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语文杂志1991年pdf

中国语文杂志1991年pdf

发布时间:

中国语文杂志1991年pdf

是想找来参考吗,我个人推荐中国论文榜

叶圣陶(1894.10.28-2.16)现代作家、儿童文学作家、教育家。原名绍钩,字圣陶,主要笔名有叶陶、 圣陶、桂山等。江苏苏州人。 叶圣陶原名时绍钩,生于江苏苏州。父亲在地主家做帐房,家境清苦。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毕业后在一个初等小学当教员。1914年被排挤出学校,闭居期间作文言小说发表在《礼拜六》等杂志上。 1915年秋到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的尚公学校教国文,并为商务印书馆编小学国文课本。1917年应聘到吴县用直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 1918年在《妇女杂志》第4卷2、3号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1919年参加北京大学学生组织的新潮社,并在《新潮》上发表小说和论文。更多…… 作品目录: ·稻草人 ·潘先生在难中 ·生活 ·昆曲 ·三种船 ·记游洞庭西山 ·驾长 ·桡夫子 ·牛 ·没有秋虫的地方 ·藕与莼菜 ·客语 ·“良辰入奇怀” ·两法师 ·牵牛花 ·看月 ·说书 ·一个少年的笔记 ·《苏州园林》序 ·倪焕之(长) ·“今天天气好呵!” ·从焚书到读书 ·我们与绅士 肖复兴资料(较详细,还有肖复兴自序) 肖复兴,北京人。1947年生。1966年高中毕业于北京汇文中学;1968年到北大荒插队;1982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当过大中小学教师,曾任《小说选刊》副主编。现任《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已出版50余种书,曾多次获全国及北京、上海地区优秀文学奖。近著有《肖复兴自选集》3卷,《肖复兴散文》艺术卷、情感卷等。 作者语:“人其实是很脆弱的,伤怀往事,尤其是蹉跎的青春往事,心里的感受无可言说。我知道,无论过去是对是错,是可以伤感,还是可以悔恨,都是不可追回的了。人可以回过头往后看,但路却总是要往前走。过去的路是一张弓,只能弹射得我们向前飞奔,这就是我们无法逃避又不可选择的命运。” 我开始学习写小说是在20多年前70年代初,那时,我刚刚从北大荒插队回到北京,在郊区的一所中学里教书。我学小说最好的老师是书,只是那时找一本好书太不容易,现在想想简直有些像天方夜谭,说起来孩子都有点儿不太相信。是我的中学老师好不容易帮助我找到一些书,其中有这样几本书给我印象最深、帮助最大: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雨果的《九三年》、乔·治桑的《安吉堡的磨工》,还有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当时边看边做了大量的笔记。但以当时的年龄、阅历和思想,我想其实我只是饥不择食看着激动莫名,并未真正看懂。但那种对小说新鲜的感觉、真挚的感情、质朴的感悟,以及纯洁的冲动,是只有那个时候才会拥有的,现在,很难再找回来了。人的长大,就跟狗熊掰棒子一样,总是掰下这个丢掉那个。 那天,为了给《小说选刊》写编后记,我偶然翻出当时读完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记的笔记。在这个笔记中,我列下了安娜、卡列宁,杜丽、奥布朗斯基,吉提、列文,渥伦斯基之间的人物关系表格;还列了安娜与涯伦斯基、列文与吉提两条爱情线的线索表格,现在想想真是怪好笑也怪好玩的。但那确实是我最初学习小说的笨办法。重新看这样两个表格,能看出我的幼稚和笨拙,也能看也托尔斯态是如何处理两组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又是如何面对俄国1861年自上而下的农奴制改革时代。托尔斯泰使自己的笔大开大会,将这两条爱情线平行发展又相互交织,抖擞得如同鱼一般既游于时代的江河中,又游于家庭的小溪里。 将小说写得好看,也许容易,但将小说同时具有时代深意而不那么轻飘飘,就不那么容易。将小说写得仅仅具有社论那样充沛的意义,也许也并不难,但同时具有艺术的魅力而将小说写得读者爱看、耐看,值得去思索回味,也不那么容易。托尔斯泰的伟大,就在于他能够在这两者游刃有余的有机结合当中使作品具有艺术的魅力。 托尔斯泰和罗曼·罗兰他们一起让我学到许多。我的第一篇小说《玉雕记》就是在这些学习之后才写出来的,它后来发表在1978年的《人民文学》里。那是我在小说这条羊肠小径上迈出的第一步。 我写中篇小说是在80年代初期,我还在中央戏剧学院上学以及刚刚毕业的时候。那时,书已经很好找了,书便也杂七杂八读了不少,但也许我是太爱怀旧的人,总还是怀念以前读托尔斯泰和罗曼·罗兰他们的时光,读书的效果也不如那时好,进步也就不快。 最初几个中篇小说《一路平安》、《苹果绿的颜色》,都是那时写的,是我趴在天津海河边一家仓库里的木板床上写出来的,仓库里到处弥漫着浓重的染料气味,也飘来河水污染的腥味。奇怪的是,那几篇小说却写得格外天真,颜色也苹果绿般过于明快。写小说时的心境,和小说之外的情境,有时就是这样的矛盾而无法平衡。但小说正是在这种矛盾和不平衡之中给予我们心的快乐和精神上的平衡。 收在这本集子里的这几个中篇小说,分别是在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我30多岁和40多岁时写的。年龄的分野,使得小说的内容和作法都有一些变化。后来的小说如《长发》、《面的司机》、《绿月季》、《春秋》,让我看到我自己渐渐苍老的影子,不是指小说写得苍老,那样当然就好了,而是指自己的心态。一个人学习写小说,最好的年华是年轻的时候,年轻的时候错过了,便容易苍老。年轻的时候,托尔斯泰和罗曼·罗兰他们给予了我青春季节的营养,但毕竟受那时时代的制约,我只受到他们的影响而显得单薄。 小说,在我看来是文学门类中最得天独厚的了。诗歌缺少叙事的能力,戏剧宥于时空的限制,散文只能抒写自己……只有小说可以最大限度地展开想象的空间,创造出与我们现实世界完全不同的另一个更为广阔的小说世界,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小说,在我看来是文学门类中最为丰富多彩的了。它最能允许十八般武艺在这里一显身手。诗歌、戏剧、散文,当然也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实验,但它们毕竟受自身文体的局限,小说却可以容纳它们吸收它们而演变自己。以前,说起捷克的小说家,我只知道有米兰·昆德拉,前不久有机会见到了捷克,我才知道还有霍拉巴尔,是和米兰·昆德拉齐名甚至比米兰·昆德拉更有名的小说家。他们的小说作法和小说所关注的问题都不尽相同,但并不妨碍他们都是优秀的作家。我所要做的是不要人为的自以为是,画地为牢,而是要兼收并蓄。小说不是一块铁板自以为坚硬得能抵挡一切,而是一块海绵吸收无论来自大河还是小溪里的水才会使得自己永远湿润。 能够坐下来写小说,感觉和写别的文体是不一样的。我虽然近年来因公务关系时间紧张,大多是写了一些散文随笔,但心里的愿望是希望有一天真能静下心来,好好写自己的小说,总觉得还有好多是要写小说的东西没有写出来。 最后,要感谢海峡文艺出版社和本书的责编施群先生,是他们的关爱才使此书得以出版。他们对我的创造一直给予深挚的关心。 同时,还想对读者说的其实也是对自己说的是,在这部中篇小说集付梓之际,恰巧是我结束了两年多之久的《小说选刊》工作生涯,而奉命调往《人民文学》。而且,今年我整整是50岁,天命知那非耶?这部分也是对我自己此时此刻的一种纪念吧。 谢谢所有曾经给予我帮助、关心的师长、朋友,也谢谢所有愿意掏钱买这本并读完这本小说的读者诸君。 1997年12月14日于北京

书名号的用法比较简单,但是在“某某编辑部”、 “某某杂志社”、“某某栏目”中书报栏目名用不用书名号,笔者翻查了手边的50种书刊,发现这里面没有一个明确的使用规范,让人难以把握。翻查的50 种刊物中,有30种书刊的编辑出版单位署名是“杂志名+编辑部”,其中23 种报刊名上加用了书名号,如《人民文学》编辑部、《读书》编辑部、《语文月刊》编辑部、《语文建设》编辑部、《课程教材教法》编辑部等;没有使用书名号的 7 种刊物是:中国妇女杂志编辑部、人民教育编辑部、语文世界编辑部、小说月报编辑部、名人传记编辑部、求是杂志编委会、中学数学月刊编辑部等。再看署名为“某某杂志社”的情况,50种刊物中有34种刊物的编辑出版单位署名是“杂志名+杂志社”,其中有15种加用了书名号,如《语文月刊》杂志社、《语文教学之友》杂志社、《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社、《思想政治课教学》杂志社、《秘书工作》杂志社、《知音》杂志社等;没有使用书名号的 19种刊物包括“半月谈杂志社”、“求是杂志社”、“中国妇女杂志社”、“哲学研究杂志社”、“读写月报杂志社”、“中国语文杂志社”、“今日中国杂志社”、“中华儿女杂志社”、“人民文学杂志社”、“家庭杂志社”等。有的报刊在使用时甚至前后矛盾,《人民日报》在为其属下的《新闻战线》作广告时,“人民日报社”没加书名号,但用到“《新闻战线》杂志社”时却加了书名号;《法制日报》在为其属下的《金剑》杂志作宣传时也是“法制日报社”与“《金剑》杂志社”出现在同一篇文章中。在“某某栏目”中书名号的使用就更加混乱。同一张《中国教育报》上,“凡‘教师书房’所刊图书均可在此购得”,栏目名“教师书房”用的是引号; “《文化视野》好稿一季度获奖作品”中,栏目名“文化视野”用的又是书名号。同样都是语文刊物,《语文月刊》在介绍自己的栏目时,栏目名上用的是引号而不是书名号;《学语文》在推介自己的刊物时,栏目名上用的又是书名号而不是引号。彼此矛盾,不知正确的用法是哪种。不管是用书名号的刊物,还是没用书名号的刊物,都有影响广泛的国家级期刊、语文专业期刊或中文核心期刊,到底用不用书名号,哪种用法才规范,确实叫人无所适从。“某某编辑部”、“某某杂志社”、“某某栏目”,不管用不用书名号,在表意上都不会出现误解,但由于它们的使用频率较高,若没有一个统一的用法,势必影响到语言文学工作的规范性和严肃性,希望有关部门能尽快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对这一用法进行规范。《标点符号用法》规定,书名号用于书名、篇名、报纸名、刊物名等。1990年3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重新发布了修订后的《标点符号用法》。对书名号是这样定义:书名号的形式为双书名号"《》"和单书名号"〈 〉"。书名、篇名、报纸名、刊物名等,用书名号标示。例如:a)《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b)你读过鲁迅的《孔乙己》吗?c)他的文章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d)桌上放着一本《中国语文》。书名号里边还要用书名号时,外面一层用双书名号,里边一层用单书名号。例如:《〈中国工人〉发刊词》发表于1940年2月7日。但实际使用中,书名号已大大超出了这个范围,电影名、电视剧名就常常用书名号,例如:(l)有一次和宿舍的女生去看《罗马假日》……(《南方周末》2004年4月7日22版)(2)梁从诫直言:电视剧《人间四月天》是对历史事实和文化精神的双重歪曲。(《中华读书报》2000年5月10日第5版标题)书名或篇名的简称或合称也可以用书名号,因为它们也是书名篇名,在人们心目中,它们和全称是等价的。书名号的作用是区分书名与非书名,以避免产生误解。有人不用书名号,而用引号,这样一来,引号的负担就太重了。从当前的实际使用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出版物对书名或篇名的简称是加书名号的。例如:(1)1996年6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筒称《用法》)对此并无明确规定。(《语文建设》2000年第2期第15页)(2)《现代汉语词典》(1978年)新增收了不少词目……当然,《现汉》的这些情况在修订本中大有改观。(《语言文字应用》1999年第1期第105页)(3)娃娃今天要不要读《四书》《五经》(〈〈家庭教育〉〉2004年第三期)此外,电视的栏目有时也用书名号,例如:(1) 经济频道在已形成品牌效应的《经济半小时》、《经济信息联播》、《幸运52》、《开心辞典》、《对话》、《生活》等一大批名牌栏目,推出众多各具特色的栏目。(〈〈人民日报〉〉)(2) 晚间龙头栏目《经济半小时》、《经济信息联播》与新开的早间栏目《第一时间》、午间栏目《全球资讯榜》共同构筑经济频道的主线;服务版块包含《生活》、《前沿》、《健康之路》、《为您服务》,为观众提供无微不至的生活服务。(〈〈人民日报〉〉)这种用法已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此外,戏剧、歌曲、乐曲、绘画、雕塑、摄影等的作品名称也可以用书名号标示。书名号的作用已扩大到标示各类作品(包括用文字、声音、图像、动作等表现的作品等)的名称。但我们不能因此而随意扩大书名号的使用范围如将书名号用于产品名、奖品名、单位名、活动名、课程名、会议名等。

叶圣陶(28~16),作家,教育家,出版家,政治活动家。原名叶绍钧,字圣陶,笔名叶圣陶、斯提等。江苏苏州人。作品收在《叶圣陶集》里。早年当小学教师,并参加新潮社和文学研究会。1923年起开始从事编辑出版工作,主编或编辑过《文学周报》、《小说月报》、《中学生》、《国文月刊》、《笔阵》等。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投入抗日救亡活动。1946年后积极参加爱国民主运动。1949年后历任出版总署副署长兼编审局局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辑、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著有小说《隔膜》、《线下》、《倪焕之》,散文集《脚步集》、《西川集》,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并编辑过几十种课本,写过十几本语文教育论著。 生平简历 1894年,叶圣陶出生于苏州吴县。 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毕业后任小学教员。1914年被排挤出学校,开始文言小说创作。 1915年,任上海商务印书馆尚公学校国文教员,并为商务印书馆编小学国文课本。后应聘到吴县角直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 1918年,在《妇女杂志》第4卷2、3号上发表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 1919年,加入了北京大学的新潮社,开始白话文学的创作。 1921年,与茅盾、郑振铎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提倡“文学为人生”。 1923年,进入商务印书馆从事编辑出版工作,发表了长篇小说《倪焕之》。 1930年,转入开明书店,主办《中学生》杂志。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发起成立“文艺界反帝抗日大联盟”。 抗战期间,他前往四川继续主持开明书店编辑工作,同时还参加发起成立“文艺界抗敌后援会”。 1946年,回到上海后,担任了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总务部主任及上海市小学教师联合进修会和中学教育研究会的顾问。 1949年,到达北平,担任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主任。后任全国文联委员。 1949年后,先后出任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央文史馆馆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和民进中央主席。 教育和新闻编辑思想 叶圣陶的教育思想和新闻出版思想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教是为了不教 文学为人生 易读性 文学作品 叶圣陶主要笔名有叶陶、圣陶、桂山等,1914年开始创作文言小说,1918年开始发表白话文作品。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散文、杂文、诗歌和儿童文学作品。 《春宴琐谭》:他的第一部白话小说 《倪焕之》:长篇小说 《隔膜》:小说集 《火灾》:小说集 《苏州园林》:散文 尤其是《牛郎织女》:神话 报章杂志 叶圣陶曾在以下报纸、杂志作过编辑、主笔或主编: 《礼拜六》 《上海时事新报》 《上海民国日报》 《文学周报》 《公理日报》 《国文月刊》 《苏州评论》 《妇女杂志》 《小说月报》 《中学生》 《开明少年》 《中国作家》 《人民教育》 《中国语文》 《诗》 《光明》 《国文杂志》 《中学生战时半月刊》 童话作品 叶圣陶曾写过以下童话: 《稻草人》 《旅行家》 《小白船》 《古代英雄的石像》 《一粒种子》 《皇帝的新衣》 《玫瑰和金鱼》 《月亮姑娘的亲事》 《含羞草》 《快乐的人》 《芳儿的梦》 等等 叶圣陶纪念馆 角直镇的叶圣陶公园叶圣陶纪念馆位于苏州吴中区角直保圣寺西园,这里是他1917年到1922年任教过的县立第五高等小学原址。 (1894~1988) 现代作家、儿童文学作家、教育家。原名绍钩,字圣陶,主要笔名有叶陶、圣陶、桂山等。江苏苏州人。1907年入苏州公立第一中学堂,1911年毕业后任10年小学教师。1914年开始发表了10余篇文言小说,1919年加入新潮社,1921年参与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在20年代陆续出版了《隔膜》、《火灾》、《线下》、《城中》、《未厌集》等短篇小说集,以及长篇小说《倪焕之》。早期小说大多描写知识分子和小市民的灰色生活,代表作品如《潘先生在难中》等;后转向摄取与时代斗争有关的重大题材,如《夜》、《倪焕之》等,较为深刻地反映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前后的社会现实。他的小说呈现出朴实冷隽的艺术格调。“九·一八”事变之后,积极参加爱国抗日活动,发表了《多收了三五斗》等著名的短篇小说,技巧日臻圆熟。抗日战争爆发后,辗转到四川工作和生活,写作以散文和文艺评论为主。主要散文集有《脚步集》、《未厌居习作》,《西川集》,《小记十篇》等。他的散文感情朴实,意趣隽永,语言洁净,大多具有厚实的社会内容。《藕与莼菜》、《五月卅一日急雨中》、《牵牛花》、《春联儿》等是他散文中各具特色的名篇。 叶圣陶还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童话集《稻草人》展现了劳动人民的苦难,但有时气氛显得低沉和悲哀,稍后的童话集《古代英雄的石像》着重表现人民群众团结抗暴的集体力量。他的童话构思新颖独特,描写细腻逼真,富于现实内容。鲁迅说,叶圣陶的“《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的”(《表·译者的话》)。 叶圣陶从1921年起在上海、杭州、北京等地中学和大学任教。1923年起从事编辑出版工作,曾任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店编辑,主编过《文学周报》、《小说月报》、《中学生》等多种重要刊物,发现、培养和举荐过巴金、丁玲、戴望舒等作家。他还出版不少诗集、评论集和论著,编辑过几十种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致力于文化教育的领导工作,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中央文史馆馆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肖复兴是北京人,于1947年生,1966年高中毕业于北京汇文中学;1968年到北大荒插队;1982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当过大中小学教师,曾任《小说选刊》副主编。现任《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已出版50余种书,曾多次获全国及北京、上海地区优秀文学奖。近著有《肖复兴自选集》3卷,《肖复兴散文》艺术卷、情感卷等。 肖复兴是中国八十年代以来创作较为活跃,收获颇为丰厚的作家之一。作者的作品朴实无华,向人们讲述着一个个看上去颇为平常的故事。而正是在这一系列似乎谁都可能经历过的故事中,作者写出了他对生活的独到观感,写出了人的处境,人的精神渴求,写出了社会在其演进发展过程中的细微变化。 肖复兴的散文创作涉猎范围很广,有有关风土人情、自然境界及音乐艺术的记述作品。在作品中,作者文笔细腻,意味隽永,写出了水之经典、山之精魂、音乐之永恒,引导读者漫游于自由广阔的艺术天地。 肖复兴,曾经当过十年的记者。 他说:“人其实是很脆弱的,伤怀往事,尤其是蹉跎的青春往事,心里的感受无可言说。我知道,无论过去是对是错,是可以伤感,还是可以悔恨,都是不可追回的了。人可以回过头往后看,但路却总是要往前走。过去的路是一张弓,只能弹射得我们向前飞奔,这就是我们无法逃避又不可选择的命运。”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我们曾经相爱》、《早恋》、《青春梦幻曲》,中短篇小说集《四月的归来》、《北大荒奇遇》,报告文学集《国际大师和他的妻子》、《多梦时节——肖复兴报告文学集》等。 报告文学《海河边的一间小屋》、《生当作人杰》分别获全国第二、三届优秀报告文学奖。 他还写过一篇文章,名为<<到天堂的距离>>

中国气功杂志1991年程克欣

程克欣,号上泰,世人尊为上泰大法师。当代实力派书法名家、世界十大武术书法名家、当代文学之星勋章获得者、中国国际文艺家协会理事、中国书画家协会研究员、世界十大技击名家、易经气功大师、《世界武林百杰》奇人奇功排名第一。 修行于儒佛道医,独具哲学思维,武功技击精湛,通晓兵法谋略,能治疑难杂症,擅观天时地理,有高超的预测策划能力。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著有秘籍。多次举办国际培训班,弟子众多。自幼善书,早期受王羲之、张旭、岳飞等影响,随着功力日趋精深,其书法特色自成一体。名家点评其书法作品“行草书法开一代书风”“既大气俊雅,又豪迈奔驰,既蕴涵先贤古韵,又洋溢改革新意,别具松风梅骨,不愧为当代实力派行草大家”。其书法速度奇快,书法作品神采飞扬,堪称一绝,为大众所公认。其独创的溶易经气功武术技击于一体的“克星掌”名扬海内外。“踢打摔拿皆搭击,舍已从人为借力。脱发干净利闪转,引进落空速反击”的技击特色,刚柔相济、行云流水的优美身法被誉为武林奇葩。是世界各网站影视频通转播最多和转播内容最多时间最长的武术书法家。其独创的“万寿转宫克星掌”、“八卦预测人体人生”、“以指代针气功点穴新法”、“八卦五行克星掌”、“万寿排病采气功”等已成为易经气功经典。长篇谋略文献《中国特色现代建设管理宜以易学思维谋略》被评为特等奖。2002年出席海外华人与社会各界知名人士“相约北京”国庆座谈会,演讲稿《宇宙神奇,中国文化更神奇》荣载会刊,获“百名优秀领导奖”。被誉为“三峡奇峰”、“国学真功一代名师”、“当代行草大师”,业绩荣载《世界名人录》、《世界华人英才录》、《共和国专家成就博览》、《中华武术名家名校通鉴》、《中国艺术名家》、《当代思想经典》等大型名典史册。作品被中国文物出版社出版并被社会各届人士收藏。2008年北京奥运礼品《中华武术通鉴》还专请程克欣大师题写了《名家 名校卷》及榜书《武》字。2008年国庆节在中共中央党校所属留筠馆云南分馆,连续五小时为各高层领导及著名企业家书写了两百幅风格体裁各异的书法精品,创下了世界之最,受到各界高度赞誉。

俸 FENG 据考证,俸氏源于古越国,因战争而迁徙到广西、云南、四川等偏远地区栖居。到宋、明时期,俸氏重振家声,人才脱颖而出,清时又进行了一次迁徙。目前,广西东北部、云南澜沧江流域、四川东北部地区居住比较集中,其他地区且较分散。近现代,俸氏在各行业均有出色人才,尤其在书画艺术,政界也然。俸氏在广西一支一部分随当地改为瑶族,云南一支大部分随当地改为傣族,四川俸氏因分别从云南、广西迁徙而至,目前大多保持原民族。由于以往信息不通,所以俸姓在姓氏典籍中偏录很少,以至于许多人不熟悉,不敢认读此姓氏,有些地方还变读他音,需正本清源。

坦白说吧,我不是一个宗教人士,也不知道你这样问有什么特别的用意因为我不是宗教中人,因而也就不会那样狂热地去坚持某种假设真的,现在所有关于科学与宗教的理论都只能算是假设而已,只是深陷其中的人们往往太过信任直觉而忘记了自己手中握着的不是事实,而是没有真凭实据的假设谈谈个人意见吧世界上的宗教都不同程度上在教义中提到极乐,天堂之类,在这方面的巧合几乎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似乎只能解释为神或者是类似于神的生命体是存在的,他们创造并居住在一个特殊的被称之为天堂或是极乐的空间,然后一些人死后可以转化为这类生命体这的确是一种可能但是不可忽略的一点是,这种宣传明显地带有吸引教众的功利目的,因而其普遍性也可能正是宗教俗世性的反证就是现在世界范围内所有的神迹、神绩,据我所知也都还在科学可以认可的范围内当然,我指的"可以认可"是很有争议的,科学家们通常喜欢把不可理喻的东西套入一个虚构的理论中以得到解释,然后由后人去证明再者,还有一个广阔的大千宇宙可以天马行空,外星生命实在是一个太好的借口科学还是神学,死亡还是升天,物质还是灵魂,这实在是目前还太过诡异的问题而我个人的意愿是希望有投胎这事的相信或是不信,只是一念而已唯一可以确定的一点大概是,理性地探求真理,要求我们永远不要过分狂热地坚持某种假设

有一位科学家在实验室用特殊的方法拍摄下孕妇分娩时的情形,后来在放映的时候惊奇地发现在孕妇分娩前有一股奇异的白烟冲入孕妇的腹部,不久,小孩就出生了。那位科学家发表了他的研究结果,宣称自己发现了人类的灵魂。 灵魂的重量 美国的麦克唐盖尔博士最近在一家医院里做了一项特殊的实验:把一名即 将咽气的肺病患者移放到一架很大但非常灵敏的光束天平上,大约过了三小时 四十分,病人的面部表情骤然消失,一刹那间,光束发生了偏移,有26克的重 量失去了这一发现令他兴奋不已,在以后的两年半里,他又对五名临危病人进 行了验证,这些病人在死去的一瞬间,失去6克至5克的重量 这似乎说明, 除了灵魂离开了人身之外,没有其他的解释 1985年4月12日《青年报》发表一篇文章:“人的灵魂能升天吗?”文中述及有些死里逃生者,原来不相信“来世论”,但经过濒死过程后,竞相信人死后会升天堂。为了解开这个谜,美国医学界每年积累上千个死里逃生者的医案作研究。美国著名心脏病专家司库梅克教授调查2300个濒死经历后惊讶地发现,60%的人在濒死时经历了同样的过程。当临近生命极限时,听到医师宣布“他死了”,接着是亲人的哭泣和其它噪音,随后他感到自己飘飘然经过一个长而黑的通道,突然又像一个旁观者一样站在躯壳旁边,清楚看见医师为抢救他所作的一切努力。 纪实文学“被绑架的女富翁”一书中写到美国佩蒂华彬纳博士。十四岁上大学,十九岁发明了一种冷烫剂,欧洲一家公司高价买下了她的专利权,使她一夜之间成为百万富翁。后来通过各种经营又获巨利,报纸把她称作点石成金的女人。但她五十六岁时,被歹徒绑架,歹徒将她抛到钢台上,用二百四十伏的电流通过全身。她痉挛的躯体陡然震动,随即瘫软在台上。医师签写了死亡证明书,好从要害死她的人手中领取四万元美金。在经过六小时后,她又活了过来,清楚真实地描述了她濒死的感受和灵魂到乐园见到救主的经历。其后,害她的四个歹徒却神秘地死亡。 温州阿平弟兄的外祖母是一位热心的基督徒。阿平的一个小姨因病去世,家中人为了不教外祖母伤心,都瞒着她。一天她躺在床上觉得自己的灵魂飞向乐园,那里乐声悠扬,景色美不胜收。看见她的小女儿身穿白衣、容貌安详,和天使一起从乐园出来迎接她……她很稀奇,把自己看见的事告诉阿平、阿平姐姐等人。大家都感到稀奇,于是便把小姨已去世的事告诉了她。她一边唱歌,一边安然去世。这样的事很多,1989年出版的美国畅销书《死后见闻》就有大量这方面真实的记录。 1988年4月《科学博览》上有一篇文章叫“探索灵魂”,上面报导:现代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在灵魂问题上进行了探讨。约翰、埃克尔斯博士通过对脑的突触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认为神经细胞在突触上互相联络,从而获得1966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他这一研究成果有力维护了人类传统的信仰,即人类是由有形的物质体和无形的精神体巧妙地结合而成。埃克尔斯认为我们每个人在胚胎发育或幼小的某个时候,就具有了非物质的思维和自我领悟的能力。是“人的灵魂”使我们具有人类的特性:自我意识、自由思考、创造性甚至爱恨怕等等。我们“非物质的自我”操纵着“联络中枢”,就象司机驾驶汽车或程序员操纵计算机一样。他大胆断言:“非物质的自我”在物质的大脑死后依然活着。

时代杂志年度封面人物1991

巩俐,王菲,成龙,李宇春,邓小平,周润发 杨紫琼, 舒淇、张惠妹、章子怡、周杰伦、张靓颖、李连杰、梁朝伟、张曼玉、周星驰、宋美龄、江青 有些是上的时代的亚洲版应该没写全的还~

这个问题问我就对了 我是这方面的行家:(当然,下面这些是转载的)1924年9月8日封面人物是吴佩孚,赞美为主,强调吴佩孚是“中国的风云人物”。当 《时代》封面上的蒋介石时孙中山正进行国共合作反对吴佩孚的斗争。    1927年4月4日封面人物是蒋介石,赞美为主。8天后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931年10月26日封面人物是蒋介石与夫人宋美龄,赞美为主,当时九一八事变刚刚发生,蒋介石的地位摇摇欲坠。    1934年5月5日封面人物是皇帝溥仪,赞美为主,表现对溥仪正式就任“大满洲国皇帝”的关注。1935年3月18日封面人物是汪精卫,赞美为主,强调汪精卫的亲日政策有“利于世界和平”。  1936年2月24日封面上,列举了当时远东四大“元首”:日本昭和天皇,“满洲国”溥仪,苏联斯大林和中国蒋介石。强调中国承认“满洲国”是实现东亚和平的关键。    1941年6月16日期刊封面人物是陈诚,文字说明:重庆城的保卫者。强调国民党领导抗战的“丰功伟绩”,这也是全面抗战四年来《时代周刊》第一次支持抗战。   1942年6月1日期刊人物是蒋介石。赞美为主,强调“美国的支持使蒋介石意气风发”。    1943年3月1日期刊封面人物是宋美龄。赞美为主,强调“没有美国更大的支持,中国只能暂时忍耐”。当时国民党再次节节败退,国内各界强烈谴责。   1950年8月7日期刊封面人物是吴国桢。    1950年12月11日期刊封面人物是毛主席。标题是:红色中国的毛。   1951年6月18日,周恩来第一次登上《时代》封面(然而,《时代》首次介绍给西方人的周恩来,在政治上成了暴虐的统治者,在外交上成了听话的仆从,在经济上成了无能的领导者。)   1954年5月10日的《时代》封面上,周恩来身后的栅栏里关着一条“张牙舞爪”和“目露凶光”的青龙,寓意不言而喻。   1955年的一期期刊的封面人物是蒋介石。   1975年2月3日期刊,周恩来最后一次登上《时代》封面   1976年1月19日期刊封面人物是邓小平。赞美为主,强调“邓小平时代的中国即将到来”。   1977年3月21日期刊封面是毛主席和江青。    1979年1月1日期刊,邓小平被评为本年度的风云人物。赞美为主,宣称“邓小平代表了中国新时代的形象”。    1979年2月5日期刊封面人物是邓小平。赞美为主,宣称“邓小平访美让中美关系进入了新时期”。    1983年9月26日期刊封面人物是邓小平。赞美为主,宣称“邓小平成功走出了毛的阴影”。  1985年9月23日期刊封面人物是邓小平。赞美为主,宣称“邓小平成功使中国正在远离马克思”。    1986年1月6日期刊邓小平再一次成为年度风云人物。   1986年4月7日期刊张蔷 依据唱片销量,张蔷作为有影响力的国际歌坛新星受到专访,成为第一个登上时代周刊的华人歌手,同年大陆出版的《世界之窗》杂志第六期转载了这一消息。”   1996 巩俐是第一位登上《时代》封面的华人艺人,可见在外国人眼中巩俐就是中国电影的形象代表。   1996年10月14日时代杂志,王菲登上封面,成为第一个登上时代周刊封面的华人歌手,王菲被杂志誉为“流行乐女王”,全文报导王菲出道至走红经过。    1998/10/19 成龙 本期封面人物是已经打入好莱坞的功夫巨星成龙。《时代》用“好莱坞先生”来称呼成龙,说他的新作《尖峰时刻》是最真实最精彩的好莱坞故事。   2000/7章子怡周润发杨紫琼 由于李安指导的《卧虎藏龙》在美国掀起了一股武侠热潮,两位主演周润发和杨紫琼成为了该期《时代》的封面人物。该期还重点介绍了《卧虎藏龙》的制作过程及花絮。   2001/6/25 舒琪 本期《时代》找来舒琪作为封面人物,并对舒琪进行了专访,介绍了舒琪出道至今从一个三级女星到大红大紫的发展历程。   2002年李连杰随电影《英雄》登上封面。随着张艺谋的电影《英雄》的大热上映,四位主演李连杰、梁朝伟、张曼玉、章子怡一起成为该期《时代》的封面人物。本期的主题就是张艺谋的“英雄”。   2002/4/29 张惠妹被《时代》选为2002亚洲二十大风云人物之一,并登上封面。娱乐圈中仅有张惠妹和成龙两人入选。   2002/11/18 姚明 在NBA休斯顿火箭队效力的姚明在美国掀起了一股热潮,该期《时代》选姚明作为封面人物,称他为“巨人先生”。该期同时也提到了王致郅。2003年2月周杰伦登上了《时代周刊》亚洲版的封面,被赞许为“新一代的亚洲音乐天王”。  2003/4/28 周星驰 在该年度《时代》评选的29位亚洲风云人物中,周星驰与美籍华裔音乐家马友友一起入选,周星驰登上本期封面。《时代》形容周星驰由什么都没有开始,经过努力,用智慧、决心及坚持自己对无厘头电影的期望,成为一位喜剧巨星。”   2002年4月期刊封面人物是胡锦涛。主题为“开始认识胡"   2005年6月期刊封面人物是毛泽东(穿着LV中山装),表现中国的新变革。   2005年10月31日封面人物是李宇春,《时代周刊》这样评价她,李宇春所带来的震撼已经超过了她本身,她满不在乎的个性,她对待比赛的态度及双性色彩的演出,使得她成为中国的新偶象。获封“亚洲英雄”。   2008年12月期刊封面人物是李连杰。表扬其为善事积极的奉献精神。   2010年10月18日期刊封面人物是温家宝,文章关注人民币问题。   2010年4月 韩寒入选《时代周刊》,“全球最具影响力一百人”娱乐类排名第二 得到近一百万投票。

1996 巩俐巩俐是第一位登上《时代》封面的华人艺人,可见在外国人眼中巩俐就是中国电影的形象代表。1996/10/28 王菲王菲成为巩俐之后第二位登上《时代》封面的中国艺人。《时代》称王菲是“流行乐女王”。2000/7/10 周润发 杨紫琼由于李安指导的《卧虎藏龙》在美国掀起了一股武侠热潮,两位主演周润发和杨紫琼成为了该期《时代》的封面人物。该期还重点介绍了《卧虎藏龙》的制作过程及花絮。2001/4/23 Maggie Q本期《时代》探讨不同地方的混血儿如何影响娱乐界。模特出身的美国-越南混血儿Maggie Q与其他两位混血美女一起成为封面人物,在文中被形容为“Model界的大发2001/6/25 舒琪本期《时代》找来舒琪作为封面人物,并对舒琪进行了专访,介绍了舒琪出道至今从一个三级女星到大红大紫的发展历程。2002/1/21 李连杰 梁朝伟 张曼玉 章子怡随着张艺谋的电影《英雄》的大热上映,四位主演李连杰、梁朝伟、张曼玉、章子怡一起成为该期《时代》的封面人物。本期的主题就是张艺谋的“英雄”。2002/4/29 张惠妹张惠妹被《时代》选为2002亚洲二十大风云人物之一,并登上封面。娱乐圈中仅有张惠妹和成龙两人入选。2004/2/2春树北京少女作家春树上了该期《时代》的封面,与韩寒、曾经的黑客满舟、摇滚乐手李扬等4人被认为是中国80年代后的代表,并与美国60年代“垮掉的一代”相提并论。文章以“linglei”(另类)来称呼他们,认为他们是中国的新激进分2005/10/3 李宇春 这个不用说也应知道吧,“超级女声”风暴狂潮啊都刮到美国去了。05年章子怡《艺伎回忆录》08年黄晓明版《鹿鼎记》里面的沐剑屏“小郡主”刘芸(据说是因为她是华谊力捧的小花旦,所以虽没演过许多电视,但都宣传到美国去了)

时代周刊版本很多美国版欧洲版:创刊于伦敦亚洲版:香港岀版。加拿大:总部位于多伦多。南太平洋版:总部在悉尼。美国版封面的中国人知名人物有:吴佩孚、何振梁、蒋介石、宋美龄、溥仪汪精卫、陈诚、吴国桢、毛泽东、周恩来、罗瑞卿、刘少奇、陈毅、林彪、邓小平、江青、中国历届主要领导人、李嘉诚、杨振宁、张学友、姚明、刘翔、李登辉、王建民亚洲版的就多了:王菲,张惠妹、周杰伦、舒淇 、周星驰等等等等。。。。。。

中国期刊年鉴.pdf

夏泽网应该有这年鉴,或者去大型 的图书馆

中国期刊协会(China Periodicals Association,缩写为CPA)于1992年4月正式成立,2000年10月加入国际期刊联盟。是经民政部批准成立、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主管的全国行业性、非营利性社会团体组织,成立于1992年4月。中国期刊协会是在新闻出版总署领导下,由期刊社、期刊团体以及有关期刊专业教学、科学研究、行政管理单位自愿组成的全国行业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现有会员单位4000余家。协会下设三个部门和十个工作委员会,主办了《中外文摘》、《商务旅行》、《中国期刊年鉴》和中国期刊网。

青年杂志pdf

这个是中国青年杂志的官方网站。首页下面一点有个《中国青年》电子版板块,-category-catid-7我看到有分期的,有2010年8月之类的。2011年的我不确定有没有啊,也许电子版没有出那么快呢。还有一个叫做电子杂志的板块,-category-catid-96应该是专门的电子杂志了。就是这样了,希望能帮到你。^^

《新青年》是在20世纪二十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并且宣传倡导科学(“赛先生”,Science)、民主(“德先生”,Democracy)和新文学。 此外,同名的还有日本侦探杂志《新青年》、新青年网站和新青年论坛。主办单位: 群益书社创刊时间:1915年9月15日出版周期:月刊,6期为一卷主编:陈独秀初名为《青年杂志》。 1915年 9月15日创刊﹐陈独秀主编﹐上海群益书社印行。月刊﹐6期为一卷。第1卷名《青年杂志》。陈独秀所写的发刊词《敬告青年》是该刊的纲领性文章。 1916年9月1日,《青年杂志》易名《新青年》出版。陈独秀在改刊后的《新青年》第一期上发表《新青年》一文,号召青年做"新青年"。有名的篇章:胡适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胡适发表《贞操问题》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陈独秀发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鲁迅发表《随感录四十》创刊辞的几大方面: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1923年10月20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办机关刊物中国青年杂志。共产党员恽代英、肖楚女担任主编。这是我国近代史和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最具战斗力和生命力的青年刊物。刊物为周刊。后迁武汉。1927年7月迁回上海。在1927年11月至1932年间,曾先后改用《无产青年》;《列宁青年》等名称秘密出版。抗日战争时期由全国青年联合会延安办事处宣传部主办。1939年4月在延安出版,1941年3月出至第三卷第五期休刊。1948年12月,由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主持复刊,在石家庄出版,次年迁北平(今北京)。1949年4月起,一直是团中央的刊物。此杂志努力在政治上指导青年,号召知识青年到民间去,到工农运动中去。就青年关心的学习、组织活动、婚姻恋爱、失学、失业等各种问题开展讨论,批评不健康的思想和风气,指导青年学习马列著作,努力适合青年的特点,设有批评、时事述评、书报评论、文艺、通讯、我们的时代等专栏,文字明白晓畅,笔锋尖锐犀利,配有漫画,图文并茂。重视同读者的联系,发表读者的意见,不断改进工作,成为最受青年欢迎的刊物,在青年中广泛流传。因受国民党政府迫害,1927年10月停刊,共出170期,最高发行量达3万份,在青年中产生过重大影响。1939﹑1948年曾两度复刊。 1963年应《中国青年》杂志之邀,毛泽东亲笔题写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雷锋从此成为最深入人心的共和国“一号英模”。3月,毛泽东为《中国青年》“学习雷锋专辑”题写的“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发表使这一期杂志的发行也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在各地加印118万份仍不能满足需求,各地团委又翻印了207万份……随着1965年毛泽东第三次为《中国青年》题写刊名,这本杂志在当时的地位几乎无可比拟。但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开始,《中国青年》又一次告别了她的读者。 沉寂了12年后的复刊犹如一次涅 ,1978年的《中国青年》注定要以她曾在创刊时有过的激情和勇气成就自己在中国新闻史上惊世骇俗的业绩。经过了十年动乱的人们都像是憋了一肚子的话,而其时社会上对于思想解放的强烈要求与“两个凡是”的较量也使刚刚复刊的《中国青年》置身于历史的转折点。1978年9月复刊第一期《中国青年》发表的《破除迷信,掌握科学》和《“句句是真理”为什么是荒谬的》笔锋如剑直指“两个凡是”,这在当时需要极大的勇气,战斗不仅止于此。在当时的中央主要领导已经对“四五”事件有了“不改变结论”的说法时,《中国青年》冲破了思想的障碍,一鼓作气,在同一期上发表了《天安门诗抄》和“四五”青年英雄事迹的文章《革命何须怕断头》,在文中首次宣称:“四五运动”是一场“伟大壮烈的人民运动”,这一毫不含糊的宣战直接触及了“两个凡是”的底线,杂志刚一面世,一时“洛阳纸贵”。这一充满着勇气的举动为《中国青年》之后的个性和创造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80年5月,一场震撼了整整一代青年的大讨论使她又一次成为传奇。即使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潘晓讨论”也不啻于一场惊雷,撼动青年的内心。而在23年前,要进行这样一次“人生的路为什么越走越窄”的讨论,更无异于一次思想的盛宴和精神的启蒙,《中国青年》也在这时创造了当期400万册发行量的奇迹

  • 索引序列
  • 中国语文杂志1991年pdf
  • 中国气功杂志1991年程克欣
  • 时代杂志年度封面人物1991
  • 中国期刊年鉴.pdf
  • 青年杂志pdf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