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美术文献

中国美术文献

发布时间:

中国美术文献

我说的这些是很学术的期刊很著名的:清华大学 《装饰》中央美术学院学报《美术研究》、《世界美术》天津美术学院学报《北方美术》江苏美术出版社《江苏画刊》中国美协主办 《美术》中国艺术研究院 《美术观察》

相对西洋画来说,中国画有着自己明显的特征。传统的中国画不讲焦点透视,不强调自然界对于物体的光色变化,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肖似,而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而西洋画呢?则讲求“以形写形”,当然,创作的过程中,也注重“神”的表现。但它非常讲究画面的整体、概括。有人说,西洋画是“再现”的艺术,中国画是“表现”的艺术,这是不无道理的。中国画与西洋画相比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还表现在其艺术手法、艺术分科、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多个方面。按照艺术的手法来分,中国画可分为工笔、写意和兼工带写三种形式。工笔就是用画笔工整细致,敷色层层渲染,细节明彻入微,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物象,故称“工笔”。而写意呢?相对“工笔”而言,用豪放简练的笔墨描绘物象的形神,抒发作者的感情。它要有高度的概括能力,要有以少胜多的含蓄意境,落笔要准确,运笔要熟练,要能得心应手,意到笔到。兼工带写的形式则是把工笔和写意这两种方法进行综合的运用。从艺术的分科来看,中国画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画科,它主要是以描绘对象的不同来划分的。而中国画中的畜兽、鞍马、昆虫、蔬果等画可分别归入此三类。中国画在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方面,也都有自己的特点。中国画的构图一般不遵循西洋画的黄金律,而是或作长卷,或作立轴,长宽比例是“失调”的。但它能够很好表现特殊的意境和画者的主观情趣。同时,在透视的方法上,中国画与西洋画也是不一样的。透视是绘画的术语,就是在作画的时候,把一切物体正确地在平面上表现出来,使之有远近高低的空间感和立体感,这种方法就叫透视。因透视的现象是近大远小,所以也常常称作“远近法”。西洋画一般是用焦点透视,这就像照相一样,固定在一个立脚点,受到空间的局限,摄入镜头的就如实照下来,否则就照不下来。中国画就不一定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域的局限,它可以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得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这种透视的方法,叫做散点透视或多点透视。如我们所熟知的北宋名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用的就是散点透视法。《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是北宋都城汴梁内外丰富复杂、气象万千的景象。它以汴河为中心,从远处的郊野画到热闹的“虹桥”;观者既能看到城内,又可看到郊野;既看得到桥上的行人,又看得到桥下的船;既看得到近处的楼台树木,又看得到远处纵深的街道与河港。而且无论站在哪一段看,景物的比例都是相近的,如果按照西洋画焦点透机的方法去画,许多地方是根本无法画出来的。这是中国的古代画家们根据内容和艺术表现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独特的透视方法。在用笔和用墨方面,是中国画造型的重要部分。用笔讲求粗细、疾徐、顿挫、转折、方圆等变化,以表现物体的质感。一般来说,起笔和止笔都要用力,力腕宜挺,中间气不可断,住笔不可轻挑。用笔时力轻则浮,力重则饨,疾运则滑,徐运则滞,偏用则薄,正用则板。要做到曲行如弓,直行如尺,这都是用笔之意。古人总结有勾线十八描,可以说是中国画用笔的经验总结。而对于用墨,则讲求皴、擦、点、染交互为用,干、湿、浓、淡合理调配,以塑造型体,烘染气氛。一般说来,中国画的用墨之妙,在于浓淡相生,全浓全淡都没有精神,必须有浓有淡,浓处须精彩而不滞,淡处须灵秀而不晦。用墨亦如用色,古有墨分五彩之经验,亦有惜墨如金的画风。用墨还要有浓谈相生相融,做到浓中有淡,淡中有浓;浓要有最浓与次浓,淡要有稍谈与更淡,这都是中国画的灵活用笔之法。由于中国画与书法在工具及运笔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二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古人早有“书画同源”之说。但是二者也存在着差异,书法运笔变化多端,尤其是草书,要胜过绘画,而绘画的用墨丰富多彩,又超过书法。笔墨二字被当做中国画技法的总称,它不仅仅是塑造形象的手段,本身还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中国画在敷色方面也有自己的讲究,所用颜料多为天然矿物质或动物外壳的粉未,耐风吹日晒,经久不变。敷色方法多为平涂,追求物体固有色的效果,很少光影的变化。以上谈的中国画的特点,主要是指传统的中国画而言。但这些特点,随着时代的前进。艺术内容和形式也随之更新,并不断地发生变化。特别是“五四”之后,西洋画大量涌入,中国画以自己宽阔的胸怀,吸收了不少西方艺术的技巧,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力。但是,不管变化如何,中国画传统的民族的基本特征不能丢掉,中国画的优良传统应该保持并发扬光大,因为中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独特的体系,它在世界美术万花齐放,千壑争流的艺术花园中独放异彩。中国画是我们民族高度智慧、卓越才能和辛勤劳动的结晶,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中国画从形式上区分,大致可以归纳为工笔画和写意画两大类。其中工笔画的产牛源远流长,并有过辉煌的成就。1972午春在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元前206—公元25年)墓中发现的汉代帛画,就显示出工笔画的高超水平。在唐代(公元618—907午)以前,工笔画可以说足中国绘画的主体。至宋代(公元960—1279午)工笔画和写意画虽然并重,但工笔画仍然占有一定的优势。只是到了元(公元1271—1368午)、明(公元1368—1644年)时期,某些文人画家崇尚写意手法,提倡水墨画而致使工笔画口趋衰微。然而发展到了近现代,人们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了革新中国画之后, 工笔画才逐渐有了转机,不过中国工笔画艺术真正得到复兴还是在现代。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 国家重视民族艺术,提出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创作方针, 中国画也随着整个文艺事业的发展进入了—个新的发展时期。不少画家在传统中国画以及年画、连环画、壁画等领域中,广泛地采用厂工笔画技法,在实践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出现了如《考考妈妈》(姜燕作)、《西厢记》(王叔晖作)、《大闹天宫》(刘继卤作)、《同欢共乐》(刘文西作)、《玉兰黄鹂》(于非间作)等优秀作品。不过由于画坛积习甚深,致使工笔画这一画种尚未达到人们应有的重视程度。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地才真正迎来了艺术的春天。这时工笔画艺术才得以显现出其蓬勃的生机。当今的工笔画创作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既有反映古历史题材或贴近现实生活内容的人物画, 又有意境清新、别开牛面的山水画以及牛机盎然、栩栩动人的花鸟画;画家们在艺术和技法的运用上也争相展示各自的特色, 并皆有所创新。更为可贵的足,画家们在实践与创新的过程之中,越来越发现工笔画艺术及其技法有着极大的潜能,其表现力之强、适应性之广,使其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也必然会有无限广阔的前途。艺术反映时代, 当今的工笔画艺术足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同时加以创造和革新的,它融进了新的内容和形式,在整体上真正展现出了时代的风采和面貌。这本画册正足反映这转变发展时期工笔画的艺术风貌。中国画构图的特点 散点透视 平面布置 随“意”组合 诗书画印 立轴、长卷、扇面、构图,传统绘画中称为章法,现代绘画中称为构成,新老观念虽有不同,但基本含义还是共通的。人生活在时间与空间之中,现实世界的时间是流逝的、无限的,空间是三维立体的,无边无界的;而人的创造物——绘画,就时间而言是凝固的、有限的,就空间而言是二维平面的,有边界的。这两者是如此地截然不同,却又有着最密切的对应联系。所谓构图,就是将无限的立体结构转换成有限的平面结构。这种转换过程,本质上是一个创造过程。尤其是现代绘画,这种转换以纯粹创造的外表显示出来,生活与艺术之间的联系就更为抽象了。

宗白华《美学散步》

美术有分绘画类,素描类。看你要哪一类的期刊吧或则去艺术期刊找一下也行

中国美术文献与美术史

美术史是由美术史家和历史学家或考古学家对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美术作品、美术文献、美术遗迹进行发掘、研究、探讨,客观地揭示美术发展的历史过程和基本规律的科学。中国第一部比较系统的美术史著作是唐代美术史家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它开创了撰述中国美术史先河。西方美术史学科的建立可以追溯到16世纪意大利画家瓦萨里写作的《大艺术家传》。这部书记录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画家和雕家的生平、活动和创作,为后人研究文艺复兴美术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该书首次出版于1550年。西方艺术史学科的真正建立应以18世纪德国艺术史家温克尔曼出版《古代艺术史》作为标志。这样,中国的《历代名画记》早于瓦萨里约700年,早于温克尔曼约900年。所以,中国美术史的学科建立实际上始于盛唐。

链接:  提取码: tgdv中国美术史源远流长。与美术风格总是在变化的欧洲不同,中国美术几个世纪以来保持了令人惊奇的延续性。明朝时的作品还可以看到唐朝时的影响。一幅清朝的画作与一幅宋朝的是非常相似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国对传统的尊崇。艺术家的首要任务不是创新,而是尽可能逼真的临摹旧有的作品--这并不被认为是抄袭,反而一定程度上是创新。另有:相关图书

中国美术史百度网盘免费下载 链接: -XgFkr-AG0609mrzD6mXA 提取码: tmb3    第一章 原始美术  (一)原始陶器艺术1、陶器及陶器的装饰手段早期:以实用为目的,简单粗劣、种类少,第二个时期:既有实用价值又有作为艺术品存在的价值,采用了彩绘、纹饰等装饰手段第三个时期:种类繁多,造型丰富,镂孔、印纹等手法的应用。2、我国新石器时代出土陶器的著名文化遗址仰韶文化(彩陶代表,公元前4100-前2500左右)、马家窑(前3300-前1800,分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四个类型)、半山类型陶器代表新石器彩陶艺术的最高水平大汶口、龙山(素面陶突出代表),大汶口3大显著特点:1、色泽多样化,2、黑陶制作成熟,3、雕刻技术发达镂孔随之发展、纹饰多样。龙山文化使用了快轮制陶术。河姆渡文化等。

中国美术史方面书籍一、 文献史料目录之书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版谢巍:《中国画学著作考录》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版丁福保、周青云编《四部总录艺术编》。从传统文献分类的方法出发,将书学画学文献目录的范围扩展至法帖、版画,收书数量也由《解题》的860种扩大为1500种。卢辅圣:《中国书画文献索引》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年版王晖、贾俊侠:《先秦秦汉史史料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工具书: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影印经韵楼本王力:《同源字典》,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容庚:《金文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周祖谟:《广韵校本》,中华书局1988年版。周法高:《金文诂林》,香港中文大学1963年。商承祚:《说文中之古文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唐作藩:《上古音手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李孝定编著:《甲骨文集释》,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70年版。李圃主编:《古文字诂林》,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宗福邦等:《故训汇纂》,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龚延明:《中国历代职官别名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李崇智:《中国历代年号考》中华书局2001年版丛书于安澜编:《画史丛书》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版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新版20卷,上海书画出版社华东师大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各时期史料(一)先秦(宋)聂崇义:《新定三礼图》,宋淳熙二年刻本。顾颉刚,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中华书局2005年版。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学林出版社1984年。吴毓江撰:《墨子校注》,中华书局1993年版。袁珂:《山海经校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闻人军:《考工记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扬之水:《诗经名物新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清徐鼎纂辑,王承略点校解说:《毛诗名物图说》,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杨宗荣:《战国绘画资料》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1957年版(二)两汉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点校本(三)三国魏晋南北朝晋张华:《博物志》,清指海本(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版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1983年版俞剑华等:《顾恺之研究资料》人民美术出版社1962年版姜亮夫:《莫高窟年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四)隋唐(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版毕斐:《<历代名画记>校笺与研究》中国美术学院2003年博士学位论文(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明王氏画苑本陈高华:《隋唐画家史料》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陈清华:《王维年谱》学林出版社1988年版(五)五代宋辽金宋李诫撰、邹其昌点校:《营造法式》, 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宋陆游:《老学庵笔记》,中华书局1979年版。(宋)佚名:《宣和画谱》台北故宫博物院1971年景元大德吴氏刻本(宋)佚名著,俞剑华注译:《宣和画谱》江蘇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宋)郭若虚著,黄苗子点校:《图画见闻志》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版(宋)邓椿著,黄苗子点校:《画继》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版(宋)黄休复:秦岭云点校:《益州名画录》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版陈高华:《宋辽金画家史料》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六)元陈高华:《元代画家史料》杭州出版社2004年版孙国彬:《元四家年表》,《朵云》第47期,1997年版宗典:《柯九思史料》上海美术出版社1985年版【日】近藤秀真、何庆先:《图绘宝鉴校勘与研究》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七)明明黄成著,明杨明注:《髹饰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王永顺主编:《董其昌史料》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单国强:《戴进年表》,《朵云》第61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版(八)清张升编著:《王铎年谱》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年版童一鸣:《王时敏年谱》,《朵云》第46期,1997年版李志钢:《程邃研究》,《朵云》第46期,1997年版陈三弟:《程邃之交游考议》,《朵云》第46期,1997年版二、 图录邵宇等:《中国美术全集》(全60册),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年版。金维诺等:《中国美术全集》(新版全51册),黄山书社2010年版。耿宝昌等:《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全60册),商务印书馆,上海科技出版社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全四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年版杨伯达主编:《中国玉器全集》河北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洪再新:《中国美术史图像手册·绘画卷》中国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有光盤)周积寅,王凤珠:《中国历代画目大典》(全4卷),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王乃栋:《中国书法墨迹鉴定图典》文物出版社2004年版张正明,邵学海主编:《长江流域古代美术》(全6册),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三、 考古与文物鉴定资料历年期刊:《考古》《文物》《中原文物》《江汉考古》《故宫博物馆院刊》(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文物月刊》(台北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学术月刊》(台北故宫博物院)单行本:湖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文物出版社1973年版。睡虎地秦墓竹简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78年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妇好墓》,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上海市纺织科学研究院,上海丝绸工业公司文物研究组:《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纺织品的研究》,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宝鸡北首岭》,文物出版社1983年版。湖北省荆州地区博物馆编:《江陵马山一号楚墓》,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信阳楚墓》,文物出版社1986年版。半坡博物馆,陕西考古研究所,临潼县博物馆:《姜寨》,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广西左江岩画》,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卢连成、胡智生:《宝鸡鱼国墓地》,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墓》,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湖北省荆沙铁路考古队:《包山楚墓》,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文物出版社:《新中国考古五十年》,文物出版社1999年版。四、 美术史研究成果相关学科通论王伯敏主编:《中国美术史》(8卷本)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王朝闻主编:《中国美术史》(12卷本)齐鲁书社、(香港)明天出版社彭德:《中国美术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美】高居翰,【台湾】李渝译:《中国绘画史》雄狮美术图书股份公司1985年版于非闇:《中国画色彩研究》,朝花美术出版社1955年版。王定理:《中国画颜色的运用与制作》,台北艺术家出版社1993年版。蒋玄佁:《中国绘画材料史》,上海书画出版社1986年版。杨仁恺:《中国书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杨泓、郑岩:《中国美术考古学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陈淳著:《考古学研究入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英]科林·伦福儒等著,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译:《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 文物出版社2004年版。张舜徽:《中国古典文献学》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版张舜徽:《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齐佩瑢:《训诂学概论》中华书局2004年版荣新江:《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卢嘉锡总主编,赵承泽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纺织卷)》,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陈振中:《先秦手工业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年版。傅熹年:《中国科学技术史(建筑卷)》,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王世襄:《髹饰录解说:中国传统漆工艺研究》,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诸葛铠:《墨朱流韵:中国古代漆器艺术》,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陈振裕:《楚文化与漆器研究》,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德]格罗塞著,蔡慕晖等译:《艺术的起源》,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美]鲁道夫·阿恩海姆,滕守尧译:《艺术与视知觉》,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综合研究[德]雷德候著,张总等译:《万物:中国艺术中的模件化和规模化生产》,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版。【美】杜朴,【美】文以诚:《中国艺术与文化》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年版李松:《土木金石:传统人文环境中的中国雕塑》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美】方闻:《心印:中国书画风格与结构分析研究》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年代分类研究成果先秦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版马承源:《商和西周的金文》,《书法》1981年第2期马承源:《中国古代青铜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袁德星:《商周时代的绘画概念》,《台北故宫博物院院刊》1974年版高明:《中原地区东周时代青铜礼器研究》,《考古与文物》1981年第2期至第4期史树青:《我国古代的错金工艺》,《文物》1973年第6期郭沫若:《关於晚周帛画的考察》,《人民文学》1953年第12期蒋玄怡:《长沙楚民族及其艺术》上海古籍书店1949年版孙新周:《中国原始艺术符号的文化破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1998年版;严文明:《鹳鱼石斧图跋》,《文物》1981年第12期,彭德:《屈原时代的一幅情节性绘画--荆门楚墓彩画《王孙亲迎图》》,《文艺研究》1990年第4期。【日】林巳奈夫:《神与兽的纹样学:中国古代诸神》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版秦汉夏鼐:《洛阳西汉壁画墓中的星象图》,《考古》1965年第2期金维诺:《秦汉时代的壁画》,《美术研究》1980年第1期孙作云:《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画幡考释》,《考古》1973年第1期孙作云:《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漆棺画考释》,《考古》1973年第4期周士琦:《马王堆汉墓帛画日月神话起源考》,《中华文史论丛》1979年第2期王今栋:《南阳汉画像石研究》,《美术》1984年第3期李亚东:《秦俑彩绘颜料及秦代颜料史考》,《考古与文物》1984年第4期[美]巫鸿著,杨柳等译:《武梁祠》,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美]巫鸿著,施杰译:《黄泉下的美术》,北京三联书店2010年版;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 文物出版社2000年版。沈寿:《西汉帛画《导引图》解析》,《文物》1980年第9期。陈振裕:《楚国车马出行图初论》,《江汉考古》1989年第4期。孙机:《中国古舆服论丛》(增订本)文物出版社2001版魏晋邹清泉:《顾恺之研究文选》上海三联书店2011版;杨新:《从山水画法探索女史箴图的创作时代》,《故宫博物院院刊》2001年第3期陈传席:《六朝画论研究》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阮璞:《谢赫“六法”原义考》(上、下),《美术史论》1985年第5、6期徐书城:《山水画起源辨》,《美术史论》1982年第2期陈传席:《山水画与玄学》,《朵云》第5辑,上海书画出版社1984年版沙孟海:《略论两晋南北朝隋代书法》,《中国书法》1985年第4期金维诺:《职贡图的时代与作者》,《文物》1960年第7期隋唐金维诺:《阎立本与尉迟乙僧》,《文物》1960年第4期杨仁恺:《簪花仕女图研究》朝花出版社1962年版【美】谢弗:《唐代的外来文明》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滕固:《唐宋绘画史》,《滕固艺术文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承名世:《论孙位<高逸图>的故事及其与顾恺之画风的关系》,《文物》1965年第8期【台湾】蘇莹辉《院藏随画两轴析论-兼谈成陀罗在莫高窟凿窟造像的相关问题》,《故宫学术月刊》第二卷第二期(1983年冬季号)【台湾】陈葆真:《图画如历史:传阎立本<历代帝王图>研究》,《美术与考古》(上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版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黄苗子:《吴道子事辑》,《中国画研究》第二辑【台湾】佘 城:《唐代画坛奇杰李邕和他的书法艺术》,《故宫学术月刊》第二卷第二期(1983年冬季号)五代宋辽金令狐彪:《宋代画院画家政治地位与待遇》,《中国画研究》(第1辑)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版【美】谢柏轲:《一幅古代作品(<溪岸图>)的现代释读》,《朵云》第58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年版【美】姜斐德:《宋代诗画中的政治隐情》中华书局2009赵广超:《笔记清明上河图》三联书店2002年版【台湾】王正华:《<听琴图>的政治意涵:徽宗朝院画风格与意义网络》,《美术与考古》(下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版【台湾】彭慧萍:《“南宋画院”之省舍职制与画史想像》中央美术学院2006年博士论文元代【台湾】嵇若昕:《王冕与墨梅画的发展》,《故宫学术月刊》第二卷(1983年秋季号、冬季号)元代:【美】高居翰:《隔江山色:元代绘画,1279-1368》三联书店2009年版卢辅圣主编:《倪瓒研究》,《朵云》第62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年版洪再新:《元季蒙古道士张彦辅<棘竹幽禽图>》,《新美术》1997年第3期【美】文以诚:《王蒙<青卞隐居图>中的个人家境与文化类型》,《朵云》第65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年版【美】文以诚:《关於元末山水画受10世纪风格影响之新论》,《朵云》第65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年版明代:【美】高居翰:《江岸送别:明代初期与中期绘画,1368-1580》,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版【美】高居翰:《山外山:晚明绘画,1570-1644》,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年版【台湾】江兆申:《从唐寅的际遇来看他的诗书画》,《故宫学术月刊》第二卷第二期(1983年冬季号)【美】何惠鉴:《董其昌对历史和艺术的超越》,《董其昌研究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版【美】方闻:《董其昌和艺术的复兴》,《董其昌研究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版【日】铃木敬:《戴进的绘画风格》,《朵云》第61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版皮道坚:《吴伟研究》,《朵云》第61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版【台湾】石守谦:《浙派画风与贵族品味》,《朵云》第61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版【英】柯律格:《明代图像与视觉性》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清代:【美】乔迅著,邱士花译:《石涛:清初中国的绘画与现代性》北京三联书店2010年版【美】高居翰:《气势撼人:十七世纪中国绘画的自然与风格》,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年版单国霖等:《扬州画派研究文集》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徐邦达:《龚贤生平及其考订》,《朵云》第63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年版【美】张子宁:《龚贤与髡残》,《朵云》第63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年版五、 美术史研究方法:王尔敏:《史学方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台湾】石守谦:《风格与世变:中国绘画十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邓福星:《美术史研究方法刍议》,《朵云》第52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邵大箴:《美术史论研究随想》,《朵云》第52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凌利忠:《明清画学著述的反思与启示》,《朵云》第52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薛永年:《20世纪中国美术史研究的回顾和展望》,《朵云》第67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版薛永年:《美国研究中国画史方法述略》,《朵云》第67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版陈池瑜:《黄宾虹对中国美术史学的贡献》,《朵云》第67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版李淞:《略论考古学的影响与中国美术史学的学科性》,《朵云》第67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版洪再新:《中国绘画史学的叙事模式》,《朵云》第67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版黄专:《阮璞画学研究中的实学传统》,《朵云》第67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版【美】高居翰:《中国绘画史方法论》,《朵云》第52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台湾】石守谦:《中国绘画史研究中的一些陷阱》,《朵云》第52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台湾】石守谦:《对中国美术史研究中再现论述模式的省思》,《朵云》第67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版【美】方闻:《西方的中国画研究》,《朵云》第67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版【日】古原宏伸:《日本近八十年来的中国绘画史研究》,《朵云》第67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版

中国美术史文献

中国美术史百度网盘免费下载 链接: -XgFkr-AG0609mrzD6mXA 提取码: tmb3    第一章 原始美术  (一)原始陶器艺术1、陶器及陶器的装饰手段早期:以实用为目的,简单粗劣、种类少,第二个时期:既有实用价值又有作为艺术品存在的价值,采用了彩绘、纹饰等装饰手段第三个时期:种类繁多,造型丰富,镂孔、印纹等手法的应用。2、我国新石器时代出土陶器的著名文化遗址仰韶文化(彩陶代表,公元前4100-前2500左右)、马家窑(前3300-前1800,分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四个类型)、半山类型陶器代表新石器彩陶艺术的最高水平大汶口、龙山(素面陶突出代表),大汶口3大显著特点:1、色泽多样化,2、黑陶制作成熟,3、雕刻技术发达镂孔随之发展、纹饰多样。龙山文化使用了快轮制陶术。河姆渡文化等。

中国美术史方面书籍一、 文献史料目录之书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版谢巍:《中国画学著作考录》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版丁福保、周青云编《四部总录艺术编》。从传统文献分类的方法出发,将书学画学文献目录的范围扩展至法帖、版画,收书数量也由《解题》的860种扩大为1500种。卢辅圣:《中国书画文献索引》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年版王晖、贾俊侠:《先秦秦汉史史料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工具书: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影印经韵楼本王力:《同源字典》,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容庚:《金文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周祖谟:《广韵校本》,中华书局1988年版。周法高:《金文诂林》,香港中文大学1963年。商承祚:《说文中之古文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唐作藩:《上古音手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李孝定编著:《甲骨文集释》,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70年版。李圃主编:《古文字诂林》,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宗福邦等:《故训汇纂》,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龚延明:《中国历代职官别名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李崇智:《中国历代年号考》中华书局2001年版丛书于安澜编:《画史丛书》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版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新版20卷,上海书画出版社华东师大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各时期史料(一)先秦(宋)聂崇义:《新定三礼图》,宋淳熙二年刻本。顾颉刚,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中华书局2005年版。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学林出版社1984年。吴毓江撰:《墨子校注》,中华书局1993年版。袁珂:《山海经校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闻人军:《考工记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扬之水:《诗经名物新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清徐鼎纂辑,王承略点校解说:《毛诗名物图说》,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杨宗荣:《战国绘画资料》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1957年版(二)两汉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点校本(三)三国魏晋南北朝晋张华:《博物志》,清指海本(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版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1983年版俞剑华等:《顾恺之研究资料》人民美术出版社1962年版姜亮夫:《莫高窟年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四)隋唐(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版毕斐:《<历代名画记>校笺与研究》中国美术学院2003年博士学位论文(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明王氏画苑本陈高华:《隋唐画家史料》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陈清华:《王维年谱》学林出版社1988年版(五)五代宋辽金宋李诫撰、邹其昌点校:《营造法式》, 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宋陆游:《老学庵笔记》,中华书局1979年版。(宋)佚名:《宣和画谱》台北故宫博物院1971年景元大德吴氏刻本(宋)佚名著,俞剑华注译:《宣和画谱》江蘇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宋)郭若虚著,黄苗子点校:《图画见闻志》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版(宋)邓椿著,黄苗子点校:《画继》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版(宋)黄休复:秦岭云点校:《益州名画录》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版陈高华:《宋辽金画家史料》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六)元陈高华:《元代画家史料》杭州出版社2004年版孙国彬:《元四家年表》,《朵云》第47期,1997年版宗典:《柯九思史料》上海美术出版社1985年版【日】近藤秀真、何庆先:《图绘宝鉴校勘与研究》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七)明明黄成著,明杨明注:《髹饰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王永顺主编:《董其昌史料》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单国强:《戴进年表》,《朵云》第61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版(八)清张升编著:《王铎年谱》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年版童一鸣:《王时敏年谱》,《朵云》第46期,1997年版李志钢:《程邃研究》,《朵云》第46期,1997年版陈三弟:《程邃之交游考议》,《朵云》第46期,1997年版二、 图录邵宇等:《中国美术全集》(全60册),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年版。金维诺等:《中国美术全集》(新版全51册),黄山书社2010年版。耿宝昌等:《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全60册),商务印书馆,上海科技出版社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全四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年版杨伯达主编:《中国玉器全集》河北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洪再新:《中国美术史图像手册·绘画卷》中国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有光盤)周积寅,王凤珠:《中国历代画目大典》(全4卷),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王乃栋:《中国书法墨迹鉴定图典》文物出版社2004年版张正明,邵学海主编:《长江流域古代美术》(全6册),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三、 考古与文物鉴定资料历年期刊:《考古》《文物》《中原文物》《江汉考古》《故宫博物馆院刊》(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文物月刊》(台北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学术月刊》(台北故宫博物院)单行本:湖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文物出版社1973年版。睡虎地秦墓竹简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78年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妇好墓》,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上海市纺织科学研究院,上海丝绸工业公司文物研究组:《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纺织品的研究》,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宝鸡北首岭》,文物出版社1983年版。湖北省荆州地区博物馆编:《江陵马山一号楚墓》,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信阳楚墓》,文物出版社1986年版。半坡博物馆,陕西考古研究所,临潼县博物馆:《姜寨》,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广西左江岩画》,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卢连成、胡智生:《宝鸡鱼国墓地》,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墓》,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湖北省荆沙铁路考古队:《包山楚墓》,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文物出版社:《新中国考古五十年》,文物出版社1999年版。四、 美术史研究成果相关学科通论王伯敏主编:《中国美术史》(8卷本)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王朝闻主编:《中国美术史》(12卷本)齐鲁书社、(香港)明天出版社彭德:《中国美术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美】高居翰,【台湾】李渝译:《中国绘画史》雄狮美术图书股份公司1985年版于非闇:《中国画色彩研究》,朝花美术出版社1955年版。王定理:《中国画颜色的运用与制作》,台北艺术家出版社1993年版。蒋玄佁:《中国绘画材料史》,上海书画出版社1986年版。杨仁恺:《中国书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杨泓、郑岩:《中国美术考古学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陈淳著:《考古学研究入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英]科林·伦福儒等著,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译:《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 文物出版社2004年版。张舜徽:《中国古典文献学》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版张舜徽:《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齐佩瑢:《训诂学概论》中华书局2004年版荣新江:《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卢嘉锡总主编,赵承泽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纺织卷)》,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陈振中:《先秦手工业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年版。傅熹年:《中国科学技术史(建筑卷)》,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王世襄:《髹饰录解说:中国传统漆工艺研究》,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诸葛铠:《墨朱流韵:中国古代漆器艺术》,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陈振裕:《楚文化与漆器研究》,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德]格罗塞著,蔡慕晖等译:《艺术的起源》,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美]鲁道夫·阿恩海姆,滕守尧译:《艺术与视知觉》,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综合研究[德]雷德候著,张总等译:《万物:中国艺术中的模件化和规模化生产》,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版。【美】杜朴,【美】文以诚:《中国艺术与文化》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年版李松:《土木金石:传统人文环境中的中国雕塑》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美】方闻:《心印:中国书画风格与结构分析研究》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年代分类研究成果先秦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版马承源:《商和西周的金文》,《书法》1981年第2期马承源:《中国古代青铜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袁德星:《商周时代的绘画概念》,《台北故宫博物院院刊》1974年版高明:《中原地区东周时代青铜礼器研究》,《考古与文物》1981年第2期至第4期史树青:《我国古代的错金工艺》,《文物》1973年第6期郭沫若:《关於晚周帛画的考察》,《人民文学》1953年第12期蒋玄怡:《长沙楚民族及其艺术》上海古籍书店1949年版孙新周:《中国原始艺术符号的文化破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1998年版;严文明:《鹳鱼石斧图跋》,《文物》1981年第12期,彭德:《屈原时代的一幅情节性绘画--荆门楚墓彩画《王孙亲迎图》》,《文艺研究》1990年第4期。【日】林巳奈夫:《神与兽的纹样学:中国古代诸神》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版秦汉夏鼐:《洛阳西汉壁画墓中的星象图》,《考古》1965年第2期金维诺:《秦汉时代的壁画》,《美术研究》1980年第1期孙作云:《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画幡考释》,《考古》1973年第1期孙作云:《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漆棺画考释》,《考古》1973年第4期周士琦:《马王堆汉墓帛画日月神话起源考》,《中华文史论丛》1979年第2期王今栋:《南阳汉画像石研究》,《美术》1984年第3期李亚东:《秦俑彩绘颜料及秦代颜料史考》,《考古与文物》1984年第4期[美]巫鸿著,杨柳等译:《武梁祠》,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美]巫鸿著,施杰译:《黄泉下的美术》,北京三联书店2010年版;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 文物出版社2000年版。沈寿:《西汉帛画《导引图》解析》,《文物》1980年第9期。陈振裕:《楚国车马出行图初论》,《江汉考古》1989年第4期。孙机:《中国古舆服论丛》(增订本)文物出版社2001版魏晋邹清泉:《顾恺之研究文选》上海三联书店2011版;杨新:《从山水画法探索女史箴图的创作时代》,《故宫博物院院刊》2001年第3期陈传席:《六朝画论研究》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阮璞:《谢赫“六法”原义考》(上、下),《美术史论》1985年第5、6期徐书城:《山水画起源辨》,《美术史论》1982年第2期陈传席:《山水画与玄学》,《朵云》第5辑,上海书画出版社1984年版沙孟海:《略论两晋南北朝隋代书法》,《中国书法》1985年第4期金维诺:《职贡图的时代与作者》,《文物》1960年第7期隋唐金维诺:《阎立本与尉迟乙僧》,《文物》1960年第4期杨仁恺:《簪花仕女图研究》朝花出版社1962年版【美】谢弗:《唐代的外来文明》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滕固:《唐宋绘画史》,《滕固艺术文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承名世:《论孙位<高逸图>的故事及其与顾恺之画风的关系》,《文物》1965年第8期【台湾】蘇莹辉《院藏随画两轴析论-兼谈成陀罗在莫高窟凿窟造像的相关问题》,《故宫学术月刊》第二卷第二期(1983年冬季号)【台湾】陈葆真:《图画如历史:传阎立本<历代帝王图>研究》,《美术与考古》(上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版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黄苗子:《吴道子事辑》,《中国画研究》第二辑【台湾】佘 城:《唐代画坛奇杰李邕和他的书法艺术》,《故宫学术月刊》第二卷第二期(1983年冬季号)五代宋辽金令狐彪:《宋代画院画家政治地位与待遇》,《中国画研究》(第1辑)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版【美】谢柏轲:《一幅古代作品(<溪岸图>)的现代释读》,《朵云》第58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年版【美】姜斐德:《宋代诗画中的政治隐情》中华书局2009赵广超:《笔记清明上河图》三联书店2002年版【台湾】王正华:《<听琴图>的政治意涵:徽宗朝院画风格与意义网络》,《美术与考古》(下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版【台湾】彭慧萍:《“南宋画院”之省舍职制与画史想像》中央美术学院2006年博士论文元代【台湾】嵇若昕:《王冕与墨梅画的发展》,《故宫学术月刊》第二卷(1983年秋季号、冬季号)元代:【美】高居翰:《隔江山色:元代绘画,1279-1368》三联书店2009年版卢辅圣主编:《倪瓒研究》,《朵云》第62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年版洪再新:《元季蒙古道士张彦辅<棘竹幽禽图>》,《新美术》1997年第3期【美】文以诚:《王蒙<青卞隐居图>中的个人家境与文化类型》,《朵云》第65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年版【美】文以诚:《关於元末山水画受10世纪风格影响之新论》,《朵云》第65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年版明代:【美】高居翰:《江岸送别:明代初期与中期绘画,1368-1580》,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版【美】高居翰:《山外山:晚明绘画,1570-1644》,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年版【台湾】江兆申:《从唐寅的际遇来看他的诗书画》,《故宫学术月刊》第二卷第二期(1983年冬季号)【美】何惠鉴:《董其昌对历史和艺术的超越》,《董其昌研究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版【美】方闻:《董其昌和艺术的复兴》,《董其昌研究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版【日】铃木敬:《戴进的绘画风格》,《朵云》第61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版皮道坚:《吴伟研究》,《朵云》第61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版【台湾】石守谦:《浙派画风与贵族品味》,《朵云》第61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版【英】柯律格:《明代图像与视觉性》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清代:【美】乔迅著,邱士花译:《石涛:清初中国的绘画与现代性》北京三联书店2010年版【美】高居翰:《气势撼人:十七世纪中国绘画的自然与风格》,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年版单国霖等:《扬州画派研究文集》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徐邦达:《龚贤生平及其考订》,《朵云》第63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年版【美】张子宁:《龚贤与髡残》,《朵云》第63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年版五、 美术史研究方法:王尔敏:《史学方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台湾】石守谦:《风格与世变:中国绘画十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邓福星:《美术史研究方法刍议》,《朵云》第52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邵大箴:《美术史论研究随想》,《朵云》第52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凌利忠:《明清画学著述的反思与启示》,《朵云》第52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薛永年:《20世纪中国美术史研究的回顾和展望》,《朵云》第67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版薛永年:《美国研究中国画史方法述略》,《朵云》第67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版陈池瑜:《黄宾虹对中国美术史学的贡献》,《朵云》第67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版李淞:《略论考古学的影响与中国美术史学的学科性》,《朵云》第67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版洪再新:《中国绘画史学的叙事模式》,《朵云》第67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版黄专:《阮璞画学研究中的实学传统》,《朵云》第67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版【美】高居翰:《中国绘画史方法论》,《朵云》第52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台湾】石守谦:《中国绘画史研究中的一些陷阱》,《朵云》第52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台湾】石守谦:《对中国美术史研究中再现论述模式的省思》,《朵云》第67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版【美】方闻:《西方的中国画研究》,《朵云》第67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版【日】古原宏伸:《日本近八十年来的中国绘画史研究》,《朵云》第67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版

《中国美术史》是论述中国美术和与之相应的中华民族审美意识自发生以至清末发展演变史的专着,以时代先后为序,分列11卷,加附卷《年表索引卷》共12卷。全书约500万字,彩色图版及线描插图、图表和黑白图片各近5000幅,图文并茂,体大思精,是我国20世纪规模最大、最有力度的多卷本中国美术史巨著。此书系艺术学科国家重点项目,总主编由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雕塑家王朝闻担任。组织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美术学院、故宫博物院以及全国各大艺术院校、研究单位、文博单位的美术史论家100余位共同编撰。这些各研究领域中的佼佼者在统一部署下各效专攻,反复磨砺,数易其稿,全书历经17年始全部完成。

中国的美术史研究早在先秦的诸子百家著作中已有零星言论。顾恺之的《论画》、《魏晋胜流画赞》为最早的美术史文献。中国古代美术史常以画品、书品、画论、书论、画史、书史、书画著录的形式表现出来。南朝齐谢赫的《画品》提出“六法”为品评画家的标准。唐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是第一部较完整的绘画史。为传记体绘画史,这种体例影响到后代千年之久 。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邓椿《画继》、元夏文彦《图绘宝鉴》基 本属这种类型。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美术史研究间接地接受西方影响,中间媒介为日本。潘天寿、秦仲文、俞剑华分别著《中国绘画史》,以文献为依据,系统叙述了中国绘画的发展。胡蛮的《中国美术史》,第一次试图以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中国美术。1949年后,中央美术学院设立了美术史系,成立了美术研究所。美术史著述颇多,王逊、王朝闻、金维诺、王伯敏、常任侠等在中国美术史研究上取得一定成就。中国美术史研究正向深度与广度发展。

中国美术文献和美术史专业

2018年全国开设艺术史论专业的大学中,位列第一位的是北京大学,第二位是清华大学,第三位是中央美术学院,详细名单如下:2018-2019年艺术史论专业排名排名高校名称水平开此专业学校数1 北京大学 5★ 132 清华大学 4★ 133 中央美术学院 3★ 134 南京艺术学院 3★ 135 中国美术学院 3★ 136 西安美术学院 3★ 132艺术史论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丰富的人文修养与艺术史论基础,可从事艺术史论的持续研究,可自觉针对艺术现象问题进行专业批评,可从事艺术跨学科研究中获得交叉应用知识,以及艺术多元化实践等诸种能力,能在基础教育学校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在艺术管理、编辑出版、新闻传播、艺创艺评等部门从事策划、管理、编辑、评论与文创的艺术学理论学科复合型人才,并为进一步研究深造打下良好基础。

不能只看专业分数的,还要看高考的文化分数是多少,美术史出来多做老师的料,看她喜欢不。

就是美术历史方面的。这个不难,主要是钱的问题。广州美术学院是华南地区唯一一所高等美术学府。1953年由广东华南文艺学院、湖北中南文艺学院和广西艺术专科学校等三校合并而成立的中南美术专科学校是其前身。1958年学校南迁广州,更名为广州美术学院并开始招收本科生。据2014年4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曾为国家文化部部属高校,现为广东省省属高校。据2014年4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昌岗和大学城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564亩,总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学校有各类在校生7761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5286人,全日制研究生493人,在职攻读艺术硕士学位研究生63人,成人高等教育生1919人。

清华 和八大美院

中国美术文献综述

书法与舞蹈  书法与舞蹈的关系历来被称为姊妹关系。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一书中提出:“中国的绘画、戏剧和中国另一特殊艺术——书法,具有共同的特点,这就是它们的里面都贯穿着舞蹈的精神,由舞蹈的动作显示虚灵的空间。”  抒情性是舞蹈和书法共有的艺术本质特征。舞蹈利用舞台空间塑造形象,构成不同的时间运动线,从而呈现不同的舞蹈风格;书法则于平面的宣纸上塑造形象,构成不同的时间运动线,从而呈现不同的书法风格。运动线是舞蹈与书法各自抒情性的表现手段之一。如果说舞蹈是对人体动作、姿态的造型美化,那么,书法则是对其点画、姿态造型美化,一个通过人体,一个通过汉字,殊途同归,共同表现思想感情,反映生活美的属性。造型性是舞蹈与书法各自抒情性的表现手段之二。舞蹈家在舞台上翩跹的身影恰似书法家手中飞舞的笔墨,舞蹈家与书法家通过人心、身体协调的内外运动,将种种情感波澜表现在舞动的身姿和飞动的笔墨之中,从而抒发不同的情感,使观赏者进入审美境界。  舞蹈与书法同属视觉艺术,也同属表演艺术。舞蹈的表演是艺术展现的最终目的,它会随演即逝,而书法的表演只是一个过程,最终目的是展现书法作品,书法作品是不会消失的。书法家表演(即创作)的过程,也与舞蹈一样,非常精彩、优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说,舞蹈是以手势说话的艺术。该论断虽不甚准确,但说明动作是舞蹈的独特表现手段。舞蹈本来就是人体的动作来构成艺术语言。舞蹈中一些公认的手、足、头的姿态都来自于动作过程的一个平衡的瞬间,与书法的横、竖、撇、捺、提、折等具体点画相同。王朝闻先生在《门外舞谈》中认为,中国书法的点画与古典舞蹈的动作存在着“一种形式方面的联系”。他说:“这种联系的事很多。例如‘一’字在用笔方面的特点——下笔与收笔所显示的如意(侧卧着的S),与舞蹈的出手——欲右先左和欲左先右的过程多么接近。”尤其行书和草书的造型变化以及运动迁转,与舞蹈有更多的相似处。唐代著名书法家张旭的草书《古诗四帖》那“神虬腾霄”的气势、“旋风骤雨”的动态、“夏云出岫”的变幻、“奔蛇走虺”的线条、“回环圆转”的体势,综合起来,立即会使人想到杜甫《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诗中对剑舞的描写:“耀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传说张旭草书即从公孙大娘剑舞的淋淳顿挫的气势和节奏中以及浓郁豪荡的神韵里汲取灵感,得其神,自此草书长进,传为佳话。今天,公孙大娘的剑舞早已失传,但我们却从张旭的草书中看到了她那优美的舞姿。  韵律和节奏是舞蹈与书法表情性富于变化的基本要素。舞蹈时,演员的全身为了表示韵律和节奏,必须不停运动,并保持动作间的连贯与和谐,这就要求所有固定的平衡姿态不得不随着演员动作的变化而变化,如同书法创作时所有点画的固定写法与形态都必须在运动中根据上下左右的情况,或长或短、或高或低,作各种各样的变化一样。舞蹈演员那行云流水的舞步轨迹,如果用墨线描绘下来,肯定与节奏分明、连绵相属的草书线条别无二致。如果说不同的节奏形成了不同的舞蹈律动与风格,表现不同的感情与思绪,那么,不同的节奏,亦会形成不同的书法流动美与书风,表现不同的情感与审美特征。英国人罗杰·弗莱说:“中国艺术首先引人注目的是在其中占首要地位的线的节奏。我们注意到,这种线的节奏又总是具有流动和连续的特征,这真是一种用手画出来的舞蹈的曲线。”  中国书法艺术与舞蹈虽是两种艺术门类,但它们的审美属性可以说是相通的。20世纪80年代,某些国内外的书法家和舞蹈家曾尝试将书法与舞蹈合为一体,演员的舞蹈动作配合幕布背景上变幻的书法作品,编排了“墨舞”剧目,在美国和国内演出过,受到了一定的好评。舞蹈艺术的动态存在于表演过程中,而书法艺术的流动表现已经凝固在线条中,正如郑诵先生所说:“舞蹈是动态的书法;书法是婀娜多情的舞姿。”  实际上,任何可以称之为艺术的东西或多或少都与书法艺术有某些联系。有的比较明显,有的比较隐晦。除绘画、音乐、舞蹈以外,还有篆刻、建筑、戏曲、文学、雕刻、军事、棋类等都与书法艺术颇有通理之处。如果说西方一切艺术都是趋向音乐的动态,那么在中国,一切艺术都与书法有不解之缘。它们有区别,又有共同之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在联系与影响中互相促进,互相借鉴。书法是中国艺术中最高级的表现形式,熊秉明先生把它称之为“艺术中的艺术”一点也不过分。  在推行艺术教育的今天,书法教育的重要意义在学校教育中更加充分地凸现出来。它既是艺术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又是推进艺术教育的一个突破口、切入点。书法教育对于艺术教育的促进,对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其效果虽然不一定在短期内直接地、一一对应地显现出来,但只要在施教时把握好艺术教育的方向和特征,它不仅对学生艺术素质的全面提高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对书法艺术发展的本身,其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  参考文献:  [1]沃兴华 著《中国书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2]钟明善 著《书法基础与欣赏》,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年 转贴于 中国论

最近出版有一套中国山水画通鉴很不错,共二十几本,个人推荐,看完基本上就能很清楚的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程了。《中国山水画通鉴》,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年5月版

  • 索引序列
  • 中国美术文献
  • 中国美术文献与美术史
  • 中国美术史文献
  • 中国美术文献和美术史专业
  • 中国美术文献综述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