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边疆经济与文化杂志检索网站地址

边疆经济与文化杂志检索网站地址

发布时间:

边疆经济与文化杂志检索网站地址

中小企业知识型员工流失管理策略探讨——基于心理契约的视角 《边疆经济与文化》 , 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ure, 2012年02期 我国知识型员工流失研究综述 《企业活力》 , Enterprise Vitality, 2010年03期 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浅析加油站员工留与失的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2011/12 员工流失理论的文献综述 《企业研究》 2011/08 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饭店业员工流失分析 《新西部》 2010/09 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酒店员工流失分析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0/04 心理契约维系员工忠诚 《冶金企业文化》 2009/05 基于组织支持理论的知识型员工流失研究 《新疆财经》 2008/02 基于期望理论的酒店员工流失分析及管理改进——以深圳彭年酒店为例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 2008/18 论企业员工流失原因及对策 《中外企业家》 2009/18 民营企业员工流失与对策分析 《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 》 2009/01 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核心员工流失研究 《企业活力》 2006/05 基于激励理论的人力资源稳定开发策略 《商业研究》 2005/22

本来我们有提纲的,但是没办法发给你。。大概说下吧 根据1》中国的土地制度的演变(可以包括近代史)2》中国选官制度的演变3》中国科技成果的发明4》中国中央集权的发展5》政治制度的演变 记不到了 ,不好意思,如果有问题问我吧

边疆经济与文化杂志检索网站

边疆经济与文化杂志官网网址

两个版面500元,字数控制在4200字以内,格式按照一般论文格式撰写就行。一般三到五个月内发出。CNKI收录,杂志水平可以,文章质量中等偏上。 地点在师大南校区主楼311室,负责人是黎老师,人很好,电话可以查师范大学的官网,我就不贴了。

不是核心期刊期刊名称 边疆经济与文化 期刊CN号 23-1524/F 主管单位 黑龙江省边疆经济学会 主办单位 黑龙江省边疆经济学会、省高师师资培训中心 文种 发行范围 公开

这个问题嘛。你得找你在上学的同学了。。我现在也没法找免费的了

边疆经济与文化杂志出版社地址

其实论文本身没有分A1 A2什么,关键是核心期刊都是属于比较权威的,核心期刊本身也有三六九等,比如在自然科学领域,核心期刊最权威的是中文核心,在社会科学领域,最权威的是CSSCI,当然南大核心也比较可以。质量一般的期刊就是一些普刊

这个问题嘛。你得找你在上学的同学了。。我现在也没法找免费的了

核心期刊是某学科的主要期刊。一般是指所含专业情报信息量大,质量高,能够代表专业学科发展水平并受到本学科读者重视的专业期刊。有关专家研究发现,在文献情报源的实际分布中,存在着一种核心期刊效应,即某一专业的世界上的大量科学论文,是集中在少量的科学期刊中。期刊标准 确定核心期刊的标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项:1、主办机构的权威性,2、文章作者的权威性,3、文章的被引用率及文献的半衰期(测定文章内容新颖性的指标,一般科技文献半衰期较短,社科文献则较长)。简单地说,核心期刊是学术界通过一整套科学的方法,对于期刊质量进行跟踪评价,并以情报学理论为基础,将期刊进行分类定级,把最为重要的一级称之为核心期刊。

高三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 第一章 第二节 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 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 2、制度:夏启以“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国家机构初具规模,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的国家。 3、区域: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相传都城在阳城(今河南登封)。 4、灭亡:约公元前1600年,桀暴虐无道,商汤起兵打败夏桀。 二、商朝兴衰 1、建立:商汤灭夏建立商朝,以亳(今河南郑州)为都城。 2、迁都:商朝中期,商王盘庚迁都殷,故商朝又称殷朝,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3、奴隶制:实行残酷的“人殉”和“人祭”。 4、衰亡:暴君商纣残酷统治,社会矛盾尖锐,周武王灭纣,商亡。 三、西周 1、武王伐纣: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周武王打败商纣,商亡。周朝建立,都城在镐京(今陕西西安),史称西周。 2、制度 (1)井田制: ①是奴隶社会的国有土地制度,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 ②规定:土地属于周王所有,周王将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受田者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并向周王交纳贡赋。 ③奴隶在井田上集体劳动。 (2)分封制: ①内容:周王将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 建立诸侯国;诸侯要服从周王,向周王贡献财物,随从作战。 ②诸侯国:重要的诸侯国有齐、鲁、燕、卫、晋、宋等。 ③它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 3、灭亡: (1)国人暴动:公元前841年,爆发“国人暴动”反抗周厉王的残酷剥削。 (2)公元前771年,犬戎族攻破镐京,西周灭亡;第二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第三节 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一、农业和畜牧业 1、农作物:品种多,“五谷”在商周时期都已种植。 2、耕作技术:集体耕作;农具主要是木、石和骨器,少量使用青铜工具;已懂施肥。 3、畜牧业:占有重要地位,家畜多,除食用外还用于拉车和祭祀。 二、手工业 1、 青铜器: ①主要手工部门,称为“青铜时代”,商周达到繁盛。 ②目前已知最早的夏朝青铜器是在二里头遗址中发现的。 ③商朝青铜器生产规模大,产品供国王、贵族使用。 ④西周青铜器产品趋向生活化,日用器具数量增多。 2、玉器:商代玉器雕刻精美,数量多,安阳妇好墓最为典型。 3、纺织业:西周的丝织品已出现斜纹提花,还出现刺绣。 4、陶瓷业:商和西周遗址里出现原始瓷器,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5、漆器:我国是世界上用漆最早的国家。河姆渡遗址出土了红漆碗;商周漆器制造已达到较高水平;周朝用漆工艺来装饰车。 第四节 商业交通和城市 ①夏朝:交通工具种类多,有车、船、橇等。 ②商朝:重视商业和交通。商民善经商,后世称经商之人为“商人”;以贝为货币;商朝都城成为繁荣的商业都市。 ③西周:交通更发达,有几条宽广的由都城通向全国的大道;建立了邮驿传递制度。 ④城市:夏、商、西周的都城是全国政治、交通中心,有城门和整齐的街道。二里头夏都遗址已具有一定规模。 第五节 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 一、基本特征 ① 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 ② 诸侯争霸战争频繁,民族不断融合。 ③ 春秋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公元前475年,我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 二、诸侯纷争 1、春秋争霸 (1)战争原因:周王室东迁后,势力衰弱,诸侯不再服从天子。为争夺土地、 人口和霸权,各诸侯之间进行兼并战争。 (2)齐桓公称霸 ① 任用管仲为相改革,成为东方强国。 ② 打着“尊王攘夷”口号,联合黄河中游诸侯,北御夷狄南制楚蛮,成为强大霸主。 ③ 葵丘会盟,确立在中原的霸主地位。 (3)晋楚争霸 ① 公元前7世纪后期,城濮大战晋国大败楚国,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 ② 公元前6世纪初,楚军大败晋军,楚庄王称霸中原。 (4)吴越争霸 ① 吴王阖闾先攻入楚都,成为长江中下游的霸主。 ② 越王勾践尝胆雪耻,灭吴,成为春秋时最后一个霸主。 2、战国兼并战争,战国七雄格局形成。 (1)“三家分晋”:韩、赵、魏三家卿大夫取代晋国国君。 (2)“田氏代齐”:田氏取代姜氏为齐国诸侯。 (3)齐魏交战:公元前4世纪中期,中原形成齐、魏两强交战的新局面。 (4)桂陵之战(又称“围魏救赵”)和马陵之战后,魏国削弱。 (5)长平之战:公元前260年,强秦与赵军在长平交战,秦军大胜。这是战国时期兼并战争中规模最大、死伤最多的战役。 三、民族融合 1、民族:除中原华夏族外,四周还有匈奴、东胡、戎、越族等。 2、方式:通过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战争,各民族逐步融合。 3、影响:为后来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莫定了基础。 第六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 一、社会经济 1、表现 (1)农业 铁农具:铁器使用开始于西周;春秋铁农具开始出现;战国时,使用范围扩大。 牛耕:牛耕逐渐推广,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水利:中原地区普遍用桔槔来灌溉;春秋楚国孙叔敖修的芍陂、战国秦国李冰的都江堰、秦国的郑国渠是著名的水利工程。 (2)手工业 冶铸业: ①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比欧洲早两千年以上。 ②金银错新技术和雕铸艺术,使青铜器更精美。莲鹤方壶是珍品。 漆工艺:出现采用夹芝技术的精巧漆器。 纺织业:长沙楚墓出土的战国麻布残片,纤维细密。 煮盐业、酿酒业:山西的池盐、山东的海盐和四川井盐;已能用曲造酒,是古代酿造技术的发明。 《考工记》:手工业工艺的专著,在当时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3)商业城市 商业发达:南方的象牙、北方的马、东方的鱼盐、西方的皮革在中原市场上都可以买到。 商业城市:齐国临淄、赵国邯郸、楚国郢等。 2、由公田到私田 (1)原因: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大量私田被开垦。 (2)过程: ①私田主人控制私田产品,不向国君缴纳,并改变对耕田者 土地的剥削方式。 ②私田主人成为封建地主,耕种的人转变为封 建农民,向地主缴纳地租,产生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 二、社会改革 1、春秋时期 (1)“相地而衰征”:齐国管仲实行的赋税制度,根据土地多少、好坏征收赋税, 实质上承认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2)鲁国“初税亩”:将公田交给耕者,按亩收税,承认耕者对所耕土地的所有权。 2、战国变法 (1) 背景: ①土地国有制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 ②新兴地主要求改革,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2)概况: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3)影响:变法百多年后,新的封建制度确立起来。 (4)商鞅变法 时间: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 内容:实行连坐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按功受爵;“燔诗书而明法令”;统一度量衡;废分封,行县制;废除井田制。 影响: ①废除奴隶主的特权,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 ②秦国逐步强盛,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③他主张的法家思想成为秦国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 第七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一、特点:文化异常繁荣;思想流派纷呈;文学艺术百花竞艳;科技成就世界领先。 二、思想 1、老子 ①道家的创始人,学说深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②相传著有《道德经》,认为世界万物本源为“道”。 ③政治上主张“无为”,反对采用严刑峻法。 2、孔子 ①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②思想:“仁”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维护“礼”,主张贵贱有“序”;以德治民;逐步改良等。 ③教育:“有教无类”思想,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 ④文化:编订和整理了《诗经》《尚书》《礼》《易》和《春秋》,即后来的儒家“五经”。 ⑤影响:他的思想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文化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部分。 3、百家争鸣 (1)形成:战国时期,各学派对政治主张和哲学看法的不同,形成“百家争鸣” (2)局面。各家中以儒墨两派最有实力,道家其次。 (3)代表:墨家:鲁国人墨翟创立。主张“兼爱”“非攻”和“尚贤”,代表了 平民的利益,反映小生产者渴望安定的愿望。 儒家: ①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宽刑薄税。他被统治者尊为“亚圣”。 ②荀子:认为自然有自己的规律,具有唯物思想;主张“制天命而用之”。 道家:庄子发展了老子的学说,认为世界就是“我”的主观产物。鄙视富贵利禄,痛恨社会的不公平现象。 法家:韩非子是代表人物。认为今胜于古,人们应按现实需要进行改革;主张“以法为本”来治国;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三、文化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最精华的部分。 2、屈原:创造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体,《离骚》最著名。 3、诸子散文:孟子的文章以刚柔相济的辩论见长;庄子的散文文字优美,想象丰富, 《秋水》《逍遥游》是古代文学名篇。 四、艺术绘画: 1、《妇女凤鸟图》和《御龙图》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帛画; 2、青铜器的装饰发展为完整的画面;四川出土的嵌错赏功宴乐铜壶,表现出精湛的艺术技巧。 3、音乐:湖北出土的青铜编钟和其他乐器,说明那时音乐的发展。 五、科技 1、 天文: ①公元前613年作了世界上公认的首次关于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比欧洲早六百多年。 ②春秋历法基本上确立十九年七闰的原则,比西方早160年。 ③战国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 2、物理学:《墨子》中的《墨经》记录大量的物理学知识,包括杠杆原理和浮力理论、声学和光学。 3、名医扁鹊:战国时代名医,后代奉他为“脉学之宗”。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诊断疾病,成为我国中医的传统诊病法。 第二章 第一节 秦朝的统治 一、秦的统一(前221) 1、条件: ①经过春秋战国长期战乱,统一成为人民的共同愿望——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②较彻底的变法使秦国富兵强,实力最雄厚——物质基础。 ③战国时经济继续发展,民族、地域同联系加强——社会基础。 ④秦王赢政雄才大略,重用人才,制定统一全国的战略和策略——主观因素。 2、重大事件: ①灭东方六国(前230一前221年),统一中原。 ②北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 ③南攻百越,统一越族地区。 3、秦朝建立:前221年,赢政定都咸阳,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 4、秦朝的疆域:东临大海、西到陇西、南濒南海、北抵长城 中国历史上幅员空前辽阔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全国人口约2000多万。 5、历史意义: ①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封建诸侯割据称雄的战乱局面,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生产的恢复发展。 ③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④是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进步。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统一的措施 1、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2、内容 (1)政治方面: ①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 ②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机构 中央:三公诸卿制。地方: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③颁布秦律。 (2)经济方面: ①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 ②统一度量衡。 ③统一货币。 ④统一车轨、驰道。 (3)文化方面 ①书同文(统一文字)。 ②焚书坑儒。 ③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严禁私学。 3、作用: ①开创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②有利于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③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发展国家的统一和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重要作用。 三、秦末农民战争 1、根本原因:秦施暴政,激化阶级矛盾 ①徭役、兵役繁重。 ②刑罚严酷。 ③赋税十分沉重。 ④土地兼并严重。 2、领袖:陈胜、吴广(前208年) 刘邦、项羽 3、主要经过: ①大泽乡起义(前209年)。 ②张楚政权建立。 ③刘邦率军攻至成阳,秦朝灭亡(前207年)。 4、历史意义: ①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②推翻了秦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迫使汉初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 ③革命首创精神为后世树立了榜样。 第二节 西汉的兴衰 一、楚汉之争 ①时间:前206年一前202年。 ②性质:刘邦、项羽为争夺封建帝位所进行的战争。 ③结果:刘邦战胜项羽(垓下之战)一原因:收揽民心;重用人才;以富饶的关中为根据地。 西汉建立:前202年,刘邦建汉,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第三节 两汉政治经济制度 一、刺史制度 1、目的:进一步强化集权,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职能:监察。 3、内容: ①始于汉武帝时期。时将全国分为13州,州作为一个监察区,设刺史一名进行监察。刺史巡察时代表中央,可以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②东汉时,刺史的监察权进一步加强,逐渐执掌州的军政大权,成为州的最高长官。州变成具有郡以上一级地方政权性质的地方行政区域。 4、影响:表明两汉监察机构的加强,有利于皇帝进一步控制地方官僚,强化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 二、郡国并行制 1、含义:汉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同时又兼有封国制。 2、王国问题产生:刘邦分封同姓王。诸侯国权力大,势力强,形同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 3、解决: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 三、察举制 1、目的:满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 2、职能:选拔官吏。 3、内容:察举: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征辟: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4、影响:汉朝的选官制度有利于社会历史的发展。 四、编户制度 1、目的:加强对百姓的统治,控制剥削平民。 2、内容:把民户的人口、年龄、性别、土地、财产等情况,详细登记在户籍上。 3、职能:封建国家征收人头税、土地税和征发徭役、兵役的依据。 4、编户齐民含义:那些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自耕农、佣工、雇农等,称为编户齐民。 5、负担:①田租,即土地税;②人口税,分算赋和口赋;③徭役;④兵役。 第五节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晨和民族关系 一、匈奴的兴衰 ①匈奴的强大和建立政权(秦汉之际,匈奴首领冒顿励精图治,统一蒙古草原, 占领河套地区,形成强盛的奴隶制国家) 。 ②西汉初年,匈奴不断南下。西汉与匈奴“和亲”。 ③汉武帝时的兵戎相见 背景:西汉具备反击匈奴的条件。 概况:三次大战(前127一前119年)。 结果:匈奴受到重创,被迫迁徙漠北。西汉北部边郡得到安定。 ④昭君出塞:密切了汉匈关系,双方贸易、文化交流增多,和睦相处。 ⑤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北:威胁着中原、西域等地。南:向汉称臣,与汉人杂居。 ⑥东汉派大将窦固、窦宪出击,大败北匈奴,解除了北匈奴对东汉和西域的威胁。 ⑦北匈奴政权瓦解,其威胁最后解除。 二、张骞通西域 ① 西域的地理位置和民族:汉朝时,我国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新疆天山南北等地区,叫做西域。西汉时,西域有乌孙、车师、鄯善等36国。生活着许多民族。 ② 目的:为了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解除匈奴对西汉的威胁,张骞两次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 ③ 概况:公元前138年,第一次出使,获得大量前所未闻的西域资料(“凿空”)。公元前119年,第二次出使,汉朝与西域各国建立起友好关系。 ④ 意义:汉与西域通好,经济、文化交流十分频繁:天山南北地区第一次与内地联成一体。 ⑤ 西域都护的设置(前60年),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⑥ 东汉班超经营西域,进一步密切了西域同内地的联系。 三、西南夷和百越 1、西南夷: ①含义:汉朝时,我国西南地区分布着数十个语言不同,风俗各异的少数民族,主要的如夜郎、滇等,统称“西南夷”。 ②西汉在西南夷地区建立郡县,进行统治。 2、百越: ①含义:汉朝时,华东、华南地区的越人,部族众多,总称“百越”。 ②汉朝对百越的管辖,促进了越族地区的开发和越人社会的进步。 第六节 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一、与朝鲜的关系 ①三韩多次派人来汉,晋见汉武帝和光武帝。 ②文化交流不断,辰韩的语言、称呼、习俗等与秦朝相似,又称“秦韩”。 ③贸易往来频繁,朝鲜特产檀弓、文豹、矮种马等输入中国,中国的铜镜、漆器、铁制工具等传到朝鲜。 二、同日本、越南的交往 1、 ①中国古代称日本为“倭”。 ②汉武帝时,日本有30多个小国通过朝鲜半岛与汉朝来往。 ③东汉初,日本倭奴国王遣使来汉,光武帝赠赐给“汉委奴国王”金印。后来倭国多次“遣使奉献”。 ④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到日本,丰富了倭人的物质文化生活,推动了日本社会的进步。 2、中越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越南的象牙、犀牛、玳瑁、珍珠等不断输往中国,中国的铁农具、牛耕技术、水利工程技术在越南推广,使越南的社会经济生活有了明显提高。 三、丝绸之路 1、含义:西汉张骞通西域后,开辟了一条从中国通往欧、非大陆的陆路通道。中国大量 的丝绸锦绣,就循着这条道路源源不断地输往中亚、西亚及非洲、欧洲的国家,后人称这条中西交通陆上要道为“丝绸之路”。 2、路线:从长安城出发,经河西走廊,到敦煌,出玉门关或阳关,分南北两道。北经楼兰,南过鄯善、于阗,两道至疏勒会合。自疏勒越葱岭,往北可达大宛、康居,往西南先后可到达大月氏、安息、大秦。或由大月氏南人身毒。 3、意义: ①成为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 ②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 ③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铸铁技术、凿井技术、造纸术等先后西传,中国辉煌灿烂的文化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开始影响世界,世界优秀 的文明成就也逐渐融人中国固有的文化,如佛教开始传人中国。 四、海上丝绸之路 ①含义:汉武帝以后,汉朝开辟了与南海诸国及印度半岛等地的水上交通线,从事经常性贸易活动,这就是“海上丝绸之路”。 ②路线:从广东沿海港口出发,向西沿海岸线、印度支那半岛南下, 绕过今马来半岛,出马六甲海峡,到孟加拉湾沿岸诸国, 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

边疆经济与文化杂志

不是核心期刊期刊名称 边疆经济与文化 期刊CN号 23-1524/F 主管单位 黑龙江省边疆经济学会 主办单位 黑龙江省边疆经济学会、省高师师资培训中心 文种 发行范围 公开

深化医疗保险改革 完善医疗保障体系 经济研究导刊 2009/01多层次城镇医疗保险体系发展研究 中国软科学 2003/02 我国政府介入医疗保险的政策研究 中国软科学 2004/11 深化医疗保险改革 完善医疗保障体系 经济研究导刊 2009/01 医疗保险中的道德风险与防范 安庆医学 2007/02 医疗保险制度公平:国内近年研究的若干进展 财经政法资讯 2006/04医疗保险若干问题的思考 福建金融 1993/03 破解我国医疗保险难题 党政干部学刊 2009/01 以人为本全民医疗保险制度整合的思考 人口与经济 国内基本医疗保险给付管理经验及借鉴 中国卫生资源 2009/01 我国现行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对策 福建金融 1993/08 医疗保险制度中的责任分担 新东方 2008/01 论我国医疗保险制度之完善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8/01 农村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农村工作通讯 2008/05 我国社会医疗保险的思考与探讨 现代商业 2008/03 建立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理性思考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08/02 试论我国社会医疗保险的发展趋势 医学与社会 2008/02 对完善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思考 中国药业 2008/04 社会医疗保险基金不同支付模式下的保险欺诈行为分析 人口与经济 2008/02 社会医疗保险基金风险问题研究 西安理工大学 2008 (研究生论文)医疗保险改革与医疗改革共进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8/03

  • 索引序列
  • 边疆经济与文化杂志检索网站地址
  • 边疆经济与文化杂志检索网站
  • 边疆经济与文化杂志官网网址
  • 边疆经济与文化杂志出版社地址
  • 边疆经济与文化杂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