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华文苑》杂志月刊

《中华文苑》杂志月刊

发布时间:

《中华文苑》杂志月刊

散体赋,句式三、四言至九、十言均有,韵散结合,以体物为主,一般直书其事,铺采摛文,排比铺陈,多以问答体形式展开描写,辞藻富丽,篇幅庞大。主要由诸子问答体、战国纵横游说之文和楚辞演化而来。 _php?id=8147&nowmenuid=7862&cpath=&catid=0更详细的解释可以参考下面这篇文章,不过是繁体字呦!-98119-1-html

我找到一个在线阅读~,不过要付费成为会员才可以阅读,里面的书非常多,办一个会员不吃亏~ 纯文学期刊 长城 双月刊 长江文艺 月刊 创作评谭 双月刊 大家 双月刊 当代 双月刊 当代文坛 双月刊 滇池 月刊 短篇小说(原创作品版) 月刊 敦煌诗刊 半年刊 芳草 月刊 芙蓉 双月刊 海燕 月刊 含笑花 双月刊 黄河 双月刊 辽河 双月刊 六盘山 双月刊 名作欣赏(下半月) 月刊 人民文学 月刊 三峡文学 月刊 散文诗 月刊 山花 月刊 山西文学 月刊 杉乡文学·逆风 月刊 诗刊 半月刊 诗选刊 月刊 十月 双月刊 收获 双月刊 外国文艺 双月刊 晚晴 双月刊 微型小说选刊 半月刊 文学界 月刊 小品文选刊 半月刊 星星 月刊 雪莲 双月刊 延河 月刊 扬子江诗刊 双月刊 杂文月刊(选刊版) 月刊 中国作家 月刊 通俗文学 北京文学 月刊 传记文学 月刊 创作 双月刊 当代人 月刊 东方剑 月刊 东方文学 季刊 短小说 月刊 海上文坛 月刊 江河文学 双月刊 金山 月刊 骏马 双月刊 凉山文学 双月刊 美文 半月刊 女子 月刊 女子文摘 月刊 散文百家 月刊 台港文学选刊 月刊 通俗小说报 月刊 文艺生活(精选小小说) 月刊 西湖 月刊 小说界 双月刊 延安文学 双月刊 译文 双月刊 杂文选刊 半月刊 杂文月刊 月刊 章回小说 月刊 啄木鸟 月刊 作家杂志 月刊 故事传奇 传奇·传记文学选刊 月刊 传奇故事(上半月) 月刊 传奇故事(下半月) 月刊 故事大王 月刊 故事林 半月刊 红岩春秋 双月刊 今古传奇·故事版 半月刊 文艺生活(精品故事汇) 月刊 西江月(传奇故事) 月刊 小说精选 月刊 新故事 月刊 中华传奇 月刊 文学评论 博览群书 月刊 读书 月刊 国外文学 季刊 汉字文化 季刊 民族文学研究 季刊 名作欣赏 半月刊 南方文坛 双月刊 书屋 月刊 探索与争鸣 月刊 文学评论 双月刊 文学自由谈 双月刊 文艺理论与批评 双月刊 文艺评论 双月刊 文艺争鸣 双月刊 修辞学习 双月刊 文摘类期刊 百柳·漂 月刊 报林 月刊 党员文摘 月刊 东西南北 月刊 都市心情 月刊 读书文摘 月刊 读书文摘(青年版) 月刊 海外文摘 月刊 海外星云 旬刊 今日文摘 半月刊 民族文汇 月刊 青年文摘(红版) 旬刊 青年文摘(绿版) 旬刊 全国新书目 半月刊 人民文摘 月刊 人物周刊·文摘版 月刊 深圳青年 半月刊 视野 月刊 书报文摘 周刊 书摘 月刊 文苑 月刊 新华文摘 半月刊 阳光搜索 月刊 意汇(黑白版) 月刊 意汇(全彩版) 月刊 意林 半月刊 阅读 月刊 知识窗 月刊 中华文摘 月刊 中外文摘 半月刊 青年视点 成人 月刊 大学时代 月刊 东西南北·大学生 月刊 黄金时代 月刊 流星语 月刊 青年记者 月刊 青年时代 月刊 青年作家 月刊 山西青年 月刊 时代青年(上半月) 月刊 文艺理论研究 双月刊 西江月(打工纪实) 月刊 新青年 月刊 社会文化 传播 月刊 传媒 月刊 慈善 双月刊 分忧 月刊 航海 双月刊 红酒生活 双月刊 华夏文化 季刊 交际与口才 月刊 蓝都会 双月刊 蓝铃 月刊 老友 月刊 旅伴 月刊 民间文学 月刊 人间方圆 旬刊 人物周刊 月刊 上海采风月刊 月刊 神州学人 月刊 生活之友 月刊 世界 月刊 世界文化 月刊 文化交流 双月刊 文化月刊 月刊 文汇百花周刊 月刊 文学与人生 月刊 新晨 月刊 新广角 月刊 新居室 月刊 新生活 月刊 新闻爱好者 月刊 新闻记者 月刊 夜生活 月刊 真情 月刊 职业 月刊 中国诚信 月刊 中国钓鱼 月刊 中国文艺 双月刊 中外生活广场 月刊 自充值之日起开始计算,在一年时间内可阅读本网千余种电子期刊(限 2000 篇文章)100元包年卡 自充值之日起开始计算,在一月时间内可阅读本网千余种电子期刊(限 400 篇文章) 20元包月卡 非计时卡,可累计全文阅读本网 30 篇电子期刊文章 10元 30篇卡

我订阅读者11年了,有很多同类的我都喜欢!文摘的有:青年文摘(分红版和绿版)视野读者(乡村版)青年博览:读友东西南北: 新意林意林大众文摘 微型小说选刊小小说选刊 知音文摘 生活文摘今日文摘 百柳文汇 知识文库爱情婚姻家庭:文摘版今古传奇·文摘版: 读者博览文艺生活精选小小说大众阅读报故事家·微型经典故事格言民族文汇小品文选刊 百花·新读者文摘周刊文摘周报知音(这些下面的都是家长里短了)家庭家庭医生家长里短龙门阵以上的这些,选出你所喜欢的吧,我订了读者,青年,意林,知音,故事会,中国国家地理,家庭,家庭医生,家长里短,长寿,凤凰周刊,龙门阵。相信你也会找到你所喜欢的!

《散文》百花文艺出版社《散文》月刊《散文》创刊于1980年1月,是我国第一家专发散文作品的纯文学刊物。《散文》月刊连续两届被评为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1999年《散文》月刊被评首届国家期刊奖。《青年文摘》共青团中央主管、中国青年出版总社主办,创刊于1981年1月的《青年文摘》上半月刊封面标识为红底白色刊名,提前一个月的13日出版;下半月刊封面标识为白底绿色刊名,提前一个月的29日出版。《青年文摘·红版》上半月刊,系《青年文摘》母刊《青年文摘·绿版》下半月刊风格特色: 内容观点健康,思想厚重,表达方式新颖,青春色彩浓郁。《三联生活周刊》1995年,时逢邹韬奋先生诞辰100周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继承《生活》周刊的传统,于1月14日恢复出版了《三联生活周刊》定位是做新时代发展进程中的忠实记录者,做中国的《时代》周刊。它的办刊宗旨是“以敏锐姿态反馈新时代、新观念、新潮流,以鲜明个性评论新热点、新人类、新生活”。《了望》新华通讯社主办,1981年4月创刊。《了望》以“新闻性、权威性、思想性、可读性高度统一”为特色,在电视、互联网、报纸、杂志之间博采众长,“集一周于一日”,将主要精力放在深入、详尽地将有关事件和新闻背景与来龙去脉告诉读者,进行分析、解释和评论,进而对其发展趋势作出预测,并对这种趋势所体现的更深更广的意义和影响进行估计、判断。《当代》杂志《当代》,中国大型文学期刊。1979 年6月创刊,为季刊。1981年改为双月刊。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出版。《当代》是第二届国家期刊奖获奖刊物,奉行文学克隆真实的宗旨,坚持以文学关注现实关注百姓人生的立场,被公认为现实感最强的中国大陆文学刊物。长期关注读者趣味,尊重读者权利,相信读者格调,成为发行量最大的文学原创期刊之一和最受欢迎提文学品牌之一。

中华文苑杂志

我买过中国文苑出版社的《绝龙岭》和《小雷音寺》连环画,就是山塞版。

《中华文苑》杂志

读者

d

《中华文苑》杂志社

流传疑点研究:(疑点数,全篇统一排序,下同。)既然张择端当时已是一位宫廷画院中出名画师,为什么《宣和画谱》却又不予记载?  《宣和画谱》,20卷,成书于宣和二年(1120年),书中收录了从魏晋至北宋的画家231人,作品总计6396件。然而《宣和画谱》中,却没有张择端。致使后人对张择端的生平业绩知之甚少,若不是后来张著在《清明上河图》的题跋中极其简单地介绍了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这一举世名画的作者是谁都将成为千古之谜。  关于《宣和画谱》不记载张氏这一疑点,现在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认为“张择端的姓名未见于北宋后期成书的《宣和画谱》,有人推测说,可能他进入画院时间较晚,编著者还来不及将其收编书中”(摘引自《中华文苑》宗山撰写的“《清明上河图》中的细节”一文)。此外有文章称,张择端“宣和年间(公元1119一1125年)为宫廷翰林待诏”〔1〕,如果张择端从任宫廷翰林待诏开始创作《清明上河图》,那么,他画好《清明上河图》最早也应该是在1122年左右,此时,《宣和画谱》早已编完两年了。假设张择端出名晚,其他画作,如《西湖争标图》、《西湖春晓图》、《南屏晚钟图》也完成的较晚,如果是这样,《宣和画谱》上没有介绍张择端的资料,也还算说的过去。  另一种说法是:蔡京有意不把张择端编入《宣和画谱》。笔者整理了四点有关情况:  ●《清明上河图》完成时间是在“政、宣间”,即公元1111—1125年。“据元代杨准跋云:‘卷前有徽庙标题’,李东阳题云:‘卷首有佑陵瘦筋五字签及双龙小印’, 可证画题由宋徽宗赵佶钦定并亲书,此画亦应作于徽宗政、宣间”(摘引自卢贤生:稀世瑰宝《清明上河图》,以下摘引此文时,用上标 〔2〕 表示。)。  ●《宣和画谱》和《宣和书谱》是姊妹篇,作者不详,学术界有人认为作者是赵佶,也有人认为是由蔡京、米芾所编。然就书中内容和文风考察,似应是在宋徽宗的授意和参与下,由官方组织人力,集体编写而成。  ● 蔡京(1047—1126)在徽宗时,崇宁元年(1102年)为右仆射,后任太师,以恢复新法为名,排除异己。工书法,字势豪键,自成一格。(摘引自《辞海》)  ● 《清明上河图》这一画史魂宝问世八百多年来,虽为历代达官贵人、文人墨客和收藏者乃至当代人所倾倒,但都感到对作者情况知之甚少而遗憾,有人也做过一些探讨。其中,有人对《宣和画谱》的主编蔡京进行了质疑。认为“《宣和画谱》亦不载张择端画名,疑有别由。如陆完跋曰:‘宣和书画谱之作,专于蔡京’,京以权奸排除异己,因此《画谱》不载张氏,犹《书谱》不载苏黄。此说甚是”。(摘引自20《河南网络美术馆》“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一文。以下摘引此文时,用上标 〔3〕 表示。)  由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具体完成时间不详,这两种说法都各有道理,笔者认为古人陆完早在1524年就探讨过,认为过在蔡京专权。如果说“不载在世画家”也说不通,苏轼是1101年卒、黄庭坚是1105年卒。在这点上,仅以奸臣专权而泛指蔡京,也有点冤枉他。结合第一疑点研究,笔者认为宣和书画、谱不载他们三人,可能与徽宗是当时的书、画大家又是当朝皇帝,不好过高评说苏、黄、张有关。从这个角度看“蔡京有意不载”的观点可信度更大些。  2、 1127年(靖康二年四月),《清明上河图》一出宫门后,流入北京民间。靖康元年闰十一月(1126年冬),金兵南下攻破东京(今开封)。于次年(1127年)四月,金贵族进行了大肆抢掠、搜刮。据《宋史》卷二十三记载:靖康二年(1127年)“夏四月庚申(庚申为“干支”记日法,表示月内的那一天),金人以帝及皇后、皇太子北归。凡法驾、卤簿,皇后以下车辂、卤簿,冠服、礼器、法物,大乐、教坊乐器,祭器、八宝、九鼎、圭璧,浑天仪、铜人、刻漏,古器、景灵宫供器,太清楼秘阁三馆书、天下州府图及官吏、内人、内侍、技艺、工匠、娼优,府库畜积,为之一空。” 其中,金人部队中的一些将领和各级军官趁着兵荒马乱之际大肆搜刮。所以,也有为数不少的珍宝,落入他们的私囊。宋宫旧藏《清明上河图》就是这样被人带到金国的中都(北京),但是并没有进入金国皇宫,而是成为了私人收藏品。此前,都说是1126年《清明上河图》流入民间,宋史明确记载是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夏四月。  第二亇流传疑点:自靖康二年(1127年)夏四月一一1186年之前的近60年里,《清明上河图》在北京的哪些人手中保存?这一疑点很有可能成为《清明上河图》流传中的难解之迷了。  3、1186年(金国记元:大定丙午年),张著为《清明上河图》首次题跋。  张著于大定丙午(1186年)清明后一日为《清明上河图》写了跋,其题跋的全文是:“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按向氏图画记云:‘《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选入神品,’藏者宜宝之。大定丙午清明后一日燕山张著跋”(摘自《中国书画报》刘正先生撰文:‘《清明上河图》流传轶事’。 以下凡再摘引此文时,用上标 〔4〕 表示。笔者按:‘向氏图画记’应是‘向氏评论图画记’)。张著的这一题跋虽简单,但功不可没,其重要功绩是使这一画坛魂宝的作者之名留传下来。  第三亇疑点:张著是不是北宋遗民?  杨新先生说:“ … 张著、张公药、郦权、王磵、张世积等,都是北宋灭亡后留下的遗民。他们展视此图,缅怀故国,昔日繁华今成瓦砾,感概系之,题诗以咏。”(摘自杨新先生撰写的“走进国宝 • 清明上河图四出五进宫门——千年公案”一文。以下凡再摘引此文时,用上标 〔5〕 表示),刘正先生称:“以后有所谓‘亡金诸老’等人的跋、咏为证,得知北宋灭亡后画卷流传在北方…”〔4〕。  笔者认为张著在《清明上河图》研究中应占有一席之地,对于他的情况能查到的应尽量澄淸,笔者澄清他是否为“北宋灭亡后留下的遗民”或者说是否为五个“亡金诸老”之一,用了不少时间,在研究中还是有作用的。  《辞海》上说:“遗民”指“劫后残留之民”,“也指易代后不仕新朝之人”。按这两个定义,笔者认为张著本人不应是“北宋灭亡后留下的遗民”,也不是“易代后不仕新朝之人”。其理由是 “张著是金时人,泰和五年(1205年)授监御府书画,… ”(摘自:浙江大学艺术系 黄鼎《鉴定常识》一文,此文载于《世纪新艺术网》),如果按张著在1205年授监御府书画一职时,至少要在80岁以上,否则,在北宋灭亡时(1126年),他还未出生。所以张著本人不应是“北宋灭亡后留下的遗民”(不能排除其长辈不是“遗民”),另外从“也指易代后不仕新朝之人”看,张著也不够北宋遗民的资格。因笔者未见到过张著是否还有表示遗民的题咏,故仅为质疑。  第四亇疑点猜想:关于张著、张公药、郦权、王磵、张世积等五人在何处或何人手中看到的《清明上河图》?  这一疑点首先提出并公诸于报端的是故宫博物院前付院长、研究员杨欣先生,过去人们只知这五人是第一批题跋、咏诗之人。提出张著等五人在那儿见到《清明上河图》的疑点本身就很重要?它会引导人们去探讨、推理乃至猜想。笔者就是接着杨新先生提出的疑点后,用设问和推理的方法进行了探讨。  人们不禁要问张著为什么要题跋?而跋的内容为什么专门介绍张择端?  从北宋灭亡到张著题跋时,已经过去了60年之久,他为什么要费那么大的劲去找资料?《宣和画谱》他能否见到还是亇问题,就是见到也没有《清明上河图》的作者介绍,很可能张著花费了很多时间之后,最后才在《向氏评论图画记》这本书中查到了《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只有完成这样的查找准备后,才能写出这种内容的跋来。如果是在朋友处看到这幅画,最多只是欣赏一下,即使是题跋也只能写出赞赏之语,而不会为别人之画找这么大的麻烦,查证《清明上河图》的作者。人们自然会问,一般情况下,什么人才会这么做?笔者认为,除非是这本画卷的持有者。此外,从张著在题跋19年后,授金国“监(通‘鉴’字)御府书画”一职来看,他在题跋时,应该即通书画、又懂鉴定、也应兼爱好与收藏于一身。  《清明上河图》诸多题跋中,就有一个这样的例子:陆完曾是《清明上河图》的持有者,他很可能还想多知道一些张择端的情况,就查了宋代编写的相关书籍,但在《宣和画谱》中硬是没查到,故在跋中怀疑是蔡京有意不写张氏。即陆完题了:‘宣和书画谱之作,专于蔡京’)。这是持有者查证《清明上河图》作者的一有力佐证。张著很可能也是这样,才有第一个民间持有者(当时他还未做官)张著介绍作者之跋,也才会让张公药、郦权、王磵、张世积这四位名不见经传的“亡金诸老”提跋、咏诗。据此,笔者大胆猜测:当时《清明上河图》的持有者应为张著。

张择端写,《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 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早年游学汴京,后习绘画,宋徽宗赵佶(1101年—1124年在位)时期供职翰林图画院。专工中国画中以界笔、直尺划线的技法,用以表现宫室、楼台、屋宇等题材,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他的画自成一家,别具一格。张择端的画作,大都散佚,只有《清明上河图》卷完好地保存下来了。这幅画高25厘米半,长525厘米。这幅画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通过这幅画,我们了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总之,《清明上河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北宋年间的汴京极盛,城内四河流贯,陆路四达,为全国水陆交通中心,商业发达居全国之首,当时人口达100多万。汴京城中有许多热闹的街市,街市开设有各种店铺,甚至出现了夜市。逢年过节,京城更是热闹非凡。为了表现京城的繁荣昌盛,张择端选择了清明这个重要节日的景象进行59表现。《清明上河图》着重描绘了北宋首都水陆运输和市面繁忙的景象。 《清明上河图》的中心是由一座虹形大桥和桥头大街的街面组成。粗粗一看,人头攒动,杂乱无章;细细一瞧,这些人是不同行业的人,从事着各种活动。大桥西侧有一些摊贩和许多游客。货摊上摆有刀、剪、杂货。有卖茶水的,有看相算命的。许多游客凭着桥侧的栏杆,或指指点点,或在观看河中往来的船只。大桥中间的人行道上,是一条熙熙攘攘的人流;有坐轿的,有骑马的,有挑担的,有赶毛驴运货的,有推独轮车的……大桥南面和大街相连。街道两边是茶楼,酒馆,当铺,作坊。街道两旁的空地上还有不少张着大伞的小商贩。街道向东西两边延伸,一直延伸到城外较宁静的郊区,可是街上还是行人不断:有挑担赶路的,有驾牛车送货的,有赶着毛驴拉货车的,有驻足观赏汴河景色的。 汴河上来往船只很多,可谓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有的停泊在码头附近,有的正在河中行驶。有的大船由于负载过重,船主雇了很多纤夫在拉船行进。有只载货的大船已驶进大桥下面,很快就要穿过桥洞了。这时,这只大船上的船夫显得十分忙乱。有的站在船篷顶上,落下风帆;有的在船舷上使劲撑篙;有的用长篙顶住桥洞的洞顶,使船顺水势安全通过。这一紧张场面,引起了桥上游客和邻近船夫的关注,他们站在一旁呐喊助威。《清明上河图》将汴河上繁忙、紧张的运输场面,描绘得栩栩如生,更增添了画作的生活气息。 张择端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使《清明上河图》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清明上河图》丰富的内容,众多的人物,规模的宏大,都是空前的。《清明上河图》的画面疏密相间,有条不紊,从宁静的郊区一直画到热闹的城内街市,处处引人入胜。 北宋以前,我国的人物画主要是以宗教和贵族生活为题材。张择端虽然是在翰林图画院供职,创作的作品都称为“院体画”或“院画”,但他却把自己的画笔伸向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之中,创作出描写城乡生活的社会风俗画。《清明上河图》画了大量各式各样的人物。而且,张择端对每个人物的动作和神情,都刻画得非常逼真生动。这充分说明,张择端生活的积累非常丰厚,创作的技巧非常娴熟。 _html _htm

报社投稿一般采用两种办法: 一是用传统的信件邮寄到报社编辑部就可以。地址在报纸的下角或中缝下方可以查的到。收件人直接写“编辑部”或者“通联科”就可以了。 二是利用电子信箱从网上传递过去。报纸上一般都会标注它们的电子邮箱id的(如果该报社认可电子邮箱稿件的话,现在一般的报社都认可的)。在主题栏里标注上“稿件”及稿件标题就可以。注意不要用附件的方式。 投稿的格式要根据报刊杂志的具体要求来确定,一般不是专业性的都不会有要求的。 --------------------------- 一、如何投稿? 1、投稿方式 投稿方式有两种,一种为传统邮寄投稿方式;另一种为网上投稿方式。一般来说,每个刊物对于手写稿、打印稿、磁盘稿或网上投稿都没有具体要求,只要内容好他们都会考虑刊登,当然了,在同等情况下,网上投稿采用的可能性更大。因为这样可以加快编辑的处理速度,还可减少咱文章出差错的机会。如果程序是关于数据库的,请别忘了同时将有关数据库发去,至少是库结构文件,以利于众编们调试您的程序。另外,手写稿您可一定誊写清楚,不容易辨别字母、数字等,您可以在边上用另色笔注明嘛!如“0”与“o”、“1”与“l”等。 2、投往何处 信息时代的到来,为各种媒体提供了广大发展空间,也为各为撰稿人投稿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如何选择刊物来投稿呢?首先确定你投稿的目的,如果只是为了上报发表,那么把稿件投到那些所谓小报小刊的效果要好的多;如果你是为了稿费,那么把稿件投到大报大刊,但相对的,采用率却非常低,因为投稿的较多,但只要用了,稿费是不会少的,并且知名度会随着你的文章发表多少相应增加,说不定哪一天编辑会找上门来,约你写稿。 除了传统媒体的选择,目前一些大的站点也开始接收投稿及付给作者稿费了。比如电脑报站点、ChinaByte站点、中华网站点、所有网站点等等。对于投稿给站点优势在于采用较快,稿费较高。对于初学者是个好选择。 3、刊登查询 一般来说,对于网上投稿,回复都是比较快的,是否采用最少一两天就能知道,而最多也就个把星期,也有部分刊物回复比较迟甚至不回复,对于这些刊物,实际上这也是对作者不负责任,你可以根据媒体确定时效期来是否他投,在超过这个期限后可以另作处理。我想你可以先投回复比较快的,他们不用稿件你再投向对作者不怎么负责任的刊物。投稿后你可以去留意你所投的刊物,一些已上网的刊物可以很快查到你的稿件是否刊登。 对于投稿一定要保存好原始邮件,这是以后出现投稿问题的解决依据。比如你投给了一个媒体,过了时效期,也没有收到采用通知,这时你又转投了另一家并采用,但前一家媒体却又采用了,这时侯不明的读者及编辑会认为你一稿多投,那么你保存的原始邮件就是证据了,证明了你是过了时效期才另投其它媒体的。 二、电脑报的投稿信箱 电脑报作为电脑刊物中的大哥大,对广大作者当然有很大的吸引力,你是否也想投上一稿,如果向电脑报投稿,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直接将稿件通过邮局寄往重庆市人民路236号电脑报社编辑部XXXX版XXXX栏目收,邮编400015。 另一种就是通过Email直接发给各个版块。 注意:凡通过E-Mail向电脑报投稿的作者,要在主题中注明稿件名称,具体投到哪一版,哪位编辑收。稿件可用纯文本格式和word格式,图片可用jpg和gif格式。投给不同编辑的文章要分别寄出,正文中要注明自己的真实姓名、详细通讯地址、邮政编码。稿酬按稿件质量计费,每1000字/60-80元不等。在寄出稿件后,若40天内未见答复,方可转投其它刊物。 三、网上撰稿指南站点 撰稿人之家 该站有制作随想、电子报刊、报纸地址、报界动态、网上杂志、作者心声、集报天地以及网络文苑等栏目,它的《报纸地址》栏目为您提供了国内数千家各类报社的详细通讯地址,如果您经常投稿,建议您去看一看,必有您需要的。 该站有新闻之窗、网报大观、报海摘星、集报民刊、集报之友等栏目,其中报海摘星栏目比较适合撰稿人看看,在投稿指南中不仅有投稿地址,而且有各个报刊稿约情况介绍,这些介绍能够让您很深地了解报刊的办刊宗旨等,而在用报参考中则介绍了一些高稿酬的报纸。 投稿指南 该站是一位集报爱好者办的,除搜集网上的报刊信息外,还为上网的撰稿人、文学爱好者、通讯员、记者朋友提供纸质媒体信息,方便大家将稿件投到合适的报刊社去,从而少做“无用”文章。它的报刊邮箱则提供了七十多个报刊的投稿信箱,大家不妨去看看;它的征稿信息提供了许多报刊的最新征稿启事,而栏目介绍则让您能了解报刊所设的栏目,从而决定写作的内容。 金钥匙 该网站设有“藏宝洞”,负责搜集发布报刊媒体上的各类“征集”信息;“指宝针”为作者投稿作推荐,使其增值;“炼丹炉”则登载精品作品,让网友从欣赏中提高;“求师坛”是帮助初学者,对其作品修改润色的园地;而“拍卖台”可以帮助拍卖网友的佳文、广告语、幽默等。它的“指宝针”最吸引人,每篇字数最多300单词文章能获得400美元的稿费,你相不相信,不信来看看。 田涛专栏-怎样成为网络时代撰稿人 怎样写稿、怎样投稿,也都是很值得推敲的事,这个地方详细地介绍了这个方面的情况,从1996年第一篇100多个字的开始,到现在已写了许多稿子,得到了广大电脑刊物和读者的承认,他从为什么要写稿、我亲爱的编辑、撰稿工具的选择、你到底能写些什么、灵感从那来、文章是怎样写出来的、如何投稿、为什么不受欢迎、在保护伞下写作、让我们继续等十个方面详细地介绍了写稿的方法。 四、一稿多投的是是非非 近几年,随着文学被逐步纳入市场轨道和报纸杂志业的迅速崛起,一稿多投已成为文学乃至新闻在内的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并成为一些作者获取稿酬和知名度的手段。目前国内大部分作者尤其初学者,都有过一稿多投的经历。出现一稿多投的原因是很多的: 这其中既有初学写作者,对自己的稿件投给一家报纸能否采用心里没底,多投几家以求把握大些; 也有名家写稿,被多家报纸索求,刊物为增加可读性,即使别家用过,我也愿意用,属两相情愿; 还有一个原因是目前许多报刊稿费太低,你想想作者费了很大心机,有的稿子甚至要几个月才能出一篇,得到的是仅仅几毛钱,当然心有不甘; 还有在实际中,除少数名家外,普通作者别说通知采用,编辑部能有个回音就算不错了,大多数作者的稿件寄出去后,便生死两茫茫。这也难怪作者一稿多投。

《中华文苑》杂志在线阅读

52khs这是刚出来现在的还比较好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 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早年游学汴京,后习绘画,宋徽宗赵佶(1101年—1124年在位)时期供职翰林图画院。专工中国画中以界笔、直尺划线的技法,用以表现宫室、楼台、屋宇等题材,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他的画自成一家,别具一格。张择端的画作,大都散佚,只有《清明上河图》卷完好地保存下来了。这幅画高25厘米半,长525厘米。这幅画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通过这幅画,我们了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总之,《清明上河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北宋年间的汴京极盛,城内四河流贯,陆路四达,为全国水陆交通中心,商业发达居全国之首,当时人口达100多万。汴京城中有许多热闹的街市,街市开设有各种店铺,甚至出现了夜市。逢年过节,京城更是热闹非凡。为了表现京城的繁荣昌盛,张择端选择了清明这个重要节日的景象进行59表现。《清明上河图》着重描绘了北宋首都水陆运输和市面繁忙的景象。 《清明上河图》的中心是由一座虹形大桥和桥头大街的街面组成。粗粗一看,人头攒动,杂乱无章;细细一瞧,这些人是不同行业的人,从事着各种活动。大桥西侧有一些摊贩和许多游客。货摊上摆有刀、剪、杂货。有卖茶水的,有看相算命的。许多游客凭着桥侧的栏杆,或指指点点,或在观看河中往来的船只。大桥中间的人行道上,是一条熙熙攘攘的人流;有坐轿的,有骑马的,有挑担的,有赶毛驴运货的,有推独轮车的……大桥南面和大街相连。街道两边是茶楼,酒馆,当铺,作坊。街道两旁的空地上还有不少张着大伞的小商贩。街道向东西两边延伸,一直延伸到城外较宁静的郊区,可是街上还是行人不断:有挑担赶路的,有驾牛车送货的,有赶着毛驴拉货车的,有驻足观赏汴河景色的。 汴河上来往船只很多,可谓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有的停泊在码头附近,有的正在河中行驶。有的大船由于负载过重,船主雇了很多纤夫在拉船行进。有只载货的大船已驶进大桥下面,很快就要穿过桥洞了。这时,这只大船上的船夫显得十分忙乱。有的站在船篷顶上,落下风帆;有的在船舷上使劲撑篙;有的用长篙顶住桥洞的洞顶,使船顺水势安全通过。这一紧张场面,引起了桥上游客和邻近船夫的关注,他们站在一旁呐喊助威。《清明上河图》将汴河上繁忙、紧张的运输场面,描绘得栩栩如生,更增添了画作的生活气息。 张择端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使《清明上河图》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清明上河图》丰富的内容,众多的人物,规模的宏大,都是空前的。《清明上河图》的画面疏密相间,有条不紊,从宁静的郊区一直画到热闹的城内街市,处处引人入胜。 北宋以前,我国的人物画主要是以宗教和贵族生活为题材。张择端虽然是在翰林图画院供职,创作的作品都称为“院体画”或“院画”,但他却把自己的画笔伸向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之中,创作出描写城乡生活的社会风俗画。《清明上河图》画了大量各式各样的人物。而且,张择端对每个人物的动作和神情,都刻画得非常逼真生动。这充分说明,张择端生活的积累非常丰厚,创作的技巧非常娴熟。 _html _htm

流传疑点研究:(疑点数,全篇统一排序,下同。)既然张择端当时已是一位宫廷画院中出名画师,为什么《宣和画谱》却又不予记载?  《宣和画谱》,20卷,成书于宣和二年(1120年),书中收录了从魏晋至北宋的画家231人,作品总计6396件。然而《宣和画谱》中,却没有张择端。致使后人对张择端的生平业绩知之甚少,若不是后来张著在《清明上河图》的题跋中极其简单地介绍了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这一举世名画的作者是谁都将成为千古之谜。  关于《宣和画谱》不记载张氏这一疑点,现在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认为“张择端的姓名未见于北宋后期成书的《宣和画谱》,有人推测说,可能他进入画院时间较晚,编著者还来不及将其收编书中”(摘引自《中华文苑》宗山撰写的“《清明上河图》中的细节”一文)。此外有文章称,张择端“宣和年间(公元1119一1125年)为宫廷翰林待诏”〔1〕,如果张择端从任宫廷翰林待诏开始创作《清明上河图》,那么,他画好《清明上河图》最早也应该是在1122年左右,此时,《宣和画谱》早已编完两年了。假设张择端出名晚,其他画作,如《西湖争标图》、《西湖春晓图》、《南屏晚钟图》也完成的较晚,如果是这样,《宣和画谱》上没有介绍张择端的资料,也还算说的过去。  另一种说法是:蔡京有意不把张择端编入《宣和画谱》。笔者整理了四点有关情况:  ●《清明上河图》完成时间是在“政、宣间”,即公元1111—1125年。“据元代杨准跋云:‘卷前有徽庙标题’,李东阳题云:‘卷首有佑陵瘦筋五字签及双龙小印’, 可证画题由宋徽宗赵佶钦定并亲书,此画亦应作于徽宗政、宣间”(摘引自卢贤生:稀世瑰宝《清明上河图》,以下摘引此文时,用上标 〔2〕 表示。)。  ●《宣和画谱》和《宣和书谱》是姊妹篇,作者不详,学术界有人认为作者是赵佶,也有人认为是由蔡京、米芾所编。然就书中内容和文风考察,似应是在宋徽宗的授意和参与下,由官方组织人力,集体编写而成。  ● 蔡京(1047—1126)在徽宗时,崇宁元年(1102年)为右仆射,后任太师,以恢复新法为名,排除异己。工书法,字势豪键,自成一格。(摘引自《辞海》)  ● 《清明上河图》这一画史魂宝问世八百多年来,虽为历代达官贵人、文人墨客和收藏者乃至当代人所倾倒,但都感到对作者情况知之甚少而遗憾,有人也做过一些探讨。其中,有人对《宣和画谱》的主编蔡京进行了质疑。认为“《宣和画谱》亦不载张择端画名,疑有别由。如陆完跋曰:‘宣和书画谱之作,专于蔡京’,京以权奸排除异己,因此《画谱》不载张氏,犹《书谱》不载苏黄。此说甚是”。(摘引自20《河南网络美术馆》“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一文。以下摘引此文时,用上标 〔3〕 表示。)  由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具体完成时间不详,这两种说法都各有道理,笔者认为古人陆完早在1524年就探讨过,认为过在蔡京专权。如果说“不载在世画家”也说不通,苏轼是1101年卒、黄庭坚是1105年卒。在这点上,仅以奸臣专权而泛指蔡京,也有点冤枉他。结合第一疑点研究,笔者认为宣和书画、谱不载他们三人,可能与徽宗是当时的书、画大家又是当朝皇帝,不好过高评说苏、黄、张有关。从这个角度看“蔡京有意不载”的观点可信度更大些。  2、 1127年(靖康二年四月),《清明上河图》一出宫门后,流入北京民间。靖康元年闰十一月(1126年冬),金兵南下攻破东京(今开封)。于次年(1127年)四月,金贵族进行了大肆抢掠、搜刮。据《宋史》卷二十三记载:靖康二年(1127年)“夏四月庚申(庚申为“干支”记日法,表示月内的那一天),金人以帝及皇后、皇太子北归。凡法驾、卤簿,皇后以下车辂、卤簿,冠服、礼器、法物,大乐、教坊乐器,祭器、八宝、九鼎、圭璧,浑天仪、铜人、刻漏,古器、景灵宫供器,太清楼秘阁三馆书、天下州府图及官吏、内人、内侍、技艺、工匠、娼优,府库畜积,为之一空。” 其中,金人部队中的一些将领和各级军官趁着兵荒马乱之际大肆搜刮。所以,也有为数不少的珍宝,落入他们的私囊。宋宫旧藏《清明上河图》就是这样被人带到金国的中都(北京),但是并没有进入金国皇宫,而是成为了私人收藏品。此前,都说是1126年《清明上河图》流入民间,宋史明确记载是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夏四月。  第二亇流传疑点:自靖康二年(1127年)夏四月一一1186年之前的近60年里,《清明上河图》在北京的哪些人手中保存?这一疑点很有可能成为《清明上河图》流传中的难解之迷了。  3、1186年(金国记元:大定丙午年),张著为《清明上河图》首次题跋。  张著于大定丙午(1186年)清明后一日为《清明上河图》写了跋,其题跋的全文是:“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按向氏图画记云:‘《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选入神品,’藏者宜宝之。大定丙午清明后一日燕山张著跋”(摘自《中国书画报》刘正先生撰文:‘《清明上河图》流传轶事’。 以下凡再摘引此文时,用上标 〔4〕 表示。笔者按:‘向氏图画记’应是‘向氏评论图画记’)。张著的这一题跋虽简单,但功不可没,其重要功绩是使这一画坛魂宝的作者之名留传下来。  第三亇疑点:张著是不是北宋遗民?  杨新先生说:“ … 张著、张公药、郦权、王磵、张世积等,都是北宋灭亡后留下的遗民。他们展视此图,缅怀故国,昔日繁华今成瓦砾,感概系之,题诗以咏。”(摘自杨新先生撰写的“走进国宝 • 清明上河图四出五进宫门——千年公案”一文。以下凡再摘引此文时,用上标 〔5〕 表示),刘正先生称:“以后有所谓‘亡金诸老’等人的跋、咏为证,得知北宋灭亡后画卷流传在北方…”〔4〕。  笔者认为张著在《清明上河图》研究中应占有一席之地,对于他的情况能查到的应尽量澄淸,笔者澄清他是否为“北宋灭亡后留下的遗民”或者说是否为五个“亡金诸老”之一,用了不少时间,在研究中还是有作用的。  《辞海》上说:“遗民”指“劫后残留之民”,“也指易代后不仕新朝之人”。按这两个定义,笔者认为张著本人不应是“北宋灭亡后留下的遗民”,也不是“易代后不仕新朝之人”。其理由是 “张著是金时人,泰和五年(1205年)授监御府书画,… ”(摘自:浙江大学艺术系 黄鼎《鉴定常识》一文,此文载于《世纪新艺术网》),如果按张著在1205年授监御府书画一职时,至少要在80岁以上,否则,在北宋灭亡时(1126年),他还未出生。所以张著本人不应是“北宋灭亡后留下的遗民”(不能排除其长辈不是“遗民”),另外从“也指易代后不仕新朝之人”看,张著也不够北宋遗民的资格。因笔者未见到过张著是否还有表示遗民的题咏,故仅为质疑。  第四亇疑点猜想:关于张著、张公药、郦权、王磵、张世积等五人在何处或何人手中看到的《清明上河图》?  这一疑点首先提出并公诸于报端的是故宫博物院前付院长、研究员杨欣先生,过去人们只知这五人是第一批题跋、咏诗之人。提出张著等五人在那儿见到《清明上河图》的疑点本身就很重要?它会引导人们去探讨、推理乃至猜想。笔者就是接着杨新先生提出的疑点后,用设问和推理的方法进行了探讨。  人们不禁要问张著为什么要题跋?而跋的内容为什么专门介绍张择端?  从北宋灭亡到张著题跋时,已经过去了60年之久,他为什么要费那么大的劲去找资料?《宣和画谱》他能否见到还是亇问题,就是见到也没有《清明上河图》的作者介绍,很可能张著花费了很多时间之后,最后才在《向氏评论图画记》这本书中查到了《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只有完成这样的查找准备后,才能写出这种内容的跋来。如果是在朋友处看到这幅画,最多只是欣赏一下,即使是题跋也只能写出赞赏之语,而不会为别人之画找这么大的麻烦,查证《清明上河图》的作者。人们自然会问,一般情况下,什么人才会这么做?笔者认为,除非是这本画卷的持有者。此外,从张著在题跋19年后,授金国“监(通‘鉴’字)御府书画”一职来看,他在题跋时,应该即通书画、又懂鉴定、也应兼爱好与收藏于一身。  《清明上河图》诸多题跋中,就有一个这样的例子:陆完曾是《清明上河图》的持有者,他很可能还想多知道一些张择端的情况,就查了宋代编写的相关书籍,但在《宣和画谱》中硬是没查到,故在跋中怀疑是蔡京有意不写张氏。即陆完题了:‘宣和书画谱之作,专于蔡京’)。这是持有者查证《清明上河图》作者的一有力佐证。张著很可能也是这样,才有第一个民间持有者(当时他还未做官)张著介绍作者之跋,也才会让张公药、郦权、王磵、张世积这四位名不见经传的“亡金诸老”提跋、咏诗。据此,笔者大胆猜测:当时《清明上河图》的持有者应为张著。

  • 索引序列
  • 《中华文苑》杂志月刊
  • 中华文苑杂志
  • 《中华文苑》杂志
  • 《中华文苑》杂志社
  • 《中华文苑》杂志在线阅读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