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苏州杂志社长

苏州杂志社长

发布时间:

苏州杂志社长

叶至善叶至善(1918年2月24日-2006年3月4日),享年88岁,江苏苏州人。曾任开明书店编辑。建国后,历任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兼《中学生》主编,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编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第一届理事、第二届副主席,中国科普创作协会第二届副理事长,民进第七、八届中央副主席。 搜狗百科生于:1918年2月24日逝世于:2006年3月4日星座:双鱼座父亲:叶圣陶

[编辑本段]基本资料 性别: 男 生卒年月: 23~9 民族: 汉族 [编辑本段]人物简介 江苏泰兴人,毕业于苏州中学。1949年毕业于苏北盐城华中大学。同年赴苏北解放区参加革命。1949年渡江回到苏州,任新华社苏州支社采访员、《新苏州报》记者八年。1955年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1956年发表短篇小说《小巷深处》一举成名,1957年调江苏省文联从事专业创作,因参加筹办《探索者》同人刊物,被打成右派,长期下放农村、工厂劳动改造,直至1978年才返苏州从事专业创作,并在此后主编了《苏州杂志》。 自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历任新华社苏州支社采访员,《苏州日报》记者、工业组组长,江苏省文联专业作家,苏州市创作室专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全国第六、七、八届人大代表,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苏州市文联副主席等。1955年开始发表作品。在五十年文学生涯中,陆文夫在小说、散文、文艺评论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以《献身》、《小贩世家》、《美食家》、《井》、《围墙》、《清高》、《人之窝》等优秀作品和《小说门外谈》等文论集饮,誉文坛。作品还被翻译成英、法、日等语言,畅销海外。 [编辑本段]主要成就 在50年文学生涯中,陆文夫在小说、散文、文艺评论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以《献身》、《小贩世家》、《围墙》、《清高》、《美食家》等优秀作品和《小说门外谈》等文论集饮誉文坛,深受中外读者的喜爱。 陆文夫的作品,常写闾巷中的凡人小事,却又深蕴着时代和历史的内涵,不仅主题积极,艺术精湛,且以清隽秀逸、含蓄幽深、淳朴自然著称,具有浓郁的姑苏地方色彩和深厚的文化品格,在我国当代文坛独具风骨。 文革前陆文夫著有《荣誉》、《二遇周泰》两个短篇小说集,反映了建国初期人们在社会生活和精神面貌上的巨大变迁。1956年的短篇小说《小巷深处》,则通过妓女徐文霞在新社会中的新生历程与复杂的心理状态,大胆地拓新了题材的表现领域,受到好评。但这一时期的作品从整体上没有突破十七年文学的局限。 文革后陆文夫复出文坛的第一篇小说《献身》反击了知识分子在历次运动受到的摧残,提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重大问题,发人深省。可贵的是,作者没有将笔触停留在对伤痕的控诉上,而是以知识分子神圣的献身精神催人奋进,显示了作者不入流俗的艺术眼光。《崔大成小记》对创作中造假的流弊作了深节的反省。崔大成写稿的秘密就是“悉心研究报纸上的各种报道”,随着形势的风云变幻而任意捏造事实,他竟凭借炮制假报道的功夫成了一时炙手可热的人物。作者借崔大成现象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社会例题。这两篇作品是陆文夫创作前后期的过渡性作品。 从《小贩世家》、《特别法庭》开始,陆文夫的创作有了明显的变化。他注重将广阔的社会背景与深邃的历史感结合起来,“宏观着眼,微观落笔”,力图挖掘历史文化的深层底蕴,对半个多世纪以来的社会现实进行深刻反思。《小贩世家》反映的是馄饨摊贩朱源达大半辈子的遭际。朱源达以辛勤的劳作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在寒冷的冬夜里,他为人们送去热气腾腾的享受,体验着自食其力的喜悦和信心。然而,在30年中,作为一个个体摊贩,他备受磨难和痉。朱源达最后的归宿是到工厂里扫铁屑混日子,端起了省心思、省力气的永远也不会满的铁饭碗,小贩世家从此成了工人世家。作品不仅提示了“左”的顽症对一个普通小贩的摧残,还独特地j揭示出悲剧的根源存在于每个人心中过分厚重的传统观念的雾障。从而形象地启发人们:改革不仅是表层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变动,而且是深层民族精神的蜕变。

叶至善(1918年4月24日-2006年3月4日),享年88岁,江苏苏州人。曾任开明书店编辑。建国后,历任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兼《中学生》主编,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编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第一届理事、第二届副主席,中国科普创作协会第二届副理事长,民进第七、八届中央副主席。是第二至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中文名叶至善别名至善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江苏苏州人物关系叶圣陶父亲人物简介著有《失踪的哥哥》、《花萼与三叶》、《未必佳集》、《梦魇》。曾先后参与和领导编辑大型丛书《少年百科丛书》、《中国历史小丛书》、《中国历史故事集》、《儿童自然科学丛书》等。叶至善还获得中国福利会颁发的妇幼事业“樟树奖”,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颁发的老编辑“伯乐奖”,《全身的锻炼》一文被选入小学六年级《童年书架》42课。人物生平叶至善,1918年4月24日生于江苏苏州[1]。 二十二岁开始跟着父亲叶圣陶学习写作和编辑已五十余年。一九四五年任开明书店编辑,编辑《开明少年》月刊和其他青少年读物。一九五二年编《中学生》月刊。一九五三年转入中国青年出版社。一九五六年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成立,任首任社长兼总编辑。曾主持编辑《旅行家》和《我们爱科学》杂志。曾任第九届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名誉副主席。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名誉顾问等职务。2006年3月4日上午11时16分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88岁。叶至善成就及荣誉叶至善是著名的少儿科普作家、优秀编辑、优秀出版工作者。他主持少儿刊物如图书的编辑工作的五十多年中,为少年儿童写了大量优秀科普文章和图书。其中科学家传记小说《梦魇》获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一等奖,第二届宋庆龄儿童文学二等奖。《竖鸡蛋和别的故事》获上海优秀科普读物一等奖,第三届全国科普作品荣誉奖。除此之外他还曾参与策划编辑了《少年百科丛书》、责编了《叶圣陶集》二十五卷本。著作有: 《未必佳集》、《古诗词新唱》、《诗人的心》、《我是编辑》和即将出版的《科普杂拌儿》、《父亲的希望》等。基于叶至善对少儿科普工作和编辑出版工作的贡献。宋庆龄开创的中国福利会向他颁发了妇幼事业的最高奖《梓书奖》。他还是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评选的首届《伯乐奖》的获得者。作品特点叶至善先生出自书香门第,1945年正式进入开明书店,为父亲叶圣陶主办的初中生杂志《开明少年》做编辑,开始了给孩子们写科普文章的生涯。他努力揣摩孩子们的口味,注意他们的理解能力与阅读兴趣,用文艺的笔调来写科普,希望使孩子们喜欢读、读得懂。并且避免老师讲课的方式,诱发孩子们一同思考。这本书是叶先生几十年编辑与科普生涯中的作品选集,一盘清新、淡雅、可口、浅近、平民的科普杂拌儿。积劳成疾因为肺功能问题叶至善住进医院。叶至善的大儿媳姚兀真说:“最初爸爸还能写字,他就通过小黑板和我们交流,但后来他经常发烧,神智逐渐模糊了。”叶至善的女儿叶小沫透露,父亲重病住院与《叶圣陶集》的编校工作有关。叶至善用了近两年的时间把父亲《叶圣陶集》二十五卷重新校对和修改,又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写了40多万字的《父亲长长的一生》,终日伏案,积劳成疾,书一写完就病倒了。叶至善生前说过,《叶圣陶集》是他最大的心愿,“如果我走了,就没有人能写了。”据叶小沫回忆,叶至善在住院期间,曾有过4次病危,3月4日晨,叶至善血压突然急剧下降。“8点钟,一直昏睡的爸爸眼睛突然睁得大大的,持续了一个小时,好像是想记住他来过的世界。姑姑赶到医院的时候,爸爸的眼睛眯起一条缝,后来慢慢地合上了。他去找等待他多年的爷爷去了。”社会评价曾经担任叶圣陶秘书的姚兀真说,叶至善深受叶圣陶的影响,但凡是读者的来信,他都会认真回复,态度谦卑和认真。深受父亲叶圣陶的影响,叶至善在编辑、写作两个领域也都勤耕不辍。叶至善身前好友朱正认为,叶至善是个编辑专家,也是一位传统的知识分子,“你看他专著的名字《我是编辑》就知道了,像他这样一个亲历了中国出版风云的知名出版人却以这样朴素的四个字来作为他代表作的书名。”藏书家姜德明对《父亲长长的一生》记忆犹新,“这是一本明明白白的书,没有什么模糊不清的事件或拔高的评价,是儿子一丝不苟对父亲的回忆,充满了深情。”参考资料[1] 叶至善同志遗体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火化.中青在线.2006-3-16 [引用日期2018-04-18]

苏州大学杂志社社长

顾问:(按姓氏笔画为序)文 楼 王克庆 王景慧 田世信 叶毓山 刘秀晨 何 鄂邵大箴 杨奉琛 范迪安 袁运甫 钱绍武 袁熙坤 黄永玉盛 杨 韩美林 潘 鹤名誉主任委员:曹春生 中国雕塑学会名誉会长、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主 任 委 员:吴为山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雕塑院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副主任委员:(按姓氏笔画为序)王培波 清华美院雕塑系主任、教授孙振华 深圳雕塑院院长吕品昌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副主任、教授朱子瑜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隋建国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教授陈云岗 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教授杨奇瑞 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周 畅 中国建筑学会秘书长俞 畅 广州雕塑院院长秘 书 长: 邹 文 中国美协雕塑艺委会秘书长、清华美院博士委员:(按姓氏笔画为序)刁云波 山东美术家协会雕塑艺委会主任丁 斌 上海大学数码艺术学院副院长于世宏 天津美院副院长、教授王 中 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艺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王少军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副主任、教授王 林 四川美院教授王向阳 南昌市建委常务副主任、教授王宣元 新疆大学雕塑系主任、教授龙 翔 中国美院雕塑系主任、教授石向东 广西美协副主席、广西艺术学院教授朱尚熹 中国工艺美术协会雕塑专业委员会主任刘 威 四川美院雕塑系主任、教授庄南鹏 福州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朱达成 香港港澳雕塑家理事会会长朱 成 成都城雕委顾问朱荣远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乔 迁 北方工业大学艺术设计系系主任、博士孙 泉 湖南省美协雕塑艺委会主任吕 滨 哈尔滨画院院长吴慧民 上海油画雕塑院雕塑系主任张 琨 陕西雕塑院院长吴诚仁 云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云南美协雕塑艺委会主任李象群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杨剑平 复旦大学视觉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院长孟建民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院长、建筑设计大师林国耀 广州美院雕塑系主任、教授范伟民 《雕塑》杂志社社长项金国 湖北美院雕塑系主任、教授殷小峰 东北师大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徐晓虹 安徽省城市雕塑院院长唐学山 北京林业大学博士生导师翁剑青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博士崔国琦 河南美协雕塑艺委会副秘书长曾 岳 四川美院景观研究所所长景育民 天津美院教授雷宜锌 湖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程 兵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雕塑院特聘雕塑家温都苏 内蒙古自治区雕塑艺术研究院院长廖 军 苏州大学教授、设计艺术学博士生导师谭 云 四川雕塑艺术院院长潘 奋 广州雕塑院创作室主任霍波洋 鲁迅美院雕塑系主任、教授魏小明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

1953年1月出生于湖南长沙。1966年6月与同学们一起奉令停课,参与“文化大革命”。9月,父亲在政治迫害中去世。1968年12月报名下乡。12——12,湖南省汨罗县天井公社知青。12——03,湖南省汨罗县文化馆干事。03——02,湖南师范学院中文系学习。1978年在《人民文学》发表短篇小说《七月洪峰》。1979年发表短篇小说《月兰》(《人民文学》1979年第4期)并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在文坛开始崭露头角。后有短篇小说《西望茅草地》和《飞过蓝天》分别获1980年和1981年的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81年,第一本中短篇小说集《月兰》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02——05,湖南省总工会《主人翁》杂志社编辑。1982年3月,短篇小说《风吹唢呐声》由凌子执导,由潇湘电影制版厂制作为电影上映。1983年4月,当选湖南省政协常委。05——02,湖南省总工会《主人翁》杂志社副总编辑。1985年2月,调入湖南省作家协会,随后赴武汉大学英文系进修。1985年倡导“寻根文学”,发表《文学的根》(《作家》1985年第4期)提出“寻根”口号,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了这一主张。中篇小说《爸爸爸》、《女女女》等,短篇小说《归去来》等反响热烈,并先后译成多种外国文字在境外转载或出版。1985年5月,缺席当选湖南省青联副主席。1986年,小说集《诱惑》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第一本随笔集《面对神秘而空阔的世界》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曾在湖南省湘西自治州团委(1986年)和怀化地区林业局(1987年)分别挂职锻炼各一年。1987年,所译昆德拉长篇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与韩刚合译)由作家出版社“内部出版”,由中国时报出版公司在台湾出版繁体字版,在社会上产生较强反响。1988年到海南,开始主编《海南纪实》杂志。03——11,海南省文联、作协筹备组副组长(其间:08晋升文学创作一级职务)。12——05,海南省作协副主席。1993年2月在海南省政协换届选举中再次当选为委员、常委。1991-1992年间,法文版《诱惑》与 《女女女》由PHILIPPE PICQUIRR出版,法文版《爸爸爸》由ALINEA出版,英文版《归去来》由RESEARCH CENTRE FOR TRANSLATION 出版,法文版《鞋癖》由ARCANE出版,意大利文版《爸爸爸》由EDIZIONE THEORIA出版,荷文版《鞋癖》由HET TRAGE VUUR出版。05——09,海南省作协主席,省文联副主席(兼)。1995年与同仁策划文人杂志《天涯》 ,任杂志社社长。1996年出版的长篇小说《马桥词典》(作家出版社)引起各方争论。1997年4月,对持续不止的谣言浪潮作出法律反应,对制造与传播谣言的六被告提起侵权诉讼,并于一年后由海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终审裁定胜诉。5月,到海南省琼海市挂职体验生活。6月,在《天涯》编发汪晖《当代中国的思想状况与现代性问题》长文,此文后来被人们认为是引起中国知识界围绕“新自由主义”问题出现再一次分化的导火索。2000年5月,迁入湖南省汨罗市八景乡新居。同年9月,在海南省文联换届中当选为省文联主席,但获准此后每年可有一半时间居住乡下调研与写作。2002年4月,获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法兰西文艺骑士奖章”。年内有长篇笔记小说《暗示》由《钟山》杂志发表,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获该年度“华语媒体文学大奖”的小说奖。另有荷兰文版《马桥词典》由DE GEUS出版,法文版小说集《山上的声音》由GALLIMARD出版。 2003年理论集《韩少功王尧对话录》由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随笔集《完美的假定》由昆仑出版社出版,英文版《马桥词典》由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出版,《暗示》繁体字版在台湾出版。2004年随笔集《阅读的年轮》由九洲出版社出版,《韩少功中篇小说集》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韩少功自选集》由海南出版社出版,小说集《空院残月》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韩少功中篇小说集》繁体字版由台湾正中书局出版,法文版《暗香》由GIBERT JOSEPH出版,英文版《马桥词典》由澳大利亚Harper Collins再出版。2005年,演讲对话集《大题小作》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另有中短篇小说集《报 告政府》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英文版《马桥词典》由美国兰登书屋旗下的BANTAM DELL 再出版。何言宏等著《坚持与抵抗——韩少功评传》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06年,长篇散文《山南水北》分别在《小说界》杂志与《钟山》杂志发表,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西班牙文版《马桥词典》由KAILAS EDITORIAL出版。吴义勤主编的《韩少功研究资料集》由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2007年4月,以长篇散文《山南水北》获第五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的“杰出作家奖”,同年11月以该作品获全国第四届鲁迅文学奖。 2007年10月,由荷兰Muziektheater De Helling剧团将《爸爸爸》和《女女女》改编为音乐剧公演。2008年7月,兼任海南省文联作协党组书记。同年4月,孔见著《韩少功评传》由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6月,廖述务编《韩少功研究资料》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9月,陈乐著《现代性的文学叙事——韩少功的小说与“文革”后中国的现代性》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年内还有《韩少功系列作品集》(九卷)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繁体字版《山南水北》由香港牛津大学出版公司出版;韩文版《阅读的年轮》由CHUNGARAM MEDIA出版;越文版《马桥词典》由NHA NAM PCJC出版;西班牙文版《爸爸爸》由Kailas Editorial出版。2009年,小说集珍藏本《爸爸爸》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越文版《报告政府》由NHA NAM PCJC出版;韩文版《山南水北》由IRE PUBLISHING CO出版;瑞典文版《马桥词典》由ALBERT BONNIERS FORLAG出版;波兰文版《马桥词典》由BERTELSMANN MEDIA出版。 2010年5月,短篇小说《怒目金刚》获首届茅台杯《小说选刊》2009年度奖。10月5日至8日,作为中方代表团成员之一,访欧盟参加首届中欧文化高端论坛。11月,以中篇小说《赶马的老三》获《人民文学》2010年度优秀作品奖。同月以长篇小说《马桥词典》获美国第二届纽曼华语文学奖。2011年2月,获准卸任海南省文联主席、海南省文联作协党组书记两职。同年3月,在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参加韩少功文学作品研讨会,有美、英、荷等多国专家参加。4月,以中篇小说《赶马的老三》获首届萧红文学奖。5月,赴韩国参加由外国语大学举办的韩少功作品研讨会,有韩、日、中等多国专家参加。9月,以短篇小说《怒目金刚》获《北京文学》优秀作品奖。11月,《韩少功随笔》由台湾社会研究杂志社出版,该杂志社随后在台北举办韩少功随笔研讨会。12月,海南大学人文学院、《天涯》杂志社、海南省文联召开的韩少功文学与作与当代思潮研讨会举行。12月,以短篇小说《怒目金刚》获《小说月报》第十四届百花奖。12月,以短篇小说集《鞋癖》获评台湾《中国时报》社开卷周刊主办的开卷十大好书。另有长篇小说《马桥词典》、中篇小说集《红苹果例外》由台湾联经出版社出版繁体字版。2012年3月至5月,在广州中山大学访学。5月27日参加湖南毛泽东文学院举办的“文学名家讲堂”,畅谈《文学在电子数码时代的变与不变》。11月,短篇小说《怒目金刚》获第三届蒲松龄短篇小说奖。年内有《韩少功作品系列》(十卷本)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韩少功汉语探索读本》(三卷本)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2013年长篇小说《日夜书》在《收获》杂志刊载,当年三月底,小说单行本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繁体字版由台湾联经出版社11月出版,获《南方周末》文化原创“年度致敬人物”等荣誉。同年8月,短篇小说《山那边的事》获《小说月报》第十五届百花奖。9月,湖南社会科学院文学所与海南文艺家评论协会组织的《日夜书》研讨会在长沙召开。11月,中国作协创研部与海南省作协主办的《日夜书》研讨会在北京召开。11月,受台湾交通大学社文所邀请,任该校驻校作家一个月,并在台北、彰化、嘉义、南投等地大学讲学。同月,“韩少功工作坊(即作品研讨会)”在台湾新竹召开。2014年2月,长篇随笔《革命后记》由香港牛津大学出版公司出版单行本,随后在《钟山》杂志发表。3月,由复旦大学中文系等机构组织的《日夜书》研讨会在上海召开。

现代苏州杂志社社长

1962年毕业于苏州大学化学系。1990年晋升为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教授,现为物理化学硕士生导师和化学课程与教学论博士生导师。1992年开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79-1980年在南京大学化学系游效曾院士处进修配位化学一年1987-1988年在美国普度大学MJWeaver教授处进修光谱电化学一年1991年去日本广岛大学工学部应用化学系合作研究4个月,1999年9月被应邀出席在日本爱知教育大学召开的面向21世纪亚洲国家理科教育专题研讨会,并做了大会报告。多年来从事结构化学、化学键、物理化学实验等本科生课程以及量子化学、现代物理方法在化学中的应用、现代化学于中学化学等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工作。科研方面,先后从事化学键、结构与性能关系、光谱电化学与电催化、功能材料等方面的研究,主持了部省级研究项目十项。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多篇,著有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溶解、溶解度及其计算,参与译著高等学校物理化学教学参考书V弗里德物理化学一书,主编了生活·社会·化学--素质教育读物,获准专利两项。1978年获江苏省科学大会奖并被评为江苏省先进科技工作者,1989-1991年期间-曾获南京师范大学优秀著作奖、科技进步一等奖以及校首届优秀讲义一等奖。教授的结构化学课程1996年被评为江苏省普通高校2类优秀课程。1994年1月-1999年1月担任化学系系主任。在任职期间于1995年顺利的组织了我系第一个硕士学位点物理化学硕士招生工作1996年成功的组织申报到我系第二、第三个硕士学位点--应用化学、化学课程与教学论,并于1997年招收了第一届研究生。同年还招收了教育硕士研究生。1995年发起并组织开办了我系第一届化学教育研究生课程班。1998年配合化学之友同志将原内部发行的化学之友杂志申报为全国公开发行的化学教与学杂志,并担任了第一任杂志社社长。现任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中学生化学奥林匹克竞赛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国教育学会化学教育专业委员会高师化学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江苏省政协委员。

1996-2001年担任河北省中医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中心教师,授中医诊断学、中医学基础理论、中药学、针灸学课程。1996年至今在《现代养生》杂志社培训部、编辑部工作,现任《现代养生》杂志社副社长。擅长于针灸和内科杂病诊治,并长期探讨、研究中医养生保健的方法与应用。2000年晋升副主任中医师,2005年参加河北省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研修项目。2008年结业,并获得首届“河北省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称号。2010年晋升为主任中医师。2008年出版了《自己是最好的医生》DVD光盘,介绍了颈椎病、抑郁症、便秘、脂肪肝、慢性胃肠病、痛风、感冒、肩周炎、网络综合症、头痛与偏头痛、腰痛、失眠症、肥胖症、疲劳综合症、慢性鼻炎、脱发、打鼾等17个病种的发病原因及保健方法,教给人们轻松按压经络穴位,操作保健操,推荐膳食小偏方,既保健又治病。此光盘已由中国中医药文化研究会强力推荐、北京北大商学网教育有限公司制作、中国科学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全国各大新华书店经销。徐大平教授在医疗临床中,通过系统研究了疲劳综合症穴位按摩取内关、膻中、合谷、关元、足三里、肾俞等穴位,通过按压、点揉等手法,能够轻松缓解疲劳、补益气血,舒筋通络,增强体力,预防衰老。他在《现代养生》杂志中,也极力推荐辟谷养生,辟谷减肥,对人体内分泌,调节人体生理功能具有特殊的作用。徐教授配合中医独创经络体操无极桩、游龙功对于恢复精力、减肥健美有特效。业余之时,他非常爱好写作,运用在临床实践的经验创作出近百万字的中医科普文章,为人们指导养生保健做出了较大成绩。

苏州杂志社长是谁

《苏州杂志》双月刊《现代苏州》杂志苏州医学杂志苏大各学科学报等

江苏泰兴七圩人(今属泰兴虹桥镇),毕业于苏州中学。1949年毕业于苏北盐城华中大学。同年赴苏北解放区参加革命。1949年渡江回到苏州,任新华社苏州支社采访员、《新苏州报》记者八年。1955年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1956年发表短篇小说《小巷深处》一举成名,1957年调江苏省文联从事专业创作,因参加筹办《探索者》同人刊物,被打成右派,长期下放农村、工厂劳动改造,直至1978年才返苏州从事专业创作,并在此后主编了《苏州杂志》。自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历任新华社苏州支社采访员,《苏州日报》记者、工业组组长,江苏省文联专业作家,苏州市创作室专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全国第六、七、八届人大代表,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苏州市文联副主席等。1955年开始发表作品。在五十年文学生涯中,陆文夫在小说、散文、文艺评论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以《献身》、《小贩世家》、《美食家》、《井》、《围墙》、《清高》、《人之窝》等优秀作品和《小说门外谈》等文论集,饮誉文坛。作品还被翻译成英、法、日等语言,畅销海外。 中篇小说《美食家》,使陆文夫“会吃”的名声远播文坛内外。自那以后,陆文夫每到一家饭店用餐,厨师闻知陆文夫来吃饭,便有些惶惶然,大有美食家面前班门弄斧之感,倘若做坏了一道菜,会坏了自己的名声。 陆文夫对各地富有特色的民间小吃,很有兴趣,走到哪吃到哪,总有品不足、尝不够的感觉。他是真正做到了“行万里路,尝百口鲜”。“对于陆文夫,茶,必不可少,朋友们都知道他爱茶之切,每有好茶,总要给他留着,“因为只有陆文夫才不致委屈了好茶”。他喝茶不是单纯为了消渴,滋味深长的闲饮,可以助谈,且带有几分雅意。他以和、清、静寂为茶之三味,如芝兰蕙萱、松菊竹梅可喻人品,可言心志,令人神融心醉。陆文夫爱酒在作家中是出了名的,他酒龄长、酒量大,故有人送他个“酒仙”的雅号,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可以列入酒仙的行列”。

答案吗?乂我感觉我好像是不是还是,

苏州杂志社长是谁当

是一位作家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1894--1988),名绍钧,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父亲在地主家做账房,家境清苦。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毕业后在一个初等小学当教员。1914年被排挤出学校,闲居期间作文言小说发表在《礼拜六》等杂志上。1915年秋到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的尚公学校教国文,并为商务印书馆编小学国文课本。1917年应聘到吴县角直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他称角直为自己的第二故乡。1921年与沈雁冰、郑振铎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曾与夏丏尊合作出版了《阅读与写作》、《文心》、《文章讲话》等。解放后,历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等职,并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和民进中央主席。小时候学过他的《多收了三五斗》

苏州作协副主席范小青:“陆文夫是一个从内到外都十分端正的人,从他的走路姿势,从他的举止眼神,都能感受到这一点。他是‘即之也温’的君子,也有不怒自威的气度。他的为人生,为写作,都有雄强、方正的内核。他有清淡如茶的一面,也有沉郁似酒的一面。” 作家邓友梅:“陆文夫写出了苏州的民风民俗,为我们民族留下了珍贵的历史镜头;他谦虚厚道、淡泊名利的人品风格,是中国作家的财富。我知道他可写、能写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他的去世是文学界的损失和遗憾。” 作家李冯:“陆文夫的作品功力扎实,是老一代文人的代表。他关注苏州小巷的平民生活,同时作品中又充满智慧,这是不容易兼得的事。他是属于有境界的作家,这样的作家的一生没白活。” 文学评论家葛红兵:“他的文风是优雅的、闲适的、恬淡的、追求生活情调的。他所写的主题永远都游离在革命传统以外,他注重的是市民社会,讲究的是日常生活。这也就是为什么文革以后,《美食家》刚刚写出来就能引起轰动的原因。人们在陆文夫的文字当中,又看到了生活本来的样子。他们很熟悉这个生活的味道,在十年文革的隔膜之后,他们对此感受到强烈的亲切感。而中国文学,也因此重新走回到‘人学’的大方向上来。” 作家刘心武得知陆文夫去世后,悲痛之余不由心生惋惜:“陆先生是个温和忠厚的长者,他为人诚恳、热情,我们在一起特别谈得来。一次聚餐,我们热烈地谈论着,走出餐馆好远才想起没付款。”刘心武认为,陆文夫早年创作的小说《美食家》、《小巷深处》等作品清新淡雅、情趣盎然,字里行间流淌着浓郁的姑苏风情,是同类文章所不可比拟的。” 在纽约国际笔会第48届年会上,有人问中国作家陆文夫对性文学是怎么看的。陆文夫幽默地答道:“西方朋友接受一盒礼品时,往往当着别人的面就打开来看。而中国人恰恰相反,一般都要等客人离开以后才打开盒子。”与会者发出会心的笑声,接着是雷鸣般的掌声。 陆文夫在苏州度过了60多年的时光,在许多作家和读者的心目中,“苏州”和“陆文夫”几乎是同义语。从水道到小巷,从评弹到吴语,从饮食到民风……苏州的点点滴滴已经化入他的骨血。和陆文夫有过长期交往的作家范小青说:“苏州只是他观察世界的窗口,只是他通向更广大境界的出发地。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金炳华说:“苏州是陆文夫一生热爱的地方,他为苏州倾注了毕生的感情。”他主持创刊的《苏州杂志》,到2005年6月份已经100期了,每期杂志他从组稿、看稿甚至校对都亲力亲为,这样的工作一直到他病重住院时才不得不停止。”

(1887~1958),名弃庆,江苏吴江人。他和陈去病同县,思想经历也相近。最初也受康梁维新运动的影响,后来转向革命。1903年,加入中国教育会,到上海进入爱国学社,认识章炳麟、邹容等革命家,革命思想就此确定。1906年,参加中国同盟会和光复会。1907年游上海,便与陈去病、高旭等酝酿南社。1909年南社成立后,他做了很多实际工作,表现了更多的热情。作为年轻的诗人,柳亚子对当时的名色腐朽诗派,是有冲击的力量和勇气的。他在《论诗六绝句》中写道:少闻曲笔湘军志,老负虚名太史公。古色斓斑真意少,吾先无取是王翁。郑陈枯寂无生趣,樊易淫哇乱正声。一笑嗣宗广武语,而今竖子尽成名。这时当时的气焰高张的主要拟古诗派,无异下了总攻击令。他又有《论诗三截句》,推尊夏完淳、顾炎武和龚自珍,特别颂扬了龚自珍:300年来第一流,飞仙剑客古无俦。只愁孤负灵箫意,北驾南舣到白头。他和南社的许多诗人一样,对龚自珍诗是有着一种特殊的嗜好的。柳亚子在这个时期的诗,追怀民族英雄,悼念革命烈士,揭露清王朝的腐朽黑暗,抒发革命的怀抱和理想,表现了旺盛的革命热情和意志,略和陈、高的诗相近。但在风格上却显然和他们不同。翩翩亚子第一流,七律直与三唐俦 (《天梅遗集.诗中八贤歌》),他写了许多七言的律诗和绝句,既不像陈去病 的那样拘谨板滞,也不像高旭的那样恣肆放纵,而是清新朴实,流转自如,这是 龚自珍的影响。中国的文学语言,无论雅言或常语,在他的笔下就像是雕塑家手里的软泥,真是得心应手(郭沫若《柳亚子诗词选序》)。这在他的诗,特 别是七言律绝,表现得尤为明显。辛亥革命失败后,他也不像南社的许多诗人那 样容易消沉颓丧,他批判革命党人对袁世凯的妥协,铙歌慷慨奏平胡,大局终 怜一着输。对诗袁声中,他的革命意志依然是昂扬的,作《孤愤》:孤愤真防决地维,忍抬醒眼看群尸?美新已见扬雄颂,劝进还传阮籍词。岂 有沐猴能作帝,居然腐鼠亦乘时。宵来忽作亡秦梦,北伐声中起誓师。诗人愤怒地斥责了袁世凯的盗国,也狠狠地鞭挞了刘师培等封建余孽的卑劣。 他是南社诗人中一个少有的随着时代前进的爱国诗人。 在南社作家中,苏曼殊(1884~1918)别具一格,倾倒一时。他原 名玄瑛,字子谷,广东香山县人。母日本人,生于日本,1889年随父回广东原籍。由于复杂的家庭关系,他幼年即孤苦零仃。在革命潮流的激荡下,1903年,他在日本成城学校学习时,参加拒俄义勇队和军国民教育会。同年回国, 任苏州吴中公学教授和上海《国民日日报》翻译,后去香港,旋至惠州古寺中削 发为僧。从此流浪各地,一面留心现实,与革命党人交游,一面又追逐庸俗腐朽 的享乐生活。辛亥革命失败后,悲观失望更甚,竟以颓废终。苏曼珠在短短的流浪的一生中,学习了中文、日文、英文和梵文,兼工诗画, 能写散文、小说,翻译过拜伦诗和法国雨果小说《悲惨世界》、确实表现了多方 面的努力和特出的才能。1903年他开始在《国民日日报》上发表诗文和翻译 小说。这时正是轰轰烈烈的苏报案发生之后,爱国运动和革命形势迅速发展 的时候,苏曼殊在他的作品里,也表现了爱国青年的锐气和雄心。他的诗风格别 致,自有一种动人力量。如最初发表的《以诗并画留别汤国顿》七绝二首:蹈海鲁连不帝秦,茫茫烟水着浮身;国民孤愤英雄泪,洒上鲛绡赠故人。海天龙战血玄黄,披?长歌览大荒;易水萧萧人去也,一天明月白如霜。既雄壮又悲凉,既隐约又鲜明,和当时一般慷慨激昂的爱国诗歌是有区别的。 后来他所作的诗的绝大多数仍是七言绝句,如1908年的《过蒲田》: 柳阴深处马蹄骄,无际银沙逐退潮。茅店冰旗知市近,满山红叶女郎樵。 1909年的《淀江道中口占》: 孤村隐隐起微烟,处处秧歌竞插田。赢马未须愁远道,桃花红欲上吟鞭。 歌吟生活的和谐喜悦,诗中有画,饶有意趣。但更多的却是流露着个人感伤 的微吟轻叹。辛亥革命后,益发颓唐自伤,孤吟欲绝。伤心怕向妆台照,瘦尽朱颜?自嗟(《何处》);相逢莫问人间事,故国伤心?泪流(《东居杂诗》):他的身世感慨,终至泛滥无端,不可收拾。他的诗突出地反映了辛亥革 命失败后一部分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对革命前途的失望和苦闷情绪。雪ア上 人工短吟,二十八字含馀音(《天梅遗集.诗中八贤歌》),实际他的诗的 馀音不是别的,正是这种消极情绪。苏曼殊的小说有《断鸿零雁记》、《天涯红泪记》(仅二章,未完)、《绛 纱记》、《碎簪记》等六篇,都以爱情为题材。《断鸿霍雁记》分二十七章,写 作者的飘零身世和爱情故事,《绛纱记》写昙鸾与五姑、梦珠与秋云两对青年男 女的爱情悲剧。他的小说带有比较浓厚的悲观厌世色彩,而文词清丽自然,情节 曲折生动。对辛亥革命后盛行于上海的鸳鸯蝴蝶派小说有一定的影响。南社的著名作家还有马君武、周实、宁调元等。马君武(1882~194 0)名和,字贵公,广西桂林人。他写了一些鼓吹新学思潮,标榜爱国主义 的诗,如《自由》、《从军行》等,但作品不多,影响较小。周实(1885~ 1911),字实丹,号无尽,江苏山阳(今淮安)人。武昌起义后,他和同邑 阮式集中城中学生和各界人民数千人开会,宣布光复。由于缺乏革命经验和警惕, 他们旋被反动派阴谋杀害。周实是辛亥革命的烈士,也是南社的杰出诗人。他认 为诗歌贵因时立言;严厉指斥守宗派,谋格律,重声调,日役役于揣摩盗窃之 中的拟古主义和形式主义倾向。他的诗奔放雄劲,感慨无端,有一种冲破封建 网罗和革命救国的激情。他的《拟决绝词》,充分表现了坚强的革命意志和准备 为革命而牺牲的决心。又如《民产报出版日少屏索祝爱赋四章》之一:昆仑顶上大声呼,并挽狂澜力不孤。起陆鱼龙鳞爪健,处堂燕雀梦魂苏。重 重草木羞依附,莽莽荆榛待剪除。千万亿年重九日,自由花发好提壶!更表现了对革命的乐观态度。他的诗语言自然明丽,形式题材亦变化多样。 惟反映现实政治、社会,仍不够深广。宁调元(1885~1913),字仙霞, 号太一,湖南醴陵人。他很早便参加革命活动,曾被系长沙狱三年;辛亥革命后, 因反对袁世凯纂夺革命政权,在武汉又被捕入狱,不久遇害。他的诗大部分在狱 中作,尤多慷慨悲愤之辞。芘录其《武昌狱中书感》一首:拒狼进虎亦何忙,奔走十年此下场!岂独桑田能变海,似怜蓬鬃已添霜。死 如嫉恶当为历,生不逢时甘作殇。偶倚明窗一凝睇,水光山色剧凄凉。可见其长期为革命奔走,始终不向黑暗封建势力低头,甘心献身革命的顽强 战斗精神。 中国革命先驱、20世纪中国三大伟人之一的孙中山先生,在其革命实践中十分重视文化的作用。他始终站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列指导并实践先进的革命文化。他敢于继承中国几千年文化中之精华,善于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西方先进文化相结合,提倡学习外国先进的文化、经济、科技、管理在国际共同发展中加快中国发展步伐。同时,他深知和善于采用文化和利用文化为他领导和进行的革命制造舆论。广泛与当时具有民主思想的文化人交往,团结先进的文化人为革命事业奋斗。其中他与南社人物的交往,具有非常的典型性。“南社”是由中国同盟会活跃人物陈去病、高旭、柳亚子等,于1907年开始筹划发起于1909年在江苏苏州周庄创立的,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鼓吹反清的革命文学团体。从1907年发起到1949年最后一次雅集,历时四十余年。在中国社会新旧交替的时代,南社汇集了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派中许多知名诗人、作家和学者以笔为枪;为推翻满清封建统治大声疾呼,鸣锣开道,在辛亥革命前后产生过积极的历史作用和巨大社会影响。涌现出许多为辛亥革命浴血奋斗的仁人志士和站在辛亥革命斗争前列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并有相当一部分南社人物成为孙中山先生的亲密战友,志同道合者和助手。也正是由于南社在当时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自觉地举起反清大旗。借诗词酬唱会友,提倡民族气节,发扬爱国民主思想,大造革命舆论,揭露帝国主义野心,抨击清朝统治的腐败无能。因而吸引了一批批爱国文人加入南社。从初创时的17人(多属同盟会员),后来发展到一千余人,成为辛亥革命中一支卓有成效的文化大军。因此,当时在革命党内有南社是同盟会宣传部之誉。但是,从孙中山的文集、书信、旨令中很难找到孙中山以同盟会政党名义与南社组织之间的交往。孙先生在辛亥革命过程中和南京临时政府的人事安排中,大量启用南社社员。据查南社社员中有百余人是同盟会员,在南京临时政府任要职的南社社员也有10余人之多。这一方面说明南社社员在身体力行办社宗旨,竭力将自己的才华贡献给革命事业,另一方面也说明孙中山对南社同志的高度信任。本文以孙中山先生与南社一些知名人物的交往做一些述叙和讨论。 (1874~1933),字巢南,江苏吴江人。他出身于商人家庭,有江湖任侠之风。最初受康梁维新运动的影响,后来转向革命。在南社成立前,他就是一个活跃的革命分子。曾参加中国教育会(在上海)、拒俄义勇队(在日、中国同盟会(在燕湖)等革命团体,组织过神交社(在上海)和秋社(在杭州)。又曾远到岭南,进行革命活动,图南此去舒长翮,逐北何年奏凯歌;此去壮图如可展,一鞭晴旭返中原:表现了昂扬豪迈奋发有为的革命精神。尤嗜文章,于诗歌叙记迄碑铭论著咸有述作,诗作的最多。他的诗大抵歌颂宋明民族英雄、革命烈士和游侠剑客,借以抒发革命怀抱,感慨生平。写革命壮游,如《将游东瀛赋以自策》、《图南一首赋别》、《中元节自黄浦出吴淞泛海》等,尤足表现其高歌慷慨、雄心勃勃的革命气派。芘录后一首:舵楼高唱大江东,万里苍茫一鉴空。海上波涛回荡极,眼前洲渚有无中;云磨雨洗天如碧(烈日中忽遇阵雨),日炙风翻水泛红。唯有胥涛若银练,素车白马战秋风。他的诗一般去华反朴,屏绝雕钅才,拘守旧风格较严,苍健有力,而鲜明生动不足。陈去病是南社的主要发起人与组织者。1874年生于江苏吴江同里镇。原名庆林,字佩忍,巢南,柏儒,别字病倩,圣虹亭长。15岁起随名儒诸杏庐学古文诗词,22岁成秀才。曾与金松岑等在乡办雪耻学会,拥护维新变法。1902年加入进步教育团体上海中国教育会。1903年赴日加入中国留学生组织的拒俄义勇队。1904年在沪任《警钟日报》主笔,同时创办《二十世纪大舞台》杂志,提倡戏剧改良。1906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09年与高旭、柳亚子在苏州发起成立反清革命文学团体南社。武昌起义后,在苏州创办《大汉报》,1913年参加“二次革命”。1917年随孙中山赴广州“护法”任非常国会秘书长、参议院秘书长。1922年,孙中山督师北伐时任大本营前敌宣传主任。孙中山逝世后陈去病专心从事教育与文史研究工作,曾任东南大学、上海持志大学教授、江苏革命博物馆馆长等职。陈去病工诗善文,在辛亥前后多借历史题材作反清宣传工作。多见于清末民初报章杂志上。1932年10月4日染急性痢疾逝于同里宅第,墓葬于苏州虎丘冷音阁下。陈去病在去世前的十余年间十分注意国家的建设。从1906年起,他先后陪同孙中山考察了杭州湾、乍浦港,对中山先生的“实业计划”形成,起了很好的助手作用。孙中山曾有“从我游者二三子外,唯吴江陈去病与焉……以十年袍泽,患难同尝,知去病者,宜莫余若”之感慨。1925年孙中山北上,陈去病始终追随左右。孙中山留下遗言“欲葬紫金山”陈去病为此亲自奔走操劳,为中山陵的建设费了许多心血。以上史实可看出,孙中山与陈去病不仅是革命同志关系,也是同志加兄弟的情谊。 范鸿仙名光启,别署孤鸿,哀鸿,浅黄,解人等,安徽合肥人氏,清末明初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者,名报人,铁血军司令、烈士,后赠陆军上将,被誉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舆论旗手。鸿仙先生于1910年8月16日南社在上海张园第三次雅集时入社。在《南社丛刻中》有其遗作《记宋先生遗事》等有关宋教仁革命史料。范鸿仙始终将南社作为宣传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的一方阵地。范鸿仙于1906年加入同盟会,1908年起与李锋等在沪创办《安徽白话报》。1909年5月至1913年10月帮助于右任相继创办《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三报并任主笔政。他参与创办三报中,在《民立报》时间最长。他发表署名哀鸿、孤鸿的论文、短评,以犀利的笔锋、博雅的文采、宏论崇议、抨击清庭,鼓吹革命,宣传民主,深得人民大众爱戴,而中外反动派则为之侧目惊心。孙中山先生常说:“范君一枝笔胜十万师。”可见孙中山当时深知革命舆论之重要,对范鸿仙何等器重。但是范君又深知革命不仅仅是舆论宣传就可以成功的。他在口诛笔伐的同时,积极参加革命党人政治、军事、组织的筹划工作,奔走呼号,竭尽全力。1908年安庆新军起义,1910年广州新军起义,黄花岗战役,武昌起义,光复上海、南京他都曾参与筹划,并付之行动中。在《范鸿仙先生行状》中有“盖广州之役、武昌之师,先生参谋筹划之功多焉”的描述。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于南京。但清庭起用袁世凯以作垂死挣扎。孙中山先生宣布北伐,范鸿仙向孙中山请命组建铁血军参加北伐获准。范返回安徽,亲赴江淮,召募5000健儿,组成铁血军,自任总司令。是年2月2日他在《民立报》上发表《铁血军总司令范光启宣言书》表示与满清和袁贼不共戴天,对孙中山北伐主张予以积极支持和帮助。2月3日便出师卢州,分兵南京,进攻颖上、毫州。5日又发布《铁血军檄满将校曲文》,号召清军投奔革命。由于帝国主义干涉和革命党人内部动摇,南北议和,范竭力反对。又因党内分裂,孙中山辞去大总统,政权为袁世凯窃取,范鸿仙重返上海,主持《民立报》笔政。袁世凯为笼络范鸿仙,曾以高官和金钱美女为诱饵均被范严词拒绝。但此时,范对孙中山委任他为中国同盟会政事部干事却欣然接受,其爱憎分明显昭。1913年宋教仁被刺,袁世凯卖国的“善后大借款”暴露,全国上下群情激愤。孙中山及多数革命党人都主张武力讨伐。范鸿仙利用《民立报》革命党人的重要喉舌首先伐难,口诛笔伐袁贼滔天罪行。当二次革命发动后,7月21日李烈钧在湖口宣布独立时,孙中山急令各地响应。范鸿仙立即赴芜湖,号召铁血军旧部李振鹏宣布独立,官兵踊跃从命,立即以李振鹏名义宣布讨袁。他并亲去正阳关与柏文蔚,凌毅(蕉庵),凌昭(铁庵)等主持召开了著名的正阳关军事会议。筹划白朗起义,敦促安庆胡万泰反正并招募三旅新军,攻打大通,袭取颖州等以北定准上诸郡,形成了一支军事力量攻打张勋之部。但由于各省步调不一,革命党内部涣散及准备不足,缺乏群众积极参与支持,二次革命失败。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黄兴及一大批拥护孙中山的革命党人被袁世凯通缉而逃亡日本,范鸿仙也在被捕名单之中。他化装、改名逃往日本与孙中山会面。孙中山决意另组中华革命党,范与陈其美积极赞助,率先加入并积极发展党员,他对孙中山先生真是患难与共,忠实追随。1914年2月初范鸿仙、陈其美受命孙中山回沪,设中华革命党机关于上海嵩山路,筹划组建中华革命军发动军事讨袁,策反上海镇守使郑汝成部。由于叛徒告密,袁世凯以6万大洋悬赏范的人头。1914年9月20日深夜,范鸿仙正在机关起草军书,被郑汝成所派刺客将他刺倒又补开二枪,击中要害当即牺牲。孙中山得知范鸿仙遇刺悲痛不已,继宋教仁被刺后孙中山接连失去两位亲密战友。曾在给邓泽如的信中写到:“前月范鸿仙君在沪被刺,范君系安徽旧同志,办事甚久,此次担任上海事,已运动北军过半。袁贼一方知其势不可遏,乃悬红暗杀之,花红六万元,其死与宋教仁相类。”国府明令:“先烈范鸿仙,性行忠纯,才略优迈。辛亥光复时,纠合义师,力克金陵,厥功甚伟。讨袁之役,转战皖沪间,屡濒危歹,百折不回,乃大志未偿,被狙殒命,追怀遗烈,轸悼弥深,亟应特予表彰,以阐潜德。范鸿仙着追赠陆军上将,用示国家崇报忠烈之至意,此令。”此后,孙中山在日本还亲自接待了范鸿仙夫人并劝慰其好好抚养子女,将来革命成功一定会照顾其家属生活。1936年2月由林森、于佑任勘探视察选定墓地,为范鸿仙举行国葬于中山陵园东侧马群附近山上。

  • 索引序列
  • 苏州杂志社长
  • 苏州大学杂志社社长
  • 现代苏州杂志社社长
  • 苏州杂志社长是谁
  • 苏州杂志社长是谁当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