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期刊论文5000字起发

期刊论文5000字起发

发布时间:

期刊论文5000字起发

这要看你们单位要求和你想发表的刊物才能决定,中国论文榜帮我安排的兰台世界就3000字符左右。

一篇期刊估计要写一个月至半年左右不等。一篇论文从写出来到投稿,再到期刊正式发表,是一个长期过程。首先写一篇期刊论文,大概需要一两个月左右。然后将这篇论文投出去,期刊编辑进行审阅以及送外审,这又要花费好几个月的时间。如果你能论文质量好高,被期刊录取,还需要等待排刊。因此一篇期刊从写出来到正式发表,估计需要在一个月到半年左右不等的时间,因此如果你需要发表论文,一定要提前预留好时间。

期刊定位是期刊的创办者根据市场调查情况,对期刊的办刊宗旨、读者对象、主要栏目、主要内容、发行方式等诸方面内容的确定。

期刊论文5000字

评职称论文的字数并没有一个标准的规定值,这要看作者是评什么级别的职称,才知道在什么级别的期刊上发表论文。作者在发表论文之前可以详细了解一下所要投稿期刊的详细信息,每本期刊都会对论文字数有所要求:一般普刊论文要求2000-3000字核心期刊论文字数一般在5000-6000字左右北大核心期刊字数一般是5000字左右CSSCI南大核心期刊一般是7000字左右

一般不会低于千字,论文重点还是在内容上。

这个不好说的,总体而言是2000-4000字符的期刊比较多。具体得看您的发表方向,然后找到合适的期刊,再根据具体每本期刊不同的要求来进行写作。只有确定了期刊,才能确定字符。如果您对确定期刊有疑问,可以找我的,我这边比较能确定的。

5000字的小论文是不难写的,你可以参照以下的方法进行:小论文是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成果的文字表述。写作小论文的基本要求:第一,观点正确,符合实际。观点正确是小论文的生命。不得主观臆造,也不能带有个人偏见。实事求是,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第二,有所创造,见解独到。衡量一篇小论文质量的高低的标准是有无创见。第三,通俗易懂,可读性强。第四,广泛占有材料。  论文的结构主要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部分组成。一般由标题、作者署名、内容提要、关键词、引论、本论、结论、参考文献等8部分构成。  (1)标题小论文的标题就是小论文的题目。有人说文章的标题如同文章的“眼睛”,“人美在眼睛,文美在标题”。透过人的眼睛流转可以窥视出入的心灵,透过文章的标题就可以看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小论文的标题,关键要简要、明白、确切、有亮点、可读性强。选题不宜过大、过难、过于专业化。小论文题目的用语可粗略地分为以下几组:第一组,“浅议”、“浅谈”、“小议”、“刍议”、“浅见”、“管见”等。例如:▲《浅谈研究性学习的特征》   ▲《刍议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区域性全面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管见》   ▲《普通高级中学编制管理浅见》   ▲《小议“差生”》   第二组“初探”,“探微”、“探索”等。  例如:▲《浯文学习方法初探》     ▲《加强共青团干部队伍建设探微》     ▲《中学生创新能力探析》  第三组,论述事物之间或事物之间的关系,中间通常用并连词“和”、“与”、“及”等联结起来。  例如:▲《社会保险和劳动就业》     ▲《人才流动与社会保险》     ▲《标准分数的原理及运用》  第四组,题目界定论文内容的范围和研究对象。一般以结构助动词“的”为标志词。  例如:▲《研究性学习选题的几个问题》  第五组,题目一般以“评”、“析”、“辨”等为标志词。  例如:▲《〈闲情赋〉之评价种种》     ▲《〈满江红·怒发冲冠〉系岳飞所作辨析》     ▲《〈诗经·豳风·七月〉作者考辨》  第六组,用提问的方式说明论文研究的问题与范围。  例如:▲《怎样培养小学生初步空间观念》  (2)作者署名  文章的署名是作者文责自负和拥有版权的标志。集体研究成果,署名的次序按对文章的贡献大小排列。个人的研究成果,署个人的名。  (3)内容提要  内容提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对论文的主要论点加以介绍。其目的是使读者迅速了解论文的主题和主要内容,确定有无阅读的价值。写作时要把握以—卜几点:①字数在200字左右;②要重点突出,把论文中表述的新发现、新成果、新观点和最能引人注目的东西介绍出来;③采用第三人称写。  (4)关键词   关键词属于主题词一类。它是论文的提示性中心词语,反映论文主要内容的名词性术语。每篇论文约写3—8个关键词。关键词的作用是方便文献检索。  (5)引论  这部分一般应概述以下问题:①说明确定研究这个问题的理由、目的和意义。②说明这个问题的背景。③提出需要论证的问题,并说明论证的方法和手段。  (6)本论  本论是论文的主体,中心内容。写好这部分内容,关键在于论证,即证明作者所提出的论题。详细地阐明作者研究的问题,特别是作者提出的新颖的、独创性的见解。常用的论证方法有证明和反驳两类。证明有举例法、分析法、引证法、对比法和类比法等。反驳有反驳论点、反驳论据、反驳论证方法等。  (7)结论  这一部分是问题解决的答案,是对正文中分析论证的问题,进行综合、概括得出的结果,这是全篇论文的归宿。  (8)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论文的附加部分。其作用是列出在研究这一问题过程中,参考和引用了哪些文献资料。写上这一部分,一是反映作者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二是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避免抄袭之嫌;三是为别人提供查证的线索,避免转引他人观点而产生的误解。  参考文献:①参考文献是论文中所有引文以及引用观点的文献出处。 ②以在文章中出现的次序为“参考文献”排序,序码用方括号放在加注处的右上角。 ③参考文献的序码应与文章加注处相对应。加注的方式主要有尾注、脚拄和夹注几种。如果论文要投向某刊物,还要按照该刊“致撰稿人”中对作者投稿提出的具体要求撰写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的格式:  A、报纸类  注号作者·题名·年·日,报纸名  例如:[1]左春明·我们的课堂教学怎么了·2002·1·11,中国教育报  B、期刊类  注号作者·题名·刊名,年份,卷号(期号):页码  例如:[1]邹尚智·发达国家中小学素质教育新动向·学科教育, 2001,(11):42  C、专著类  注号著者·书名·版次(第1版不标注)·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  例如:[1]智尚智·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06--107  D、论文集  注号作者·篇名·主篇·文集名·版次(第1版不标注)·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   例如:王远昌·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邹尚智·中国素质教育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1·215  E、网络文献  从网上获取的资料,应注明网站名

汉字的起源和发展论文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论文2000字

汉字的起源,有关汉字起源的资料,汉字的起源传说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论文1000字

一:汉字发展史概况  中华民族是一个很伟大的民族,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里,只有我们中国的文化是始终没有间断过的传承下来,也只有我们的“汉字”是世界上唯一的古代一直演变过来没有间断过的文字形式。中华文明也是最独特的文明。  中国自古就有“书画同源”一说,这是因为最早的文字来源就是图画,书与画好比是兄弟,同根生,有很多内在的联系。汉字的起源就是原始的图画,原始人在生活中用来表达自己的“图画”形式。慢慢的从原始图画变成了一种“表意符号”。  大约是在公元前14世纪,殷商后期。“表意符号”演变成了比较定型的“甲骨文”。这被认为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被刻在动物的骨头上和乌龟的龟板上的文字,从殷墟中发现的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直系祖先,这一点就可以证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几千年以来,中东人都不能解读他们祖先的象形文字。只有中国现代人能读懂一些殷商时期的“甲骨文”。这些龟板上的文字,最先是用来起占卜吉凶的作用,古代的人认为把有关于疾病、梦境、狩猎、天时等一些疑问刻在龟板上,然后用火来来烤烙这些龟板和动物的骨头,其产生的裂缝,占卜者可以根据这些裂缝的形状和走向来判断所占之事的吉凶。这就是“甲骨文”现代汉字的祖先。至今为止发现的“甲骨文”有五千多种。而可以解读的有一千多个。  到了西周时期,青铜器的大量使用,而被刻在青铜的钟鼎和石鼓上的文字即——“大篆”。亦有钟鼎文和石鼓文之称。相传是周宣王时期太史所创写。现在的故宫博物院内存有十个周代的石鼓,上刻有十首四言诗文。因为封建割据,四分五裂各自为政,文字也不尽相同。一直到了秦朝。秦始皇一统中国。才把文字统一起来。  秦朝时期,秦始皇统一文字,统一度量。其功绩显著的就是当时的宰相——李斯。李斯对当时的文字进行收集整理然后进行删繁就简美化加工后,这种统一后的文字被称为——“小篆”,亦称为“秦篆”。这个时候的文字几乎已经完全没有象形文字的痕迹了。  秦朝时期的“小篆”书写过于规范,书写起来速度很慢,于是民间就出现了许多的简便字体。这种字体的特点是变“小篆”的原为方。改“小篆”的曲为直,并分出了一些偏旁部首,被称之为——“秦隶”。  到了汉朝,隶书十分盛行,“秦隶”并没有完全摆脱“小篆”的结构特点,基本上是方形,而“汉隶”就完全发挥了毛笔的特点,出现了“蚕头燕尾”的波折之笔,书写起来轻松自如。西汉时期流行的这种隶书。称之为——“汉隶”。  汉朝流行“汉隶”的同时,“楷书”正在萌芽阶段。到魏晋南北朝的时期已经很盛行,晋代的王羲之,王献父子是楷书的真正创始人,同时吸取了篆书圆转笔画,也保留了隶书的方正平直,去掉了“蚕头燕尾”。使汉字的结构大体的固定了下来。当时被称之为——“真书”,后人因为以这种字体作为学习书法的楷模,即改称之为——“楷书”。  在唐朝时期,“楷书”尤为盛行,盛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等书法家都是当时的佼佼者,他们的书法作品至今仍被人们学习作为范例。  由于楷书的工整,为了书写快捷的需要,和书者为了抒发自己的的胸臆,寄情于笔端的创造,产生了一种流动顺畅,一气呵成,极具有韵律和艺术感染力的字体——“草书”。  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就是“行书”,行书没有楷书那样规范严肃,也没有草书那样奔放和难以识别,而是优雅欢畅的运笔,字体书写灵活贯通。也是最受大众喜欢最常用的一种字体。还不懂字体的时候,本人小时候就被要求练习行书。  到了宋朝,中华四大伟大发明之一,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术被发明,“宋体字”也应此产生。最早产生于北宋,是有楷书变化而来。有肥体和瘦体之分,可无论肥瘦,都是横细竖粗,方方正正。显得古朴端庄。  “仿宋体”也是模仿“宋体”而产生一种字体,这种字体的出现至今也不过七、八十年,但是发展十分迅速。是人们最喜欢使用的一种规范字体,在印刷品还有各种不同场合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与此同时,“黑体”也诞生了,这种字体醒目大方,笔迹全部一样粗细,结构醒目严密,笔划粗壮有力,撇捺等笔画不尖,使人易于阅读。由于其醒目的特点,常用于标题,导语,标志等等。丰富了汉字的表现形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种字体纷纷诞生,综艺体、整块体、浮云体、变体等等。这是祖国文化繁荣的具体表现,也是汉字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汉字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方向》  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刘又辛教授负责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汉字发展史纲要",其最终成果是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专著《汉字发展史纲要》,这项成果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的观点。  1、关于汉字发展史的三个阶段  在汉字发展史上,有不同的发展阶段。传统的分期是以汉字字体变化为标准,即以大篆、小篆、隶书、楷书为标准划分为四个阶段。这项成果提出,字体变化不是汉字发展中的本质变化,不能说明汉字的历史发展规律,而应从汉字的构造方法的变化来说明汉字的本质变化。这项成果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汉字发展三阶段的理论。即第一阶段是图画文字阶段。商代以前的文字应该属于这个阶段。第二阶段是以表形文字为基础,以表音文字为主体的表音文字阶段。从甲骨文到秦代的文字都属于这个阶段。第三阶段是以形声字为主体,还保留了一些表形字和表音字的形音文字阶段,从秦汉到现代汉字都属于这个阶段。  2、关于汉字的优缺点  现在世界上比较通行的文字有两种:一是用几十个字母记录词语语音的表音文字;二是兼表音和表形的汉字。这两类文字体系,都各有优点和缺点,不能说哪种文字绝对好,哪种文字绝对不好。欧洲的一些学者认为,表音字是最进步的文字,汉字是一种落后的文字。这种偏见被国内的一些学者所接受,他们在书刊上谈到汉字时,很少说到汉字的优点,这是片面的。  汉字的优点。汉字的最大优点,是他的超方言性。中国是地域广阔、方言复杂的国家。在古代不可能做到语言规范化,就是现在推广普通话,也还不能在短期内完成。但是汉字却是全国通行的书面语言交际工具。语言不同,以笔代口写出字来,却完全一样。如果是文字拼音化,就会出现广东文、闽南文、上海文、北京文等,妨碍人们思想交流。汉字的另一优点,是它的有理性。文字是一种符号体系,它可分为有理性文字和无理性文字两大类。所谓无理性,是指纯表音文字,如假借字、音节文字、字母文字等,这种文字纯系一种符号,与要表达的事物没有直接联系。所谓有理性文字如汉字,它除了表示词的读音,还是代表事物形类的标志。如"水"字,是从象形文字水的形状演变而来的。它有表形和表音两个作用。再如"汪"、"洋"两字,用"水"表示类属,用"王"、"羊"表示读音,叫做形声字,是汉字的主体,这种形声兼顾的特点,便于识别和记忆。  汉字在表音方面的缺点。汉字表形字中,有一小部分长期被当作假借字使用,这是汉字中的表音字。由于它的数目不大,且多为常用字,可以不谈。在这里,只讲形声字的表音功能。形声字的声符大都是可以单独使用的表形字,用以当作表音的声符,不如字母表音准确。汉字在表音功能方面有不少缺点,而主要是以下三点:a,形声字的声符不能区分声调的差异,同一个声符往往表示不同的调如"胡"字是阳平字,但"糊涂"的"糊"读阳平,"糊弄"的"糊"读去声。b,形声字的声符,往往因语言的变易,而丧失或减弱了表音功能。如"尚"读"shang"的第四声,但以"尚"为声符的"倘"、"躺"读"tang"的第三声,"党"读"dang"的第三声,"徜"、"常"读"chang"的第二声,"敞"读"chang"的第三声。c,汉字的一字多读的重音现象。如"参"字,在"参加"、"参观"等词中读"can"的第一声,在"人参"一词中读"shen"的第一声,在"参差不齐"一词中读"cen"的第一声,共有三个重音。  3、关于汉字的简化问题  汉字是从图画文字演变发展而来的,若画成其物,笔画就多。从汉字发展史来看,简省笔画一直是汉字演变的明显倾向。1956年公布汉字简化方案,1964年又扩大了简化字的范围和字数,这是两千多年来第一次大规模的汉字改革。经过四十几年的实践证明,在普及教育和书写等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从另一方面看,简化字也并非全无可议之处。如"邓"、"欢"、"难"、"树"、"戏"、"对"等字,其部件"又",代替了"登"等声韵不同的声符,有些草书楷化的写法同楷书的结构不同,有些同音代替字也有可斟酌之处。但文字的规范一经确定,就不能朝令夕改,也不能各行其是,放任自流。汉字是中国优秀文化的载体,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待汉字也要像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一样,一是要继承传统而不能割断传统,二是要改革,按照汉字本身的发展规律进行改革,使之成为更好的交际工具。由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经济的发展,使得学习汉语汉字的人越来越多。在各国教汉语的教师中,有的来自台湾,有的来自大陆,在教汉字时自然就会出现繁简两套教法。对这两套教法是否统一,或如何统一,有待海峡两岸及海外有关人士和专家学者聚集一堂,共同讨论解决。  4、关于汉字不能走拼音文字的道路  1958年国家公布了汉语拼音方案。它的作用是作为推广普通话的工具,以及给汉字注音。目前拼音方案的应用范围还有扩大的可能。如小学生在写作文时,遇到不会写的汉字,可以用拼音写这个字,书刊中的难字僻字可以加上拼音,在引用外国的人名、地名时,有人主张用拼音方案拼译等。可以预测,这套方案将会同汉字一样长期生存下去。但曾有人认为,人类语言的书面符号都应走向拼音文字的道路,不符合这个标准的文字一概视为落后文字。这是毫无科学根据的偏见。汉字是中华民族创造的优秀文化之一,它不但是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载体,而且在现在,仍然是全国人民以及国外炎黄子孙的共同交际工具。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外有识之士已认识到汉字的优越性,这个文字体系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重新走拼音文字的道路。  5、关于汉字的教学问题  按照汉字的教学方法教学汉字,这个原则是对的。但是,陈腐的"六书"说(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六种造字方法)必须改革。这项成果根据比较文字学的研究,并在唐兰先生"三书"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表形、借音、形声这个"新三书"说。它包括了"六书"中的合理部分,淘汰了"转注"。表形字包括"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这三书;借音字就是假借。改称借音字或表音字,是因为有些人认为假借中还有一种借形字,无中生有,徒乱人意。在唐兰先生的"三书"中,把假借字排除在外,把用表形法造的字勉强分为象形和象意两类,都不妥当。"新三书"中,既吸取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也纠正了前辈的不足之处。掌握"新三书"的划分标准,对于汉字教学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  今年八十九岁高龄的刘又辛先生在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日记中写到:"这本书终于写成,算是了却了五六十年来的一点心愿。······这部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的项目。因为有了一点资助,这部书才得以完稿。我们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交了这份答卷,希望我们没有白白耗费了人民的这点宝贵资金。"著名语言学家、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马学良先生说:"这部《汉字发展史纲要》是(刘又辛)积多年对汉字研究的成果,与其传人方有国合著公之于世的,不但理清古今汉字的本质与发展规律,且从汉字发展的必然趋势,提出汉字改革的方向和汉字教学等一系列的重要问题,是一部研究汉字史和文字改革的务实的论著。"

  • 索引序列
  • 期刊论文5000字起发
  • 期刊论文5000字
  • 汉字的起源和发展论文
  •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论文2000字
  •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论文1000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