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文化报投稿经验总结分享

中国文化报投稿经验总结分享

发布时间:

中国文化报投稿经验总结分享

2009年11月12日,由中国文化报社转企改制组建的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在京挂牌。至此,中国文化报社成为全国第一家整体转企改制的中央部委主管报社,第一家在新闻出版总署《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指导意见》下发后整体转企的报社。《中国文化报》是“国”字头报纸,在全国文化系统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现有的采编人员中,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者占相当比重,副高以上职称人员占6%。这样的品牌优势和人才优势一直是《中国文化报》引以为傲的。但和很多机关报一样,《中国文化报》的行业性比较强,内容以指导工作为主。这种报纸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报纸的可读性、知识性和趣味性。

请问《中国文化报》稿件怎么投?

中国典籍与文化投稿经验总结分享

传统文化涉及各个方面。总觉得中国应该充分发扬各个领域的优秀的精髓的文化。比如戏曲,我们有百戏之祖昆曲,有国粹京剧,有豫剧,越剧,黄梅戏,有评剧,川剧,有秦腔,粤剧,淮剧,各种戏曲剧种就是戏曲文化,值得传承和发扬!再比如中国武术再比如,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皮影,空竹,银饰,錾刻,木雕等等再比如,中国在各个领域做出的贡献,中国桥文化,中国建筑文化(中国古楼文化,中国各地建筑特色文化等等),中国茶文化,中国家具文化,中国瓷文化,中国饮食文化,中国书法,中国古诗词…这些说起来多,看起来杂碎,细数起来大多数又想不到,需要真正重视起来,虽然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官方非官方组织或者协会,但是我们好像很难看到他们从古至今综述似的讲述这个大类的文化,很难看到一个大派别的文化和标杆似的权威的说法,只能一个小点一个小点,而不能很全面很系统地展现在大众面前。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然在其久远博大之中,却"统之有宗,会之有元"。若由著述载籍而论,经史子集、万亿卷帙,概以"三玄"(《周易》、《老子》、《庄子》)、"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周易》、《诗经》、《尚书》、《礼记》、《春秋》)为其渊薮;如由学术统绪而言,三教九流、百家争鸣,则以儒、道二家为其归致。东晋以后,历南北朝隋唐,由印度传入的佛教文化逐步融入中国传统文化,释氏之典籍〔1〕与统绪因而也就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儒、释、道三家,鼎足而立,相辅相成,构成了唐宋以降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南宋孝宗皇帝语,转引自元刘谧著《三教平心论》),明白地道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这种基本结构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特点之一是:观念上的"和而不同"〔2〕和实践中的整体会通。具体地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论是儒、释、道三家,还是文、史、哲三科,天、地、人三学,虽有其各自不同的探究领域、表述方法和理论特征,然却又都是互相渗透,互相吸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分难析。这也就是说,人们既需要分析地研究三家、三科、三学各自的特点,更需要会通地把握三家、三科、三学的共同精神。此外,如果说儒、释、道三家,文、史、哲三科,天、地、人三学等构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整体,那么对于这个文化整体来讲,其中的任何一家、一科、一学都是不可或缺的,否则这一文化整体的特性将发生变异,或者说它已不再是原来那个文化整体了;而对于其中的每一家、每一科、每一学来讲,则都是这一文化整体中的一家、一科、一学,且每一家、每一科、每一学又都体现着这一文化整体的整体特性。唯其如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不管是研究那一家、那一科、那一学,我认为,首先是要把握住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精神之所在,否则将难入其堂奥,难得其精义。 一 中国传统文化如果从整体上来把握的话,那么人文精神可说是它的最主要和最鲜明的特征。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与现在所谓的"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等概念不完全相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一词最早见于《周易·彖传》。"贲卦彖传"曰: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3〕 魏王弼对此解释说: "刚柔交错而成文焉,天之文也;止物不以威武,而以文明,人文也。观天之文,则时变可知也;观人之文,则化成可为也。"〔4〕 唐孔颖达补充解释说: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者,言圣人当观视天文,刚柔交错,相饰成文,以察四时变化。……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者,言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5〕 宋程颐的解释则是: "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天文,谓日月星辰之错列,寒暑阴阳之代变,观其运行,以察四时之速改也。人文,人理之伦序,观人文以教化天下,天下成其礼俗,乃圣人用贲之道也。"〔6〕 由以上各家的解释可见,"人文"一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原是与"天文"一词对举为文的。"天文"指的是自然界的运行法则,"人文"则是指人类社会的运行法则。具体地说,"人文"的主要内涵是指一种以礼乐为教化天下之本,以及由此建立起来的一个人伦有序的理想文明社会。这里有两点需要加以说明:一是人们所讲的"人文精神"一语,无疑与上述"人文"一词有关,抑或是其词源。但"人文精神"一语的涵义,又显然要比《周易·彖传》中"人文"一词的涵义丰富得多。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精神的出现和展开显然要比"人文"一词的出现早得多,《周易·彖传》的面世不会早于战国末,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远则可以追求至中国文化的源头,近也至少可以推溯到殷末周初。 中国典籍中,很早就有"人"是天地所生万物中最灵、最贵者的思想。如《尚书·泰誓》中说: "惟天地,万物之母;惟人,万物之灵。"〔7〕《孝经》中则借孔子的名义说: "天地之性,人为贵。"〔8〕 这句话中的"性"字,是"生"的意思。宋人邢昺解释说: "性,生也。言天地之所生,惟人最贵也。" "夫称贵者,是殊异可重之名。"〔9〕 其实,在《孝经》面世之前,荀子也已提出了人最为天下贵的观点了。他说: "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10〕 荀子用比较的方法,从现象上说明了为什么天地万物中人最为贵的道理。其后,在《礼记·礼运》篇中,人们又进一步对人之所以异于万物的道理作了理论上的说明。如说: "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 "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11〕 这句话中"鬼神之会"的意思,是指形体与精神的会合。如唐孔颖达解释说: "鬼谓形体,神谓精灵。《祭义》云:"气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必形体精灵相会,然后物生,故云"鬼神之会"。"〔12〕 以后,汉儒、宋儒如董仲舒、周敦颐、邵雍、朱熹等,也都不断地发挥这些思想。〔13〕正是有见于此,中国古代思想家们认为,人虽是天地所生万物之一,然可与天地并列为三。如,《老子》书中就有所谓"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或作"人"字)居其一焉"的说法,把人与道、天、地并列。不过,在《老子》书中,道还是最贵的。所以,他接着说的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4〕与《老子》相比,荀子对人在天地中的地位强调得更为突出,论述得也更为明晰。他尝说: "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能参。"〔15〕 这里的"参"字就是"叁(三)"的意思,整句话的意思是说,人以其能治天时地财而用之,因而与天地并列为三。对此,荀子又进一步解释说: "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宇中万物生人之属,待圣人然后分也。"〔16〕 "分"是分位的意思。在荀子看来,"明分"(确定每个人的分位)是"使群"(充分发挥人类整体力量)、"役物"(合理利用天时地财)的根本,所以他所谓的"人有其治"的"治",也正是指人的"辨物"、"治人"的"明分"能力。同样的意思在《礼记·中庸》也有表达,其文云: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17〕 按照传统的解释,"至诚"是圣人之德。《孟子》和《中庸》中都说过:"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中庸》作"诚之者"),人之道也"。这也就是说,人以其至诚而辨明人、物之性,尽其人、物之用,参与天地生养万物的活动,因而与天地并列为三。〔18〕 汉儒董仲舒继承荀子思想,亦极言人与天地并为万物之根本。如说: "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19〕 "人下长万物,上参天地。"〔20〕 "唯人独能偶天地。"〔21〕 "唯人道为可以参天。"〔22〕 从荀子、《中庸》和董仲舒等人的论述中,应当说都蕴涵着这样一层意思,即在天地人三者中,人处于一种能动的主动的地位。从生养人与万物来讲,当然天地是其根本,然而从治理人与万物来讲,则人是能动的,操有主动权。就这方面说,人在天地万物之中可说是处于一种核心的地位。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把人的道德情操的自我提升与超越放在首位,注重人的伦理精神和艺术精神的养成等,正是由对人在天地万物中这种能动、主动的核心地位的确认而确立起来的。 由此,又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两个十分显著的特点,即:一是高扬君权师教淡化神权,宗教绝对神圣的观念相对比较淡薄;一是高扬明道正谊节制物欲,人格自我完善的观念广泛深入人心。这也就是说,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中,包含着一种上薄拜神教,下防拜物教的现代理性精神。 二 中国传统文化的这种人文精神,根植于远古的原始文化之中。人们常把"天人合一"视作中国文化的主要特徵之一,而考其起源,则与中国原始文化中的自然(天地)崇拜,以天地为生物之本;以及祖先崇拜,以先祖为监临人世的上帝(此亦为天,天命之天)等观念,不能说毫无关系。由此可见,"天人合一"中"天"的含义是合自然之天与天命(先祖上帝)之天而言的。以后,宋明理学讲的天理之天,即是自然之天与天命之天的统合体。人与自然之天"合一"的中心是"顺自然"(这里"自然"一词的含义,不是指"自然界",而是指自然界的"本然"法则与状态)。道家思想中强调顺自然,这是人们所熟之的。如《老子》书中就明确说过这样的话: "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23〕 也正是《老子》书中的这句话,长期以来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被看成是一种消极被 动、因循等待的思想。其实,《老子》道家顺自然而不敢为(无为)的思想,有其相当积极合理的一面,这在以后的道家著作中有着充分的展开。如在《淮南子》一书,对道家的无为思想就有相当积极合理的论述。如说: "无为者,非谓其凝滞而不动也,以其言莫从己出也。"〔24〕 "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也。所谓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25〕 "若吾所谓无为者,私志不得入公道,嗜欲不得枉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推自然之势,而曲故不得容者。故事成而身不伐,功立而名弗有,非谓其感而不应,攻而不动者也。"〔26〕 这三段话从不同角度说明了道家自然无为思想绝不是什么消极被动、因循等待,而是在排除主观、私意的前题下,主动地因势利导,即所谓"循理""因资"地去举事立功。这也就是《老子》所追求的理想: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27〕 这种顺自然而不违天时的思想,在传统儒家文化中也是极为强调和十分丰富的。前面我们曾提到荀子关于人与天地参的思想,以往人们都以此来强调荀子的"人定胜天"思想,殊不知荀子的人与天地参思想或如人们所说的"人定胜天"的思想,恰恰是建立在他的顺自然而不违天时的认识基础之上的。所以,他在提出"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的结论之前是这样来分析的: "不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谓天职。如是者,虽深,其人不加虑焉;虽大,不加能焉;虽精,不加察焉。夫是之谓不与天争职。"〔28〕而紧接着"夫是之谓能参"后,则又再强调说: "舍其所以参而愿其所参,则惑矣。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功〕。唯圣人为不求知天。"〔29 〕 最后,荀子总结说: "圣人清其天君("心居中虚,以治五官,夫是之谓天君") ,正其天官("耳目鼻口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夫是之谓天官" ),备其天养("财 非其类以养其类,夫是之谓天养"),顺其天政("顺其类者谓之福,逆其 类者谓之祸,夫是之谓天政"),养其天情("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 臧焉,夫是之谓天情"),以全其天功("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 是之谓天〔功〕")。如是,则知其所为,知其所不为矣,则天地官而万物 役矣!"〔30〕 也。"这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则典故。"雩"原是一种宗教色彩很浓的求雨仪式,荀子在这里虽然明确表示了"犹不雩而雨也"的意见,但他并没有完全否定这种仪式,只是认为不应当把它神化。换言之,如果把它作为一种礼的仪式,荀子认为还是有意义的。请看荀子紧接着此问后所阐发的一个重要论点,他说: "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也。"〔63〕 这里所谓的"文",是"文饰"的意思,相对于"质朴"而言,"礼"为文饰之具,"文"为有礼的标志。荀子这段话的主旨,就是强调要把救蚀、雩雨、卜筮等带有原始宗教色彩的仪式作为一种具有人文意义的"礼"仪来看待,而不要把它作为一种求助于神灵的信仰仪式去看待。 人们常常把荀子的这段话与《周易》"观卦彖传"中的"圣人以神道设教"说联系在一起,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通常人们对"神道设教"的解释,则似乎并不符合其原义。按照一般的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圣人借"神"道以教化百姓。把"圣人以神道设教"一句中的"神"字,与上述荀子《天论》中"百姓以为神"的"神"字,看成是相同的意思。其实,这里有误解。"观卦彖传"的"圣人以神道设教"一句中,"神道"是一个词,而不是单独以"神"为一个词。试观其前后文即可明白矣。文曰:"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这里明白地可以看到,所谓"圣人以神道设教"一句中的"神道",就是前文中"天之神道"的"神道"。何为"天之神道"?也就是文中所说的"四时不忒",亦即自然运行法则。所以,所谓"圣人以神道设教",即是圣人则天,以"四时不忒"之道来作为教化的原则。 值得注意的是,效法天道自然法则正是传统"礼"论中的中心内容之一。如《礼记·丧服四制》中说: "凡礼之大体,体天地、法四时、则阴阳、顺人情,故谓之礼。訾之者,是不知礼之所由生也。"〔64〕 由此可见,"观卦彖传"中所讲的"神道",与荀子文中所表扬的"君子以为文"的精神是相一致的,而与其所批评的"百姓以为神"的"神"字意思则是根本不一样的。 以"卜筮然后决大事"为"文"而不以为"神",这也是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一个突出例子。"卜筮然后决大事"本来是一件"神"事,然而现在却把它纳入了"文"事。"文"事者,"非以为得求也"。这样,"卜筮"所决之事也就失去了它的绝对权威性,而成为只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意见。于是,"卜筮"作为一种礼仪形式的意义,也就远远超过了依它来"决大事"的意义。 把卜筮纳入"礼"中,确实有借"神"道以设教的意图。如,《礼记·曲礼》中有这样一段话: "卜筮者,先圣王之所以使民信时日、敬鬼神、畏法令也,所以使民决嫌疑、定犹与(豫)也。"〔65〕 这里把"畏法令"也作为卜筮的一项内容,其教化的意义是十分明显的。因而,与此相关,对于利用卜筮来蛊惑人心者,则制定了严厉的制裁条例来禁止它。如,《礼记·王制》中规定: "析言破律,乱名改作,执左道以乱政,杀;作淫声,异服奇技,奇器以疑众,杀;行伪而坚,言伪而辩,学非而博,顺非而泽,杀;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杀。此四诛者,不以听。"〔66〕 文中所谓"此四诛者,不以听"的意思是说,对于这四种人不用听其申辩即可处以死刑。 至此,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中上薄拜神教的人文精神,应当说已经反映得相当充分了。 五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中下防拜物教的人文精神,则大量地体现在儒、道、佛三教的有关心性道德修养的理论中。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注重并强调心性道德修养,这是与中国历代圣贤们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密切有关的。上面我们曾引过一段荀子论人"最为天下贵"的文字,在那段文字里,荀子把天下万物分为四大类:一类是无生命的水火,一类是有生命而无识知的草木,一类是有生命也有识知的禽兽,最后一类就是不仅有生有知而更是有义的人类。"义"是指遵循一定伦理原则的行为规范,如荀子说的:"仁者爱人,义者循理"〔67〕;"夫义者,所以限禁人为恶与奸者也。……夫义者,内节于人而外节于万物者也"〔68〕等等。在荀子看来,这就是人类与其他万物,特别是动物(禽兽)的根本区别之所在。荀子的这一观点是很有代表性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绝大部分的圣贤都持这样的观点,即把是否具有伦理观念和道德意志看作人的本质,作为区别人与动物的根本标志。如孟子也说过: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69〕 那不同于禽兽的一点点,就是人的伦理意识和道德感情。孔子在回答子游问孝时尝说: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70〕 孟子则说: "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71〕 孔、孟的这两段论述都是强调,只有具有自觉的伦理意识和道德感情,才能把人的行为与禽兽的行为区别开来。对此,荀子更有进一步的论述,他说: "人之所以为人者,何已也?曰:以其有辨也。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然则,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今夫猩猩形笑亦二足而毛也,然而君子啜其羹、食其胾。故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其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故人道莫不有辨,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圣王。"〔72〕 《礼记·曲礼》发挥这一思想,亦强调人当以礼来自别于禽兽。如说: "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73〕 宋儒吕大临阐发《曲礼》这段话的思想说: "夫人之血气嗜欲,视听食息,与禽兽异者几希,特禽兽之言与人异尔,然猩猩、鹦鹉亦或能之。是则所以贵于万物者,盖有理义存焉。圣人因理义之同,制为之礼,然后父子有亲,君臣有义,男女有别,人道之所以立,而与天地参也。纵恣怠敖,灭天理而穷人欲,将与马牛犬彘之无辨,是果于自暴自弃而不齿于人类者乎!"〔74〕 明儒薛瑄也说: 不合适的话去这里把 -/yuwen2009/officeocx/upfile/ppt采纳哦

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杂志很好。

中国教育信息化投稿经验总结分享

不需要 审稿费,只有录取后的版面费,好像是2千5,无其他费用。这是我投稿的 网址:网页链接

应该是录用吧,录用的文章会在网站上公布,然后大概交500元的版面费就可以了

现在正规的杂志都不收费了,这句话不对,现在几乎没有学术期刊不收版面费的,不收版面费杂志社一帮人吃什么?700还是低的。。。

早就商业化了,杂志就是他们赚钱的工具而已。

中国药房投稿经验总结分享

表示已收到稿件,待后处理,请耐心等待审核《中国药房》杂志投稿注意事项文稿应具科学性、前瞻性、逻辑性、实用性和指导性。文稿务求论点明确、论据可靠、数据准确、重点突出、层次清楚、文字精练,引用资料请附参考文献。文稿请附中、英文摘要。英文摘要内容必须与中文摘要一致;作者姓名用汉语拼音,姓在前、名在后,姓全部大写,名的首字母大写;作者单位英文全称按正式名称书写,后加所在省(自治区)、城市(县)名和邮政编码。文稿请用Word或WPS排版。文稿中的外文字母和符号的大小写、斜体、上下角标等均应准确、清晰。文中出现的数据、结构式、公式、符号、参考文献等请仔细核对,避免出错。

前者是半月刊,一年24期;后者是年48期,从发行量上来说,后者占有优势。审稿快慢的问题,不好妄下定论,《中国实验方剂学》可以查一查资料,了解是不是符合。这是可以提供投稿的。要是能够满足要求,投稿的时候一定要向期刊vip编辑说明见刊的时间是什么时候,以免投递之后才想起这个问题。

读者对象主要为从事医院药房(药剂科)、社会药房(店)工作的各级各类人员以及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临床应用和监督管理人员。为了提高全民总体健康水平,更好的指导用药,体现“人人享有平等医疗服务”,保障用药安全、有效、合理,配合国家基本药物政策,及时关注基本药物相关政策的动态及实施,读者对象主要为基本药物相关领域的各级各类人员,包括政策制定人员,基本药物的生产、流通、使用环节的人员,基层医院药房的管理及各类人员等。

看素谁,有的快,有的慢

中国饲料投稿经验总结分享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冰窖口75号, 《当代畜牧》杂志社邮编:100088�电话:(010) 62014549,62010970,传真:(010)82070129,E-mail:BJDDXM《当代畜牧》杂志是畜牧兽医类科技期刊,由北京畜牧兽医学会和北京华都集团共同主办的国家级刊物,于1983年创刊,月刊,大16开。主要展示我国畜牧行业的新动态,报道畜牧业科研成果,以及畜牧养殖、生产实践、临床案例、遗传育种和疫病防治等内容。主要栏目有:市场分析、饲养管理、疫病防治、饲料与营养、遗传育种与繁殖、宠物门诊、牧草开发、环境保护、环境控制、兽药天地、经验交流、价格动态等。我刊注重理论与生产实际的结合,兼顾科学技术的普及与提高。《当代畜牧》杂志的读者主要为全国各养猪场、养鸡场、饲料厂、畜牧局、兽医站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大专院校的老师、学生,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以及广大养殖朋友。我们的宗旨是:实用性、可操作性强,为我国畜牧业发展服务。我们的目的是:构建传播知识的平台。我们的理念是:科学、求实、创新。《当代畜牧》杂志是畜牧兽医类优秀期刊,并早已被《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农业期刊文献总库》全文收录并向全国(包括港台)和海外发行。通过2006年度“中国知识网络”统计显示,本刊读者遍布国际(美国、日本、欧盟等)11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的高等院校、国家级公共图书馆、党政机关、企业、医院、科研院所、军队等。《当代畜牧》杂志已有25年的办刊历史,面向全国发行,在行业内影响力巨大。欢迎赐稿,欢迎订阅。对于反映科技项目基金的稿件和本刊特约记者的稿件优先选用。国内统一刊号:CN 11-2230/S,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2-2996,邮发代号:82-338。2008年《当代畜牧》杂志定价每本00元,全年12期,合计00元,不另加邮费。2009年《当代畜牧》定价不变,每本00元,全年12期,合计00元,不另加邮费。每月20日出刊,全国各地邮政局或本杂志社(全年)均可订阅。

鱼类食物来源有两大类:一类是天然饵料,一类是人工按鱼类营养需要生产的配合饲料。在目前大规模养殖条件下,人工配合饲料已成为饲养鱼类生长所需营养的重要来源。然而面对目前种类繁多的人工配合饲料,如何选择饮料和采取科学喂养方法,以获得最佳经济效益,是每个养殖者所关心的问题,现就我们在水产养殖中饲料使用方面的有关总是谈几点看法,供大家参考。一、养殖成本与价格的关系饲料成本与养殖所占比例平均达40%-50%,高的竟达65%左右。因此,养殖户要取得较好经济效益,降低饲料成本是非常重要的。往往有些人偏面认为饲料价格低,投资就少,成本就低,尤是经济不发达地区这种认识更为突出,然而饲料使用结果并不是这样,请看下面事例。单位鱼产量饲料成本=饵料系数×饲料价格由此看出,单位鱼产量饲料成本是由饵料系数和饲料价格确定的,在选择饲料时可有以下两种选择:A 饵料系数较高,但饲料价格较低(例通威池塘料503、饵料系数85、吨价2150元)。B 饵料系数低,但价格较高(例通威池塘料190、饵料系数25、吨价3050元)。1.在不考虑其他因素影响条件下,其使用结果:A 饲料单位鱼增重成本=85×15元/公斤=978元/公斤B 饲料单位鱼增重成本=25×05元/公斤=813元/公斤即B饲料比A饲料产鱼每公斤可节约成本165元,生产每吨鱼可节约成本165元,那么大规模养殖节约成本是可观的。2.我们再从饲料系数讨论价格关系:以上A、B饲料为例,在保持单位鱼增重饲料成本不变的前提下,饵料系数高低饲料应是多少?A 饲料吨价2150元,饵料系数85,则养一吨鱼所需成本为50(2150×85)元。B 饲料饵料系数25,那么价格应是多少呢?则B饲料价格应为50÷25=3182元。也就是说B饲料价格应为3182元/吨,而实际B饲料售每吨仅为3050元,与计算价格相差(少)132元,即每产一吨鱼选用B饲料比A饲料在价格上得到优惠132元。以上结果看出,在饲养中选择饵料系数低,但价格高的饲料,只要其质量好,其产鱼成本反而低,反之亦然。二、饲料质量与生长速度的关系假设在投饵率为4%的情况下,一个有1000公斤鱼池塘为例,投喂上例A、B饲料。A 饲料饵料系料85,则日增重为(1000×4%)/85=62公斤B 饲料饵料系数25,则日增重为(1000×4%)/25=32公斤1.以同样生长100天,A饲料长鱼2162公斤,则B饲料可长鱼3200公斤,比A饲料多长鱼1038公斤。2.以同样增长2162公斤,A饲料需100天,则B饲料只需6天(2162公斤÷32公斤/日),比A饲料投喂少4天。即在相同时间内(100天),B饲料比A饲料多长鱼1038公斤。在相同增重时B饲料比A饲料可节约4% 的时间。三、投饵量与投喂方法1.投饵量根据鱼种放养规格、数量、吃食鱼的计划增长倍数和饵料系数来确定。即:投饵量=放养重量×增长倍数×饵料系数以此可计算出全年所需饵料总量,以便安排全年所需饮料计划及资金,避免造成资金、饲料缺口,及早作好准备,一般7、8、9三个月是生长高峰期,投饵量占整个生长过程的65%,这段时间内抓住时机,备足饵料,才能保证鱼的正常生长。2.日投量根据全年计划投饵量和各月所占比例来计算,也可按鱼类递增体重1%-5%来计算,求得每月平均投饵量,一般中旬为平均量,上旬较少些,下旬要多些。 3.日投喂次数及时间夏花鱼苗,水温较高,个体较小,日投饵次数应不少于5-6次,7-9月份鱼摄食最旺,生长最快时期,日投饵次数应4-5次。10月份以后随着水温降低,投饵次数逐渐减少,直到鱼不再摄食为止。每次投饵时间不少于20分钟,以保证鱼吃八成饱而不浪费为原则。4.投饵原则和方法匀、足、好是总体原则。匀是根据鱼的需要量,每天均匀投喂,这样不仅可预防疾病,保证正常生长,而且可以提高饵料利用效率;足,就是最适的投饵量,满足鱼类的需要;好,就是饵料质量优质,营养全面、适口、新鲜等。定时、定量、定位是我们基本投喂方法,同时结合看天气、看水质、看鱼吃食及活动情况灵活确定投饵次数和数量。综上所述,在水产养殖要取得好的经济效益,在饲料使用方面我们认为主要取决于质量,而不是价格(当然质优价廉更好)。在资金、生长条件优越的情况下,养殖者应选用优质饲料料,采取科学的投喂方法。

再等一等呗或者给编辑写封邮件问一问

  • 索引序列
  • 中国文化报投稿经验总结分享
  • 中国典籍与文化投稿经验总结分享
  • 中国教育信息化投稿经验总结分享
  • 中国药房投稿经验总结分享
  • 中国饲料投稿经验总结分享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