中国友谊出版社1996年8月6、中亚研究 (参编) 民族出版社1996年7、古代西北屯田开发史 (参编) 甘肃文化出版社1997年9月8、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续编 (副主编) 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8月9、国家历史学基地建设论文集(副主编) 兰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9、历史文化探研 (主编) 甘肃民族出版社2009年9月10、赵俪生先生纪念文集(副主编) 甘肃民族出版社2009年9月

《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北卷》百度网盘pdf最新全集下载:链接:_CuwNw?pwd=ktj9 提取码:ktj9简介:非常有收藏价值的一套丛书,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北卷)pdf是由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关于西北地区的民俗资料,通过此书可以更加方便的找到相关的资料和研究

中国西北文献丛书pdf

科研成果--近年来部分论文1、《蒙古人与马及其观念的文化阐释》,宣读于第三届亚细亚民俗学会国际学术讨论会(与文化合作,韩国中央大学)2、《二十一世纪:世变方激——中国回族研究急需社会学/人类学的大视野》,《西北民族研究》,2001年第4期3、《民俗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西北地区的一个个案》,宣读于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学术讨论会4、《文化传统与时代风》,收录于中国民俗学会编《中国民俗学年刊》(2000-2001合刊),学苑出版社,2002年7月5、《一项迫切的伊斯兰文化工作怎样干——为<文明的关键词——伊斯兰文化常用术语疏证>序》,《中国穆斯林》,2002年第2期6、《仍是机遇:需从澄源正本接力起——关于高校民俗学/民间文学课程与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的一点思考与实践》,《西北民族研究》,2002年第2期7、《UNESCO的新动议与我国口头/非物质遗产的抢救保护和申报——以西北人口较少无文字的民族遗产为例》,《西北民族研究》,2003年第1期8、《70年前宁夏战地惨景再现》,《宁夏画报》,2003年第4期9、《十字路口上的困难选择》,宣读于民族学人类学与中国经验研讨会,并收录于论文集《民族人类学的中国经验》,2005年10月10、《觉醒·立法·机制》,《光明日报·文化周刊》2004年4月28日,B1版11、《回族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及保护》,《回族研究》,2004年第4期12、《无形文化遗产保护与语言问题的讨论——从甘青“小民族”语言说起》,《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13、《地区文化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收录于王义、刘全宝主编《庆阳民间艺术之魂》,新华出版社,2004年6月14、《文化场域与仪式里的“花儿”——从人类学视野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族文学研究》2005年第4期15、《成达史实 启迪来者》,《中国穆斯林》,2006年第1期16、《甘青宁三省(区)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的考察报告》,《西北人文资源论坛文集》,2006年4月17、《兰州市流动人口调查报告》,《西北民族研究》,2006年第3期 (与马忠才合作)18、《真诚做人·执著做学———谷苞先生90华诞学术研讨会献言》,《西北民族研究》,2006年第4期19、《回族风俗志》,收录于毛公宁主编《中国少数民族风俗志》,民族出版社,2006年9月20、《中国大西北:多民族多元文化资源与我们的时代使命》,收录于郝苏民主编《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北各民族在行动》,民族出版社,2006年9月21、《环县道情皮影保护实践给我们的信息》,收录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论文集》,王文章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12月22、《人口较少民族的口承文化遗产保护——难题与启示》,收录于《中国人类学评论》第三辑,2007年6月23、《骑过了很多种牲口,做过了好几个梦》,收录于《中国人类学评论》第四辑,2007年10月24、《中国卫拉特学的“发轫”与“开拓”:卫拉特研究的思考》,载入《卫拉特蒙古历史文化研究》,民族出版社,2007年11月,600-605页25、《心灵在声光影中流动——五彩图像里的山村世界》,《飞天》,2008年第1期26、《人类学·民俗学及其田野——我们从这条路上这样走来》,《西北民族研究》,2008年第1期27、《非遗保护中从“花儿”的田野考察与文化空间引发的思考》,收录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田野工作方法》,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1月,441-450页28、《日本“AINU”人的族群认同与捍卫文化遗产的实践——北海道学术考察印象》,《青海民族研究》,2009年第1期,第1-5页29、《费孝通的甘肃实践》,收录于马戎、刘世定、邱泽奇、潘乃谷编《费孝通与中国社会学人类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第714-719页30、《日本爱努人捍卫文化遗产的岁月》刊于《中国民族报/理论周刊国际》2009年6月12日,第8版科研项目(主持)1、1997年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甘青特有民族文化形态研究》2、2002-2004香港乐施会项目《中国甘南玛曲藏族牧区社会性别分析调查研究》3、2000-2004年:国家民委、民族出版社项目《甘宁青民族地区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4、2003-2006年:科技部、文化部项目《西北民俗数据库信息采集》5、2005-2006年:国家民委项目《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研究》6、2005-2006年:教育部招标课题重点攻关项目子课题《西部开发中的人口流动与族际交往》7、2006-2008年: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当代民族问题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之子课题《保安族经济社会现状与发展研究》获奖项目1、《中国西北文献丛书·民族文字文献》1993年获国家民委哲社成果一等奖2、《八思巴蒙古语碑铭》1989年获国家民委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3、《文化透视:蒙古口承语言民俗》(专著),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1997年获甘肃省第五届社会科学“兴陇奖”三等奖4、《甘青特有民族文化形态研究》(主编),民族出版社1999年出版。2001年获甘肃省第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 索引序列
  • 中国西部民俗文献丛书
  • 中国西南文献丛书中民俗文献是如何收录的
  • 中国西南文献丛书
  • 中国西北文献丛书
  • 中国西北文献丛书pdf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