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中药杂志审稿流程图

中国中药杂志审稿流程图

发布时间:

中国中药杂志审稿流程图

投稿方式:在线投稿或者邮箱投稿  投稿邮箱: (来稿请注明投稿“中国实用医药”并留下联系方式)  所投稿件 文责自负,请勿一稿多投!为方便于稿件的修改及联络,请作者提供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手机、电子信箱等  期刊发表流程:  提出发表要求 → 报价及推荐刊物→ 初审稿件 → 发送材料经您确定 → 终审并推荐发表 → 编辑部发录取通知书 → 最终确定发表 → 编辑部寄样刊。  投稿须知  1 著作权相关事宜 作者文责自负。该刊可对来稿做文字修改、删节,凡有涉及原意的修改,则征求作者同意。来稿决定刊用后,由作者亲笔签署论文专有使用权授权书,专有使用权归该刊所有。除以纸载体形式出版外,该刊有权以光盘、网络期刊等其他方式出版决定录用的文稿。来稿刊登后,酌致稿酬,并赠送当期杂志2册。  2 快速通道 对重大研究成果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论文,可使用“快速通道”在最短时间内发表。  3 投稿 使用电子邮件投稿,纸稿需打印(Word格式)。  4 网上查询 卫生部网站;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数字化期刊群(万方数据);浏览网;龙源网;登陆“北京新闻出版局”——“在线查询”。  5 作者汇寄论文出版费前,请务必进行电话查询。

中国中医药科技杂志社投稿须知: 文题:题名应简洁、确切、醒目,避免使用不常见的缩略词、首字母缩写字、字符、代号和公式等。中文题名一般18个汉字以内;英文题名一般不超过10个实词,第1个字母大写,其余小写(专有词首字母大写),定冠词“the”省略;一般不使用副题名。 作者及其单位:作者一般不超过12名,作者姓名及排序在投稿时确定,在编排过程中不应再作更动。作者单位(使用全称,以单位介绍信公章名称为准,具体至院系、科室,地区、邮编)加圆括号另列于作者姓名下,不同单位作者右上方加数字上标,以示区别,不同单位以分号分隔。指定通讯作者,并补充通讯作者详细联系方式(包括具体地址、邮编、固定电话、传真、E-mail等)脚注于文题页。指导者加圆括号列于作者姓名旁,其他要求同作者。 摘要、关键词及基金资助:所有来稿应附中英文摘要及关键词。中文摘要200-300字,列于关键词、正文前;英文摘要150个实词左右,内容与中文摘要对应。摘要按照目的、方法、结果、结论4段格式撰写;指示性摘要(200字左右)可除外。英文摘要亦应包括文题、作者姓名(汉语拼音,姓在前大写,名连成一词,加英文连字符,不缩写)、单位名称(按统一公布名称),作者名应全部列出,其他格式同中文要求,英文作者和单位应与中文对应。关键词:所有栏目应附关键词3-8个,且英文关键词应与中文对应。西医学尽量使用最新版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交流中心编译的《中文医学主题词表(CMeSH)》中的汉译名,关键词中的缩写词应按CMeSH还原为全称,如与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医学名词》(科学出版社,1989年及以后各版)矛盾,以后者为准;中医药学使用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情报研究所《中医药学主题词表》。中医药词语英文翻译参考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中医药名词》(科学出版社,2005年),以意译、直译相结合,中医药专有词汇建议音译。基金资助要求中英文对照,请查找原始英文。 引言(或绪论):应言简意赅,不要与摘要雷同。可简要介绍目的、范围、相关领域的前人工作和知识空白、理论基础和分析、研究设想、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预期结果和意义等。“国(内)外未曾报道”应写“作者未见文献报道”。 正文:一般论文不强调统一格式,临床和实验研究类文稿内容格式宜有共性,必须实事求是,客观真切,准确完备,合乎逻辑,层次分明,简练可读。一级标题用黑体,二级以下标题用“”、“1”、“1”等标注。 结论:应准确、完整、精练。如果不能导出应有的结论,也可进行必要的讨论。可以在结论或讨论中提出建议、研究设想、改进意见、尚待解决的问题等。 科技名词术语:使用1989年以后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医学名词》、《中医药名词》和医学相关学科的名词,暂未审定公布者以人民卫生出版社编写的《英汉医学词汇》为准,中医药词语全文应统一。使用英文缩略语,文内首次出现时,应先注明中文全称,括号内注明英文全称及缩略语。中药一药一名,不可连写,使用药典名称或常用名,一药多名者,文稿中应统一;如属引用医籍内容,可按原书所用;地方药应加以注释。西药中文名称应按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卫生部药典委员会编辑的《药名词典》中的化学名,可在括号内标注商品名。草药注明拉丁学名。中医古籍使用全名,如文章内容需要,可标注相关版本信息。 图表、数字及计量单位:图表要求少而精,病理照片应注明染色方法和放大倍数;表格编排采用“三线式”,每幅图表冠有图题或表题,表内同一指标的有效位数应一致。正确使用阿拉伯数字及中文数字。采用法定计量单位,按照GB 3100-93(《国际单位制及其应用》)、GB 3101-93(《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一般原则》)。具体可参阅《法定计量单位在医学上的应用》(中华医学会杂志社3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 符号和缩略词:数字公式、计算式和化学方程式、分子式等均应用符号书写,可另注明所用文种(如拉丁文、希腊文、日文)、字体(正斜体、大小写)和形式(上下角标)等。统计学符号按GB 3358-82(《统计学名词及符号》)的有关规定。 参考文献:必须是作者亲自阅读的、对本文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正式文献,以近期发表文献为主,内部资料、文摘、转载、保密资料、未发表论文等不得作为参考文献引用。本刊不再受理无参考文献的文章。

《求医问药》《北方药学》《健康世界》《中外医疗》《中国中医药咨讯》《现代诊断与治疗》《中国现代医生》《中国医疗前沿》《医学理论与实践》《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中国保健营养》《中国医学创新》实用中医药杂志》《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中国当代医药》等可推荐刊登

独步青云(站内联系TA)这几个里面,中药材和中成药相对质量差些,药物分析要求最高。icokepf(站内联系TA)发过中草药 速度相当慢 花了1年时间才见刊 差点害我没文章毕业icokepf(站内联系TA)如果是为了毕业 只要是中文核心期刊 发时珍国医国药,中国现代应用药学等等 都很快 质量有个屁用wys309(站内联系TA)药物分析杂志 zhiliang yiban ,zuihaofadiederik(站内联系TA)中草药 排名第一 中成药 时间较久,可加快 中国中药杂志 最近发展较好 中药材 据说版面费较高 药物分析杂志 包含西药 要求较高吧ky2009pass(站内联系TA)中草药的杂志级别相对高些,但对文章的要求也高。如果文章内容新颖的话,很难接收。审稿时间略长。中成药,一般初审重复率为零的话就会初步接受,送检。如果送检合格的话后如果稿件有修改的话还要进行一次重复率检查。如果重复率低的话就会真正接受你的稿件了。你可以根据自己文章,做选择。要不耽误时间呀!祝你投稿顺利!ky2009pass(站内联系TA)中草药的杂志级别相对高些,但对文章的要求也高。如果文章内容不新颖的话,很难接收。审稿时间略长。中成药,一般初审重复率为零的话就会初步接受,送检。如果送检合格的话,就会接收。如果稿件有修改的话还要进行一次重复率检查。如果重复率低的话就会真正接受你的稿件了。你可以根据自己文章,做选择。要不耽误时间呀!祝你投稿顺利!大张倩(站内联系TA)我投过药物分析和中国中药,药物分析杂志质量还是说的上好的,但是唯一缺点就是见刊慢,一般10-14个月才能见刊,审稿速度一般吧,3个月左右就能确定是否待发表;中国中药不错,发展较快,我半年的时间投过3篇,基本1个月左右就能确定是否录用,8-10个月就见刊了。中草药、中成药和中药材不喜欢,我的同学有投的,太慢。如果想毕业的时候文章见刊,不妨试试中国实验方剂学,虽说杂志不怎么样,但是是半月刊,而且一本很厚,我们课题组有投得,一个星期左右就审完了,而且如果接收后想加急发表,掏500的加急费就可以了……

中国药学杂志审稿流程图

自己投稿一般都回复很慢的,有的期刊半年都没有消息。想快点发表就找中介代发。不着急的话就等。

1 来稿请通过网上在线点击作者中心进行投稿,该刊不接受纸质投稿和电子邮件投稿。2 在线投稿后请同时寄稿件审稿费40元(请注明文章编号和文题)以便于稿件及时送审,作者可随时登陆杂志网站进行稿件在线查询。如想转投请务必电话和编辑部取得联系,否则造成一稿两投后果由作者负责。3 作者应对文稿的真实性和保密性负责,并申明未一稿多投。对于基金项目研究论文请在文章首页末行注明,并写明编号,并提供相关证明的复印件;如系会员请注明会员号。此类论文将优先审核、优先刊用。4 对修改稿要求:作者接到稿件修改通知后拟在1个月内修回(请务必对修改稿中的文字、数据、符号进行认真核对,确认无误后再上传至该刊),同时稿件原稿和修改稿打印一份连同介绍信一起寄回。若2个月后修改稿未发回编辑部,则该稿将作为新稿处理。5 地址:武汉市汉口胜利街155号,邮政编码:430014,中国医院药学杂志编辑部。6 研究论文不超过4000字,综述不超过5000字。研究论文需附中、英文摘要。其余文章均需要附中文摘要及关键词。文题一般为20个字以内。摘要一般控制在200~500字,关键词一般3~8个。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审稿流程图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是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主办的专业性学术期刊,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本刊立足于行业报道的前沿,关注相关的政策动态,跟踪报道中医药重大课题,及时分析报道中医药的新政策、新技术、新发明、新成果、新疗法,努力使信息的选择与表达方式能够充分体现中医药发展水平,为广大读者提供一流的信息服务。 本刊的主要栏目有:中医动态、中医药发展论坛、专题论坛、改革与管理、中医药信息学、循证医学、综述、临床论著、实验研究、流行病学调查、质量标准研究、制剂与工艺、中药研究与开发、临床报道、专家经验、临证心得、思路与方法、中医教育、医院药学等。

《中国中医药咨讯》 11-5560/R 《中国中医药现代》 11-5024/R 《中国中医药科技》 23-1353/R 《中国中医药信息》 11-3519/R 是新闻出版总署查到的关于“中国中医药”的期刊(杂志)。如果不再此列,应该怀疑其合法性。_name=中国中医药&sysitem_group=期刊

中国中医药科技杂志社投稿须知: 文题:题名应简洁、确切、醒目,避免使用不常见的缩略词、首字母缩写字、字符、代号和公式等。中文题名一般18个汉字以内;英文题名一般不超过10个实词,第1个字母大写,其余小写(专有词首字母大写),定冠词“the”省略;一般不使用副题名。 作者及其单位:作者一般不超过12名,作者姓名及排序在投稿时确定,在编排过程中不应再作更动。作者单位(使用全称,以单位介绍信公章名称为准,具体至院系、科室,地区、邮编)加圆括号另列于作者姓名下,不同单位作者右上方加数字上标,以示区别,不同单位以分号分隔。指定通讯作者,并补充通讯作者详细联系方式(包括具体地址、邮编、固定电话、传真、E-mail等)脚注于文题页。指导者加圆括号列于作者姓名旁,其他要求同作者。 摘要、关键词及基金资助:所有来稿应附中英文摘要及关键词。中文摘要200-300字,列于关键词、正文前;英文摘要150个实词左右,内容与中文摘要对应。摘要按照目的、方法、结果、结论4段格式撰写;指示性摘要(200字左右)可除外。英文摘要亦应包括文题、作者姓名(汉语拼音,姓在前大写,名连成一词,加英文连字符,不缩写)、单位名称(按统一公布名称),作者名应全部列出,其他格式同中文要求,英文作者和单位应与中文对应。关键词:所有栏目应附关键词3-8个,且英文关键词应与中文对应。西医学尽量使用最新版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交流中心编译的《中文医学主题词表(CMeSH)》中的汉译名,关键词中的缩写词应按CMeSH还原为全称,如与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医学名词》(科学出版社,1989年及以后各版)矛盾,以后者为准;中医药学使用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情报研究所《中医药学主题词表》。中医药词语英文翻译参考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中医药名词》(科学出版社,2005年),以意译、直译相结合,中医药专有词汇建议音译。基金资助要求中英文对照,请查找原始英文。 引言(或绪论):应言简意赅,不要与摘要雷同。可简要介绍目的、范围、相关领域的前人工作和知识空白、理论基础和分析、研究设想、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预期结果和意义等。“国(内)外未曾报道”应写“作者未见文献报道”。 正文:一般论文不强调统一格式,临床和实验研究类文稿内容格式宜有共性,必须实事求是,客观真切,准确完备,合乎逻辑,层次分明,简练可读。一级标题用黑体,二级以下标题用“”、“1”、“1”等标注。 结论:应准确、完整、精练。如果不能导出应有的结论,也可进行必要的讨论。可以在结论或讨论中提出建议、研究设想、改进意见、尚待解决的问题等。 科技名词术语:使用1989年以后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医学名词》、《中医药名词》和医学相关学科的名词,暂未审定公布者以人民卫生出版社编写的《英汉医学词汇》为准,中医药词语全文应统一。使用英文缩略语,文内首次出现时,应先注明中文全称,括号内注明英文全称及缩略语。中药一药一名,不可连写,使用药典名称或常用名,一药多名者,文稿中应统一;如属引用医籍内容,可按原书所用;地方药应加以注释。西药中文名称应按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卫生部药典委员会编辑的《药名词典》中的化学名,可在括号内标注商品名。草药注明拉丁学名。中医古籍使用全名,如文章内容需要,可标注相关版本信息。 图表、数字及计量单位:图表要求少而精,病理照片应注明染色方法和放大倍数;表格编排采用“三线式”,每幅图表冠有图题或表题,表内同一指标的有效位数应一致。正确使用阿拉伯数字及中文数字。采用法定计量单位,按照GB 3100-93(《国际单位制及其应用》)、GB 3101-93(《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一般原则》)。具体可参阅《法定计量单位在医学上的应用》(中华医学会杂志社3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 符号和缩略词:数字公式、计算式和化学方程式、分子式等均应用符号书写,可另注明所用文种(如拉丁文、希腊文、日文)、字体(正斜体、大小写)和形式(上下角标)等。统计学符号按GB 3358-82(《统计学名词及符号》)的有关规定。 参考文献:必须是作者亲自阅读的、对本文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正式文献,以近期发表文献为主,内部资料、文摘、转载、保密资料、未发表论文等不得作为参考文献引用。本刊不再受理无参考文献的文章。

中华中医药杂志审稿流程图

中国中医药科技杂志社投稿须知: 文题:题名应简洁、确切、醒目,避免使用不常见的缩略词、首字母缩写字、字符、代号和公式等。中文题名一般18个汉字以内;英文题名一般不超过10个实词,第1个字母大写,其余小写(专有词首字母大写),定冠词“the”省略;一般不使用副题名。 作者及其单位:作者一般不超过12名,作者姓名及排序在投稿时确定,在编排过程中不应再作更动。作者单位(使用全称,以单位介绍信公章名称为准,具体至院系、科室,地区、邮编)加圆括号另列于作者姓名下,不同单位作者右上方加数字上标,以示区别,不同单位以分号分隔。指定通讯作者,并补充通讯作者详细联系方式(包括具体地址、邮编、固定电话、传真、E-mail等)脚注于文题页。指导者加圆括号列于作者姓名旁,其他要求同作者。 摘要、关键词及基金资助:所有来稿应附中英文摘要及关键词。中文摘要200-300字,列于关键词、正文前;英文摘要150个实词左右,内容与中文摘要对应。摘要按照目的、方法、结果、结论4段格式撰写;指示性摘要(200字左右)可除外。英文摘要亦应包括文题、作者姓名(汉语拼音,姓在前大写,名连成一词,加英文连字符,不缩写)、单位名称(按统一公布名称),作者名应全部列出,其他格式同中文要求,英文作者和单位应与中文对应。关键词:所有栏目应附关键词3-8个,且英文关键词应与中文对应。西医学尽量使用最新版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交流中心编译的《中文医学主题词表(CMeSH)》中的汉译名,关键词中的缩写词应按CMeSH还原为全称,如与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医学名词》(科学出版社,1989年及以后各版)矛盾,以后者为准;中医药学使用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情报研究所《中医药学主题词表》。中医药词语英文翻译参考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中医药名词》(科学出版社,2005年),以意译、直译相结合,中医药专有词汇建议音译。基金资助要求中英文对照,请查找原始英文。 引言(或绪论):应言简意赅,不要与摘要雷同。可简要介绍目的、范围、相关领域的前人工作和知识空白、理论基础和分析、研究设想、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预期结果和意义等。“国(内)外未曾报道”应写“作者未见文献报道”。 正文:一般论文不强调统一格式,临床和实验研究类文稿内容格式宜有共性,必须实事求是,客观真切,准确完备,合乎逻辑,层次分明,简练可读。一级标题用黑体,二级以下标题用“”、“1”、“1”等标注。 结论:应准确、完整、精练。如果不能导出应有的结论,也可进行必要的讨论。可以在结论或讨论中提出建议、研究设想、改进意见、尚待解决的问题等。 科技名词术语:使用1989年以后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医学名词》、《中医药名词》和医学相关学科的名词,暂未审定公布者以人民卫生出版社编写的《英汉医学词汇》为准,中医药词语全文应统一。使用英文缩略语,文内首次出现时,应先注明中文全称,括号内注明英文全称及缩略语。中药一药一名,不可连写,使用药典名称或常用名,一药多名者,文稿中应统一;如属引用医籍内容,可按原书所用;地方药应加以注释。西药中文名称应按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卫生部药典委员会编辑的《药名词典》中的化学名,可在括号内标注商品名。草药注明拉丁学名。中医古籍使用全名,如文章内容需要,可标注相关版本信息。 图表、数字及计量单位:图表要求少而精,病理照片应注明染色方法和放大倍数;表格编排采用“三线式”,每幅图表冠有图题或表题,表内同一指标的有效位数应一致。正确使用阿拉伯数字及中文数字。采用法定计量单位,按照GB 3100-93(《国际单位制及其应用》)、GB 3101-93(《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一般原则》)。具体可参阅《法定计量单位在医学上的应用》(中华医学会杂志社3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 符号和缩略词:数字公式、计算式和化学方程式、分子式等均应用符号书写,可另注明所用文种(如拉丁文、希腊文、日文)、字体(正斜体、大小写)和形式(上下角标)等。统计学符号按GB 3358-82(《统计学名词及符号》)的有关规定。 参考文献:必须是作者亲自阅读的、对本文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正式文献,以近期发表文献为主,内部资料、文摘、转载、保密资料、未发表论文等不得作为参考文献引用。本刊不再受理无参考文献的文章。

能不能电子邮箱投稿吗

该杂志是非法期刊,千万别上当,在非法期刊上发表文章是不承认学术价值的!

对稿件的要求1.医学伦理问题及知情同意:当论文的主体是以人为研究对象时,作者应提供单位性的、地区性的或国家性的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文件及受试对象或其亲属的知情同意书。2.基金项目:论文涉及的课题如为国家或部、省级以上基金或攻关项目,应注于文章首页左下脚,如“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271269);‘十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03AA205005)”。并须附基金项目证明复印件。3.题名:力求简明、醒目,能准确反映文章主题。中文题名一般以20个汉字以内为宜,最好不设副标题,一般不用标点符号,尽量不使用缩略语。英文题名不宜超过10个实词。中、英文题名含义应一致。4.作者署名:作者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排序应在投稿前确定,在编排过程中不应再进行改动。作者单位名称(写出所在科室)及邮政编码脚注于首页左下方,并注明通信作者及其Email地址。作者应是:(1)参与选题和设计,或参与资料的分析与解释者;(2)起草或修改论文中关键性理论或其他主要内容者;(3)能对编辑部的修改意见进行核修,在学术界进行答辩,并最终同意该文发表者。以上3条须同时具备。仅参与获得资金或收集资料者不能列为作者,仅对科研小组进行一般管理者不宜列为作者。对文章中的各主要结论,均必须至少有1位作者负责。作者中如有外籍作者,应附外籍作者亲笔签名同意在本刊发表的函件。集体署名的文章于题名下列署名单位,于文末列整理者姓名,并须明确该文的主要责任者,在论文首页脚注通信作者姓名、单位、邮政编码及Email地址。通信作者一般只列1位,由投稿者确定。如需注明协作组成员,则于文末参考文献前列出协作组成员的单位及姓名。5.摘要:论著须附中、英文摘要,摘要应包括目的、方法、结果(应给出主要数据)、结论4个部分,各部分冠以相应的标题。用第三人称撰写,不列图、表,不引用文献,不加评论和解释。英文摘要应包括题名、作者姓名(汉语拼音)、单位名称、所在城市名、邮政编码及国名。应列出全部作者姓名,如作者工作单位不同,只列出通信作者的工作单位,通信作者姓名右上角加“*”,同时在通信作者的单位名称首字母左上角加“*”。例如:“LIN Xian-yan*,WU Jian-ping,QIN Jian,LIU H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First Hospital,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034,China”。中文摘要一般不超过400个汉字,英文摘要约为250个实词。英文摘要一般与中文摘要内容相对应,但为了对外交流的需要,可以略详。6.关键词:论著需标引2~5个关键词。关键词尽量从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的医学主题词表(MeSH)中选取,其中文译名可参照中国医学科学院信息研究所编译的《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未被词表收录的新的专业术语(自由词)可直接作为关键词使用,建议排在最后。关键词中的缩写词应按《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还原为全称;每个英文关键词第一个单词首字母大写,各词汇之间用“;”分隔。 研究设计:应告知研究设计的名称和主要方法。如调查设计(分为前瞻性、回顾性还是横断面调查研究),实验设计(应告知具体的设计类型,如自身配对设计、成组设计、交叉设计、析因设计、正交设计等),临床试验设计(应告知属于第几期临床试验,采用了何种盲法措施等);主要做法应围绕4个基本原则(重复、随机、对照、均衡)概要说明,尤其要告知如何控制重要非试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8.统计学方法:(1) 统计学分析方法的选择:对于定量资料,资料所具备的条件和分析目的,选用合适的统计学分析方法,不应盲目套用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于定性资料,应根据所采用的设计类型、定性变量的性质和频数所具备的条件及分析目的,不应盲目套用χ2检验。对于回归分析,应结合专业知识和散布图,选用合适的回归类型,不应盲目套用直线回归分析;对具有重复实验数据检验回归分析资料,不应简单化处理;对于多因素、多指标资料,要在一元分析的基础上,尽可能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以便对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和多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出全面、合理的解释和评价。(2) 统计学符号:按GB 3358-1982《统计学名词及符号》的有关规定书写。常用:①样本的算术平均数用英文小写(中位数仍用M);②标准差用英文小写s;③标准误用英文小写sx;④ t检验用英文小写t;⑤F检验用英文大写F;⑥卡方检验用希文小写χ2;⑦相关系数用英文小写r;⑧自由度用希文小写ν;⑨概率用英文大写P(P值前应给出具体检验值,如t值、χ2值、q值等)。(3) 资料的表达与描述:用χ±s表达近似服从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用M(QR)表达呈偏态分布的定量资料;用相对数时,分母不宜小于20,要注意区分百分率与百分比。(4) 统计结果的解释和表达:当P<05(或P<01)时,应说对比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并写明所用统计学分析方法的具体名称(如:成组设计资料的t检验、两因素析因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多个均数之间两两比较的q检验等)、统计量的具体值(如:t=45,χ2=68,F=79 等);在用不等式表示P值的情况下,一般选用P>05、P<05和P<01三种表达方式即可满足需要,无需再细分为P<001或P<0001。当涉及总体参数(如总体均数、总体率等)时,在给出显著性检验结果的同时,再给出95%可信区间。名词术语:医学名词应使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名词。尚未通过审定的学科名词,可选用最新版《医学主题词表(MeSH)》、《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中医药主题词表》中的主题词。对没有通用译名的名词术语于文内第一次出现时应注明原词。中西药名以最新版本《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中国药品通用名称》(均由中国药典委员会编写)为准。英文药物名称则采用国际非专利药名。药名一般不得使用商品名,确需使用商品名时应先注明其通用名称。文中尽量少用缩略语。必须使用时于首次出现处先叙述其全称,然后括号注出中文缩略语或英文全称及其缩略语。已被公知公认的缩略语可以不加注释直接使用,例如:DNA、RNA、HBsAg、PCR等。10.图表:每幅图表应冠有图(表)题。说明性的文字应置于图(表)下方注释中,并在注释中标明图表中使用的全部非公知公用的缩写。建议采用三横线表(顶线、表头线、底线),如遇有合计和统计学处理内容(如t值、P值等),则在此行上面加一条分界横线;表内数据要求同一指标有效位数一致。数据图及照片图要求有良好的清晰度和对比度,影像图应标注左右;若刊用人像,应征得本人的书面同意,或遮盖其能被辨认出系何人的部分。大体标本照片在图内应有尺度标记。病理照片要求注明染色方法和放大倍数。图表如引自他刊,应注明出处并提供该刊同意刊载证明。11.计量单位:执行GB 3100~3102-1993《量和单位》中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规定及其书写规则,具体执行可参照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编写的《法定计量单位在医学上的应用》。组合单位符号中表示相除的斜线多于1条时应采用负数幂的形式表示,如ng/kg/min应采用ng·kg-1·min-1的形式;组合单位中斜线和负数幂亦不可混用。在叙述中应先列出法定计量单位数值,括号内写旧制单位数值;如果同一计量单位反复出现,可在首次出现时注出法定与旧制单位换算系数,然后只列法定计量单位数值。参量及其公差均需附单位,当参量与其公差的单位相同时,单位可只写1次,例如:“4 ng/L±2 ng/L”可以表示为“(4±2) ng/L”。量的符号一律用斜体字,如吸光度(旧称光密度)的符号为A,“A”为斜体。12.数字:执行GB/T 15835-199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时刻和计数、计量均用阿拉伯数字。小数点前或后≥5位数字时,每3位一组,组间空1/4个汉字空。但序数词和年份、页数、部队番号、仪表型号、标准号不分节。百分数的范围和偏差,前一个数字的百分符号不能省略,如:5%~95%不能写成5~95%,(2±6)%不能写成2±6 %。附带尺寸单位的数值相乘,按下列方式书写:4 cm×3 cm×5 cm,不能写成4×3×5 cm3。13.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基本执行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依照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标出,并将序号置于方括号中,排列于文后。尽量避免引用摘要作为参考文献。内部刊物、未发表资料、个人通信等请勿作为文献引用,确需引用时,可将其在正文相应处注明。引用文献(包括文字和表达的原意)务请作者与原文核对无误,外文文献需要提供PubMed的PMID号。日文汉字请按日文规定书写,勿与我国汉字及简化字混淆。同一文献作者不超过3人全部著录;超过3人可以只著录前3人,后依文种加表示“,等”的文字。作者姓名一律姓氏在前,名字在后,外国人的名字采用首字母缩写形式,缩写名后不加缩写点;不同作者姓名之间用“,”隔开。题名后标注文献类型标志对电子文献是必选著录项目,其他文献可选择标注。文献类型和电子文献载体标志代码参照GB 3469《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外文期刊名称用缩写,以Index Medicus中的格式为准;中文期刊用全名。每条参考文献均须著录起止页。每年连续编码的期刊可以不著录期号。二、投稿要求  1.文稿应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实用性。文稿应资料真实、数据准确、论点鲜明、结构严谨、文字精炼,书写工整规范,必要时应做统计学处理。论著一般不超过4000字(包括摘要、图表及参考文献);讲座、综述、会议纪要、临床病理(例)讨论类文稿字数可视具体情况而定;短篇论著、病例报告等不超过2000字。  请通过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的稿件远程管理系统进行投稿点击“业务中心”进入杂志社远程稿件管理系统)。网上投稿成功后还需寄送以下几项材料:(1)稿件处理费,每篇稿件40元(请务必注明稿件编号),汇款地址:100710 北京东四西大街42号《中华内科杂志》编辑部收;(2)单位推荐信:注明对稿件的审评意见以及无一稿两投、不涉及保密、署名无争议等项,并加盖公章;(3)一份打印件(也需注明稿件编号);(4)若此项研究为基金项目者,需附批文复印件。投稿过程中如需帮助请致电编辑部。三、稿件处理  1.本刊实行以同行审稿为基础的三审制(编辑初审、专家外审、编委会终审)。在投稿时作者须告知与该研究有关的潜在利益冲突。审稿过程中保护作者稿件的私密权。对不拟刊用的稿件将告知退稿意见,对稿件处理有不同意见者,作者有权申请复议,并提出申诉的文字说明。  2.稿件退修:经审核初步拟定刊用的稿件按退修意见整理后,为缩短刊出周期和减少错误,请先通过稿件远程管理系统发回稿件,修改稿打印件寄回本刊编辑部,并需作者签字注明该稿件无一稿两投。  3.“快速通道”的稿件要求: 对符合“快速通道”要求的论文采用特定审稿流程,在收稿后1个月内就论文审稿结果(以“快速通道”发表、按普通稿件处理、退稿)给予答复,对符合要求的论文在收稿后4个月内予以发表。“快速通道”论文必须具备创新性、重要性和科学性,该论文的早日公布将对临床和科研工作产生重大影响。作者在投稿前应与编辑部联系说明研究的基本情况。在得到确认后,在稿件远程管理系统投稿,投稿成功后将稿号告知编辑部并通过特快专递将纸版稿件寄送编辑部。稿件应符合本刊稿约的要求并附单位介绍信。作者应提供说明论文需要通过“快速通道”发表理由的书面材料,同时提供省级及以上图书馆或医学信息研究所等单位出具的“查新报告”。同时有2位高级职称的同行专家(至少有1位为非本单位专家)书面推荐意见。作者可推荐3~5名审稿专家(需注明其详细联系方法,包括Email)供编辑部参考。应提供作者的通信地址、电话、Email等联系方式。 凡要求进入“快速通道”稿件,需交纳审稿费每篇400元。汇款至100710 北京东四西大街42号 《中华内科杂志》编辑部,附言中请务必注明“快速通道审稿费”。  4.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并结合本刊实际情况,凡在网上投稿成功后3个月内未明确处理意见者,系仍在审阅中。作者如欲投他刊,请先与本刊联系,切勿一稿两投。一旦发现一稿两投,本刊将立即退稿;而一旦发现一稿两用,本刊将进行如下处理:(1)刊登撤销该论文及该文系重复发表的声明,并在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上通报;(2)向作者所在单位和该领域内的其他科技期刊进行通报。

中国新药杂志外审流程图

专业比较有特色,找工作来说,相比其他的专业更好找些,而且药科大是个学习氛围很浓的地方,比较适合读书

回答 你好,南阳市第一医院特色科室很多比如麻醉科科室特色 特色技术: 1、心血管麻醉技术: 与国际接轨的心血管麻醉技术及流程管理、血液保护和TEE的临床应用; 2、区域阻滞技术:可视化技术引导下的神经阻滞加速了外科病人的康复; 3、气道管理技术:可视化技术引导下的气道管理提高了围手术期麻醉的安全性; 4、床旁急诊超声技术:可视化技术提高围术期胸腹腔、大血管急症的诊断与治疗率; 5、疼痛诊疗技术:实现了精准医疗在疼痛领域的应用,提高了诊疗效果; 6、舒适化医疗及日间手术:提升患者对医疗满意度。 更多6条 

喝中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想要服用中药慢慢调理身体的话,往往需要较长时间。而在炖煮中药的时候也有许多小窍门,因为如果不掌握这些小窍门的话,容易将中药原本的药效流失。其中不少人都感觉到加热中药的方法十分复杂,所以在加热中药的时候使用微波炉的话,会不会让中药的药效流失呢?许多人也在考虑使用微波炉加热会不会影响药物的效果,回答是否定的。微波炉加热后的机煎袋装中药同样可以放心服用。因为微波炉对食物的加热原理不是靠热传递,而是靠微波振荡产生的不断变化的磁场使药液中水分子振荡产生热量,达到对药液的加热。整个食物加热的过程中,没有化学反应的发生,所以药液有效成分基本处于稳定的状态,不会影响药效的发挥。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服药期间需要注意饮食禁忌:俗称忌口,主要为避免服药时的干扰因素,以便提高药效,可分为某一种药物对应的忌口与不同病情条件下用药时的忌口两类,前者如人参忌萝卜、鳖甲忌苋菜、甘草忌鲢鱼、常山忌葱、茯苓忌醋等。后者为慢性病服药须忌生冷,热性病治疗期间忌辛辣、油腻,痈疡疮毒、皮肤疾患忌鱼虾、鹅肉及辛辣刺激之品。通过了解我们会发现中药是可以使用微波炉加热的,但是同时要注意的是加热之后的中药需要在限定时间内喝完,如果过夜或者是放置太久的话那么药效明显会降低甚至是会出现变质的可能,另外大家在服用中药的时候一定要事先咨询医生是在饭前喝还是饭后喝。

微波炉只是提供一种让液体加热的方式,在现代中药有效成分提取中经常作为一种替代水煎的提取手段,而且有很多文献已经证明提取效率更高。当然,仅仅是就目前的研究进展而言,只能说对多数有效成分没有影响。但是,严谨的来说,我们不可能知道所有的中药所有的有效成分是不是不受影响,因为:每一味中药里面的有效成分都很多,比如人参,光是皂苷类成分就有几十种,而一副方剂通常含有3味以上的中药,是不是每一味中药这些所有的成分都不受微波的影响,不好说,因为目前还做不到把所有中药有效成分都筛查一遍是不是不受微波的影响。很多中药有效成分每年都是在增加的,因为每年都会通过新的分离手段分离药材里面新的活性物质(有这当然要归功于在各大高校里面中药学、生药学和天然药物化学等专业的同学每天苦逼的拿中药提取过柱子纯化的辛勤劳动,而不是知乎上这些无脑喷子),所以我们调研文献最多也只能知道已知的有效成分是不是受微波影响,而不可能知道尚未被发现的有效成分是不是受影响。由于微波提取药物中有效成分方面效率更高,原本水煎液中含量很少的成分(不一定是有益的成分),通过微波,增加了提取效率,药效增强或者减弱也是可能的。如果药方中有对热不稳定或者有效成分易挥发的药材,比如薄荷等,通常在煎药的时候是最后加入的,以减少药物有效成分的损失,但如果这副煎好的药再放微波里面加热,相当于又煎了一遍,这些对热不稳定或者易挥发药物的药效就会损失很多。最后夹杂一点私货,现在知乎上喷中药也几乎成了一种政治正确,但是你们这些喷子,几个是充分了解现在研究中药的现状?有几个看过SCI上发表的中药类的文章?我两年前因为要上一门课,看过几篇中药方面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文献,其中一篇可以说是做的相当全面:Absorption and Disposition of Ginsenosides after Oral Administration of Panax notoginsengExtract to Rats,一点一点分析三七中的各有效成分的吸收动力学,药效,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包括血液、粪便、尿液三种代谢途径),逻辑严密,环环相扣,那工作量少说也要做一两年,最后我一看杂志的影响因子,3分,尼玛,我都想拍桌子了,做的这么好的研究就发个3分的杂志。这也让我彻底对研究中药失去了信心,太难了。中药有效成分多,分离难度大,分离后要分析药物特性还得考虑很多种药物成分之间的排列组合,所以一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药方要经过现代科学体系的验证,需要做的工作太多了,最关键的是,辛辛苦苦做到最后,从西方科学的角度讲,只是讲清楚了最基本的东西,即这些药物成分有没有效,怎样组合效果最好,但是内在的作用机制,作用靶点,都还远远没讲清楚,因为这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投入进行研究。但是现在国内喷中药的大环境,如果我是做中药研究的,难度大不说,我辛辛苦苦好不容易研究出来一点东西,还是得不到社会的尊重,还是被一群闲的蛋疼的键盘侠认为做的不够好,那我凭什么还要做这一行?但是如果没人研究中药,中国化学药物研究落后国外几十年的差距一时半会儿也补不上,没有自己开发出的新药,就只能用国外的高价药,因为人家有专利保护。就即便是如此,国外用纯粹化学合成的方法来开发新药,效率已经越来越低了,近20年都没什么像样的重磅炸弹式新化学药问世,纯粹化学合成这条路已经被证明越来越难走了,几乎都快要走进一个死胡同。从中药提取物中确定有效成分的化学结构,以此为基础进行化学修饰是一条很有希望的道路,但是这个过程就像我刚刚说的,也是需要大量的投入和大家对中药现代化研究的尊重,不然聪明人都不做中药研究,指望近几十年产生一批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痴人说梦而已。-------------------------------------------------------------以下是回复一个知友的答案:先不说中药,先说西药,国外一个西药新药出来,平均下来要10年时间+10亿美金,几个投资人愿意等10年,而且风险还特别大,一不留神做到临床没效果,10亿美金就打水漂,而且TM还要等10年才能看得到是不是打水漂了,所以在国外玩得起新药的公司全是辉瑞礼来罗氏阿斯利康这类跨国药企,先不说中国不怎么挣钱的中药企业了,把中国排名靠前的西药企业拉出来,目前几个能玩的起的?(大家可以看看这个名单:2014年中国100强药企排名名单,中国药企利润总额最多的上药集团,利润也不过18亿软妹币,折合3亿美元,排第10的太极集团,年利润不到1亿美金。)而且这还只是西药,是一个单一的化合物,而中药一味药就有可能含有几十个活性化合物的,更别说复方,要是把这一套流程做下来,假如说一个中药方已经研究确定了有6个主要活性物质,就是西药新药研发的费用和时间乘以6,如果是10个活性物质,就是乘以10,如果再算上这10个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说不定再要乘以一个,别说中国的药企玩不起,跨国公司的药企能玩得起吗?如果不说把中药里面所有活性成分的作用机制都研究清楚,就说提取了一个中药活性物质,进行化学修饰后成为一个新药上市,这也是我认为目前中国最有可能研发出自己新药的途径,也可以算是一个捷径吧,那至少也是按照国外一个新药研发的费用和时间投入,你从中国随便拉一个药企过来,问问他玩不玩的起。顺便透露给你一点消息,某国内号称研发做的很牛逼,有自己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的药企,当初靠的是将国外一个新上市的药物做出一个新的晶型,从而成功绕过该药物的专利,剑走偏锋式发家的,而目前另外一些药企,靠商业间谍刺探或者直接购买国外药企研发部门放弃的一些化合物母核,自己拿来再研究捣腾。真要从头开始玩的,几个中国药企玩的起?我还没说前些年药监局那帮老爷,报个项目上去,不给塞钱就压着资料看都不看。做新药研究,不管是中药还是西药,都是时间和金钱投入巨大的的一个事,而且还需要技术的积累。大家都知道要获得尊重就得有成绩,但是跟国外的差距摆着,需要一点一点去克服,一口气也吃不出个胖子,我也不是说要大家都去买效果都不明确的中药吃,有没有人买中药这种事当然留给市场解决,但是一上来就说中药是安慰剂,中药的药效是热水,这是几个意思?我刚刚就说了,我没要求任何人买没有做毒理验证和药理验证的中药,至于为什么这些中药会在市场上,别问我,问政府为什么放进去的,要喷去喷政府。做过毒理药理实验的中药有的是,只是你不知道而已,比如青蒿素,黄连素,人参各种皂苷,三七皂苷,丹参素,等等。不计成本的投?你觉得中国现阶段除了能不计成本的投入武器研发,还能在哪个领域不计成本?教育要不要钱?国家有不计成本的投吗?另外,你说中药每年伤害多少人,你有多少数据可以列举,有没有对比每年西药毒副作用和中药毒副作用造成的医疗事故的对比?你要是列举鱼腥草注射剂,那我可以告诉你,国家现在对中药注射剂管的非常严,以前出问题就是对中药注射剂管的不严导致的。再者,中国只有中药会因为生产过程中质量把控不严出毒副作用吗?齐二药事件怎么解释?欣弗事件怎么解释?药品出事故的原因很多,中药一出事就归结到中药不行,西药一出事就可以就事论事了,这不是歧视和偏见是什么?

  • 索引序列
  • 中国中药杂志审稿流程图
  • 中国药学杂志审稿流程图
  •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审稿流程图
  • 中华中医药杂志审稿流程图
  • 中国新药杂志外审流程图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