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船山学报的创刊始末是啥

船山学报的创刊始末是啥

发布时间:

船山学报的创刊始末是啥

田文军教授个人代表性著作目录①《冯友兰与新理学》( 18万字)天地图书公司(香港) 远流出版公司(台湾)1990年版②《冯友兰新理学研究》( 27万字)武汉出版社1990年版③《极高明而道中庸——冯友兰新儒学论著辑要》( 41万字)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版(此书 由田文军编纂并撰写编序)④《现代新儒家学案 冯友兰学案》(18万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9月版⑤《冯友兰传》( 47万字)人民出版社2003年3月版⑥《中国辩证法史》( 55万字)(合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3月版田文军教授个人代表性论文著作目录(1)《荀子战斗的一生》《武汉大学校学报》1974年第2期(2)《周敦颐哲学的辩证思维及其局限》《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2年第4期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哲学史》转载(3)《何心隐新论》《武汉大学学报》1986年第5期(4)《更新而趋时 谢故以生新》《船山学报》1986年第2期(5)《熊十力学术研讨会在日本的反响》《武汉大学学报》1987年第3期(6)《萧萐父教授》《社会科学家》1989年第6期(7)《冯友兰文化类型说刍议》《江汉论坛》1987年第8期(此文上海《文汇报》曾摘介)(8)《冯友兰论共相》《武汉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哲学史》转载,光明日报社主编《文摘报》摘介(9)《中国走向近代的文化历程讨论会综述》《哲学动态》1988年1期(10)《冯友兰的中西文化观》《孔子研究》1989年第1期(此文日本学者吾妻重二曾在《思想》杂志中论及)(11)《冯友兰论共相说勾沉》《现代新儒家论集》(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12)《新理学研究五十年》《哲学动态》1988年第4期(13)《新理学研究五十年》《哲学动态》1988年第5期(14)《吹尽狂沙始到今》《武汉学刊》1989年第1期(此文署名“施田”)(15)《关于一个哲学史方法的思考》《武汉学刊》1989年第2期(16)《冯友兰人生境界论评析》《中洲学刊》1990年第2期(此文收入《冯友兰学记》生活 读书 新知 三联出版社 1995年版 并获得全国冯友兰学术研究奖)(17)《冯友兰对新理学的反省与认同》《武汉大学学报》1990年第2期(18)《新理学方法简论》《现代新儒家论集》(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19)《冯友兰哲学思想研讨会综述》《哲学动态》1991年第四期(20)《惠施公孙龙辩学勾沉》《中国辩证法史稿》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21)《旧邦新命 真火无疆》《中洲学刊》1991年第6期 此文收入《追忆冯友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解读冯友兰——学者研究卷》海天出版社1998年版(22)《冯友兰哲学思想国际研讨会纪实》《法言》(香港)1991年第8期(23)《写在冯友兰先生逝世一年后》《海峡评论》(台湾)1992年第五期(24)《新民与强国》《武汉大学学报》1992年第5期(25)《咸与维新之梦幻---戊戌时期的启蒙思想》《中国近代启蒙思潮 》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3年1月版(26)《中国辩证法史研究刍议》《不尽长江滚滚来》 东方出版社1995年版(27)《日韩学者对儒学传统的再评价》《哲学动态》1995年第7期(28)《我所看到的日本文化》《神州学人》1995年第6期(29)《写在冯友兰先生百年诞辰之际》 《冯友兰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此文曾收入《解读冯友兰——学人纪念卷》海天出版社1998年版 《三松堂主——名人笔下的冯友兰 冯友兰笔下的名人》 东方出版中心1999年版 《解析冯友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30)《冯友兰与文化保守主义》中国哲学史1996年第3期(31)《中国传统哲学史方法发微》《武汉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哲学史》转载(32)《冯友兰的生活方法新论》《中州学刊》1997年第5期(33)《儒家伦理与社会主义道德》《学习与实践》1997年第6期(34)《冯友兰文化观刍议》《哲学研究》1998年增刊(35)《千淘万漉 吹沙觅金》《武汉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36)《张载《正蒙 太和》解读》《人文论丛》1999年卷 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37)《奴隶制时代的辩证法思维萌芽》《珞珈哲学论坛》第二辑 辽海出版社1999年5月版(38)《日本比较文化研究的现状与趋势》《武汉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39)《冯友兰与中国哲学史学》《学术月刊》1999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哲学史》转载 此文又收入《解析冯友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40)《世纪桥头有所思——访萧萐父教授》 《时代的回响》武汉出版社1999年版(41)《张载的一两说与仇和论》《武汉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42)《传言与真实》《中州学刊》2001年第6期(43)《心河之水长流》光明日报2001年2月15日 《新华文摘》转载(44)《论贵是而不务华 事尚然而不高合》《武汉大学学报》2001年第五期(此文署名陈阳)(45)《哲学理性与宗教关怀》《传统与创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版(46)《帛简“五行”篇与原始五行说》武汉大学学报 2003年第1期(47)《冯友兰论现代心学与理学》《人文论丛》特辑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3年3月版(48)《刘秀思想简论》《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49)《关于武汉城市精神的几点思考》《学校与实践》2003年第(50) 《冯友兰笔下的人生境界》《书摘》 2004 年的 2 期田文军教授近四年著作、论文目录(2000年1月l日 以来 )著作目录《冯友兰传》人民出版社 2003年3月版《中国辩证法史》(合著)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4年3月版论文目录《冯友兰与中国哲学史学》《学术月刊》 1999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哲学史》转载 此文又曾收入《解析冯友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张载的一两说与仇和论》《武汉大学学报》 2001年第2期《传言与真实》《中州学刊》 2001年第6期《心河之水长流》光明日报 2001年2月15日 《新华文摘》转载《论贵是而不务华 事尚然而不高合》《武汉大学学报》 2001年第5期(此文署名“陈阳)《哲学理性与宗教关怀》《传统与创新》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4月版《帛简“五行” 篇与原始五行说》武汉大学学报 2003年第1期《冯友兰论现代心学与理学》《人文论丛》特辑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3年3月版《刘秀思想简论》《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3期《关于武汉城市精神的几点思考》《学校与实践》 2003年第《冯友兰笔下的人生境界》《书摘》 2004 年的 2 期

民国初年,湖南长沙还出现了一批以保存国粹,弘扬国学为己任的知识分子,以刘人熙为代表,创办船山学社,发行《船山学报》,在湖南教育文化界产生了相当影响。 既然以维持人心风俗为目的,那么怎样来做到这一点呢?船山学社同仁认为办法是提倡气节,发扬国学,演进文化,首先是重新弘扬与广大孔子学说。陈言,要提倡道德必须先昌明一种社会历史上最有势力的道德学说,使人人闻之而生信仰之心。信仰既深,才会奉行,而我国社会上、历史上最有势力的道德学说都是以孔子为源头,因而“舍昌明孔子之学说无下手处”。为此,他们对孔子学说极尽赞美之辞,称“集群圣之大成,为生民所未有”;“大义微言,搔之无尽“;认为要改善社会道德“不必专贩异说以求新,在温故而知新则日新之盛德在是矣。”孔子学说,是中国数千年道德精神的主体核心,在新的历史时代倡言对它“温故而知新”,实质是回归到1日传统中去。船山学社的演讲和《船山学报》所刊的文章,相当一部分都是以阐发、颂扬旧伦理道德为主旨的。如1915年7月的千次船山学社的聚讲上,一位演讲人为“三纲”一一加以辩护。认为君权太重固为暴政,但如君上无权,那么人自为政,又怎能图治?所以君纲不能废。父虐子、父虐妻固为野蛮,但不孝也是莫大的罪恶,所以父纲也不可废。至于阴盛阳衰,牝鸡司晨,更是衰世之象,因而夫权更不能废。演说者甚至主张当时普遍兴办的女学应对女生训以“四德三从”,培养她们为贤妇贤母,与当时新文化运动倡导者彻底否定旧伦理道德,重铸新国民道德相比,一部分船山学社人士的思想观念显得保守与陈腐。保守的道德观并引发出错误的政治观,对旧孔学的无限推崇,使他们与北洋政府尊孔复古的逆流相合拍。学社社员对把孔、把天的决定倍加赞赏,再三强调“尊孔诚是也”。而对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行动却表示不满,指责他们发动“二次革命”是制造社会动乱,目的是争当总统。刘人熙在发挥王船山义利之辩时曾这样说:“以义而开民国,武昌振臂一呼,天下响应,五族共和,渐积之热然也;以利而争总统,南昌首难,碟血长江,末六旬而逮逃洋外,义之必利而利非可以利者,非事理之显然乎?”称孙中山、黄兴等人护卫共和之举为争利,显然是一种误解。

船山学报的创刊始末是

1·心君同构: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的一种原型范畴分析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9年03月2·史料还原与思辨索原:中国古代思想与文学论稿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6年12月3·中国文学思想史·宋代卷 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4年06月4·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魏晋南北朝诗歌,中晚唐诗歌、散文)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08月5·何逊集注 天津古籍出版社 1988年12月6·王维诗歌译注(合注) 四川巴蜀书社 1989年10月 (40篇)1·三不朽:回到原始语境的思想梳理,《文学遗产》,2004年5期(《新华文摘》2004年23期摘要转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5年2期全文转载)2·论刘勰首倡合南北文学两长,《文学遗产》,1999年6期3·王船山诗歌美学三题,《文学遗产》,1985年3期4·从刘勰与时流的距离看“唯务折衷”思想的形成《文学评论丛刊》,2000年8月5·广义的物色态度与萧统的编纂思想《天津社会科学》,2000年6期6·文官政治·书卷风流·人文气象《南开学报》,(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10全文转载)7·盛唐之音生成的审美契机《南开学报》,1997年1期8·论何逊诗的清美及其在文学史上地位《南开学报》,1989年3期9·从曹丕到刘勰:批评者的视角《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1期10·春秋意识与传统诗词《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1期11·《文心雕龙》:贵器用与重风骨《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7全文转载)12·史料还原与思辨索原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3期(人大书报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11全文转载)13·论刘勰的南北文学观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全文转载)14·格物致知:理学认识论与文艺审美观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2期(人大复印《中国古代近代文学》全文转载)15·老庄哲学与船山美学的思想渊源《学术月刊》,1985年10期16·王船山现量说对传统艺术直觉诗论的改造《江汉论坛》,1984年10期17·社会心理与文学风貌《读书》,1987年8期18·书不可玩《读书》, 1984年7期19·老成·平淡·以清为美:宋人审美趣味丛谈《淮阴师院学报》,2004年2期20·宋人二元心态及矛盾互补理论范畴 南开大学古籍所《文史论集二集》21·宋代文人心态的二元格局管窥《洛阳师专学报》,2001年4期22·老成 —— 宋人的审美追求之一《中国韵文学刊》,2001年1期23·论宋代文学思想的社会文化背景《淮阴师院学报》,2001年3期24·从“睹物兴情,更向篇什”看萧统的著述思想《沧州师专学报》,2000年4期25·萧统文学观的审美角度观照 《淮阴师院学报》,2000年2期(人大书报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10全文转载)26·从屈原到宋玉的审美嬗变《苏东学刊》,2000年1期27·由《程器》观《风骨》《洛阳师专学报》,2000年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3期摘要转载)28·从《物色》测析昭明对刘勰的“深爱接之”《天津大学学报》,2000年1期29·《文心雕龙》 :尚北宗南与唯务折衷《扬州大学学报》,2000年1期30·警悟与赏玩 :萧统与刘勰著述思想的分野《天津师专学报》,1999年3期31·舒愤与警悟 :司马迁与曹丕两种著述不朽类型《洛阳师专学报》,1999年4期32·由“悲凉”看建安风骨的北方文化审美属性《天津大学学报》,1999年1期33·楚辞悲秋与建安悲凉 南开大学古籍所《文史论集》34·《物色》—— 南国美学之花 《天津师专学报》,1999年1期35·南风北土差异的文学审美价值《天津师专学报》,1998年4期36·明稿本明诸名人尺牍《中国典籍与文化》,1995年2期37·清康熙刻本宝纶堂集《中国典籍与文化》,1995年1期38·论王夫之的文艺鉴赏观《船山学报》,1987年2期39·王船山艺术思想成因初探《船山学报》,1986年1期40·论家庭环境对王船山的影响《船山学报》,1985年1期 (12篇)1·思维原错意识探源,《中国思想与社会研究》第二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3月2·心君同构:作为一种思想史现象,《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5期(人大书报复印资料《政治学》全文转载)3·述而不作: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6期4·中国哲学的公私之辨《南开学报》,2003年3期(《光明日报》2003年8月28日摘要转载)5·感官与心灵:中西方的不同命运《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1期6·问题滞后与思想原创短缺《浙江社会科学》,2004年1期(《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摘要》2004年2期转载)7·《关于‘厶’字的象意特点及几个证明》商略《史学集刊》,2004年1期8·“自环为厶,背厶为公”辨析《内蒙古大学学报》,2004年2期9·先秦“尚大”思维论《社会科学辑刊》,2003年5期10·思想力问题与述而不作传统《人文杂志》,2002年5期11·司马迁、曹丕、萧统三人著述思想比较谈《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1期12·述而不作:从官方职能到学术思想《中国典籍与文化》,2001年1期(人大书报复印资料《历史学》2001年8期全文转载) (17篇)1·《南京!南京!》:大国心态的视角,《贵州社会科学》,2010年4期2·“心理事实”与“心理新闻”,《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4期(2010年20期《新华文摘》摘要转载)3·从“新闻心理”到“心理新闻”,《南京社会科学》,2010年5期1·社会心理新闻:一种有待完善的新闻样式,《中州学刊》,2009年1期2·“裁判员困境”与“第三方”入场,《南京社会科学》,2009年4期3·“山寨文化”三题,《当代传播》,2009年4期4·作为“他者”的第五种权力,《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10期5·从“在场困境”到“缺场悖论”,《广州大学学报》, 2009年12期1·陌生人社会与陌生度,《内蒙古社会科学》,2008年1期2·裸露性传播的学理角度观照,《当代传播》,2008年1期3·网人合一·类像世界·体验经济,《云南社会科学》,2008年2期4·“第二人生”与虚拟自我,《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5·从W0到“W0之路,《河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6·W0时代的“网民议程设置”,《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3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新闻与传播》08全文转载)7·虚假议程设置:从“倒萨”到“涉藏”,《当代传播》,2008年5期8·从《红楼梦》看曹雪芹的新闻价值观,《文学与文化》,第八辑,2008年6月1·传统回归与“两级传播”,《当代传播》,2006年5期 (21篇)1·“春晚情结悖论”与“想象的共同体”《今晚报》14 今晚副刊2·“人来疯”与“他人在场”《今晚报》07 今晚副刊3·“第三次机会”与去个性化《今晚报》26 今晚副刊4·三个和尚与集体行动的逻辑《今晚报》12 今晚副刊5·有奖让座与过度理由效应《今晚报》16 今晚副刊6·“芙蓉现象”与“把关人”《今晚报》11 今晚副刊7·“超女现象”与“同辈群体效应”《今晚报》20 今晚副刊8·“网络同居”与“虚拟自我”《今晚报》05 今晚副刊9·“镜子先生”、“镜中我”及其它《今晚报》副刊2110·“职业枯竭”者遭遇“单面人”《今晚报》副刊0911·“脏先生”“净先生”与芭比娃娃《今晚报》副刊26 : 1)《读者》2006年13期全文转载; 2)《青年文摘》2006年6期全文转载;12·庄生晓梦迷蝴蝶 主我客我舞翩跹《今晚报》副刊1313·忧虑:拆解与递减《今晚报》副刊2314·异代比较与心理警卫《天津日报》0715·“抱客”现象与陌生人社会《今晚报》副刊1316·换客:在“苹果”和“思想”之间《书屋》2007年1期17·“陌生度”与社会安全感《天津日报》0618·“剩男”“剩女”与三分之一效应 《今晚报》副刊2519· 吹响社会心理的集结号 《今晚报》副刊,0220· 奥巴马新政与赵树理定律 《今晚报》副刊,1521· “大卫综合症”与本雅明的“灵晕”,《世界文化》,7 (27 篇)1·“E”时代的“E商”《今晚报》今晚副刊2·信息过剩与感官剥夺《今晚报》27 副刊3·传统思维中的原错意识《今晚报》10 副刊4·原生态需求与体验经济《今晚报》17 今晚副刊5·“陌生六人传播假设”:爱丁堡寻房记《今晚报》10 今晚副刊6·历史正剧与传统文明的二级传播《今晚报》02 今晚副刊7·小黄金周与社会休闲学《今晚报》06 今晚副刊8·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今晚报》13 今晚副刊(《人民文摘》2005年11期全文转载)9·硬实力·软实力·传统文化《今晚报》副刊1010·故事也是生产力《今晚报》副刊0711·“换客”:以物为媒《今晚报》副刊1312·“抱客”琐记《世界文化》2006年12期13·《时代》年度人物与网络议程设置 《书屋》,2007年6期14·“新闻娱乐化”背景下的假新闻 《今晚报》副刊2815· 裸露的尊严 《今晚报》副刊1016· 《色,戒》:故事与呈现 《书屋》,2008年2期17· 《集结号》集结了什么? 《凤凰周刊》,2008年第6期18· “人肉搜索”的是非曲直 《今晚报》副刊,1619· “90后”“80后”与代际文化 《今晚报》副刊,3020· 第五种权力 《书屋》,2008年第12期21· 此“山寨”非彼“山寨” 《今晚报》副刊,2022· “山寨春晚”与游民文化 《今晚报》副刊,2423· 《南京!》大于“南京”,《今晚报》副刊,1324· “鸡肋”型聪明与“高语境”文化,《今晚报》,2925· “超日”“赶美”与大国之惑, 《书屋》,2009年10期26· 心理的“柏林墙”先倒下——《窃听风暴》维斯勒上尉形象剖析,《书屋》,2010年4期27· 微博:与“瞬内容”共舞,18 2007年指导05级广电本科生《异专业同宿与跨8科沟通》。 2008年指导06级编辑出版本科生《媒体中的80后社会形象》,获2009年南开大学本科生创新科研优秀项目二等奖。 2009年指导07级编辑出版、广电本科生《围棋文化发展及其网络利用现状调研报告》。 2009年指导07级编辑出版、广电本科生《媒介构建背景下的高校师生关系》。 2009年指导07级广电本科生《南开大学百项工程人文社科项目选题的调查与分析》,获2010年南开大学本科生创新科研优秀项目一等奖。 2010年指导08级编辑出版、广电本科生《蚁族社会形象的媒介构成》。

正因为王夫之强烈的夷夏之辨思想,他的著作在清前期200年一直埋没不彰,直到19世纪40年代才有邹汉勋、邓显鹤整理编校的《船山遗书》问世,但搜集不全,流传亦不广。以后,曾国藩、曾国荃兄弟又在金陵设局刊印较完备的《船山遗书》,使它的学说为人们所知悉,并立即受到全国,尤其是湖南士人的高度尊崇,从而对近代长沙和湖南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曾国藩借重他的重“礼”思想来强化保守的传统观念;维新人士吸收他“变化日新”的社会变动观倡言改革;辛亥志士利用他的夷夏之辨的民族意识进行反满革命;民国初年,刘人熙等人在长沙设立船山学社,创办《船山学报》,鼓吹保护国粹;“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在长沙第一师范任教的杨昌济对王夫之的知行学说倍加赞赏,主张力行实践,并影响到青年毛泽东;直到今天,坐落于长沙闹市区的船山学社旧址和湘江西岸王夫之就读过的岳麓书院,仍吸引着人们去追怀这位杰出的人物。这不由使人想起梁启超所说的一段话:  “近世的曾文正、胡文忠都受他的薰陶,最近的谭嗣同、黄兴亦都受他的影响。清末民初之际,知识阶级没有不知道王船山的人,并且有许多青年,作很热心的研究,亦可谓潜德幽光,久而愈昌了”。

船山学报的创刊始末

正因为王夫之强烈的夷夏之辨思想,他的著作在清前期200年一直埋没不彰,直到19世纪40年代才有邹汉勋、邓显鹤整理编校的《船山遗书》问世,但搜集不全,流传亦不广。以后,曾国藩、曾国荃兄弟又在金陵设局刊印较完备的《船山遗书》,使它的学说为人们所知悉,并立即受到全国,尤其是湖南士人的高度尊崇,从而对近代长沙和湖南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曾国藩借重他的重“礼”思想来强化保守的传统观念;维新人士吸收他“变化日新”的社会变动观倡言改革;辛亥志士利用他的夷夏之辨的民族意识进行反满革命;民国初年,刘人熙等人在长沙设立船山学社,创办《船山学报》,鼓吹保护国粹;“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在长沙第一师范任教的杨昌济对王夫之的知行学说倍加赞赏,主张力行实践,并影响到青年毛泽东;直到今天,坐落于长沙闹市区的船山学社旧址和湘江西岸王夫之就读过的岳麓书院,仍吸引着人们去追怀这位杰出的人物。这不由使人想起梁启超所说的一段话:   “近世的曾文正、胡文忠都受他的薰陶,最近的谭嗣同、黄兴亦都受他的影响。清末民初之际,知识阶级没有不知道王船山的人,并且有许多青年,作很热心的研究,亦可谓潜德幽光,久而愈昌了”。

正因为王夫之强烈的夷夏之辨思想,他的著作在清前期200年一直埋没不彰,直到19世纪40年代才有邹汉勋、邓显鹤整理编校的《船山遗书》问世,但搜集不全,流传亦不广。以后,曾国藩、曾国荃兄弟又在金陵设局刊印较完备的《船山遗书》,使它的学说为人们所知悉,并立即受到全国,尤其是湖南士人的高度尊崇,从而对近代长沙和湖南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曾国藩借重他的重“礼”思想来强化保守的传统观念;维新人士吸收他“变化日新”的社会变动观倡言改革;辛亥志士利用他的夷夏之辨的民族意识进行反满革命;民国初年,刘人熙等人在长沙设立船山学社,创办《船山学报》,鼓吹保护国粹;“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在长沙第一师范任教的杨昌济对王夫之的知行学说倍加赞赏,主张力行实践,并影响到青年毛泽东;直到今天,坐落于长沙闹市区的船山学社旧址和湘江西岸王夫之就读过的岳麓书院,仍吸引着人们去追怀这位杰出的人物。这不由使人想起梁启超所说的一段话:   “近世的曾文正、胡文忠都受他的薰陶,最近的谭嗣同、黄兴亦都受他的影响。清末民初之际,知识阶级没有不知道王船山的人,并且有许多青年,作很热心的研究,亦可谓潜德幽光,久而愈昌了”。   这就是一位20世纪的大学者,对一位17世纪的大学者的确切评价。

船山学报的创刊始末是什么

正因为王夫之强烈的夷夏之辨思想,他的著作在清前期200年一直埋没不彰,直到19世纪40年代才有邹汉勋、邓显鹤整理编校的《船山遗书》问世,但搜集不全,流传亦不广。以后,曾国藩、曾国荃兄弟又在金陵设局刊印较完备的《船山遗书》,使它的学说为人们所知悉,并立即受到全国,尤其是湖南士人的高度尊崇,从而对近代长沙和湖南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曾国藩借重他的重“礼”思想来强化保守的传统观念;维新人士吸收他“变化日新”的社会变动观倡言改革;辛亥志士利用他的夷夏之辨的民族意识进行反满革命;民国初年,刘人熙等人在长沙设立船山学社,创办《船山学报》,鼓吹保护国粹;“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在长沙第一师范任教的杨昌济对王夫之的知行学说倍加赞赏,主张力行实践,并影响到青年毛泽东;直到今天,坐落于长沙闹市区的船山学社旧址和湘江西岸王夫之就读过的岳麓书院,仍吸引着人们去追怀这位杰出的人物。这不由使人想起梁启超所说的一段话:   “近世的曾文正、胡文忠都受他的薰陶,最近的谭嗣同、黄兴亦都受他的影响。清末民初之际,知识阶级没有不知道王船山的人,并且有许多青年,作很热心的研究,亦可谓潜德幽光,久而愈昌了”。

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是明末清初时期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明亡之后曾经举兵反清,失败后杜门不出,一心著述。晚年隐居在湖南衡阳县曲兰乡(今船山乡)石船山,故自号船山老人、船山病叟,后人称船山先生。有《船山遗书》、《船山诗文集》。王夫之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人口众多,生活富裕,在衡州称“族盛”。父亲王朝聘曾经两中副榜,后入国子监攻读;二叔和三叔都是郡文学,三家子弟也多承习诗书。王夫之自幼受家学熏陶,从小颖悟过人。4岁入私塾读书,7岁读完了《十三经》,此后一边跟父亲学习经义,另一方面又大量阅读各类书籍。12岁便能咏诗做对,通晓文辞,以文会友,崭露头角,成为当时有名的少年才子。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19岁的王夫之来到长沙岳麓书院读书。他在这里饱览藏书,专注学问,与师友们“聚首论文,相得甚欢”,为以后的学术活动打下了良好基础。在他23岁时,湖广提学检事高世泰岁试衡州,将他的文章列为一等,给予了“忠义肝胆”、“情见乎辞”的高度评价。颇富才名的王夫之原本想一心报国、施展抱负,却无奈以一介文士之身而适逢乱世。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5月,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明朝灭亡。王夫之心痛欲绝,写下《悲愤诗》一百韵,以抒发自己的心境;同年迁居衡山下,筑茅屋,名“续梦庵”。他出门时,手擎雨伞,脚踏木屐,用此举来表示自己“头不顶清朝天,脚不踏清朝地”这种不屈的民族气节。清顺治三年(1646年)夏,王夫之只身赶赴湘阴,建议调和南北督师矛盾,联合农民起义军协力抗清,但此行毫无结果,失望而归。此后,他又组织或参与过几次抗清起义,均以失败告终;流落零陵、常宁的荒山野岭之间,《周易外传》等书就是在这种颠沛流离的生活中写成的。康熙十四年(1675年)秋,王夫之在衡阳湘江西边的石船山下筑湘西草堂,他一生最后17年就住在这里,大部分著作也在这里写成。湘西草堂当时是“食禽过不栖”的穷地方,但王夫之“安之若素,终日孜孜不倦,刻苦自励”。这时期,王夫之贫病交加,还受到清朝统治者的监视,常常早晨起来发现纸窗已被人捅破,表明有人暗中窥视他的行动。在艰难的处境中,他毫不沮丧懈怠,《思问录》内外篇,《张子正蒙注》、重订《尚书引义》等重要哲学著作;《读通鉴论》、《宋论》等系统史论著作;以及诗论《南窗漫记》、《夕堂永同绪论》等,均在这段时间内先后成稿。他的儿子在《行状》中说父亲自从隐居以来,“启瓮牖,秉孤灯,读十三经”,“虽饥寒交迫,生死当前而不变”。年迈之时,手腕没有力气研墨,手指没有力气握住笔,却还是坚持读书,笔耕不辍,为后人留下了极丰富的思想文化遗产。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正月初二,王夫之病逝,享年74岁。他勤恳述凡40年,有著作100余种,400余卷,近800万字。王夫之的诗、文、词皆工。他的散文纵横捭阖,表现着雄肆的气概。其诗词以写抗清经历及寄托亡国之痛的为最佳,信笔所至,往往冲破音律的限制,揭示了亡国哀怨之深。他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及现实性,以继承《诗经》的“兴、观、群、怨”为旨归;认为创作必须有作者生活经历为基础。他在《姜斋诗话》中说:“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强调诗歌必须重情重意,情景交融,他认为文学创作,人各有特色,不能强立“门庭”,强立“死法”,党同伐异,趋于模拟。这些对于清代文学理论的发展都起了积极作用。因为王夫之强烈的夷夏之辨思想,他的著作在清前期200年一直埋没不彰,直到19世纪40年代才有邹汉勋、邓显鹤整理编校的《船山遗书》问世。此后,曾国藩、曾国荃兄弟又在金陵设局刊印较完备的《船山遗书》,使他的学说广为人知,从而对近代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曾国藩借重他的重“礼”思想来强化保守的传统观念;维新人士吸收他“变化日新”的社会变动观倡言改革;辛亥志士利用他的夷夏之辨的民族意识进行反清革命;民国初年,刘人熙等人在长沙设立船山学社,创办《船山学报》,鼓吹保护国粹;“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在长沙第一师范任教的杨昌济对王夫之的知行学说倍加赞赏,主张力行实践,并影响了青年毛泽东。时至今日,船山先生的诸多杰出论著,依然闪烁着灿烂的光辉。

生物学报创刊是哪一年开始的

不知你们所谓A、B、C类的标准是什么?不同系统的要求不同,有些要求是CSCD库刊(内分核心刊与扩展刊),有些要求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还有要求是中文核心期刊,自然科学类期刊主要是这三大类遴选体系。

《中学生物教学》、《中学生物教学参考》、《生物学通报》等,微生物方面有《微生物学报》

计算生物学、生物过程、微生物前沿这些,你可以看看

好像连核心都不是,不要说是A类?B类还是C类?了

  • 索引序列
  • 船山学报的创刊始末是啥
  • 船山学报的创刊始末是
  • 船山学报的创刊始末
  • 船山学报的创刊始末是什么
  • 生物学报创刊是哪一年开始的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