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景德镇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

景德镇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

发布时间:

景德镇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

1978年 9月考入轻工业部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雕塑专业。1981年 西北之行,第一次考察云岗、龙门、麦积山、大足等石窟艺术,深深被中国传统文化所吸引和感染1982-1983年 留校任教后,入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学习深造,接受严谨的雕塑专业基础训练。其间再次赴麦积山、龙门及敦煌石窟,较深入地学习研究中国古代雕塑,品味传统文化气质和精髓1985年 9月考取景德镇陶瓷学院雕塑研究生。1987年 赴香港举办展览和学术交流,强烈感受到现代文明的节奏并对西方现代陶艺的面貌及发展趋势有所了解1988年 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先后赴河南禹县、江苏宜兴制陶。创作完成《阿福》、《蚀系列》、《山系列》、《自我之意象》、《着夜礼服的人》等30余件作品。撰写硕士学位论文《一种具有高度适应弹性的艺术媒体--论陶瓷缺陷肌理及其对雕塑介入环境的意义》。景德镇陶瓷学院学报破例以大篇幅文字和所有美术版面介绍其作品和论文,并刊发邓福星先生艺评《出于泥水,超以象外--论吕品昌陶艺语言的开拓性意义。1989年 雕塑《力量的孕育》入选全国第七届美展,并获江西省第八届美展一等奖。陶艺作品《风之声》选送日本参加《第二届日本美浓国际陶艺展》,并随中国陶艺家代表团访问日本,出席研讨会,进行学术考察和交流。该年晋升为讲师。1990年 赴安徽宁国制陶,开始《中国写意》系列作品的创作。陶艺《祭瓷女》参加全国陶瓷艺术展,获二等奖,并被日本恩巴现代美术馆收藏。发表论文《泥性·做工·感觉·观念》(中国美术报)、《充满活力的20世纪现代陶艺》(江苏画刊)、《论陶瓷缺陷肌理的审美品格》(美术史论)。 1991年 12件作品参加《全国第六届新人新作展》;系列《中国写意》、《阿福》作品参加《北京·1990国际陶艺邀请展》,并在研讨会上介绍作品。该年《美术》、《了望》海外版、《江苏画刊》、《中国美术报》、《艺术世界》、《装饰》、台湾《艺术家》、日本《艺术与生活》等报刊杂志,系列刊登了作品和评论文章。 1992年 继续创作《阿福》作品,其中《笛童》入选《中国当代青年雕塑家邀请展》。系列作品和评论《纯化陶艺语言的探索·吕品昌陶艺新作评析》发表于《装饰》杂志;报告文学《超越泥火的人--记吕品昌其人》出版。该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第三次赴敦煌、云岗、龙门、麦积山石窟考察。 1993年 开始《石窟》系列作品创作。作品《阿福之家》获《第三届全国体育美展》金奖,由中国奥林匹克博物馆收藏,并发表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北京日报》等处。论文《陶艺特质诠》发表于《文艺研究》和台湾《陶艺》杂志。该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和江西省学术带头人称号。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1993年-1994年 任景德镇陶瓷学院雕塑系副主任。 1994年 7月调北京服装学院工艺美术系任副教授。10月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在中国美术馆主办《吕品昌陶艺·雕塑展》及展览研讨会,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作了展览报导。研讨会记要发表于《美术家通讯》、《美术史论》。1995年 调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任教,筹建陶艺工作室。8月参加中国艺术博览会,举办《吕品昌陶艺雕塑展》,并获最佳展位奖。《美术》杂志介绍作品并刊发何燕明教授《绝非苛术·看吕品昌陶艺雕塑展》艺评。北京电视台《文化潮》栏目,拍摄并播出专题片《吕品昌的陶艺世界》。1996年 赴韩国参加96国际陶艺雕塑研习营展览及研讨会,并制作完成大型陶雕《圣城》永久安装在Chonbuk省梅桑国际公园。参与策划和组织由文化部主办的《陶瓷的国度·中国当代陶艺世界巡回展》,作品《石窟》、《阿福》由文化部收藏。作品《石窟NO2》参加《现实·今天与明天·96中国当代艺术展》;系列《中国写意》作品参加《感受泥性·中国当代陶艺邀请展》,作品均由广东省美术馆收藏。创作完成江西井岗山革命纪念碑青铜主雕《希望》。1997年 作品《笛童》入选《中国当代艺术展·雕塑展》。应邀执编《美术文献》陶艺专辑,发表论文《发展中国现代陶艺文化的建设性姿态》和《从陶回眸》。1998年 赴宜兴创作,完成陶瓷与金属相结合的探索性作品《混沌的失却·1998》。该作参加《中央美术学院雕塑教师作品展》和《超越泥性·中国当代青年陶艺家邀请展》。完成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群雕《大刀雄见》之泥塑放大。编著出版《国外现代雕塑》画册。1999年 继续深入《阿福》、《石窟》系列创作。青铜雕塑《陶陶,一岁半了》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获优秀作品奖。编著出版大型画册《中国当代陶艺》和《世界浮雕艺术》。完成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群雕《枪林弹雨》的泥塑放大制作。作品《历史景观》参加文化部《迎澳门回归·中国艺术大展》获银奖2000年 参加《走向新世纪·世界华人陶艺家千家之烧大展》,创作大型室外陶雕塑《遗迹物》。3月作品参加《中国当代陶艺学术邀请展》·广州,获银奖。出访欧洲五国。4月作品《一种状态》入选青岛《中国当代雕塑邀请展》。《历史景观》获文化部中国艺术大展澳门回归展银奖。2001年 继续《历史景观》的系列创作,在中央美术学院陶艺研究生课程班实施一系列特色教学课程,完成一系列课题为《模特儿》的示范作品。3月作为访问学者记问澳大利亚悉尼美术学院做学术交流,同年5月在香港举办《吕品昌陶艺雕塑展》。2002年首度出访美国参加《美国阿其布瑞艺术基金会年度纪念展》。2003年《开放的时代——中国当代美术作品展》中国美术馆。《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十大美术院校教师作品展》并获学术提名奖。2004年 晋升为教授 。第三届全国城市雕塑优秀作品展》 四件作品获优秀作品奖。《东亚国际陶艺交流邀请展》、《首届美术文献展提名展》。2005年《疏通、扩散-韩中日国际陶艺展》、《雕塑百年·雕塑展》、《中国宜兴国际陶艺展》;3月访问美国在阿尔佛雷德讲座 。2006年《第五届中国当代青年陶艺家作品双年展》、《学院雕塑家作品展》、《2006韩国斧山双年展》、《中国美术馆陶艺邀请大 展 》 中国美术馆;《世界当代陶艺文献展》2006年“复兴崛起”中国郑州囯际雕塑年展;出席台湾“亚洲当代艺术发展趋势研讨会”;3月访问瑞典在konstfack艺术学院讲学 ;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材支持计划” 。2007年《中国长白山国际雕塑创作营展》《“物语”新雕塑邀请展》《和而不同-中国当代雕塑展》 完成中央美院雕塑糸系列基础教材《陶艺》的写作。3月学院任命雕塑糸常务副主任主持工作。7月带糸四年 级同学访问美国明尼苏达州参加中美学术交流, 在州美术馆举办讲座。后访纽约、华盛顿和波士顿 。2008年 3月出席美国国家陶艺教育年会并做演讲 5月应邀在瑞典美术学院执教三周,访问丹麦和挪威 6月完成奥运场馆雕塑“太空归来”。 录取为中央美术学院博士。7月底访问台湾,接洽‘大陆陶艺赴台展’事宜。8月参加中国姿态首届中国雕塑艺术大展评委9月出席西安国际陶协年会并主持中国陶艺家介绍论坛。10月出席中美陶艺教育年会论坛并演讲。获中央美院艺术人文科学优秀成果奖、全国城市雕塑指导委员会换届出任副主任。11月参加杭州陶艺双年展并演讲。第三届西湖雕塑邀请展:主持首届“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展览”2009年2月出席景德镇市美协第八届代表大会并讲话。3月任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6月主持李茂宗陶艺展研讨会:出任“11届”全国美展漆画、陶艺类:综合设计类初评评委:7月获全国城市雕塑指导委员会 中国城市雕塑“徐悲鸿奖”;7月赴台主持并策划“大陆当代陶艺展”在台湾开幕并研讨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创作完成红色特工糸列肖像《李克农像》《钱壮飞像》《胡底像》《熊向辉像》《申健像》《陈忠径像》:出任厦门“11届”全国美展漆画、陶艺类终评委: 出任济南“第七届”全国体育美展初、复评委:江西九江德安袁隆平像落成;11月第二届[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评审和展览开幕“周国桢艺术馆”在湖南开馆,捐赠周国桢塑像。2010年2月《世界知识》画报封面人物介绍。4月8日第二届中国美协陶艺委员会成立,任艺委会副主任。18日“z67展”在景开幕,出席并讲话。5月获建设部、文化部新中国城市雕塑建设成就奖 7月雕塑系大楼加层工程开工。8月丰城丰水湖项目完工。9月赴哥斯达黎加大学讲学。第二届[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评审和展览在新美术馆开幕。10月广昌毛主席像竣工;11月8日杭州中国雕塑教学与创作研讨会。上饶“三清映月”雕塑竣工。广昌广昌路上竣工落成。12月第二届中国美协雕塑艺术委员会换届,任秘书长。2011年 1月12日随造型学院代表团访问日本东京艺术大学:2月13日应香港“凤凰台”之邀访港。18日徐熙像在南昌落成。2月28日天津美术馆收藏阿福-母子。4月接受[美术观察]陆军访谈,专题雕塑如何面对公众?。5月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发行[陶艺-雕塑]专著。9月28日大同国际雕塑双年展及第四届[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评审和展览在大同开幕;10月9日应美国国家教育年会邀请赴美摩根城交流表演泥片成型技术。访美期间还访问了匹兹堡、芝加哥、纽约。10月20日美协批复吕品昌为雕塑艺委会副主任及6位新增委员。29日中国国家画院30年院庆大展在国家博物馆展出,我有六件作品参加。11月10日周国桢展在美术馆开幕。25日赴大同与耿彦波讨论确定双年展作品收藏事宜。12月22日至31日任商务部援非艺术项目专家组长,同段海康、张伟一同赴埃塞俄比亚访问。2012年1月8日上饶“三清映月”雕塑获“江西省十佳建筑”称号:13日作品‘触摸世界’参加纸非纸中日纸艺术展在中央美院美术馆。获奖及荣誉 时间 主办单位 获奖名称及内容 等次 7 北京市美协、市文化局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55周年美术作品展》抗战群雕 金奖 3 广东美术馆广东美协 《中国当代陶艺学术邀请展》,《景观》系列陶艺作品 银奖 12 中国文化部中国美协 《中国艺术大展、澳门回归美展》,作品《历史景观》 银奖 12 中国文化部中国美协 《第九届全国美展获奖作品展》,作品《陶陶一岁半了》 优秀奖 8 国务院国家人事局 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5 国家体委中国美协 《第三届全国体育美展》作品《阿福之家》 金奖 5 国家人事局、国家教委 获全国优秀教师奖章 9 中央美术学院 获先进工作者表彰

这是学报官样文章都差别不大一般是 好学校 的质量高一些

谢谢

景德镇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呀

这是学报官样文章都差别不大一般是 好学校 的质量高一些

欢迎大家阅读“景德镇南河公安”头条号。如果您喜欢本文章,还可点击右上角关注我的头条号,每天都有精彩文章推荐。10月17日,瓷博会重要活动之一的洛客·景德镇陶瓷设计中心发布仪式在三宝国际瓷谷三宝蓬艺术中心举行。副省长李利,省政府副秘书长王亚联,市委副书记、市长梅亦,省工信委副主任刘煜,省商务厅副厅长、省贸促会会长刘翠兰,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部长黄金龙,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闫浩,副市长刘朝阳,市政协副主席张学锋,洛可可设计集团董事长、洛客科技创始人贾伟,景德镇陶瓷大学校长宁钢,景德镇学院副院长郑昕芾,市政府秘书长张维汉等出席发布仪式。梅亦、贾伟分别致辞。十月梅亦致辞梅亦在致辞中说在这个非常特殊的日子举办洛客·景德镇陶瓷设计中心发布会,意义非凡。我们脚下的这片山谷,是块神奇的宝地。千百年前,一大批顶尖的陶瓷艺人汇聚于此,开创了湖田窑巅峰时代,书写了景德镇民窑的传奇,也为奠定世界瓷都地位打牢了根基。今天的三宝,以其独有的陶瓷文化气息吸引慕名而来的“景漂”一族们在这里尽情仰望星空,让想象力与自然碰撞,用三宝的“泥”和“火”、手中的“刀”和“笔”,将头脑里转瞬即逝的灵感变成一件件鲜活传世的艺术品,既雕琢着自己的人生,也种下了梦想的种子。梅亦指出当前,互联网改变了世界产业格局,消费升级对传统制造业也带来了全新挑战,以工业设计为核心的想象力经济在全球风起云涌。景德镇作为世界最早的手工业城市,之所以能依靠陶瓷一种产业支撑了1000多年,离不开融入瓷都血脉里的创新“基因”,无论是在器形、功能、纹饰、材料等各个领域,都堪称陶瓷工业的“灯塔”和“风向标”。如今,步入新经济时代,如何实现从“景德镇制造”向“景德镇创造”的攀升,“点睛之笔”就是“工业设计”。我们这代人肩负的历史使命,就是要放大文化优势、延续创新基因、植入工业设计、加速产业升级,全力推动景德镇传统手工业陶瓷产业转型发展。梅亦说洛可可作为国内知名设计公司,技术领先,实力雄厚,在产品设计、品牌设计等领域很有权威性和话语权,与我们对陶瓷产业转型升级的努力方向十分契合。洛客·景德镇陶瓷设计中心的落成,标志着双方的合作翻开了崭新一页。希望洛客公司朝着打造国家级陶瓷设计中心的方向,将先进的设计理念与陶瓷工艺深度融合,以创意的“火花”点燃陶瓷产业的“烟花”,不断推出引领时代的新锐作品,带动激活整座城市的个人创造力和企业创新力,为陶瓷产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市委、市政府将以满腔的热情和更具温度、效率的服务,为洛客公司扎根、融入、服务景德镇营造一流环境。梅亦强调有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有包括洛客公司在内的顶尖设计企业入驻和高水平设计团队加入,有“陶瓷+科技”“陶瓷+文化”“陶瓷+设计”等诸多力量的叠加,三宝瓷谷将会成为艺术家的朝圣地、陶瓷设计的“硅谷”以及景德镇产业、文化、旅游、生态的新地标。我们更期待,将来还会涌现出第二个、第三个“三宝瓷谷”,共同助推景德镇从陶瓷手工艺制造之都向陶瓷艺术之都、创意之都、设计之都和旅游之都的华丽转身,重现景德镇“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繁荣景象。发布仪式上,李利、王亚联、梅亦、刘煜、刘翠兰等还一起为洛客·景德镇陶瓷设计中心启幕。文章来源:景德镇日报

景德镇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啊

1、陈星 1985年拜师于湖北著名画家尹道新教授学习中国画技法,1987年考入中国花鸟画院学习花鸟画技法,同年学习中国山水画家吴雅明的绘画风格。1990年作品《一剪梅》发表在中国花鸟画刊,1993年在山东胜利油田成功举办了一次个人书画展。近几年来,作品《天山红叶》编入《世界美术集》、《虾图》编入《中国艺术人才书画作品展精集》、《蜀中山水图》编入《二十世纪中国著名书画家》书中。他传略也被编入《世界美术家传》、《二十世纪中国人物大典》、《科学中国人· 中国专家人才库》、《世界传世名画书法鉴赏》、《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第五卷)、《世界华人英才录》、《中华翰墨名家作品博览》、《2000中国风·杰出人物特集》等书中。作品《虾趣》被挪威友人收藏。被中国艺术研究院评为二级美术家和二级书法家。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委员,中国民间书画艺术研究会会员。2、陈星 男,1959年10月生于福州市,汉族,中共党员。2002年考入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地学信息图谱、城市化与城市GIS研究方向博士生,导师:陈述彭院士。 教育背景:1978年10月至1982年7月,在福建林学院森林工业系森林采伐与运输机械化专业学习,获工学学士学位。1986年9月至1989年1月,在东北林业大学森林采运工程系木材采伐运输专业学习,获工学硕士学位。 主要工作经历:1978年1月参加工作,工人;1982年8月至1986年8月,福建林学院森林工业系,教师(助教);1989年5月至今,福建省林业厅(曾负责林业企业管理、木材流通管理、林业工业行业管理、科技管理等工作)和县政府工作。 参加项目和主要研究领域:数字福建(林业),福建林业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安全管理,林业可持续发展,木材生产工艺与机械设备及其参数最优化设计,林业经济和管理,林业发展规划等。在公开刊物上累计发表论文二十余篇,获一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3、陈星(1924-3) 原名熊凌云,北坍乡熊洼村人,大学文化,地主家庭出身。 民国29年(1938),日军侵华,熊凌云在扬州、上海读书,目睹日军暴行,国破家亡,无比愤恨。在地下党员、哥哥熊梯云的熏陶、影响下,他拥护共产党,积极从事抗日救亡斗争,于民国31年(1942)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因叛徒告密,党员身份暴露,奉组织指示,转回故乡,参加地方抗日武装河防大队;民国33年(1944)在县青年救国会工作;民国34年(1945),被组织上保送到华东建设大学学习。毕业后,分配在清江市搞公安和翻译工作。抗战胜利后,调回阜东县公安部门工作。 民国35年(1946),陈星报名参军,任阜东县总队三连政治指导员,他关心战士,团结干部,严格训练。要求战士带着敌情练兵,搞射击、刺杀等科目训练一丝不苟,不断提高部队的战斗力。空余时间,他教大家读书识字,对粗识字的通讯员沈忠友、文书周甫山等进行重点辅导,教他们读书、写日记、写书信、打借条、领条,学写战地小短文,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 民国36年(1947)初,陈星晋升为营副教导员。是年3月的一天,驻阜宁城国民党军48旅和还乡团一部到阜城以北”扫荡”,阜东总队三连在中三灶、前三灶和砖桥一线进行阻击,陈星率二排占领了大坟茔,敌军亦抢占坟茔西侧,两军相距仅20多米远,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进行猛烈的战斗。上午七时半,陈星抬头察看敌情,头部被敌人子弹打中,副连长刘正清视此,果断决定组织火力边打边掩护撤离,经过若干次艰苦反击和臼刃拼搏,才得以安全转移。 陈星因伤势太重,流血过多,于当日不幸牺牲,时年24岁。4、陈星(图)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57/9 民 族: 汉族 1983年毕业于杭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弘一大师·丰子恺研究中心主任等职。著有《功德圆满——护生画集创作史话》、《天心月圆——弘一大师》、《丰子恺新传》、《重访散文的家园》、《李叔同歌曲寻绎》、《白马湖作家群》、《孤云野鹤苏曼殊》、《隐士儒宗马一浮》、《广陵绝响》、《清凉世界—丰子恺艺术研究》等三十余部。正撰写《弘一大师浙江影踪》、《丰子恺研究史论》。《功德圆满——护生画集创作史话》,获首届全国青年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1994年),此为一部研究《护生画集》的专著。《重访散文的家园》,获第二届全国青年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优秀奖(最高奖),此为一部研究中国现代散文名作的专著,重点寻绎散文名作中提到的场景。

国家一级出版社名单大学类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重庆大学出版社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厦门大学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教育类 高等教育出版社 广东教育出版社 江苏教育出版社 教育科学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浙江教育出版社 少儿类 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接力出版社 明天出版社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社科类 安徽人民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长春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党建读物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湖南人民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江苏人民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解放军出版社 经济科学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青岛出版社 山东人民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上海人民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外文出版社 学习出版社 知识产权出版社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中国金融出版社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科技类 电子工业出版社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人民交通出版社 人民军医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星球地图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中国人口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古籍类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黄山书社 岳麓书社 美术类 安徽美术出版社 湖南美术出版社 吉林美术出版社 江苏美术出版社 江西美术出版社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中华书局 文艺类 长江文艺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人民音乐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浙江摄影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景德镇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任命的

谢谢

这是学报官样文章都差别不大一般是 好学校 的质量高一些

额~历史系?你是说的东湖校区人文学院的里面有。理工有两个学院:一个是老校区(元和校区),一个是东湖校区。网址里有联系电话、系部介绍什么的,你可以去看看至于主任是谁,我找了半天没找到,很遗憾%>_<%我能帮你的只有这些了,希望能对你有用,O(∩_∩)O~ 学院教授简介 许 霆:1951年生,男,江苏太仓市人。常熟理工学院党委书记,苏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1985年8月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1988年8月上海师范大学文艺学专业硕士课程班结业。1998年晋升为教授。任编委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为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项目,列为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参与教育部”人文社会博士点重点项目《20世纪中外文学交流史》撰稿;主持过“十四行体在中国”等6项省属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学研究》、《文学评论》、《文学理论研究》、《新文学史料》、《上海社会科学》》、《江海学刊》、香港《诗双月刊》和《诗网络》等刊物发表研究论文百余篇。出版理论专著《新格律诗研究》(与鲁德俊合作),《十四行体在中国》(与鲁德俊合作)、《新诗理论发展史(1917—1927)》、《中国新诗的现代品格》、《中国现代诗学史论》、《中国现代主义诗学论稿》、《百年中国现代诗体流变史论》等,多次获得省、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刘华民:1952生,男,山东牟平人,中共党员。2001年晋升为教授。现任常熟理工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主要著作有《文天祥诗研究》(巴蜀书社,1999年版)、《宋词导读》(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论语》导读》(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参撰《唐诗艺术技巧分类辞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宋词艺术技巧词典》(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版)、《实用文写作》(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20世纪古诗研究新思维》(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并在多家学报和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还撰写出版散文集《逝水钩沉》(雅园出版公司,2008年版)。曾获江苏省高校优秀党务工作者、江苏省教育系统百名勤政廉政好干部等荣誉称号。科研成果曾获苏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丁晓原:1958年生,江苏常熟人,文学博士,常熟理工学院副院长,苏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我国从事报告文学研究的主要学者和从事散文研究的重要学者。1982年1月本科毕业于江苏师范学院中文系,2001年6月博士毕业于苏州大学文学院。2000年晋升教授。江苏省省级优秀学科梯队、常熟理工学院重点建设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带头人,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点汉语言文学专业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报告文学和散文。主持7项省(含省教育厅)项目,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重点社科规划项目。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刊物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2篇为《新华文摘》转载,20篇为中国人民大学报刊中心复印,30篇为CSSCI收录。《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首次发布的(2000年)作者年度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排序列全国文学学科第一。出版专著5部,主编著作(作品)5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纪实文学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现代文学学会理事、江苏省教育厅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获全国曾宪梓优秀教师奖,中国文联优秀文艺评论奖,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江苏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苏州市首届“东吴中青年学者”。 李铁匠:1944年1月生,男,江西新建人。北京大学伊朗研究所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世界史专业。长期从事世界古代史、中古史等基础课程教学、研究工作。参加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有:《中国大百科-外国历史》伊朗部分条目(1990年版);国家社科基金65规划重点课题《外国历史大事集》古代分册(1986年版);国家社科基金75规划重点课题《外国帝王传》伊朗和以色列部分;国家社科基金95规划重点课题《古代西亚北非文明》伊朗部分(1999年版);95规划重点课程《中国外交大辞典》伊朗部分。近年来,撰写出版的史学著作有《长河落日--巴比伦文明探秘》(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古波斯文明探秘》(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承担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通信部《中国军事通信百科全书》古代伊朗部分条目。2000年,被国务院批准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会副理事长。 张浩逊:1949年生,男,江苏省无锡市人。2000年被评聘为教授。主要从事唐诗研究。已出版《唐诗分类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唐诗导读》(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等著作5种。参撰《唐诗艺术技巧词典》、《唐代文学百科词典》等7种中型工具书。在《中国韵文学刊》、《中国典籍与文化》、《文学遗产》、《红楼梦学刊》、《社会科学评论》、《古典文学知识》、《杜甫研究学刊》等刊物发表唐诗研究论文50多篇,其中10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和《唐代文学研究年鉴》、《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等全文复印、介绍、摘登。目前正在进行专著《唐诗接受研究》的写作,国内尚未见同类著作出版。 张道理:1947年出生,男,安徽定远县人。1969年7月毕业于安徽农业大学。1996年晋升为教授。曾任安徽科技学院思政室主任、社科部书记、党委宣传部长、党校常务副校长等职。1998年调入常熟高等专科学校。现任常熟理工学院教授。社会兼职有全国地方院校德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张道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伦理学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等。在常熟理工学院期间主要担任“伦理学”、“西方政治思想史”、“国家公务员管理制度教程”、“思想政治教育学”、“教师职业道德”、“领导科学”、“人生哲学新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概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后出版专著《人生哲学新论》、《法律基础教程》;主编《思想道德修养》等;参编《大学生思想修养》、《人生哲理》、《形势政策学》等多部教材。先后在《高校理论战线》、《中国高等教育》、《江淮论坛》、《黑龙江高教》、《高等农业教育》、《思想教育研究》、《思想理论教育》、《高校社会科学研究和理论教学》等刊物上发表论文等70余篇,在《中国教育报》、《安徽日报》发表论文、述评多篇。完成了全国地方院校德育研究会“全国职大学生思想观念调查研究”课题,其成果获全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战线科技成果一等奖。多篇论文被全国地方院校德育研究会评为优秀论文一等奖、二等奖。参编的《大学生思想修养》获安徽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 曹培根:1957年10月生,男,江苏吴县人,现任常熟理工学院宣传部部长。中国索引学会会员、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员、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会员。2006年聘为江苏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1985年以来从事高校文献检索课教学与研究工作。参撰《江苏艺文志•苏州卷》(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中国古籍提要》丛书卷(中华书局)等,独立承担教育部师范教育科研课题"高师学生的科研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教师司〔1997〕40号)、常熟文献史研究"(苏教财「1996」27号)、"文献检索与用户教育史研究"(苏教财[1997]98号)等。有论文集《文献史料论丛》,编纂《黄人集》(原国家教委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项目)、标校《重修常昭合志•艺文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完成教育部、江苏省高校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吴中历史藏书概述》、《汉语史料学》等多项。主要著作有《文献检索知识概要》、《书乡漫录》等6种。主持标校《重修常昭合志》,在各类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札记百余篇,其中多篇全文收入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 何东亮:1952年出生,男,江苏常熟人。主要从事心理学和教育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先后开设过心理学、教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管理心理学、消费心理学等课程。主持的“苏南发达地区师专教育改革综合实验研究”课题获“世界银行贷款师范教育发展项目改革课题”江苏省优秀成果一等奖,教育部二等奖。发表专业研究论文“学习因素诊断测验在苏南地区的试用报告”(心理科学)、“人格理论的两个核心范畴”(南师大学报)、“弗洛伊德分析心理学中的辨证思想”(苏州大学学报)等二十多篇;出版编著、教材有:师范教育心理学、教育学原理、管理心理学。2002年被评为江苏省教育厅教育科研先进个人。苏州市心理学会理理事,江苏省教师教育研究会理事。 杨景龙:1962年生,男,河南省安阳市人。是安阳市“名师工程”首批名师、跨世纪学术带头人、优秀青年社科专家、市管优秀专家。长期从事中国诗歌教学研究工作,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学遗产》、《诗探索》、《词学》、《古籍研究》、《文史知识》、《名作欣赏》等刊发表古代诗词曲和现当代新诗研究文章70余篇,出版独著、合著多部,主持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蒋捷竹山词校注》、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古典诗学与新诗名家》,另参与国家社科项目、省社科项目多个。论著获1997年度、2004年度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市1997年度、2004年度、2006年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独著的《古典诗词曲与现当代新诗》一书,在上海“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和“《文学遗产》论坛”上受到好评,被誉为“中国诗学研究领域贯通古今的具有学科创新性质的专著”,获河南省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 张幼良:1963年生,男,江苏省无锡市人。常熟理工学院图书馆馆长。2004年毕业于苏州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参与国家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项,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项,江苏省教育厅项目两项,科研成果获市厅级以上奖两项。近五年来在《江海学刊》、《江汉论坛》、《江苏社会科学》、《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其中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1篇,CSSCI期刊收录10篇,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复印1篇,为各类文章和学术机构选录4篇,出版专著1部,合作出版专著3部。张 永:1967年生,男,江苏句容人,中共党员,文学博士,江苏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乡土小说民俗学研究、沈从文诗学的文化人类学研究等。1993年考入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获硕士学位;1996年6月入伍,先后在解放军炮兵学院基础部、政治部工作,中校军衔;1998年考入南京大学中文系,获博士学位;2001年到2003年,在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流动站从朱晓进教授进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2004年到2007年,在扬州大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文艺学研究。先后主持并完成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项目“沈从文小说的民俗世界”(2004)、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民俗学与中国现代乡土小说”(2005)。在权威期刊《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发表论文三篇,其他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十余篇。其中《论沈从文情爱小说的民间意象》一文获2003年度《文学评论》学术提名。论著《民俗学与20世纪20、30年代乡土小说》(25万字)即将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周 宏:1962年生,男,江苏省吴江市人,哲学博士。人文学院院长、社会科学部主任,《常熟理工学院学报》主编、编辑部主任;江苏省333工程科学技术带头人,校学术带头人,“马克思主义哲学”校重点扶持学科带头人,苏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河南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8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哲学系分配到校担任哲学教师至今。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研究。在《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高校理论战线》、《南京大学学报》、《道德与文明》和《江海学刊》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多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或摘编,发表《理解与批判: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文本学研究》、《现代西方哲学论略》、《哲学:智慧的地平线》、《唯物史观的返本开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视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知识经济》、《意识形态建设理论的新发展》等著作10余部;多次主持或参与国家、省级和省厅级科研项目,6次获国家和省厅级奖励;主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获得江苏省精品课程。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会员,江苏省哲学学会理事,江苏省伦理学会理事,江苏省政治学会理事。 张锡庚:1957年生,男,江苏省江阴人。系中国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教授、国家一级美术师,常熟市文化局副局长、常熟市书画院院长、常熟市文联副主席、常熟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常熟理工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 书法作品入选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五、六、七、八、九届书法展;第一、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书法展、全国三、四、五、六、七、八届中青年书法家作品展,并在四、五、八届获奖。2006年获全国首届行书展一等奖、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教育奖二等奖,入选国际和全国的名家邀请展、编入国家重点图书《中国现代美术全集》、并获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杰出艺术奖、文化部第十二届群星奖“银奖”、第十三届群星奖“金奖”、获苏州市“五个一”工程奖、苏州市“十佳”书法家称号。被《书法》杂志评为“中国书法2006十大年度人物”。 论文发表于《文物》、《中国书法》、《书法》、《书法世界》等专业刊物。出版著作有《张锡庚书法作品集》、《书法与文化》、《行书经典十讲》、《书法教与学》、《大学生书法》、《怎样学书法》、《古代名帖临摹》、《难得糊涂——郑板桥和他的书法艺术》等十余种。《中国书法》、《书法》等专业杂志为其作品作过专题介绍,被《书法》杂志选为特邀点评嘉宾。《书法之友》为其举行创作研讨会。三度应邀赴美参加“国际书法教育研讨会”、举办个人书法展并讲学,在当地产生了很大影响。应邀赴日进行书法交流。学院领导及行政人员 周 宏:人文学院院长、社会科学部主任 丁晓良:党总支书记、常务副院长 黄 斐:教学工作副院长 徐志坚:学生工作副院长 党总支副书记 张锡庚:副院长顾国梅:学院办公室主任 王莉莉:教务秘书 蒋 超:学院分团委书记、06级辅导员 陈清森:07级辅导员 负责学生军训 宿舍管理 体育锻炼 范 莉:08级辅导员 负责日常管理 学生奖惩 档案管理 王 梓:05级、09级辅导员 负责学生就业 勤工助学 学生考勤

景德镇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

学术研究型的论文自20世纪80~90年代至21世纪初也很火热。最典型的有:韩捷进在《外国文学研究》上发表的《论艾特玛托夫的地球忧患意识》、徐家荣等在《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上发表的《论艾特玛托夫对人类和自然关系的哲考》、李慧在《韶关学院学报(社科版)》上发表的《论艾特玛托夫作品中神话传说的运用》、杨素梅在《洛大学报》上发表的《艾特玛托夫生态作品中的悲剧性剖析》、严晓慧在《安徽文学》上发表的《艾特玛托夫文化角度批判现代文明生态危机》、王文华在《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上发表的浅谈《艾特玛托夫〈白轮船〉的叙事艺术》、张梅在《西伯利亚研究》上发表的《对人类道德的探索——艾特玛托夫〈白轮船〉解析》、徐家荣等在《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上发表的《论艾特玛托夫对人类和自然关系的哲考》、韩捷进在《海南广电大学学报》上发表的《浅析艾特玛托夫作品中的动物形象》、杜慧春在《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上发表的《论艾特玛托夫〈白轮船〉中的生态忧患意识》、李泽在《克山师范专科学校学报》上发表的《艾特玛托夫〈白轮船〉所演绎的天人和睦观》、李泽在《绥化师范专科学校学报》上发表的《论人类的解放——解析艾特玛托夫的〈白轮船〉》。韩捷进的《论艾特玛托夫的地球忧患意识》的发表使得对艾特玛托夫的研究开始集中在生态文学方面。如杨素梅的《人性·悲剧·人道——论艾特玛托夫的生态伦理思想》与《艾特玛托夫生态小说的悲剧性分析》、车成安的《20世纪的警世篇——评艾特玛托夫的小说〈断头台〉》、张海波的《原罪与救赎拯恶向善——从人性视角解读艾特玛托夫〈断头台〉》、谢占杰的《对人类命运的深沉忧患──论〈断头台〉的超越意识》、丁晓春的《文明的质疑与批判——艾特玛托夫小说的生态伦理价值及其意义》、陈爱香的《“和而不同”:池田大作与艾特玛托夫的生态伦理观比较》与《现代性的精神困厄与突围——评艾特玛托夫〈崩塌的山岳〉》等70余篇论文都从全新的视角解读艾特玛托夫作品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考辨了艾特玛托夫面对苏联建设现代工业文明、赶超强国的迫切愿望,他利用神话意象等多种创作手法以先知似的睿智,发现了现代工业文明中所潜伏的生态危机的文化根源,警示人们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自然为代价。作家抨击了现代文明的三大特征,即人类中心主义、欲望膨胀、批判无止境的消费文化。艾特玛托夫曾说,人类早就开始思考要保护地球的财富和资源,这话题振聋发聩,警示全人类。远古时代的人们,就懂得保护、依赖大自然。他敢于大声疾呼,让人类反思家园荒蛮的社会原因。艾特玛托夫对目无其他生命的生存权给予了深刻的批判。当今国内各种各样版本的俄罗斯文学史在论证艾氏艺术成就时都予以肯定。例如,叶水夫在《苏联文学史》中提出,《白轮船》是一部极具特色的道德题材的作品,小说借助童话、传统和动物的拟人化来描写善与恶的对立和较量,通过作为“善”的化身的动物和平衡和谐的大自然遭到摧残、破坏,暴露了现实生活中恶势力的猖獗及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曹靖华老先生在《俄苏文学史》中指出《白轮船》是20世纪70年代成功的道德题材文学,还对该小说的艺术形象和艺术手法加以剖析,指出“长角鹿妈妈”的神话传说在小说情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由蒋承勇、项晓敏、李家宝编写的《20世纪欧美文学史》也对小说给予了高度评价,编者认为《白轮船》在思想和艺术方面完整地体现了艾特玛托夫严格的现实主义风格,在由李辉凡、张捷编著的《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史》及由李毓榛主编的《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史》中,作者指出了《白轮船》等几部作品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在汪介之主编的《20世纪欧美文学史》中,编者肯定了艾特玛托夫创作的《白轮船》及此后作家创作的一系列作品,认为它们具有巨大的审美价值和现实意义。许贤绪先生编著的《当代苏联小说史》,在“普里什文传统的发展——当代自然哲理小说”一章中,作者将艾特玛托夫的创作归类为“人与自然”的小说,认为《白轮船》作为一本自然哲理小说的别开生面之处,就是把神话引进小说后又立即与关于现实生活的情节紧密结合起来。神话实际上是小说的中心,没有这个关于长角鹿母亲的神话,《白轮船》就失去了广度和深度。同时作者还坚持艾氏的作品对普里什文传统的继承和补充,《白轮船》把保护自然的题材与人性的善恶斗争结合起来,与传统的道德题材挂起了钩。

这是学报官样文章都差别不大一般是 好学校 的质量高一些

  • 索引序列
  • 景德镇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
  • 景德镇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呀
  • 景德镇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啊
  • 景德镇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任命的
  • 景德镇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