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新疆财经大学论文的补考是指导老师负责

新疆财经大学论文的补考是指导老师负责

发布时间:

新疆财经大学论文的补考是指导老师负责

顺叙指记叙的时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来写,前因后果、条理很清楚。如《一面》;倒叙,指记叙的时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先把结局说出来,吸引读者了解其起因和过程,如《背影》;插叙,指在记叙过程中,需要插入另一些有关的情节,再接着叙述后来的事情,如《驿路梨花》。

我觉得如果是学生的论文没有过的情况下,老师肯定是有一定的责任,但是老师不会承担这种责任的。

如果学生论文二辩都没过,对学生的影响比较大,会推迟毕业,但是指导老师有责任,但是影响相对还好。

新疆财经大学论文的补考是指导老师负责的吗

如果学生论文二辩都没过,对学生的影响比较大,会推迟毕业,但是指导老师有责任,但是影响相对还好。

老师负不负责,负责的什么都能问,能给很多指导。不负责的除了麻烦你什么用都没有。我遇到的就不负责,全是我自己做完,还得客客气气的和一个废物讲话交流。

会啊,大部分都是定期召集大家,集体讲解一下,然后个别问题单独指导

新疆财经大学论文的补考是指导老师负责写吗

要交给指导老师的哦亲。论文都是由指导老师负责的,论文也都是会写指导老师的名字,所以,都是由指导老师负责的。一般导师都很忙啊,但是这个确实是他分内的事情,你可以说的谦逊一点,让老师接一下你的论文。

d

新疆广播电视大学论文指导老师

老师负不负责,负责的什么都能问,能给很多指导。不负责的除了麻烦你什么用都没有。我遇到的就不负责,全是我自己做完,还得客客气气的和一个废物讲话交流。

如何进入一个新的科研领域     【摘 要】以生物数学研究为例,从寻找专业书籍,搜集相关文献综述和科研论文,到精读科研论文,掌握研究方法和技巧,再到泛读科研论文了解最新研究动态,系统的介绍了进入生物数学领域开展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关键词】科研领域;生物数学;研究方法   不管是正在校学习的研究生,还是要转换领域的科研人员,要想进行某领域的科学研究,都要去了解和熟悉该领域,找到经典书籍或文献,静下心来去阅读,总结,发现,讨论和创新。下面以生物数学研究为例,介绍一下自己是如何了解并进入生物数学领域开展学术研究的。   查阅资料、阅读文献综述   了解一个科研领域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拿生物数学来说,要想了解生物数学是干什么的,怎样入手最快捷,需要哪些准备,哪些方面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等等,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展开。   1咨询老师和已经深入研究的科研人员   生物数学是一个很大的研究领域,从研究使用的数学方法划分,生物数学可分为生物统计学、生物信息论、生物系统论、生物控制论和生物方程等。其分支虽然较多,但我们只需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去展开就好。我的研究是从导师的指导开始,导师的研究方向为生物控制论和生物方程,他掌握了种群动力学,传染病动力学,神经网络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内容和资料,我在导师的推荐下阅读了《数学生态学模型与研究方法》[1]、《传染病动力学的数学建模与研究》[2]和《人工神经网络理论、模型、算法及应用》[3]三本书的方向介绍和基础知识部分,对这三个方向有了大致的了解。然后,我向已经深入研究的老师们去详细了解了这个方向的研究基础、研究程度以及他们在做该方向时的一些感触,最后选定了种群动力学来研究。   2寻找书籍和综述文献   了解一个研究领域的另外一个途径可以从阅读专业书籍着手。首次了解一个研究方向,主要寻找介绍型的专业书籍,理论应用尽量简单,介绍比较全面,最好还能有专业的发展方向和前沿研究。寻找专业书籍最直接的途径是让熟悉此领域的研究人员推荐,另一方面也可以从网络上或者综述文献的参考文献中获取。阅读文献综述也是了解一个研究领域的有效途径。一篇优秀的综述文献会系统的介绍一个科研领域从形成至今整个发展动态,阅读过后你会对该领域有个总体的认识。就我的研究而言,《数学生态学模型与研究方法》一书对我对我影响很大,该书从方向介绍,到单种群和两种群生态系统的基本模型和研究方法,再到复杂生态系统模型和研究方法,最后到近期热门的研究模型,从浅到深,系统的介绍了数学生态学模型的研究进展和研究方法。读完之后,自身感觉对种群动力学的研究模型和方法有了较深的认识,再读专业文献时也能够较易读懂和透彻理解。   精读科研论文   经过第一阶段的努力,我们对某一想进入的科研领域也就有了整体的认识。这个时候就要精读科研论文了。精读阶段,可以按照以下三步来完成。(1)论文的选择。选择科研论文时可以遵循以下两个原则:第一,选择外文文献。一开始就要去读外文文章,了解其组织结构、写作重点、写作技巧和专业术语,有能力可以进一步了解其语言润色技巧,这样对以后论文的写作有很大帮助。第二,先纵向选择文献再横向选择文献。当按照杂志的专业认可度或作者的知名度选择一篇要读的论文后,不急于去阅读,而是先浏览其摘要、引言和参考文献,看看这篇文章是在哪方面有突破,是改进了哪篇文章的内容或技巧,再把该文章找出来,这样顺藤摸瓜,找出按时间先后顺序的一系列文章,从最早一篇开始阅读,这样阶梯式的阅读完之后你会发现对此类问题如何改进和研究,你都会了然于胸。然后再横向阅读,了解同一类问题的各种处理方法和各种结合、应用和延伸。(2)论文的阅读。当开始精读科研论文时,前面几篇还是要费些功夫的。首先读懂摘要,了解此文研究什么内容,应用了什么方法,得到了那些结论,与以前的文章相比有什么特色和亮点。其次,认真读引言,了解这类文章研究到什么程度以及作者研究这篇文章的目的。再次,认真读文章主体部分,尽量弄懂每一个问题,搞清楚这篇文章研究所应用的基础知识、应用的方法技巧、解决的关键问题和得到的主要结论,主体部分读完要自己能够从问题、方法、条件和结论四个方面完整的复述出论文内容。(3)论文的总结。一系列论文读完,必定会对这些文章有个递进的认识。从第一篇开始,按照问题-方法-条件-结论四个方面将这些文章总结对照,你会发现论文层次感非常明显,问题的一步步推进,从什么角度去推进,都会跃然纸上。这对我们今后如何寻找问题来写作以及应用怎样的方法可以完成问题的研究至关重要。   以种群动力学的研究为例,我阅读的第一篇论文是导师的一篇经典文章[4]。首先阅读摘要,我了解了这篇文章是在研究一类具有时滞影响的单种群非自治的扩散种群模型,并且初步了解了这篇文章的最大亮点――扩散种群系统中各斑块种群同生存和灭亡。通过阅读引言,了解到都有哪些作者和哪些文章在研究种群动力系统的问题,这些文章大致研究了什么问题,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再读其摘要和引言,我就掌握了关于具有时滞影响或脉冲影响的单种群或多种群扩散系统的一些研究状况。阅读文章主体部分,我掌握了作者的分析技巧、不等式技巧和 Lyapunov 函数的构造技巧,反复捉摸定理的条件和结论,认识到了条件所具有的生物学意义。看文章的总结,进一步了解了文章的贡献和解决的生物学问题。以此文章为原点,横轴上发散我了解到了一般单种群系统,一般多种群系统,时滞系统,脉冲系统,同时具有脉冲和时滞影响的种群系统等的研究近况。纵轴上发散我了解到了同类系统的各种处理方法和处理技巧。在此精读论文阶段我弄清楚每个点并加以总结和整理对比,使我深入了解所选择的研究方向。   泛读科研论文   要想能够寻找到一个合理的没有被研究过的问题去深入研究,只精读十几篇科研论文是远远不够的。接下来是泛读科研论文阶段。首先选取所要研究领域的几个关键词去外文数据库中或google学术中搜索近三年的科研论文。按关键词将其分类,每一类都下载10-20篇。针对每一类的文献,因为技巧和分析方法在很多文章上都是大同小异,重点看摘要,了解其研究的内容和得到的结论;其次看引言,了解其与其他文章的不同之处和改进的地方;再次看主体部分的定理和结论,认识到它所解决的问题;最后看总结和讨论,寻找在这个问题上还有没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如果碰到一篇文章所讨论的是本领域但你从未见过的问题,那就把它精读,因为它又是我们需要深入阅读和总结讨论的有价值的文章了。当我们把要泛读的这些文章读完之后,这个方向大部分学者所研究的问题,这些问题研究到了什么程度,还有哪些问题有待解决,哪些是硬骨头,我们就会有较清楚的认识。以种群动力学研究为例,泛读时我搜索了扩散、脉冲、捕食被捕食、竞争、持久性、周期解和稳定性等一个或多个关键词,我主要把文章分为了三类:扩散系统,脉冲系统和扩散脉冲共存系统。紧接着我对每一类进行阅读和总结,了解到了扩散系统基本上把单种群、两种群和多种群以及有无时滞都研究的差不多了,能够进一步研究下去的突破点就只有方法的改进和得到更好的结论了。对于脉冲系统,主要研究线性形式,而非线性形式的脉冲还涉及的不多。对于脉冲和扩散共存的系统,主要应用了度理论去研究,而且得到条件也非常的强,这方面还是有很大的方法和技巧上的工作空间。当读完所有文献,了解了这些之后,我就能较准确的寻找到要研究的问题,并能找到较合理的方法来处理了。   小结   本文就自己的科研感受,以生物数学研究为例,系统的介绍了每一步所要做的事情和做这些事情的方法。文章以生物数学研究为例,难免碰到文理科差异和理工科差异的问题,但总体思路是清晰明确的,希望本文能为大学研究生和转换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提供一些可实践的建议。   参考文献:   [1] 陈兰荪,宋新宇,陆征一,数学生态学模型与研究方法,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2] 马知恩,传染病动力学的数学建模与研究,科学出版社,2004。   [3] 罗晓曙,人工神经网络理论、模型、算法及应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 ZD,Teng, ZY,Lu, The effect of dispersal on single-species nonautonomous dispersal models with delays, JMB,(2001)42,439-454。   作者简介:   刘子建,男,1982年,电子科技大学博士毕业,现为重庆交通大学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脉冲微分方程和生物数学。   蔡玲霞,女,1979年,新疆大学研究生毕业,现为新疆广播电视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数学。

新疆广播电视大学论文指导老师是谁

要的

指导老师是写论文的?是可以自己选,有的学校也是直接安排的,如果还不知道可以问问自己的辅导员。

邓启耀,男,汉族,广东顺德人,1952年2月生于昆明,是教授,博士生导师,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 教育和工作简历 1971年8月-1978年9月在昆明汽车运输总站,车工、美工;当美工期间(1972-1978)多次在少数民族地区写生。 1977-1978年在云南大学中文系新闻短训班学习,其间在藏区生活4个多月。 1978—1982年考入云南大学中文系,任校学生会秘书长;读书期间,参加民间文艺教研室组织的民俗学调查多次。 1982-1986年当过杂志编辑和公务员。 1986年调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次年7月被聘为助理研究员。 1992年4月破格晋升副研究员,任副所长。 1993年8月破格晋升研究员,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学学科学术带头人。 1994年5月—2000年1月任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山茶人文地理杂志》社长兼主编。 2000年2月调入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任教授、系副主任。 2003年5月兼任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云南大学西南边疆民族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云南大学和云南民族学院客座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探险协会人文及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副主席,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美中艺术交流中心特邀专家及中美合作“民族文化田野考察群”中方负责人。 研究兴趣 民俗学,视觉人类学 教学情况 主要讲授课程: 中国民俗学 当代民俗学与文化问题探讨 民俗学理论与方法 影视人类学 摄影基础 人类学与中国社会 南方少数民族文物 民族服饰 民间艺术 非常意识状态和非常意识形态 田野考察的设问及相关论域等(含调入中山大学前为国家文物局相关培训班及其他院校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的课程)。 教学及相关学术活动 ·云南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论文指导教师(1988); ·云南民族学院客座教授(讲授“田野考察的设问及相关论域”,1995); ·云南大学客座教授(讲过“田野考察”、“文学人类学”等,1996、1997); ·国家文物局“民族文物抢救与鉴定研讨班”(1995、1999、2001)教授(讲授“民族服饰”、“民间工艺”和“南方少数民族文物”); ·德国弗莱堡Friedrich-weinbrenner-Gewerbeschule学院,讲授“云南民间艺术与现代版画”,并主持“云南版画”展览(1994年); 昆明医学院精神病学系研究生(1999)、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系庆系列讲座(2001)、98级本科(2002)讲授“非常意识状态和非常意识形态”;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97、99级本科“中国民俗学”(2000-2001); 中山大学公共课“摄影基础”(2000,代课);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2000、2001级硕士“当代民俗学与文化问题探讨”(2001);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2000、2001级本科和研究生“人类学与中国社会”(2000-2002);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2001级本科“滇藏文化带考察”(2002)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99-02级本科“影视人类学”(2002-2004);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03级本科“视觉表达”(2003);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博士生和硕士生“民俗学理论与方法”(2004); 科研情况 主要著作:在国内外发表和出版研究成果,包括个人专著10余部、合著多部、论文百余篇、合作译著2部,影视人类学纪录片8部42集,其他艺术人类学和艺术创作图像作品数百件,主编丛书6种,杂志1种,个人参与组织和主持的国家级、省级和国际课题10余项。 1、民俗学:《中国神话的思维结构》(1992,1996)、《中国巫蛊考察》(1998,1999)、《滇藏文化带考察》(合作,2000)、《灵性高原——茶马古道寻访》(1998)、《变迁中的高原蒙女》(1995,中、英文版)、《访灵札记》(2000)、《鼓灵》(1999)、《古道遗城――茶马古道滇藏线巍山古城考察》(2004);合著《边地中国》(2004)、《口述中国》(2004)、《秘境节祭》(1991,中、英文版)、《云南少数民族》(日文版,1990)、《云南国土资源》(1990)、《西南民族道德研究》(1990)、《云南省哀牢山森林土地持续管理研究》(1993)、《云南百科全书》(1999)等。 2、视觉人类学研究:《民族服饰:一种文化符号》(1991),另有系列配套著作如:《中国云南少数民族服饰艺术》(上下册,1992,1995)、《中国西部少数民族服饰》(1993)、《衣装上的秘境》(1993,1993)、《中国民族服饰博览》(合作, 2001);《服饰文化象征》(2005); 《云南民族民间艺术》(上下册,合作, 1994))、《中国象征文化》(合作,2001)、“云南民族美术全集”之《南诏大理国雕刻绘画艺术》(合作,1999)、《云南岩画艺术》(合作,即出); 《云南现代重彩画》(合作,1993)、《云南现代重彩画技法》(合作,1993)。

邓启耀:男,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探险协会人文及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研究方向为民俗学和视觉人类学。主要著作有《宗教美术意象》(1991)、《民族服饰:一种文化符号——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研究》(1991)、《中国神话的思维结构》(1992)、《巫蛊考察——中国巫蛊的文化心态》(1998)、《访灵札记》(2001)等。 更详细请见参考资料邓启耀,男,汉族,广东顺德人,1952年2月生于昆明,是教授,博士生导师,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 教育和工作简历 1971年8月-1978年9月在昆明汽车运输总站,车工、美工;当美工期间(1972-1978)多次在少数民族地区写生。 1977-1978年在云南大学中文系新闻短训班学习,其间在藏区生活4个多月。 1978—1982年考入云南大学中文系,任校学生会秘书长;读书期间,参加民间文艺教研室组织的民俗学调查多次。 1982-1986年当过杂志编辑和公务员。 1986年调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次年7月被聘为助理研究员。 1992年4月破格晋升副研究员,任副所长。 1993年8月破格晋升研究员,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学学科学术带头人。 1994年5月—2000年1月任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山茶人文地理杂志》社长兼主编。 2000年2月调入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任教授、系副主任。 2003年5月兼任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云南大学西南边疆民族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云南大学和云南民族学院客座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探险协会人文及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副主席,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美中艺术交流中心特邀专家及中美合作“民族文化田野考察群”中方负责人。 研究兴趣 民俗学,视觉人类学 教学情况 主要讲授课程: 中国民俗学 当代民俗学与文化问题探讨 民俗学理论与方法 影视人类学 摄影基础 人类学与中国社会 南方少数民族文物 民族服饰 民间艺术 非常意识状态和非常意识形态 田野考察的设问及相关论域等(含调入中山大学前为国家文物局相关培训班及其他院校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的课程)。 教学及相关学术活动 ·云南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论文指导教师(1988); ·云南民族学院客座教授(讲授“田野考察的设问及相关论域”,1995); ·云南大学客座教授(讲过“田野考察”、“文学人类学”等,1996、1997); ·国家文物局“民族文物抢救与鉴定研讨班”(1995、1999、2001)教授(讲授“民族服饰”、“民间工艺”和“南方少数民族文物”); ·德国弗莱堡Friedrich-weinbrenner-Gewerbeschule学院,讲授“云南民间艺术与现代版画”,并主持“云南版画”展览(1994年); 昆明医学院精神病学系研究生(1999)、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系庆系列讲座(2001)、98级本科(2002)讲授“非常意识状态和非常意识形态”;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97、99级本科“中国民俗学”(2000-2001); 中山大学公共课“摄影基础”(2000,代课);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2000、2001级硕士“当代民俗学与文化问题探讨”(2001);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2000、2001级本科和研究生“人类学与中国社会”(2000-2002);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2001级本科“滇藏文化带考察”(2002)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99-02级本科“影视人类学”(2002-2004);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03级本科“视觉表达”(2003);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博士生和硕士生“民俗学理论与方法”(2004); 科研情况 主要著作:在国内外发表和出版研究成果,包括个人专著10余部、合著多部、论文百余篇、合作译著2部,影视人类学纪录片8部42集,其他艺术人类学和艺术创作图像作品数百件,主编丛书6种,杂志1种,个人参与组织和主持的国家级、省级和国际课题10余项。 1、民俗学:《中国神话的思维结构》(1992,1996)、《中国巫蛊考察》(1998,1999)、《滇藏文化带考察》(合作,2000)、《灵性高原——茶马古道寻访》(1998)、《变迁中的高原蒙女》(1995,中、英文版)、《访灵札记》(2000)、《鼓灵》(1999)、《古道遗城――茶马古道滇藏线巍山古城考察》(2004);合著《边地中国》(2004)、《口述中国》(2004)、《秘境节祭》(1991,中、英文版)、《云南少数民族》(日文版,1990)、《云南国土资源》(1990)、《西南民族道德研究》(1990)、《云南省哀牢山森林土地持续管理研究》(1993)、《云南百科全书》(1999)等。 2、视觉人类学研究:《民族服饰:一种文化符号》(1991),另有系列配套著作如:《中国云南少数民族服饰艺术》(上下册,1992,1995)、《中国西部少数民族服饰》(1993)、《衣装上的秘境》(1993,1993)、《中国民族服饰博览》(合作, 2001);《服饰文化象征》(2005); 《云南民族民间艺术》(上下册,合作, 1994))、《中国象征文化》(合作,2001)、“云南民族美术全集”之《南诏大理国雕刻绘画艺术》(合作,1999)、《云南岩画艺术》(合作,即出); 《云南现代重彩画》(合作,1993)、《云南现代重彩画技法》(合作,1993)。

  • 索引序列
  • 新疆财经大学论文的补考是指导老师负责
  • 新疆财经大学论文的补考是指导老师负责的吗
  • 新疆财经大学论文的补考是指导老师负责写吗
  • 新疆广播电视大学论文指导老师
  • 新疆广播电视大学论文指导老师是谁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