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智能技术学报投稿经验怎么写

智能技术学报投稿经验怎么写

发布时间:

智能技术学报投稿经验怎么写

楼主最后多久初审完的?催的话给谁打电话啊?我都一个月了还新投稿,编辑部说主编没看他们也没办法处理,哎,你用了多久录用啊

哎 主编不在岗 我也是在等啊等

我刚投完,你想问些什么呢?首先,从内容方面,该刊还是要求较高的,最好是比较前沿的东西,文章不要写的太水,要有自己的思想和仿真。其次,从投稿周期来看,要看审稿的和总编忙不忙,前一段时间,总编出差,那就只有拖着了,就是终审要总编在才行,然后审稿的也要有时间才行,这样才会不拖你的进度。大体上来说,投稿加审稿、修改三个月以内应该可以搞定,然后汇款以后两个多月差不多可以见刊。额外的建议,不要以为学报有多牛B,毕竟现在已经不是EI了,只要文章里不要有低级错误,语句读的通,另外修改稿件快点,差不多没什么问题。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智能技术学报投稿经验

刚被EI收录

TP 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软件学报 计算机学报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自动化学报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系统仿真学报 计算机工程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控制与决策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控制理论与应用计算机应用研究机器人 中文信息学报计算机应用信息与控制 计算机科学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 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计算机仿真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遥感技术与应用传感器技术(改名为:传感器与微系统)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测控技术 传感技术学报控制工程微电子学与计算机化工自动化及仪表TM 电工技术:1.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电力系统自动化 电工技术学报电网技术 电池 电源技术 高电压技术 电工电能新技术 中国电力 继电器(改名为: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电力自动化设备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 电力电子技术 高压电器 微特电机 电化学 电机与控制学报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 变压器 微电机 电气传动 磁性材料及器件电机与控制学报华东电力绝缘材料26低压电器 电瓷避雷器蓄电池电气应用大电机技术电测与仪表 照明工程学报TN 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1.电子学报 半导体学报 通信学报 电波科学学报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光电子、激光 液晶与显示电子与信息学报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现代雷达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信号处理红外与激光工程 15半导体光电 激光与红外 红外技术 光电工程电路与系统学报微电子学 激光技术 电子元件与材料 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 电信科学半导体技术 微波学报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光通信技术 激光杂志 光通信研究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改名为: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光电子技术 应用激光电子技术应用 数据采集与处理压电与声光电视技术电讯技术应用光学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微纳电子技术电子显微学报

080202机械电子工程 _ 01测控技术与智能仪器 _ 02机械CAD/CAM技术及其应用 _ 03数控技术 11 ①101政治理论②201英语③301数学一④818理论力学或819材料力学或821机械控制工程基础 同等学力加试:1、微型计算机系统原理及应用 2、机械工程测试技术 080204车辆工程 _ 01地面-车辆系统与控制技术 _ 02车辆新型动力传动系统 _ 03现代设计方法与制造技术 16 ①101政治理论②201英语或203日语或211德语③301数学一④818理论力学或819材料力学或821机械控制工程基础 同等学力加试:1、汽车构造 2、机械设计 080702热能工程 _ 01高效节能技术 _ 02能源转换与开发 _ 03能源洁净利用与评价 8 ①101政治理论②201英语③301数学一④822工程热力学或823传热学 同等学力加试:1、热能转换与利用 2、热工参数测量与处理 071101系统理论★ _ 01复杂系统与复杂网络 _ 02系统工程与管理 _ 03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_ 04社会经济系统仿真 _ 05随机系统与信号处理 _ 06复杂系统分析与控制 15 ①101政治理论②201英语③619概率论及数理统计④824运筹学(1) 同等学力加试:1、专业英语 2、系统工程概论 080802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_ 01电力系统与电机系统分析控制 _ 02电力电子能量变换技术 _ 03分布式发电与新能源技术 _ 04配电网自动化技术 _ 05智能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18 ①101政治理论②201英语③301数学一④826电路 1、同等学力加试:①电机学 ②电力电子技术(含模拟、数字)。2、对同等学力考生要求发表论文或科研奖励:在中文核心期刊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篇或在其他期刊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2篇或厅局级科技奖励前3名。(以上均限电气信息类) 081002信号与信息处理 _ 01生物信息系统建模与仿真 _ 02传感器与信息获取技术 _ 03信号检测与信息处理系统 12 ①101政治理论②201英语③301数学一④827信号与系统 同等学力加试:1、电子技术基础 (含模拟、数字)2、微机原理 081101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_ 01计算机控制与网络系统 _ 02复杂控制系统理论与应用 _ 03过程控制与智能仪表 _ 04电气与能源控制工程 _ 05电力电子与运动控制 _ 06智能控制 21 ①101政治理论②201英语③301数学一④825自动控制理论 同等学力加试科目:1、电路 2、电子技术(含模拟、数字) 很不错哦,你可以试下v绁Дgtǒ‖fИyù

不是核心,但是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科技核心期刊)。

智能物联技术期刊投稿经验怎么写

浙江《智能物联技术》杂志社是2003-03-07在浙江省注册成立的全民所有制,注册地址位于杭州市马塍路36号。浙江《智能物联技术》杂志社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330000747722247C,企业法人陈宗年,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浙江《智能物联技术》杂志社的经营范围是:《智能物联技术》杂志的出版、发行。设计、制作、发布《智能物联技术》杂志国内广告,信息咨询服务,组织文化艺术交流,展览服务,图文设计。(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在浙江省,相近经营范围的公司总注册资本为158505万元,主要资本集中在 5000万以上 和 1000-5000万 规模的企业中,共58家。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一般。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浙江《智能物联技术》杂志社更多信息和资讯。

---一个大学教授、审稿专家的写作经验给全国十五、六种学报、杂志审稿占用了我业余生活的大部分时间,每年的审稿量少说有100篇。近年来,觉得稿件质量大不如前。在我前几年开始审稿时,一审的通过率在90%以上;这一年来大概只有20%,有各种问题需要改后再审的约占60%,不能录用的约占20%。我常常想,是不是稿子看多了,眼 睛看刁了,什么都看不惯;仔细想想,确实不是,实在是近来稿件质量滑坡太明显。有一次,在某学报编辑部开座谈会,主题是如何提高学报的水平。提高水平的前提是稿件的质量要高,这是大家公认的。大家对近年来稿件质量的下降也是有同感的。至于原因,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同志认为是作者队伍的年轻化;有的同志认定为是论文数作为指标被定在某些对个人或单位的评价体系中,造成单纯追求数量而粗制滥造。应该承认,这些都可以是原因,但其中有些问题并不以我们自己的意志为转移。我们应该看到,作者队伍的年轻化是必然趋势也是好事,尤其是年轻作者正处在创造力旺盛时期,是出好文章的重要保证。我认为,论文质量下降从面上看严重了一些,但究其原因,主要是论文写作的基础训练不够。这种情况是可以通过努力改变的。因此,我把在审稿中碰到的问题总结了一下,希望对一些作者写作有所帮助。一、科技论文的内容中学时就学过,文章的体裁最主要的有记叙文和议论文两种。记叙文说的是某一事件发生的背景、过程及影响,也点作者的感想。议论文要说的是对某些问题的论点和为证明论点的正确性而做的求证工作,即提供论据,进行推理,最后得出结论。因此,这两种体裁是很不相同的。还有一种接近议论文但严格说来不算议论文的体裁是只对某些问题或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观感,虽有观点但并不刻意去证明观点的正确性,这种文章属于散文中的随笔,本文即属于这种文章。科技论文应该是议论文,至少应该有观点。通俗地说,科技论文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不是“是什么”,而是“怎样做” 和“为什么”,对于“怎样做”的文章,最好要有“为什么要这样做”的内容。有的作者很容易把议论文写成记叙文,特别是在做了某个项目的研究后的总结性文章,只说自己是怎样做的,很少去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原因可能是这样写很顺,因为工作是他(们)做的,过程很清楚,用不着费劲就可以说明白。这样的文章深度不够。近年来受到大家重视,但类的文章大多属于这种情况。加之的头绪一般很多,要说明白了,不分粗细,面面俱到,篇幅不短,很有点雾里看花的味道。科技论文不是工作总结,也不是说明书。论文内容的正确性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不过,不同领域的出错情况很不相同,很难概括。然而,有五点是应该注意的:⑴ 要有创新,至少要有新意。是否有创新,是很多刊物考虑录用的最主要出发点,特别像《中国科学》这样的权威性刊物,没有创新就不可能录用。可以说,创新有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两种。工学类论文中,原始创新比较少,大多是提出一些新方法、新算法,或是以别人没有用过的方法对一个问题进行分析,属于集成创新。虽然这也是可取的,但论文必须雄辩地说明采用采用新方法所取得的结果。有一篇论文写基于hermit样条的彩色图象道路提取方法,方法本身并没有错,但有两个结论有问题。一是说用hermit样条对提取的间断的道路标志线拟合后可以得到连续的标志线,实际上,一般的三次样条或多项式拟合也能解决这个问题;二是说hermit样条更适于表达图象上的弯曲的道路标志线,但是没有数据表明为什么其它的拟合曲线就不适合。这样一来,虽然别人在道路提取中没有用过 hermit样条,这篇论文的新意也就荡然无存了。⑵ 论文的写法一定要突出重点。有篇文章谈及机器人的灵巧手,这个项目本身做得不错,但这篇文章把灵巧手的结构、手指驱动、抓握控制面面俱到地说了一遍,每一部分都说得不透彻,没有深度。如果这篇文章能集中论述尺寸受限制的灵巧手的驱动,就要好得多。还有一篇谈遥在技术的文章,先泛泛地讲了微型摄像头的结构,再从一些书上摘录了人所共知的模糊控制的基本概念,二者之间又没有有机联系,这样的文章根本没有内容。如果集中论述在视觉系统微小型化中所解决的问题,恐怕还能写出点东西。⑶ 论文的内容要真实、正确。这一点是很重要的,不弄虚作假是良好的科学道德。如果让人看出虚假的东西,这篇文章就肯定不能用。有一篇写控制算法的文章,对算法做了仿真。仿真时用的关节角函数是q=1sin(3πt),周期显然是(2/3)s,而做出的仿真曲线的周期却是8s,角速度的最大值也小得 多,这样的结果至少使人怀疑作者并没有真正做了仿真。⑷ 关于综述性文章。综述性文章的内容主要是前人对某一专题做过哪些研究、哪些问题已经解决、哪些问题还需要继续研究,最重要的是要指出对这一专题继续研究的方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写综述性文章实际上是比较难的,需要占有大量资料,而且,对资料要分析,去粗存精,去伪存真,高屋建瓴。千万不要看了几篇发表过的论文就写综述。⑸ 关于论文中的公式。科技论文一般少不了公式。公式推导的正确固然很重要,但也并非一定要把一步一步的推导过程写清楚。有的文章虽然写出了公式,但是,不注意对公式中所用符号的说明,不注意说明公式的适用条件,这样的公式是没什么用的。有一篇文章论述以三条人工肌肉作为作动器的并联,作者试图建立它的数学模型,前面写出了人工肌肉输入气压与肌肉长度的关系式,又列出力平衡方程,然后就说把前一式与后一式相结合,得到一个非线性的状态方程,把它作为数学模型。方程中有很多系数,显然是与及肌肉参数有关的,作者恰恰没有写出系数与参数的关系,这就使人怀疑这个模型是不是推导出来的。即使是,这样的模型只 是通式,没有用处二、论文的标题论文的标题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标题应该与文章的内容非常贴切。这一点往往不被注意。有的标题过大;有的又过于局限。有一篇文章的标题是 “服务机器人仿人手臂运动学研究”,内容是作者在研制一种服务机器人时对一种七自由度手臂运动学所做的分析。“仿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提出了这种冗余自由度手臂逆运动学的一种解法,这样的解法并不只能用于服务机器人。如果把标题改为“七自由度仿人手臂逆运动学的一种解法”,则既有学术意义,又兼顾了作者的研究项目。还有一篇论文的题目是“登月机器人关节润滑技术的研究”,内容是一种固体润滑膜的制备和特性。论文的题目太大,而且,如果题目中就明确提出登月机器人,就需要有在模拟月球超低真空、超低温、强粉尘环境中的实验,目前尚无条件。如果将题目改为 “mos2基固体润滑膜制备方法及特性的研究”,既缩小了范围,又避开了尚不能进行的实验。还有些论文题目本身就有问题,例如,有一篇博士学位论文题目是 “仿人机器人的动态行走控制”,行走有静态的吗?肯定没有,连原地踏步都是动态的。这样的标题岂不让人笑话?三、摘要摘要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摘要应写得简练,只需说明写论文的目的、所用的方法及取得的结果即可。写得不好的摘要中常常有一些没用的话。例如,“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应用领域更加广阔,某问题成为研究的热点”,之类的话就没有用。四、引言论文引言的作用是开宗明义提出本文要解决的问题。引言应开门见山、简明扼要。有的写机器人的文章,一开始写捷克一作家写的戏剧中一个机器奴隶叫 robota,美国1950年制造了第一台工业机器人,这就绕了太大的圈子,有点“言必称希腊”。很多论文在引言中简要叙述前人在这方面所做过的工作,这是必要的。特别是那些对前人的方法提出改进的文章更有必要。应该注意的是,对前人工作的概括不要断章取义,如果有意歪曲别人的意思而突出自己方法的优点就更不可取了。在一篇论文中,对前人工作的概括应尽可能放在引言中。在正文中,如非很必要,就不要再有这类段落了。文献的引述要正确。你的文章里引用了某些文献,别人的文章也可能引用你的文章。如果引用时不注意正确性,就可能以讹传讹。有一篇谈遥操作的文章引用了美国《自然》杂志的文章,提到在相距 7000km的两地进行遥操作,从操作端发出操作命令到执行端反馈回信息只用了150μs。这是完全不可能的。即使电波直线传播,至少也需要 67ms。后来查明是作者引用时单位写错了。如果文章发表了,以《自然》杂志的权威性及这篇文章作者的影响力,这个错误的数据肯定还会接着被引用。一些论文也开始引用互联网上的文献和消息。网上文献的可信度要好一些;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消息的可*性不高。我们曾用装甲车为某试验基地研制了一台遥控靶车,在《兵器知识》上曾有过报道。由于某些内容不便公开,对文章做了一些技术处理。这个消息到了网上却变成了“我国研制成功遥控装甲车”,“蚂蚁”成了 “大象”。所以,如果要引用网上的消息,一定要通过其它渠道对消息进行核实。不少论文在引言中还说明了文章的结构,虽然话不多,但并非很必要。对于学位论文,因篇幅大,在绪论中交代一下整个论文的结构是应该的。在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就没有这个必要。五、实验验证论文中的实验的目的是验证论文提出的理论或方法的正确性、可行性和有效性。有一个阶段我不太同意把仿真叫做实验,但随着仿真技术的进步,至少它可以成为一种验证的手段。理论的正确性并非总是要用实验来验证的。那些用公认的定理证明的新定理就不需要验证。方法可行性的验证相对简单一些,实验只要说明所用的方法解决了问题即可。方法(特别是算法)有效性的验证在很多论文里做得不好。所谓有效性,应该是比别的方法更快或更简单地解决了问题,或是计算复杂性低,或是计算速度更高,或是占用的内存小。要说明有效性,一是要有比较,不能“老王卖瓜”;二是要有相应的数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论文中的实验往往是一种为说明问题而专门设计的实验。实验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要说明某一因素的作用,就要设法将它孤立起来。我曾连续审了四篇关于构建机器人仿真球队的论文。这四篇论文除了叙述性的内容偏多以外,写得还是不错的。文章的内容涉及个人技巧、决策机制及整体协调,并不重复。而且,球队两次参加了机器人足球世界杯仿真组的比赛,都取得亚军的好成绩。这就是说,在构建球队时代所采取的技术措施还是有成效的。但是,这四篇文章都用参赛对阵的得分来说明技术措施的有效性,这是不合适的。因为,足球赛的成绩只是一种排名,只说明参赛队实力的相对强弱。如果对手的实力太低,即使己方取得冠军,也不能有效地说明自己所采取的措施是正确的。而且,如前所述,一个队能否取得胜利与个人技巧、决策能力、整体协调等多种因素有关,取得较好成绩倒底是哪个因素起了作用往往是说不清楚的。作者在最近的两篇文章中用了相同的比赛结果来说明不相同的技术措施的作用,显然也是没有说服力的。如果对同一对手以采取论文中的措施和不采用这种措施进行两次比赛,则比赛的结果就能较好地说明这种措施的作用。有不少论文由于各种原因不能用严格的理论证明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也暂时做不了实验,于是就用仿真的方法来说明。这时应注意的是,尽管文章中只能给出个别的仿真实例,但做仿真时应该尽可能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多做一些实例,因为,用一、两个实例的仿真结果说明的结论很可能被另一个实例推翻。有一篇论文要在相互距离已知的几个点中寻找一条最短的遍历路径,论文的篇幅很长,所用的方法兜了不少圈子,方法倒也对,但没有证明。最后用了一个实例做仿真。我在审稿时写了一个更简单的方法,与论文方法所得的结果一致。这样一来,这篇文章所提出的方法虽然不错,但一点意义也没有了。六、结论结论中出现的问题不太多,不过精彩的结论也不多。由于word等文字处理提供的“复制”、“粘贴”的方便,论文正文、引言、摘要中的一些话也就被拷贝到结论中,还没看到结论就知道结论说什么,这样的结论已经没味了。不过偶尔也碰到“过火”的,正文中根本未涉及的问题在结论中突然冒了出来。比较罕见的情况是,有的论文的结论把文章中的论述部分或全部推翻了。七、文字以前用笔写字的时候,常听人说“字是人的脸面”,意思是说,一手好字会为你增添光彩,看着也舒服。现在,论文上的字都是打印机打出的印刷体,文章是不是通顺就很突出了,也就成为“人的脸面”了。俗话说“文如其人”,如果一篇文章的文字方面的问题太多,念不顺口,作者给人的印象也不会好。送审稿中,比较突出的文字、标点方面的问题有;⑴ 天一句,地一句,想到哪里,说到哪里,语气、语意不连贯。⑵ 语意重复,用词罗嗦,不善运用代词。⑶ “而”、“故”、“然”、“其”之类的虚构词用得别扭。⑷ 技术术语使用不当或生造术语,这是在论文中最不应出现的文字问题。如果某一领域的名词术语已经有了国家标准,虽然这类标准一般是性标准,但也应首先使用标准核定的术语,为的是与别人有“共同语言”。在论文中不应使用俗名,即使这样的名词已被较多的人使用。术语是有内涵的,在制定术语标准时,对收纳的每条术语都有严格的定义。如果在论文中不得不创造一条新的术语,对它的内涵一定要说清楚,要有严格的定义。我对一篇论文中的“轨迹跟踪控制”提出过质疑。表面看来“跟踪控制”还说得过去,细想想,能与“控制” 相连的无非是两类词,一是对象,如“温度控制”、“压力控制、“位置控制”、“力控制”等等;另一是方法,如“pid控制”、“自适应控制”、“模糊控制”等等。“轨迹跟踪控制”是什么?“轨迹跟踪”既不是控制对象,也不是控制方法。实际轨迹对期望轨迹的跟踪正是对运动轨迹进行控制的效果。所以,“轨迹跟踪”和“轨迹控制”都是可用的术语,而“轨迹跟踪控制”则站不住脚。还有,在学术性文章中不应使用“电脑”、“光碟”这类商业化和港台化的名词。⑸ 乱用标点符号。错得最多的是句号,或是长句不断,或是断句不当。最不容易用错的只有问号和感叹号。⑹ 近年来有个很时髦也用得很滥的词“基于”。有时侯翻开一本杂志十有二、三的文章标题有“基于”二字。“基于x”的英文是“x-based”或“based on x”。应该说“基于”一词翻译得还是不错的。“基于规则的系统”比早年译的“规则基系统”、“以规则为基础的系统” 听起来要顺耳一些。问题是要把“基于”用得必要、得当。不是非用不可的地方,大可不必用它来追求文皱皱的味道。而且,既然是“在x的基础上”,x就应该是个可以被当做基础的实实在在的东西。一篇文章用了“基于任务级……”,这个“任务级”就不是实在的东西。还有一个用得不当的词就是“智能”,有些根本没有智能的东西也被带上了这个帽子。其实,解决文字方面的问题并不难。作者在写完文章后只要念一、两遍,大部分文字问题都可以发现。不过,如果作者在口语表达上就有不规范的地方和固癖,这样做的收效不大。八、英文稿的特殊问题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用英语写作论文当然就会出现一些问题。大多数人还不具有用英语思考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比较好的做法是先写中文稿再译成英语,这样至少能避免直接写英文稿时容易出现的语意不连贯的问题。英文稿中最容易出现的用词问题是:⑴ 按汉语硬译,形成所谓的“中式英语”。虽然不大会看到“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这类“洋泾浜”,硬译的情况还是常见的。有一篇论文把“车载的”译为“tank-load”,其实,单词“vehicular”的意思就是车载。⑵ 介词的使用不当,用“of”、“to”较多,其它介词用得少。⑶ 代词“this”、“that”用得多,“it”用得少,而后者恰恰在科技文章中用得多。⑷句型单调,喜欢(或不得不)用“to be”构成句子。⑸ 不注意动词的词性。有些动词既可是及物动词也可是不及物动词,应该优先用不及物动词成句,而不要用及物动词的被动语态成句。⑹ 冠词“a”、“the”的使用不当,尤其容易忘记使用定冠词“the”。⑺ 不注意名词的单、复数,不注意主、谓语的人称配合。⑻ 论文中的用词应该比较正式,尽量少用一词多意的词,例如,口语中“get”有“获得”的意思,但论文中最好用“obtain”。⑼ 中西文化的差异常常使英文稿带有“中国特色”。有一篇稿件的作者很谦虚,在文章的结尾分析了所提出的方法的缺点,说在今后的研究中会逐步克服这些缺点。外国人就不会这么说,他们总是向前看,即使看到了缺点,也会说随着研究的深入,这种方法将会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有些文章的作者介绍中非要在“教授”后面加个“博士导师”,外国人就相象不出不是博士导师的教授是什么样子。九、论文的署名毫无疑问论文的第一作者应该是执笔者。这不仅体现了对他劳动的尊重,而且有对文章的责任。不少文章是在读的研究生写的,导师的名字署在后面,这无可非议。但是,从有些文章可以明显看出,在投稿前导师并没有看过。甚至有的文章已经发表,导师还不知道。这种情况不好。导师即使在成文前参加过意见但成文后不看,这是导师没有负起责任;如果学生在导师不知情的情况下就署上导师的名字投稿,从好的方面理解是对导师的尊重,从不好的方面理解则有“拉大旗作虎皮”之嫌。近来论文署名还有人数增多的趋势,甚至一篇不长的文章署了五、六个人的名字。这种情况在某个项目的总结性文章中比较多见。诚然,项目参与者在研究过程中的主意是很难分清楚的,但是,论文不是工作总结,在写论文时不太可能集中很多人的想法。至于在署名时多写几个人送人情或者写上根本没有参加工作的领导的名字的做法,更是不应提倡的风气。一般来说,投送的稿件至少要经过一次技术性审查,英文稿还有一次文字性审查。这种审查通常是学报或杂志的编辑部聘请同领域的专家进行的。编辑部的责任是统一论文的格式、审查文字、处理审稿意见。审稿人的责任是对论文的创新性和正确性进行审查,审稿意见一般应包括为提高稿件质量而应做的修改的建议。作者对审稿人提出的审查意见首先应很重视,考虑他为什么要提出这些建议。审稿人的意见毕竟是来自一个旁观者的意见,俗话说“旁观者清”,他的意见总有一定道理。有的作者觉得审稿人没有读懂自己的文章(我并不排除有这种可能性),对他的意见也就不认真考虑,这是不对的。审稿人是论文的第一读者,如果他都没有读懂,作者也得考虑自己的文章有什么问题让人家不懂,否则发表后如何面对更多的读者?当然,对审稿意见也要分析。虽然编辑部聘请的审稿人是同领域的专家,但是,隔行如隔山,领域很宽,审稿人可能并不熟悉文章作者所研究的某个具体专题,提出一些并不十分中肯的意见也不奇怪。所以,不一定要完全按照审稿人的意见去做。审稿后,如果要对稿件做修改,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能应付审稿人。我给某学报审过一篇关于类刚毛表面减阻效应的论文,一审时我提出了一些问题要求改后再审,作者的态度倒也是谦虚的,承认所提出的问题都有道理,作了一些修改。但是我提出的最关键的问题是对实验的疑问,作者就有点敷衍,将实验结果用与第一稿不同的另一种曲线形式表现出来,而这种曲线明显地是不能由以前的实验结果得出的。我就有了更大的疑问,提出修改后再审。第三稿中,作者又换了一种方式,有了更多的漏洞,后来,这篇稿件再也没有出现过。不少编辑部对审稿采取了双盲制,即审稿人不知道论文的作者是谁;作者也不知道审稿人是谁。不管这种制度的出发点是什么,我认为它把作者和审稿人的交流限制在文字上,有的编辑部甚至只将审稿人的部分意见转述给作者,这样的交流往往是不充分的,很可能成为提高稿件质量的障碍。既然是做学问,就不应该有所顾忌。有的杂志的编辑部似乎不审稿。你刚把稿件发过去,它就来函说拟在某期发表,要寄版面费。这是不负责任的编辑部,应该离远点。说到标题,本文的标题也太大了,不过,本文只是随笔,用这样题目是追求一种引人注意的效果,并不是说,注意了本文所提到的这些事就能写出好论文。打个不十分准确的比方,论文好比一棵树,内容是它的主杆和分支,本文所述的标题、引言、实验、文字等等,或许可以算是一部分叶片,这棵树植根于真才实学的沃土上。要想写好论文,刻苦钻研,增长学识才是关键,论文是用心血浇灌出来的。

物联网技术学物联网工程导论、嵌入式系统与单片机、无线传感器网络与RFID技术、物联网技术及应用、云计算与物联网、物联网安全、物联网体系结构及综合实训、信号与系统概论、现代传感器技术、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现代通信技术、操作系统等课程以及多种选修课。

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前景很好的。目前学习人工智能领域发展的人才逐步增长,适应了科技发展的潮流。人工智能的发展一共经历了六个发展期,随着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等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的发展也迎来了新高潮。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发展可以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人工智能化正在逐步推动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各企业的工作效率。人工智能从最开始的专用智能向通用智能发展,之后向人机混合智能发展,最后向自主智能系统发展推动人类进入普惠型智能社会,语音识别实现人机交互的关键技术,现在的机器人也越来越人工化。人工智能有利也有弊,发展人工智能也要充分考虑到人工智能技术的局限性,理性健康的发展目标才能推动社会的有利可持续发展。

智能科学学报投稿经验怎么写

国际英文普刊,知网,文理全科都可,很多高校认定同核心。国际智能信息与管理科学英文期刊(双月刊)国际土木工程与机械制造期刊国际应用数学与软计算英文期刊国际医学与生命科学期刊国际体育教育与运动英文期刊5本国际英文期刊:英文代发1000,写发1500, 4000字符/篇联系:13114886216qq(核心、SCI、EI、国际英文期刊均可)

---一个大学教授、审稿专家的写作经验给全国十五、六种学报、杂志审稿占用了我业余生活的大部分时间,每年的审稿量少说有100篇。近年来,觉得稿件质量大不如前。在我前几年开始审稿时,一审的通过率在90%以上;这一年来大概只有20%,有各种问题需要改后再审的约占60%,不能录用的约占20%。我常常想,是不是稿子看多了,眼 睛看刁了,什么都看不惯;仔细想想,确实不是,实在是近来稿件质量滑坡太明显。有一次,在某学报编辑部开座谈会,主题是如何提高学报的水平。提高水平的前提是稿件的质量要高,这是大家公认的。大家对近年来稿件质量的下降也是有同感的。至于原因,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同志认为是作者队伍的年轻化;有的同志认定为是论文数作为指标被定在某些对个人或单位的评价体系中,造成单纯追求数量而粗制滥造。应该承认,这些都可以是原因,但其中有些问题并不以我们自己的意志为转移。我们应该看到,作者队伍的年轻化是必然趋势也是好事,尤其是年轻作者正处在创造力旺盛时期,是出好文章的重要保证。我认为,论文质量下降从面上看严重了一些,但究其原因,主要是论文写作的基础训练不够。这种情况是可以通过努力改变的。因此,我把在审稿中碰到的问题总结了一下,希望对一些作者写作有所帮助。一、科技论文的内容中学时就学过,文章的体裁最主要的有记叙文和议论文两种。记叙文说的是某一事件发生的背景、过程及影响,也点作者的感想。议论文要说的是对某些问题的论点和为证明论点的正确性而做的求证工作,即提供论据,进行推理,最后得出结论。因此,这两种体裁是很不相同的。还有一种接近议论文但严格说来不算议论文的体裁是只对某些问题或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观感,虽有观点但并不刻意去证明观点的正确性,这种文章属于散文中的随笔,本文即属于这种文章。科技论文应该是议论文,至少应该有观点。通俗地说,科技论文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不是“是什么”,而是“怎样做” 和“为什么”,对于“怎样做”的文章,最好要有“为什么要这样做”的内容。有的作者很容易把议论文写成记叙文,特别是在做了某个项目的研究后的总结性文章,只说自己是怎样做的,很少去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原因可能是这样写很顺,因为工作是他(们)做的,过程很清楚,用不着费劲就可以说明白。这样的文章深度不够。近年来受到大家重视,但类的文章大多属于这种情况。加之的头绪一般很多,要说明白了,不分粗细,面面俱到,篇幅不短,很有点雾里看花的味道。科技论文不是工作总结,也不是说明书。论文内容的正确性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不过,不同领域的出错情况很不相同,很难概括。然而,有五点是应该注意的:⑴ 要有创新,至少要有新意。是否有创新,是很多刊物考虑录用的最主要出发点,特别像《中国科学》这样的权威性刊物,没有创新就不可能录用。可以说,创新有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两种。工学类论文中,原始创新比较少,大多是提出一些新方法、新算法,或是以别人没有用过的方法对一个问题进行分析,属于集成创新。虽然这也是可取的,但论文必须雄辩地说明采用采用新方法所取得的结果。有一篇论文写基于hermit样条的彩色图象道路提取方法,方法本身并没有错,但有两个结论有问题。一是说用hermit样条对提取的间断的道路标志线拟合后可以得到连续的标志线,实际上,一般的三次样条或多项式拟合也能解决这个问题;二是说hermit样条更适于表达图象上的弯曲的道路标志线,但是没有数据表明为什么其它的拟合曲线就不适合。这样一来,虽然别人在道路提取中没有用过 hermit样条,这篇论文的新意也就荡然无存了。⑵ 论文的写法一定要突出重点。有篇文章谈及机器人的灵巧手,这个项目本身做得不错,但这篇文章把灵巧手的结构、手指驱动、抓握控制面面俱到地说了一遍,每一部分都说得不透彻,没有深度。如果这篇文章能集中论述尺寸受限制的灵巧手的驱动,就要好得多。还有一篇谈遥在技术的文章,先泛泛地讲了微型摄像头的结构,再从一些书上摘录了人所共知的模糊控制的基本概念,二者之间又没有有机联系,这样的文章根本没有内容。如果集中论述在视觉系统微小型化中所解决的问题,恐怕还能写出点东西。⑶ 论文的内容要真实、正确。这一点是很重要的,不弄虚作假是良好的科学道德。如果让人看出虚假的东西,这篇文章就肯定不能用。有一篇写控制算法的文章,对算法做了仿真。仿真时用的关节角函数是q=1sin(3πt),周期显然是(2/3)s,而做出的仿真曲线的周期却是8s,角速度的最大值也小得 多,这样的结果至少使人怀疑作者并没有真正做了仿真。⑷ 关于综述性文章。综述性文章的内容主要是前人对某一专题做过哪些研究、哪些问题已经解决、哪些问题还需要继续研究,最重要的是要指出对这一专题继续研究的方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写综述性文章实际上是比较难的,需要占有大量资料,而且,对资料要分析,去粗存精,去伪存真,高屋建瓴。千万不要看了几篇发表过的论文就写综述。⑸ 关于论文中的公式。科技论文一般少不了公式。公式推导的正确固然很重要,但也并非一定要把一步一步的推导过程写清楚。有的文章虽然写出了公式,但是,不注意对公式中所用符号的说明,不注意说明公式的适用条件,这样的公式是没什么用的。有一篇文章论述以三条人工肌肉作为作动器的并联,作者试图建立它的数学模型,前面写出了人工肌肉输入气压与肌肉长度的关系式,又列出力平衡方程,然后就说把前一式与后一式相结合,得到一个非线性的状态方程,把它作为数学模型。方程中有很多系数,显然是与及肌肉参数有关的,作者恰恰没有写出系数与参数的关系,这就使人怀疑这个模型是不是推导出来的。即使是,这样的模型只 是通式,没有用处二、论文的标题论文的标题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标题应该与文章的内容非常贴切。这一点往往不被注意。有的标题过大;有的又过于局限。有一篇文章的标题是 “服务机器人仿人手臂运动学研究”,内容是作者在研制一种服务机器人时对一种七自由度手臂运动学所做的分析。“仿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提出了这种冗余自由度手臂逆运动学的一种解法,这样的解法并不只能用于服务机器人。如果把标题改为“七自由度仿人手臂逆运动学的一种解法”,则既有学术意义,又兼顾了作者的研究项目。还有一篇论文的题目是“登月机器人关节润滑技术的研究”,内容是一种固体润滑膜的制备和特性。论文的题目太大,而且,如果题目中就明确提出登月机器人,就需要有在模拟月球超低真空、超低温、强粉尘环境中的实验,目前尚无条件。如果将题目改为 “mos2基固体润滑膜制备方法及特性的研究”,既缩小了范围,又避开了尚不能进行的实验。还有些论文题目本身就有问题,例如,有一篇博士学位论文题目是 “仿人机器人的动态行走控制”,行走有静态的吗?肯定没有,连原地踏步都是动态的。这样的标题岂不让人笑话?三、摘要摘要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摘要应写得简练,只需说明写论文的目的、所用的方法及取得的结果即可。写得不好的摘要中常常有一些没用的话。例如,“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应用领域更加广阔,某问题成为研究的热点”,之类的话就没有用。四、引言论文引言的作用是开宗明义提出本文要解决的问题。引言应开门见山、简明扼要。有的写机器人的文章,一开始写捷克一作家写的戏剧中一个机器奴隶叫 robota,美国1950年制造了第一台工业机器人,这就绕了太大的圈子,有点“言必称希腊”。很多论文在引言中简要叙述前人在这方面所做过的工作,这是必要的。特别是那些对前人的方法提出改进的文章更有必要。应该注意的是,对前人工作的概括不要断章取义,如果有意歪曲别人的意思而突出自己方法的优点就更不可取了。在一篇论文中,对前人工作的概括应尽可能放在引言中。在正文中,如非很必要,就不要再有这类段落了。文献的引述要正确。你的文章里引用了某些文献,别人的文章也可能引用你的文章。如果引用时不注意正确性,就可能以讹传讹。有一篇谈遥操作的文章引用了美国《自然》杂志的文章,提到在相距 7000km的两地进行遥操作,从操作端发出操作命令到执行端反馈回信息只用了150μs。这是完全不可能的。即使电波直线传播,至少也需要 67ms。后来查明是作者引用时单位写错了。如果文章发表了,以《自然》杂志的权威性及这篇文章作者的影响力,这个错误的数据肯定还会接着被引用。一些论文也开始引用互联网上的文献和消息。网上文献的可信度要好一些;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消息的可*性不高。我们曾用装甲车为某试验基地研制了一台遥控靶车,在《兵器知识》上曾有过报道。由于某些内容不便公开,对文章做了一些技术处理。这个消息到了网上却变成了“我国研制成功遥控装甲车”,“蚂蚁”成了 “大象”。所以,如果要引用网上的消息,一定要通过其它渠道对消息进行核实。不少论文在引言中还说明了文章的结构,虽然话不多,但并非很必要。对于学位论文,因篇幅大,在绪论中交代一下整个论文的结构是应该的。在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就没有这个必要。五、实验验证论文中的实验的目的是验证论文提出的理论或方法的正确性、可行性和有效性。有一个阶段我不太同意把仿真叫做实验,但随着仿真技术的进步,至少它可以成为一种验证的手段。理论的正确性并非总是要用实验来验证的。那些用公认的定理证明的新定理就不需要验证。方法可行性的验证相对简单一些,实验只要说明所用的方法解决了问题即可。方法(特别是算法)有效性的验证在很多论文里做得不好。所谓有效性,应该是比别的方法更快或更简单地解决了问题,或是计算复杂性低,或是计算速度更高,或是占用的内存小。要说明有效性,一是要有比较,不能“老王卖瓜”;二是要有相应的数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论文中的实验往往是一种为说明问题而专门设计的实验。实验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要说明某一因素的作用,就要设法将它孤立起来。我曾连续审了四篇关于构建机器人仿真球队的论文。这四篇论文除了叙述性的内容偏多以外,写得还是不错的。文章的内容涉及个人技巧、决策机制及整体协调,并不重复。而且,球队两次参加了机器人足球世界杯仿真组的比赛,都取得亚军的好成绩。这就是说,在构建球队时代所采取的技术措施还是有成效的。但是,这四篇文章都用参赛对阵的得分来说明技术措施的有效性,这是不合适的。因为,足球赛的成绩只是一种排名,只说明参赛队实力的相对强弱。如果对手的实力太低,即使己方取得冠军,也不能有效地说明自己所采取的措施是正确的。而且,如前所述,一个队能否取得胜利与个人技巧、决策能力、整体协调等多种因素有关,取得较好成绩倒底是哪个因素起了作用往往是说不清楚的。作者在最近的两篇文章中用了相同的比赛结果来说明不相同的技术措施的作用,显然也是没有说服力的。如果对同一对手以采取论文中的措施和不采用这种措施进行两次比赛,则比赛的结果就能较好地说明这种措施的作用。有不少论文由于各种原因不能用严格的理论证明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也暂时做不了实验,于是就用仿真的方法来说明。这时应注意的是,尽管文章中只能给出个别的仿真实例,但做仿真时应该尽可能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多做一些实例,因为,用一、两个实例的仿真结果说明的结论很可能被另一个实例推翻。有一篇论文要在相互距离已知的几个点中寻找一条最短的遍历路径,论文的篇幅很长,所用的方法兜了不少圈子,方法倒也对,但没有证明。最后用了一个实例做仿真。我在审稿时写了一个更简单的方法,与论文方法所得的结果一致。这样一来,这篇文章所提出的方法虽然不错,但一点意义也没有了。六、结论结论中出现的问题不太多,不过精彩的结论也不多。由于word等文字处理提供的“复制”、“粘贴”的方便,论文正文、引言、摘要中的一些话也就被拷贝到结论中,还没看到结论就知道结论说什么,这样的结论已经没味了。不过偶尔也碰到“过火”的,正文中根本未涉及的问题在结论中突然冒了出来。比较罕见的情况是,有的论文的结论把文章中的论述部分或全部推翻了。七、文字以前用笔写字的时候,常听人说“字是人的脸面”,意思是说,一手好字会为你增添光彩,看着也舒服。现在,论文上的字都是打印机打出的印刷体,文章是不是通顺就很突出了,也就成为“人的脸面”了。俗话说“文如其人”,如果一篇文章的文字方面的问题太多,念不顺口,作者给人的印象也不会好。送审稿中,比较突出的文字、标点方面的问题有;⑴ 天一句,地一句,想到哪里,说到哪里,语气、语意不连贯。⑵ 语意重复,用词罗嗦,不善运用代词。⑶ “而”、“故”、“然”、“其”之类的虚构词用得别扭。⑷ 技术术语使用不当或生造术语,这是在论文中最不应出现的文字问题。如果某一领域的名词术语已经有了国家标准,虽然这类标准一般是性标准,但也应首先使用标准核定的术语,为的是与别人有“共同语言”。在论文中不应使用俗名,即使这样的名词已被较多的人使用。术语是有内涵的,在制定术语标准时,对收纳的每条术语都有严格的定义。如果在论文中不得不创造一条新的术语,对它的内涵一定要说清楚,要有严格的定义。我对一篇论文中的“轨迹跟踪控制”提出过质疑。表面看来“跟踪控制”还说得过去,细想想,能与“控制” 相连的无非是两类词,一是对象,如“温度控制”、“压力控制、“位置控制”、“力控制”等等;另一是方法,如“pid控制”、“自适应控制”、“模糊控制”等等。“轨迹跟踪控制”是什么?“轨迹跟踪”既不是控制对象,也不是控制方法。实际轨迹对期望轨迹的跟踪正是对运动轨迹进行控制的效果。所以,“轨迹跟踪”和“轨迹控制”都是可用的术语,而“轨迹跟踪控制”则站不住脚。还有,在学术性文章中不应使用“电脑”、“光碟”这类商业化和港台化的名词。⑸ 乱用标点符号。错得最多的是句号,或是长句不断,或是断句不当。最不容易用错的只有问号和感叹号。⑹ 近年来有个很时髦也用得很滥的词“基于”。有时侯翻开一本杂志十有二、三的文章标题有“基于”二字。“基于x”的英文是“x-based”或“based on x”。应该说“基于”一词翻译得还是不错的。“基于规则的系统”比早年译的“规则基系统”、“以规则为基础的系统” 听起来要顺耳一些。问题是要把“基于”用得必要、得当。不是非用不可的地方,大可不必用它来追求文皱皱的味道。而且,既然是“在x的基础上”,x就应该是个可以被当做基础的实实在在的东西。一篇文章用了“基于任务级……”,这个“任务级”就不是实在的东西。还有一个用得不当的词就是“智能”,有些根本没有智能的东西也被带上了这个帽子。其实,解决文字方面的问题并不难。作者在写完文章后只要念一、两遍,大部分文字问题都可以发现。不过,如果作者在口语表达上就有不规范的地方和固癖,这样做的收效不大。八、英文稿的特殊问题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用英语写作论文当然就会出现一些问题。大多数人还不具有用英语思考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比较好的做法是先写中文稿再译成英语,这样至少能避免直接写英文稿时容易出现的语意不连贯的问题。英文稿中最容易出现的用词问题是:⑴ 按汉语硬译,形成所谓的“中式英语”。虽然不大会看到“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这类“洋泾浜”,硬译的情况还是常见的。有一篇论文把“车载的”译为“tank-load”,其实,单词“vehicular”的意思就是车载。⑵ 介词的使用不当,用“of”、“to”较多,其它介词用得少。⑶ 代词“this”、“that”用得多,“it”用得少,而后者恰恰在科技文章中用得多。⑷句型单调,喜欢(或不得不)用“to be”构成句子。⑸ 不注意动词的词性。有些动词既可是及物动词也可是不及物动词,应该优先用不及物动词成句,而不要用及物动词的被动语态成句。⑹ 冠词“a”、“the”的使用不当,尤其容易忘记使用定冠词“the”。⑺ 不注意名词的单、复数,不注意主、谓语的人称配合。⑻ 论文中的用词应该比较正式,尽量少用一词多意的词,例如,口语中“get”有“获得”的意思,但论文中最好用“obtain”。⑼ 中西文化的差异常常使英文稿带有“中国特色”。有一篇稿件的作者很谦虚,在文章的结尾分析了所提出的方法的缺点,说在今后的研究中会逐步克服这些缺点。外国人就不会这么说,他们总是向前看,即使看到了缺点,也会说随着研究的深入,这种方法将会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有些文章的作者介绍中非要在“教授”后面加个“博士导师”,外国人就相象不出不是博士导师的教授是什么样子。九、论文的署名毫无疑问论文的第一作者应该是执笔者。这不仅体现了对他劳动的尊重,而且有对文章的责任。不少文章是在读的研究生写的,导师的名字署在后面,这无可非议。但是,从有些文章可以明显看出,在投稿前导师并没有看过。甚至有的文章已经发表,导师还不知道。这种情况不好。导师即使在成文前参加过意见但成文后不看,这是导师没有负起责任;如果学生在导师不知情的情况下就署上导师的名字投稿,从好的方面理解是对导师的尊重,从不好的方面理解则有“拉大旗作虎皮”之嫌。近来论文署名还有人数增多的趋势,甚至一篇不长的文章署了五、六个人的名字。这种情况在某个项目的总结性文章中比较多见。诚然,项目参与者在研究过程中的主意是很难分清楚的,但是,论文不是工作总结,在写论文时不太可能集中很多人的想法。至于在署名时多写几个人送人情或者写上根本没有参加工作的领导的名字的做法,更是不应提倡的风气。一般来说,投送的稿件至少要经过一次技术性审查,英文稿还有一次文字性审查。这种审查通常是学报或杂志的编辑部聘请同领域的专家进行的。编辑部的责任是统一论文的格式、审查文字、处理审稿意见。审稿人的责任是对论文的创新性和正确性进行审查,审稿意见一般应包括为提高稿件质量而应做的修改的建议。作者对审稿人提出的审查意见首先应很重视,考虑他为什么要提出这些建议。审稿人的意见毕竟是来自一个旁观者的意见,俗话说“旁观者清”,他的意见总有一定道理。有的作者觉得审稿人没有读懂自己的文章(我并不排除有这种可能性),对他的意见也就不认真考虑,这是不对的。审稿人是论文的第一读者,如果他都没有读懂,作者也得考虑自己的文章有什么问题让人家不懂,否则发表后如何面对更多的读者?当然,对审稿意见也要分析。虽然编辑部聘请的审稿人是同领域的专家,但是,隔行如隔山,领域很宽,审稿人可能并不熟悉文章作者所研究的某个具体专题,提出一些并不十分中肯的意见也不奇怪。所以,不一定要完全按照审稿人的意见去做。审稿后,如果要对稿件做修改,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能应付审稿人。我给某学报审过一篇关于类刚毛表面减阻效应的论文,一审时我提出了一些问题要求改后再审,作者的态度倒也是谦虚的,承认所提出的问题都有道理,作了一些修改。但是我提出的最关键的问题是对实验的疑问,作者就有点敷衍,将实验结果用与第一稿不同的另一种曲线形式表现出来,而这种曲线明显地是不能由以前的实验结果得出的。我就有了更大的疑问,提出修改后再审。第三稿中,作者又换了一种方式,有了更多的漏洞,后来,这篇稿件再也没有出现过。不少编辑部对审稿采取了双盲制,即审稿人不知道论文的作者是谁;作者也不知道审稿人是谁。不管这种制度的出发点是什么,我认为它把作者和审稿人的交流限制在文字上,有的编辑部甚至只将审稿人的部分意见转述给作者,这样的交流往往是不充分的,很可能成为提高稿件质量的障碍。既然是做学问,就不应该有所顾忌。有的杂志的编辑部似乎不审稿。你刚把稿件发过去,它就来函说拟在某期发表,要寄版面费。这是不负责任的编辑部,应该离远点。说到标题,本文的标题也太大了,不过,本文只是随笔,用这样题目是追求一种引人注意的效果,并不是说,注意了本文所提到的这些事就能写出好论文。打个不十分准确的比方,论文好比一棵树,内容是它的主杆和分支,本文所述的标题、引言、实验、文字等等,或许可以算是一部分叶片,这棵树植根于真才实学的沃土上。要想写好论文,刻苦钻研,增长学识才是关键,论文是用心血浇灌出来的。

回答 亲,您好,正在为您查询精致答案请您稍等片刻~ 提问 一个短视频的,投稿 回答 亲,你好,我们这边的话,短视频是发不过来的好吧。 提问 那去哪里找啊 回答 亲,您好,简单点说,就是标题要够吸引人,一下子就抓住读者的眼球。 现如今的文章多得让人眼花缭乱,一个好的标题能让你的文章脱颖而出,更重要的是,如果你希望更多人看到你的文章,标题更是重中之重。 一般来说,读标题的人是读内容的4倍。 试想一下,如果你看到一个毫无吸引力的标题,你还会点进去看吗?如果标题缺乏吸引力,那么,你写了几个小时的内容就白白浪费了。 因此,取标题的时候,一定要花一番心思好好琢磨,好的标题,是成功的一半。 这里有几个小方法,可以帮你起一个比较好的文章标题。 一篇文章多起几个标题,选出最好的一个。 多借鉴一些比较火爆的文章题目,改头换面后就变成你自己的了。 记住这几个小套路, 运用数字法:比如《这三件事看清男人爱不爱你》。 反问法:比如《30岁的女生要有多少存款》。 个人痛点或者社会痛点:比如《那些失业后才明白的道理》,《前任是那个来渡我们的人》,出轨/失恋/分手/失业都是一些关注度高的词语,这些也是长久不衰的主题,永远不会过时。 更多14条 

回答 您好,1、标题 文章的标题既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太长了,没有重点,太短了,不能从标题里看出中心。最好的是十几个字,既是对全篇内容的凝练,又一目了然。 2、大纲 在写一篇文章前,先列一个大纲,围绕大纲或基本框架填充文字,层层递进地写下去。就不会出现思维混乱,逻辑不严密,观点前矛后盾,甚至跑题等现象。 3、每段标题 每段最好有一个标题,或者一句概括性的文字,标黑。不能概括出一句话,也至少分段,按一二三四五分成段落去写,不要长篇大论没有段落去写,这样,既没有层次感,不管是编辑还是读者,看起来也不知所云,影响投稿质量。 4、排版 每个段落字数不要太长,加举例的段落最长不要超过三百,最短不要超过一百。 5、文字 每段开头不要按常规性开头,最好有一句重点的标杆性文字引领或震撼的,或数字提示性的,或对比的,或逆向思维的,以提高阅读者的兴趣,抓住读者的眼球。 6、重点 整篇文字里重点性统领全文的文字以提亮其他颜色的形式凸显出来,让读者一看就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7、结尾 文章的结尾要与开头遥相呼应,给读者留下思考空间。文章要主题鲜明,不要有模棱两可的观点。 希望您投稿顺利! 更多13条 

智能系统学报投稿经验怎么写

不是。《智能系统学报》创刊于2006年,双月刊,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哈尔滨工程大学主办的期刊,该刊为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会刊。据2019年10月期刊官网显示,《智能系统学报》编辑委员会拥有委员顾问委员18人、委员55人、国际顾问1人、国际委员18人,编辑部有责任编辑2人,设主编、主任委员1人、副主编、编辑部主任1人、编辑部副主任1人、副主任委员5人。据2019年10月23日中国知网显示,《智能系统学报》总被下载413918次、总被引11545次、出版文献共1740篇,(2019版)复合影响因子为853、(2019版)综合影响因子为005 。据2019年10月23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智能系统学报》载文量为2514篇、基金论文量为1188篇、被引量为7849次、下载量为80641次,2015年影响因子为67。

蔡自兴教授已在国内外发表论文和科技报告等860多篇。2010年:Cai Z Research on navigation control and cooperation of mobile robots (Plenary Lecture 1) 2010 Chinese Control and Decision Conference, New Century Grand Hotel, Xuzhou, China, May 26- 28, Cai Z Research on navigation control and cooperation of mobile robots (Plenary Lecture 1) 2010 Chinese Control and Decision Conference, New Century Grand Hotel, Xuzhou, China, May 26-28, Chen Baifan,Zi-Xing Cai, Zhi-Rong Z A Hybrid Data Association Approach for Mobile Robot SLA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trol, Automation and Systems, October 27-30, 2010, KINTEX, Gyeonggi-do, KOREA (Accepted) Guo Fan,Cai Zixing, Xie Bin, Tang J Automatic Image Haze Removal Based on Luminance C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ignal and Image Processing (SIP 2010)May 2010 (Accepted) L Kuang,Z CImmune System based Redeployment Scheme fo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C]In proceeding of 1st IE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ireless Sensor N Beijing, China, November, Lingli YU,Zixing CAI, A Study of Multi-Robot Stochastic Increment Exploration Mission Planning [J] Frontiers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in China, (Received) Liu Hui,Cai Zixing, and Wang Y Hybridizing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with differential evolution for constrained numerical and engineering Applied Soft Computing, 2010,10(2): 629– LIU Xian-ru,CAI Zi- Advanced obstacles detection and tracking by using fusing radar and image sensor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trol, Automation and Systems,2010/10/27,K Liu Xianru,Cai Advanced obstacles detection and tracking by using fusing Radar and Image Sensor Data[C]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trol, Automation and S (October 27-30,2010, KINTEX, Gyeonggi-do, KOREA) Ren Xiaoping,Zixing C Kinematics Model of Unmanned Driving V Proceedings of the 8th World Congress on Intelligent Control and Automation, July 6-9 2010, Jinan, China, 2010: 5910- Suqin Tang,Zixing Cai: Tourism Domain Ontology Construction from the Unstructured Text D The 9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gnitive Informatics, Beijing, C2010,pp297- Suqin Tang,Zixing Cai: Using the Format Concept Analysis to Construct the Tourism Information O The 2010 Sev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uzzy Systems and Knowledge Discovery (FSKD'10),Yantian, C2010, pp2941- Tan Ping,Zixing C An Adaptive Particle Filter Based on Posterior D Proceedings of the 8th World Congress on Intelligent Control and Automation, July 6-9 2010, Jinan, China, 2010: 5886- Wang Yong,Cai Zixing, Zhang Q Differential evolution with composite trial vector generation strategies and control IEEE Transactions on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ccept, regular Wang Yong,Cai Z Constrained evolutionary optimization by means of (mu+lambda)-differential evolution and improved adaptive trade-off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in Wang Yong, Combining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with differential evolution to solve constrained optimization IEEE Transactions on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regular paper, Accepted) Xianru Liu,Zixing CAdvanced Obstacles Detection and tracking by Fusing Millimeter Wave Radar and Image Sensor Data,International IEEE Intl Coference on Control,Automation and Systems , Korea, 2010, 22:1115- Xie Bin, Fan Guo,Zixing C Improved Single Image Dehazing Using Dark Channel Prior and Multi-Scale R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System Design and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Changsha, China, (Accepted) YU Ling-li,CAI Zi-xing, GAO Ping-an, LIU Xiao- A spatial orthogonal allocation and heterogeneous cultural hybrid algorithm for multi-robot exploration mission Journal of control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Received) 蔡自兴,陈白帆,刘丽珏 智能科学基础系列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的改革与建设 计算机教育,2010,(127):40-44 蔡自兴,任孝平,李昭一种基于GPS/INS组合导航系统的车辆状态估计方法 PCCPR2010, 蔡自兴。智能科学技术课程教学纵横谈 计算机教育,2010,(127):2-蔡自兴,蒋冬冬,谭平,安基程。H264中快速运动估计算法的一种改进方案;计算机应用研究2010,27(4):1524-蔡自兴; 任孝平; 邹磊; 匡林爱 一种簇结构下的多移动机器人通信方法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10,31(3):553- 陈爱斌,蔡自兴一种基于目标和背景加权的目标跟踪方法,控制与决策,2010,25(8):1246- 陈爱斌;蔡自兴; 文志强; 董德毅 一种基于预测模型的均值偏移加速算法 信息与控制 2010,39(2): 234- 陈爱斌; 董德毅;杨勇;蔡自兴 基于目标中心定位和NMI特征的跟踪算法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0,27(4):276- 陈白帆,蔡自兴,刘丽珏 人工智能课程的创新性教学探索——人工智能精品课程建设与改革 计算机教育,2010,(127):27- 官东,蔡自兴,孔志周 一种基于推荐证据理论的网格信任模型系统仿真学报,2010,22(8):1895-郭璠,蔡自兴,谢斌, 唐琎 图像去雾技术研究综述与展望 计算机应用, 2010, 30(9):2417- 郭璠,蔡自兴, 谢斌, 唐琎 一种基于亮度分量的自动图像去雾方法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2010年3月(录用) 江中央,蔡自兴,王勇 一种新的基于正交实验设计的约束优化进化算法 计算机学报, 2010,33(5):855- 江中央,蔡自兴,王勇求解全局优化问题的混合自适应正交遗传算法软件学报, 2010,21(6):1296- 匡林爱,蔡自兴 基于遗传算法的无线传感器网络重新部署方法 控制与决策,2010,25(9):1329- 匡林爱,蔡自兴一种簇机构下的多移动机器人通讯方法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10,31(3):553- 匡林爱,蔡自兴一种带宽约束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调度算法高技术通讯,2010,20(3):309- 刘丽珏,蔡自兴,唐琎 人工智能双语教学建设 计算机教育,2010,(127):74- 刘献如,蔡自兴 基于SAD与UKF-Mean shift的主动目标跟踪 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2010,23(5):646- 刘献如,蔡自兴 结构化道路车道线的鲁棒检测与跟踪 光电子激光,2010,21(12):1834- 刘献如,蔡自兴UKF 与Mean shift 相结合的实时目标跟踪中南大学学报,2009年录用 刘晓莹;蔡自兴; 余伶俐; 高平安 一种正交混沌蚁群算法在群机器人任务规划中的应用研究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2010,31(1):164- 蒙祖强,蔡自兴,黄柏雄 课程交叉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实践探索 计算机教育,2010,(127):55- 潘薇;蔡自兴; 陈白帆 复杂环境下多机器人协作构建地图的方法;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2010-01- 任孝平,蔡自兴,邹磊,匡林爱“中南移动二号”多移动机器人通信系统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1(4):1442- 任孝平,蔡自兴四种虚拟力模型在传感器网络覆盖中的性能分析信息与控制,2010,39(4):441- 任孝平;蔡自兴; 陈爱斌 多移动机器人通信系统研究进展 控制与决策 2010,(3): 327-唐素勤,蔡自兴,王驹,蒋运承: 基于gfp语义的描述逻辑系统FLE的有穷基,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0,47(9):1514-  唐素勤,蔡自兴,王驹,蒋运承: 描述逻辑非标准推理, 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2010,23(4):522- 肖赤心,蔡自兴,王勇 字典序进化算法用于组合优化问题 控制理论与应用,2010,27(4):473- 谢斌,蔡自兴 基于MATLAB Robotics Toolbox的机器人学仿真实验教学 计算机教育,2010,(127):140- 余伶俐,蔡自兴,谭平,段琢华基于多模态Rao-Blackwellized进化粒子滤波器的移动机器人航迹推算系统的故障诊断 控制与决策,2010,25(12):1787- 余伶俐,蔡自兴,谭平,进化粒子滤波器对比研究及其在移动机器人故障诊断的应用 信息与控制,2010,39(5):621- 余伶俐,蔡自兴,肖晓明 智能控制精品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研究 计算机教育,2010,(127):35- 余伶俐,焦继乐,蔡自兴 一种多机器人任务规划算法及其系统实现 计算机科学,2010,37(6):252-周涛;蔡自兴。 信息审计中短消息中心实验环境的仿真[J]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0,10(6): 1551- 邹磊,蔡自兴,任孝平一种基于虚拟力的自组织覆盖算法计算机工程,2010,36(14):93-95 2009年: Gao Ping-an,Cai Zi-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pproach to Decentralized Multi-robot Task A P of the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atural Computation, IEEE Computer Society, 2009,415- Wang Yong,Cai Zixing, Zhou Y Accelerating adaptive trade-off model using shrinking space technique for constrained evolutionary optimiz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Numerical Methods in Engineering, 2009, 77(11):1501- Wang Yong,Cai Zixing, Zhou Yuren, Fan Z Constrained optimization based on hybrid evolutionary algorithm and adaptive constraint-handling technique, Structural and Multidisciplinary Optimization, 2009, 37(1): 395- Wang Yong,Cai Z A hybrid multi-swarm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to solve constrained optimization problems, Frontiers of Computer Science in China, 2009,3(1):38- Wang Yong,Cai Z Constrained evolutionary optimization by applying (mu+lambda)-differential evolution and improved adaptive trade-off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 Liu Hui,Cai Zixing, and Wang Y Hybridizing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with differential evolution for constrained numerical and engineering Applied Soft Computing, 2010,10(2):629– Liu Limei,Cai Z An Improvement of Hough Transform for Building Feature Limei Liu, Zixing Cai,WeiPAMapBuilding Method Based on Uncertain Information of Sonar Sensor[C] The 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for Young Computer Scientists,2009,1738- YU Ling-li,CAI Zi- Robot Detection Mission Planning Based on Heterogeneous Interactive Cultural Hybrid A P of the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atural C2009,583- Ren Xiaoping,Cai ZA Distributed Actor Deployment Algorithm for Maximum Connected Coverage in WSAN P of the 2009 Fif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atural Computation, 2009,283- 王勇,蔡自兴,周育人,肖赤心约束优化进化算法软件学报, 2009,20(1): 11- 陈白帆,蔡自兴, 潘薇 基于声纳和摄像头的动态环境地图创建方法高技术通讯, 2009, 19(4): 410- 陈白帆,蔡自兴, 袁成 基于粒子群优化的移动机器人SLAM方法研究机器人, 2009, 31(6):513- 高平安,蔡自兴 多移动机器人任务负载均衡分组规划方法高技术通讯,2009, 19(5):501- 高平安,蔡自兴 一种基于多子群的动态优化算法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40(3): 731- 刘献如,;蔡自兴 一种基于Integral Imaging和与模拟退火相结合的深度测量方法研究 系统仿真学报 2009,21(8):2303~ 刘利枚,蔡自兴,潘薇一种基于声纳信息的地图创建方法计算机工程,2009,35(7):166- 余伶俐,蔡自兴 基于异质交互式文化混合算法的机器人探测任务规划机器人2009, 31(2):137- 余伶俐,蔡自兴,刘晓莹,高平安 均分点蚁群算法在群集机器人任务规划中的应用研究[J]高技术通讯 2009,19(10),1054- 余伶俐,蔡自兴 改进混合离散粒子群的多种优化策略算法中南大学学报,2009, 40(4): 1047- 余伶俐,蔡自兴,高平安,刘晓莹 当代学习自适应混合离散粒子群算法研究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2009, 30(9):1800- 余伶俐,蔡自兴 基于当代学习离散粒子群的多机器人高效任务分配算法研究 计算机应用研究 2009, 26(5):1691-蔡自兴; 谢斌; 魏世勇; 陈白帆 《机器人学》教材建设的体会 2009年全国人工智能大会(CAAI-13),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52-255,2009年9月蔡自兴,郭璠 密码学虚拟实验平台的设计与实现中国人工智能进展(2009),中国人工智能大会(CAAI-13)论文集,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432-438,2009年9月蔡自兴,任孝平,邹磊分布式多机器人通信仿真系统智能系统学报,2009,4(4): 309- 任孝平,蔡自兴基于阿克曼原理的车式移动机器人运动学建模智能系统学报, 2009,4(6);534-蔡自兴; 任孝平; 邹磊 分布式多机器人通信仿真系统智能系统学报, 2009,4(4);309- 文志强;蔡自兴 一种目标跟踪中的模糊核直方图 高技术通讯, 2009,19(2):174-刘星宝;蔡自兴 种子检测器刺激-应答变异算法研究 高技术通讯, 2009,19(3):273- 刘星宝;蔡自兴 负选择算法中的检测器快速生成策略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2009-07- 刘星宝;蔡自兴 异常检测系统的漏洞分析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8- 潘薇;蔡自兴; 陈白帆 一种非结构环境下多机器人构建地图的方法 高技术通讯, 2009-05- 孔志周;蔡自兴; 官东 两种模糊密度确定方法的实验比较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2009-02- 江中央;蔡自兴; 王勇 用于全局优化的混合正交遗传算法 计算机工程, 2009-02- 肖赤心;蔡自兴; 王勇; 周经野 一种基于佳点集原理的约束优化进化算法 控制与决策, 2009-02-15 官东;蔡自兴; 孔志周 一种基于网格技术的HLA分布仿真实现方法 系统仿真学报, 2009,21(5):1363-刘慧;蔡自兴; 王勇 基于佳点集的约束优化进化算法 系统仿真学报, 2009-03-20 潘薇;蔡自兴; 陈白帆 基于遗传算法的多机器人协作建图方法 计算机应用研究, 2009-04- 任孝平;蔡自兴; 卢薇薇 一种基于扫描相关度的LSB算法 计算机应用, 2009-05-胡强;蔡自兴 一种基于改造时钟系统的Linux实时化方案 计算机工程, 2009-06- 袁成;蔡自兴; 陈白帆 粒子群优化的同时定位与建图方法 计算机工程, 2009-06- 王勇;蔡自兴 “智能优化算法及其应用”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计算机教育, 2009-06- 任孝平;蔡自兴; 卢薇薇 网络可重构的多机器人仿真系统 计算机应用研究, 2009-06- 袁湘鹏;蔡自兴; 刘利枚 基于声纳的移动机器人环境建图的设计与实现 计算机应用研究, 2009-07- 官东;蔡自兴; 孔志周网格服务本体匹配算法研究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2009,30(8):1639- 邹磊;蔡自兴; 任孝平 基于簇的多移动机器人通信系统 计算机应用研究, 2009-08-蔡自兴 从严施教,精心育才,培养高素质人才 计算机教育, 2009-09- 肖晓明; 旷东林;蔡自兴 单亲遗传算法种群初始化方法分析 电脑与信息技术, 2009-08- 刘丽珏; 陈白帆; 王勇; 余伶俐;蔡自兴 精益求精建设人工智能精品课程 计算机教育, 2009-09- 陈爱斌;蔡自兴; 安基程 一种基于摄像机视角的立体视觉定位方法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9- 唐素勤;蔡自兴; 江中央; 肖赤心 用于求解约束优化问题的自适应佳点集进化算法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09,第9期,2009-11-胡扬;桂卫华;蔡自兴 多元智能算法控制结构综述 计算机科学, 2009-10-蔡自兴 《混沌系统的模糊神经网络控制理论与方法》评介 计算技术与自动化, 2009-12- 陈爱斌;蔡自兴; 安基程 一种基于摄像机视角的立体视觉定位方法 2009年中国智能自动化会议论文集(第六分册)[中南大学学报(增刊)], 2009-09- 于金霞;蔡自兴; 段琢华 复杂地形下移动机器人运动学建模研究 2009中国控制与决策会议论文集(1), 2009-06- 刘献如,蔡自兴,杨欣荣 Integral Imaging与模拟退火相结合的深度测量方法研究 系统仿真学报,2009,21(8):2303-

不错哦,cscd,还有上升空间,审稿比较快,专家给的意见也很实用,还不要审稿费和版面费。

  • 索引序列
  • 智能技术学报投稿经验怎么写
  • 智能技术学报投稿经验
  • 智能物联技术期刊投稿经验怎么写
  • 智能科学学报投稿经验怎么写
  • 智能系统学报投稿经验怎么写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