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地质学论文参考文献

地质学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地质学论文参考文献

自然地理学,地貌学,还有中国期刊网

刚刚学到《现代地貌学》,老师说:天坑是一种岩溶地貌。要研究天坑,我认为要先了解天坑的形成原因,而天坑的形成原因里是有关于地质学的一些知识,比如天坑形成过程中的岩石性质,硬度,化学成分变化情况等,可以从这些方面展开考虑。网上有视频可以搜索到一些关于天坑的例子,可以借鉴一下。

地质论文参考文献

若引用网站上的文章,也就是引用电子文献,方法如下:一、参考文献的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版或获得地址,发表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二、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主要有以下几类:[J/OL]:网上期刊,[EB/OL]:网上电子公告,[M/CD]:光盘图书,[DB/OL]:网上数据库,[DB/MT]:磁带数据库。三、举例如下:[12]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EB/OL][8]万锦中国大学学报文摘(1983-1993)英文版[DB/CD]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引用网站上的文章,参考文献的书写方式:序号主要责任者题名:其他题名信息[电子文献/载体类型标志]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更新或修改日期)[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例如:[12]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EB/OL][8]万锦中国大学学报文摘(1983-1993)英文版[DB/CD]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扩展资料:书写技巧把光标放在引用参考文献的地方,在菜单栏上选“插入|脚注和尾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尾注”,点击“选项”按钮修改编号格式为阿拉伯数字,位置为“文档结尾”,确定后Word就在光标的地方插入了参考文献的编号,并自动跳到文档尾部相应编号处请你键入参考文献的说明。在这里按参考文献著录表的格式添加相应文献。参考文献标注要求用中括号把编号括起来。在文档中需要多次引用同一文献时,在第一次引用此文献时需要制作尾注,再次引用此文献时点“插入|交叉引用”,“引用类型”选“尾注”,引用内容为“尾注编号(带格式)”,然后选择相应的文献,插入即可。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参考文献

电子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11] 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EB/OL] -html,1998-08-16/1998-10-­

引用网站上的文章,参考文献的书写方式:序号主要责任者题名:其他题名信息[电子文献/载体类型标志]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更新或修改日期)[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例如:[1]  萧钰出版业信息化迈入快车道[EB/OL](2001-12-19)[2002-04-15]http://adercom/news/20011219/根据《GB/T 7714—2005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可知:参考文献标注:参考文献是为撰写论文而引用的有关文献的信息资源。参考文献采用实引方式,即在文中用上角标(序号[1]、[2]…)标注,并与文末参考文献表列示的参考文献的序号及出处等信息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1同一文献被多次引用时的著录问题及处理国家标准GB/T7714-2005(代替GB/T7714-1987)规定,同一文献在文中被引用多次,只编1个首次引用的序号(正文中引文页码或起止页码放在“[ ]”外,与“[ ]”同为上标。示例:“张某某[4]15-17……”“张某某[4]55……”“张某某[4]70-75……”,文后的参考文献表中不再重复著录页码。2同一处引用多篇文章时的标注问题及处理同一处引用多篇文献时,只须将各篇文献的序号在方括号内全部列出,各序号间用“,”。如遇连续序号,可“-”标注起止序号。示例:引用多篇文献裴伟[570,583]提出……;莫拉德对稳定区的节理模式的研究[255-256]。还有一种类似此种情况的,文中同时列出多个作者,作者之间用顿号隔开,对其标注时,就在其列出的每个作者上方用标号注明,如张三[1]、李四[2]、王五[3],标号要尽可能地靠近引文处。示例:此外,各类反思文章也比较多,其中比较在代表性的有刘洪波[2]、黄宗忠[3]、裴成发[4]、邱五芳[5]等人的文章。参考文献著录项目与著录格式:1专著(普通图书、古籍、学位论文、技术报告、会议文集、汇编、多卷书、丛书等)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其它题名信息[文献类型标志]其它责任者(任选)版本项(任选)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文页码获取和访问路径例如:[1]  余敏出版集团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0:179-[2]  昂温G,昂温PS外国出版史[M]陈生铮,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3] PIGGOT T MThe cataloguer’s way throng AACR2:from document receipt to document retrieval[M]  London:The Library Association,[4]  中国力学学会第3届全国实验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天津:[出版者不详],[5] World Health OFactors regulating the immune response:report of WHO Scientific Group[R]Geneva:WHO,[6]  张志祥间断动力系统的随机扰动及其在守恒律方程中的应用[D]北京:北京大学数学学院,[7]  王夫之宋论[M]刻本金陵:曾氏,1845(清同治四年)2连续出版物(期刊、报纸)序号主要责任者题名:其它题名信息[文献类型标志]年,卷(期)报纸题名,出版日期(版次)例如:[1]  丁文祥数字革命与竞争国际化[N]中国青年报,2000-11-20(15)[2]  陈驰论人权的宪法保障[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7(1):1-3标准序号主要责任者(任选)标准编号,标准名称[文献类型标志]出版地(任选):出版者(任选),出版年(任选)例如:[1] GB/T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4  析出文献序号析出文献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志]析出文献其他责任者//专著主要责任者专著题名:其他题名信息版本项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的页码[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例如:[1]  徐新阿尔泰运动及相关的地质问题[M]//陈毓川,王京彬中国新疆阿尔泰山地质与矿产论文集北京:地质出版社,2003:1-5  专利文献序号专利申请者或所有者专利题名:专利国别,专利号[文献类型标志]公告日期或公开日期[引用日期]  获取和访问路径例如:[1]  姜锡洲一种温热外敷药制备方案:中国,3[P]1989-07-6电子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题名:其他题名信息[电子文献/载体类型标志]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更新或修改日期)[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例如:[1]  萧钰出版业信息化迈入快车道[EB/OL](2001-12-19)[2002-04-15]扩展资料参考文献顺序编码制的具体编排方式:参考文献按照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序号置于方括号内。一种文献被反复引用者,在正文中用同一序号标示。一般来说,引用一次的文献的页码(或页码范围)在文后参考文献中列出。格式为著作的“出版年”或期刊的“年,卷(期)”等+“:页码(或页码范围)”。多次引用的文献,每处的页码或页码范围(有的刊物也将能指示引用文献位置的信息视为页码)分别列于每处参考文献的序号标注处,置于方括号后(仅列数字,不加“p”或“页”等前后文字、字符;页码范围中间的连线为半字线)并作上标。作为正文出现的参考文献序号后需加页码或页码范围的,该页码或页码范围也要作上标。作者和编辑需要仔细核对顺序编码制下的参考文献序号,做到序号与其所指示的文献同文后参考文献列表一致。另外,参考文献页码或页码范围也要准确无误。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参考文献标准格式参考资料:光明网-社科学术专著参考文献缘何难规范?

地质学参考文献

地质学你要关于哪个方面的啊,里面参考文献太多了

王联军 余振国(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河北三河,101149)摘要 本文采用环境指数评价法,构建出武汉市基于土地利用的地质环境敏感性综合指数,并据此对武汉市进行基于城市土地利用的地质环境敏感性综合区划,最后对武汉市土地利用规划布局提出方向性建议。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地质环境敏感性 武汉市基于土地利用的武汉市地质环境质量现状综合评价的研究是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研究项目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主要任务是研究武汉市地质环境现状对武汉市各种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性,为武汉市土地利用的规划布局提供指导性建议,避免规划出现重大失误而诱发重大地质环境问题。本次采用环境指数评价法进行评价。根据土地利用的环境影响特点,结合实际占有资料情况,构建出武汉市基于土地利用的地质环境敏感性综合指数,并据此对武汉市进行基于土地利用的地质环境敏感性综合区划,最后对武汉市土地利用规划布局提出方向性建议。1 土地利用的地质环境敏感性评价及其在规划中的作用土地利用的地质环境敏感性就是地质环境系统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布局的适宜性。土地利用的地质环境敏感性评价,是以地质环境系统为研究对象,考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地质环境系统的相互作用,最终确定地质环境系统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的过程。土地利用的地质环境敏感性评价对土地利用规划具有重要意义,表现在如下3个方面:首先,土地利用的地质环境敏感性评价是在充分研究以往土地利用情况对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的基础上进行的,因而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其次,由于土地利用的地质环境敏感性评价工作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前置性基础研究工作,所以研究结果能够直接利用于土地利用规划工作中,从而直接参与了规划的制定过程,在规划的制定阶段就可以有效地避免规划方案中一些可能的重大失误,也可以减少规划环评工作对规划方案大规模修订的可能性,为规划的制定实施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工作量;最后,土地利用的地质环境敏感性评价也给规划方案出台后的规划环评提供了基础依据。2 评价因子及参数的选择确定评价环境要素及其评价因子的依据是:①所选择的评价要素及评价因子应能满足预定的目的和要求;②已开展的地质调查和评价所确定的地质环境问题及其诱因;③尽可能选择环境质量标准所规定的因子;④评价单位可能提供的监测和测试条件。根据上述条件的要求,最后筛选出武汉市土地利用对地质环境系统最重要的三个环境影响因子为:地下水、地质灾害和工程地质性状。地下水不仅是一种宝贵的资源,还是当地生态环境的重要支撑系统,而且地下水—经污染,极难恢复,其后果的严重性难于估量,因此,将地下水污染风险作为重要评价参数之一。武汉市地处江汉平原,地质灾害主要是岩溶塌陷。武汉市分布有大面积的潜伏碳酸盐岩,并且已经有过8次岩溶塌陷的历史记载,因此,今后发生岩溶塌陷的风险也还是相当高的。岩溶塌陷对土地利用方式的限制是易见的,如果建设用地安排不当,塌陷一旦发生,将造成严重的生命和财产的损失,并形成恶劣的社会影响,所以,岩溶塌陷风险也是必须重点考虑的评价参数之一。武汉市岩土体的地基承载力一般,另外,武汉市地势低平,易受洪涝灾害威胁,因此,岩土体的工程地质脆弱性也是又一个必须重点考虑的评价参数之一。矿产资源是地质环境系统中重要因素之一,但因为:①缺乏详实资料;②武汉市的矿产并不丰富,矿产资源对土地利用的限制可以忽略。因此,本次评价未将其纳入评价体系当中。3 各评价因子权重的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系数(即各分项指标相对于土地利用地质环境系统影响敏感性综合指数的重要性)可通过层次分析法来确定,方法如下:本次权重层次结构模型最顶层相邻的上、下两层分别为A、B,其中A层次为目标层,代表土地利用的地质环境敏感性综合指数,B层次为主因素层,有3个元素Bi(i=1,2,3),分别为:土地利用影响下工程地质脆弱性指数、土地利用影响下地质灾害风险度和土地利用影响下地下水资源污染风险度。以A为目标的有3个元素的判断矩阵为:地质环境经济论文集第2辑式中元素bij表示对于评价目标A而言,要素Bi对于Bj的相对重要性。即:地质环境经济论文集第2辑Wi是针对评价对象给出的每个因素Bi相对应于A的分值,由聘请的专家打分得到,一般采用1~9级标度判断尺度(表1)。如果相对重要度取值为偶数,则表示两个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介于两个奇数取值之间。表1 1—9级标度判断尺度表矩阵A中的元素满足bij=1/bji。A中每行所有元素的几何平均值得到向量M=[m1,m2,…,mn]T,其中地质环境经济论文集第2辑对M作归一化处理,求相对权重向量地质环境经济论文集第2辑式中: ,为评价因素bi在总评定因素中所起作用大小和所占地位轻重的量度,称为权重。一般规定:地质环境经济论文集第2辑引入衡量判断矩阵完全一致性指标CI,矩阵A的特征值的近似公式为:地质环境经济论文集第2辑lmax=max(li),(i=1,2,…,n)。完全一致性检验指数CI地质环境经济论文集第2辑一般认为CI≤10,判断矩阵A有满意的一致性,否则需要重新调整。经计算,最后得出三个参数的权重系数如表2所示。表2 各参数在地质环境敏感性综合指数构成中的权重4 各因子评价参数的等标化1 地下水资源污染风险度的等标化一般认为,地下水天然资源补给模数大的区域,其地下水资源受到污染的风险也较高,因此,地下水资源污染风险度以武汉市地下水天然资源补给模数K[单位:104m3/(a·km2)]为基础,计算方法为:H=K/2,其中,H为地下水资源污染风险度;K为地下水天然资源补给模数;2则为等标化常数。等标化常数值的设定依据为武汉市地下水天然资源补给模数值的大小分布情况,设定等标化常数值的目的在于将地下水资源污染风险度的参数值归一化到0~10之间,参数值出现大于10的情况也按10计算。2 工程地质脆弱性指数的等标化工程地质脆弱性指数以工程地质承载力为基础,并以汛期是否被淹没作为补充。其计算方法为:E=1/2M,其中E为工程地质脆弱性指数;M为工程地质承载力(单位:MPa);2则为根据武汉市工程地质承载力实际数据分布情况确定的等标化常数。汛期淹没区域则直接赋值为10。3 地质灾害风险度的等标化地质灾害风险度由于缺乏相关定量化数据,因而以定性判断为基础,并根据经验对其进行赋值(表3)。表3 地质灾害风险度赋值情况及依据5 土地利用的地质环境敏感度评价分区各参数通过加权平均来转成地质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如式(8)所示:地质环境经济论文集第2辑式中:I——基于土地利用的武汉市地质环境综合指数;Fi——第i个参数的值;Wi——第i个参数的权重系数;n——为参数的个数。式中Wi为第i个环境因子环境影响的重要性程度;Fi为第i个环境因子环境影响的严重性程度。其中,Wi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Fi则根据各因素的严重程度,以判断为基础,按10分制予以赋值。确定各参数的权重和分值之后,即可计算得出基于土地利用的地质环境敏感性综合指数值,根据地质环境敏感性综合指数值的离散分布情况,可以划分出武汉市基于土地利用的地质环境敏感度的4级综合分区(表4)。表4 土地利用地质环境系敏感度综合分区标准6 各分区土地利用方式布局建议1 地质环境重度敏感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布局建议地质环境重度敏感区是区内的岩溶塌陷高风险区,作为建设用地需要做好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及地基处理工作,安排为农业用地、生态建设用地、园地、林地、牧草地,这些土地利用成本要低一些。2 地质环境中度敏感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布局建议地质环境中度敏感区是区内的岩溶塌陷较高风险区,在作为建设用地时,应充分做好地质勘查、进行严谨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作为重要设施的建设用地特别要注意处理好软弱地基和岩溶塌陷问题,应尽可能安排为一般建设用地、农业用地、生态建设用地、园地、林地、牧草地。3 地质环境轻微敏感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布局建议地质环境轻微敏感区总体上来说可以满足一般用地类型的需求,但对于区内不同性质的亚区,存在相应的一些限制,分述如下。1 地下水污染高风险亚区本亚区的主要特征是:地下水污染风险指数值≥10,即本亚区是武汉市地下水资源最重要的补给区。所以,本亚区内的,安排可能造成严重污染的土地利用方式如工矿仓储用地和公共基础设施用地时,应严格按环境要求,三废尽可能达到零排放;作为生态建设用地、生态农业用地最好;若安排其他用地类型,应充分论证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2 软弱地基亚区本亚区特征为:工程地质条件一般或较差,修建建筑物时应作基础处理。因此,建议本亚区以低层建筑用地、农业用地和生态建设用地为主;用作高层建筑用地时,应充分考虑基础处理成本。3 隐伏碳酸盐岩分布亚区本亚区特点为:地下分布有隐伏碳酸盐岩,存在一定的岩溶塌陷风险。因此,在本亚区安排重要建筑时,应对地基进行详细的地质勘查。4 地质环境非敏感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布局建议地质环境非敏感区是区内地质环境条件最好的区,工程地质条件良好,不存在岩溶陷风险,地下水污染风险极低,从地质环境条件上来讲,在达到环境质量标准的情况下,可以作为任何类型的用地。参考文献[1]潘懋,李铁峰环境地质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陆雍森环境评价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3]叶文虎,栾胜基环境质量评价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4]许树柏层次分析法原理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5]徐菲菲,刘沛林等风景名胜区规划方案的层次分析法与熵技术评价地理研究,2004,23(3)

Miyashiro A(1973),周云生译变质作用与变质带北京:地质出版社Passchier C W,Myers J S,Kroner A(1990),朱志澄,张家声,游振东译高级片麻岩区野外地质工作方法北京:地质出版社Vernon R H(1976),游振东,王仁民等译,变质反应与显微构造。北京:地质出版社Winkler H G F(1976),张旗,周云生译变质岩成因北京:科学出版社毕先梅,莫宣学成岩-极低级变质-低级变质作用及有关矿产地学前缘,11(1):287-陈曼云,金巍,郑常青变质岩鉴定手册北京:地质出版社陈鸣岫岩陨石坑:撞击起源的证据科学通报,52(23):2777-陈鸣,肖万生,谢先德等岫岩陨石撞击坑的证实科学通报,54(22):3507-程裕淇,沈其韩,刘国惠,李泽九变质岩的一些基本问题和工作方法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邓晋福岩石相平衡与岩石成因武汉:武汉地质学院出版社董申保等中国变质作用及其与地壳演化的关系北京:地质出版社韩郁菁1993,变质作用P-T-t轨迹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简平,程裕淇,刘敦一变质锆石成因的岩相学研究——高级变质岩U-Pb年龄解释的基本依据地学前缘,8(03):183-梁祥济中国矽卡岩和矽卡岩矿床形成机理的实验研究北京:学苑出版社刘守偈,李江海,Santosh M内蒙古土贵乌拉孔兹岩带超高温变质作用:变质反应结构及P-T指示岩石学报,24(6):85-刘援朝,倪志耀,蔡学林塔里木盆地北缘幔源岩石包体特征及岩石圈上地幔流变规律矿物岩石,30(2):82-路凤香,桑隆康岩石学北京:地质出版社钱祥麟,王仁民华北北部麻粒岩带地质演化北京:地震出版社桑隆康变质岩岩石学的定量分类与原岩恢复矿物学岩石学论丛,(8):65-桑隆康,游振东玲珑花岗岩的成因演化及其与鲁东金矿的关系地球科学,17(5):521-桑隆康,王人镜,张泽明等九资河-天堂寨地区燕山晚期花岗岩与大别造山带核部隆升地质学报,74(3):234-索书田,毕先梅,赵文霞等右江盆地三叠纪岩层极低级变质作用及地球动力学意义地质科学,33(4):395 索书田,桑隆康,韩郁菁等大别山前寒武纪变质地体岩石学与构造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覃功炯,欧强,常旭国内外对天体撞击地球的撞击构造研究的新进展地学前缘,8(2):345-汤艳,桑隆康,刘嵘等矿物共生分析在很低级变质作用研究中的应用——以松潘-阿坝地区红参1井为例现代地质,21(3):457-王仁民,陈珍珍河南桐柏变质海相火山岩系的钠化和钙化及其在解决细碧岩与有关矿产成因问题上的意义矿物学与岩石学论丛,(1):90-王仁民,游振东,富公勤变质岩石学北京:地质出版社魏春景,周喜文变质相平衡的研究进展地学前缘,10(4):341-吴元保,郑永飞锆石成因矿物学及其对U-Pb年龄解释的制约科学通报,49(16):1589-徐树桐,刘贻灿,江来利等大别山的构造格局和演化北京:科学出版社许志琴,杨经绥,张泽明等中国大陆科学钻探终孔及研究进展中国地质,12(2):177-燕守勋广西右江盆地利周河口剖面极低级变质带的伊利石结晶度与粘土矿物光谱标志对比研究中国科学,33(5):459-游振东,钟增球,索书田论超高压变质的矿物学标志现代地质,21(2):195-游振东超高压变质带的全球分布及其大地构造意义高校地质学报,13(3):1-游振东超高压变质作用:地球科学的新热点自然杂志,29(5):255-游振东,刘嵘陨石撞击构造作用的研究现状与前景地质力学学报,14(1):22-游振东,韩郁菁,杨巍然等东秦岭大别高压超高压变质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游振东,王方正变质岩岩石学教程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游振东索书田等造山带核部杂岩变质过程与构造解析——以东秦岭为例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游振东,陈能松,张泽明中国桐柏大别构造带变质演化的岩石学证迹地球学报,17(增刊):16-游振东,钟增球,张泽明桐柏-大别山区高压变质相的构造配置地学前缘,6(4):237-张立飞极端条件下的变质作用——变质地质学研究的前沿地学前缘,14(1):33-张立飞,王启明,任磊夫陕北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泥岩中粘土矿物在埋藏变质过程中的转化中国科学(B辑),(7):759-张泽明大别山榴辉岩带的岩石学研究见:岩石学论文集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7-张泽明,沈昆,刘勇胜等南苏鲁造山带毛北超高压变质岩体的成因与成矿作用岩石学报,23(12):3095-赵一鸣,林文蔚,毕承思等中国夕卡岩矿床北京:地质出版社钟增球,郭宝罗构造岩与显微构造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周高志,JGLiou,刘源骏等湖北北部高压、超高压变质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朱志澄构造地质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Best M GIgneous and metamorphic petrology(2nd Edition)Malden,USA:Blackwell Science LBlatt H,Tracy R J,Owens B E2006,Petrology:Igneous,sedimentary,and metamorphic(3rd Edition)NewYork:WHFreeman and CBrown MMetamorphism,plate tectonics and the supercontinent Earth Science Frontiers,14(1):1-Carmichael D MOn the mechanisms of prograde metamorphic reactions in quartz-bearing pelitic CMP,20:244-Carswell D AEclogite facies New York:Blackie &Son LCarter N L,Tsenn N CFlow properties of continental Tectonophysics,136:27-Chen M,Xiao W,Xie XCoesite and quartz characteristic of crystallization from shock-produced silica melt inthe Xiuyan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297(1-2):306-Chopin CTalc-phengite:A widespread assemblage in high-grade pelitic blueschists of the Western AJP,22:628-Chopin CCoesites and pure pyrope in high-grade blueschists of the Western Alps:A first record and CMP,86:107-Coleman R G,Lee D E,Beatty L B et Eclogites and eclogites:their differences and GSAmerica B,76:483-Earth Impact Database,2010-7-http://a/passc/ImpactDatabase/England P C,Richardson S WThe influence of erosion upon the mineral facies of rocks from differentmetamorphic JGSLondon,134:201-England P C,Thompson A BPressure-temperature-time paths of regional metamorphism IHeat transferduring the evolution of regions of thickened continental Journal of Petrology,25(4):894-Ernst WG,Liou J GUltrahigh pressure metamorphism and geodynamics in collision type orogenic Bellwether Publishing LFor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20-74;216-French B MTraces of catastrophe:A handbook of shock metamorphic effect in terrestrial meteorite impactstructures,10-07,http://LEdu/publications/books/CBHarker AMLondon:Methuen CLHarley S LOn the occurrence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ultrahigh-temperature crustal In:Treloar P J & O'Brien P J(),What drives metamorphism and metamorphic reactions? Geological Society,London,Special Publication,138,81-Harley S LThe origins of granulites:A metamorphic GM,126:215-Hirsch DDifferent kinds of reactions,integrating research and education,Western Washington University,http://du/research_education/equilibria/Hokada TFeldspar thermometry in ultrahigh-temperature metamorphic rocks:Evidence of crustalmetamorphism attaining~1100℃ in the Archaean Napier Complex,East AAmerican Mineralogist,86:932-Horsfield B,Rullketter JDiagenesis,catagenesis,and metagenesis of organic In:Magoon L B,DowD G(),The Petroleum System—From Source to T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etroleum Geologist Memoir,60:189-Jiao S,Guo JApplication of the two-feldspar geothermometer to ultrahigh-temperature(UHT)rocks in theKhondalite belt,North China craton and its American Mineralogist,96:250-Johannes WOn the origin of layered In:Atherton M P,Gribble C D(),Magmatites,melting and Shiva Publishing LKorprobst JMetamorphic rocks and their geodynamic New York:Kluwer Academic PLeake B EThe chemical distinction between ortho-and para-JP,5:238-Maruyama S,Masago H,Katayama I et New perspective on metamorphism and metamorphic Gondwana Research,18:106-Maruyama SPlume Journal Geological Society of Japan,100(1):24-Mason R,Sang LMetamorphic Wuhan: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PMason RPetrology of metamorphic rocks(2nd Edition)London:Uniwin Hyman Mason RMetamorphic Wuhan:China University of Gosciences PMassonne H J,Schreyer WStability field of the high-pressure assemblage talc-phengite and two new EJM,1:391-Matton G,J6brak M,Lee J K WResolving the Richat enigma:Doming and hydrothermal karstification abovean alkaline Geology,33(8):665-Mehnert K RMigmatites and the origin of granitic Amsterdam:EMerriman R J,Frey MPatterns of very low-grade metamorphism in metapelitic In:Frey M,RobinsonD(),Low-grade Oxford:Blackwell Science,61-Merriman R J,Peacor D RVery low-grade metapelites:mineralogy,microtextures and measuring In:Frey M,Robinson D(),Low-grade Oxford:Blackwell Science,10-Miyashiro AMetamorphic London:UCL PNiggli PGeometrische KBorntroger,LPress F,Siever REarth(4th Edition)New York:WHFreeman and CPupin JZircon and granite CMP,73,207-Raymond L APetrology:The study of igneous,sedimentary,metamorphic New York:WCBPRaymond L APetrology:The study of igneous,sedimentary,metamorphic rocks(2nd Editin)New York:McGraw-HReimold W U,Koeberl C,Gibson R L et Economic mineral deposits in impact structures:A In:Koeberl C,Henkel H(),Impact New York:Springer,479-Sajeev K,Osanai YFirst finding of osumilite from Highland Complex,Sri Lanka:A case of melt restiteinteraction resulted isobaric cooling after UHT Vth Hutton Symposium Abstracts,Sang LThe petrochemistry of the Lower Proterozoic metamorphic rocks from the Dabieshan-Lianyungang area,the southeastern margin of the North China PMineralogical Magazine,55(379):263-Sang LRock assemblages and forming age of Dabie-Tongbai J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8(2):106-Santosh MSajeev K,Li J HExtreme crustal metamorphism during Columbia supercontinent assembly:Evidence from North China CGondwana Research,10:256-Schaltegger U,Fanning C M,Gunther D et Growth,annealing and recrystallization of zircon andpreservation of monazite in high-grade metamorphism:Conventional and in-situ U-Pb isotope,cathodoluminescenceand microchemical CMineral P,134,186-Schreyer WSubduction of continental crust to mantle depths:Petrological Episodes,11(1):97-Shaw D M,Kudo A MA test of the discriminant function in the amphibolite Min M,34:423-Shaw D MThe origin of Apsley gneiss OCJEarth S,9:18-Sibson R HFault rocks and fault JGSLondon,133:191-Simonen AStratigraphy and sedimentation of the Svecofennidic Early Archean supracrustal rocks in South-western FBCGFinland,(160):Sobolev N V,Shatsky V SDiamond inclusions in garnets form metamorphic rocks:A new environment fordiamond Nature,343:742-Spear F S,Cheney J TA petrogenetic grid for pelitic schists in the system SiO2-Al2O3-FeO-MgO-K2O-H2OCMP,101:149-Spear F S,Selverstone J,Hickmott DP-T paths form garnet zoning:A new technique for deciphering tectonicprocesses in crystalline Geology,12:87-Spry AMetamorphic Oxford:Pergamon PSuo S T,Zhong Z Q,Zhou H W et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Dabie-Sulu UHP and HP metamorphic belts,east central China:structural record in UHP 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17(11):1207-Thompson A B,England P CPressure-temperature-time paths of regional metamorphism ⅡTheir inferenceand interpretation using mineral assemblages in metamorphic Journal Petrology,25(4):929-Treloar P J,O'Brien R JWhat drives metamorphism and metamorphic reactions? Geological Society,LTurner F JMetamorphic petrology(2nd Edition)Mc Graw-Hill Book CVielzeuf D,Holloway J RExperimental determination of the fluid-absent melting relations in the Consequences for crustal CMP,98,257-Walker K B,Joplin G A,Lovering J F et Metamorphic and metasomatism convergence of basic igneousrocks and lime magnesia sediments of the Precambrian of northwestern QGSAustralia,6:149-Wang H,Rahn M,Tao X et Diagenesis and metamorphism of Triassic Flysch along profile Zoige-Lushan,Northwest Sichuan,CActa Geologica Sinica,82(4):917-Wang F,Chen NRegional and thermodynamic metamorphism of the Western Hills,BBeijing:Geological Publishing HWang X,Liu J G,Mao H KCoesite-bearing eclogite from Dabie Mountains in central CGeology,17:1085-Wei C J,Powell R,Clarke G LCalculated phase equilibria for low- and medium-pressure metapelites in theKFMASH and KMnFMASH JMetamorphic G,22:495-Williams H,Gilbert G M,Turner F JPetrography(2nd Edition)W H Freeman & CYardley B W DAn introduction to metamorphic New York:WЕмельяненко ПФ,Яковлева Е БПетрлогия магматических и метаморфических породИздМГУ,МоскваКоржинский Д СТеоретические основыаналцза петроге-незисов минераловИзд“Наука”,МоскваКориковский С ПФации метаморфизма метапелитовИздНаука,Москва,8-Маракушев А А,и Бобров А ВМетаморфическая петрологияИздМГУ,ИздНаука,Москва,206-227Маракушев А АПетрографияИздМГУ,МоскваМаракушев А АПетрографияИздМГУ,Москва,267-

地质学论文参考文献大全

说详细点,地质也分好多方向。你是什么方向呢?写好地质论文需要的是扎实的野外工作

自然地理学,地貌学,还有中国期刊网

工程地质学论文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及其格式(给李建明指导的本科生研究生开题与文献综述阅读)文献综述是研究者在其提前阅读过某一主题的文献后,经过理解、整理、融会贯通,综合分析和评价而组成的一种不同于研究论文的文体。1、文献综述的格式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前言部分, 1)前言部分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目前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前言一般200-300字为宜,不宜超过500字。2)正文部分是综述的重点,其写法多样,写法上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只要能较好地表达综合的内容,作者可创造性采用诸多形式。正文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两个部分,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及其理论依据,进一步阐明问题的来龙去脉和作者自己的见解。当然,作者也可从问题发生的历史背景、目前现状、发展方向等提出文献的不同观点。正文部分可根据内容的多少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别论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3)总结部分是结综述正文部分作扼要的总结,作者应对各种观点进行综合评价,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展望。内容单纯的综述也可不写小结。4)参考文献是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参考文献的多少可体现作者阅读文献的广度和深度。对综述类论文参考文献的数量不同杂志有不同的要求,一般不少于30条,以最近3-5年内的最新文献为主。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2、文献综述规定 1)为了使选题报告有较充分的依据,要求研究生在论文开题之前作文献综述。 2)在文献综述时,研究生应系统地查阅与自己的研究方向有关的国内外文献。通常阅读文献不少于30篇,且文献搜集要客观全面。 3)在文献综述中,研究生应说明自己研究方向的发展历史,前人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等。 4)文献综述要条理清晰,文字通顺简练。尽量避免大量引用原文,要用自己的语言把作者的观点说清楚,从原始文献中得出一般性结论。文献综述的目的是通过深入分析过去和现在的研究成果,指出目前的研究状态、应该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依据有关科学理论、结合具体的研究条件和实际需要,对各种研究成果进行评论,提出自己的观点、意见和建议。应当指出的是,文献综述不是对以往研究成果的简单介绍与罗列,而是经过作者精心阅读后,系统总结某一研究领域在某一阶段的进展情况,并结合本国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提出自己见解的一种科研工作。 5)资料运用恰当、合理。文献引用用方括号[ ]括起来置于引用词的右上角。 6)文献综述中要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不能混淆作者与文献的观点。鼓励研究生多发现问题、多提出问题、并指出分析、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针对性强。 7)文献综述不少于3000字。3、注意事项1)搜集文献应尽量全。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否则,随便搜集一点资料就动手撰写是不可能写出好的综述。2)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在搜集到的文献中可能出现观点雷同,有的文献在可靠性及科学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引用文献时应注意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较好的文献。3)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内容。由于文献综述有作者自己的评论分析,因此在撰写时应分清作者的观点和文献的内容,不能篡改文献的内容。引用文献不过多。文献综述的作者引用间接文献的现象时有所见。如果综述作者从他人引用的参考文献转引过来,这些文献在他人引用时是否恰当,有无谬误,综述作者是不知道的,所以最好不要间接转引文献。4)综述篇幅不可太长。杂志编辑部对综述的字数一般都有一定数量的约定。作者在初写综述时,往往不注意这点,造成虚话、空话较多,重点不突出。综述一般不宜超过4000字。 综述并不是简单的文献罗列,综述一定有作者自己的综合和归纳。有的综述只是将文献罗列,看上去像流水帐,没有作者自己的综合与分析,使人看后感到重复、费解,材料与评述协调。5)参考文献不能省略。有的科研论文可以将参考文献省略,但文献综述绝对不能省略,而且应是文中引用过的,能反映主题全貌的并且是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文献资料。学术论文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1)专著: [序号]作者书名[M]版本(第1版不著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2)期刊: [序号]作者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3)会议论文集(或汇编): [序号]作者题名[A]编者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4)学位论文: [序号]作者 题名[D] 学位授予地址:学位授予单位,年份(5)专利: [序号]专利申请者 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或地区):专利号, 出版日期(6)科技报告: [序号]著者 报告题名[R]编号,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7)标准: [序号] 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颁布日期(8)报纸文章 : [序号] 作者 题名[N] 报纸名,年-月-日(版次)(9)电子文献: [序号] 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10)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详细见科学引文国家标准。

  • 索引序列
  • 地质学论文参考文献
  • 地质论文参考文献
  • 地质学参考文献
  • 地质学论文参考文献大全
  • 工程地质学论文参考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