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教育传播与技术杂志是什么级别

教育传播与技术杂志是什么级别

发布时间:

教育传播与技术杂志是什么级别

你看什么行政部门主办的杂志,如果是国家教育部主办的杂志社,其单位应该是司局级单位;总编辑、社长的行政级别也是司局级;如果是省教育厅主办的杂志社,其单位应该是处级单位,总编辑、社长行政级别也是处级。不过,杂志与杂志社有所不同。杂志没有行政级别,不具备独立法人代表资格;杂志社有行政级别,具备独立法人代表资格。至于你所说的《教育学》杂志是哪家单位主办没有说清楚,对此,很难回答是什么级别。你就按以上所说的去分清就是了。祝你愉快!

一个刊物的级别可以上中国新闻出版署或是中国记者网去查询。打开这个刊物页面就会显示刊号、主管及主办单位。刊物的级别是由主管单位来决定的(中文核心及cssci刊物除外)。部级单位主管就是国家级,省厅及同级别单位主管就是省级。《教育》的主管及主办单位都是山西出版集团,因此是省级刊物。

回答 不是 如果你说的这个期刊名字是正确的话,肯定不是正规期刊,因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上查不到这个期刊,而且在中国期刊网上也查不到的~~~

要是不清楚的话是可以直接在国家新闻总署去查看的。

教育传播与技术杂志

2004年底开会推出,但正式发布是2005,所以一般称作05定义,但也有叫aect2004的

中国电化教育、电化教育研究、中国远程教育、开放教育研究、现代教育技术、现代远距离教育、远程教育杂志、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教育技术领域的最后定义是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在2005年作出的。2004年底开会推出,但正式发布是2005,所以一般称作05定义,但也有叫aect2004的 。  教育技术是在视听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1970年由美国教育技术委员会向美国国会递交的报告中首次提出,后来经1972年,1977年和1994年三次修改后形成的一个完整概念,现行的“教育技术”定义中,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学会(简称AECT)在1994年发布的有关"教育技术"的定义影响很大。  中国对教育技术定义的讨论相当丰富,《中国电化教育》和《教育技术研究》杂志发表了几乎国内全部重要学者对教育技术定义理解的论文。

一类期刊: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中国高教研究、中国高等教育、北京大学教育评论、教育理论与实践、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教学与研究、教师教育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中国大学教学、高教探索、教育学报、比较教育研究、教育科学研究、电化教育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江苏高教、数学教育学报、教育科学、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现代大学教育、教育与经济、中国电化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高等理科教育、教育与职业、中国教育学刊、职业技术教育、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教育评论、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职教论坛、复旦教育论坛、学前教育研究、中国特殊教育、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高校教育管理、课程·教材·教法、教育探索、中国远程教育、教育发展研究、开放教育研究、全球教育展望、思想教育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教育与现代化、高教发展与评估、高教论坛、现代远距离教育、远程教育杂志、理工高教研究、现代教育技术、大学教育科学、中国成人教育、民族教育研究、教育学术月刊、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化学教学、外国教育研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当代教育科学、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成人教育、人民教育、生物学教学、辽宁教育研究、继续教育研究、大学(学术版)、教育导刊、教学与管理、教育月刊、中小学管理、中学语文教学、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地理教学参考、数学通报、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物理、化学教育上海教育科研、外国中小学教育、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历史教学、中学政治教育参考、物理教学、中学化学教育参考

教育传播与技术杂志官网

根据《2014-2018年中国高等教育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前瞻》分析,我国高等教育行业规模在经历了2003、2004年的高速增长之后,近几年增速有所放缓。截至2010年,我国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共招生76万人,在校生79万人;研究生82万人,在学研究生84万人;成人高等教育本专科共招生43万人,在校生04万人。高等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科研发展和人才培养的主要力量。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行业已初步形成一个能够基本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明确了进一步的改革和发展方向,同时高等教育在经过大规模扩招以后,已进入了一个比较稳定和更加有序的发展阶段。前瞻产业研究院高等教育行业研究小组指出,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不断提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至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40%,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扩大至3550万人。可见未来八年内,我国的高等教育行业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九年义务教育的学校需要大量的“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教师

一、教育技术的名称演变 17-18世纪,夸美纽斯和裴斯泰洛齐等人倡导的直观教学主要采用图片、实物、模型等直观教具来辅助教学。本世纪后,随着科学技术的长足进步,出现了许多机械的、电动的信息传播媒体。最早问世的如照相、幻灯和无声电影等,它们可以向学生提供生动的视觉形象,于是产生了所谓经验的视觉教育的概念。视觉教育与直观教育在理念上是完全接轨的,区别在于所涉及的媒体种类不同。 最早使用视觉教育术语的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一家出版公司,1906年,它出版了一本介绍如何拍摄照片、如何制作和利用幻灯片的书,书名就是《视觉教育》。1923年,美国教育学科建立了视觉教育分会。 视觉教育倡导者强调的是利用视觉教材作为辅助,以使学习活动更为具体化,主张在学校课程中组合运用各种视觉教材,将抽象的概念作具体化的呈现。由此,也出现过视觉辅助和视觉教具的名称。1937年, 霍邦 (C F Hoban)等人在《课程的视觉化》一书中提出了视觉教材的分类模式和选用原则。如图1-1所示,作者提出了一个对视觉化教材进行分类的模式。 这个模式主要以教具为基准,按其所提供的教材的具体-抽象程度排列成示意图:从实地见习开始,它提供的教材最具体;越向上,具体性逐渐减少而抽象性逐渐增加;相对来说,言语最抽象。2、视听教育 30年代后半叶,无线电广播、有声电影、录音机先后在教育中获得运用,人们感到视觉教育名称已经概括不了已有的实践,并开始在文章中使用视听教育的术语。1947年,美国教育协会的视觉教育分会改名为视听教学分会。 在诸多关于视听教育的研究中,堪称代表的是戴尔(E Dale)于1946年所著的《教学中的视听方法》。该书提出的“经验之塔”理论成了当时以及后来的视听教育的主要理论根据。 “经验之塔”的理论要点是: 最底层的经验最具体,越往上越抽象,各种教学活动可以依其经验的具体-抽象程度,排成一个序列; 教学活动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进入抽象经验; 在学校教学中使用各种媒体,可以使教学活动更具体,也能为抽象概括创造条件; 位于“塔”的中间部位的那些视听教材和视听经验,比上层的言语和视觉符号具体、形象,又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弥补下层各种直接经验方式之不足。 从总体上看,视听教育的概念与视觉教育没有很大的差异,没有质的飞跃,主要是把原先的视觉辅助扩充成了视听辅助工具。然而至50年代初,有两种并行的新的理论观点开始渗入视听教育领域,那就是传播理论和早期的系统观念,它们逐渐引发了教育技术领域的一次质的飞跃。3、视听传播 进入50年代以后,西方学校中视听设备和资料剧增,教育电视由实验阶段迈入实用阶段,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风靡一时,计算机辅助教育开始了实验研究。这些新的媒体手段的开发和推广使用给视听教育注入了新的血液。同时,由H D 拉斯维尔等人在40年代创立的传播学开始向相关领域渗透,有人已将教学过程作为信息传播的过程加以研究。 1960年,美国的视听教育协会组成特别委员会,研讨什么是视听教育。1963年2月,该委员会提出报告,建议将视听教育的名称改为视听传播,并对此作了详细的说明。另外,许多研讨视听教育的文章和著作,也都趋向于采用传播学作为视听教育的理论基础。 传播的概念和原理引入视听教学领域后,使广大专业工作者茅塞顿开,把眼光从表态的、单维的物质手段的方面转向了动态的、多维的教学过程的方面。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视听领域的实践范畴和理论框架,即由仅仅重视教具教材的使用,转为充分关注教学信息怎样从发送者(教师等),经由各种渠道(媒体等),传递到接受者(学生)的整个传播过程。又由于教学信息的传播是一个复杂的多要素相互作用的过程,传播理论必然会与跟它差不多同时形成的系统馆观念汇合,共同影响“视听教育”向“视听传播”的过程。 至此,教育界利用视听媒体术语取代原来的视听辅助名称,并有了硬件和软件之分;视听教材被视为传递教学信息的媒体,而不仅是辅助教学的工具。这时,比视听媒体术语更具包容性的名词教学资源暂露头角。学者们将关注的焦点从原先的视听教具逐渐转向整体的教学传播过程以及教学系统这一宏观层面。这种更新了的见解集中体现在伊利 (D P Ely ) 在1963年提出的一个模式中。4、教育技术 由于媒体技术的发展和理论观念的拓新,国际教育界深感原有视听教育的名称不能代表该领域的实践和研究范畴,因此,在当时美国视听教育协会主席J D 芬恩的建议下,由伊利领导成立了“定义和术语委员会”,致力于领域范畴、名称和定义的界定。该委员会在1963年发表的一份有关专题报告中坦露:“视听传播这一名称是为了方便起见而采用的,如果今后有比这更合适的名称的话,肯定会取而代之的。” 果然不久,在该协会1965年出版的《视听教学》杂志上,出现了视听教育、教育传播、学习资源、教学媒介、视听传播、教学技术、教育技术等诸多名称同时并用的现象。1970年6月25日,美国视听教育协会经过大会表决,根据多数代表意见,决定改名为教育传播和技术协会,简称AECT。1972年,该协会将其实践和研究的领域正式定名为教育技术。 教育技术的名称确定以后,人们便开始探讨它的定义。1970年,美国政府的一个专业咨询机构教育技术委员会在给总编和议会的一份报告中指出: “教育技术可以按两种方式加以定义。在较为人们熟悉的教育技术意义上,是指产生于传播革命的媒体,这些媒体可以与教师、课本和黑板一起来为教学目的服务……组成教育技术的部分包括电视、电影、投影器、计算机和其他‘硬件’、‘软件’项目…… 第二种亦即不太为人们所熟悉的教育技术的定义超出了任何特定的媒体或设备。在这个意义上,教育技术超过了其各组成部分的总和。它是按照具体的目标,根据对人类学习和传播的研究,以及利用人力和非人力资源的结合,从而促使教学更有效的一种系统的设计、实施、评价学与教的整个过程的方法。”

gfdas

教育传播与技术杂志投稿

原上海高校教育技术协会主编的《教育传播与技术》杂志与原上海市电化教育馆主办的《上海电教》杂志,合办为《教育传播与技术》杂志,从2005年起正式成为上海市教育技术协会的会刊,形成上海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广泛合作的传播平台,服务于上海教育现代化的大目标。这标志着上海教育技术事业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上海市教育技术协会会刊,《教育传播与技术》杂志的联系地址:上海市大连路1541号1609室,邮编:2000092电话:021-65834121`支持原创`具体事宜可打电话咨询`我说的支持原创是支持发表作品原创啊,我又没说我这话是原创啊大姐`

中国电化教育、电化教育研究、中国远程教育、开放教育研究、现代教育技术、现代远距离教育、远程教育杂志、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中国电化教育 电化教育研究中国远程教育外语电化教学中国医学教育技术开放教育研究 现代教育技术 教育信息化9 现代远距离教育远程教育杂志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教育传播与技术杂志电子版

  • 索引序列
  • 教育传播与技术杂志是什么级别
  • 教育传播与技术杂志
  • 教育传播与技术杂志官网
  • 教育传播与技术杂志投稿
  • 教育传播与技术杂志电子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