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编辑

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编辑

发布时间:

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编辑

初稿 chūgǎo 最初的草稿;也泛指尚未最后确定的稿件。亦作“ 初藳 ”。 指草稿,未定稿。 宋 王巩 《王氏谈录·修书进稿》:“公言修书藳草,《隋书》尤重,谓之初藳,与正本并奏。” 清 叶廷琯 《吹网录·读书敏求记校本》:“疑 赵氏 所刊乃初稿,而非定本。” 巴金 《<爝火集>后记》:“所以我回到宿舍就把前一天写好的初稿拿出来修改和补充。”

1、 著《求职技巧与自测》,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1995年2、 著《求职大趋势》,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19963、 主编《现代企业与职业技术教育》,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54、 主编《成功求职六步法》,上海高校音像出版社,1998年5、 主编《企业人力资源典型案例透析》,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年6、 著《走第三条道路—与你一起做自由职业者》,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2011年7、 著《田子坊的画家群落》,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年 1、《新秀文论荟萃》,海潮出版社,1988年2、《现代工程师素质与能力》,辽宁科技出版社,1988年3、《中国科技改革》,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1989年4、《走向世界的人才战略》,中国统计出版社,1993年5、《浦东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前瞻》,中国统计出版社,1992年6、《上海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同济大学出版社,1994年7、《今日上海教育》、上海教育教育社,1996年8、《Moderne Berufsbildung in China》,Helmuth-Block-Verlag,Deustchland,1995另有《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职业技术教育学参考资料选编》、《求职技巧、自测与案例》等多种 1、1987-1988年在《中国人才报》上开设“人才流动在国外”专栏,共15篇;2、1989-1991年在《人才开发》杂志上开设“就业机会”专栏,共36篇3、1993-1998年在《人才市场报》上开设“德国印象”、“职业盘点”、“新360行”、“市场行情”等专栏,130多篇;4、1994-1995年在《青年报》上开设“求职谋略”、“贫富之道”、“职业风采”、专栏,共33篇;5、1995-1996年在《新闻报》上开设“热门职业”、“培训市场”等专栏,共30篇;6、1996年在《北京人才市场》上开设“行业大千”专栏,共15篇7、1996-1998年在《新民晚报》上开设“求职指导”专栏,共46篇 1、“教育工作者应建立怎样的学生观(合作)”获机械工业部首届教育学术年会论文奖,1984年2、“试析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师评价(合作)”和“关于作弊问题及其对策的研究”获上海中专教育、政治教育、体育协会联合颁发的优秀论文一等奖和三等奖,1987年3、“抛开马太效应,投入汉第凯普竞争”获全国人才研究新秀奖三等奖,1987年4、“抛开马太效应,投入汉第凯普竞争”获上海第二届青年科技论文三等奖(一等奖空缺),1987年5、“开发浦东的人力资源思考”获上海市人力资源开发优秀论文奖,1990年6、“城乡企业在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研究报告,合作)”获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项目教育科学成果二等奖,1999年7、“职业技木教育与劳动力市场沟通研究”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社会科学基金科研项目,2000年 1984年起,在以下专业报刊上累计发表有关教育与培训、职业与产业、人力资源等方面专业论文100多篇,生涯指导类文章200多篇:综合类专业杂志《中国国情国力》、《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科技管理咨询》、《研究与开发》、《工程师论坛》、《世界经济导报》、《东方经济》、《青年管理者》、《未来与发展》等;教育类专业杂志《中国高等教育》、《教育研究》、《比较教育研究》、《职业教育研究》、《教育与职业》、《教育管理研究》、《职教论坛》、《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等;人力资源报刊《中国人才报》、《人才研究》、《人才开发》、《人才天地》、《成才与就业》、《人才市场报》、《北京人才市场报》、《自学报》、《中学生知识报》、《职业》等;综合性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青年报》、《劳动报》、《新闻晨报》等。 1990年起,在《为了孩子》、《现代家庭》、《人才开发》、《文汇报》、《新民晚报》、《新闻晚报》、《上海译报》等报刊上发表各类随笔、散文、专访、杂文、评论近百篇。

论文:朱琦《上海科技馆简介》英译文及其可比文本的对比研究[J]《上海翻译》2007(1):72-朱琦建构还是“解构”:中英大学翻译课教学模式之对比研究[J]《上海翻译》2008(1): 55-朱琦英语可比语料库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运用途径[A],载《当代外语研究(上海交大外语论丛第一辑)》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教材:教材主编 《中级护理英语》 上海: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教材主编 《高级护理英语》 上海: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教材主编 《医护英语水平考试教程》(第三级)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材编辑 《高级口译备考指南》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教材编辑 《新世纪理工科英语教程(机械工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科研项目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006年度教材建设项目《护理英语》 项目负责人 已结项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学团队项目《基于语料库的医学英语教学研究》 项目组成员奖励和荣誉1991年 上海理工大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1993年 机械部青年教师教书育人奖

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编辑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出版的自然科学和科学技术方面的报刊,分综合性和专业性两大类。它们的主要任务是介绍先进科学技术, 传播科技信息,交流科学方法,开发智力资源、培养科技人才、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普及科技知识,提高全民族科学技术文化水平。  综合性科技报综合性科技报是科技类报纸的主体。北京市科学技术普及协会于1954年3月7日创办的《科学小报》,是国内最早出现的综合性科技报。它着重介绍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帮助读者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和文化水平。随后, 中央和地方各省、 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及科学技术协会也纷纷创办面向不同读者的各种科技报。在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领导下, 由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国防科学技术工作委员会、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光明日报社于1986年 1月联合创办的《中国科技报》(1987年1月1日改名《科技日报》), 是一份全国性、综合性的科技报纸。主要宣传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科技政策和科技重大决策,传播世界最新科技信息、科技发展新概念、新知识和科技管理的新经验等。1988年全国有综合性科技报 70种,每期总发行量 1100多万份。其中 《湖南科技报》 面向本省农村,每期发行量曾达182万份,订户占全省农村总户数24%。  专业性科技报专业性科技报是科技类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以医药卫生类报纸为最多。1931年在江西瑞金创刊的《健康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出版的第1 份医药卫生类报纸,延续出版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又创办大批医药卫生类报纸,主要有《中国医学论坛报》(北京)等。至1987年,这类报纸共36家,每期总发行量13万份。这些报纸以医药卫生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为他们提供科技情报、交流学术经验;同时也面向社会广大群众,普及卫生科学知识,开展健康咨询服务。 此外, 还有环境保护、电子技术、科技咨询、科技信息、农村技术开发、科学生活等类科技报纸。全国各类专业性科技报纸总数在 160种以上。  科技刊物科技刊物是科学技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不久, 就创办了大批科技刊物,1950 年已达80种以上。此后逐年增多。“文化大革命”期间大部停刊,1970年全国公开发行的科技刊物仅存21种。197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科技刊物得到较大发展,1984 年已有 2400种。另有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等少数民族文字的科技刊物10种,盲文科技刊物 2种,外文科技刊物多种。到1988年,全国科技刊物已达 3025种。 全国科技刊物每期总发行量1100多万册。  科技刊物分指导性、学术性、技术性、检索性和科学普及性五类。指导性刊物宣传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科技方针政策及科技发展动态;学术性刊物刊登研究报告、 学术论文和综合评述; 技术性刊物以新的技术、工艺、设计、设备、材料等技术成果、发明创造和技术革新为主要内容;检索性刊物是对原始科技文献经过加工、浓缩,按照一定的著录规划编辑成目录、文献和索引;科学普及性刊物的任务是普及科学知识,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大多数科技刊物由中国科学院、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高等院校、中央各部、委所属各科学研究院、所主办。各省、市的科学研究院、所和中等专业学校、医院,也创办了许多地方性学术刊物。中国科学院系统主办的刊物,1988年有 202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各学会主办的刊物,1988年已有 361种,其中以《中国科学》和《中华医学杂志(系列)》在国际上影响较大。1950~1981年,全国 354所高等院校出版的自然科学刊物有367种,共发表论文8万篇。  科学普及性刊物有综合科普、专业科普、少年儿童科普、生活科普等类型。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综合性科普期刊《科学画报》,早期由中国科学社主办,1933年 8 月创刊,延续出版至今,它以内容“ 新、精、博、活、实”著称,每期发行量曾达 100多万册。专业科普刊物发行量最大的是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无线电》,每期发行量曾近 200万册。生活科普刊物发行较广的是1980年创刊的《科学与生活》, 由天津科技出版社出版,每期发行量曾达 160多万册。全国有少儿科普刊物10多种,以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我们爱科学》、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少年科学画报》影响较大。

北京有一个“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主办,科技部主管。上海有一个“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有限公司”,由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主办、主管。你说的“中国科学科技文献出版社”不存在。

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编辑待遇

出版社编辑,蛮好的职业。出版专业图书,对专业知识的要求较高,如果是学有所用,可以发挥自己的专长,前景还是很好的。出版系统的待遇,较一般的行业要高。不过,刚入门,还是要学习出版方面的有关知识,虚心向老编辑请教,相信也是很快能掌握的。 先努力去做吧,做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你就会成功的。祝你事业有成!

基本工资都不高,一般3400--5000左右。不过……有很多可以操作的东西,比如发表论文或帮助别人发表论文之类的,都能创收。

现在说实话,这个什么出版行业的编辑待遇肯定啊,不怎么样,前景也不行,说实话,现在这个啊时代更新的太快了,你像什么出版社的编辑这个起叫夕阳产业了,这个东西像啊,现在都进军网络啦,做这个网络编辑,网络水手或者什么的,哎呀,太多了,你那个这个产业已经到差不多也就是夕阳产业了吧。

现在的出版社编辑是一份很不错的工作,待遇很不错的,虽然现在纸质书并不是很畅销,但是却并不能没有纸质书的存在,所以前景还是很不错的。

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编辑孙嘉

巨大陵寝神秘莫测 千百年来围绕着秦陵地宫引发了许多神奇的传说故事。《三辅故事》记载,楚霸王项羽入关,曾以30万人盗掘秦陵。在挖掘过程中,突然一只金雁从墓中飞出,这只神奇的飞雁一直朝南飞去。斗转星移过了几百年,三国时期,宝鼎元年,有人送只金雁给名曰张善的官吏,他立即从金雁上的文字判断此物出自始皇陵……这类神奇的传说更是给秦始皇陵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坐落在骊山脚下的那座小山包就是秦始皇的坟墓,山包下便是那幽深而神秘的地宫。封土北侧有寝殿礼仪建筑群、饲官建筑群,封土外有两道长10千米的内外城垣,封土周围及东、西、南、北侧分布着数百座地下陪葬坑,秦始皇陵园封土、地宫、内外城垣形制及其礼仪建筑和布局都不同于先秦任何一座国君陵园。这座帝陵陵寝规模恢宏、设计奇特。陵园工程之大、用工人数之多、持续时间之久都是前所未有的。 第一位记录秦始皇陵的是史学大师司马迁。他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留下160个字的记录。《史记》记载始皇陵“坟高五十余丈。”以当时的尺值折算其高度在115米左右。1961年当地文管本测量的高度为43米。笔者1982年在8383部队工程兵战士的协助下,对陵墓封土再次进行了测量,测得结果是坟高05米。后来航空测量的海拔高度也与之相近。可见两千余年来的水土流失,封土高度比原来下降了二分之一多。封土底边为长方形。南北长515米,东西宽485米,占地面积近25万平方米。 陵园工程的修建伴随着秦始皇一生的政治生涯。当他13岁刚刚登上秦王宝座时,陵园工程也随之开始了。古代帝王生前造陵并非秦始皇的首创。早在战国时期诸候国王生前造陵已蔚然成风。如赵肃侯“十五年起寿陵”(《史记·赵世家》)。还有平山县中山国王陵墓也是生前营造的。秦始皇只不过是把国君生前造陵的时间提前到即位初期。陵园工程的修建直至秦始皇临死时还未竣工。二世皇帝继位,接着又修建了一年多才基本完工。 纵观陵园工程,前后可分为三个施工阶段。自秦王即位开始到统一全国的26年为陵园工程的初期阶段。这一阶段先后展开了陵园工程的设计和主体工程的施工。初步奠定了陵园的规模和基本格局。从统一全国到秦始皇三十五年,这9年当为陵园工程的大规模修建时期。《史记》记载:“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经过数10万人9年多大规模的修建,基本完成了陵园主体工程。自秦始皇三十五年到秦二世二年冬,历时3年多是工程的最后阶段。这一阶段主要从事陵园的收尾工程与覆土工作。尽管陵墓工程历时三十七八年之久,整个工程最后仍然没有竣工。当年爆发了一次波澜壮阔的农民大起义。起义军领袖陈胜、吴广的部下周文率兵打到了距陵园不足数千米的戏水附近(今临潼县新丰镇附近)。面临大军压境、威逼咸阳之势,秦二世这位未经风雨考验的新皇帝惊惶失措,情急之下召来群臣商讨对策,他一副丧魂落魄的样子,向群臣发出了“为之奈何”的哀求。一阵沉寂之后,少府令章邯建议:“盗已至,众疆,今发兵近县不及矣,骊山徒多,请赦之,授兵以击之。”惊魂未定的二世皇帝当即迎合,拍板决定由章邯直接率领修陵大军回击周文起义军。至此尚未完全竣工的陵园工程不得不中止。 秦陵工程设计者不仅精心选择了一处风水宝地,对陵园总体布局的设计更是颇具匠心。 秦始皇陵园以高大的封冢为中心,封冢外有两道回字形夯土城垣,外城垣四面各置一门。东门位于封土正中的东西轴线上,门阙规模最大。内城除北墙开两门外,其余三面各开一门。尤其内城南门的阙门遗址至今仍屹立于封冢之南,蔚为壮观。 几千年过去了,秦陵那座高大如山的封冢仍然屹立于骊山脚下,当年那长达10千米的内外夯土城垣早已残缺不全。现在能看到的只有内城西墙残存的一段城墙。那一座座宏伟的地面建筑早在两千多年前就遭到项羽的焚烧,在残存的废墟上,考古工作者发现了陵寝建筑群遗址,规模宏大,集中分布于封土北侧、内城西半部。在封土西北的内外城垣之间还发现一处地面建筑群。据清理的三组房屋建筑基址来看似为饲官建筑。饲官建筑遗址的南北两侧还有几组尚未发掘的地面建筑,其规模也相当可观。 20世纪60年代之前所有关于秦始皇陵的推测只能停留在文献记载与传闻的基础上。1974年3月29日,当下河大队西杨村生产队的几位农民一镢头惊醒了沉睡的兵马俑之时,它们立刻震惊了世界。这一惊人的发现,也撩起了秦陵神秘面纱的一角。 当年无论是打井的农民还是参与勘探试掘的考古人员谁也想不到兵马俑坑会有那么大的规模。当一号俑坑全面勘探试掘不久,又在一号坑北侧20米处发现二号兵马俑坑、三号兵马俑坑和一座甲字形大墓。单就兵马俑陪葬坑而言,它占地达20,000多平方米,有真人真马相仿的陶俑马8,000余件,青铜兵器数十万件。这件规模宏大的陪葬坑不仅在中国,甚至在世界陵寝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 此后20余年来秦始皇陵园考古发现接连不断,陵园东侧发现了百余座马厩陪葬坑,17座陪葬墓。陵园西侧发现了31座珍禽异兽陪葬坑,一座曲尺形马厩陪葬坑和61座小型墓坑。10乘大型彩绘铜车马、木车马则位于地宫之西,原封土之下。近年来又在始皇陵北发现了一座较大的动物陪葬坑,在东内外城垣之间发现了铠甲坑、百戏俑坑…… 陵园地上地下精心设计、安置的这一切不正是一个理想的地下王国吗? 幽深地宫谜团重重 始皇陵是一座充满了神奇色彩的地下“王国”。那幽深的地宫更是谜团重重,地宫形制及内部结构至今尚不完全清楚,千百年来引发了多少文人墨客的猜测与遐想。地宫是什么样的结构?地宫内藏匿了多少奇器珍宝?地宫内有没有防盗机关?地宫挖了多深?始皇帝是铜棺石棺还是木棺木椁?始皇帝的尸骨是否完好无损?……这一系列的悬念无不困扰着专家学者。目前只能根据现有考古材料结合有关历史文献作初步的探讨和推测。 神秘莫测的秦陵地宫在司马迁笔下仅留下极为简略的记载:“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考古专家们以此为线索,努力寻找着能揭开秦陵地宫之谜的种种蛛丝马迹。 谜团一:幽幽地宫深几许? 据最新考古勘探资料表明:秦陵地宫东西实际长260米,南北实际长160米,总面积41,600平方米。秦陵地宫是秦汉时期规模最大的地宫,其规模相当于5个国际足球场。通过考古钻探进一步证实,幽深而宏大的地宫为竖穴式。 司马迁说“穿三泉”,《汉旧仪》则言“已深已极”。说明深度挖至不能再挖的地步,至深至极的地宫究竟有多深呢? 神秘的地宫曾引起了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的兴趣。他利用现代高科技与陈明等三位科学家研究撰文,推测秦陵地宫深度为500至1500米。现在看来这一推测近乎天方夜谭。假定地宫挖至1000米,它超过了陵墓位置与北测渭河之间的落差。那样不仅地宫之水难以排出,甚至会造成渭河之水倒灌秦陵地宫的危险。尽管这一推断悬殊太大,但却首开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探索秦始皇陵奥秘的先河。 国内文物考古、地质学界专家学者对秦陵地宫深度也作了多方面的研究探索。根据最新钻探资料,秦陵地宫并没有人们想像的那么深。实际深度应与芷阳一号秦公陵园墓室深度接近。这样推算下来,地宫坑口至底部实际深度约为26米,至秦代地表最深约为37米。这个数据应当说不会有大的失误,这是依据目前勘探结果推算的。但是否如此尚有赖于考古勘探进一步验证。 谜团二:地宫设有几道门? 2002年9月17日,世人通过电视直播目睹了考古学家探测金字塔内部空间的过程。当考古学家从第一道石门洞口将机器人放进去之后,想不到机器人又碰上了一道石门。举世瞩目的金字塔考古工程只好搁浅。金字塔地宫可能不只两道门。那么,秦陵地宫当年建造了几道墓门呢? 秦陵地宫门道数量问题,其实《史记》中早有答案。只是未引起学者们的重视罢了。《史记》清楚的记载:“大事毕,已藏,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藏,无复出者。” 棺椁及随葬品全部安置放在中门以内。工匠正在中门以内忙活,突然间“闭中羡门,下外羡门。”工匠“无复出者”,也成了陪葬品。这里涉及既有中羡门,又有外羡门,其中内羡门不言自明。地宫三道门似乎无可辨驳。值得注意的是司马迁中羡门用了个“闭”字,外羡门则有了个“下”字,说明中羡门是可以开合的活动门,外羡门则是由上向下放置的。中羡门可能是横向镶嵌在两壁的夹槽中,是一道无法开启的大石门。内羡门可能与中羡门相似。三道羡门很可能在一条直线上。 谜团三:“上具天文”作何解释? 秦陵地宫“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记载出自《史记》,其含义是什么? 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曾推断:“‘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应当是在墓室顶绘画或线刻日、月、星象图,可能仍保存在今日临潼始皇陵中。”近年来,西安交大汉墓发现了类似于“天文”“地理”的壁画。上部是象征天空的日、月、星象,下部则是代表山川的壁画。由此推断,秦陵地宫上部可能绘有更为完整的二十八星宿图,下部则是以水银代表的山川地理。在这座有着象征天、地的地下“王国”里,秦始皇的灵魂照样可以“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统治着这里的一切。 谜团四:地宫埋“水银”之谜 始皇陵以水银为江河大海的记载见于《史记》,《汉书》中也有类似的文字。然而,陵墓中究竟有没有水银始终是一个谜。 现代科技的发展为验证秦陵地宫埋水银这一千古悬案提供了必要的前题条件。地质学专家常勇、李同先生先后两次来始皇陵采样。经过反复测试,发现始皇陵封土土壤样品中果然出现“汞异常”。相反其它地方的土壤样品几乎没有汞含量。科学家由此得出初步结论:《史记》中关于始皇陵中埋藏大量汞的记载是可靠的。现代科技终于解开了地宫埋“水银”的千古谜案。 至于地宫为何要埋入大量水银?北魏学者郦道元的解释是“以水银为江河大海在于以水银为四渎、百川、五岳九州,具地理之势。”原来是以水银象征山川地理,与“上具天文”相对应。 谜团五:地宫珍宝知多少? “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一语出自司马迁笔下。早于司马迁的大学者刘向也曾发出过这样的深切感叹:“自古至今,葬未有如始皇者也。”那么,这座神奇的地宫珍藏了哪些迷人的珍宝呢? 《史记》明文记载的有“金雁”、“珠玉”、“翡翠”等。其它还有什么稀世之宝谁也不清楚。不过80年代末考古工作者在地宫西侧发掘出土了一组大型彩绘铜车马。车马造型之准确,装饰之精美举世罕见。之前,考古工作者还发掘出土了一组木车马,除车马、御官俑为木质外,其余车马饰件均为金、银、铜铸造而成。地宫外侧居然珍藏了如此之精美的随葬品,那么,地宫内随葬品之丰富、藏品之精致是可想而知的。 谜团六:秦始皇使用铜棺还是木椁? 秦始皇使用什么样的棺椁?《史记》、《汉书》均未明确记载。司马迁只留下一句“下铜而致椁”的含糊记录。于是有学者据此得出秦始皇使用的是铜棺。但从文献记载而言,秦始皇未必使用的是铜棺。《史记》、《汉书》明文记载:“冶铜锢其内,漆涂其外。”“披以珠玉,饰以翡翠”,“棺椁之丽,不可胜原。”这里“漆涂其外”、“饰以翡翠”的棺椁恐怕只能是木质的了。如果是铜棺或石棺肯定用不着土漆涂其外,而只有木棺才可能使用土漆。 从先秦及西汉的棺椁制度考察,使用“黄肠题凑”的大型木椁是当时天子的特权。自命功劳大过三皇五帝的秦始皇不可能放弃“黄肠题凑”的木椁而改用其它棺椁。 谜团七:地宫有没有空间? 目前考古勘探表明,秦陵地宫为竖穴式。墓内可能有“黄肠题凑”的大型木椁。如果是竖穴木椁墓,墓道及木椁上部都以夯土密封。这样一来,墓室内外严严实实,不会再有空间。然而,陵墓主持者之一李斯则说:“凿之不入,烧之不燃,叩之空空,如下无状。” 李斯这段话如果记载无误,那地宫明显有个外壳。按理这段话不会有假。因为李斯曾以左丞相身份亲自主持过陵墓工程,对地宫的构造了如指掌。加之这段话是当面向圣上汇报的,应该说不会有掺假嫌疑。如果按李斯所言可以推断秦陵当是一座密封的、真空的大地堡式地宫。不然,怎么会“叩之空空”?又怎么会“烧之不燃”? 按文献记载推理地宫是空的,且有较大的空间,但由于考古勘探尚未深入到地宫的主要部位,所以地宫内部究竟是虚是实目前还是个谜。 谜团八:自动发射器 秦始皇在防止盗墓方面也苦费心机。《史记》记载:秦陵地宫“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进者辄射之。”指的是这里安装着一套自动发射的暗弩。如果记载属实的话乃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自动防盗器。 秦代曾生产过连发三箭的弓弩。但是安放在地宫的暗弩当是一套自动发射的弓弩。当外界物体碰到弓便会自动发射。2200多年前的秦代何以生产如此高超的自动发射器也是一大谜。 谜团九:秦始皇遗体完好吗? 20世纪70年代中期长沙马王堆汉墓“女尸”的发现震惊中外。其尸骨保存之完好举世罕见。由此,有人推测秦始皇的遗体也会完好地保存下来。虽然客观上具备保护遗体条件,但秦始皇遗体是否完好地保存下来呢? 如果单从遗体保护技术而言,相距秦代不足百年的西汉女尸能很好地保护下来,秦代也应具备保护遗体的防腐技术。问题是秦始皇死在出巡途中,而且更糟的是正值酷暑时节,“尸体”未运多远,便发出了熏人的腥味,为了防止腥味扩散,走漏“风声”,赵高、胡亥立即派人从河中捞了一筐筐鲍鱼,将鲍鱼与“尸体”放在一起以乱其臭。这样,经过50余天的长途颠簸,九月,尸骨终于运回咸阳发丧。 秦始皇由死到下葬间隔近两个月。根据当代遗体保护经验,一般遗体保护须在死者死后即刻着手处理。如若稍有延误,尸体本身已开始变化,恐怕再先进的技术也无能为力。秦始皇遗体途中就开始腐败,尸体运回咸阳等不到处理恐怕早已面目全非了。据此推测秦始皇遗体保存完好的可能性很小。 以上谜团只是秦陵地宫众多谜团之冰山一角。随着我国考古研究工作的深入和高科技探测技术的实际运用,秦陵地宫终有一天将再次震惊全世界。

秦陵揭秘  千古悬秘  公元前210年,一位13岁继位,执政28年亲手缔造了华夏统一的千古一帝——秦始皇,带着满腔宏愿撒手人寰。虽然他的生命只有短暂的50余年,却经历了中国历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一幕。而在他死后留下的历经38年建设而成的陵墓也完成了中国上古文化的一次大集结,已经逝  去的历史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整合。  =================================  秦陵考古40年仅冰山一角 大量珍宝藏于地下  国家已开始对秦陵的地下文物进行大规模勘探。有关人士表示,我国对秦陵开展现代意义上的文物保护与考古调查已经有40多年,无数次震惊中外的考古大发现,还只是秦始皇陵的冰山一角,大量的珍宝还深藏在地下。  秦陵从葬之丰富世所罕见    秦始皇帝陵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陵墓,修建历时38年,动用民工70余万人,陵园规模之大,从葬之丰富,世所罕见。我们所熟知的秦兵马俑坑并不是秦陵的核心区域。    据了解,经过40多年的考古调查和发掘研究,在秦陵封土周围,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内城和外城两重较大的且相互套合的城墙,外城墙以内的面积约13平方公里,构成了秦始皇帝陵的核心区域,目前已发现的主要遗址和遗迹有帝陵封土、铜车马坑、寝殿、便殿、陪葬墓区、珍禽异兽坑、铠甲坑、百戏俑坑、文官俑坑等。    据透露,这些重要的发现也仅是秦陵的“冰山一角”,仅秦陵外城以内就有130万平方米未经过文物勘探,其中约有30万平方米的范围为村庄所覆盖。由于秦陵的建设经历了秦朝前、后两个时期,致使陵园的整体布局显得规划不够;与一般意义上的帝王陵相比,秦陵的范围不仅包括陵园本身,还拓展到陵园以外,其范围随着新的发现一次次地出乎人们的想象。  秦陵还有大量文物没有发现  秦兵马俑博物馆名誉馆长、著名考古学家袁仲一先生判断,秦陵陵区范围应以封土为中心,东至代王镇,西至临潼区东关,北至鱼池建筑遗址,南至骊山,总占地面积约25平方公里。   在外城以外目前已发掘和探明的重要遗址有秦兵马俑一、二、三号坑,铜鹤坑、鱼池遗址、石铠甲加工场和大片的建筑遗址。从已发现的遗址等分析,在面积约5平方公里的范围的地下应有大量遗迹分布,是与帝陵核心区密切相关的文物遗址密集区。但由于条件所限,秦陵外城以外只勘探了很小一部分,地下文物情况不完全明了。    考古钻探资料表明,秦始皇陵经2000余年的变迁,虽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坏,但内、外城垣基础至今保存较为完好,封土本身未见大规模破坏迹象。专家预计地上、地下仍遗留和埋藏着极为丰富的珍贵文物,并未遭到根本性的毁灭。考古部门的相关人士透露,他们计划在5年内完成秦陵的勘探任务,但这还需视具体条件而定。  高耸的封土,连绵的夯土城垣,雄伟的宫殿庙宇,地下有穿三泉而建的地宫,穷奢豪华的陪葬品,在秦朝末年那场战事更迭后成为千古之谜,往日盛况空前的陵园在地面上几乎荡然无存,除却山峦般的封土孤零零地耸立在骊山脚下,一座美伦美奂的世界灵魂乐园,随着主人谢幕,倏忽间变得朦胧迷离。面对这上古文化的结晶物,千百年来,人们只剩下阵阵幽思和满腔感慨。千古悬秘,令多少人充满了遐想。而今对秦宫地宫勘测历史性的突破更是把整个秦陵之迷零距离地摆到了我们的面前。  秦始皇,中国封建社会的始皇帝。生前挥戈千军万马,横扫六合,“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在他死后,给后人留下了一个未解之谜——秦始皇陵。  南依骊山,北临渭水,秦陵在巍巍群山环抱之中与山川大地浑然一色,在凝重的绿色与高大的暮色之下究竟隐藏着这位帝王制造的多少谜团?  这一切都在公元前210年被封土之后与世隔绝了。  2000多年来,世人一直为揭开这个谜底不停地探索、努力……  从1962年考古工作者对秦始皇陵进行考古勘查起,到1974年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兵马俑的横空出世,再到今天秦陵地宫位置的确定,秦陵“深埋”的谜底将一个个被揭开,但正如一位考古学家所说:“这或许又是一个新的开始。”  探索之路  西安向东,骊山脚下,矗立着一座孤零零的封土堆——这就是埋葬着中国第一个皇帝的秦始皇陵。2000多年来这周围25平方公里的陵墓周围不断地带给世人惊奇,更让它显得神秘。  关于秦始皇陵史书的记载仅是只言片语,根本无法满足人们对它的好奇,一些带有民间性质的传说,反而增添了更多的悬念。  陆据《史记》记载:“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徒藏满之。令匠作机驽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汉书·贾山传》则记日:“(始皇)死葬骊山,史徒数十万人,旷日十年。下彻三泉合彩金石,冶铜锢其内,漆涂其外,被以珠玉,饰以翡翠,中成观游,上成山林。”  从史书的片断中,我们只能想象得出秦始皇陵内部的富丽堂皇,除却数以万计的奇珍异宝,其陵墓内部结构也相当巧妙,水银做成的江河湖海,各种机关重重,那么多的水银是如何弄进去的,它究竟有多奢华,尤其是对地宫富丽堂皇的结构和匪夷所思的陪葬品记载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遐想,这些都构成了先秦文化最大的谜团之一。然而,谜还不仅仅是这些,秦始皇陵整个陵区面积达到25平方公里,偌大的陵区地下究竟有多少东西?  据记载,陵园仿照秦朝都城咸阳而建,皇陵的封土夯筑而成,面积达到25万平方米,高115米,和30层楼高度差不多,偌大的封土堆的封土从何取的?这项工程规模庞大和施工巨大的难度,以秦朝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能否完成?  在传说中项羽曾经火烧秦陵,但也有人说是揭竿而起修陵人烧的,究竟秦陵有没有被人为烧过,那又是谁将其付之一炬?  更让人们关注的是,秦始皇陵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帝王陵园,按照史书记载的富丽堂皇,而在1961年才正式将其列为“国家一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此前有没有人对陵墓垂涎三尺,秦陵究竟有没有被盗过呢?  这一切都是悬疑重重。  秦始皇的重重迷雾吸引了一代又一代学者苦苦的追索和不懈的探求。  据媒体报道,早在明朝穆祝就实地进行过对秦始皇陵园的考察,对实地记录了陵园内外城、门址的具体尺寸。此后日本和法国的学者也对封土进行了实地测量、调查。“但他们的工作仅限于对地面建筑的勘测,而对陵寝、制度方面倘未涉及。”秦陵工作站的一位工作人员对记者说,“这只是表面上的考察,并不能解开人们心头的迷团。”  1962年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组织了对秦始皇陵园的一次全面的考古勘测。在考察过程中发现了陶质五角形水管管道和石质热排水管管以及三处建筑遗址,这次发现初步认定秦始皇偌大的陵园有相当科学的排水系统。据文献记载,修秦陵的时候,为了防止修建地宫地下水进去,有一个穿三泉的说法。考古学家发现,围绕秦始皇陵地宫将近一周修了一个大坝,当挖地宫的时候水就顺着水渠排走了,下游采用的坎儿井,这比新疆坎儿井发现早几十年。秦陵南高北低,流水可以通过排水系统顺流下来,设计相当完美。  对排水系统的发现令考古学家为之一震。既然如此,秦陵内的文物应该没有被水的浸泡,如果确实存在的话应该保存完好。  然而,多种史料记载,秦陵建好不久即遭火焚和盗损,今天出土的水禽坑、陪葬坑等都有过火焚的痕迹,所有的发现似乎都预示着不好的猜测,这是一个谁都不愿意看到的现实。但对于项羽发掘秦陵的记载有关专家提出了质疑项羽总共在陕西呆了几个月,是否有时间组织大规模的发掘?据史书记载,此后赤眉军、后赵石勒与石季尼等都曾盗掘秦陵。这种说法为秦陵又蒙上了一层阴影。  1974年3月27日,一个注定要改变秦陵考古历史的日子。西杨村农民在打井过程中,一个叫杨志发的农民发现了陶片和陶俑人头。当时他们并没有在意,一位管水利的干部将其汇报到县文化局,赵康民,一个注定被写入秦陵考古史的人,他敏锐的感觉到这可能是秦陵墓葬的一部分。就是这一瞬间的感觉,世界第八大奇迹——秦陵兵马俑横空出世了。500余件陶俑、24匹陶马、6乘战车及大批兵器在考古工作者的铲头下,以前所未有的雄姿向人们初步展示了秦国气吞山河的军事实力。  秦始皇兵马俑的出现震惊了世界,人们对秦朝的庞大气势和精湛的手工艺啧啧称赞,同时,对秦始皇陵的历史重现充满了期待和憧憬。一个兵马俑殉葬坑都能吸引全世界的目光,被称为世界第八奇迹,人们更有理由相信,一旦埋藏在地下的秦始皇陵完全“重见天日”该是何等壮观,对秦始皇陵的探测与考察工作真正得到了重视。  在后来的日子,惊喜一个接着一个。  1974年7月,在陵园外城东71附近初步调查了门阙遗址,发现农民在平整土地过程中出土的门基石、石条等建筑遗物,通过测量确定了内城的范围和宫殿遗址。  1976年,在陵园东侧发现了80座马厩坑加上历年的发现共确定了98座,通过部分发掘清理出土了第一批陪葬墓资料。  1978年陵园考古的工作依然是硕果累累。连继发现了几座大型墓葬其中包括姚池头修陵人墓地,验证了史书记载的关于修陵的民工全部被处死的资料。  1980年,勘探在封土南侧展开。年初,地宫南墙初现端倪。后来在内城又发现了33座小型墓葬并成功发掘和提取了两匹彩绘铜车马。  ……  在近40年对秦陵的勘测和发掘过程中,仅在秦陵内外的地下共发现了各类陪葬坑、陪葬墓600余座,出土各类文物5万多件各类文物。秦陵陪葬坑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较大程度地再现了秦始皇生前的生活,举凡车马出行,中央厩苑、角低俳优、兵备武库、整装军旅、动物牺牲等,描绘了一幅秦国鼎盛时期的浓墨重彩图。  然而,这些发现只是在陵园的外围。秦始皇陵的地宫——也就是皇陵的核心究竟是怎么样的,成为迄今为止秦陵最大的谜团之一。

巨大陵寝神秘莫测 千百年来围绕着秦陵地宫引发了许多神奇的传说故事。《三辅故事》记载,楚霸王项羽入关,曾以30万人盗掘秦陵。在挖掘过程中,突然一只金雁从墓中飞出,这只神奇的飞雁一直朝南飞去。斗转星移过了几百年,三国时期,宝鼎元年,有人送只金雁给名曰张善的官吏,他立即从金雁上的文字判断此物出自始皇陵……这类神奇的传说更是给秦始皇陵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坐落在骊山脚下的那座小山包就是秦始皇的坟墓,山包下便是那幽深而神秘的地宫。封土北侧有寝殿礼仪建筑群、饲官建筑群,封土外有两道长10千米的内外城垣,封土周围及东、西、南、北侧分布着数百座地下陪葬坑,秦始皇陵园封土、地宫、内外城垣形制及其礼仪建筑和布局都不同于先秦任何一座国君陵园。这座帝陵陵寝规模恢宏、设计奇特。陵园工程之大、用工人数之多、持续时间之久都是前所未有的。 第一位记录秦始皇陵的是史学大师司马迁。他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留下160个字的记录。《史记》记载始皇陵“坟高五十余丈。”以当时的尺值折算其高度在115米左右。1961年当地文管本测量的高度为43米。笔者1982年在8383部队工程兵战士的协助下,对陵墓封土再次进行了测量,测得结果是坟高05米。后来航空测量的海拔高度也与之相近。可见两千余年来的水土流失,封土高度比原来下降了二分之一多。封土底边为长方形。南北长515米,东西宽485米,占地面积近25万平方米。 陵园工程的修建伴随着秦始皇一生的政治生涯。当他13岁刚刚登上秦王宝座时,陵园工程也随之开始了。古代帝王生前造陵并非秦始皇的首创。早在战国时期诸候国王生前造陵已蔚然成风。如赵肃侯“十五年起寿陵”(《史记·赵世家》)。还有平山县中山国王陵墓也是生前营造的。秦始皇只不过是把国君生前造陵的时间提前到即位初期。陵园工程的修建直至秦始皇临死时还未竣工。二世皇帝继位,接着又修建了一年多才基本完工。 纵观陵园工程,前后可分为三个施工阶段。自秦王即位开始到统一全国的26年为陵园工程的初期阶段。这一阶段先后展开了陵园工程的设计和主体工程的施工。初步奠定了陵园的规模和基本格局。从统一全国到秦始皇三十五年,这9年当为陵园工程的大规模修建时期。《史记》记载:“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经过数10万人9年多大规模的修建,基本完成了陵园主体工程。自秦始皇三十五年到秦二世二年冬,历时3年多是工程的最后阶段。这一阶段主要从事陵园的收尾工程与覆土工作。尽管陵墓工程历时三十七八年之久,整个工程最后仍然没有竣工。当年爆发了一次波澜壮阔的农民大起义。起义军领袖陈胜、吴广的部下周文率兵打到了距陵园不足数千米的戏水附近(今临潼县新丰镇附近)。面临大军压境、威逼咸阳之势,秦二世这位未经风雨考验的新皇帝惊惶失措,情急之下召来群臣商讨对策,他一副丧魂落魄的样子,向群臣发出了“为之奈何”的哀求。一阵沉寂之后,少府令章邯建议:“盗已至,众疆,今发兵近县不及矣,骊山徒多,请赦之,授兵以击之。”惊魂未定的二世皇帝当即迎合,拍板决定由章邯直接率领修陵大军回击周文起义军。至此尚未完全竣工的陵园工程不得不中止。 秦陵工程设计者不仅精心选择了一处风水宝地,对陵园总体布局的设计更是颇具匠心。 秦始皇陵园以高大的封冢为中心,封冢外有两道回字形夯土城垣,外城垣四面各置一门。东门位于封土正中的东西轴线上,门阙规模最大。内城除北墙开两门外,其余三面各开一门。尤其内城南门的阙门遗址至今仍屹立于封冢之南,蔚为壮观。 几千年过去了,秦陵那座高大如山的封冢仍然屹立于骊山脚下,当年那长达10千米的内外夯土城垣早已残缺不全。现在能看到的只有内城西墙残存的一段城墙。那一座座宏伟的地面建筑早在两千多年前就遭到项羽的焚烧,在残存的废墟上,考古工作者发现了陵寝建筑群遗址,规模宏大,集中分布于封土北侧、内城西半部。在封土西北的内外城垣之间还发现一处地面建筑群。据清理的三组房屋建筑基址来看似为饲官建筑。饲官建筑遗址的南北两侧还有几组尚未发掘的地面建筑,其规模也相当可观。 20世纪60年代之前所有关于秦始皇陵的推测只能停留在文献记载与传闻的基础上。1974年3月29日,当下河大队西杨村生产队的几位农民一镢头惊醒了沉睡的兵马俑之时,它们立刻震惊了世界。这一惊人的发现,也撩起了秦陵神秘面纱的一角。 当年无论是打井的农民还是参与勘探试掘的考古人员谁也想不到兵马俑坑会有那么大的规模。当一号俑坑全面勘探试掘不久,又在一号坑北侧20米处发现二号兵马俑坑、三号兵马俑坑和一座甲字形大墓。单就兵马俑陪葬坑而言,它占地达20,000多平方米,有真人真马相仿的陶俑马8,000余件,青铜兵器数十万件。这件规模宏大的陪葬坑不仅在中国,甚至在世界陵寝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 此后20余年来秦始皇陵园考古发现接连不断,陵园东侧发现了百余座马厩陪葬坑,17座陪葬墓。陵园西侧发现了31座珍禽异兽陪葬坑,一座曲尺形马厩陪葬坑和61座小型墓坑。10乘大型彩绘铜车马、木车马则位于地宫之西,原封土之下。近年来又在始皇陵北发现了一座较大的动物陪葬坑,在东内外城垣之间发现了铠甲坑、百戏俑坑…… 陵园地上地下精心设计、安置的这一切不正是一个理想的地下王国吗? 幽深地宫谜团重重 始皇陵是一座充满了神奇色彩的地下“王国”。那幽深的地宫更是谜团重重,地宫形制及内部结构至今尚不完全清楚,千百年来引发了多少文人墨客的猜测与遐想。地宫是什么样的结构?地宫内藏匿了多少奇器珍宝?地宫内有没有防盗机关?地宫挖了多深?始皇帝是铜棺石棺还是木棺木椁?始皇帝的尸骨是否完好无损?……这一系列的悬念无不困扰着专家学者。目前只能根据现有考古材料结合有关历史文献作初步的探讨和推测。 神秘莫测的秦陵地宫在司马迁笔下仅留下极为简略的记载:“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考古专家们以此为线索,努力寻找着能揭开秦陵地宫之谜的种种蛛丝马迹。 谜团一:幽幽地宫深几许? 据最新考古勘探资料表明:秦陵地宫东西实际长260米,南北实际长160米,总面积41,600平方米。秦陵地宫是秦汉时期规模最大的地宫,其规模相当于5个国际足球场。通过考古钻探进一步证实,幽深而宏大的地宫为竖穴式。 司马迁说“穿三泉”,《汉旧仪》则言“已深已极”。说明深度挖至不能再挖的地步,至深至极的地宫究竟有多深呢? 神秘的地宫曾引起了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的兴趣。他利用现代高科技与陈明等三位科学家研究撰文,推测秦陵地宫深度为500至1500米。现在看来这一推测近乎天方夜谭。假定地宫挖至1000米,它超过了陵墓位置与北测渭河之间的落差。那样不仅地宫之水难以排出,甚至会造成渭河之水倒灌秦陵地宫的危险。尽管这一推断悬殊太大,但却首开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探索秦始皇陵奥秘的先河。 国内文物考古、地质学界专家学者对秦陵地宫深度也作了多方面的研究探索。根据最新钻探资料,秦陵地宫并没有人们想像的那么深。实际深度应与芷阳一号秦公陵园墓室深度接近。这样推算下来,地宫坑口至底部实际深度约为26米,至秦代地表最深约为37米。这个数据应当说不会有大的失误,这是依据目前勘探结果推算的。但是否如此尚有赖于考古勘探进一步验证。 谜团二:地宫设有几道门? 2002年9月17日,世人通过电视直播目睹了考古学家探测金字塔内部空间的过程。当考古学家从第一道石门洞口将机器人放进去之后,想不到机器人又碰上了一道石门。举世瞩目的金字塔考古工程只好搁浅。金字塔地宫可能不只两道门。那么,秦陵地宫当年建造了几道墓门呢? 秦陵地宫门道数量问题,其实《史记》中早有答案。只是未引起学者们的重视罢了。《史记》清楚的记载:“大事毕,已藏,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藏,无复出者。” 棺椁及随葬品全部安置放在中门以内。工匠正在中门以内忙活,突然间“闭中羡门,下外羡门。”工匠“无复出者”,也成了陪葬品。这里涉及既有中羡门,又有外羡门,其中内羡门不言自明。地宫三道门似乎无可辨驳。值得注意的是司马迁中羡门用了个“闭”字,外羡门则有了个“下”字,说明中羡门是可以开合的活动门,外羡门则是由上向下放置的。中羡门可能是横向镶嵌在两壁的夹槽中,是一道无法开启的大石门。内羡门可能与中羡门相似。三道羡门很可能在一条直线上。 谜团三:“上具天文”作何解释? 秦陵地宫“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记载出自《史记》,其含义是什么? 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曾推断:“‘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应当是在墓室顶绘画或线刻日、月、星象图,可能仍保存在今日临潼始皇陵中。”近年来,西安交大汉墓发现了类似于“天文”“地理”的壁画。上部是象征天空的日、月、星象,下部则是代表山川的壁画。由此推断,秦陵地宫上部可能绘有更为完整的二十八星宿图,下部则是以水银代表的山川地理。在这座有着象征天、地的地下“王国”里,秦始皇的灵魂照样可以“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统治着这里的一切。 谜团四:地宫埋“水银”之谜 始皇陵以水银为江河大海的记载见于《史记》,《汉书》中也有类似的文字。然而,陵墓中究竟有没有水银始终是一个谜。 现代科技的发展为验证秦陵地宫埋水银这一千古悬案提供了必要的前题条件。地质学专家常勇、李同先生先后两次来始皇陵采样。经过反复测试,发现始皇陵封土土壤样品中果然出现“汞异常”。相反其它地方的土壤样品几乎没有汞含量。科学家由此得出初步结论:《史记》中关于始皇陵中埋藏大量汞的记载是可靠的。现代科技终于解开了地宫埋“水银”的千古谜案。 至于地宫为何要埋入大量水银?北魏学者郦道元的解释是“以水银为江河大海在于以水银为四渎、百川、五岳九州,具地理之势。”原来是以水银象征山川地理,与“上具天文”相对应。 谜团五:地宫珍宝知多少? “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一语出自司马迁笔下。早于司马迁的大学者刘向也曾发出过这样的深切感叹:“自古至今,葬未有如始皇者也。”那么,这座神奇的地宫珍藏了哪些迷人的珍宝呢? 《史记》明文记载的有“金雁”、“珠玉”、“翡翠”等。其它还有什么稀世之宝谁也不清楚。不过80年代末考古工作者在地宫西侧发掘出土了一组大型彩绘铜车马。车马造型之准确,装饰之精美举世罕见。之前,考古工作者还发掘出土了一组木车马,除车马、御官俑为木质外,其余车马饰件均为金、银、铜铸造而成。地宫外侧居然珍藏了如此之精美的随葬品,那么,地宫内随葬品之丰富、藏品之精致是可想而知的。 谜团六:秦始皇使用铜棺还是木椁? 秦始皇使用什么样的棺椁?《史记》、《汉书》均未明确记载。司马迁只留下一句“下铜而致椁”的含糊记录。于是有学者据此得出秦始皇使用的是铜棺。但从文献记载而言,秦始皇未必使用的是铜棺。《史记》、《汉书》明文记载:“冶铜锢其内,漆涂其外。”“披以珠玉,饰以翡翠”,“棺椁之丽,不可胜原。”这里“漆涂其外”、“饰以翡翠”的棺椁恐怕只能是木质的了。如果是铜棺或石棺肯定用不着土漆涂其外,而只有木棺才可能使用土漆。 从先秦及西汉的棺椁制度考察,使用“黄肠题凑”的大型木椁是当时天子的特权。自命功劳大过三皇五帝的秦始皇不可能放弃“黄肠题凑”的木椁而改用其它棺椁。 谜团七:地宫有没有空间? 目前考古勘探表明,秦陵地宫为竖穴式。墓内可能有“黄肠题凑”的大型木椁。如果是竖穴木椁墓,墓道及木椁上部都以夯土密封。这样一来,墓室内外严严实实,不会再有空间。然而,陵墓主持者之一李斯则说:“凿之不入,烧之不燃,叩之空空,如下无状。” 李斯这段话如果记载无误,那地宫明显有个外壳。按理这段话不会有假。因为李斯曾以左丞相身份亲自主持过陵墓工程,对地宫的构造了如指掌。加之这段话是当面向圣上汇报的,应该说不会有掺假嫌疑。如果按李斯所言可以推断秦陵当是一座密封的、真空的大地堡式地宫。不然,怎么会“叩之空空”?又怎么会“烧之不燃”? 按文献记载推理地宫是空的,且有较大的空间,但由于考古勘探尚未深入到地宫的主要部位,所以地宫内部究竟是虚是实目前还是个谜。 谜团八:自动发射器 秦始皇在防止盗墓方面也苦费心机。《史记》记载:秦陵地宫“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进者辄射之。”指的是这里安装着一套自动发射的暗弩。如果记载属实的话乃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自动防盗器。 秦代曾生产过连发三箭的弓弩。但是安放在地宫的暗弩当是一套自动发射的弓弩。当外界物体碰到弓便会自动发射。2200多年前的秦代何以生产如此高超的自动发射器也是一大谜。 谜团九:秦始皇遗体完好吗? 20世纪70年代中期长沙马王堆汉墓“女尸”的发现震惊中外。其尸骨保存之完好举世罕见。由此,有人推测秦始皇的遗体也会完好地保存下来。虽然客观上具备保护遗体条件,但秦始皇遗体是否完好地保存下来呢? 如果单从遗体保护技术而言,相距秦代不足百年的西汉女尸能很好地保护下来,秦代也应具备保护遗体的防腐技术。问题是秦始皇死在出巡途中,而且更糟的是正值酷暑时节,“尸体”未运多远,便发出了熏人的腥味,为了防止腥味扩散,走漏“风声”,赵高、胡亥立即派人从河中捞了一筐筐鲍鱼,将鲍鱼与“尸体”放在一起以乱其臭。这样,经过50余天的长途颠簸,九月,尸骨终于运回咸阳发丧。 秦始皇由死到下葬间隔近两个月。根据当代遗体保护经验,一般遗体保护须在死者死后即刻着手处理。如若稍有延误,尸体本身已开始变化,恐怕再先进的技术也无能为力。秦始皇遗体途中就开始腐败,尸体运回咸阳等不到处理恐怕早已面目全非了。据此推测秦始皇遗体保存完好的可能性很小。 以上谜团只是秦陵地宫众多谜团之冰山一角。随着我国考古研究工作的深入和高科技探测技术的实际运用,秦陵地宫终有一天将再次震惊全世界。 秦始皇地宫一直是千古之谜,关于它的种种猜测不绝于耳。昨日,尽可能接近真实的秦始皇地宫模型首次亮相广州,给人们以强烈的震撼与遐想。据介绍,这是第一个秦始皇地宫的模型。 “秦皇汉武南越王展览”日前在广州南越王博物馆开幕。其间,来自陕西省的专家做了关于秦始皇陵墓和地宫的专题讲座,再次引起大家对神秘莫测的地宫的兴趣。 秦始皇地宫究竟有多深?史书记载不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研究室主任田静研究员说,目前对秦陵的钻探已深达地下6米,依然未进入地宫,说明地宫是比较深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名誉馆长袁仲一先生认为可能在23—30米之间。他说,地宫的结构可能是有多层台阶的方形或近似于方形的土圹,但规模会比现有的发现大许多。 关于地宫深度的争论异常激烈,据介绍,国外学者戴维·勒基竟认为地宫深度应为500-1000米,也有学者给出了精确数字:48.9米。 秦始皇地宫到底有没有被人闯入过?陵墓是否被盗过?史书中记有秦陵被项羽、石季龙、黄巢、牧羊童等人盗掘和破坏的记载。从兵马俑发掘的情况来看,秦俑一、二号坑的底下建筑都曾被大火烧过,三号坑陶俑损坏的数量也比较多。据考证,是项羽的军队毁坏的,说明他曾到过秦始皇陵。至于他是否进入地宫,现在还难以确定。而石季龙、黄巢盗墓之说可信程度差。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在大篇幅介绍中国秦始皇陵时说:如果能破解秦始皇陵地宫的秘密,那将是有史以来最大的考古发现。 40余年来,关于秦始皇陵的考古工作从未停止过,虽然近来又有重大发现,但陵园最大的秘密———地宫之谜,仍然深藏在地下等待后人发掘。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这位在生前骄横跋扈、性情不定的始皇帝,在死后留下的陵墓依然扑朔迷离,成为中国考古史上最重要、最难破解的谜团之一。 发现秦始皇陵 从西安驱车东行约20公里到达临潼县,在临潼县城东侧就是始皇陵巨大陵园区,古时称骊山园。由于长期水旱兵燹、明挖暗盗,地面建筑早已荡然无存,只留下那山峦般的封土孤零零地耸立在骊山脚下。 促使始皇陵穿破千百年的尘封的却是一个偶然事件。1974年3月,临潼县西杨村几位打井村民意外挖掘出秦兵马俑,庞大的兵马俑军团以其精湛的技艺、完美的造型让世界为之惊叹。一时间,这片神奇的土地吸引了世界的关注。 对秦始皇陵园第一次全面的考古勘察始于1962年,考古人员绘制出了陵园第一张平面布局图,历经两千多年风雨沧桑的秦始皇陵园,第一次清楚地露出它的轮廓。经探测,陵园范围有25平方公里,相当于近78个故宫,面积之大在世界上也属罕见,因此引起考古界轰动。 在陵墓中心区,考古人员勘测出地下有保存完好的建筑遗址,布局长方形,有内、外两城,封土位置位于在内城的南半部,近似方形,占地面积近25万平方米。 巨大的封土岭 巨大的封土是用一层层黄土夯筑而成,经过两千多年前,夯土依然细腻结实,可见工程劳作之艰辛。 有一种说法认为秦始皇正好活了50岁,因此他决定将陵园封土修筑五十丈高,即现在的115米,事实是不是如此呢? 明代学者都穆在他的《骊山记》中,忠实地记录了陵园内外城、门址的具体尺寸,但他所记载的封土高度只有14余米。1906年,日本学者足立喜六来到秦始皇陵,在实地测量后认为封土高度应为76米。1917年,一位叫维克托萨加伦的法国学者测得封土高度约为46米。 秦始皇陵封土高度究竟是多少?袁仲一先生是参加兵马俑发掘的专家之一,多年来一直参与秦始皇陵的考察研究工作。他认为,秦始皇陵整个地形像一条鱼脊,从不同角度测量就会得出截然不同的数值。 封土下的秘密 秦始皇生前穷奢豪华,死后巨大的封土也能显示他的尊威。封土还有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保护下面的地宫。 不久前,秦始皇陵考古队在封土南部向下约十六七米处发现一层厚厚的石层,最厚处竟有三四米,这是文献资料中从来没有记载过的。这厚石层会不会是地宫的顶盖?考古队决定在封土岭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探测。 其实,从1962年以来,对秦始皇陵的考古勘察工作一直没有中断,由于主要采用取地下土样来进行分析,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因此要进一步查明封土之下的情况还需相当长的时间。 经探测,考古队确定了城墙的大概位置。通过发掘,发现内城墙宽5米,城墙上的建筑可作为推测地宫建筑的依据。考古队在封土附近探测出一个长方形宫墙遗迹,南北长460米,东西宽392米。经考证,宫墙之内就是地宫在地面的开口面积。 地宫深度之谜 地宫是放置秦始皇棺椁和随葬器物的地方,两千多年来,深藏地下的地宫构成了先秦文化中最大的谜团之一。 关于秦地宫最早的历史文献记载是司马迁的《史记》:“始皇初继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司马迁展示了始皇陵的情景,穿三泉而建的地宫充满穷奢豪华的陪葬品,有以水银来表现的百川大海,有防止盗墓的机关弩矢,宫顶装饰天文星宿之象,地上模拟统一后的中国疆域,还有用鲸鱼油做成的长明灯,照亮了整个地宫,经久不熄……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科学家推测:地宫形状为拱形,直径约50米,地宫中有四条直径25米的青铜环状物,总重超过万吨。 袁仲一先生则认为,地宫结构应和春秋战国及秦汉时期的大型墓室结构近似,即多层台阶或近似方形的土圹。 从事秦汉时期考古工作的王学理先生得出更具体数据:墓室由巨型竖井式圹穴构成,犹如一个倒置的‘四棱台体’。 地宫的深度是研究者们争议最大的地方。其中最大胆的推断出自于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他们推断地宫的深度在500米到1500米之间。 铜绿山发现的战国古铜矿竖井深度已达50米。袁仲一先生通过对地下水位的研究,认为深度应为23米,而秦代最有代表性的秦王陵墓凤翔秦景公大墓深度为24米。孙嘉春先生是陕西区域地质矿产研究院的高级工程师,他发现秦代墓圹中墓道与水平面约为10度左右。经计算得出秦陵墓道长度约200米,而地宫深度应为73米。 考古队最近有一个重要发现———地宫防水大坝,并由此推断地宫深度将低于30米,否则地下水将从高处渗入地宫。 王学理先生经计算得出地宫深度是18米,他认为这是高精度的探测结果 地下水银世界 司马迁对地宫结构的文献记录中,惟一可验证、且已经验证的就是关于水银的记载。研究人员日前对秦始皇陵园进行汞含量测试,发现在封土中心2万平方米的范围内有一个强汞异常区。封土中的汞异常是地宫大量存在的水银挥发造成的,其分布呈有规律的几何形,证实了《史记》中的“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 王学理认为,在我国古代,炼丹家已掌握了将硫化汞分解得到水银的方法。如果始皇陵地宫中以水银为百川、大海,估计至少使用了一百吨水银。 秦始皇以水银为江河大海的目的,不单是营造恢宏的自然景观,在地宫中弥漫的汞气体还可使入葬的尸体和随葬品保持长久不腐烂。而且汞是剧毒物质,大量吸入可导致死亡,因此地宫中的水银还可毒死盗墓者。 这些数量巨大的汞矿是从那里来的呢?据考证,四川东南一带是春秋战国时期汞矿的主要产地。当时川东南一带的汞矿跨长江、溯嘉陵江而上,走巴山,过汉水,经过千里栈道运到关中,其艰辛可想而知。

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编辑工资

单纯的文字工作,待遇不会超过纳税标准

我可以回答你这个问题,我自己就是出版社刚出来,我做了五年这个行业,严格说出版社现在待遇一句话吃不饱 饿不死 但是你每个月要有任务量 就是出多少本书 一般年底调研时候就制定好任务了,印量可以看市场需要。一般做的好图书,年底会有提成,相比待遇比发行人员高一些,但是看你是美编 还是采编 或者文字编辑 一个编辑太笼统 因为出版社编辑很多 分工也很细。

基本工资都不高,一般3400--5000左右。不过……有很多可以操作的东西,比如发表论文或帮助别人发表论文之类的,都能创收。

  • 索引序列
  • 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编辑
  • 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编辑部
  • 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编辑待遇
  • 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编辑孙嘉
  • 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编辑工资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