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关于中东的论文

关于中东的论文

发布时间:

关于中东的论文

你翻开地理书中东的啊一单元,开头就写我所认识的中东在我的心里中东是个……的地方,然后再把书上的介绍抄上来,结尾就随便写写么!

伊斯兰因素。伊斯兰教至少以两种方式影响着国际关系的演变。一方面,穆斯林在全世界的总人口约有10亿,主要生活在北非、西亚、中亚、南亚和东南亚这一长长的孤形地带,它覆盖着重要的交通枢纽、战略要地、石油的主要生产国和输出国以及当今世界经济最有活力的地区,这样,穆斯林国家就构成了能够影响国际局势中力量配置的重要势力。另一方面,穆斯林世界充满贫穷、落后、战争和政治腐败,未来的发展极不确定,尤其是所谓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泛滥与流行,更对地区的稳定形成巨大冲击。因此,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国必须冷静地思考和制定与伊斯兰的核心地带——中东——打交道的策略和方针。石油因素。中国是一个新兴的石油生产大国,但更是一个石油消费大国,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对石油的需求将会大幅度提高。而中东的石油是满足中国需求的唯一来源。同时,作为一个有12亿人口的大国,还必须考虑到国家与民族的长远利益,在可替代能源大量使用之前,如何最大限度利用国际市场上廉价能源,保护国内资源,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经济与政治安全因素。中国要扩大对外开放,来自西方国家的资金、技术、市场和管理经验对中国的现代化的成败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一些西方国家在与中国的经济交往中一方面指望中国发生自然而然的政治变化,另一方面又经常使用经济和非经济手段直接干预中国的发展进程。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成长,一种“中国威胁论”流行起来。种种迹象表明,美国等西方国家似乎有意鼓动对中国的敌视,遏制中国的发展。面对这种局势,中国需要重新评估她所生存的国际环境,重新思考她的外交战略,这当然包括中东外交战略。经济合作因素。阿以和平进程不断取得进展给中东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合作带来希望,地区内的经济合作已经提上议事日程。在当今的国际事务中,中东天生就是容易引起争议的地区,当中东的经济合作还只是一种可能的时候,国际社会的分歧即已显现。美国主导了中东和平,美国当然要主导中东的经济合作,而欧洲则认为,它不能只投资无收益,它必须在中东的经济合作中得到应有的机会,它必须在中东和平红利的分割中获得应有的份额。因此,当毫无结果的中东与北非经济首脑会议在卡萨布兰卡散伙之后不久,欧洲就提出了环地中海区域经济合作的设想。欧、美在中东经济合作问题上的分歧表明,中东的重要战略地位并未因冷战的结束而降低,相反,由于政治力量的改组和变迁以及潜在经济机会的显现,中东似乎比原来有了更加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国经济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向前发展,中国与中东在能源开发、沙漠农业、石油化工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合作前景,因此,中国须制定战略,对中东地区的经济合作作出积极的、具有前瞻性的反应。  (二)确定中国中东外交战略的目标在世纪之交,中国的中东外交战略至少要实现如下目标:预防和消除伊斯兰激进主义以及极端民族主义的影响,为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创造良好的环境。支持和促进中东和海湾地区的安全与稳定,使中国能够在海湾获得稳定的原油供应,满足中国在世纪之交日趋增加的能源需求。增加和中东国家的经贸往来,努力在地区的经济活动中扩大中国的参与,逐步实现中国对外经济合作的多元化。全面发展与中东国家的关系,确保中东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对中国的同情与支持。  四、结束语冷战的结束以及海湾战争极大地改变了中东的政治地图,也改变了中东国家的议事日程,尤其是阿以之间从对抗走向和谈使得地区间的经济合作第一次成为一种现实的可能。然而,中东地区仍存在许多难以消除的矛盾与冲突,诸如伊斯兰激进主义的威胁、普遍流行的政治腐败和专制、各国对资源(尤其是水资源)的争夺等等,所有这些因素都威胁着中东的稳定与安全,使中东未来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中东是对中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地区,它的发展前景关系到中国的安全与稳定,关系到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尤其是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成长,中东在能源、市场以及其它经济领域对中国将变得更加重要。因此,中国积极参与中东事务,努力促进中东的稳定应该构成中国中东外交的基本态度。从现在开始,中国必须面向21世纪,制定一项长远的中东外交战略。

考试之后就有答案了啊。。。。

关于中东欧的论文

82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JOURNAL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2007年1月  J 2007  第18卷第1期  VOL18 NO1  欧盟是现今世界上规模最大、 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  经济组织。2003年以来, 中国对欧盟进出口总额达2  亿美元, 占同期中国进出口总额的 77%, FDI中来自欧  盟的比例超过7%。欧盟已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 对中  国的对外贸易乃至经济增长具有重大的影响。众所周知, 中  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开放政策下对外贸易的  飞速扩张, 因而对欧盟扩张贸易效应的深入研究对中国政府  制定外经贸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在研究中, 我们发现通  过对关税同盟理论的分析所得出的欧盟东扩将使中国对欧出  口贸易额缩减的结论与实际情况并不相符。根据关税同盟理  论中范纳 (Viner) 所提出的 “贸易转移效应” [1]  , 欧盟东扩  以后, 原15国从中国进口的部分商品会改由向新入盟的十  个国家进口,这将导致中国对欧盟出口量的缩减;而实际  上,近几年中国对欧盟出口商品总额的统计数据显示(表  1), 中国对欧盟的出口在欧盟东扩以后不但没有缩减, 反而  呈现出稳定的增长趋势。本文将分析出现这种情况各种可能  欧盟东扩对中欧贸易的影响  ——基于关税同盟贸易效应的分析  内容提要:欧盟是世界上最大的区域经济组织, 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欧盟大规模的东扩对  中欧贸易产生了重要影响。按照关税同盟理论,欧盟东扩带来的贸易转移效应会给中国对欧出口  产生消极影响,然而实际数据说明并非完全如此。本文综合考虑各种可能的因素,分析了产生这  一矛盾的原因。  关键词:贸易创造;贸易转移;关税同盟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962(2007)01-0082-04  Abstract: EU is the largest regional economic organization and China’s first trading EU’s eastern  enlargement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Sino-EU’s bilateral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Customs Union, trade-  diversion effect brought by EU’s eastern enlargement would have negative effect on China’s export to the EU  But practical statistics reveals that the fact is not This paper considers different possible factors synthetically,  explaining the reason for this   Key words: Trade-Creation;Trade-Diversion;Customs Unions;  收稿日期 : 2006-06-23 修回日期 : 2006-09-03  作者简介:张昱(1971-),女,汉族,湖南株洲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经贸学院,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朱婧(1981-), 女, 汉族, 四川西昌人,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经贸学院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 : 欧盟贸易。  张 昱 朱 婧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510420 )  的原因。  一、关税同盟的理论分析  关税同盟是罗马条约及由此发展而来的欧洲联盟的重要  内容, 关税同盟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理论的  重大发展之一。自范纳 (1950) 开创性地提出了 “贸易创造”  与 “贸易转移” 的概念, 对关税同盟的研究就从定性的层面  上升到定量的层面。简单地说, 关税同盟是自由贸易和保护  贸易的结合体, 关税同盟内实行自由贸易后, 产品从国内成  本较高的企业生产转往成本较低的成员国生产, 从而在成员  国之间 “创造” 出新的贸易, 而对外的共同保护则导致成员  国之间的相互贸易对成员国与非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取代, 从  外部非成员国较低成本的进口 “转移” 为从成员国较高成本  的进口,即所谓“贸易转移”。静态分析显示,贸易创造带  来成员国、 同盟及整个世界的福利提高, 而贸易转移则倾向  于带来生产效率损失[1]  。根据此理论, 欧盟区域内成员国的2007年第1期 欧盟东扩对中欧贸易的影响  83  商品将可能替代第三方国商品,中国对欧盟出口的部分商品数  量有可能会减少。  一个简单的三国模型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关税同盟带来的  贸易影响与福利效应:假设世界由本国A、伙伴国B、第三  国C组成,为分析方便,三国均为“小国”,生产某一同质  性商品,而生产效率各不相同,C国生产成本最低而A国生  产成本最高。现以A国为讨论对象,在图1中,SA、DA分  别表示A国的供给和需求。假设B、 C两国的生产成本不变,  PB、PC 分别表示B、C 两国的生产成本,其中C 国成本低  于B国。在组成关税同盟之前,A国对来自B、C两国的商  品征收同一关税t。显然, B国的产品价格要高于C国, 故A  国只会从C国进口,而不会从B国进口。此时,A国国内价  格为PC+t,国内生产为OQ1  ,国内消费为OQ2  ,从C 国进  口为Q1  Q2  。现在假定A 国与B 国结成关税同盟,A、B 两国  在结成关税同盟后互免关税, 而对外则征收统一的对外关税  t。如图所示, 关税同盟成立后, B国在A国市场上的供给价  格为PB,低于PC+t ,于是B国取代C国,成为A国的供给  者。随着A国市场价格下降,国内低效率生产商的退出,A  国国内生产缩减至OQ3  。另一方面, 价格的下降引起A国消  费的增加,消费由原来的OQ2  升至OQ4  。组成关税同盟后,  A 国的进口由原来的 Q 1  Q 2  扩大到Q 3  Q 4  ,新增加的贸易  (Q1  Q2  -Q3  Q4  )即是关税同盟带来的贸易创造效应。如图所  示,贸易创造=Q3  Q1  +Q2  Q4  。其中,Q3  Q1  是A 国生产被B 国  生产所替代形成的生产效应,Q2  Q4  为关税同盟的消费效应。  由于关税同盟事实上对第三国C产成了一个相当于t的关税  歧视,A国原来从C国进口的Q1  Q2  部分现在改由成员国B国  进口,即贸易方向发生了转移,故贸易转移效应=Q1  Q2  。  关税同盟对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影响是扩张性的, 而对非  成员国与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影响却是不利的。欧盟扩大产生  贸易转移效应,对中国的影响包括两个主要方面:一是旧成员  转向从新成员购买原从中国购买的产品;二是新成员实施欧盟  “共同贸易政策” 抬高对区外贸易门槛后,阻碍中国产品进入  原市场。  欧盟东扩意味着EU15国与EU10国间建立了关税同盟:  这25个成员国之间互免关税, 对外执行 “共同关税政策”。当  中国出口到欧盟的某项产品价格与关税之和高于区内成员国  生产这一产品的生产成本时, 区内成员国将替代中国成为欧  盟市场的供应商。  目前, 欧盟区域内贸易比重已高达60%, 在欧盟内部实  行零关税的条件下吸收10个新成员国加入欧盟, 将导致区  域内贸易比重进一步上升, 同时减少对来自中国的进口产品  的依赖程度。经济发达的EU15国将利用东扩的契机, 把十  个新成员变成它们制造业的生产基地, 以便减少对区域外产  品的进口。由于中国与新十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产业贸易结  构、 技术含量水平相近, 比较优势相差不大、 产品高度可替  代, 而这些国家占有地理位置、 文化习俗及语言等发面的优  势。按照分析, 欧盟区域内成员国的商品将很可能替代从中  国进口的商品, 中国对欧盟出口的部分商品将可能有所减  少。  二、欧盟东扩对中欧贸易的实际影响及原  因分析  表1:2003年~2005年中国向欧盟(EU25国)出口商品  总值统计(单位:万美元)  数据来源:2003 年、2004 年、2005 年中国统计年鉴  如上表所显示的,现实中,中国对欧盟的出口似乎并未受  到欧盟东扩所带来的贸易转移效应的影响,反而从2003年到  入盟以后的2005年, 中国对欧盟出口商品总值的绝对数量一  年比一年多, 年平均增长率甚至达到 7%。2004年, 是十  个新成员国加入到欧盟的第一年, 单独以这一年的情况来看  (见表2)。  表2:2004年中国对欧盟国家出口贸易统计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欧洲司网站  中欧贸易发展十分迅速:中国对EU25国的出口,比去  年同期增长7%,其中,中国对EU15国的出口,达到了  4%的年增长率, 高于近几年的平均增长率7%。就这  些事实看来, 中国对欧盟国家的出口数额并未因贸易转移而  有所减少, 似乎与理论所推断的相矛盾。  出现这种矛盾, 从理论的局限性来看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原因 : 一是传统的关税同盟理论不能涵盖企业内部贸易现象  而现实中存在大量产业内贸易的现象 ; 二是贸易转移的规模  2003 年 2004年 2005年  7,917,694 10,716,251 14,371,158  国家(地区)  EU25 国  EU15 国  EU10 国  出口额(单位:万美元)  10,716,251  9,983,653  732,598  比去年同期增减百分比(%)  7  4  4总第18 卷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84  不仅取决于同盟引致的来自不同渠道的贸易量的变化, 而且  取决于相关价格和成本的变化。传统关税同盟的理论分析中  把企业因技术进步导致成本降低、 相关价格变化的因素排除  在外了 ; 三是并不是所有的关税同盟都会产生资源配置效应  (传统的关税同盟理论对关税同盟资源配置效应的分析, 基  于“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两种影响),比如,预期加  入的成员国起初就对所有商品实施单一关税税率, 而且税率  不过高, 那么, 如果关税保持不变, 关税同盟的建立就不会  带来任何贸易方面的影响。另外, 有以下几个原因值得我们  做简要分析。  首先, “贸易转移效应” 属于静态分析的概念。在理论分  析中, 由于同盟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研究的, 收入分配的  因素一般不考虑在内, 因此整个分析是相对静态的。同时,  假定技术进步是外生的, 未考虑到在实际中, 市场竞争会迫  使企业改进技术、 提高生产效率。另外, 欧盟东扩可能因为  关税同盟的动态效应而给中国对欧出口带来好处: 贸易创造  效应刺激了欧盟实际收入水平增加,刺激消费增长,这同时也  为区外国家提供更多的贸易机会,进而有利于我国扩大对欧出  口。各新成员国加入欧盟后,内部关税的消除将使欧盟和新成  员国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产生贸易创造  效应[ 2]  。  其次, 新成员国执行欧盟统一关税标准和技术标准对我  国的出口是有利的。东扩后10个新成员平均关税税率的下  调,使一体化产生贸易转移的负面效应缩小,有利于中国扩大  与新成员国的大多数贸易项目。技术标准的统一,中国企业可  以从中受益:有助于中国企业拓展新成员国的市场,同时还可  能因为产品同时在东欧和西欧市场销售取得更大的规模效  应。比如,只要根据欧盟标准获得认证的中国产品,就会在新  成员国得到认可[ 3]  。  再次, 新欧盟的消费层次比以前更广泛, 即产品需求更  加多样化。随着欧洲统一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和深化, 这一特  点为我国企业占有欧洲市场提供了契机。欧盟此次吸纳十个  新成员国与以往几次扩大有所不同的是, 新加入的国家在经  济上远远落后于现有成员国, 新老国家收入悬殊——据欧盟  委员会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 以平均购买力计算, 即将入盟  的十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相当于现有成员国的40%, 这个  差距是前四次扩大时所没有的。  最后, 欧盟东扩促进区域内整体贸易环境的改善。过去  中东欧国家市场经济还不成熟、 体制还不完善, 入盟后在欧  盟框架内, 政治、 国家安全、 周边环境相对更加稳定, 各国  政府可以把更多精力用在发展经济上, 加快追赶老成员国经  济发展的步伐, 这给中国企业提供更多的贸易、 投资机会。  更为重要的是, 在欧盟统一的贸易管理体制下, 商业环境进  一步改善, 市场管理更加规范, 企业投资的经营风险下降,  我国企业能更多地在新成员国内开展投资活动, 双边贸易也  更加活跃。  三、从广东省看中欧贸易发展前景  欧盟是广东最大的出口市场之一, 广东与欧盟的双边进  出口额占全国对欧盟贸易额的五分之一以上[ 4]  , 因此, 广东  省与欧盟的双边贸易现状对中欧贸易现状乃至未来发展都具  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 近年广东与欧盟贸易发展概况与存在问题  据广州海关统计, 2005年, 广东与欧盟的进出口贸易额  达到1亿美元, 比上年大幅增长8%, 占我国对欧盟  贸易的5%, 是我国与欧盟贸易额最大的省份。其中, 广  东对欧盟出口8亿美元, 增长1%;自欧盟进口  3亿美元, 增长1%。此外, 广东与欧盟此次东扩的十个  新成员国贸易发展良好 : 1997年, 广东省对十国出口总值为  3亿美元, 到2003年, 出口总值达到3亿美元, 尽管在广  东对欧盟出口总额中所占比例有限, 但双边贸易良好的发展  势头和欧盟东扩带来的新机遇, 中欧贸易的发展前景是值得  我们期待的。  在中欧双边贸易良好的发展趋势下, 近年来也出现了很  多问题。在机电产品、 纺织服装品和鞋类等这些中国出口欧  盟的主要产品上, 欧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尽可能地限制中国  产品进入到欧盟市场。在配额即将成为历史的时候, 技术贸  易壁垒和反倾销成为欧盟限制中国产品进入欧盟市场的主要  手段, 尤其是技术贸易壁垒, 因其合法性和灵活性, 成为近  年欧盟针对中国出口商品所采取的最广泛、 最频繁的手段。  欧盟东扩后, 25个成员国执行统一的准入标准, 广东对欧  盟的出口贸易面临着更多的挑战。  (二) 针对欧盟东扩给中国出口带来的挑战提出相应的  对策  欧盟东扩在给广东或是整个中国与欧盟的双边贸易带来  更多机遇的同时, 也带来一定的副面影响, 比如贸易转移效  应对中国出口产品量的副面影响、 贸易技术壁垒范围扩大使  企业遭受更多技术标准限制、 来自反倾销的压力增大等。因  此采取积极的态度对待欧盟东扩, 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应  对, 对广东乃至中国与欧盟对外贸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政府要加大法规标准的制定力度, 将技术规范纳入  法规, 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尽力争取将我国具有相对优势的项  目标准纳入国际标准体系, 从而将未达到我国技术标准的欧  盟产品拒之门外, 增加我国经贸谈判的筹码。  2.企业和政府都应加强对欧盟东扩后的欧盟统一市场  规则的研究。欧盟目前执行的有关法规和技术标准会很快地  应用到新成员国, 这要求主要向这10个新成员国出口的企业  尽快掌握欧盟的相关规则, 注意规范自身的贸易行为, 加强  行业自律, 以合理的价格进行有序竞争, 降低反倾销制裁程  度。同时,也要积极运用WTO相关规则,保护自己正当的  贸易权力, 并就欧盟东扩给中国造成的贸易损失与欧方进行  补偿谈判[5]  。2007年第1期 欧盟东扩对中欧贸易的影响  85  3.企业应重视产品技术标准、 质量标准的研制工作, 努  力寻求突破欧盟技术标准限制的对策。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  限制措施主要是针对我国那些技术标准低、 附加值低的出口  产品提出的。因此, 企业应在产品生产中注重质量提高, 加  大科技投入和技术引进的步伐, 强化绿色包装和清洁生产机  制, 提高技术标准, 推出高附加值的新产品[ 6]  。  4.为应对欧洲市场扩大、 消费人口增加和消费层次深  化的趋势, 我们应努力改变出口商品结构单一的状况, 实现  商品结构多元化 ; 从单纯依靠价格竞争手段过渡到综合运用  多种非价格竞争手段,转变单纯以低价格、 高数量扩大出口的  战略。  5.欧盟东扩后东欧产品可在欧盟范围内流通, 因此利  用东欧国家较低廉的劳动力和投资成本, 直接投资办厂, 有  助于扩大产品在欧盟市场的份额, 这是应对欧盟贸易壁垒的  最好办法。  参考文献:  [1]Viner,J,The Customs Union Issue,Carnegie Endowment[M],New  York,  [2]白英瑞欧盟:经济一体化理论与实践[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3]汤碧欧盟东扩开及其对中欧经贸关系的影响[J]国际经济合作,  2004(4) : 31-  [4][5][6]中文欧盟 “添丁” 福兮祸兮?广东对欧盟贸易新态势[J]中  国海关,2004(5) : 36-  (上接第81页)  泰国在为农村 “输血”、 “造血” 方面有不少行之有效的  做法。几十年来, 泰国一直高度重视农村金融, 以农村金融  为杠杆, 推动农业发展。泰国农业资金具有比较广泛的来源  渠道 : 一是银行通过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账户吸储 ; 二是农  业和农业合作银行以特许贴现率向泰国银行进行票据贴现和  再贴现来获得资金,一般情况下特许贴现率为5%;三是向  世界银行、 日本海外经济协力基金会和美国国际开发署等国  际金融机构借款 ; 四是政府财政拨款 ; 五是发行债券。这样  一方面能够基本保证将农村剩余资金留在农村, 另一方面又  源源不断地为农村 “输血”, 这使泰国农业发展具有比较充  足的资金保证。泰国这些农村金融举措得到了回报, 它不仅  促进农业稳步增长,而且推动了泰国农村工业化的进程,  1997年东南亚爆发金融危机, 泰国之所以能够较快地渡过难  关, 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有一个稳固的农村。泰国的农村金融  经验对中国有直接的借鉴价值。  (四) 建设文明乡风与建立贷款抵押担保机制相结合。  应该采取有力措施改变农民欠贷不还的现象。一方面要  在农村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倡导健康文明的新风尚, 培育造  就新型农民, 破除欠贷有理的观念 ; 另一方面要建立适合农  村的抵押担保机制, 创造 “好借好还” 的环境氛围。由政府  协调组织,设立由财政、企业、农户出资的信用担保基金,  发展农村互助担保组织, 建立区域性信用再担保机构。鼓励  民营资本针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建立专业性贷款担保中  介机构 ; 引导发展农村互助担保组织。要针对农户和农村中  小企业的实际情况, 实施多种抵押担保办法, 探索实行农具、  牲畜、 农作物收获权等动产抵押、 仓单质押、 权益质押、 农  户联保等担保形式。应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的担保机构并  存。通过政策优惠, 鼓励各类信用担保机构积极拓展符合农  村特点的担保业务, 有条件的地方可设立农业担保机构, 建  立小额农贷担保基金。可以借鉴泰国经验, 给农民贷款不是  以固定资产为抵押来决定, 更多的是看农民的未来收入。  制度经济学认为, 制度是调整和规范各行为主体一种外  在的组织结构形式, 其实质调整和规范的是各行为主体利益  一种内在的结构安排。中国农村金融缺位, 实际上是一种金  融制度的缺位。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农村金融缺位问题, 还  需要从制度入手, 建立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金融体系。  中国农村金融改革的目标, 是要解决农村整体上资金匮乏的  问题, 形成以各政策性金融机构、 商业性金融机构为主、 其  他合作金融组织辅助配合的多元化、 竞争性的农村金融组织  体系。只有做活农村金融这篇文章, 才能提升农业科技水平,  促进农产品深加工, 增强农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从整体上提高中国农业效益, 提高农民福利水平。  参考文献:  [1] 谢平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体制改革的争论[J]金融研究,2001  (1)   [2] 高帆我国农村中的需求型金融抑制及其解除[J]中国农村经济  2002(12)  [3] 马晓河等当前我国农村金融面临的困境与改革思路[J]中国金融  2003(11)  [4] 张杰解读中国农贷制度[J]金融研究2004(2)  [5] 周小川关于农村金融改革的几点思路[J]经济学动态2004(8)  [6] 温铁军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如何破题[OL]中国金融网,2004-  11-  [7] 徐滇庆农村金融改革与民营银行[OL] ,2004-  5-  [8] 何安耐,胡必亮主编农村金融与发展-枣综合分析、 案例调查与  培训手册[M]经济科学出版社,   [9] 马忠富中国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   [10] 何广文合作金融发展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M] 中国金融出版  社,

貌似比较有难度

与此同时,积极开拓中东欧国家基础设施市场的中国企业获得了一批桥梁、电站、高速公路等建设项目。其中,首个利用中方优买贷款实施的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跨多瑙河大桥已于去年底通车,塞尔维亚科斯托拉茨电站的一期项目大修也已经完工。

关于中东的论文主题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已被卷入全球化大潮中的中东地区经济现代化,其注重经济合作和经济一体化的特征日益明显。同时,复杂的世界经济形势带给中东的不仅仅是机遇,更多的是风险,中东地区经济发展的前景也会因此而显得更加复杂和难以预测。这就要求对中东经济现代化问题的研究绝不能仅仅着眼于本地区,而是应把它放在国际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中去思考。  经济全球化和经济现代化辨析  在此,我们首先要搞清楚经济全球化和经济现代化各自的内涵及特征,以便更深刻地认识中东现代化进程。当前人们对经济全球化下的定义难以达成共识,但通俗地讲,它是指经济活动逐渐步入国际化,生产逐渐开始跨越国界,是指资本、商品、服务、劳动、技术以及信息等生产要素超越市场和国界进行扩散的现象,或者说它是“一场以发达国家为主导,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而且,它是以通讯技术革命和科技革命为原动力的。在产品和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变革极大地推动了过去近20年经济活动的全球化,这些变革由于其较强的扩散性,与新的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紧密相关,从而推动了“新的技术经济范式”的发展,该范式是以知识密集型的产品、新的公司组织和系统结构的深刻变化为主要特征的。  经济现代化是从工业化和技术化中演绎出来的一个新概念,它是人类摆脱旧的经济观念束缚、将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兼收并蓄、在矛盾和斗争中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曲折发展过程,是人或者人类社会对经济发展及其运行机制作出理性反应的过程。经济现代化是目前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包括中东地区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地区实现经济现代化的任务尤为艰巨。就全球范围来看,各国经济现代化呈现一些共同的特征,即其核心都是工业化,并贯通于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电讯业,以及其他服务行业等各个经济部门,其过程具有很大的冒险性和曲折性。另外,经济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这一大系统中的子系统,而社会现代化是个综合平衡的发展过程,经济、文化、政治等各个层面上的现代化彼此牵制、彼此促进,任何一个方面的现代化都不可能独立完成,因此经济现代化必须与政治、文化的现代化同行。  与经济全球化一样,经济现代化的原动力也是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变革。事实证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以及其他西欧发达国家每经历一次工业革命和技术革命,总会获得飞跃式发展,世界现代化总是在工业革命和技术进步的过程中不断向前推进。现代化与全球化都是源生于西方发达国家,而后由中心向全球扩展,这就决定了各国在走现代化道路或应对全球化时或多或少会借鉴甚至模仿西方的发展模式,其传统文化、生活方式、经营模式、发展理念等会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方化或世俗化的冲击。另外,经济现代化和全球化一样都具有开放性和全球意义。  虽然经济全球化和经济现代化之间存在着共性,但二者并非完全等同。首先,经济全球化是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中心、在强权国家利益主导下以势不可挡的趋势向边缘扩散,处于边缘的中东地区发展中国家或其他地区会身不由己地被卷入其中应战,但实现现代化却是每个民族国家出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愿望而作出的自然抉择,往往以十分积极的姿态应对。其次,经济全球化是个别民族国家的利益扩充到全球范围的横向拓展的进程,而经济现代化则是民族国家经济进步的一种历史纵向的发展过程。再次,经济全球化是跨越国界、跨越文化和意识形态的现象,无明显的文化、价值观念、伦理等个性特征,而每个主权国家却可以根据自身的历史积淀和文化传承来选择适于自身特点的现代化发展模式。最后需要指出的是,经济现代化更多体现的是纯经济上的意义,它虽然和政治有关联,但对国际政治体系影响相对微弱,而经济全球化却有着强烈的政治特性。苏联解体后,世界逐渐向一极发展,美国在争得霸主地位后调整了其经济政策,摒弃原有的“经济国家主义”,转而推行“经济国际主义”,这个背景决定了全球化和政治难以分割。按照法国学者雅克·阿达的理解,经济全球化就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对世界的支配和控制,全球化进程就是资本主义横行世界和肆虐全球的进程。因此,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已远远超出纯经济的意义,截至目前,经济全球化还是中心强权国家利益主导的全球化,这把“双刃剑”对于中东等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可能是“陷阱”,而不是机遇,甚至可能会付出牺牲主权的惨重代价。  全球化背景下中东地区的经济合作  中东经济的现代化既是地区性问题,也是全球性问题。中东各国由于自然资源、人口状况、生产力状况、技术力量等因素的差异,它们各自选择适合于自己的现代化模式,但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中东各国纷纷走上经济合作之路,将经济现代化和全球化融为一体,并着重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一)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  1973年中东战争之后石油价格大幅度上涨,中东地区出现了发展经济的有利时机。西亚各国因人口基数小、避低就高的就业观念、伊斯兰教对妇女参与社会活动的限制,以及有限的技术等因素所致,劳动力很少,不得不大量依靠外来劳工。南亚和东南亚的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向西亚输入。印度和巴基斯坦是最先向西亚输送劳工的非阿拉伯国家,孟加拉国、菲律宾、泰国和东亚的韩国紧随其后。据统计,1975年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韩国和泰国输向西亚的劳工占整个南亚、东亚和东南亚的2%,到1980年此项比例升至54%,到1989年有所降低,为50%左右。而印度和巴基斯坦相反,1975年占97%,到1989降到不足30%。孟加拉国和斯里兰卡所占比例由1975年的1%升到1989年的22%。从20世纪 70-80年代早期,韩国一直是西亚劳动力的重要来源地,尤其是肋年代达到高峰,人数超过 15万,90年代以后这种地位显著下降,跌至不足1000人。这种趋势反映了南亚和东南亚廉价劳动力输出国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强,同时也是韩国经济状况不断得到改善的结果。  阿拉伯国家内部的劳务流动主要表现为非产油国的劳动力大量向产油国流动,他们一方面可以赚取大量外汇,另一方面也缓解了本国的就业压力。中东地区一些经济严重依赖侨汇收入的劳务输出国在敦促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劳动力互动中起到了积极作用,并促成1976年阿拉伯国家间相关协议的签定。  据对劳务输出国的调查表明,中东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劳务流动的特点是批量大、期限短,一般是2至5年,另外,流动的一般是非技术的或者半技术的人员。而从发达国家进人的多是长期的技术劳务,被称之为“脑力输出”。中东地区劳务流动的另一特点是受石油价格影响较大,在20世纪80年代初时对外籍劳工的需求量最大,1983年以后油价下跌,中东国家相应也减缓了劳务合作的进程。  (二)金融和资金的一体化  为了应对汹涌而来的金融全球化浪潮,中东各国纷纷进行金融体制改革,加强地区金融业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由传统的金融体制向全球一体化转型,成为中东经济合作中最有成效的领域。当前,根据国内一些学者的总结,中东国家金融一体化主要显现出下列特征:由国有化转向私有化、由小型化转向规模化、由单一化转向全能化、服务由柜台转向网络化、由国别化转向区域化、逐渐进入世界一体化进程中,主要体现为中东国家的银行纷纷在海外开设分支机构,并向国际资本市场发行股票和金融债券,逐步引进新的国际金融管理模式,加快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并迅速加入金融兼并的浪潮之中。此外,中东伊斯兰银行也开始显现全球化发展的趋势,扩展到亚、欧、美等地区,并在英国、瑞士、美国、印度、巴拿马和中国等非伊斯兰国家设立分支机构,开展跨国金融业务和投资开发。  (三)生产和贸易的合作  日本是中东石油生产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它在这些国家的进出口总额中约占1/4,欧洲位居日本之后。而非产油国的贸易伙伴主要是欧洲国家,如法国占摩洛哥进口额和出口额各为35%左右。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油价的回升,阿拉伯国家间的贸易额迅速增长(其中 70%为石油、石油产品和农产品),80年代后随着油价的跌落开始下降。海湾战争后,为了促进阿拉伯国家间的经贸合作,阿拉伯货币基金组织曾设立专项基金,阿拉伯国家还合作建立一个贸易信息网络,进一步加强了它们之间的市场联系。2001年油价再次下降,致使贸易出口大幅度回落,在进口方面有所增长。从总体上看,本世纪中东国家的贸易基本保持顺差,改变了上世纪90年代的贸易逆差状况。  中东地区生产领域的合作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有所发展。阿盟为促进阿拉伯国家间的地区贸易合作,早在1964年就成立了阿拉伯经济统一理事会。此后还成立了阿拉伯联合公司、阿拉伯工业投资公司、阿拉伯矿业公司、阿拉伯药品工业和医疗器械公司,以及阿拉伯牲畜发展公司等经济协调机构,它们极大地推动了该地区生产领域的合作。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在中东地区生产领域的合作中起到了积极作用,由它组建的一系列组织为促进石油工业、完善石油生产下游服务、协调各成员国政治、经济、军事和安全关系等方面发挥了有效作用。70年代中东地区的农业合作也有所发展。1976年阿盟13个成员国签订了建立农业发展基金的协议,帮助阿拉伯国家发展农业,以解决中东粮食短缺的难题。  中东经济现代化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可以看出,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中东地区经济合作和现代化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存在的问题也十分突出。中东经济现代化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1)对外依赖性较强,主要表现为:资源较单一,除了石油较充足外,其他资源相对匮乏,需要从国外调入;工业化投资主要靠吸引外资,其经济某种程度上受到大国的操控;科技和设备严重依赖于国外;缺少足够的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健全,在国际市场上还不能运作自如,尚有许多空档。(2)经济出现双重结构,即经济思想和经济结构的二元性特征。从思想上体现为传统文化与西方科学技术的并存,一方面将科技作为经济现代化的第一生产力要素,另一方面又将传统作为经济增长的精神文化力量。在经济结构上,中东经济显现出大工业与小农经济、游牧经济和小型企业的并存。面对汹涌而来的世界经济发展浪潮,中东地区的经济现代化之路将更加艰辛和富于挑战性。目前,世界经济正逐渐向全球化和地区化两种趋势发展。对于全球化和地区化的关系有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地区化会不可避免地加大地区间的冲突,其结果是最终会导致国际体系的破裂和地区保护主义的加强。另一种观点认为,区域一体化会加强全球化的发展。因为从当前国际贸易和资金流动迹象来看并未形成排外的地区集团,且经济全球化已由公司和市场的技术重组大大向前推进了。地区化的发展不可能对全球化构成威胁,地区主义和全球主义之间产生积极的作用需要一定的条件,最重要的是在维持自身发展模式的同时在多大程度上对外开放,即所谓的“开放的地区主义”。  近20年来,中东一些国家虽然以贸易自由化、金融自由化、私有化为主要目标制定了若干调整计划,并逐步取消政府干预,开放国内市场。但这些改革并没有实现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现代化目标,传统农业社会的基本特征仍然十分明显,新的投资和发展机遇还很少。全球竞争的构成元素和关键作用已由新技术来承担,即必须要有充足的具备专业技能的劳动力、可以刺激技术发展的竞争环境和合理的动力机制,如果单单利用传统的方法和经济策略来推行改革计划与提高其竞争力是不现实的。因此,目前中东国家首先要培植合理的工业生产能力,进行经济结构改革,并制定灵活有效的政策,以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以便获得长期能够自给的能源和自我发展。其次,由于中东大多数国家的贸易模式主要建立在资源密集型和农产品、原材料的基础上,还处于原始的阶段,最终导致资金大量外流。中东是世界上资金外流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最高的地区。中东地区必须进一步加强同发达地区或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并应制定相配套的长期发展战略和以出口为导向的策略,充分利用世界市场,促使生产和出口模式升级,最终扼制资金外流。再次,中东应进一步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充分发挥互补优势。当前在经济区域一体化的利弊上还有争议,但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地区合作是非常有效的手段,因为当前全球化和地区化趋势已经显露,地区合作有利于商品和服务的互动与基础设施的建设,最终可形成规模经济。最后,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发达国家的外援仍然会源源不断地输入中东,中东地区应根据具体的经济状况来进行资金和能源的分配,尤其要考虑到市场和政策等因素。  当然实现上述目标的前提,就是如何形成地区间的协商以推进中东和平进程,创造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稳定的周边环境。地区冲突对中东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由于地区冲突难以平息,中东许多国家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都用于扩军备战,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的力度。据统计,中东18个国家中有11国的国防开支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5%,沙特的国防开支则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以色列、叙利亚和约旦等国该值均超过8%。阿以冲突给这一地区的合作带来极大的阻力,双方优势不能得到互补,致使许多中东国家蒙受经济损失。据估计,仅在1996年,以色列因阿拉伯国家的联合抵制损失就达400亿美元,而阿拉伯国家因以色列的封锁和控制同样遭受数以百亿美元的损失。巴以冲突使巴勒斯坦的经济更是屡屡受挫,2000年9月以来,巴勒斯坦因赴以色列劳工减少导致收入下降、贸易锐减、失业增加、税收减少,以及旅游收入下滑等所遭受的直接损失有45亿美元。自2002年4月以色列加强对巴勒斯坦城镇的封锁和宵禁以来,巴勒斯坦每天损失就达600万美元,其经济几近于崩溃。而以色列在2000年以后的近两年中也损失达50亿美元。  总之,近些年来,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两种基本趋势不断上升。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它们将相互交织作用,会对中东地区的经济现代化形成极大的冲击,强大的地缘经济发展势头会使地区之间的经济关系越来越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可能会导致分歧、相互指责和地区保护主义的不断强化。中东惟有在加强地区经济合作的基础上建立一种开放的、面向全球的国际经济体系,才可能在强力竞争中找到生存的空间,避免被国际经济规则边缘化、甚或被淘汰出局。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中东问题—地理频道 中东,一般指西亚沿地中海的一些国家和非洲的埃及等地。历史上长期以来的中东问题的核心就是巴勒斯坦问题。 公元前11世纪,犹太人的远祖希伯来人来到巴勒斯坦地区,后因罗马帝国入侵,犹太人被驱逐出该地区,在此后的1000多年间,该地区成为阿拉伯人的长期居住地。逃往西欧的犹太人饱受压迫,19世纪末兴起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想在这里建国。1947年11月,美国控制下的联合国通过了巴勒斯坦地区“分治”,建立一个犹太国家和一个阿拉伯国家的决议。以色列建国后,先后通过四次中东战争,占领了巴勒斯坦大片领土。此后双方冲突不断,多年的战争给巴以双方造成了惨重损失。进入90年代,在各方努力下,巴尔干和平进程加快。但由于积怨太深,民族矛盾、领土争端和宗教纷争及超级大国插手干预,使问题迟迟不能解决。沙龙执政之后,巴尔干冲突明显升级,中东和平问题再次陷入僵局。 学科分析 从地理学科分析: 1.该地处于“五海三洲”之地,地理位置重要。 2.这里有世界上最大的储油区,石油的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一半以上,具有储量大、埋藏浅、出油多、油质好的特点。 3.重要的位置,丰富的石油,巨大的经济利益,成为世界列强争夺的焦点。 4.该地受副热带高压带的控制,降水少,水资源极端缺乏。约旦河西岸目前80%的淡水资源被以色列人控制和消费,导致巴勒斯坦人生活和生产用水十分紧张。水资源争夺成为巴以冲突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历史学科分析: 1.中东问题是长期以来资本主义国家殖民统治的恶果。在一战前的一千多年,巴勒斯坦地区一直是阿拉伯人的长期居住地。一战后,英国取得了在这一地区的“委任统治权”,英国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陆续迁往巴勒斯坦。 2.中东问题又是大国强权政治的产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控制的联合国通过了巴勒斯坦地区“分治”、建立一个犹太国家和一个阿拉伯国家的决议。1948年,犹太人国家以色列建立,但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国家长期没有建立起来。在西方大国英、法、美霸权主义支持甚至直接参与下,以色列先后四次进行中东战争,侵占巴勒斯坦、约旦、埃及、叙利亚大片领土,更加剧了宗教、民族矛盾,使中东地区长期处于动荡之中,不但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极大损失,同时也不利于世界和平,不符合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从政治学科分析: 1.和平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但世界并不太平,民族矛盾、领土争端和宗教纷争使一些地区冲突不断,严重威胁着世界和平与安全。 2.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是威胁世界和平的主要障碍。中东问题的产生及迟迟不能解决,主要是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为了争夺该地区的控制权而插手干预的结果。由于美国长期以来偏袒以色列,助长了以色列的侵略扩张气焰,加深了以色列同阿拉伯国家的矛盾,近年来虽然出现了缓和的迹象,但要真正实现和平则十分困难。 3.民族和宗教问题处理的好坏对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统一具有重要影响。中东地区动荡不安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宗教纷争和民族矛盾的激化。 例题剖析 例题:石油被称为“工业血液”,每一次石油危机都使西方的工业国通货膨胀、经济衰退,导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2000年国际油价的攀升,导致欧美通货膨胀加剧,并给正在迅速发展的世界经济蒙上了一层阴影。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石油是地质时期 大量沉积在湖泊和海洋中变成 ,经过复杂的地质作用富集起来,它多半形成在 代及 代的湖盆和大陆架上。西亚最主要的产油国是伊朗、 、 和沙特阿拉伯。 (2)历史上由于该地区主要产油国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和伊斯兰革命,政局动荡,两次引发“石油危机”。简述两次石油危机的影响。 (3)2000年以来,世界油价一路攀升,由每桶不到10美元提高到40多美元。国际能源署一份报告认为,全球油价仍将维持高位。过高的油价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请说明油价过高将给世界经济造成哪些影响。 剖析:此题以石油这一最重要的常规能源为切入点,综合考查石油的成因、分布及其对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考查考生对地理知识的识记能力和对历史、政治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回答第(2)问,学生往往抛开两次中东石油提价所导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泛泛而论,不结合课本具体知识。回答第(3)问,学生往往只考虑对石油进口国的影响,而不考虑对石油输出国的影响,且容易停留在经济知识上,而不注意上升到国际经济新秩序的高度来认识问题。 (1)低等生物 有机质 中生 新生 伊拉克 科威特 (2)两次石油危机分别引发了20世纪70年代初和70年代末的经济危机;结束了资本主义世界长达20多年的“黄金时代”,出现了经济发展缓慢、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局面。 (3)石油作为一种关联性很强的产品,价格过高,会导致相关产品生产成本的增加,物价上涨。特别是依赖进口的石油消费国将会出现通货膨胀,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也将下降。对石油输出国而言,可以提高经济效益,保护不可再生资源,有利于长远发展,有利于争取有利的国际贸易地位,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中东地理位置重要,素有“五海三洲之地”之称。中东地区是亚欧非三洲的接合部,且正好位于东半球大陆的中心。中东周围环绕着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里海和波斯湾等国际海域,这些海域大大便利了中东与世界各地的联系。沟通上述海域的博斯普鲁斯海峡、达达尼尔海峡、苏伊士运河、曼德海峡和霍尔木兹海峡等,是重要的国际航道,也是扼守这些航道的重要门户。中东地区这种适中、临海的地理位置,使之成为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东方和西方、欧洲经西亚到北非的联系纽带和十字路口,从而在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伊斯兰因素。伊斯兰教至少以两种方式影响着国际关系的演变。一方面,穆斯林在全世界的总人口约有10亿,主要生活在北非、西亚、中亚、南亚和东南亚这一长长的孤形地带,它覆盖着重要的交通枢纽、战略要地、石油的主要生产国和输出国以及当今世界经济最有活力的地区,这样,穆斯林国家就构成了能够影响国际局势中力量配置的重要势力。另一方面,穆斯林世界充满贫穷、落后、战争和政治腐败,未来的发展极不确定,尤其是所谓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泛滥与流行,更对地区的稳定形成巨大冲击。因此,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国必须冷静地思考和制定与伊斯兰的核心地带——中东——打交道的策略和方针。石油因素。中国是一个新兴的石油生产大国,但更是一个石油消费大国,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对石油的需求将会大幅度提高。而中东的石油是满足中国需求的唯一来源。同时,作为一个有12亿人口的大国,还必须考虑到国家与民族的长远利益,在可替代能源大量使用之前,如何最大限度利用国际市场上廉价能源,保护国内资源,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经济与政治安全因素。中国要扩大对外开放,来自西方国家的资金、技术、市场和管理经验对中国的现代化的成败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一些西方国家在与中国的经济交往中一方面指望中国发生自然而然的政治变化,另一方面又经常使用经济和非经济手段直接干预中国的发展进程。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成长,一种“中国威胁论”流行起来。种种迹象表明,美国等西方国家似乎有意鼓动对中国的敌视,遏制中国的发展。面对这种局势,中国需要重新评估她所生存的国际环境,重新思考她的外交战略,这当然包括中东外交战略。经济合作因素。阿以和平进程不断取得进展给中东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合作带来希望,地区内的经济合作已经提上议事日程。在当今的国际事务中,中东天生就是容易引起争议的地区,当中东的经济合作还只是一种可能的时候,国际社会的分歧即已显现。美国主导了中东和平,美国当然要主导中东的经济合作,而欧洲则认为,它不能只投资无收益,它必须在中东的经济合作中得到应有的机会,它必须在中东和平红利的分割中获得应有的份额。因此,当毫无结果的中东与北非经济首脑会议在卡萨布兰卡散伙之后不久,欧洲就提出了环地中海区域经济合作的设想。欧、美在中东经济合作问题上的分歧表明,中东的重要战略地位并未因冷战的结束而降低,相反,由于政治力量的改组和变迁以及潜在经济机会的显现,中东似乎比原来有了更加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国经济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向前发展,中国与中东在能源开发、沙漠农业、石油化工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合作前景,因此,中国须制定战略,对中东地区的经济合作作出积极的、具有前瞻性的反应。  (二)确定中国中东外交战略的目标在世纪之交,中国的中东外交战略至少要实现如下目标:预防和消除伊斯兰激进主义以及极端民族主义的影响,为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创造良好的环境。支持和促进中东和海湾地区的安全与稳定,使中国能够在海湾获得稳定的原油供应,满足中国在世纪之交日趋增加的能源需求。增加和中东国家的经贸往来,努力在地区的经济活动中扩大中国的参与,逐步实现中国对外经济合作的多元化。全面发展与中东国家的关系,确保中东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对中国的同情与支持。  四、结束语冷战的结束以及海湾战争极大地改变了中东的政治地图,也改变了中东国家的议事日程,尤其是阿以之间从对抗走向和谈使得地区间的经济合作第一次成为一种现实的可能。然而,中东地区仍存在许多难以消除的矛盾与冲突,诸如伊斯兰激进主义的威胁、普遍流行的政治腐败和专制、各国对资源(尤其是水资源)的争夺等等,所有这些因素都威胁着中东的稳定与安全,使中东未来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中东是对中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地区,它的发展前景关系到中国的安全与稳定,关系到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尤其是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成长,中东在能源、市场以及其它经济领域对中国将变得更加重要。因此,中国积极参与中东事务,努力促进中东的稳定应该构成中国中东外交的基本态度。从现在开始,中国必须面向21世纪,制定一项长远的中东外交战略。

关于中东问题的论文

埃及迈出了历史性一步,世界也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民主、民众、民生”,终将成为这个世界上的最强音 数以百万计的民众聚到解放广场,行驶自己应有的权利,坚持,坚持,一直到取得胜利!埃及这个古老的国家,发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埃及人民的力量和作用,埃及迈出了历史性一步,世界也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埃及永远不可能再回到原状!  也许,我们也应该同样赞赏一下穆巴拉克总统——作为执政了30年的、曾经为埃及做过贡献的老总统,毕竟以大局为重,主动提出了辞职——以这样“和平”的方式,对“埃及人民渴求变革的愿望”作出了积极地回应。然而,对于有些网友为埃及总统辞职行为的“感动”,我也不得不说,穆巴拉克作为一个老牌政治家、领袖,他也实属“无可奈何花落去”;非到迫不得已、完全没有退路的情况下,我相信他是绝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的话,他充其量算是还算明智和理性的人物。如果像某些一贯头脑发热的政治家那样,总是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则将面临怎样不利的下场,后果也不好预料了。  埃及人民为所取得的成果而欢呼,而振奋。虽然埃及今后的路程还很长,这一切都只不过是个开端,但从历史进程看,谁也否定不了,埃及人民已经取得了这个世界上最空前的胜利!全世界民众都在关注和期待埃及人民会有一个更好的结果。 民众觉醒,是世界希望所在。埃及军方的表现,足以载入人类最光辉的历史,同时,也给那些所谓“政治家”们一记响亮的耳光……埃及军方面临“国家动乱”,以人为本,大义凛然地发表声明——“致伟大的埃及人民:你们的武装力量了解人民的合法权利,现在不会,将来也不会对埃及人民动用武力。”这个“不对抗议民众动武”的庄严承诺,看到了人类人性的一次大放异彩!这是埃及民众的幸事与自豪;同时,也深感中国同胞内心深处的哀痛。  从突尼斯到埃及,从西到东,从南到北,全球民众的觉醒,势不可挡,标志着这个世界已经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人类社会,最终要以民众的觉醒为标志,整个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 向埃及的民众表达最崇高的敬礼!他们的觉悟、胆识和勇敢精神,将永载人类的光辉史册!“埃及在6千多年的人类历史上发挥了关键作用。随着埃及人民要求行使他们的普世权利,历史的车轮以令人眩晕的速度飞转。谁走到时代的前列,谁就有资格代表人类的文明与进步,谁就有资格成为民众追逐、拥护、向往的榜样;而那些妄图阻止民众为自己的尊严、自由、民主和所有的权益而斗争的所谓政党、集团、组织,终将受到历史的唾弃。  民众的觉醒,历史的进步,是任何一时显赫的人物、任何一时强大的力量也阻挡不了的时代潮流。因为那是“人类尊严的力量,而人类的尊严不可剥夺。”埃及人民给我们的启迪和激励,他们的行动表明,追求社会正义无须通过暴力手段;在埃及,是非暴力的道德力量——不是极端主义,不是滥杀无辜,而是非暴力和道德力量——再一次使历史的轨迹转向正义。尽管我们看到的是埃及人,听到的是他们的声音,但我们的耳边却响起历史的回声:这是德国人推倒柏林墙、印度尼西亚学生走上街头、甘地领导人民走上通往正义之路的回声。  从解放广场,传来的呐喊,它响彻全球!  坚信,“民主、民众、民生”,终将成为这个世界上的最强音!!!

考试之后就有答案了啊。。。。

伊斯兰因素。伊斯兰教至少以两种方式影响着国际关系的演变。一方面,穆斯林在全世界的总人口约有10亿,主要生活在北非、西亚、中亚、南亚和东南亚这一长长的孤形地带,它覆盖着重要的交通枢纽、战略要地、石油的主要生产国和输出国以及当今世界经济最有活力的地区,这样,穆斯林国家就构成了能够影响国际局势中力量配置的重要势力。另一方面,穆斯林世界充满贫穷、落后、战争和政治腐败,未来的发展极不确定,尤其是所谓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泛滥与流行,更对地区的稳定形成巨大冲击。因此,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国必须冷静地思考和制定与伊斯兰的核心地带——中东——打交道的策略和方针。石油因素。中国是一个新兴的石油生产大国,但更是一个石油消费大国,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对石油的需求将会大幅度提高。而中东的石油是满足中国需求的唯一来源。同时,作为一个有12亿人口的大国,还必须考虑到国家与民族的长远利益,在可替代能源大量使用之前,如何最大限度利用国际市场上廉价能源,保护国内资源,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经济与政治安全因素。中国要扩大对外开放,来自西方国家的资金、技术、市场和管理经验对中国的现代化的成败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一些西方国家在与中国的经济交往中一方面指望中国发生自然而然的政治变化,另一方面又经常使用经济和非经济手段直接干预中国的发展进程。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成长,一种“中国威胁论”流行起来。种种迹象表明,美国等西方国家似乎有意鼓动对中国的敌视,遏制中国的发展。面对这种局势,中国需要重新评估她所生存的国际环境,重新思考她的外交战略,这当然包括中东外交战略。经济合作因素。阿以和平进程不断取得进展给中东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合作带来希望,地区内的经济合作已经提上议事日程。在当今的国际事务中,中东天生就是容易引起争议的地区,当中东的经济合作还只是一种可能的时候,国际社会的分歧即已显现。美国主导了中东和平,美国当然要主导中东的经济合作,而欧洲则认为,它不能只投资无收益,它必须在中东的经济合作中得到应有的机会,它必须在中东和平红利的分割中获得应有的份额。因此,当毫无结果的中东与北非经济首脑会议在卡萨布兰卡散伙之后不久,欧洲就提出了环地中海区域经济合作的设想。欧、美在中东经济合作问题上的分歧表明,中东的重要战略地位并未因冷战的结束而降低,相反,由于政治力量的改组和变迁以及潜在经济机会的显现,中东似乎比原来有了更加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国经济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向前发展,中国与中东在能源开发、沙漠农业、石油化工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合作前景,因此,中国须制定战略,对中东地区的经济合作作出积极的、具有前瞻性的反应。  (二)确定中国中东外交战略的目标在世纪之交,中国的中东外交战略至少要实现如下目标:预防和消除伊斯兰激进主义以及极端民族主义的影响,为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创造良好的环境。支持和促进中东和海湾地区的安全与稳定,使中国能够在海湾获得稳定的原油供应,满足中国在世纪之交日趋增加的能源需求。增加和中东国家的经贸往来,努力在地区的经济活动中扩大中国的参与,逐步实现中国对外经济合作的多元化。全面发展与中东国家的关系,确保中东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对中国的同情与支持。  四、结束语冷战的结束以及海湾战争极大地改变了中东的政治地图,也改变了中东国家的议事日程,尤其是阿以之间从对抗走向和谈使得地区间的经济合作第一次成为一种现实的可能。然而,中东地区仍存在许多难以消除的矛盾与冲突,诸如伊斯兰激进主义的威胁、普遍流行的政治腐败和专制、各国对资源(尤其是水资源)的争夺等等,所有这些因素都威胁着中东的稳定与安全,使中东未来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中东是对中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地区,它的发展前景关系到中国的安全与稳定,关系到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尤其是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成长,中东在能源、市场以及其它经济领域对中国将变得更加重要。因此,中国积极参与中东事务,努力促进中东的稳定应该构成中国中东外交的基本态度。从现在开始,中国必须面向21世纪,制定一项长远的中东外交战略。

关于东盟的论文

给你个提示,写写歌手之类的

2005年南博会期间,我和妈妈有幸参加了10月19日南宁青秀山的美食节。来到青秀山,,只见满山青松翠柏,山风吹来,绿浪滚滚,如黄河波涛般的声音,轩昂壮观。真像蓬莱仙境一般。作文网 在美食节上,人山人海。有着来自东盟各国的朋友,那里的美食琳琅满目,有:烤虾、童子鸡、北京烤鸭、啊炳的烤全羊、烤鹿肉……我和妈妈买了烤虾、童子鸡、烤鹿肉,坐在绿茵茵的草地上,津津有味地品尝着。吃着东西,我还参观南博会会徽——朱槿花。会徽的底色是海蓝色的,象征着和平、美好。朱槿花是我们广西的区花,那十一片花瓣像十一条彩带,分别代表着美丽的中国和旖旎的东盟十国。美丽的花瓣,象无数双欢迎的手臂。11片花瓣间铺满了光荣与梦想,预示着中国与东盟十国人民互利合作,共享繁荣美好的未来。作文正在这时,美食节上空飘扬着《相聚到永远》这首歌。那歌声悦耳动听,让人如痴如醉。晚上回到家里,我梦见了我和东盟博览会吉祥物“合合”一起去东盟十国旅行。在曼谷,我们看见了闪耀的寺庙和宫殿,一流的购物中心和东盟最好的夜生活。在老挝首都万象,我们看见了庄严肃穆的佛塔,令人神往的博物馆,宽阔的林荫大道。来到柬埔寨首都,我们看见了皇宫、银塔和寺院还有湄公河。在越南首都河内,我们看见了有法国风格的建筑和清新、迷人的湖泊。在缅甸首都仰光,我们看见了施维达项塔、庙宇、神社。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我们作文看见了有传统特色和现代化的购物场所,不同风格的殖民地建筑以及世界最高的建筑物。印度尼西亚的首都雅加达是对比鲜明的城市,是通往印尼的门户。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我们看见了多姿多彩的夜生活、英特拉姆洛斯城堡和宫殿。在文莱首都斯巴加湾,我们看见了世界上最大的宫殿所在地。在新加坡,我们知道了新加坡是一个融合传统与现代,东西方文化相结合以及多元文化相辉映的亚洲国际大都会。它是东盟主要的门户和港口,以其最新潮的名牌和特具风味的美食而闻名。“再大的城市也装不下,双眼的眺望,梦想的宽广,共同的梦想才能有不熄的的信念和力量……”这首《相聚到永久》一直回荡在我心中。愿中国与东盟各国人民会更友好的相聚到永远。

  • 索引序列
  • 关于中东的论文
  • 关于中东欧的论文
  • 关于中东的论文主题
  • 关于中东问题的论文
  • 关于东盟的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