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自然灾害学报官网订阅查询

自然灾害学报官网订阅查询

发布时间:

自然灾害学报官网订阅查询

来稿要求论点明确、数据可靠、逻辑严密、文字精炼,每篇论文必须包括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单位所在地及邮政编码、摘要和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一般为导师)简介(包括姓名、性别、职称、出生年月、所获学位、目前主要从事的工作和研究方向),在文稿的首页地脚处注明论文属何项目、何基金(编号)资助,没有的不注明。论文摘要尽量写成报道性文摘,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4方面内容(100字左右),应具有独立性与自含性,关键词选择贴近文义的规范性单词或组合词(3~5个)。文稿篇幅(含图表)一般不超过5000字,一个版面2500字内。文中量和单位的使用请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最新标准。外文字符必须分清大、小写,正、斜体,黑、白体,上下角标应区别明显。文中的图、表应有自明性。图片不超过2幅,图像要清晰,层次要分明。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采用顺序编码制,请按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编号。所引文献必须是作者直接阅读参考过的、最主要的、公开出版文献。未公开发表的、且很有必要引用的,请采用脚注方式标明,参考文献不少于3条。来稿勿一稿多投。收到稿件之后,5个工作日内审稿,电子邮件回复作者。重点稿件将送同行专家审阅。如果10日内没有收到拟用稿通知(特别需要者可寄送纸质录用通知),则请与本部联系确认。来稿文责自负。所有作者应对稿件内容和署名无异议,稿件内容不得抄袭或重复发表。对来稿有权作技术性和文字性修改,杂志一个版面2500字,二个版面5000字左右。作者需要安排版面数,出刊日期,是否加急等情况,请在邮件投稿时作特别说明。请作者自留备份稿,本部不退稿。论文一经发表,赠送当期样刊1-2册,需快递的联系本部。请在文稿后面注明稿件联系人的姓名、工作单位、详细联系地址、电话(包括手机)、邮编等信息,以便联系有关事宜。

垃圾期刊,现在就是敛财工具,编辑极其不负责任,收了审稿费连外审意见都不给,你说能好吗?

问过了,网站正在维护,过几天试试吧

自然灾害学报官网订阅

问过了,网站正在维护,过几天试试吧

来稿要求论点明确、数据可靠、逻辑严密、文字精炼,每篇论文必须包括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单位所在地及邮政编码、摘要和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一般为导师)简介(包括姓名、性别、职称、出生年月、所获学位、目前主要从事的工作和研究方向),在文稿的首页地脚处注明论文属何项目、何基金(编号)资助,没有的不注明。论文摘要尽量写成报道性文摘,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4方面内容(100字左右),应具有独立性与自含性,关键词选择贴近文义的规范性单词或组合词(3~5个)。文稿篇幅(含图表)一般不超过5000字,一个版面2500字内。文中量和单位的使用请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最新标准。外文字符必须分清大、小写,正、斜体,黑、白体,上下角标应区别明显。文中的图、表应有自明性。图片不超过2幅,图像要清晰,层次要分明。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采用顺序编码制,请按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编号。所引文献必须是作者直接阅读参考过的、最主要的、公开出版文献。未公开发表的、且很有必要引用的,请采用脚注方式标明,参考文献不少于3条。来稿勿一稿多投。收到稿件之后,5个工作日内审稿,电子邮件回复作者。重点稿件将送同行专家审阅。如果10日内没有收到拟用稿通知(特别需要者可寄送纸质录用通知),则请与本部联系确认。来稿文责自负。所有作者应对稿件内容和署名无异议,稿件内容不得抄袭或重复发表。对来稿有权作技术性和文字性修改,杂志一个版面2500字,二个版面5000字左右。作者需要安排版面数,出刊日期,是否加急等情况,请在邮件投稿时作特别说明。请作者自留备份稿,本部不退稿。论文一经发表,赠送当期样刊1-2册,需快递的联系本部。请在文稿后面注明稿件联系人的姓名、工作单位、详细联系地址、电话(包括手机)、邮编等信息,以便联系有关事宜。

自然灾害学报官网查询

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第五版)》。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环境科学 中国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学报 环境化学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环境科学研究 环境保护 环境污染与防治 环境工程 农业环境保护(改名为:农业环境科学学报)化工环保 工业水处理 海洋环境科学 中国环境监测 环境科学与技术 水处理技术 农村生态环境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自然灾害学报 水资源保护 要查询影响因子,可在baidu中输入:“环境类核心期刊影响因子查询”

问过了,网站正在维护,过几天试试吧

摘自2008年推出《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第五版)》。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环境科学 中国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学报 环境化学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环境科学研究 环境保护 环境污染与防治 环境工程 农业环境保护(改名为:农业环境科学学报)化工环保 工业水处理 海洋环境科学 中国环境监测 环境科学与技术 水处理技术 农村生态环境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自然灾害学报 水资源保护 要查询影响因子,可在baidu中输入:“环境类核心期刊影响因子查询”

只能查到自然灾害学报,目前能查询到2014年第6期。

自然灾害学报官网订阅电话

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第五版)》。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环境科学 中国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学报 环境化学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环境科学研究 环境保护 环境污染与防治 环境工程 农业环境保护(改名为:农业环境科学学报)化工环保 工业水处理 海洋环境科学 中国环境监测 环境科学与技术 水处理技术 农村生态环境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自然灾害学报 水资源保护 要查询影响因子,可在baidu中输入:“环境类核心期刊影响因子查询”

摘自2008年推出《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第五版)》。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环境科学 中国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学报 环境化学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环境科学研究 环境保护 环境污染与防治 环境工程 农业环境保护(改名为:农业环境科学学报)化工环保 工业水处理 海洋环境科学 中国环境监测 环境科学与技术 水处理技术 农村生态环境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自然灾害学报 水资源保护 要查询影响因子,可在baidu中输入:“环境类核心期刊影响因子查询”

主笔撰写论文数十篇,主笔编著出版了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系列丛书20余部(均含合著),论文及专著合计1000余万字。内容涉及自然灾害灾情调查统计;灾害危险性、危害性、风险性研究;受灾体易损性、区域减灾能力调查分析;灾害评估;灾害区划;灾害保险;灾害社会;灾害发展趋势预测;减灾系统工程;灾害管理以及全球变化和灾害形成机制等方面,这是目前国内外最全面、最具导向性的一套系列著作,已在社会减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一)主要著作[26]马宗晋,方蔚青,高文学,高庆华(以姓氏笔画为序,高庆华统编)中国减灾重大问题研究北京:地震出版社,1991[27]吕景胜,高庆华灾害管理北京:地震出版社,1992[28]国家科委全国重大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马宗晋主编,高庆华统编)中国重大自然灾害及减灾对策(总论、分论、资料表)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29]高文学,高庆华,王宏经基建优化与减灾北京:地震出版社,1994[30]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高庆华,李祥根,刘惠敏统编)中国减灾社会化的探索与推动北京:海洋出版社,1996[31]高庆华,张业成自然灾害灾情统计标准化研究北京:海洋出版社,1997[32]高学,高庆华,高建国等(高庆华统编)中国自然灾害史(总论)北京:地震出版社,1997[33]高庆华,张业成中国自然灾害区划研究进展北京:海洋出版社,1998[34]高庆华等中国自然灾害区划与保险区划研究报告(上、下册)中保财险有限公司内部出版,1998[35]马宗晋,高庆华,张业成等灾害学导论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36]高庆华,张业成,刘惠敏《灾害社会减灾发展》———中国百年自然灾害态势与21世纪减灾策略分析北京:气象出版社,2000[37]高文学,蒋洪亮,高庆华等地球化学异常———地震预测整体观的探索北京:地震出版社,2000[38]张业成,高庆华地质灾害与可持续发展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39]马宗晋,康平,高庆华等面对大自然灾害的报复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40]高庆华等中国21世纪初期自然灾害态势分析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41]马宗晋,高庆华中国重大自然灾害与社会图集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42]高庆华等中国自然灾害与全球变化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43]高庆华等中国自然灾害风险与区域安全性分析北京:气象出版社,2005[44]高庆华等中国区域减灾基础能力分析北京:气象出版社,2006[45]高庆华等自然灾害评估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46]高庆华等中国减灾需求与综合减灾———《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相关重大问题研究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47]高庆华等自然灾害系统与减灾系统工程北京:气象出版社,2008[48]高庆华等中国地震应急分区减灾对策北京:气象出版社,2009,67~117[49]高庆华,马宗晋中国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的进展北京:气象出版社,2009[50]高庆华等中国地震次生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北京:气象出版社,2011(二)重要论文[53]高庆华试论地球运动与地质灾害及自然灾害系统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1988,第18号:1~18[54]高庆华,马宗晋未来10年我国自然灾害灾情宏观预测与对策见:中国减轻自然灾害研究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8~10[55]高庆华论沿海地区灾害管理系统工程见:论沿海地区减灾与发展北京:地震出版社,1991,178~187[56]马宗晋,高庆华减轻自然灾害系统工程初议环境地质研究,1991,52~61[57]高庆华太阳活动、地球运动的研究在自然灾害综合预报中的作用见:天文与自然灾害编委会编天文与自然灾害北京:地震出版社,1991,52~57[58]高庆华中国的自然灾害与减灾系统工程河北地质学院院报,1991,14(3):241~253[59]高庆华,孙哲庆京-津-唐地区自然灾害系统的特点和发展趋势预测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1991,(24):101~112[60]高文学,高庆华要强化减灾的非工程性措施灾害学,1992,7(1):80~84[61]高文学,高庆华论城市减灾系统工程自然灾害学报,1992,1(1)[62]马宗晋,高庆华论人口-资源-环境-灾害恶性循环的严重性与减灾工作的新阶段自然灾害学报,1992,1(1):12~17[63]高庆华初论企业减灾系统见:企业减灾北京:地震出版社,1992,29~33[64]高庆华谈减灾工作社会化与产业化中国减灾,1993,3(2):7~9[65]高庆华,马宗晋再议减灾系统工程自然灾害学报,1995,4(2):6~13[66]高庆华,马宗晋,聂高众地质科学在自然灾害综合研究中的作用地球学报,1996,17(3):241~248[67]高庆华,马宗晋,聂高众地质科学在自然灾害综合研究中的作用地球学报,1996,17(3):241~251[68]高庆华洪涝灾害趋势性预报的探索见:马宗晋,高庆华主编中国长江1998年大洪灾反思及21世纪防洪减灾对策北京:海洋出版社,1998,87~94[69]高庆华减轻洪涝灾害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见:可持续发展人类安全与生存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28~39[70]高庆华,刘惠敏中国自然灾害与减灾态势分析见:中国可持续发展态势分析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253~314[71]高庆华,张业成,苏桂武自然灾害风险初议地球学报,1999,20(1):81~86[72]高庆华,苏桂武中国自然灾害研究的进展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11(2):126~127[73]高庆华,马宗晋,李志强,刘惠敏建立社会安全保护体系,保障社会可持续发展自然灾害学报,2002,11(3):10~14[74]高庆华中国自然灾害的分布与分区减灾对策地学前缘,2003,第10卷(特刊):258~263[75]高庆华,刘惠敏,苏桂武初议防疫-减灾综合体制自然灾害学报,2004,13(1):16~24[76]马宗晋,高庆华中国第四纪气候变化和未来北方干旱灾害分析第四纪研究,2004,24(3):245~251[77]高庆华,杜建军,周显强追忆李四光对防震减灾的贡献,以系统整体观指导防震应急地球学报,2008,39(3):385~391[78]高庆华论防震应急系统工程灾害学,2009,24(1):127~131

自然灾害杂志官网订阅

2020自然灾害频发,真的是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的?答案在这里第一集

你要哪方面的,应该可以的

火灾有认为,也有自然的,目前学界对于灾害的分类尚无统一方法。据笔者所知,有马宗晋先生的自然灾害七大类划分法,[1]宋乃平先生提出的灾害分类体系,[2]张波先生的农业灾害分类体系,[3]以及赵理真先生提出的人为灾害划分方法等,[4]此外还有人提出自然灾害的五类划分法。[5]各家对自然灾害的分类在某些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在对自然灾害的分类上有五分法、四分法、七分法等几种方法,灾种的类属也不尽相同。从各自的分类体系看,七分法、五分法难免同一灾种在不同灾类中复出的缺憾,而四分法又存在灾种遗漏现象,不能将繁杂多样的灾种囊括竭尽。这就涉及到分类方法的恰当与否、分类标准的统一与否、分类体系的完善与否等方面的问题。按照分类学的要求,灾害分类时灾种在类属之间的重复或遗漏现象是不应该出现的。有鉴于此,笔者提出灾害的三级分类体系。灾害的三级分类体系,就是把灾害按照灾型、灾类、灾种三级层次进行划分或归类。灾型为一级结构,灾类为二级结构,灾种为三级结构。灾害的三级分类体系,是建立在对灾害巨系统层次结构的认识之上的。系统是由各种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要素按一定的方式或结构组合而成的整体,具有层次结构的特征。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巨系统,从结构层次上可以划分为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作为地球巨系统组成部分的灾害,它本身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从影响范围上讲,它既涉及自然界的各个圈层,也涉及人类社会;从构成层次上看,在灾害的三级分类系统中,每一级结构都还存在着不同的次级结构,也就是亚型、亚类和亚种。就目前所知各灾种的性质而言,一般都包含致灾原因、成灾过程和为害后果三个方面。这是灾害共性之所在,因而据此可进行灾害分类的一级结构—灾型的划分。 一、灾型的划分 1、按灾因划分灾害的发生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根据各灾因在地球系统中所处位置的不同,可以归结为自然原因、社会原因和天文原因三大类,据此可把灾害划分为自然灾害型、社会灾害型、天文灾害型。2、按成灾过程划分从灾害发生过程看,一次灾害从发生到消失可分为孕育期、潜伏期、预兆期、暴发期、持续期、衰减期、平息期,[6]各个时期有长有短,而对人类影响最严重的时期是灾害的持续期。一般而言,持续期的长短与人类生命财产的损失是成正比的。因此,可以根据灾害持续期的长短把灾害划分为突变型、暂变型和缓变型灾害持续期为数小时或数日以内者为突变型,持续期为数十日至数月者为暂变型,持续期为数年、数十年甚至数十年以上者为缓变型。因为灾害本身就是一种异常或变异现象,故以“变”字来概括灾害发展过程的性质。3、按为害后果划分灾害的发生是一种自然现象,灾害的影响却是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主要表现为生命和财产两个方面。有些灾害对人类的生命构成威胁,有些灾害造成财产损失,而更大一部分的灾害,其为害后果是两者兼而有之。因此,从灾害的成灾对象或为害后果上,可把灾害划分的三种类型:一为财产损失型,二为生命威胁型,三为生命财产危害型。4、灾型间关系按同一方法划分的灾型,它们之间是并列共存的关系,而不同方法划分的灾型,彼此之间没有并列共存关系,但可能具备部分藕合的性质。 二、灾类的划分 划分灾类就是对同一灾型内部各灾种根据某些性质的异同而进行的归类,性质不同或差异较大者另归他类。由于灾型的划分方法不一致,所得灾型也不相同,对灾类的划分也就难以统一地进行。从原则上讲,根据灾型内部各灾种在地球系统中所处的层次、灾害发生的地域范围以及灾害发生频率进行划分比较适宜。1、按灾害在地球系统中所处的层次划分这种方法适用于自然灾害型、天文灾害型和社会灾害型灾害的分类(表1)。自然灾害型灾害可根据灾种在自然界各圈层中的位置来进行分类,依次可分为气象类灾害、水文类灾害、地质类灾害和生物类灾害四大类。气象类灾害指发生于大气圈的各灾种;水文类灾害指发生于水圈的各灾种;地质类灾害指发生于岩石圈的各灾种;生物类灾害指发生于生物圈的各灾种。社会灾害型可划分为政治类灾害、经济类灾害、文化类灾害三类。政治类灾害指战争、犯罪、社会动乱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其影响层面主要在政治系统;经济类灾害指发生于经济系统(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货币金融领域等等)中的各种灾害;文化类灾害指在文化领域泛滥成灾的各种问题或现象,天文型灾害可在更大的层次上(以太阳系为界)划分为地外灾害与宇宙灾害。地外灾害指发生于地球之外太阳系之中而对人类社会造成灾难事件的各种灾害;宇宙灾害指发生于太阳系之外而对人类社会造成灾难或产生不良影响的各种灾害。表1 灾害分类体系——I 2、按灾害发生的范围大小划分灾害发生、成灾的范围有大有小,因此它也可以做为灾类划分的一个标准。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生命威助型、财产损失型、生命财产危害型灾害的分类(表2)。生命威胁型灾害可根据受害人的数量多寡划分为群发类灾害和散发类灾害。群发类灾害指在一定时间内(<1天, 1月或1 年)使成百上千人受害的灾种或灾难性事件。散发类灾害指零星暴发、危害个别或少数人人身安全的灾种。财产损失型灾害可根据发生的地域范围进行划分,有村镇建筑设施类和土地植被类两类。村、镇建筑设施类指造成房倒屋塌、设施破坏的一系列灾害;土地植被类指侵害农田、森林、草场等的灾害。生命财产危害型灾害可根据成灾范围的大小划分为地区类灾害和局地类灾害两类。地区类灾害指使成片的地带受灾或跨区、跨省成灾的灾害;局地类灾害指在较小的范围发生、影响不过一市、一县或数县,且多是零星分布,不能成片、连带的成灾。表2 灾害分类体系——II 3、按灾害的发生频次进行划分灾害发生的频次有多有少,根据灾害在成灾地区复发的次数进行分类,也是一种可行的方法。这种划分法主要适用于突变型、暂变型和缓变型灾害的分类(表3)。突变型灾害破坏性大,可根据某个成灾区内重现的概率进行分类,划分为多发类灾害和偶发类灾害。多发类灾害指在一定时间内在某一灾区中多次重现的灾害;偶发类灾害指重现的可能性较小或重现的概率较低的灾害。暂变型灾害成灾面积大,后果严重。根据暂变型灾害在l年中的发生频次划分为复发类少害和单发类灾害。凡在l年中发生达到两次或两次以上者,为复发类;l年仅发生一次者,为单发类。缓变型灾害的成害过程漫长而持久,有的长达数十年,有的长达百年甚至数百年之久,故可根据一次灾害持续期的长短划分为世纪类灾害和历史类灾害。持续时间在百年以内者,为世纪类灾害,持续时间在百年以上者,为历史类灾害。表3 灾容分类体系(三) 4、灾类之间的关系如上所述,已有三种灾型划分方法,与之相对应的也有三种灾类划分方法。每一种方法均自成体系,不相混杂因而也就构成三种灾类分类体系,每一体系内部灾类之间的关系是并列共存关系,不同体系的灾类之间则可能存在部分藕合关系。 三、建立灾害分类体系的意义 灾害分类是灾害学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建立正确的灾害分类体系,对于进行灾害历史的研究、目前做好减灾防灾工作以及进行灾害的定量化研究等等都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在进行灾情评估、灾害史料的定量化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有助于灾情评估灾害评估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它既涉及灾害的自然属性,也涉及灾害的社会属性。灾害的自然属性即灾害发生的强度和烈度,以灾级表示,不同灾种有不同的灾级计量方法;灾害的社会属性即灾害对人类的生命和财产破坏的程度,以灾度表示,各类、各种灾害应该有统一的灾度计量方法。以学科范围看,灾级属于气象学、水文地质学的范畴,灾度则属灾害学范畴。灾情评估应该包括灾级和灾度两个方面灾度计量可以参照表2进行,对这个问题,将作专文论述。2、有利于历史灾害史料的定量化分析根据表2进行灾度判定,将为历史灾害史料的定量化处理提供理论基础和适当的方法。历史灾害史料一般都包括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两项,可以根据不同时期社会承灾能力确立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双因子的灾度标准,进行历史灾害的灾度计算,然后进行历史灾害的定量化研究。[1] 全国重大自然灾害调研组《自然灾害与减灾600问答》P5,地震出版社,1990。[2] 宋乃平《灾害和灾害学体系及其研究方法》,《自然杂志》1992(3)。[3] 张波、李洪斌、冯风、张纶《农业灾害学刍论》,《西北农业大学学报》1993(2)。[4] 杜一主编《灾害与灾害经济》P83,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出版社,1988。[5] 谢应齐编著《自然灾害与减灾防灾》P4-6,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6] 郭强《论灾害行为》,《灾害学》1993(1)

最简单的办法是在你所在小区碰到邮递员直接咨询。一般可委托他们订阅--通过网站提前找到自己需要订阅的报刊的邮发代号,把邮发代号告诉他们即可办理。

  • 索引序列
  • 自然灾害学报官网订阅查询
  • 自然灾害学报官网订阅
  • 自然灾害学报官网查询
  • 自然灾害学报官网订阅电话
  • 自然灾害杂志官网订阅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