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青岛出版社总编辑

青岛出版社总编辑

发布时间:

青岛出版社总编辑

现任青岛画报总编辑是王基德。青岛画报编辑部是青岛日报社下属的处级单位,历任总编辑是张秉山、郑建华、龙思训、王基德。

《群力报》1945年2月7日创刊,停刊于1949年11月底。出过旬刊、5日刊、3日刊、日刊,共出刊518期。《群力报》,初创时为8开4版,1948年9月起改为4开4版,最高发行量为5.56万份。创办人为胶东区各救会主任张修己,总编辑为赵铎,继任总编辑有蒋守全(女)、陈晓东、于梦尤。该报初创时为胶东区各界人民抗日救国总会的机关报,1948年1月改为中共胶东区委员会机关报。1949年月,该报迁入青岛出版。青岛市由胶东区辖市改为省辖市后,该报并入《胶东日报》,于1949年12月1日迁至莱阳城出版。《群力报》是一张通俗化的农民报纸:一、文字口语化,读起来上口,群众能听懂。二、稿件短,标题生动。每版发稿十几篇,每篇大都二三百字。三、副刊活跃,既贯串政治教育,也实施文化教育。副刊的漫画多、歌曲多,图文并茂。1947年国民党军队进攻胶东时,一幅《小被三尺长》的漫画,形象地揭示出蒋介石兵力不足,必吃败仗的道理,传遍了整个胶东。

青岛出版集团总编辑是谁

■黄书元 人民出版社社长 入选理由:建立数据库,成立读书会,作为政治性、公益性出版单位的领头人,他赋予主题出版更丰富的内容、更灵活的解读、更鲜活的形式。 ■童健 浙江出版联合集团董事长 入选理由:他牢记文化企业社会责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集团构建了“双效统一”的考核体系,把出版导向、内容质量、党风廉政、队伍建设真正落在实处。 ■龚曙光 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董事长 入选理由:创建出版传媒业首家财务公司、首家基金管理公司,以“线上与线下结合,文化与金融结合”的发展路径,他带领中南传媒一直走在文化和金融融合的前沿、不断转型升级的前列。 ■陈贤义 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董事长 入选理由:他组建了专业的数字出版团队,搭建了全国第一个医学慕课平台,推出了全国首套医学数字教材,探索出了具有特色的医学数字出版模式,使人卫社数字出版风生水起。 ■吉西平 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入选理由:他带领读者出版人六年磨一剑,成功打造出版传媒业西部第一股,让资本的力量成为推动读者发展的新引擎。 ■杨杪 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入选理由:2015年的“双11”,文轩网单日访客过百万、销售图书300万册、销售额过亿元的佳绩,使以发行屡创辉煌的新华文轩在他的带领下,再次成为新华系电商中的旗帜。 ■李学谦 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社长 入选理由:在少儿出版融合发展的路上,他披荆斩棘,带领团队打造了数字图书馆、全媒体出版平台、全媒体推送平台等多个数字出版平台,这些都标志着由他布局的中少社数字出版已由实验室走向市场,成为少儿板块引领发展的新期待。 ■孟鸣飞 青岛出版集团董事长 入选理由:他巧借壳、善运作,成功打造城市出版第一股,成为城市出版社转型升级新样本,让一直稳固发展的青岛出版集团实现了一次全新的跨越发展。 ■王斌 中信出版集团总裁 入选理由:让企业在市场里游泳,让产品在内容上发力,让出版在理念上创新,让集团在创新中发展。他通过不懈探索,将中信出版打造为新三板首家国有出版股,并致力于将中信出版转型为内容互联网公司。 ■张克文 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 入选理由:他以“主业升级、产业转型”为发展理念,带领安少社着力开发少儿出版上下游产业,打造主业“升级版”,并组建了全国首家以出版为主体的跨国少儿文化产业集团,为中国少儿出版的转型树立了一个“安少”样本。望采纳

别人不知道,张指导是深爱的姚明的。

青岛出版集团由教育出版分社、科技出版中心、少儿出版中心、少儿期刊中心、两个图书编辑部、青岛财经日报社、商周刊社、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公司、出版置业有限公司、出版投资有限公司等经营实体组成,另有所属青岛市新华书店(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青岛人民印刷有限公司、外国教材研究所、出版艺术馆、新华出版照排公司、出版物资公司等单位。2009年,青岛出版集团销售收入16亿元,同比增长4%;集团总资产达到3亿元,同比增长83%。二十多年来,青岛出版集团(社)共获得包括国家图书奖、“五个一”工程一本好书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中国图书奖在内的18项国家级大奖;获国家出版物印刷金奖、银奖4项,有600多种(套)图书在省部级图书评奖中脱颖而出;出版的期刊《少年电脑世界》和《红蕾》进入全国期刊方阵;《青岛财经日报》和《商周刊》成为高端主流财经媒体。连续多次被新闻出版总署评为全国良好出版社;2006年被国家人事部、新闻出版总署评为全国出版系统先进集体; 2009年在全国首届出版社等级评估中被新闻出版总署评为国家一级出版社,并获得“全国百佳出版单位”称号;青岛出版集团被国家商务部、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广电总局四部委联合评为“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 另外,集团先后有19人次获得包括韬奋出版奖、中国出版政府奖人物奖、全国出版先进工作者、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全国中青年优秀图书编辑、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出版专家等多项荣誉称号。2009年3月18日,青岛出版社整体转制,正式成立青岛出版集团。集团成立后,全体员工正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坚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利用集团化发展的新平台、新优势,推进资本积累和品牌积累取得新发展、新突破,为把集团打造成为真正的文化骨干企业而不懈奋斗。蔚蓝的大海,造就了青岛出版人海纳百川的气魄和胸怀。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沿着改革和市场化的道路前行,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出版工作全局,加快实施出版战略转型和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加速资本积累和品牌积累,在转型中突破,在变局中提升,实现青岛出版产业的大发展。2011年5月18日,青岛出版社因发展的需要,由原址徐州路77号,乔迁至海尔路182号出版大厦。

青岛出版集团总编辑常红

我知道人民文学出版社有出版过一本《爱伦·坡短篇小说集》,现在就编在“名著名译插图本”系列中,基本上囊括了他的经典作品。至于翻译得好不好,我不敢说,因为我没有读过原文,不过,编辑质量不错,没有明显的错误。还有,如果你买回来看的时候觉得很沉闷,我相信,那肯定是正常的现象,不是翻译的错,因为有许多著名的西方作家都不喜欢这种风格:节奏缓慢,笔调沉闷,十分拖沓。

乱说一句,爱伦·坡一点儿也不沉闷,他又好玩儿又善良。。。。

我国的“图书漂流网”则缘起于创办者laow和jane在瑞士旅行时,在luzern狮子纪念碑前,第一次拾取到漂流书,于是就有了中国的图书漂流网站。目前网站拥有注册书友4000多人,注册图书超过400册,并在北京和乌鲁木齐设有两个“图书漂流”站。在更早的2004年,春风文艺出版社就曾把三本畅销书——石钟山的《遍地鬼子》、洪峰的《革命,革命了》和阎连科的《受活》进行了“放书漂流”。 上海市普陀区图书馆每年都会接收到来自热心居民、大学毕业生等送来的书,其中成色新、内容好的图书不在少数,如一些教辅书。这些书放在图书馆里可能无人问津,但对一些在校学生,却可能大有用处。因此,图书馆想到了“图书漂流”。他们设想首先在普陀区的9个街道(镇)图书馆和社区爱心超市设立永久性漂流书架,随后再利用部分大型超市的人气,进行自然漂流。 该活动有望在下个月与市民见面。上海甘泉街道已在大型超市、街道图书馆、公园等公共场所设3~4个永久“漂流”书架。居民们看到自己中意的书,可以随意取阅;看完后,可以将书放回原来的漂流书架,也可放到其他地点,继续“放漂”;居民们有想“放漂”的书,也可以随时放上书架,供人取阅。2005年7月28日至8月8日,在大连星海广场举办的中国国际啤酒节期间,举办了“悦读·大连”大型书展暨“图书漂流”活动。活动期间,在星海湾广场内设有20个图书漂流台,读者签字后可以免费取阅,在阅读后自愿归还。本次活动使大连市民体验到了阅读的另一种乐趣,也提升了啤酒节的文化氛围和星海湾的文化形象。 “春天漂流书”的组织者、湖南卫视《播报多看点》栏目制片人李泓荔表示,“春天漂流书”计划是一次别开生面的全民读书运动,是在构建一个在人群中永久性漂流的开放图书馆,是一个具有浓厚理想色彩、塑造全民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的知识工程。它将动员全民读书,并检验读书人的道德底线;同时,“读书漂流”活动中蕴含了游戏情节和神秘感觉,使得原本枯燥的读书活动充满了趣味。 “春天漂流书”的具体做法是:首先,在街头遗忘性地“放漂”印有特殊标志的图书,读者可以随意选取图书并带走,看完后也可以来换取别的书;其次,在城市主要公共场所设立永久性的“漂流书架”,供人们免费借阅或者以书换书。2007年初,在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的义乌小商品市场,悄然形成了一股图书漂流热。每天漂流到这里的一百多本图书,总是很快就被一抢而空。许多在义乌的外来务工青年说,因为有了图书漂流,他们的生活充实了很多,不再孤陋寡闻了。目前,义乌漂流的图书已增加到8000余册,内容涵盖历史,人文,小说,少儿读物,自然科学等等。 青岛打造图书漂流公交车 市民可放旧书共享公交车里配备上小书袋,让车厢里飘起书香。由青岛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交运集团和青岛出版集团主办的 “阅读青岛号”公交车揭牌暨《阅读青岛》首发仪式昨日在汽车东站举行。有关领导为“阅读青岛号”公交车揭牌,并向部分交运集团公交车、校车、出租车、长途车发放《阅读青岛》读物。本次活动首批发放3000册图书,准备了500个阅读袋。这也是青岛市首次尝试在公交车、出租车、长途车等公共交通工具上设立图书袋,提供图书供乘客取阅。主办方欢迎市民朋友共同参与到此次活动中来,对放置图书的类型、数量及活动方式提出意见和建议,同时也欢迎市民朋友把自己看过的旧书放置到公交“阅读袋”中,实现“图书漂流”,让图书发挥更大的作用。 阅读青岛漂流美韩《阅读青岛》出国门 青岛文化在美韩传播 青岛日报/青报网讯 2014年11月,市文广新局与交运集团、青岛出版集团联合启动图书漂流活动,数千本《阅读青岛》杂志和一批正能量图书依托公交车等交通工具在市民和游客间漂流。记者昨日从交运文化传媒公司获悉,《阅读青岛》还随着一位旅游达人漂出国门,传递到了韩国和美国懂中文的人士手中。游客仪女士时常游走世界各地。2014年,在青岛旅游期间恰逢青岛图书漂流活动启动,她觉得这个活动“既有文化味儿,又有公益范儿”,便决定让《阅读青岛》跟着自己跨国旅行。当到达韩国仁川国际机场时,一下飞机她就遇到了韩国民族仪式表演,她就把第一本杂志传递给一位懂中文的演职人员。在美国好莱坞环球影城门口巧遇到一对来美度蜜月的中国新婚夫妇,便将《阅读青岛》赠送给了这对小夫妻。在旧金山金门大桥时,仪女士将杂志传递给了大桥上一名祖籍山东的华裔警务安保人员。仪女士说,拿到杂志的外籍朋友都表示会把《阅读青岛》漂流活动继续传递下去。 厦门图书漂流协会是2009年5月1日由厦门80后作家、诗人上官朝夕发起成立的由厦门图书漂流协会主办的社会公益组织。协会本着“知识因传播而美丽”的宗旨和“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宣言,在厦门校园、社区、网络、报纸等反响热烈,成为厦门一道最美的人文景观!图书漂流,在一段文明美丽的奇妙旅程中漂流着书香!2009年由福建义工俱乐部接管,成为其在厦门分会一个分支机构。协会亦称厦门图书漂流社。厦门图书漂流活动反响热烈,在《福建日报》《海峡导报》《厦门电视台》《厦门晚报》《东南早报》《厦门广播电视报》《厦门商报》《厦门经济交通广播》《海峡生活报》《福建义工俱乐部》《福建生活网》《福建教育厅》《台海网》《厦门网》《新华网》《新浪网》等媒体均有报道。 ——中国出版界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图书漂流2011年7月1日起 ,由爱仁传媒策划,现代出版社出版的世界级选题· 精品好书《女孩时代》,开始在全国100多个城市,同步举行 图书漂流活动。活动旨在推动和促进优秀文化作品的传播,让“优秀作品造福人,先进思想引导人”。为中国的文化复兴,作出点滴贡献。该图书漂流活动地域,涵盖了34个省会、直辖市和各地历史与文化名城,以及港、澳、台地区。漂流地点包括各省市知名报社、电视台、妇联、计生委和图书馆等单位。活动为期6个月,届时将召开大型新闻发布会,评选“中国十大杰出读者”,揭晓“中国十大文明读书城市”。据悉,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出版界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图书漂流活动。之后将举行《女孩时代》·海选·“时代女孩”——全国形象代言人活动。活动详情 世界级选题·精品好书《女孩时代》·在漂流——全国100个城市图书漂流活动同步进行活动目的:1, 传播最优秀作品和最先进思想,促进中国社会和人类文明的进步。2, 通过漂流事件,是否能够回流到原地,来了解不同城市的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3, 评选“中国十大杰出读者”和“中国十大文明读书城市”。活动规则:1,收到作品的单位或者个人,将作为该作品,在该城市《女孩》的“监护”人和“市长”。请“市长”怀着一份感恩、兴奋和责任之心,让《女孩》在该城市漂流起来。2, 活动截止到2011年12月25日子夜零点,凡此刻持有《女孩》的读者,请务必在第二天将《女孩》用特快专递邮寄给我们。快递时不必付费,由我方到付即可。最后一人,请详细写明个人姓名和电话等联系方式,以便评选。3, 漂流期间读者,可以留下自己的“脚印”,以便参与评选。留脚印方法,可以在书的扉页和书尾空白处,留下姓名和联系方式。活动奖励:1,评选“中国十大杰出读者”,每人获得价值10万元的特殊大礼包一份。(具体保密)2,获得参加新闻媒体发布会的机会和资格,由活动方包销全程车费、住宿费和饭费等。3,《女孩时代》杰出志愿者十名,奖金和礼品若干。4,揭晓“中国十大文明读书城市”,并在媒体中予以公布。 如此播撒书香,传播文化,宛若中世纪的“漂流瓶”,给人一种神秘感和浪漫情调,漂流的是一个梦,一种信念。在中国大陆,“图书漂流”活动,断断续续已经有一、两年了,却悄无声息,2006年以来开始火起来。“图书漂流”正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时尚,漂流坊便是以倡导漂流时尚的一个网站。2008年初,热心公益的杭州接力棒网历经一年时间的准备,学习以前图书漂流的长处,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一种新的图书漂流模式:图书漂流点结合公益寄售店,大力发展有人负责的公益图书馆,您拿自己的闲置图书和接力棒漂流图书互换。从而保证了图书漂流的持续进行。

青岛日报社总编辑

1949年12月1日,中共青岛市委作出了关于出版《青岛日报》的决定。12月5日, 驻青岛的胶东区党委奉命迁回莱阳城,《胶东日报》同年12月9日停止在青岛出版而迁回莱阳城。在《胶东日报》迁回之前,中共青岛市委即着手组建青岛日报社。由胶东日报社、新华社胶东分社留下一部分干部、工人,,又陆续从新徐日报社、渤海日报社调来部分干部,并吸收旧报社的部分人员,建成了青岛日报社。当时新华社青岛分社设在青岛日报社,,对内是一个编委会。报社组建时共有干部68名(中共党员55名),工人50多名。报社实行社长制,设社委会和编委会。吴建任社长兼新华社青岛分社社长,,兼编委会书记,沙洪任副社长兼第一总编辑,兼编委会副书记,于梦尤任第二总编辑。 12月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青岛市军管会批示:准予中共青岛市委机关报《青岛日报》在本市出版。12月10日,青岛日报》正式创刊。

耿林莽,1926年生,笔名余思,江苏如皋人。晨曦诗社名誉顾问。1944年肄业于江苏省如皋南淮高中。历任徐州《新徐日报》编辑,青岛市青岛日报社编辑,青岛市文化局戏曲创作组创作员,青岛市文联《海鸥》文学月刊编辑,编审。山东省作家协会第三届理事,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主席,青岛市作家协会第二届名誉主席,中国诗歌学会第一届理事,《中国诗歌年鉴》编委及特邀主编。1945年开始发表作品。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当代著名散文诗作家。著有《醒来的鱼》、《五月的丁香》、《飞鸟的高度》、《草鞋抒情》、《耿林莽散文诗精品选》等散文诗集7部及《耿林莽随笔》、《人间有青鸟》等散文集多部。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主席、中国诗歌学会理事、《中国新诗年鉴》特邀主编、《散文诗世界》编委、青岛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求采纳

中国青年出版社总编辑

彭荆风 江西萍乡人,生于1929年11月,汉族。中共党员。原就职于成都军区创作室,任主任,职称文学创作一级,1956年加入省作协。1956年9月加入中国作协。于1990年退休。 靠自学成为作家。解放前只读过初中两年就因家贫失学,进报社当学徒、校对、记者、副刊编辑,还办过文学团体“牧野文艺社”;1949年参军后进入云南边疆,担任过编辑、连队文化教员、专业作家,还“当”过22年“右派”,“文革”中坐牢7年。1979年后又继续从事创作,担任过昆明军区宣传部副部长、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生活极坎坷又丰富。书目及简介: 《当芦笙吹响的时候》,短篇小说集。1954年9月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字数3万,印数1600。内收描述拉祜族人解放前后的悲欢离合故事,以及新的一代在战斗中成长的两个短篇。 《边寨亲人》,短篇小说集。1955年2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字数7万,印数25000。内收反映滇南边疆拉祜族人生活和边防军剿匪斗争的6个短篇小说。 《佧佤部落的火把》,短篇小说集。1956年12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字数6万,印数12000。内收描述佤族、景颇族、傣族生活的6个短篇,反映了解放初期边地人民对新事物的感触。 《祝福边防战士》,电影剧本。林予、姚冷、彭荆风合著。1957 年8月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字数6万,印数2万。长春电影厂拍摄时改名为《边寨烽火》,描述景颇人对新社会从迷茫走向理解的故事。 《芦笙恋歌》,电影剧本。彭荆风、陈希平合著。1957年8月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字数6万,印数2万。根据彭荆风短篇小说《当芦笙吹响的时候》改编。描述一对拉祜族男女解放前后的悲欢离合和反压迫斗争。 《驿路梨花》,短篇小说集。1978年9月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字数8万,印数40500。内收描写云南边地少数民族生活的短篇小说11篇。 《蛮帅部落的后代》,中篇小说。1979年3月由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字数7万,印数20万。描述了两个佤族部落解放前后从械斗仇杀,转变为和睦相处的故事。刻划了一个佤族少年的成长过程。 《鹿衔草》,长篇小说。1979年7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字数22万,印数58000。描述了深居原始老林里的苦聪人的苦难生活,以及人民解放军历尽艰辛去寻找苦聪人并动员他们走出老林定居。 《阿佤姐妹》,多幕话剧。苏策、陈希平、彭荆风合著。1980年2月由红岩出版社出版。字数8万,印数18万。描述阿佤头人两个女儿各受所爱的人(一个是解放军,一个是国民党)的影响而产生的矛盾冲突。 《爱与恨的边界》,长篇小说。1980年3月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字数9万,印数20741。以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为背景,描述了一个边防团队众多英雄人物的战斗历程和边地人民的关系。 《绿色的网》,中、短篇小说集。1981年8月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字数9万,印数2万。内收11个中、短篇小说。从各个侧面塑造了边地人民的战斗生活和“文革”十年动乱中各种丑类的嘴脸。 《雾茫茫》,中篇小说。1981年11月由群众出版社出版。字数9万,印数108000。以“文革”为背景,描述一个无罪入狱的瑶族青年与他的恋人相互信任的忠贞爱情以及对丑类的反抗。 《绿色的网》,电影剧本。1982年12月由贵州《山花》月刊发表。字数6万,描述一个傣族少女和两个侦察员(中国和越南)在原始森林中相遇产生的矛盾和斗争。由云南民族电影厂拍成电影。 《巫山一段云》,中、短篇小说集。1983年5月由花城出版社出版。字数10万,印数222000。内收8个中短篇小说。 《秋雨》,中篇小说。1984年4月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字数8万,印数6000。描述“文革”期间“造反派”想挑起部落之间的仇杀,遭到探明大义的佤族人的反对而产生的一系列矛盾。 《云里雾里》,中篇小说。1984年5月由群众出版社出版。字数7万,印数94000。描述一个边防士兵被误认为与瑶族少女有暖昧关系;她们在外敌入侵时却不顾个人的屈辱,英勇投入战斗。 《红指甲》,短篇小说集。1985年12月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字数25万,印数31000。这是作者的短篇小说自选集。内收31个短篇。著名老作家陈荒煤为此书写了长达两万字的序言。 《断肠草》,长篇小说。1987年4月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字数16万,印数15705。以两个苗族姑嫂为主角,描述了“左”风正炽的“四清”运动中,正直的苗家人所遭受的苦难。 《泸沽湖水色》,散文集。1989年9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字数11万,印数3000。内收29篇散文。有对云南边地风情的描述,有访问泰国的感受,也有对作家朋友的怀念。 《红指甲的女人》,中篇小说集。1989年11月由群众出版社出版。字数20万,印数9000。。这是作者的中篇自选集。内收4个中篇。有的写边防战斗,有的写美丽的傣族少女的纯朴…… 《师长在向士兵敬礼》,长篇小说。1992年7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字数15万,印数2220。以边地战争为主线,塑造了从将军到士兵的众多人物。同时在《中国作家》刊载和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广播。 《伴随白花蛇》,长篇小说。1994年8月——12月由《警坛风云》发表。字数22万,印数28万。描写一名边防女警官化装成傣族姑娘,潜入犯毒团伙,侦破了出入于边境的大犯毒集团的故事。 《九月衣裳》,散文集。1995年12月由云南教育出版社出版。字数14万,印数加2000。内收35篇散文。从多角度描述了边地的变化、昆明的民俗风情、作家的生活。 《秦基伟将军》,传记文学1996年9月由昆仑出版社出版。字数32万,印数5000。描绘了一代名将秦基伟战斗的一生。 《绿月亮》,长篇小说。1994年9月由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字数22万,印数30080。描述3个越狱犯的心态和他们重新犯罪后的不同结局。揭示了人性的美丑。 《孤城日落》,长篇小说。1999年5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字数24万,印数8000。以1944年中日腾冲之战为背景刻划了一个台湾慰安妇的悲壮人生。在《红岩》刊载后,又为《今晚报》、《春城晚报》连载。

找了将近两个小时,一开始本以为可以找到,没想到。。虽然知道你要的不是这些,但是还是给你留个纪念吧,希望你喜欢,也都是叶至善先生的书 科普杂拌儿_15154_html 失踪的哥哥 也是 这个需要登录下载-htm 这个可能是开名少年片段叶至善,江苏苏州人,生于1918年;1941年毕业于国立中央技艺专科学校农产制造科,曾任技师、教员;1945年进开明书店,开始了编辑生涯。 1953年,叶至善转入中国青年出版社,任编辑室主任;1956年,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成立。任社长兼总编辑,此后职务屡有变更;1981年退居二线,任中国青少年出版社编审委员会副主任。社会职务:现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顾问、中国编辑学会顾问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名誉副主席等。 半个多世纪来,叶至善先后主持或参与编辑的期刊有《开明少年》、《中学生》、《旅行家》、《农村青年》、《我们爱科学》等多种,丛书有《开明少年丛书》、《开明青年丛书》、《我们的书》、《少年百科丛书》等多种,为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出过不少主意,经常发表作品。 叶至善所作的《失踪的哥哥》(科幻小说)曾获全国优秀少儿读物二等奖,《梦魔》(科学家传记小说)曾获新长征科普创作一等奖及宋庆龄儿童文学银奖,《竖鸡蛋和别的故事》(科普作品集)曾获上海优秀科普读物一等奖及全国优秀科普创作荣誉奖。叶至善还获得中国福利会颁发的妇幼事业“樟树奖”,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颁发的老编辑“伯乐奖”。 叶至善经常发表关于科普创作的论说,已大多收入新近出版的杂文集《我是编辑》。

彭荆风,当代作家。江西省萍乡市人。他只读过两年初中,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随军进驻云南边疆。1952年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1955年出版短篇小说集《边寨亲人》。1956年与人合写电影文学剧本《边寨烽火》和《芦笙恋歌》,后拍成电影,受到好评。“文化革命”中,受林彪、江青集团迫害,坐了七年监狱。粉碎“四人帮”后,出版伤口有长篇小说《鹿衔草》,中篇小说《蛮帅部落的后代》、《爱与恨的边界》、《绿色的网》,短篇小说集《驿路梨花》等。《驿路梨花》一文是作者的粉碎“四人帮”后重新提笔的第一篇作品。

叶至善(1918年4月24日-2006年3月4日),享年88岁,江苏苏州人。曾任开明书店编辑。建国后,历任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兼《中学生》主编,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编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第一届理事、第二届副主席,中国科普创作协会第二届副理事长,民进第七、八届中央副主席。是第二至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中文名叶至善别名至善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江苏苏州人物关系叶圣陶父亲人物简介著有《失踪的哥哥》、《花萼与三叶》、《未必佳集》、《梦魇》。曾先后参与和领导编辑大型丛书《少年百科丛书》、《中国历史小丛书》、《中国历史故事集》、《儿童自然科学丛书》等。叶至善还获得中国福利会颁发的妇幼事业“樟树奖”,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颁发的老编辑“伯乐奖”,《全身的锻炼》一文被选入小学六年级《童年书架》42课。人物生平叶至善,1918年4月24日生于江苏苏州[1]。 二十二岁开始跟着父亲叶圣陶学习写作和编辑已五十余年。一九四五年任开明书店编辑,编辑《开明少年》月刊和其他青少年读物。一九五二年编《中学生》月刊。一九五三年转入中国青年出版社。一九五六年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成立,任首任社长兼总编辑。曾主持编辑《旅行家》和《我们爱科学》杂志。曾任第九届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名誉副主席。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名誉顾问等职务。2006年3月4日上午11时16分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88岁。叶至善成就及荣誉叶至善是著名的少儿科普作家、优秀编辑、优秀出版工作者。他主持少儿刊物如图书的编辑工作的五十多年中,为少年儿童写了大量优秀科普文章和图书。其中科学家传记小说《梦魇》获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一等奖,第二届宋庆龄儿童文学二等奖。《竖鸡蛋和别的故事》获上海优秀科普读物一等奖,第三届全国科普作品荣誉奖。除此之外他还曾参与策划编辑了《少年百科丛书》、责编了《叶圣陶集》二十五卷本。著作有: 《未必佳集》、《古诗词新唱》、《诗人的心》、《我是编辑》和即将出版的《科普杂拌儿》、《父亲的希望》等。基于叶至善对少儿科普工作和编辑出版工作的贡献。宋庆龄开创的中国福利会向他颁发了妇幼事业的最高奖《梓书奖》。他还是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评选的首届《伯乐奖》的获得者。作品特点叶至善先生出自书香门第,1945年正式进入开明书店,为父亲叶圣陶主办的初中生杂志《开明少年》做编辑,开始了给孩子们写科普文章的生涯。他努力揣摩孩子们的口味,注意他们的理解能力与阅读兴趣,用文艺的笔调来写科普,希望使孩子们喜欢读、读得懂。并且避免老师讲课的方式,诱发孩子们一同思考。这本书是叶先生几十年编辑与科普生涯中的作品选集,一盘清新、淡雅、可口、浅近、平民的科普杂拌儿。积劳成疾因为肺功能问题叶至善住进医院。叶至善的大儿媳姚兀真说:“最初爸爸还能写字,他就通过小黑板和我们交流,但后来他经常发烧,神智逐渐模糊了。”叶至善的女儿叶小沫透露,父亲重病住院与《叶圣陶集》的编校工作有关。叶至善用了近两年的时间把父亲《叶圣陶集》二十五卷重新校对和修改,又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写了40多万字的《父亲长长的一生》,终日伏案,积劳成疾,书一写完就病倒了。叶至善生前说过,《叶圣陶集》是他最大的心愿,“如果我走了,就没有人能写了。”据叶小沫回忆,叶至善在住院期间,曾有过4次病危,3月4日晨,叶至善血压突然急剧下降。“8点钟,一直昏睡的爸爸眼睛突然睁得大大的,持续了一个小时,好像是想记住他来过的世界。姑姑赶到医院的时候,爸爸的眼睛眯起一条缝,后来慢慢地合上了。他去找等待他多年的爷爷去了。”社会评价曾经担任叶圣陶秘书的姚兀真说,叶至善深受叶圣陶的影响,但凡是读者的来信,他都会认真回复,态度谦卑和认真。深受父亲叶圣陶的影响,叶至善在编辑、写作两个领域也都勤耕不辍。叶至善身前好友朱正认为,叶至善是个编辑专家,也是一位传统的知识分子,“你看他专著的名字《我是编辑》就知道了,像他这样一个亲历了中国出版风云的知名出版人却以这样朴素的四个字来作为他代表作的书名。”藏书家姜德明对《父亲长长的一生》记忆犹新,“这是一本明明白白的书,没有什么模糊不清的事件或拔高的评价,是儿子一丝不苟对父亲的回忆,充满了深情。”参考资料[1] 叶至善同志遗体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火化.中青在线.2006-3-16 [引用日期2018-04-18]

  • 索引序列
  • 青岛出版社总编辑
  • 青岛出版集团总编辑是谁
  • 青岛出版集团总编辑常红
  • 青岛日报社总编辑
  • 中国青年出版社总编辑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