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行为科学史杂志

行为科学史杂志

发布时间:

行为科学史杂志

弗洛伊德《梦的解释》《性欲理论三讲》《心理分析五讲》《图腾与禁忌》《癔病研究》冯特《论感官知觉理论的贡献》《心理学大纲》《心理学引论》《论人与动物的心灵》《语言史与语言心理学》杜威《学校与社会》《怎么思考》《人的问题》艾森克《个性的维度》《犯罪与个性》《性格的测量》荣格《洞悉心灵的人》《心理学与宗教》《意识的起源》《我的生命,荣格的回忆录,幻想和箴言》勒温《个性的动力理论》《拓朴心理学原理》麦独孤《物理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导言》《心理学-行为的研究》马卡连柯《教育诗篇(生活的道路)》《塔上旗》《父母必读》宫木男也《心理学入门》《日本人的生活方式与才能》叔本华《论本能的意志》《伦理学的两个根本性问题》泰勒《科学管理的原则》《工厂的科学组织原则》《车间管理》

行为科学学派 早期的古典管理理论学家泰罗、法约尔、韦伯等人都把人只看成是“经济人”,即工人只是为了追求最高工资的人。认为工人在干活时常采取“磨洋工”的办法,因此,应用严格的科学办法来进行管理。如泰罗主张用“科学管理”的方法,由工程技术人员设计科学的操作方法,工人严格地照章执行即可提高生产率;法约尔则从企业整体的角度,推行一套科学的管理原则;韦伯的官僚组织体系同时也是一种科学的管理组织体系。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强调组织和管理的科学性、精密性而忽视了人的因素,把工人看成只是组织中的一个零件。因而,古典管理理论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方面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却激起了工人、特别是工会的反抗,使得欧美等国的统治阶级感到单纯用科学管理等传统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已不能有效地控制工人,不能达到提高生产率和利润的目的,必须有新的企业管理理论来缓和矛盾,促进生产率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下,行为科学理论应运而生。 行为科学开始于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霍桑试验,创始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管理学家梅奥(也译为梅厄)。霍桑试验的研究结果否定了古典管理理论的对于人的假设,试验表明工人不是被动的,孤立的个体,其行为不仅仅受工资的刺激,影响生产效率的最重要因素不是待遇和工作条件,而是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据此,梅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新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满意度。梅奥的这一理论在当时被称为人际关系理论,也就是¬早期的行为科学。 梅奥等人创建的人际关系学说—早期的行为科学以后,经过三十年的大量研究工作,许多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心理学家、管理学家都从事行为科学的研究,先后发表了大量优秀著作,提出了许多很有见地的新理论,逐步完善了人际关系理论。1949年在美国芝加哥召开了一次跨学科的会议上,首先提出了行为科学这一名称,行为科学本身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学科,而是心理学、社会学、人类文化学等研究人类行为的各种学科互相结合的一门边缘性学科。 行为科学以人的行为及其产生的原因作为研究对象。具体来说,它主要是从人的需要、欲望、动机、目的等心理因素的角度研究人的行为规律,特别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并借助于这种规律性的认识来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以实现提高工作效率,达成组织的目标。行为学派虽然没有研究出一套完整的管理知识,却已经为人们提供了许多有用的素材,他们的行为论题主要有激励、领导、群体、组织设计、组织变化与发展等,二战后的行为科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马斯洛(A HMaslow,1908-1970)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主管人员都必须随机制宜地对待人们的各种需求,著有《人类动机的理论》。赫次伯格(F Herzberg)的双因素理论,强调主管人员必须抓住能促使职工满意的因素,著有《工作的激励因素》。麦格雷戈(D M McGregor,1906-1964)的“X理论-Y理论”,他在1957年11月号美国《管理评论》杂志上发表的《企业的人性面》一文中首先提出了有名的“X理论—Y理论”,以后又在其它著作中进一步加以发挥。X理论是对“经济人”假设的概括,而Y理论是根据“社会人”、“自我实现人”的假设。(有关行为科学及其代表人物的论述,相关的管理学理论已做了相当多的论述,这里不再论述,读者可以参阅有关书籍。)行为科学对管理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行为科学引起了管理对象重心的转变。传统的古典管理理论把重点放在对事和物的管理上,它强调的是使生产操作标准化、材料标准化、工具标准化,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有效的组织系统和明确的职责分工等,而忽视了个人的需要和个人的目标,甚至把人看成是机器,从而忽视了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行为科学与此相反,它强调要重视人这一因素的作用。它显然是认识到,一切事情都要靠人去做,一切产品的生产都要靠人去实现,一切的组织目标都需要人实现。因而,应当把管理的重点放在人及其行为的管理上。这样,管理者就可以通过对人的行为的预测、激励和引导,来实现对人的有效控制,并通过对人的行为的有效控制,达到对事和物的有效控制,从而实现管理的预期目标。 二、行为科学引起了管理的方法的转变。随着对人性的认识和管理对象重点的变化,管理的方法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由原来的监督管理,转变到人性化的管理。传统的古典管理理论强调自上而下的严格的权力和规章制度的作用,把人看成是会说话的机器,在管理活动中施以强大的外界压力,派工头进行严格的监督,造成工人心理上的压力而产生对立情绪,而忽视了人的社会关系和感情因素的作用以及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与此相反,行为科学则强调人的欲望、感情、动机的作用,因而在管理的方法上强调满足人的需要和尊重人的个性,以及采用激励和诱导的方式来调动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借以把人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与此相对应,企业界提出了“以职工为中心的”、“弹性的”管理方法,出现了“参与管理”、“目标管理”,“工作内容丰富化”等各种新的管理方式。行为科学也存在一些缺陷: 从霍桑实验至今,半个世纪过去了。管理学者们对人际关系理论,对梅奥主义的批评却未曾间断过,很少有管理理论受到如此之多的批评。 管理学者对人际关系理论的研究方法,包括霍桑实验中所运用的方法和过程,进行了批评。在他们看来,整个实验过程中,研究者一方面受到实验室中受控实验的需要束缚;另一方面受到正在进行中的实际经验的束缚,尤其是主观愿望的先入为主的影响。此外,行为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人,它告诉了我们对人管理时应采取什么行为,但在管理中被管理者的对象不仅仅是人,只对人进行研究的管理显然是不完善的,除了人性行为以外,还应有某些技术方面的知识。如果没有这些因素,管理人员即使有了行为知识,也将无法应用,这正是行为学派的缺陷。比如管理者往往要从整体上从系统的角度研究管理,管理者要考虑建立管理制度、另外要对组织整体战略进行决策,这些经常需要的管理是行为学派没有触及到的。对于行为学派存在的弱点,孔茨是这样评论的: 人际行为领域并不包括管理学的全部内容。很可能一个公司的经理懂得心理学,但在管理上 却并不有效。事实上,有一个相当大的公司,对各级管理者进行广泛的心理学教育,结果发现这些训练并未解决有效管理的需要。◎8◎8[美]孔茨奥唐奈里奇,《管理学经典教科书管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年12月 第66页 管理学理论研究网以前我在谈到科学学时认为科学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是科学技术体系学,但当时我只认识到现代科学技术有三大部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数学。到1982年我才比较完整地提到现代科学技术有六大部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系统科学、思维科学和人体积学;每一部门从基础理论到直接改造客观世界的技术,又分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技术三个层次。但很快我又纠正了自己 ,在 1982 年 7 月于北京召开的系统沦、信息论、接制论中的科学方法与哲学问题学术讨论会上,除以上六大部门之外又增加了两个大船门,一是文艺理论、一是军事科学。现代科学技术已分为八大部门了。一增再增,几次更改的经验也教育了我,到1984年底我预见到不免还会有变动,所以在一篇短文中预先声明 :这八大部门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不能看成是不可变动的,事物是发展的,人的认识也是发展的。 果不其然,l985年2月7日《经济日报》以一组短文报道了中国行为科学成立大会既学术讨论会,大家提出了建设有中园特色的行为科学问题。能把行为科学纳入以前讲的八大部门中的一个部门吗? 看来困难,都不那么合适。所以在l985年5 月中旬中国科协召开的交叉学科讨论会上,我说现代科学技术还要再加一个大部门行为科学 。这引起了一些同志的兴 趣 ,与我有书信来往,使我感到有责任把我现在的认识比较系统地讲出来。 (一)中国特色的行为科学 什么叫中国特色的行为科学呢? 这就要求我们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研究这门学问,所以在向国外介绍我们这一现代科学技术大部门时,不妨称之为马克思主义行为科学。开宗明义,免得误会,我们研究行为科学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指导下进行的。 辩证唯物主义告 诉我们 ,物质的客观世界的存在是第一性的 ,人对客观世界反映的主观世界是第二性的 ,人只能通过实践,认识客观世界。人的心理、人的意识都因此受社会影响。也因为客观世界第一,主观世界第二,社会发展变化反映到每一个人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只有当社会发展受到落后社会制度阻挠不得前进时,人们的心理和意识才会显得比社会发展先进。在我们社会主义的光进社会制度下,是社会发展在前,个人心理、个人意识的发展进步在后。当然人与人也不完全一样,总有些人比较先进,也总有些人比较落后。但就全体人民讲,个人落后丁社会发展是难免的。这在社会向前发展进步很快时,就显得很明显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国家通过各项改革,大踏步前进了,人们的心理状态、人们的思想暂时眼不上,不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矛盾吗 ? 近年来文艺创作中集中反映的就是这个矛盾,以致青年文学家季红真同志把它称之为“ 文明与愚昧的冲突”。但从以上的社会发展观点看,这种“冲突”是永远不会完全解决的,老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会产生。这才是人类社会的进步。 但我们决不等待,我们不是机械唯物论者,我们是辩证唯物论者,当我们认识到个人心理,个人思想要落后于社会发展时,我们就可以能动地利用这一认识去采取措施,提高人民的觉悟,促使差距缩小;而且在予盾产生时,尽量限制其不良后果。这就 是认识个人行为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运功,从而不断地去解决这个矛盾。 这一思想应该是行为科学的核心思想,是行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概括。按我以前对现代科学技术其他八个大部门的说法 ,这 个哲学概括就称为行为科学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心的桥梁。这架桥梁也是一门学问,应该有个名字。可否称为“社会论”呢? 社会论是研究个人心理、个人意识、个人思想与让会发展的矛盾运动的。 也许有同志会问 ,社 会论好象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部分内容。是的,也可以这样说。但我认为,既然行为科学独立出来, 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一个大部门了,历史唯物主义也就不必再包括社会论这部分内容,可以专门研究社会发展运动中的其他矛盾。再有一点要说明。我们这里讲的社会论不是社会科学中的社会学,社会学是内容完全不同的一门学问。 也有人提出,能否把社会生物学 ( Sociobiology ) 作为从行为科学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桥梁? 我认为这是不对的。在上面我们已经讲过,人的行为与人的心理和人的意识有密切关系,而心理和意识是人大脑的最高层次活动,一直认为是人所特有的。一般生物有没有意识? 现在还难肯定,而否定的论据倒是很多的,所以,尽管在国外有人想以研究生物的所谓社会生活来推断人的社会生活,但这将是徒劳的,因为他们又在犯几十中前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毛病,不承认人的意识的重要作用。

行为科学杂志

行为科学开始于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霍桑试验,创始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管理学家梅奥(也译为梅厄)。霍桑试验的研究结果否定了古典管理理论的对于人的假设,试验表明工人不是被动的,孤立的个体,其行为不仅仅受工资的刺激,影响生产效率的最重要因素不是待遇和工作条件,而是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据此,梅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新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满意度。梅奥的这一理论在当时被称为人际关系理论,也就是¬早期的行为科学。 梅奥等人创建的人际关系学说—早期的行为科学以后,经过三十年的大量研究工作,许多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心理学家、管理学家都从事行为科学的研究,先后发表了大量优秀著作,提出了许多很有见地的新理论,逐步完善了人际关系理论。1949年在美国芝加哥召开了一次跨学科的会议上,首先提出了行为科学这一名称,行为科学本身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学科,而是心理学、社会学、人类文化学等研究人类行为的各种学科互相结合的一门边缘性学科。 行为科学以人的行为及其产生的原因作为研究对象。具体来说,它主要是从人的需要、欲望、动机、目的等心理因素的角度研究人的行为规律,特别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并借助于这种规律性的认识来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以实现提高工作效率,达成组织的目标。行为学派虽然没有研究出一套完整的管理知识,却已经为人们提供了许多有用的素材,他们的行为论题主要有激励、领导、群体、组织设计、组织变化与发展等,二战后的行为科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马斯洛(A HMaslow,1908-1970)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主管人员都必须随机制宜地对待人们的各种需求,著有《人类动机的理论》。赫次伯格(F Herzberg)的双因素理论,强调主管人员必须抓住能促使职工满意的因素,著有《工作的激励因素》。麦格雷戈(D M McGregor,1906-1964)的“X理论-Y理论”,他在1957年11月号美国《管理评论》杂志上发表的《企业的人性面》一文中首先提出了有名的“X理论—Y理论”,以后又在其它著作中进一步加以发挥。X理论是对“经济人”假设的概括,而Y理论是根据“社会人”、“自我实现人”的假设。(有关行为科学及其代表人物的论述,相关的管理学理论已做了相当多的论述,这里不再论述,读者可以参阅有关书籍。)行为科学对管理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行为科学引起了管理对象重心的转变。传统的古典管理理论把重点放在对事和物的管理上,它强调的是使生产操作标准化、材料标准化、工具标准化,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有效的组织系统和明确的职责分工等,而忽视了个人的需要和个人的目标,甚至把人看成是机器,从而忽视了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行为科学与此相反,它强调要重视人这一因素的作用。它显然是认识到,一切事情都要靠人去做,一切产品的生产都要靠人去实现,一切的组织目标都需要人实现。因而,应当把管理的重点放在人及其行为的管理上。这样,管理者就可以通过对人的行为的预测、激励和引导,来实现对人的有效控制,并通过对人的行为的有效控制,达到对事和物的有效控制,从而实现管理的预期目标。 二、行为科学引起了管理的方法的转变。随着对人性的认识和管理对象重点的变化,管理的方法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由原来的监督管理,转变到人性化的管理。传统的古典管理理论强调自上而下的严格的权力和规章制度的作用,把人看成是会说话的机器,在管理活动中施以强大的外界压力,派工头进行严格的监督,造成工人心理上的压力而产生对立情绪,而忽视了人的社会关系和感情因素的作用以及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与此相反,行为科学则强调人的欲望、感情、动机的作用,因而在管理的方法上强调满足人的需要和尊重人的个性,以及采用激励和诱导的方式来调动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借以把人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与此相对应,企业界提出了“以职工为中心的”、“弹性的”管理方法,出现了“参与管理”、“目标管理”,“工作内容丰富化”等各种新的管理方式。行为科学也存在一些缺陷: 从霍桑实验至今,半个世纪过去了。管理学者们对人际关系理论,对梅奥主义的批评却未曾间断过,很少有管理理论受到如此之多的批评。 管理学者对人际关系理论的研究方法,包括霍桑实验中所运用的方法和过程,进行了批评。在他们看来,整个实验过程中,研究者一方面受到实验室中受控实验的需要束缚;另一方面受到正在进行中的实际经验的束缚,尤其是主观愿望的先入为主的影响。此外,行为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人,它告诉了我们对人管理时应采取什么行为,但在管理中被管理者的对象不仅仅是人,只对人进行研究的管理显然是不完善的,除了人性行为以外,还应有某些技术方面的知识。如果没有这些因素,管理人员即使有了行为知识,也将无法应用,这正是行为学派的缺陷。比如管理者往往要从整体上从系统的角度研究管理,管理者要考虑建立管理制度、另外要对组织整体战略进行决策,这些经常需要的管理是行为学派没有触及到的。对于行为学派存在的弱点,孔茨是这样评论的: 人际行为领域并不包括管理学的全部内容。很可能一个公司的经理懂得心理学,但在管理上 却并不有效。事实上,有一个相当大的公司,对各级管理者进行广泛的心理学教育,结果发现这些训练并未解决有效管理的需要。

霍桑实验的结果由梅奥于1933年正式发表,书名是《工业文明中的人的问题》,这标志着人际关系学说的建立。在霍桑实验的总结中,梅奥特别指出以下几点:第一,与工人谈话有助于他们解除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和调整自己对于个人问题的态度及情绪,从而使他们清楚、明白地提出自己的问题。第二,访谈有助于工人们与周围的人相处得更容易,更和谐。第三,访谈还会提高工人与经理人员更好地合作的愿望和能力,这就有助于形成工人对工作群体和对工厂的双重归属感。第四,与职工交谈是培养训练管理人员的重要方法。这有助于上情下达。管理人员首先必须善于帮助和启发他人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而不只是高谈阔论、教训别人、以自己为中心。这种经验是当前学校教育无法提供的。管理者倾听别人的意见比展露自己的知识要重要得多,这是成熟、判断力和智慧的标志。第五,与职工交谈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源泉,对于经理来说具有巨大的客观价值。经理人员有三重任务:将科学和技术应用于物质资料的生产;使生产经营活动系统化;组织协作。有些经理人员认为与职工交谈所听到的是一些人的琐事和主观意见,没有什么价值,这说明他们心目中的管理指的是上述前两方面的内容,根本没有认识到自己忽视了第三方面的任务,他们对信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毫无疑问,这种疏忽和由此造成的盲目行动,必然会影响到组织的效率。在这里,梅奥提出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这是一个经理人员是否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一个组织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标志。他指出经理人员应该将他的下属看为一个社会群体中的社会人,而不应该看成一个群氓的个人。通过霍桑实验人们终于发现人群中的一些内部规律,为解决当时资本主义的社会问题提供了一条较好的思路。 霍桑实验的研究结果否定了传统管理理论对于人的假设,表明了工人不是被动的,孤立的个体,他们的行为不仅仅受工资的刺激,影响生产效率最重要的因素不是待遇和工作条件,而是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据此,梅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1)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梅奥认为,人们的行为并不单纯出自追求金钱的动机,还有社会方面的、心理方面的需要,即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安全感、归属感和受人尊敬等,而后者更为重要。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个体的观点和个性都会影响个人对上级命令的反应和工作的表现。因此,应该把职工当做不同的个体来看待,当做社会人来对待,而不应将其视做无差别的机器或机器的一部分。因此,不能单纯从技术和物质条件着眼,而必须首先从社会心理方面考虑合理的组织与管理。(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企业中除了存在着为了实现企业目标而明确规定各成员相互关系和职责范围的正式组织之外,还存在着非正式组织。这种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在于维护其成员的共同利益,使之免受其内部个别成员的疏忽或外部人员的干涉所造成的损失。为此非正式组织中有自己的核心人物和领袖,有大家共同遵循的观念、价值标准、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等。非正式群体就是企业成员在共同工作的过程中,由于抱有共同的社会感情而形成的非正式团体。譬如在一家企业里,在同一车间的同事之间,或者在兴趣相同的人们之间,或者因职务关系接触较多的人们之间,有各种各样的来往,从而会形成各种各样的群体,这是很自然的事。这些人的往来,不是按照正常的隶属关系进行的,这是非正式群体的重要特征。梅奥认为任何一个机构里,在正式的法定关系掩盖下都存在着大量非正式群体构成的更为复杂的社会关系体系。非正式组织对于生产效率,工作满意度都具有强大的影响。无论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组织系统,对于一个团体的活动都是不可或缺的。非正式组织是与正式组织相对而言的。梅奥指出,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有重大差别,在正式组织中,以效率逻辑为其行为规范,而在非正式组织中,则以感情逻辑为其行为规范,如果管理人员只是根据效率逻辑来管理,而忽略工人的感情逻辑,必然会引起冲突,影响企业生产率的提高和目标的实现。因此,管理当局必须重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注意在正式组织效率逻辑与非正式组织的感情逻辑之间保持平衡,以便管理人员与工人之间能够充分协作。梅奥根据霍桑实验的材料指出,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尽管带来种种弊端,但也可以为雇员和组织带来许多好处。其中最重要的事实是这些混杂在正式组织中的非正式组织构成一个有效能的总体组织系统。梅奥认为在瞬息万变的情况下,官方正式的计划与对策,缺乏灵活性,因而不可能随机制宜地解决纷至沓来的具体问题。恰恰是这些可以灵活应变的非正式组织能够满足这些需要。非正式组织的另一种效用是减轻管理工作的负担。非正式组织的配合导致管理者放手委托并实行分权。一般来说,非正式团体对管理人员的支持,很可能导致更融洽的协调配合和更高的生产效率,从而有助于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梅奥认为非正式组织还具有一种为管理人员拾遗补阙、取长补短的作用。如果管理者不擅长制定计划,就会有人以非正式的方式在计划工作中帮助他,从而即使在这方面有弱点的管理人员也能制定出详实的计划。那么,对于管理者来说,怎样才是对待非正式组织的正确态度呢?一是要正视和重视非正式组织的存在。管理当局不能忽视和否认正式组织中存在的非正式组织,因为非正式组织的存在是一种客观现象,又是一种普遍现象。因此,管理当局对于正式组织中存在的各种非正式组织,只能重视和正视它的存在,而不能忽视和否认它的存在。二是应对非正式组织及其成员的行为加以正确的引导,使之有利于正式组织目标的实现。如果管理人员懂得了工作中的社会力量,他在设计自己的正式组织及在进行计划、领导和控制的过程中就能做得更为巧妙些。另外,如果管理人员在其总的工作中考虑进了社会因素,那么他就能修正其组织设计。或者他也许还会采用能考虑其群体中的社会行为的任务小组或其他的一些形式;也可能当他在考虑变革已分配好的职责时,他会注意去熟悉新的社会关系中的各种阻力和推动力。(3)新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满意度。在决定劳动生产率的诸因素中,置于首位的因素是工人的满意度,而生产条件、工资报酬只是第二位的。职工的满意度越高,其土气就越高,从而产生效率就越高。高的满意度来源于工人个人需求的有效满足,不仅包括物质需求,还包括精神需求。梅奥和蒙特斯伯格所建立的人际关系学说,提出了与当时流行的泰勒科学管理思想不同的一些新观点。科学管理认为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作业方法、工作条件和工资制度。因此,只要采用恰当的工资制度、改善工作条件、制定科学的作业方法,就可以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梅奥认为,生产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士气,而工人的士气则取决于他们感受到各种需要的满足程度。在这些需要中,金钱与物质方面的需要只占很少的一部分,更多的是获取友谊、得到尊重或保证安全等方面的社会需要。因此,要提高生产率,就要提高职工的士气,而提高职工士气就要努力提高职工的满足程度。所以,新型的管理人员应该认真地分析职工的需要,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这样才能适时、充分地激励工人,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 对于社会人,梅奥认为:①对于社会人来说,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而不是人们在无组织的人群中互相竞争。②所有的个人主要是为保护自己在集团中的地位而不是为自我的利益而行动。③从霍桑实验的结果可以发现,人的思想和行动更多的是由感情而不是由逻辑来引导的。“社会人”假设有如下三个特点:(1)特点之一是,在劳动中同其他人进行交往,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经营管理者忽视人际关系的调整,必然造成生产中的重大问题。(2)一个工人进入工厂以后与同班组其他人的关系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这个工人的工作表现,并直接地影响其才能的正常发挥。(3)经营管理人员一旦抛弃认为工人群众是群氓的错误假设,重视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的不断调整,就能获得惊人的效果。 霍桑实验及其结论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影响也逐步扩大。一些大学也开始设立相应的课程,人际关系学说及其观点逐步地进入了企业。1949年该学科被定名为行为科学以后,福特基金会成立了科学部,次年建立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并在1953年拨款委托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高等学府从事行为科学的研究。然后,洛克菲勒基金会、卡耐基基金会也相继拨款支持行为科学的研究。1956年美国出版了第一期《行为科学》杂志。自此以后,许多的管理学家、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从行为的特点、行为和环境、行为的过程以及行为的原因等多种的角度开展对人的行为的研究,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论,使行为科学成为现代西方管理理论的一个重要流派。理论的研究和发展反过来促进了企业管理人员重视人的因素,强调人力资源的开发,注意改善企业的人际关系,注意使组织的需要和成员的需要协调一致,等等。 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利益对人更加重要。影响生产效率的最重要因素不是待遇和工作条件,而是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工作满意是由个人对工作的期望和工作的实际情况之间的差异所决定的。一个工业家可以很容易的假定物质因素和技术因素的压到重要性,而忽略或轻视人们积极的和自发的参加这种努力的需要。但事实上,工业组织的庞大,不仅依赖于技术上的前进,而且也依赖这个团体每一个最小成员自发地在人和人的关系上进行合作。知识是人的认识能力的体现和结果,智力是知识转化为智慧的能力,技能是智慧在实际工作中的一种应用能力,实践及创新能力是以知识、智力、技能为基础的改造世界的能力。不能在你需要对方做某件事情时,才偶尔提一下,那会成为一种诡计。刺激员工的最好方法是对他们进行表扬并且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准。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杂志

判断一本期刊是不是国家级医学学术期刊,只需要到中国记者网上(新闻出版署的网站)上面输入该期刊的名字,如果主管单位是国家级部位或者机构的就是国家级期刊,否则就不是。如果想在国家级期刊上发表文章,可以找我,我可以协助,发表时间快,周期短,易发表,价格低。详见我空间的联系方式吧

冠以“中华。。。”字样的,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办的或委托办的医学类期刊均是国家级的核心期刊。比如:中华医学、中华外科学、中华病理学。。。,祝你心想事成!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原名《中国行为医学科学》)是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版)收录的核心期刊。也是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收录的核心期刊。

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ISTIC) 2009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总被引频次2587 ,影响因子815。在33种神经与精神类期刊中,总被引频次排名3,影响因子排名2;在1868种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总被引频次排名89, 影响因子排名196。

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复审时间与终审,都要预计时间20天,也可能还要高于这个时间,看编辑效率了,如果过了15天没有消息,又等的急,可以委婉询问一下是什么原因,如果不急,就等着吧,催多了,编辑很可能拒了 投稿时直接使用杂志社提供的模板上直接填充的内容,按照期刊格式来 你可预计一下,初审2个月 外审1个月,到录用出版5个月时间应该是要的。

行为医学杂志

我认为比较好的两本书,《性格心理学》《治愈自己:心理自助与自我训练》。 《性格心理学》封面很可爱,书不算厚,两三个小时就能读完。性格,影响着我们每个人,这本书可以帮助你了解自己, 完善自己,认识他人,更好地应对人际关系。 你几乎所有的烦恼,都来自“内心世界”。只有“心”清净了,干净了,你才能感受到快乐,发现生活里的“小确幸”。这是我读完《治愈自己:心理自助与自我训练》带来的思考。这是一本心理自助枕边书,书中带领我们直面现代人常见的6种心理问题:焦虑、抑郁、坏情绪、自卑、恐惧、挫折,教会我们如何自我训练,治愈自己。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原名《中国行为医学科学》)是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版)收录的核心期刊。也是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收录的核心期刊。

《心理物理学纲要》,《生理心理学纲要》,《心理学原理》,《梦的释义》,《心理学教科书》,《动物智慧》,《精神分析引论》,《心理学大纲》,《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心理类型》,《人类的行为》,《儿童的语言和思维》,《儿童心理之研究》,《大脑两半球机能讲义》,《人的能力》,《实验心理学史》,《格式塔心理学》,《动物和人的目的性行为》,《格式塔心理学原理》,《文艺心理学》,《第二次订正比奈-西蒙测验说明书》,《实验心理学》,《有机体的行为》,《精神分析新途径》,《逃出自由》,《普通心理学原理》,《从行动到思想》,《行为的原理:行为理论导论》,《汉字问题》,《发生认识论原理》,《实验心理学手册》,《科学和人类行为》,《精神病学的人际理论》,《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人格的模式和成长》,《论人的成长:一个治疗者的心理治疗观》,《普通心理学》,《科学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同一性:青少年和危机》,《人类问题解决》,《神经心理学原理》,《活动 意识 个性》,《色度学》,《教育心理学》,《西方心理学史大纲》,《西方近代心理学史》,《心理学的方法和理论问题》,《中国心理学史》,《儿童心理学史》,《西方心理学的新发展》等。 佛洛伊德的《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 <<登天的感觉>> <<我是谁>> 《冰点的思考》 《心理学故事》,《人格的模式和成长》,《普通心理学》,《科学心理学》,《认知心理学》

健康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并首先受到预防医学界的重视。它是在医学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化的形势下出现的。美国从节约医疗保健经费开支与降低发病率的目的出发,率先开始了对健康心理学的研究。1976年,美国心理学会讨论了心理学在人类健康中的重要作用,除了强调心理学在心理卫生中的作用外,还指出心理学应当研究有损人类健康或导致疾患的心理与社会行为因素,探讨预防和矫正不良行为以及帮助人们学会应付心理社会的紧张刺激。随后,成立了一个由心理学家组成的健康研究小组,并在此基础上,于1978年8月正式成立了健康心理学分支,成为美国心理学会 心理学图的第38分支,并创办了《健康心理学》和《行为医学杂志》。Joseph Matarazzo(1982)是该分会的第一任会长,他提出了健康心理学的4项目标:第一,保持并促进健康水平;第二,预防并治疗疾病;第三,鉴别病因以及健康与疾病和相关功能障碍之间的相互关联;第四,分析并改善医疗保障体系和健康政策。由于健康心理学的研究及其工作实践与人类健康的各种问题紧密相联,甚至直接关系到社会的进步与个人的幸福,所以它在建立后的短短几年里就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如今在欧洲不仅已成立欧洲健康心理学会,比利时、联邦德国、英国、荷兰等许多国家也都建立了为数很多的国立健康心理学机构。近年来,澳大利亚政府和联邦政府直接提供研究资金开展健康行为和健康教育的工作。在南美和北美各国已制定出公众健康法规。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已制定出有关计划。

  • 索引序列
  • 行为科学史杂志
  • 行为科学杂志
  •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杂志
  • 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 行为医学杂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