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出土文献是什么意思

出土文献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

出土文献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长夜漫漫无穷尽。分开来说,“未央”就是未尽,未止的意思。“未央”一词取自《诗小雅庭燎》的诗句,夜未央的意思就是长夜漫漫无穷尽。二说、“未央”截取于“长乐未央”。汉代有两座宫殿分别名为“长乐宫”、“未央宫”。“长乐未央”意为永远快乐,没有穷尽。三说、“未央”的意思正好就是“未发展到最高点”。扩展资料二说中的未央宫未央宫兴建的时间、主持人及修建目的,《史记》和《汉书》中均有明确的记载。但何以取名“未央”,“未央”有何意义,文献上却没有任何说明。“未央”一词最早出自《诗经·小雅·鸿雁之什·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 [14]  。诗中的“未央”作“未尽”、“不尽”、“未已”解。关于《庭燎》一直有多种解读,“未央”一词涵义也因此偏差,且无定论。作为吉语,“未央”的意思很简单,就是没有灾难,没有殃祸,含有平安、长寿、长生等意义。汉人喜以此命名,反映了当时追求长生不老、延年益寿的社会思潮的盛行。未央宫是西汉帝国的大朝正宫,建于汉高祖七年(前200年),由刘邦重臣萧何监造,在秦章台的基础上修建而成,位于汉长安城地势最高的西南角龙首原上,因在长安城安门大街之西,又称西宫。自未央宫建成之后,西汉皇帝都居住在这里,成为汉帝国200余年间的政令中心,所以在后世人的诗词中,未央宫已经成为汉宫的代名词。西汉以后,未央宫仍是多个朝代的理政之地,隋唐时也被划为禁苑的一部分,存世1041年,是中国历史上使用朝代最多、存在时间最长的皇宫。未央宫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宫殿建筑群之一,总面积有北京紫禁城的六倍之大,亭台楼榭,山水沧池,布列其中,其建筑形制深刻影响了后世宫城建筑,奠定了中国两千余年宫城建筑的基本格局。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夜未央

未央的基础释义是:没到一半:夜~。未尽;没完。可以引申为无灾无祸平安喜乐,长寿平安。最好的搭配应该是夜未央。

一说、“未央”一词取自《诗小雅庭燎》的诗句:“夜如何其?夜未央。”意思是“未尽”、“不尽”。西汉王朝的创始人将自己的统治中心以“未央”命名,其用意是和秦嬴政将自己称“始皇”,以便“传之万世”的愿望相一致的。二说、“未央”截取于“长乐未央”。汉代有两座宫殿分别名为“长乐宫”、“未央宫”。“长乐未央”意为永远快乐,没有穷尽。分开来说,“未央”就是未尽,未止的意思。夜未央的意思就是:长夜漫漫无穷尽。

央”是中央的意思,没有“尽”的含义,所以不能直接把“未央”解释为“不尽”。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在其道德经中说: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意思是事物发展到最高峰的时候,就会向衰败发展,也就是走下坡路。那么如果没有到最高点,也就不必担心下降了。“未央”的意思正好就是“未发展到最高点”。当然,这样的事物不会马上就衰败,离灭亡的距离更远。夜未尽,谓夜深还未到天明

什么是出土文献的意思

不是。文字资料一般有两个来源,一是实地源,二是文献源。文字资料大致可分为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1、传世文献的主要形态是书籍。汉字起源很早,行用数千年,而中国古人素有重记载,重史的传统,故传世文献数量巨大。2、出土文献是一个泛称,不单单指经由考古发掘而出土的地下文字资料,也包括传世文献以外的地上文字资料。出土文献属于第一手资料,以真实见长,可补传世文献之阙。

我当代当中的很多的现代汉语研究生很有价值的我们把这些价值放到我们的古代文学当中去的话就能看出

出土文献是什么意思啊

古文“夏”字考─夏朝存在的文字见证   我们是华夏后裔、炎黄子孙。作为古文字中的“夏”,我们不可不求,不可不察,不可不辩。自北宋以来,一代又一代的文字学家,对古文中的“夏”,不断地作出辩识和考征。但截至目前,这一过程并没有完结,“夏”字的衍变过程、人们并不完全清楚;尤其是甲骨文中是否有“夏”字,人们至今仍存有疑问。鉴于这种情况,笔者多年来一直苦心求索,今自觉初见端倪,故理顺成文,以就正于学界。  一、“夏”字定义  也。所谓夏者,即九夏之义。”戴侗及阮元的解释颇有道理。按照这种解释,“夏”之本义应为人歌舞之形,以后又引伸为舞乐,故“凡乐事以钟鼓奏九夏”。“九夏”即九种舞乐。  又《尔雅释诂》:“夏,大也。”《方言一》:“秦晋之间,凡物壮大谓之嘏,或曰夏。”又云:“自关而西、秦晋之间,凡物之壮大而爱伟之谓之夏。”此“夏”当为引伸之义,而且很可能是由“夏,中国之人也”所衍生。  由此,我们看到,关于“夏”有三种解释:“夏,中国之人也”;“夏,舞也”;“夏,大也”。这对于我们正确考释古文中的“夏”字,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出土文献“夏”字的考证  本节所称“出土文献”,是指殷代以后,汉魏以前之出土文物,如石经、玺印、帛书、金石文字等等。这些文献的时代特征明显,资料丰富,是我们考察、研究文字变化的主要依据。现分述如下:  1、汉魏时期的“夏”字。  (一)魏“三体石经”,也叫“正始石经”,三国曹魏正始二年(公元241年)刊立,刻有《尚书》、《春秋》和《左传》(未刊全)等。因碑文皆用古文、小篆和汉隶三种文字书写,故称“三体石经”。其中古文一体,同《说文》、《汗简》所收古文大致相近。石碑原存河南偃师县朱家  而《汉印文字征》中所收“夏”字,则与“魏三体石经”中秦小篆基本相同,这是“汉承秦制”的必然结果。  1.魏三体石经“夏”  2.3.4.5.《汉印文字征》第五十五“夏”  2、战国文献中的“夏”字  (一)、战国玺印。罗福颐先生所辑《古玺文字征》第五三有二枚“夏中期之物。  (三)、楚帛书。1942年9月,湖南长沙东郊杜家坡(即子弹库)一座古墓中,出土一件帛书,当时归蔡季襄所有,后蔡转卖给美国人柯克思,现藏于美国华盛顿费利尔美术馆。帛书依其内容可分为三部分:中间部分左边一段13行,与古代天象有关,可称“天象篇”;中间部分右边一段8行,叙述宇宙的起源与形成,涉及不少神话人物,可称“神话篇”;沿四周一篇分12小段,每段记一个月的名称与宜忌,可称“月忌篇”。帛书年代久远,加之出土后保存欠周,帛书颜色深暗,字迹模糊难辩,给研究带来困难。1973年,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巴纳教授在其所着──《楚帛书译注》中,首次用红外线拍照,字迹清晰,为研究提供了方便(7)。帛书《天象篇》有“春”、“夏”、“秋”、“冬”四季之辞(图二:6右),又《月忌篇》中有  4、西周金文中的“夏”字  (一)、墻盘。1976年,陕西扶风庄白一号西周青铜器窖藏中,内有一件墻盘,铭文达284字,极为重要。铭文云:“上帝司夏,允保  状如排箫的乐器;翟者,野鸡的尾饰。当时文舞,手中必拿这两样东西作舞具。而墻盘此字,恰像正面人文舞之形:人上身披有羽饰的衣服;左下“不”可能为野鸡的尾饰;右下之“义”可能是排箫。因此,此字与“夏,舞也”之字义完全吻合。再从辞意来看,“夏”代表中国。“上帝司夏”即上帝管制着中国。《礼祭法》云:“历山氏之有天下,其子曰农,能殖百谷,夏之衰也,周弃继之,故祀以为稷”。故周人以自己能继承夏业为正统。因此,“上帝司夏”与周人的观念也完全吻合。总之,根据字形、辞意,这个字应该释为“夏”。  关于墻盘时代,学界意见大致相近,但又不尽相同。由于铭文中追颂了周初文、武、成、康、昭、穆六位先王的业绩,故多数学者定在恭王及其以后,亦有学者定为夷王之时(30)。尽管具体时间上存有分岐,但为西周中期之器是没有疑问的。  (二)、仲夏父鬲。传世铜器“仲夏父鬲”一件(三代5.35),其铭文为“右戏中夏父乍丰鬲,……”。  才引起学者的注意。郭沫若、于省吾先生先后考证其为“夏”字,逐得到学界的承认。  1974年,陕西岐山县贺家村周代窖穴中,出土“伯夏父鼎”一件,其铭文与“伯夏父鬲”基本相同。当为一人所作(32)。该鼎是典型的西周晚期蹄足圜底鼎。由此可证,6件“伯夷父鬲”也应是西周晚期之器。  关于此字,李学勤先生释为“夔”,“读为扰乱之扰”  (34)。以字形而论,该字与墻盘之“夏”基本相同。墻盘之“夏”,前面已作详细考辩,此不赘述。以辞意而论,“夏”、“雅”古通,此处之“夏”当假为“雅”。“雅”者,交往也。《汉书名永传》:“无一日之雅”。此铭“自今余敢雅乃大小事”乃牧牛誓词,意为“自今日起,我敢往来于小大事……”于此处文通意顺。源于网络分享。。。。。。

回答 您好,我是百度答主余昕,您的问题我已经看到啦,稍等一下,这边马上整理答案为您解答~ 古汉字书体之一种。 殷 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并将占卜之内容用当时书体刻在甲骨之卜兆旁。这种文字距今已三千多年,被称为甲骨文。 清 末发现于 河南 安阳 。1899年 王懿荣 认定为 殷商 文字,从事收集。经 清 末及近现代学者相继研究,已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至今发现的甲骨有十万片以上,文字约四千五百个,为学者所识者有三分之一。其基本字形结构与后世汉字相一致,是汉字的较早书体。 郭沫若 《今昔集·论古代社会》:“ 殷 代尚相当原始,对于鬼神有深厚的信仰。逢到一件事情,就卜兆问神,更将卜问所得,书刻在牛胛骨上或龟甲上,故称甲骨文。甲骨文和公文一样,有一定的格式。内容大概是祭事、田猎、风雨、战争、疾病之类。” 更多1条 

汉字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字体发生了很大变化先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discovered发现双语对照词典结果:发现( discover的过去式和过去分词 ); 碰见; 撞见; 了解到; 例句:Your daughter has discovered that money is 你的女儿发现钱是可以互换的。

出土文献概论是什么意思

我们一般所说的出土文献,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的。广义的出土文献是相对于传世文献而言的,即考古发掘出土的(或经过鉴定、来源明确的馆藏品)文字材料,都可叫做“出土文献”。原文化部的“古文献研究室”编辑了五辑《出土文献研究》,其涵括的研究对象上自甲骨文、金文、战国盟书、玺印、简牍、帛书、敦煌文献、吐鲁番文书,下到明清墓志,还有佉卢文等古民族文字等等。另外,像古籍整理规划领导小组制定的出版规划所列的出土文献等,都是用的广义的概念。王国维指出的对中国学术有重大影响的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几项发现是甲骨文、敦煌文献、汉晋边塞竹简和中国境内的外族遗文,还有内阁档案。这其中,除了内阁档案一般不包括在内,其他都算是出土文献。——这是广义的出土文献。狭义的概念,一般是指出土的书籍(包括典籍和公、私文书),主要是指上个世纪大量出土的简牍、帛书和纸质文书等。广义概念中的一些内容,有的已形成了自身的独立的学科,像甲骨文;有的则成为其他学科的一部分,如金文,现在更多的把它作为器物——青铜器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另外,像墓志、碑铭,则更多的被纳入传统的金石学的范畴里。可以看出,不论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概念,都不是一个严格的分类学上的概念。

发现 精锐08 聂老师为您解答

你应该看看书,那本填志愿的书~上面这位老兄挺热心的,我看了,基本没错,辛苦了!

吐鲁番出土文献是什么意思

在古籍方面﹐见到《毛诗关睢序》残页﹐晋人写本《三国志》臧洪及吴主权传残页。又见记有赵王伦与张华事迹的残页﹐当为东晋某家所修晋史之抄本。高昌王国时期的文书以中国所藏为多﹐日本龙谷大学所藏大谷文书中也有若干件。中国所藏个别文书用永康年号﹐知是阚氏王朝﹔大量文书属于朝。史籍记载高昌的行政﹑赋税制度和郡城的设置﹐在文书中大体得到证实﹐而且补充了不少史籍记载的缺略﹐纠正了一些错误。大量朝公文书反映的典制﹐可以看到中原政制的强大影响﹐同时还可见到上承汉制﹑下启唐制的十六国以至北朝典制在本地区演变的过程。在赋税方面﹐可以见到自汉朝以来直至南北朝制度的影响﹐但也有其本地区的特点。 高昌王国私文书中﹐租佃契约有较大的数量﹐契文本身的格式化与完整性﹐反映了租佃契约关系的发展﹐某些官府机构的土地也采取这种方式经营。土地﹑房屋买卖契约亦有若干件。在朝晚期还出现了“指节印”在契约上的运用。从买卖契及私人遗嘱中﹐我们还见到一种可以买卖﹑继承的“作人”。文书中反映这时期寺院及其经济活动的发展﹐在使用奴婢﹑雇工﹑土地出租和高利贷剥削等方面﹐均无异于世俗地主。经济生活中﹐银钱铸造及其普遍使用也是一个特点。朝延昌八年(568)写本带注《急就篇》﹑隋薛道衡《典言》等残卷﹐多是今已失传的珍本。在有年款的写经题记中﹐可以看到有萧道成具衔的《普门品》写经残卷。这时还出现有道教符箓。这都表明高昌虽称王建国﹐但在文化﹑宗教上仍同内地保持紧密的联系。唐代公﹑私文书不仅数量最多﹐内容也最丰富。就目前所知﹐流散于日本﹑英国﹑苏联﹑德国及其他各国的文书中﹐绝大部分属于唐代。唐平氏高昌后﹐将行之于内地的一套政治﹑经济﹑军事制度亦实施于本地区。因而大批官文书不仅使我们得以了解本地区的历史﹐帮助我们了解史籍记载的真实含义﹐而且补充了李唐一代文献记载的缺漏。大量的籍帐文书﹐包括手实﹑户等簿﹑貌阅文书﹑户籍﹑点籍样(见彩图西州都督府屯田文书 新疆吐鲁番出土 )﹑籍坊(库)牒﹑诸乡户口帐等﹐是研究唐代籍帐制度﹑阶级关系以及田制﹑赋役制度的重要依据。各类田制文书﹐如勘田﹑欠田﹑给田﹑退田﹑请田簿等﹐是研究均田制及土地占有的原始资料。文书中大量的差科簿及匠﹑役人名籍﹐以及有关文书是研究差科﹑色役﹑杂徭制度的宝贵资料。唐在西州先后建立前庭﹑天山﹑岸头﹑蒲昌四个折冲府﹐文书中有府兵名籍﹑卫士资装簿﹑领取甲杖文抄。除府兵外﹐还有征发百姓乃至奴婢﹑部曲入军的记载。各处要道﹐还设置了镇﹑戍﹑守捉﹑烽﹑铺等军事机构。许多文书还反映了为维护统一所进行的战争﹐垂拱年间的汜德达告身澄清了文献中关于安西四镇设置含混不清的状况。文书反映镇﹑戍之类军事机构屯田的情况﹐有关白涧屯纳粮帐反映了屯田的组织与管理方式。 长行坊文书及其他馆驿文书﹐反映了交通组织管理情况﹕各种馆驿的分布﹐运输工具的管理﹑使用﹐秣粮供给。我们不仅看到唐代官吏的行踪﹐也见到汉﹑胡商人和行旅的来往。大量私文书中的各类契券﹐形式较前代更为严谨。“指节印记”的普遍施用﹐五人联保的出现﹐都是为了增强契券的可靠性。文书中属于土地买卖的契券虽未见到﹐但借贷等券揭示了地主﹑债主通过高利贷掠夺土地的情况。此外﹐还有互换佃种的契券。大量辞﹑启反映了劳动人民备受官吏﹑地主﹑高利贷者的剥削压迫﹐是研究阶级关系﹑赋役剥削的重要资料。文书中反映﹐西州有少量部曲﹑客女﹑奴婢。寺院中除奴婢外﹐还有一种依附者叫“家人”。

吐鲁番,又称“火州”,位于中国新疆天山东部山间盆地,是中国内地连接中国新疆、中亚地区及南北疆的交通枢纽。吐鲁番位居丝绸中路要冲,是名闻遐迩的历史重镇,自两汉以来,长期是我国西域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之一。  文化  吐鲁番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曾经是西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之一。历史悠久,有四千年文字记载。文化积淀深厚,从最早的交河故城,到高昌故城、坎尔井、苏公塔、维吾尔古村落,已发现文化遗址200余处,出土了从史前到近代的4万多件文物,出土文献中仅文字就达24种之多,大量的文物和史实说明,吐鲁番是东西方文化,中国、印度、伊斯兰、希腊罗马四大文明体系的交汇点。现有国家5A级景区1处、4A级景区1处、3A级景区6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32处。  吐鲁番风光美丽,市郊有火焰山,千佛洞,苏公塔,葡萄沟,交河故城坎儿井,阿斯塔纳古墓等美丽的景观和古迹,市内有博物馆,博物馆里面还有新疆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巨蜥化石呢。市内还有高昌公园,在建的水上乐园和民俗度假区,可谓是民俗古城。  历史  “吐鲁番”之称,最早见于明人陈诚所著《西域番国志》一书。吐鲁番,维吾尔语意为富庶丰饶的地方。据《西域同文志》:系回语“蓄水”之意。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通名大辞典》释为维吾尔语,意为“都会”。  吐鲁番古称“姑师”(《史记·大宛传》),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西汉时期是东师前王庭地。《汉书·西域传》称:车师前国王治交河。西汉元帝元年(公元前48年)设置戊已二校尉屯田。东汉和帝三年(公元前91年)戊已校尉驻地由交河城迁驻高昌。晋置高昌郡,北魏属“蠕蠕”(亦称“芮芮”或“茹茹”),称高昌国。唐设安西都护府治,称西州。唐末吐蕃军队进入西域,开始了与唐长年的西域争夺,吐鲁番被吐蕃占领。宋号称辉和尔,即畏吾儿。元设畏吾尔都护。元末明初分设柳城(今鄯善县的鲁克沁)、火州、吐鲁番三部,皆设万户府“达鲁花赤”(即长官)。清朝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设吐鲁番领队大臣,始筑广安城(今老城)。光绪12年(1886年)置吐鲁番直隶厅,隶属迪化府,辖今吐鲁番、鄯善、托克逊三县范围,治所在吐鲁番。民国2年(1913年)直隶厅改为吐鲁番县。1984年12月撤县设市。  资源  吐鲁番矿产资源丰富。现已探明65种矿产,石油、天然气、煤炭、黄金、铁、铜、芒硝、花岗岩、钾硝石、钠硝石、硼润土等矿产储量大、品位高,极具开发价值和潜力。其中:石油总资源量为75亿吨,天然气总资源量为3650亿立方米。预测煤炭资源储量为5651亿吨,占全疆煤炭预测资源总储量的8%。铁矿探明储量5亿吨,占全疆铁矿总储量的近30%,保有储量25亿吨。钠硝石是我国仅有的硝酸钾、硝酸钠资源,为世界第二大钾硝石、钠硝石矿产地。花岗岩储量大、成色好,保有储量94万立方米,“鄯善红”已成为全国名牌产品。蒙皂石矿是我国唯一具有一定规模的大型矿床。膨润土居全疆第二位,且为我国为数不多的钠基膨润土。丰富的资源禀赋使吐鲁番成为了“天然聚宝盆”。  从吐鲁番市遥望火焰山,赤砂灼灼,草木不生。但火焰山峡谷中距市区约15公里的葡萄沟,却别有洞天,景色秀丽。与沟外形成鲜明的对照。一进沟口,铺绿叠翠,茂密的葡萄田漫山遍谷。溪流、渠水、泉滴,给沟谷增添了无限诗情画意,桑、桃、杏、苹果、石榴、梨、无花果、核桃和各种西瓜、甜瓜及榆、杨、柳、槐等多种树木,遍布沟中,使葡萄沟又成了“百花园”、“百果园”。春季,繁花似锦;盛夏,硕果累累。沟中藤蔓交织,曲径通幽,串串葡萄,举手可及。

我们一般所说的出土文献,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的。广义的出土文献是相对于传世文献而言的,即考古发掘出土的(或经过鉴定、来源明确的馆藏品)文字材料,都可叫做“出土文献”。原文化部的“古文献研究室”编辑了五辑《出土文献研究》,其涵括的研究对象上自甲骨文、金文、战国盟书、玺印、简牍、帛书、敦煌文献、吐鲁番文书,下到明清墓志,还有佉卢文等古民族文字等等。另外,像古籍整理规划领导小组制定的出版规划所列的出土文献等,都是用的广义的概念。王国维指出的对中国学术有重大影响的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几项发现是甲骨文、敦煌文献、汉晋边塞竹简和中国境内的外族遗文,还有内阁档案。这其中,除了内阁档案一般不包括在内,其他都算是出土文献。——这是广义的出土文献。狭义的概念,一般是指出土的书籍(包括典籍和公、私文书),主要是指上个世纪大量出土的简牍、帛书和纸质文书等。广义概念中的一些内容,有的已形成了自身的独立的学科,像甲骨文;有的则成为其他学科的一部分,如金文,现在更多的把它作为器物——青铜器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另外,像墓志、碑铭,则更多的被纳入传统的金石学的范畴里。可以看出,不论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概念,都不是一个严格的分类学上的概念。

  • 索引序列
  • 出土文献是什么意思
  • 什么是出土文献的意思
  • 出土文献是什么意思啊
  • 出土文献概论是什么意思
  • 吐鲁番出土文献是什么意思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