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政治文献翻译现状

政治文献翻译现状

发布时间:

政治文献翻译现状

如果说一个行业从业者的收入,是这个行业发展的重要标志,那么,近年来翻译产业已经成为人们最为看好的金领产业。如今,翻译作为一个新兴的高利润产业,已经引起了市场和资本空前的兴趣。日收入最高可达到万元 据一家翻译公司的业务员透露,目前,一个同声翻译的月收入高达十几万元,而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一个高级职业同声翻译收入会更高。 已经在翻译行业干了五年多的刘佳说,翻译产业是一个新兴的服务业,也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一个产业。而整个行业发展较快,主要是行业的成本投入较少、回报较高的原因。 据刘佳讲,翻译分口译和笔译,口译分为同传和交传,笔译又分为中翻外和外翻中。一个合格的同传翻译人员,上会一天的收入一般在6000元-10000元之间,会议的主办方还要承担交通和食宿费用,所以同传翻译人员有白金职业之说。相对于同传翻译,交传收入要低一些。一般一天的收入也在3000元-6000元之间,高水平的收入会更高。而笔译中,外翻中现在做的人比较多,而且相对容易,收费标准大多在100元-300元/千汉字之间;而中翻外比较难一些,收费要在200元-500元/千字之间。如果是在专业的正规翻译机构里工作,一个合格的笔译每月的收入大概要在8000元以上(工资加个人接的委托翻译),而口译则更高。市场需求在持续走旺 在采访中,陕西省翻译协会的秘书长马珂告诉记者,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与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变得日趋频繁;同时,国内基础建设和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大批的外国投资商将目光转向中国,使我国的对外经济合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特别是2002年正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中国成为国际经济大家庭中的一员,尤其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的成功申办,都为翻译产业的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而早在2003年,中国翻译产业年产值仅为100亿元,到2005年时,已经突破200亿元,而2007年,翻译产业的产值已经是300多个亿元。现在,翻译产业已经成为仅次于教育产业的高成长行业。 目前,在全国各类专业翻译注册企业大概有近6000多家,以咨询公司、打印社等名义注册而实际承揽翻译业务的公司也有数万家之多,而翻译行业从业者有60多万人。这其中,高水平的专业人员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的政府部门、对外新闻报道机构、大专院校里。而大部分翻译是做兼职,或个人直接接受翻译任务,或通过翻译公司来做。 如今,日益扩大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已在我国催生出百亿元人民币的翻译市场。尤其是近两年,全国各地大量翻译公司不断的涌现出来,翻译市场呈现出越来越火的局面,而且,全国这种火爆的局面,还在逐年攀升。有关专家估算,今后几年,我国翻译市场每年都会以100亿元左右的速度增长。翻译人才一将难求 随着翻译产业的急速膨胀,对翻译感兴趣的人数正在迅速增长。西安外语学院的一位老师透露,该校每年的毕业生中,有50%在离校后,都想选择从事翻译这个行业。 然而外文教育培训中心负责人表示:“从市场需求来看,目前翻译产业从业人数,看起来是个很庞大的队伍,但和实际需求相比差距还是很大的。原因就是高水平的翻译很少,仅占总数的5%或者更少。能够胜任国际会议口译任务的专业人员就更少了。”而且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增加,国际会议的密度也更大,在国内能够胜任较大型国际会议的专业英语口译人员也就在10000人左右。这导致很多省份在举办重大国际性活动或会议的时候,就要到北京、上海或广州去找人。而大城市的专业翻译人员也真的成了空中飞人。据专家估计,仅高级英语口译人才就有5000多人的缺口,而真正合格的、高级笔译人才的缺口还更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杭图

随着中国对外交流的不断深入,作为跨国交流桥梁的语言作用越来越明显。进入21世纪后,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使得语言服务市场进入迅速发展时期,语言服务的对象已经慢慢扩大至普通群体。他们从简单的出国时需要翻译服务,发展到需要随时了解国外资讯信息,来扩展视野甚至是从中发现可靠的商机。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尤其随着国际国内市场交流与融合步伐的加快,中国翻译市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根据ABI(Allied Business Intelligence I)的统计报告,2003年全球年翻译产值超过130亿美元,亚太地区占30%,中国大陆市场约为127亿元人民币。2005年世界翻译市场的规模达到227亿美元,中国大陆翻译市场规模为210亿元人民币,中国翻译市场需求正面临着急剧膨胀的趋势,翻译产业正作为一支新兴的生力军登上我国的经济舞台。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与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正变得日趋频繁;同时,国内基础建设和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大批外国投资商将目光转向中国,使我国的对外经济合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特别是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成为国际经济大家庭中的一员,以及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都为翻译产业的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中国外文局副局长、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副会长黄友义指出,在发达国家城市中,外语和本地语言的使用比例一般为1:7。在2008年,北京的这一比例可能达到1: 10, 远远高于以前的水平。随着因特网应用范围的扩大和国际间电子商务市场的日渐成熟,在2007年,将网页上的外国语言,翻译成为本国语言的翻译业务达到了17 亿美元的市场规模。同时,从事翻译服务的企事业单位如同雨后春笋般不断出现,而一些像上海外服翻译中心一样专业的翻译公司更是脱颖而出,成功树立了自己的品牌。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有各种经济成分组成的翻译公司近3000家。以咨询公司、打印社等名义注册而实际承揽翻译业务的公司更有数万家之多。以北京为例,1998年以前北京市以翻译公司、翻译中心或翻译社的名义注册的企业不过109 家,而截至2005 年底已经达到800 家以上。翻译公司的服务种类和方式日益繁多,包括人工翻译、机器翻译、翻译软件以及网站点的地方化等。如今,翻译行业得到了许多知名企业的关注,形成了规模化的发展优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在岗聘任的翻译专业技术人员约5万人,另有数10万人以不同形式从事翻译工作。”这是中国外文局副局长黄友义2008年8月4日在上海举行的第18届世界翻译大会上宣布的。此外,翻译服务市场年产值迅速攀升,2003年为110亿元,2005年为200亿元,2007年则达到300亿元。近年来,翻译已经从原来的政府和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的工作发展成为专门职业。翻译服务作为新兴的现代服务产业,正成为文化经济中仅次于教育行业的又一新兴产业。

政治文献翻译研究现状

在网上可以找到不少有关道格拉斯.罗宾逊和後殖民翻译研究的资料,部份要收费,亦有部份是免费。本来想把所找到的资料的网址链接贴在这里,让楼主自己去看。不过,根据我过往的经验,贴出网址链接後,很多时都会令整篇帖文被送到宇宙深处,不知何日才能重返人间。所以最後决定只把我认为最有关的一篇论文贴在这裏。如果楼主也需要其他资料,可以用私信方式通知我,再设法把其他文章、资料等给你。 以下是我所找到的资料中,似乎是最接近楼主要求的一篇论文。 ---- 论文开始 ---- 后殖民翻译理论浅析 摘要:翻译,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在人类的文化交流中广泛的进行着。自翻译诞生以来,同它紧密相连的大多是意义、对等、技巧、精确等概念。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翻译研究产生了一个全新视角,即后殖民翻译理论。在本文中,笔者以道格拉斯?罗宾逊的《翻译与帝国:后殖民理论解读》一书为例,讨论了后殖民翻译理论研究的内容以及这一理论的意义和局限性。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翻译 帝国 政治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7-0000-01 一引言 “后殖民主义”这一术语是在斯皮瓦克(Gayatri Spivak)1990年出版的访谈与会议及《后殖民批评家》中正式提出的。而“后殖民翻译研究”是由美国学者道格拉斯?罗宾逊(Douglas Robinson)于1997年提出。道格拉斯?罗宾逊(Douglas Robinson),当代西方译学界十分有影响力的翻译理论家。他执教于美国密西西比大学英语系,从事翻译实践与理论研究。研究范围广泛,其研究领域包括翻译、文学、语言学、文化、教学法等领域。其翻译思想极具创见意义,在译学方面有独树一帜的论述。罗宾逊著述颇丰,现已出版近十本专著,并已发表33篇与翻译理论和教学相关的学术论著。他著有:《译者登场》(The Translator Turn,1991),《翻译与禁忌》(Translation and Taboo,1996),《谁在翻译?》(Who Translates:Translator Subjectivities Beyond Reason,2001)等著作。1997 年,道格拉斯?罗宾逊出版了《翻译与帝国:后殖民理论的解释》(Translation and Empire:Postcolonial Theories Explained)。 二后殖民翻译研究 后殖民翻译研究源于后殖民理论。后殖民理论是一种多元文化理论,主要研究殖民时代结束后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文化、话语权力的关系,以及有关种族主义、文化帝国主义等问题。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始于20 世纪80 年代,是建立在解构主义、阐释学、多元系统论、描写主义、目的论和新历史主义基础上的翻译研究的新视角。道格拉斯.罗宾逊(Douglas Robinson)于1997 年最先提出了“后殖民翻译研究”这一术语。近些年,后殖民翻译理论也在国内受到追捧。从传统的翻译理论角度出发,将翻译与后殖民理论关联在一起似乎有些不能让人理解。传统的翻译理论通常是考察语言层面上的、以及文本之内的问题。“准确”、“忠实”、“可译与不可译性”一直是传统翻译研究者讨论的首要问题。待到实现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后,对翻译的研究也就跳出了单纯的语言转换层面。然而,翻译研究与后殖民理论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这一问题的答案可以在后殖民理论的历史使命中寻找。在较长的殖民统治期间,殖民话语逐渐为被殖民者认同,产生了集体自卑感。后殖民理论的历史使命就是解除殖民化,解除殖民状态下集体自卑情结的渐进过程。后殖民理论者的目的是透过对文本的历史追溯,揭开文本生成的社会历史条件,揭穿殖民者话语中的谎言,还原民族自信心。“翻译是帝国的殖民工具”成了后殖民视角下翻译研究的一个命题。 后殖民翻译理论本身超越了语言局限,从权利、政治视角研究翻译问题。可以说,后殖民理论最先关注的不是翻译本身,但它的提出却给传统翻译理念带来了冲击。它侧重于分析帝国主义文化侵略、宗主国与殖民地的关系、第三世界精英知识分子的文化角色和政治参与、关于种族、文化或历史的表述,揭露西方形而上学话语的局限性。确切地说,后殖民翻译就是第三世界要借此来促使本族文化摆脱前宗主国的文化束缚,改变本土文化边缘地位,重塑文化身份,重新定位东西方文化间的关系,平等地参与文化交流和对话。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正是以这种权力差异为基础,来研究权力差异语境下不同价值取向的译者在自觉不自觉间所采用的翻译策略。 三《翻译与帝国》中解读的后殖民理论 翻译的后殖民视角是当代国际翻译研究的一个崭新领域。道格拉斯.罗宾逊(Douglas Robinson)的《翻译与帝国》(Translation and Empire,1997)对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研究现状进行了极全面的总结,是较全面且系统的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文献。《翻译与帝国》第一章中,作者阐述:“翻译其实是为帝国主义力量服务的有效工具。”并对后殖民理论及兴起做了详细的阐述。他指出,从后殖民理论修订全球的空间问题便是把文化差异的定位从民主政治的多元性空间转移到文化翻译的边界谈判。第二章对权利差异的翻译及如何越过权利差异建立理论做出了说明。第三章介绍了后殖民主义理论出现以前,帝国翻译理论的历史,并说明其特征。第四章阐明了翻译与殖民主义的影响。作者分析了三本关于翻译与殖民帝国发展的关系的著作,将关键点放在翻译在帝国主义控制美国、印度和菲律宾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在本书的最后两章中,作者从翻译的积极作用来研究翻译在殖民统治时期反抗殖民统治所起到的作用。最后,道格拉斯.罗宾逊发表了自己对翻译与帝国主义发展关系的观点,即一是翻译在殖民化和非殖民化中的作用;二是对非殖民化而言积极有利的翻译方法。 四后殖民翻译理论的意义和局限 后殖民翻译研究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空间,摆脱了单一语言研究的束缚,构筑了翻译批评的新范式。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发现了“权力差异” 这一因素。它是影响翻译实践过程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一发现,将翻译活动放在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国际政治文化框架内进行审视,探讨了蕴涵在翻译文本之中的权力关系,使翻译研究这门学科获得更为深入发展。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提倡各民族文化和语言的平等关系,使在翻译理论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的西方翻译理论体系受到挑战,也促使西方人改变了长期以来对东方的偏见,使第三世界国家认清自己在世界翻译体系中的地位,促进各国反思自身的文化。 然而,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本身还有诸多方面值得探讨。每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迥然不同,各自所构建的翻译理论也难以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很难建立系统的翻译理论。由于后殖民语境下存在着政治经济的不平等,便产生了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之间的权力差异,要想使得翻译实现人们预期的平等对话和信息转换也绝非易事。在研究过程中,一些学者的激烈言论,过于保护本民族话语权,采取较为极端的翻译策略,也易使后殖民翻译理论成为狭隘民族主义发展的因素。 五.结束语 道格拉斯.罗宾逊所著《翻译与帝国》一书从后殖民的角度审视了政治和文化对译者的影响。作者以后殖民理论解析翻译的政治典律,以及它们与构建民族文化身份的关系,指出它们对居于弱势文化的译者避免自我殖民和重述民族文化身份的意义和价值。从翻译的实践角度讲,正如罗宾逊所言,在后殖民语境下,翻译“既是殖民化的途径,也是解殖民化的工具”。 参考文献: [1] Douglas Robinson, Translation and Empire:Postcolonial Theories Explained[M]Manchester:SJerome Publishing,[2] 谢天振《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C]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3] 孙会军《普遍与差异——后殖民批评视阈下的翻译研究》[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4] 李红满翻译研究的后殖民视角[J]重庆: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5] 何绍斌后殖民语境与翻译研究[J]天津: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 作者简介:王禹思然(4-),女,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翻译方向。 ---- 论文结束 ----

文献翻译的

Second, status quo The trademark name for people like commodities as For commodities, trade mark is not only a title, but also a symbol of quality, enterprises, trademarks do not have to open more of a Trademarks competition as a special language symbols, have their differences, and the protection of advertising, we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needs more stringent carefully and seriously In recent years, many scholars from a variety of different angles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word in English and Chinese trademark conducted an in-depth study and research, and put forward some of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al perspective In international trade, a well-known brand names faithful translation of the language allows a potential entry point for consumers from knowing the "Literal translation" of the trademark is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the surface of the However, the special case of trademarks, and sometimes literal not a good expression of the cultural trademarks of the original flavor, but also becaus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may be unable to target markets and customer acceptance of its Dai-rong (2004) from the start with cultural factors, on the trademark translation notable commercial purposes in the Western culture and the great differences in the translation, the traditional "true" and "equivalent" translation standards have been unable to adapt trademark translation flexibility not without losing the "letter" or "" I should be the desired goal at the top of Trademark Translation is a cross-languag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made i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should focus on the exchange of information (Yuan Zhifa, 2007) Wang 1 (2007) in its "trademark trademark translation and cultural translation of the" trademarks in the text of a translation should be allowed to trademark product information disclosed; trademark advertising language translation must be consistent with the cultural identity; trademark translation market with the goal of social and political concern to close problems An aesthetic point of view There are also many scholars believe that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rademark translation trademark aesthetic Trademarks to trigger a potential users better L "Translation" is based on such purposes is in the Mei Li (2007) from an aesthetic point of view, in its "aesthetic perspective from the translation of brand names in an article entitled" on the sale of trademarks in product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advertising, the name of the goods it is necessary to use a translation, easily overwhelming majority consumers understand the ordinary people but also the aesthetic needs and aesthetic capacities, and for them to accept and appreciate, but also in line with the 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ic, cultural and religious beliefs and Trademarks can be aesthetic features of the sound from the United States, form the United States, the United States intended to explore three areas, the translator should have the courage to innovation, with the sound translated the United States, Italy and the United States market effect of (Cuijinqi, 2006) Function on the angles The same information, use two different languages, different recipients, but it has to have the same effect, which is equivalent translation of the main principles (Liu Chang-e, 2007) Li Ying (2003), Xiao Hui (2000), and other people think that the trademark should not rigidly adhere to the original translation, but should be The trademark translation and text to produce the same or similar Li Ying in its "equivalent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word trademark" trademark in the translation should be avoided becaus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use of a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term as far as possible Baoyi or neutral color word, as brief as possible accessibility, innovative and good mind W And the lack of regret China's trademark translation After several decades of development and through the diligence of many research scholars have made notable But research in the field there are still some deficiencies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trademark line with the actual Traditional methods of translation, linguistics approach because too much emphasis on "faithful" and ignored cultural factors, resulting in the one-sidedness and on the actual operation of For example, the trademark is intended to arouse customers better purchasing desire to mark commercial Translation sector more than talking about is a trademark translation Alto, shape, the name of the right and so on, and ignored the trademark been accepted by the target market of Therefore,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trademarks often be asked trademarks and translated language culture does not conform with trademark violation in the target language: the customary usage, and so

政治文献翻译

《共产党宣言》,是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政治文献之一,最早由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得里希·恩格斯写於1847年12月至1848年1月,1848年2月21日在伦敦发表。这份文件最初是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党纲,为该组织的目的和程序。该宣言鼓励无产者联合起来发动革命,以推翻「资本主义」并最终建立一个无阶级的社会。  1847 年11月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委托马克思和恩格斯起草一个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马克思 、恩格斯取得一致认识,并研究了宣言的整个内容和结构,由马克思执笔写成 。1848年2月,《宣言》在伦敦第一次以单行本问世。  共产党宣言》(又被译为《共产主义宣言》)是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  起草的纲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个纲领性文献,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 1847 年11月共产主义者  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委托马克思和恩格斯起草一个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马克思 、恩格斯取得一致认识  ,并研究了宣言的整个内容和结构,由马克思执笔写成 。1848年2月,《宣言》在伦敦第一次以单行本问世。  《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构成《宣言》核心的基本原理是: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历史才能得到说明。从原始社会解体以来人类社会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个历史包括一系列发展阶段,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摆脱任何剥削、压迫以及阶级划分和阶级斗争,就不能使自己从资产阶级的剥削统治下解放出来。  《共产党宣言》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分析阶级和阶级斗争,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产生、发展过程,论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的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使命。《宣言》公开宣布必须用革命的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表述了以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的思想。《宣言》还指出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后,必须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逐步地进行巨大的社会改造 ,进而达到消灭阶级对立和阶级本身的存在条件。《宣言》批判当时各种反动的社会主义思潮,对空想社会主义作了科学的分析和评价。《宣言》阐述作为无产阶级先进队伍的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和斗争策略,指出为党的最近目的而奋斗与争取实现共产主义终极目的之间的联系。《宣言》最后庄严宣告:“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并发出国际主义的战斗号召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编辑本段]【《共产党宣言》内容简介】  1848年2月24日,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在伦敦第一次出版。这个宣言是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委托马克思、恩格斯起草的同盟纲领。  《共产党宣言》包括引言和正文四章。1872年—1893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先后为《宣言》的德文、俄文、英文、波兰文、意大利文版撰写了七篇序言。七篇序言简要说明了《宣言》的基本思想及其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历史地位,指明《宣言》的理论原理是历史唯物主义,并根据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和教训,对《宣言》作了补充和修改。  《宣言》引文说明了《宣言》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目的任务。  《宣言》第一章《资产者和无产者》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  《宣言》第二章《无产者和共产党人》,说明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目的和任务,以及共产党的理论和纲领。  《宣言》第三章《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文献》,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各种假社会主义,分析了各种假社会主义流派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并揭露了它们的阶级实质。  《宣言》第四章《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论述了共产党人革命斗争的思想策略。  《宣言》是科学共产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宣言》刚刚发表,就迎来了欧洲1848年的革命风暴。  《宣言》完整、系统而严密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思想;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特别是它的阶级斗争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规律,论证了资本主义灭亡和社会主义胜利的必然性。《宣言》论述了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的伟大历史使命;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阐明了共产主义革命不仅要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而且要同传统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阐明了共产党的性质和任务。这部著作从诞生起就鼓舞和推动着全世界无产阶级争取解放斗争,成为无产阶级最锐利的战斗武器。恩格斯指出:它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国际性的著作,是世界各国千百万工人共同的纲领。

1920年3月,李大钊倡导成立的“北京大学马克斯(即马克思)学研究会”集体翻译了德文版《宣言》的全文

文献翻译的

政论文翻译研究现状

present status of research () both in China and abroaddomestic and overseas research( )at present 一般用于学术论文发表

毕业论文中写“国内外研究现状”:首先要把收集和阅读过的与所写毕业论文选题有关的专著和论文中的主要观点归类整理,并从中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作者。在写毕业论文时,对这些主要观点进行概要阐述,并指明具有代表性的作者和其发表观点的年份。还要分别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研究的不足之处,即还有哪方面没有涉及,是否有研究空白,或者研究不深入,还有哪些理论问题没有解决,或者在研究方法上还有什么缺陷,需要进一步研究。 三、写国内外研究现状应注意的问题 二是要反映最新研究成果。 三是不要写得太少。如果只写一小段,那就说明你没有看多少材料。 四是如果没有与毕业论文选题直接相关的文献,就选择一些与毕业论文选题比较靠近的内容来写。扩展资料:通过写国内外研究现状,可以考察学生是不是阅读了大量的相关文献。 在写之前,同学们要先把收集和阅读过的与所写毕业论文选题有关的专著和论文中的主要观点归类整理,并从中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作者。在写毕业论文时,对这些主要观点进行概要阐述,并指明具有代表性的作者和其发表观点的年份。还要分别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研究的不足之处,即还有哪方面没有涉及,是否有研究空白,或者研究不深入,还有哪些理论问题没有解决,或者在研究方法上还有什么缺陷,需要进一步研究。 三、写国内外研究现状应注意的问题 二是要反映最新研究成果。 三是不要写得太少。如果只写一小段,那就说明你没有看多少材料。 四是如果没有与毕业论文选题直接相关的文献,就选择一些与毕业论文选题比较靠近的内容来写。

回答 近10多年来,我国的翻译研究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就。研究视野也更加开阔,但在理论建构研究深度和创新性方面尚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长期以来翻译研究都限于直译与意译。形于神。归化与异化等经验主义的二元对立中。这是一条任重而道远的道路。 提问 我想了解 国外学者对散文英译的研究现状 我要写文献综述 希望能告诉我一些国外学者的名字 以及他们的著作 最好能把文献也直接复制过来 我要写文献综述 回答 图片行吗? 还是必须以文字形式发送给你。 文字形式有些文档侵权,我们不能复制。 图片就无所谓了。 提问 图片也行 能够让我把完整的文献写在论文里就行 再就是希望能够让我知道国外对散文英译的研究 谢谢了 回答 好的。 我帮你查询。 稍等。麻烦给个赞。 欢迎下载您的问询。 提问 你好 我是说对散文翻译 散文翻译的研究现状 不是翻译 不是翻译 回答 那你先整理你能用的,稍等我一会,公司需要开会。晚点我给你发散文翻译的综述。 抖音搜索 Alisaxuejie 他有文献综述好用的工具,有完整的文献论文。前面套公式就行,你自己先查一下,我开完会就给你查。再给你几篇写好的,你自己改一改就行,综述不查重。 提问 好谢谢你了 尽心尽力 但是我看你弄的还是没有国外的学者研究[流泪] 回答 问题明天我在给你解决,还需要国外学者的综述,明天我在帮你找。你别回消息了,只能在发一条了。你再发一句,明天我就给你发不过去消息了。 更多37条 

Research present situation

政治文献翻译家

1920年陈望道完成的

郑振铎祖籍福建长乐,1898年12月19日出生于浙江永嘉(今温州)。1917年夏,靠亲友的帮助到北京铁路管理学校(今北京交大)求学,课余读了不少西方社会学著作和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思想上、文学上都受到启蒙教育。不久结识瞿秋白、耿济之、许地山等人;五四运动爆发时,他们各自成为所在学校的学生代表,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运动。1919年11月,他们一起创办了《新社会》旬刊,提倡社会改造。1919年12月,《新中国》月刊发表了他翻译的列宁的《俄罗斯之政党》。1920年夏,他和耿济之共同翻译了《国际歌》歌词。 1920年11月,郑振铎与沈雁冰、叶绍钧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1921年春,他毕业后到上海工作。不久担任《学灯》(上海《时事新报》副刊)编辑,又由沈雁冰介绍进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同年5月10日,他主编的文学研究会机关报《文学旬刊》创刊,为初期新文学运动中有影响的刊物。同时开始主编出版《文学研究会丛书》,还参与创刊了《戏剧》月刊、《诗》月刊等。1922年 1月,他主编中国第一个儿童文学刊物《儿童世界》周刊,并写作了许多作品,为中国现代儿童文学事业起了开山作用。1923年1月,他接替沈雁冰主编《小说月报》。在此期间,他在《文学旬刊》、《小说月报》等刊物上发表了大量的文学评论,与封建旧文学作了坚决的斗争,并批评了新文学阵营中一些人"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成为当时与沈雁冰齐名的文学研究会的重要理论批评家。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郑振铎与叶绍钧、胡愈之等创办《公理日报》,揭露和抨击帝国主义暴行。同年,他参加发起"中国济难会",并与郭沫若、沈雁冰、胡愈之等人签名发表《人权保障宣言》。这一时期,他撰写的主要学术著作有《俄国文学史略》、《太(泰)戈尔传》、《文学大纲》等。《俄国文学史略》(1924)是中国这方面第一本专著,对介绍俄国文学(包括苏联文学)起过积极作用。书中列专章介绍评述了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等人的文学理论,高度评价了高尔基的创作及其文学思想,在当时尤为难得。《太戈尔传》(1925)是中国第一本介绍、评述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的专著。80万言的《文学大纲》(1927)将中外文学史及其名著合在一部书中叙述,开阔了文学工作者的眼界,在介绍世界文学历史、加强中外文学交流和比较研究等方面都有过大的影响。 1927年2月,郑振铎与叶绍钧、胡愈之等人发起成立"上海著作人公会",公会积极参加了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前后的革命活动。"四·一二"政变后,他与胡愈之等人致信国民党当局,强烈抗议屠杀革命群众,为此险遭逮捕。 5月,他乘船到欧洲避难和游学。在法、英等国家图书馆里,遍读有关中国古代小说、戏曲、变文等书籍,并研究了希腊罗马文学,译著了《民俗学概论》(后毁于日军炮火)、《民俗学浅说》(1934)、《近百年古城古墓发掘史》(1930)等专著,还创作了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1929)中的大部分作品。1928年10月,又回到了上海。 回国后,郑振铎参加发起"中国著作者协会",并任执行委员。1931年秋,去北平任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两校中文系教授。1932年,他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出版,此书图文并茂、史料丰富、眼界宽阔,充分肯定了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1934年,又出版了《中国文学论集》、《佝偻集》等论文集,以及借希腊神话题材歌颂现实的革命斗争的小说集《取火者的逮捕》。这一个时期里,他还参与主编了著名的大型文学刊物《文学》、《文学季刊》等。 1935年春,郑振铎到上海任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此后,他主编了大型文学丛刊《世界文库》,组织许多著名作家、翻译家、学者,系统介绍中外古典文学名著,规划宏伟。虽因当时条件所限未能全部实现原计划,但仍是30年代文化出版事业的重要成果。在这前后,他参加《中国新文学大系》的编选工作,与鲁迅合作编选《北平笺谱》、《十竹斋笺谱》,协助鲁迅编选出版瞿秋白遗著《海上述林》。1935年底,参加"上海文化界救国会"。1936年6月,"中国文艺家协会"成立,郑振铎被选为理事。这个时期里,他还撰写了文学论文集《短剑集》(1936)和历史小说集《桂公塘》(1937)。 抗日战争爆发后,郑振铎参与发起"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和创办《救亡日报》等。上海沦陷前后,他为国家抢救了大量珍贵的文献古籍,并编选影印了《中国版画史图录》、《玄览堂丛书》、《明季史料丛书》等。1938年他的《中国俗文学史》出版,此书代表当时国内这方面研究的最高水平。抗战胜利后,他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上海分会负责人,并参与发起组织"中国民主促进会"。他主编《民主》周刊。与李健吾主编《文艺复兴》月刊,号召作家为人民、为民主而写作,还编印了《中国历史参考图谱》、《域外所藏中国古画集》等。 1949年2月,郑振铎绕道香港进入解放区。7月,参加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中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后改名为作协)的常务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先后担任文物局局长、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文化部副部长,以及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理事等职。编著有《伟大的艺术传统图录》(1952)、《中国古代版画史略》(1985)等,并主编了《古本戏曲丛刊》、《中国古代版画丛刊》等。1957年,他编集出版了《中国文学研究》三册,书中基本上包括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他在中国文学研究中所涉及的各个领域、专题,反映了他在这些方面所取得的成就。1958年10月18日,他在率领中国文化代表团出国访问途中,因飞机失事殉难。

文献翻译的

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

  • 索引序列
  • 政治文献翻译现状
  • 政治文献翻译研究现状
  • 政治文献翻译
  • 政论文翻译研究现状
  • 政治文献翻译家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