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语言科学编辑部是干嘛的呀

语言科学编辑部是干嘛的呀

发布时间:

语言科学编辑部是干嘛的呀

就是杜泽杂志的市场调研 审稿等

你问的这个编辑是这种工作吗?这个工作范围挺广的。其实有时候比如说文秘,他也是编辑,嗯,他是舍不看等等领域都是编辑。

一般是报纸刊物负责市场调研,选题开发,选题列选,选题报批,约稿,出版合同,审稿,成本开支估算,发稿,审读校样,签发付印样,审读样书,结算稿费等事务的部门。

找工作吗

语言科学编辑部是干嘛的

就是编辑一些东西 如校报 校刊之类的 还会搞一些活动 写一些东西

你问的这个编辑是这种工作吗?这个工作范围挺广的。其实有时候比如说文秘,他也是编辑,嗯,他是舍不看等等领域都是编辑。

编辑部一般是负责报纸刊物、电台、电视台等媒体的市场调研,选题开发,选题列选,选题报批,约稿,出版合同,审稿,成本开支估算,发稿,审读校样,签发付印样,审读样书,结算稿费等事务的部门。根据出版方针任务和媒体的播放任务,结合本编辑部所承担的专业,提出长远的选题规划,近期的发稿计划,联系作、译者,组稿,审稿,加工修改稿件,按期发稿,同时还要经常注意与本专业有关的国内外学术界情况,了解播放内容、出版动态,听取作、译者和读者的反映,培养和提高室内编辑工作人员的思想水平和业务修养。因此,编辑部既是贯彻本社出版方针、保证出版物质量的关键部门,也是培养有专业特长的编辑人员的培训部门。编辑部是媒体和出版社内编辑、出版、发行三个环节中最关键的一环。编辑部力量的强弱,工作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媒体和出版物的质量,甚至影响到出版社、电台、电视台等媒体的兴衰。

从我刚工作一直到现在,身边很多人听说我的职业是“编辑”时,都会问:哪些书是你写的?哪个报纸或杂志上哪篇文章是你写的?甚至有很多作者,都常常把编辑和校对混为一谈。确实,很多人并不知道编辑究竟是干什么的。 那么,如果你想成为一名作者,不管是专业的还是业余的,只要你想跟出版社打交道,更直接地说,想出书,那最好先了解一下编辑到底是干什么的。 首先,我得强调一点,编辑是个独立性很强的工作,除了一些共同的基本功外,其实很多编辑的方向、专长及工作方式都是“小同大异”的。就我个人的经验,我觉得一个标准的编辑职能如下:1、选题策划 即由编辑提出出版创意。择其要点简单说,这里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出版社的实际情况、出版方向、专长、发行渠道等;图书市场的“风向”,什么“风”已经刮过去了,现在正在刮什么“风”,接下来可能会刮什么“风”等,说白了,就是掌握同类书情况及目标读者群的情况;选题的可操作性,包括组稿的难度、出版时间限制、编辑加工的难度、发行渠道兼容度、宣传营销难易度等。然后是做选题策划报告,这里要包括为什么要做这样一本书、市场同类书情况、作者情况、市场预期、书稿特色、装帧形式、营销策略,有的也包括书稿内容提要、提纲及样章等。只有选题真正成熟、具有可行性及良好的市场前景,才有可能通过出版社的选题讨论会,进入下一步操作。2、组稿 这是从空想走向实践的第一步。组稿的方式有很多,传统的出版基本完全靠编辑的人脉,所以要求编辑社会交往能力强,必须手勤、嘴勤、腿勤,即经常出差参加各种学会、论坛、笔会等,以结识更多的作者;多给作者打电话、写信,以加强与作者的联系,同时扩大自己的作者队伍及关系网。所以,传统的组稿方式往往是编辑做好选题策划报告,然后从自己已经掌握的作者资源中寻找合适作者,或者根据书稿需要去结识新作者约稿。因此,传统的出版多是“约稿”性质的。 而现在,编辑工作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因为有了网络,编辑与作者的联系更方便了,大量书稿也出现在网络平台上,很多编辑完全成了寻找者,只要泡在网上或者跟网站直接挂钩,就可以获得大量的信息及书稿。3、审稿 一部书稿拿到手里以后,首先通读,判断稿件是否符合选题设计思路或者稿件是否具有出版价值。如PASS,进入一审,即责任编辑按照出版规范进行审稿,这里包括政治、思想方面、出版规范方面(编排体例等)、语言文字方面(逻辑、文字、标点等)。如原稿水平较高,编辑则省力一点,如原稿水平较差,那就看编辑怎么做了,负责任的编辑会具体指出书稿中的所有问题,然后回给作者修改,有时候,作者反复修改不好的地方,在经过作者同意后,编辑也会亲自捉刀——这种事我干过很多次了。所以说,编辑经常自诩为“为他人做嫁的工作”。 正规出版社是“三审三校制”,责任编辑一审完办理发稿手续,然后将书稿、审读意见等提交二审(编辑室主任或具有副高职称以上编辑),二审后将书稿及两个审次审读意见提交三审(总编、副总编或具有正高职称以上编辑)。三审通过以后,将书稿交排版公司排版,然后进入校对流程,一校通常是校对排版公司出来的校样与原稿的差异(因为传统印刷都是用铅字排版,很容易出错),然后校样返回给责任编辑,编辑认定校对提出的问题后,退还给排版公司改错、出二校样,然后给校对,进行二校,还是进行“比校”,然后再给编辑认定、退给排版公司改错出三校样,最后一校通常由有经验的校对进行读校。然后退还给责任编辑,经认定后,退给排版公司改错,出付印清样、软片,编辑开付印手续,到出版部门准备付印。4、装帧 编辑是一本书的全程操盘手,一般在一审后,就会联系美术编辑做封面,美术编辑会根据责任编辑提的要求和相关资料进行设计,设计完后由编辑认定,编辑满意了,美术编辑进行拼版,然后出软片。 版式设计,传统出版里,版式设计一般由出版科人员完成,也是需要由责任编辑提出要求并最后验收。不过现在,一般版式设计也会交给美术编辑甚至责任编辑自己做——这事我也经常干。5、付印 封面、内文软片齐了以后,一起交给出版科,包括用纸、工艺等,在流程中应该都已经确定,由出版科给印刷厂开付印单。出书以后,责任编辑还要核对样书、给作者开稿费、寄样书等。6、营销这个规模可大可小,根据实际需要决定。 小的营销,可能只需要在出书以后,在媒体或网络发发书评、给发行部门、图书出版年鉴等提供一些文字资料等。 大的营销,有时候从书稿还没进入流程就开始运作,比如前期造势、制造新闻事件等,到出书以后的作者签售、发行推广会等等,这里手段就太多了。7、编辑工作量 之所以单独提出来说,是因为想让大家明白,编辑一年到底要干多少活。前面的“审稿”里,其实就是简单介绍了一下出版流程,但实际上,还有很多琐碎的工作没有来得及说,所以,一本书,如果正常操作的话,按照出版社的标准速度,至少需要两三个月时间。而这还是指普通的本版书,如果向后面说的,搞大营销的话,可能要占编辑更大的精力。而在出版社,一般的编辑一年至少要出版三本以上的本版书,或者有畅销书,能完成出版社的利润指标。所以,编辑这个活,看似不坐班,但实际上,一年到头、一天到晚,都没有闲着的时候。时间不早了,想到这些就先写这些,以后想到了再补充。

语言历史论丛编辑部是干嘛的呀

《语言学论丛》语言学论丛》是中国国家教育部所属文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主办的定期性系列学术集刊(以书代刊),刊登海内外有关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现代汉语、汉语史、汉语方言和文字学方面的学术论文,以及上述领域的严肃的学术评论。集刊实行双向匿名审稿制。办刊宗旨:提倡汉语研究与理论探索相结合,汉语的本体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汉语的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相结合、标准语研究与方言研究相结合,以此来推进二十一世纪汉语语言学的发展,使汉语语言学在国际学术界具有更大的影响和更高的地位。历史沿革:《语言学论丛》的前身是创办于1957年、由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专业主编的《语言学论丛》,属不定期同仁刊物,已出版25期。从2001年的总第26期起改为北大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的面向国内外征稿的学术集刊。细节描述:自26辑期改为小16开本,每辑30万字,半年一辑,由商务印书馆(北京)在每年的6月和12月出版,至2008年底已出版到第38辑。组织机构:新刊《语言学论丛》实行编辑委员会指导下的主编责任制,编委会由国内外知名学者组成,主编先后由本中心资深教授林焘、陆俭明担任。编委会下设编辑部处理日常事务,编辑部由本中心中青年教员组成,并从本中心的硕士或博士长期聘用编辑助理一人。工作流程:《语言学论丛》恪守学术自由的原则,鼓励学术争鸣;实行双向匿名审稿制度。 获匿名审稿通过的稿件,再经过编委会和编辑部在京成员集体会议,决定每辑入选稿件和篇目排列次序。学术地位:2003年,《语言学论丛》入选欧洲科学基金人文科学标准委员会(Standing Committee for the Humanities, European Science Foundation)颁布的刊物索引目录。该索引是为评价欧盟所有国家人文学科科研提供统一标准而设立的,相当于欧盟的A & HCI。该委员会历时三年对全世界以不同语言出版的语言学刊物进行文献学分析,引用率较高的85种刊物入选名录。其中以中文出版的语言学刊物入选的只有三种,《语言学论丛》是其中之一。2005年CSSCI设立集刊类索引目录以来,《语言学论丛》每年入选并每年名列按引用率排名的第一名。

语言科学编辑部是干嘛的呢

从我刚工作一直到现在,身边很多人听说我的职业是“编辑”时,都会问:哪些书是你写的?哪个报纸或杂志上哪篇文章是你写的?甚至有很多作者,都常常把编辑和校对混为一谈。确实,很多人并不知道编辑究竟是干什么的。 那么,如果你想成为一名作者,不管是专业的还是业余的,只要你想跟出版社打交道,更直接地说,想出书,那最好先了解一下编辑到底是干什么的。 首先,我得强调一点,编辑是个独立性很强的工作,除了一些共同的基本功外,其实很多编辑的方向、专长及工作方式都是“小同大异”的。就我个人的经验,我觉得一个标准的编辑职能如下:1、选题策划 即由编辑提出出版创意。择其要点简单说,这里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出版社的实际情况、出版方向、专长、发行渠道等;图书市场的“风向”,什么“风”已经刮过去了,现在正在刮什么“风”,接下来可能会刮什么“风”等,说白了,就是掌握同类书情况及目标读者群的情况;选题的可操作性,包括组稿的难度、出版时间限制、编辑加工的难度、发行渠道兼容度、宣传营销难易度等。然后是做选题策划报告,这里要包括为什么要做这样一本书、市场同类书情况、作者情况、市场预期、书稿特色、装帧形式、营销策略,有的也包括书稿内容提要、提纲及样章等。只有选题真正成熟、具有可行性及良好的市场前景,才有可能通过出版社的选题讨论会,进入下一步操作。2、组稿 这是从空想走向实践的第一步。组稿的方式有很多,传统的出版基本完全靠编辑的人脉,所以要求编辑社会交往能力强,必须手勤、嘴勤、腿勤,即经常出差参加各种学会、论坛、笔会等,以结识更多的作者;多给作者打电话、写信,以加强与作者的联系,同时扩大自己的作者队伍及关系网。所以,传统的组稿方式往往是编辑做好选题策划报告,然后从自己已经掌握的作者资源中寻找合适作者,或者根据书稿需要去结识新作者约稿。因此,传统的出版多是“约稿”性质的。 而现在,编辑工作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因为有了网络,编辑与作者的联系更方便了,大量书稿也出现在网络平台上,很多编辑完全成了寻找者,只要泡在网上或者跟网站直接挂钩,就可以获得大量的信息及书稿。3、审稿 一部书稿拿到手里以后,首先通读,判断稿件是否符合选题设计思路或者稿件是否具有出版价值。如PASS,进入一审,即责任编辑按照出版规范进行审稿,这里包括政治、思想方面、出版规范方面(编排体例等)、语言文字方面(逻辑、文字、标点等)。如原稿水平较高,编辑则省力一点,如原稿水平较差,那就看编辑怎么做了,负责任的编辑会具体指出书稿中的所有问题,然后回给作者修改,有时候,作者反复修改不好的地方,在经过作者同意后,编辑也会亲自捉刀——这种事我干过很多次了。所以说,编辑经常自诩为“为他人做嫁的工作”。 正规出版社是“三审三校制”,责任编辑一审完办理发稿手续,然后将书稿、审读意见等提交二审(编辑室主任或具有副高职称以上编辑),二审后将书稿及两个审次审读意见提交三审(总编、副总编或具有正高职称以上编辑)。三审通过以后,将书稿交排版公司排版,然后进入校对流程,一校通常是校对排版公司出来的校样与原稿的差异(因为传统印刷都是用铅字排版,很容易出错),然后校样返回给责任编辑,编辑认定校对提出的问题后,退还给排版公司改错、出二校样,然后给校对,进行二校,还是进行“比校”,然后再给编辑认定、退给排版公司改错出三校样,最后一校通常由有经验的校对进行读校。然后退还给责任编辑,经认定后,退给排版公司改错,出付印清样、软片,编辑开付印手续,到出版部门准备付印。4、装帧 编辑是一本书的全程操盘手,一般在一审后,就会联系美术编辑做封面,美术编辑会根据责任编辑提的要求和相关资料进行设计,设计完后由编辑认定,编辑满意了,美术编辑进行拼版,然后出软片。 版式设计,传统出版里,版式设计一般由出版科人员完成,也是需要由责任编辑提出要求并最后验收。不过现在,一般版式设计也会交给美术编辑甚至责任编辑自己做——这事我也经常干。5、付印 封面、内文软片齐了以后,一起交给出版科,包括用纸、工艺等,在流程中应该都已经确定,由出版科给印刷厂开付印单。出书以后,责任编辑还要核对样书、给作者开稿费、寄样书等。6、营销这个规模可大可小,根据实际需要决定。 小的营销,可能只需要在出书以后,在媒体或网络发发书评、给发行部门、图书出版年鉴等提供一些文字资料等。 大的营销,有时候从书稿还没进入流程就开始运作,比如前期造势、制造新闻事件等,到出书以后的作者签售、发行推广会等等,这里手段就太多了。7、编辑工作量 之所以单独提出来说,是因为想让大家明白,编辑一年到底要干多少活。前面的“审稿”里,其实就是简单介绍了一下出版流程,但实际上,还有很多琐碎的工作没有来得及说,所以,一本书,如果正常操作的话,按照出版社的标准速度,至少需要两三个月时间。而这还是指普通的本版书,如果向后面说的,搞大营销的话,可能要占编辑更大的精力。而在出版社,一般的编辑一年至少要出版三本以上的本版书,或者有畅销书,能完成出版社的利润指标。所以,编辑这个活,看似不坐班,但实际上,一年到头、一天到晚,都没有闲着的时候。时间不早了,想到这些就先写这些,以后想到了再补充。

就是杜泽杂志的市场调研 审稿等

负责杂志或报刊的市场调研,选题开发,选题列选,选题报批,约稿,出版合同,审稿,成本开支估算,发稿,审读校样,签发付印样,审读样书,结算稿费等事务。

编辑工作的主要负责人为主编或总编辑(总编)。研究编辑基础理论、编辑活动规律及编辑实践管理的综合性学科,属于人文科学范畴。编辑工作是现代出版事业的中心环节。编辑的分类包括两种,文字编辑和美术编辑。前者主要负责行文措辞、知识点描述、内容结构,后者则需要揣摩分析著作的选题、中心思想、学术真伪、理论价值,所以编辑具有专业偏向性,比如文学、教育学、哲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都有相关的编辑工作。编辑不仅需要读懂某一种类型的图书还要能够评审一类专业性内容。一本书、一份论文、一篇文章的出版或是发表与否,编辑有决定性作用。除了一般工作上所需的细心、敏锐观察力、良好沟通、清晰逻辑与分析能力之外,也需要有灵活的脑袋可以有源源不绝的创意想象,当然,最基本的文字撰写能力也是会被要求的。扩展资料:编辑是一座桥梁,桥的这头连着读者,桥的那头连着作者。编辑是一份严谨、细致而繁杂的工作,更需要在工作中追求精益求精。编辑工作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需要在三尺桌面上对稿件反复推敲、修改、加工整理。工作繁杂琐碎,需要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编辑工作主要体现在策划、审稿、编辑加工、版面接排等各环节上,日常工作量大。作为编辑,必须时刻秉承精益求精的理念,充分运用自身的知识储备以及工作经验,从学术动态以及市场需求的角度出发,对稿件的学术水平、科研价值、规范度等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并对其进行科学的取舍。编辑的能力包括丰富的专业知识、较为高超的编辑水平,以及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在新事物、新名词层出不穷的今天,一名优秀的编辑不能停止对新知识和新技能的追求,应不断学习、与时俱进、优化改进、勇于创新,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我们在工作中应坚持工匠精神,兢兢业业,求真务实,将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很好地相结合,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基础知识、编校知识,努力成为一名一专多能的复合型编辑。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技近乎道:对编辑工作中工匠精神的思考

地球科学编辑部是干嘛的呀

专业方向:地理科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注:可授理学或管理学学士学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注:可授理学或管理学学士学位)地理信息科学地理科学专业毕业出来做什么:地理教师进入公司或规划设计院,做旅游规划、城乡规划,土地资源开发与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开发等工作(例如著名的北京超图信息公司等)。 气象局、环境保护局,水文水利厅(局),国土资源厅(局)(专业主要为自然地理学、城市规划等) 进入各大研究所(大部分要求地理专业硕士学位及以上,各专业均需求)扩展资料:地理学专业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地球表层(包括岩石圈、土壤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和人类圈及其相互作用)系统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2.掌握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地图、野外观测、实验室分析模拟等现代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能,具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经济、历史的基本素养;3.能应用现代地理科学基础理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科学问题和实践问题,了解相关领域的基本进展和社会需求,能在教师指导下从事基本的理论研究或应用研究;4.掌握教育学基本理论和地理教学法,具备优秀的表达能力,能运用可视化等现代教学手段开展地理教学工作;5.具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身心,能胜任野外考察,具有人文社科基础知识和人文修养,善于团队合作。6.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并达到规定的等级。地理学专业需要学习的核心理论知识包括:核心知识领域:天文学、地质学、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区域地理学、3S(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科学与技术、地理教学论;核心专业实验包括:区域综合地理野外实习、地理信息系统、遥感与卫星导航定位应用综合实习、题地图编制、可视化教学设计。此外,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地质地貌野外实习、气象与气候学实习、水文学实习、土壤植物野外实习、人文地理野外实习、地理教学实习等。培养规格——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并掌握地理科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潘云唐(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49)摘要 本文着重介绍了三套大型科学家传记丛书,即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科学及传记大辞典》中间产物和《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尤其对其中的地球科学家特别是地质学家传记内容做了较详细的阐释,充分肯定其对充实地球科学文化宝库所起的重大作用。此外,也附记了若干地球科学家传记内容的工具书,全面回顾了这方面内容出版的历史与现状。关键词 地球科学家 传记 地球科学文化地球科学家是地球科学的主体,地球科学家与劳动人民一起创造了系统完整的地球科学,也缔造了光辉灿烂的地球科学文化。地质学家在地球科学家中占据了相当大一部分。我国广大地质工作者,在党的教导下,处处体现出“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的“三光荣”精神,他们当中,能成长为地质科学“大家”乃至“大师”的更是发扬“三光荣”精神的楷模。例如,李四光早年在美国伯明翰大学获硕士学位后,谢绝该校老师的高薪聘请,立即回到北京大学任地质系教授,献身祖国地质事业。黄汲清1942年冬率中央地质调查所新疆石油地质调查队去新疆,冒着零下二三十度的严寒在野外工作。谢家荣被称之为“矿床学巨匠”,“找矿最多的人”。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大力宣传科学家们在四化建设中的伟业勋功,充分弘扬他们爱国、拼搏、献身的高风亮节,科学家的传记出版物丰富多彩,版本成百上千,尤其有若干大型科学家传记的出版工程更为引人注目。本文试图对若干主要的传记工程作一些探讨。1985年6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作出决议,要编纂《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丛书。这是一部史实性的文献,它以介绍中国近、现代科技人物为主线去反映中国科技发展的进程。本丛书通过为中国著名科技专家立传,记载他们的生平,凸显他们对祖国乃至对全人类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为研究中国科技史提供史料,并从中总结经验与教训。这套丛书是文献性、学术性、思想性、工具性、可读性、可查性相统一的,对于科技领导与管理工作者、科技工作者、科技史研究者、科普工作者、高等院校师生等都有很大的阅读和参考价值。这套丛书气度不凡,它首先分为四大板块(四大编):理学编、工学编、农学编、医学编,前者是基础科学,后三者是应用科学,工学编后来又改称“工程技术编”。编以下再分卷,以上四大编的卷数依次是6、12、7、5卷,共计30卷,后来又增加了两卷,共32卷。卷以下为册,不分“上、下”或“上、中、下”,而是第1、2、3…直至第n册,迄今为止已出了约70册,最多的是理学编化学卷(4册);其次是理学编地学卷、物理卷和农学编园艺卷(均为3册)。这里着重谈谈理学编·地学卷,第一任主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刘东生,他也是总编委会委员、理学编编委会副主任,同时在三级编委会担任职务,他对地学卷尤其抓得很紧,他多次主持召开编委会议、讨论编写体例,入传人的入选标准,先后缓急、材料收集整理、内容详略取舍,等等。每次开完会都叮嘱该卷“前言”之执笔人一句:“云唐,根据刚才的讨论,再修改一次吧!”他每次都对修改稿进行审阅把关,终于圆满通过。“前言”最后说:“本书的任务正是为了以伟大科学家光辉榜样的无穷力量,去传社会主义之道,授科学技术之业,解人生道路之惑,铸伟大民族之魂。我们以献身这一伟大事业而自幸、自豪,更感任重道远”。他也频繁地与两三位执行编委开小会,对每一篇传稿的“导言”及重要内容仔细推敲,直到大家满意为止。他在任时,此卷共出了三册,共132万字,入传人123位,其中院士82人,占7%,地质学家83人,院士56人,占5%。刘东生院士2008年以91岁高龄辞世,他为地球科学家传记工程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永为人们所纪念。第二任主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地学部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孙枢,他在刘东生院士原有工作基础上,继续抓紧运作,目前又凑齐了七八十篇传稿,第4、5册有望相继发出,争取在今明两年内出版。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社策划了另一个大型科学家传记工程,他们打算仿效美国出版的《科学家传记辞典》(“Dictionary of Scientfic Biography”,简称“DSB”,此书为大16开硬皮精装本,按传主姓氏英文字母排列,共有多本,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文献情报中心开架阅览,占了整整一格书架,非常气派)编纂一套《科学家传记大辞典》,计划收入中外各专业科学家约8000人的传记,总字数约2000万,平均每一篇目两三千字。该书主编是当时的中国科学院院长卢嘉锡,副主编有严东生、周光召、吴文俊、王缓琯、涂光炽、吴阶平、苏世生,等等。1988年8月召开了总编委会第一次会议,讨论了各项大政方针。科学出版社也相应设立了《科学家传记大辞典》编辑组,从事具体运作。90年代上半期,他们出版了3个系列的中间产品。一是《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2册,共200多人,未分专业(古代专业分工还不那么明确),主要由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专家们完成。二是《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6册,共计679人,每册都按专业分,依次是:“数学、力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农学”、“医学·药学”、“工程技术”。这当中“地学”共126人,地质学家78人,地质学家院士61人。三是《世界著名科学家传记》,这是按专业分的,“地学家”分册主编是孙枢院士,只出了一册,收录26名外国地学家传,其中地质学家15人。后来,由于经费不足等原因,将中间产物的篇目串编成《科学家传记大辞典》的计划中途夭折了,然而这些中间产物本身也留下了珍贵的科学史料。本世纪初,著名科学家钱伟长院士向党中央打报告,请求编纂《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大型丛书,得到党和政府支持,被列为国家重点出版图书规划项目,由他任总主编,按专业分了约20个卷,由科学出版社成立专门的编辑室来运作,经过五六年的努力,到目前已基本出齐。其中《地学卷》主编是孙鸿烈院士,副主编是李廷栋、周秀骥、郑度院士,有15名编委(包括正副主编在内),都是院士,此卷有“地质学”、“古生物学”、“地理学”、“地球物理学”、“大气科学与海洋科学”5个分册(“地质学分册”有两本)总共收入约300位地学家的传,其中地质学家167人(包括“地质学分册”一、二册共129人、“古生物分册”38人)。这三套大丛书都是选载顶尖级科学家的传记,所以人传人至少百分之七八十是重复的,他们传记的基本内容不可能改变,但是作者都能在文字语句上、表达方式上错开、内容详略取舍也各有侧重,所以绝不会雷同,各有其重要的参考价值。这三套大丛书中,第二、三套都是一次性的,出版之后就基本告一段落。只有第一套丛书是永续的、持续不断地出下去,要体现中国科协是“中国科技工作者之家”的精神,把一代一代的中国科学家的传记都提供给世人参考,永远与中国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相伴随,反映出中国科学事业各个阶段的特点。此外,还有很多科学家传记的工具书,每人只有数百字到一两千字的条目,也是便于科技工作者随时查阅的,例如,改革开放之初(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上半期),北京语言学院(现北京语言大学)一批中青年教师编纂了《中国科学家辞典》共5册,由山东科技出版社出版;1989年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王恒礼、王子贤、李仲均编著的《中国地质人名录》,共收录了地质学家366人的词条;1990年3月,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中国科学院兰州文献情报中心和中国科学院地学情报网编纂的《中国科学院地球科学家名录》(执笔人为刘全根、张成权、张延敏、潘云唐等),此书共收录中国科学院系统地学家1686人,其中多一半是地质学家;1994年7月,气象出版社出版了《中国当代地球科学家大辞典》(名誉主编为谢义炳,主编为刘式达),收入了中国(包括港、台)地球科学家3625人的词条,其中地质学家(包括地质学家、煤田地质学家、石油地质学家、冶金地质学家)约2000人;2006年,地质出版社出版了大型工具书——《地球科学大辞典》,其“基础学科卷”中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地学家院士总表,又收录了中国地学家词条173人,其中地质学家114人,收录外国地学家173人,地质学家也占了一多半。从以上丛书和辞书中有很多珍贵的史料,说明地质学家爱国、拼搏、奉献等优秀品质,更集中反映了新中国时期的地质学家“以献身地质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的“三光荣”精神,对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都有很大的教育和鼓舞作用。参考文献王恒礼,王子贤,李仲均中国地质人名录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中国科学院兰州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院地学情报网中国科学院地球科学家名录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黄汲清,何绍勋主编中国现代地质学家传(第一卷)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科学家传记大辞典》编辑组编,卢嘉锡主编1991~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第一—六集)北京:科学出版社孙枢主编世界著名科学家传记,地学家北京:科学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编,刘东生主编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第一册)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编,刘东生主编2001~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第二—三册)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地球科学大辞典》编委会编地球科学大辞典·基础学科卷北京:地质出版社钱伟长总主编,孙鸿烈本卷主编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地学卷·地质学分册北京:科学出版社

1、中学教师(初中、高中地理教师;) 2、大学教师(城乡规划、旅游方向,大部分要求地理专业学士学位及以上) 2、城乡规划研究院(大部分要求地理专业硕士学位及以上,专业主要为城市规划、地理信息系统等) 3、国土资源厅(局)(大部分要求地理专业硕士学位及以上,专业主要为自然地理学、城市规划等) 4、公司(例如大名鼎鼎的北京超图信息公司等,大部分要求地理专业硕士学位及以上,研究方向主要为城市规划、地理信息系统等) 5、水文水利厅(局)(大部分要求地理专业学士学位及以上,专业主要为自然地理学等) 6、环境保护局(大部分要求地理专业学士学位及以上,专业主要为自然地理学,研究方向为综合地然地理等) 7、气象局(大部分要求地理专业学士学位及以上,专业主要为自然地理学,研究方向为气候学等) 8、研究所(大部分要求地理专业硕士学位及以上,各专业均需求)

《缤纷的生命》([美]爱德华·威尔逊)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资源链接:链接:-lWVtuFaQYAyBmSyPg 提取码:yc7i书名:缤纷的生命作者:[美]爱德华·威尔逊译者:金恒镳豆瓣评分:6出版社:中信出版社·新思文化出版年份:2021-5页数:486内容简介:★爱德华·威尔逊典藏作品。一曲博物学家对地球缤纷生命的赞歌。★达尔文《物种起源》最佳续篇,媲美《寂静的春天》的环保作品,“生物多样性”开山之作。=============================================================【内容简介】我不想就拯救地球对人们进行说教,只想与众人分享自然世界的趣味。它是我们的归属之地。保护自然,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爱德华•威尔逊这是一场生命的盛大冒险,威尔逊带领我们从洪荒一路走来,攀上热带雨林的浓密树冠,潜入神秘深邃的海底世界,看蚂蚁、蝴蝶、飞鸟、浮游生物等纷纷登场,上演一部辉煌伟大、异彩纷呈的地球生命演进史诗。从基因到物种再到生态系统,威尔逊以生物学家的博学多识、孩童般对自然之美的热情追逐,以及优美典雅的文字,勾勒出地球生命变迁的脉络,细致描绘了地球生命图景中教人屏息的绚丽景观。地球上的物种古老、独特而珍贵,每一个都是千百万年进化的杰作。地球生命既坚强又脆弱,历经五次大灭绝,从绝境中新生、繁衍、变异,才成就了自然界的丰富瑰丽。如今,它们却在人类的手中迅速凋零。威尔逊提醒我们,生物的多样性是维系世界之钥,更是驱动着生物进化的活力。人类应当回归为自然的一份子,珍视生命多样性这个宝藏。这是一部只有博物学家才能写就的精彩之作,被媒体赞誉为“自《寂静的春天》以来ZUI重要的HUAN保著作”。翻开这本书,它将以科学的理性与人文的真诚,撼动你的心灵。=============================================================【编辑推荐】“ZUI后的博物学家”、生物多样性之父、两届普利策奖得主爱德华·威尔逊典藏作品,达尔文《物种起源》ZUI佳续篇,《寂静的春天》以来ZUI重要的HUAN保作品,了解“生物多样性”的开山之作。生动讲述辉煌伟大的地球生命演化史,一场对地球缤纷生命的赞歌和挽救。从热带雨林到海底世界,从基因到物种,再到生态系统,讲述物种的起源、进化、分化与死亡,描绘生物圈的复杂精妙及其重要性,人类对整个生物圈中的影响已然警钟长鸣。行文流畅优美,案例丰富独到,逻辑清晰紧凑,能够激发读者深入阅读和探索的乐趣,兼具科学QUAN威与阅读品位。内含16页精美彩色插图,记录威尔逊对自然的探索历程,展示自然世界和缤纷物种的曼妙;文中近百幅图表,不仅辅助文意理解,也是一场罕有的视觉盛宴和共鸣。畅销英、德、日等全球多个国家,斩获诸多奖项和荣誉,口碑不衰。荣获首届“大鹏自然好书奖”之“年度学术奖”、2016年度“十大自然好书”、美国国家图书评论奖获奖作品、纽约公共图书馆科学类“世纪十大好书”、台湾《联合报》读书人年度最佳书奖。推进“生物多样性”成为影响全球HUAN保的重要理念,为唤醒各国人民对生态HUAN保理念的认知做出重要贡献。=============================================================【媒体推荐】一本重要的书……一部对自然选择的惊人发现、对进化和神奇创造力的颂歌……威尔逊从人类面临生态灾难的角度,赞颂了多样的进化给人类带来的好处。——《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这是有关生物多样性的最权威著作。哈佛大学顶尖的昆虫学者威尔逊,详细讲述了地球生物多样性的兴起和人类对其造成的巨大威胁。他情词恳切地呼吁人类要拯救动植物的多样性,注定会让所有年龄、所有背景的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图书馆杂志》(Library Journal)威尔逊对自然之美与神秘的热情,对科学方法的一贯坚持,以及其卓越非凡的专业地位,为我们贡献了这部自《寂静的春天》以来最重要的环保著作。——《波士顿环球报》(The Boston Globe)这本书语言古典尔雅,科学可信。作者除了对自己科学经历和对大自然亲自体验的生动描述外,还有科学理性的阐述,呈献给读者的是一本具科学权威性的散文般语言的好书。——《纽约书评》(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从达尔文以来,还没有一个人对生态学有如此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自私的基因》作者)著名保护生物学家威尔逊在本书中说,生物多样性就是生命形式的多样性。一枝一叶总关情,无论是贵为国宝的熊猫,还是隐藏于人类视野之外的某种最微小的昆虫,皆是自然母亲最美妙的创造,皆是生命进化中最珍贵的果实。人类无法孤独地行走于天地之间,我们必须与万物同生共存。我们需要自然界,特别是那些看似荒野、实为家园的地方。潘文石 中国生物学界泰斗、“熊猫之父”当代杰出的演化论学者、普利策奖两度得主威尔逊教授,在此生动讲述生物多样性的内涵与意义,形成与维持,及其与环境伦理的关系。《缤纷的生命》彰显了当代博物学家的宏大视野和令人钦佩的学术抱负,它是当之无愧的经典。刘华杰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物文化倡导者作者简介:爱德华·威尔逊( Edward O Wilson )◎ 最具文采的科学家◎ 最博学多识的作家◎ “最后的博物学家”生于1929 年,当今美国生物学界的翘楚,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科学家之一。“生物社会学”之父,“生物多样性”概念提出者。目前是哈佛 大学比较动物学博物馆昆虫馆的名誉馆长兼荣誉研究教授。先后获得100 多个国际性奖项,包括美国的国家科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的克拉福德奖、日本的国际生物奖。 1996 年,被《时代》杂志评为对当代美国影响最大的 25 位美国人之一。他热心投身环保事业,曾获世界自然基金会颁发的金质奖章、美国奥杜邦学会颁发的奥杜邦奖章等。威尔逊非常擅长著述,文笔优美,有 30 余部著作,先后以《论人性》和《蚂蚁》两度获得普利策奖。

  • 索引序列
  • 语言科学编辑部是干嘛的呀
  • 语言科学编辑部是干嘛的
  • 语言历史论丛编辑部是干嘛的呀
  • 语言科学编辑部是干嘛的呢
  • 地球科学编辑部是干嘛的呀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