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阿拉伯地质期刊好中吗

阿拉伯地质期刊好中吗

发布时间:

阿拉伯地质期刊好中吗

PetroleumScience&Technology,是EI收录的,比较容易;或者SPEJOURNALJOURNALOFPETROLEUMSCIENCEANDENGINEERING都是不错的选择希望对你有帮助

除了欧美一些比较好的期刊外,大多数国家办的地质类期刊影响因子都不高,如日本的几个SCI期刊,影响因子都在1左右或小于1,如island arc, resource geology, geochemical journal, 俄罗斯的Russian geology and geophysics , Russian journal of Pacific geolgy, 南非的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geology等等。可以去找中科院搞得JCR期刊分区表,四类的基本都是低级别的。

不错

同问

阿拉伯地质期刊

中图分类号的写法可参考《中国图书馆分类法》里面的分类来写。《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中的分类(一共分为七编):第一编 哲学、社会学、政治、法律、军事A/K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B 哲学B9 宗教C 社会科学总论C95 民族学D 政治、法律D9 法律E 军事第二编 经 济F0/F2 经济,综合性经济科学F23 会计F27 企业经济F3 农业经济F4/6 工业经济F7 贸易经济F81 财政F82/84 货币/金融、银行/保险第三编 文化、教育、历史G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GO 综合性文化刊物G1 世界各国文化事业G2 各项文化事业G3 科学、科学研究工作G4 教育G8 体育G25 图书馆学G27档案学G35 情报学H 语言、文字I 文学 术J 艺术K 历史、地理K9第四编 自然科学N 自然科学总论O 数理科学和化学O1 数学O3 力学O4 物理学O6 化学O7 晶体学P 天文学、地球科学P1 天文学P2 测绘学P3 地球物理学P4 大气科学(气象学)P5 地质学Q 生物科学第五编 医药、卫生R 医药、卫生,综合性医药卫生R1 预防医学、卫生学R2 中国医学R3 基础医学R4 临床医学R8 特种医学R9 药学第六编 农业科学S 农业、林业,综合性农业科学S1 农业基础科学S2 农业工程S3 农学S4 植物保护S5 农作物S6 园艺S7 林业S8 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S9 水产、渔业第七编 工业技术T 工业技术总论TB 一般工业技术TD 矿业工程TE 石油、天然气工业TF 冶金工业TG 金属学、金属工艺TH 机械、仪表工业TJ 武器工业TK 动力工程TL 原子能技术TM 电工技术TN 无线电电子学、电讯技TP 自动化技术、计算技术TQ 化学工业TS 轻工业、手工业TU 建筑科学TV 水利工程U 交通运输V 航空、宇宙飞行X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Z 综合性期刊扩展内容: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是指采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对科技文献进行主题分析,并依照文献内容的学科属性和特征,分门别类地组织文献,所获取的分类代号。《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原称《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简称《中图法》,是我国建国后编制出版的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大型综合性分类法,是当今国内图书馆使用最广泛的分类法体系。《中图法》初版于1975年,1999年出版了第四版。修订后的《中图法》第四版增加了类分资料的类目,并与类分图书的类目以“+”标识进行了区分,因此正式改名为《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简称不变。《中图法》第四版全面补充新主题、扩充类目体系,使分类法跟上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同时规范类目,完善参照系统、注释系统,调整类目体系,增修复分表,明显加强类目的扩容性和分类的准确性。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共分5个基本部类、22个大类。采用英文字母与阿拉伯数字相结合的混合号码,用一个字母代表一个大类,以字母顺序反映大类的次序,在字母后用数字作标记。为适应工业技术发展及该类文献的分类,对工业技术二级类目,采用双字母。参考来源:中图分类号 - 百科

学术堂提供了参考文献格式并举例说明:(1)期刊[序号] 主要作者文献题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例如: [1] 袁庆龙,候文义Ni-P 合金镀层组织形貌及显微硬度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1,32(1):51-(2)专著[序号] 著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例如:[2] 刘国钧,王连成图书馆史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79:15-18,(3)论文集[序号] 著者文献题名[C]编者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例如:[3] 孙品一高校学报编辑工作现代化特征[C]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科技编辑学论文集(2)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0-(4)学位论文[序号] 作者题名[D]保存地:保存单位,年份如:[4] 张和生地质力学系统理论[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5)报告[序号] 作者文献题名[R]报告地:报告会主办单位,年份例如:[5] 冯西桥核反应堆压力容器的LBB 分析[R]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6)专利文献[序号] 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发布日期例如:[6] 姜锡洲一种温热外敷药制备方案[P]中国专利:881056078,1983-08-(7)国际、国家标准[序号] 标准代号,标准名称[S]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例如:[7] GB/T 16159—1996,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8)报纸文章[序号] 作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例如:[8] 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思路[N]人民日报,1998-12-25(10)(9)电子文献[序号] 作者电子文献题名[文献类型/载体类型]电子文献的出版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的期/引用日期(任选)例如:[9] 王明亮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EB/OL]参考文献著录格式1 、期刊作者题名〔J〕刊名,出版年,卷(期)∶起止页码2、 专著作者书名〔M〕版本(第一版不著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3、 论文集作者题名〔C〕编者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4 、学位论文作者题名〔D〕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5 、专利文献题名〔P〕国别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出版日期6、 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7、 报纸作者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8 、报告作者题名〔R〕保存地点年份9 、电子文献作者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文献出处,日期参考文献的类型根据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以单字母标识:M——专著(含古籍中的史、志论著)C——论文集N——报纸文章J——期刊文章D——学位论文R——研究报告S——标准P——专利A——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Z——其他未说明的文献类型电子文献类型以双字母作为标识:DB——数据库CP——计算机程序EB——电子公告非纸张型载体电子文献,在参考文献标识中同时标明其载体类型:DB/OL——联机网上的数据库DB/MT——磁带数据库M/CD——光盘图书CP/DK——磁盘软件J/OL——网上期刊EB/OL——网上电子公告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教育部主管、中南大学主办的以矿物、冶金、材料、化学化工、机电、信息、地质、采矿、土木等专业学科为主的科技期刊,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其前身是《中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收录情况被《工程索引》(EI Compendex)、《化学文摘》《金属文摘》《铝工业文摘》《科学文摘》《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文摘杂志》等国外知名检索刊物列为来源期刊。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冶金文摘》《中国机械工程文摘》《中国化学化工文摘》《中国无机分析化学文摘》《中国地质文摘》《中国物理文摘》《中国学术期刊文摘》《有色金属文摘》等国内文摘刊物收录。被列入《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等国内数数据库。获奖情况荣获首届国家期刊奖、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等、全国高校科技期刊评比一等奖、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一等奖、全国高校优秀自然科学学报评比一等奖、首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奖等,被评为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刊名: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Science and Technology)主办:中南大学周期:月刊出版地:湖南省长沙市语种:中文;开本:大16开ISSN:1672-7207CN:43-1426/N邮发代号:42-19历史沿革:现用刊名: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曾用刊名:中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南工业大学学报创刊时间:1956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A 化学文摘(美)(2009)SA 科学文摘(英)(2009)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EI 工程索引(美)(2009)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期刊荣誉:Caj-cd规范获奖期刊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 1 投稿要求:1 来稿内容新颖,论点明确,论据可靠,文字精炼,无保密内容。投稿时需交原稿2份,并提交采用Word软件生成的电子文档。来稿在4个月内未收到处理结果,可自行改投它刊。2 论文内容应包括文题、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作者简介、通讯作者、文摘、关键词、分类号、正文、参考文献及与中文相应的英文部分(包括文题、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文摘、关键词)。3 在论文首页地脚处标注作者简介、通讯作者及及基金项目。作者简介包括第一作者姓名、性别、出生年、民族、籍贯、学历、职称、研究方向;通讯作者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学历、职称、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论文若有基金项目资助,请在论文首页脚处标注基金项目名称及其编号。31 论文篇幅(含正文、图、表、参考文献和摘要):一般不超过10000字。32 文稿版式:参照样文执行。33 中文文题一般不超过20字。34 全部作者姓名按署名顺序排列,姓名之间以“,”分隔。35 作者工作单位应写正式全称,不用简称,后加省名、城市名、邮政编码及国名。4 中文摘要达300~350个字,内容包括方法、结果、结论,要具体、详细,不能空泛而谈;英文摘要有与中文摘要对等的信息量(不少于150个实词,符号和缩略语应加以说明)。还应包括论文题名、作者姓名、单位、城市名及关键词的英文。5 关键词应有3~8个。词与词之间用“;”分隔。英文关键词:其内容、数量和顺序,均与中文关键词一一对应;符号和缩略语应予说明。6 中图分类号应从《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中查找。7 英文文题除第一字母及专有名词应大写以外,一律小写,第一个词不用冠词。8 作者姓名:顺序排列与中文相同;姓名之间以“,”分隔。中国作者姓名应按汉语拼音写法:分姓、名两部分;姓在前,名在后,均不缩写;两者之间,以空格分开;姓的全部字母大写,名的第一字母大写,其余小写。9 作者单位的英文应写正式全称,不用缩写。城市名和邮政编码后加国名。10 量的符号与量单位的符号:应格严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3100~3102—93量与单位》,正确使用量的符号与量单位的符号;正确使用字符的正体和斜体;量的符号(如: x,y,z)、一般函数等用斜体。矢量(向量)、矩阵、张量的符号用黑斜体。11 SI词和量单位应该用正体,量数值与量单位之间空1/4汉字的间隔。数字一律用正体表示。12 前言不写编号和标题。前言内容应对前人研究成果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具体的归纳和总结,不笼统、空泛。前言中不出现图、表。13 图、表格、引文、公式、定理等的序号均要按其在正文中被引用的顺序,全文统一用阿拉伯数字按顺序连续编码。例:图1、表2、文献[3]、式⑷、定理5等。14 插图应随文给出,先见文后见图。141插图要有图号和简明扼要的图题。分图要有分图号和简明扼要的分图题。图题要有自明性,不空泛。142 直角坐标的函数图只画坐标,不画其他边框;坐标刻度方向朝图内。坐标刻度应等间距,分度值宜为整数。143 照片或灰度图:应主题鲜明,反差适当,边界规正,注明方向。图片需指明放大或缩小的比例时,应当在图上以标尺表示,而不应使用“倍数”或“分数”。15 表格(指量表)应采用三线表。“三线”指表头顶线、表头底线、数据表底线。151 表格应随文给出,先见文后见表。表格要有表格序号和简明扼要的表题。表题要有自明性,不空泛。16 参考文献只列出在正文中被引用过的、新的、重要的、正式发表的文献资料,数量不应少于15条。采用顺序编码制。为便于国际检索,要求将非英文的参考文献译成英文(即中文文献还需附对应的英文文献)。161 中外作者的姓名一律“姓前名后”。其中:国外作者姓用全称,名字部分用缩写,缩写后不加缩写点。7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麓山南路中南大学 邮编:410083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2 参考文献的格式及举例 1 连续出版物:[标引序号] 作者文题[J]期刊名,年,卷(期):起始页码-终止页码[1]刘文辉,张新明,李惠杰,等固溶处理对7A55铝合金断裂韧性的影响[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8⑴:41-2 专 著:[标引序号] 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2] 邱冠周,姜 涛,蔡汝卓,等冷固结球团直接还原[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3 译 著:[标引序号] 作者书名[M]译者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3]康塔尼克数据挖掘:概念、模型、方法和算法[M]闪四清,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4 论文集:[标引序号] 作者论文名[C]//主编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始页码-终止页码[4] MA Ting-xi,LU XUE-Computer aided analysis of the penetration of mounted tillage implement[C]//ZHANG Wei,GUO Pei-yu,ZHANG Sen-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and rural Beijing:International Academic Publishers,1992:157-5 学位论文:[标引序号] 作者论文名[D]所在城市:保存单位,年[5]张邦胜新型硫化剂制备硫代钼酸根的试验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冶金科学与工程系,6 专 利:[标引序号] 作者专利名:国别,专利号[P]发告日期或公开日期[6] 姜锡洲一种温热外敷药制备方法:中国,881056073[P]1989-07-7 技术标准:[标引序号] 技术标准号,技术标准名称[S][7] GB 6432—86,饲料粗蛋白的测定方法[S]8 技术报告:[标引序号] 作者报告名[R]所在城市:单位,年[8]冯西桥核反应堆压力管道貌岸然与压力容器的LBB分析[R]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9 报纸文章:[标引序号] 作者文题[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9]王 静管理教育更应重视本科生[N]科学时报,2002-06-13(B1)

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规范格式  一、参考文献的类型  参考文献(即引文出处)的类型以单字母方式标识,具体如下:  M——专著 C——论文集 N——报纸文章  J——期刊文章 D——学位论文 R——报告  对于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采用字母“Z”标识。  对于英文参考文献,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①作者姓名采用“姓在前名在后”原则,具体格式是: 姓,名字的首字母 如: Malcolm Richard Cowley 应为:Cowley, MR,如果有两位作者,第一位作者方式不变,&之后第二位作者名字的首字母放在前面,姓放在后面,如:Frank Norris 与Irving Gordon应为:Norris, F & IG;  ②书名、报刊名使用斜体字,如: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English Weekly。  二、参考文献的格式及举例  期刊类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举例】  [1] 王海粟浅议会计信息披露模式[J]财政研究,2004,21(1):56-  [2] 夏鲁惠高等学校毕业论文教学情况调研报告[J]高等理科教育,2004(1):46-  [3] Heider, ER& DCO The structure of color space in naming and memory of two languages [J]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1999, (3): 62 –   专著类  【格式】[序号]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举例】[4] 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财务会计理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  [5] Gill, R 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 [M] London: Macmillan, 1985: 42-  报纸类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举例】  [6] 李大伦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N] 光明日报,1998-12-27(3)  [7] French, W Between Silences: A Voice from China[N] Atlantic Weekly, 1987-8-15(33)  论文集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8] 伍蠡甫西方文论选[C]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12-  [9] Spivak,G “Can the Subaltern Speak?”[A] In CNelson & L Grossberg() Victory in Limbo: Imigism [C]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88, 271-  [10] Almarza, GG Student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knowledge growth [A] In DFreeman and JCRichards () Teacher Learning in Language Teaching [C]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 50-  学位论文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D]出版地:保存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11] 张筑生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 1983:1-  研究报告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R]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12] 冯西桥核反应堆压力管道与压力容器的LBB分析[R]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 1997:9-  条例  【格式】[序号]颁布单位条例名称发布日期  【举例】[15]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Z]1991—06—05  译著  【格式】[序号]原著作者 书名[M]译者,译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三、注释  注释是对论文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注释前面用圈码①、②、③等标识。  四、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与文中注(王小龙,2005)对应。标号在标点符号内。多个都需要标注出来,而不是1-6等等 ,并列写出来。

阿拉伯地质sci

除了欧美一些比较好的期刊外,大多数国家办的地质类期刊影响因子都不高,如日本的几个SCI期刊,影响因子都在1左右或小于1,如island arc, resource geology, geochemical journal, 俄罗斯的Russian geology and geophysics , Russian journal of Pacific geolgy, 南非的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geology等等。可以去找中科院搞得JCR期刊分区表,四类的基本都是低级别的。

阿拉伯地质sci期刊

除了欧美一些比较好的期刊外,大多数国家办的地质类期刊影响因子都不高,如日本的几个SCI期刊,影响因子都在1左右或小于1,如island arc, resource geology, geochemical journal, 俄罗斯的Russian geology and geophysics , Russian journal of Pacific geolgy, 南非的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geology等等。可以去找中科院搞得JCR期刊分区表,四类的基本都是低级别的。

阿拉伯地质期刊letpub

回答 你好,很高兴为你服务,关于你的问题如何发表学术文章,请你耐心等待,正在问你解答中。 我在这里整理一份攻略。 一、论文撰写 确定论文研究方向 确定论文的专业和分类方向,是完成一篇学术论文最基本的步骤。 这需要你阅读大量的专业文献(包括学术专著和期刊论文)、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然后从你所了解到的研究中选择一个大小适中的切入点。 注意格式正确 页面尺寸严格控制为A4(210mm×297mm)大小 论文打印次序:标题、作者姓名、单位、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 章节序号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如1,1,1公式采用规范符号,上下标清楚;公式编号用小括号()表示,位于行末 插图采用计算机画图,并贴在论文相应位置论文最后附上作者介绍,顺序为: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学位(或受教育情况)、职称 保证论文质量 如果你希望能在高水准、有影响力的期刊上发表论文,那么就必须保证你的论文有较高的创新价值和学术价值。 创新就意味着要做别人没有研究过或者研究得不够充分的东西,因此抄袭或者过度引用都是应该杜绝的。 在期刊投稿一般都需要经过系统期刊论文查重复率检测,高于规定的重复率标准(5%-30%不等)就会被判定不合格或抄袭 所以在写论文的时候一定要有自己的观点和论证,引用别人观点的时候也要尽量少地照搬原文,可以通过改动字词、转换句子结构等方式来实现。 要想实现学术价值,那么你的论文必须运用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某一学术问题进行抽象、概括的论述和具体、详细的说明。 同时,你还要用严密的论证、数据分析等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发展变化的规律,而不仅仅停留在描述客观事物的外部形态和过程,甚至只从主观出发发表一些经验之谈。 二、目标定位 确定合适的期刊 学术期刊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级别:省级期刊、国家期刊、核心期刊。 省级期刊和国家期刊都属于普通期刊,比较适合本科生投递。 核心期刊学术水平和论文质量都更高,当然审稿标准也更为严格。 核心期刊可分为中文核心期刊和外文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有7大递选体系,其中公认比较权威的有中文核心、CSSCI、CSCD。 外文核心期刊则有SCI、CPCI-S、EI三大检索系统。 如果你对自己的论文质量很有信心,不妨利用上述检索系统来找到适合的核心期刊。 考虑资费问题 省级和国家级期刊审稿周期短、出刊快,版面费也较少,通常在几百到几千。 核心期刊审稿严格、周期长,版面费一般都要上万元,有些可能需要十几万。 本科生的话建议还是选择时间和金钱成本都较低的普通期刊来投递,成功的几率也更大。 三、论文投稿 直接在目标期刊的官网投稿或发送邮箱正规期刊一般都有官方网站和投稿邮箱,可以直接投递电子版论文。 中国知网也有论文投稿平台,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和研究方向,搜索相应的期刊网站来进行投递。 寻找代理机构 正规的代理机构经常和杂志社(期刊)打交道,熟悉刊物情况,并能根据论文的研究方向和内容质量为你推荐合适的刊物,审稿速度和发表成功率都优于独立投稿。 但找代理机构的中介费用更高,而且也有一定的财产安全隐患。因此在找代理机构时要确认所找机构的真实性和合法性,注意防。 另外,那些要求你一次性付清全款,或者在审稿之前就承诺一定发表的代理机构也应该及时规避。 不审稿就直接让你过的代理机构即便不违法,那也一定是很野鸡的机构。 参加学术论坛征文活动 一些高校或者学术团体会不定期地举办学术会议或论坛,以交流学术成果。 活动期间也会面向广大高校师生征集论文。你可以在网上直接搜索相关征文启事,按照要求撰稿并投递。 如果你的论文质量够好,就有可能被收录到大会的论文集,甚至可能经由评委会的推荐得以在期刊上免费发表。 更多41条 

除了欧美一些比较好的期刊外,大多数国家办的地质类期刊影响因子都不高,如日本的几个SCI期刊,影响因子都在1左右或小于1,如island arc, resource geology, geochemical journal, 俄罗斯的Russian geology and geophysics , Russian journal of Pacific geolgy, 南非的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geology等等。可以去找中科院搞得JCR期刊分区表,四类的基本都是低级别的。

达西定律表达式及其物理定义。这个你到你的物理书上去看一看就可以了,或者是浏览器里面搜索一下这个达西定律表达的公式,我记着物理上好像没有这种东西吧。

在距今3Ga以来的地质历史中,地球上发育了多个冰期和间冰期(图9-4)。其中,太古宙的冰川事件沉积记录稀缺,而新元古代以来的沉积记录则为各期冰川事件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资料。图9-4 地球历史中的冰期及其与超大陆汇聚与解体阶段的关系示意图(据Eyles,2008)太古宙冰期(距今约4~5Ga)地质记录的冰川作用发生在距今9~8Ga左右,且局限于非洲南部。由于冰川作用的沉积地质记录很少,现有证据可能仅代表了短暂的局部冰川作用,而难以严格地界定一个冰期。由于资料的严重缺乏,针对太古宙的气候模拟甚至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一种认为一个“热温室”支配了太古宙和元古宙大部分时间,并阻碍了大范围冰川作用的发生(Kasting,1987,Kramers,2002)。而另一种观点认为,太古宙比现代更冷,因为当时年轻的太阳只释放出比出现在低25%~30%的热量。然而,尽管关于地球早期气候的性质还存在争论,但地球冰川地质记录开始于距今3Ga之后这一事实与毫无争议的微生物证据和生成氧气的光合作用的开始时间高度一致(Noffke et ,2006;Ono et ,2006)。南非的Mozaan群记录了太古宙(~9Ga)的冰川作用(Young et ,1998),它形成于Kaapvaal克拉通南部被动大陆边缘,主要由厚5000 m的海相沉积组成,厚达80多米的杂岩位于靠近顶部的Odwaleni组中。古元古代冰期(距今约4Ga)加拿大安大略古元古代休伦统(Huronian)超群(劳伦西亚大陆南部省的一部分)记录了距今约4Ga的冰川作用,这是最为大家所熟知的最早冰期。在南非(Kalahari克拉通)和北美的波罗的地盾(Karelia克拉通的芬兰段)也有相关地层记录,但体积略小,出露程度也稍差。其他冰海成因杂砾岩(Makganyene组)出现在南非Griqualand West盆地约2400Ma的Transvaal超群中。Kirschvink et (2000)和Melezhik et (2005)认为休伦统及其他沉积地层记录了发生在低至中纬度的一次或多次“全球冰川作用”。以地球动力学角度来说,古元古代冰川作用发生在劳伦西亚大陆以波罗的古陆中分离的超大陆(Kenorland)早期裂陷阶段,时间约1Ga(图9-4)。休伦统厚度至少12km,可分四个构造地层层序,其中以位于Cobalt群底部的Gowganda组(厚达7km)最为著名。据Kopp et (2005)和Kasting&Howard(2006)推断,太古宙和古元古代的冰川作用是由大气中氧浓度的升高抵消了富甲烷大气的温室升温效应而引发的。新元古代冰期(距今0·75Ga~545Ma)新元古代沉积岩的地层学、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指示,新元古代时期发育至少四次成规模的冰川事件,由老到新分别称为:Kaigas冰期,Sturtian冰期,Marinoan冰期和Gaskiers冰期(图9-4,图9-5)。它们是根据主要地层所在地命名的,其中Kaigas冰期是根据Kalahari克拉通地区Sturtian冰期之下的冰期沉积地层命名的,而Sturtian和Marinoan冰期是根据澳大利亚地区的冰期沉积地层命名的,Gaskiers冰期主要发育于纽芬兰地区。由于新元古代冰成地层的时代多是采用间接方法推断而来,因此对每个冰期的具体年龄也有较大争议。就现在的同位素年龄数据和地质地球化学记录来看,新元古代Marinoan冰期和Sturtian冰期的年龄时限基本上可以达成共识,即分别为651~635Ma和718~660Ma。而Kaigas冰期和Gaskiers冰期的期次和时限的分歧较大,初步推测分别为757~741Ma和7~1Ma(赵AA,2011)。图9-5 罗迪尼亚大陆解体与新元古代冰期示意图(超大陆的精确古纬度位置未知且争议很大)(据Eyles,2008)A—阿拉伯半岛;Aus—澳大利亚;EAnt—东南极洲;Gr/Scan—格陵兰/斯堪的纳维亚;Laurentia—劳伦;In—印度;NCB—华北板块;NWA—西北非洲;SCB—华南板块;T—塔里木;Congo—刚果;Amazonia—亚马孙(1)Kaigas冰期Kaigas冰期原来被认为属于Sturtian冰期早期发育的冰川事件(Frimmel et ,1996;Borg et ,2003)。现在人们发现,澳大利亚及劳伦西亚大陆所覆盖地区的Sturtian冰期及其相当地层的年龄比原来想象的年龄要老(Kendall et ,2006),而且南非Kalahari克拉通上的Kaigas冰期沉积没有立即被Sturtian冰期沉积所覆盖(Frimmel et ,1996),由此确定Sturtian冰期之前应该还存在一个冰期。赞比亚西北部Kundelungu群广泛发育块状的冰期沉积物,厚度超过100m(Key et ,2001)。沉积物中发育厚层的粒序层理,由砾岩逐渐过渡到粉砂岩。碎屑颗粒分选差,粒径变化大,形状也不均一,杂乱堆积。碎屑成分主要包括石英脉、石英岩(具有不同的Fe含量)、燧石、花岗岩、花岗片麻岩、糜棱岩、镁铁质火山岩、辉绿岩,以及无法识别原来岩性的风化程度较高、含铁质的碎屑。该层冰碛岩之下Mwashia群火山熔岩中锆石的U-Pb年龄是765±5Ma和763±6Ma,而冰碛岩之上Katanga超群中与冰期沉积物紧密接触的变质火山岩中锆石的U-Pb年龄是735±5Ma,这指示了Kundelungu冰期应该发生在距今约765~735Ma之间(Key et ,2001)。纳米比亚北部地区穿透Kaigas冰碛岩下伏地层中正长岩的锆石U-Pb年龄是757±1Ma,而其西南部Gariep造山带地区PortNolloth Group中较老的冰碛岩之下长英质火山岩中锆石的U-Pb年龄为9±5Ma,这指示了该地区Kaigas冰期的最大年龄(Hoffman et ,1994;Borg et ,2003)。Kaigas冰碛岩之上Rosh Pinah变质流纹岩中锆石的U-Pb年龄是741±6Ma,代表了Kaigas冰期的最小年龄(Frimmel et ,1996)。所以Kaigas冰期的年龄可能为757~741Ma。(2)Sturtian冰期Sturtian冰期的分布范围可能较广,但是典型的Sturtian冰期沉积仅发育在纳米比亚北部、澳大利亚南部和加拿大西北部等地区。其他地区,如纳米比亚南部、中国南部、阿巴拉契亚山东部、阿曼和蒙古等地区也可能有Sturtian冰期沉积岩。Sturtian冰期的期次和时限现在仍存在较大争议(Hoffman&Li,2009;Xu et ,2009)。南非纳米比亚地区Chuos组冰碛岩之下Naawpoort火山岩锆石的U-Pb年龄为746±2Ma(Hoffman et ,1996),但是该火山岩距冰碛岩700m,因此不能作为Sturtian冰期的最大年龄。加拿大西北部Rapitan群中冰期沉积物之下Mount Berg组的花岗质碎屑岩中,锆石的U-Pb年龄是755±18Ma(Ross&Villeneuve,1997),指示了Sturtian冰期的下限年龄小于755±18Ma;而下部岩墙中锆石的U-Pb年龄是5±2Ma(Macdonald et ,2010)。加拿大西北部MountHarper群上部冰碛岩之下D段火山杂岩中锆石的U-Pb年龄是43±14Ma(Macdonald et al,2010)。由于该段火山杂岩之下没有再出现冰期沉积,因此43±14Ma这个年龄应该是低纬度Sturtian冰期的最大年龄。美国Pocatello南部Porteuf Narrow地区Pocatello组Scout Mountain段的上冰碛岩中斑状流纹岩的岩浆锆石U-Pb年龄是717±4Ma(Fanning&Link,2004)。加拿大西北部的Mount Harper上部冰碛岩内部含有角砾状凝灰岩,其锆石的U-Pb年龄是47±24Ma(Macdonald et ,2010)。阿曼北部Sultanate地区Huqf超群中Ghubrah冰碛岩夹凝灰质杂砂岩,其中所含的碎屑锆石的U-Pb年龄是723+16/-10Ma(Braiser et ,2000),同一层位的锆石后来获得的更精确U-Pb年龄是5±3Ma和8±6Ma(Allen et ,2002;Bowring et ,2007)。劳伦西亚大陆可与Yukon的Hyland群进行对比的长英质火山碎屑岩中,锆石的U-Pb年龄是6+5/-2Ma(Ferri et ,1999)。如果这些地区的冰碛岩沉积都属于Sturtian冰期,则冰碛岩中不一致的火山灰或熔岩年龄,说明不同地区Sturtian冰期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可能存在差异性。不过,也可能是Sturtian冰期本身就包含了若干个小冰期组成的旋回沉积,这些小旋回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存在差异。美国爱达荷州中部Edwardsburg组杂砾岩之下、基底(Big Creek群)之上流纹岩中锆石的U-Pb年龄是699±3 Ma(Evans et ,1997),爱达荷州南部Pocatello距Scout Mountain段冰期沉积杂砾岩顶部帽碳酸盐岩之上20m,但第二层似帽碳酸盐岩之下的再沉积凝灰岩层中锆石的U-Pb年龄667±5Ma(Fanning&Link,2004),这应该是Sturtian冰期结束的最晚年龄,即670Ma左右可能是这次冰期的上限年龄。(3)Marinoan冰期Marinoan冰期分布范围很广,几乎在全球都有分布(Kennedy et ,1998)。冰期沉积的厚度分布不均,在某些地区甚至呈多层分布,而有的地区缺失。中国华南地区发育完整的Marinoan冰期沉积,一般称之为“南沱组”,在皖南地区也称为“雷公坞组”。华南地区南沱组冰期沉积物排列杂乱,无定向分选,大小混杂、形态多样。磨圆极差,多数未经磨圆;而且富黏土杂基,多为杂基支撑。砾石常见磨光面、“丁”字痕、压坑。尤其以略具定向的“丁”字形擦痕为最典型。沉积物中的细粒部分在压缩流动过程中发生脆性变形。沉积物中长石含量较高,为20%~50%,而且表面干净、新鲜、棱角状,未受风化、蚀变、磨蚀,这也是冰川发育区因气候寒冷、干旱,少化学风化和磨蚀,并快速堆积埋藏的结果。中国湖北的吉首地区紧邻南沱组冰期沉积的湘锰组(长安组)凝灰岩层中锆石的年龄为5±8Ma(Zhang et ,2008),这与贵州东部地区铁丝坳和南沱组冰期沉积之间的大塘坡组夹的凝灰岩层的年龄663±4Ma(Zhou et ,2004)是一致的,它们限定了Marinoan冰期的最大年龄。加拿大西部劳伦西亚地区Windermere超群中MountVreelan组冰期地层被Old FortPoint(OFP)组黑色页岩覆盖,黑色页岩的全岩Re-Os年龄是8±7Ma(Kendall et ,2004)。加拿大东北部纽芬兰的Avalon半岛和劳伦西亚的Scotland地区Marinaon冰期之后的火山岩中,锆石的年龄分别为606±3Ma和601±4Ma(Dempster et ,2002)。澳大利亚中部Amadeus盆地Aralka组中富含有机质的黑色页岩全岩的Re-Os年龄是592±14Ma(Schaefer&Burgess,2003),而Kendall et (2006)认为这个年龄是不正确的,他们重新测得的年龄是2±4Ma。由于Aralka组之上的Olympic组被认为属于Marinoan冰期沉积(Bowring et ,2003),所以Marinoan冰期应该晚于2±4Ma。纳米比亚的Ghaub组为Marinoan海相冰期沉积的产物,其顶部的薄层长英质火山灰接近杂砾岩的顶部,其中的锆石U-Pb年龄为5±2Ma(Hoffmann et ,2004),直接限制了Marinoan冰期的结束时间。(4)Gaskiers冰期Gaskiers冰期的分布范围比Sturtian和Marinoan冰期小得多,但这次冰期对全球气候的变化和生物的演化也有很重要的影响。典型的Gaskiers冰期沉积一般发育在纽芬兰东部、阿巴拉契亚Viginian地区、挪威北部地区。纽芬兰东部Gaskiers冰期沉积地层的年龄为580Ma(Bowring et ,2003),毫无疑问,代表了Marinoan冰期后的沉积。美国马萨诸塞州东部波士顿盆地Squantum段冰碛岩所含的熔结凝灰岩中锆石的U-Pb年龄是2±2Ma(Thomoson&Bowring,2000)。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西北部Corles Hill冰期沉积物之下Togari群流纹英安岩中锆石的U-Pb年龄是1±1Ma,而澳大利亚国王岛(King Island)的Grassy群中一个侵入Elatina组冰碛岩(Cottons角砾岩)、帽碳酸盐岩和后期页岩的Grassy群岩墙,其中的锆石U-Pb年龄为7±0Ma(Calver et ,2004),Cottons角砾岩在层位上与Elatina冰期沉积层相当,而Croles Hill冰期沉积与Cottons角砾岩相当(Calver,2000)。因此,澳大利亚地区1±1Ma和7±0Ma可以作为Gaskiers冰期的上下限年龄,比波士顿盆地内的冰期沉积时间稍晚。加拿大的纽芬兰Avalon半岛中东部Gaskiers组杂砾岩内部和上部凝灰岩层中的锆石U-Pb年龄为1±5和7±5Ma(Bowring et ,2003;Hoffman&Li,2009),这两个年龄直接限定了Gaskiers冰期的起止年龄。这说明了Gaskier冰期的持续时间最长不超过6Ma。Hoffman&Li(2009)认为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大气中的CO2不可能积累到使全球冰川溶融的程度。而且现在也没有证据证明其他古大陆上也发育Gaskiers同冰期沉积。所以,Gaskiers冰期应该属于纽芬兰地区的区域性冰川,其上下限年龄为1和7Ma。这次冰川属于大陆型冰川,分布范围十分局限,与Kaigas冰期类似,可能只是山岳冰川或形成于小盆地中的冰盖,并不能代表全球性的冰川事件。晚古生代Saharan冰期(距今约440Ma)罗迪尼亚大陆解体后,北非克拉通在南极圈内向北侧移。北非虽然处于高纬度地区,但直到奥陶纪末,才有冰川地质证录出现。这种明显缺乏长期冰盖存在的事实,可能仅仅反映了老的冰成地层已经被剥蚀掉或者本来就没有保存下来。实际上,有人提出北非存在一个长达10Ma的冰川事件,其开始时间远早于奥陶纪并一直延续到志留纪(Grahn&Caputo,1992;Caputo,1998;Saltzman&Young,2005)。有人认为非洲南部冰川是单独存在的(Young et ,2004),但也有人认为它是连续的“泛非冰原(Pan-African IceSheet)”的一部分,一直延伸超过南纬60°。其他晚古生代冰川位于冈瓦纳大陆的原安第斯(ProtoAndean)活动边缘,即现今的秘鲁-玻利维亚地区(图9-6)。晚奥陶世冰川沉积厚度较薄(<200m),以粗粒为主,明显不整合于水道沉积之上。Beuf et (1971),Trompette(1973)和Vaslet(1990)在其中识别出了代表大陆冰川和寒冷气候的地貌,如蛇形丘、冰碛石、冰丘、冰缘多边形构造、冰核丘以及冰下和冰前融水形成的水道等。Moreau et (2005)根据岩石中发育的多种层面构造,绘制了记录冰川以冈瓦纳大陆内部高地向边缘流动的流线图。图9-6 早奥陶世和晚奥陶世Saharan冰期的古地理(据Eyles,2008)晚泥盆世冰期(距今约374Ma)晚奥陶世Saharan冰期之后的1Ma间,冈瓦纳大陆仍处于极地高纬度位置,但却没有冰川发育,直到约距今350Ma的晚古生代冈瓦纳冰期才开始。沿南非板块活动边缘发生的冷却隆起事件导致了短暂的晚泥盆世冰期,冰川覆盖了现今玻利维亚和巴西部分地区(Caputo,1998;Isaacson et ,1999)。Kaiser et (2006)认为晚泥盆世冰川体积与第四纪冰川体积类似。穿越弗拉斯阶-法门阶界线的3~4℃的冷却事件,与板块碰撞过程中发生的风化作用所引起的CO2损耗有关。这次碰撞造成了“显生宙最大的生物圈危机之一”(Averbuch et ,2005)。古生物学家认为远离陆棚的水深变化与泥盆纪冰川的生长和消融有关,但他们没有考虑其他因素对水深变化的影响。晚古生代冈瓦纳冰期(距今约350~250Ma)图9-7 石炭-二叠纪冈瓦纳冰期冰的生长阶段(据Eyles,2008)距今350Ma后,大型冰原在印度、南美、非洲南部、澳大利亚和南极洲形成(Crowell,1999;Veevers,2004)(图9-7)。冰川的形成与生长受南半球高古纬度地区的广泛抬升的直接响应,这些抬升由冈瓦纳大陆与劳亚大陆碰撞所引起,时间上处于中石炭世华力西至晚石炭阿莱干尼(Alleghenian)期间。与冰川有关的海相沉积岩中油气的存在,促使人们对冈瓦纳冰期沉积物进行深入研究,以而获得了大量钻井、地震等地下资料。总体上说,冰下冰碛岩、冰川侵蚀以及冰床表面擦痕等晚古生代大陆冰川作用证据在局部地区是非常明显的(如非洲南部),但以整个冈瓦纳大陆来看,这些冰川作用的地质证据却很稀少。在澳大利亚南部的库伯(Cooper)内克拉通盆地发育有很厚的冰湖相、冰河相和风成相沉积层序。在南美,海洋冰川(及部分大陆冰川)地层形成于沿会聚型板块边缘分布的弧前盆地(如Tarjia盆地)和一些大小不等的克拉通内部盆地(如Parana盆地)。在非洲南部的Karoo弧后前陆盆地和非洲中部的内克拉通裂谷盆地,发育受冰川作用影响的海相和半咸水沉积。在西澳大利亚板块西部拉张边缘的几个裂谷盆地中,堆积有巨厚的(2~5km)形成于寒冷气候条件下的含烃海相地层。对于冈瓦纳冰期来说,最大的问题是,如何理解在晚奥陶世至石炭纪长达近100Ma的时间内,地球极地的大块陆地上没有明显的冰川存在。新生代冰期(距今<55Ma)大约在55Ma的古新世-始新世极热(Thermal Maximum)事件之后,地球开始冷却(图9-8),一系列构造事件显著影响了冰川的形成。此阶段的地球动力学大背景是盘古大陆的解体、漂离和大型陆块向北方更高纬度地区运动。40Ma前的北极重大冷却事件与南极洲冰川的首次出现时间大体一致。图9-8 距今55Ma后的晚新生代冰期(据Eyles,2008)在地球两极,南极地区的冰川作用发生在距今约44Ma,环北极地区的冰川作用开始于距今45Ma(Moran et ,2006)至距今约38~30Ma(Eldrett et ,2007)。南极新生代冰川可能沿南极西部裂谷系(West Antarctic Rift System)开始形成,它是地球上面积最大的高位伸展地壳之一,其大小可与东非裂谷系相比拟。按照DeConto&Pollard(2003)的观点,浅水碳酸盐岩风化引起CO2浓度降低,促进了40Ma前开始的南极冰川的形成。到目前为止,最为广泛接受的模型是,北半球直到距今14Ma(Cecil&Edgar,2003)才形成大陆冰川。晚始新世至渐新世沉积物中丰富的冰筏碎屑反映出在东格陵兰有孤立的崩裂冰山存在,这表明距今约45Ma时北极有一次重大的冷却事件(Eldrett et ,2007)。之后的环北极冰川形成于中中新世过渡期,正好处于南极冰盖的主要膨胀期(Shevenell et ,2004)。北冰洋的冰筏碎屑在距今14Ma时大量增加,标志着格陵兰冰川作用的开始,并一直持续到距今约5Ma上新世早期的一次显著的极热事件为止(温度上升高达10℃)(Ballantyne et ,2006)。距今3Ma时,北欧和北美的冰盖开始有消有长,气温下降,结束了升温阶段。在北大西洋地区,在始新世之后全球变冷的大背景下,区域性抬升(包括环北大西洋高原的整体抬升)可能是促使长年性雪原形成和保持的一个主要因素,最终在距今5Ma之后形成受米兰科维奇旋回支配的冰盖。在斯堪的纳维亚,上升的海洋夷平面(Marine Planation Surfaces)记录了沿挪威大陆边缘的抬升事件,它们与滨外不整合和冰川沉积物的输入可精确对比(Hendriks&Andriessen,2002;Huuse,2002;Hinderer&Einsele,2002;Stoker,2002)。在西北太平洋地区,北美板块与Yakutat地块在5Ma后发生碰撞,加速了沿阿拉斯加湾边缘的快速抬升,形成了北美最高的山脉(Chugach-SElias),在北太平洋引发了冰川作用(Haug et ,2005),同时伴随着大量冰成沉积物输入到阿拉斯加湾盆地,形成厚度超过5km的Yakataga组(Lagoe et ,1993)。这些沿岸高地的所产生的障壁作用,引起北美北部内陆气温下降,形成永久冻土,并最终于距今3Ma后在北冰洋形成海洋冰盖(White et ,1997;Westgate2003)。

  • 索引序列
  • 阿拉伯地质期刊好中吗
  • 阿拉伯地质期刊
  • 阿拉伯地质sci
  • 阿拉伯地质sci期刊
  • 阿拉伯地质期刊letpub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