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参考文献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心理健康

发布时间:

参考文献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是一篇文章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它具有以下的功能:(1)注明了自己的研究背景。没有什么研究工作是凭空冒出来的。指出自己的工作是站在那些人的肩上不仅仅是尊重别人的工作,也是一个科研工作者的基本素质。(2)为论文中引用的观点、结果,提供了依据。避免了重复劳动,也增加了文章的可信度。(3)为有兴趣的读者提供了更多的信息与扩展阅读。参考文献反映了作者阅读文献的深度跟广度,也间接体现了作者的科研水平。如果文章引用的都是会议文章,或者影响力很低的期刊文章,甚至是一些报纸或者科普读物,就很难让审稿人跟编辑相信这是一篇很有分量的文章。参考文献也体现了文章的严谨程度,如果文章的论点都有根有据,可以有效的增加文章的可信度。文章中需要给出的地方有:(1)引述别人观点、数据、成果的时候,要直接准确的给出出处。(2)使用别人推导的公式,要给出出处。(3)文章中涉及的原理如果是基于前人的基础,要给出出处。参考文献的选择也有一些原则可依:(1)引用的文献应该是与本文的主题确切相关的。不能因为非要往牛文章上靠,就引了与自己文章主题不相关的文章。(2)同等相关情况下,选择级别更高的文章,比如影响因子高的期刊,或者高引用率的文章。(3)同等相关情况下,尽量引用所投期刊的文章。这样可以拉近编辑跟审稿人的距离,增加文章被录用的机会。(4)尽量引用正式期刊的文章,少引用会议文章。虽然会议论文章也是正规出版物,但是在写作水平、严谨程度跟曝光度上还是要比期刊文章差一些。(5)所引用的文章都应该亲自读过。笔者曾经审过一篇引了几篇很老的俄文文献的文章,当时就比较怀疑作者是否读懂这些文章,进而怀疑文章的某些观点。(6)尽量引用最近几年的文章。经典的文章是非常重要,但是现在科技日新月异,最近的文章更能体现该方向的发展趋势,也间接反映了自己文章的新颖程度。参考文献应该要避免的几个问题:(1)滥引。有人觉得参考文献是多多益善的,其实也不是这样的。如果一篇文章处处都在引用,会让人搞不清楚文章哪个部分才是作者的工作,或者直接怀疑文章的工作量以及意义。对于普通文章来说,15-20篇的参考文献是足够的。而综述文章引用了上百篇文章都是很正常的。滥引的另一种常见方式是引用太多自己的文章。(2)错引。有时候作者看到别人引用的文章,也跟着就引了。导致引用的文献与自己的文章关系不紧,或者引用的文献不是某个观点的原始出处。(3)漏引。可能是因为查阅文献疏忽没有注意到,或者是故意不引用其他小组的工作。比如有的中文文章为了体现成果的国内领先,只引用了国内新近的文章跟国外十几年前的文章。这就让人产生疑问:国外为什么这么多年都没有进展?是因为研究的价值不大吗?这直接质疑到文章的创新性跟价值。如果更不巧,审稿人就是给漏引的对象,那就更容易引起一些尖锐的问题,或者成为审稿人直接抡起大斧的理由了。不要把自己辛苦写出来的文章当作一种投机。至于参考文献的格式,每个期刊都有比较详细的要求。格式的问题,会稍稍影响审稿人的心情,但都不不会成为审稿人抡斧子的理由。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能够适应和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志是:1、身体、情绪十分协调;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3、有幸福感;4、在职业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目录 [隐藏] 1 简介 2 主要特征 3 心理健康的标准 4 自测 5 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的关系 6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7 每天做5件小事 促进心理健康 8 参考资料 心理健康-简介 心理健康是现代人的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那么什么是人的心理健康呢?人的生理健康是有标准的,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是有标准的。不过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不及人的生理健康的标准具体与客观。国外学者们对心理健康的标准作了一些表述。例如英格里士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情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作良好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的丰富情况。不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麦灵格尔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相互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仅是要有效率,也不仅是要能有满足之感,或是能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 而是需要三者具备。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 适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马斯乐认为心理健康的人要具备下列品质:( l)对现实具有有效率的知觉;(2)具有自发而不流俗的思想;(3)既能悦纳本身, 也能悦纳他人;(4)在环境中能保持独立,欣赏宁静。(5)注意哲学与道德的理论;(6)对于平常事物,甚至每天的例行工作,能经常保持兴趣;(7)能与少数人建立深厚的感情,具有助人为乐的精神;(8)具有民主态度,创造性的观念和幽默感;(9)能经受欢乐与受伤的体验。 我们认为人的心理健康包括以下七个方面: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间关系适应、反应适度、心理特点符合年龄。 了解与掌握心理健康的定义对于增强与维护人们的健康有很大的意义。人们掌握了人的健康标准,以此为依据对照自己,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诊断。发现自己的心理状况某个或某几个方面与心理健康标准有一定距离,就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锻炼,以期达到心理健康水平。如果发现自己的心理状态严重地偏离心理健康标准,就要及时地求医,以便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心理健康 现在对心理健康的标准是这样定义的:一、具有充分的适应力;二、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的评价;三、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四、不脱离现实环境;五、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六、善于从经验中学习;七、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八、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九、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十、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心理健康-主要特征 心理健康 智力正常 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国际疾病分类体系,把智力发育不全或阻滞视为一种心理障碍和变态行为。 情绪稳定与愉快 情绪稳定与心情愉快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它表明一个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意味着机体功能的协调。如果一个人经常愁眉苦脸,灰心绝望,喜怒无常,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心理健康者能经常保持愉快、开朗、自信、满足的心情,善于从生活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更重要的是情绪稳定性好。 行为协调统一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其行为受意识支配,思想与行为是统一协调的,并有自我控制能力。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与思想相互矛盾,注意力不集中,思想混乱,治疗支离破碎,做事杂乱无章,就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良好的适应能力 人生活在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大千世界里,一生中会遇到多种环境及变化,因此,一个人应当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无论现实环境有什么样的变化,都将能够适应,这也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 具有较强的意志品质 健康的意志有如下特点:目的明确合理,自觉性高;善于分析情况,意志果断;意志坚韧,有毅力,心理承受能力强;自制力好,既有现实目标的坚定性,又能克制干扰目标实现的愿望、动机、情绪和行为,不放纵任性。 人际关系和谐 其表现:一是乐于与人交往,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有知己的朋友;二是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三是能客观评价别人,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宽以待人,友好相处,乐于助人;四是交往中积极态度多于消极态度。 能动的适应和改造环境,保持人格的完整和健康 以上是心理健康的主

心理健康的参考文献

加强教育督导。 教育主管部门应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评估、教师评价的重要范畴。一方面加强教师及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培训和实践指导;一方面形成适合农村学校及农村学生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方案,进行跟踪督导评估

要不要帮下你。

幼儿心理健康参考文献

心理健康教育 如何培养出一名清华学子[心理健康教育微课]_clip

要不要帮下你。

心理健康文献参考最新

大学生心理健康怎有泪对于社会责任想象

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论文可以从大学生的学习环境学习来论证。

[1] 李冬生,阮奎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J] 山东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5,(02) [2] 黄轲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初探[J] 宜春医专学报 , 2000,(S1) [3] 李世芬 试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J] 现代大学教育 , 1999,(06) [4] 张海莹 大学生健康心理养成的途径和方法[J] 中国成人教育 , 2006,(02) [5] 李长文,时长江 大学生如何增进心理健康[J] 黑龙江高教研究 , 1994,(05) [6] 张小明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J] 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学报 , 2002,(03) [7] 李新红 大学生心理健康之我见[J] 内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1999,(02) [8] 王群健,兰云 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J] 有色金属高教研究 , 1995,(04) [9] 王维铭 浅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 卫生职业教育 , 2004,(19) [10] 杨秀英 浅谈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J] 济宁师专学报 , 2001,(04)

小学心理健康参考文献

我可帮你

参考文献是一篇文章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它具有以下的功能:(1)注明了自己的研究背景。没有什么研究工作是凭空冒出来的。指出自己的工作是站在那些人的肩上不仅仅是尊重别人的工作,也是一个科研工作者的基本素质。(2)为论文中引用的观点、结果,提供了依据。避免了重复劳动,也增加了文章的可信度。(3)为有兴趣的读者提供了更多的信息与扩展阅读。参考文献反映了作者阅读文献的深度跟广度,也间接体现了作者的科研水平。如果文章引用的都是会议文章,或者影响力很低的期刊文章,甚至是一些报纸或者科普读物,就很难让审稿人跟编辑相信这是一篇很有分量的文章。参考文献也体现了文章的严谨程度,如果文章的论点都有根有据,可以有效的增加文章的可信度。文章中需要给出的地方有:(1)引述别人观点、数据、成果的时候,要直接准确的给出出处。(2)使用别人推导的公式,要给出出处。(3)文章中涉及的原理如果是基于前人的基础,要给出出处。参考文献的选择也有一些原则可依:(1)引用的文献应该是与本文的主题确切相关的。不能因为非要往牛文章上靠,就引了与自己文章主题不相关的文章。(2)同等相关情况下,选择级别更高的文章,比如影响因子高的期刊,或者高引用率的文章。(3)同等相关情况下,尽量引用所投期刊的文章。这样可以拉近编辑跟审稿人的距离,增加文章被录用的机会。(4)尽量引用正式期刊的文章,少引用会议文章。虽然会议论文章也是正规出版物,但是在写作水平、严谨程度跟曝光度上还是要比期刊文章差一些。(5)所引用的文章都应该亲自读过。笔者曾经审过一篇引了几篇很老的俄文文献的文章,当时就比较怀疑作者是否读懂这些文章,进而怀疑文章的某些观点。(6)尽量引用最近几年的文章。经典的文章是非常重要,但是现在科技日新月异,最近的文章更能体现该方向的发展趋势,也间接反映了自己文章的新颖程度。参考文献应该要避免的几个问题:(1)滥引。有人觉得参考文献是多多益善的,其实也不是这样的。如果一篇文章处处都在引用,会让人搞不清楚文章哪个部分才是作者的工作,或者直接怀疑文章的工作量以及意义。对于普通文章来说,15-20篇的参考文献是足够的。而综述文章引用了上百篇文章都是很正常的。滥引的另一种常见方式是引用太多自己的文章。(2)错引。有时候作者看到别人引用的文章,也跟着就引了。导致引用的文献与自己的文章关系不紧,或者引用的文献不是某个观点的原始出处。(3)漏引。可能是因为查阅文献疏忽没有注意到,或者是故意不引用其他小组的工作。比如有的中文文章为了体现成果的国内领先,只引用了国内新近的文章跟国外十几年前的文章。这就让人产生疑问:国外为什么这么多年都没有进展?是因为研究的价值不大吗?这直接质疑到文章的创新性跟价值。如果更不巧,审稿人就是给漏引的对象,那就更容易引起一些尖锐的问题,或者成为审稿人直接抡起大斧的理由了。不要把自己辛苦写出来的文章当作一种投机。至于参考文献的格式,每个期刊都有比较详细的要求。格式的问题,会稍稍影响审稿人的心情,但都不不会成为审稿人抡斧子的理由。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能够适应和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志是:1、身体、情绪十分协调;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3、有幸福感;4、在职业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目录 [隐藏] 1 简介 2 主要特征 3 心理健康的标准 4 自测 5 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的关系 6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7 每天做5件小事 促进心理健康 8 参考资料 心理健康-简介 心理健康是现代人的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那么什么是人的心理健康呢?人的生理健康是有标准的,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是有标准的。不过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不及人的生理健康的标准具体与客观。国外学者们对心理健康的标准作了一些表述。例如英格里士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情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作良好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的丰富情况。不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麦灵格尔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相互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仅是要有效率,也不仅是要能有满足之感,或是能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 而是需要三者具备。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 适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马斯乐认为心理健康的人要具备下列品质:( l)对现实具有有效率的知觉;(2)具有自发而不流俗的思想;(3)既能悦纳本身, 也能悦纳他人;(4)在环境中能保持独立,欣赏宁静。(5)注意哲学与道德的理论;(6)对于平常事物,甚至每天的例行工作,能经常保持兴趣;(7)能与少数人建立深厚的感情,具有助人为乐的精神;(8)具有民主态度,创造性的观念和幽默感;(9)能经受欢乐与受伤的体验。 我们认为人的心理健康包括以下七个方面: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间关系适应、反应适度、心理特点符合年龄。 了解与掌握心理健康的定义对于增强与维护人们的健康有很大的意义。人们掌握了人的健康标准,以此为依据对照自己,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诊断。发现自己的心理状况某个或某几个方面与心理健康标准有一定距离,就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锻炼,以期达到心理健康水平。如果发现自己的心理状态严重地偏离心理健康标准,就要及时地求医,以便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心理健康 现在对心理健康的标准是这样定义的:一、具有充分的适应力;二、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的评价;三、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四、不脱离现实环境;五、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六、善于从经验中学习;七、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八、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九、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十、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心理健康-主要特征 心理健康 智力正常 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国际疾病分类体系,把智力发育不全或阻滞视为一种心理障碍和变态行为。 情绪稳定与愉快 情绪稳定与心情愉快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它表明一个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意味着机体功能的协调。如果一个人经常愁眉苦脸,灰心绝望,喜怒无常,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心理健康者能经常保持愉快、开朗、自信、满足的心情,善于从生活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更重要的是情绪稳定性好。 行为协调统一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其行为受意识支配,思想与行为是统一协调的,并有自我控制能力。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与思想相互矛盾,注意力不集中,思想混乱,治疗支离破碎,做事杂乱无章,就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良好的适应能力 人生活在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大千世界里,一生中会遇到多种环境及变化,因此,一个人应当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无论现实环境有什么样的变化,都将能够适应,这也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 具有较强的意志品质 健康的意志有如下特点:目的明确合理,自觉性高;善于分析情况,意志果断;意志坚韧,有毅力,心理承受能力强;自制力好,既有现实目标的坚定性,又能克制干扰目标实现的愿望、动机、情绪和行为,不放纵任性。 人际关系和谐 其表现:一是乐于与人交往,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有知己的朋友;二是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三是能客观评价别人,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宽以待人,友好相处,乐于助人;四是交往中积极态度多于消极态度。 能动的适应和改造环境,保持人格的完整和健康 以上是心理健康的主

  • 索引序列
  • 参考文献心理健康
  • 心理健康的参考文献
  • 幼儿心理健康参考文献
  • 心理健康文献参考最新
  • 小学心理健康参考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