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海南日报编辑中心主任

海南日报编辑中心主任

发布时间:

海南日报编辑中心主任

1948年6月生于海南海口,曾为《海南日报》美术编辑、摄影美术部主任,海南美协副主席,海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海南省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人民日报社神州画院特邀画师,海南省书画院顾问,海南日报社主任编辑。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海南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海南省文联顾问,中国画学会理事,连续两年被评为中国画坛最有影响力十二大年度人物。

(一)创刊开始至1956年实行社长制社 长:陈说(1950.5~1951年下半年)社 长:刘青云(1951年下半年~1952年初)社 长:李敏(1952年初~1953年初)(以上时期无副职)代社长兼总编辑:张大炜(1953年初~1954.9)副社长: 陈代轮(1954.9~1955年初)卓蔚然(女,1954.11~1955年初)第一副社长:陈代轮(1955年初~1956年下半年)第二副社长:卓蔚然(1955年初~1956年初)副 社 长:林茂森(1956年初~1957年初)(二)1957年1月至l966年实行总编辑制第一副总编辑:吴奇勋(1957.1~1958.6)第二副总编辑:郑兰茂(1957.4~1958.6)总 编 辑:赵德星(1958.7~1967.4,其中1958.7~1960年底为代总编辑)第一副总编辑:黄海平(1964.1~1967.4)副 总 编 辑:郑兰茂(1958.7~1967.4)副 总 编 辑:章锦涛(1964.8~1967.4)(三)“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领导体制1.军管小组组长:符致洛(军代表,l967.4~1971.2)2.中共海南日报社核心小组组长:廖柏林(军代表,l971.2~1972.7)3.海南日报社革命委员会主任:廖柏林(军代表,l972.7~1974.2)副主任:谢丰祥(1972.7~1975.4)郑兰茂(1972.7~1975.8)章锦涛(1972.7~1975.8)刘选甲(军代表,l972.7~1972年底)黄海平(1973.11~1975.8)主 任: 章锦涛(1975.8~1976.10)副主任:郑兰茂(连任)黄海平(连任(四)粉碎“四人帮”以后的领导体制1.革委会主 任:章锦涛(1976.10~1980.6)副主任:郑兰茂(连任)黄海平(连任)2.中共海南日报社委员会党委书记兼总编辑:章锦涛(1980.6~1983.10)党委副书记兼副总编辑:郑兰茂(1980.6~1983.10)党委副书记兼副总编辑:黄海平(1980.6~1983.10)副总编辑:冯子平(1980.12~1983.10)总编辑:关欣(1983.10~1985.8)副总编辑:李启忠(1983.10~1985.11)陈英(1983.10~1985.11)3.临时领导小组组长:陈英(1985.11~1988.2)领导小组成员:张正坤、陈锡香

海南日报编辑中心

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

海南日报万元左右,南国都市报6500-9000,海南特区报3500-6000,商报2500-5000。编辑的工资还是算比较高的,而且每月基本固定,不会有太大浮动,具体按所编辑版面和版面多少定。

浙江日报编辑中心主任

王慧敏,男,汉族, 1966年12月出生于甘肃,河南洛阳人,1988年参加工作,兰州大学新闻系毕业,史学、法学双学士、文学硕士、法学博士,高级记者。1988- 江苏省常州日报社工商部工作;(1991-1994 考入武汉大学新闻系获文学硕士学位)1994- 人民日报社经济部工作;1997- 受报社派遣赴河南省虞城县挂职扶贫,任副县长。1998- 被人民日报社破格评为主任编辑;1999- 任人民日报社经济部农村组副组长;2000- 人民日报《经济周刊》主编;2002- 任人民日报社驻新疆记者站副站长;(2003年考入兰州大学在职攻读法学博士学位)2007- 任人民日报社驻新疆记者站站长;2009- 任人民日报社浙江分社社长。十七大党代表。王慧敏是目前人民日报社及全国新闻界农村报道方面影响较大的记者。1999年开始,在人民日报开设个人专栏“下乡手记”,系人民日报社第一个开设个人专栏的记者。也是人民网上第一个设置个人专页的记者。 工作之余,他还创作了一批文学和学术著作,有长篇小说《各奔前程》,中短篇小说集《没有尾巴的故事》,影视评论集《屏前杂咀》,新闻论著《传播与耗散》,史学论著《雍正自白》等。

1941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盐城中学训导主任,《浙江日报》副刊主编、资料室主任,浙江省立温州工业职业学校训导主任、国文教员,温州中学语文教员、副校长,浙江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现代文选及习作教研室主任,杭州大学中文系写作教研室主任,温州市教师进修学院兼职教师,中国民主促进会温州市委员会主任委员,温州市文联第一届主席,浙江省文联委员、省作家协会理事及国际文化交流协会理事、写作学会会长,温州市第四、五、六届政协常委。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198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山西日报编辑中心主任

他的一生,主要是从事党的宣传工作。他参加工作不久,就被调在中共潞城县委办公室,后又调入县委宣传部担任新闻干事(兼收音员)及《潞城小报》主编。后又任潞安县委宣传部宣传科副科长。55年调地委宣传部、组织部、任干事,理论教员;1959年又任晋东南专署上党落子剧团党支部书记。1963年调省电台任省电台新闻组长,政教组长、政教部主任等职,他还任过省电视台的副书记、总监和副台长。是主任编辑。王群英同志,一生酷爱新闻写作。1943年在抗日高小读书时,就写了“查路条”,发在当时的《青年与儿童》上;1950年他写的《反动富农被处决》,发在当时的《人民日报》上;1952年他写的“积极为人民服务的女共产党员张云婷”,发表在当年的7月号的《华北人民》上,以后,他写的稿件,在多家报刊上发表,因他写稿积极,曾多次被评为《山西日报》的模范通讯员。1963年调省台事,更是如鱼得水。他办的《山西青年广播学校》节目,一举在全国打响,中央广播事业局通报过;中央台《广播业务》介绍过;《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中国青年报》宣传过;新华社记者还专门采访了他,发在当时的《今日新闻》上。1984年他采写的《杏花村里的酒如泉》,在中央台播发后,被当时的轻工部长听到了,觉得很好,当即打电话问山西杏花村酒厂厂长吴寿先,说他听到广播了,很好!问“现在有没有困难?”吴讲“就是扩建经费有点紧!”,部长当即给拔了五百万元基建费,以加快汾酒的生产。该稿,也被评为当年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好稿。

牛牧,男,汉族,1962年10月生,山西榆社县人, 1983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8年6月参加工作,中央党校大学学历,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生班在读,主任编辑职称。 参加工作后曾任榆社县供销社通讯员,电表厂办公室干事。1985年任榆社县委组织部副科级组织员。1988年起历任《山西日报》工商部、政法部编辑,《山西晚报》新闻部主任,《山西日报》驻吕梁记者站记者。1994年4月任《山西日报》驻吕梁记者站站长。2000年3月担任山西日报社发行中心主任,8月改任山西日报报业集团晋万家发行公司总经理。2003年8月任《三晋都市报》常务副总编辑。2008年11月任中共孝义市委常委(挂职)。[

南通日报编辑部主任

袁峰,男1950年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原中国百家金陵画展组委会副秘书长兼常务办公室主任、原江苏省文联书画研究中心主任,原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曾为江苏省南通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南通市青联副主席、南通日报主任编辑。2001年调江苏省文联工作。中国画《人老话多》、《雄视大千》、《烟林吟秋图》、《长夏无痕》等先后入选全国美展,其中《人老话多》获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三等奖,另有一批连环画作品由人美、上海、天津、江苏等出版社出版。近几年兼攻工笔画虎,在画坛颇有影响,南艺博士生导师周积寅教授谓为北冯南袁,省委领导选作礼品馈赠外宾。《新华日报·新华论坛》、香港《文汇报》、江苏电视台、南京电视台等曾作介绍,出版有《袁峰国画作品精选》《名家工笔虎精选集》等。

是凡武林中人,要想出人头地,必有一项独门绝技。画坛自然是不比武林的,然而从古至今,一代代名家却都各有所工,像张大千、傅抱石、徐悲鸿、李可染、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林风眠、潘天寿等等。徐悲鸿的马,齐白石的虾,黄胄的驴,李可染的牛,吴作人的鱼,陈大羽的鸡……都应该说是技高于人。这里面除了个人的偏好外,我想不外于“术有专功”的战略考虑。智慧的人首先看到的是自己的局限,力所不及,然后扬长避短。袁峰画虎。虎,在中国民间差不多也算是一种图腾了,自古以来,画过老虎的画师应该不在少数。在当代著名画家里,即有刘继卣、张善孖和刘奎龄。后来则有冯大中等。冯大中曾回忆全国七届工笔画展的评选时说,当时参评的有五千件作品,画虎的就有上千件。可见虎已经不能作为独门绝技了,要杀出一条血路,似乎是异常艰难了。袁峰的虎画精确、细腻。中国画历来追求神似,与西方的油画有着根本的区别。即使是工笔,在追求形似上也远不同于西方的油画技法,追求的似乎也还是形后的“意”。神似和形似应该说是东西方审美上的重要分水岭,各有侧重,也各呈现异彩。出生于1950年的袁峰,性情敦厚,画功深厚。自幼喜欢画画,完全是靠着顽强的毅力坚持自学。因为是自学,所以偷不得懒,一笔一描,就极见功夫。然后从画连环画开始,逐步走入画坛。历任《南通日报》社主任编辑、南通市美术家协会主席,现为江苏省文联百家金陵画展办主任。庚寅新年,他在新建的南京图书馆举办了一次瑞虎迎春画展,陈列了他几十幅虎画精品。他的画,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在传统的中国画工笔技法中,融入了许多写意的元素。袁峰的虎,形态多变,或静或卧,或雄踞俯视,或奔腾长啸。纤毫毕现,层次分明,有着非常强的质感。他通过细微的毛发层次处理,来表现老虎的肌理与骨骼,非常的生动。俗语说,“画龙画虎难画骨”,内在的那种肌理,应该说是对画家的极大考验。袁峰画作中的老虎,却能充分表现老虎的那种内在骨骼。而在老虎的背景画面上,他依然采用工笔加以点彩画法,做到整体的和谐与协调。大自然的美丽景色,成为作品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清夏无痕》中,老虎的安详与四周繁茂的树木的蓬勃生机,互为映衬。从每一根小草,到每一片树叶上的筋络,都清晰可辨。细致到树叶和草丛投射在老虎身上的阴影,都是那样的逼真,完全是一张取材于现实真实的摄影作品。这样的精细,真是让人叹为观止。而在另一幅《石破天惊》的画作上,一只威猛的老虎正在迅速地跋涉过一条湍急的大河,两岸是峻岭峭壁,涧流奔腾。袁峰在处理水流和浪花上,表现出惊人的毅力和非常大胆的艺术表现。飞溅起来的浪花,动感十足,静态的峡谷与湍急的河流,奔腾的老虎,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这在中国画中,应该说极为少见。画虎之风日甚,应该就要格外小心了。因为一旦某个东西盛行起来,就极容易流俗。事实上,许多虎画已经是透着许多的俗气了。难能可贵的是,袁峰的画作却透着一种清新。和大多数工笔不同的是,袁锋的画很少留白,或者偶尔留白,但却并不显得“满”与“实”,呆板而贫乏。相反,透出来的却是内容的丰满与高度的写实,生动而浪漫。他的虎在作品中占据主导地位,却并不忽略与自然的统一。无论老虎或静或卧,必定是在一个自然的环境的映衬之下。他从不孤立地画虎,或者只是象征性地抹几笔山石草木。他追求准确与精细,讲究与自然的高度融合。忽略了自然背景的老虎,只能是纸上的虎,墙上的虎,或者是动物园里的虎,缺少生气。他的画作没有匠气,处处细心经营,一丝不苟。虽然细微,但整体效果却显得大气磅礴。我想,这也正是他作品的魅力所在。《江苏省作家协会著名作家》王大进 郑板桥题画云:“石涛善画,盖有万种,兰竹其余事也;板桥专画兰竹五十余年,不画他物,彼务博,我务专,安见专之不如博乎!”像石涛这样务博而成大师者毕竟罕见,但他未必以其余事“兰竹”,胜过板桥“专画兰竹”。帮我认为一个人一生精力有限,当在多能的基础上,专攻某一题材,方有可能超越前人和同时代人。在中国画史上,出现以画某一题材而扬名天下者,不在少数。就以二十世纪而言,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陈大羽的公鸡,黄胄的毛驴,其作品代表了这这个世纪此类题材的最高成就,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人称“绝技”或“一招鲜”。我十分赞赏袁峰先生在多能的基础上走务专之路所取得的辉煌。他的仕女、山水、花鸟都有扎实的基本功,但代表其最高艺术成就的是他的虎画艺术。二十世纪以来,画虎有成就者,要数张善孖,朱文侯,刘奎龄、刘继贞父子,他们多以写意或兼工带写为主。而以工笔为主者,北方有个冯大中,南方当推袁峰,可谓“南袁北冯”,他们同画东北虎,却各立门户。袁峰之虎全从生活中来,以高超的写实手法,细密精致刻画山君真相,得威厉之势、王者之风、阳刚之美,且颇有人情味。做到意与境合,形神兼备,雅俗共赏,为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周积寅2007.4.8. 袁峰属虎,也最爱画虎,尤其擅长工笔细写的老虎。观其虎画,有两个特点:第一,将老虎的野性与“柔性”相结合,不强调“占山为王”的霸气,而突出亲和温驯的“文气”,使人联想起动物园里那些可爱的生命。它们是人类的朋友,与人类和谐共处。这正是画家生态环境意识的自然流露。第二,袁峰采用逼真的写实手法,精雕细刻,以形写神,使老虎形貌栩栩如生。在背景环境处理上则吸收了某些现代元素,强化了实感。色彩与水墨交融,达到雅谷共赏的境界,为大众所喜爱。前些年我曾说过“老虎是人”,意思是说画中的老虎必然渗透着画家的情思、品性与心态。从一定角度看,“虎格”折射着“人格”。欣赏袁峰的虎画,隐隐间何以感觉到一种谦和、谨慎、外柔内刚的气息。我和袁峰相识近三十年,他曾任南通市美协主席,而今供职于江苏省文联,为推动江苏美术创作尽心尽力。观其画而联想其人,愈发知其画格之所来,而预知其画艺前景定当如虎添翼,阔步前行。《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艺委会副主任、研究员》马鸿增2007.3.25. 袁峰画名早已耳闻,他笔下的人物画用笔流畅、造型准确、形象生动是南通画林一位知名画家。他从南通调到省文联美术创作组,见面的机会多了,画展中也常见到他的作品,尤其是那惟妙惟肖的《老虎》画卷令人驻足细赏。老虎被人称为百兽之王,因其圆头前额有似“王”字的斑纹,体魄健壮威武,确有威震山林的勇猛,“咆哮踞地地欲裂、百兽走匿山魈藏”。人们赞扬虎的勇猛威武,历朝称视死如归勇臣猛将为“虎臣”、“虎将”,赞美勇敢善战的武装战士为“老虎连”……老虎体型雄伟矫健,皮色褐黄布满黑色横纹,其形其色非常美丽,引发许多画家表现的灵感,古今出现不少画虎名家高手。民国以来有张善孖,刘奎龄、刘继贞、冯大中等,袁峰也进入了这个行列。袁峰的“虎画”有如下几个特点:(1)以形写神,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描绘老虎,既不是抽象表现,也不是自然主义照抄物象。他力求“惟妙惟肖”,“妙”追求“美”与“神似”、“肖”属于“艺”要求“形似”。以形写神首先要求“形肖”,作者通过在动物园中对虎静观细察、审度其动静姿态,捕捉其生动瞬间,还要研究、熟悉老虎的骨架解剖、肌肉结构、运动规律,心手相应画出大量速写并运用中国画笔墨语言加以表现。袁峰在这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他以兼工带写的画法以形写神,生动地刻划老虎英威勇猛神态,达到曲尽其态、出神入化的审美效果,观精微处,那蓬蓬松松、色彩斑斓的美丽毛皮,似有神助之妙,达到形神兼备的欣赏效果,如《王者之风》、《秋韵》等。(2)袁峰描绘老虎的作品不是为表现自然属性的老虎形象,正如黑格尔所说:“艺术家必须是创造者。他必须在他的想象里把感发他的那种意蕴,对适当形式的知识,以及他的深刻感觉和基本感情都熔于一炉,从这里塑造他所要塑造的形象”,(“美学”卷222页)为了寄情寓意,袁峰把虎人格化,如《自古英雄出少年》画中五只活泼可爱的小老虎,有戏闹、有亲昵、有观望……这充满生命活力的幼年朝代,意味着未来的雄壮与威风,这是赞美今日展望明日的期盼。《飞流千尺》描绘的是一只将凌空越涧的老虎,作者讴歌一种不畏险境、永往向前的精神。(3)时下画界有许多人热衷于画虎,其注意力与笔墨重点皆放在老虎身上,而配景与虎往往不协调。袁峰笔下的老虎与景物的组合却处理恰到好处,如《烟林吟秋图》画上那落叶的枯树与染黄的荒草,把深秋的山林萧疏荒寂的氛围充分体现,一只雄纠纠的老虎对着山林啸吟,给寥寂的秋野带来了勃勃生机。《山泉》则是描绘一只老虎如饥似渴蹲在泉边吸饮着清清的溪水,静伏的虎与流动的水,动静相生,一股山野清气跃然观者眼前。以景物衬托老虎,使老虎更加威武耐看正是袁峰虎画具有审美魅力亮点之一。《江苏省国画院国家一级美术师》黄鸿仪 在中国画题材中,老虎向为画家们所钟情。不只是因为老虎天成的那种威风凛凛、叱咤风云的气概、气势,还因为由此而生发出来的一种传统文化,如虎胆英雄,虎头虎脑,虎体鵷班,虎背熊腰,虎略龙韬等等,与大、力、威、猛、智、勇等范畴连锁的民族精神。在民间,虎头鞋、虎头帽等儿童着装,不正是强烈表达了人们对子女秉性如虎、前程似锦的期望么!袁峰先生的虎画艺术,无疑是扎根于民族虎文化的土壤而跃然于当下自立一格的中国画创作。就其作品的形态观照,作者工中见写、锦中寓朴的啸虎、咏虎、立虎、卧虎们,不只是“王者之风”的形象演绎,而且还是可亲可爱、温暖如春的视觉写照。考问根由,大抵是画家的心境、理想与表达对象共鸣的结果。众所周知,“环境保护”的时代呼声不绝于耳,期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画家,如何以自己的作品来回报这个时代,本身就是很有坐标的探讨课题。袁峰之于艺术创作,未敢怠慢,他为人们奉献了虎的艺术,他塑造了多种多样的、有情趣、有意味的虎的造型,其意义不仅在艺术领域,而且在更广阔的社会范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就艺术观察,袁峰笔下具有个性、神采奕奕、情态各异、鼻息可感的老虎们,是在画家情绪激荡、把握大要、精细刻划、统筹全局的艺术实践中产生的。请看他的画面,要言不繁,主次分明,在着力于虎形虎神描写的同时,背景的渲染或丰或简也恰到好处,致使作品具有艺术魅力和视觉冲击力。《烟林吟秋图》那种场面沉郁开阔、耐人寻味的意境,《信步闲庭》那种雄视宇内、自由自在的情性,《王者之风》那种居高临下、无畏无惧的神态等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而享誉画苑。《南京艺术学院教授》丁涛 中国画自唐始就已按题材分画科。画家往往因专画某一题材而饮誉画坛,如韩干画马、韩愰画牛。在走兽中虎是历来为画家所喜爱的题材,因为它是百兽之尊,具有王者风范,是世人敬畏崇拜的偶像,因此历代皆有画虎大家,袁峰君就是当今画坛画虎名家高手。由于每个画家对自然物象,社会人生的感悟不同,思想感情和理想有异,所以每个画家笔下的虎形象和所蕴涵的思想意义亦各不相同。袁峰君所画的虎隐含着他特有的情性和理想,与众不同。虎的形态、性情具有多面性,既有王者的霸气,也有仁者、智者之和气,在兽性中有许多与人性共通之处。画家总是选择那些兽性中与人性、我性相似相通之处,借以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理想。袁峰君所塑造的虎形象多为仁者,智者和长者神情,仪态情性多为庄重、沉稳、深思、机敏、温和平静中隐含着几分冷眼看世界的神情,即使画下山虎也无凶猛不可一世之气势,没有那种远近闻风心胆寒的暴君之气,而是仟雅,善良、厚道之王者形象。画者,乃画家之心印也,由虎而及人,可以窥见到袁峰君的人品、人格,可以想见到他的内在精神、情感、理想和审美情趣——追求真追求善,追求真实之完美。真、善之美既表现在他笔下虎之精神气质,也表现在他的虎形象塑造、画面的置阵布势,景物的配置和关系。他在虎的形象创造上力求体貌,皮毛真实质量感真实得有触觉的柔软肌体感,但又很概括,决非自然主义的只求形似,他是形似神肖气足。是现实主义写实手法的高境界。中国画的至高境界是诗之意境,一般人总认为诗意只在山水画中,岂不知凡高境界的画皆有诗意。传统绘画创作——向“以诗为法”,“书为骨”,作画如作诗作书。诗者:情也,节奏韵律也,既表现在精神也表现在形式,袁峰君的虎画三者皆备:他笔下虎形、虎态、虎性有情有意,是画家的情性所寄;画面构图,景物安排,各种物象之间的配置关系,画面艺术语言—点、线和墨色构成的面都是精心设计的,按美的规律创作的,富有视觉的节奏韵律感,整个艺术形象给人以静穆、优雅、和谐的审美感受,有现代人向往的和谐时代精神。 《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左庄伟

  • 索引序列
  • 海南日报编辑中心主任
  • 海南日报编辑中心
  • 浙江日报编辑中心主任
  • 山西日报编辑中心主任
  • 南通日报编辑部主任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