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国际塑性力学杂志电子版官网

国际塑性力学杂志电子版官网

发布时间:

国际塑性力学杂志电子版官网

塑性力学作为固体力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发展的历史虽然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70年代,但真得到充分发展并日臻成熟的是在20世纪的40年代和50年代初。特别是理想塑性理论,这时已达到成熟并开始在工程实践中得到应用的阶段。塑性变形现象发现较早,然而对它进行力学研究,是从1773年库仑Coulomb土壤压力理论,提出土的屈服条件开始的。H.Tresca于1864年对金属材料提出了最大剪应力屈服条件。随后圣维南于1870年提出在平面情况下理想刚塑性的应力-应变关系,他假设最大剪应力方向和最大剪应变率方向一致,并解出柱体中发生部分塑性变形的扭转和弯曲问题以及厚壁筒受内压的问题。Levy于1871年将塑性应力-应变关系推广到三维情况。1900年格斯特通过薄管的联合拉伸和内压试验,初步证实最大剪应力屈服条件。此后20年内进行了许多类似实验,提出多种屈服条件,其中最有意义的是Mises于1913年从数学简化的要求出发提出的屈服条件(后称米泽斯条件)。米泽斯还独立地提出和Levy一致的塑性应力-应变关系(后称为Levy-Mises本构关系)。泰勒于1913年,Lode于1926年为探索应力-应变关系所作的实验都证明,莱维-米泽斯本构关系是真实情况的一级近似。为更好地拟合实验结果,罗伊斯于1930年在普朗特的启示下,提出包括弹性应变部分的三维塑性应力-应变关系。至此,塑性增量理论初步建立。但当时增量理论用在解具体问题方面还有不少困难。早在1924年亨奇就提出了塑性全量理论,由于便于应用,曾被纳戴等人,特别是伊柳辛等苏联学者用来解决大量实际问题。虽然塑性全量理论在理论上不适用于复杂的应力变化历程,但是计算结果却与板的失稳实验结果很接近。为此在1950年前后展开了塑性增量理论和塑性全量理论的辩论,促使从更根本的理论基础上对两种理论进行探讨。另外,在强化规律的研究方面,除等向强化模型外,普拉格又提出随动强化等模型。电子计算机的发展,为塑性力学的研究和应用开展了广阔的前景,特别是促进了有限单元法的应用。1960年,Argyris提出初始荷载法可作为有限单元发解弹塑性问题的基础。自此理想塑性的塑性力学已经达到定型的阶段,而具有加工硬化的塑性力学至今仍是在发展中研究课题。20世纪60年代以后,有限元法的发展,提供恰当的本构关系已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所以70年代关于塑性本构关系的研究十分活跃,主要从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从不可逆过程热力学以及从理性力学等方面进行研究 。在实验分析方面,也开始运用光塑性法、云纹法、散斑干涉法等能测量大变形的手段。另外,由于出现岩石类材料的塑性力学问题,所以塑性体积应变以及材料的各向异性、非均匀性、弹塑性耦合、应变弱化的非稳定材料等问题正在研究之中 。

宁波大学教授。男,1957年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2005年被聘为宁波大学浙东学者特聘教授。2000年获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固体力学专业理学博士学位。1989年获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工程力学专业工学硕士学位。1982年获江苏大学(原镇江农机学院)力学师资班工学学士学位。 中国力学学会理事浙江省力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力学学会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微纳米复合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 1. 海洋环境下混凝土材料侵蚀损伤机理与动态性能演化2. 复合材料细观损伤力学3. 导电高分子材料的力学性能与导电性能关联性质主要从事工程力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讲《理论力学》(双语教学)、《塑性力学》、《弹塑性力学》等课程,1996年获首届全国工科院校《弹性力学》讲课比赛一等奖,2009年主持的《理论力学》课程获得国家双语示范课程。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两项。2002年获得全国优秀力学教师称号。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主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主持江苏省水利科技项目和非线性力学国家实验室开放课题多项。作为会议主席和共同主席,主持召开全国学术会议1次,国际学术会议2次。先后在《Acta Materialia》、《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Computational Materials Science》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9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主编会议文集一部。 199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力学系固体力学专业,博士研究生;1986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工程力学专业,硕士研究生;1982年毕业于江苏大学力学师资班。 1975 -1978 上山下乡;1982 -2005 扬州大学;2005-现在 宁波大学。 教学:先后担任《理论力学》、《结构力学》、《弹塑性力学》、《计算方法》等课程的教学工作。理论力学课程获得国家双语示范课程。《金戈铁马话力学—三国水浒背后的力学故事》被遴选为国家视频公开课。科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参加973和国防973项目多项。出版专著1部,出版会议文集1部,发表期刊论文80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5件。社会服务:带领学术团队免费为利益受到侵害的果农打赢官司,为果农挽回经济损失11万元。荣誉奖励:全国优秀力学教师。研究方向:损伤力学。

国际塑性力学杂志电子版

SCI中中偏上的期刊,要有一定的理论分析。当然没有塑性力学。固体力学。损伤力学 等牛。

美国工程方面的SCI,近年来影响因子逐渐上升,审稿周期约3个月

这个期刊以前叫'Ingenieur-Archiv‘(工程师文摘),德国布莱梅大学主办的一个应用力学杂志,影响因子一般,但是期刊很正规,编辑和审稿人都很严谨务实,是一个不错的力学杂志。

这些都是检索系统,一个收录很多论文的数据库。 SCI主要偏重理论性研究。 SSCI是社会科学期刊数据库。 EI偏工程应用。 CSCD和核心期刊都是中国的数据库。 ISTP是会议论文数据库,以上都是期刊论文。

国际塑性力学杂志电子版下载

期刊论文和会议论文是不同的文献类型。 正式出版的期刊都有国际标准期刊号。 会议论文,要看会议主办单位,有一些学术会议,在会前出论文集,会后不再出版论文集;有一些学术会议,在会后正式出版论文集,具有和ISBN号。会议论文不是期刊,肯定国际塑性力学杂志超出了期刊的范围是什么意思

杨南生,其父任仰光中学校长。杨南生1岁多随父母回国,因父亲求职无着,长期颠沛于北京和福建两地之间,直到1929年上小学后,才在北平(今北京)安定下来。七七事变前夕,父母又南迁福建,为不影响他的学业,留他在北平就读,寄居在舅父家中。父亲的华侨生涯和留日学经济后报国艰难的人生体验,给予他两点可贵的影响,一是爱国,二是学“实学”(指科学);加之受二舅父当时清华大学物理系知名教授萨本栋的熏陶,他中学时期就立志要学好科学,为祖国效力。他的数理化,尤其是物理成绩在学校一直拔尖。有一次物理考试,全班大多数人不及格,而他独得100分。他还在全北平市高中生数理化会考中得了第二名。七七事变后,北平日伪政府令学校开设日语课,杨南生极力抵制,不参加日语学习;还退出参加多年的校排球队,以表达民族恨。在汉口失守后,北平的汉奸政府组织“庆祝”游行,他拒绝参加。学校给他记大过惩处,他嗤之以鼻,不屑一顾。1939年,北平已完全被日军统治。他即将高中毕业,大舅父力劝他留北平升学,杨南生则决意去大后方。高中一毕业,他立即离开北平去上海,费尽周折取得一份英国护照,才得以通过日军封锁,从海路到越南,再辗转进入昆明,考入西南联合大学航空系就读。杨南生爱科学,尤迷航空,所以择航空为志愿。但是,当他了解到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的腐败内幕,进而对当时那种只修不造的航空业有了清醒的认识,意识到学成之后仍然报国无门,于是他痛苦地终止了对航空的迷恋,转入联大机械系学习。1943年暑期,他修完了机械系课程,受聘到昆明中央机器厂任工务员。1945年,回母校任材料力学助教,逐渐对这一学科产生了兴趣。抗日战争胜利后,他于1946年夏随清华大学迁回北平,为刚回国的钱伟长开设的现代应用力学问题新课程当助教,由此获益匪浅,坚定了他从事力学研究的志向。1947年,杨南生考取庚子赔款公费留学,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深造。出国前,他征询了钱伟长的意见,选定了塑性力学为研究方向。经过三年的刻苦学习,于1950年暑期,以《各向同性金属的塑性应力应变关系》的优秀论文,获取博士学位。在昆明求学和工作期间,他参加过一二一运动和“反饥饿”游行。1947年到英国后,积极参加了左派学生的反蒋活动,开始接触马列主义,了解中国共产党。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与支德喻等同学发起成立了“中国科协留英分会”(简称留英科协),旨在介绍新中国,促进留英学生学成回国参加建设。1950年,他在曼彻斯特大学理工学院“社会主义者协会”主办的活动中,作了“新中国概况”的报告;在留英中国学生会曼彻斯特分会为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而主办的“中国艺术展览”活动中,作了报告,用幻灯片介绍了北京。1950年暑期,学业刚一结束,他便立即准备回国。经过斗争,他与妻子及同学数人,才得以持一份“无国籍人士”护照离英,几经周折,转经香港,于1950年10月回到祖国。 回国以后,他一心一意要参加实际建设工作,谢绝了几所院校的聘请,选择了重工业部汽车实验室的工作,并被任命为汽车材料试验科科长。1953年10月又转到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任中央实验室主任,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创建,为第一台“解放”牌汽车的制造,作出了贡献。在此期间,他被光荣地选为吉林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并于1956年9月被接纳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56年9月,杨南生奉命调到刚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任副研究员,从事高温塑性力学研究,曾发表《三七黄铜的塑性应力应变关系》等论文。1958年秋,中国科学院遵照毛泽东主席“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组建卫星研制机构,杨南生被委任为1001设计院负责人之一,负责运载火箭的设计。1958年11月,该院南迁上海组成中国科学院上海机电设计院,杨南生任副院长。几年中,他率领广大科技人员和生产工人,先后研制成T5探空火箭模样弹和T7M、T7、T7A探空火箭,与导弹研制部门并行地开创了我国的火箭事业。1964年8月,杨南生再次接受调动,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第四分院(今航空航天工业部第四研究院)任副院长,担任固体火箭发动机研制的技术领导工作,直至1983年3月,改任该院科技委员会主任,1984年任技术顾问。1991年5月,他兼任航空航天部科技委员会顾问。在这20余年中,他南北转战,埋头苦干,领导研制成功10余种用于武器的固体火箭发动机;以及“长征1号”运载火箭末级发动机、返回式卫星回收制动发动机、通讯卫星远地点发动机等多种航天固体火箭发动机;还开展了大量固体火箭推进技术预研课题和几种大型试验发动机的研制,为我国固体火箭事业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也为研制第二代固体火箭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他的成就、才学、强烈的事业心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以及他的平易近人、关心群众、同群众同甘共苦打成一片的作风和刚直不阿的品质,在四院广大群众干部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们有口皆碑。他曾被选为第五、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78年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先进个人奖;1984年荣立航天工业部一等功;1985年被国际宇航科学院选聘为院士,成为国际知名的火箭专家。1978年,杨南生接受了西北工业大学的邀请,开设了塑性力学、弹塑性断裂力学等课程,先后被批准为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和博士后工作站导师,以弹塑性断裂力学研究为方向,培养了近20名硕士、博士生和博士后。他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学术杂志上发表了10多篇论文,成为西北工业大学弹塑性断裂力学学科的学术带头人;1984年正式被聘为兼职教授,1989年又授予他名誉教授称号。杨南生曾出任中国宇航学会第一届副理事长,中国力学学会第一、第二、第三届理事,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第二届委员,陕西省航空学会第一届副理事长,陕西省宇航学会第一届理事长等职务。国产汽车材料的开发者1953年10月,杨南生满腔热情地投入了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中央实验室的创建工作。他给实验室和设计处的工程技术人员讲授金属材料机械性能、试验数据处理的数理统计等课程,并自编了10万余字的讲义。为了备好课,他常常通宵达旦地苦干。同时,为适应当时向苏联学习的需要,他还利用业余时间上夜校,突击学习俄文,并曾参加了《苏联大百科全书·汽车工业》卷的翻译工作。在工厂基本建设时期,他除了实验室的自身建设工作以外,还配合开展全厂基建用材选配工作。工厂投产后,他领导中央实验室全体人员投入生产第一台“解放”牌汽车的紧张工作,千百种材料都需由他们试验分析,决定取舍,或者确定代用材料;或者提出性能指标去试制。他们从材料方面保证了这第一台汽车的顺利诞生。第一台“解放”牌汽车的问世,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的诞生。在这份光荣中,有着作为汽车材料开发者杨南生的贡献。中国火箭事业的开创者1956年9月,杨南生奉命调到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工作。1958年中国科学院以力学研究所为主组建了1001设计院,负责卫星和运载火箭的设计,杨南生被委派为技术负责人。他带领仓促集合的30多位同志苦干了一个月,独立完成了一种可发射100公斤卫星的三级液体燃料运载火箭的设计图纸。这一火箭模型,在中国科学院1958年举办的“自然科学跃进成果展览会”上展出,毛泽东主席和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先后参观过。但是,在当时的国力条件下,这样的设计是难以变成现实的。1958年11月,中国科学院与上海市商定,将杨南生为首的1001设计院技术人员迁往上海,组成上海机电设计院,以便利用上海的工业和技术基础,由小到大地发展我国的空间技术。杨南生被任命为该院副院长,担负技术指挥的重担。1959年1月,中国科学院调整了空间技术发展规划,决定首先把重点放在探空火箭研制上。上海机电设计院的任务遂转入探空火箭研制。在杨南生的主持下,先设计了一种有控制的T5火箭,但因条件限制,仅试制出模样弹,随后就下马了。在总结了T5火箭的经验教训后,1959年四季度开始研制无控制的T7火箭,并且为了培养队伍、掌握技术,决定先研制模样火箭T7M。工作展开后,很快取得了可喜的进展。1960年2月,他们自行研制的T7M这一试验型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它使用液体主发动机、固体助推器,起飞重量190公斤,飞行高度8—10公里。同年9月,又成功地发射了我国第一枚实用型探空火箭T7。它是在T7M的基础上研制的,也是由液体主发动机和固体助推器串联成的两级无控火箭,起飞重量1138公斤,飞行高度约60公里。由T7火箭改进设计后的T7A火箭不久也研制成功。它作为我国液体探空火箭的基本型,成为我国人造卫星上天以前进行高空探测的重要工具。以T7A为基础改装的气象火箭于1963年12月发射成功,其起飞重量1145公斤,飞行高度在60—115公里范围内变动,携带探测仪器重量最大可达40公斤。1964年7月,用T7A改装的生物试验火箭又发射成功,其飞行高度达70公里,并回收成功,迈出了我国宇宙生物试验研究的第一步在上海机电设计院期间,为了培养人才,杨南生利用研制工作空隙,对技术人员讲授塑性力学课,前后达1年之久。他还为此编写了10多万字的讲义。在传播塑性力学知识的基础上,他带领几位助手,运用塑性力学理论,对于工作时内外壁温差很大的探空火箭液体燃料主发动机燃烧室壁,进行了应力分析研究,解决了液体发动机燃烧室设计的技术难题。这一研究成果以《再生冷却式燃烧室内壁应力分析》为题,发表在国防部五院内部刊物《研究与学习》1964年第10期上,引起了同行的注意。1964年8月,杨南生离开上海,到当时地处大西南的国防部五院第四分院主持固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工作。当时,固体火箭发动机还处在探索技术、奠定基础阶段,中心任务是通过研制直径300毫米的小型发动机,摸清技术规律,突破基础技术关键,获得研制全过程的经验。他率领科技人员先后解决了药柱裂纹、不稳定燃烧等关键技术问题,使发动机研制工作进展顺利。1965年夏,用这一发动机组装的火箭进行飞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证明了其结构可靠、性能稳定。以后该发动机经过改进,被用作一种战术导弹的助推器。1965年,该院建制改为第七机械工业部第四研究院,从大西南搬迁到塞外,展开了大中型固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在研制过程中,又发生了药柱加大后发生裂纹的技术难题,杨南生带领有关技术人员,运用粘弹力学理论,结合试验数据,提出一种经验的计算方法,把固体复合推进剂药柱看作粘弹体,进行了它的受力分析计算,确定推进剂力学性能不良是药柱发生裂纹的根源,从而由提高推进剂力学性能着手,很快攻克了这一技术难关。于是,不但缩短了研制发动机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而且提高了科技人员对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性的认识。有了这样的思想基础,杨南生在研制实践中更加有意识地推动理论的应用。在药柱应力分析和发动机壳体应力分析中应用有限元法就是一例。随后,在杨南生的主持下,相继开展了多种大中小型实用固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其中重要的有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长征1号运载火箭末级发动机、返回式卫星回收制动发动机、水下发射固体火箭的两级发动机。长征1号末级发动机1967年展开研制。杨南生奔波在科研生产第一线,和大家“爬摸滚打”在一起,先后解决了药柱脱粘、燃烧中氧化铝沉积等关键技术问题,多次试车获得成功。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该院交付的末级发动机胜利完成了使命,为我国的首次航天活动作出了贡献。1971年8月,开始研制返回式卫星回收制动发动机,1974年底完成。这种发动机需在高空超低温条件下围绕地球运行数天后才点火启动,以推动回收舱准确地降落到预定落区,因此,对其可靠性、总重和总冲精度都有很高的要求。杨南生主持确定的方案是,采用球形燃烧室、能量较高的推进剂、装填密度较大的新药型装药、潜入式喷管、尾部环形点火器。研制中攻克了点火器设计、真空可靠点火、头部外壁温度控制、总重与总冲精度保证等技术难关,胜利地按计划交付了发动机。自1975年首次使用以来,该发动机多次提交返回式卫星使用,全部获得成功,由此证明其性能稳定,可靠性高。1967年,国防科委下达水下发射固体推进剂火箭研制任务。杨南生主持两级发动机的研制。这两级发动机均采用超高强度钢壳体、新型复合推进剂、新型耐烧蚀金属喷管喉衬、带保险机构的新型点火系统、摆动喷管推力向量控制机构(一级)和液体二次喷射推力向量控制系统(二级),二级发动机还采用了反向喷管推力终止装置。由于一些单项技术尚未过关,不少原材料要由其他工业部门同步研制,现有的研制设施不能完全满足大型发动机研制需要,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干扰,使得初期的研制工作步履维艰。杨南生对此忧心如焚,日夜操劳,数年中未曾休过一次假。1970年4月,第一发模样两级发动机终于双双全程试车成功,证明了所定技术方案是可行的。后来相继解决了药柱脱粘等一些重大技术问题,只是摆动喷管因未进行过单项预研而迟迟未能很好解决密封和控制力矩这对矛盾问题,影响了研制进度。直到1980年底,才开始向总体部门交付产品,水下发射固体火箭两级发动机获得成功。1975年初,杨南生转入地处秦岭山麓的三线基地。主持开展了大批预先研究课题,例如:复合材料壳体、柔性全轴摆动喷管、新型材料大喉衬、新药型设计等等。1978年,他承担了通讯卫星远地点发动机研制任务。由于用途的特殊性,对这种发动机提出的性能和精度要求比以往高得多,特别是它需在36000公里的高空环境里运行较长时间后,能可靠地点火工作。因此,杨南生主持制定了采用多项新技术的方案。其中包括有:高强轻质的玻璃钢壳体,高能量、易点燃的复合推进剂,装填系数高的先进药型,以及适应真空点火的点火系统和适应真空工作的高空喷管。开展研制后,陆续解决了玻璃钢缠绕工艺、装药脱粘、总冲与比冲精度控制、地面试车推力测试精度等技术难题,于1983年9月完成研制,开始交付产品。1984年4月8日,我国第一颗试验通讯卫星发射成功,在太空运行了数天的远地点发动机按地面发出的指令点火工作,成功地把卫星送入精确的准同步轨道,为我国又一次大型航天活动作出了贡献。这一远地点发动机,在以后年月的多次通讯卫星发射中,都胜利地完成了使命,无一失败,这在世界航天史上是少有的记录。在远地点发动机研制过程中,曾遇到玻璃钢壳体发动机试车中发生所谓“神秘冲击”的拦路虎,即在发动机点火瞬间出现过大的冲击载荷导致试车失败。具有深厚力学理论基础的杨南生,运用动力学理论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研究,作出了合理的解释,并据此提出了采用尾部大面积人工脱粘层的解决措施,从而顺利地踢开了这一拦路虎,避免了重复试验,促进了研制进展。在一次新型大喉衬出现裂纹问题的处理上,也显示了他处处注意运用理论指导工程实践的思想。这是一种制造周期长达几个月的大喉衬,出现裂纹便弃之不用,无疑会造成时间与人力物力的损失;但喉衬又是发动机上工作环境最恶劣的关键零件,贸然使用又可能导致试车失败,那将造成更大的损失。杨南生了解了裂纹的确切位置,进行了受力分析,断定裂纹处于喉衬工作中的压应力区,并运用热应力和断裂力学理论,判定这个裂纹在试车中只会受抑制,而不会再扩展,果断地决定使用这个带有缺陷的喉衬。试车结果如他所料,获得圆满成功。杨南生不愧为我国一代火箭专家和火箭事业的卓越创业者。(作者:廉茂林 高笃学)

国际塑性力学杂志官网电话

期刊论文和会议论文是不同的文献类型。 正式出版的期刊都有国际标准期刊号。 会议论文,要看会议主办单位,有一些学术会议,在会前出论文集,会后不再出版论文集;有一些学术会议,在会后正式出版论文集,具有和ISBN号。会议论文不是期刊,肯定国际塑性力学杂志超出了期刊的范围是什么意思

在经典土力学中,亦即在太沙基创建土力学学科之前,塑性理论就在土力学中得到应用。但这些塑性理论基本上是刚塑性理论和弹性———理想塑性理论。前者在达到屈服条件之前不计土体的变形,一旦应力状态达到屈服条件,土体的应变就趋于无限大或者不可确定;后者是认为土体应力达到屈服之前是线弹性应力应变关系,一旦发生屈服,则呈理想塑性,亦即应变趋于无限大或者不能确定,所以这两种塑性理论中的屈服与破坏具有相同的意义。这些经典塑性理论模型莫尔库仑(Mohr-Coulomb)准则,密塞斯(Mises)准则或者屈雷斯卡(Tresca)准则长期以来用于分析和解决与土的稳定有关的工程问题,如地基承载力问题,土压力问题和边坡稳定问题。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只考虑处于极限平衡(塑性区)条件下或土体处于破坏时的终极条件下的情况而不计土体的变形和应力变形过程。随着土的本构关系模型的发展,现代土力学中增量弹塑性理论模型得到广泛应用。在这类模型中,土的弹性阶段和塑性阶段并不能截然分开,亦即是应变硬化(或应变软化)的屈服条件,土体破坏只是这种应力变形的最后阶段。在这类模型中,假定土的总应变及其增量分为可恢复的弹性应变和不可恢复的塑性变形两部分,即:毛乌素沙漠风积砂岩土力学特性及工程应用研究式中:εij为应变张量;εeij为弹性应变张量;εpij为塑性应变张量;dεij为应变张量增量;dεeij为弹性应变张量增量;dεpij为塑性应变增量张量。1 屈服准则屈服准则是弹塑性材料被施加一应力增量后判别其加载还是卸载,或是中性变载的条件,亦即它是判断是否发生塑性变形的准则。在加载时dεe和dεp都会产生;卸载时仅产生dεe。塑性应变成为屈服准则的一个内变量,在简单的应力状态下可表示为:毛乌素沙漠风积砂岩土力学特性及工程应用研究式中:f为屈服函数;q为广义剪应力;qy为屈服广义剪应力;εp为塑性应变。在一般应力状态下,屈服准则可用一应力张量的函数来表示:毛乌素沙漠风积砂岩土力学特性及工程应用研究式中:f为屈服函数;σij为应力张量;H为反映材料塑性性质的参数,一般为塑性应变的函数,称为硬化参数。用屈服函数判断加卸载的方法如下:1)f=0时,应力状态在屈服面上, 为加载,dεp和dεe同时发生; =0为中性变载,只发生弹性变形dεe; 为卸载,只发生弹性变形dεe。2)f<0,则表示应力状态在现有屈服面之内,微小的应力变化只产生弹性应变。在土的弹塑性模型的屈服函数中通常只包括两个应力不变量。屈服准则用几何方法来表示即为屈服面和屈服轨迹。由于许多模型都假设土是各向同性的,则在不同的三维应力空间中表示成为曲面,被称为屈服面。这一屈服面与任一二维应力坐标平面的交线就是屈服轨迹。由于在增量的弹塑性模型中,超越目前的屈服面的应力变化都将引起新的屈服和产生新的屈服面,所以屈服面和屈服轨迹是一系列曲面族或曲线族。土的屈服准则很难严格准确地确定。这主要是由于实际上土常常并没有十分严格的加载卸载或弹性塑性变形的分界,在许多试验中卸载再加载过程中也有塑性应变发生。另外,由于应力路径的影响,某一应力状态下的应变不唯一,加卸载也难以唯一确定。所以屈服准则一般是基于经验及假设而建立的。最一般的方法是基于上述的理解,假设一定的屈服面(锥面、帽子等),然后再设定适当的硬化参数H,使计算应力应变关系符合试验结果。实际上许多土的本构模型都采用此法。另一种方法是根据屈服准则的定义直接从试验来确定土在一定应力平面上的屈服轨迹。具体的方法是利用三轴试验在p-q应力平面上不断变化应力路径,从相应的应力应变曲线判断加卸载,然后得到小段屈服轨迹,用曲线拟合得到屈服函数。这种方法的不足之处首先是不同应力路径得到的结果可能不同,另外有时应力应变曲线上的屈服点不易清晰界定,因而整理出一套完整的屈服轨迹和屈服面比较困难。2 流动规则与硬化定律在塑性理论中,流动规则用来确定塑性应变增量的方向或确定塑性应变增量张量的各个分量间的比例关系。在塑性理论中规定了塑性应变增量的方向是由在应力空间中的塑性势面g来决定的:在应力空间中各应力状态点的塑性应变增量方向必须与通过该点的塑性势面相垂直,所以它也称为正交定律。这实质上是假设在应力空间中一点的塑性应变增量的方向是唯一的,只与该点的应力状态有关,与施加的应力增量的方向无关。亦即:毛乌素沙漠风积砂岩土力学特性及工程应用研究式中:dλ为塑性因子。与屈服函数一样,塑性势函数也是应力状态的函数,可表示为:毛乌素沙漠风积砂岩土力学特性及工程应用研究或者毛乌素沙漠风积砂岩土力学特性及工程应用研究式中:I1、I2、I3分别为第一、第二、第三应力不变量;θ为罗德角。根据Drucker假说,对于稳定材料,毛乌素沙漠风积砂岩土力学特性及工程应用研究因而dεpij必须正交于屈服面,并且屈服面也必须是外凸的,这就是说塑性势面g与屈服面f必须是重合的,亦即:毛乌素沙漠风积砂岩土力学特性及工程应用研究这被称为相适应的流动规则,它满足经典塑性理论要求的材料稳定性,能保证解的唯一性,其刚度矩阵[D]ep是对称的。相反,如果令f≠g,即为不相适应流动规则。加工硬化定律是决定一个给定的应力增量引起的塑性应变大小的准则,亦即dλ是由硬化定律决定的。硬化参数H一般是塑性应变的函数,即:毛乌素沙漠风积砂岩土力学特性及工程应用研究3 弹塑性本构模型的弹塑性模量矩阵的一般表达式根据弹塑性应变的定义,从式(29)得到:毛乌素沙漠风积砂岩土力学特性及工程应用研究两侧乘以弹性模量矩阵[D]:毛乌素沙漠风积砂岩土力学特性及工程应用研究其中,毛乌素沙漠风积砂岩土力学特性及工程应用研究因此可以得到:毛乌素沙漠风积砂岩土力学特性及工程应用研究或者毛乌素沙漠风积砂岩土力学特性及工程应用研究则可得到{dσ}与{dε}的关系式:毛乌素沙漠风积砂岩土力学特性及工程应用研究式中:[D]ep即为弹塑性模量矩阵,一般表达式为:毛乌素沙漠风积砂岩土力学特性及工程应用研究对于相适应流动规则g=f,则:毛乌素沙漠风积砂岩土力学特性及工程应用研究它是一个对称矩阵。

国际塑性力学杂志官网

宁波大学教授。男,1957年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2005年被聘为宁波大学浙东学者特聘教授。2000年获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固体力学专业理学博士学位。1989年获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工程力学专业工学硕士学位。1982年获江苏大学(原镇江农机学院)力学师资班工学学士学位。 中国力学学会理事浙江省力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力学学会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微纳米复合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 1. 海洋环境下混凝土材料侵蚀损伤机理与动态性能演化2. 复合材料细观损伤力学3. 导电高分子材料的力学性能与导电性能关联性质主要从事工程力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讲《理论力学》(双语教学)、《塑性力学》、《弹塑性力学》等课程,1996年获首届全国工科院校《弹性力学》讲课比赛一等奖,2009年主持的《理论力学》课程获得国家双语示范课程。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两项。2002年获得全国优秀力学教师称号。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主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主持江苏省水利科技项目和非线性力学国家实验室开放课题多项。作为会议主席和共同主席,主持召开全国学术会议1次,国际学术会议2次。先后在《Acta Materialia》、《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Computational Materials Science》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9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主编会议文集一部。 199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力学系固体力学专业,博士研究生;1986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工程力学专业,硕士研究生;1982年毕业于江苏大学力学师资班。 1975 -1978 上山下乡;1982 -2005 扬州大学;2005-现在 宁波大学。 教学:先后担任《理论力学》、《结构力学》、《弹塑性力学》、《计算方法》等课程的教学工作。理论力学课程获得国家双语示范课程。《金戈铁马话力学—三国水浒背后的力学故事》被遴选为国家视频公开课。科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参加973和国防973项目多项。出版专著1部,出版会议文集1部,发表期刊论文80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5件。社会服务:带领学术团队免费为利益受到侵害的果农打赢官司,为果农挽回经济损失11万元。荣誉奖励:全国优秀力学教师。研究方向:损伤力学。

【中文篇名】电影片名的翻译理论和方法【英文篇名】OntheTranslationofMovieTitles【作者中文名】贺莺;【作者英文名】HeYing;【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文献出处】外语教学,ForeignLanguageEducation,编辑部邮箱2001年01期第56-60页期刊荣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ASPT来源刊CJFD收录刊【关键词】片名翻译;功能对等;信息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商业价值;【英文关键词】Movietitletranslation;Functionalequivalence;Informativevalue;culturalvalue;aestheticvalue;commercialvalue;

  • 索引序列
  • 国际塑性力学杂志电子版官网
  • 国际塑性力学杂志电子版
  • 国际塑性力学杂志电子版下载
  • 国际塑性力学杂志官网电话
  • 国际塑性力学杂志官网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