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北京科技大学编辑部主任

北京科技大学编辑部主任

发布时间:

北京科技大学编辑部主任

汪国真(1956-2015),1956年6月22日生于北京,当代诗人、书画家。1982年毕业于暨南大学中文系。[1] 1984年发表第一首比较有影响的诗《我微笑着走向生活》。1985年起将业余时间集中于诗歌创作,期间一首打油诗《学校一天》刊登在《中国青年报》上。

一、《社会学评论》对中国社会学的意义  学术期刊是学术成果展示的重要平台,也是学科建设的重要支撑。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社会学的学术刊物数量相对较少,存在综合性期刊多,专业性期刊少的结构问题。所以,《社会学评论》的创办,对我国社会学的学科建设、学术发展意义重大,也是我国社会学界的一件大事。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说:“《社会学评论》的创办,为推动中国社会学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支点”。  教育部社科司徐青森说,今天虽是《社会学评论》的首发式,但不是零起点,它有中国人民大学的强大的学科支撑,因而可以预期《社会学评论》这本新杂志一定会有光明的前景。中国人民大学一直以来是我国社会学研究和教学的重镇,在连续几次的一级学科的评比中,中国人民大学的社会学都是全国排名第一。《新华文摘》总编辑喻阳认为,“《社会学评论》是在一个正确的时间、在一个正确的地点办了一本正确的杂志。”沈固朝教授说,“《社会学评论》是我国社会学领域新的航母。”  二、刊物定位和特色  刊物定位,就是要把一本学术刊物办成什么样的期刊,这是办刊的一个最根本的问题,是方向问题,也是特色问题。  为了能办好这本来之不易的新杂志,郑杭生主编表示《社会学评论》将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秉承“崇尚学术,追求真理、理论自觉,建设反思”的办刊宗旨,切实提高办刊质量,为推进世界眼光和中国风格兼具的中国社会学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副主编武京闽教授也认为,一个刊物首先必须明确自己的定位。正是在此基础上,刊物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避免“千刊一面”的现象。《中国社会科学》冯小双编审认为,目前我国社会学界三本专业性学术刊物要形成一个生态,每本刊物都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彼此互补。《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社长姚申教授认为,《社会学评论》这个刊名是非常有含金量的,在国际社会学界也是有非常响亮的名字,所以刊物可以在“评论”二字上多做文章,多刊一些评论性的文章。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的高自龙总编辑表示,《社会学评论》在最初刊物名称的选择上,就侧重考虑了“评论”的架构,其中一个高位的目标就是期望促进学术争鸣、学术争论,避免自说自话、自娱自乐。  三、学术性与实践性  崇尚学术,是一本学术刊物的核心,也是《社会学评论》办刊的一个宗旨。然而,学术也不应该完全脱离实践,远离现实。  李培林认为,现在一些刊物确实存在过于“阳春白雪”的问题,很多有关重大社会现实问题的文章发不了,从而导致了刊物内容远离当前国家政策。国家行政学院龚维斌教授认为,刊物要能从“阳春白雪”这个很高的殿堂“入世”,要能在实践中发挥作用。北京大学王思斌教授也认为,《社会学评论》在这方面应该有所兼顾,既要有学术性,也要有实践性,这样对刊物的发展也有好处。  北京大学谢立中教授则认为,学术刊物还是要有一些“阳春白雪”的东西。因为学术研究往往做得比较超前,以至于没有几个人能看得懂。例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提出来后,很长时间也没几个人能看得懂。社会学中“阳春白雪”的文章,如果确实有水平的、有质量的,还是应该发。  四、制度化与灵活性  刊物制度化,是提高刊物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刊物未来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上海大学张文宏教授强调,一个好的刊物离不开制度化建设,现在很多刊物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制度。然而,刊物过度依赖制度化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如果严格依赖匿名评审制度,就会出现原本很好的文章在匿审阶段可能被毙的问题。  谢立中教授也说,匿名评审制度是一把双刃剑。这种情况下,编辑部可以有一点自主权,对没有通过匿审的文章,要看评审专家提的是什么问题。如果是硬伤,当然不能发;如果是有争论性的问题,视情况还是可以发的。  《人口研究》副主编陈卫教授则认为,尽管刊物制度化会存在一些问题,但从编辑部的角度讲,规章制度的建设对提高刊物质量还是很重要的。从收稿到发稿,每个环节都应当有严格的制度,并且严格按照程序执行,这样才能有效保证刊物质量。  五、本土性与国际化  本土性与国际化的问题,是我国社会学未来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学术刊物具有很强的学术导向性,发什么,不发什么,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在为我国社会学的未来发展进行“导航”。北京科技大学时立荣教授认为,现在中国有很多现象、很多问题,值得中国学者去研究,而且是进行本土化的研究。本土化的风格应该在中国社会学领域获得更多的立足点。北京师范大学董晓萍教授说,现在的年轻学者讲创新,而老一辈学者则更讲坚守,即在我们自己的土地上坚守什么。今天,郑杭生教授创办这个刊物可以看出绝不只是“创新”二字,实际上是给了我们坚守的方向,即建立“中国学派”。  《社会学研究》执行主编张翼说,中国社会快速发展为中国社会学人提供了一个活的学术平台。只要我们力戒浮躁、立足国情,遵循严谨的学术精神,中国社会学的繁荣还是可期的,中国人自己的社会学学派将会更多一些,对世界社会学的贡献也会更大一些。《社会》编辑部主任路英浩教授则认为,就办刊物而言,还是需要一点兼容并蓄的传统,既要本土化的特色,也要有国际化的理论。  六、好稿源、数字化与影响力  好的稿源是立刊之本,也是刊物质量最根本的保证。清华大学刘精明教授认为,提高刊物质量的一个关键,就是稿源质量。在目前学术生态下,一个新刊物要想得到很好的稿源确实不容易。此时,刊物就应该充分发挥郑杭生教授在社会学界的强大影响力,多约一些高质量的稿件。王思斌教授认为,一个刊物要有引用率,引用率高,影响力才大。要想提高引用率,首先就是要有好的稿源。  中国社科院刘振喜则认为,刊物引用率和社会影响力,其实并不是一回事。引用率对新刊物来说,可能要从零做起。但是,社会影响力就不一样,从一开始就有的。例如,这次的刊物首发式在社会学界就有很大的影响力。同时,为扩大影响力,数字化出版也很重要。刊物应与国内各数据库以及网站结合,扩大读者和受众群体,这样对学界、对社会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总之,《社会学评论》的创办,无疑是我国社会学学科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希望有更多的社会学人去关注它、支持它。我们也坚信《社会学评论》这本新刊物会越办越好,能成为我国社会学领域的新航母。  作者简介:胡宝荣,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在站博士后,主要从事理论社会学研究。

北京林业大学编辑部主任

王建中,男,1952年生,汉族,祖籍河北曲阳。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植物学、生物资源利用学、农产品贮藏与加工学资深专家。先后从事植物学(1974年-1992年)、林区多种经营(1992年-1998年)、植物资源利用与天然产物开发、农林产品贮藏与加工(1999年至今)方面的教学和科研。1992年筹建了“林区多种经营”专业,1998年主持筹建了我国林业高校第一个“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先后讲授10余门课程,指导培养研究生60余名,其中博士研究生18名,硕士研究生50余名。曾任北京林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系主任、北京林业大学资源与食品研究所所长、《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编委,林业食品加工与安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能源学会理事、中国农学会农业园区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农学会农产品加工分会理事、首都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服务联盟专家组长、环境保护部生物多样性保护专家组成员、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木本油料分会理事、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功能农产品委员会副会长等。教授课程:1 《植物学》2 《树木学》3 《森林植物学》4 《植物显微技术》5 《植物分类学》6 《植物拉丁文》7 《绿色食品与功能食品概论》8 《食用资源学》9 《生物资源及其加工利用》10 《食品营养学》承担的主要研究课题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北方蕨类植物配子体发育及繁育技术研究;2 林业部97重点研究课题“板栗粉加工及新食品开发技术研究”;3 国家林业局1998林业科学技术研究课题“板栗仁保鲜技术研究”;4 国家重点科技项目(部门专项)“经济林产品贮藏保鲜及加工技术研究”子课题“板栗食品加工技术”;5 国家林业局科技成果推广计划项目“板栗深加工技术示范”;6 环境保护部“全国重点物种资源调查”项目,子专题“中国重要野生果树物种资源调查”(I-IV期);7 环境保护部“全国重点物种资源调查”项目,子专题“中国植物园移地保护植物-北方树种部分调查”;8 环境保护部全国生物物种资源调查项目:“苗岭地区(贵州从江及榕江县)野生植物资源调查”;9 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山杏加工利用产业链技术体系研发”;10 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重大项目:“板栗产业链环境友好丰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子专题:“板栗综合深加工技术体系研发”。主编、参编专著1 王建中、刘忠华主编《中国野生果树物种资源调查与研究》,中国环境出版社,2015年4月[3] 2 王建中副主编/沈熙环主编《灌木暨山杏选育、栽培及开发利用》,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年11月3 王建中参编/李书心主编《辽宁植物志》(上册),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11月4 王建中参编/付沛云主编《东北植物检索表》(第二版),科学出版社,1995年12月5 王建中参编/孙立元、任宪威主编《河北树木志》,中国林业出版社,1997年12月6 王建中副主编/黄金祥、李信、钱进源主编《塞罕坝植物志》,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8月7 王建中参编/王九龄主编《中国北方林业技术大全》,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10月8 王建中参编/任宪威主编《汉拉英中国木本植物名录》,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年1月9 王建中副主编/周云龙主编《华南常见园林植物图鉴》,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12月10 李裕久、王建中《植物分类学教学参考资料》,北京林学院印刷厂,1984年11 王建中、欧阳杰、王丰俊《板栗综合加工原理与技术》,中国旅游出版社获奖1 “植物学教学管理建设与改革”获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教研组集体);2 参编的《辽宁植物志》获辽宁省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3 参编的《东北植物检索表》(第二版)获中国北方十省市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4 参编的《中国北方林业技术大全》获北京市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5 “森林草原交错带植物多样性及资源利用”获河北省林业科技进步二等奖;6 “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干燥花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获河北省山区开发二等奖;7 “全国重点生物物种资源调查、编目与评估”获2012年度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团队研发技术1 仁用杏综合深加工技术体系:主要包括杏肉膳食纤维、杏仁油及其衍生品、杏仁蛋白及功能肽加工等;主要研发产品有:脱苦(山)杏仁、功能性(山)杏仁、杏仁露、固体饮料、杏仁油、杏仁配方油、杏仁肽饮品、杏仁肽粉等。2 核桃综合深加工技术体系:主要包括核桃青皮利用、核桃壳利用、核桃油及其衍生品、核桃蛋白及功能肽加工等;主要研发产品有:青皮预混料、青皮-核壳天然产物、风味核桃仁、核桃露、核桃粉、核桃油、核桃配方油、核桃肽饮品、核桃肽粉等。3 板栗综合深加工技术体系:主要包括板栗栗蓬、板栗花、板栗壳、板栗仁深加工等;主要研发产品有:栗蓬预混料、栗蓬鞣花酸、板栗花露水、袋装栗仁、板栗粉、板栗酱、板栗饮料、板栗低聚糖饮料、板栗淀粉系列改性产品(淀粉磷酸酯、抗性淀粉、氧化淀粉、羧甲基淀粉)等。4 健康配方油加工技术:以符合相应国标的植物油脂为基础,以脂肪酸分子组成为内涵,参照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脂肪和脂肪酸专家组相关推荐规范,根据不同人群营养需求,调配出脂肪酸组成合理的系列配方油产品。5 植物天然产物类黄酮制备、改性与开发应用技术:以落叶松废弃物、蛇葡萄属植物、虎杖根状茎、国槐花蕾等为原料,提取制备二氢槲皮素、二氢杨梅素、白藜芦醇、白藜芦醇苷、槲皮素、芦丁等类黄酮天然产物,同时,根据化学结构特点进行改性,增强了上述类黄酮化合物的水溶性和生物利用度,开发了相应产品。6 食源性功能肽制备与应用开发技术:以食用蛋白为原料,经过酶解或发酵、分离、纯化等工艺而制成的新型蛋白水解产品。先后开展了山杏α-葡萄糖苷酶抑制肽、核桃蛋白ACE抑制肽、螺旋藻蛋白ACE抑制肽、板栗功能肽栗仁、玉米乙醇脱氢酶-乙醛脱氢酶激活肽等的研究,得到相关功能肽结构序列,获得相关专利;同时,研究了苦味肽脱苦技术,尝试开发了胶原蛋白肽、山杏辅助降糖肽、核桃辅助降压肽等系列产品。7 林果业加工剩余物高值化开发技术:针对林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加工剩余物,譬如核桃、核桃楸、山核桃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青皮(约占果实鲜重的70%),板栗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栗枝、栗蓬(约占鲜重的50%)、栗壳,山杏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大量苦杏肉、核壳、种膜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高效利用方案。8 沉香、降香、血竭、虎杖等诱导结香增产技术:依据植物免疫理论和繁衍生存策略,开展了沉香、降香、血竭、虎杖等名贵资源诱导结香增产技术,上述技术的研发为植物次生代谢天然产物速增技术体系完善奠定了相关基础。9 秀真干燥花加工技术:以立体仿生姿为目标,开展了秀真干燥花加工技术研究,主要研究了以谷穗、麦穗、高粱、燕麦、青稞等为材料的“五谷秀真干燥花”,以及以荻、芒、蒲苇、巴茅、芦苇为代表资源的“飘逸秀真干燥花”加工技术,部分技术已用于生产。获得授权专利一种营养支持型要素膳及其制备工艺 ZL X[6] 系列护视营养素餐粉及其制备工艺 ZL 2食用花椒香脂加工制备方法 ZL 8一种快速液压榨油机 ZL 2具有高体内活性的降血压肽及其制备和纯化方法 ZL 2原味栗粉制备工艺 ZL 3复合栗酱及其制备工艺 ZL 9一种核桃种皮去除机 ZL 8食用油物理精炼装置 ZL 6监测植物花芽分化或开花过程中温度变化的活体成像方法 ZL X高活性降血压肽及其制备方法 ZL 0山杏多肽饮料制品及其制备方法 ZL 2对样品的颜色进行量化的方法山杏果肉膳食纤维制品及其制备方法板栗淀粉磷酸单酯及其制备方法高活性α-葡葡糖苷酶抑制肽及制备方法和用途山杏α-葡葡糖苷酶抑制肽及制备方法和用途制备板栗蛋白质的方法一种核桃种皮干法去除机利用冷榨山杏仁粕生产速溶型山杏仁粉的方法利用冷榨山杏仁粕生产山杏仁分离蛋白粉的方法团队技术支撑建设的农林产品深加工基地1 河北武安晶品果业有限公司深加工基地2 山西飞鹤三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核桃深加工基地3山西黎城三泰科技实业有限公司木本油料加工基地4 露露集团北京国芝香食品有限公司山杏综合深加工基地5 世纪润和品牌管理(北京)有限公司配方油加工基地6 山东古树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核桃精深加工基地7 湖南润农生态茶油有限公司”油茶配方油加工基地8 山西兰蕊投资有限公司核桃深加工基地”(在建中)9 秦皇岛市满堂红食品有限公司板栗深加工基地(在建中)10 唐山东辰食品饮料有限公司板栗深加工基地(在建中)

我是北京林业大学的,貌似是张老师吧

艺术系的老师吧,我也是这个学院,从口碑貌似是张亚池……

你好,请问您现在已经在读研了吗?现在看来是哪个老师比较好?

北京大学校刊编辑部主任

小时候,刘北宪最爱回槐树村叔叔家度寒暑假。他喜欢静静地伫立于晒坪的砺石上,眺望“一山判两湖”、素有“洞庭峭壁”之称的黄山,在云雾氤氲中宛如一只神奇的金凤凰,冲天而起,展翅翱翔。山下是奔流不息的虎渡河,传说当年一头雌虎领着一群幼虎,经常下河泅渡玩耍。山北是广袤坦荡的湖北荆楚平原,山南是一展平阳的洞庭湖平原。环视四周,稻浪翻滚,棉花吐白,荷摇莲动,网撒鱼跃……面对此情此景,几代书香门第出身的刘北宪心潮起伏,豪情万丈,立誓要像槐树村走出去的先贤学习,为祖国建功,为故乡添彩!然而自古雄才多磨难,刘北宪的求学之路因为“文革”而被迫中断。他在县城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席卷而来,上课的时间被用来写大字报、背毛主席语录、挖防空洞。初中毕业他又下乡插队,回县城后在新华印刷厂当瓦工,工作非常繁重,最忙时一天要砌1000多块砖。“文革”结束不久,吹来了恢复高考风,刘北宪积极报名参考:“我们那时参加高考只有一个朴实的想法:斗胆试一试,因为上大学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刘北宪顿了顿,清清嗓子微笑着说:“当时的工人也分三六九等,印刷厂的车间工人根本瞧不起我们。如果不改变命运,我们连车间的女工都娶不上。”自然,靠知识扭转命运,成了刘北宪考大学的原动力。由于没有时间上补习班,刘北宪看书的时间都是从砌墙的间隙中挤出来的。正是这样的艰苦环境,造就了刘北宪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性格特征。1978年高考,刘北宪如愿考进了北大分校(而今的北京联合大学)中文系,生活就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他深知学习的机会来之不易,应该加倍珍惜,于是校园成了他们吸收知识养分,不断充实完善自己并加以实践的乐土;每天的业余时间,都在图书馆、阅览室中静静度过。在校期间.刘北宪就和几个同窗创办了校刊《路》,由他任主编。他还写小说、文学评论,和文学社团交流,开研讨会等,乐此不疲,如痴如醉。刘北宪的大学生活充实而快乐,令他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第一次的古典文学考试。那是他在大学里得到的唯一的“良”,这也促使他以百倍的努力换来了随后全优的成绩,使自己的专业知识更加扎实,也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大学毕业后,刘北宪没能实现当作家的梦想,被直接分配到了中国新闻社,做了一名普通的编辑。一般人也许不知,中国新闻社简称中新社,是中国内地仅有的两家通讯社之一,也是国家为提高中国国际传播能力,重点扶持的6家媒体之一。它主要服务海外华侨、外籍华人、港澳台同胞,同时为境内外媒体供稿。经过刘北宪等一帮中新人50多年的建设,中新社现已规模可观:总部设在北京,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港澳台地区设有分社,在美国、日本、法国、英国等10 多个国家设有分支机构。编辑、出版有《中国新闻周刊》、《中国经济周刊》、《中华文摘》月刊等,在国内外有广泛的影响。真感谢大学所学的中文专业,刘北宪对组稿、编辑工作很快熟悉,几年后便驾轻就熟。他什么都学,记者、编辑、摄影、文学……做到了十八般武艺,样样里手。现在看来,一个初出茅庐的大学毕业生,人生第一站就是中新社;并且刚一进去就做编辑,那是多么幸运啊!“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随机应变是首要的素质。”刘北宪看着我们,点点头,指着墙上一张江泽民主席和克林顿总统握手的照片,意味深长地说。那是2000年他随江泽民主席去纽约在世界首脑双峰会拍的照片,当时全球3000多名记者只允许15名摄影记者进入,每个常任理事国只允许带3名官方摄影记者,文字记者挤破脑袋恐怕连会议门口都到不了,而刘北宪却获得了宝贵的进入会场的机会。现场保卫工作细致入微,防卫森严。刘北宪随机应变,一步一步化解诸多阻碍,终于拍到了这样一张角度布局都不输给专业摄影记者的照片。当无数报纸在头版刊发刘北宪拍摄的照片后,众多记者立刻对他刮目相看。谈及此事,刘北宪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这张照片令我终生难忘!无论是当记者、编辑、部主任,还是擢升为香港分社社长、中新社常务副社长,刘北宪总是把自己当成普通一兵,始终做到严于律己,身先士卒。2008年“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他在第一时间安排10多位记者奔赴前线,最多时候在一线采访报道的编辑、记者高达56人!200年5月16日,刘北宪亲赴汶川,带领记者徒步到重灾区都江堰紫埔水库采访,写下了不少生动、真实的文字,拍摄了大量鲜活、感人的照片。这些来自一线的报道,立即被海外媒体争相播发、转载,让中国声音成了世界舆论的主流,很快把境外媒体的报道优势压了下去。2009年6月9日,刘北宪到广东分社检查工作,受到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的亲切会见。汪洋充分肯定了中新社在宣传广东改革与发展,不断增强中国的国际传播力方面所做的工作,真诚表示,广东不惧媒体揭短,不干涉媒体事务、全力关心、支持广东分社的工作。20多年来,刘北宪到底获了多少奖,只有他自己心里有数,从旁人嘴里得知,他单独写作的《五亿农民初尝民主自选》,夺得第二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2008年,他被评为改革开放30年中国传媒风云人物“金长城传媒奖”。

4、 孙华教授简介:男,四川绵阳人,生于1958年12月孙华,现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并担任学院院长。1976年高中毕业后在四川德阳县天元公社下乡接受“再教育”,1977年进入绵阳师范学院中文系学习,1981年毕业后分配至四川绵阳地区文化馆负责文物工作,1984年考入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在考古学系邹衡先生指导下攻读硕士学位,1987年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 2002年3月,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 2001年9月,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兼团委书记 2001年9月,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 1999年-2001年,北京大学广播电视台主编 1997年-1998年,北京大学百年庆典网站主编 1996年-1998年,北京大学哲学系硕士研究生 1995年-1999年,北京大学电视台编辑、副主编、主编 1991年-1995年,北京大学校刊记者、编辑、学生记者团团长 1990年-1995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本科 个人主要的研究方向为中国青铜时代考古,此外还从事中国先秦史、中国艺术史和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参加过北大考古系承担的“多卷本中国考古学”、文化部艺术研究院承担的“中国艺术通史”等重大课题的研究工作,主持过教育部“四川盆地青铜文化研究”、国家文物局“中国古阙研究”等课题,现在正在从事“滇东黔西的青铜文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地重大项目)、“三峡文物考古研究系列”(国家“十一五”重大出版项目)和西南少数民族村寨研究。主要著述有《四川盆地的青铜时代》、《神秘的王国——三星堆文明的初步理解和解释》、《中国古代文物典(一)》(合著)、《中国艺术通史》第二卷(合著)。另发表论文近百篇。2009年五月,他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三星堆》。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

问主席啊

刊名: 体育世界(学术版) Sports World Scholarly 主办: 陕西省体育运动委员会 周期: 月刊 出版地:陕西省西安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2430 CN 61-1019/G8 邮发代号 28098 创刊年:1972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Email:

北京林业大学期刊编辑部主任

你好,请问您现在已经在读研了吗?现在看来是哪个老师比较好?

曾任全国林业院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主任。北京林业大学图书馆馆长,《林业图书情报工作》(季刊)常务副主编。北京林业大学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北京林业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现任国际林联S07学组成员。《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编委,《中华大典林业典》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林史研究室主任,中国林学会理事兼林史分会副秘书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

朱建军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北京林业大学应用心理研究所所长,教授;意象对话心理治疗方法创始人。自1987年开始从事心理咨询和治疗,90年代创立心理咨询和治疗的意象对话技术。在从事心理学研究的第一个十年,他是一个思考者和尝试者,他研究精神分析、释梦、催眠等技术。在从事心理学研究的第二个十年,他是一贯探险者和自修者。他曾经在近一年的时间中,每天用十几个小时对自己做心理训练和自我催眠,甚至冒险诱发自己的幻觉体验和神秘体验,深入潜意识,获得了对人性的直觉的领悟。在心理学的研究中,著作及合著有《梦—内心的声音》、《蓝色17岁心灵大厦漫游》等18部,文章发表已超过百万字。此外,他还是心理学专业网站(往来心理世界)的网主、《心灵小木屋》杂志社编辑部主任、现任北京林业大学教授。 走夜路的人有时会遇到鬼打墙,他们走啊走,走了很久之后却发现自己又回到了起点,于是再出发,拖着疲惫的身体,壮着自己的胆子,再走很久之后,发现自己又一次回到了起点……就这样一次又一次,他们越来越害怕,他们说真是见鬼了,最后他们失望了,再不相信自己能走出这迷茫。鬼并不存在,阻碍他们的“墙”也并不存在,并没有什么实在的东西阻挡他们的道路,而他们之所以不能走上正确的道路,只是因为他们没有看到光:这是在暗夜,他们看不见路标;没有灯塔;他们看不见指引;他们没有望天上看,或者看了,但是天上有乌云而看不到北极星。我们或许可以说“黑暗阻挡了他们的道路”,但是黑暗并不能阻挡一个人的道路,黑暗也并不是实在的东西,并没有什么实在的东西阻挡他们的道路,他们之所以走不上想要走的快乐之路,只不过是因为他们不知道道路在哪里――道路本来就有,就在那里,但是对他们来说却没有道路,直到有人点亮了灯塔,指给他们看北极星,或着一直等到了天亮,他们才能看到道路,道路对他们来说才存在。也并没有什么实在的东西在“障碍”着我们的心理,但是许多人却实实在在地有了所谓“心理障碍”。从根本上看,心理障碍也并不存在,心理障碍不过就是我们心理的鬼打墙,但是对那些黑暗中行走的人来说,心理障碍却似乎是实实在在的,幸福和快乐是人心灵的本性,永远不会消失,但是对那些黑暗中行走的人来说,却没有幸福和快乐,这是多么令人惋惜的事情啊。 意象对话是什么?说是一种心理调节和治疗的方法,不如说更是一种自知的方法,是黑暗中的眼睛,是眼中的光。意象对话帮助我们看清“鬼”、“墙”和“鬼打墙”这些意象,更帮助我们看清“鬼”、“墙”和“鬼打墙”的虚幻,于是我们不再害怕鬼,鬼不能再诱惑我们,于是我们不再理会墙,墙也不能再阻挡我们,我们知道鬼只是我们自己的化身,是我们自己的恐惧的化身,我们知道墙只是我们自己的化身,是我们自己为自己设定了限制,于是我们自知了,自知之后我们才有了真正的自由,自由将带我们走向幸福和快乐的道路。即回忆当时周围环境的细节,把由此受到惊吓的画面化解开,面对它。

  • 索引序列
  • 北京科技大学编辑部主任
  • 北京林业大学编辑部主任
  • 北京大学校刊编辑部主任
  •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
  • 北京林业大学期刊编辑部主任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