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学佛的核心是什么

学佛的核心是什么

发布时间:

学佛的核心是什么

本人认为佛学主要是解决,自我“心”的问题!如何把握自己的这颗“心”! 阿弥陀佛!

佛教思想的核心内容便是戒、定、慧。由戒生定、由定发慧。佛教的基本教义为四谛说、八正道和十二因缘。四谛包括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苦谛是把社会人生的一切判定为苦,集谛是讲造成痛苦的原因,灭谛就是要人们消灭造成痛苦的原因,道谛是向佛教徒指明解脱的途径,可概括为八正道。扩展资料佛教的教义1、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这就是“三法印”,指出了世界一切现象的本质是运动的,不断变化的;并不存在一个所谓的“自我”,因而也没有自有永有的神明,人也不应该执著于灵魂的说法,因为这一切都如同梦幻泡影,是因缘和合而成;只有究竟的涅磐圆寂才是真正的寂静和平安。2、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这是一切诸佛教导众生,尤其是人,正确对待因果的态度。尽管一切如镜花水月,但业报昭彰,丝毫不爽。所谓“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3、既然我们得到了宝贵的暇满人身,就应该万分珍惜这个生命,利用它来修学佛法,所谓“知苦、断集、慕灭、修道”,根据佛陀所教诲的“十二缘起”法,参破无明业障,勤修“四正勤”、“八正道”,皈依三宝,依戒起修,最终证得无上正等正觉。4、在自己修学的过程中,还应当发“菩提心”,效法佛菩萨的大悲、大慈、大行、大愿,自利利他,普度众生,虽说力不遂心,但发愿十分重要,总要尽力而为,在此过程中,要勉力修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的“六度万行”。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佛教

佛教的核心是因果法。一个人只有相信因果,才能入佛正道。从四圣谛,十二因缘开始修。否则不明善恶因果,无因求果,那就把修佛,修成了修外道法了。

我觉得佛教的核心还是究竟解脱。无论是小乘的出离,还是大乘普度众生的菩提心也好。空也好,有也罢。念佛也好,持咒也罢。其实所有的手段都是直指一个核心,就是解脱生死轮回。佛陀也是因为这个目的,才教导众生佛法的。

佛教的核心是什么?

佛教的核心是因果法。一个人只有相信因果,才能入佛正道。从四圣谛,十二因缘开始修。否则不明善恶因果,无因求果,那就把修佛,修成了修外道法了。

佛教核心就是见佛性,佛性为通俗易懂现多称本我,佛教是了却生老病死,见佛性就是了却生死,不生不灭,不再轮回。见佛性别名很多,《金刚经》称“如来”。见佛性再达无上正等正觉,普渡众生。

佛教的核心思想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佛教思想的核心内容便是戒、定、慧。由戒生定、由定发慧。佛教的核心是缘起,也就是诸法由因缘而起,其中的十二因缘亦称“十二缘起”。佛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宗教,他是对宇宙人生究竟实相的揭示,同时也是对众生的脱离苦海做出最究竟指导的方法论。佛教可以从教义角度归纳成几部分:1、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这就是“三法印”,指出了世界一切现象的本质是运动的,不断变化的;并不存在一个所谓的“自我”,因而也没有自有永有的神明,人也不应该执著于灵魂的说法,因为这一切都如同梦幻泡影,是因缘和合而成;只有究竟的涅磐圆寂才是真正的寂静和平安。2、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这是一切诸佛教导众生,尤其是人,正确对待因果的态度。尽管一切如镜花水月,但业报昭彰,丝毫不爽。所谓“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3、既然我们得到了宝贵的暇满人身,就应该万分珍惜这个生命,利用它来修学佛法,所谓“知苦、断集、慕灭、修道”,根据佛陀所教诲的“十二缘起”法,参破无明业障,勤修“四正勤”、“八正道”,皈依三宝,依戒起修,最终证得无上正等正觉。4、在自己修学的过程中,还应当发“菩提心”,效法佛菩萨的大悲、大慈、大行、大愿,自利利他,普度众生,虽说力不遂心,但发愿十分重要,总要尽力而为,在此过程中,要勉力修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的“六度万行”。扩展资料:佛教观点:一、否定宿命论佛教否定宿命论,认为人有命运,但是不鼓励人听天由命,而是希望人开创命运。佛教主张诸法因缘而生,因此命运也是因缘生法。坏的命运可以借着种植善因善缘而加以改变。命运既然可以因为行慈悲、培福德、修纤悔而加以改变,因此命运并不是必然如此不可更改的。再坏的命运也能透过种种的修持而加以改造。相反地,好的命运不知善加维护,也会失却堕落,所谓‘居安思危’,不能不戒惧谨慎!二、缘起论《中论》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又说:“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即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既然是众缘所生,就是无自性的,就是空的。佛教认为,因缘不具备的时候,事物就消失了,这样的一种现象就是“空”。那么,什么是因缘呢?因者是主要的条件,缘者是辅助的条件,主要的条件和辅助的条件都不具备的时候,就没有事物的存在。因此,任何事物的存在都需要具备主因和辅因。当因缘具备的时候,事物就存在;因缘不具备的时候,事物就消失。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佛教

佛教的核心是什么人

开示佛之知见,揭示一切事物的真相。

佛教的核心是什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还有道教的核心是什么?性命双修,长生不死,并行三千件善事。

佛教核心其实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不过现在都变成只要念经就全OK了。道教有几类吧,有求长生的,求大神通的,谁知道到底求啥啊。。。

佛教的核心是什么呢

佛教思想的核心内容便是戒、定、慧。由戒生定、由定发慧。鸟巢禅师把这三个字通俗易懂地表达成十六个字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佛教的基本教义为四谛说、八正道和十二因缘。四谛包括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苦谛是把社会人生的一切判定为苦,集谛是讲造成痛苦的原因,灭谛就是要人们消灭造成痛苦的原因,道谛是向佛教徒指明解脱的途径,可概括为八正道。扩展资料:佛教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参考佛诞)。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事实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圣地”形象。历史派别原始佛教佛教产生于公元前5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名悉达多·乔达摩(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20岁时离家成道,此后被尊称“佛陀”,意为觉悟者,简称“佛”,所传宗教被称为“佛教”。佛陀示现涅槃后的数百年间,佛教传遍印度次大陆,称为原始佛教,这段时间称为原始佛教时期。南传佛教在第一次佛教分裂后,原始佛教分成了上座部和大众部。上座部诸派向南传播,盛行于斯里兰卡,遍传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地区,后传入中国云南,广西等地。称为南传佛教。上座部佛教所传诵的三藏经典使用的语言主要是属于巴利语系,故又称为巴利语系佛教、巴利佛教。藏传佛教藏传佛教主要流行于西藏、云南、四川、青海、新疆、甘肃、内蒙古等省、自治区,藏族、蒙古族、裕固族、门巴族、珞巴族、土族群众普遍信仰。回鹘佛教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西域、敦煌出土了为数极为丰富的古代回鹘文文献,其中绝大部分都是佛教内容。这些文献填补了历史记载上的许多空白,为古代回鹘佛教、历史、文学、语言的研究提供了前所未知的资料,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重视,涌现出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对回鹘佛教文献的研究可以说是20世纪西域古代佛教研究中成果最为辉煌的领域。在世纪之交对这些成果进行总结、回顾,具有继往开来的意义。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佛教

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总结一下就是四句话: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圣严法师在佛学入门一书中提到 佛教的基本教义有四点 苦(包括苦苦、坏苦、求不得苦、怨憎会苦和爱离别苦) 空 无常 无我 原文 佛教的教义 佛教的经典,实在太多,多得使你无法以业余的时间来读完它。我们中国的法师,希望读过全部的佛经,最常用的方式是把自己和社会的世俗环境隔离,关在寺院中的一间房内,经过数年的阅读和体验,才能对佛经的全体,有若干程度的了解。像我本人,就是经过六年这种生活的人。至于一般的人,譬如目前有好多在大学里专门研究佛教经典,并且向学生教授佛经的学者,他们很少能把全部的佛经作总体的研究,同时由于他们缺少修行的实际经验,故也无从确切地了解佛经,充其量,他们是从文字的表面上得到一些印象而已。但是佛教的教义,从原则上说,并不如一般人所想像的那样困难。它的根本思想,仅仅四个项目:苦、空、无常、无我。 (一) 苦 一个人,如果没有苦难的感受,便不容易对自己作警惕,更不容易对他人给予同情。所以在美国有一所学校,在训练学生道德生活的课程中,使每一个学生均有一周的时间,来体验生理机能有残障时的痛苦。也就是分别地将学生们,或者蒙上眼睛,或者绑起腿子,或者捆住双手。结果,这些学生的同情心特别高,彼此间的互助精神也特别显著。 当然,在人类的思想之中,也有不承认佛教所说的苦是真理的,我们无意要说服任何人,佛教只希望把佛所见到的真理,告诉愿意知道佛教的根本教义是什么的人们。在佛经里面,对于苦的观念的说明,有几种不同的分类,今天我想介绍的是五分类,即是: (1) 苦苦──包括四个型态的苦的现象,那是人人都知道的:生、老、病、死。 以现在人的知识判断,婴儿初生之时,尚无知觉意识的作用,应该是不知道 苦或不苦的,所以这个生字,是指出生这个事实而言,由于生而为人,便因 他有了身体而注定了必将会病、会老、会死的前程。有的人未老即死,或者 终其身不知病为何物,但他不能不死。所谓「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 死,其言也善。」原因即在对于死亡所感到的一种无可奈何的痛苦所致。年 轻的人,体魄特别强壮的人,比较不容易接受宗教信仰,原因即在于他们对 于苦的感受不太强烈。 (2) 坏苦──有人反对佛教主张的「人生在世,有受皆苦」的说法,他们认为, 人生虽有痛苦的遭遇,但也同样有欢乐的场合,譬如「久旱逢甘霖,他乡遇 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提名时」,乃是人生的赏心乐事。对于这一点,佛 教并未忽略,佛教却想进一步地为你指出:天下没有不谢的花朵,人间亦无 不散的筵席。若从世间相的生起、完成、变异而复归于消失的这个事实来考 察,虽有偶然的美景良辰,它的结局则终归于消失。所以有些人在没有成功 之前,吃尽千辛万苦,到达成功之际,又会患得患失,尚未引退之前,便已 忧虑到,退休之后的下一步应该如何走法的问题。总之,世相是经常变迁的, 不可能让你抓住一样使你觉得绝对可靠的东西。 (3) 求不得苦──我们常常听到人们,在受到挫折之时,会以「天下不如意事, 常十之八九」这句话来宽慰他们自己。生在世间,不可能一无所求,最基本 的,是求食物、求衣著、求异性。其次若有余力,则求名望、求财富、求权 势。一个人的能力越大,他的欲望也越高。有些人不为他们自己求任何东西, 却又不能不为他人的利益而求。事实上,有求必应的,在世间上是不多的, 当在你求得之先,必已付出了相等的代价。 (4) 怨憎会苦──在人世间,往往是好景不常,而又冤家路窄的事很多,你所喜 欢的事物,很难保全不变,你所厌恶的事物,又偏偏常常在你的生活中出现。 (5) 爱别离苦──不论是父母骨肉、夫妻眷属、亲密的朋友,生离和死别,乃是 最能使人断肠的苦事。有的人,你爱得他好苦,他却并不爱你;有的人虽然 相爱,却有不得不分离的情况发生;有的人虽然终身相守,却不能避免死亡 的有先有后。 以上五种苦相,即是我们的人间相,因为我们的身心,是过去世的行为留下来的结果,佛教称之为苦因与苦果。如不及时中止,因果的循环,便无了期。中止苦因的方法,便是修行,此到下一次再讲。 (二)空 佛教被称为空门,故在香港,有些赌钱的人,就怕早上在街头遇到尼姑,他们迷信,空门中的光头,会使他们输得既空又光。其实,佛教的空,根本不是那个意思。如果不懂佛教所讲「因缘」二字的道理,你就无法懂得佛教所讲的「空」 是什么意思。所谓「因缘」,是指世间事物的形成和毁灭,均有它的因素,佛教称这种因素为「因」,又将这种因素与因素之间所发生的关系,称为「缘」。正由于一切的事物和现象,无一不是集合了许多的因素而完成的,如把各种因素分解开来,任何一种特定事物和现象,均不可能存在。佛教,要人去除烦恼的方法,首先使你明白世间的事物,无一不是暂时由各种不同的因素集合而成的幻象,这些幻象,使你幻觉它们的存在,其实,除了因素,并没有事物,因素在变,事物也在不断变化。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你就不致于对称心的事物起贪心,对不满的事物起怨恨了。可见,佛教所讲的「空」字,并不是一切都没有的意思,而是要你在努力促成其事之后,不要把它摆在心里,那是去除烦恼的最好方法。因此,由「空」的意义的说明,也必须了解,它会告诉我们如下的两种意义: (1) 无常──一切事物的现象,既都是暂时的各种因素的聚和散的活动,只要因 素的位置和形状有变动,事物的聚和散的活动,也就跟著变动,佛教把这种 聚散活动的相状,分为「生、住、异、灭」的四种形态。这四种形态,从来 不停留,所以是无常而不永恒的。 (2) 无我──人类的烦恼,多过于其他的动物,只因为人类的自我观念,比其他 的动物更强烈。自我的观念,带来自私的行为,凡是遇到和这自私的行为相 抵触的事物,便会引起烦恼。构成自我观念的基本因素,便是我们的肉体, 再渐渐地向外扩张,有了我的财产、我的家属、我的名誉、我的事业,我的 权势、我的思想等等。人们为了维护这些「我」及「我的」观念,努力奋斗, 也为了这个我而招致烦恼。从「因果」的观点上说,佛教是鼓励我们积极向 上的;从「因缘」的观点上说,佛教是主张放弃我见的。世间一切事物,包 括每一个人的身心在内,无一不是由因缘促成的幻象,根本找不到「我」的 观念可在何处生根。所以是「无我」。但是,此处仅从理论上,分析给你听, 使你明白,你的「自我」并不可靠,也不实在,当你有任何痛苦而无法立即 解决的时候,不妨试著想想,至少可以使你减少一些因痛苦而引起的怨恨和 忧郁。至于亲自来体验「无我」的身心境界和宇宙境界,那是要在开悟之后。 要想开悟,必须亲自修行。 希望对您有帮助!阿弥陀佛

佛教的中心思想引述《yuan (缘)》之铭言:> 不论怎样的思想, 终究属於意识形态, 无法通达於佛法的微妙> 唯有真实智照的生起, 这非意识形态 非思维性的作用, 才能通> 达佛法的根本> 智照的生起, 得" 应无所住 而生其心";> 不论心境界, 外境界, 於中都不贪执妄想, 於福德乃至佛法也都不受,> 此为"无所住"; 当这样做时, 还不够, 真实的智照作用仍不依定会生起;> 必得无念无为, 不造作纯熟, 智照方自然生起; 此为" 生其心 "思想与意识形态不同(这个问题我在大二的时候问过社会学老师)。他说,思想,是一种开放的、可以修正的、可以容许不断质疑和否证的东东;至於意识型态,则属於铁板一块的东东(大陆翻成意底牢结),因此,不容许被挑战和更改。所以,任何挂上「主义」的,都是意识形态。那麽,回过头来看,佛门理论到底是思想?还是意识型态?我想,很投机的答法是:都有。但姑且不论(也不想陷入二分的泥淖)是佛门的东东是思想还是意识型态,我们就用原先的命题:「佛门的中心思想为何?」来回答好了。因此,什麽是佛门中心思想,倒想起了佛门禅宗的老前辈,这麽定义: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嗯,你可以说他很化约,不过,却流传了千古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在各宗教都有,这也符合大多数人对於所谓「宗教」的看法,并推论出「万法归宗」的结论。这种「万法归宗」的看法有好有坏,好的是,对於各种宗教都很宽容,不会有宗教战争,所以,中土从古至今以来都没有过宗教战争,只有政权争夺战;坏的是,我们无法辨别佛门正法,导致附佛外道很多,佛法灭 绝。至於「自净其意」这一点与其他宗教或思想不同,这才是所谓的不共;也因此,才有所谓「应无住而生其心」,只是要到「应无住而生其心」的阶段或境界,恐怕现在谈还太早了一点。另就实行面而言,则须从最基本的五戒十善做起(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进而读经,所谓「深入经藏,智慧如海」(完成启蒙并进而有所觉),才能有所悟与证。这「自净其意」是佛门非常重要的一环,比如欲望重,就用白 骨观,并用戒律约束自己行为,使自己不犯。因此,自净其意是净什麽?净(身、口)意之贪、嗔、痴、慢、疑等五毒。因为,身、口属行为层次,非常明显;不若意之幽微,这也是非常困难的一点。所以,学佛必须有次第,也就是戒、定、慧,这样的修行次第。台大狮子吼一直不断提倡读经,而且是世尊开悟後第一次转法 轮的经典:阿含经系列。因此,这提供了一个非常良好的进入佛门并提供自身反照的基石。但在这五浊恶世与佛法逐渐消亡的过程中,众生刚强难化,也有种种生活上的困顿导致自身无法按次第修行,因此,这两年,蔡老大陆续讲演了药师法门与业报迷纵系列并结集成书,并在台大狮子吼与众多发心的志友们推广下,已在全台各地医院、图书馆皆能取得,同时,台大狮子吼也设置各种祈愿坛,希望大家能满愿(所谓佛说,人生有八大苦,其中求不得,也是一苦)并在这五浊恶世中身心安顿之馀能够进而亲近佛门,进而能於深入经藏,使大家早日解脱,同证涅盘。其实,佛门中心思想为何?这个题目很难回答,有多难回答?套句公视连续剧人间四月天著名的台词: 我要用一生的时间来回答你。   但我的一生并没有那个□工夫,所以,就必须请您自个儿依序修行并自行体悟罗。共勉之。建议先读佛陀传,这会对修行有帮助。我对佛陀传中释迦牟尼面对天魔波旬的种种挑战的过程中有著深厚的好奇和感动。也许,你也能从佛陀的一生领悟到些什麽,这也对什麽是佛门中心思想的理解有帮助。--佛光注照本命元辰,灾星退度,福星临;九曜保长生,运限和平,福寿永康宁。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明珠照彻天堂路,金锡振开地狱门。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人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南无大行普贤王菩萨。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佛教文化的核心是什么

佛教思想的核心内容便是戒、定、慧。由戒生定、由定发慧。鸟巢禅师把这三个字通俗易懂地表达成十六个字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佛教的基本教义为四谛说、八正道和十二因缘。四谛包括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苦谛是把社会人生的一切判定为苦,集谛是讲造成痛苦的原因,灭谛就是要人们消灭造成痛苦的原因,道谛是向佛教徒指明解脱的途径,可概括为八正道。扩展资料:佛教的基本教义:1、关于善恶因果与修行方面的,这是佛教教义的实践方面、宗教方面、道德说教方面。佛教的善恶因果观与修行法门,既与其它一切宗教、道德说教有共通之处,又自有其殊胜之处。2、关于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方面的,这是佛教教义的理论方面、哲学方面、辩证思维方面。佛教关于生命和宇宙的真相的理论,是建立在佛教修行(主要是禅悟)基础上的成果。当然,从具体内容上看,这两大方面是不可能截然分割开来的。3、佛教的基本教义主要是:缘起、法印、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因果业报、三界六道、三十七道品、涅盘,以及自成一体的密宗法义等。

圣严法师在佛学入门一书中提到 佛教的基本教义有四点 苦(包括苦苦、坏苦、求不得苦、怨憎会苦和爱离别苦) 空 无常 无我 原文 佛教的教义 佛教的经典,实在太多,多得使你无法以业余的时间来读完它。我们中国的法师,希望读过全部的佛经,最常用的方式是把自己和社会的世俗环境隔离,关在寺院中的一间房内,经过数年的阅读和体验,才能对佛经的全体,有若干程度的了解。像我本人,就是经过六年这种生活的人。至于一般的人,譬如目前有好多在大学里专门研究佛教经典,并且向学生教授佛经的学者,他们很少能把全部的佛经作总体的研究,同时由于他们缺少修行的实际经验,故也无从确切地了解佛经,充其量,他们是从文字的表面上得到一些印象而已。但是佛教的教义,从原则上说,并不如一般人所想像的那样困难。它的根本思想,仅仅四个项目:苦、空、无常、无我。 (一) 苦 一个人,如果没有苦难的感受,便不容易对自己作警惕,更不容易对他人给予同情。所以在美国有一所学校,在训练学生道德生活的课程中,使每一个学生均有一周的时间,来体验生理机能有残障时的痛苦。也就是分别地将学生们,或者蒙上眼睛,或者绑起腿子,或者捆住双手。结果,这些学生的同情心特别高,彼此间的互助精神也特别显著。 当然,在人类的思想之中,也有不承认佛教所说的苦是真理的,我们无意要说服任何人,佛教只希望把佛所见到的真理,告诉愿意知道佛教的根本教义是什么的人们。在佛经里面,对于苦的观念的说明,有几种不同的分类,今天我想介绍的是五分类,即是: (1) 苦苦──包括四个型态的苦的现象,那是人人都知道的:生、老、病、死。 以现在人的知识判断,婴儿初生之时,尚无知觉意识的作用,应该是不知道 苦或不苦的,所以这个生字,是指出生这个事实而言,由于生而为人,便因 他有了身体而注定了必将会病、会老、会死的前程。有的人未老即死,或者 终其身不知病为何物,但他不能不死。所谓「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 死,其言也善。」原因即在对于死亡所感到的一种无可奈何的痛苦所致。年 轻的人,体魄特别强壮的人,比较不容易接受宗教信仰,原因即在于他们对 于苦的感受不太强烈。 (2) 坏苦──有人反对佛教主张的「人生在世,有受皆苦」的说法,他们认为, 人生虽有痛苦的遭遇,但也同样有欢乐的场合,譬如「久旱逢甘霖,他乡遇 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提名时」,乃是人生的赏心乐事。对于这一点,佛 教并未忽略,佛教却想进一步地为你指出:天下没有不谢的花朵,人间亦无 不散的筵席。若从世间相的生起、完成、变异而复归于消失的这个事实来考 察,虽有偶然的美景良辰,它的结局则终归于消失。所以有些人在没有成功 之前,吃尽千辛万苦,到达成功之际,又会患得患失,尚未引退之前,便已 忧虑到,退休之后的下一步应该如何走法的问题。总之,世相是经常变迁的, 不可能让你抓住一样使你觉得绝对可靠的东西。 (3) 求不得苦──我们常常听到人们,在受到挫折之时,会以「天下不如意事, 常十之八九」这句话来宽慰他们自己。生在世间,不可能一无所求,最基本 的,是求食物、求衣著、求异性。其次若有余力,则求名望、求财富、求权 势。一个人的能力越大,他的欲望也越高。有些人不为他们自己求任何东西, 却又不能不为他人的利益而求。事实上,有求必应的,在世间上是不多的, 当在你求得之先,必已付出了相等的代价。 (4) 怨憎会苦──在人世间,往往是好景不常,而又冤家路窄的事很多,你所喜 欢的事物,很难保全不变,你所厌恶的事物,又偏偏常常在你的生活中出现。 (5) 爱别离苦──不论是父母骨肉、夫妻眷属、亲密的朋友,生离和死别,乃是 最能使人断肠的苦事。有的人,你爱得他好苦,他却并不爱你;有的人虽然 相爱,却有不得不分离的情况发生;有的人虽然终身相守,却不能避免死亡 的有先有后。 以上五种苦相,即是我们的人间相,因为我们的身心,是过去世的行为留下来的结果,佛教称之为苦因与苦果。如不及时中止,因果的循环,便无了期。中止苦因的方法,便是修行,此到下一次再讲。 (二)空 佛教被称为空门,故在香港,有些赌钱的人,就怕早上在街头遇到尼姑,他们迷信,空门中的光头,会使他们输得既空又光。其实,佛教的空,根本不是那个意思。如果不懂佛教所讲「因缘」二字的道理,你就无法懂得佛教所讲的「空」 是什么意思。所谓「因缘」,是指世间事物的形成和毁灭,均有它的因素,佛教称这种因素为「因」,又将这种因素与因素之间所发生的关系,称为「缘」。正由于一切的事物和现象,无一不是集合了许多的因素而完成的,如把各种因素分解开来,任何一种特定事物和现象,均不可能存在。佛教,要人去除烦恼的方法,首先使你明白世间的事物,无一不是暂时由各种不同的因素集合而成的幻象,这些幻象,使你幻觉它们的存在,其实,除了因素,并没有事物,因素在变,事物也在不断变化。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你就不致于对称心的事物起贪心,对不满的事物起怨恨了。可见,佛教所讲的「空」字,并不是一切都没有的意思,而是要你在努力促成其事之后,不要把它摆在心里,那是去除烦恼的最好方法。因此,由「空」的意义的说明,也必须了解,它会告诉我们如下的两种意义: (1) 无常──一切事物的现象,既都是暂时的各种因素的聚和散的活动,只要因 素的位置和形状有变动,事物的聚和散的活动,也就跟著变动,佛教把这种 聚散活动的相状,分为「生、住、异、灭」的四种形态。这四种形态,从来 不停留,所以是无常而不永恒的。 (2) 无我──人类的烦恼,多过于其他的动物,只因为人类的自我观念,比其他 的动物更强烈。自我的观念,带来自私的行为,凡是遇到和这自私的行为相 抵触的事物,便会引起烦恼。构成自我观念的基本因素,便是我们的肉体, 再渐渐地向外扩张,有了我的财产、我的家属、我的名誉、我的事业,我的 权势、我的思想等等。人们为了维护这些「我」及「我的」观念,努力奋斗, 也为了这个我而招致烦恼。从「因果」的观点上说,佛教是鼓励我们积极向 上的;从「因缘」的观点上说,佛教是主张放弃我见的。世间一切事物,包 括每一个人的身心在内,无一不是由因缘促成的幻象,根本找不到「我」的 观念可在何处生根。所以是「无我」。但是,此处仅从理论上,分析给你听, 使你明白,你的「自我」并不可靠,也不实在,当你有任何痛苦而无法立即 解决的时候,不妨试著想想,至少可以使你减少一些因痛苦而引起的怨恨和 忧郁。至于亲自来体验「无我」的身心境界和宇宙境界,那是要在开悟之后。 要想开悟,必须亲自修行。 希望对您有帮助!阿弥陀佛

用通俗的语言来说就是第一,救度一切众生,让一切众生学佛离开轮回的苦。第二,自己要觉悟要最终证悟无上正等正觉,就是断除一切烦恼了悟空性。这两点就是佛教的核心思想。 佛法与其他教派最大的不同就是其他教派首先要自己好然后才帮助别人,而佛教把救度众生放在很重要的位置。观音菩萨已经开示过当今这个年代,除了自己修行还有救度众生才是最高尚的,得到佛菩萨的加持也最大。如果只管自己自修就是小乘,不一定得到救度。为了利益众生能够撑佛法有许多的方便法门。 佛法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不排除其他教派。一位基督教的教徒在修行上遇到麻烦,请教佛教的一位修行高人,这位高人让他念诵指定经文后,让他最终消除障碍后回到自己的教派继续自己本行的修行。这是佛法的宽厚和与众不同的胸襟。那位高人并没有说你还是继续学佛吧,学基督干什么,完全尊重他人的意见。这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胸怀。如果还有教派界限说明还有一点分别。 因此佛教的核心也可以归纳成宽容和大气。

佛教思想的核心思想:戒、定、慧。由戒生定、由定发慧。鸟巢禅师把这三个字通俗易懂地表达成十六个字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佛教的基本教义:四谛说、八正道和十二因缘。四谛包括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苦谛是把社会人生的一切判定为苦,集谛是讲造成痛苦的原因,灭谛就是要人们消灭造成痛苦的原因,道谛是向佛教徒指明解脱的途径,可概括为八正道。扩展资料一切现象皆是因缘所生。佛教常说缘起性空。所以缘起性空就是佛法的根基,佛教认为宇宙不是神创造的,世间也没有独存性的东西,更没有恒常不变的东西,一切都是因缘和合所生起。因缘和合的事物有生有灭,佛教把这种生灭的现象,看作是假有的,金刚经中的一句话来说就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这种虚幻的本性是空的,只有空才能容纳一切,如果性不是空的,一切都不会有。这就好像一个房间只有是空的才能住进去人,若是实的就难以容纳任何一物,所以真空才能妙有,不空就不会有。

  • 索引序列
  • 学佛的核心是什么
  • 佛教的核心是什么?
  • 佛教的核心是什么人
  • 佛教的核心是什么呢
  • 佛教文化的核心是什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