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投稿邮箱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投稿邮箱

发布时间: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投稿邮箱

健康是一种自由,在一切自由中首屈一指。——【瑞士】亚美路,教育家,心理学家2017年4月5日,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医生卢景宁在家午睡后,再也没有醒来,去世时年仅37岁。这个消息让卢景宁的同事、同学和学生悲痛不已,惋惜哀悼之情深入骨髓:“白天拼命上手术,晚上写论文、SCI,忙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职称……他太累了。”2009年也曾发生过一起令人心碎的事件。当年4月28日凌晨,34岁的武汉大学在读博士杨志高在教工宿舍内上吊自杀。知情者称,杨志高自杀疑与博士论文无法通过、压力过大有关;这个案件当时引发了广泛而激烈的社会讨论。近年来,以医疗人才和科研人员为代表的高知群体,其身心健康状况开始逐渐受到公众关注,因为他们已经成为我国亚健康、过劳死甚至自杀的高危群体。一方面,他们在学业上极为出色,攀登和翻越着前人无法企及的高峰;另一方面,很多人内心压抑而焦虑,社会环境带来的现实问题让压力倍增,无法自我缓解。但令人遗憾的是,针对这一群体的关怀疏导依然存在极大缺失。如何击败“象牙塔里的困兽”,让我们的科研工作者能在产出高质量科研成果的同时,还能拥有健康的体魄和灵魂?这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面对无法静心的现实,有人选择离开“无法静心”是中国以科研人员为代表的高知人群普遍的工作与生活状态。刚刚从科研单位跳槽到企业去做产品经理的生物学博士向微(化名)说,他“宁可用一年时间飞出个航空公司金卡,也不愿再为搞人际关系和各种琐事消耗人生”。他说,自己并非不愿和人打交道,“我转型去的岗位也是会有人际关系磨合的”,而是希望能过一种“身心统一”的生活。向微说,许多科研人员在骨子里对自己要求极高,追求完美,近乎偏执。但是中国的科研人员长年累月把精力耗费在非核心的外围工作中,与科研的精髓渐行渐远。“我会看到一些前辈,每天在忙于项目申请、验收、参加各种评审会,貌似无限风光。但实际上,他们自己的内心也是非常焦虑的,甚至会感到心虚,因为没有时间去跟进最新的研究成果,脑子里的东西早就被榨空了。”竞争压力趋于白热化,大多数人无法平衡心态,生怕跟不上社会的节奏而被淘汰出局。繁重济压力和复杂的人际关系这些与科研相辅相生的东西,很多时候已经成为压垮科研工作者身心健康的最后一根稻草。在这样的情况下,一部分科研工作者选择了离开。身心健康问题导致的离职跳槽,未来可能会成为我国科研人才流失不可忽略的因素。当应有的职业兴趣沦落为“敲门砖”身心压力的存在与无限放大,往往不是单一层面的原因,而是环境与个体共同作用的结果。“医术精湛、待患如亲”一直是评价优秀医生的客观指标,但这种指标很难量化。在激烈的竞争中,随着各种晋级和评比形成模式,学历、文章、课题成为每个医生都不能逃避的问题。无论是新参加工作的住院医师还是经验丰富的资深医师,都要一边认真工作,一边竭尽全力在以上几个方面获得资源。为了更好地发展职业生涯,博士这个“敲门砖”似乎必不可少。很多人因此选择了读研考博,忙于各种标书和课题之间,还不能耽误本职工作。即使是全职博士,想在有限时间内完成学业都是一件并不轻松的事情,更何况很多的在职研究生,需要一边工作一边实验,其压力可想而知。而且,医学科研本来就是未知的、富有创造力的工作,需要具备足够的好奇心、极强的学习能力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当本来的科研兴趣和职业兴趣沦落为“敲门砖”,博士研究往往会变得艰难异常,令人产生严重的厌烦情绪。很多人一边怨声载道,一边却只能硬着头皮挺下去。这种压力往往会在行将毕业的时候达到顶峰。而目前快餐式的研究生培养也无益于产生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再加上经费不足、没有足够的技术人员,因而大多数科研工作基本上处于自给自足的阶段。没有更加科学的设计和严谨的理论支持,很多项目仅仅是沿着国外的科研文献继续着重复劳动,单纯对阳性结果的追求也伤害了科研本身,错过了很多有意义的发现。这种重复的无意义的劳动,也造成了累积性的心理压力增大。难以接受却必须直面的过劳状态国家发改委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和全国人口平均寿命相差十岁,并且有逐年降低的趋势。更有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过劳死”的人数达到60万人,已经超越日本成为“过劳死”第一大国。高知群体已经成为“过劳死”潜在危险的重灾区。“过劳死”一词源于日本。1987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将“过劳死”命名为“慢性疲劳综合征”,并拟定相应的诊断标准。国际上普遍认为,“过劳死”是一个跨学科研究的问题,涉及到医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过劳死”人群的几大特点与我国高知人才群体的生存状态特性高度吻合:工作时间过长,工作压力过大,每天绝大部分时间和身心都围绕在工作上;承受极大的身心压力,睡眠时间过短或睡眠质量差,导致免疫力低下。“过劳”的状态是个积重难返的过程。举个例子来说,对于健康人,感冒这种自限性疾病完全可以自主痊愈;但对于许多“过劳”的人而言,即使一次小感冒也可能引发心肌炎最终导致丧命。这是“过劳”状态摧毁了人体正常身心机制的典型表现。心理监测与情绪疏导:极度缺失“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在读博士存在或者潜伏有包括抑郁症在内的精神障碍。”这是近期发表于Research Policy期刊上的一篇学术论文的研究结果。研究者对3659名博士生的调查数据显示,51%的受访者曾在最近几周经历至少两种心理状态不佳的症状,这预示着他们心理压力大。此外,32%的受访者出现了超4种不适症状,他们患常见精神疾病的风险比其他正常受高等教育的人高出2倍。这些常见症状包括情绪低落、抑郁、失眠、无法克服困难或者无法享受日常生活等。而针对我国在校研究生的一项调查也表明,博士生心理问题检出率为3%,该群体在强迫、焦虑、恐怖、精神病及心理健康总平均分上明显高于全国常规模式,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堪忧。中科协2016年8月的一项调查结果则体现出我国科技工作者近年来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呈下滑态势。需要关注的是,科技工作者每天的平均工作时长为6小时,最长工作时间每天16小时。其中博士学历的科技工作者每日平均工作时间最长,为29小时,而相应睡眠时间最短,为76小时,睡眠质量也相对较差。该调查还提出一项警示:睡眠时间越短,抑郁情绪越严重,自杀意念也就越多发。关注我国科技工作者的睡眠质量问题,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需要。建立自助平台,促进相关法制健全稍微能令人感到欣慰的是,虽然在执行层面的缺口依然很大,但目前我国对科研工作者群体的健康关怀已经逐渐起步。一方面,科研工作者对于自身的健康关怀正在逐渐提升,很多人已经意识到,做科研最基本的保障恰恰是一个强健的体魄;另一方面,这个领域的社会关注度也在提升。一些单位和机构会为工作人员“量身定制”,给出健康建议。例如呼吁大家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利用各种现代化的通讯和时间管理工具提高工作效率;以此为基础来获得更多的业余时间,再进行娱乐、锻炼等有利身心的休闲活动,让强健体魄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闭环。在心理健康层面,中国心理学会于2016年提出建议,应对科研人员定期进行心理“体检”,并尽快建立针对科技工作者的心理自助网络服务平台,来缓解目前有9%科技工作者无法顺利获得心理咨询服务的现状。网络提供的心理服务是一种积极回应,其本质是通过心理自助网络将心理咨询的核心流程转化为电脑程序,将心理专业评估与有效的治疗技术相结合,引导出现心理问题的科技工作者遵循科学的心理训练过程,自我训练,从而缓解轻度到中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时,也有更多的项目在研究高知人群的自杀心理倾向,并以此研究为基础,提出给高知群体减轻心理负担的可行性建议。对于“过劳死”的立法,近几年来呼声也持续攀升。只有保护劳动者权利的法律制度真正硬起来,劳动者才不会无缘无故倒下去。原标题:《青壮年高知群体身心健康关怀存在大缺口 如何击败象牙塔里的困兽?》作者:周 磊(医学博士,病理科医师,西医内科教师)窦媛媛(专栏作者,资深媒体人,心理咨询师)责编:宫奥博参考资料[1]张友恒,汪芳,周露 关注高知群体的心理健康——基于武大博士自杀事件相关评论的内容分析[J] 中国商界(下半月),2010,(08):[2]卢绍君,王井云,田明 博士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09):1397-[3]蒲晓磊 遏制过劳死,法律不能再含糊[N] 法制日报,2017-01-24(009)[4]李伊宁 每年过劳死60万人 过度加班成首要原因[J] 安全与健康,2017,(01):41-科学家投稿、转载或法律相关事宜请邮件联系邮箱:

或邮寄到杂志社,或通过杂志社的网站投稿。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网站:,你可以和杂志社交流,可以网上投稿

是通过他们的邮箱投稿的,他们的网站还没有开通服务,所以只能通过邮箱(正规途径)。投稿邮箱是:

中国心理健康杂志官网投稿邮箱

或邮寄到杂志社,或通过杂志社的网站投稿。

多发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欢迎您的投稿!投稿邮箱:。

可以通过高校导师~~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官网投稿邮箱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欢迎您的投稿!投稿邮箱:。

是通过他们的邮箱投稿的,他们的网站还没有开通服务,所以只能通过邮箱(正规途径)。投稿邮箱是:

多发

健康是一种自由,在一切自由中首屈一指。——【瑞士】亚美路,教育家,心理学家2017年4月5日,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医生卢景宁在家午睡后,再也没有醒来,去世时年仅37岁。这个消息让卢景宁的同事、同学和学生悲痛不已,惋惜哀悼之情深入骨髓:“白天拼命上手术,晚上写论文、SCI,忙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职称……他太累了。”2009年也曾发生过一起令人心碎的事件。当年4月28日凌晨,34岁的武汉大学在读博士杨志高在教工宿舍内上吊自杀。知情者称,杨志高自杀疑与博士论文无法通过、压力过大有关;这个案件当时引发了广泛而激烈的社会讨论。近年来,以医疗人才和科研人员为代表的高知群体,其身心健康状况开始逐渐受到公众关注,因为他们已经成为我国亚健康、过劳死甚至自杀的高危群体。一方面,他们在学业上极为出色,攀登和翻越着前人无法企及的高峰;另一方面,很多人内心压抑而焦虑,社会环境带来的现实问题让压力倍增,无法自我缓解。但令人遗憾的是,针对这一群体的关怀疏导依然存在极大缺失。如何击败“象牙塔里的困兽”,让我们的科研工作者能在产出高质量科研成果的同时,还能拥有健康的体魄和灵魂?这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面对无法静心的现实,有人选择离开“无法静心”是中国以科研人员为代表的高知人群普遍的工作与生活状态。刚刚从科研单位跳槽到企业去做产品经理的生物学博士向微(化名)说,他“宁可用一年时间飞出个航空公司金卡,也不愿再为搞人际关系和各种琐事消耗人生”。他说,自己并非不愿和人打交道,“我转型去的岗位也是会有人际关系磨合的”,而是希望能过一种“身心统一”的生活。向微说,许多科研人员在骨子里对自己要求极高,追求完美,近乎偏执。但是中国的科研人员长年累月把精力耗费在非核心的外围工作中,与科研的精髓渐行渐远。“我会看到一些前辈,每天在忙于项目申请、验收、参加各种评审会,貌似无限风光。但实际上,他们自己的内心也是非常焦虑的,甚至会感到心虚,因为没有时间去跟进最新的研究成果,脑子里的东西早就被榨空了。”竞争压力趋于白热化,大多数人无法平衡心态,生怕跟不上社会的节奏而被淘汰出局。繁重济压力和复杂的人际关系这些与科研相辅相生的东西,很多时候已经成为压垮科研工作者身心健康的最后一根稻草。在这样的情况下,一部分科研工作者选择了离开。身心健康问题导致的离职跳槽,未来可能会成为我国科研人才流失不可忽略的因素。当应有的职业兴趣沦落为“敲门砖”身心压力的存在与无限放大,往往不是单一层面的原因,而是环境与个体共同作用的结果。“医术精湛、待患如亲”一直是评价优秀医生的客观指标,但这种指标很难量化。在激烈的竞争中,随着各种晋级和评比形成模式,学历、文章、课题成为每个医生都不能逃避的问题。无论是新参加工作的住院医师还是经验丰富的资深医师,都要一边认真工作,一边竭尽全力在以上几个方面获得资源。为了更好地发展职业生涯,博士这个“敲门砖”似乎必不可少。很多人因此选择了读研考博,忙于各种标书和课题之间,还不能耽误本职工作。即使是全职博士,想在有限时间内完成学业都是一件并不轻松的事情,更何况很多的在职研究生,需要一边工作一边实验,其压力可想而知。而且,医学科研本来就是未知的、富有创造力的工作,需要具备足够的好奇心、极强的学习能力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当本来的科研兴趣和职业兴趣沦落为“敲门砖”,博士研究往往会变得艰难异常,令人产生严重的厌烦情绪。很多人一边怨声载道,一边却只能硬着头皮挺下去。这种压力往往会在行将毕业的时候达到顶峰。而目前快餐式的研究生培养也无益于产生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再加上经费不足、没有足够的技术人员,因而大多数科研工作基本上处于自给自足的阶段。没有更加科学的设计和严谨的理论支持,很多项目仅仅是沿着国外的科研文献继续着重复劳动,单纯对阳性结果的追求也伤害了科研本身,错过了很多有意义的发现。这种重复的无意义的劳动,也造成了累积性的心理压力增大。难以接受却必须直面的过劳状态国家发改委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和全国人口平均寿命相差十岁,并且有逐年降低的趋势。更有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过劳死”的人数达到60万人,已经超越日本成为“过劳死”第一大国。高知群体已经成为“过劳死”潜在危险的重灾区。“过劳死”一词源于日本。1987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将“过劳死”命名为“慢性疲劳综合征”,并拟定相应的诊断标准。国际上普遍认为,“过劳死”是一个跨学科研究的问题,涉及到医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过劳死”人群的几大特点与我国高知人才群体的生存状态特性高度吻合:工作时间过长,工作压力过大,每天绝大部分时间和身心都围绕在工作上;承受极大的身心压力,睡眠时间过短或睡眠质量差,导致免疫力低下。“过劳”的状态是个积重难返的过程。举个例子来说,对于健康人,感冒这种自限性疾病完全可以自主痊愈;但对于许多“过劳”的人而言,即使一次小感冒也可能引发心肌炎最终导致丧命。这是“过劳”状态摧毁了人体正常身心机制的典型表现。心理监测与情绪疏导:极度缺失“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在读博士存在或者潜伏有包括抑郁症在内的精神障碍。”这是近期发表于Research Policy期刊上的一篇学术论文的研究结果。研究者对3659名博士生的调查数据显示,51%的受访者曾在最近几周经历至少两种心理状态不佳的症状,这预示着他们心理压力大。此外,32%的受访者出现了超4种不适症状,他们患常见精神疾病的风险比其他正常受高等教育的人高出2倍。这些常见症状包括情绪低落、抑郁、失眠、无法克服困难或者无法享受日常生活等。而针对我国在校研究生的一项调查也表明,博士生心理问题检出率为3%,该群体在强迫、焦虑、恐怖、精神病及心理健康总平均分上明显高于全国常规模式,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堪忧。中科协2016年8月的一项调查结果则体现出我国科技工作者近年来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呈下滑态势。需要关注的是,科技工作者每天的平均工作时长为6小时,最长工作时间每天16小时。其中博士学历的科技工作者每日平均工作时间最长,为29小时,而相应睡眠时间最短,为76小时,睡眠质量也相对较差。该调查还提出一项警示:睡眠时间越短,抑郁情绪越严重,自杀意念也就越多发。关注我国科技工作者的睡眠质量问题,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需要。建立自助平台,促进相关法制健全稍微能令人感到欣慰的是,虽然在执行层面的缺口依然很大,但目前我国对科研工作者群体的健康关怀已经逐渐起步。一方面,科研工作者对于自身的健康关怀正在逐渐提升,很多人已经意识到,做科研最基本的保障恰恰是一个强健的体魄;另一方面,这个领域的社会关注度也在提升。一些单位和机构会为工作人员“量身定制”,给出健康建议。例如呼吁大家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利用各种现代化的通讯和时间管理工具提高工作效率;以此为基础来获得更多的业余时间,再进行娱乐、锻炼等有利身心的休闲活动,让强健体魄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闭环。在心理健康层面,中国心理学会于2016年提出建议,应对科研人员定期进行心理“体检”,并尽快建立针对科技工作者的心理自助网络服务平台,来缓解目前有9%科技工作者无法顺利获得心理咨询服务的现状。网络提供的心理服务是一种积极回应,其本质是通过心理自助网络将心理咨询的核心流程转化为电脑程序,将心理专业评估与有效的治疗技术相结合,引导出现心理问题的科技工作者遵循科学的心理训练过程,自我训练,从而缓解轻度到中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时,也有更多的项目在研究高知人群的自杀心理倾向,并以此研究为基础,提出给高知群体减轻心理负担的可行性建议。对于“过劳死”的立法,近几年来呼声也持续攀升。只有保护劳动者权利的法律制度真正硬起来,劳动者才不会无缘无故倒下去。原标题:《青壮年高知群体身心健康关怀存在大缺口 如何击败象牙塔里的困兽?》作者:周 磊(医学博士,病理科医师,西医内科教师)窦媛媛(专栏作者,资深媒体人,心理咨询师)责编:宫奥博参考资料[1]张友恒,汪芳,周露 关注高知群体的心理健康——基于武大博士自杀事件相关评论的内容分析[J] 中国商界(下半月),2010,(08):[2]卢绍君,王井云,田明 博士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09):1397-[3]蒲晓磊 遏制过劳死,法律不能再含糊[N] 法制日报,2017-01-24(009)[4]李伊宁 每年过劳死60万人 过度加班成首要原因[J] 安全与健康,2017,(01):41-科学家投稿、转载或法律相关事宜请邮件联系邮箱:

心理健康杂志投稿邮箱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网站:,你可以和杂志社交流,可以网上投稿

1.本刊实行以同行审稿为基础的三审制(编辑初审、专家外审、编委会终审)。在投稿时作者须告知与该研究有关的潜在利益冲突。审稿过程中保护作者稿件的私密权。对不拟刊用的稿件将告知退稿意见,对稿件处理有不同意见者,作者有权申请复议,并提出申诉的文字说明。2.稿件退修:经审核初步拟定刊用的稿件按退修意见整理后,为缩短刊出周期和减少错误,请先通过稿件远程管理系统发回稿件,修改稿打印件寄回本刊编辑部,并需作者签字注明该稿件无一稿两投。3.“快速通道”的稿件要求: 对符合“快速通道”要求的论文采用特定审稿流程,在收稿后1个月内就论文审稿结果(以“快速通道”发表、按普通稿件处理、退稿)给予答复,对符合要求的论文在收稿后4个月内予以发表。“快速通道”论文必须具备创新性、重要性和科学性,该论文的早日公布将对临床和科研工作产生重大影响。作者在投稿前应与编辑部联系说明研究的基本情况。在得到确认后,在稿件远程管理系统投稿,投稿成功后将稿号告知编辑部并通过特快专递将纸版稿件寄送编辑部。稿件应符合本刊稿约的要求并附单位介绍信。作者应提供说明论文需要通过“快速通道”发表理由的书面材料,同时提供省级及以上图书馆或医学信息研究所等单位出具的“查新报告”。同时有2位高级职称的同行专家(至少有1位为非本单位专家)书面推荐意见。作者可推荐3~5名审稿专家(需注明其详细联系方法,包括Email)供编辑部参考。应提供作者的通信地址、电话、Email等联系方式。4.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并结合本刊实际情况,凡在网上投稿成功后3个月内未明确处理意见者,系仍在审阅中。作者如欲投他刊,请先与本刊联系,切勿一稿两投。一旦发现一稿两投,本刊将立即退稿;而一旦发现一稿两用,本刊将进行如下处理:(1)刊登撤销该论文及该文系重复发表的声明,并在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上通报;(2)向作者所在单位和该领域内的其他科技期刊进行通报;(3)2年内拒绝发表以该文第一作者为作者的任何来稿。已在非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或在学术会议交流过,或已用其他文种发表(需征得首次刊登期刊的同意)的文稿,不属于一稿两投,但投稿时必须注明。5.作者对来稿的真实性及科学性负责。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有关规定,本刊可对来稿做文字修改、删节。凡有涉及原意的修改,则提请作者考虑。修改稿逾期2个月不修回者,视作自动撤稿。

是通过他们的邮箱投稿的,他们的网站还没有开通服务,所以只能通过邮箱(正规途径)。投稿邮箱是:

《卓锦》杂志-高端女性心理杂志 《卓锦》,一本由一群而立之年的女人共同创办的属于成熟女人自己的杂志。 谈谈家庭,谈谈事业,谈谈情感,谈谈属于女人自己的话题。放下工作,还女人们一个可以短暂放松的心境,小酌品茗,欣赏一下人生途中的片片美景…… 杂志将定位在关注女性心理健康,读懂女性的心灵需求,了解女性的所思所想,解决女性的困惑迷茫,打造健康、自信、卓越、锦绣的完美新女性。提供国际国内最深入的女性心灵访谈,展现国际国内最新的生活新知,推荐国际国内可复制的心灵生活方式,身边可见可闻的心灵感触。 杂志由五大版块专题、人物、职场、文化、乐活、等构成,以其独特的风格定位来洞悉女性的内心世界、品位事业之路的艰辛与荣耀、分享女性情感生活的酸甜苦辣、感悟和女性有关的利益与责任的平衡、奋斗与激情、积极态度、心灵归属与健康。女性朋友阅读杂志后能够寻找到一种心灵的享受,能够看到极为有深度的精彩内容,让读者真正的快乐起来 邮箱:remun_

心理健康投稿邮箱

我手头有一本书叫《心理健康等于亿万财富》,鄙人是学心理学的,这本书还不错!你看看吧!

我给你

地址:长春市宽平邮局28号信箱,邮政编码:130012。电子邮件:xinyu_

  • 索引序列
  •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投稿邮箱
  • 中国心理健康杂志官网投稿邮箱
  •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官网投稿邮箱
  • 心理健康杂志投稿邮箱
  • 心理健康投稿邮箱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