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社科文献出版社总编辑杨群

社科文献出版社总编辑杨群

发布时间:

社科文献出版社总编辑杨群

BS-北京大学(1981), PD-UT-Dallas (1988)198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古生物学及地层学专业,1982-1983年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生,1985-1989年美国得克萨斯大学(UT-Dallas)攻读博士学位,兼研究助理、助教。1989-1993年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1995-1996 年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进修分子生物学。1996年和1999年分别两次作为日本学术振兴会邀请学者赴日本名古屋大学和新泻大学进行合作与交流。1993年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导生导师。现任中国古生物学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Palaeowold》(Elsevier出版)杂志共同主编,微体古生物分会荣誉理事(前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委员;任第二届国际古生物学大会(2006)执行委员会主席。1996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1998 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0年获香港求是科学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 王玉净、杨群, 西藏日土县晚侏罗世放射虫。《西藏日土地区二叠纪、侏罗纪、白垩纪地层及古生物》(孙东立、徐均涛等),88-100,南京大学出版社。杨 群、王玉净、刘荣芝, 黑龙江省那丹哈达地体中的 T/J 界线地层 科学通报, 1992(6): 547-杨 群、李荣玉, 古生物分类数据的管理策略 《江苏省首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理科分册), 304-308 页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杨 群, Biostratigraphy of the Nadanhada terrane, NE C 中国博士后首届学术大会论文集, 1985-杨 群, 微体古生态学 地球科学进展, 8 卷 3 期, 84-85 页杨 群, 放射虫化石的化学分离方法 Palaeoworld, 2, 18-杨 群、尚庆华, 分子古生物学进展: 化石DNA的研究。Palaeowold,6,78-81。杨 群,1995,古生物学领域的新辟园地 - 分子古生物研究。古生物学报,34卷3期,265-276。杨 群, 那丹哈达地体的放射虫研究。《中国东北地体与东北亚大陆边缘演化》(邵济安等),115-133页,地震出版社。程延年,杨 群,王玉净,叶贵玉, 亚洲东部放射虫地层的对比研究 (课题报告) Palaeoworld, 6: 84-周祖仁、杨 群、盛金章、李星学、徐永昌,1995:地质时期生物与自然协调演化及化石燃料资源的分布规律。地球科学进展,10(4):378-382。杨群、周建平、杨洪, 分子系统学在微体古生物及相关领域中的应用。微体古生物学报,14(4):489-499。杨晓松、薛重生、张克信、曾志平、樊光明、李昌年、尹磊明、杨 群, 赣东北浅变质岩系中的微体古生物化石。科学通报,42(4):409-周祖仁、杨 群、盛金章, 假希瓦格蜓属(Pseudoschwagerina)和球希瓦格 蜓属(Sphaeroschwagerina)。微体古生物学报,14(2): 111-128。吴平、周开亚、杨 群, 用12S rRNA基因序列研究潮龟科(Bataguridae)闭壳龟类的进化。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4(4):374-378。杨洪、程安进、杨 群, 地质体中的主要生物分子:研究范畴与方法。地质论评, 44(1):44-51。李春香、杨 群、周建平、范深厚、杨洪, 水杉自然居群遗传多样性的RAPD研究。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38(1):59-刘德明,周建平,杨 群, 浙江长兴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地层中的氨基酸 古生物学报,38(1):86-吴平,周开亚,杨 群 亚洲产龟类12S rRNA 基因片段的序列分析和系统发生研究。动物学报,45(3): 260-267。吴平, 程安进, 杨 群, 周开亚, 线粒体DNA在龟鳖目中的进化速度与古生物分化事件。自然科学进展,9(12): 1119-吴平,张克云,杨 群, 18S rRNA基因在节肢动物系统进化研究中的意义。现代地质,14(3):355-362。吴平,张克云,杨 群, 后生动物起源时间的分子钟研究。古生物学报,39(3):449-453。王玉净、方宗杰、杨 群、周志澄、程延年、段彦学、肖荫文云, 南西部中—晚泥盆世硅质岩相地层及其放射虫动物群。微体古生物学报,17(3): 235-周建平,张遴信,王玉净,杨 群 中国二叠纪类生物地理分区地层学杂志, 24(增刊):378~381郝家胜,夏凤生,杨 群, 苔藓动物的起源与系统发生。微体古生物学报,18(4): 385-郝家胜,杨 群,李春香,张克云,孙晓燕,2002。苔藓动物18S rRNA基因的分子系统发育初探。微体古生物学报,19(2):199-205。郝家胜 杨 群 (2002) 拟迷误裂孔苔虫18SrDNA的序列测定及系统学分析(262) (THE 18S rDNA SEQUENCING AND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SCHIZOPORELLA ERRATOIDEA)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ANHUI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2002 V25 N3: 262-265李春香、杨 群, 杉科、柏科的系统发生关系研究进展。生命科学研究,6(1):56-60。李春香、杨 群, PCR 产物直接测序还是克隆测序?-- 密叶杉属rDNA ITS 序列的测定方法。植物学通报,19(6):698~704李春香,杨 群, 杉科、柏科的系统发生分析—来自28S rDNA序列分析的证据。遗传,25(2): 177~180王玉净、杨 群, 广东韶关仁化地区中二叠世孤峰组的放射虫动物群。微体古生物学报,20(4):333~341王玥、杨 群, 化石记录的再评估。古生物学报,42(2):297~302张克云、孙晓艳、杨 群, 介形纲丽足目和速足目及相关类群18S rDNA分子系统发育的研究 古生物学报, 42 (3): 452~459张克云, 郝家胜,杨 群, 介形类系统分类与起源演化的形态、分子和化石证据 微体古生物学报, 20 (3):吕宝忠、杨 群, 血蓝蛋白分子的结构、分类及其在进化上的演变。自然杂志,25(3):180~183。李春香,陆树刚,杨 群, 蕨类植物起源与系统发生关系研究进展。植物学通报,21(4):478-485李春香,陆树刚,杨 群, 耳蕨属(鳞毛蕨科)的亚洲起源: 来自rbcL序列的证据 科学通报,49(9):874-878吴新华, 楼法生, 王玉净, 宋志瑞, 杨群, 邓国辉, 黄志忠, 凌联海, 赣东北地区不同时代硅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高校地质学报 10(2): 209-216杨群 王玉净 尹磊明 舒良树 楼法生 王博 论赣东北蛇绿混杂岩的时代——来自微体古生物学的证据 地质学报,79卷 3期,316郝家胜,李春香,孙晓燕,杨 群, 唇口目苔藓动物分子系统演化及其主要类群分歧时间的推测。科学通报,50(12): 1205-1212王玉净、杨群、郭通珍, 青海可可西里地区中三叠世晚期放射虫Spongoserrula rauana动物群。微体古生物学报,22(1): 1-9王玉净、杨群、尹磊明、舒良树、楼法生、王博, 赣东北蛇绿岩带和变质岩系中“放射虫硅质岩”的再研究。高校地质学报,12(1):98-105。杨群, 微体领域的大家二叠系研究的旗帜--纪念著名地层古生物学家盛金章院士(1921-2007) 微体古生物学报, 24(4): 333-337马俊业, 杨群, 网角海绵目(Dictyoceratida)谱系发育与形态发生分析 古生物学报, 46(4): 473-480张克云, 徐明旭, 杨寿运, 孙捷, 杨群, 速足目主要类群系统发育的分子证据 古生物学报,46(4): 464-472王玉净, 杨群, 中国石炭-二叠纪放射虫化石带及古生物地理学意义 微体古生物学报, 24(4): 338-346丛培允, 杨群, 多足动物亚门主要类群的系统关系与谱系年代分析---基于形态、化石和分子综合数据, 微体古生物学报, 24(4): 407-421 杨 群(主编), 分子古生物学原理与方法。科学出版社。250 p杨 群、宋力生, 构造地层地体中的古生物研究 《当代地质科学前沿--我国今后值得重视的前沿研究领域》, 肖庆辉等编著, 242-247 页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杨 群, 那丹哈达地体的放射虫研究。《中国东北地体与东北亚大陆边缘演化》(邵济安等),115-133页,地震出版社。杨 群、钟扬、施苏华,2003.DNA与分子古生物学.见:杨群(主编),分子古生物学原理与方法。科学出版社。1-22赖旭龙、杨 群、杨洪, 古DNA的研究方法与应用 见:杨群(主编),分子古生物学原理与方法。科学出版社。40—61夏旭华、李春香、杨 群, 分子数据的基本处理方法——以DAMBE分析软件为例 见:杨群(主编),分子古生物学原理与方法。科学出版社。149-167钟扬、唐先华、黄德世、张晓艳、施苏华、杨 群, 分子谱系树的构建与检验 见:杨群(主编),分子古生物学原理与方法。科学出版社。168-188庚镇城、杨 群, 中性理论、分子钟及支系分歧时间估算 见:杨群(主编),分子古生物学原理与方法。科学出版社。189-203吕宝忠、杨 群, 非线性分子进化与古生物重大事件 见:杨群(主编),分子古生物学原理与方法。科学出版社。204-216杨 群, 部分后生动物的谱系年代学分析--分子数据与化石记录的结合。见:戎嘉余、方宗杰、周忠和、詹仁斌、王向东、袁训来(主编),《生物的起源、辐射与多样性演变—华夏化石记录的启示》。北京:科学出版社。157-177,851-854。 杨 群、许汉奎,2003。生物起源与灭绝新探。大自然,2003(1):5~7孙晓燕、杨 群,2003。古老生命的故事。大自然,2003(1):15~17孙晓燕、杨 群, 瞬间的生命——恐龙的绝灭与复活。《进化长河》(徐均淘 主编),134—140。江苏科技出版社。张克云、杨 群, 生物的特异记时器——分子钟。《进化长河》(徐均淘 主编),148—152。江苏科技出版社。

红旗出版社总编辑杨

延安历史悠久,文物古迹荟萃在这块黄土地上,有中华民族“人文初祖”轩辕黄帝的陵寝地,这是炎黄子孙寻根祭祖的民族圣地有闻名天下的黄河壶口瀑布,它雄浑壮美的风姿象征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民族魂1935年到1948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此生活和战斗了13个春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领导和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坚固基石,培育了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谱写了可歌可泣的伟大历史篇章

徐霞客(1587~1641)名弘祖,字振之。明代杰出的地理学家、旅行家。万历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1587.1.5)出生在马镇南旸岐一个没落士绅家庭。祖父以上四世均有文名,父徐有勉隐迹田园,母王氏豁朗节俭,能“贸布以易糈”。徐自幼聪慧过人,好读书。15岁博览祖遗“绛云楼”藏书,特好古今史籍、地志图经,萌远游五岳之志。18岁,父受群豪欺侮,忧愤而死。他决意不应科举,不入仕途,问奇名山大川。万历三十五年徐21岁,辞别母亲和新婚的妻子开始出游。初期旅行以登名山、访胜迹为主,因老母在党,每年春天外出,秋冬计程以归。他游山川如会知己,探穷奥如掘至宝。47岁以前,游历了北方的泰山。嵩山、华山、恒山、五台山;南方的黄山、庐山、普陀山、天台山、雁荡山,最远至福建的武夷山。曾于天启元年(1621),为纪念母病痊愈,盖“晴山堂”,搜求先世遗墨、题赠,为之刻石。天启四年,因母已届80高龄,打算暂缓远行。母不以为然,特命他陪同亲作宜兴、句容之游,以示激励。翌年9月母病逝。在家守庐。崇祯元年(1628)服丧期毕,乃放志远游。他有感于“山川面目多为图经志籍所蒙”,以更多的精力,对地理现象作考察研究。4月,去福建漳州看望好友黄道周。远抵广东罗浮山。崇祯二年,由南转北,人京师,游盘山。三年,再南游漳州。五年,重游天台山、雁荡山。六年,出南京,再北上京师,游五台山、恒山,又南下三游漳州。他身体健壮,携一杖,一仆被,登山捷如猿。能忍数日饥,逢食即饱,旅泊岩栖,游行无所碍。 顾恺之(348— 409)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义熙初官散骑常侍。博学多艺,工诗赋、书法,尤善绘画,凡人物、佛像、禽兽、山水皆能。时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画师法卫贤,行笔细劲连绵,如春蚕吐丝,行云流水,出之自然。画人物尤善点睛,自云:“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六朝人口语“这个”,即指眼珠)之中。”唐张彦远评其画:“意存笔先,画尽意在”。精通画论,著有《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等书行世。他提出的“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著名论点,对中国绘画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杨益言(1925年~) ,四川省广安市武胜县人,中共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名小说《红岩》的作者之一。早年参加革命工作,后被捕囚禁于重庆渣滓洞,出狱后根据其切生经历写成《红岩》一书。原籍四川省武胜县,1925年11月18日生于重庆。1937年起在武胜县初中学习,1940年到重庆北碚兼善中学读高中,1944年考取同济大学工学院电机系,到上海读书。1948年初因参加反美反蒋的学生运动,被学校开除并遭缉捕。被释放后回四川,执教于重庆中国铅笔厂职工夜校。8月被特务逮捕,囚禁在中美合作所的渣滓洞集中营。1949年11月重庆解放后,参加了重庆“一一"二七被难烈士追悼会”和“三"三一惨案纪念会”的筹办工作。从1950年4月起在重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市委工作,先后任科长、办公室主任、常委等职。196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为四川省重庆文联专业作家。1979年出席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1980年曾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四川分会副主席。建国初期,为了对青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罗广斌、杨益言和与他们并肩战斗过的刘德彬三个人共同把他们在狱中与敌人斗争的切身经历写出来。1950年7月1日开始在重庆《大众文艺》上发表三人合作的报告文学《圣洁的血花》,后华东、华南人民出版社先后出版单行本。1958年又在《红旗飘飘》上发表了三人合作的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在此基础上,罗广斌和杨益言创作了优秀长篇小说《红岩》。小说出版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被誉为“共产主义的奇书”,并被翻译成多种外国文字,在国内外为中国社会主义文学赢得了巨大声誉。“文革”中该书被诬蔑为“叛徒文学”成为禁书,作者亦备受摧残。罗广斌和杨益言在“文革”爆发后受到残酷迫害,其中作者之一罗广斌于1967年2月含冤去世。“文革”结束后小说重新出版发行。

杨家岭讲话的会场”这句话包含的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我们丢掉了破旧的生产

社科文献出版社总编辑

主要学术成果:“从观念层面看中欧关系的发展”(论文,20000字),载张蕴岭主编,《中国对外关系:回顾与思考(1949~2009)》,社科文献出版社2009年10月版。“解析中欧关系中的观念因素”(论文,8000字),载《欧洲研究》2009年第5期。“反思2008年的中欧关系”,(研究报告,本人承担约5000字)载《欧洲研究》2009年第3期。“解析欧盟中国观的变化”,(研究报告,本人为课题负责人,承担8000字),周弘主编《2008年欧洲发展报告》,社科文献出版社2009年1月版。“论社会层面上的欧洲认同建构”,论文,《欧洲研究》2008年第1期,收入马胜利主编《欧洲认同研究》,社科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12000字。“欧盟五十年”,研究报告(合著),《2007-2008欧洲发展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本人承担6000字。“解析中欧关系的当前难点”,论文,《海外投资与出口信贷》,2008年第8期,8000字。《欧盟社会政策与欧洲一体化》,(专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共35万字。《欧洲史研究在中国:简史与现状》(研究报告),《大邱史学》(韩文)2006年第1期,中文11000字。“奥地利社民党执政的经验与教训”,(论文),2万字,载顾俊礼主编,《欧洲政党执政经验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年版。“论中欧伙伴关系中的观念因素”,(论文),3万字,载高全喜主编,《大国》第3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欧洲社会模式与福利国家改革”,(论文)2万字,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瑞典高等亚太研究所经济发展与社会政策学术研讨会中方代表论文》(内部)。“中欧伙伴关系与观念因素”(论文),载周弘主编《共性与差异:中欧伙伴关系评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3月版,23000字。“英国:对外援助与国际关系”(论文),载王振华等主编《解析英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版,11000字。“论中欧政治关系中的合作与冲突”(论文),《国际贸易》杂志2003年第9期,10000字;“英国:对外援助与国家利益”,(论文)载《欧洲》杂志2002年第6期,约11000字。“英国的福利国家制度”、“瑞典的福利国家制度”、“美国的福利国家制度”,(合著),载顾俊礼主编、田德文副主编:《福利国家论析:以欧洲为背景的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2月第一版,共66000字。“对外援助与国家利益:英国的个案分析”、“英国:对外援助与国际关系”,(合著),载周弘主编:《对外援助与国际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3月第一版,60000字。“国家利益至上:解析英国政府对外援助政策”,(论文),载《国际贸易》杂志2001年第9期,9000字;“西欧极右翼势力的政治化趋势”,《光明日报》2000年12月20日,3000字;“西方文化霸权与冷战后的国际关系”,(论文),载《世界经济与政治》杂志,2001年第4期,8000字;(《人大书报复印资料?国际政治》2001年第7期全文转载);后被收入俞可平主编:《全球化:西方化还是中国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5月第一版;“论欧洲联盟的社会政策”,(论文),载《欧洲》杂志2000年第4期,约11000字;2000年第11期《新华文摘》杂志进行了全文转载,《人大书报复印资料?国际政治》杂志也于2001年第2期全文收录了该篇文章;同时,该文还被全文收入北京外国问题研究会编辑的《走进新世纪的俄罗斯、欧盟与中国》论文集。2002年该篇论文获得“2001-2002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优秀科研成果奖”和“第四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奥地利与瑞士”,周弘主编:《1999-2000年欧洲发展报告》,社科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60-170页,约6000字;此后在2000~2007年欧洲发展报告中撰写相同部分;“欧洲的移民问题与南北关系”,(论文),载《欧洲》杂志,1999年第1期,约12000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论文;“福利国家与劳动力市场弹性”,(论文),载裘元伦、罗红波主编:《中国与欧洲联盟就业政策比较》,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第158-165页,约5000字;“欧盟各国的失业问题与社会保障改革”,(论文),载周弘主编:《1996-1997年欧洲发展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79-92页,约8000字;“价值观念和战略利益”,(论文),载周荣耀主编:《冷战后的东方与西方》,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19-125页,约6000字;院重点课题;“英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析论”,(论文),载《欧洲》杂志,1996年第5期,约10000字;《为什么偏偏是英国》,田德文、靳雷等著,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该书系“大国丛书”的英国卷,本人为主要撰稿人,写作约十五万字;“欧洲文明与全球化”,(论文)载《世界经济与政治》杂志,1995年第6期,越8000字;《人大书报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欧共体法探析”,(论文),载《欧洲》杂志,1995年第1期,约10000字;“摆脱“冷战思维模式”(论文),载《西亚非洲》杂志,1994年第2期,约5000字;“当代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合著)载李琮主编:《当代资本主义论》,社科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409-442页,约50000字;院重点项目,该论著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二届优秀科研成果奖;“福利国家和资本主义”,(论文),载《国外社会科学》杂志,1992年第12期,6000字;“对‘撒切尔主义’的政治学分析”,(论文),载《国外社会科学》杂志1992年第1期,6000字。

一、外文学术成果 Wei Houkai & Wu Xiaoxia, China's Regional Policy Scenarios for 2011-2015 Period, China Economist, 2012, 7, N1, 90- Wei Houkai & Xie Xianshu, The Drive to Develop China's West: An Inclusive Perspective, China Economist, 2011, 6, N4, 16- Wei H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Agglomeration and Relocation, in Saw Swee-Hock & John Wong, ,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Singapore, 2009, 28- 魏後凯、贺灿飞、王新著,中国における外资系企业の立地决定と公共政策,日置史郎译,日本侨报社,2009年10月 Wei Houkai & Wang Y A regional comparison of China’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efficiency, China Economist, No17, N-D 2008, 120- Wang Yeqiang & Wei H Industry Characteristics, Spatial Competition and Industrial Concentration - Evidence from China, China Economic Journal, V1, Issue 2, 2008, 177 -190; Revista de Economie Industriala, 2008, 6, issue 1, pages 20- Wei Houkai & Wu X Rural and Urban Poverty Calls for Equal Treatment, China Economist, N10, 2007, pp40- 魏后凯,中国胡锦涛政権の挑戦(第4章), アジア経済研究所IDE-JETRO,2006年2月, 79- Wei H Dynamics of FDI Investment after China’s Entering WTO In Kuang Jingming China on the Way to M Cuvillier, 2005, 59-75; Revista de Economie Industriala, 2007, 5, issue 4, pages 1- Wang Luolin & Wei H Progress of Western China Development Drive, and Evaluation of the R China & World Economy, N2 Wei H China: Descentralização e Disparidades Regionais na Educaçã Abrindo os Olhos para a C Rio de Janeiro, 2004, 191- Wei Houkai, Shen Zhiyu & Mark W Structural Adjustment: Creating a New Textile I In M Webber China’s Transition To A Global E Palgrave, Wei H 10th Five-Year Plan and the Strategy for Developing the Western R In Yasuo Onnishi , China’s Western Development Strategy: Issues and Prospects, IDE-JETRO, December Wei H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 In Li Jingwen The Chinese Economy into the 21st Century: Forecasts and Policies,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2001, 217- Wei H Urban Accessibility, Mobility and Traffic Planning: A Case Study of Chinese Big Cities, Berlin, August Jin Bei & Wei H General Situation in T In Yasuo Onnishi & Lu Zheng , Physical Distribution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blems and Prospects, IDE-JETRO, Japan 1999, 30- Lu Zheng & Wei H North China: A Case S In Yasuo Onnishi & Lu Zheng , Physical Distribution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blems and Prospects, IDE-JETRO, Japan 1999, 86- Wei H Decentralization and Regional Disparities in Education in C In Foreign Affairs Bureau CASS , Social Sciences: CASS Forum,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1999, 64- Wei Houkai & Yang D Decentralization and Disparities in Local Education in China,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No3 Dali L Yang and Houkai W Rising Sectionalism in China,Jf International Affairs, N2 Dali L Yang and Houkai W Rural Enterprise Development and Regional Policy in China, Asian Perspective, N1 二、中文学术著作(独合著) 魏后凯等著:《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魏后凯等著:《中国区域政策:评价与展望》,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 魏后凯、白玫、王业强等著:《中国区域经济的微观透析:企业迁移的视角》,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 魏后凯等著:《中国产业集聚与集群发展战略》,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魏后凯著:《市场竞争、经济绩效与产业集中:对中国制造业集中与市场结构的实证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魏后凯、贺灿飞、王新著:《中国外商投资区位决策与公共政策》,商务印书馆,2002; 魏后凯著:《走向可持续协调发展》,广东经济出版社,2001; 魏后凯著:《中西部工业与城市发展》,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魏后凯编著:《区位决策》,广东经济出版社,1998; 魏后凯、刘楷、周民良、杨大利、胡武贤著:《中国地区发展:经济增长、制度变迁与地区差异》,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 陈栋生、魏后凯、陈耀、刘楷著:《西部经济崛起之路》,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魏后凯著:《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三、中文学术著作(主编) 魏后凯主编:《中部崛起战略评估与政策调整——对江西省的实地调研》,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 潘家华、魏后凯主编:《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5》,社科文献出版社,2012; 魏后凯、李景国主编,《中国房地产发展报告N9》,社科文献出版社,2012; 魏后凯主编:《现代区域经济学》(修订版),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 潘家华、魏后凯主编:《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4》,社科文献出版社,2011; 魏后凯、叶裕民执行主编:《城市与区域发展转型》,《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11年第1期,商务印书馆; 王伟光主编,潘家华、魏后凯、盛广耀副主编:《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大郑州都市区发展战略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 潘家华、魏后凯主编:《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3》,社科文献出版社,2010; 魏后凯、刘楷主编:《镇域科学发展之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潘家华、牛凤瑞、魏后凯主编:《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2》,社科文献出版社,2009; 魏后凯主编:《现代区域经济学》,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王洛林、魏后凯主编:《东北地区经济振兴战略与政策》,社科文献出版社,2005; 魏后凯、陈耀主编:《中国西部工业化与软环境建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王洛林、魏后凯主编:《中国西部大开发政策》,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王洛林主编、魏后凯副主编:《未来50年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北京出版社,2002; 魏后凯主编:《从重复建设走向有序竞争》,人民出版社,2001; 黄速建、魏后凯主编:《西部大开发与东中西部地区发展》,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魏后凯主编:《21世纪中西部工业发展战略》,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主持课题 《西藏阿里经济发展战略研究》,负责人,阿里地区人民政府,2012; 《西藏水电开发与西藏经济社会发展》,负责人,中国水电顾问集团,2012; 《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研究》,负责人,国土资源部,2011; 《贵州省发展战略研究》,负责人,国家发改委西部司、贵州省发改委、国家开发银行贵州省分行,2011; 《黄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负责人,黄陂区政府,2011; 《莱芜市统筹城乡发展研究》,执行负责人,莱芜市人民政府委托,2011; 《沿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方案研究》,负责人,国家发改委西部司、国家开发银行规划局,2011; 《包头市产业发展与城市环境研究》,负责人,包头市发改委委托,2010; 《毕节试验区发展规划研究》,负责人,毕节地区发改委委托,2010; 《杭州生态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共同负责人,杭州市委研究室委托,2010; 《后金融危机时代中部地区发展趋势与主要对策》,负责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项目,2010; 《大郑州都市区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研究组组长,郑州市政府委托,2010; 《娄底市两型产业发展规划研究》,负责人,娄底市发改委委托,2010; 《北京CBD“十二五”发展规划》,共同负责人,北京CBD管委会委托,2010; 《江西省城镇化发展战略思路研究》,共同负责人,江西省建设厅委托,2009; 《上饶市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负责人,上饶市经贸委委托,2009; 《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研究》,首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009; 《三峡移民工程总结性研究》,研究综合组组长,国务院三峡办,2009; 《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及到2020年中长期发展思路》,负责人,国家发改委西部司,2009; 《辽宁省“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思路研究》,负责人,辽宁省发改委,2009; 《北京市高端制造业综合成本研究》,负责人,北京市工业促进局,2008; 《乐亭新区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建设规划》,负责人,乐亭县、海港开发区委托,2008; 《上饶市新型工业化发展规划》,负责人,上饶市经贸委委托,2008; 《迁安市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市规划》,负责人,迁安市委委托,2008;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研究》,负责人,200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2008-2010; 《国家主体功能区政策研究》,负责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重点课题,2007-2008; 《镇域科学发展研究》,负责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项目,2007-2008; 《迁安市工业发展规划》,负责人,迁安人民政府委托,2007-2008; 《营口开发区产业发展与布局规划前期研究》,负责人,营口开发区管委会委托,2007-2008; 《唐山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规划》,规划编写组副组长,唐山市委委托,2007-2008; 《迁安市服务业发展规划》,负责人,迁安人民政府委托,2007; 《国家区域政策与区域发展新格局研究》,负责人,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7-7; 《对外开放与和谐社会建设》,负责人,商务部政策研究室委托,2006-2007; 《老工业基地长效机制研究》,执行负责,国务院东北办委托,2006-2007; 《东北地区振兴政策保障措施研究》,负责人,国务院东北办委托,2006-2007; 《中国企业迁移决定因素及区位政策研究》,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2; 《中国工业布局调整研究》,负责人,国家统计局委托,2005-2006; 《鹰潭市工业发展规划》,负责人,鹰潭市经济贸易委员会委托,2005-2006; 《北京市主导优势产业链构建研究》,负责人,北京市工业促进局委托研究项目,2005-2006; 《眉山市经济发展战略与产业发展指南》,负责人,UNDP项目,2004-2006; 《东北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科技支撑战略研究》,负责人,科技部项目,2004-2005; 《北京市工业发展优势、战略定位及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研究》,负责人,北京市工业促进局委托研究项目,2004-2005; 《西部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和特色优势产业研究》,国务院西部办委托,2004-2005; 《我国产业集群与区域竞争力提升战略》,负责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7-6; 《东北地区经济振兴战略与政策研究》,共同负责人(与王洛林),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7-6; 《我国经济外向型城市产业集聚研究》,商务部计划财务司委托,负责人,2003-2005; 《“十五”西部开发规划中期评估》,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委托,负责人,2003-2004; 《国际大都市建设与北京工业发展研究》,负责人,北京市工业促进局委托研究项目,2003-2004; 《上饶市工业发展战略规划》,负责人,上饶市经济贸易委员会委托,2003-2004; 《武安市工业发展规划》,负责人,武汉市人民政府委托,2003-2004; 《乐平市工业发展规划》,乐平市经济贸易委员会委托,负责人,2002-2004; 《东北地区经济振兴战略研究》,中央交办,负责人,2002-2003;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发展国内区域合作研究》,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委托,负责人,2002-2003; 《加快西部工业化进程研究》,负责人,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委托课题,2001-2002; 《景德镇工业发展规划(2000-2010年),负责人,景德镇市经济贸易委员会委托,2001-2002; 《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与政策研究》,共同负责人(与王洛林),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7-6; 《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研究》,负责人,香港方润华基金会资助项目,2000-2002; 《漳州市工业发展规划》,执行负责人,漳州市计委委托,2000-2001; 《中国外商投资区位选择及政策导向研究》,负责人,人事部出国留学人员资助项目,1999-2002; 《西部大开发与东中西部地区发展研究》,负责人,国家计委地区司委托,1999-2000; 《中国外商投资区位决策与公共政策研究》,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998-2000; 《我国不合理重复建设及其防范机制研究》,负责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7-6; 《加快中西部工业化进程研究》,负责人,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7-6; 《地方分权与中国地区教育差异》,共同负责人,美国Spencer基金资助,1995-1996。 《我国地区收入差异与区际协调机制研究》,负责人,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1994-1996。

科学出版社总编辑

《高校德育创新与发展成果选编·华中师范大学卷》,人民出版社2011年,主编;   《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主编;  《大学生成长导读系列丛书》(5本),科学出版社2010年,总主编;  《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合著(获教育部首届“高校德育创新发展研究成果”二等奖);  《桂苑群星》,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主编;  《走进当代大学生心灵》,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主编(获教育部第二届“高校德育创新发展研究成果”二等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主编;  《大学生就业案例分析》,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主编;  《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主编;  《大学生求职策略与技巧》,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主编;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主编;  《军事教程(普通高校国防教材)》,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主编;   《桂苑导航》,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主编。

毛泽东写的。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与高教出版社合并,是教育部直属的主要从事基础教育教材和其他各级各类教材、教育图书的研究、编写、出版、发行的专业出版社。毛泽东同志题写社名。

看笔迹像是邓小平写的

中央文献出版社总编辑

[1] 主编《钟云舫研究全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2] 主编《钟云舫诗文选注》,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3] 主编《中国文化》,重庆大学出版社,2003年 [4] 主持翻译重庆大型典籍《千年重庆图典》,重庆出版社,2002年 [5] 主编《20世纪大博览丛书》,重庆出版社,2001年[6] 主编《20世纪谍海惊涛》,重庆出版社,1998年[7] 主编《统战经典:和谐篇》,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年[8] 主编《八路军的美国友人》,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年11月(此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美国外交及其历史经验研究》成果) [9] 主编《飞虎队与美国援华空军》,重庆出版集团,2015年8月(此系国务院外宣办重大招标项目《飞虎队与美国援华空军》成果)

现在改制了,都是合同聘任制,一般水平吧。不过要是做好了,一年能弄几本畅销书,待遇会有很大提高啊

陈醉云,著名现代书法艺术大师,原名陈英儒,自号醉云楼主,广东台山人。小时候深受祖父陈绍典毛笔书法的薰陶。1962年移民来美,定居旧金山。在漫长艰苦的岁月里,坚持“艺术价值永恒”的不渝信念冲破墨守成规的樊篱,消除拘泥于形格结构上的限制大胆创新,成功地集百家之长熔行、草、楷于一炉,以数十载的功力自创洒脱独特、富艺术生命力的“醉云体”。所作以雷霆万钧之势一气呵成1个或多个各一尺以上的大字,创出突破传统、气贯纵横的“一笔榜”;他又从篆书和象形文字中获得灵感,以非凡的想象力,出神入化写出龙、虎、凤、马、鹰、福等‘字’,活灵活现的新形象,赋予它们思想、情感与生命力,命名‘书法画’(号称“醉云三创”);从而独领风骚,把中华书法艺术推进空前未有的新境界,被誉为“当代金山奇笔”。(1988)年他所创的经典作《龙吐珠图轴》于2000年6月27日在美国第三大拍卖行伯得富(Butterfield & Butterfield)拍卖,以超出底价的4倍——美金一万元高价落槌,为该公司创下书法艺术作品拍卖历史新高。此“龙”矫劲腾飞、巨珠外喷,享有“一字万金旷世奇品”之美誉美籍华裔国际著名书法陈醉云连续获得中国五大艺术文献委员会的邀请,名字及代表作品收入“中华脊梁”、“艺术中国”等五大艺术史册内,是入选此五大册中唯一的美籍华人,并被加冠“现代书法艺术大师”称号,这是数十年醉心追求书诗艺术的陈醉云在艺术创作道路上又攀上另一高峰。继2005年入选中央文献出版社的“强国丰碑”和新中国新闻出版社的“中华脊梁”这两大艺术文献巨册后,去年陈醉云又连中三元,入选中国画报出版社的“艺术中国”和“一代名家”及香港中国新闻出版社的“中华文化艺术名家名作世界传播录”(此巨册被定为“世界华文传媒论坛”赠送给全球华人媒体社长、台长及总编辑收藏的文献)三大艺术文献巨册。陈醉云独创的“醉云三创”书法作品被安排在显要位置占大篇幅,并加冠“现代书法艺术大师”称号,成为美洲华人书法艺术家得此殊荣者之第一人。陈醉云原名陈英儒,自号醉云楼主,广东省台山市都斛镇丰江村东淮里人。小时候深受祖父陈绍典毛笔书法的熏陶,潜心钻研书诗艺术。1962年移民美国,定居旧金山,至今仍坚持“艺术价值永恒”的信念,不渝苦练,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冲破墨守成规的樊篱,大胆创新,成功地集百家之长,熔行、草、楷於一炉,自创“醉云体”;又创出几个大字一气呵成、气贯纵横的“一笔榜”;再从篆书及象形文字中获得灵感,以非凡的想象力写出赋予了思想、情感和生命力的龙、虎、凤等“书法画”,号称“醉云三创”,把中华书法艺术开拓了一个新的境界,被誉为“当代金山奇笔”。陈醉云的经典作品“龙吐珠”於2000年6月27日在美国第三大拍卖行之一的伯得富拍卖,以超出底价四倍的一万元美金创下该行书法名作拍卖历史纪录,被业界及媒体誉为“一字万金,旷世奇品”。陈醉云不仅是一位现代书法艺术坚强的拓荒者,而且也是一位坚强勇敢的现代诗人。他的诗作不拘形式、爱憎分明、用词精练而含蓄。著有“寒星集”、“乡下人家"\“爱的乐章”和“醉云集” 等。

199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曾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工作,1998调北京大学任教。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文献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文本、文献学和哲学史的研究。其研究路向新颖而独到,近年来发表的大量关于马克思原始文本、文献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详细解读和深入分析,填补了这一文本研究的空白,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大反响。他从文本、文献的角度对马克思思想重新进行的梳理、阐释和评论,有助于矫正长期以来形成的误读和曲解,提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术水准,是国内这一领域“文本研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 1.《批判与建构:〈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学研究》,独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2.《清理与超越——重读马克思文本的意旨、基础与方法》,独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3.《哲学形态的当代探索》,独著,民族出版社2002版。4.《经邦济世——周恩来经济评传》,独著,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5.《哲学原论——经典哲学观的现代阐释》,独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版。6.《马克思〈资本论〉研究读本》,合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年版。7.《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合著,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8.《马克思在中国为什么能成功》,合著,新星出版社2012年版。9.《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10.《超越“后发展”困境——社会理论发展图景中的当代中国发展观》,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11.《“巴黎手稿”再研究:文献、思想与历史地位》,主编,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年版。12.《马克思的“新哲学”——原型与流变》,主编,中国社会出版社2013年版。13.《〈资本论〉及其手稿再研究:文献、思想及其当代性》,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14.《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当代阐释》,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15.《〈共产党宣言〉与全球化》,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991年(1)《从主体性原则看王学认识论》,《学术论丛》1991年第6期。1992年(1)《论方东美的文化哲学构架》,《传统文化》1992年第1期。1994年(1)《论主体的自我意识》,《晋阳学刊》1994年第1期。1995年(1)《万花纷谢一时稀——俄罗斯哲学研究现状分析》,《俄罗斯研究》1995年第2期。(2)《科学活动中的价值渗透》,《社会科学》(上海)1995年第4期。(3)《反思与超越:当代青少年研究现状之分析》,《当代青少年研究》1995年第2期。(4)《哲学学:一门亟待建构的新学科》,《学习》1995年第6期。(5)《〈历史学笔记〉:一部未引起足够重视的马克思晚年的重要著述》,《哲学动态》1995年第6期。(6)《恩格斯的哲学史研究及其当代意义》,《高校理论战线》1995年第7期。(7)《儒学热:一种新的文化误区》,《发展导报》1995年8月19日。(8)《敲响世纪之交的暮鼓晨钟》,《国外社会科学》1995年第5期。(9)《引渡当代哲学的舟筏在哪里?》,《学习》1995年第11期。(10)《论恩格斯的哲学史研究》,《山东社会科学》1995年第6期。(11)《穿越思想的迷障》,《学术论坛》1995年第6期。1996年(1)《神的户籍在人间》,《学习》1996年第1期。(2)《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观的建构》,广西人民出版社《今日中国哲学》1996年7月版。(3)《“苏联模式”的文化体征》,人民出版社《马克思主义史》1996年9月版。(4)《建构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理论》,《当代青少年研究》1996年第4期。1997年(1)《邓小平发展阶段论形成的实践基础》,《邓小平理论研究》1997年第2期。(2)《暮色苍茫看劲松——近年来俄罗斯学术界有关社会主义问题研究演变轨迹》,《俄罗斯研究》1997年第3期。(3)《千秋功过,谁人曾予评说——俄罗斯学术界近年对十月革命的评论》,《俄罗斯研究》1997年第5期。1999年(1)《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特点》,《光明日报》1999年3月12日。(2)《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回顾和前瞻》,《学术月刊》1999年第3期。(3)《国家体制改革的最早探索》,《党的文献》1999年第5期。2000年(1)《哲学文体问题:研究现状与图景勾勒》,《哲学动态》2000年第12期。2001年(1)《作为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当代形态的邓小平发展观》,北京大学出版社《理论创新与21世纪的中国》2001年版。(2)《世界哲学图景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北京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3)《逝去的不会是空白”——前苏联的《共产党宣言》研究概观》,北京大学出版社《〈共产党宣言〉与全球化》2001年版。(4)《当代中国哲学研究中的“三足鼎立”格局》,《学术研究》2001年第10期。(5)《论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的整体格局》,《哲学动态》2001年第11期。(6)《知识经济时代交往方式的变革与后果》,《北京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7)《关于哲学当代形态的建构问题》,中央编译出版社《21世纪哲学创新》2001年版。2002年(1)《哲学文体问题省思》,贵州民族出版社《理论视野——哲学》2002年版。(2)《马克思文本研究的五种模式》,《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3)《建构当代中国的哲学形态:可能与基础》,《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7期。(4)《学术性与思想性:马克思哲学研究中的史论关系省思》,《哲学动态》2002年第9期。(5)《马克思哲学观变革的逻辑路向——一种文本学的考察与探悉》,《求是学刊》2002年第6期。(6)《当代西方发展理论论析》,《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2003年(1)《如何体现马克思文本研究的当代水准?》,《学术月刊》2003年第1期。(2)《重新研究马克思文本的意旨与界域》,《北京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3)《马克思文本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意义与方法》,《哲学动态》2003年第4期。(4)《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及其理论成果》,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共十六大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2003年版。(5)《关于马克思哲学历史定位的三种观点及其论证思路》,《北京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6)《“马克思主义之后的马克思”:一个表征马克思研究新的学术趋向的重要范畴》,《国外理论动态》2003年第8期。(7)《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现状、症结与可能的出路》,《哲学研究》2003年第8期。(8)《拓展马克思文本研究的界域》,《社会科学报》2003年9月11日。(9)《哲学文体:一个尚待展开研究的重要问题》, The Journal of Korean Philosophical History, V13, (10)《马克思文本研究方法再省思》,《学术研究》2003年第9期。2004年(1)《在当代哲学研究的格局中重新评价传统文化的价值”,The Journal of Korean Philosophical History,V14, (2)《任重而道远的马克思文本研究——一份学术基础的清理》,《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3)《神性背景下的人生向往与历史观照——马克思中学文献解读》,《求是学刊》2004年第2期。(4)《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哲学与文化建设的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版。(5)《马克思全集有独立价值的五种版本》,《社会科学报》2004年8月5日。(6)《不断书写中国社会思想史》,《哲学动态》2004年第9期。(7)《马克思是‘哲学终结论者’吗?》,《光明日报》2004年10月19日。(8)《经典的地位是如何确立的?——〈共产党宣言〉创作史、传播史新探》,《学术研究》2004年第12期。(9)《终结、消解还是重构——“元哲学”的现代处境及其未来一种可能的出路》,《韩华学报》2004年第3辑。2005年(1)《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创新与哲学重构》,《湖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2)《马克思著述知多少?——从“书志学”(bibliography)方面所进行的清理、考证与统计》,《哲学动态》2005年第5期。(3)《如何解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光明日报》2005年10月18日。(4)《马克思文本研究的基础清理与方法论省思》,《光明日报》2005年4月19日。(5)《全球化与东亚的价值观》,《北京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6)《确立对学术的敬畏与尊重——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式的转变》,《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2006年(1)《理论史对于理论而言意味着什么?——从〈剩余价值学说史〉的写作看马克思如何处理史论关系》,《学术月刊》2006年第1期。(2)《思想的传承、决裂与重构——〈德意志意识形态〉创作前史研究》(上),《河北学刊》2006年第4期。(3)《思想的传承、决裂与重构——〈德意志意识形态〉创作前史研究》(下),《河北学刊》2006年第5期。(4)《未完成的文本如何表述思想?——对〈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作过程的考察》,《现代哲学》2006年第6期。(5)《重新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现实视角”和“问题意识”》,《哲学动态》2006年第12期。(6)《知识经济时代交往方式的特征与趋势》,《马克思主义研究论丛》2006年第3辑。(7)《〈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中的“赫斯问题”》,《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5期(8)《〈德意志意识形态〉:在文本学研究的视野内》,《光明日报》2006年8月14日。(9)《“这里不是你最后的避难所”——对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线索的再思考》,《社会科学报》2006年10月19日。(10)《文本研究中的版本考证:必要性和有限性》,《光明日报》2006年12月11日。2007年(1)《现代性之惑与现代化之累》,《岭南学刊》2007第1期。(2)《“离开思辨的基地来解决思辨的矛盾”——〈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圣布鲁诺〉章解读》,《学术月刊》2007年第2期。(3)《一段思想因缘的解构——〈神圣家族〉的文本学解读》,《学术研究》2007年第2期。(4)《〈德意志意识形态〉对“真正的社会主义”思潮的批判》,《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第3期。(5)《马克思文本研究的一般图景勾勒》,《光明日报》2007年4月10日。(6)《版本考证与文本解读、思想研究的关系辨析——以〈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为例》,《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第3期。(7)《马克思是怎样了断与鲍威尔的思想关系的——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三个片段的解读和分析》,《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7第3期。(8)《“现代化”与“发展”内涵的当代理解》,《邓小平改革与发展思想研究》(论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版。(9)《文本的命运——〈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保存、刊布与版本源流考》(上),《河北学刊》2007年第4期。(10)《文本研究与对马克思思想的理解》,《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11)《文本的命运——〈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保存、刊布与版本源流考》(下),《河北学刊》2007年第5期。(12)《Preliminary Review:History of Studies of Marx's Tests and Reflection on Their Methodology》,Rething Marx: Chinese Philosophical Studies,xxvi,(13)《“诠释疏漏”、“诠释错误”和“过度诠释”——马克思思想研究中存在的一种倾向》,《学习时报》2007年9月17日。2008年(1)《对马克思思想研究中一种流行的解释思路的质疑》,《理论视野》2008年第1期。(2)《把握人生的方式:施蒂纳与马克思》,《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2期。(3)《国外四位“马克思学家”及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4)《观念能否解释历史:施蒂纳与马克思》,《哲学动态》2008年第4期。(5)《重新理解〈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世界历史”思想》,《江海学刊》2008年第2期(6)《〈资本论〉再研究》,《光明日报》2008年4月29日。(7)《近年来国内马克思文本研究的回顾与省思》,《中国哲学年鉴2008》2008年6月。(8)《政治自由主义·社会自由主义·人道自由主义——施蒂纳的理解与马克思的批判》,《天津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9)《“利己主义者的现象学”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圣麦克斯〉章解读》,《哲学研究》008年第8期。(10)《究竟该如何把握精神:施蒂纳与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圣麦克斯〉章解读》,《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11)《重新研究〈资本论〉:基本原则与基础文献》,《云南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12)《思维能否“建构”世界:施蒂纳与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圣麦克斯〉章解读》,《学术月刊》2008年第11期。(13)《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著作文本研究述评》,《人民日报》2008年12月23日。2009年(1)《马克思文本研究的一般图景与思路》,《党政干部学刊》2009年第2期。(2)《“独自性”能否超越“自由”:施蒂纳与马克思》,《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第2期。(3)《马克思文本研究:任重而道远》,《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4月23日。(4)《文本研究与对马克思哲学的新理解》,《光明日报》2009年6月2日。(5)《重塑学术灵魂》,《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7月2日。(6)《马克思思想起源中的宗教因素》,《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8月11日。(7)《论马克思思想的起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论文集)2009年版。(8)《为谁生活?缘何享乐?——施蒂纳的省思与马克思的分析》,《哲学动态》2009年第12期。(9)《为什么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要突出文本研究的基础性地位?》,《理论视野》2009年第4期。2010年(1)《文本研究给马克思哲学的诠释带来什么》,《岭南学刊》2010年第1期。(2)《唯物史观的阐释方式与论证逻辑——再读〈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中的“两个誊清稿”》,《天津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3)《权利、法律与犯罪:“属人”的还是“为我”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我的权力〉部分解读》,《现代哲学》2010年第1期。(4)《“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过程与环节——兼论“唯物史观”对社会历史解释的主线和界域》,《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5)《什么样的社会能使人的“个性”得以彰显?——〈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我的交往〉部分解读》,《哲学门》第20辑2010年第1期。(6)《学术翻译与内涵辨析:以Recht的中译为例》,《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4月6日。(7)《唯物史观的理论视域和现实归旨——再读〈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中的“未誊清稿Ⅰ”》,《河北学刊》2010年第4期。(8)《文本研究对于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意义》,《中国图书评论》2010年第7期。(9)《两种形态的唯物主义之间的差别与分野——再析“〈费尔巴哈〉章”对费尔巴哈的批判》,《哲学动态》2010年第7期。(10)《社会主义为什么不能建立在“哲学论证”的基础上?——重温马克思、恩格斯对“真正的社会主义”哲学的批判》,《武汉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11)《超越现实的苦难需要“救世主”吗?——〈德意志意识形态〉对“‘真正的社会主义’的预言”的批判》,《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年第5期。(12)《关于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历史考证版”》,《光明日报》2010年10月19日。(13)《“现实的个人”与“共同体”关系之辨——重温马克思、恩格斯对一个重要问题的阐释与论证》,《哲学研究》2010年第11期。2011年(1)《是什么影响着思想家分析问题的深刻性?》,《学术研究》2011年第2期。(2)《“德国人”怎样撰写“法国”思想史?——以马克思、恩格斯对格律恩的批判为例》,《学术月刊》2011年第2期。(3)《文本与思想的理解和叙述》,《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4)《哲学与哲学史》,人民出版社《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当代建构·导论》2011年版(5)《重读马克思:文本与思想》,《光明日报》2011年7月4日。(6)《经济现象的哲学透视:马克思的视角》(学术笔谈)之一《“作为资产阶级社会的社会”症结及其成因》,《光明日报》2011年7月19日。(7)《现实的复杂性、变革的主体与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11年第4期。(8)《如何看待“歌德现象”:格律恩与恩格斯》,《哲学动态》2011年第10期。(9)《全球化时代马克思依然“在场”——读特里·伊格尔顿新著〈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南方日报》2011年10月23日。2012年(1)《“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关系”再辨析——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例》,《社会科学辑刊》2012年第2期。(2)《重估〈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地位和价值》,《学习与探索》2012年第4期。(3)《重估理论史对于理论建构的意义——再读〈剩余价值学说史〉》,《光明日报》2012年4月20日。(4)《为什么要重新研究〈资本论〉》,《光明日报》2012年6月25日。(5)《在思想史进程中把握〈德意志意识形态〉》,《理论视野》2012年第7期。(6)《文本学方法及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中的运用》,《河北学刊》2012年第4期。137.(7)《马克思、恩格斯是在什么意义上拒斥人类之“爱”的?——以〈德意志意识形态〉对“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批判为例》,《哲学研究》2012年第9期。2013年138(1)《“巴黎手稿”再研究》,《社会科学报》2013年1月3日《理论前沿》。139(2)《〈资本论〉哲学思想研究的学术史清理》,《学习与探索》2013年第1期。140(3)《〈资本论〉哲学思想研究的学术史清理》,《高校理论战线》2013年第2期。141(4)《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新景观》,《北京社科规划》2013年第3期。142(5)《“巴黎手稿”笔记本Ⅱ内容探佚》,《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143(6)《唯物史观并未止步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社会科学报》2013年8月1日《理论探讨》。144(7)《关于“巴黎手稿”再研究的一个“路线图”》,《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3年第3期。145(8)《〈资本论〉研究的“当代”视角省思》,《光明日报》2013年8月27日。146(9)《〈资本论〉再研究:文献、思想与当代性》,《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3年第3期。147(10)《再论“犹太人问题”——重提马克思早期思想演变中的一桩“公案”》,《现代哲学》2013年第6期。148(11)《「歴史が『世界歴史』に変わる」のプロセスと段阶について论じる―「唯物史観」が社会歴史を解釈する际に使われる粗筋と范囲もかねて》,《21世纪の思想的课题―転换期の価値意识》,日本 株式会社インターナショナル·カレッジ,10。2014年149(1)《马克思的“新哲学”新在何处》,《前线》2014年第2期。150(2)《在何种意义上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新哲学”?——从文本学的视角看》,《理论视野》2014年第3期。151(3)《不应忽视的文献及其思想》,《学习时报》2014年6月16日“思想理论”版。151(4)《“巴黎手稿”的原始面貌》,《学习时报》2014年6月30日“思想理论”版。152(5)《“巴黎手稿”的人性学说再定位》,《学习时报》2014年7月7日“思想理论”版。153(6)《研读经典著作 掌握看家本领》,《人民日报》2014年7月17日理论版。153(7)《爱的实现:青年马克思的体悟和理解》,《学术界》2014年第4期。154(8)《爱是什么:青年马克思的体悟和理解》,《新视野》2014年第4期。155(9)《“异化”的逻辑及其扬弃之径——如何释读“巴黎手稿”》,《学习时报》2014年7月17日“思想理论”版。156(10)《学术研究断想》,《前线》2014年第7期。

  • 索引序列
  • 社科文献出版社总编辑杨群
  • 红旗出版社总编辑杨
  • 社科文献出版社总编辑
  • 科学出版社总编辑
  • 中央文献出版社总编辑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