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现代青年杂志社长

现代青年杂志社长

发布时间:

现代青年杂志社长

海南现代青年杂志社有限公司是2012-11-26在海南省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非自然人投资或控股的法人独资),注册地址位于海口市美兰区文明东路210号。海南现代青年杂志社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4600004282022877,企业法人符文生,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海南现代青年杂志社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期刊出版,期刊发行,设计、制作、发布、代理国内各类广告业务,开展文化交流活动,旅游、房地产、征婚交友信息咨询。在海南省,相近经营范围的公司总注册资本为1045511万元,主要资本集中在 100-1000万 和 1000-5000万 规模的企业中,共3407家。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良好。海南现代青年杂志社有限公司对外投资1家公司,具有0处分支机构。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海南现代青年杂志社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故选C.

现代青年杂志社长是谁

何其芳(1912年—1977年),男,原名何永芳,出生于原四川万县(现重庆万州)生于一个守旧的大家庭。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曾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所长,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35年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先后在全国各地任教,创办刊物《工作》,发表过大量诗歌与政论文章,对国民党消极抗战表示了极大愤慨、气愤。他早期的作品有:《汉园集》《夜歌》《预言》《夜歌与白天的歌》等,深受读者喜爱。也写过《秋天》,现已入选中学课本。 1938年,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为革命文艺作了大量拓荒工作。建国后,历任一、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文联历届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学评论》主编。是一位贯穿20世纪中叶——大时代、大变革中成就斐然的诗人。 何其芳幼年时喜爱中国古代诗词小说,1929年到上海入中国公学预科学习,读了大量新诗。1931—1935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 何其芳大学期间在《现代》等杂志上发表诗歌和散文。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大学毕业后,何其芳先后在天津南开中学和山东莱阳乡村师范学校任教。 抗日战争爆发后,何其芳回到老家四川任教,一面继续写作诗歌、散文、杂文等。1938年北上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后任鲁艺文学系主任。 新中国成立后,主要从事文学研究和评论,并长期参加文艺界的领导工作。曾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等职,并任文学研究所所长职务。 诗歌是何其芳最先喜爱和运用的文学样式。他自称开始创作时“成天梦着一些美丽的温柔的东西”,早期的作品鲜明地表现出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感情和个性。他不满丑恶的现实,又不清楚出路何在;他热切地向往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但缺乏热烈的追求。于是较多徘徊于怀念、憧憬和梦幻中,只能留下寂寞和忧郁。 何其芳对于艺术形式的完美,表现出执著的探求。在诗歌方面,他创作之初即十分讲究完整的形式、严格的韵律、谐美的节奏,并注意表现出诗的形象和意境。因此,他的诗明显地具有细腻和华丽的特色。在散文创作上,他自称“我的工作是在为抒情的散文发现一个新的园地”,他善于融合诗的特点,写出浓郁缠绵的文字,借用新奇的比喻和典故,渲染幻美的颜色和图案,使他的散文别具风格。 真正明显地表现出思想和艺术风格的变化,是在抗战开始,特别是到了延安以后。这时他渐离梦境,面对现实,诗文风格趋向朴实明朗。 六卷本《何其芳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收录了何其芳的大部分创作和论著。 (摘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1992年版)[编辑本段]何其芳改名 现代著名诗人和文学理论家何其芳,原名何永芳,国文老师将“永”改为“其”,成为何其芳。这一字之改,使名字大放光彩,由一个十分俗气的名字,变成一个内涵隽永的美名。将“永”改为“其”名字起了两大变化:一是变九、名分档为连姓取名,扩大了名字的容量,丰富了名字的内涵;二是变三个实词为两实一虚,虚实相生,使名字充满了生机,跳荡着情感,升腾着热浪,具有感人的力量。何其芳-----多么芬芳,多么美好,多么令人陶醉啊!名字散发着诗意,洋溢着浪漫情怀,真是不可多得的佳名。何其芳不负重望,后来成为著名诗人和文学评论家,使“名副其实”,美名远播。[编辑本段]诗集 《秋天》选自何其芳早年创作的诗集《预言》(1931-1933)。它不像那个时期的诗人们那样爱用象征手法,写得神秘莫测,或爱寻味哲理,显示思想的深高厚重;也不像他向前拘守个人狭小天地,缠绵悱恻于男女私情,除了幽怨、苦思就是期待,而是难得地将视野投向乡野,投向普通人的活动场景,以观者的身份言身外他人之事,表现一派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诗作采用直陈其事的写法,表面看来似乎简单、直白,缺少象征的奥义,实则意味情味既深且长。诗中透出那么一种氛围,那么一种神韵,这是最能勾住读者心魄的东西。 所谓氛围,在文学作品尤其是抒情作品中,通常是指作品中的整体性的境象、风神、气韵。它与严羽的“气象混沌,难以句摘”的气象有所类似,又有所不同,气象所指更为廓大,包括内容、形式各个方面;氛围似乎主要关乎内容,涉及意象、意境、情感等。氛围可感而不可言,正如司空图所言:“神而不知,知而难状。”亦如唐人所言:“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但读之有感,了然于心,也应能言追心意,形之于文。 在《秋天》里诗人用最精粹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三节诗又组成三幅复合画面。画面的组合造成了既流动又整合的特殊氛围。 第一幅画面是“农家丰收图”。这里不是写某个农夫,而是写普遍的农家活动。写了两个场景,一是山谷伐木,一是篱间背瓜果。山谷伐木置于篇首,丁丁声悠远地飘来,诉诸听觉;震落了清凉的露珠,诉诸视觉和触觉,真是一片世外风光,启迪人追思那邈远的印象,《诗经》中不是有“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之句吗?“飘”和“幽谷”在何其芳早年诗中常出现,不过那都是写虚的,用的是比喻义、引申义,用在这里才是写实的,别有一番情韵。背瓜果所伴随的心情和表情在诗中未点明,但读者可以想到,那是欣喜、笑盈盈的。“栖息”本用来描写有生命的物类,现用在这节诗的末尾,来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秋天)西视象化了,创造出松弛、闲静的氛围。 第二幅画面是“霜晨归渔图”。其中“雾”“霜”这些表现环境氛围的词(还有上一节的“露”),也是何其芳早年诗中常出现的,传达出清凉、冷寂、朦胧的气氛。画面还包括一系列活动:撒网,收渔,摇桨。这些平常活动画面在这里都蕴含着淡而远、清而静的神韵。“轻轻”一词常在何诗中出现,在此仿佛“信手拈来”,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也许在早年何其芳的心目中,秋天就真的是这么宁静、悠远。 第三幅画面是“少女思恋图”。这节诗从野草、蟋蟀和溪水写起,相当于古人所谓“感兴”的写法,即先言他事,由兴而感,由景入情。野草寥廓,溪水清洌,这本不是人的活动,其后必有续言,那就是少女心怀恋情。大自然繁嚣的夏天过去了,秋天到来却变化清静了,人在寂静时大都反观自身,倾听心灵之声。牧羊女听了一夏的“牛背上的笛声”,忽然听不到了,心灵的某一角落开始萌动起来,真是“如树根在热的夏夜里震动泥土”(何其芳诗《夏夜》)。写恋爱尤其是初恋,是早年何诗所擅长的,这次他写得更含蓄也更精彩了。这一节才五行,就写出了由外景向内情的过渡,写出了初恋从无到有的过渡。诗人选取了“牧羊女的眼里”这一特定角度,虽未明写眼神,但读者自能见出那里面的清纯、明净,那是初恋少女似恋非恋时的特殊眼神。而且比较这三节诗我们可以看到,前两节主要写外在景物与人事,这第三节真正写入心灵深处,写出了微妙的感觉,使全诗收束在感情的实处。不这么写,难以入情、入神,诗就“飘浮”起来了。 总之,《秋天》这首诗通过描绘不同场景、画面,创造了一种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氛围。这一氛围具有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特点。它写的是繁忙夏天之后的农闲景象,所以具有清静的氛围;它写的是世处桃源般的生活,不见农家些许的艰难苦恨,所以具有清远的氛围;它写的是少男少女朦胧而纯真的爱情,所以具有清甜的氛围;它像何其芳其他诗作一样专用轻柔之词写清丽意象,避开喧嚣的景境,避开拙重之词,所以具有清柔的氛围。诗中各幅画面,以及画面里的各个意象,无一不和谐地统一;因而这种氛围所赖以形成的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等多方面特点也无一不达于极致。技盖至此,非高手不能为。可是何其芳写这首诗时才是20岁左右的大学生! 诗歌是何其芳最先喜爱和运用的文学样式。他自称开始创作时“成天梦着一些美丽的温柔的东西”,早期的作品鲜明地表现出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感情和个性。他不满丑恶的现实,又不清楚出路何在;他热切地向往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但缺乏热烈的追求。于是较多徘徊于怀念、憧憬和梦幻中,只能留下寂寞和忧郁。 何其芳对于艺术形式的完美,表现出执著的探求。在诗歌方面,他创作之初即十分讲究完整的形式、严格的韵律、谐美的节奏,并注意表现出诗的形象和意境。因此,他的诗明显地具有细腻和华丽的特色。在散文创作上,他自称“我的工作是在为抒情的散文发现一个新的园地”,他善于融合诗的特点,写出浓郁缠绵的文字,借用新奇的比喻和典故,渲染幻美的颜色和图案,使他的散文别具风格。 真正明显地表现出思想和艺术风格的变化,是在抗战开始,特别是到了延安以后。这时他渐离梦境,面对现实,诗文风格趋向朴实明朗。 六卷本《何其芳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收录了何其芳的大部分创作和论著。[编辑本段]思想 何其芳1930年以优异成绩同时考取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二校。先入清华外文系,后离开。1931年秋,入北大哲学系。1935年北大毕业后,何其芳先后任教于天津南开中学、山东莱阳乡村师范、成都联合中学。1938年8月,辗转奔赴延安,被安排到鲁迅艺术学院工作。1942年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1949年参加筹办并出席第一次文代会。1953年奉调创建文学研究所(原属北大,1956年改为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后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历任领导小组组长、副所长、所长、一级研究员。他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文学评论》主编、《人民文学》和《文艺报》编委。 何其芳的学术贡献和治学精神,周扬曾作过这样的评价:“其芳同志在艺术上不断进行着新的追求和探索,在理论上也有自己的独立建树。其芳同志治学严谨,刻苦勤奋。他研究了我国古典诗歌、民歌、新诗在形式上的特点,根据现代汉语的客观规律,提出了建立现代格律诗的主张,并且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对诗歌的形式进行了新的探索。他关于我国古典文学的研究,提出了不少自己独到的见解,推动了我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发展。他不止一次地说过,做好古典文学研究工作,特别是总结那些带有规律性的问题,不仅有助于社会主义文学的发展,还可以丰富我国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 作为杰出的诗人,何其芳不仅写过许多深受读者欢迎,传诵很广的优美诗篇,而且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第一位系统地探索并建立了现代格律诗的理论体系的学者。早在1953年写的《关于写诗和读诗》的文章里,他就提出了现代格律诗的问题,把新诗区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主张建立现代格律诗。1954年,他专门写了《关于现代格律诗》的长篇论文,就建立现代格律诗的必要,现代格律诗的顿和押韵,现代格律诗不能采用五、七言体等问题,进行了系统而又周详的论证与发挥。他提出,现代格律诗除了应该具备诗的一般特点外,以形式而论,还应每行有一定的顿数,可分三顿、四顿、五顿几种不同的句式。在长诗中,如有必要,顿数可以变化;同时要押大致相适的韵,不一定非要一韵到底,可以少到两行一换韵,四行一换韵。何其芳关于现代格律诗的理论主张,是在研究了中国古典诗歌和民歌的传统,研究了“五四”以来新诗创作的实践经验,并借鉴了外国诗歌的形式规律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在何其芳看来,做学问的方法,研究的方法,在本质上是一种思想方法,是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具体学术研究领域的应用,他一再强调,学术研究方法其实是一种特殊的工作方法。在具体的研究对象上,何其芳非常重视占有和掌握资料,通过占有和掌握资料,尽可能详细和周密地了解课题的历史和现状。例如,前人有些什么重要的、值得重视的研究成果,有哪些值得借鉴之处,存在着哪些局限,以及现在进展到什么程度,水平如何,难点何在,等等,他都要了解。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自己进行研究的着力点,最终获得创造性的实绩。以对屈原的研究为例,他讲,这并不是他非常熟悉的领域。为尽可能详细地占有资料,了解屈原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他阅读了能够找得到的古往今来的全部《楚辞》的注本,特别是文学所图书馆馆藏的屈赋注本。 何其芳认为,从事文学研究必须要有广博的学识,不仅要广博,而且要扎实。因此,他主张读好书,多读书。何其芳读书,有做批注的习惯,许多很重要的思想见解,就批在他自己的书上,它们大部分没有被系统地整理过。整理这些批语,不仅对于何其芳研究,就是对于更广的意义上的文学研究,也都是非常有价值的。从文化视野上来看,何其芳学术研究所关注的领域,也可以说涵盖了古今中外。在他留下来的学术遗产中,属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以1956年写的长达8万余字的《论〈红楼梦〉》为代表。在这篇论文中,他不仅对《红楼梦》作了全面的精细的思想分析和艺术分析,对其中一些主要的人物给予了准确的评价,对当时与以往红学研究中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如“市民说”的问题,后四十回的真伪问题等,都经过缜密的研究,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而且,通过对这部封建时代社会生活百科全书式的作品的研究与评价,充分而全面地展示了何其芳的才情与学力、学风和品格。这篇论文可以视为何其芳文学研究的一个制高点,它代表了当时以及以后相当一段时间内《红楼梦》研究的最高水平,至今读来,仍不觉其陈旧,给人以艺术和生活的启发。[编辑本段]著作书目 《汉园集》(诗集)与卞之琳、李广田合著,1936,商务 《画梦录》(散文集)1936,文生 《刻意集》(小说、戏剧等合集)1938,文生;增删本.1940,文生 《还乡日记》(散文集)1939,良友;又名《还乡杂记》,1943,桂林工作社 《预言》(诗集)1945,文生;增删本,1957,新文艺 《夜歌》(诗集)1945,诗文学社;增订本,1950,文生;增删本又名《夜歌 和白天的歌》,1952,人文 《星火集》(散文集)1945,群益 《星火集续编》(散文集)1949,群益 《关于现实主义》(论文集)1950,海燕 《西苑集》(论文集)1952,人文 《关于写诗和读诗》(论文集)1956,作家 《散文选集》1957,人文 《诗歌欣赏》(论文集)1962,作家 《何其芳诗稿》1979,上海文艺 《何其芳选集》(1—3卷)1979,四川人民 《一个平常的故事》(散文集)1982,百花 《何其芳文集》(1—6)1982—1984,人文 《何其芳诗文选读》1986,四川教育出版社 《何其芳散文选集》1986,百花 《何其芳文集》中的《生活多么广阔》被收录于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诵读欣赏”。 《秋天》 初中课本 《一夜的工作》 人教版小学六下课文

话既说破,老人便不再避讳,拉我到离海鸥远一点的地方,像怕它们听到一样,悄悄对我说:"我被劳改过,蹲过监。" 我有些惊诧,不是为老人的身世,而是为老人的坦率,我们毕竟初次见面。 于是,老人像讲别人的故事一样,对我讲了他大半生的经历: --我的青年时代是与战乱连在一起的:先是中国人和日本人打,后来是中国人和中国人打。我住的昆明虽然听不见多少枪炮声,但日子过得闷皂,就抽上了大烟。50年代工作队来,动员我们戒毒,说:"解放了,要做新人,自愿戒的站出来!"我站出来,戒了毒,还去上大学,当年的革命大学。那时的人心里有一种理想,像高尔基写的海鸥一样,穿过暴风雨,飞向光明。我感到自己也得到新生了,从一个烟鬼变成一个有理想的人。大学毕业后,我自愿到边疆工作,很是轰轰烈烈干过一番事业。我还开始谈恋爱了,和一个女的打得火热。谁知她是有夫之妇!我觉得内疚,就主动向组织检查了自己的思想。组织一查,那女人是军人家属。这下挨了,我破坏军婚,活该被判了6年。出来后我拼命工作,想将功补过,刚缓过神来,碰上"文化大革命",要把牛鬼蛇神扫地出门。我蹲过监,属于坏的9种人,又在清除之列。我不服气,申辩了几句,不知哪句说错了,马上被抓着"现行",弄成"现行反革命",抓去关了起来,判20年。我这半辈子,就这样阴错阳差栽在监牢里了。后来平反冤假错案,发现我的案子是冤的,才"无罪释放",安排到化工厂工作。可是,我已经老了,无儿无女,只有海鸥来陪我。 说到海鸥,老人的眼睛立刻生动起来。 --1984年一退休,海鸥就来了(注:各种记载都说是1985年海鸥第一次成群飞临昆明并进城觅食,但老人总坚持说是1984年他退休时来的),我觉得它们是冲着像我这样的人来的,我们已经分手50年了!小时候我见过它们,在滇池草海里飞,飘飘然无拘无束,一尘不染,现在想起来都像做梦一样。有个诗人在大观楼写了个对子,上面有"海鸥狎人"的字句,"狎",就是逗人、开玩笑的意思。真是呢!海鸥这东西灵得很,人和它处得好,它会来跟你开玩笑。有海鸥的日子,我过得好自在。你别看它是鸟,其实它很懂情义。前年有一只海鸥,飞离昆明前一天,连连在我帽子上歇落了5次,我以为是它跟我闹着玩,后来才晓得它是跟我告别。去年它就没有来,今年也没来。 老人有些伤感,喃喃道:"它是在跟我告别呀!海鸥最重情义,心细着呢。我小时候就知道它们,精灵得很,人对它咋样,它都明白。后来日本飞机一来,海鸥就没有了,写着‘海鸥狎人'诗句的楼也没有了。整整50年,不是战争就是"运动",它们都不来了,它们都不来了呀!它们消息灵得很的。要是有人伤了它们的伴,整群都会飞着去救,救不了就全部飞走,再也不来。有一年昆明人待海鸥不好,海鸥早早就飞走了。把我急的,以为它们再不来了呢。这半个世纪我看下来,有海鸥的日子好,没海鸥的日子闷皂,海鸥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相亲相近的一种象征。古人说‘白鸥飞处带诗来',我说是白鸥飞处带福来!1984年海鸥一来,我就知道我的福气来了,昆明人的福气来了。这些年我过得心满意足,哪儿也不想去,就想着它们。我妹子在贵州,写信来说,你来和我们一起住吧,免得孤零零一个人。我说我不孤单,那么多漂亮的海鸥陪着我,我舍不得离开它们。它们是吉祥鸟、幸福鸟、爱情鸟!你看它们那些小模样,个个逗人疼!嘬嘬嘬"老人一边嘬起嘴唤海鸥,一边补偿似地抓了几把饼干丁,连连放在围栏上。海鸥见老人唤,马上飞了过来,把老人团团围住,上下翻飞,甚是壮观,引得路人都停足观看,啧啧赞叹。 有几个喂鸥人见状,赶过来凑热闹。他们模仿老人把面包团放在围栏上,也想来它个风光风光。 老人见状,夸张地退出圈外,头向后斜拗,侧目看着几个模仿者,那神态挺孩子气的。 果然,海鸥不放心陌生人,哗地闪开盘旋,瞅空,叼一块便走,决不久留。这时老人脸上便露出争宠得胜的笑容,大模大样走上前喂食,让海鸥在他手边飞来飞去,引得大家又一阵赞叹。 太阳偏西时,老人塑料袋里的饼干丁空了。他只好站在一边看别人喂,很妒嫉的样子。见有人往水里投食,便劝:"水不干净,海鸥吃了沾那种水的面包不好。"要不就跟几个喂鸥人神吹:"我见过海鸥王呢!比一般的海鸥大一倍,头上有冠子,很雄视。每群海鸥都有领头的,你看,独自在高空飞的那只就是这一群的头。只要它起来,其他的也会跟着上去。时候不早了,再过一会它们就要回去啦。听说它们歇在滇池边的晖湾里,可惜那地方我去不到。"老人望着逐渐向高空盘旋的鸥群,眼睛在夕阳照射下,闪出几缕企盼的光。邓启耀,男,汉族,广东顺德人,1952年2月生于昆明,是教授,博士生导师,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 教育和工作简历 1971年8月-1978年9月在昆明汽车运输总站,车工、美工;当美工期间(1972-1978)多次在少数民族地区写生。 1977-1978年在云南大学中文系新闻短训班学习,其间在藏区生活4个多月。 1978—1982年考入云南大学中文系,任校学生会秘书长;读书期间,参加民间文艺教研室组织的民俗学调查多次。 1982-1986年当过杂志编辑和公务员。 1986年调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次年7月被聘为助理研究员。 1992年4月破格晋升副研究员,任副所长。 1993年8月破格晋升研究员,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学学科学术带头人。 1994年5月—2000年1月任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山茶人文地理杂志》社长兼主编。 2000年2月调入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任教授、系副主任。 2003年5月兼任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云南大学西南边疆民族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云南大学和云南民族学院客座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探险协会人文及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副主席,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美中艺术交流中心特邀专家及中美合作“民族文化田野考察群”中方负责人。 研究兴趣 民俗学,视觉人类学 教学情况 主要讲授课程: 中国民俗学 当代民俗学与文化问题探讨 民俗学理论与方法 影视人类学 摄影基础 人类学与中国社会 南方少数民族文物 民族服饰 民间艺术 非常意识状态和非常意识形态 田野考察的设问及相关论域等(含调入中山大学前为国家文物局相关培训班及其他院校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的课程)。 教学及相关学术活动 ·云南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论文指导教师(1988); ·云南民族学院客座教授(讲授“田野考察的设问及相关论域”,1995); ·云南大学客座教授(讲过“田野考察”、“文学人类学”等,1996、1997); ·国家文物局“民族文物抢救与鉴定研讨班”(1995、1999、2001)教授(讲授“民族服饰”、“民间工艺”和“南方少数民族文物”); ·德国弗莱堡Friedrich-weinbrenner-Gewerbeschule学院,讲授“云南民间艺术与现代版画”,并主持“云南版画”展览(1994年); 昆明医学院精神病学系研究生(1999)、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系庆系列讲座(2001)、98级本科(2002)讲授“非常意识状态和非常意识形态”;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97、99级本科“中国民俗学”(2000-2001); 中山大学公共课“摄影基础”(2000,代课);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2000、2001级硕士“当代民俗学与文化问题探讨”(2001);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2000、2001级本科和研究生“人类学与中国社会”(2000-2002);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2001级本科“滇藏文化带考察”(2002)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99-02级本科“影视人类学”(2002-2004);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03级本科“视觉表达”(2003);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博士生和硕士生“民俗学理论与方法”(2004); 科研情况 主要著作:在国内外发表和出版研究成果,包括个人专著10余部、合著多部、论文百余篇、合作译著2部,影视人类学纪录片8部42集,其他艺术人类学和艺术创作图像作品数百件,主编丛书6种,杂志1种,个人参与组织和主持的国家级、省级和国际课题10余项。 1、民俗学:《中国神话的思维结构》(1992,1996)、《中国巫蛊考察》(1998,1999)、《滇藏文化带考察》(合作,2000)、《灵性高原——茶马古道寻访》(1998)、《变迁中的高原蒙女》(1995,中、英文版)、《访灵札记》(2000)、《鼓灵》(1999)、《古道遗城――茶马古道滇藏线巍山古城考察》(2004);合著《边地中国》(2004)、《口述中国》(2004)、《秘境节祭》(1991,中、英文版)、《云南少数民族》(日文版,1990)、《云南国土资源》(1990)、《西南民族道德研究》(1990)、《云南省哀牢山森林土地持续管理研究》(1993)、《云南百科全书》(1999)等。 2、视觉人类学研究:《民族服饰:一种文化符号》(1991),另有系列配套著作如:《中国云南少数民族服饰艺术》(上下册,1992,1995)、《中国西部少数民族服饰》(1993)、《衣装上的秘境》(1993,1993)、《中国民族服饰博览》(合作, 2001);《服饰文化象征》(2005); 《云南民族民间艺术》(上下册,合作, 1994))、《中国象征文化》(合作,2001)、“云南民族美术全集”之《南诏大理国雕刻绘画艺术》(合作,1999)、《云南岩画艺术》(合作,即出); 《云南现代重彩画》(合作,1993)、《云南现代重彩画技法》(合作,1993)。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云南大学西南边疆民族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云南大学和云南民族学院客座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探险协会人文及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副主席,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美中艺术交流中心特邀专家及中美合作“民族文化田野考察群”中方负责人。现在在中山大学任教的同时担任中山大学飞天创意工作室的指导老师。

何其芳(1912.2.5-1977.7.24)原名何永芳,四川万县人。1929年考入上海中国公学预料,曾发表新诗。1931年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开始在京、沪的《现代》、《文学季刊》等刊物上发表作品。其诗收入与卞之琳、李广田合集的《汉园集》。散文集《画梦录》以绚丽的文采表现象征的诗意,创造出独立的抒情散文体,因而获1936年《大公报》的文艺奖金。1935年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天津南开中学和山东莱阳乡村师范学校执教。在现实影响下创作的《还乡杂记》等。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到家乡和成都任教员,创办《工作》半月刊,发表了《成都,让我把你摇醒》等诗文。1938年与沙丁、卞之琳一起奔赴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工作,这期间有诗集《夜歌》,散文集《星火集》。1944年后两次被派往重庆,进行文化界的统一战线工作,任《新华日报》社副社长等职,写下不少散文、杂文和评论文章。1948年调中央马列学院。从1953年起,长期领导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并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主要致力于文学评论和文学研究的组织工作,论著有《关于现实主义》、《西苑集》、《关于写诗和读诗》等。 著作书目: 《汉园集》(诗集)与卞之琳、李广田合著,1936,商务 《画梦录》(散文集)1936,文生 《刻意集》(小说、戏剧等合集)1938,文生;增删本.1940,文生 《还乡日记》(散文集)1939,良友;又名《还乡杂记》,1943,桂林工作社 《预言》(诗集)1945,文生;增删本,1957,新文艺 《夜歌》(诗集)1945,诗文学社;增订本,1950,文生;增删本又名《夜歌 和白天的歌》,1952,人文 《星火集》(散文集)1945,群益 《星火集续编》(散文集)1949,群益 《关于现实主义》(论文集)1950,海燕 《西苑集》(论文集)1952,人文 《关于写诗和读诗》(论文集)1956,作家 《散文选集》1957,人文 《诗歌欣赏》(论文集)1962,作家 《何其芳诗稿》1979,上海文艺 《何其芳选集》(1—3卷)1979,四川人民 《一个平常的故事》(散文集)1982,百花 《何其芳文集》(1—6)1982—1984,人文 《何其芳诗文选读》1986,四川教育出版社 《何其芳散文选集》1986,百花 翻译书目: 《何其芳译诗稿》1984,外国文学出版社

现代青年杂志社长级别

正部级。社长和总编辑的行政级别,与其报社所在层级直接关联。如果是中央级媒体,比如人民日报社社长和总编辑,因为人民日报社是正部级单位,其社长和总编是正部级。《时事报告》 杂志社是中宣部直属事业单位,出版《时事报告》《党委中心组学习》《时事报告大学生版》、《时事报告职教版》和《时事》(高中版、初中版)《时事画刊》等七个面向不同层面读者的形势政策宣传教育系列刊物,已获誉"百强社科期刊"。

总监

当然是社长大了。总编顾名思义就是总的编辑,主要负责编辑这边块的,是这一部门的领导,只不过出版社的编辑这块是其主营业务,所以总编权力够大;而社长则是出版社的总负责人,包括财务、人事、对外联络等等的行政工作。

现代青年杂志社长什么级别

主编

杂志社的职位从高到低如下:一般杂志社,社长或总编是最高领导。下一级应该是执行总编辑。再往下应该分编辑、助理编辑、实习生等级别。杂支的分类:按内容分:可将杂志分为综合性期刊与专业性期刊两大类。   按学科分,可将杂志分为社科期刊、科技期刊、普及期刊等三大类。   而社科期刊中,又可分成新闻类、文艺类、理论类、评论类等。科技期刊可分成理科类、工科类、天地生化类等。而普及期刊可分成知识类、娱乐类、科普类等。   对于新闻类、理科类等又可一步步地分下去。   按时间分,可将杂志分为周刊、半月刊、月刊、双月刊、季刊、半年刊、年刊等。   按读者对象分,可将杂志分为:儿童杂志、青年杂志、高校杂志、少年杂志、妇女杂志、老人杂志、工人杂志、农民杂志、干部杂志、知识分子杂志、军人杂志等。   按文种分,可将杂志分为:中文杂志、英文杂志、日文杂志、俄文杂志等,以及满、蒙、藏、维吾尔等我国少数民族文字杂志。   按开本分,可分为大16开、16开、大32开、小32开等。   按发行范围分,可分为内部发行、国内公开发行、国内外公开发行等。   按发行方式分,可分为邮发杂志和非邮发杂志。   按杂志的性质分,则可分为:学术性期刊、技术性期刊、普及性期刊、教育性期刊、情报性期刊、启蒙性期刊、娱乐性期刊等等。   按内容:有专业性杂志和综合性杂志。按读者对象:有老年、青年、妇女、儿童、高校等杂志。 按表现形式:有以文字为主的文字杂志和以图片为主的图画杂志。按出版周期的长短:杂志可分为有周刊半月刊旬刊月刊双月刊半年刊年刊等。

时代青年杂志社社长

《河南共青团》为共青团河南省委主管·主办、《时代青年》杂志社 出版的面向全省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干部的刊物。其题材新颖,形式活泼,视角独特,文章鲜活,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作为共青团河南省委内刊,《河南共青团》在全省团员、团组织中发挥着舆论宣传、工作指导的重要作用。众多现任或曾任团干的领导干部,常在刊内发表文章交流团的工作经验,为新时期我省团的工作提供宝贵参考和指导意见。刊物派发至团省委到团县委的各级团组织各部门及其所属群众团体。 编委会主任:李若鹏(共青团河南省副书记(主持工作)) 编委会副主任:孙巍峰(共青团河南省委副书记) 黄明海(省纪委驻共青团河南省委纪检组组长) 王 艺(共青团河南省委副书记) 李建涛(共青团河南省委副书记) 委员:韩维俊(共青团河南省委办公室主任)赵茂军(共青团河南省委组织部部长)宋晓波(共青团河南省委宣传部部长)丁向东(共青团河南省委城市青年工作部部长)薛崇林(共青团河南省委农村青年工作部部长)王宏林(共青团河南省委学校部部长)王 鑫(共青团河南省委少年部部长)张 旭(共青团河南省委维护青少年权益部部长)韩 冰(共青团河南省委青年志愿者工作部部长)李 杰(共青团河南省委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李秋海(时代青年杂志社社长)郑迎光(河南青年报社社长)张艳华(共青团郑州市委书记)柳 波(共青团开封市委书记)程建龙(共青团洛阳市委书记)曲晓举(共青团平顶山市委书记)王 旸(共青团新乡市委书记)李 可(共青团安阳市委书记)张 刚(共青团焦作市委书记)刘 兵(共青团濮阳市委书记)李东岭(共青团许昌市委书记)罗 静(共青团漯河市委书记)李瑞霞(共青团三门峡市委书记)杨 靖(共青团鹤壁市委书记)李冠彧(共青团南阳市委书记)王景宇(共青团商丘市委书记)李全林(共青团周口市委书记)尹永彪(共青团驻马店市委书记)赵君峰(共青团信阳市委书记)宋爱华(共青团济源市委书记) 河南是全国较早建立共青团组织的省份之一。1922年下半年,共产党员李之龙开始在开封、郑州等地筹建青年团组织。1923年2月25日,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冯品毅在开封省立第一师范建立了河南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成为河南青年运动的领导核心。1925年10月24日,全省团的统一领导机构----共青团豫陕区委在开封建立,不久,改为团豫区委,1927年6月,又更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河南省委员会。此时,全省已有6个团地委、27个团特别支部,850名团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鄂豫皖边区,共青团员和青年积极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武装起义,团组织的建立发展比较稳定。1932年3月2日,少共(土地革命时期根据地的共青团亦称少年共产党,简称少共)鄂豫皖省委成立,下辖19个基层团委和支部;在国民党统治区,青年运动处于严酷的白色恐怖之下,团组织经常遭到破坏。1934年12月,共青团河南省工作委员会再次遭到严重破坏,此后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前都未能恢复。但是共青团员和进步青年们无所畏惧,积极投身到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和抗日救亡运动的洪流里。“一·二九”运动中,河南青年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开封学生在冰天雪地中卧轨三昼夜,以表抗日救亡的赤诚之心。1936年底以后,为更广泛地团结各界青年抗日,河南的一些基层团组织按照中共中央的决定,陆续改造成为青年群众的抗日救亡组织。1937年9月,中共河南省委增设青年工作委员会,指导全省的青年运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河南青年运动高潮再起。由青年组织或参加的河南战时教育工作促进团、光明话剧团、河南救亡协会、开封孩子剧团等数百个青年团体,活跃在中原大地,开展抗日救亡宣传运动。抗日战争的胜利更加激发了河南解放区青年农民参加解放战争的革命热情。1949年1月至3月,有7万多名青年参军南下,参加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1946年10月,根据新形势的需要,中共中央决定重新建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河南于1948年下半年开始试建团组织。1951年5月4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河南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成立了河南省委员会,河南青年运动又有了自己的领导核心。 1951年5月4日至17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河南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开封召开。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435名,代表全省20多万团员。1953年5月16日至26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河南省第二次代表大会在开封举行。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625名,列席代表19名,代表全省75万多名团员。中共河南省委副书记赵文甫代表省委到会作了政治报告。1956年11月8日至17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河南省第三次代表大会在郑州举行。出席正式代表651人,列席代表54人,代表着全省8万余名团员。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处书记杨珏代表省委到会作了《把河南青年工作更加推向前进》的报告。1959年12月10日至18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河南省第四次代表会在郑州召开(1957年,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改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来自全省各条战线的667名代表出席会议。代表全省165万名团员。1963年10月27日至11月3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河南省第五次代表大会在郑州召开。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716人,代表全省44万多名团员。1973年5月9日至12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河南省第六次代表大会在郑州举行,出席会议的代表1463人,列席代表58人,特邀代表92人。1979年7月16日至22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河南省第七次代表大会在郑州召开。来自全省各地各条战线的801名代表出席会议。1982年8月6日至11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河南省第八次代表大会在郑州召开,来自全省各条战线的1000名代表出席会议,代表全省287万余名团员。1986年7月7日至11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河南省第九次代表大会在郑州召开。出席大会的代表共802名,代表全省330万共青团员。1992年8月28日至30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河南省第十次代表大会在郑州召开。来自全省各条战线的480名代表,代表全省330万团员参加了大会。1998年3月29日至4月1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河南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在郑州召开。出席大会的代表共600名,代表全省449万名共青团员参加了大会。2003年4月2日至4月4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河南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在郑州召开。出席大会的代表共596名,代表全省490多万名共青团员参加了大会。2008年4月24日至4月25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河南省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在郑州召开。出席大会的代表共585名,代表全省2800多万共青团员参加了大会。

社长 李秋海副总编辑 李青 范青峰执行主编 齐心编辑部主任 易怀顺责任编辑 李博编 辑 凯文 米乐 小婵 江城 春天美术总监 张文静插图提供 孙晴 冰儿萧萧稻荷前 三乖大花猫 傅树清程曼华 大俗老张主办●主管 共青团河南省委出 版 时代青年杂志社编 辑 《时代青年哲思》编辑部媒体运营 河南省水滴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地 址 郑州市金水路16号邮政编码 450014发行主管 李国祯订 阅 全国各地邮政局(所)国外发行 北京782信箱邮发代号 36-190出版日期 每月16日印 刷 河南省瑞光印务股份有限公司国内统一刊号 CN41-1003/C国际标准刊号 ISSN1003-3483定 价 00元我喜欢看哲思,我是丝瓜哦,希望可以帮到你

社长 李秋海副总编辑 李青 范青峰执行主编 齐心编辑部主任 易怀顺责任编辑 李博编 辑 凯文 米乐 小婵 江城 春天美术总监 张文静插图提供 孙晴 冰儿萧萧

  • 索引序列
  • 现代青年杂志社长
  • 现代青年杂志社长是谁
  • 现代青年杂志社长级别
  • 现代青年杂志社长什么级别
  • 时代青年杂志社社长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