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柴达木开发研究杂志版面费

柴达木开发研究杂志版面费

发布时间:

柴达木开发研究杂志版面费

徐旺(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 100083)近一年来,国际油价由每桶10美元迅速升至每桶30美元左右,引起了世界能源市场中各国政府的极大关注。当前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能源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我国的油气勘探现状怎样?其发展前景如何?这是我国经济和国防建设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我国石油工业发展从建国初期的年产12万t到目前年产6亿多t的世界产油大国,在油气勘探与开发工作上已经取得了巨大成绩。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在人均占有水平上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为了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党中央制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经测算,我国2000年、2010年和2050年石油最低消费量分别为2亿t、5亿t和4亿t;天然气的最低需求量分别为300亿m3、600亿m3和2000亿m3。按现在国民经济以7%左右的速度发展,2000年在石油需求量上将存在6000万t的差额,2010~2020年差额在8000万~2亿t左右。面对我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现实,形势严峻不容乐观。回顾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历程,50年代主要在西北。由于50年代末的战略东移,发现了大庆油田和渤海湾油区,1978年达到年产1亿多t,1997年达到6亿多t,进入石油大国行列。但是进入80年代,我国的石油工业总体上进入发展缓慢时期。产生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新增地质储量和可采储量增长缓慢;老油田进入高含水期,生产难度增大;我国石油地质条件比较复杂,从长远分析,我国可采油气资源量并不十分富有。今后一个时期,国家经济建设需求和预测年产量之间存在明显差距,除非新区有重大油气发现,从现在到2020年,每年将需要有一定数量的原油进口,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根据我国人口众多的实际情况,现代化建设的需求和我国油气资源现状,油气勘探的前景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战略问题。据1998年世界《油气杂志》统计,世界石油剩余储量为1391亿t,待探明储量为670亿t,此外还有4000亿~7000亿t非常规石油资源。天然气剩余探明储量144万亿m3。按现在全世界每年消费油30亿t和气2万多亿m3分析,至少到2040年以前,油气仍然是一种不可替代的优质能源。因此在我国陆上960万km2和海上近300万km2的广大领域内,应进一步加强勘探挖掘油气的潜力,增加后备储量,其发展方向是:“稳定东部、发展西部、开发海洋、参与国外合作”,立足国内,积极参与国外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竞争,使我国油气生产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我国第二次油气资源评价成果说明,全国的石油资源量为940亿t,按已知含油盆地和油田的资源量转化到储量的平均系数标定,为130亿t可采资源量。到1997年底松辽、渤海湾、西部和海上4区探明可采储量52亿t,其中已采出2亿t,待探明可采资源量78亿t,表明我国仍具有丰富的油气潜力。预测在新区仍有可能取得重大突破,使储量产量继续增长,预计全国年产油量的水平是:2000年6亿t;2010年8亿t(最高年产量)有可能实现稳产10年,保证此预测方案的实施,关键在于加强勘探工作量的力度,进一步落实后备油气资源量。石油资源今后勘探发展的远景地区,全国陆上和大陆架主要在3个裂谷盆地带和克拉通盆地中。重点在松辽、渤海湾、塔里木、准噶尔、四川、鄂尔多斯、吐哈、柴达木等8大盆地。中国东部经向的松辽、渤海湾、苏北等白垩系、第三系产油裂谷盆地带,勘探程度甚高,但仍有很大潜力,如3500m以下的深层和沿渤海湾的滩海地带,水深5m以内的面积有1000多km2,已发现一批油气田,是一个很有远景的工区。对老油区内部如合理加密井网,加强油藏注采系统调整,加快三次采油实施以提高采收率,预计可增加相当数量的可采储量。中国北方纬向侏罗系—白垩系产油的裂谷盆地带,准噶尔、库车、柴达木、吐哈等盆地还有极大的油气潜力。准噶尔盆地经过近几年的勘探,在盆地腹部区发现彩南、石西、石南等3个大油田,近期又在南带的呼图壁、卡因第克、吐哈鲁等区发现工业性油气流,陆梁的陆9井在白垩系试出高产油流取得新突破。在塔里木、鄂尔多斯和四川3个克拉通盆地的古生代和中新生代地层中,已发现塔河油田、东河塘、轮南、塔中4、马岭、志丹—靖边等油气田,特别是近期在陕北发现苏里格庙地区二叠系高产气层和大面积低渗透地层—岩性油气藏,都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其他如柴达木盆地冷湖—南八仙弧形带也有新的储量增长。中国南方和华北下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区,面积有300多万km2,仍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勘探后备领域。1 继续坚持“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方针在我国,东部地区实施挖潜,在西部加强勘探增加新的储量。1999年,东部大庆油气区和渤海湾油气区的原油产量占全国总产量6亿t的70%以上,所以,继续在我国东部挖潜增加储量,对全国石油稳产和增长是重要资源基础,而西部儿大盆地和海上大陆架则是新增储量的接替区。东部大庆油田资源量129亿t,标定可采储量为31亿t。计划2000年仍可稳产5500万t,2010年可稳产5147万t,2020年预计年产水平3221万t,如果2000~2010年再探明9亿~10亿t储量,产量还可增加一些。东部第二大油区渤海湾,资源量9亿t,标定可采储量是5亿t,已探明可采储量31亿t,已采出74亿t,剩余57亿t,待探明可采资源量仍有29亿t。从东部两大油区分析,2000年以前仍可稳产1亿t以上,到2010年预计可稳产1亿t,以后将逐渐递减。在这个时期如果西部几大盆地每年增加几亿吨储量,除可以弥补东部的递减外,还可以略有增长。西部5大盆地塔里木、准噶尔、鄂尔多斯、吐哈和柴达木盆地,勘探程度较低,是重要的油气资源接替区。5个盆地油气资源量295亿t,折算可采资源量73亿t。目前已探明地质储量9亿t,待查明可采资源量30亿t。1999年5个盆地生产原油2500余万t,预计2010年生产原油可达3500万~4000万t。2 21世纪将是天然气大发展的一百年世界天然气资源极其丰富。据15届世界石油大会预测,可采储量为323万亿m3,到1998年已探明剩余可采储量为144万亿m3,年平均增长24万亿m3。目前全世界每年消耗量2万亿m3。预测产量2000年37万亿m3,2010年56万亿m3,2040年达到天然气高峰年产量,以后逐年降低。我国天然气资源量38万亿m3,标定可采资源量为10万亿m3。目前已探明天然气储量3万亿m3(其中伴生气8400亿m3),1994年生产天然气近300亿m3。世界1996年的天然气与石油产量比为1∶3,我国差距较大(气油比为1∶7),因此尚有很大发展潜力。我国应加速天然气勘探。天然气资源陆上的发展前景主要在3个克拉通盆地的古生代海相地层中。鄂尔多斯和四川盆地勘探程度较高,今后还有可能在这两个盆地的古生代海相地层中发现大气田。在四川川西新场地区,新星公司已探明侏罗系浅层气储量2500亿m3,年产天然气占四川省的四分之一左右。塔里木盆地面积最大,勘探时间短,勘探程度低,虽有较大的天然气资源量,但探明的天然气储量仅5000多亿m3,探明程度较低,今后还有可能找到大量的天然气资源。柴达木盆地东部第四系天然气储量已达1500亿m3,可能是继鄂尔多斯、四川盆地和塔里木盆地之后的第四气区。应当指出的是,准噶尔盆地南缘和陆南也是天然气富集区,已发现呼图壁等一批气田,有可能成为第五个天然气区。预计四川、鄂尔多斯和塔里木3个盆地以及近海大陆架盆地,在21世纪前10年,都有可能具备上万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储量规模。此外,非常规天然气包括煤层甲烷气和致密砂岩气。从中国地质条件分析,煤层甲烷气和致密砂岩天然气资源已取得大量资料,致密砂岩气藏已在长庆、大庆三肇凹陷、四川等地区开发。以煤层气为例,我国煤资源丰富,经预测全国埋深300~1500m的煤层气总资源量有10万亿m3。近10年来已在晋西柳林、晋城沁水盆地的单井日产煤层气3000~4000m3。探明和控制沁水盆地储量有1000亿m3,如果继续加大井组生产,可以建成煤层气工业基地,应该说我国煤层气勘探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突破。根据预测,我国对天然气的需求量2000年为300亿m3,2010年600亿m3,2020年1000亿m3,2050年2000亿m3。根据我国天然气资源和已探明储量,2000年到2010年供需基本平衡,2020~2050年缺口500亿~1000亿m3,这个差额解决方案,重点是国内西部5大盆地、南海西部和东海大陆架快速增加天然气探明储量,建成新的产能。近期国务院已做出重大决定,即“西气东输”,将西部天然气用管道输至上海市及其附近城市,但目前西北几个盆地的储量尚不能满足所需外输天然气资源。解决办法一是加强国内勘探,二是利用国外资源解决。3 中国沿海大陆架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中国海域面积广阔,有300多万km2,其中大陆架面积130多万km2。中国的近海海域有一系列中新生代的沉积盆地,这些地区具有很大的含油远景。经过十几年与国外石油公司合作勘探或自营勘探,已发现了流花1、中36-1、石白坨、蓬莱193等一批油田。其中4个为亿吨级大油田,而蓬莱193是海上第一个大油田,崖13-1为储量达1000亿m3的大气田。在对大陆架的油气资源做了充分的研究和论证之后,预测石油地质储量为84亿t,天然气储量3万亿m3。主要油气田分布在渤海、南海东部和西部,气田主要分布在琼东南、东海和莺歌海盆地,中国新星石油公司在东海盆地发现了5个气田,储量1200亿m3。到1999年底大陆架已探明石油储量27亿t,探明天然气储量4500亿m3。1997年产油1600多万t,天然气42亿m3。海洋石油总公司提出,原计划在2005年实现“三个一千万”的战略目标,即,南海珠江口的原油年产量稳产1000万t;渤海湾的原油年产量达到1000万t;以南海西部为主体的天然气产量达到100亿m3(折算原油1000万t)。目前已突破这一目标,预计2003年生产原油3000万t、气70亿m3。现在的勘探部署正围绕这一目标进行。中国南海南部海域面积140万km2,是一个重要的后备能源地区。该区位于中沙以南,东邻菲律宾、南至曾母暗沙、西邻中南半岛,平均水深500~1000m。在中国南部海域以海相沉积为主,含油主要层系是中、上新统碎屑岩及碳酸盐岩,初步估算南部海域几个盆地石油资源量为200亿t,天然气8万亿m3,是一个具有丰富油气潜力的地区,周边几个国家已发现了一批重要油田,我国应尽早安排计划,开展勘探工作。4 积极开展对外合作,勘探开发国外资源当前已进入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我国已基本具备开拓国外市场的能力,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从1993年开始,以不同方式参与了加拿大、秘鲁、苏丹、哈萨克斯坦等国的油气勘探开发,已取得不少涉外合作的经验,并在苏丹和哈萨克斯坦取得重要进展,建成了年产1000多万t的产能。目前苏丹合作开发年产1000万t、哈萨克斯坦已探明储量6亿t,目前年产250万t。据报道,中国在加强国内外油气资源勘探的同时,并计划开展海外石油勘探,重点放在中东、俄罗斯、中亚和其他油气远景区。在本世纪末预计在海外生产原油1000多万t,到2010年预计生产2000万t,同时,每年提供天然气500亿m3。根据集团公司的安排,应周密考虑,加大步伐,有选择地开展一些地区的调研工作,如中东地区、滨里海、哈萨克斯坦、东西伯利亚和东南亚地区,争取一些有利的区块进行合作勘探,同周边国家合作勘探或共同开发。我国的油气勘探理论、技术水平已经有了一套对付复杂油气田的方法,能够取得成功。这些境外生产的石油,可作为国内能源的重要补充。总的来说,我国油气能源坚持立足国内,使国内油气生产持续发展,同时积极参与国外油气资源勘探的竞争,开拓国外市场做为补充,以满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参考文献[1]瞿光明我国油气资源和油气发展前景勘探家(2)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宋岩,李先奇我国天然气发展前景与方向勘探家(2)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3]谢泰俊南海北部大陆边缘陆坡区含油远景勘探家(2)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4]胡见义我国天然气的发展基础和战略机遇勘探家(2)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5]谯汉生渤海湾盆地油气勘探现状与前景勘探家(1)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宗务隆山地层分区(Ⅱ1)其北界为宗务隆山断裂,南部与柴达木盆地北缘分区相接壤。区内石炭系厚度大,变质深,火山岩发育,属活动型沉积。1)土尔根大坂群:由青海区域地层表编写组1991年重新定义并引用。《青海省岩石地层》(1997)中称土尔根大坂组,但时代含义完全不同,后者引用的 类化石应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的产物。而书中所列的果可山组却与该组特征完全相同。本书采用区域地质志的划分意见,仍称土尔根大坂群,并将果可山组作为该群同义名。该群主要见于土尔根大坂地区,岩性由片理化砂岩、千枚岩、结晶灰岩、变砂岩及火山岩组成,厚1031~2815m。含珊瑚、腕足类、头足类、腹足类等。2)中吾农山群:青海第一区调队于1978年命名,1991年《青海省区域地质志》引用,1997年“青海岩石地层”将该群分为土尔根大坂组和果可山组,本书采用区域地质志的划分方案,沿用中吾农山群,用以代表该区上石炭统。该群构成宗务隆山主体,分布于宗务隆山、茶卡北山等地,下部以碎屑岩为主,上部以碳酸盐岩为主,火山岩、火山碎屑岩较为发育,厚1209~3179m。含 类、珊瑚、头足类、腕足类等。该群与土尔根大坂群接触关系不清楚。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层分区(Ⅱ2)该分区包括区域地质志所划欧龙布鲁克地层分区。其北与宗务隆山分区相接,南邻柴达木盆地分区,呈狭长带状展布。区内石炭系发育齐全,地层研究程度很高,成为石炭系标准剖面之一。自20世纪50年代末到2006年,先后有数十家单位、个人对该分区石炭系提出了不同划分意见(表3-3)。整个石炭系为海相、海陆交互相碳酸盐岩、碎屑岩及含煤沉积(图3-2、图3-3)。1)上泥盆统阿木尼克组:青海第一区调队1978年命名于乌兰县阿木尼克山。代表上泥盆统沉积,《青海省区域地质志》(1991)将其归入下石炭统底部。1997年青海岩石地层归入上泥盆统—下石炭统。本书根据岩性和化石组合仍将其归入上泥盆统。该组岩性为灰紫、暗紫、肉红色中厚层状砾岩、细砾岩,夹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厚116m(穿山沟),194m(城墙沟),345m(扎布萨尕秀)。含植物化石Leptophloeum rhombicum,及孢粉,其下与牦牛山组平行不整合接触。2)穿山沟组:青海省第一区调队1976年创建于阿木尼克山穿山沟西侧。此后,被广泛引用(杨式溥(1980),侯鸿飞等(1982),贺广田(1986),王增吉(1987、1990),青海地质矿产局(1991),王训练等(1994、2002),青海油田公司(2003、2006),中国石油大学、青海油田公司(2005))。但青海地质矿产局1997年认为该组纯属生物地层单位予以废弃。本书根据岩性和生物群特征,同意将其作为下石炭统最底部层位予以保留。岩性为灰、灰黑色薄—中厚层灰岩、鲕状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夹钙质页岩、粉砂岩,含珊瑚(Cassinella longiseptata—Lophophyllum densum组合和Enygmophyllum dubium—Kakwiphyllum qinghaiense组合)、腕足类(Syringothyris hannibalensis—Rhytiophora arcuata组合和Syringothyris xta—Rhipidomella altaica组合)。其下与阿木尼克组,其上与城墙沟组均为整合接触。该组厚度在穿山沟地区为452m,城墙沟地区为212m,向东逐渐变薄,总的厚度变化为90~452m。下部与阿木尼克组整合接触。图3-2 柴达木盆地穿山沟剖面下石炭统综合柱状图图3-3 柴达木盆地石灰沟剖面上石炭统综合柱状图3)城墙沟组:由穆恩之等1958年创建于乌兰县欧龙布鲁克山城墙沟地区。原定义中包含了现在的阿木尼克组、穿山沟组。1976年以前,该组一直作为下石炭统下部层位被引用。自穿山沟组创建以后,该组作为下石炭统下部层位,并与穿山沟组一起代表杜内阶沉积。岩性为灰色灰岩、砂质灰岩、生物灰岩,底部含泥、钙质结核。含丰富的珊瑚(Siphonophyllia oppresa—Ekwasophyllum heijianshanense组合)、腕足类及腹足类、三叶虫、苔藓虫等。该组与下伏穿山沟组和上覆怀头他拉组均为整合接触。在城墙沟剖面厚202m,穿山沟地区厚490m。在牦牛山等地,穿山沟组与城墙沟组没有详细划分,城墙沟组和穿山沟组总厚大于475m。应该指出,以前划分出的城墙沟组在很多地区与穿山沟组未分开,笼统归入早石炭世早期沉积。表3-3 柴达木盆地北缘石炭系划分沿革表4)怀头他拉组:1959年穆恩之命名于乌兰县欧龙布鲁克怀头他拉煤矿。该组分布于结绿素、石灰沟、欧龙布鲁克山南坡、怀头他拉煤矿、扎布萨尕秀西及牦牛山等地。岩性为浅灰、灰黑色薄—中厚层灰岩、燧石灰岩、生物灰岩,夹砂页岩。一般厚293~600m。含腕足类(Gigantoproductus geniculatus—Echinoconchus punctatus组合)、珊瑚及孢粉等。在欧龙布鲁克山怀头他拉煤矿剖面,该组下部为砂岩、页岩互层,夹细砾岩、灰岩及煤层;上部为灰岩、砂岩、泥灰岩,厚1111~1301m。含珊瑚、腕足类等。其下与城墙沟组整合接触。5)克鲁克组:1959年穆恩之创名于乌兰县怀头他拉煤矿至克鲁克之间。最初称克鲁克群,1980年以后改称为组,《青海省区域地层表》(1980)、《青海省区域地质志》(1991)相继引用,代表上石炭统下部沉积。《青海省岩石地层》(1997)将其代表整个上石炭统,包括了扎布萨尕秀组。本书同意青海省区域地质志的观点,代表上石炭统下部层位。该组见于分区东部大头羊沟、石灰沟、扎布萨尕秀及欧龙布鲁克山一带。岩性为灰、黑灰色灰岩、砂岩、页岩、碳质泥岩,夹煤线或薄煤层。在怀头他拉至克鲁克之间厚390m,石灰沟694m,扎布萨尕秀东北厚390m,在欧龙布鲁克山北坡和怀头他拉南山等地厚约225~722m。含 类、腕足类(Productus concinnus—Choristites yanghukouensis组合)、珊瑚、介形类(Bairdia alida,B,Bythocypris )、植物(Rhodeopteridium chinghaiense—Lepididendron aolongbulukense组合)、孢粉及苔藓虫、菊石、双壳类等。王增吉等(1995)建立了3个四射珊瑚组合带:Lithostrotionella—Thysanophyllum珊瑚组合带,Cyathaxonia—Rotiphyllum珊瑚组合带和Protoivanovia—Amplexus珊瑚组合带。6)扎布萨尕秀组:1962年青海地质局石油普查大队创名于乌兰县扎布萨尕秀东北,青海第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1980)、《青海省区域地层表》(1980)、《青海省区域地质志》(1991)先后引用,代表上石炭统上部沉积。青海省岩石地层(1997)认为该组纯系生物地层单位予以废弃,并将其归入克鲁克组,本书同意青海省区域地质志的划分意见。该组分布于石灰沟、欧龙布鲁克山地区,岩性为灰、灰黑色厚层状生物灰岩、灰岩,夹粉砂岩,碳质、泥质页岩及煤层。石灰沟剖面厚325m,扎布萨尕秀剖面厚593m。其下与克鲁克组整合接触,其上未见顶;在东部地区,岩性为砂页岩、灰岩夹煤系,局部以碎屑岩为主,夹碳酸盐岩。中部为厚约700m的灰绿色火山角砾岩、英安岩和流纹岩,总厚150~3600m。含腕足类(Gigantoproductus geniculatus—Echinoconchus punctatus组合)、珊瑚及孢粉等。在欧龙布鲁克山怀头他拉煤矿剖面,该组下部为砂岩、页岩互层,夹细砾岩、灰岩及煤层;上部为灰岩、砂岩、泥灰岩,厚1111~1301m。含珊瑚、腕足类等。其下与城墙沟组整合接触。柴达木盆地地层分区(Ⅱ3)该区包括冷湖—小柴旦—都兰—格尔木—茫崖—牛鼻子梁一线广大地区。1997年以前,由于钻孔没有钻遇到可靠的石炭纪地层,该区石炭系情况不明。1998年以来,先后在霍参1井、冷科1井、尕丘1井等钻孔内发现石炭纪地层,此外,根据原油来源对比,推测马北2井有石炭系原油(邵文斌,2006)。从而填补了该地层区石炭系空白。需要指出,原井下钻井剖面全部归入下石炭统怀头他拉组,经详细核对岩性,与地表怀头他拉组区别明显,且生物群面貌也不同,为此,本书将井下原划的下石炭统笼统称为石炭系,留待以后根据新的资料再作详细划分。(1)霍参1井1798~2150m井段的石炭系1998年在柴达木盆地东部完钻的霍参1井是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的一口重要探井,构造位置为霍布逊坳陷宗家构造高部位,在1876~2150m井段发现石炭系(未穿),视厚度274m。岩性为深灰、浅灰及暗紫红色灰岩、泥灰岩、泥岩和砂岩。根据青海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资料,在1882~2023m井段发现孢子、腕足类、珊瑚、介形类、苔藓虫、海百合茎等多门类化石。其中:1)在05~2017m井段,见有少量蕨类孢子。2)在1935~3m 井段,见有珊瑚Chaetetes 。3)在53m 井段,发现腕足类Eochoristites 。4)在1902~2010 井段,分析出介形类Bairdia longicalida,Bairdia ,Cavellina ,Shivaella ,Gomphocythere 等。根据上述化石组合特征,认为1882~2023m 井段地层应为石炭系。李守军等(2000)根据岩性变化,将其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为深灰、灰黄色泥岩、泥灰岩;上部为灰绿、深灰色泥岩、泥质粉砂岩。李守军等根据地震资料的重新解释,编制了柴东地区石炭系分布图,并推测以下几个地区可能存在石炭系:①敦格公路以东—霍布逊湖以西的狭长地区;②全吉构造带,厚度在300~500m;③德令哈—怀头他拉一带,目前仅见于怀头他拉、欧南1245、0031测线及托素湖以南;④阿木尼克山以南、诺木洪以北、霍布逊湖以东广大地区。根据地震成果,T M反射标准层(1798m)为侏罗系与石炭系的界限,之间为不整合接触(图3-4)。图3-4 霍参1井层位标定与CD98310测线地震解释剖面青海油田公司(2003)通过霍参1井及其相关测线的前中生界地层追踪对比,推测霍布逊坳陷石炭系顶界埋深大部分达5000~8000m以上,仅宗家构造霍参1井附近及其东南部埋深可小于2000m。(2)冷科1井4666~5200m井段的石炭系冷科1井为柴达木盆地北部的一口重点科学探井。1997年完钻,井深达5200m。2003年青海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引用有关人士的意见,认为4666~5200m井段,可能为石炭系。其理由是:①井深4666~5200m井段岩石中有深灰、灰黑色灰岩、泥晶灰岩、砂质灰岩及灰白色泥质粉砂岩互层,以及凝灰质粉砂岩;②井深57m处岩石薄片中发现有孔虫、 类、腕足类、棘皮动物化石碎片;③井深4666m以上电阻率一般在30W·m以下,最高达100W·m,为中高速,中高密度,中高G R值;在4666m以下电阻率明显增高,一般大于200W·m,最高达2000W·m,为高速,高密度,中等值;④井深4666m以下,地层成层性差,为块状特征。据此,将该井段地层归入石炭系。王昌桂2005年亦将原划为侏罗系的沉凝灰岩,变质砂岩、含煤地层归入石炭系,其理由如下:①地震反射在4666m处,与上覆侏罗纪地层存在明显的角度不整合;②在岩石薄片中发现海相化石海百合茎、棘皮动物和珊瑚碎片等;③岩性为沉凝灰岩,轻变质砂岩、轻变质灰岩,并有多组方解石脉充填(表3-4)。表3-4 冷科1井4666m附近井段电性、岩性变化同时发现,在冷湖4号、深85井、深86井、冷湖三号小黑山等处也见到海相化石碎片,显然该区井下的海相化石出现,并不是偶然现象。(3)尕丘1井1284~1m井段的石炭系尕丘1井是柴北缘绿梁山前带尕丘构造带上的一口探井。钻探发现,该井在1284~1m井段,发现厚度达600m的石炭纪地层,其岩性为灰白、深灰、棕红色灰岩,夹砂质泥岩、泥岩、泥质粉砂岩和粉砂岩,下部见灰黑、黑色碳质泥岩和少量煤层。其沉积特征与尕丘1井东南侧绿梁山前地表出露的石炭系相似。(4)马北2井1463~7m井段和仙3井1076~6m井段的石炭系邵文斌等(2006)根据烃源岩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推测马北2井(1463~7m井段)所在的马背2号构造带上,早期注入的原油很可能来于石炭系微咸水沉积环境。同时指出,在柴北缘仙3井1076~6m井段原有的地球化学特征与马北2井非常相似。进而推测,马海、南八仙、鱼卡等地原油中可能混有咸水环境下形成的石炭系烃源岩生成的原油,并具有一定的生气能力。此外,根据青海油田公司最近的地震资料解释,在乌中1井、德参1井、德科1井、全参1井等钻孔内均有石炭系发现。由此推测,在柴达木盆地内部存在广阔的滨浅海沉积环境,早石炭世开始,伴随大规模的海侵,广泛发育碳酸盐台地相沉积。晚石炭世海水变浅,陆源碎屑物质输入增多,以海陆交互相沉积为主。并指出,石炭系最大埋藏深度位于阿木尼克山以南阿南断裂下盘,深达10000m。最大残留厚度位于北霍布逊湖东侧,达2600m。上述资料表明,石炭系在盆地内分布范围可能很大,因此,有必要开展进一步工作,以提高盆地内部石炭系的研究水平。柴达木盆地南缘地层分区(Ⅱ4)其北与柴达木盆地分区相连,包括布尔汗布达山,祁漫塔格地区。南界为博卡雷克塔格—阿尼玛卿山断裂带。区内发育上泥盆统和石炭系。1)上泥盆统哈尔扎组和契盖苏组:出露于祁漫塔格山地区,岩性为灰绿、灰黑色安山岩、英安岩、火山角砾岩、凝灰砂岩,夹砾岩、板岩、粉砂岩,厚1316m。含腕足类(C,Tenticospirifer,Schizophoria)、珊瑚(Breviphrentis,Tabulophyllum,Siphonophrentis,Pexiphyllum)、植物(Leptophloeum rhombicum)。云居萨依剖面原划五龙沟组下部1~3层,岩性为灰、灰褐色中厚层状细砾岩、岩屑砂岩,厚208m。其层位应归入上泥盆统。2)五龙沟组:青海地质局第一地质队1973年创建于都兰县五龙沟上游。《青海省区域地层表》和《青海省区域地质志》分别引用。刘广才等1985年创建的石拐子组,其层位与五龙沟组相当。《青海省岩石地层》(1997)认为五龙沟组岩石、化石来源及产地均不清楚,故停止使用。经查证该组产地、岩性、化石均很清楚,根据命名法原则,本书同意《青海省区域地质志》的意见,保留五龙沟组,作为柴达木盆地南缘地层分区相当于岩关阶沉积。其岩性为灰白色灰岩,生物碎屑灰岩、硅质灰岩、夹白云岩。含腕足类(Syringothyris—Rhipidomella组合)和珊瑚(Humboldtia—Vesiculophyllum组合和Kueichowpora—Syringopora组合,以及腹足类(Euomphalus ,Bellerophon )。一般厚86~320m(云居萨依剖面厚186m)。其下与上泥盆统哈尔扎组,其上与大干沟组均为整合接触关系。在布尔汗布达山南坡上泥盆统—下石炭统下部未命名。分布于五龙沟南、可可沙、科科可特、清水河、都兰县南、查干鄂博图等地。下部为变砾岩组(厚度大于343m),中部为变砾岩、千枚岩组(厚度大于2048m),上部为变火山岩—大理岩组(厚度大于3217m)。总厚度大于5608m。因缺少时代依据,具体时代有待商榷。3)大干沟组:青海第一地质队1978年创名于格尔木市南大干沟。一直沿用至今。在祁漫塔格山地区岩性为深灰、灰白色中厚层—块状生物碎屑灰岩、硅质白云岩、长石石英砂岩,夹碎屑、鲕粒、硅质灰岩。厚329~2232m。含珊瑚、腕足类,及腹足类、双壳类、有孔虫、苔藓虫等。其下与五龙沟组整合接触。在布尔汗布达山南坡拉玛托洛湖、希里可特、清水河东子错、抄不抄等地,岩性为深灰色灰岩、含砾粗砂岩、石英砾岩、砂砾岩及结晶灰岩、生物灰岩、钙质页岩,夹碳质页岩。含珊瑚及腕足类。厚达170~1343m。该组与下伏五龙沟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4)缔敖苏组:1978年青海第一地质队创名于格尔木市哈是托(缔敖苏)。《青海省区域地层表》(1980)、《青海省区域地质志》(1991)相继引用,代表晚石炭世早期沉积。在祁漫塔格山地区分布于野马泉、哈尔扎、拉乌扎沟一带。岩性为灰、浅灰、红色中薄—巨厚层生物灰岩、生物碎屑灰岩、鲕状灰岩,下部有紫红—灰褐色含砾石英砂岩及细砂岩,厚度一般为333~901m(其中缔敖苏地区179m,肯得可克392m,浩特洛哇566m)。含丰富的 类(自下而上为:Profusulinella带,Fusulina—Fusulinella带)、腕足类、珊瑚、腹足类等。其下与大干沟组平行不整合接触。在布尔汗布达山南、北坡及都兰地区,该组见于抄不抄、托索河北、亚麻图、叉尕可特力、关角牙河、扫数难尕努及清水河东子错等地。岩性为深灰色厚—巨厚层灰岩和石英砂岩,厚98~800m。含 类、腕足类。局部地区见植物、双壳类。5)四角羊沟组:该组为青海省区域地层表编写组于1980年创建,代表柴达木盆地南缘上石炭统上部沉积(相当于刘广才1987年所建的打柴沟组)。该组分布于云居萨依、野马泉、打柴沟、四角羊沟、牛可特巴克塔,及缔敖苏等地,其分布范围与缔敖苏组基本相同,两组之间为整合接触。岩性为灰、浅灰色中厚—巨厚层生物碎屑灰岩,豹皮、鲕状灰岩,夹白云岩、泥质粉砂岩,厚156~558m。含 类、珊瑚、腕足类、牙形类、苔藓虫等。本组下段为麦粒 带,岩性为灰黑色中厚层状灰岩,下部为含粒状灰岩,含 类;上段为假希瓦格 带,为灰黑、灰色薄—厚层灰岩,含燧石薄层或结核。含 类、腕足类等。其上与下二叠统亦为整合接触。在布尔汗布达山南、北坡四角羊沟组见于昆仑湖南、大格勒沟、叉尕可特力东坡、抄不抄、哈拉筛中游、关角牙河及冬木北山地区。在叉尕可特力地区岩性为灰黑、浅灰、灰黄色厚—巨厚层状灰岩夹含砾砂岩,厚156m。含 类、珊瑚。其下与上石炭统下部层位整合接触;在东部冬木北山地区,岩性为灰绿、灰黑色中厚层—块状砾岩、凝灰熔岩、安山岩、夹砂岩、结晶灰岩,厚度大于840m。含珊瑚、 类、腕足类。根据所含 类(Eoparafusulina),牙形类(Sweetognathuswhitei),珊瑚(Kepingophyllum)等化石成果,四角羊沟组上部层位应属于下二叠统,因野外剖面岩性变化不明显,本书暂将其置于上石炭—下二叠统。在东昆仑山南坡,划出下石炭统哈拉郭勒群,上石炭统捎斯兰赶陇组和浩特洛哇组。1)哈拉郭勒群:1982年青海省第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创名于都兰县起次日赶特乌拉。该组沿东昆仑山零星出露,分别见于巴能梗沙耶、起次日赶特乌拉、哈拉郭勒、察汗乌苏西,及拉玛托洛湖等地。厚度803~3490m。下部(1~34层)岩性为灰、灰绿色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夹千枚状板岩、千枚岩及硅质岩、粉砂岩等,厚2407m。其中流纹岩全岩同位素年龄值为235~261Ma;中部(35~43层)为深灰、灰白色中厚层—厚层—块状结晶灰岩、大理岩,夹石英砂岩、页岩、火山岩,厚443m。含腕足类、珊瑚;上部(44~50层)为灰、灰绿、灰黄色厚层细砾岩、岩屑砂岩,顶部夹安山岩及凝灰岩。厚度大于359m。该组下部未见底。2)捎斯兰赶陇组:由李璋荣等1986年创建。1991年《青海省区域地质志》引用。《青海省岩石地层》(1997)因纯属生物地层单位而停用。岩性为灰、灰黑色薄—中厚层状生物碎屑灰岩、中细粒石英砂岩、泥质粉砂岩、夹粉砂质板岩,含 类(Profusulinella带,Fusulina—Fusulinella带)、珊瑚、腕足类等。厚191~205m。3)浩特洛哇组:由李璋荣等于1982年创建于都兰县浩特洛哇,一直引用至今。岩性为浅灰、深灰色薄—中厚层状生物碎屑灰岩、不纯灰岩、中细粒石英砂岩,夹长石砂岩、硬砂岩。厚225~1480m。含 类、珊瑚。其下与捎斯兰赶陇组整合接触。该套地层与扎布萨尕秀组层位相当,其上部根据 类化石资料亦可能包括下二叠统。阿尼玛卿山北坡地层分区(Ⅱ5)石炭系零星出露于阿尼玛卿山地区的德尔尼、喀儿科、花石峡、果贡玛、布青山南坡、纳赤台小南川及昆仑湖等地。东段变质深,有低温高压的动力变质岩—蓝闪石片岩出现,属阿尼玛卿动力变质带产物;西段变质浅。由于研究程度低,该区石炭系未详细命名。下石炭统在花石峡东果贡玛地区为生物灰岩夹石英砂岩,厚度大于88m。含腕足类。向东相变为砾岩、砂岩、火山岩。上石炭统分布较广,但露头零星,在阿尼玛卿山地区,上石炭统以碳酸盐岩为主,夹碎屑岩。其下部为灰、紫红色细砂岩、石英砂岩、钙质砂岩与黑色灰岩互层,厚大于1368m。含 类、有孔虫(Braidyina ,Cribrogenerina ,Decherella )、腕足类等;上部为灰白、深灰色块状灰岩、角砾状灰岩,厚1011~1197m。含 类、四射珊瑚、腕足类等。与下部接触关系不清。

海西 一、自然地理 (一)地理位置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简称海西州)位于青藏高原的北部,青海省的西部。北自党金山口经祁连山脉的党河南山、牙马图山至木里达坂山西段,与甘肃省酒泉地区相连。东从木里达坂山东段经木里河、吉尔孟河至布哈河,与本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相邻;从青海南山中段的巴音山经茶卡盆地东端至鄂拉山,与本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相接;南自鄂拉山南段经布青山、巴颜喀拉山和布喀达坂山与本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及玉树藏族自治州分界。西部自布哈茫乃峰经尕斯山、尕斯口接阿尔金山,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勒蒙古族自治州接壤。 全州东西长837公里,南北宽486公里,总面积为5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7%。地理坐标位于东经96°06ˊ—99°42ˊ,北纬35°01ˊ—39°20ˊ之间。海西州因地处青海湖以西而名。州府驻地德令哈市,距省会西宁市514公里。 海西州境域以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环抱着的柴达木盆地为主体。盆地东西长800公里,南北宽约350公里,面积为66万平方公里,占全州总面积的76%。柴达木盆地是我国海拔最高的封闭型内陆盆地,盆底海拔在2675—3200米之间。四周高山海拔3500—4500米。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盆地从边缘至中心依次为高山、丘陵、戈壁、平原、湖沼五个地貌类型,呈环带状分布,发育成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域。四周边缘山地,有辽阔的高山草场,适宜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山前冲积平原海拔在2800—3000米之间,部分地区水土资源和气候条件较好,适宜发展绿州农业;中部谷地平原,盐湖资源极为丰富,可大力发展盐化工业。 (二)气候 海西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年平均降水量7—7毫米,年平均蒸发量1,9—3,1毫米,为年降水量的5—195倍。全州年平均气温-6—2℃,区内气温地区差异较明显。年日照时数平均在3,000小时以上,阳光辐射量达9—3千卡/平方厘米。境内大风日数多,西部地区8级以上大风年均114—117天,东部地区在79—86天,中部较少,亦在30—53天。区域内无霜期在78—131天之间,海拔3,600米以上地区,无绝对无霜期。 二、历史沿革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建于1954年1月25日,当时称为海西蒙古族哈萨克族自治区,1955年改为自治州。1984年5月,根据青、新两省(区)座谈会议纪要,州内哈萨克族群众全部迁回新疆,国务院遂于1985年4月24日批复,将海西州更名为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海西州历史悠久,2700年前柴达木盆地的居民创造了著名的诺木洪文化。南北朝时,吐谷浑王拾寅在伏罗川(今都兰县境内)筑城定居,并一度成为吐谷浑王国的政治中心。公元663年,吐蕃攻灭吐谷浑王国,柴达木盆地遂为吐蕃所控制。明朝时所设安定、阿端、曲先、罕东四卫辖区境涉及海西。蒙古族从元代起开始涉足柴达木,明末固始汗率和硕特部进入海西,雍正二年罗卜藏丹津反清失败后,清政府划青海蒙古族为29旗,其中9旗驻牧海西。明朝万历年间迁往黄河以南放牧的藏族部落,于清朝咸丰年间陆续迁回黄河以北放牧,其中的汪什代海部落逐渐进入海西。还有一部分藏族是从东海迁来的。 三、行政区划 1999年海西州辖2市(格尔木,德令哈)、3县(都兰、乌兰、天峻)、3个行政委员会(茫崖,冷湖,大柴旦行政委员会),共43个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 海西历史悠久,古为西羌地。民国元年海西地区隶属青海省办事长官。民国19年(1930)改都兰理事为都兰县,辖今海西州全境,直隶青海省政府。1949年9月青海解放。同年11月成立都兰县人民政府(驻地察汗乌苏),辖今海西州全境,直隶省政府。1952年9月26日撤销都兰县,设立县级“都兰蒙藏哈萨克族自治区”(驻地察汗乌苏)。1955年12月12日改名为“海西蒙藏哈萨克族自治州”。1966年4月州府由大柴旦迁驻德令哈。1984年5月,全州的哈萨克族自愿要求,并经中央及国务院同意,全部迁返新疆。1985年5月21日更名为“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州府德令哈市是一座新兴的城市。位于海西州的东北部,海拔2,928米。巴音河纵贯市区,把市区划分成河东、河西两部分。青新公路国道315线和青藏铁路哈(哈尔盖)格(格尔木)段从市区通过,交通十分便利。市区面积7平方公里。市区街道整齐宽畅,商业服务设施健全,商贸市场繁荣,是全州经济、政治、文化、交通的中心。 四、人口、民族和文化 1999年,海西州总人口的23万人,平均每平方公里96人。全州有蒙古、藏、汉、回、土、撒拉等 30个民族。其中蒙古族21,585人,占总人口的91%;藏族30,899人,占总人口的89%;汉族236,970人,占总人口的87%;回族15,683人,占总人口的02%。城镇人口的205,527人,占总人口的8%;乡村人口106,800人,占总人口的2%。 海西民族民间艺术和体育活动颇具地方特色。现在州有群艺馆,民族歌舞团,各县、市有文化馆、图书馆、书店、电影院、广播电视站,乡乡都有电影放映队。全州已建立电视差转台25座,覆盖率达到87%。有蒙藏语无线电广播转播台和蒙文报社、蒙语电影译制站、蒙藏文学社及《瀚海潮》、《柴达木开发研究》、《花的柴达木》等文学艺术和理论刊物。州内体育运动十分活跃,体育设施也比较健全。全州有体育场8个,篮球场93个,足球场21个,乒乓球练房(室)36个,冰场6个,体操训练房10个。从1978年以来,大力开展民族传统体育和现代体育活动,竞技水平不断提高。 五、文化遗产 在历史的长河中,生息居住在海西的各族人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从不同的侧面展示了海西各族人民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明。主要文物古迹有: 唐代吐蕃墓葬群 位于都兰热水乡,共有墓葬200余座。经挖掘出土了大量古代织物、陶器、金银饰品、古藏文片,为研究吐蕃历史以及唐朝与吐蕃之间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极有价值的资料。 诺木洪地区的干尸及元代古币和塔里他哈遗址 1958年在诺木洪地区发掘出土一具古代武将的干尸及一包元代古币。并在该地区发现了塔里他哈遗址,发拙出土了大量古代生产工具、生活用品、物品及房屋遗址。此次发掘进一步证明了人类很早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否定了一些学者认为柴达木地区自古就是荒无人烟之地的说法。 丝绸南路青海道 “丝绸之路”是古代连结亚、非、欧三大洲的世界最长的陆路交通干线。据史料记载,当时并行于河西道的青海道也曾是中西通道的主要交通要道之一,由4条干道组成,其主干道—河湟古道大体上是沿着柴达木盆地南北两条公路进入新疆的,沿途许多古城遗址至今依稀可见,反映了当时的交通盛况。

柴达木开发研究杂志

宣之强(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我国青海柴达木盆地察尔汗钾镁盐矿和新疆塔里木盆地罗布泊罗北凹地卤水钾矿的发现史发表多年后[1],引起有关学者的兴趣与关注。因此在中国找钾进入第三次高潮时[郑绵平院士等,“钾盐资源调查评价计划项目”,2010;刘成林等,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中国陆块海相成钾规律及预测研究”,2011],很有必要进行一次“中国盐湖钾矿发现史揭秘”,用以记录和纪念钾盐矿产的勘查历史。一、青海察尔汗钾镁盐矿发现简史敦格公路修筑与察尔汗钾矿的偶然发现1955年前后,新中国为了开发大西北和巩固西藏边防,毛泽东主席曾下令整修原简易青藏公路。在修通甘肃敦煌至青海格尔木路段时,由于条件限制,筑路工人就地采食食盐,偶然发现察尔汗盐滩中部地段的食盐有苦辣口感,为探明究竟而将食盐送至西北地质局时在柴达木盆地找矿的632队化验,发现K+含量达4%。在中央工作的地质学家朱夏指出那里可能有钾盐赋存。从此拉开了中国发现和开发察尔汗钾镁盐矿的序幕[1]。盐湖科学考察队与“中国十二年科学发展规划”在找钾中的作用[2]1956年中科院盐湖科学考察队的组建与国家制定的《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为中国察尔汗等地找钾、硼矿制定了方向并提供了技术及政策保证。1)化学家柳大纲任考察队队长、矿床学与盐矿专家袁见齐为副队长的考察队在人才和技术上有了保证[4]。2)袁见齐先生在1946年考察中国西北盐矿资源后,发现青海茶卡盐湖中存在钾元素[5],著文(袁见齐,1946)提出在中国找钾的思想,他是中国找钾盐矿床的奠基人[1]。柳大纲先生为尔后开发应用青海柴达木丰富盐矿钾、硼、锂资源,为新中国培养了一批盐湖化工、盐湖化学专家,如高仕扬院士等[4]。3)1957年中科院盐湖调查队受上级委托[2],派地质专业毕业生郑绵平和化学系毕业生高仕扬与柳大纲一同第一次带着找钾、硼的任务进入柴达木盆地。当时敦格公路已经修通,察尔汗军用机场也已使用,他们很顺利入住在察尔汗盐湖军用机场。一天散步中,郑绵平回忆发现了路边有闪亮结晶盐矿,经鉴定就是日后生产钾肥的矿物光卤石[2]。他们和筑路工人先后在察尔汗发现的为同一种光卤石矿物,实属偶然中的必然。为什么?一是有公路可通入了;二是国家自上而下明确了找钾、硼的任务,技术员受命前去考察,只要重视和用心,都会见到光卤石。郑绵平为察尔汗钾矿调查写了汇报总结,为以后青海格尔木地质队勘探和钾肥厂开发生产钾肥和中科院盐湖所开展地质、物化研究翻开了第一页。袁见齐先生“高山深盆陆相成钾”模式的提出与意义[3]袁见齐先生1975年曾在钾盐培训班上发言中提到,1956年前后,当时认识钾盐发现都是海相成因的。因此,他自嘲说,1957年他对到察尔汗陆相地层找钾并没放在心上,所以柳大纲第一次随盐湖调查队进入青海柴达木时,袁见齐先生没有主动要求去,是他受国外海相成钾的理论束缚阻碍了他的行为。他谦虚地说,察尔汗钾盐的发现倒是没有思想框框的化学家柳大纲带队去发现的,这对他触动很大。袁见齐先生敢于面对找钾实践成果,于次年(1958年)跟柳先生同去了察尔汗实地考察。面对中国陆相盐湖的成钾事实,经过多年与大家一致的潜心研究,提出了一个较为新颖的“高山深盆陆相成钾模式”,为中国和世界在陆相地层中找钾形成了重要理论依据,袁见齐先生的认识为以后中国找钾理论做出了很大贡献。二、新疆罗布泊罗北凹地卤水钾矿发现简史[1]1995年前后的中国找钾形势距1955年40年后的1995年,计划经济下的地质行业经受了体制改革转型的大震荡,地质各行业一度冷落、大滑坡。虽然在1984年开展了柴达木盆地第二轮找钾勘探和研究小高潮,也取得了钾盐资源由2×108t翻一番的目标,在柴达木盆地北部和西北部查明了昆特依等一批盐湖钾矿资源,以后就没有进展。而中国40年来,人口剧增,农业土地的贫钾趋势加大,钾盐资源保证能力日渐不足。而此时,世界上又新发现了许多重大钾盐矿,邻近中国的泰国、老挝、中亚地区,陆相的有以色列死海等。但中国贫钾论与找钾队伍撤销萎缩等使中国找钾前景十分不乐观。中国第三代找钾女地质专家王弭力思钾、找钾[4]1)在完成柴达木盆地第二轮盐湖找钾的研究后,王弭力和同事们发现了众多钾盐盐湖,为什么与它一山(阿尔金山)之隔的新疆塔里木盆地一直没有找到较大的钾盐矿?当她注意到两个盆地之间有联系后,将找钾研究目标锁定在罗布泊罗北凹地。2)罗布泊是一个巨大而怪异的湖泊,因为自古以来是著名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道。由于战乱和人类生产生活与自然的不和谐,导致罗布泊绿洲消失,变成近代可怕的有“死亡之海”之称的魔鬼地域,中科院著名科学家彭加木,在科学考察中被罗布泊无情吞噬,至今下落不明,留下恐怖、离奇的传说。3)19~20世纪众多中外探险家、冒险家、科学家造访塔里木盆地及罗布泊周围地域,有过楼兰古遗址重大考古发现和生物、环境及气候等研究成果,也零星发现了土地中的富钾特征。在罗布泊地区外围,新疆地矿局区调一队(1989)及中国地质大学蔡克勤教授(1990)等带队先后在龟背山南、铁矿湾、罗布泊东、大洼地等发现了4个小型石盐钾盐矿床及矿化,以及鄯善地区中国第一个硝酸盐型“小型”盐湖钾矿,成为后来在罗布泊取得找钾突破这一华章而奏响的序曲。20世纪80~90年代初,中科院盐湖研究所胡东生先生(1988)、地矿部遥感中心李廷琪(1987,1988,1991)等研究人员用先进航空遥感图片解译方法,与青海已知盐湖钾盐影像进行对比,也指出罗布泊地区有成钾找钾希望。郑绵平院士(1990)在罗布泊大耳朵湖地区进行了找钾调查,研究指出罗布泊也有成钾远景。4)王弭力叩开了沉睡万年的罗布泊罗北凹地钾盐大门。1995年几经周折,王弭力凭着科学家的找钾经验、眼光和为国为民找钾的使命感,造访多位德高望重的地质专家领导。王弭力的找钾信心和决心感动着这些长辈式的专家领导,终于给10万元经费,让她去敲响中国第二个盐湖钾矿的大门。但领导担心是有的,有去无回十分险恶的罗布泊,尤其是当时无名称的罗北凹地更是无路可走,无水草生长,是个万分干涸的湖泊,是进入老年期的死亡之湖。5)创新两段式[碳酸盐、硫酸盐(钾)]钙芒硝成钾储钾理论的意义。王弭力课题组进入无人踏进过的“罗北凹地”(由王弭力命名并沿用)后,遇到一个旧式三段式成钾理论的挑战。原因是,王弭力开始在地表考察时,见到最多的是刚到硫酸盐第二阶段的钙芒硝、次石膏和石盐。在如此巨量钙芒硝沉积盐湖中究竟能否有工业意义的钾卤水或固结钾矿?有两种可能,若按正常三段式[碳酸盐、硫酸盐、石盐(钾)]成钾理论,是不会有形成大钾矿的可能的,有的钾盐专家一开始就怀疑过,说再进一步找钾希望不大。这和当年察尔汗陆相盆地发现钾盐线索时一样,袁见齐教授也犹豫过——陆相能成钾矿床吗?但是袁见齐教授也是打破传统海相成钾理论框框,大胆调查总结察尔汗成钾规律,终于创新提出中国陆相“高山深盆”成钾模式和理论。科学家在尊重地质事实的前提下,及时创新地提出新的找钾成钾模式,找矿才有希望。6)王弭力、刘成林等创新地提出了二段式成钾理论,高山深盆迁移模式(Wang Mili,2005)、含水墙式成储钾模式(刘成林等,2006,2009)等终于在考察研究罗布泊罗北凹地卤水钾矿时被提出并应用,使中国“罗北凹地”找钾工作转为进一步深入矿床勘探,成功查明了罗北凹地为一个特大型普查储量约5×108t 卤水钾矿(王弭力等,2001),另查明伴生杂卤石矿层及巨大钙芒硝矿和5000亿元人民币的硫酸盐型卤水钾盐矿。7)王弭力课题组成员在1995~2005年前后,从资源考察到开发研究,10年的完整的科研成果资料,无私无偿地贡献给了当地政府和人民,使罗布泊罗北凹地钾矿尽早转化为一座大型的钾盐与钾肥矿山企业。此时,中国无论是钾盐矿储量还是矿山生产百万吨优质硫酸钾肥的产量又翻了一番。2009年罗布泊国投罗钾公司钾盐矿山的建成使中国的钾盐钾肥严峻形势松了一口气,钾肥自给率从10%上升到30%左右。纵观中国盐湖钾矿的发现史,我们看到中国钾盐与钾肥从无到有再到壮大的不平凡历程,也许你会从中受益匪浅。我们注意到,刘成林(2009)在“盆地钾盐找矿评价示范工程”一文中指出,罗布泊找钾突破,既离不开前人的资料积累,也与柴达木找钾经验和理论应用有关。然而,罗布泊钾盐矿床是一个有别于柴达木盆地钾盐的新型矿床,因此,突破传统理论认识,研究和发展陆相成钾理论,是罗布泊找钾突破的关键所在。目前,中国很多盆地含盐系中已发现钾盐矿物或薄钾矿层甚至小型钾盐矿床,然而,能否找到大型-超大型钾盐矿床、在盆地的什么部位寻找等问题,目前仍然不清楚,这种状况有点类似1995年以前罗布泊找钾的情况。近年来,我们选择库车盆地开展新一轮找钾工作,但库车盆地与罗布泊地质情况相差较大,因此,在库车盆地找钾中,根据实际地质环境,提出了新的成钾认识和找矿思路,也取得了一些初步进展(刘成林等,2008~2011)。总之,钾盐调查与研究从柴达木盆地转移到罗布泊,再转移到库车盆地,在矿区转移与认识变迁过程中,不断学习和吸收国内外各种成钾理论,借鉴各种找矿技术方法,使钾盐找矿工作不断上新台阶。作者衷心希望中国钾盐、钾肥事业在理论创新和开发中有序发展。本文还有很多文献未能一一列出,在此向各位相关作者表示歉意和感谢。参考文献[1]宣之强中国盐湖钾盐50年回顾与展望盐湖研究[J],2000,8(1):58~62[2]胡亚东,等柳大纲先生百年诞辰纪念[M]北京: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等,2004[3]袁见齐袁见齐教授盐矿地质论文选集[M]北京:学苑出版社,1989[4]庞天舒与楼兰同在:寻找消失的罗布泊[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

确实是真的,这个在电视里面是有这个方面的介绍的,这也算是一种很不错的举措,是攻克了一个很专业性质的问题,让海水稻,为现实

(共4分)她正在患高山反应,还发着高烧;她是个舞蹈演员,唱歌非她专长。(写出一个方面给2分,写出两个方面给4分。意思对即可)(共6分)抒发感情(1分),把女文工团员的牺牲看作是“源头一页沉重的历史”(1分);深化主题(或“深化主旨”,1分),用当地牧民也没有见过的美丽夜鸟象征女文工团员的崇高精神(或“写出了女文工团员对作者的精神鼓舞和影响”,1分);增强文章的真实性(1分),交代作者是这个故事的见证者和记录者(1分)。(共7分)一是海拔的高度,女文工团员是在高原唱歌(2分);二是艺术的高度,女文工团员显示了超拔的唱歌天赋(或“音阶的高度,女文工团员唱得声音宏亮、音阶高”,2分);三是人生的高度(或“生命的高度”、“精神的高度”),女文工团员以自己的牺牲完成了人生的高度(3分)。(意思对即可)

柴达木开发研究杂志官网

《产业结构理论与政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长三角年鉴》(副主编) 《中国上市公司年度报告(2009)》,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年(副主编) “长三角居民消费研究”,《南通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东部地区房地产市场发展的省际比较”,《江苏住房与房地产》2010年第2-3合期“江苏产业结构调整与区域经济发展分析”,《江苏纺织》2010年第4期“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与江西主导产业选择”,《企业经济》2010年第7期“论江苏工业主导产业的选择”,《江苏商论》2009年第9期“江苏房地产发展形势与风险防范”,《江苏建设》2009年第12期“江苏房地产业发展的成效与趋势”,《江苏建设》2008年第1期“诚信应是房地产商第一品质”,《中国企业报》2008年02月04日第2版“加快沿海开发,推动区域发展——江苏沿海地区的开发措施”,《经营与管理》2008年第3期“西藏产业结构优化与主导产业选择”,《西藏研究》2008年第4期“江苏工业化进程的评估研究”,《江苏商论》2008年第7期“南京会展经济的现状与SWOT分析”,《江苏商论》2008年第9期“关于我国工业化发展阶段的评估”,《商业时代》2008年第29期“汽车零部件物流发展的趋势与对策”,《江苏商论》2007 第1期“江苏房地产市场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江苏建设》2007年第7期“苏南工业化进程的评估与分析”,《苏南科技开发》2007年第10期“调控时代房地产之政策导向”,《城市开发》2006年第1 期“论青海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与路径选择”,《柴达木开发研究》2006年第3期“从人本角度分析可持续发展力的科学内涵”,《可持续发展研究》2006年第4期“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第三方物流的思考”,《交通企业管理》2006年第9期“江苏沿海地区传统产业的发展对策思路”,《现代经济探讨》2006年第11期“江苏省二氧化硫排污权价格研究”,《价格理论与实践》2006年第12期(江苏专辑)“新型工业化与区域产业政策的选择”,《商业时代》2006年第34期“第三方物流是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汽车与配件》2006年第38期

优势:资源丰富  矿产资源  已探明矿点200余处,计50余种,其中盐、石油、铅锌和硼砂储量尤丰,食盐总储量达600亿吨左右。芒硝、钾盐、硼酸盐具有工业开采价值,如察尔汗钾盐厂已成为中国重要化工原料基地。盆地内储油构造广布,西部有重要油气聚集带。  柴达木盆地 (3张)  锡铁山铅锌矿是中国已知最大铅锌矿之一。[1]  柴达木盆地面积25万平方千米,各种资源储量潜在价值达2万亿元。为了吸引国内外资本,把柴达木盆地建成中国西部的资源工业基地,海西州委、州政府积极构建以资源经济为主体经济的新格局,GDP增长连续3年超过了15%。在柴达木盆地已建成生产原油250万吨,天然气10亿立方米,钾肥70万吨,加工原盐200万吨,180万吨纯碱,生产铜、铅锌、石棉近100万吨的工业基地。  药材资源  据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有关部门对柴达木盆地中藏药材资源普查数据显示,柴达木盆地内分布的药用植物、药用动物、药用矿物共计有782种,出产的中藏药材不仅蕴藏量大,而且医疗效果好,如白唇鹿鹿茸是公认的滋补药材中的上等佳品,在盆地内大量种植的枸杞,经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和西北农业大学化验分析,其药用有效成分超过了国内所有同类药材,成为中藏药材中的一枝奇葩。 盆地内分布的药用植物红景天已被医学界认为是继人参、刺五加之后一种新的营养补剂药源。研究表明,红景天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和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不仅具有抗缺氧、抗寒冷、抗疲劳等作用,而且可以延缓人体衰老,防治老年疾病等功能,已成为进藏游客必备的药物。  劣势:经济水平差、技术落后  生态环境脆弱、

徐旺(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 100083)近一年来,国际油价由每桶10美元迅速升至每桶30美元左右,引起了世界能源市场中各国政府的极大关注。当前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能源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我国的油气勘探现状怎样?其发展前景如何?这是我国经济和国防建设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我国石油工业发展从建国初期的年产12万t到目前年产6亿多t的世界产油大国,在油气勘探与开发工作上已经取得了巨大成绩。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在人均占有水平上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为了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党中央制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经测算,我国2000年、2010年和2050年石油最低消费量分别为2亿t、5亿t和4亿t;天然气的最低需求量分别为300亿m3、600亿m3和2000亿m3。按现在国民经济以7%左右的速度发展,2000年在石油需求量上将存在6000万t的差额,2010~2020年差额在8000万~2亿t左右。面对我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现实,形势严峻不容乐观。回顾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历程,50年代主要在西北。由于50年代末的战略东移,发现了大庆油田和渤海湾油区,1978年达到年产1亿多t,1997年达到6亿多t,进入石油大国行列。但是进入80年代,我国的石油工业总体上进入发展缓慢时期。产生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新增地质储量和可采储量增长缓慢;老油田进入高含水期,生产难度增大;我国石油地质条件比较复杂,从长远分析,我国可采油气资源量并不十分富有。今后一个时期,国家经济建设需求和预测年产量之间存在明显差距,除非新区有重大油气发现,从现在到2020年,每年将需要有一定数量的原油进口,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根据我国人口众多的实际情况,现代化建设的需求和我国油气资源现状,油气勘探的前景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战略问题。据1998年世界《油气杂志》统计,世界石油剩余储量为1391亿t,待探明储量为670亿t,此外还有4000亿~7000亿t非常规石油资源。天然气剩余探明储量144万亿m3。按现在全世界每年消费油30亿t和气2万多亿m3分析,至少到2040年以前,油气仍然是一种不可替代的优质能源。因此在我国陆上960万km2和海上近300万km2的广大领域内,应进一步加强勘探挖掘油气的潜力,增加后备储量,其发展方向是:“稳定东部、发展西部、开发海洋、参与国外合作”,立足国内,积极参与国外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竞争,使我国油气生产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我国第二次油气资源评价成果说明,全国的石油资源量为940亿t,按已知含油盆地和油田的资源量转化到储量的平均系数标定,为130亿t可采资源量。到1997年底松辽、渤海湾、西部和海上4区探明可采储量52亿t,其中已采出2亿t,待探明可采资源量78亿t,表明我国仍具有丰富的油气潜力。预测在新区仍有可能取得重大突破,使储量产量继续增长,预计全国年产油量的水平是:2000年6亿t;2010年8亿t(最高年产量)有可能实现稳产10年,保证此预测方案的实施,关键在于加强勘探工作量的力度,进一步落实后备油气资源量。石油资源今后勘探发展的远景地区,全国陆上和大陆架主要在3个裂谷盆地带和克拉通盆地中。重点在松辽、渤海湾、塔里木、准噶尔、四川、鄂尔多斯、吐哈、柴达木等8大盆地。中国东部经向的松辽、渤海湾、苏北等白垩系、第三系产油裂谷盆地带,勘探程度甚高,但仍有很大潜力,如3500m以下的深层和沿渤海湾的滩海地带,水深5m以内的面积有1000多km2,已发现一批油气田,是一个很有远景的工区。对老油区内部如合理加密井网,加强油藏注采系统调整,加快三次采油实施以提高采收率,预计可增加相当数量的可采储量。中国北方纬向侏罗系—白垩系产油的裂谷盆地带,准噶尔、库车、柴达木、吐哈等盆地还有极大的油气潜力。准噶尔盆地经过近几年的勘探,在盆地腹部区发现彩南、石西、石南等3个大油田,近期又在南带的呼图壁、卡因第克、吐哈鲁等区发现工业性油气流,陆梁的陆9井在白垩系试出高产油流取得新突破。在塔里木、鄂尔多斯和四川3个克拉通盆地的古生代和中新生代地层中,已发现塔河油田、东河塘、轮南、塔中4、马岭、志丹—靖边等油气田,特别是近期在陕北发现苏里格庙地区二叠系高产气层和大面积低渗透地层—岩性油气藏,都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其他如柴达木盆地冷湖—南八仙弧形带也有新的储量增长。中国南方和华北下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区,面积有300多万km2,仍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勘探后备领域。1 继续坚持“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方针在我国,东部地区实施挖潜,在西部加强勘探增加新的储量。1999年,东部大庆油气区和渤海湾油气区的原油产量占全国总产量6亿t的70%以上,所以,继续在我国东部挖潜增加储量,对全国石油稳产和增长是重要资源基础,而西部儿大盆地和海上大陆架则是新增储量的接替区。东部大庆油田资源量129亿t,标定可采储量为31亿t。计划2000年仍可稳产5500万t,2010年可稳产5147万t,2020年预计年产水平3221万t,如果2000~2010年再探明9亿~10亿t储量,产量还可增加一些。东部第二大油区渤海湾,资源量9亿t,标定可采储量是5亿t,已探明可采储量31亿t,已采出74亿t,剩余57亿t,待探明可采资源量仍有29亿t。从东部两大油区分析,2000年以前仍可稳产1亿t以上,到2010年预计可稳产1亿t,以后将逐渐递减。在这个时期如果西部几大盆地每年增加几亿吨储量,除可以弥补东部的递减外,还可以略有增长。西部5大盆地塔里木、准噶尔、鄂尔多斯、吐哈和柴达木盆地,勘探程度较低,是重要的油气资源接替区。5个盆地油气资源量295亿t,折算可采资源量73亿t。目前已探明地质储量9亿t,待查明可采资源量30亿t。1999年5个盆地生产原油2500余万t,预计2010年生产原油可达3500万~4000万t。2 21世纪将是天然气大发展的一百年世界天然气资源极其丰富。据15届世界石油大会预测,可采储量为323万亿m3,到1998年已探明剩余可采储量为144万亿m3,年平均增长24万亿m3。目前全世界每年消耗量2万亿m3。预测产量2000年37万亿m3,2010年56万亿m3,2040年达到天然气高峰年产量,以后逐年降低。我国天然气资源量38万亿m3,标定可采资源量为10万亿m3。目前已探明天然气储量3万亿m3(其中伴生气8400亿m3),1994年生产天然气近300亿m3。世界1996年的天然气与石油产量比为1∶3,我国差距较大(气油比为1∶7),因此尚有很大发展潜力。我国应加速天然气勘探。天然气资源陆上的发展前景主要在3个克拉通盆地的古生代海相地层中。鄂尔多斯和四川盆地勘探程度较高,今后还有可能在这两个盆地的古生代海相地层中发现大气田。在四川川西新场地区,新星公司已探明侏罗系浅层气储量2500亿m3,年产天然气占四川省的四分之一左右。塔里木盆地面积最大,勘探时间短,勘探程度低,虽有较大的天然气资源量,但探明的天然气储量仅5000多亿m3,探明程度较低,今后还有可能找到大量的天然气资源。柴达木盆地东部第四系天然气储量已达1500亿m3,可能是继鄂尔多斯、四川盆地和塔里木盆地之后的第四气区。应当指出的是,准噶尔盆地南缘和陆南也是天然气富集区,已发现呼图壁等一批气田,有可能成为第五个天然气区。预计四川、鄂尔多斯和塔里木3个盆地以及近海大陆架盆地,在21世纪前10年,都有可能具备上万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储量规模。此外,非常规天然气包括煤层甲烷气和致密砂岩气。从中国地质条件分析,煤层甲烷气和致密砂岩天然气资源已取得大量资料,致密砂岩气藏已在长庆、大庆三肇凹陷、四川等地区开发。以煤层气为例,我国煤资源丰富,经预测全国埋深300~1500m的煤层气总资源量有10万亿m3。近10年来已在晋西柳林、晋城沁水盆地的单井日产煤层气3000~4000m3。探明和控制沁水盆地储量有1000亿m3,如果继续加大井组生产,可以建成煤层气工业基地,应该说我国煤层气勘探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突破。根据预测,我国对天然气的需求量2000年为300亿m3,2010年600亿m3,2020年1000亿m3,2050年2000亿m3。根据我国天然气资源和已探明储量,2000年到2010年供需基本平衡,2020~2050年缺口500亿~1000亿m3,这个差额解决方案,重点是国内西部5大盆地、南海西部和东海大陆架快速增加天然气探明储量,建成新的产能。近期国务院已做出重大决定,即“西气东输”,将西部天然气用管道输至上海市及其附近城市,但目前西北几个盆地的储量尚不能满足所需外输天然气资源。解决办法一是加强国内勘探,二是利用国外资源解决。3 中国沿海大陆架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中国海域面积广阔,有300多万km2,其中大陆架面积130多万km2。中国的近海海域有一系列中新生代的沉积盆地,这些地区具有很大的含油远景。经过十几年与国外石油公司合作勘探或自营勘探,已发现了流花1、中36-1、石白坨、蓬莱193等一批油田。其中4个为亿吨级大油田,而蓬莱193是海上第一个大油田,崖13-1为储量达1000亿m3的大气田。在对大陆架的油气资源做了充分的研究和论证之后,预测石油地质储量为84亿t,天然气储量3万亿m3。主要油气田分布在渤海、南海东部和西部,气田主要分布在琼东南、东海和莺歌海盆地,中国新星石油公司在东海盆地发现了5个气田,储量1200亿m3。到1999年底大陆架已探明石油储量27亿t,探明天然气储量4500亿m3。1997年产油1600多万t,天然气42亿m3。海洋石油总公司提出,原计划在2005年实现“三个一千万”的战略目标,即,南海珠江口的原油年产量稳产1000万t;渤海湾的原油年产量达到1000万t;以南海西部为主体的天然气产量达到100亿m3(折算原油1000万t)。目前已突破这一目标,预计2003年生产原油3000万t、气70亿m3。现在的勘探部署正围绕这一目标进行。中国南海南部海域面积140万km2,是一个重要的后备能源地区。该区位于中沙以南,东邻菲律宾、南至曾母暗沙、西邻中南半岛,平均水深500~1000m。在中国南部海域以海相沉积为主,含油主要层系是中、上新统碎屑岩及碳酸盐岩,初步估算南部海域几个盆地石油资源量为200亿t,天然气8万亿m3,是一个具有丰富油气潜力的地区,周边几个国家已发现了一批重要油田,我国应尽早安排计划,开展勘探工作。4 积极开展对外合作,勘探开发国外资源当前已进入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我国已基本具备开拓国外市场的能力,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从1993年开始,以不同方式参与了加拿大、秘鲁、苏丹、哈萨克斯坦等国的油气勘探开发,已取得不少涉外合作的经验,并在苏丹和哈萨克斯坦取得重要进展,建成了年产1000多万t的产能。目前苏丹合作开发年产1000万t、哈萨克斯坦已探明储量6亿t,目前年产250万t。据报道,中国在加强国内外油气资源勘探的同时,并计划开展海外石油勘探,重点放在中东、俄罗斯、中亚和其他油气远景区。在本世纪末预计在海外生产原油1000多万t,到2010年预计生产2000万t,同时,每年提供天然气500亿m3。根据集团公司的安排,应周密考虑,加大步伐,有选择地开展一些地区的调研工作,如中东地区、滨里海、哈萨克斯坦、东西伯利亚和东南亚地区,争取一些有利的区块进行合作勘探,同周边国家合作勘探或共同开发。我国的油气勘探理论、技术水平已经有了一套对付复杂油气田的方法,能够取得成功。这些境外生产的石油,可作为国内能源的重要补充。总的来说,我国油气能源坚持立足国内,使国内油气生产持续发展,同时积极参与国外油气资源勘探的竞争,开拓国外市场做为补充,以满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参考文献[1]瞿光明我国油气资源和油气发展前景勘探家(2)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宋岩,李先奇我国天然气发展前景与方向勘探家(2)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3]谢泰俊南海北部大陆边缘陆坡区含油远景勘探家(2)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4]胡见义我国天然气的发展基础和战略机遇勘探家(2)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5]谯汉生渤海湾盆地油气勘探现状与前景勘探家(1)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开发研究版面费

一般出版社通知后的话,7天之内(以前食品科学),不交版面费,它不会将文章给主编最后修改的定稿的,就会一直停留在某个审查阶段。总之,越快越好,

这是国际惯例,做学术研究的每年国家都会拔相应的研究经费,而发表学术类的论文,单位都会给一定的补助。 您说的情况也有,如果您的学术论文被期刊采纳,有的期刊还会给您稿费。经济类的核心期刊推荐如下:1、管理世界 2、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3、地域研究与开发 4、改革 5、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6、开发研究 7、上海经济研究 8、宏观经济研究 9、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10、经济研究参考 11、生产力研究 12、城市问题 13、城市发展研究 14、中国经济史研究 15、资源科学 16、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17、经济体制改革 18、经济问题探索 19、资源、产业(改名为:资源与产业) 20、中国经济问题 21、南方经济 22、现代城市研究 23、消费经济 24、生态经济25、经济数学 26、中国流通经济 27、开放导报 28、特区经济 29、现代经济探讨 30、宏观经济管理 31、运筹与管理 32、改革与战略 33、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34、中国经贸导刊

需要版面费,3000元。

开发研究版面费点评

这里只看正规期刊,野鸡杂志不算的话,那需要看论文发什么层次的杂志,一般分4个层次:省级普刊,CN/ISSN刊号的 300-800元一个版面,一般2600字符一个版面,5个版面起算;国家级权威期刊,一般800-1500元一个版面;核心期刊,一般5000元起价一个版面;国外核心期刊,不是钱的事  花多少钱都也许搞不定(野鸡杂志除外)

发表一篇论文发表的版面费是与刊物级别有关的。目前主要分为:普刊、核心期刊。对于普刊来说就是:省级类的期刊和国家级期刊,而核心类的期刊主要分为:北大核心、南大核心、cscd核心、sci核心、ei核心、科技核心等等。对于费用的问题来说普刊的自然要比核心类的期刊低很多了。不同的人发表论文的作用也不同:1、评职称(晋升职称):研究生毕业需要;教师、医护人员、科研院所的人员、企业员工等晋升高一级的职称时,发表期刊论文是作为一项必须的参考指标。2、申报基金、课题:教育、科技、卫生系统 每年申报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其它各种基金项目、各种研究课题时,发表论文是作为基金或课题完成的一种研究成果的结论性展示。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论文

《开发研究》是1985年创办的我国最早研究和探讨西部开发理论的综合经济类刊物,甘肃省社会科学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2005年《开发研究》打造全国经济开发研究的中心刊物,在扩版增加信息量的同时,全力提高杂志的学术性、实用性、实效性和可读性。努力把《开发研究》办成一个兼顾宏观、中观和微观的综合性杂志。《开发研究》改、扩版后将继续忠实地为经济理论研究人员、各级经济决策者、实际工作部门、政策研究部门和理论宣传部门的广大干部、各高等院校和财经类中专学校师生、各类企业的负责人和一切有志于研讨经济理论的各级人士以及关注我国尤其是西部改革发展事业的各界朋友服务。

很多刊物都按版收费了,一版就要 我知道一些地方的不太有名的专科院校的学报,现在仍然在按篇收费一篇300-500元,但不会给你太多版面,一般要求不超过4个版,8600子。因为他们首先是服务于本校老师的科研需要,所以学校会投入一定的资金支持。其次才是要尽量挣回点成本,对稿件的质量要求也不是太高。看你是哪个专业的论文,比如法律的就要往法律专业院校投。

  • 索引序列
  • 柴达木开发研究杂志版面费
  • 柴达木开发研究杂志
  • 柴达木开发研究杂志官网
  • 开发研究版面费
  • 开发研究版面费点评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