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新乡教育学院学报官网入口查询系统

新乡教育学院学报官网入口查询系统

发布时间:

新乡教育学院学报官网入口查询系统

《管理学刊》(双月刊)由原《新乡教育学院学报》(创办于1988年)改刊而来,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河南省教育厅主管、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和新乡学院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管理类专业学术刊物。

0373-5093017 0373-3683517

院校名称 新乡学院 单位代码 6165 联系电话 03733682901/2 E-mail 院校网址 招办网址 邮政编码 453003 通讯地址 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

新乡医学院学报官网入口查询系统

核心期刊没有省级之分

这个整理起来是比较费时间的。我知道,眼科研究是中文核心期刊。医学类的可以找时间整理下。

不是最新北大核心期刊《新乡医学院学报》(Journal of Xinxiang Medical University)创刊于1984年,是新乡医学院主管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医药卫生类学术期刊。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004-7239,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41-1186/R,CODEN XYIXEQ。本刊现为月刊,每月5日出版,大16开,每期80页,每期定价00元,全年00元,邮发代号:36-145。

新乡教育学院学报官网入口查询

0373-5093017 0373-3683517

1.《英美小说史》,(副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3月。2.《新实用英译汉教程》,(编著),撰写10万余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全国多个省份多所高校使用,已印8次。3.《英美文化读本》,(主编),陕西旅游出版社,2001年4月, 撰写3万字。4.《大学商务英语翻译教程》,(主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5.《高级英汉-汉英口译教程》,(副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2月, 10万余字。6.《汉英翻译教程》,(编著),新华出版社,2006年3月。编写4万余字。本书为新编全国师范大学英语教学丛书之一。 1.《我的中国世界》,(主译),美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赛珍珠自传,1991年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译者得到我国著名翻译家、文学评论家、散文作家冯亦代先生的较高评价。(见《文汇读书周报》1992年9月26日和《冯亦代文集》第3卷)2.《浦东年鉴(2001)》,(主译)浦东年鉴社,2001年9月。3.《浦东年鉴(2004)》,(主译)浦东年鉴社,2004年6月。4.《搭档情侣》,(独译)作家出版社,2002年9月。 1.王源形象评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6期。2.赛珍珠自传的写作特色,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6期。(以上两篇论文收入《赛珍珠评论集》,漓江出版社,1999年4月。)3.德莱塞再认识,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外国文学研究》95年第12期全文转载。4.英文歌词的翻译,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97年第5期摘用。5.度量衡的英汉互译,外语与外语教学(外语类核心),1997年增刊。6.科技英语的语篇功能与翻译,上海科技翻译(外语类核心),1997年第3期。7.信息足度与文化移植,上海科技翻译(外语类核心),1998年第4期。8.翻译的实质与翻译教学,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00年第6期,选入《中华翻译文摘》,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9.诗歌翻译应形神兼顾,英语辅导报,2001年3月。10.翻译本质再认识,上海科技翻译(外语类核心),2001年第3期。11.语境与文化意象词语的翻译,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12.双语词典中的文化词语释义,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13.我欠狄更斯一笔债,(译文)镇江师专学报,2000年第3期。14.橘子,(译文)中国翻译(外语类核心),2002年第4期。15.语境特征分析与汉语古典诗词英译评论,中译外社科论丛,陕西旅游出版社,2002年7月。16.英语中的棒球、垒球及其他,大学英语,2002年第3 期。17.语境特征分析与汉语古典诗歌英译评论,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03年第2期。18.多义词、文学翻译与翻译批评,中国翻译(外语类核心),2003年第3期。19.翻译与翻译批评的框架建构,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05年第2期。20.篇章意识与翻译教学,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5期。21.语境因素与语言得体——社会语言学视域下的语体观,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22.语篇连贯与汉英翻译及翻译教学,英语研究,2005年第4期。23.赛珍珠研究专家笔谈“赛珍珠研究的当下反思”,江苏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24.赛珍珠研究中的辩证观,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06年第4期。25.翻译观与翻译教学,上海翻译(外语类核心),2006年第3期。26.英语国际化、本土化与英语教学,牡丹江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屈原《橘颂》与米尔恩Golden Fruit之比较,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外语类核心),2008年第2期。 言语语境特征分析、翻译与翻译批评,译林(外语类核心),2008年第3期。29.赛珍珠著译中的“杂合”现象探析,江苏大学学报(中文核心期刊),2009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书刊资料《外国文学研究》2009年第11期全文转载。30.后殖民翻译理论观照下的赛珍珠《水浒传》译本,中国翻译(外语类核心),2010年第2期。 96—98年参加国家教委社科研究课题“赛珍珠研究”。98—2000年主持河南省教委教改项目“面向21世纪高等外语教育翻译课程教学内容与体系的改革与实践”。2004—2007年参加省社科规划项目“基于语料库的中国英语变体研究及其在外语教学与研究中的应用”。2004—2006年主持省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五”重点项目“我国‘入世’后的翻译人才需求与高校翻译教学改革”。2008—2010年主持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杂合’理论与汉语古典名著英译策略研究”。2008—2010年主持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项目“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培养与翻译能力评价研究”。2010—2011年主持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目的论’观照下的中原武术文化外宣翻译问题与策略研究”。2010—2011年主持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本科翻译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研究与实践”。2010—2012年主持省哲学社科规划项目“价值评价理论视阈下的文学翻译批评研究”。 93年所讲授“综合英语”课评为“校级优秀课程”。97年所讲授“翻译”课评为“校级优秀课程”。98年被评为“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多次被评为校“优秀实习指导教师”、“优秀党员”。2000年获校优秀教学奖。2001,8获河南省教育科学研究三等奖。1999年,2002年两次获全国青年翻译大赛优秀奖(汉译英);2003年获“芙蓉杯”全国青年翻译大赛优秀奖(英译汉)。2003年获河南省创新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04年获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成果二等奖。2004年获校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各一项。2004年被评为校优秀教师。2004年被评为校文明教师。2004年被评为新乡市文明教师。2007年获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2008年获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2009年获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成果一等奖。2010年获省教育厅素质教育优秀成果二等奖。2011年获得校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称号。 1999,11,深圳大学,第三届跨文化交际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02,12,广州,中山大学,全国第四届诗歌翻译研讨会,主持分会场讨论。2002,5,清华大学,翻译高层论坛暨全国青年翻译大赛颁奖仪式。2002,10,华东师大,中国汉英对比研究会年会暨翻译国际研讨会,宣读论文。2005,6,镇江,赛珍珠国际研讨会。2008,5 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全国翻译院系负责人联席会议。发言题目:翻译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2009,6省外语教学研究会英语专业年会,许昌学院。2010,3,省翻译协会第五次代表大会,郑州。2010,4,省同声传译教学方案研讨会,河南理工大学。2011,3, 全国翻译硕士教学年会。2011,10,第七届全国典籍翻译研讨会,主持大会发言一场。2011,11, 首届亚太清华翻译与跨文化论坛,主持分论坛讨论。

学习一门学科首先要弄清楚这是一门怎样的学科,《标准》明确提出要使学生“初步了解数学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体会数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而现阶段高中学生对数学的看法大都停留在感性的层面上——枯燥、难学。数学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当今数学究竟发展到了哪个阶段?在科学中的地位如何?与其它学科有什么联系?这些问题大都不被学生全面了解,而从数学史中可以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日本数学家藤天宏教授在第九次国际数学教育大会报告中指出,人类历史上有四个数学高峰:第一个是古希腊的演绎数学时期,它代表了作为科学形态的数学的诞生,是人类“理性思维”的第一个重大胜利;第二个是牛顿-莱布尼兹的微积分时期,它为了满足工业革命的需要而产生,在力学、光学、工程技术领域获得巨大成功;第三个是希尔伯特为代表的形式主义公理化时期;第四个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标志的新数学时期,我们现在就处在这个时期。而数学历史上的三大危机分别是古希腊时期的不可公度量,17、18世纪微积分基础的争论和20世纪初的集合论悖论,它同前三个高峰有着惊人的密切联系,这种联系绝不是偶然,它是数学作为一门追求完美的科学的必然。学生可以从这种联系中发现数学追求的是清晰、准确、严密,不允许有任何杂乱,不允许有任何含糊,这时候学生就很容易认识到数学的三大基本特征——抽象性、严谨性和广泛应用性了。 同时,介绍必要的数学史知识可以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对所学问题的背景产生更加深入的理解,认识到数学绝不是孤立的,它与其他很多学科都关系密切,甚至是很多学科的基础和生长点,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从数学史上看,数学和天文学一直都关系密切,海王星的发现过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与物理学也密不可分,牛顿、笛卡儿等人既是著名的数学家也是著名的物理学家。在我们所处的新数学时期,数学(不仅仅是自然科学)逐步进入社会科学领域,发挥着意想不到的作用,可以说一切高技术的背后都有某种数学技术支持,数学技术已经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些认识对于一个学习数学十余年的高中生来说是很有必要,也是必不可少的。 二、 学习数学史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思维方式 现行的数学教材一般都是经过了反复推敲的,语言十分精练简洁。为了保持了知识的系统性,把教学内容按定义、定理、证明、推论、例题的顺序编排,缺乏自然的思维方式,对数学知识的内涵,以及相应知识的创造过程介绍也偏少。虽利于学生接受知识,但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数学知识就是先有定义,接着总结出性质、定理,然后用来解决问题的错误观点。所以,在教学与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着这样一个矛盾:一方面,教育者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快更好的掌握数学知识,将知识系统化;另一方面,系统化的知识无法让学生了解到知识大都是经过问题、猜想、论证、检验、完善,一步一步成熟起来的。影响了学生正确数学思维方式的形成。 数学史的学习有利于缓解这个矛盾。通过讲解一些有关的数学历史,让学生在学习系统的数学知识的同时,对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思维方式。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说微积分的产生:传统的欧式几何的演绎体系是产生不了微积分的,它是牛顿、莱布尼兹在古希腊的“穷竭法”、“求抛物线弓形面积”等思想的启发下为了满足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需要创造得到的,产生的初期对“无穷小”的定义比较含糊,也不像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样严密,在数学家们的不断补充、完善下,经过几十年才逐步成熟起来的。 数学史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形成一种探索与研究的习惯,去发现和认识在一个问题从产生到解决的过程中,真正创造了些什么,哪些思想、方法代表着该内容相对于以往内容的实质性进步。对这种创造过程的了解,可以使学生体会到一种活的、真正的数学思维过程,有利于学生对一些数学问题形成更深刻的认识,了解数学知识的现实来源和应用,而不是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从而可以在这种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研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思维方式。 三、 学习数学史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习数学的动机 动机是激励人、推动人去行动的一种力量,从心理学的观点讲,动机可分为两个部分;人的好奇心、求知欲、兴趣、爱好构成了有利于创造的内部动机;社会责任感构成了有利于创造的外部动机。兴趣是最好的动机。在日本中学生夺取国际IEA调查总分第一名的同时,却发现日本学生不喜欢数学的比例也是第一,这说明他们的好成绩是在社会、家长、学校的压力下获得的。中国的情况如何呢?尚无全面的报道,但河南省新乡市四所中学的高中生学习数学情况的调查发现:“我不喜欢数学,但为了高考,我必须学好数学”的学生占被调查者的比例高达21%,而对数学“很感兴趣”的只有12%。可见目前中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明确,对数学的兴趣也很不够,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学习数学的效果。但这并不是因为数学本身无趣,而是它被我们的教学所忽视了。在数学教育中适当结合数学史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克服动机因素的消极倾向。 数学史中有很多能够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容,主要有这几个方面:一是与数学有关的小游戏,例如巧拿火柴棒、幻方、商人过河问题等,它们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作为课堂活动或是课后研究都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二是一些历史上的数学名题,例如七桥问题、哥德巴赫猜想等,它们往往有生动的文化背景,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还有一些著名数学家的生平、轶事,比如说一些年轻的数学家成材的故事,《标准》中提到的“从阿贝尔到伽罗瓦”,阿贝尔22岁证明一般五次以上代数方程不存在求根公式,伽罗瓦创建群论的时候只有18岁。还有法国数学家帕斯卡,16岁成为射影几何的奠基人之一,19岁发明原始计算器;德国数学家高斯19岁解决正多边形作图的判定问题,20岁证明代数基本定理,24岁出版影响整个19世纪数论发展、至今仍相当重要的《算术研究》;还有的是许多出生贫穷卑微的数学家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最终在的数学研究上有骄人成绩的例子,如19世纪的大几何学家施泰纳出身农家自幼务农,直到14岁还没有学过写字,18岁才正式开始读书,后来靠做私人教师谋生,经过艰苦努力,终于在30岁时在数学上做出重要工作,一举成名。如果在教学中加入这些学生感兴趣又有知识性的内容,消除学生对数学的恐惧感,增加数学的吸引力,数学学习也许就不再是被迫无奈的了。 四、学习数学史为德育教育提供了舞台 在《标准》的要求下,德育教育已经不是像以前那样主要是政治、语文、历史这些学科的事了,数学史内容的加入使数学教育有更强大的德育教育功能,我们从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一下。 首先,学习数学史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现行的中学教材讲的大都是外国的数学成就,对我国在数学史上的贡献提得很少, 其实中国数学有着光辉的传统,有刘徽、祖冲之、祖暅、杨辉、秦九韶、李冶、朱世杰等一批优秀的数学家,有中国剩余定理、祖暅公理、“割圆术”等具有世界影响的数学成就,对其中很多问题的研究也比国外早很多年。《标准》中“数学史选讲”专题3就是“中国古代数学瑰宝”,提到《九章算术》、“孙子定理”这些有代表意义的中国古代数学成就。 然而,现阶段爱国主义教育又不能只停留在感叹我国古代数学的辉煌上。从明代以后中国数学逐渐落后于西方,20世纪初,中国数学家踏上了学习并赶超西方先进数学的艰巨历程。《标准》中“数学史选讲”专题11—— “中国现代数学的发展”也提到要介绍“现代中国数学家奋发拼搏,赶超世界数学先进水平的光辉历程”。在新时代的要求下,除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之外,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让学生认识到爱国主义不是体现在“以己之长,说人之短”上,在科学发现上全人类应该相互学习、互相借鉴、共同提高,我们要尊重外国的数学成就,虚心的学习,“洋为中用”。 其次,学习数学史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数学家的优秀品质。任何一门科学的前进和发展的道路都不是平坦的,无理数的发现,非欧几何的创立,微积分的发现等等这些例子都说明了这一点。数学家们或是坚持真理、不畏权威,或是坚持不懈、努力追求,很多人甚至付出毕生的努力。阿基米德在敌人破城而入危及生命的关头仍沉浸在数学研究之中,为的是“我不能留给后人一条没有证完的定理”。欧拉31岁右眼失明,晚年视力极差最终双目失明,但他仍以坚强的毅力继续研究,他的论文多而且长,以致在他去世之后的10年内,他的论文仍在科学院的院刊上持续发表。对那些在平时学习中遇到稍微繁琐的计算和稍微复杂的证明就打退堂鼓的学生来说,介绍这样一些大数学家在遭遇挫折时又是如何执著追求的故事,对于他们正确看待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会产生重要的作用。 最后,学习数学史可以提高学生的美学修养。数学是美的,无数数学家都为这种数学的美所折服。能欣赏美的事物是人的一个基本素质,数学史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领悟数学美。很多著名的数学定理、原理都闪现着美学的光辉。例如毕达哥拉斯定理(勾股定理)是初等数学中大家都十分熟悉的一个非常简洁而深刻的定理,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两千多年来,它激起了无数人对数学的兴趣,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印度国王Bhaskara、美国第20任总统Carfield等都给出过它的证明。1940年,美国数学家卢米斯在所著《毕达哥拉斯命题艺术》的第二版中收集了它的370种证明,充分展现了这个定理的无穷魅力。黄金分割同样十分优美和充满魅力,早在公元前6世纪它就为毕达哥拉斯学派所研究,近代以来人们又惊讶地发现,它与著名的斐波那契数列有着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同时,在感叹和欣赏几何图形的对称美、尺规作图的简单美、体积三角公式的统一美、非欧几何的奇异美等时,可以形成对数学良好的情感体验,数学素养和审美素质也得到了提高,这是德育教育一个新的突破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张奠宙 李士锜 李俊 编著 数学教育学导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3】李文林 编 数学史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张楚廷 著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组编 数学文化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5】赵鸿涛 李华轩 高中生数学学习情况的调查 新乡教育学院学报 2003年 04期 本文是全国高师院校数学教育研究会2004年年会交流论文

新乡教育学院学报官网入口查询成绩

学习一门学科首先要弄清楚这是一门怎样的学科,《标准》明确提出要使学生“初步了解数学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体会数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而现阶段高中学生对数学的看法大都停留在感性的层面上——枯燥、难学。数学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当今数学究竟发展到了哪个阶段?在科学中的地位如何?与其它学科有什么联系?这些问题大都不被学生全面了解,而从数学史中可以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日本数学家藤天宏教授在第九次国际数学教育大会报告中指出,人类历史上有四个数学高峰:第一个是古希腊的演绎数学时期,它代表了作为科学形态的数学的诞生,是人类“理性思维”的第一个重大胜利;第二个是牛顿-莱布尼兹的微积分时期,它为了满足工业革命的需要而产生,在力学、光学、工程技术领域获得巨大成功;第三个是希尔伯特为代表的形式主义公理化时期;第四个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标志的新数学时期,我们现在就处在这个时期。而数学历史上的三大危机分别是古希腊时期的不可公度量,17、18世纪微积分基础的争论和20世纪初的集合论悖论,它同前三个高峰有着惊人的密切联系,这种联系绝不是偶然,它是数学作为一门追求完美的科学的必然。学生可以从这种联系中发现数学追求的是清晰、准确、严密,不允许有任何杂乱,不允许有任何含糊,这时候学生就很容易认识到数学的三大基本特征——抽象性、严谨性和广泛应用性了。 同时,介绍必要的数学史知识可以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对所学问题的背景产生更加深入的理解,认识到数学绝不是孤立的,它与其他很多学科都关系密切,甚至是很多学科的基础和生长点,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从数学史上看,数学和天文学一直都关系密切,海王星的发现过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与物理学也密不可分,牛顿、笛卡儿等人既是著名的数学家也是著名的物理学家。在我们所处的新数学时期,数学(不仅仅是自然科学)逐步进入社会科学领域,发挥着意想不到的作用,可以说一切高技术的背后都有某种数学技术支持,数学技术已经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些认识对于一个学习数学十余年的高中生来说是很有必要,也是必不可少的。 二、 学习数学史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思维方式 现行的数学教材一般都是经过了反复推敲的,语言十分精练简洁。为了保持了知识的系统性,把教学内容按定义、定理、证明、推论、例题的顺序编排,缺乏自然的思维方式,对数学知识的内涵,以及相应知识的创造过程介绍也偏少。虽利于学生接受知识,但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数学知识就是先有定义,接着总结出性质、定理,然后用来解决问题的错误观点。所以,在教学与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着这样一个矛盾:一方面,教育者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快更好的掌握数学知识,将知识系统化;另一方面,系统化的知识无法让学生了解到知识大都是经过问题、猜想、论证、检验、完善,一步一步成熟起来的。影响了学生正确数学思维方式的形成。 数学史的学习有利于缓解这个矛盾。通过讲解一些有关的数学历史,让学生在学习系统的数学知识的同时,对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思维方式。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说微积分的产生:传统的欧式几何的演绎体系是产生不了微积分的,它是牛顿、莱布尼兹在古希腊的“穷竭法”、“求抛物线弓形面积”等思想的启发下为了满足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需要创造得到的,产生的初期对“无穷小”的定义比较含糊,也不像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样严密,在数学家们的不断补充、完善下,经过几十年才逐步成熟起来的。 数学史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形成一种探索与研究的习惯,去发现和认识在一个问题从产生到解决的过程中,真正创造了些什么,哪些思想、方法代表着该内容相对于以往内容的实质性进步。对这种创造过程的了解,可以使学生体会到一种活的、真正的数学思维过程,有利于学生对一些数学问题形成更深刻的认识,了解数学知识的现实来源和应用,而不是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从而可以在这种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研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思维方式。 三、 学习数学史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习数学的动机 动机是激励人、推动人去行动的一种力量,从心理学的观点讲,动机可分为两个部分;人的好奇心、求知欲、兴趣、爱好构成了有利于创造的内部动机;社会责任感构成了有利于创造的外部动机。兴趣是最好的动机。在日本中学生夺取国际IEA调查总分第一名的同时,却发现日本学生不喜欢数学的比例也是第一,这说明他们的好成绩是在社会、家长、学校的压力下获得的。中国的情况如何呢?尚无全面的报道,但河南省新乡市四所中学的高中生学习数学情况的调查发现:“我不喜欢数学,但为了高考,我必须学好数学”的学生占被调查者的比例高达21%,而对数学“很感兴趣”的只有12%。可见目前中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明确,对数学的兴趣也很不够,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学习数学的效果。但这并不是因为数学本身无趣,而是它被我们的教学所忽视了。在数学教育中适当结合数学史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克服动机因素的消极倾向。 数学史中有很多能够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容,主要有这几个方面:一是与数学有关的小游戏,例如巧拿火柴棒、幻方、商人过河问题等,它们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作为课堂活动或是课后研究都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二是一些历史上的数学名题,例如七桥问题、哥德巴赫猜想等,它们往往有生动的文化背景,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还有一些著名数学家的生平、轶事,比如说一些年轻的数学家成材的故事,《标准》中提到的“从阿贝尔到伽罗瓦”,阿贝尔22岁证明一般五次以上代数方程不存在求根公式,伽罗瓦创建群论的时候只有18岁。还有法国数学家帕斯卡,16岁成为射影几何的奠基人之一,19岁发明原始计算器;德国数学家高斯19岁解决正多边形作图的判定问题,20岁证明代数基本定理,24岁出版影响整个19世纪数论发展、至今仍相当重要的《算术研究》;还有的是许多出生贫穷卑微的数学家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最终在的数学研究上有骄人成绩的例子,如19世纪的大几何学家施泰纳出身农家自幼务农,直到14岁还没有学过写字,18岁才正式开始读书,后来靠做私人教师谋生,经过艰苦努力,终于在30岁时在数学上做出重要工作,一举成名。如果在教学中加入这些学生感兴趣又有知识性的内容,消除学生对数学的恐惧感,增加数学的吸引力,数学学习也许就不再是被迫无奈的了。 四、学习数学史为德育教育提供了舞台 在《标准》的要求下,德育教育已经不是像以前那样主要是政治、语文、历史这些学科的事了,数学史内容的加入使数学教育有更强大的德育教育功能,我们从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一下。 首先,学习数学史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现行的中学教材讲的大都是外国的数学成就,对我国在数学史上的贡献提得很少, 其实中国数学有着光辉的传统,有刘徽、祖冲之、祖暅、杨辉、秦九韶、李冶、朱世杰等一批优秀的数学家,有中国剩余定理、祖暅公理、“割圆术”等具有世界影响的数学成就,对其中很多问题的研究也比国外早很多年。《标准》中“数学史选讲”专题3就是“中国古代数学瑰宝”,提到《九章算术》、“孙子定理”这些有代表意义的中国古代数学成就。 然而,现阶段爱国主义教育又不能只停留在感叹我国古代数学的辉煌上。从明代以后中国数学逐渐落后于西方,20世纪初,中国数学家踏上了学习并赶超西方先进数学的艰巨历程。《标准》中“数学史选讲”专题11—— “中国现代数学的发展”也提到要介绍“现代中国数学家奋发拼搏,赶超世界数学先进水平的光辉历程”。在新时代的要求下,除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之外,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让学生认识到爱国主义不是体现在“以己之长,说人之短”上,在科学发现上全人类应该相互学习、互相借鉴、共同提高,我们要尊重外国的数学成就,虚心的学习,“洋为中用”。 其次,学习数学史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数学家的优秀品质。任何一门科学的前进和发展的道路都不是平坦的,无理数的发现,非欧几何的创立,微积分的发现等等这些例子都说明了这一点。数学家们或是坚持真理、不畏权威,或是坚持不懈、努力追求,很多人甚至付出毕生的努力。阿基米德在敌人破城而入危及生命的关头仍沉浸在数学研究之中,为的是“我不能留给后人一条没有证完的定理”。欧拉31岁右眼失明,晚年视力极差最终双目失明,但他仍以坚强的毅力继续研究,他的论文多而且长,以致在他去世之后的10年内,他的论文仍在科学院的院刊上持续发表。对那些在平时学习中遇到稍微繁琐的计算和稍微复杂的证明就打退堂鼓的学生来说,介绍这样一些大数学家在遭遇挫折时又是如何执著追求的故事,对于他们正确看待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会产生重要的作用。 最后,学习数学史可以提高学生的美学修养。数学是美的,无数数学家都为这种数学的美所折服。能欣赏美的事物是人的一个基本素质,数学史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领悟数学美。很多著名的数学定理、原理都闪现着美学的光辉。例如毕达哥拉斯定理(勾股定理)是初等数学中大家都十分熟悉的一个非常简洁而深刻的定理,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两千多年来,它激起了无数人对数学的兴趣,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印度国王Bhaskara、美国第20任总统Carfield等都给出过它的证明。1940年,美国数学家卢米斯在所著《毕达哥拉斯命题艺术》的第二版中收集了它的370种证明,充分展现了这个定理的无穷魅力。黄金分割同样十分优美和充满魅力,早在公元前6世纪它就为毕达哥拉斯学派所研究,近代以来人们又惊讶地发现,它与著名的斐波那契数列有着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同时,在感叹和欣赏几何图形的对称美、尺规作图的简单美、体积三角公式的统一美、非欧几何的奇异美等时,可以形成对数学良好的情感体验,数学素养和审美素质也得到了提高,这是德育教育一个新的突破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张奠宙 李士锜 李俊 编著 数学教育学导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3】李文林 编 数学史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张楚廷 著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组编 数学文化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5】赵鸿涛 李华轩 高中生数学学习情况的调查 新乡教育学院学报 2003年 04期 本文是全国高师院校数学教育研究会2004年年会交流论文

《管理学刊》(双月刊)由原《新乡教育学院学报》(创办于1988年)改刊而来,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河南省教育厅主管、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和新乡学院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管理类专业学术刊物。

0373-5093017 0373-3683517

新余学院学报官网入口查询系统

1 傲慢——读奥斯丁《傲慢与偏见》 道德与文明 1997 04 2 论《傲慢与偏见》中反讽艺术的运用 哈尔滨师专学报 1997 04 3 《傲慢与偏见》中的人物对话风格分析——语用学应用探讨一例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7 04 4 论《傲慢与偏见》的喜剧精神 外国文学研究 1997 02 5 《傲慢与偏见》婚姻观点漫淡 殷都学刊 1997 01 6 由《傲慢与偏见》的两个译本的比较谈翻译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中国翻译 1997 05 7 浅谈《红楼梦》和《傲慢与偏见》中女主人公形象的塑造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1997 01 8 《傲慢与偏见》和《简爱》美学追求之比较 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 04 9 《傲慢与偏见》两种译本译例评析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 02 10 平凡中见深刻 比较中分高下——《红楼梦》和《傲慢与偏见》比较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1998 03 11 从《傲慢与偏见》的结构谈简·奥斯丁的女性意识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 01 12 茶杯里的风暴——试论《傲慢与偏见》中的戏剧性叙述 新余高专学报 1998 04 13 我读《傲慢与偏见》 语文世界 1998 12 14 忠实畅达 貌似神合——试析译林版《傲慢与偏见》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8 06 15 评《傲慢与偏见》中的卢卡斯小姐 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 01 16 《傲慢与偏见》中Irony的意义类别 桂林市教育学院学报 1999 01 17 从《傲慢与偏见》看简·奥斯丁的妇女观 龙岩师专学报 1999 02 18 《傲慢与偏见》对话描写艺术的文体学分析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9 04 19 幸福,在高不可攀处吟唱——《傲慢与偏见》的婚姻透视 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00 02 20 论《傲慢与偏见》的喜剧美学特征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01 21 《傲慢与偏见》的叙事技巧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0 01 22 《傲慢与偏见》的艺术魅力 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 02 23 理性的光芒——《傲慢与偏见》与奥斯汀的婚姻道德观 琼州大学学报 2000 04 24 理性与感情——试析《傲慢与偏见》之情节构思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0 01 25 试析《傲慢与偏见》的女性写作立场 外国文学研究 2000 03 26 英语IRONY的翻译赏析——评《傲慢与偏见》的三个中译本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04 27 论非语言因素语境在文学翻译中的作用——《傲慢与偏见》中译本实例分析 中国翻译 2000 04 28 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04 29 词类转译法在《傲慢与偏见》汉译本中的运用 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02 30 《傲慢与偏见》的女性意识 大连大学学报 2001 05

如下:《黑河学院学报》、《北京印刷学院学报》、《德州学院学报》、《绥化学院学报》、《周口师范学院学报》、《新余学院学报》、《信阳师范学院学报》、《长春工程学院学报》、《哈尔滨学院学报》、《大庆师范学院学报》、《长春大学学报》、《湖北经济学院学报》。注意学报的级别与学校的级别有关,大学本科的学报一般是本科学报,专科学校则是专科学报,被评为核心期刊的学报是核心学报。本科院校的学报一般达到省级标准,具体的情况取决于学校的实力。例如武汉大学学报是核心期刊,湖北师范学院学报文科部分是核心期刊,理工部分是普通期刊,即国家期刊。

  • 索引序列
  • 新乡教育学院学报官网入口查询系统
  • 新乡医学院学报官网入口查询系统
  • 新乡教育学院学报官网入口查询
  • 新乡教育学院学报官网入口查询成绩
  • 新余学院学报官网入口查询系统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