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科院论文预发布平台

中科院论文预发布平台

发布时间:

中科院论文预发布平台

他是无奈,哪里有他想走一走的那条路?我没看他的文稿,但他的“电荷根本不存在”的说法是肯定对的:我统一四力快3年了,为什么能统一四力呢?根本没电荷的事儿,也就是说有电荷概念的话,四力统一将不可能!另外我掌握了量子终极理论之各量子点机理理论,更是没“电荷”这种量子!量子理论中没有电荷,可能没有质量这概念!科学界要容得下不同声音才是,不能剥夺别人的爱科学、学科学、发表意见的权利!

刚刚过去的周末,我正在刷朋友圈,忽然发现一篇文章出现在多个好友的微信圈,题目也很振奋:《重磅,中国科学家发现电荷并不存在,将改写教科书》。说实话,看到这样的文章,我一般不会点进去看,也不会转发。因为我也运营着微信公众号,所以很清楚地知道,“重磅”、“中国科学家”、“不存在”、“改写”、“教科书”,这些词语都是吸引读者点进去看的入口或噱头。但正常的文章里,这些绝对化、夸张式、民粹式的用词,最多出现一两个。如果出现太多,这样的文章往往有问题。另一个我没有点击阅读的原因,在于电荷是初中物理就接触到的基本概念,是现代物理学的重要基石。这样的基石经历了无数的验证,才得以稳固确立。而要动摇这样的基石,同样也需要众多的相互验证,不大可能一夜之间颠覆。不出所料,第二天画风忽变,多个好友开始转发质疑这篇文章的评论,也有媒体约我谈谈这件事情的看法。由于我本人并不是这方面的专家,所以没有答应,而是选择让子弹飞一会儿。事情继续发酵,终于,矛头慢慢对准了凡伟是“民科”这个关键词。这让我不由得想起去年炒得沸沸扬扬的“诺贝尔哥”事件。2016年2月11日晚上23:40(北京时间),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负责人、加州理工学院教授David Reitze宣布,人类首次直接探测到引力波,这是轰动世界的重大科学成果。有好事者在网上放出六年前录制的视频,一位下岗职工出现在一档电视娱乐节目中,他在节目中提到,他正致力于“引力波”等诺贝尔奖级的重大科学研究,结果却遭到了评委和主持人不留情面的批驳。评论下方,网友们纷纷感叹一个优秀人才被嘲笑、被埋没,批评电视节目主持人和评委欠他一个道歉,甚至称此人为“诺贝尔哥”。微博大V姚晨还为他加油,评价其为“一个了不起的工人”。实际上,这位所谓的“诺贝尔哥”,和刚刚爆红的凡伟一样,是一位典型的“民间科学家”,简称“民科”。这类“民科”在中国为数不少,在公众面前常以悲情示人,因此挣得了相当多的同情分。由于工作性质,我也曾接触过一些“民科”,甚至在科学家刚刚宣布发现引力波时,也正好收到一家大报转来的民科投稿让我帮忙审稿,文章的标题也很震撼,“美国宣布人类首次直接探测到引力波成果属于造假”,标题后面特别注明“原创”两字。文章中,这位作者认为,美国科学家探测到的根本不是引力波,而是两个黑洞相撞的爆炸冲击波,并且提到了“暗物质波”、“暗能量波”、“低频声纳波”、“低频次声波”、“中子星”等概念。可以看到,公众和媒体时不时掀起一阵民科大新闻,一些人上当,成为民科的吹鼓手。分析原因在于,民科们往往装的很科学,他们会堆砌很多专业术语,不明就里的人就会被这些术语震住。他们也会把“成果”包装成正规的出版物和学术论文,甚至翻译成英文,拿国内外著名科学家来为自己的成果背书,很多人是被这些书、论文和科学家的名头震住了。那么,究竟如何识别“民科”?归纳起来,“民科”们主要有以下特征:一、“民科”们大多不屑于研究小问题。他们的“研究”往往针对某个重大的科学问题,要么试图推翻著名的科学理论,要么致力于建立某种庞大的理论体系,立志于研究一些听上去很玄、很牛的东西。爱因斯坦、相对论、宇宙模型等常常是他们挑战的对象。二、“民科”们常常把科学和神话混搭。“暗物质”和“阴曹地府”、“夸克”和“太极”、“黑洞”和道教中的“玄牝之门”……等等,舶来的科学名词与中国传统文化和神话故事中的概念混在一起,“洋”为“中”用,“科”为“民”用。三、“民科”们基本没有受过专业学术训练。他们对科学研究感兴趣,但文化层次较低,多为高中以下文化,没有受过科学训练,也无意接受科学训练,数理功底较差。据我的一位科学家朋友介绍,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和数学院门口总有“民科”来下战书、砸场子,所领导不胜其扰,就教会某具有高中文化的保安大哥25道数学难题,凡遇到“民科”来访,就让保安大哥出马,只要挑战者连续做对5道题就可以上楼与科学家见面,但至今无一人通过。在中国,“民科”已经是一个贬义词,常与精神偏执甚至别有用心的相关联,所以更准确的叫法应该是“科学妄想症”患者。这是病,得治。“民科”不仅不同于职业科学家,也明显区别于普通的科学爱好者和非职业的业余科学家。“民科”从事的所谓“科研”与真正的科学研究存在本质区别。首先,科学是基于现象和数据基础上,经过逻辑、推理和演绎得到的合理认识。“民科”与科学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是否用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来解决问题。如果是理论研究,需要说明该理论的前提和假设是什么,通过什么方法或途径进行推理和演绎,得到了什么结论。而且,结论的正确与否,最终要经过实践和实验的检验才能被广泛接受。而“民科”往往只是罗列一些科学名词,他们并不了解这些名词的实质含义,更无法给出具体的实验数据。这也是为什么物理和数学是“民科”们的主战场和重灾区,化学、生物等实验学科的“民科”较少的原因。而天文上的一些成果,例如发现新的小行星、彗星、超新星,就是一些业余的天文爱好者发现的,然后被专业天文台认可。其次,真正的科学研究十分重视学术民主,批判和质疑更是科学的本义。所以,科研论文投稿之后要经过必要的专家评审,科研成果要进行同行评议,这都是科研领域最普遍的做法。错的就是错的,对的就是对的,科学理论的真伪判别并不会因为是谁提出的而有什么变化。但即便经过审稿,论文得以发表,也不能说明成果多么重大。因为审稿专家是否熟悉论文涉及的领域,是否认真细致,论文的细节是否经过验证等,都可能影响审稿结果。发表论文的目的,是把研究成果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公示”,经受质疑,只是研究成果得到认可的第一步。去年的韩春雨事件,虽然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杂志上,但由于实验结果无法重现而广受质疑,河北科技大学和韩春雨被搞得灰头土脸。“民科”们虽然经常拿着论文找专家,但往往不能对正确面对质疑,更给不出合理答复。他们会认为科学界在故意打压他们,害怕他们的重大发现抢了科学家的饭碗。实际上,科学界内部吵吵嚷嚷,不同研究团体之间的观点相互打架,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但这些争吵都必须在理性的基础上。再次,真正的科学研究非常重视学术传承和科研合作。优秀的科学家不仅善于从前人和同行的理论和观点中得到启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攀登科学高峰,也注重发挥各自专业特长和优势,针对某一问题与其他科学家开展合作研究。以LIGO科学合作组织2016年2月11日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上的论文为例,人类首次直接探测到引力波这一研究的论文作者多达1011位,分别来自四大洲的18个国家和地区。参与深空探测、巨型望远镜、高能粒子加速器等科研项目的科学家人数更是多达数千人。而“民科”们的理论往往横空出世,既不看文献,也不做实验,靠一本中学物理或中学数学教科书包打天下。“民科”们的“科研”基本靠冥思苦想,单打独斗,“民科”之间既不合作,也不交流。职业科学家往往对“民科”持否定态度,而公众们则大多抱以同情,这其中的巨大反差,正是“诺贝尔哥”事件引起广泛关注的主要原因。然而,必须指出的是,“民科”们既缺少探索求真的科学精神,又缺乏逻辑求证的科学方法,按照这种方式做“科研”不会对人类文明进步有任何实质性贡献,往往还会导致精神失常、家庭破裂,甚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针对为数不少、层出不穷的“民科”和他们的同情者,我想提几点建议:一、如果认为自己的成果超越了前人,希望得到认可,应该通过正规渠道申请专利或在学术期刊上发表。如果中国无法发表,就投到国际期刊。不懂外语,可以请人翻译后再投稿。凡伟的“神文”《论电荷、电流、电场和磁场内在机制》(Study on Internal Mechanisms of Charge, Current, Electric Field andMagnetic Field),发布在中国科学院科技论文预发布平台(ChinaVix)上。这个平台的目的,是供作者上传自己的论文,在更大的范围内接受质疑,并逐步修改和提高论文的过程。因此,这并不是一个专业的学术期刊,也没有审稿机制,这些论文是作者本人上传的。二、如果“民科”们希望自己的成果得到科学共同体的认可,就要遵守科学共同体的基本范式,寻求与职业科学家进行理性学术交流。这方面,山东平邑天宇自然博物馆的郑晓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努力学习现代生物知识,通过向古生物学家学习,与科学家交朋友,从一位只有初中文化的矿长,成为了经常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论文的古生物学者。三、如果要有惊人发现,一定要站在前人的基础上,查文献、做笔记。提出惊世骇俗的理论之前,先吃透前人到底做了什么研究,看看自己的理论还存在什么缺陷。现在的科学研究早已经不是大发现的时代,像发现引力波这样的成果,也是经历了几十年的努力和无数的失败之后才取得的。当媒体爆出石破惊天的重大科学发现时,普通读者一定要先存疑,然后查文献资料,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不能人云亦云。批判性思维和实验验证,是科学的要义,也是科学精神的体现。当然,相互尊重乃基本礼仪,“民科”们也有表达自己思想的自由。美国也有民科,每年的美国物理学会年会甚至为“民科”们设立专门的分会场,只要投稿就可以作报告,既为民科们提供了展示舞台,也避免其干扰其他会场的正常学术交流。科学家也要摒弃道德优越感,在可能的情况下提供帮助,指点迷津,使“民科”们早日走出迷惘。必须指出的是,民科在中国层出不穷的原因,在于我们相对低下的公民科学素养。当前,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科研人才队伍,学术论文发表数和申请专利数位居世界第二。但 2015 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为 2% ,即每 100 人中有 2 人具备科学素质(按国际通行的米勒公民科学素养测评体系进行调查),相当于欧美国家20多年前的水平,全球排名在30位之后,这两组数据形成了鲜明的反差。科学传播是科学家的天然使命,中国科学家需要更积极地走向社会,回应社会关切,让科学的声音在中国更加响亮。厚植全民科学土壤,才有中国科学创新之树的枝繁叶茂。本文为蝌蚪五线谱原创,版权归蝌蚪五线谱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追究相关法律责任。申请转载授权或合作请发送邮件至。

中科院论文预发布平台官网

由于中科院是国内知名的科研场所,每年需要引进的论文期刊,数量较多成为知网的大客户,因此相关下载费用也是比较高的,为此进行了谈判,但是由于知网方面给出的条件极为苛刻,中科院迫于经济压力不得不停用知网。

知网的费用甚贵,且还1直在升价。其实,有甚多大学生也甚嫌弃这个网站,毕竟它的收费甚贵。

是因为知网的费用越来越高,需要检测的论文越来越多,效率越来越难,不能很好的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和基本需求

中国科学院科技论文预发布平台

生命力的意义在于拚搏,因为世界本身就是一个竞技场

他是无奈,哪里有他想走一走的那条路?我没看他的文稿,但他的“电荷根本不存在”的说法是肯定对的:我统一四力快3年了,为什么能统一四力呢?根本没电荷的事儿,也就是说有电荷概念的话,四力统一将不可能!另外我掌握了量子终极理论之各量子点机理理论,更是没“电荷”这种量子!量子理论中没有电荷,可能没有质量这概念!科学界要容得下不同声音才是,不能剥夺别人的爱科学、学科学、发表意见的权利!

国际科技论文预发布平台

报告文学、游记、日记、参观记、回忆录,以及一部分书信等。侧重记事的论文,以叙述事情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果为重点,如《一面》。侧重状物的论文,以状物为主,借象征抒怀,如《白杨礼赞》《石榴》《海燕》。

刚刚过去的周末,我正在刷朋友圈,忽然发现一篇文章出现在多个好友的微信圈,题目也很振奋:《重磅,中国科学家发现电荷并不存在,将改写教科书》。说实话,看到这样的文章,我一般不会点进去看,也不会转发。因为我也运营着微信公众号,所以很清楚地知道,“重磅”、“中国科学家”、“不存在”、“改写”、“教科书”,这些词语都是吸引读者点进去看的入口或噱头。但正常的文章里,这些绝对化、夸张式、民粹式的用词,最多出现一两个。如果出现太多,这样的文章往往有问题。另一个我没有点击阅读的原因,在于电荷是初中物理就接触到的基本概念,是现代物理学的重要基石。这样的基石经历了无数的验证,才得以稳固确立。而要动摇这样的基石,同样也需要众多的相互验证,不大可能一夜之间颠覆。不出所料,第二天画风忽变,多个好友开始转发质疑这篇文章的评论,也有媒体约我谈谈这件事情的看法。由于我本人并不是这方面的专家,所以没有答应,而是选择让子弹飞一会儿。事情继续发酵,终于,矛头慢慢对准了凡伟是“民科”这个关键词。这让我不由得想起去年炒得沸沸扬扬的“诺贝尔哥”事件。2016年2月11日晚上23:40(北京时间),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负责人、加州理工学院教授David Reitze宣布,人类首次直接探测到引力波,这是轰动世界的重大科学成果。有好事者在网上放出六年前录制的视频,一位下岗职工出现在一档电视娱乐节目中,他在节目中提到,他正致力于“引力波”等诺贝尔奖级的重大科学研究,结果却遭到了评委和主持人不留情面的批驳。评论下方,网友们纷纷感叹一个优秀人才被嘲笑、被埋没,批评电视节目主持人和评委欠他一个道歉,甚至称此人为“诺贝尔哥”。微博大V姚晨还为他加油,评价其为“一个了不起的工人”。实际上,这位所谓的“诺贝尔哥”,和刚刚爆红的凡伟一样,是一位典型的“民间科学家”,简称“民科”。这类“民科”在中国为数不少,在公众面前常以悲情示人,因此挣得了相当多的同情分。由于工作性质,我也曾接触过一些“民科”,甚至在科学家刚刚宣布发现引力波时,也正好收到一家大报转来的民科投稿让我帮忙审稿,文章的标题也很震撼,“美国宣布人类首次直接探测到引力波成果属于造假”,标题后面特别注明“原创”两字。文章中,这位作者认为,美国科学家探测到的根本不是引力波,而是两个黑洞相撞的爆炸冲击波,并且提到了“暗物质波”、“暗能量波”、“低频声纳波”、“低频次声波”、“中子星”等概念。可以看到,公众和媒体时不时掀起一阵民科大新闻,一些人上当,成为民科的吹鼓手。分析原因在于,民科们往往装的很科学,他们会堆砌很多专业术语,不明就里的人就会被这些术语震住。他们也会把“成果”包装成正规的出版物和学术论文,甚至翻译成英文,拿国内外著名科学家来为自己的成果背书,很多人是被这些书、论文和科学家的名头震住了。那么,究竟如何识别“民科”?归纳起来,“民科”们主要有以下特征:一、“民科”们大多不屑于研究小问题。他们的“研究”往往针对某个重大的科学问题,要么试图推翻著名的科学理论,要么致力于建立某种庞大的理论体系,立志于研究一些听上去很玄、很牛的东西。爱因斯坦、相对论、宇宙模型等常常是他们挑战的对象。二、“民科”们常常把科学和神话混搭。“暗物质”和“阴曹地府”、“夸克”和“太极”、“黑洞”和道教中的“玄牝之门”……等等,舶来的科学名词与中国传统文化和神话故事中的概念混在一起,“洋”为“中”用,“科”为“民”用。三、“民科”们基本没有受过专业学术训练。他们对科学研究感兴趣,但文化层次较低,多为高中以下文化,没有受过科学训练,也无意接受科学训练,数理功底较差。据我的一位科学家朋友介绍,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和数学院门口总有“民科”来下战书、砸场子,所领导不胜其扰,就教会某具有高中文化的保安大哥25道数学难题,凡遇到“民科”来访,就让保安大哥出马,只要挑战者连续做对5道题就可以上楼与科学家见面,但至今无一人通过。在中国,“民科”已经是一个贬义词,常与精神偏执甚至别有用心的相关联,所以更准确的叫法应该是“科学妄想症”患者。这是病,得治。“民科”不仅不同于职业科学家,也明显区别于普通的科学爱好者和非职业的业余科学家。“民科”从事的所谓“科研”与真正的科学研究存在本质区别。首先,科学是基于现象和数据基础上,经过逻辑、推理和演绎得到的合理认识。“民科”与科学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是否用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来解决问题。如果是理论研究,需要说明该理论的前提和假设是什么,通过什么方法或途径进行推理和演绎,得到了什么结论。而且,结论的正确与否,最终要经过实践和实验的检验才能被广泛接受。而“民科”往往只是罗列一些科学名词,他们并不了解这些名词的实质含义,更无法给出具体的实验数据。这也是为什么物理和数学是“民科”们的主战场和重灾区,化学、生物等实验学科的“民科”较少的原因。而天文上的一些成果,例如发现新的小行星、彗星、超新星,就是一些业余的天文爱好者发现的,然后被专业天文台认可。其次,真正的科学研究十分重视学术民主,批判和质疑更是科学的本义。所以,科研论文投稿之后要经过必要的专家评审,科研成果要进行同行评议,这都是科研领域最普遍的做法。错的就是错的,对的就是对的,科学理论的真伪判别并不会因为是谁提出的而有什么变化。但即便经过审稿,论文得以发表,也不能说明成果多么重大。因为审稿专家是否熟悉论文涉及的领域,是否认真细致,论文的细节是否经过验证等,都可能影响审稿结果。发表论文的目的,是把研究成果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公示”,经受质疑,只是研究成果得到认可的第一步。去年的韩春雨事件,虽然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杂志上,但由于实验结果无法重现而广受质疑,河北科技大学和韩春雨被搞得灰头土脸。“民科”们虽然经常拿着论文找专家,但往往不能对正确面对质疑,更给不出合理答复。他们会认为科学界在故意打压他们,害怕他们的重大发现抢了科学家的饭碗。实际上,科学界内部吵吵嚷嚷,不同研究团体之间的观点相互打架,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但这些争吵都必须在理性的基础上。再次,真正的科学研究非常重视学术传承和科研合作。优秀的科学家不仅善于从前人和同行的理论和观点中得到启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攀登科学高峰,也注重发挥各自专业特长和优势,针对某一问题与其他科学家开展合作研究。以LIGO科学合作组织2016年2月11日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上的论文为例,人类首次直接探测到引力波这一研究的论文作者多达1011位,分别来自四大洲的18个国家和地区。参与深空探测、巨型望远镜、高能粒子加速器等科研项目的科学家人数更是多达数千人。而“民科”们的理论往往横空出世,既不看文献,也不做实验,靠一本中学物理或中学数学教科书包打天下。“民科”们的“科研”基本靠冥思苦想,单打独斗,“民科”之间既不合作,也不交流。职业科学家往往对“民科”持否定态度,而公众们则大多抱以同情,这其中的巨大反差,正是“诺贝尔哥”事件引起广泛关注的主要原因。然而,必须指出的是,“民科”们既缺少探索求真的科学精神,又缺乏逻辑求证的科学方法,按照这种方式做“科研”不会对人类文明进步有任何实质性贡献,往往还会导致精神失常、家庭破裂,甚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针对为数不少、层出不穷的“民科”和他们的同情者,我想提几点建议:一、如果认为自己的成果超越了前人,希望得到认可,应该通过正规渠道申请专利或在学术期刊上发表。如果中国无法发表,就投到国际期刊。不懂外语,可以请人翻译后再投稿。凡伟的“神文”《论电荷、电流、电场和磁场内在机制》(Study on Internal Mechanisms of Charge, Current, Electric Field andMagnetic Field),发布在中国科学院科技论文预发布平台(ChinaVix)上。这个平台的目的,是供作者上传自己的论文,在更大的范围内接受质疑,并逐步修改和提高论文的过程。因此,这并不是一个专业的学术期刊,也没有审稿机制,这些论文是作者本人上传的。二、如果“民科”们希望自己的成果得到科学共同体的认可,就要遵守科学共同体的基本范式,寻求与职业科学家进行理性学术交流。这方面,山东平邑天宇自然博物馆的郑晓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努力学习现代生物知识,通过向古生物学家学习,与科学家交朋友,从一位只有初中文化的矿长,成为了经常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论文的古生物学者。三、如果要有惊人发现,一定要站在前人的基础上,查文献、做笔记。提出惊世骇俗的理论之前,先吃透前人到底做了什么研究,看看自己的理论还存在什么缺陷。现在的科学研究早已经不是大发现的时代,像发现引力波这样的成果,也是经历了几十年的努力和无数的失败之后才取得的。当媒体爆出石破惊天的重大科学发现时,普通读者一定要先存疑,然后查文献资料,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不能人云亦云。批判性思维和实验验证,是科学的要义,也是科学精神的体现。当然,相互尊重乃基本礼仪,“民科”们也有表达自己思想的自由。美国也有民科,每年的美国物理学会年会甚至为“民科”们设立专门的分会场,只要投稿就可以作报告,既为民科们提供了展示舞台,也避免其干扰其他会场的正常学术交流。科学家也要摒弃道德优越感,在可能的情况下提供帮助,指点迷津,使“民科”们早日走出迷惘。必须指出的是,民科在中国层出不穷的原因,在于我们相对低下的公民科学素养。当前,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科研人才队伍,学术论文发表数和申请专利数位居世界第二。但 2015 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为 2% ,即每 100 人中有 2 人具备科学素质(按国际通行的米勒公民科学素养测评体系进行调查),相当于欧美国家20多年前的水平,全球排名在30位之后,这两组数据形成了鲜明的反差。科学传播是科学家的天然使命,中国科学家需要更积极地走向社会,回应社会关切,让科学的声音在中国更加响亮。厚植全民科学土壤,才有中国科学创新之树的枝繁叶茂。本文为蝌蚪五线谱原创,版权归蝌蚪五线谱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追究相关法律责任。申请转载授权或合作请发送邮件至。

中国科学院论文发布平台

是因为知网收费标准实在太不合理了,而且续订费用达到了千万元,几乎每年都在涨价,所以在这方面投入资金比较多,第一时间选择终止合作关系。

是因为知网几乎每年都在涨价,而且每年的涨幅大概是20%,然后续订费用已经突破了千万,所以中科院表示承担不起这方面的费用,就终止了合作,除此之外有很多高校都终止了合作。

0:00/ 0:16据红星新闻,近日,一则落款为中国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的邮件在网上流传。该邮件指责知网近“千万级别”的续订费用和“苛刻”的续订条件,并表示因谈判无法达成一致,目前中国知网已暂停中科院对CNKI数据库的使用权限。通知称,根据上述情况,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正考虑通过维普期刊数据库和万方学位论文数据库对CNKI数据库形成替代保障。4月17日,中科院图书馆处某位负责落实此事的老师向红星新闻证实,网传的近“千万级别”续订费用和停用知网访问一事属实,中科院各大所正积极应对因停订知网带来的影响。“自2022年4月20日起,停用CNKI数据库。以后会用万方和维普替代,查不到的文献可以用文献传递等方式。”至于何时会恢复对知网的访问,该老师表示,目前并不确定,“至少今年应该没有这个计划了”。去年底,89岁退休教授赵德馨起诉中国知网,引发热议。原因是后者擅自收录他的100多篇论文,赵德馨没拿到一分钱稿费,自己下载还要付费。最终赵德馨全部胜诉,累计获赔70余万元。中国知网不再收录他的文章,已收录的也全部下架。据中新经纬2021年报道,博士论文、硕士论文在中国知网出版,作者本人最高仅可获得100元现金,以及400元面值的检索阅读卡作为稿酬。但是作者的论文每在中国知网上被下载一次,平台就会收取15元/本甚至25元/本的费用。在这种模式下,中国知网吸金不少。财报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知网年收入近12亿元,毛利率近54%。天眼查信息显示,中国知网所属公司为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下称同方知网),该公司成立于2004年11月18日,是A股上市公司同方股份的子公司。目前,中国知网已经建成了世界上全文信息量规模最大的“CNKI数字图书馆”,成为中国高校师生最常用的文献资料数据库。据同方股份年报,同方知网主要从事互联网出版与服务业务,目前已经形成“中国知网”(CNKI)门户网站,为用户提供《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中国博硕士论文数据库》、《中国年鉴全文数据库》《中国工具书网络出版总库》等一系列产品,以及知识资源互联网搜索、共享和网络出版服务。同方股份财报显示,2020年全年,同方知网主营业务收入68亿元、归母净利润93亿元,毛利率93%;2021年上半年,该公司主营业务收入96亿元、归母净利润70万元,毛利率为30%。据悉,中国知网曾因频繁涨价遭到高校抵制。2016年1月,武汉理工大学发布了知网停用的通知。校方称:“由于续订价格涨价离谱,我校与中国知网公司的谈判不成功。这些年来,CNKI公司涨价幅度过大的行为已经收到全国很多高校的抵制,包括许多知名的985高校。”武汉理工大学图书馆称,2000年以来,知网每年的报价涨幅都超过10%,从2010年到2016年的报价涨幅为86%,年平均涨幅为98%。但在不到1个月后,武汉理工大学又重新订购并恢复开通中国知网数据。无独有偶,北京大学同年3月也曾贴出即将停用知网的通知,称“不向商家过分的涨价行为轻易妥协”。当时,北大图书馆相关负责人向媒体表示,知网的购买费用涨价过高,已超出了图书馆的预算限额。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中心研究员赵占领认为,“知网的优势就是掌握了核心的版权资源,或者把绝大部分期刊的版权资源都买断了。中国知网如果没有理由或者理由不充分地不断涨价,有可能会涉及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问题。”【来源:九派新闻综合红星新闻、中新经纬】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

报告文学、游记、日记、参观记、回忆录,以及一部分书信等。侧重记事的论文,以叙述事情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果为重点,如《一面》。侧重状物的论文,以状物为主,借象征抒怀,如《白杨礼赞》《石榴》《海燕》。

  • 索引序列
  • 中科院论文预发布平台
  • 中科院论文预发布平台官网
  • 中国科学院科技论文预发布平台
  • 国际科技论文预发布平台
  • 中国科学院论文发布平台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