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

发布时间: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

邱树毅,男,教授、工学博士、博士生导师、贵州省发酵工程与生物制药重点实验室主任、贵州大学酿酒与食品工程学院院长、贵州省优秀中青年科技人才。从事酿酒工程、发酵工程、 酶工程、食品生物技术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兼职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分会常务理事,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工业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分会理事,贵州省化工协会常务理事,贵州省酿酒协会专家组成员,贵州省食品协会专家组成员,贵州省农业工程协会有机食品分会专家组副组长,生物资源与发酵技术应用四川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贵州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酿造》、《酿酒科技》、《食品生物技术》、《药物生物技术》、《山地农业学报》等国内学术刊物的编委、顾问或审稿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高技术项目子课题、国家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贵州省科技重大项目、省科技攻关项目等课题。通过贵州省科技厅省级科技成果验收、鉴定10余项。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工学学科)1等奖1项,贵州省优秀教师称号,贵州省教学名师。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I、ISTP收录30余篇。申请专利21项,获专利授权8项。近期主讲研究生“生物炼制与生化工程”、“现代酿造工程”等课程,编写“十一五”普通高校规划教材《生物工艺学》。谭书明,男,教授、硕士生导师、爱尔兰都柏林大学食品学院访问学者、中国当代农业高级专家、贵州省农畜产品贮藏加工重点实验室主任、贵州现代农业技术支撑体系蔬菜采后处理与加工实验室主任、贵州省食品、酿造科学与工程特色重点学科带头人、贵州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术学科带头人、贵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从事果蔬贮藏与加工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学术兼职有贵州省食品工业协会副会长、贵州省保健协会副会长、贵州省刺梨学会副会长、中国农学会农产品贮藏加工分会会员、贵州省微生物协会会员;《贵州农业科学》、《山地农业学报》等国内学术刊物的编委。先后主持国家农业成果转化项目、贵州省科技重大项目、贵州省科技攻关项目、贵阳市重大专项等课题。研究项目通过贵州省科技厅省级科技成果验收、鉴定10余项,其中3项成果达国内领先水平,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已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EI、ISTP收录2余篇。近期主讲研究生“食品物流学、“野生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等课程。 吴天祥,男,教授、工学博士、硕士生导师、贵州大学酿酒与食品工程学院党委书记、“西部之光”访问学者、贵州大学食品科学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从事酿酒科学与工程、生物技术与工程、再生资源应用技术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兼职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儿童食品专业学会理事,中国酿酒工业协会酿酒品酒师、高级酿酒师,国家酒类及饮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技术专家,贵州省食品工业协会白酒评委,贵州省食品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贵州省酿酒协会和食品协会白酒专家组成员,贵州省国资委白酒项目决策咨询专家,贵州省委专家智库专家。任《生物加工过程》、《云南农业大学学报》、《酿酒科技》、《中国酿造》等刊物的编委、审稿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重大项目、省科技攻关项目、产学研合作研究项目等课题10余项。曾获得第四届省级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第三届全国白酒行业科技与发展优秀论文二等奖和“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三等奖。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SCI收录6篇,出版专著1部。主讲本科生和研究生“食品现代高新技术”、“食品发酵与酿造工艺学”等课程。秦礼康,男,教授、工学博士、博士生导师,酿酒与食品工程学院副院长。从事大宗粮油、薯类和杂粮杂豆深加工及副产物增值利用、传统特色发酵食品工业化、食品安全控制等科研工作。任教育部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指委、国家食药局保健食品审评专家、中食协食品安全师授证讲师、省食品工业协会专家委员、省农业工程学会理事、省委服务决策专家智库人员以及《食品科学》、《食品工业科技》、《食品生物技术》《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等杂志审稿专家。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项目和省级各类纵向科研项目15项,横向合作项目15项,获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第二届省级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已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其中,被SCI收录3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件。承担研究生和本科“微生物代谢调控”、“食品安全控制”、“食品安全导论”、“淀粉化学与工艺学”、“食品发酵与酿造学”、“粮油加工工艺学”等课程教学工作。作为高校教材《食品安全导论》副主编。朱秋劲,男,教授、工学博士、硕士生导师,贵州大学酿酒与食品工程学院副院长、贵州省农产品贮藏与加工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从事畜产品加工与贮藏、食品质量安全检测新技术和新型食品活性包装材料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学术兼职有国家牛肉加工技术研发(永红)分中心主任、贵州省委办公厅服务决策专家智库成员、贵州省食品安全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畜产品加工研究会理事等。任《肉类研究》、《乳业科学与技术》期刊编委、《食品科学》、《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Journal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等学术期刊审稿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农业成果转化项目1项,省农业攻关2项;获得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黔东南州科技进步合作奖1项、省优秀论文三等奖2项、校教学改革成果二等奖1项;出版专著1部,参编2部,参与制定地标1项和企标近10项,有授权专利4件,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 SCI/EI论文5篇。主讲本科生和研究生“食品现代高新技术”、“农业推广学”、“食品卫生学”、“畜产品加工学”等课程。王明力,女,教授、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贵州省发酵工程与生物制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贵州大学酿酒与食品工程学院,学术骨干。从事食品与科学工程、发酵工程、 酶工程、食品生物技术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学术兼职有中国农业工程学会,贵州省食品协会,贵州省农业工程协会有机食品分会专家组成员,《中国酿造》、《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国内学术刊物的编委、审稿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贵州省科技攻关项目、贵州省中药现代化专项项目、贵阳市重点支撑项目等课题。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排名第二),获贵州大学优秀科学奖,获贵州大学五一标兵。已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EI、ISTP收录4篇。申请专利十余项,获专利授权4项。主讲研究生“食品生物技术”、“食品贮藏与保鲜”等课程,编写“十一五”普通高校规划教材《园艺产品贮藏运销学》。卢红梅,女,博士,教授。1990年于贵州工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获学士学位,1993年于华南热带作物学院食品贮藏与加工专业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2006年于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地球化学专业毕业获博士学位。1999年12月到2001年7月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大学食品系作访问学者。现任贵州大学酿酒与食品工程学院酿酒与生物工程系副主任。从事酿酒工程、发酵工程、 酶工程、食品生物技术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学术兼职有贵州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会专家组成员,贵州省食品协会成员等。先后主持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贵州省科技攻关项目、贵州省自然科学基金、贵阳市科技重大项目、贵阳市科技攻关项目等课题。获贵州省 “贵州省青年科技奖”提名奖。已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申请专利8项,获专利授权4项。近期主讲生物工程专业本科双语课程“生物物资分离工程”、“生物技术概论”、“生物工程概论”,研究生课程“发酵动力学”课程。王修俊,男,教授、硕士生导师。一直以来,主要从事食品贮藏与加工、食品质量安全与品质控制、发酵工程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学术兼职有贵州省食品工业协会常务理事,贵州省食品工业协会专家组成员,贵州省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专家组成员,贵州省安全生产协会专家组成员。先后主持省级工业攻关项目、农业攻关项目、社会发展攻关项目、市级重大科技专项子课题及企业横向课题和参加国家级项目的研究,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申报发明专利4项。曾获贵州省首届青年科技创业奖、贵州大学优秀教学奖等。主要讲授“现代食品科学”、“食品保藏学”、“食品质量安全与品质控制”、“酿造工艺学”、“食品生物技术”等硕士研究生及本科生课程,参加编写“十二五”普通高校规划教材“食品营养学”、“食品保藏原理”教材两部。丁筑红,女,教授,硕士生导师,校学术骨干。中国农学会农产品贮藏加工分会理事,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乳酸菌分会理事,贵州省食品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贵阳市食品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成都益生菌泡菜产业化工程技术中心首席专家,贵州大学生物基础综合实验室副主任。从事园产品、农产品加工及综合开发利用相关研究,主要涉及技术工艺、质量安全控制、综合开发利用、精深加工等。近年来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项目、贵州省科技攻关项目、省科技重大专项专题,省级区域合作项目、市星火计划项目、市科技重大专项专题、地区基金项目等。负责参与其他横向和纵向课题。公开发表核心期刊以上学术论文70余篇,申报受理或授权专利10项。主要承担“农产品加工工艺学”、“食品发酵与酿造”、“功能性食品”、“食品风味学”等本科生及研究生课程教学工作。徐俐,女,教授、农学学士、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果蔬贮藏运销学、农产品加工、园艺产品加工、食品贮藏保鲜工程、食品添加剂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学术兼职国家保健食品评审专家、贵州省食品协会专家组成员;《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湖北农业科学》、《山地农业生物学报》等国内学术刊物的审稿专家。先后主持及参加国家科技人员服务项目、贵州省(贵阳市)科技重大项目子项目、贵州省科技攻关项目等课题20余项。研究项目通过贵州省科技厅省级科技成果验收8项。获兴义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2011年被评为贵州大学学术骨干,已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参编书有《辣椒开发与利用》、《农副产品加工》等。近期主讲本课生“果蔬贮藏运销学”、“粮油加工学”、“农产品贮藏与加工”、“食品添加剂”;主讲研究生“食品贮藏保鲜工程”、“食品贮藏与物流学”等课程。何腊平,男,副教授、江南大学发酵工程博士、硕士生导师、高级食品安全师、贵州大学学术骨干。从事食品科学与工程、发酵工程、 酶工程、食品营养与安全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近5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二项、贵州省优秀科技教育人才省长专项基金一项、贵州省自然科学基金一项、贵州大学引进人才基金一项;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论文主要有19篇,其中SCI收录5篇,申请专利2项。主讲本科课程:“食品营养与分析”、“生物统计”、主讲研究生课程:“数据处理与研究方法”、“高级食品微生物学”。

1905年5月7日出生在江苏省金山县(今属上海市)吕巷镇的一个中医家庭。1919年,考入江苏南通甲种农业学校。1928年毕业于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农化系。1928年在北平农业大学农化系毕业留校任校图书馆馆员、农学系助教;1931年至1935年受聘于前中央地质调查所任土壤研究室调查员、土壤研究室副主任;1935年出席在英国牛津召开的第三届国际土壤学会议,作为第一位中国人在第三届国际土壤学会上宣读了《中国水稻土剖面形态与肥力的关系》的论文,首次提出了“水稻土”这一特殊的土类名称和水稻土形成“三育”(即淹育、潴育、潜育)特征,后来逐渐为世界各国土壤学者接受。1937年赴美学习归国。1937年前中央地质调查所任土壤研究室主任、主任技师,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所迁来重庆北碚,继续从事土壤及土壤肥力研究;1942年至1946年兼任重庆大学、前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前身)、川北大学教授。1946年后先后在四川大学、西南农科所土壤研究室、中国科学院重庆土壤研究室工作。1946年至1952年先后任四川大学、重庆大学、川北大学教授,兼任四川农业改进所土壤肥料系主任;1948年起任国立西北农学院教授。1952年至1953年两次率领师生赴云南西双版纳等地,完成国家橡胶宜林地考察规划,并实现了橡胶种植北移的世界性突破作出了贡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任中科院生物地理学部常务委员,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晋升一级教授、当选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学部委员会委员、任中国科学院重庆土壤研究室主任,并出席匈牙利召开的第六届国际土壤学会,连续三年完成长江上游水土保持的土壤概查;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晋升一级教授。1985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89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并获全国老有所为精英奖。1957年至1958年兼任重庆市科联主席;1958年起任西南农学院土壤农化系主任,兼任四川省科协副主席、重庆市中苏友协委员;1958年至1963年连续六年获重庆市先进工作者,1958年还被评为重庆市百面红旗之一;1960年获全国文教群英会先进工作者;1964年出席在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召开的第八届国际土壤学会议;1972年任西南农学院教育革命组副组长;1973年至1980年在四川简阳县农村长期从事土壤科学和农业高产研究,总结农民经验,创立了一整套农业土壤研究方法,提出了“土壤生理性”、 “土壤肥力生物热力学”等农业土壤的新概念和新观点。1978年“土壤肥力生物热力学”研究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1980年至1996年10月,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在四川长宁县农村长达十七年继续从事土壤和农业高产研究。他在农业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创建了我国第一个自然免耕研究所,并用土壤肥力生物热力学理论,先后完成了水田和旱地自然免耕机理与技术的研究,两项研究技术在南方已十四个省区大面积推广,增产粮食数亿公斤,为土壤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作出了突出贡献。此间,曾五次被四川省、重庆市和学校党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两次被农业部和学校评为优秀教师。水田自然免耕研究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及全国科技进步三等奖;1985年获中华全国总工会“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并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89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1990年中共四川省委、省政府授予“四川省自然科学界精神文明标兵”,由省委组织部、省农牧厅、省人事厅、省科委、省教委、省科协联合下发了“关于向侯光炯同志学习的决定”,同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2年由四川省政府授予“四川省有重大贡献科技工作者”称号,并获重奖10万元,1994年九十高龄的侯光炯教授赴墨西哥出席了第十五届国际土壤学会议。1952年——1996年,兼任过原西南农业大学校党委委员、校工会主席、科研部主任、学报总编辑,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顾问、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顾问组成员、西南区和四川省土壤普查顾问组组长、四川省科技顾问团第一、二届副团长、四川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农业组成员。在学术团体中担任过中国土壤学会副理事长和荣誉理事、中国土壤肥料研究学会荣誉理事长、四川省土壤学会理事长和荣誉理事长、四川省农学会荣誉理事长、重庆市土壤学会理事长等职务 。1990年获四川省“自然科学界精神文明标兵”,1992年获“四川省有重大贡献科技工作者”称号。侯光炯教授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三、五、六、七届代表,中共四川省委第三、四届委员。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是

中国农学通报较安徽农业科学要好一点。

期刊名称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安徽农业科学282 西南农业学报546云南农业大学学报380中国农学通报437​​​​​

09——09,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管理专业学习;09——07,山东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系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学习,获学士学位;07——09,云南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系助教;09——01,华南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系学习,获硕士学位;01——09,云南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系助教;09——04,华南热带农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讲师、经管教研室主任;04——11,德国吉森大学访问学者;11——08,德国吉森大学农业经济与环境管理博士生,获博士学位;08——06,华南热带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常务 副院长、博导,海南省第四届政协委员;06——08,华南热带农业大学教务处处长、教授、博导,儋州市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海南第四届政协委员;08——12,海南大学儋州校区管委会副主任、教授、博导,儋州市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海南省第四届政协委员;01——03,海南大学旅游学院院长、教授、博导,儋州市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海南省第四届政协委员;04——2016年01月,海南省琼州学院副校长、教授、博导(其间:04—12在江苏省常熟市挂职,担任市长助理),九三学社海南省副主委,海南省第五届政协委员、社会与法制委员会副主任,海南省第五届青联副主席等;2016年01月——至今,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副院长。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级别

什么官都不是,政府机关才有官

学报是学报,期刊社是期刊社,学报主编只是主编,这三者没有必然联系。学报编辑部属于学校下属单位,学报编辑部主任是大学的处级领导。期刊社具有独立经营的性质,其一把手领导是社长。一般情况下学报的主编是学报的一把手担任,有时是由学校的校长或副校长担任主编。期刊社的社长一般来说都是期刊的主编,也有例外的。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

赵跃,男,副教授,兽医硕士,职业技能鉴定国家质量督导员。从事畜牧兽医职业技术教育及各类畜牧兽医技术培训工作20年。主要担任《兽医临床诊断学》、《家畜内科学》、《兽医药理学》、《兽医病理学》、《家畜寄生虫病学》等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实验实训和毕业论文指导。致力于畜牧兽医理论教学与实践探索的同时,关注行业及产业的发展动态,钻研农业高职教育,对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和技能、农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高职教育文化建设等方面有深入的研究和积累,对农业职业教育的认识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和思想体系。在各类期刊上发表畜牧兽医专业论文和教育论文30余篇,部分论文曾在云南畜牧兽医研究会、云南农业教育研究会、云南省高职高专教育分会、中国职教学会农村与农业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与全国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等优秀论文评选中获奖。曾获全国农业职业技能开发先进工作者(农业部)、云南省高职教育杰出贡献奖、学院优质教学奖、先进个人和优秀班主任等荣誉。近年来完成了全国农业职业技术研究会重点课题一项和云南省教育科研立项课题一项。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成立后曾任中专部主任、继续教育中心主任、兼农业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农业47003248站)和云南省第210鉴定所副站长、对外交流处长、后勤中心主任等职,现任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系主任。钱林东:男,汉族,云南泸西人,1972年12月生,研究生学历,副教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云南省计算机考试考评员。从教十三年来,先后主讲承担《家畜外科学》、《家畜寄生虫病学》、《兽医药理与毒理学》、《动物性食品卫生检验》等专业课程,畜牧兽医系“双师型”教师,1997年7月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兽医专业;2006年12月毕业于云南农大农业推广专业,获硕士学位;主持过省教育厅科研项目2项,先后在云南农业大学学报、云南省畜牧兽医杂志上发表论文10篇。2003年12月获得学院“优秀班主任”称号,2006年9月获省直机关团工委“优秀共青团干部” 称号,2007年12月-2008年12月二次获省委宣传部等八部门“先进个人”表彰。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成立后曾任院团委书记、学生工作部部长、教务处处长,现任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系党总支书记。

1、Interaction of molybdenum Phosphorus and potassium on yield in Vicia faba,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Combridge),1991年,117(2),署名第一。2、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gar—nitrogen ratio and reproductive organs abscission in faba bean(Vicia faba L),Journal of Agronomy and Crop Science, (Berlin),1993年,170(4),独著。3、Effects of faba bean leaves in different positions on the yield and photosynthetic compensation after defoliation,Journal of Agronomy and Crop Science, (Berlin),1993年,171(2),独著。4、Effects of soil drought during the generative development phase of faba bean on photosynthetic characters and biomass production,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Combridge),1994年,122(2),独著。5、Effect of shading on nodule growth and sugar distribution in faba bean(Vicia Faba L),Journal of Agronomy and Crop Science, (Berlin),1995年,174(2),独著。6、Effect of shading on nodule growth and seed yield in faba been (Vicia Faba L),TA (Trinidad),1995年,72(3),独著。7、Soybean utilization in Sichuan,China,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soybean Prcessing and Utilization Conference,1996年,独著。8、Moisture content and deterioration of soybeans in storage,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soybean Prcessing and Utilization Conference,1996年,独著。9、The technical regulation mechanism and technical selection Principle of multistorey Planting in Hilly area,Paper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Mountain and Hill Areas,1996年,独著。10、Crop Productive Potentilalities along the Anning River Valley and Measures to esploit them,Paper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Mountain and Hill Areas,1996年,独著。11、Effect of drought during the generative development Phase on seed yield and nutrient uptake of faba bean(Vicia L),AJAR1997年,48(3),独著。12、Effect of flower removal on senescence and metabolism of faba bean(Vicia faba L) J X ACollege,1999年,13(1),独著。13、Effects of acclerated aging in storage on soybean quality and seedling growth,The Third International Soybean Processing and Utilization Conference (Ispuc-III),2000年,独著。14、微量元素对蚕豆的生理效应及产量的影响,植物生理学通讯,1984年,20(6),署名第一。15、微肥对蚕豆产量的影响,四川农业科技,1984(4),署名第一。16、蚕豆的生育特点及相应的高产栽培措施,四川农业科技,1985(4),署名第一。17、蚕豆高产生长规律及其栽培技术的研究,四川作物,1985(2),署名第一。18、钼磷钾协同提高蚕豆产量的生理学基础初探,植物生理学通讯,1985年,21(5),署名第一。19、改变源—库比率对蚕豆花荚脱落的影响,植物生理学通讯,1986年,21(1),独著。20、蚕豆净同化率(NAR)与种植密度的关系,耕作与栽培,1986(3),署名第一。21、硬粒小麦种子萌发生理初报,种子,1986(4),独著。22、高产蚕豆主要生理指标与产量的关系,四川农业学报,1987年,2(4),独著。23、蚕豆象对蚕豆种子萌发、 幼苗抗寒及其产量的影响,种子,1987(1),独著。24、蚕豆不同层次叶片对产量的贡献和去叶后的光合补偿作用,植物生理学通讯,1987年,23(1),独著。25、不同光强对蚕豆固氮和糖分布的影响,植物生理学通讯,1987年,23(3),独著。26、高产蚕豆的生长特征及其栽培技术的经济评价,耕作与栽培,1987(6),独著。27、源—库比率对蚕豆营养生长和衰老的影响,植物生理学通讯,1988年,24(2),独著。28、不同蚕豆品种对光照时间的反应,种子,1988(2),独著。29、蚕豆种植密度和种植方式的初步研究,耕作与栽培,1988(6),署名第一。30、遮光对蚕豆花荚形成和脱落的影响,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1988年,13(2),独著。31、高产蚕豆营养特性和群体结构与光能的分布,四川省农作物青年科技优秀论文汇编,1988年,独著。32、不同光照强度下大豆产量和产量结构分析,大豆科学,19887(2),独著。33、蚕豆的生产和科研现状,世界农业,1989(11),独著。34、模拟酸雨对烟草细胞透性和化学成分及产量的影响,农业环境保护,1989年,8(1),独著。35、安宁河中下游农田种植模式与资源利用分析,资源开发与保护,1989年,5(4),独著。36、浅谈作物的最大生产力和实际生产力,植物生理学通讯,1989年,25(6),独著。37、世界蚕豆生产和研究概述,国外农学-杂粮作物,1990(2),独著。38、水分亏缺对蚕豆光合特性影响的初步研究,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1990年,14(3),独著。39、开花、结荚期水份协迫对蚕豆的生理效应,植物生理学通讯,1990年,26(1),独著。40、赤霉素和其他生长剂对蚕豆产量的协同效应,植物生理学通讯,1990年,26(4),独著。41、蚕豆病害研究简介,国外农学- 杂粮作物,1990(3),独著。42、德昌粮菜四熟模式效益和能量分析,资源开发与保护,1990年,6(2),独著。43、间作大豆的竞争性分析,大豆科学,1990年,9(1),独著。44、安宁河中下游区蔗田间作经济和生态效益初步研究,四川甘蔗,1990(1),独著。45、土壤水份胁迫对蚕豆养分吸收的影响,土壤肥料,1991(1),独著。46、模糊隶属法在蚕豆生理生态抗旱鉴定中的作用,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91(2),独著。47、安宁河流域的光温水资源及其生产力潜力分析,资源开发与保护,1991年,7(1),独著。48、高原梗稻光合生理生态的梯度变化,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1996年,15(1),独著。49、高原梗稻光合特性的初步研究,植物生理学通讯,1991年,27(3),独著。50、安宁河中下游甘蔗叶面积与光能分布动态,四川甘蔗,1991(2),独著。51、蚕豆的遗传变异与育种,中国科协第二届青年学术年会四川卫星会议论文集,1995年,独著。52、环境因素变化对蚕豆籽粒充实特性的影响,西南农业学报,1994年,7(2),独著。53、论提高蚕豆产量的生态生理基础,第一届全国青年作物栽培、作物生理学术论文集,1993年,独著。54、蚕豆碳氮含量变化与幼蕾、 花荚脱落的关系,植物生理学通讯,1993年,28(2),独著。55、秋作的资源及效益分析,资源开发与保护,1993年,8(4),独著。656、蚕豆育种目标和育种方法的选择,作物育种探索论文集,1992年,独著。57、蚕豆茎杆和荚果对籽粒产量的贡献,植物生理学通讯,1992年,29(11),独著。58、高原梗稻温光生态特性的梯度变化,云南农业大学学报,1993年,8(4),独著。59、作物高产高效种植的功能目标技术调整,资源开发与保护,1993年,9(2),独著。60、安宁河流域稻田高产高效种植模式及资源利用,资源开发与保护,1993年,9(2),独著。61、不同部位花朵对蚕豆花脱落和产量的影响,植物生理学通讯,1994年,30(3),独著。62、植物激素在蚕豆上的研究与应用,国外农学- 杂粮作物,1994(3),独著。63、提高劳动者素质是农业发展的关键,全国第二届青年农学学术年会论文集,1995年,独著。64、攀西地区农业资源优势及开发对策,1995国际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5年,独著。65、安宁河区作物生产潜力及其挖掘措施,四川省山地丘陵立体农业发展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95年,独著。66、中低产地玉米专用肥增产增收效益分析,耕作与栽培,1995(6),独著。67、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农业必须实行保护和支持,西昌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6年,10(1),独著。68、山地立体农业的种植技术调控机制与技术选择,西昌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6年,10(2),独著。69、确立三层次实践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西昌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6年,10(3),独著。70、遮阴对蚕豆产量及根瘤生长的影响,西南农业学报,1997年,10(1),独著。71、间作大豆高产栽培农艺措施数学模型初探,西昌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7年,11(4),独著。72、作物逆境和抗逆性与应用,西昌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年,12(1),独著。73、攀西地区野生番石榴资源的开发利用,资源开发与利用,1999年,15(5),署名第二。74、攀西野生番石榴自然繁殖特性研究,西昌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13(1),署名第二。75、激光辐射洋葱种子的生物学效应初探,激光生物学报,1999年,8(1),署名第四。76、洋葱性状的回归分析,西昌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13(3),署名第二。77、蚕豆新品种凉胡5号选育研究,西昌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13(2),独著。78、作物逆境和抗逆性,西昌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12(1),独著。79、玉米亩产超1000kg配套栽培技术研究,西昌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13(4),署名第二。80、贮藏期间加速老化对大豆品质和个体发育的影响,西昌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14(1),独著。81、高梁高产配套技术试验研究,西昌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14(2),署名第三。82、蚕豆新品种“凉胡6号”的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西昌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14(3),独著。83、环境因素对蚕豆花荚形成和脱落的影响,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1年,19(4),独著。84、少数民族地区高校面向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高等农业教育,2002(12),署名第一。85、应对入世挑战寻求对策措施,西昌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16(2),独著。86、中国大豆食疗的历史发展和疗效特点,西昌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17(1),独著。87、民族地区高等农业专科学校实施学分制方案初探,高等农业教育,2003(8),署名第一。88、攀西黄皮洋葱品种的筛选初报,西昌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17(3),署名第二。89、葛藤的繁殖方法及栽培技术,西昌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17(4),署名第二。90、中国葛藤种质资源及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林业科技,2004年,29(4),署名第二。91、攀西野生葛藤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国林副特产,2004(6),署名第二。92、葛藤的饲用价值及其在攀西地区畜牧业中的应用,资源开发与市场,2004年,21(1),署名第二。93、更新观念,明确任务,真抓实干,把西昌学院建成知名的本科院校,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17(1),独著。94、人类活动与生存环境,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19(1),独著。95、蚕豆抗营养因子研究,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19(2),独著。96、抓住机遇,求真务实,迎接本科教学水平合格评估,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17(2),独著。97、Co-v射线辐照剂量对蚕豆诱变效应的研究,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23(4),署名第二。98、漆树的生物学特性及繁殖栽培要点,中国林副产品,2005(5),署名第二。99、番石榴的综合利用现状及发展前景,中国林副产品,2005(6),署名第二。100、美国和加拿大大学管理特点、挑战及启示,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19(3),独著。101、番石榴变异类型在攀西地区的发现及其意义,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19(3),署名第二。102、不同生态区蚕豆品种的光合特性研究,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署名第一。103、西昌学院“十一·五”事业发展规划编制的背景和特色,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20(1),独著。104、光照、温度和水分对野生荞麦光合速率的影响,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20(2),署名第一。105、试论立体农业的能量利用和物质循环,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20(4),独著。106、小豆新品系“XH995”多点试验产量稳定性分析,杂粮作物,2006年,26(3),署名第三。107、四川省凉山州野生荞麦资源的特征和地理分布研究,作物杂志,2006年,(5),署名第二。108、芸豆花荚期不同层次叶片对产量的贡献,西北农业学报,2006年,15(5),署名第二。109、正确理解和谐社会的内涵,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18(4),独著。110、试论立体生态农业的可行性和合理性,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1(1),独著。111、审时度势,把握机遇,确保本科教学质量,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9(2),独著。112、管理无小事,细节是成功,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1(2),独著。113、中国四川荞麦属(蓼科)新种—花叶野荞麦,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1(2),署名第一。114、关键在于抓落实,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1(3),独著。115、不同生态区蚕豆品种的光合特性研究,《攀西地区增粮增收关键技术研究》,2007,署名第一。116、凉山野生荞麦资源的特性与地理分布研究,成都大学学报,2007,27(2),署名第二。117、四川凉山地区野生荞麦资源的原生境和主要分布中心研究,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7(2),署名第二。118、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Habitats of There New Species of the Fagopyrum (Polygonaceae) in Panxi Area of SC Advances in Buckwheat Research,Proceedings of the 10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B Northwest A & F University(NWAFU),2007,署名第二。119、Varietal Differences among the Buckwheat Cultivars in Canada and Japan in the Long-day Condition before Flowering Followed by the Short-day Condition, Proceedings of the 10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B Northwest A & F University(NWAFU),2007,署名第三。120、攀枝花市野生荞麦种质资源考察研究,现代农业科技,2007,(9),署名第二。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

孙天华,河南农业大学常务副校长,分管校长办公室、计划财务处、发展规划处(高教研究所)、信息化管理处(现代技术教育中心)、图书馆、学报编辑部,协助校长管理新校区建设等工作

一、论文 李 奎, 康相涛, 刘 英, 孙桂荣 固始鸡免疫器官内细胞凋亡基因Fas和FasL的动态表达[J] 中国农业科学,2008,41(5):1489~ 李 奎,谢定秦,李育良,庄志业,高亚林 狗肾上腺交感节前神经元在脊髓内的定位及节段性分布-HRP法研究[J] 畜牧兽医学报,1994,25(3):256~ 李 奎, 康相涛, 刘 英,李 明, 孙桂荣 固始鸡中枢免疫器官细胞和自然凋亡细胞超微结构研究[J] 畜牧兽医学报,2007,38(1):89~ 李 奎, 李 明, 康相涛, 刘 英, 孙桂荣 固始鸡免疫器官内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ax和Bcl-2的动态表达[J] 畜牧兽医学报,2008,39(7):967~ 李 奎, 孙桂荣, 康相涛, 刘 英, 刘忠虎, 李春丽, 李 明, 王永才 固始鸡免疫器官内细 胞增殖动态变化[J] 中国兽医学报,2008,28(8):953~ 李 奎, 王永才, 康相涛, 刘忠虎, 李春丽, 李 明, 孙桂荣, 刘 英 固始鸡免疫器官内T淋巴细胞亚群动态变化研究[J] 中国兽医学报,2009,29(10):1315~ 李 奎, 李 明, 康相涛, 刘 英 固始鸡脾脏内淋巴细胞自然凋亡超微结构研究[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 35(8):55~ 李 奎, 刘 英, 康相涛 主要凋亡基因对细胞凋亡的调控[J] 解剖科学进展,2007,13(1):62~65, 李 奎, 方丽云, 李建华, 刘 英, 康相涛 家禽免疫器官细胞凋亡研究进展[J] 畜牧与兽医,2007,39(5):58~ 李 奎, 李建华, 方丽云, 王 超, 刘 英, 康相涛 细胞凋亡基因p53在固始鸡免疫器官内的表达及其生理意义[J] 中国农学通报,2007,23(7):1~ 李 奎,谢定秦,李育良,庄志业,高亚林 狗肾上腺交感节后神经元的定位研究[J] 解剖学杂志,1993,16(4):357~ 李 奎,肖传斌,张书松等 投射于肾上腺神经元的定位研究[J] 解剖科学进展,1996,2(1):66~ 李 奎,张书松,肖传斌,靳向阳,刘 英 狗肾脏感觉神经的来源[J] 解剖科学进展,2005,11(3):220~ 李 奎,谢定秦,李育良,庄志业,高亚林 狗肾上腺初级感觉神经元的定位(HRP法)研究[J]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92,26(4):392~394, 李 奎,肖传斌,张书松等 山羊肝外胆道和十二指肠局部解剖学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6,30(3):261~ 李 奎,肖传斌,张书松,张龙现,刘 英 狗肾脏交感节后纤维来源的研究[J]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40(6):643~ 李 奎,刘 英 肾上腺,肾脏交感神经低级中枢及外周神经元定位研究进展[J] 动物医学进展,2005,26(8):16~ 李 奎,褚雪吟,康相涛,孙桂荣,靳向阳 固始鸡免疫器官指数的发育规律研究[J]动物医学进展,2009,30(11):54~ 李 奎,肖传斌,张书松,刘忠虎,靳向阳 家畜解剖学本科教学若干问题的探讨[J] 解剖科学进展,2011,17(3):54~56二、著作 畜禽解剖学[M] (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09年11月 高等教育出版社 副主编 动物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M] 2001年1月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副主编 家畜解剖学[M] 1993年4月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参编 畜禽解剖学[M] 2005年7月 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编 动物病理学[M] 2001年1月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参编 新编实用兽医手册[M] 2002年1月 中原农民出版社 参编 猪病诊断与防治[M] 2000年5月 中国农业出版社 参编 动物生物学野外实习指导[M] 2007年6月 郑州大学出版社 参编

陈锋是河南农业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5篇,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国家一级学报论文14篇,累计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获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青年五四奖章”、河南省青年科技领军人物、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等荣誉称号。

  • 索引序列
  •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
  •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是
  •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级别
  •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
  •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