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观察与思考杂志

观察与思考杂志

发布时间:

观察与思考杂志

代表性论文:我们是谁?威尔逊、一战与美国国家身份的重塑, 《历史研究》2009年第6期。(英文版刊于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V31, N2, May 2010)在龙的映衬下:对中国的想象与美国国家身份的建构,《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英文版With the Dragon as Foil: American Imagining of China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merican's National Identity发表于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V29, N 4, Winter 2009。)试论全球化背景下美国外交史的国际化与文化转向,《美国研究》2008年第1期意识形态与美国对华政策――以艾奇逊和承认问题为中心的再研究,《中国社会科学》, 2005年第3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外交》2005年第8期全文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5年第4期部分转摘)(英文版Ideology and America's China Policy at the time of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A Reexamination of Acheson and the Question of Recognition发表于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V26, N 3, Autumn )美国国家认同的形成及其对美国外交的影响,《历史研究》2003年第4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世界史》2003年第10期和台北联合报系的《历史月刊》转载)文化侵略与文化帝国主义:美国传教士在华活动两种评价范式辨析,《历史研究》2002年第3期华盛顿体系与中国革命:二十年代中美关系新探,《历史研究》2001年第2期中国民族主义的兴起与抵制美货运动,《历史研究》2000年第1期十九世纪基督教在华的两种传教政策,《历史研究》1996年第3期其他论文:使种族和国际上的一切关系基督化:对一战的反思与美国传教团体内国际主义的兴起, 李灵主编:《现代化视野下的教会和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8月。美国的冷战意识形态:内容与作用, 《史学集刊》2011年第5期。美国的国家认同及其面临的挑战,《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8月24日。史学界的仁者和智者――悼念恩师杨生茂先生, 《史学月刊》2010年第7期。跨学科方法与冷战史研究, 《史学集刊》2010年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0年第6期转载,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2010年第7期转载)。新视角下的20世纪国际史――入江昭和他的《全球共同体》,《世界知识》2009年第6期。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美国史研究, 《史学集刊》2009年第2期。译序:对20世纪国际史的另一种解读,(美)入江昭:《全球共同体:国际组织在当代世界形成中的角色》,刘青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1月。中国文化在美国的早期传播及其影响,何芳川主编:《中外文化交流史》,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8年从历史的角度看中美关系,《观察与思考》(2007年第10期)杂志社采访《美国与中国》导读(合著),马抗美、刘斌主编:《百部人文名著导读》,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自由主义于美国的国家安全观念:一个历史的考察,《西学研究》(第二辑),商务印书馆2006年美国例外论与美国外交政策, 《南开学报》2006年第1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国际政治》全文转载)莫让'美国遏制中国'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新京报》2005年7月3日一个文化国际主义者的学术追求和现实关怀:入江昭与美国的国际关系史研究(代译序),入江昭著、李静阁译:《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试论美国外交史上的对外干预,《美国研究》2005年第2期洛克思想对美国人战争与和平观的影响,《世界近现代史研究》,第二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载《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硕士文库续编·历史学卷》,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伍德罗·威尔逊承认中华民国问题再研究,《求是学刊》2004年第6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05年第4期全文转载)大陆研究近代基督教在华传教史的主要范式述评,《近代中国基督教史研究集刊》(香港),第5期(2004年)基督教在华传教史主要研究范式述评,陶飞亚编:《东亚基督教再诠释》,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4年传教运动与中美关系:一个初步的阐释框架,徐以骅编:《宗教与美国社会》(第二辑),时事出版社2004年版现实关怀、中国特色与美国史研究,《史学月刊》2003年第9期(《新华文摘》2004年第1期转摘)中美关系史研究中两个问题的反思,《社会科学论坛》2003年第2期后殖民理论与基督教在华传教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第1期美国的世界秩序观与东亚国际体系的演变(1900-1945),《东南亚研究》2003年第4-5期连载。(收入秦亚青主编:《中国学者看世界》(国际秩序卷),新世界出版社2007年)美国:优越感根深蒂固,帝国论花样翻新,《环球时报》2002年4月15日学术创新与21世纪的世界史研究,《光明日报》2000年3月24日《历史周刊》美国政府对1905年抵制美货运动的反应和政策,《世界历史》1999年第4期1905年的抵制美货运动对中美关系的影响,《美国研究》1999年第2期中国民族主义的兴起与近代中西方关系,《史学理论研究》1998年第3期五四时期的民族主义运动与美国,陶文钊主编:《中美文化关系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试论早期美国人的中国观,庄建平主编:《世纪之交的中国史学――青年学者论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美国外交官对五四运动的认知和反应,《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建所二十周年纪念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中美关于粤汉路权交涉与中国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鉴往知来:百年来中美经济关系的回顾与展望》,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试论林乐知的中西文化观,华中师范大学中国教会大学史研究中心主编:《社会转型与教会大学》,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美国传教士与近代中国城市改良,王旭等编:《城市社会的变迁――中美城市化比较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试论美国人中国观的演变,《世界历史》1998年第1期(《新华文摘》1998年第5期转载)。英美传教士与近代中西文化会通,《世界宗教研究》1997年第3期美国传教士与鸦片战争后开眼看世界思潮,《美国研究》1997年第2期传教运动与近代美国在华商业扩张,《世界历史》1997年第2期美国教会女学与近代中国妇女解放,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编:《美国历史问题新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传教士与维新派,章开沅主编:《文化传播与教会大学》,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晚清政府对基督教和传教士的政策,《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3期传教士与洋务运动,《南开学报》1995年第4期晚清在华基督教教育团体述评,《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3期二十世纪美国在华高等教育事业(摘要),载中华美国学会编:《二十世纪美国与亚太地区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现代出版社1993年版美国传教士与近代中国教育变革,《南开学报》1993年第5期近代美国在华传教运动述评,《历史教学》1991年第4期美国教会在华高等教育事业的考察,《学术季刊》1991年第3期美国教会在近代中国办学述论,《南开史学》1991年第2期专著:《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2008年修订版。《基督教教育与中国知识分子》(合著),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美国对华政策与中国民族主义运动(1904-1928)》,中国社科出版社2000年版。《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政策――以20世纪美国对华政策为个案的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一般找代理公司,有的期刊本月发表,次月出就能拿到书了

观察与思考杂志社

《现代审计与会计》宣传党和国家的审计(会计)方针、政策;研究和探讨前沿审计(财会)知识;交流工作经验。是热爱审计、财会事业者永远的良师益友。2005年6月,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和哈佛大学等美国东部地区的中国学者及有关专家在纽约创办《现代会计与审计》。该刊创办于1986年,历经十几个春秋它已由双月刊、内部发的小16开本发展为月刊、国内外公开的大16开期刊。《现代审计与会计》主要栏目:评论员文章、黑龙江人形象教育专栏、理论探讨、热点话题、工作研究、财务与会计、经济纵横、经验交流、观察与思考、审计人物、审计法制建设年专栏、信息。

中国报刊杂志实在太多了,版面有限无法一一列举,只选部分刊物:年价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双月刊 华夏教师(原:青年心理)月刊 美与时代(创意)上旬(原:美与时代(上半月))月刊 美与时代(学术)下旬(原:美与时代(下旬))(月刊 思维与智慧(原:思维与智慧(上半月))半月刊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版)双月刊 心理研究(原:心理世界)双月刊 女人月刊 爱情婚姻家庭·母婴宝典(原:爱情婚姻家庭·爱情月刊) 爱情婚姻家庭·生活纪实(原:爱情婚姻家庭·生活月刊) 博客天下年35期 读书文摘(原:读书文摘(文史版))月刊 公关世界(原:公关世界(上半月))月刊 观察与思考月刊 管理学报月刊环球双周刊 决策与信息(上)月刊 恋爱·婚姻·家庭(下半月版) 领导科学半月刊 南风窗双周刊 三联生活周刊周刊 社会科学研究双月刊 统计与决策半月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双月刊 新民周刊周刊 新智慧(文摘版)双月刊 幸福·婚姻版(原:幸福(上半月版))月刊 浙江社会科学月刊 知音(海外版)半月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双月刊 0中年读者(原:中年人)月刊 中州学刊月刊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月刊 北京周报(英文版)BeiJingReview周刊 城市画报半月刊 法律与生活半月刊 法学评论双月刊 分忧月刊 妇女生活(女性生活版)月刊 格言(原:格言(上半月))半月刊 河北法学月刊 解放军画报半月刊 今日中国(英文版)ChinaToday月刊 今日中国(中文版)月刊 民主与法制(原邮发:04-279)旬刊 民族研究双月刊 南亚研究季刊 女报·生活志月刊 女报·时尚版月刊 人才资源开发月刊 人民画报(汉)月刊 日本学刊(原邮发:18-341)双月刊 少男少女半月刊 社会主义研究双月刊

观察与思考杂志官网

在其他各类杂志上发表了100多篇书评、专栏文章、时评及考察报告等各类文章,以下为部分。《希拉里访华谈“绿色”奠定战略关系新基础》,载《法制日报》,2009年2月20日,第9页。《美国贸易政策将发生变化吗?》,载《国际贸易论坛》,2009年春季号,第41-44页。《危机正在改变美国的经济地理》,载《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5月6日,第A13页。《中国外交改变了中国的国际形象》,载《外交评论》,2009年第期,第13-17页。5000字《亨廷顿与福山的分歧:文化与国际政治研究》,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8月13日。5000字《中美应对气候变化的合作面临历史新机遇》,载《中国石油经济》,2009年第7期。3500字《萨缪尔·亨廷顿的去世》,载《财经》杂志,2009年1月25日。2000字“New Approach Expected to Benefit Everybody,” China Daily, May 11-17, 2009, 《气候变化 奥巴马要玩儿真的》,载《环球时报》,2009年4月20日。3000字。《新泽西敲响警钟》,载《人民日报》2009年8月6日13版。2000字。《危机正在改变美国的经济地理》,载《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5月6日。3500字《奥巴马的能源政策》,载《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6月23日,第A13页。3500字《从历史中概括中的新观点——评<美国革命的激进主义>》,(书评)载《美国研究》1998年第3期,6000字。《观察美国中期选举有感》,载《世界知识》1995年第1期,4500字。《“拯救加州”还是“毁灭加州”――围绕美国加州187法案展开对争论》,载《世界知识》1995年第3期,3500字。《冷战后的中美关系现状――共同利益与争执》,载《东方》1995年第6期,8000字。《移民与反移民:当今世界新的冲突热点》,载《东方》1996年第1期,8000字。《美国移民:老话题,新争论》,载《世界知识》1996年第22期(11月16日),4500字。《中美关系走势预测》,载《大地》1997年第3期,6000字。“China and the Global Powers,” China Currents, Volume 8 Number 1, January-March 1997 (A Philippine Quarterly on China Concerns)《走向21世纪对中美关系》,载《中外管理导报》1997年第3期,4500字。《王侯将相宁有“种”――美国的家族现象》,载《世界知识》1998年第5期(3月1日),4500字。《两代布什有多像?》,载《中国新闻周刊》2001年第1期,4500字。《里根的政治遗产》,载《中国新闻周刊》,2004年21期(6月14日),4500字。《布什第二任期能否带来美国保护主义新政》,载《中国新闻周刊》2005年5期(1月31日),4500字。《福山对“布什主义”及其“新保守主义”理念的抨击》,载《院报》2006年3月,3500字。《意识形态与美国的外交政策》,载《中国社科院院报》,2006年8月22日,3500字。《西方政治腐败理论提供的一些启示》,载《民主与科学》杂志2006年2期,5500字。《“新保”衰落,“布什主义”落困》,载《世界知识》,2007年第2期(1月16日),5500字。《全球化下的中美关系》,载《观察与思考》,2007年第10期,2200字。《美国贸易政策中的政治》,载《世界知识》2008年第17期,4500字。《美国经济的近期演变》,载《华夏时报》,2008年5月17-23日,4000字。《美国新总统的外交及对华政策展望》,载《中国评论》,2008年 12月号,6000字。《美国的对日政策及其对中日关系的影响》,载中共中央党校《学习与思考》,2008年第12期,5000字。《中国人为什么对主权如此敏感》,载《中国新闻周刊》2004年40期(11月1日)。《亨廷顿VS福山,民主化是否是西方化》,载《中国新闻周刊》2005年15期(4月25日)。《从美国的历史来解读“先发制人”》,载《中国新闻周刊》2005年26期(7月18日)。《布什坚持单边主义的背后信念》,载《中国新闻周刊》2005年29期(8月8日)。《美国会放弃意识形态的斗争吗?》,载《中国新闻周刊》2005年36期(9月26日)。《如何解读美国“矛盾”的对华政策》,载《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1期(1月2日)。《美国外交的内部制衡》,载《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第10期(3月20日)。《福山对“布什主义”的深刻反思》,载《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13期(4月10日)。《美国人怎样反腐败》,载《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17期(5月15日)。《从解决“利益冲突”着手反腐败》,载《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20期(6月5日)。《美向朝、伊兜售“利比亚模式”》,载《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22期(6月19日)。《美学者研究中国的方法正在改变》,载《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26期(7月17日)。《美国的困惑:对外援助有效吗?》,载《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31期(8月21日)。《美国军援的与时俱进》,载《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34期(9月11日)。《美国在黎以战争中得到了什么?》,载《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35期(9月18日)。《美国的“公民宗教”与自由精神》,载《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37期(10月18日)。《中期选举后布什还能做什么》,载《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40期(11月16日)。《美国内外政策重大变化在所难免》,载《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43期(11月20日)。《走向衰落的新保守主义》,载《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47期(12月18日)。《正被能源改变的世界格局》,载《中国新闻周刊》2007年10期(3月26日)。《美学界精英提出美国新战略》,载《中国新闻周刊》2007年12期(4月9日)。《中国改变国际形象从亚洲金融危机开始》,载《中国新闻周刊》2007年19期(6月20日)。《中国负责任大国之路》,载《中国新闻周刊》2007年39期(10月29日)。《美国“失算”伊朗问题》,载《中国新闻周刊》2007年27期(7月30日)。《哈佛草坪的与人为本》,载《中国新闻周刊》2008年第3期(1月21日)。《中国为什么要负起国际责任》,载《中国新闻周刊》2008年第12期(4月7日)。《美国人情愿为民主付出的代价》,载《中国新闻周刊》2008年24期(6月26日)。《未来美国外交政策的变与不变》,载《中国新闻周刊》2008年43期(11月24日)。《奥巴马气候变化政策的含义》,载《中国新闻周刊》2009年第4期(2月9日)。《美国将重提人权外交》,载《中国新闻周刊》2009年第8期(3月9日)。《住房与幸福指数》,载《中国新闻周刊》2009年18期。《美国高校如何防止抄袭》,载《中国新闻周刊》2009年25期。《金融危机殃及民主》,载《中国新闻周刊》,2009年32期。(以上《中国新闻周刊》专栏文章均为2000字)《萨缪尔·亨廷顿的去世》,载《财经》,2009年1月25日,2000字《中美和解30周年看中美关系》,载《财经》,2002年第4期,6000字。《美国大选结果不会改变对华“接触”战略》,载《财经》,2000年11月号,3500字。《大选僵局会改变美国吗?》,载《财经》,2001年12月号,4500字。《2004年美国大选的进程》,载《财经》,2004年11月,6000字。《第二次海湾战争带来什么?》,载《财经》,2003年第7期,8000字。《9·11惊变 世界新秩序》,载《财经》第45期,2001年10月20日,8000字。《美国:新敌人和新世界观》,载《财经》第46期,2001年10月号,8000字。《战争!然后呢?》,载《财经》第47期,2001年11月5日,8000字。《俄罗斯对西方的新接近》,载《财经》第48期,2001年25日,8000字。《阿富汗战争还没有结束》,载《财经》第49期,2001年12月5日,8000字。《商业利益奏响修复关系主旋――析美国大选后中美经贸关系的影响因素》,载《中国经营报》,1996年12月10日,4500字。《前景看好,矛盾犹在――谈美国大选后的中美经贸关系》,载《福建日报》,1997 年1月22日,3000字。《一场势均力敌对较量――英国大选竞争激烈、胜负难料》,载《解放日报》1992年4月8日,3000字。《英国大选程序及政府组成》,载《解放日报》1992年4月8日,1500字。《布什当政后对美中关系》,载《香港大公报》2000年1月18日,3500字。《美国的选举制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载《晨报》2000年11月28日,6000字。《从美舆论主流变化看中美关系》,载《解放军报》1998年6月24日,3000字。《1994年美国中期选举巡视》,载《美国研究》,1995年第2期,8万字。《西欧人对文明》,载《工人日报》,1989年7月19日,2000字。《共产主义在意大利的吸引力》,载《工人日报》,1989年3月22日,2000字。《柏林墙两边》,载《工人日报》,1989年4月15日,2000字。《钟表王国对瑞士人――严谨、守时、讲求效率》,载《世界经济导报》,1989年3月13日,2000字。《世俗化与非世俗化,意大利与波兰对对比》(上),载《世界经济导报》1988年6月20日,2000字。《在西方国家意大利衰落的宗教文化为何在社会主义波兰延续下来?――世俗化与非世俗化》(下),《世界经济导报》,1988年6月27日,2000字。《中国移民在西欧的形象》,载《世界经济导报》,1988年11月28日,2000字。《现代意大利民族特性的启示》,载《世界经济导报》,1988年8月29日,2000字。《欧洲人的欧洲意识与民族感》,载《世界经济导报》,1988年7月18日,2000字。目前主持的研究课题:《中美对外决策比较》,福特基金会项目,已完成一半初稿。《美国的能源政策及其全球战略》,中国社科院重大科研项目,进行中。《美国的对外援助政策》,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国家教育部重点科研基地项目,进行中。

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达尔文推翻了那种把动植物种看作彼此毫无联系的、偶然的、‘神造的’、不变的东西的观点,第一次把生物学放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确定了物种的变异性和承继性。”[2]然而,达尔文进化论也存在着致命的局限性和潜在的社会危害。 第一,其“变”的观念、发展的观念,重在量变,还未将质变说清楚。达尔文认为,生物的进化主要是微小变异的逐渐积累,在进化过程中,应有无数“代趋微异”的新类型出现。生物类型间之所以有非常明显的区别,只是因为许多中间类型在生存竞争中消灭了。这是牛顿、林耐、赖尔等人“自然无飞跃”思想的延续,也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所谓的“理论根据”,即庸俗进化论。 第二,关于物种“变”的主要原因,达尔文明确指出是生存竞争,并指出生存竞争的自然条件包括无机条件[3]、种间竞争和种内竞争三方面。但他错误地认为,三者之中以种内竞争[4]为最激烈和最主要,特别是不正确地将生物界的规律如性选择、生存竞争、自然选择等应用到人类社会,认为性选择、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对人类的进化也起很大作用,说男女在生理上的差异以及由此导致的不平等是天赋即性选择的结果,而且将人类分为高等优良分子和低等窳劣分子认为贵族要比中等阶级生得美,甚至宣称人类种族间的斗争完全取决于智力和道德上的品质。当然,这也自有其社会和思想的根源。

中国电视大事记 1958年 5月1日,北京电视台试播电视节目。 6月1日,首次播放记者拍摄的新闻影片———“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杂志创刊”,这条新闻是用16毫米电影反转胶片拍摄的。 6月15日,播出我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标志着中国电视剧的发端。自此,中国电视剧以黑白、直播的形式走过了8年初创时期。 6月19日,北京电视台第一次成功地现场直播了八一男女篮球队和北京男女篮球队的友谊比赛,这也是新中国第一次电视转播体育比赛。 10月1日、12月20日,上海电视台、哈尔滨电视台相继问世。这是中国最早的一批电视台。 1973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面向首都观众进行彩色电视的试播。 1979年1月28日,上海电视台播出中国大陆第一条商业广告———“参桂养容酒”。它是用16毫米彩色影片摄制的,长度为1分30秒。 1980年7月12日,中央电视台开办新闻评论性的专栏节目《观察与思考》,庞啸作为中国首位电视节目主持人出现在电视屏幕上。它是《焦点访谈》的先驱。 1983年春节,中央电视台正式推出春节联欢晚会。自此,年三十看春节联欢晚会成为中国新的民俗。 1990年4月18日,全国第一家省级有线电视台———湖南有线广播电视台开始试播。有线电视台的成立打破了无线电视一统天下的局面。 1994年10月1日,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建成,塔高460米,仅次于加拿大多伦多电视塔(3米)和俄罗斯莫斯科奥斯坦丁诺电视塔(3米)。

观察与思考杂志封面

2月12日是英国科学家达尔文诞辰200周年。今年,还是达尔文阐述进化论的名著《物种起源》正式出版150周年。记得我刚工作不久,从文化处的旧书库里得到过一本《物种起源》,还没看,就被朋友借去。直到现在我还记着那本硬皮书的封面。没有研究过进化论,但记住了几句话: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经过100多年的反复,这个打破了神造世界思想的理论,已经被整个世界所接受。现代考古学的进展和几代科学家的不断探索,使进化论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离开生物考古分子学等自然科学领域,进化论的意义也一样非常现实;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大量的事实也一再印证着进化论学说的普遍意义。 从社会生活的角度以及普通人的角度来感觉,进化论无处不在。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如地上的蔬菜,今天长出一批,明天又倒下一批;这儿倒下一批,那儿长出一批。一切随时间地点条件变化,一切随人的能力道德风格变化。一个小菜铺,一个小饭馆,有的能干数十年,越来越红火,有的坚持不了几天就黄了,原因都是一样,适应或是不适应,进化或是停顿。适应,就是保持质量、服务并进化中进步;不适应,就是见利不见人。 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用我们自己的话就是与时俱进,就是老祖宗的“苟日新,日日新”。社会进步发展的脚步,就是进化的脚步。无论是渐进还是突变,无论是曲折还是直线,都在前进发展中显现。我们的思想认识是这样,我们的行动也是这样。一些过去不理解的东西,一些过去嗤之以鼻的东西,为了某种适应,也可能成为现在积极的实践。我不相信有几个人天性就愿意请客送礼行贿受贿,更不相信有几个人天性就爱说假话欺上瞒下弄虚作假,也不相信有几个人愿意搞形式主义的假大空。然而现在这些都成为社会常态,有些形式主义大家都反对但又都不得不做,有些假话大家都不愿意说但又不得不说的情形,不是正在说明,社会生态在进化中出现了某种变异么?进化论,不仅仅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还有“倒春寒”什么的。异化与突变,是进化方向上的情形。尽管异化突变有时候会给进化历史带来某种挫折,但它们又是从另一方面推动进化进程的动力。正如阴云变幻改变不了日月星辰,让人们更加感受到它们的珍贵。社会生活里的时代病,某些时刻虽然铺天盖地,最终却改变不了发展大局。由此认识现实中的各种现象,我们会对未来充满信心。 物竞天择,不仅有自然的选择,也有从挫折经验里得来的选择。当代中国为什么要共产党的领导,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历史在中国国情下的选择,也是人民在经历了苦难之后向往光明的选择。非如此,就要落后挨打,就要被淘汰于世界民族之林。正是有了这样的选择,特别是30年前有了改革开放的选择,我们才有了今天的强盛于富裕,才有了沉着应付各种危急与挑战的自信,才有了国人今天的扬眉吐气。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这样;一个单位,一个人也是这样。进化中,我们适应了风云变幻,不为股市沉浮而惊心;进化中,我们看惯了某些领导台上的光鲜表演台下的龌龊行为,看惯了小人得志与奸佞得利……然而我们也能从长久以来的事实中明白,人要活得坦诚睡得安稳才叫美好,人要像周总理那样“活到老学到改造到老”才是明白,人要正直诚恳多做点儿对社会单位他人有宜的好事才有价值。适者生存或与时俱进,如果没有了“人之初性本善”的本来属性,就失去了基本意义。 进化既是一种选择,也是一种学习。适者生存,大浪淘沙,是进化的过程又是进化的结论;在这个过程之中,又是一个向往优秀、学习先进的过程。我们选择改革开放的发展道路,学习西方科学文化,学习民主政治中适应我们的东西;曾几何时,西方人学习我们的四大发明,学习我们的传统文化。相互学习,文化交融,取长补短,和谐共赢,使一个时代的发展在具有特色的前提下,厚重而坚实,广阔而辽远。今天的进化,显然超越了达尔文只有竞争的认识。而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享人类文明成果,协同解决发展道路上的各种问题,共同面对世界上存在的所有问题,已成为人类社会的自然选择。个人的成长进步,亦是如此。跟上发展进程,不被时代丢弃,只有开阔眼界,虚怀若谷,学习学习再学习。 由进化理论,我们会理解一代更比一代强,社会生活也会随着时间一定向着更高级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知道,进化中的异化现象大量存在于生活中。工作生活中阻碍正义影响发展的腐败现象假大空之类,虽然是进化中必然存在的东西,但一定只是打开窗户随着新鲜空气飞来的蚊蝇。进化论还将随着时间历史得到不断的补充完善。而人类的进化实践将随着时间历史而愈加丰富全面。纪念达尔文,纪念《物种起源》,让我知道作为一个人,在天地万物间的进化链条上其实太渺小,然而又正是这一个个渺小组成了宏观大世界里的巨大奇迹,形成了这个世界上差异中的大同。世界在变化中前进,人的生命在时光流逝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明天的人类,只要不自毁,无论是更高还是更矮,都将是自然的选择,都将会更聪明、过得更好。

达尔文的进化论已经创立140余年了,在其诞生之初,是作为一种假说被提出来的。除达尔文本人从对一些植物,动物形态的观察得出的推论外,并没有什么化石证据。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书中论及化石时,标题为“不完美的地质记录”。他承认在当时的化石研究中并未有证据显示有物种间过渡类型的存在,并指出这可能是最易于检验而又具有杀伤力的反进化论的理由。他看到了进化论的先天缺陷,并希望后人能予以验证。但是时至今日,进化论已成为一个公理;一个信仰;甚至一个宗教。不能讨论,更不能批判,只能无条件接受,否则就将招致无情的围剿,甚至被贴上“伪科学”,“反科学”的标签而断送自己的研究前程。在当今任何一本生物学杂志上,已经找不到任何质疑进化论的论文了。SCOTT和COLE在八十年代初,检索了当时的4000多种学术刊物,未发现任何一篇反进化论的论文,在68种与生物起源有关的学术期刊中,也未发现任何一篇是质疑进化论的。GEORGE W GILCHRIST在1997年调查了世界上最大的五种期刊数据索引,也未发现反进化论或非进化论的论文。进化论者自豪地宣称,进化论对神创论已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似乎进化论的合理性及不言自明性又得到了一次证明。 事实真的如此吗?进化论已是绝对的真理了吗?其实不然,SCOTT和COLE的工作还发现,在1985年提交的135000篇论文中,确有18篇论文是反进化论的和非进化论的。而这18篇论文无一例外地遭到拒绝发表。进化论并非无懈可击,而是它的维护者不允许任何针对它的挑战。这更加给人一种印象:进化论并非确立于自身学说的科学性和完美程度,而是确立于众多崇拜者的信仰。进化论并非KARL POPPER意义上的“经验科学”(EMPIRICAL SCIENCE),而是一个假说,信仰和并不完美的证据的杂合体。 事实上,我们今天科学研究所发现的东西,已经足以让人们重新考虑进化论的正确性了。但这些事实要么被回避,要么被抹杀,人们在思维定式的驱使下,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盛行理论的卫道士,而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是不符合理性的科学精神的。一个真正的科学家,应正视旧理论的缺陷及其面临的挑战,并勇于摆脱束缚。只有这样,科学才能向前发展,人类才能向前推动。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曾这样说明进化论的先驱、法国杰出的博物学家拉马克〔拉马克(1744—1829)〕法国生物学家,现代进化论的奠基人之一。主要著作有《法国植物志》《动物哲学》。对进化论的贡献,“他的功绩是伟大的,他第一个使人认识到这样一个假定的可能性: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一切变异是根据自然界的规律而不是由于神的干涉而发生的”。我们又看到,列宁在总结达尔文进化论的意义时说:“达尔文的著作最后把上帝从自然界赶走了,生物科学便站立起来了。”这些论述首先表明了进化论在打击神学中的作用。 西方社会,从文艺复兴开始,自然科学受到哥白尼“日心说”的鼓舞,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到18世纪,天文学、数学、物理学、力学已经从神学统治中解放出来,但是生物学仍然禁锢在神学之中。神学世界观在生物学中具体表现为物种特创论和物种不变论。这两种观点主张:上帝是创造主,一切生物均为上帝所创造,地球上的各种生物从造物主那里获得永恒不变的构造与功能,包括生活习性。显然,所谓物种特创论与物种不变论实质上就是搬到自然科学中的基督圣经。当时的生物科学只能是对圣经的注释,是“神学的婢女”。在这样一种不容置疑的社会思潮当中,进化思想是怎样占据了拉马克和达尔文等一批科学家头脑的呢?我们知道,从18世纪末开始,不仅有拉马克和达尔文,而且有一批自然科学家树立了进化论的思想。他们当中的杰出代表有:法国科学家布封,法国动物学家圣提雷尔〔圣提雷尔(1772—1844)〕法国动物解剖学家、胚胎学家,现代进化论的先驱者之一。曾任巴黎历史博物馆脊椎动物学教授。主要著作有《解剖学的哲学》。,英国博物学家兼诗人伊拉兹马斯·达尔文(达尔文的祖父),英国自然科学家华莱士,德国植物学家卡尔·尼古拉·弗腊斯(18101875),俄国动物学家路里耶(18141858)等。推动这么多自然科学家挣断神学束缚的力量来自何处? 看一下进化思想在他们头脑中萌发的经过,我们便可以清楚了。例如,达尔文的祖父,伊拉兹马斯·达尔文曾这样谈道:“动物的变形,如由蝌蚪到蛙的变化,……人工造成的变化,如人工培育的马、狗、羊的新品种,……气候与季节条件造成的改变,……一切温血动物结构的基本一致,……使我们不能不断定它们都是从一种同样的生命纤维产生出来的”。这表明,物种在人工培育条件下和在不同外界环境作用下所发生的改变这些自然界的事实启发他产生了物种变化的思想。再拿德国的卡尔·弗腊斯来说,马克思誉他为“达尔文以前的达尔文主义者”,他于1847年发表了《各个时代的气候和植物界二者的历史》一书。书中他利用古希腊作家对植物的形态、生态的描述,与他30年代在波斯、埃及等地的实地考察情况对比,得出结论说:“对植物物种不变的信念,也已为我们所动摇,我们甚至指出,这是自然造成的”。不难理解,正是与自然事实的直接接触导致他摒弃物种不变和物种特创的神学观点。 我们知道,在进化论的先驱者中,拉马克和达尔文曾直接受过神学教育,并可能以神职为终身职业。拉马克的双亲希望他成为一个牧师,因此让他在中学时代入教会学校受了几年神学熏陶。达尔文在剑桥大学神学院毕业,并获得了学位和当牧师的资格。然而,又恰恰是他们两人给物种神创论与不变论以沉重的打击。神学观念的灌输并没有挡住进化论思想在他们头脑中的萌芽,其根本原因也正是由于观察大自然得来的事实。拉马克曾用一句话概括了这一问题,他说:“观察的材料已经明显地证明了种的不变理论的荒谬。”至于达尔文,大自然对他的启示作用就更加明显了,我们不妨多说几句。1935年,厄瓜多尔政府在距其海岸1000公里的加拉帕戈斯群岛上设立了达尔文纪念碑,纪念达尔文考察这一群岛一百周年,碑文写着:“查理士·达尔文于1835年在加拉帕戈斯群岛登陆。他在研究当地动植物分布时,初次考虑到生物进化问题,从此开始了这个悬而未决的论题的思想革命。”达尔文在他当时的考察日记中是这样写的:该群岛“四周都是新的鸟类、新的爬行类、新的软体动物、新的昆虫、新的植物……。为什么这些岛屿上的土著生物,无论在种类上或者在数目上都和大陆上的生物有不同的比例的联系,并且互相以不同的方式起作用呢?为什么它们也按照美洲的生物组织形式被创造出来呢?”“在地质史的近代时期里面,这里还是一片空虚无物的茫茫大洋。因此,无论从空间上或者从时间上看来,我们好像都会得出一个略为接近于那个巨大的事实的见解来,这就是一切秘密当中的秘密:地球上的新的生物第一次出现的问题”。达尔文认为,他的全部思想起源于加拉帕戈斯群岛。对整个贝格尔号舰上的考察生活,他是这样回忆的,“贝格尔旅行是我平生最重要的一件事,它决定了我今后的整个事业”。这里有一段插曲很能说明自然事实对达尔文的启迪。在贝格尔号旅行前,达尔文十分钦佩的剑桥大学植物学教授汉斯罗建议达尔文把地质学家赖尔〔赖尔(1797—1875)〕又译为“莱伊尔”,英国地质学家,地质学的奠基人。主张地质渐变论,其主要著作《地质学原理》标志着经典地质学的成熟。的《地质学原理》一书带在身边,说:“你这次旅行必须将赖尔的新著作带在身边,随时翻阅它,因为它十分有趣,但是你除了它所记载的事实以外,千万不可注意它,因为它的理论都是荒唐到极点的。”原来,赖尔在书中阐述了地球地层是缓慢变化的,而地表环境的变化使生物也逐渐发生变化。赖尔的理论是对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灾变说”的批判,而汉斯罗是相信“灾变说”的。达尔文在途中仔细阅读了这部著作。在旅途开始时,他相信“生物是根据上帝的计划而创造出来的”——在旅途中,他曾这样回答军官们向他提出的这类问题。但是,当他刚刚考察了第一个地点——佛得角群岛的圣特雅哥岛,发现地层越深,生物化石的结构越简单;地层越浅,生物化石越复杂,生物的演变不是记录在地层的发展史中吗?在事实面前,达尔文不能不为赖尔的理论所征服。因此,他写道:“这次调查使我相信赖尔的观点远远胜过了我所知道的其他任何著作中提倡的观点。” 综上可见,观察、搜集、分析大自然的事实,这是进化论思想萌芽的一个首要的因素。同时,我们知道,也正是这些客观事实,给一代又一代的自然科学家以坚定的信念,使他们不顾宗教势力的迫害和社会愚昧势力的歧视、打击,承先启后、不断地提出生物进化的观点。同样,正是依靠了大量的事实,进化论才赢得了成功。正如大家今天都清楚看到的,不管人们对进化原因如何解释,不管进化论可能怎样改变自身的形式,自然界中生物进化的事实总是抹杀不了的。 理论的升华 人类的理智从来不满足于“知其然”,总要弄明白“其所以然”,所以任何科学理论不可能停留在对经验事实的描述,必须对事实何以如此发生给予合理的解释。实际上,早于达尔文很多年,人们发现生物演变的事实,就提出了生物进化的思想,恩格斯指出:“卡弗·沃尔弗〔卡弗·沃尔弗(1733—1794)〕德国胚胎学家。他详细观察鸡的胚胎发育,证明鸡的血管是逐渐形成的,为生物体各种器官的“渐成论”提供了有利的证据。主要著作是1759年发表的《发生论》。在1759年对物种不变进行了第一次攻击,并且宣布了种源说。但在他那里不过是天才的预见的东西,到了奥肯〔奥肯(1779—1851)〕德国自然哲学家。认为人是整个宇宙的缩影,是自然界发展的顶峰,精神规律与自然规律有相同之处。、拉马克、贝尔〔贝尔(1792—1876)〕又译为冯·贝尔,德裔俄国生物学家、人类学家和地理学家,比较胚胎学的创始人。最大贡献是1827年发现了哺乳动物的卵。主要著作《动物发生史——观察与思考》,指出所有脊椎动物的胚胎都有一定程度的相似,关系越近,相似程度越大。在发育过程中,门的特征最先出现,然后是纲、目、科、属、种的特征。这一点后来在胚胎学上被称为“贝尔法则”。那里才具有了确定的形式,而在整整一百年之后,即1859年,才被达尔文胜利地完成了。”那么,为什么进化论到达尔文手里才初告大成?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提供了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从理论上正确地阐明了生物进化的机理。 物种是演变的,这是事实,可演变的原因是什么?物种为什么会变异?为什么物种竟然呈现出一种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进化呢?在达尔文之前,已有一些进化论者试图解答这个问题,但他们的解答或偏离事实,或过于牵强附会。达尔文总结、扬弃了前人的学说,并注意从其他学科的学术思想中吸取养料,经过多年辛勤的探索和紧张的思考,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以此来解释生物进化的事实。自然选择说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和谐统一的内容: (1)生存斗争的理论。生殖过剩与生存条件的有限这一矛盾是地球上的物种被淘汰的外在原因之一。 (2)遗传性发生变异的理论。虽然变异的机制并不清楚,但普遍发生变异的事实不容否认,达尔文以此说明物种演变的内在原因。 (3)适者生存的理论。生存条件一直在变化,如果物种的变异适合于变化的环境,那么就在生存斗争中取得胜利而发展;如果物种的变异不适宜于它当时生存的条件,那么就趋于衰减或灭亡。 这样,达尔文基于自然界本身的事实和矛盾,为我们大致描绘了生物进化的机制,各种关键的问题在他这里都有了比较合理的、有事实佐证的回答。新的物种怎么出现的呢?因为旧的物种会变异。很多物种为什么灭绝了?因为它们承受不住生存斗争的压力。为什么现存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那么和谐呢?因为无数变异之中的某些变异恰好符合环境的选择。至于为什么低等类型的生物到处存在,达尔文写道:“这是不难理解的,因为自然选择即最适者生存,不一定包含进步性的发展——自然选择只利用有利于处在复杂生活关系中的生物的那些变异。” 这里,需要着重指出的是:达尔文在论证观点时,巧妙运用事实的能力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他没有像拉马克那样,把自己的学说大量建立在猜测之上。这样说是否意味着达尔文用事实解答了一切问题?不是。他巧妙运用事实的能力在于:一方面,当他并不能提供事实何以如此发生的机制时,他便声明,目前的科学尚不能解开事实之谜;同时,他动用各方面的大量材料来证明这是事实。这样,虽没有解释“所以然”,但使大家还是容易相信他所说的是符合事实的。例如,关于变异的机制和遗传的机理,达尔文都无法给予合理的解释,他承认:“我们对于变异规律深深地无知。我们能提出这部分或那部分为什么发生变异的任何原因的,在一百个例子中还不到一个。”关于遗传,他说:“遗传的法则是不可思议的,这是未来科学的事情。”自己无法回答的,就不轻易猜测和下结论,以避免让无把握的猜测降低理论的可靠性。但变异和遗传的事实是客观存在、抹杀不了的,于是达尔文就将丰富的材料摆在读者面前,这就使人读来不能不信,而把对原因的探讨寄希望于未来的科学。另一方面,当他解释事实发生的原因,说明自己的理论时,尽量搜集各方面、各种学科的研究成果来佐证自己的观点,这样做无疑增加了新理论的可信性。看一下他1859年发表的《物种起源》一书,其材料的丰富和翔实充满字里行间,不难想见达尔文驾驭事实的功力深厚和用心良苦。 达尔文的科学气质 达尔文回顾一生的道路时,曾谈到两种气质对他的帮助。 首先是“保持思想自由”。1881年,他告诉人们,自己遵循这样一条治学原则:“我曾坚定地努力保持我的思想的自由,以便一旦事实证明这些假说不符合事实时,就丢掉我无论多么爱好的假设(而我不能反对每一问题成立一种假设),除此之外,我并没有别的办法。”考虑到当时宗教的社会习惯势力和神学的影响,考虑到研究进化论这一问题本身的难度,我们可以体会“保持思想自由”对达尔文是特别有意义的。 “保持思想自由”在达尔文身上具体表现为富有怀疑精神和不自满、不保守。 无须说,他的进化论是对当时宗教神学观的叛逆,是大胆怀疑的产物。 他一生最感谢和尊重两位导师,一个是汉斯罗,一个是赖尔。他恳切地接受导师的指导,但这并不妨碍他保持自己的风格,具有自己的思考。例如,汉斯罗认为缠绕植物的运动是由于它们本身具有一种盘旋生长的自然倾向,可是达尔文根据自己对花房中栽培的攀缘植物的观察,提出:“卷须植物或攀缘植物的运动是一种对生活环境的适应,以获取较大的阳光面和较多的空气,利于生存和生长,不这样的话,它们很难生活下去。”又例如,赖尔关于珊瑚礁的形成,曾提出一个火山口理论。人们相信赖尔,谁也不去怀疑。可是达尔文根据自己的观察提出了疑问:“新的事实似乎不像赖尔所说的那样。”他认为珊瑚礁的形成与火山没有必然的联系,它是珊瑚虫长年累月筑成的。 后来他自己成了权威,但这并没有使他变得保守和谨小慎微起来,而是仍然富有怀疑和进取心。有一次,他读着刚出版不久的《血族婚姻》一书,作者引用比利时一位学者发表在权威杂志《比利时皇家学会会报》上的一段实验资料:用近亲的兔子交配许多代,丝毫没有发生有害的后果。人们对权威报刊上的文章,习惯于不去怀疑。但达尔文认为,这一实验报告是站不住脚的,于是写信给那家杂志,提出自己的见解,询问实验是否真实。果然,不久他得到回复,那个实验报告是伪造的。 达尔文从来不以伟人自居,他知道虚怀若谷对科学的价值。因此,他不能接受任何吹捧自己、贬低旁人的做法,面对别人的这种行为,他会直言相告:“反对您加在我们那些伟人身上的巨大重要性;我惯常认为:第二、三、四流人物都极为重要,至少在科学家方面是这样的。” 对自己的理论,他决不抱守一隅,而是不厌深思,反复琢磨。关于遗传的机制,他曾提出“泛生论”的假说,认为从身体各部输出一种名为“pangen”的粒子聚向生殖细胞,以此解释身体的变化即获得性状向子代的遗传。这一假说发表后,有些学者提出异议,达尔文很注意这些批评。例如对意大利植物学家菲得利克·德尔宾诺(18331905)的批评,他表示:“他反对这个假说,但批评得公正;我发现他的批评很有用处。”此后,他们经常通信,讨论植物学问题。也正是在认真考虑批评意见的基础上,达尔文在《物种起源》第六版中,删去了有关泛生论假说的论述。从这个事实,我们可以略见他虚心、严谨的治学之风。当然,从他1842年整理出“物种起源草稿”,直到1859年才发表《物种起源》一书的事实,我们更能体会到他的“不厌深思”之“深”。 达尔文的第二个重要素质是他的观察能力。这似乎是他惟一那么自信的。他说:“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能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这是没有疑问的。从他发表的许多著作中对动植物生态习性的描写,从他对物种与变种在形态与结构上微细差异的比较,我们不禁为他的观察能力叹服。当然,这一素质对达尔文的重要性也是不难理解的。对每一个博物学家和当时的进化论者来说,精细观察是进入研究的一个首要的、也是起码的条件。在达尔文,这真是个人能力与工作需要的巧妙适应。 达尔文还谈到,一个科学家应有的另一重要素质,那就是兴趣,一种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正是这种兴趣,使童年与少年时代的达尔文热衷于与哥哥去采集标本、旅行、打猎和研究化学。他对功课不感兴趣,因而成绩不好。他在自传里说:“学校对于我的教育来说,是一个空洞的场所。”正是这种兴趣,致使他在爱丁堡大学学医时心不在焉,以后转入剑桥神学系,一边学神学,一边却跟着汉斯罗等生物学教授、地质学教授学习了许多地质学、植物学、动物学知识,并参加植物与地质考察队进行学术探险。正是这种兴趣,使他虽然在神学系毕业,但不愿当神甫,而情愿去参加艰苦的环球考察。也正是这种兴趣,使他后半生虽疾病缠身,还是不懈地研究。兴趣,给了科学巨匠源源不断的动力,激发出忘我工作的热情。 在自传中,达尔文这样总结自己为创立进化论奋斗的一生,“最重要的是,爱好科学——不厌深思——勤勉观察和收集资料——相当的发明能力和常识”。达尔文的经验之谈,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1858年7月1日,达尔文和华莱士在伦敦林耐学会上分别宣读了他们的关于物种起源的论文,科学的进化论由此诞生。1859年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一书,成为进化论的创立者。进化论从根本上否定了“神创论”“物种不变论”的传统观念,在哲学、社会学、伦理学、经济等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 本文比较详细地介绍了达尔文进化论萌芽、产生、发展、确立的思想历程,并从达尔文自身的科学气质上揭示了他成功的奥秘,高度评价了达尔文及其《物种起源》一书在人类历史上的杰出贡献。阅读时,可以将本文与《〈物种起源〉导言》相参照,加深对进化论思想的认识,对导言内容的理解。

论文题目 从生态主义视角分析《瓦尔登湖》对现代人的启示Analyzes the enlightenment of Walden to modern people from 1研究目的亨利·大卫·梭罗是19世纪美国最伟大的超验主义者、作家、哲学家、以及自然主义者之一。他的代表作《瓦尔登湖》深刻体现了他对客观生态观和精神生态观的理解,并成为20世纪众多文学家和自然主义者的研究文本。本文试图从生态主义视角出发,从《瓦尔登湖》中得到一些对现代人的启示。让大家有自然的保护意识,理解,自然的内在价值---美学价值和娱乐价值;和尊重荒野的思想;呼吁简单生活,批判物质欲望;孤独的生活---在精神上实现自然和人类和谐共处的途径。2研究意义在《瓦尔登湖》中,梭罗充分地体现了这一原则,他谴责类大肆砍伐林木破坏环境,反对猎杀野生动物,甚至反对人们吃肉,他认为人应该给予自然“因为人们们与自然有某种温柔的关系。他反对人类对其他生物生存环境的工业建设,主张维护自然以及自然的野性是一件比道德规范更具约束力的即他所说的“更高的规律”。梭罗认为生命是与野性相伴而存在的,最有活力的东西是最野性的东西,它没有被人所征服,它的存在能使人恢复清新的精神;他认为脱离自然的文明是没有前途的文明;他认为未来和希望不是存在于人工种植的草坪和庄稼地里在城镇里,而是存在于不可穿越的、令人震撼的沼泽地里。梭罗还对追求物质享受的美国式生存方式提出了严厉批判这个国家及其所有所谓的内部的改进全是物质性和表上的改进,全是不实用和过度发展的建构,到处乱糟糟地堆满各种设备,被自己设置的种种障碍绊倒,毁于奢侈华贵和愚蠢挥霍,毁于缺乏长远打算和有价值的目标……,对于这个国家和的人民来说,惟一的治疗方法就是厉行节约,厉行比斯巴更为简朴的生活方式并同时提升生活目标。”在梭罗看来,所谓价值和高尚的生除了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就是精神生活的丰富。1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关于梭罗的学术研究,其一是梭罗的文献资料与传记研究: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哈丁斯特于1965年发表的《梭罗的一生》,此外他与Michael Meyer合写了一本文献目录参考《A new Thoreau Handbook》还有罗伯特米尔德于1980年发表的《重塑梭罗》一书,集中阐述了梭罗在他的作品中调整个人社会心理的过程。其二是从文学作品研究视角。其二是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研究梭罗的思想。美国著名学者唐纳德·沃斯特在《自然经济体系生态思想史》中详细介绍了梭罗生活经历和生态学思想,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罗德里克·弗雷泽·纳什编写了《大自然的权利:环境伦理学史》中谈到了梭罗和他对后来生态伦理思想的影响特别是近几年来梭罗研究学会的会员及梭罗思想的爱好者也从不同的视角对梭罗思想进行了深度的挖掘。梭罗成为“环境保护主义的先驱、“美国文学史上第一自然阐述者,美国环境主义的第一圣徒”。世界很多评论家开始注意这为生态主义文学家Raymond Adam LA Henry Thoreaus Literary Theories and Criticism为题写了一篇评价梭罗的文字,接下来在1941年哈佛大学的著名学者F Matthiessen出版了 American Renaissance: Art and Expression in the Age of Emerson and Whitman在这本书中,梭罗的《瓦尔登湖》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到了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新批评家们开始重视梭罗所倡导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使梭罗及《瓦尔登湖》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重视。梭罗的传记层出不穷,最著名的是 Paul sherman1958年出版的 The Shore of america: Thoreau’ s InwardE Paul强调,那是一部精神传记,在传记中他强调说明梭罗的作品不仅仅是他的人生,他认为梭罗在追求着种在自然中的自我实现。Paul也使公众开始理解梭罗的生活目的。这些学者的研究使得人们对于梭罗所提倡的那种简单、自然、原生态、环保的生活得到了现代文明时代的认可。下面我们从梭罗对于生态环境及社会环境的影响来解读一下其对于人们生命的启示。2国内研究现状 包庆德,宋凌晨(2017)指出随着工业化时代的到来,人类社会的自然资源遭到破坏、生态环境严重恶化。19世纪的梭罗是寻找人类生存意义的哲学家,是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曹丽红(2018)指出《瓦尔登湖》被誉为超验主义的圣经,书中凝聚了梭罗对自然和人生的哲学思考,其中蕴含了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思想。这启示当代人要重视环境保护,建设和谐的生态模式,也要追求简单的生活方式,注重精神诉求。阚常娟(2018)指出《瓦尔登湖》蕴含的生态智慧和哲理对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倪铭英(2018)指出卢凌发表的《崇尚自然:梭罗的瓦尔登湖的审美价值》一文从创作理念、深邃思想和问题风格来揭示《瓦尔登湖》这本书的魅力。苏贤贵(2018)的《梭罗的自然思想及其生态伦理意蕴》,文章着重介绍了梭罗对环境运动的影响,揭示了梭罗的生态自然观和其作品中蕴含的生态伦理思想。虽然在我国生态伦理研究史上,都提到了梭罗,都看到了梭罗在生态学史上的重要贡献,但很少系统提到梭罗的生态主义思想。本文正是从这个视角进行了尝试。引言文献综述梭罗生态主义的起源1社会根源2理论根源《瓦尔登湖》中的生态思想1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2保护动物,与伙伴共生共存对当代人的启示1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2简单生活,解放心灵结语参考文献:[1]Ashton N Thoreau and urbanature: from Walden to ecocriticism[J] Neohelicon,2009,36(2) [2]Jian LI,Kunming YAO Life Inspiration of Walden[J] Studies in Sociology of Science,2014,5(2)[3]Kent C the virtue of thoreau: biography, GEOGRAPHY, AND HISTORY IN WALDEN WOODS[J] Environmental History,2010,15(1)[4]Lin Lin Z The Environmental View of Thoreau’s Walde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J] 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2014,[5]包庆德,宋凌晨梭罗及其《瓦尔登湖》生态主义思想评析——纪念亨利·戴维·梭罗200周年诞辰[J]鄱阳湖学刊,2017(06):12-23+[6]曹丽红浅析《瓦尔登湖》蕴含的生态思想对当代人的启示[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31(09):190-191+[7]阚常娟梭罗的自然思想和生活哲学——重读《瓦尔登湖》[J]黑河学刊,2018(06):55-[8]倪铭英《瓦尔登湖》的生态伦理意蕴[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8(03):29-[9]翁欣馨最美好的相处是人与自然的相处——人文主义与生态主义视角下的《瓦尔登湖》[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9,40(02):87-[10]夏蓓洁《鲁滨逊漂流记》与《瓦尔登湖》自然状态观对比研究[J]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2018,35(06):69-[11]许瑞芳《瓦尔登湖》:自然生态与文学创作之精神桥梁[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7(07):74-[12]徐芯蕾,郭思远浅析《瓦尔登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J]艺术科技,2019,32(01):288-[13]武佳琦,封佳潇论瓦尔登湖生态思想[J]大众文艺,2017(14):[14]周宇在批评话语下分析《瓦尔登湖》的生态主义思想[J]海外英语,2017(11):142-[15]张志强《瓦尔登湖》的生态主义思想考察[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4(05):54-2019年9月9日至9月13日撰写开题报告一稿,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发送给指导教师,指导教师进行修改并反馈。2019年9月14日至9月18日撰写开题报告二稿,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发送给指导教师,指导教师进行修改并反馈。2019年9月15日至9月22日撰写开题报告三稿,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发送给指导教师,指导教师进行修改并反馈。2019年9月23日至9月24日,开题答辩。2019年10月1日至10月31日,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第一稿。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发送给指导教师,指导教师进行修改并反馈。2019年11月1日至12月30日,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第二稿。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发送给指导教师,指导教师进行修改并反馈。2020年3月1日至3月25日,学生提交毕业论文第三稿。指导教师进行修改并进行反馈。2020年3月26日至3月31日(第四周),进行本科论文中期检查,填写《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期检查项目表》(纸质版和电子版、纸质版要加盖系章)。 2020年3月21日至4月8日,学生根据教师意见,修改、完成毕业论文答辩稿。 2020年4月9日至15日(第七周),接受学院“大学生论文管理系统”的重复率检测。 2020年4月16日至22日(第八周),进行本科毕业论文评阅。评阅工作由系级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委员会统筹安排,由指导教师和专家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评阅,并分别填写《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评审表》和《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专家评审表》。 2020年4月23日至29日(第九周),组织系级毕业论文答辩。 2020年4月30日至5月6日(第十周),根据答辩小组意见,修改并完成毕业论文定稿;完成毕业论文各种相关文档;确定本科毕业论文的最终评定,完成校级优秀毕业论文和优秀指导教师的推荐评审工作。 2020年5月7日至17日,进行毕业论文工作总结、分析,将有关材料报送教务处实践科;完成相关材料的存档工作。条件:利用中国知网等网络资源查阅相关资料。 在图书馆阅读相关书籍及文献。 指导老师对本研究领域的熟悉掌握。 方法:文献法 例证法 综述法 措施:根据个人兴趣选取研究的领域及方向,进而确定论文题目。 利用中国知网和学校图书馆以及资料室查阅相关文献,归纳总结,拟定提纲。 撰写开题报告。 撰写论文,认真听从指导老师的建议,进而修改完善。

好好看看吧!11 月11日,95岁的彼得?杜拉克(Peter F Drucker)逝世於美国。65年来出版了38本著作,一连串精辟的管理创见是他最重要的贡献,但让他显得格外传奇的是一种「游於艺」的特质。他悠游於不同的角色扮演,包含记者、教授、历史学家、经济评论家,以及一个善於说故事的小说家。在95年的人生当中,他也教授过宗教、哲学、政治科学和亚洲艺术。美国《商业周刊》(BusinessWeek)用「文艺复兴之士」(Renaissance Man)形容彼得?杜拉克,与身为科学家、发明家、艺术家的达文西齐名。即使是在商界,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的彼得?杜拉克也与众不同。他曾为许多知名总裁、执行者指点迷津,包含通用汽车(GM)的艾佛瑞?史隆(Alfred P Sloan)与英代尔(Intel)的安德鲁?葛洛夫(Andrew S Grove)。奇异(GE)前总裁杰克?威尔许(Jack Welch)说,他是上个世纪最伟大的管理思想家。管理大师汤姆?毕德士(Tom Peters)说,他是现代管理学的创造者、发明者。「在1950年代初期,没有人知道该如何管理日益复杂、逐渐失控的组织,他给了我们一份管理指南。彼得?杜拉克一生的传奇,就是管理学的发展史。他教导一代又一代的管理者,要专注於机会而不是问题;最重要的是聘用好人才;从顾客的角度思考;了解你的竞争优势,并持续精进。时至今日,这些让人觉得理所当然的管理哲学,都来自他长达65年所累积的观察与思考。他从不给答案,只问问题美国华尔街知名投资公司帝杰(Donaldson Lufkin & Jenrette)共同创办人鲁夫金(Donaldson Lufkin)回忆起,1960年代第一次和彼得?杜拉克会面时,「我问他是否该销售某一种新产品,或是该执行某一种新策略,他一概回答『我不知道』,」沉不住气的鲁夫金最后问了一句:「那我雇用你来做什 ?」彼得?杜拉克不疾不徐地回答:「我不会给你任何答案,但我会让你知道你该问什 问题。」彼得?杜拉克始终认为,问问题是他的工作,为问题找答案则是管理者的责任。针对企业遭遇的问题,他从不给CEO们一个明确精准的解答,而是透过提问的过程,揭露那些隐而不见、阻碍企业绩效的议题。彼得?杜拉克曾提出「分权」、「知识工作者」、「目标管理」、「利润中心」等重要的管理概念,其中与工作人最相关的是他早从1959年开始关注的「知识工作者」。《Cheers》杂志整理出彼得?杜拉克对於知识工作者的观察与思想,对照现今社会的演变,他早在30年前就预见了今天的趋势。知识工作者必须不断学习过去,彼得?杜拉克在劳力密集、泰勒式管理的背景下提出知识工作者这个划时代的概念,对於21世纪的年轻工作者来说,这个概念看似稀松平常,因为我们生在知识社会,自诩为知识工作者。只是当时杜拉克对於知识工作者的诸多提醒,现在看来仍如暮鼓晨钟。不断学习,是知识工作者的本分。知识工作者必须不断为工作累积知识,而知识组织也必须是个教学相长的组织。如今,各个领域的知识变化太快,除非知识工作者在工作上不断学习,否则很快就会落伍。这个现象并非只发生在工程师、化学家、生物学家、会计师等高知识领域;心脏科护士、电脑维修员等领域也是如此。在知识组织的运作中,工作者也必须了解同僚正在进行的工作,或尝试做些不同工作。组织中每个人各有不同专长,每个人也需要承担教育同事的工作。因此,彼得?杜拉克建议知识工作者,不妨坐下来思考,回答以下两个问题:我需要学习什 ,才能让知识符合工作所需?关於我的知识领域,以及这些知识能够对组织和同事的工作有何助益?他们必须知道、了解些什 ?知识工作者必须自我管理自我管理,是知识工作者因应社会变动的办法。知识工作者很可能比雇用他们的组织长寿。知识工作者的平均工作年限或许是50年,一家成功的企业,平均寿命只有30年。因此知识工作者一生至少必须换一次工作。这意味著,多数知识工作者必须自我管理,将自己放在能做出最大贡献的地方,也必须学会发展自我。我们必须知道何时要换工作、如何换工作,以及工作的方法与时机。自我管理的关键在於了解我是谁?我有哪些优点?我要如何获致成效?我的价值观是什 ?最后,成功管理自我的关键就是反馈分析:记录你所做的每项关键行动或决策的预期成效,9个月或1年后,比较预期的成效与实际的结果。彼得?杜拉克还是不忘提醒,热爱工作的人才会有所表现。热爱工作并不是指一定得喜欢自己所做的任何事。每个人每天都得做不少例行工作,就像每位伟大的钢琴家天天都得练琴3小时,但没人会说他们喜欢天天练琴。天天练琴3小时或许不是件有趣的事,重要的是,40年后你会感受到琴艺的进步,所以你今日乐在其中。杜拉克曾引用一位钢琴家的说法:「我会一直练到指尖有生命。」同样的,每一个乐在工作的知识工作者也应该如此。朴实无华的大师风范在彼得?杜拉克成名早期,据说都是以一张事先印制好的卡片来拒绝所有扰人的邀请,卡片中写明了他不接受邀稿或写序、不写书评、不出席研讨会、不接受任何形式的采访、不加入任何企业的董事会。如此坚持的管理大师,却丝毫不吝於花2个小时与没没无闻的年轻人分享智慧。以《从A到A+》、《基业长青》等畅销管理书籍闻名於世的吉姆?柯林斯(Jim Collins),就是当年那位没没无闻的年轻人。「要问你能贡献什 ,而非你能成就什 。(Ask not what you can achieve but what you can )」是柯林斯回忆起当年那场与杜拉克的会面,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训示之一。柯林斯也记得,当他问起杜拉克自己最引以为傲的一本著作时,杜拉克不加思索地回答「下一本。」是的,尽管当时杜拉克已高龄86岁,出版了26本书,在接下来的10年间,他又推出9本著作。对柯林斯来说,彼得?杜拉克最重要的哲学不在他的任何一本书里,而是他的生活态度。他总是以诚挚的笑容,热情回应学生,并且依然视自己为学习者,充分地享受与学生的对谈与收获。在台湾,也有一群人有幸在课堂上亲临大师风采,他们是毕业於杜拉克管理研究所(Peter F Drucker Graduate School of Management)的学生。台北101金融大楼董事长陈敏薰、德鑫科技总经理尹集雄、台湾工银证券投资银行处资深副总经理温珍瀚等都是该校的知名校友。曾担任理隆纤维投资部经理、杜拉克管理研究所校友陈福临,回忆起当时上课情景,最令人敬佩的就是高龄80几岁的杜拉克坚持站著授课整整3小时,只因为担心在圆弧形的教室中有学生看不见他。整个学期只需交一份报告的课堂要求,如果学生愿意反覆修改,杜拉克也会不厌其烦地一次次详细阅读后给予建议。这些细节,在在体现了杜拉克认真的生活态度,也说明了他在管理学界影响深远的原因。彼得?杜拉克的一生1909 11月19日,杜拉克出生於奥地利维也纳一个高等教育家庭。父亲是经济学者,也是律师,母亲则主攻医学。1927 离开奥地利前往德国汉堡大学攻读法律。1929 加入德国法兰克福当地最大的报社,成为财经记者,初试啼声的第一个报导是有关於股票市场的崩盘。1932 出版一本有关时事政治的小册子,触怒德国纳粹政府。小册子被禁且焚烧销毁。1937 与桃乐丝?史密斯小姐结婚,离开德国前往美国,担任一份英国报纸记者。1939 出版第一本书《经济人的末日》(The End of Economic Man)。该书成为前英国首相邱吉尔最爱的一本书,甚至将其列为英国预官学校毕业生必读教材。1945 以通用汽车公司为案例,出版《企业的概念》(The Concept of the Corporation)一书,该书首次介绍了「分权」这个重要概念。1945 任教於纽约大学,开启了他长达55年的管理学教授生涯。1954 出版《彼得杜拉克的管理圣经》(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一书。1966 出版《有效的管理者》(The Effective Executive)一书。该书分享了管理者该如何专注於工作,避免将时间浪费在无谓的事情上。1971 离开纽约大学,前往加州的克莱蒙研究所任教。其后克莱蒙将管理学院改以杜拉克为名,向他致敬。1975 开始担任华尔街日报每月专栏作家,并延续了20年之久。1981 极富洞察力的观察与提问,影响奇异总裁杰克?威尔许,奠定了非一即二的经营策略。1984 提出著名且富争议性的论点:企业CEO不应该支领超过最低薪资员工20倍以上的薪资。2002 获美国总统布希颁发「总统自由勋章」。2005 11月11日,以95岁高龄逝世於家中。至今已出版38本著作,译成37国语言在全球发行。添加评论 12:02 | 固定链接 | 引用通告 (0) | 记录它 | 其他 固定链接 关闭 别闹了,杜拉克先生! 别闹了,杜拉克先生! 1999年1月,也就是网路泡沫化前一、两年,他告诉所有朋友赶快卖掉手上股票,因为泡沫随时会破。过去十年,当知识的累积与管理逐渐成为显学,他却数十年如一日地呼吁企业界,必须不断检视企业既有作法、产品服务、甚至基本经营假设,是否仍然有效,必要时则须进行「有系统地抛弃」。这个人不是别人,他是「管理学之父」彼得杜拉克(Peter, F Drucker),一个被《哈佛商业评论》指出,只要提到他的名字,企业丛林就会有无数双耳朵竖起来聆听的人。彼得杜拉克,1909年出生於奥地利,美国时间2005年11月11日,逝於美国加州克莱蒙特(Claremont)家中,享年95岁。洞烛机先,开发管理创见洞烛机先并且提出众多管理创见,是杜拉克第一个为人津津称道的特点。如同预见网路泡沫化,1987年10月美国华尔街股票大崩盘,也被他料中。在崩盘前2年间,杜拉克看到股市投资人追逐名利的恶行恶状,有如「狼吞虎咽的猪群」,他预言这种恶心的景观不可能持久。此外,早在1950年代,杜拉克就预言电脑在未来的重要性。其他如希特勒屠杀犹太人、纳粹的灭亡、公部门民营化等,也都被杜拉克料中。除了透过有系统的资料分析、回顾历史发展轨迹、以及对人性的洞察,来推论未来,许多当代流行的管理观念及作法,也产自杜拉克之手。例如,当前热门的知识经济与知识工作者,是由杜拉克率先提出。他在1959年首度提出「知识工作者」的概念,并於1966年出版的“The Effective Executive”(中译书名为「有效的经营者」)一书中,初步有系统地探讨如何提升知识工作者的生产力。杜拉克的其他管理创见还包含目标管理、顾客导向、分权、利润中心、人是组织资源而非成本等观念,为数众多。对此,《改造企业》作者、知名管理顾问哈默(Michael Hammer)表示,当他翻阅杜拉克早期写的书时,总是惴惴不安,因为怕发现杜拉克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提过他最近才想出来的观念。「凡是现在当红的管理概念,杜拉克大概早就讨论过了,」英国知名的管理哲学家韩第(Charles Handy)也如此指出。抽丝剥茧,直探问题根本杜拉克常能洞烛机先并且开发管理创见,一个重要原因是他总能抽丝剥茧地直探问题根本。很多人以为追求利润,是企业经营的根本目的,但杜拉克说不对,创造顾客才是。企业当然需要足够的利润以求生存,甚至承担未来风险。不过,若没有顾客,哪来营收与获利?因此如何吸引、开发及维持顾客,是更根本的问题。对於管理,杜拉克强调管理不只是头衔、阶级与特权而已,也不只是做生意;管理的重要性在於它影响人们及人们的生活。这句话听在下班后个人及家庭生活,仍被工作或主管搞得乌烟瘴气或提不起劲来的许多企业员工耳里,能不心有戚戚焉?杜拉克相信,人是会犯错的生物,因此由人所制定的政策或产出的观念,也都可能有错,而不论现在多 正确有效的观念,日后都可能变得过时与无效。对此,他一再呼吁企业界要进行有系统地抛弃,不要「记得答案,忘记问问题是什 ?」。许多组织由於不能做到这点,过去的成功反而导致组织僵化,进而引发经营危机,例如美国的通用汽车公司。对杜拉克而言,管理既不是神学,也不是赶潮流的商品。管理是临床科学,重点不是讲得多好听或多合理,而在它是否能切实解决企业的问题(治愈病人)。所以数十年前,当哈佛商学院邀请他前去任教,杜拉克拒绝了。因为哈佛商学院当时规定教授一个星期只能有一天从事企业谘询工作,但对杜拉克而言,密集保持跟企业界互动,是他获知企业实况的重要管道。经此,他也可以测试自己所提出的管理观念与作法是否有效,并予以修正。杜拉克不刻意去创造风潮,他只想探究现代组织与管理的根本问题,并设法找出根本有效的解决之道。他的务实,使他提出的管理观念及作法经常是有效的。因为有效,所以广被业界接受并推崇。英特尔(Intel)公司共同创办人葛洛夫(Andrew Grove)就说:「在一堆头脑糊涂却想制造风潮的人群中,杜拉克的笔触与思想无比清晰。」擅长提问,刺激他人思考很多企业主管都曾找过杜拉克当管理顾问,包含知名的前任奇异公司董事长威尔许(Jack Welch)。这些企业主管常常提出一大堆管理难题向杜拉克请教,但杜拉克会推开这些问题,然后问客户:你最想做的事是什 呢?你为什 要去做呢?你现在正在做什 事呢?你为什 这样做呢?有时,他则直接问:你们公司到底是做什 事业(business)的?你们的事业究竟应该是什 ?杜拉克不替客户「解决问题」,而是替客户「界定问题」。许多企业花很少时间界定问题,却花很多时间在解决问题。但是,问题界定错了,花再多的时间解决问题只是事倍功半,甚至使情况更严重。杜拉克会改变客户问的问题,并提出一连串根本问题反问客户,帮助客户认清问题、找出问题,然后再让客户自己动手去解决那个最须处理的问题。因此,威尔许认为:「杜拉克使你会思考。」又因为杜拉克总是问别人:「你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 ?」在墨西哥,政府官员都叫他「一件事先生」。出身奥地利、深受欧洲人文历史薰陶的杜拉克,在论及管理议题时,总是流露出他对人的优先关怀。看重人,更甚於机器或厂房杜拉克坦言,自己看重人,更甚於机器或厂房。对他而言,人充满创造潜能,而人是组织里面最有价值的资源。他指出,管理影响人们与人们的生活,而组织最重要的目的是让组织中每一个成员能安心工作。透过组织,人们在现代社会找到一个安身立命的位置,并据以跟社会连结、产生贡献。管理的任务就是要在众人之中,截长补短,让某些人可以共同创造工作绩效,然后进一步对社会做出贡献。对於经理人,杜拉克鼓励其从部属、同事、自己及环境的长处(strength)著手,因为从长处著手,易见成效、会生信心,而这两者对组织成员来讲很重要。经理人不该从他们无法做的事著手,不该把焦点放在短处(weakness)上。杜拉克对人的尊重与关怀,亦展现在他的日常生活中。畅销书《从A到A+》作者Jim Collis回忆约十年前,他去向杜拉克请益的经过。杜拉克邀他到家中喝茶讨论。他观察到杜拉克总像邻家长者般,对来访的学生十分和蔼仁善。除了专注聆听并回答学生的提问,他也总是努力从每个学生身上学习新事物。力行自己主张,对生命全力以赴不断开创新知、提出洞见给管理实务界与学术界的杜拉克,其本身也力行自己提出的主张。他强调经理人要做好时间管理,详知时间的「实际」去处,而非「记忆」中的去处,然后做到把时间拨给真正重要的事情。在他的真实生活中,要教书、当顾问、为许多刊物撰稿、写作出书、到世界各地演讲、阅读大量资讯、学习新事物…,工作量多的惊人。但他除了独力进行这些工作,竟然还有时间照顾一群羊,每天游泳长达一小时。据说杜拉克曾在一场对经理人的演讲中问道:「在座各位,有谁认为健康很重要?」在场的人几乎都举手。「那 我再请问各位,有谁每天把这件事列为重要工作,且有所作为?」这次全场只有一个人举手,这个人就是杜拉克他自己!他透过每天游泳以保持身体健康及体力。杜拉克建议人们要订定目标,然后定时考核检讨,同时也要不断学习与进行自我更新。他把这些主张都落实在自己生命里。过去六十年来,每隔三、四年,杜拉克都会挑选一个新的知识领域下苦功学习,以满足他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其中包含日本艺术、人类科技史、人类劳动史、美国政治人物史、英国统治印度的历史等。也因此,1997年《富比士》(Forbes)杂志有一期就以杜拉克为封面人物,并称他为「仍然拥有最年轻心智的人」。拥有最年轻心智的杜拉克,其实是受到义大利歌剧代表性作家韦尔第(Verdi)的启发。韦尔第八十岁时还作了他的最后一出歌剧「福斯塔夫」(Falstaff)。被问到为何如此高龄,还要接受这个艰难挑战,韦尔第说:「身为音乐家,一生都在追求完美。我一直无法逃避这个使命。内心深处有一个声音催促我还要再作一出歌剧。」这些话让当时去听歌剧、只有十八岁的杜拉克,既震惊又感动。他誓言,今后一定要以韦尔第的精神全力以赴。1999年,近九十岁高龄的杜拉克,出版了《二十一世纪管理的挑战》一书。步入九十岁以后的杜拉克,除了在学校教书,每年仍然有数十场公开演讲,而且还持续写作。直到过世前,他还完成了与别人合著、预计在2006年春出版的新书“The Effective Executive in Action”。这些都证明他确实遵守了当初的誓言,以韦尔第的精神面对人生。每当有人问杜拉克最满意自己写的哪一本书时,他都会笑著回答∶「我的下一部书。」平凡与不平凡交织的一生杜拉克对管理的贡献及其获得的诸多殊荣,让人直觉他是个不平凡的人。然而,杜拉克也有其平凡的一面。高中时期的杜拉克,学拉丁文令他感到单调乏味,便在书桌下偷偷阅读历史与世界名著。二十岁左右,他深深迷恋上司的美丽妻子,而她恰好是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统计系的学生。为此,他特地到法兰克福大学修统计学。1940年代,他受邀进入通用汽车公司研究其组织结构与运作,当时由於太生嫩且欠缺经验,因此做了让步,没有坚持研究的发现结果,使该研究对通用汽车公司的影响有限。杜拉克后来在自己写的自传《旁观者》中,对此表示了遗憾。六十年前(1946年),拥有国际公法博士学位的杜拉克,出版了他自认开创管理学这门新学门的《企业的概念》(研究通用汽车公司的成果)一书。《企业的概念》写的是企业,但当时很少人知道「企业」,更不用说了解「企业」。他的一位好朋友、也是当时的顶尖政治学者评论他,「我们衷心期盼这位优秀的年轻学者,未来会把他可观的才能,用在比较值得令人尊敬的课题。」连当时他任教学院的院长,都反对他出版这本书,因为担心这本会同时得罪政治学者和经济学者的书,将毁了杜拉克前程。然而,当时已察觉企业组织未来将在社会扮演关键角色的杜拉克,岂肯放弃这个研究方向?他不顾这些反对的声音,坚持继续研究企业与组织管理的问题。杜拉克障碍,后世谁来打破?幸亏有杜拉克的坚持,否则管理学科不会这 早就被重视与发展。务实但又对人类充满关怀的杜拉克,终其一生都在寻找「最好的可能方式」。他一生努力不懈地思考企业、组织及社会的问题,不断开拓管理的新知与领域。他叫人思考,呼吁管理除经济目标外,还有社会意义及价值。杜拉克相信,组织及管理,可以改变人类的社会,让人们生活得更好并发挥人类的创造力。细读杜拉克历年著作,你会发现,如同韩第所言,许多当今学者或「管理大师」提出的理论或观念,杜拉克早在多年前、甚至数十年前,就已精要或有系统地讨论过,有的甚至讨论得更透澈。实务界人士则发现,眼前遭遇到的经营问题,经常能从杜拉克过去著作中找到解答的指引,而且许多都「直指问题核心」。无怪乎2005年3月,《财星》(Fortune)杂志在其75周年特刊中这样写道:「对管理学研究者而言,挑战就是找出杜拉克说得还不够好的地方。」杜拉克在管理上的创见及贡献,已留下一个「杜拉克障碍」,后世或许无人可出其左右。对管理学研究者而言,挑战就是找出杜拉克说得还不够好的地方。对受知於杜拉克的芸芸大众而言,挑战又是什 ?或许,是如何实践杜拉克一生中所提出的诸多管理洞见与创见、以及杜拉克本身所展现的人生态度吧!然而,这绝非一件容易的事,就如同杜拉克问那群经理人谁认为健康很重要且有每天拨心力维护健康,结果在场反倒只有杜拉克一个人举手。实践杜拉克的主张?喔,别闹了,杜拉克先生!

观察与思考投稿

夏天,每天放学爷爷都会给我准备一杯温度适宜的白开水,让我解渴,爱像那杯白开水

1、同心凝结《三叶集》 《三叶集》的作者是三位:田寿昌(田汉)、宗白华、郭沫若。这本书凝结了三位作者的友谊,也凝结着“五四”的新思想。这本书出版以后,在社会上掀起一股“三叶”热,持续了好几年。这本书是田汉把他们之间的通信收集整理出来的,是三人的友谊的结晶。看看三个志同道合的挚友是怎样惺惺相惜的: 宗白华给田汉的信: “我近有一种极可喜的事体,可减少我无数的烦恼,给与我许多的安慰,就是我又得着一个像你一类的朋友,一个东方未来的诗人郭沫若。......我已写信给他,介绍他同你通信,同你做诗伴,你已知道了么?我现在把他最近的一首长诗和长信寄给你看,你就知道他的为人和诗才了。” 田汉接到宗白华的信后,更是兴奋异常,他带着几分诗人的天真直接写信给郭沫若: “我真喜欢!我真幸福!我所交的朋友很多天真烂漫,思想优美,才华富丽的人。于今又得到了一个相知恨晚的‘东方未来的诗人郭沫若’!我又如何不喜欢,如何不喜欢幸福呢!” 宗白华、郭沫若、田汉,当时一个在上海,一个在福冈,一个在东京,从来没见过面。从这以后便你一封,我一封的通起信来。从信里边,互相了解逐渐深入,原来他们有相同的遭遇,共同的理想,相近的生活环境,以后便自然成了同心同德,同声相应,同声相求的挚友了。 改编自陈洁著《郭沫若的故事》 点评:三个志同道合的文人,相隔千山万水。是什么让他们走到了一起?是他们共同的追求,是他们共同的理想,是他们共同的爱好,是文人那种天生惺惺相惜、彼此欣赏。友谊也在他们共同的奋斗和追求当中升华。 适用范围:志同道合 挚友 金兰之交 友谊需要相互欣赏 2、大爱无言 2006年在德国世界杯赛场上,厄瓜多尔对战哥斯达黎加。他们把领先对手两球的优势保持了90分钟,补时赛上场的厄瓜多尔国家队一位队员在凌空垫射入全场第3球后,这位球员变戏法式的从裤子里掏出了一个蜘蛛人的面具,迅速跑到了球场边,作仰天长啸状后默默无言的离开了场地。事后人们知道,那蜘蛛人面具是他前队长特诺里奥的,因为车祸他在一年多前去世了。队长儿子特别喜欢蜘蛛人,以前进球后他都会戴上这面具以便他儿子在镜头里看到他。一次有意无意间,特诺里奥曾说如果他去不了德国,无论哪个队员进了球,他都希望带上蜘蛛人头套庆贺。有人记住了他这句话,在前队长追悼会上向特诺里奥家属要了蜘蛛人面具并把他带到了德国,带上了赛场,戴在了自己的脸上。那人就是卡维德斯,特诺里奥生前挚友。原来他是以这种独特的方式深深的悼念已经离世的对友,并无言的实现了他的愿望。 改写自杨亚雄《大爱无言》 点评:大爱无言,真正的情不需要太多的语言。但我们知道卡维德斯一直惦记住队长的愿望,一直准备着,尽管他只是一个替补队员,他不仅是把头套藏在裤子里,更是藏在了心底,也成为激励他不断前进的动力。这就是友情的力量 适用范围:大爱无言 真挚的友情 遵守诺言 信任 3、患难之交 苏轼写了一首词《八声甘州》(寄参寥子),里有这样一句:“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这君就是参寥子,他是一和尚,法号叫道潜。在诗歌创作上很有特色,苏轼在徐州做官时二人经常在一起论道谈诗。后苏轼因祸被贬到黄州时,道潜和尚不辞辛苦,不远千里赶到黄州在那里追随了苏轼好几年。在这几年中,苏轼虽是个豁达之士,但由于仕途和生活的不幸,难免有苦恼,而正是道潜和尚常随其左右,或谈天说地,或琴棋书画,为苏轼解去许多不快。当苏轼被贬海南,许多曾在他身边的旧故避之惟恐不及。而又是这位和尚几次千方百计捎去书信,并要过海去看望苏轼,最终被苏轼劝止。 资料参考姜勇主编《宋词故事》 点评:在道潜眼中,风高浪险的大海算得了什么?在他眼里早把苏轼看作是能同生死,共患难的刎颈之交,苏轼把他当成一个知音能诗的朋友。也认为他们之间的遇合是千古难求的,朋友,什么是真正的朋友,往往在你最艰苦的时候和你走的最近的人就是你的真正的朋友。也只有这种朋友才能长交,才能深交,才能多交。 适用范围:刎颈之交 什么才是真正的朋友 择友而交 患难与共 4、友情的力量 《世说新语》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有个叫荀巨伯的的人远道去看友人的病情,正碰上外族兵马攻城。全城的人都离开了,友人劝荀巨伯说:“我快死了,你应该离开!”他却说:“我老远来看你,你却叫我离开!败坏道义,不合友情的事情难道是我荀巨伯做的出来的吗?”胡兵到了,见到荀巨伯惊讶的问他:“我们大军都来了,全城的人都跑光了,你是个什么汉子,敢一个人留下来?”荀巨伯说:“我朋友有病,我不忍心丢下他自己跑开,宁愿用自己的生命替代朋友的生命!”胡兵为他的大义和勇敢折服,“我们这些不讲道义的人不应该跑到这讲道义的城里来。”立即撤出了军队。一座城于是得以保全。 点评:两人间的私交,却换来整座城的安宁,这就是友情的力量!当友情上升成道义的时候,我们很难估算它的价值,它不仅是个人人格价值的体现,不仅是个人人格魅力的展示,当它成为一种社会趋势,一种大众取向的时候,一座城怕也换不下它。 适用范围:友情无敌 友情和道义 友情的力量 当友情上升为道义 5、诤友歌 难得是诤友,当面敢批评。 风风又雨雨,患难荣辱共。 难得是诤友,批评不留情。 面红耳赤后,头脑更清醒。 难得是诤友,大度特能容。 斤斤不计较,洒脱且从容。 难得是诤友,心平气又静。 不为伎俩事,相知伴一生。 难得是诤友,情挚心更诚。 不畏险与苦,披肝沥胆情。 难得是诤友,不为和事佬。 面对是与非,据理敢力争。 (黄龙山人作) 点评:友情并不全部是甜言蜜语,有的时候也是良药苦口;友情并不总是让人如沐春风,有时候也叫人如坐针毡。诤友有着像卡西莫多一样丑陋的外表以及卡西莫多一样美好的内心。气狭格局小之人难以拥有这样的友情,畏头畏尾不真诚之人做不了别人的诤友。接受诤友需要勇气,做朋友的诤友更需要勇气。 适用范围:难得诤友 忠言逆耳利于行 友情有时披着卡西莫多式的外衣 6、阿兰:我从后面推你一把 拿到欧洲拉练最后一站的冠军后,刘翔在更衣区里碰到了自己的老对手,也是老朋友阿兰·约翰逊。面对自己曾经的偶像,刘翔用自己并不很灵光的英语与阿兰·约翰逊交流。说起刘翔“12秒85”的极限宣言,阿兰·约翰逊好奇地问刘翔:“12秒81,你觉得行不行?”刘翔有些惊讶地摇着头:“12秒81太难了,真的,我觉得我跑12秒85有可能。”随后刘翔解释说:“我爆发力差,一开始总是差那么一点儿……”谁知道阿兰·约翰逊坏坏地笑着说:“那我从后面推你一把。”引得刘翔也大笑起来。在阿兰·约翰逊看来,刘翔有着非常光明的未来,他说:“13秒以内的成绩我总共跑过11次,而你现在只有4次,不过我相信你一定能超过我的成绩,至少今年你还有两次机会!” (成都晚报) 点评:真正认识你的人,除了你的朋友,就是你的对手。所以,要重视你的对手,因为他逼迫你强化你自己的能力,要感谢你的对手,因为他使你更好地成长起来。而对手一旦转化为朋友,那就拥有了珍贵的友情。刘翔与阿兰就是最好的榜样。 适用范围:对手亦是朋友 欣赏 当对变成朋友 7、关于友情的名言警句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同怀视之。 --鲁迅赠瞿秋白之辞 无论是多情的诗句,漂亮的文章, 闲暇的欢乐 ,什么都不能代替无比亲密的友情。--- 普希金。 友情在我过去的生活里就像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使我的生存有了一点点光彩。---巴金 谁要在世界上遇到过一次友爱的心,体会过肝胆相照的境界,就是尝到了天上人间的欢乐。 ---罗曼罗兰 和你一同笑过的人,你可能把他忘掉;但是一同和你哭过的人,你却永远不忘。 ---纪伯伦 讲到名望,荣誉、享乐、财富等,如果拿来和友谊的热情相比,这一切都不过是尘土而已。 ---达尔文 在智慧提供给整个人生的一切幸福之中,以获得友谊友情为最重要。 ---薄伽丘 友谊是一种温静与沉着的爱,为理智所引导,习惯所结成,从长久的认识与共同的契合而产生,没有嫉妒,也没有恐惧。 ——荷 麦 9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 (《论语•颜渊》) 10.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相彼鸟矣,犹求友声;矧伊人矣,不求友生?神之听之,终和且平。 (《诗经•伐木》) 点评:友情在人的生命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有人认为是生命的盐,是酒鬼的酒;有人认为友情比花朵更美丽,比钻石更珍贵;有人甚至认为:拥有友情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与朋友相处的时刻最快乐。拥有友情的人是幸福的,也是快乐的人。 适用范围:友情之花 品味友情 友情漫思 李斯特义收学员 有个姑娘要开音乐会,在海报上说自己是李斯特的学生。演出前一 天,李斯特出现在姑娘面前。姑娘惊恐万状,抽泣着说,冒称是出于生计,并请求宽恕。李斯特要她把演奏的曲子弹给他听,并加以指点,最后爽快地说:“大胆地上台演奏,你现在已是我的学生。你可以向剧场经理宣布,晚会最后一个节目,由老师为学生演奏。”李斯特在音乐会上弹了最后一曲 彭德怀度量宽宏 红军三军团总指挥彭德怀等30多人前沿察看地形,传令兵手执红 旗边跑边喊让路。只有一个战士坐着不动。彭德怀见人挡路便喊了几句。战士站起来朝彭总 就是两拳。彭总让过他匆匆赶路。事后,传令兵捆来那个战士见彭总。彭总立即让他回去战 士自知闯祸,心里害怕,见彭总毫不在意,深受感动,后来逢人就说:“总指挥真是度量宽 宏呀!” 六尺巷传奇 清朝康熙年间,桐城人张英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邻居是桐 城另一大户叶府,主人是张英同朝供职的叶侍郎,两家因院墙发生纠纷。张老夫人修书送张英。张英见信深感忧虑,回复老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于是,张老夫人令家丁后退三尺筑墙。叶府很受感动,命家人也把院墙后移三尺。从此,张、叶两府消除隔阂,成通家之谊。 将相和传奇 公元279年旧中国时代,赵国的蔺相如守完壁归赵,立了大功,拜为上 卿,位在大将军廉颇之上。廉颇自恃功高,很不服气,扬言要羞辱他。蔺相如听到廉颇的话 ,常常称病不上朝,不跟廉颇争位。有时蔺相如坐车外出,碰见廉颇就赶紧避开。门客以为 他胆小怕事。蔺相如说:“秦王那么厉害,我都不怕,难道还怕廉颇?我考虑,强大的秦 国之所以不入侵赵国,只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如今二虎相斗,必有一伤,势必削弱抵御外 敌的力量。我之所以躲避廉将军,是先男家之急而后私仇啊!”这话传到廉颇耳中,廉颇很 觉惭愧,便袒衣露体,负荆登门请罪。说:“我粗野低贱,志量浅狭,开罪于相国,相国能 如此宽容,我死不足以赎罪。”于是将相重归于好,成了生死之交。 5 回复:有关宽容的作文素材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山高万仞无欲则刚。——林则徐 �2、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鲁迅 �3、忍耐是痛苦的,但它的结果是甜蜜的。——法卢梭 �4、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法雨果 作者: 气泡爱麦迪 2008-2-19 13:21 回复此发言 -------------------------------------------------------------------------------- 6 回复:有关宽容的作文素材 5、没有宽宏大量的心肠,便算不上真正的英雄。——俄普希金 �6、不会宽容别人的人,是不配受别人宽容的,但谁能说自己是不需要宽容的呢?——屠格涅夫 �7、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原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8、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载物。——薜渲 作者: 气泡爱麦迪 2008-2-19 13:22 回复此发言 -------------------------------------------------------------------------------- 7 回复:有关宽容的作文素材 、人心不是靠武力征服,而是靠爱和宽容大度征服。——斯宾诺 �10、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一颗心宽容。——纪伯伦 �11、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阴私,不念人旧恶——三者可以养德,也可以远害。— —洪应明 �12、深以刻薄为戒,每事当从忠厚。——薜渲 作者: 气泡爱麦迪 2008-2-19 13:22 回复此发言 -------------------------------------------------------------------------------- 8 回复:有关宽容的作文素材 13、宽容意味着尊重别人的任何信念。——爱因斯坦 �14、宽恕而不忘却,就如同把斧头埋在土里而把斧柄留在外面一样。——美国巴斯克里 �15、宽宏精神是一切事物中最伟大的。——欧文� 关于挫折的作文素材 思路提示 挫折在人生路上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不应该一遇到挫折就气馁。 挫折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经受挫折之后一蹶不振。 对待挫折应该保持一种乐观的精神,这样才能由失败走向成功。 即使身处顺境之中,也要居安思危,随时准备经受挫折。 名言 种子不落在肥土而落在瓦砾中,有生命力的种子决不会悲观和叹气,因为有了阻力才有磨练。——夏衍 大海里没有礁石激不起浪花,生活中经不住挫折成不了强者。——谚语。 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 ——〔法〕巴尔扎克 人生布满了荆棘,我们想的惟一办法是从那些荆棘上迅速跨过。 ——〔法〕伏尔泰 失败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一样对我有价值。——〔美〕爱默生 失败乃成功之母。——俗语 苦难是人生的老师,通过苦难,走向欢乐。——〔德〕贝多芬 经典素材 挫折挡不住强者(张海迪立志成才) 张海迪自幼就严重高位截瘫,几次濒临死亡边缘,身体可算弱的了。可是20多年来,她学会了4门外语,翻译了16万多字的外文著作,获得了哲学硕士学位,并自学了针炙技术,为群众治病1万多人次,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与张海迪相比,我们这些身体健壮的人又当做些什么呢? 勇把挫折当动力(凡尔纳的16次投稿) 19世纪法国著名的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第一部作品《气球上的五星期》一连投了15家出版社,均不被赏识,第16次投稿才被接受。美国作家杰克。伦敦最初投稿,也没有一家出版社愿意发表,以致他不得不去干苦力。后来他的《北方故事》才由一家有眼力的《西洋月刊》看中,一举成名。丹麦著名童话家安徒生处女作问世,有人知道他是一个鞋匠的儿子,即攻击他的作品“别字连篇”、“不懂文法”、“不懂修辞”。但他毫不气馁,笔耕不辍,终于成名。英国诗人拜伦19岁时写作的《闲散的时光》出版后,即有人把他骂得“狗血淋头”,说他“把感情抒发在一片死气沉沉的沼泽上”。然而拜伦并未退却,而是以更为优秀的诗作来回敬那个诽谤者。 逆境奋争,苦中寻乐(高士其苦斗病魔) 高士其是我国科普作家。在外国留学时,有一次做实验,一个装有培养脑炎过滤性病毒的玻璃瓶子破裂了,病毒侵入了他的小脑。从此留下了身体致残的祸根。他忍受着病毒的折磨,学完了芝加哥大学细菌学的全部博士课程。回国以后,他拖着半瘫的身子,到达延安工作。解放后病情恶化,说话和行动都十分困难,连睁、合眼都需要别人帮助。但他仍以惊人的吃苦精神进行创作,先后写成100多万字的作品。有人问他苦不苦,他笑着说:“不苦!因为我每天都在斗争,斗争是有无穷乐趣的。” 苦难也是一笔财富(“西部民歌之父”王洛宾) 王洛宾,这位被誉为中国“西部民歌之父”的音乐大师,一生历经饮坷,身陷囹圄,妻离子散,长期处于心理压力极大的逆境中。然而他却以“胜似闲庭信步”的态度,投身于大西北的沙漠孤烟之中,创作了《在那遥远的地方》等多首西部民歌。 经历挫折,更能发愤(贝利与记者) 贝利成名后,有个记者采访他。“你的儿子以后是否也会同你一样,成为一代球王呢?”贝利回答:“不会。因为他与我的生活环境不同。我童年时的生活环境十分差,但我却正是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磨练我坚强斗志,使我有条件成为球王,而他生活安逸,没有经受困难的磨练,他不可能成为球王。” 面对挫折决不气馁(爱迪生不被火灾吓倒) 一场大火,把实验室烧成一片瓦砾。爱迪生研究有声电影的所有资料和样板被烧成灰烬。他的老伴难过得哭了出来:“多少年的心血,叫一场火烧了个精光。而今你已年迈力衰,这可怎么办啊!”爱迪生也很伤心,但他决不会由此趴下。发明电灯时,他就先后试验了7600多种材料,失败了8000多次,仍不气馁,终于获得成功。眼下这场火灾也同样不能使他后退。爱迪生对老伴说:“不要紧,别看我67岁了,可是我并不老。从明天早晨起,一切都将重新开始。” 能屈能伸是俊杰(卧薪尝胆的勾践) 越国兵败吴国于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只好“审辞厚礼”向吴求和,等待东山再起。勾践先用美女、金银珠宝贿赂吴王和众臣,还用妻子作人质,自己为吴王当马夫。勾践还为吴王送茶送饭,端屎端尿,终于赢得了吴王信任,得以被释放。勾践死里逃生回国后,卧薪尝胆,一面继续进贡吴国,一面聚兵训练。最后他率精兵数万,彻底打败了吴国,实现了洗辱复国的志愿。 以乐观打败挫折(牛顿等人面对挫折) 古今中外,因为有极强烈而有效的乐观主义,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取得胜利的大有人在。牛顿发明地心吸力学说的时候,全世界人反对他;哈维(Harvey )发明血液循环学说的时候,全世界人反对他;达尔文宣布进化论的时候,全世界人反对他;贝尔(Bell )第一次造电话的时候,全世界人讥笑他;莱特(Wrigt )初用苦工于制造飞机的时候,全世界人讥笑他。讲到孙中山先生,最初在南洋演讲革命救国的时候,有一次听的人只有三个。这许多人都因抱着乐观主义的精神,而为世人所称道。 极强烈而有效的乐观主义,能使人们战胜全世界的糊涂、盲从、冷酷、恐怖、怨恨和反抗。而且工作愈伟大,所受的反抗也愈厉害,简直成为一种律令,对付这种厉害的反抗,最重要的武器就是乐观主义。一个人,缺少了乐观主义精神,难免在各种恶魔面前败下阵来。

杂志社可以有酬投稿!最佳答案《读者》投稿地址: 甘肃省兰州市中央广场邮局<<读者>>信箱(730030) 原创稿 tougao_ 荐稿 《青年文摘》绿版投稿地址: 北京朝阳区西坝河南路3号浩鸿园静园3H《青年文摘》编辑部(100028) 邮箱: 电话:64465116 《青年文摘》彩版投稿地址:北京朝阳区西坝河南路3号浩鸿园静园3A《青年文摘·彩版》编辑部(100028) 投稿信箱: 电话、传真:010-64465226 纯文学杂志杂志及发表小说的杂志主要邮箱 人民文学: R 中国作家: ZGZJ 当代 收获 萧飞 QXF300@YAHOOCOMCN 《天津文学》; 山花 shanHua GZ; 长城: 河北省作协主办 钟山: 芙蓉:湖南文艺出版社主办 《花溪》 星悦 v 木每 《作家天地》 张桂生 长江文艺: 《当代人》小小说栏目 于卫真 小说月报(原创版)百花文艺出版社发行 作家杂志:; 《百花》 风味小剧场 《广西文学》 1hh- 《百花园》 邹 磊: 秦 俑: 孙 萍: 王彦艳: 《小小说读者》 《通俗小说报》 金山 ; 文艺生活 精选小小说 短小说 微型小说 《儿童文学》杂志小说栏目 《南方文学》 辽河 天涯 《天池》 《鹿鸣》 海燕 DLHY 《北方文学》 小说编辑 乔柏梁 《百花》E—mal: 红岩: 写作:作家学者领地 《文友》编辑部 萌芽 上海市作协主办 北京文学 BJWXNET 《莫愁》陆艾 文稿 大家杂志社 天涯 电子邮件 少年文艺 江苏 SNWY; 哥们就是冲分来的,哈哈!!!看着办吧!!!!

  • 索引序列
  • 观察与思考杂志
  • 观察与思考杂志社
  • 观察与思考杂志官网
  • 观察与思考杂志封面
  • 观察与思考投稿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