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敦煌吐鲁番医药文献新辑校印刷工艺

敦煌吐鲁番医药文献新辑校印刷工艺

发布时间:

敦煌吐鲁番医药文献新辑校印刷工艺

第一章 印刷在包装中的应用第一节 认识包装一、调查并展示市场中常见的包装品二、包装的分类方法第二节 印刷在包装中的应用一、包装印刷的分类二、包装印刷的特点三、包装品的印刷适用性第二章 包装盒与金属罐的平版印刷工艺第一节 平版胶印基础知识一、平版胶印的原理课堂实践一二、胶印的制版原理课堂实践二第二节 纸盒子版印刷工艺一、加工工艺流程单的识读二、纸盒印刷的制版工艺流程三、印刷操作流程四、后道加工流程五、实例分析课堂实践三生产实践一第三节 金属罐的平版印刷工艺一、金属罐印刷特点和加工工艺流程二、金属罐制版工艺流程三、印刷流程四、实例分析课堂实践四第三章 纸箱与软包装的柔性版印刷工艺第一节 柔性版印刷基础知识一、柔性版制版原理二、柔性版印刷技术基础课堂实践五第二节 纸箱的柔性版印刷工艺一、生产工艺流程单的识读二、纸箱的柔性版印前制版流程三、印刷工艺过程四、后道加工过程第三节 软包装印刷工艺一、柔性印版的制作二、印刷流程三、印后加工第四章 塑料和烟包印刷工艺第一节 印刷基础知识一、凹版制作工艺二、凹版印刷工艺第二节 饼干袋的印刷工艺一、印前制版工艺二、印刷过程控制三、后道加工第三节 烟包印刷工艺一、生产工艺流程单的识读二、烟包的印前制作三、烟包印刷过程控制四、印后加工第五章 组合印刷第一节 组合印刷的特点和方式……参考文献

北宋仁宗庆历元年至八年间,即公无1041-1048年间,一位名叫毕升的普通劳动者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沈括比毕升小十几岁,是同时代的人,而且毕升制造的陶活字后来归沈括的侄子所有,因此,沈括《梦溪笔谈》中关于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记载是翔实可信的。 然而,一些欧洲人曾经把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归功于谷腾堡。谷腾堡是西德人。他发明铅活字印刷术,大约是公元1440-1448年间的事,比毕升发明陶活字印刷术整整晚了400年。 活字印刷术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是中国对世界文化的重大贡献。 象任何发明创造一样,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是有它的社会需要、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的。中国社会进步到北宋时期,由于经济的发展、商业的繁荣和文化的兴盛,都需要迅速地大量地传播信息。活字印刷术正是为解决这个社会需要所提出的问题而产生的。印刷术必须用纸和墨。中国早在汉代就发明了纸和油烟、松烟两种墨。纸和墨的发明为活字印刷术的诞生奠定了物质基础。战国秦汉以来出现的印章和拓碑等复制文字、图画的方法又为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提供了技术条件。 顾名思义,印刷术的“印”字,本身就含有印章和印刷两种意思;“刷”字,是拓碑施墨这道工序的名称。从印刷术的命名中已经透露出它跟印章、拓碑的血缘关系。印章和拓碑是活字印刷术的两个渊源。 早在公元前4世纪,即战国时期,私人印章就已经很流行了。那时称为“玺”。秦始皇灭六国,得楚和氏璧,凿国玺,“玺”字从此被封建帝王所垄断。皇帝的印章才得称玺,一般人的玺只好称印称章。汉代印章盛行。起初的印章多是凹入的阴文,用于封泥之上,后来纸张流行,封泥逐渐失去效用,水印起而代之,凸起的阳文多起来。印章创造了从反刻的文字取得正字的方法,阳文印章提供了一种从阳文反写的文字取得阳文正写的文字的复制技术。 印章的面积本来很小,只能容纳姓名或官爵等几个文字。东晋时期,道教兴起。道教的一派注重符录。他们在桃木枣木上刻文字较长的符咒,从而扩大了印章的面积。据晋代葛洪的《抱朴子》一书中记载,道家有一种刻着120个字的复印。可见当时已经能够用盖印的方法复制一篇短文了。这实际上就是雕版印刷术的先驱。 拓碑是印刷术的另一个渊源。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当时儒家典籍全凭经师口授,学生笔录。因此,不同的经师传授同一典籍也难免会有差异。汉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政府立石将重要的儒家经典全部刻在上面,作为校正经书的标准本。为了免除从石刻上抄录经书的劳动,大约在公元4世纪左右,人们发明了拓碑的方法。拓碑的方法很简便。把一张坚韧的薄纸浸湿后敷在石碑上,再蒙上一张吸水的厚纸,用毛刷轻敲,到纸陷入碑上刻字的凹穴时为止,然后揭去外面的厚纸,用棉絮或丝絮拍子,蘸着墨汁,轻轻地均匀地往薄纸上刷拍,等薄纸干后揭下来,便是白字黑地的搨本。这种拓碑的方法,跟雕板印刷的性质相同,所不同的是,碑帖的文字是内凹的阴文,而雕板印刷的文字是外凸的阳文。石碑上的文字是阴文正写。拓碑提供了从阴文正字取得正写文字的复制技术。后来,人们又把石碑上的文字刻在木板上,再从而传拓。唐代大诗人杜甫在诗中曾说:“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这和雕板印刷已经所差无几了。在唐代,印章与拓碑两种方法逐渐发展合流,从而出现了雕板印刷术。唐穆宗长庆四年十二月十日,即公元825年1月2日,诗人元稹为白居易《长庆集》作序,说到当时杨州和越州一带处处有人将白居易和他自己的诗“缮写模勒”,在街上售卖或用来换茶酒。“模勒”就是刊刻。这是现存文献中有关雕板印刷术的最早记载。公元836年,唐文宗根据东川节度使冯宿的报告,下令禁止各道私置日历版。冯宿在他的报告中说:“每年中央司天台还没奏请颁布新历书的时候,民间私印的历书已飞满天下。”可见当时民间从事雕板印刷业的人是很多的。1900年在甘肃敦煌县千佛洞发现的藏书中有一卷雕板印刷的《金刚经》,其末尾题着“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玠为二亲敬造”一行字。咸通九年,即公元868年。这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有确切日期的最早的印刷品。这书的形式是卷子,长约1丈 6尺,由7个印张粘接而成。最前面是一幅扉画,画的是释迦牟尼在只树给孤独园说法的情景。其余印的是《金刚经》全文。这个卷子图文都非常精美,雕刻的刀法细腻,浑朴凝重,说明当时刊刻印刷的技术都达到了相当纯熟的程度。 随着印刷品种和数量的急剧增长,每印一种书就要雕刻一回板,耗费的人力物力相当可观。于是,就向人们提出寻求一种更简便、更经济的印刷技术。至迟到唐代后期,已经有了用单个佛象印连续重复印制的千佛象手卷。过去英、法、德、日等国家的考古队在中国新疆各地曾发现过大量的这种千佛像手卷。英国博物馆藏有一幅这样的手卷,全长17英尺,约合5.18米,上面印着468个佛像。另外,在雕板过程中,刻错字是难以避免的。如果刻错一个字就废掉一块板太可惜、太浪费了。聪明的工匠们想出一个补救的办法,就是用凿子将错字挖掉,再用一块同样大的木块刻好字补上。这些都为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提供了经验、借鉴。由此可见,虽然活字印刷术是毕升个人的发明创造,但这里面确实凝聚着前朝历代很多劳动者的智慧。 印刷术的发明自从有了纸以后,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读书的人多起来了,对书籍的需要量也大大增加了。 晋朝初年,官府有书二万九千九百四十五卷。南北朝时候,梁元帝在江陵有书籍七万多卷、隋朝嘉则殿中藏书有三十七万卷,这是我国古代国家图书馆最高的藏书记录。除了官府藏书,私人藏书也越来越多。比如晋朝郭太,有书五千卷;张华搬家的时候,单是搬运书籍,就用了三十辆车子。印刷术发明以前,只有官府和郭太、张华那样的富人才能有这么多的藏书,一般人要得到一两本书也很不容易,因为那时的书都是手抄本。要抄这么多的手抄本,得花费多少人力呀!这种情况如果不改变,怎么能够满足社会上的需要呢?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情况:一项科学发明,只要社会上迫切需要它,同时又有产生它的物质条件,那么,它就会很诀出现的。雕版印刷术的出现就是这样。在雕版印刷术出现以前,社会上已经广泛应用印章和拓碑。印章有阳文和阴文两种,阳文刻的字是凸出来的,阴文刻的字是凹进去的。“如果使用阳文印章,印到纸上就是白底黑字,非常醒目。但是印章一般比较小,印出来的字数毕竟有限。刻碑一般用阴文,拓出来的是黑底白字,不够醒目。而且拓碑的过程比较复杂,用来印制书籍也不方便。但是,拓碑有一个很大的好处,那就是石碑面积比较大,一次可以拓印许多字。如果截长补短,把拓碑和印章的各自特点结合起来呢?情况当然就不一样了。我国劳动人民在拓碑和印章这两种方法的启发下,发明了雕版印刷术。雕版印刷的方法是这样的:把木材锯成一块块木板,把要印的字写在薄纸上,反贴在木板上,再根据每个字的笔画,用刀一笔一笔雕刻成阳文,使每个字的笔画突出在板上。木板雕好以后,就可以印书了。印书的时候,先用一把刷子蘸了墨,在雕好的板上刷一下,接着,用自纸复在板上,另外拿一把干净的刷子在纸背上轻轻刷一下,把纸拿下来,一页书就印好了。一页一页印好以后,装订成册,一本书也就成功了。这种印刷方法,是在木板上雕好字再印的,所以大家称它为“雕版印刷”。 我国的雕版印刷是在什么时候发明的呢?对这个问题,历史学家还没有统一的意见,但多数人认为是在唐朝时候发明的。 在隋末唐初,由于大规模的农民大起义,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文化事业也跟着繁荣起来,客观上产生雕版印刷的迫切需要。根据明朝时候邵经邦《弘简录》一书的记载:唐太宗的皇后长孙氏收集封建社会中妇女典型人物的故 事。编写了一木叫《女则》的书。贞观十年土长孙皇后死了,宫中有人把这本书送到唐太宗那里。唐太宗看到之后,下令用雕版印刷把它印出来。贞观十年是公元六三六年。《女则》的印行年代可能就是这一年,也可能稍后一些。这是我国文献资料中提到的最早的刻本。从这个资料来分析。可能当时民间已经开始用雕版印刷来印行书籍了,所以唐太宗才想到把《女则》印出来。雕版印刷发明的年代,一定要比《女则》出版的年代更早。到了九世纪的时候,我国用雕版印刷来印书已经相当普遍了。 唐朝诗人白居易把自己写的诗编成了一部诗集——《白氏长庆集》长庆四年十二月十日(公元八二五年一月二日),白居易的朋友元稹给《白氏长庆集》写了一篇序文,序文中说:当时人们白居易的诗“缮写模勒”,在街上贩卖,到处都是这样。从前人们把刻石称为“模勒”,到了唐代,也就把雕版称为”模勒“了。这里的“模勒”两字就是雕版印刷的意思。《旧唐书》还有这样一条记载,大和九年(公元八三五年)十二月,唐文宗下令各地,不得私自雕版印刷历书。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根据另外一些古书的记载情况是这样:当时剑南、两川和淮南道的人民。都用雕版印刷历书,在街上出卖。每年,管历法的司天台还没有奏请颁发新历,老百姓印的新历却已到处都是了。颁布历法是封建帝王的特权,东川节度使冯宿为了维护朝廷的威信,就奏请禁止私人出版历书。历书关系到农业生产,农民非常需要,一道命令怎么禁得了呢?虽然唐文宗下了这道命令,民间刻印的历书仍旧到处风行。就是在同一个地区,民间印刷历书的也不止一家。黄巢起义的时候,唐僖宗慌慌张张逃到了四川。皇帝也逃跑了,当然没有人来管理禁印历书的事了。因此,江东地方的人民就自己编印了历书出卖。唐僖宗中和元年(公元八八一年),有两个人印的历书,在月大月小上差了一天,发生了争执。一个地方官知道了,就说:“大家都是同行做生意,相差一天半天又有什么关系呢?”历书怎么可以差一天呢?那个地方官的说法真叫人笑掉了牙。这件事情却告诉我们,单是江东地方,就起码有两家以上印刷历书。当时跟着唐僖宗逃到四川的柳毗在他的《家训》的序里也说,他在成都的书店里看到好多关于阴阳、杂记、占梦等方面的书籍。这些书大多是雕版印刷的。可见当时成都的印刷业比较发达,不但印历书,还印其他各种书籍了。唐朝刻印的书籍,现在保存下来只有一部咸通九年刻印的《金刚经》。 咸通九年是公元八六八年,离开现在已经一千多年了。这一千多年前的印刷品,是怎样保存下来的呢?这里还有一段故事。甘肃省墩煌东南有坐鸣沙山,早在晋朝的时候,有一些佛教徒在这里开了山洞,雕刻佛像,建筑寺庙。山洞不断增加,佛像也跟着增多,人们就把这里称为 “千佛洞”。一九零零年,有一个王道士在修理洞窟的时候,无意中发现了一个密闭的暗室,打开一看,里面堆满了一捆捆纸卷,其中有相当多的纸卷是唐代抄写的书籍,还有一卷是唐代刻印的《金刚经》。这部《金刚经》长约一丈六尺,高约一尺,是由七个印张粘连而成的卷子。卷首有一幅画,上面画着释迦牟尼对他的弟子说法的神话故事,神态生动,后面是《金刚经》的全文。卷未有一行文字,说明是咸通九年刻印的。 这本书是世界上现存的最早的雕板印刷书籍。图画也是雕刻在一块整版上的,也许是世界上最早的版画。 到了五代时候,有个封建官僚叫冯道。他在短短的五个朝代中做过四个朝代的大官,是个卑鄙无耻的家伙。他看到江苏、四川等地人民贩卖的印本书籍,各种各样都有,单单没有儒家经典,就在后唐长兴三年向皇帝建议雕版印刷儒家经典。 当时共印九种经书,经历了四个朝代,直到后周广顺三年,先后花了二十二年的时间,才全部刻成。因为这次刻书影响比较大,后来竟有人认为印刷术是五代时候冯道发明的,这当然是错误的。 到了宋朝时候,印刷业更加发达起来,全国各地到处都刻书。北宋初年,成都印《大藏经》,刻板十三万块;北宋政府的中央教育机构——国子监,印经史方面的书籍,刻板十多万块。从这两个数字,可以看出当时印刷业规模之大。宋朝雕板印刷的书籍,现在知道的就有七百多种,而且字体整齐朴素,美观大方,后来一直为我国人民所诊视。宋朝的雕版印刷,一般多用木板刻字,但也有人用铜板雕刻。上海博物馆收藏有北宋“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刷广告所用的铜版,可见当时也掌握了雕刻铜版的技术。说起印制书籍,雕版印刷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创造。一种书,只雕一回木板,就可以印很多部,比用手写不知要快多少倍了。可是用这种方法,印一种书就得雕一回木板,费的人工仍旧很多,无法迅速地、大量地印刷书籍,有些书字数很多,常常要雕好多年才能雕好,万一这部书印了一次不再重印,那未,雕得好好的木板就完全没用了。有什么办法改进呢? 到了十一世纪中叶(宋仁宗庆历年间),我国有个发明家叫毕升,终于发明了一种更进步的印刷方法——活字印刷术,把我国的印刷技术大大提高了一步。毕升用胶泥做成一个一个四方长柱体,一面刻上单字,再用火烧硬,这就是一个一个的活字。印书的时候,先予备好一块铁板,铁板上面放上松香和蜡之类的东西,铁板四周围着一个铁框,在铁框内密密地排满活字,满一铁框为一版,再用火在铁板底下烤,使松香和蜡等熔化。另外用一块平板在排好的活字上面压一压,把字压平,一块活字版就排好了。它同雕版一样,只要在字上涂墨,就可以印刷了。为了提高效率,他准备了两块铁板,组织两个人同时工作,一块板印刷,另一块板排字;等第一块板印完,第二块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铁板互相交替着用,印得很快。毕升把每个单字都刻好几个;常用字刻二十多个碰到没有予备的冷僻生字,就临时雕刻,用火一烧就成了,非常方便。印过以后,把铁板再放在火上烧热,使松香和蜡等熔化,把活字拆下来,下一次还能使用。这就是最早发明的活字印刷术。这种胶泥活字,称为泥活字,毕升发明的印书方法二和今天的比起来,虽然很原始,但是活字印刷术的三个主要步骤一制造活字、排版和印刷,都已经具备。所以,毕升在印刷方面的贡献是非常了不起的。北宋时期的著名科学家沈括在他所著的《梦溪笔谈》里,专门记载了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 毕升发明活字印刷以后,朝鲜人民又开始用泥活字等方法印书,后来又采用木活字印书。到了十三世纪,他们首先发明用铜活字印书。我国使用铜活字印书比朝鲜稍晚。朝鲜人民还创造了铅活字、铁活字等。然而,真正利用油印技术印刷文件的人是旅居英国的匈牙利人盖斯特泰纳。1881年左右,他用涂蜡的纤维纸作为模版,用铁笔把要印刷的资料刻于其上,铁笔刻写之处,纤维便出现微孔,然后将油墨刷于版上,用滚筒压紧推动,使油墨透过蜡版,粘附在下面的纸上。发明家爱迪生在20世纪初也对孔版印刷进行过研究,他把铁笔与马达配合起来,通过控制马达来使铁笔在纸上刻划,制成油印版。虽然这处方法当时未得以广泛重视,未能投入实用,但其原理却启发了后人。1888年,盖斯特泰纳用打字机代替铁笔,他将打字机上的色带卸下,使字直接打在蜡纸上,字迹在蜡纸上留下痕迹。卸下蜡纸,铺于纸上,涂墨压印,获得了成功。10余年后,奥地利人克拉博发明了旋转式油印机,使得油印的速度大大地提高。凹版印刷术——凹版印刷术大约产生于15世纪中叶,其原理是使印版的图文低于空白部分,版面结构类似于我国古代的拓石,只是着墨部位正好与拓石相反。由于用这种印刷方法印刷出来的成品表面墨迹微微凸起,易于辨别,难以模仿,所以多用于印制钞票,邮票等有价证券。凹版印刷的印版可分为雕刻凹版,蚀刻凹版和照相凹版。雕刻铜凹版印刷是意大利人腓纳求赖发明的,1477年,曾有人用此方法印制过地图。到19世纪初叶,欧洲开始用此方法复制名画,印有价证券,使凹版印刷术逐渐地发展一种独具特色的印刷方法。现代胶版印刷与照相凹版印刷:胶版的画线具有亲油性,可吸附油墨;湿滚筒供应水分的非画线部分则不附沾油墨。版上所沾附的油墨是用来印在胶质布卷筒上,再转印在纸面上的。此即为胶版印刷。在照相凹版印刷的铜上有经腐蚀而产生的凹洞可制作画线,由凹洞的容积来决定画线的浓淡。先将滚筒涂上油墨,再用刮刀刮过,只留下凹洞的油墨,当压过时凹洞中的油墨就印到纸上了。凸版印刷术——凸版印刷就是印刷的图文部分高出空白部分,印刷时,图文部分涂墨,然后覆纸、加压,油墨就从印版上转印到纸面上。在中国发明的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的影响下,公元1445年,德国人约翰·古腾堡制成了铅活字和木制印刷机械。当时,中国和朝鲜早已出现了铅活字,但夏天腾堡不仅使用铅、锡、锑来制做活字,而且还制做了铸字的模具,因此制做的活字比较精细,使用的工具和操作方法也很先进,他还创造了压力印刷机和研制了专用于印刷的脂肪性油墨。由于古腾堡的一系列创造发明,从而成为了举世公认的现代印刷术的奠基人,他所创造的一整套印刷方法,一直沿用到19世纪。在古腾堡创造了凸版印刷术后,西欧亦有人仍在不断地为提高印刷技术而努力,先后创造和完善了纸型铅版、橡皮凸版等复制版的制作工艺、提高了凸版印刷品的质量、印量和印速。平板印刷术——平板印刷术按版材的不同可以分为石版、胶版和珂罗版。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印刷的图文和非印刷的空白处同处在一个平面上,用眼看上去没有高低之分。印刷时,利用油水相互排斥的原理,使图文部抗油亲水而排墨,通过挤压转印到承印物的表面。石版印刷是1778年前后由捷克斯洛伐克人逊纳菲尔德发明的。他在印刷乐谱时,发现表面有微孔的石板涂上油脂能吸附油墨,而未涂油脂部分因其具有蓄水性而不能吸附油墨。根据这种现象,他发现了油水相拒的原理,从而发明了石版印刷术,并曾著有《石版印刷术》一书流传于世。胶版印刷是在石版印刷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一种平版印刷技术。1817年,逊纳费尔德用薄锌版代替了笨重的石板,并采用了圆压筒的印刷方式,解决了石版技术不易套准的缺点。1905年,美国人鲁培尔又在逊纳费尔德的平版印刷机上加装了一个橡皮滚筒,使得印版上的图文经过橡胶滚筒再转印到纸面上,印版和纸张之间不产生直接接触,创造了一种间接平版印刷方法。珂罗版也是一种平版印刷方法,是法国人海尔巴托于1869年发明的。因都用磨砂玻璃作版材,因此也叫玻璃版印刷方法。这种印刷方法可利用照相来制版,能最精确的印刷名人书画、碑帖、美术作品以及古版书籍。由于平版印刷术,特别是胶版印刷方法与其它类型的印刷方法相比具有制作成本低、工艺简单、磨损小、速度快、适用范围广等特点,加之新光源、新感光材料,精密照相设备的配合以及制版逐步科学化和印刷质量的不断提高,使得该印刷方法获得不断发展,从而成为今天印刷业的主流。

敦煌遗书的年代上起东汉,下至元代(即2~14世纪)。其间,三国、两晋、梁、陈、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后梁、后唐、后晋、后周、北宋、沙州回鹃、西夏、元朝、明朝等10多个朝代的文献都有所保存,成为研究各个朝代历史和文化的珍贵资料。其主要部分,更是传统文献宝库中所佚缺者,价值尤为珍贵。 其中有纪年者近千件,现知最早的为西凉建初元年(405),最晚的为宋咸平五年(1002)。大部分汉文写本写于中唐至宋初。汉文遗书除95%以上为佛典和其他宗教文献外,其余为经、史、子、集、官私档案、医药天文、诗词俗讲等。写本题款有纪年者近千件。其中年代最早者为公元405年(西凉建初元年)所写《十诵比丘戒本》,最晚者为公元1002年(宋咸平五年)《敦煌玉曹宗寿编造帙子入报恩寺记》,汉文写本的百分之七八十写于中唐至宋初。宗教文献以佛教的经、律、论即“三藏”以及佛经目录为主,其中大多有传世本,也有一些未曾传世的佛教文献。汉文典籍经、史、子、集中,除一部分是极为罕见的古写本,可用于校勘外,更有不少佚失千年以上的古书,如《隶古定尚书》、郑玄《论语注》、皇侃《论语义疏》、刘向《说苑》第二十卷及属于小学类的韵书、字书等。大量的官私档案文书,是研究中古历史、社会生活、风习民俗、寺院经济等的第一手资料,如唐代的《律疏》、《公式令》、《神龙散颁刑部格》、《水部式》等,使人们对唐代法令及其在古代现实生活中的运用,获得了全新的认识。符、牒、状、帖、榜文、判辞、过所、公验、度牒、告身,多是古代官府的原始档案。大批户籍、计帐、手实文书的发现,反映出北魏至唐中叶实行近300年之久的“均田制”以及相关的户籍、赋役制度的实际情况。各种各样的租佃、借贷契约,放良文等,使人们对中古时代的社会和阶级关系认识得更加深切。寺院文书反映着寺庙的生产和生活。各种社约从不同侧面展示了中古社会的民间社团、教团组织及其活动。张、曹二氏归义军政权时代的各种遗书,可了解敦煌地方史,敦煌石窟的凿建与发展,敦煌同邻近各民族的关系,以及敦煌和河西诸郡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各种地志、官私谱书也是稀世之珍。文学作品中,既有中原文人传世佳作的抄本和佚作,如韦庄《秦妇吟》, 300余首王梵志诗等,更有不曾传世的地方性俗文学作品,如诗词、赋、变文、讲经文、押座文、俚曲、因缘、儿郎伟等。科技史方面的天文历算、医药术数价值极高。如《全天星图》,是现知全世界最古老、星数最多的星图。医药文献中则有久佚的医书和医方。敦煌遗书中还有用多种古代少数民族和西域文字如吐蕃文、于阗文、龟兹文、突厥文、回鹘文、梵文、粟特文写成的典籍和文件,对于研究古代西域民族史、各种语言文字和中西交通史有着重要作用。总之,敦煌遗书以其内容广博、弥足珍贵而闻名于世,推进了中世纪中国和中亚的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文字学、民族学、宗教学、文学、艺术、书志学、历史地理学和科技史等各个领域的研究。国际上许多国家都有相应的研究机构和组织在从事敦煌遗书的研究工作,以至形成20世纪国际上的一门显学——“敦煌学”(严格意义上的“敦煌学” 还包括敦煌石窟艺术考古和研究 )。 世俗文献约占20%,数量虽少,但其学术价值比宗教典籍更大。其种类除了传统的经、史、子、集之外,还有大量地方文献。以内容来分,有数学、地理、历史、政治、贸易、哲学、军事、民族、民俗。音乐、舞蹈、文学、语言、音韵、名籍、账册、函状、表启、类书、书法、医学、兽医、工艺、体育、水利、翻译、曲艺、占卜书等等,广泛反映中古社会的各个方面,是研究中古社会生活的重要资料。特别是数百件科技史文献更是敦煌遗书中的珍品,其中与医药学有关的近百件,有医疗方1000多个;天文历法方面的40多件;数学方面的约20件;水利、农业、化学等方面都有。大量的“官私文书”也是世俗文献中具有珍贵价值的史料。“官文书”有符、牒、状、帖、榜文、判辞、过所、公验、度牒、告身、籍账等;有与户部、刑部、兵部相关的文书片断;《河西节度使判集》有助于对安史之乱后河西政治经济状况的研究;《沙州进奏院上本使状》及归义军节度使相关的文书,使晚唐、五代沙州的历史面貌重新明朗;军制、市制、屯田、长行马等有关文书,使各种制度得以稽考;籍账方面,包括计账、户籍、差科簿等有利于《西魏大统十三年计账》的研究,使西魏均田制的许多问题得以探明;唐天宝年间《敦煌郡敦煌县差科簿》为唐前期杂色、摇役等问题的研究提供了珍贵材料。“私文书”有契卷、社司转帖、账历、书犊、分家产文书、遗书等,其中租佃契、地契、借贷契、买卖契、雇佣契等对于研究唐五代及宋初劳动者身份地位以及祖佃关系、高利贷经营方面的问题,都是第一手资料。寺院文书是官私文书的一个分支,约有500件以上。如僧官告身、度碟、戒碟、僧尼籍、转经历、追福疏、诸色入破历、器物名籍以及各种契约等,都是研究敦煌教团政治经济结构的好材料。敦煌遗书中还有上万卷吐蕃、回鹃、粟特(康居)、干阗、龟兹、突厥、叙利亚、梵文等多种文字写本。是研究这些民族历史的珍贵资料,具有很高的民族学价值和国际意义。

敦煌吐鲁番医药文献新辑校

《桐君采药录》——这应当是本书的全称。此书名可见于:南北朝·梁·陶弘景的《神农本草经集注》序(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序录》,据1955年群联出版社影印本)、《药总诀》(见:《金陵从书·乙集》)及《辅行诀用药法要》(陶弘景《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据1998年江苏古籍出版社《敦煌医药文献辑校》影印本)三书中。又可见于《隋书·经籍志·子部·医方》及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 《桐君药录》——这是本书的简称之一。此书名可见于:陶弘景《神农本草经集注》“藁本”条注文(见:《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卷八“藁本”条引陶隐居(弘景)氏注文)、《旧唐书·经籍志·医术》、《新唐书·艺文志·医术类》、《通志·艺文略·医方类》、《玉海》卷六十三、《钜宋文韵》、《日本国见在书目录·医方家》、《严州府志》、《桐庐县志》等书中。《桐君录》——这是本书的另一简称。此书名可见于《本草抄义》及《太平御览》卷八六七(均所引佚文)。《采药录》——这是省去“桐君”二字的书名简称。见于《古今医统》和《东医宝鉴》卷一“历代医方”。《桐君》——这是以人名代书名。见于《医心方》卷十“治诸瘘方第十六”据《小品方》佚文转引。 《药录》——这是古籍引用本书佚文时最频繁应用的简称。主要散见于《证类本草》一书中。

马继兴,中国中医科学院资深研究员。1945年毕业于华北国医学院。中医领域首批博士生导师。担任中国药学会常务理事、药学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首届中国中医药学会中医文献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还担任北京中医药学会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的首届主任委员。致力中医药历史与文献研究,完成《神农本草经辑注》、《中医文献学》、《马王堆古医书考释》、《敦煌古医籍考释》、《敦煌医药文献辑校》与《针灸铜人与铜人穴法》等一系列中医药古文献研究学术著作。《中医文献学》是第一部中医文献学专业论著。全书系统阐述中医文献学研究范畴、研究对象与任务、研究方法等系列理论问题。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基础研究一等奖。《神农本草经辑注》收集155种古代本草文献与非本草文献记载,针对《本经》佚文和古注资料,经多方研究、勘比,作出确当校注;分23个专题详论《本经》药数、药名、三品目录、《本经》辑本等学术问题;对古今诸家不同观点提出己见,俱以翔实文献记载作为依据。该书与有关这一课题研究成果分别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立夫医药研究优秀著作奖、科技部“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20世纪70年代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一大批简帛医籍,其成书时代较之现存古典医籍《黄帝内经》为早,马继兴研究员以精通古医籍研究的学者身份参加由国家文物局组织的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的研究工作,并著《马王堆古医书考释》,对其中的简帛医书进行全面研究,运用古音韵学原理与训诂学方法,考证其中存在的大量古代通假及俗讹文字,为帛书的修复与复原扫清许多障碍。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基础研究奖一等奖。敦煌出土医学卷子系十分珍贵的古代医学文献,敦煌医学卷子的很大一部分保藏于海外。敦煌卷子已形成专门研究领域,《敦煌古医籍考释》《敦煌医药文献辑校》全面系统研究敦煌出土医籍,充分占有原始资料,旁征博引大量相关文献,复原其卷、篇、段原文,顺序排列,确定名称、考证成书年代。又应用古代音韵、训诂学知识,校释字词。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医学会科技奖二等奖。《针灸铜人与铜人穴法》对宋以后不同时期针灸铜人、铜人经、铜人图、铜人穴法予以全面深入研究。探明宋明清时期针灸铜人流传情况。铜人经、铜人图历经千年流传于今,变衍繁复,书中采用大量文献依据,将其一一梳理,同时考证铜人穴法规律与特点,经穴位置变迁与确定部位,形成一整套甚为全面的铜人腧穴数据。《古佚医学丛书》将12世纪以前(包括先秦、汉魏、六朝、隋唐及北宋各代)失传古医学文献进行考证与复原,参阅大量古代医学文献与文史类古籍,通过按步骤地反复点记、标号、抄录、校勘、剪贴、分类、核查等诸多工序,辑成书稿。这是现代系统辑复古医书较早的重要成果。并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院基金重点课题“发掘出土亡佚医药典籍文物的研究”。1981年赴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鉴定其收藏的中医古籍版本,撰写《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所藏中医药古籍目录》。多次访学日本,积累海外收藏中医古籍书目。又数次申请课题,展开这项研究。主持课题“国内失传中医善本古籍的抢救回归与发掘研究”获2004年度中华医学会科技二等奖,2004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开辟出土中医药文献、佚失中医药文献辑复、中国针灸史与针灸文献、本草史与本草文献、海外收藏中医药文献等诸多研究新领域,其系列学术著作为古代中医文献研究的开拓性科研成果,为中医药文献学作为一门新学科的形成奠定厚实的学术基础。从事专业研究工作近60年来,学术著述160余种(著作16种、论文146篇)。分别荣获国家与部局级、院级科研成果奖19项,1994年被批准为国家首批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并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称号。2000年又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敦煌吐鲁番医药文献新辑校装订印刷方式

他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和技术负责人。他所领导的科研集体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1992年,王选又研制成功世界首套中文彩色照排系统。先后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金牌,中国专利发明金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制特等奖等众多奖项,1987年和1995年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5年和1995年两度列入国家十大科技成就,是国内唯一四度获国家级奖励的项目。他本人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并多次获全国及北京市劳模、先进工作者、首都楷模等称号,1987年获得中国印刷业最高荣誉奖——毕升奖及森泽信夫奖,199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奖,2001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975年。,王选开始从事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除担任整个科研项目的领导人外,他还是该项目核心技术的研究者。从那时起的近20年时间里,王选领导和制定了我国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项目的总体技术方案和实施方案,直接承担了该项目中的关键技术部分――汉字高倍率字形信息压缩算法和照排输出控制系统的研制工作。除此之外,王选教授还是一系列重大技术路线和技术方案的决策人和推动者。 与此同时,王选教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以其技术成果为基础的国产计算机排版系统以及相关印前技术,始终占据着我国的出版行业的主导地位,保证了中国出版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发展,是我国计算机技术应用最为全面和成功的行业之一,也成为我国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行业的典范。

可以参考中国图书分类法对图书的分类"中国图书分类法"是在科学分类的基础上,结合图书的特性所编制的分类法。它将学科分五大类,22个大类,基本序列是:马列毛思想、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综合性图书,A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A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1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 11 选集、文集 12 单行著作 121 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 -1847年) 122 革命风暴的高涨与低落时期(1848-1863年) 123 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时期(1864-1872年) 124 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和各国建立社会主义政党时期(1873-1889年6月) 125 第二国际时期(1889年7月-1895年) 13 书信集、日记、函电、谈话 14 诗词 15 手迹 16 专题汇编 18 语录 2 列宁著作 21 选集、文集 22 单行著作 23 书信集、日记、函电、谈话 25 手迹 26 专题汇编 28 语录 3 斯大林著作 31 选集、文集 32 单行著作 33 书信集、日记、函电、谈话 35 手迹 36 专题汇编 38 语录 4 毛泽东著作 41 选集、文集 42 单行著作 421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以前( -1924年) 422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4-1927年7月) 423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8月-1937年6月) 424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7月-1945年8月) 425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45年9-1949年9月) 426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43 书信集、日记、函电、谈话 44 诗词 45 手迹 46 专题汇编 48 语录 5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著作汇编 56 专题汇编 58 语录 7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的生平和传记 71 马克思 72 恩格斯 73 列宁 74 斯大林 75 毛泽东 8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学习和研究 81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学习和研究 82 列宁著作的学习和研究 83 斯大林著作的学习和研究 84 毛泽东著作的学习和研究 85 著作汇编的学习和研究B 哲学B 哲学 0 哲学理论 0-0 马克思主义哲学(总论) 1 哲学基本问题 2 辩证唯物主义 21 物质论 22 意识论 23 认识论、反映论 24 唯物辩证法 25 唯物辩证法诸范畴 26 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 27 辩证唯物主义的应用 3 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8 哲学流派及其研究 81 唯心主义 82 实证论、经验批判主义(马赫主义) 83 唯意志论、生命哲学 84 新康德注意、新黑格尔主义 85 新实在论、逻辑实证论(新实证论、逻辑经验主义) 86 存在主义(生存主义) 87 实用主义 88 新托马斯主义(新经院哲学) 89 其他哲学流派 1 世界哲学 12 古代哲学 13 中世纪哲学 14 近代哲学 15 现代哲学 17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与发展 2 中国哲学 20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总论) 22 先秦哲学 221 诸子前哲学 222 儒家 223 道家 224 墨家 225 名家 226 法家 227 阴阳家 228 纵横家 229 杂家 232 秦汉哲学(总论)(公元前221-公元220年) 233 秦代哲学(公元前221-207年) 234 汉代哲学(公元前206-公元220年) 235 三国、晋、南北朝哲学(220-589年) 241 隋、唐、五代哲学(581-960年) 244 宋、元哲学(960-1368年) 248 明代哲学(1368-1644年) 249 清代哲学(1644-1840年) 25 近代哲学(1840-1918年) 26 现代哲学(1919- 年) 27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3 亚洲哲学 302 古代哲学(亚洲) 303 中世纪哲学(亚洲) 304 近代哲学(亚洲) 305 现代哲学(亚洲) 307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亚洲的传播与发展 31 东亚哲学 33 东南亚哲学(一) 34 东南亚哲学(二) 35 南亚哲学 36 中亚哲学 37 西亚哲学(一) 38 西亚哲学(二) 4 非洲哲学 402 古代哲学(非洲) 403 中世纪哲学(非洲) 404 近代哲学(非洲) 405 现代哲学(非洲) 407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非洲的传播与发展 41 北非哲学 42 东非哲学 43 西非哲学(一) 44 西非哲学(二) 45 西非哲学(三) 46 中非哲学 47 南非哲学(一) 48 南非哲学(二) 5 欧洲哲学 502 古代哲学(欧洲) 503 中世纪哲学(欧洲) 504 近代哲学(欧洲) 505 现代哲学(欧洲) 507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欧洲的传播与发展 51 东欧、中欧哲学(一) 52 东欧、中欧哲学(二) 53 北欧哲学 54 南欧哲学(一) 55 南欧哲学(二) 56 西欧哲学 6 大洋州哲学 7 美洲哲学 80 思维科学(总论) 81 逻辑学(论理学) 0 总论 811 辩证逻辑 812 形式逻辑(名学、辩学) [813] 数理逻辑(符号逻辑)(宜入O141) [814] 概率逻辑 815 哲理逻辑(非经典逻辑) 819 应用逻辑 82 伦理学(道德哲学) 0 总论 821 人生观、人生哲学 822 国家道德 823 家庭、婚姻道德 824 社会公德 825 个人修养 83 美学 0 总论 832 美学与社会生产 832 美学与现实社会生活 [835] 艺术美学(宜入J01) 84 心理学 0 总论 841 心理学研究方法 842 心理过程与心理实践 843 发生心理学 844 发展心理学(人类心理学) 845 生理心理学 846 变态心理学、病态心理学、超意识心理学 848 个性心理学、人格心理学 849 应用心理学 9 无神论、宗教 91 无神论 92 宗教 93 神话与原始宗教 94 佛教 95 道教 96 伊斯兰教(回教) 97 基督教 98 其他宗教 99 迷信术数C 社会科学C 社会科学总论 0 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论 1 社会科学现状、概况 2 机关、团体、会议 3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4 社会科学教育与普及 5 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51 丛书(汇刻书) 52 全集、选集 53 文集、会议录 54 年鉴、年刊 55 连续出版物、期刊 6 社会科学参考工具书 [7] "社会科学文献检索书(请查G33,Z88/89)" 8 统计学 81 统计方法 [82] 专类统计学(宜入有关学科) 83 世界各国统计资料 91 社会学 92 人口学 93 管理学 [94] 系统论(系统学、系统工程)(请查N94) 96 人才学D 政治、法律 0 政治理论 1/3 共产主义运动、共产党 1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2 中国共产党、共产主义青年团 3 各国共产党 4 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 5 世界政治 6 中国政治 7 各国政治 73 亚洲政治 74 非洲政治 75 欧洲政治 76 大洋州政治 77 美洲政治 8 外交、国际关系 9 法律E 军事 0 军事理论 1 世界军事 2 中国军事 3/7 各国军事 3 亚洲军事 4 非洲军事 5 欧洲军事 6 大洋州军事 7 美洲军事 8 战略、战术、战役 9 军事技术 99 军事地形学、军事地理学F 经济 0 政治经济学 1 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2 经济计划与管理 3 农业经济 4 工业经济 5 交通运输经济 6 有点经济 7 贸易经济 8 财政、金融G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0 文化理论 1 世界各国文化事业概况 11 世界军事 12 中国军事 13 亚洲军事 14 非洲军事 15 欧洲军事 16 大洋州军事 17 美洲军事 2 信息与知识传播 3 科学、科学研究 4 教育 4 教育 5 世界各国教育事业 6 各级教育 7 各类教育 8 体育H 语言、文字 0 语言学 1 汉语 2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 3 常用外国语 31 英语 32 法语 33 德语 34 西班牙语 35 俄语 36 日语 37 阿拉伯语 4/84 各语系语言 4 汉藏语系 5 阿尔泰语系(突厥-蒙古-通古斯语系) 61 南亚语系 62 南印语系(达罗毗荼语系、德拉维达语系) 63 南岛语系(马来亚-玻里尼西亚语系) 64 东北亚诸语系 65 伊比利亚-高加索语系 66 芬兰-乌戈尔语系 67 闪-含语系 7 印欧语系 81 非洲诸语系 83 美洲诸语系 84 大洋州诸语系 9 国际辅助语I 文学 0 文学理论 1 世界文学 2 中国文学 3/7 各国文学 3 亚洲文学 4 非洲文学 5 欧洲文学 6 大洋州文学 7 美洲文学 J 艺术 0 艺术理论 1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2 绘画 29 书法、篆刻 3 雕塑 4 摄影艺术 5 工艺美术 [59] 建筑艺术(请查TU-8) 6 音乐 7 舞蹈 8 戏剧艺术 9 电影、电视艺术 K 历史、地理 0 史学理论 1 世界史 2 中国史 3/7 各国史 3 亚洲史 4 非洲史 5 欧洲史 6 大洋州史 7 美洲史 81/83 传记 81 世界人物传记及传记研究与编写 82 中国人物传记 83 各国人物传记 85/88 文物考古 85 考古学 86 世界文物考古 87 中国文物考古 88 各国文物考古 89 风俗习惯 9 地理 N 自然科学 N 自然科学总论 0 自然科学理论与方法论 1 自然科学现状、概况 2 自然科学机关、团体、会议 3 自然科学研究方法 4 自然科学教育与普及 5 自然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6 自然科学参考工具书 [7] "自然科学文献检索工具书(请查G36,Z88/89)" 8 自然科学调查、考察 91 自然研究、自然历史 94 系统论(系统学、系统工程) [99] 情报学、情报工作(请查G35) O 数理科学和化学 1 数学 11 古典数学 12 初等数学 13 高等数学 14 数理逻辑、数学基础 15 代数、数论、组合理论 17 数学分析 18 几何、拓扑 19 整体分析、流形上分析 21 概率论、数理统计 22 运筹学 23 控制论、信息论(数学理论) 24 计算数学 29 应用数学 3 力学 31 理论力学(一般力学) 32 振动理论 33 连续介质力学(变形体力学) 34 固体力学 35 流体力学 369 物理力学 37 流变学 38 爆炸力学 39 应用力学 4 物理学 41 理论物理学 42 声学 43 光学 44 电磁学、电动力学 45 无线电物理学 46 真空电子学(电子物理学) 47 半导体物理学 48 固体物理学 51 低温物理学 52 高压与高温物理学 53 等离子体物理学 55 热学与物质分子运动论 56 分子物理学、高能物理学 59 应用物理学 6 化学 61 无机化学 62 有机化学 63 高分子化学(高聚物) 64 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 65 分析化学 69 应用化学 7 晶体学P 天文学、地球科学 1 天文学 2 测绘学 3 地球物理学 4 气象学 5 地质学 6 地质学(二) 7 海洋学 9 自然地理学Q 生物科学 1 普通生物学 2 细胞学 3 遗传学 4 生物学 5 生物化学 6 生物物理学 7 分子生物学 81 生物工程学 [89] 环境生物学(请查X17) 91 古生物学 93 微生物学 94 植物学 95 动物学 96 昆虫学 8 人类学R 医药、卫生 1 预防医学、卫生学 2 中国医学 3 基础医学 4 临床医学 5 内科学 6 外科学 71 妇产科学 72 儿科学 73 肿瘤学 74 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75 皮肤病学与性病学 76 耳鼻咽喉科学 77 眼科学 78 口腔科学 79 外国民族医学 8 特种医学 9 药学S 农业科学 1 农业基础科学 2 农业工程 3 农学(农艺学) 4 植物保护 5 农作物 6 园艺 7 林业 8 畜牧、兽医、狩猎、蚕、蜂 9 水产、渔业T 工业科学 TB 一般工业技术 1 工程基础科学 2 工程设计与测绘 3 工程材料学 [31] 金属材料(请查TG4) 32 非金属材料 33 复合材料 35 耐低温材料、耐高温材料 37 耐腐蚀材料 39 其他特种性能材料 4 工业通用技术与设备 41 爆破技术 42 密封技术 43 薄膜技术 44 粉末技术 48 包装工程 49 工厂、车间 5 声学工程 6 制冷工程 7 真空技术 8 摄影技术 9 计量学 TD 矿业工程 1 矿山地质与测量 2 矿山设计与建设 3 矿山压力与支护 4 矿山机械 5 矿山运输与设备 6 矿山电工 7 矿山安全与劳动保护 8 矿山开采 9 选矿 TE 石油、天然气工业 1 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 2 钻井工程 3 油气田开发与开采 5 海上油气田开发与开采 6 石油、天然气加工工业 8 石油、天然气存储与运输 9 石油机械设备与自动化 [99] 石油、天然气工业环境保护与综合利用(宜入X74) TF 金工业 0 一般性问题 1 冶金技术 3 冶金机械、冶金生产自动化 4 钢铁冶炼(黑色金属冶炼)(总论) 5 炼铁 6 铁合金冶炼 7 炼钢 79 其他黑色金属冶炼 8 有色金属冶炼 TG 金属学、金属工艺 1 金属学、热处理 2 铸造 3 金属压力加工 4 焊接、金属切割及粘接 5 金属切削加工及机床 7 刀具、磨料、磨具、夹具、模具、手工具 8 公差与技术测量及机械量仪 9 钳工工艺、装配工艺 TH 机械、仪表工艺 11 机械学(机械设计基础理论) 12 机械设计、计算与制图 13 机械零件及传动装置 14 机械制造用材料 16 机械制造工艺 17 运行与维修 18 机械工厂(车间) 2 起重运输机械 3 泵 4 气体压缩及输送机械 6 专用机械 7 仪器、仪表 TJ 武器工业 0 一般性问题 2 枪械 3 火炮 4 弹药、引信、火工品 5 爆破器材、烟火器材、火炸药 6 水中兵器 7 火箭、导弹 8 战车、战舰、战机、航天武器 9 核武器及其他特种武器与防护设备 TK 动力工业 0 一般性问题 1 热力工程、热机 2 蒸汽动力工程 3 热工测量和热工自动控制 4 内燃机工程 5 特殊热能及其利用 6 生物能及其利用 7 水能、水利机械 8 风能、风力机械 91 氢能及其利用 TL 原子能技术 1 基础理论 2 核燃料及其生产 3 核反应堆工程 4 各种核反应堆、核电厂 5 加速器 6 受控热核反应(聚变反应理论及实验装置) 7 辐射防护 8 粒子探测技术、辐射探测技术与核仪器仪表 91 核爆炸 92 放射性同位素的生产与制备 929 辐射源 93 放射性物质的包装、运输与贮存 94 放射性废物的管理与综合利用 99 原子能技术的应用 TM 电工技术 0 一般性问题 1 电工基础理论 2 电工材料 3 电机 4 变压器、变流器及电抗器 5 电器 6 发电、发电厂 7 输配电工程、电力网及电力系统 8 高电压技术 91 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 92 电气化、电能应用 93 电器测量技术及仪器 TN 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 0 一般性问题 1 真空电子技术 2 光电子技术、激光技术 3 半导体技术 4 微电子学、集成电路(IC) 6 电子元件、组件 7 基本电子电路 8 无线电、电信设备 91 通信 92 无线通信 93 广播 94 电视 95 雷达 96 无线电导航 97 电子对抗(干扰及抗干扰) [98] 无线电、电信测量技术及仪器(请查TM93) 99 无线电电子学的应用 TP 自动化技术、计算技术 1 自动化基础理论 11 自动化系统理论 13 自动化控制理论 14 自动信息理论 15 自动模拟理论(自动仿真理论) 17 开关电路理论 18 人工智能理论 2 自动化技术及设备 20 一般性问题 21 自动化元件、部件 23 自动化装置与设备 24 机器人技术 27 自动化系统理论 29 自动化技术在各方面的应用 3 计算技术、计算机 30 一般性问题 31 计算机软件 32 一般计算器和计算机 33 电子数字计算机(不连续作用电子计算机) 34 电子模拟计算机(连续作用电子计算机) 35 混合电子计算机 36 微型计算机 38 其他计算机 39 计算机的应用 6 射流技术(流控技术) 60 一般性问题 61 射流元件 62 射流附件 63 检测发信装置 64 执行机构 65 动力源 66 射流控制线路 67 射流自动控制系统 69 射流技术的应用 7 遥感技术 70 一般性问题 72 遥感方式 73 探测仪器及系统 75 遥感图象的解译、识别与处理 79 遥感技术的应用 8 远动技术 80 一般性问题 [81] 元件、部件(宜入TP21) 83 远动化装置 84 信道 87 远动化系统 89 远动化技术在各方面的应用 TQ 化学工业 0 一般性问题 1 基础理论 2 化工过程(物理过程及物理化学过程) 3 化学反应过程 4 化工原料、辅助物料 5 化工机械与设备 6 化工生产过程、最后处理及包装 7 化工产品与副产品 8 化工厂 [09] 化学工业废物的处理与综合利用(宜入X78) 11 基本无机化学工业 110 一般性问题 111 无机酸类生产 113 氨和铵盐工业 114 氯碱工业 115 无机盐工业 116 工业气体 117 特种气体 118 无机过酸及过酸盐 12 非金属元素及其无机化合物化学工业 13 金属元素的无机化合物化学工业 15 电化学工业 16 电热工业、高温制品工业 17 硅酸盐工业 2 基本有机化学工业 31 高分子化合物工业(高聚物工业) 32 合成树脂与塑料工业 33 橡胶工业 34 化学纤维工业 35 纤维素质的化学加工工业 41 溶剂与增塑剂的生产 42 试剂与纯化学品的生产 43 胶粘剂工业 44 化学肥料工业 45 农药工业 46 制药化学工业 51 燃料化学工业 52 炼焦化学工业 53 煤化学及煤的加工利用 54 煤炭汽化工业 55 燃料照明工业 56 爆炸物工业、火柴工业 57 感光材料工业 58 磁性记录材料工业 61 染料及中间体工业 62 颜料工业 63 涂料工业 64 油脂和蜡的化学加工工业、肥皂工业 65 香料及化妆品工业 9 其他化学工业 TS 轻工业、手工业 0 一般性问题 1 纺织工业、染整工业 2 食品工业 3 制盐工业 4 烟草工业 5 皮革工业 6 木材加工工业、家具制造工业 7 造纸工业 8 印刷工业 91 五金制品工业 93 工艺美术制造工业 94 服装工业、制鞋工业 95 其他轻工业、手工业 97 生活供应技术 TU 建筑科学 1 建筑基础科学 19 建筑勘测 2 建筑设计 3 建筑结构 4 土力学、地基基础工程 5 建筑材料 6 建筑施工机械和设备 7 建筑施工 8 房屋建筑设备 9 地下建筑 7 高层建筑 98 区域规划、城镇规划 99 市政工程 TV 水利工程 1 水利工程基础课学 21 水资料调查与水利规划 22 水工勘测、设计 3 水工结构 4 水工材料 5 水利工程施工 6 水利枢纽、水工建筑物 7 水能力用、水电站工程 8 治河工程与防洪工程 [91] 运渠(运河、渠道)工程(宜入U61) [02] 港湾工程(宜入U65) [93] 农田水利工程(宜入S27)U 交通运输 1 综合运输 2 铁路运输 4 公路运输 41 道路工程 44 桥涵工程 45 隧道工程 46 汽车工程 461 汽车理论 462 整车设计与计算 463 汽车结构部件 464 汽车发动机 465 汽车材料 466 汽车制造工艺 467 汽车实验 468 汽车制造厂 469 各种用途汽车 471 汽车驾驶与使用 472 汽车保养与修理 473 汽车用燃料、润滑料 48 其他道路运输工具 49 交通工程与公路运输技术管理 6 水路运输 [8] 航空运输V 航空、航天 1 航空、航天技术的研究与探索 11 航空、航天的发展与空间探索 19 航空、航天的应用 2 航空 21 基础理论及实验 22 飞机构造与设计 23 航空发动机(推进系统) 24 航空仪表、设备、控制与导航 25 航空用材料 26 航空制造工艺 27 各类型航天器 31 航空用燃料及润滑剂 32 航空飞行术 35 航空港(站)、机场及技术管理 37 航空系统工程 4 航天(宇宙航行) 41 基础理论及实验 42 火箭、航天器构造(总体) 43 推进系统(发动机、推进器) 44 仪表、设备、制导与控制 [45] 航天用材料(请查V25) 46 制造工艺 47 航天器及其运载工具 51 航天用燃料(推进剂)及润滑剂 52 航天术 55 地面设备、试验场、发射场、航天基地 57 航天系统工程 [7] 航空、航天医学(宜入R85)X 环境科学 1 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2 环境综合研究 3 环境保护管理 4 灾害及其防治 5 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7 三废处理与综合利用 8 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 9 劳动保护科学(安全科学)Z 综合性图书Z 综合性图书 1 丛书 2 百科全书、类书 3 辞典 4 论文集、全集、选集、杂著 5 年鉴、年刊 6 期刊、连续性出版物 8 图书目录、文摘、索引

【印刷术是中国1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开始于隋朝的雕版印刷,经宋仁宗时代的毕升发展、完善,产生了活字印刷,并由蒙古人传至了欧洲,所以后人称毕升为印刷术的始祖。中国的印刷术是人类近代文明的先导,为知识的广泛传播、交流创造了条件。印刷术先后传到朝鲜,日本,中亚,西亚和欧洲】。

北宋仁宗庆历元年至八年间,即公无1041-1048年间,一位名叫毕升的普通劳动者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据沈括的《梦溪笔谈》一书中记载,毕升的活字印刷术可以分为三个主要步骤:首先要在胶泥制成的小方块上刻好一个个的单字,放在火上烧硬,变成陶活字。平时将这些陶活字装入纸袋,按照字音韵母的次序排列在木格里。其次,依照稿本拣出所需要的陶活字,排在一块铁版上,字下放一层脂蜡和纸灰,放到火上烘烤,脂腊熔化后,再用另一块铁版在上面压一压,使字面平整,待铁版冷却,_所排的字就固定在铁版上,这就是排版。最后一个步骤就是施墨印刷。印刷完毕,将铁版重新放到火上烧,脂蜡一化,便可将活字拣出来,再放回纸袋中,排到木格里,以备再用。 沈括比毕升小十几岁,是同时代的人,而且毕升制造的陶活字后来归沈括的侄子所有,因此,沈括《梦溪笔谈》中关于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记载是翔实可信的。 然而,一些欧洲人曾经把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归功于谷腾堡。谷腾堡是西德人。他发明铅活字印刷术,大约是公元1440-1448年间的事,比毕升发明陶活字印刷术整整晚了400年。 活字印刷术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是中国对世界文化的重大贡献。 象任何发明创造一样,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是有它的社会需要、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的。中国社会进步到北宋时期,由于经济的发展、商业的繁荣和文化的兴盛,都需要迅速地大量地传播信息。活字印刷术正是为解决这个社会需要所提出的问题而产生的。印刷术必须用纸和墨。中国早在汉代就发明了纸和油烟、松烟两种墨。纸和墨的发明为活字印刷术的诞生奠定了物质基础。战国秦汉以来出现的印章和拓碑等复制文字、图画的方法又为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提供了技术条件。 顾名思义,印刷术的“印”字,本身就含有印章和印刷两种意思;“刷”字,是拓碑施墨这道工序的名称。从印刷术的命名中已经透露出它跟印章、拓碑的血缘关系。印章和拓碑是活字印刷术的两个渊源。 早在公元前4世纪,即战国时期,私人印章就已经很流行了。那时称为“玺”。秦始皇灭六国,得楚和氏璧,凿国玺,“玺”字从此被封建帝王所垄断。皇帝的印章才得称玺,一般人的玺只好称印称章。汉代印章盛行。起初的印章多是凹入的阴文,用于封泥之上,后来纸张流行,封泥逐渐失去效用,水印起而代之,凸起的阳文多起来。印章创造了从反刻的文字取得正字的方法,阳文印章提供了一种从阳文反写的文字取得阳文正写的文字的复制技术。 印章的面积本来很小,只能容纳姓名或官爵等几个文字。东晋时期,道教兴起。道教的一派注重符录。他们在桃木枣木上刻文字较长的符咒,从而扩大了印章的面积。据晋代葛洪的《抱朴子》一书中记载,道家有一种刻着120个字的复印。可见当时已经能够用盖印的方法复制一篇短文了。这实际上就是雕版印刷术的先驱。 拓碑是印刷术的另一个渊源。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当时儒家典籍全凭经师口授,学生笔录。因此,不同的经师传授同一典籍也难免会有差异。汉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政府立石将重要的儒家经典全部刻在上面,作为校正经书的标准本。为了免除从石刻上抄录经书的劳动,大约在公元4世纪左右,人们发明了拓碑的方法。拓碑的方法很简便。把一张坚韧的薄纸浸湿后敷在石碑上,再蒙上一张吸水的厚纸,用毛刷轻敲,到纸陷入碑上刻字的凹穴时为止,然后揭去外面的厚纸,用棉絮或丝絮拍子,蘸着墨汁,轻轻地均匀地往薄纸上刷拍,等薄纸干后揭下来,便是白字黑地的搨本。这种拓碑的方法,跟雕板印刷的性质相同,所不同的是,碑帖的文字是内凹的阴文,而雕板印刷的文字是外凸的阳文。石碑上的文字是阴文正写。拓碑提供了从阴文正字取得正写文字的复制技术。后来,人们又把石碑上的文字刻在木板上,再从而传拓。唐代大诗人杜甫在诗中曾说:“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这和雕板印刷已经所差无几了。 在唐代,印章与拓碑两种方法逐渐发展合流,从而出现了雕板印刷术。唐穆宗长庆四年十二月十日,即公元825年1月2日,诗人元稹为白居易《长庆集》作序,说到当时杨州和越州一带处处有人将白居易和他自己的诗“缮写模勒”,在街上售卖或用来换茶酒。“模勒”就是刊刻。这是现存文献中有关雕板印刷术的最早记载。公元836年,唐文宗根据东川节度使冯宿的报告,下令禁止各道私置日历版。冯宿在他的报告中说:“每年中央司天台还没奏请颁布新历书的时候,民间私印的历书已飞满天下。”可见当时民间从事雕板印刷业的人是很多的。1900年在甘肃敦煌县千佛洞发现的藏书中有一卷雕板印刷的《金刚经》,其末尾题着“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玠为二亲敬造”一行字。咸通九年,即公元868年。这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有确切日期的最早的印刷品。这书的形式是卷子,长约1丈6尺,由7个印张粘接而成。最前面是一幅扉画,画的是释迦牟尼在只树给孤独园说法的情景。其余印的是《金刚经》全文。这个卷子图文都非常精美,雕刻的刀法细腻,浑朴凝重,说明当时刊刻印刷的技术都达到了相当纯熟的程度。 随着印刷品种和数量的急剧增长,每印一种书就要雕刻一回板,耗费的人力物力相当可观。于是,就向人们提出寻求一种更简便、更经济的印刷技术。至迟到唐代后期,已经有了用单个佛象印连续重复印制的千佛象手卷。过去英、法、德、日等国家的考古队在中国新疆各地曾发现过大量的这种千佛像手卷。英国博物馆藏有一幅这样的手卷,全长17英尺,约合5.18米,上面印着468个佛像。另外,在雕板过程中,刻错字是难以避免的。如果刻错一个字就废掉一块板太可惜、太浪费了。聪明的工匠们想出一个补救的办法,就是用凿子将错字挖掉,再用一块同样大的木块刻好字补上。这些都为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提供了经验、借鉴。由此可见,虽然活字印刷术是毕升个人的发明创造,但这里面确实凝聚着前朝历代很多劳动者的智慧。 印刷术的发明 自从有了纸以后,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读书的人多起来了,对书籍的需要量也大大增加了。 晋朝初年,官府有书二万九千九百四十五卷。南北朝时候,梁元帝在江陵有书籍七万多卷、隋朝嘉则殿中藏书有三十七万卷,这是我国古代国家图书馆最高的藏书记录。 除了官府藏书,私人藏书也越来越多。比如晋朝郭太,有书五千卷;张华搬家的时候,单是搬运书籍,就用了三十辆车子。 印刷术发明以前,只有官府和郭太、张华那样的富人才能有这么多的藏书,一般人要得到一两本书也很不容易,因为那时的书都是手抄本。要抄这么多的手抄本,得花费多少人力呀!这种情况如果不改变,怎么能够满足社会上的需要呢? 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情况:一项科学发明,只要社会上迫切需要它,同时又有产生它的物质条件,那么,它就会很诀出现的。雕版印刷术的出现就是这样。 在雕版印刷术出现以前,社会上已经广泛应用印章和拓碑。 印章有阳文和阴文两种,阳文刻的字是凸出来的,阴文刻的字是凹进去的。“如果使用阳文印章,印到纸上就是白底黑字,非常醒目。但是印章一般比较小,印出来的字数毕竟有限。 刻碑一般用阴文,拓出来的是黑底白字,不够醒目。而且拓碑的过程比较复杂,用来印制书籍也不方便。但是,拓碑有一个很大的好处,那就是石碑面积比较大,一次可以拓印许多字。 如果截长补短,把拓碑和印章的各自特点结合起来呢?情况当然就不一样了。 我国劳动人民在拓碑和印章这两种方法的启发下,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雕版印刷的方法是这样的:把木材锯成一块块木板,把要印的字写在薄纸上,反贴在木板上,再根据每个字的笔划,用刀一笔一笔雕刻成阳文,使每个字的笔划突出在板上。木板雕好以后,就可以印书了。印书的时候,先用一把刷子蘸了墨,在雕好的板上刷一下,接着,用自纸复在板上,另外拿一把干净的刷子在纸背上轻轻刷一下,把纸拿下来,一页书就印好了。一页一页印好以后,装订成册,一本书也就成功了。这种印刷方法,是在木板上雕好字再印的,所以大家称它为“雕版印刷”。 我国的雕版印刷是在什么时候发明的呢?对这个问题,历史学家还没有统一的意见,但多数人认为是在唐朝时候发明的。 在隋末唐初,由于大规模的农民大起义,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文化事业也跟着繁荣起来,客观上产生雕版印刷的迫切需要。 根据明朝时候邵经邦《弘简录》一书的记载:唐太宗的皇后长孙氏收集封建社会中妇女典型人物的故 事。编写了一木叫《女则》的书。贞观十年土长孙皇后死了,宫中有人把这本书送到唐太宗那里。唐太宗看到之后,下令用雕版印刷把它印出来。 贞观十年是公元六三六年。《女则》的印行年代可能就是这一年,也可能稍后一些。这是我国文献资料中提到的最早的刻本。从这个资料来分析。可能当时民间已经开始用雕版印刷来印行书籍了,所以唐太宗才想到把《女则》印出来。雕版印刷发明的年代,一定要比《女则》出版的年代更早。 到了九世纪的时候,我国用雕版印刷来印书已经相当普遍了。 唐朝时候,有个杰出的诗人叫白居易。他把自己写的诗编成了一部诗集——《白氏长庆集》长庆四年十二月十日(公元八二五年一月二日),白居易的朋友元稹给《白氏长庆集》写了一篇序文,序文中说:当时人们白居易的诗“缮写模勒”,在街上贩卖,到处都是这样。 从前人们把刻石称为“模勒”,到了唐代,也就把雕版称为”模勒“了。这里的“模勒”两字就是雕版印刷的意思。 《旧唐书》还有这样一条记载,大和九年(公元八三五年)十二月,唐文宗下令各地,不得私自雕版印刷历书。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根据另外一些古书的记载情况是这样:当时剑南、两川和淮南道的人民。都用雕版印刷历书,在街上出卖。每年,管历法的司天台还没有奏请颁发新历,老百姓印的新历却已到处都是了。颁布历法是封建帝王的特权,东川节度使冯宿为了维护朝廷的威信,就奏请禁止私人出版历书。历书关系到农业生产,农民非常需要,一道命令怎么禁得了呢?虽然唐文宗下了这道命令,民间刻印的历书仍旧到处风行。就是在同一个地区,民间印刷历书的也不止一家。 黄巢起义的时候,唐僖宗慌慌张张逃到了四川。皇帝也逃跑了,当然没有人来管理禁印历书的事了。因此,江东地方的人民就自己编印了历书出卖。唐僖宗中和元年(公元八八一年),有两个人印的历书,在月大月小上差了一天,发生了争执。一个地方官知道了,就说:“大家都是同行做生意,相差一天半天又有什么关系呢?”历书怎么可以差一天呢?那个地方官的说法真叫人笑掉了牙。这件事情却告诉我们,单是江东地方,就起码有两家以上印刷历书。 当时跟着唐僖宗逃到四川的柳毗在他的《家训》的序里也说,他在成都的书店里看到好多关于阴阳、杂记、占梦等方面的书籍。这些书大多是雕版印刷的。可见当时成都的印刷业比较发达,不但印历书,还印其他各种书籍了。 唐朝刻印的书籍,现在保存下来只有一部咸通九年刻印的《金刚经》。 咸通九年是公元八六八年,离开现在已经一千多年了。这一千多年前的印刷品,是怎样保存下来的呢?这里还有一段故事。 甘肃省墩煌东南有坐鸣沙山,早在晋朝的时候,有一些佛教徒在这里开了山洞,雕刻佛像,建筑寺庙。山洞不断增加,佛像也跟着增多,人们就把这里称为“千佛洞”。一九零零年,有一个王道士在修理洞窟的时候,无意中发现了一个密闭的暗室,打开一看,里面堆满了一捆捆纸卷,其中有相当多的纸卷是唐代抄写的书籍,还有一卷是唐代刻印的《金刚经》。 这部《金刚经》长约一丈六尺,高约一尺,是由七个印张粘连而成的卷子。卷首有一幅画,上面画着释迦牟尼对他的弟子说法的神话故事,神态生动,后面是《金刚经》的全文。卷未有一行文字,说明是咸通九年刻印的。 这本书是世界上现存的最早的雕板印刷书籍。图画也是雕刻在一块整版上的,也许是世界上最早的版画。 到了五代时候,有个封建官僚叫冯道。他在短短的五个朝代中做过四个朝代的大官,是个卑鄙无耻的家伙。他看到江苏、四川等地人民贩卖的印本书籍,各种各样都有,单单没有儒家经典,就在后唐长兴三年向皇帝建议雕版印刷儒家经典。 当时共印九种经书,经历了四个朝代,直到后周广顺三年,先后花了二十二年的时间,才全部刻成。 因为这次刻书影响比较大,后来竟有人认为印刷术是五代时候冯道发明的,这当然是错误的。 到了宋朝时侯,印刷业更加发达起来,全国各地到处都刻书。北宋初年,成都印《大藏经》,刻板十三万块;北宋政府的中央教育机构——国子监,印经史方面的书籍,刻板十多万块。从这两个数字,可以看出当时印刷业规模之大。宋朝雕板印刷的书籍,现在知道的就有七百多种,而且字体整齐朴素,美观大方,后来一直为我国人民所诊视。 宋朝的雕版印刷,一般多用木板刻字,但也有人用铜板雕刻。上海博物馆收藏有北宋“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刷广告所用的铜版,可见当时也掌握了雕刻铜版的技术。 说起印制书籍,雕版印刷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创造。一种书,只雕一回木板,就可以印很多部,比用手写不知要快多少倍了。 可是用这种方法,印一种书就得雕一回木板,费的人工仍旧很多,无法迅速地、大量地印刷书籍,有些书字数很多,常常要雕好多年才能雕好,万一这部书印了一次不再重印,那未,雕得好好的木板就完全没用了。 有什么办法改进呢? 到了十一世纪中叶(宋仁宗庆历年间),我国有个发明家叫毕升,终于发明了一种更进步的印刷方法——活字印刷术,把我国的印刷技术大大提高了一步。 毕升用胶泥做成一个一个四方长柱体,一面刻上单字,再用火烧硬,这就是一个一个的活字。印书的时候,先予备好一块铁板,铁板上面放上松香和蜡之类的东西,铁板四周围着一个铁框,在铁框内密密地排满活字,满一铁框为一版,再用火在铁板底下烤,使松香和蜡等熔化。另外用一块平板在排好的活字上面压一压,把字压平,一块活字版就排好了。它同雕版一样,只要在字上涂墨,就可以印刷了。 为了提高效率,他准备了两块铁板,组织两个人同时工作,一块板印刷,另一块板排字;等第一块板印完,第二块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铁板互相交替着用,印得很快。 毕升把每个单字都刻好几个;常用字刻二十多个碰到没有予备的冷僻生字,就临时雕刻,用火一烧就成了,非常方便。印过以后,把铁板再放在火上烧热,使松香和蜡等熔化,把活字拆下来,下一次还能使用。 这就是最早发明的活字印刷术。这种胶泥活字,称为泥活字,毕升发明的印书方法二和今天的比起来,虽然很原始,但是活字印刷术的三个主要步骤一制造活字、排版和印刷,都已经具备。所以,毕升在印刷方面的贡献是非常了不起的。北宋时期的著名科学家沈括在他所著的《梦溪笔谈》里,专门记载了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 毕升发明活字印刷以后,朝鲜人民又开始用泥活字等方法印书,后来又采用木活字印书。到了十三世纪,他们首先发明用铜活字印书。我国使用铜活字印书比朝鲜稍晚。朝鲜人民还创造了铅活字、铁活字等。

敦煌吐鲁番医药文献新辑校pdf

1《中晚唐的估法与钱币》,《社会科学》5卷11期,1949年。2《论朔方军》,《周叔弢先生六十生日纪念论文集》,1950年3《专制主义在唐代行会制度上的表现》,《光明日报》1956年2月16日4《初级中学课本中国历史第一册试教工作里的一些经验》,《历史教学》1956年6月5《介绍初级中学课本中国历史第一册》,《历史教学》 1956年7月 46《从西晋到唐劳动人民徭役负担的减轻》,《光明日报》1956年8月30日7《初级中学课本中国历史第二册的基本线索和重点》,《历史教学》1957年3月8《关于唐朝法律的几个问题》,《历史教学》1957年4月9《敦煌唐代差科簿考释》,《历史研究》1957年12期。10《<唐律>所载“同居有罪相为隐”一语如何理解》,《历史教学》1962年3月11《论魏徵》,《学术通讯》1962年3期,37-42页12《关于唐律疏议中三条律疏的修改》,《文史》8辑,1980年13《唐田令研究——从田令和敦煌文书看唐代土地制度中的几个问题》,《纪念陈垣诞辰百周年史学论文集》,1981年14《试论唐前期布的货币职能》,《中华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1981年15《介绍敦煌文书西魏大统十三年记帐户籍残卷》,《历史论丛》2,1981年16《唐天宝差科簿研究——兼论唐代色役制度和其他问题》,《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1982年17《唐代土贡资料系年――唐代土贡研究之一》,《北京大学学报》,1982年4期。18《试论勾官――唐代官制研究之一》,《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2辑,1983年19《试论唐代丝纺织业的地区分布》,《魏晋隋唐史论集》2卷,1983年20《七十年来我国敦煌研究文献目录》,《丝路访古》,1982年21《吐鲁番出土范德达告身校释》,《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2辑,1983年22《敦煌吐鲁番文书与唐史研究》,《文史知识》1985年6期23《论唐代前期行政管理的较高效率与法制的关系》,《北京大学学报》1985年3期24《关于唐代均田制中给田问题的检讨——读大谷欠田退田给田文书》, 《中国史研究》1986年1期25《唐代的小自耕农和租佃制及其他》,《中华文史论丛》1986年4期26《敦煌写本唐开元水部式校释》,《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3辑 1986年27《略谈陈寅恪先生的治史方法》,《清华大学学报》1986年1期28《再论唐代勾检制—唐代官制研究之二》,《北京大学学报》1986年2期29《敦煌吐鲁番文书中有关唐勾检制资料试析》,《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4辑 1987年30《论唐代的均田制》,《北京大学学报》1987年2期31《论韦皋在唐和吐蕃、南诏关系中的作用》,《北京大学学报》1988年2期32《关于唐代后期方镇官制新史料考释》,《纪念陈寅恪先生诞辰百年学术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33《武则天长安二年西州括田括户中官府勘田支书考释》,《出土文献研究续集》 1989年34《关于唐代门荫制的一些史料校释》,《郑天挺纪念论文集》 1990年35《伯三三四八背文书研究》,《敦煌吐鲁番学研究论文集》 1990年36《关于唐代流外官两点意见——唐流外官制研究之二》,《北京大学学报》1990年2期37《读吐鲁番文书札记二则》,《中国文化》4卷? 1991年38《吐鲁番出土唐代天宝四载十——十二月交河郡财务案残卷考释》,《北京大学学报》1991年5期40《读吐鲁番出土唐代军事文书札记》,《纪念李埏教授从事学术活动五十周年史学论文集》 1992年41《通典载唐开元二十五年官品令流外官制校释》,《文史》35辑 1992年42《杨隋氏族问题述要》,《季羡林教授八十华诞纪念论文集》 1992年43《吐鲁番出土唐西州某县事目文书研究》,《国学研究》1卷 1993年44《论敦煌吐鲁番出土唐代官府文书中“者”字的性质和作用》,《九州学刊》5卷4期 1993年45《读吐鲁番文书札记》,《北京大学学报》1994年1期46《唐灭高昌及西州庭州考论》,《北大史学》2 1994年47《试论唐代前期的河西节度使》,《国学研究》2卷1994年48《敦煌吐鲁番出土唐官府文书缝背表记事押署钤印问题初探》,《文史》40辑 1994年49《学习柳如是别传的一点体会――柳如是的民族气节》,《柳如是别传与国学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50《陈寅恪史学的渊源和史学思想述略稿——斯文自有千秋业》,《学人》10辑1996年51《读〈陈寅恪读书札记·旧唐书新唐书之部〉》,《学人》2辑 1996年52《论唐代前期幽州节度》,《学人》11辑 1997年53《从陈寅恪读两唐书札记看他的史学》,《中国文化研究》1997年4期54《论唐代前期的陇右节度》,《国学研究》4卷 1997年55《宋本大唐六典说明》,《一九一一――一九八四影印善本书序跋集录》,中华书局,1995年56《简述陈寅恪先生之学》,《学人》13辑,1998年57《陈寅恪“读书不肯为人忙”述义》,《学人》14辑,1998年58《试论唐太宗对敕勒族的政治军事政策》,《北大史学》6卷,1999年59《敦煌文书与唐史研究》,《文物》2000年8期60《陈寅恪先生对华夏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重要贡献述略稿》,《学术研究》2000年12期61《关于敦煌文书研究的两点意见》,《东方》2000年7期62《关于读资治通鉴的一些意见》,《文史知识》2002年1期63《述陈寅恪先生〈论韩愈〉之作的重大意义》,《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3期64《学习〈唐代政治史述略论稿〉的一些体会》,《书品》2003年4期65《唐人小说红线的历史背景》,《文史知识》2004年2期,100-103页66《唐人小说虬髯客与唐史研究》,《文史知识》2006年6期,74-76页67《论李靖》,《仰止集――王玉哲先生纪念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55-66页68《读《唐六典》的一些体会》,《文史知识》2009年1期

在这找比较难。还是想想别的办法。不好意思我帮不到您。春节快乐

敦煌吐鲁番文献

《敦煌遗书汉文纪年卷编年》,长春出版社,1990年《敦煌图案》,二人合著,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4年 唐开元二十四年歧州县县尉判集研究《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一集,中华书局、1982年吐谷浑之路 《北京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吐鲁番地区发现的联珠纹织物《纪念北京大学考古专业三十周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0年敦煌莫高窟六世纪末至九世纪中叶的装饰图案《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五集、北大出版社、佛国莲花、佛光、庄严宝相花、菩萨装、宝盖《南海》117、123、131、138、152。

敦煌文化艺术又称莫高窟文化艺术,被称为东方世界的艺术博物馆。它保存了公元四世纪到十世纪的洞窟735个,彩塑三千余身,壁画45000平方米,唐宋木构建筑五座。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这里成立了敦煌文物研究所(后改为敦煌艺术研究所),开始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保护、研究工作。 敦煌,一个神圣的名字。敦煌是多种文化融汇与撞击的交叉点,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文化在这里相遇。敦煌是艺术的殿堂。那些公元4至11世纪的壁画与雕塑,带给人们极具震撼力的艺术感受。敦煌又是文献的宝库。在这数以万计的赤轴黄卷中,蕴藏着丰富的文献资源,汉文、古藏文、回鹘文、于阗文、龟兹文、粟 特文、梵文,文种繁多;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宗教、文学、民族、民俗、语言、历史、科技等广泛领域。1900年农历5月26日,一个值得记住的日子,在敦煌莫高窟发现了这个藏经洞,那些古代文献赫然堆满整个窟室。由此,产生了一门世界性的学科--"敦煌学"。 1910年,敦煌藏经洞劫余文献运藏京师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前身)。而今,藏经洞发现已经整整一百年了,中国国家图书馆作为世界上收藏敦煌遗书最多的单位,以其丰富的馆藏,为敦煌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国家图书馆和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举办的纪念敦煌藏经洞发现一百周年专题文献展览,旨在揭示敦煌遗书的流散历史,展示敦煌遗书的风采及内涵,介绍敦煌遗书的保护与研究现状。这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推动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促进敦煌学的研究;对于有效保护和充分利用敦煌文化遗产,带动我国西部地区文化事业发展,以及激发社会公众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敦煌是全人类的敦煌。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

著作《仓石武四郎中国留学记》,荣新江、朱玉麒辑注,中华书局,2002年4月。《西域水道记(外二种)》,[清]徐松著,朱玉麒整理,中华书局,2005年7月。《中国文学与地域风情》,薛天纬、朱玉麒主编,学苑出版社,2005年《西域文史》第一~四辑,朱玉麒主编,科学出版社,2006~2009年论文《“喜雨”别解》,《文教资料》1992年第2期《道藏所见唐刺史考》,《南京师大学报》1992年第4期《登科记考补遗、订正》,《文献》1994年第3期《唐代道教人物三考》,《中国道教》1995年第2期《西方新史学观照中的史记范型》,《南京师大学报》1997年第1期《元代党项羌作家余阙生平及创作初探》,《民族文学研究》1997年第1期《道藏所见李白资料汇辑考辨》,《文教资料》1997年第1、2期《李白贞义女碑考辨》,《中国李白研究》1995-1996年集,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年《张说诗文重出误收考》,《文教资料》2000年第3期《小说前史时期的叙事因素:以桃花源记为中心》,《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论南宋后期词人的布衣化倾向》,《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唐两京城坊考增补质疑》,《书品》2000年第6期《脱靴的高力士:一个文学配角的形成史》,《唐研究》第七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宋蜀刻本张说之文集流传考》,《文献》2002年第2期《戏曲作品中的李白形象研究》,《河南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李白题材的小说作品叙论》,《明清小说研究》2002年第3期《张燕公集的阁本与殿本》,《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七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唐代长安建筑园林及其文学表现》,《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隋唐文学人物与长安坊里空间》,《唐研究》第九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西域水道记:稿本、刻本、校补本》,《中外关系史:新史料与新问题》,科学出版社2004年《西域水道记稿本研究》,《文献》2004年第1期《徐松及其西域著作研究述评》,《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汉唐西域纪功碑考述》,《文史》2005年第4辑《唐宋都城小说的地理空间变迁》,《唐研究》第十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徐松遣戍伊犁时期的生活考述》,《西域研究》2006年第1期《唐代诗人的南贬与屈贾偶像的树立》,《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窥园图记题跋》,《文献》2006年第2期《春山秋恨有谁知》,《读书》2006年第5期《清代西域地理文献中的吐鲁番:以西域水道记为中心》,《吐鲁番学新论》,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新疆识略成书考论》,《西域文史》第一辑,科学出版社,2006年《新出吐鲁番文献中的古诗习字残片研究》,《文物》2007年第2期(与李肖合作)《新出吐鲁番文书论语古注与孝经义写本研究》,《敦煌吐鲁番学研究》第十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行程日记作者及相关人事考》,《文献》2008年第4期《长安都市空间与唐人小说的场景还原》,《光明日报》2009年4月21日第12版《徐松手札辑笺》,《文献》2009年第3期(与魏春艳合作)《吐鲁番文书中的汉文文学资料叙录》,《吐鲁番学研究》2009年第2期《徐松与道光朝京师学坛的西北史地研究》,《西域文史》第四辑,科学出版社,2009年《西域水道记版刻年代再考》,《西域研究》2010年第3期《西北史地学背景下的徐松与邓廷桢、林则徐交谊》,《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清代西域流人与早期敦煌学研究:以徐松与西域水道记为中心》,《敦煌研究》2010年第5期《伊犁将军松筠研究二题》,《张广达先生八十华诞祝寿论文集》,编辑委员会编,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2010年9月。《思想与思想史的资源:魏源致徐松三札考论》,《西域历史语言研究集刊》第四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年9月。《张说诗集明代版本传承考》,《唐代文学研究》第十三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343—365页。《徐松诗文辑佚》,《汉学研究学刊》创刊号,吉隆坡:马来亚大学中文系,2010年10月。《中古时期吐鲁番地区汉文文学的传播与接受:以吐鲁番出土文书为中心》,《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

  • 索引序列
  • 敦煌吐鲁番医药文献新辑校印刷工艺
  • 敦煌吐鲁番医药文献新辑校
  • 敦煌吐鲁番医药文献新辑校装订印刷方式
  • 敦煌吐鲁番医药文献新辑校pdf
  • 敦煌吐鲁番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