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论文集主编

论文集主编

发布时间:

论文集主编

男生第一次商界科学技术哲学与科学技术实验就是论坛优秀论文题的主编,看到这本书就知道了。

首先看会议合作的出版社,出版社直接决定EI检索的概率。如果是IEEE、WIT、TTP或者CRC,基本上都能够检索。如果是其它不出名的出版社,就不一定检索。其次你再看看会议的举办次数,如果举办多次,就去EI数据库查查该会议往届录用文章EI检索的情况,如果往届的都检索了,那么这届会议也没啥问题。当然以上两条只是大概判断下,如果想更加精准的判断会议是否被EI检索,可以百度搜:EI学术会议中心,有详细的判断方法和很多EI会议的知识,值得学习下。

小弟一直三届的科技哲学和科学技术研究上的主编是

没关系,因为参考文献的列出是按照外国学者的姓首字母和中国学者的拼音先后来编排的,而不是按照引用顺序。按照先英后中的原则。如果老师要查阅会按照字母先后去寻找出处,没关系。

论文集主编黄山

著作1、《先觉者的悲剧──洋务知识分子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1993年。2、《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第一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3、《清代全史》第七卷(合著)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年。4、《中国现代化史》(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5、《晚清上海社会的变迁——生活与伦理的近代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论文1、李鸿章与天津北洋水师学堂 《南开史学》1983年第2期。2、天津洋务运动与甲午中日战争 《天津史志》1986年第1期。3、晚清同文三馆对人材的培养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4、洋务事业中第一代新式知识人才群的形成 《史学月刊》1987年第4期。5、洋务知识分子:社会孤立性及其历史命运 《知识分子》1989年第1期。6、论洋务知识分子的历史地位 《南京社会科学》1991年第6期。7、社会文化史:历史研究的新角度 《社会问题的历史考察》成都出版社1992年。8、晚清社会风习与近代观念的演生《社会学研究》1993年第6期,《新华文摘》1994年第3期转载。9、一百年前一个日本人眼里的中国商人传统《光明日报》1994年8月15日。10、社会风尚与民间生活伦理 《东方》1994年第6期。11、十九世纪中叶上海租界社会风尚与民间生活伦理 《学术月刊》1995年第3期。12、中日民间伦理与近代化之比较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5年第6期。收入罗荣渠主编《东亚现代化:新模式与新经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13、中日前近代民间学问观之比较 日本大东文化大学《人文科学》第2号(1997年3月)。14、徐寿、徐建寅父子所代表的科学传统 《南京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15、略论晚清时期社会转型与民间伦理 《光明日报》1999年4月9日。16、文化的选择性与文化融合 《思想战线》1999年第6期。17、晚清对西学的两种误读 《江苏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收入《江苏社会科学优秀论文精选》(1990-2001年)江苏社会科学杂志社2002年。18、晚清士人趋利之风与立身观念的演变 收入唐力行主编《家庭·社区·大众心态变迁》(论文集)黄山书社1999年10月。19、晚清士风与义利观念的变动 《河北学刊》2000年第1期。20、维新运动前士人立身观念的演变 收入王晓秋主编《戊戌维新与近代中国的改革》(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21、新中国五十年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日本学术刊物《近邻》2000年12月号。22、90年代知识状况简论 《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2期。23、从“杨月楼案”看晚清社会伦理观念的变动 《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1期。24、晚清士人趋利之风与观念的演变 收入薛君度、刘志琴主编《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与观念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25、中日前近代民间学问观的差异——兼论中日引进西学的不同态度 《南开学报》2002年第1期。26、家庭夫妇伦理近代变迁的民间基础 《福建论坛》2002年5期。27、上海社会生活史的典型意义 《史林》2002年4期。28、关注民众观念世界 《光明日报》2003年1月14日29、重建现代伦理,兼谈诵读工程 《中国教育报》2003年7月21日。30、社会文化史的兴起,《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31、The Rise of Socio-Cultural History in C BERLINER CHINA-HEFTE 24 Mai 2003 (德国柏林自由大学东亚研究所主办《中国社会与历史》2003年)。32、公私领域及私观念的近代演变——以晚清上海为例 收入刘泽华主编论文集《公私观念与中国社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33、传统伦理与家庭伦理的现代化 《儒学研究》论文专辑,山东《中国儒学年鉴》社2003年。34、从生活方式看上海的观念形成 《社会科学报》(上海社会科学院)2004年2月19日。35、梁启超论新民德与国民生计 《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3期。36、以上海为例看晚清时期社会生活方式及观念的变迁 《史学月刊》2004年5期。37、生活方式与近代伦理变迁 唐力行主编:《国家、地方、民众的互动与社会变迁》商务印书馆2004年。38、从晚清上海看女性家庭角色的近代变迁,张国刚主编:《家庭史研究的新视野》三联书店2004年4月。39、增长与公平:梁启超与孙中山社会经济理念之比较,曾一士编:《第七届孙中山与现代中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国立国父纪念馆编印,2004年9月。40、洋布衣在晚清的流行及社会文化意义 《河北学刊》2005年第2期。41、民国时期留学生爱国感情的生活基础《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42、黄遵宪——近代杰出的爱国者 《光明日报》2005年4月19日。43、《浮生六记》与“五四”文化人的三种解读, 《中华读书报》2005年8月10日。学术评论、书评等1、社会文化史:一门新兴学科 《社会学研究》1993年第1期。2、学术的趋向:世界性 《读书》1993年第9期。3、50-60年代大陆与台湾经济变动中的民众伦理(与台湾高辉合写) 《探索与争鸣》1994年第12期。4、“国学热”该热在哪里? 《探索与争鸣》1995年第6期。5、中国哲学的二十一世纪原理 香港《明报月刊》1997年第6期。6、揭示多元世界中的中国原理——沟口雄三的中国思想史研究 《国外社会科学》1998年第1期。7、王晓秋著《近代中日关系史研究》评介 《历史研究》1998年第4期。8、海洋亚洲:网络化的地域史 《读书》2002年7期。9、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文化史研究室简介 台湾《近代中国史研究通讯》第36期(2003年12月)。10、一百一十年前的较量,《社会科学报》2004年12月23日。11、再造东亚史学,《读书》2005年4期(与韩国白永瑞合写)。 学术讲座《社会文化史——历史研究的新视角》

应该是从传播内容研究:结合结构主义、文本与话语分析方法、意识形态研究几个方面;传播效果研究:枪弹论、有限效果论、宏大效果论等阶段,并指出不同阶段中几个标志性的效果研究成果,比如两级传播、教养理论等受众研究:使用与满足理论、批判学派的受众观传播方法研究:可以参看袁方或风笑天的方法书。

您现在有答案了吗,我想参加今年的考试,方便的话请指导一下

论文集主编在哪里看

到附近高校的图书馆登陆CNNIK中文期刊网查询,一般高校都会购买这个数据库,论文资料十分丰富,检索方便,期刊网搜索到的论文需要用cajview这个软件打开,一般会提供配套下载。如果单纯用搜索引擎找论文,提取有用信息很麻烦,而且容易跟别人撞车

《劳动力资源与经济发展华夏文化与现代管理国际学术会议 论文集》,唯一作者主编论文集:《劳动力资源与经济发展》, 《汕头大学出版社》,1998。主编论文集:《信用与中国经济发展》,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2著作:论著:《建立闽粤赣经济区以形成南中国经济增长带的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家族企业的成长与社会资本的融合》,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教材:主编教材:《外商投资企业管理学》,上海立信出版社,1999。社会兼职:广东省汕头市政务咨询委员 中山大学MBA企业家商会顾问汕头市青年企业家协会顾问

论文集主编的学术地位

学术期刊是正式公开出版的,论文集往往是内部交流用,很少正式出版。有些论文集也可以作为一本书或期刊的增刊正式出版。期刊按刊载内容可以分为:新闻类期刊、科普类期刊、休闲类期刊、知识类期刊、学术性期刊学术期刊应该是以刊载学术研究性论文或学术讨论性论文为主的期刊。

王大珩生于1915年2月,祖藉江苏省吴县。他的父亲王应伟是一位气象天文学家,早年留学日本,辛亥革命后回国,先后在北京观象台和青岛观象台工作,1964年去世。王大珩在北京和青岛读中学时,常去观象台跟随其父观测气象和天文,对使用科学仪器产生很大兴趣。他父亲感叹当时国内尚不能制造精密仪器,曾研制风力计成功。少年时代,这些科学的熏陶,对王大珩后来去国外研究应用光学与光学玻璃,回国后致力于中国的光学事业与仪器制造事业不无影响。 王大珩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8年考取留英公费生,赴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攻读应用光学,1941年转入雪菲尔大学,在世界著名玻璃学家W.E.S.特纳(Turner)教授指导下进行有关光学玻璃的研究。1942年受聘于伯明翰昌司(Chance)玻璃公司,专攻光学玻璃研究,直至1948年回国。王大珩在英国学习期间,发表了第一篇光学研究论文,论述了光学系统中各级球像差对最佳像点位置和质量的影响,创造性地提出,用优化理论导致以低级球差平衡残余高级球差并适当离焦的论点。该文所阐述的一些思想,至今仍是大孔径小像差光学系统(如显微镜物镜)设计中像差校正和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多次被国内外有关著作引用。日本学者对王大珩青年时代的这篇论文给予高度评价,并在某一专著中全文摘录。王大珩在英学习和工作期间,大部分时间从事玻璃研究,亦是一种机遇。当时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光学仪器在战争中的应用,受到交战各国的重视,光学玻璃的制造技术是保密的。王大珩所在的昌司玻璃公司,是世界上极少数也是最早从事光学玻璃生产的厂家之一,他在此所做出的许多研究结果都没有公开发表。他是英国最早研究稀土光学玻璃的两人之一,曾获得专利。他因多项研究成果,获英国科学仪器协会第一届青年仪器发展奖。这些成果后来应用到国内,至今仍被用于许多光学玻璃实验室和工厂的基本测量仪器。 1948年王大珩回国,先后经由上海、香港、朝鲜,到达解放不久的大连,参加创建大连大学并主持创建应用物理系,任系主任。在当时物质条件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依靠自制仪器解决了当年开课当年为全年级学生(600余人)开设大学普通物理实验课程,显示了他的创业能力。1951年,中国科学院邀聘王大珩去北京筹建仪器研制机构。1952年中国科学院仪器馆在长春成立。后来于1956年改名为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他被任命为馆长、所长。在他的领导下,该所逐步发展为我国应用光学研究及光学仪器制造的重要科研基地,为国家培养了大量光学科技骨干。1958年,长春光机所研制的高精光学仪器以“八大件”而闻名全国科技界。它们是:一秒精度大地测量经纬仪;一微米精度万能工具显微镜;大型石英摄谱仪;中型电子显微镜;中子晶体谱仪;地形测量用多臂航摄投影仪;光电测距仪;高温金相显微镜以及系列有色光学玻璃。 从60年代开始,王大珩和他领导的长春光机所转向以国防光学技术及工程研究为主攻方向。先后在红外微光夜视、核爆与靶场光测设备、高空与空间侦察摄影、空间光学测试等诸多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60年代初,国家提出研制大型精密光学跟踪电影经纬仪的任务。经过5年的不懈努力,由王大珩领导的攻关组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大型光测设备,开创了我国独立自主地从事光学工程研制和小批量生产的历史。从此,有关的新建研究机构除具备研究力量和设备外,还都具备相当强的工程技术和加工力量,如上海光机所,西安光机所,成都光电所,上海技术物理所以及安徽光机所。1980年5月,我国向南太平洋发射远程运载火箭。长春光机所研制的电影经纬仪和船体变形测量系统两项光学工程,出色地完成了火箭再入段的跟踪测量任务,独立解决了当今世界远洋航天测量的平稳跟踪、定位、标定、校正和抗干扰等技术难题。1979年,由于在我国国防光学科研中所作的贡献,王大珩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5年,“现代国防试验中的动态光学观测及测量技术”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王大珩是首席获奖者。在发展我国空间技术方面,1965年王大珩参加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的方案探讨。1967年前后,他在长春光机所组织的空间对地摄影技术组,移植到七机部(现航天总公司),成为该部对地摄影技术的骨干力量。1975年,王大珩主持编制了我国第一个遥感科学规划,推动了我国遥感工作的迅速发展。随后,王大珩领导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当时他兼任分院院长)在长春地区组织进行了一次综合性航空遥感试验。这次试验无论在理论上、方法上还是在应用研究上,都获得了有实际意义的成果,使长春成为我国以地理所和光机所为主干力量的遥感科研基地之一。 1983年,王大珩从长春转到北京中国科学院工作,兼任中国科学院空间中心主任,后任名誉主任。1986年他被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且在该组织中发挥重要作用。在中科院,王大珩组建立了强激光联合实验室,使我国成为拥有该类设备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1989年,他又与王淦昌等几位核专家向国家提出开展我国激光核聚变研究的建议且取得一批成果。1980年我国召开了第一次国际激光会议,王大珩任中方主席。他著文论述了我国激光技术的进展,并担任会议论文集的主编。这次会议导致国际学者开始注意中国激光科研的进展。1985年在《光学学报》上,1987年在厦门召开的我国第三次国际激光会议上,又相继做了“我国激光科技新进展”的报告。早在王大珩留英期间,曾随当时国际色度学权威之一W.D.莱特(Wright)教授学习色度学,并在色差阈值研究中充当观测者。回国后他一直关注我国色度学应用于国民经济中的诸问题。1973年广播事业局在长春和西安举办了彩色电视学习班,王大珩为此编写了《彩色电视中的色度学问题》一书,向全国几十个单位近百人讲授了色度学原理,指导设计了彩色电视摄像机中的分色光谱曲线和分色棱镜,解决了当时彩色电视中的彩色复现问题,为我国彩电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1989年,在他的积极倡导下,中国自然科学基金会批准了色度学方面的基础性应用课题,在国家技术监督局标准司的赞助下,成立了颜色标准委员会,由王大珩任主任委员。经过4年多的努力,终于制成了我国国家级的颜色标准样册。其间还为我国国旗制订了法定颜色标准。王大珩还是我国计量科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50年代,国家计量局初建,他被聘为技术顾问直至现在。当时他在长春仪器馆,指导开设了光度、温度、长度、电学等计量基准研究课题,多次代表国家计量局出国考察。后来成立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长春光机所前期计量研究工作,成为计量院有关工作的基础。特别在光度计量方面,一直得到他的关注和指导。1956年国家制订12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时,王大珩是发展国家计量科研项目的主要编写者。1977年,我国参加国际米制公约组织,王大珩作为中国代表,每年参加国际计量大会和计量委员会。在1979年的大会上,他当选为国际计量委员会委员,并连任三届,至1992年因年迈告退。1978年中国计量测试学会成立,他当选为副理事长,1983年当选为理事长,1989年被推举为名誉理事长。经王大珩倡议,计量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物理系及电子科学系、成都测试研究院和航天总公司计量所等单位于1994年成立联合实验室。这是一种打破部门界线,集中力量从事高水平科研的举措,得到国际计量局局长T.J.奎恩(Quinn)博士的赞许。王大珩被推举为该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现工作正在开展中。 在光学仪器领域,建国初期,他和龚祖同先生共同建议在大学设光学仪器专业,1952年最早在浙江大学成立了光学仪器系。1958年,他又倡导创办了我国第一所光学专业高等院校—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他兼任院长,亲自制定专业系的设置。除光学仪器专业外,还分设了光学材料、技术物理、电工及电子技术及精密机械等专业系,从而在光学技术上形成了较完整的体系,他还亲自讲授普通物理、近代物理等基础课程。该校的创建,甚得当时国防科技领导的关注和支持,尤其是聂荣臻元帅,他亲自指示从其他学校调拨学生转系到该校学习。“文化大革命”后,该校划归军工部门,成为兵器部门主要高等院校之一,该校至今已培养毕业生万余人。1978年,王大珩受中国科学院委托筹办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兼任校长。王大珩在科研与教学工作中,十分重视培养青年科技人员,注重学术思想的启发和独立工作能力的锻炼。曾得到过他的指导和学术上受到过他教益的人,遍及全国,许多人成为当今光学界知名的学术带头人,有些已是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大珩是全国光学界公认的学术奠基人和组织领导者,1955年中国科学院组织学部时,他被选为第该一批学部委员(院士)之一。1956年国家制订科技12年发展规划,他是仪器仪表组的主笔。他曾任国家科委仪表和光学专家组组长,主持规划的制订和实施。他倡导成立中国光学学会并任第一、二、三届理事长;他创办《光学学报》,并任第一届主编,在创刊号上发表《我国光学科学技术的若干进展》的论文,文中回顾了建国卅年来我国光学科技发展的历史,提出了今后发展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其中关于加强光学和应用光学的基础研究,改革管理体制等观点,至令还有指导意义。王大珩历任中国科协副主席、北京市科协主席、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第三届理事长、中国照明学会名誉理事长。在国内召开的历次激光会议、国际遥感会议、国际高速摄影和光子学等会议上,他都曾担任主席。1991年他又当选为国际光学工程学会会士(Fellow)。1986年3月,王大珩和王淦昌、陈芳允、杨嘉墀三位科学家联名向国家最高领导提出关于发展我国战略性高技术的建议。建议很快就得到批准,发展成为“863计划”,对我国科技发展有深远的影响。1992年4月,王大珩和其他五位学部委员(院士)联名向中央建议成立中国工程院,与中国科学院处于同等学术地位。这一建议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批准,工程界因此甚受鼓舞,这对进一步调动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将有深远的影响。1994年6月中国工程院正式成立。王大珩被中国科学院推荐并当选为第一批工程院院士之一,任第一届主席团成员。1995年初,年届八旬的王大珩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第一届技术科学优秀奖。 新华网北京7月29日电 “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光学科学家、教育家王大珩同志,因病于2011年7月2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王大珩同志病重期间和逝世后,中央有关领导同志以不同方式表示慰问和哀悼。王大珩1915年2月26日出生,祖籍江苏吴县。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7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至1951年任大连大学教授、应用物理系主任。1951年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2年以来历任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所长、中科院长春分院院长、中科院技术科学部主任、中科院空间科学技术中心主任、解放军总装备部科学技术委员会顾问、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院长、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北京市科协主席、中国光学学会理事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长、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理事长、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理事长等职。王大珩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三、四、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主编”主持编辑的简称,即在他的主持下,完全将他人的作品按照他的思路进行排列、修改和编辑,使书籍形成一定的主题思想。主编不同于文字编辑,作为一种职业岗位,编辑不仅需要读懂某一种类型的图书还要能够评审一类专业性内容。一本书、一份论文、一篇文章的出版或是发表与否,编辑有决定性作用;文字编辑只负责对选定内容进行细致化的整理和修改。编辑工作的主要负责人为主编或总编辑(总编)。编辑是某一种具有专业素质,并从事该专业的文字工作的文职人员,最主要的任职单位包括出版社、杂志社、电视台、网络媒体等。

体育文化遗产论文集主编

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种,据统计,就我国目前而言,国家级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围棋、 象棋、蒙古族象棋、天桥摔跤、沙力搏尔式摔跤、峨眉武术、红拳、八卦掌、形意拳、 鹰爪翻子拳、八极拳、心意拳、心意六合拳、 五祖拳、查拳、螳螂拳、苌家拳、岳家拳、蔡李佛拳、马球、满族珍珠球、满族二贵摔跤、鄂温克抢枢、挠羊赛、传统箭术、赛马会、叼羊等多项。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类重要表现形式。它是在漫长的历史中创造和积淀下来的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充分体现了人类共有的体育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理想。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提出,是对这一类珍贵文化形态的抢救和保护,是对濒危文化采取的一种记录、保存、评估、拯救、起死回生和人类共享的一项文化工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应该包括以下几种层次或范围:  ①现存原始土著民族的各种各类体育文化中的精华或代表性形态形式。  ②一国中发达民族(或主体民族)的民间体育文化代表性形态和形式;  ③一国中发达民族(或主体民族)的濒危性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④一国中非发达民族(或非主体民族)的民间体育文化和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  ⑤各个民族、各个种族特殊形式的濒危状态的体育非物质文化(不受创造时间限制)。

目前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是比较好的,而且能够起到一个特别好的效果。

进行更细致的保护,对文化遗产进行保留,传授这些文化遗产所留下的理念和意志,对理念进行宣传,创建更多的体育场馆,进行推广。

  • 索引序列
  • 论文集主编
  • 论文集主编黄山
  • 论文集主编在哪里看
  • 论文集主编的学术地位
  • 体育文化遗产论文集主编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