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基督教研究杂志投稿邮箱地址

中国基督教研究杂志投稿邮箱地址

发布时间:

中国基督教研究杂志投稿邮箱地址

史铁生, 1951年生于北京,清华大学附中毕业后,于1969年插队延安,1972年因病致瘫,转回北京,1971年到1981年在 北京某街道工厂做工,后主要从事文学创作,现为北京作家协会合同制作家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中、短篇小说多篇,1983年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获1983年、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张抗抗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50年7月 出生地:浙江杭州 籍贯:广东新会 ]张抗抗,女,1950年7月生于浙江杭州,祖籍广东新会。1966年于杭州第一中学初中毕业,1969年赴黑龙江北大荒下乡落户,在黑龙江鹤立农场劳动、工作8年。1972年开始发表作品,1977年考入黑龙江艺术学校学习编剧,1979年毕业后调入黑龙江作家协会专事创作至今。 70年代末至80年代,张抗抗先以《淡淡的晨雾》、《夏》荣获全国优秀中篇、短篇小说奖,后又以《爱的权利》、《北极光》等短篇、中篇,引起评论界广泛争论,遂成为“知青作家”中引人注目的代表性人物。进入90年代后,张抗抗先后发表了长篇小说《隐形伴侣》、《赤彤丹朱》、《情爱画廊》,因以不同的艺术方式表现了独特的人生洞察、历史反思和情爱探幽,作品分别成为新时期文学雅俗两极的重要作品,深受文坛内外的好评与欢迎。张抗抗的作品主要集委《张抗抗自选集》(5卷本),此后还有中短篇小说集、长篇小说、散文随笔近40种。部分作品被译成德文、法文、英文、日文、俄文在国外出版。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淡淡的晨雾》、《夏》、《爱的权利》、《北极光》、《隐形伴侣》、《赤彤丹朱》、《情爱画廊》等张晓风,1941年生,江苏铜山人,生于浙江金华。八岁后赴台,毕业于台湾东吴大学,并曾执教于该校及他处,现任台湾阳明医学院教授。她笃信宗教,喜爱创作,小说、散文及戏剧著作有三、四十种,并曾一版再版,并译成各种文字。六十年代中期即以散文成名,1977其作品被列入《台湾十大散文家选集》,编者管管称“她的作品是中国的,怀乡的,不忘情于古典而纵身现代的,她又是极人道的。”。余光中也曾称其文字“柔婉中带刚劲”,将之列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又有人称其文“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皆评价甚高。三毛,生平:::1943年3月26日 ( 农历2月21日) 生于四川重庆。 幼年期的三毛即显现对书本的爱好, 5岁半时就在看《红楼梦》。 初中时几乎看遍了市面上的世界名著。 初二那年休学, 由父母亲悉心教导, 在诗词古文、英文方面, 打下深的基础。 并先后跟随顾福生、邵幼轩两位画家习画。 1964年, 得到文化大学创办人张其均先生的特许, 到该校哲学系当旁听生, 课业成绩优异。 1967年再次休学, 只身远赴西班牙。 在三年之间, 前后就读西班牙马德里大学、德国哥德书院, 在美国伊诺大学法学图书馆工作。 对她的人生历练和语文进修上有很大助益。 1970年回国, 受张其均先生之邀聘在文大德文系、哲学系任教。 后因未婚夫猝逝, 她在哀痛之余, 再次离台, 又到西班牙。 与苦恋她6年的荷西重逢。 1973年, 于西属撒哈拉沙漠的当地法院, 与荷西公证结婚。 在沙漠时期的生活, 激发她潜藏的写作才华, 并受当时《联合报》主编的鼓励, 作品源源不断, 并且开始结集出书。第一部作品《撒哈拉的故事》在1976 年5月出版。 1979年9月30日夫婿荷西因潜水意外事件丧生, 三毛在父母扶下, 回到台湾。 1981年, 三毛决定结束流浪异国14年的生活, 在国内定居。 同年1月, 《联合报》特别赞助她往中南美洲旅行半年, 回来后写成《万水千山走遍》, 并作环岛演讲。 之后, 三毛任教文化大学文艺组, 教小说创作、散文习作两门课程, 深受学生喜爱。 1984,年因健康关系, 辞卸教职, 而以写作、演讲为生活重心。 1989年4月首次回大陆家乡, 发现自己的作品在大陆也拥有许多的读者。并专诚拜访以漫画《三毛流浪记》驰名的张乐平先生, 一偿夙愿。 1990年从事剧本写作, 完成她第一部中文剧本, 也是她最后一部作品《滚滚红尘》。 1991年1月4日清晨去世, 享年48岁。 三毛生平 三毛本名陈平,一九四三年三月二十六日生,浙江省定海县人,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肄业曾留学欧洲,婚后定居西属撒哈拉沙漠迦纳利岛,并以当地的生活为背景,写出一连串脍炙人口的作品。一九八一年回台后,曾在文化大学任教,一九八四年辞去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重心。一九九一年一月四日去世,享年四十八岁。 她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她的作品也在全球的华人社会广为流传,在大陆也有广大的读者,生平著作和译作十分丰富。共有二十四种。 三毛英文名叫ECHO,三毛本是笔名,从三毛的《闹学记》序中只提及“三毛”二字中暗藏一个易经的卦。但又是什么玄机,就不得而知了。但三毛本人又曾说过:起初起此名,是因为这个名字很不起眼,另有一个原因就是说自己写的东西很一般,只值三毛钱。 三毛于1943年3月26日(农历2月21日)生于四川重庆。幼年时期的三毛就表现对书本的爱好,5岁半时就在看《红楼梦》。初中时期几乎看遍了市面上的世界名著。初二那年休学,由父母亲悉心教导,在诗词古文、英文方面,打下次坚实的基础。并先后跟随顾福生、邵幼轩两位画家习画。 1964年,得到文化大学创办人张其均先生的特许,到该校哲学系当旁听生,课业成成绩优异。 1967年再次休学,只身远赴西班牙。在三年之间,前后就读西班牙马德里大学、德国哥德书院,在美国伊诺大学法学图书馆工作。对她的人生经验和语文进修上有很大助益。 1970年回国,受张其均先生之邀聘在文大德文系、哲学系任教。后因未婚夫猝逝,她在哀痛之余,再次离开,又到西班牙。与苦恋她6年的荷西重逢。 1973年,于西属撒哈拉沙漠的当地法院,与荷西公证结婚。在沙漠时期的生活,激发她潜藏的写作华,并受当时《联合报》主编的鼓励,作品源源不断,并且开始结集出书。 第一部作品《撒哈拉的故事》在1976年5月出版。 1979年9月30日夫婿荷西因潜水意外事件丧生,回到台湾。 1981年,三毛决定结束流浪异国14年的生活,在国内定居。同年1月,《联合报》特别赞助她往中南美洲旅行半年,回来后写成《万水千山走遍》,并作环岛演讲。之后,三毛任教文化大学文艺组,教小说创作,散文习作两门课程,深受学生喜爱。 1984年,因健康关系,辞卸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生活重心。 1989后4月首次回大陆家乡,发现自己的作品在大陆也拥有许多的读者。并专诚拜访以漫画《三毛流浪记》驰名的张乐平先生,了确夙愿。 1990年从事剧本写作,完成第一部中文剧本,也是她最后一部作品《滚滚红尘》。 1991年1月4日清晨去世,享年48岁。 三毛作品全集 《撒哈拉的故事》 1976年5月初版 《雨季不再来》 1976年7月初版 本书可归纳为表现心灵生活经验的写作,一种人类深思默省存在的意义,灵魂的归依,命运奥秘等问题的写实这些作品构成三毛生命的一个阶段,亦是日后成熟三毛的基石 《稻草人手记》 1977年6月初版 《哭泣的骆驼》 1977年8月初版 《温柔的夜》 1979年2月初版 《娃娃看天下(一)》 1980年2月初版(译成) 《娃娃看天下(二)》 1980年2月初版(译成) 季诺笔下的玛法达,跟玩伴菲力普、马诺林、苏珊娜、米盖、自由、吉他,他们的喜怒哀乐二十年来感动了成千上万的世界读者。作家三毛将他们带来中文世界,是一套感人的漫画。《娃娃看天下》出版至今畅销不绝,是你一能错过的一套感人漫画 《背影》 1981年8月初版 《梦里花落知多少》 1981年8月初版 《万水千山走遍》 1982年5月初版 《兰屿之歌》 1982年6月初版(译作) 《送你一匹马》 1983年7月初版 《清泉故事》 1984年3月初版 《倾城》 1985年3月初版 《谈心》 1985年3月初版 《随想》 1985年3月初版 《刹那时光》 1986年1月初版(译) 《三毛说书》 1987年3月初版(有声书) 《我的宝贝》 1987年7月初版 《流星雨》 1987年7月初版(有声书) 《闹学记》 1988年7月初版 《阅读大地》 1989年7月初版(有声书) 《滚滚红尘》 1990年12月初版(电影原著剧本) 刘墉(1719-1805),字崇如,号石庵,清朝官吏,书法家,金石家,出身于当时的名门望族山东诸城刘氏家族。大学士刘统勋之子。 1751年(乾隆十六年)中进士,入仕途。1755年(乾隆二十年),其父(时任陕甘总督)以办理军务失宜下狱,他时任翰林院侍讲,亦遭逮治,逾月获释,降为编修。次年,提安徽学政,任职3年,调任江苏学政。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任山西太原府知府。1765年(乾隆三十年)升任冀宁道台。次年因在太原知府任内失察阳曲县令段成功贪侵公帑,坐罪革职拟死。诏免,发军台清廷设在边疆的邮驿效力赎罪。次年赦回,仍授编修。1770年(乾隆三十五年),迁江西盐驿道。1772年(乾隆三十七年)擢陕西按察使。翌年,因父逝世,归籍丁忧。 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初还京,授内阁学士。10月任四库全书馆副总裁。翌年,复任江苏学政。在此任内,他劾举徐述夔著作悖逆有功及督学政绩显著,擢湖南巡抚。时值该省多处受灾,哀鸿遍野,贪官污吏猖獗,民怨载道。他严劾贪官,勘修城垣,革除陋习,抚恤灾民,颇有政绩,升都察院左都御史。 1782年4月,充任三通馆总裁,5月,为吏部尚书,奉旨审理山东巡抚国泰(皇妃伯父)结党营私、贪脏舞弊案。他至山东境内,化装道人,步行私访,查明事实。山东连续三年受灾,而国太邀功请赏,以荒报丰,开征时,凡无力完纳者,一律查办,并残杀进省为民请命的进士、举人9名。及至济南,经审问查清,国泰已知贪赃案发,遂凑集银两妄图掩饰罪行。他如实报奏朝廷,奉旨拿国泰回京,并开仓赈济百姓。时皇妃已为国泰说情,有的御史从旁附合。他遂以民间查访所获证据,历数国泰罪行,据理力争,终使国泰伏法。 1797年,他升任东阁大学士。1799年(嘉庆四年),奉嘉庆皇帝旨,办理文华殿大学士和珅结党营私、勒索纳贿一案。他不畏权势,立即查明和珅及其党羽横征暴敛、搜刮民脂、贪污自肥等罪20条,回奏朝廷。皇帝处死和珅,并没收其家财三分之二(白银二亿三千万两)入官。不久,嘉庆皇帝加赐他太子少保,后命其充任会典馆正总裁。 他外娴政术,内通掌故,博通经史,长于古文考辨。曾三次兼署国子监,数任乡试、会试正考官。又筹办编撰过《四库全书》、《西域图志》和《日下旧闻考》。并擅长书法,其书貌丰骨劲,味厚神藏,有“棉里裹针”之妙,与翁方纲、梁同书、王文治、铁保等齐名。其中部分墨迹以《清爱堂石刻》刊行。著有《刘文清公遗集》17卷及《刘文清公应制诗》1部

史铁生史铁生,祖籍河北琢县,1951年1月生于北京,1967年于清华附中初中毕业,1969年1月来延川县关庄公社关家庄插队落户。种了一年地,喂了三年牛,小疾成大患,双腿瘫痪,1972年因病返京。1978年开始创作,发表了大量作品,出版了多部小说集,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1983年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和“青年文学创作奖”。是以延川插队为题材,经过十年凝思、琢磨,一气呵成的佳作。著名文学评论家冯牧赞誉它是一篇洋溢着对我们土地和人民耿耿深情的短篇小说,并称赞作品给我们带来的激动和喜悦之情,是近年来在阅读小说时很少出现过的。1986年1月《钟山》文学刊物上发表以延川和陕北生活为背景的中篇小说《插队的故事》。,1984年5月重返延川,在关家庄小住三天两晚与乡亲们欢聚一堂。他深切地说:“我永远忘不了这块土地,忘不了这儿的亲人,无论我们走到那里,无论我们做什么,我们都不会忘记!”近年来,他先后推出《务虚笔记》等若干佳作。史铁生又将献上新长篇小说《我的丁一之旅》该书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将于12月面市。史铁生现为中国作协会员,北京作协理事。张抗抗,1950年7月3日出生于杭州,祖籍广东新会。 66年初中毕业于杭州第一中学(现杭州高级中学),69年赴北大荒上山下乡,在黑龙江省鹤立河农场劳动,工作8年。72年开始发表作品,77年考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学习编剧专业。79年毕业后调入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从事专业创作至今。现任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第六、七、八届政协委员。 从事写作以来,已发表短、中、长篇小说、散文共计400余万字。出版各类专集40余种,代表作《张抗抗自选集》5卷。 曾出访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俄罗斯、南斯拉夫、马来西亚等国家,从事文学交流活动。 张抗抗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分界线》、《隐形伴侣》,小说集《张抗抗中篇小说集》、《夏》、《塔》、《淡淡的晨雾》等。 张抗抗的小说以对人的尊严和价值、人生的意义和人性结构的关注为主旋律。她善于展现特定时代的青年人从迷茫到躁动、到抗争的心理历程,人物的心理状态在她细腻的笔下显得活灵活现。 对生活独特的思考和敏锐的感受,使她作品中的人物理性色彩浓厚,作品极具个性的锐气和锋芒。 发表于1986年的长篇小说《隐形伴侣》与以前的作品有所不同。小说在人性探索方面达到了一定的深度。作者将笔锋探入人性中深邃的层面,揭示了特定人性深处存在的“隐形伴侣”。小说打破了一般的故事结构,注重事件和外部行为所引起的心理反馈,熟练地运用象征、隐喻手法,使得叙述方式具有明显的现代意味。这部注重心理分析的小说,显示了作者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艺术把握的新追求。 相关作品: 《赤彤丹朱》 《张抗抗》 《沙之聚》 《张抗抗散文自选集》 《情爱画廊》 《永不忏悔》 《张抗抗知青作品选》 张晓风简介 1941年生,江苏铜山人,生于浙江金华。八岁后赴台,毕业于台湾东吴大学,并曾执教于该校及他处,现任台湾阳明医学院教授。她笃信宗教,喜爱创作,小说、散文及戏剧著作有三、四十种,并曾一版再版,并译成各种文字。六十年代中期即以散文成名,1977其作品被列入《台湾十大散文家选集》,编者管管称“她的作品是中国的,怀乡的,不忘情于古典而纵身现代的,她又是极人道的。”。余光中也曾称其文字“柔婉中带刚劲”,将之列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又有人称其文“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皆评价甚高。三毛简介本名陈平,一九四三年三月二十六日生,浙江省定海县人,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肄业曾留学欧洲,婚后定居西属撒哈拉沙漠迦纳利岛,并以当地的生活为背景,写出一连串脍炙人口的作品。一九八一年回台后,曾在文化大学任教,一九八四年辞去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重心。一九九一年一月四日去世,享年四十八岁。 她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她的作品也在全球的华人社会广为流传,在大陆也有广大的读者,生平著作和译作十分丰富。共有二十四种。 三毛英文名叫ECHO,三毛本是笔名,从三毛的《闹学记》序中只提及“三毛”二字中暗藏一个易经的卦。但又是什么玄机,就不得而知了。但三毛本人又曾说过:起初起此名,是因为这个名字很不起眼,另有一个原因就是说自己写的东西很一般,只值三毛钱。 三毛于1943年3月26日(农历2月21日)生于四川重庆。幼年时期的三毛就表现对书本的爱好,5岁半时就在看《红楼梦》。初中时期几乎看遍了市面上的世界名著。初二那年休学,由父母亲悉心教导,在诗词古文、英文方面,打下次坚实的基础。并先后跟随顾福生、邵幼轩两位画家习画。 1964年,得到文化大学创办人张其均先生的特许,到该校哲学系当旁听生,课业成绩优异。 1967年再次休学,只身远赴西班牙。在三年之间,前后就读西班牙马德里大学、德国哥德书院,在美国伊诺大学法学图书馆工作。对她的人生经验和语文进修上有很大助益。 1970年回国,受张其均先生之邀聘在文大德文系、哲学系任教。后因未婚夫猝逝,她在哀痛之余,再次离开,又到西班牙。与苦恋她6年的荷西重逢。 1973年,于西属撒哈拉沙漠的当地法院,与荷西公证结婚。在沙漠时期的生活,激发她潜藏的写作华,并受当时《联合报》主编的鼓励,作品源源不断,并且开始结集出书。 第一部作品《撒哈拉的故事》在1976年5月出版。 1979年9月30日夫婿荷西因潜水意外事件丧生,回到台湾。 1981年,三毛决定结束流浪异国14年的生活,在国内定居。同年1月,《联合报》特别赞助她往中南美洲旅行半年,回来后写成《万水千山走遍》,并作环岛演讲。之后,三毛任教文化大学文艺组,教小说创作,散文习作两门课程,深受学生喜爱。 1984年,因健康关系,辞卸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生活重心。 1989后4月首次回大陆家乡,发现自己的作品在大陆也拥有许多的读者。并专诚拜访以漫画《三毛流浪记》驰名的张乐平先生,了确夙愿。 1990年从事剧本写作,完成第一部中文剧本,也是她最后一部作品《滚滚红尘》。 1991年1月4日清晨去世,享年48岁。作品 背影 哭泣的骆驼 稻草人手记 梦里花落知多少 我的宝贝 倾城 撒哈拉的故事 送你一匹马 随想 谈心 温柔的夜雨季不再来 闹学记 万水千山走遍 高原的百合花玻利维亚记行其它作品 我的写作生活 三毛致贾平凹的信 赴欧旅途见闻录 西北民歌大师王洛宾著名作家刘墉简介刘墉,1949出生台北,号梦然,祖籍北京。1983出版“花卉写生画法”(中英文版)。1984出版“山水写生画法”(中英文版)。 幽默散文集“小生大盖”由皇冠杂志社出版。1985出版“翎毛花卉写生画法”(中英文版)。 入哥伦比亚大学博士班。1986出版“点一盏心灯”散文集。 出版“唐诗句典”, 出版小说散文集“姜花”, 应聘为全美水墨画协会年展主审。1997应中国大陆全国性刊物《中学生月刊》邀请撰写专栏, 稿费捐赠希望工程。《杀手正传》(摘录)于中国时报连载。代表作为《杀手正传》、《点一盏心灯散文集》、《不是教你诈》等。

网上查下各杂志社的投搞要求,投稿方式(一般用电子邮件发过去)

北京基督教青年会是一个基督教团体,但侯孚允先生从未在会员中宣传过基督教,更未劝会员入过教。当时,白雪社成员前后数十人中没有一个信教,这种尊重个人信仰自由的精神是很非同凡响的!大家在信仰自由的环境中,还进行了许多革命活动。一位叫潘基的女士她是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城工部的与其夫陆禹一起做中共党的地下工作,同时,还包括吴少华、黄君硕、余谷似、张殿生、张维新、白永泉。一个只有几十人的白雪社就有这么多中共党的关系,这么多人参加革命是很不寻常的。但这也不奇怪,当时担任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城工部部长的刘仁非常重视北京基督教青年会,他认为:这是党团结与争取胜利的一个非常好的活动场所也给予了很大帮助。在白雪社的半公开革命和进步活动中有两件事,一是:1945年底组建的“星海合唱团”,另一个是:1946年在北京基督教青年会出版的“白雪壁报”。1945年秋,中共地下党领导的话剧二队中的队员邬席零,解枫(华芳)到北平与周力等商谈,想在北平建立一个合唱团,开展革命歌咏活动并由白雪社张殿生出面组织并成立。当然星海合唱团的成立也是征得侯孚允先生同意后在北京基督教青年会展开的。“黄河大合唱”的词作者光未然也参加了开幕式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后因当时国民政府的干预下,侯孚允先生不得已建议转移到北京大学的小礼堂进行。“白雪壁报”也是在这个时候面世的。曾出过《白雪杂志》是由个人把作品抄写好,交给白雪社白永泉合订然后大家传阅。这时,北平各大专院校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出许多壁报,白雪社不甘落后,也刊出了“白雪壁报”。作为北平市壁报联合会的发起单位之一参加了“壁联”。“壁联”在学生的民主运动中起了很大作用,但由于缺乏斗争经验,在当时的国民政府的压力下,北京基督教青年会白雪社的“白雪壁报”停刊。据白雪社张殿生(陈英茨)回忆在1949年,解放前担任白雪社的社长有张维薪,孙泽龙等。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前后,团结了以当时北平艺专的艺术青年,参与到新中国的文化建设当中,并以行动实践了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双百”方针做出了贡献。在侯孚允先生的倡导下,举办了各系列讲座延聘社会知名人士及学者。讲座从1949年4月6日沈均儒先生演讲《人民的和平》开始,至1958年7月,每星期只举行一次,不曾间断。在解放后的十年中,共举办500余讲,讲员400余人次,听众约计15万人次。讲员多为知名人士,如大家熟悉的郭沫若、沈钧儒、马叙伦、章伯均、黄炎培、楚图南、徐悲鸿、矛盾、钱三强、曹禺、郑振铎、老舍、费孝通、吴晗、雷洁琼、邵力子、马寅初、周扬、田汉、吴晗、胡风、侯仁之、吴学谦、孙启孟等学者和知名人士。1996年7月9日《北京晚报》的“居京琐记”登载了著名漫画家毕克宫先生一篇《忆建国前后学者讲座》,文中讲:“……米市大街基督教青年会常举办周末学者讲座。正在求学的我,每得消息,必跑去领入场券,惟恐迟到一步失去机会。……事隔几十年,我仍然十分怀念和感谢那些讲座,……。”由于讲题广泛,水平高,很有吸引力,对帮助青年了解新社会,树立新的人生观、道德观、艺术观,提高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积极作用是难以估量的。1966年5月16日,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并同北京基督教青年会一起“白雪社”的日常活动全部停止。1980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恢复了北京基督教青年会的事工工作,侯孚允先生不顾自己年事已高,精神矍铄、鹤发童颜,以满腔热情忘我的精神骑车穿梭于大街小巷与老朋友联络,宣讲党的新政策,召唤老朋友再聚首,重新恢复了白雪社改名称为白雪美术研究社,由德高望重的天津美院教授,北京基督教青年会的董事穆家麒出任社长。北京基督教青年会恢复工作后,美、英、加拿大、日本等基督教青年会以及香港基督教青年会,香港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代表团纷纷来北京访问,为了增进友谊,白雪美术研究社分别赠送了书画作品留念,更与香港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建立了联系,1987年香港中华基督教青年会的“丙寅书画会”举办展览时,北京基督教青年会白雪美术研究社应邀作品参展,引起香港各界的重视,香港几家报纸在报道中说:“这是一次南北画家的联合画展,风格各异,别具特色”。从1986年起在时任北京基督教青年会副总干事侯孚允、于新粒、李保恒牧师等主导下,穆家麒、田茂蕤、郭梅萍、吴廷萱等骨干组织了会员成功举办了白雪美术研究社第一届《圣诞美展》,以后每年十二月都要举行一次。每年十月份举办《北京风光画展》,在社会中都起到良好的反响。1988年6月1日,原北京市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宗教局副局长赵书向白雪美术研究社为亚运会捐赠书画入选的艺术家们颁发了荣誉证书,对白雪美术研究社的未来发展等问题发表了热情的讲话。1988年为了庆祝龙年的到来,白雪美术研究社举办了“龙的传人画展”,展出国画、油画、水彩、书法等作品80余件。北京电视台提前录了像,正月初一上午十时向全市播发,新华通讯社进了采访并向香港发了传真报道。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强调了“以艺会友、联系友谊、陶冶身心”及“非以役人、乃役于人”的基督精神,开展了各类艺术活动。白雪美术研究社这支“画坛中的小花”在各级领导关怀和帮助下,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传承祖国的文化遗产、传播大众文化中起到应有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为符合新形势和要求,2000年正式更名为“北京基督教青年会白雪美术研究社”。并在北京市民政局社团管理办公室从新正式备案。时任北京基督教青年会会长李保恒、总干事蔡葵提名经董事会批准,罗敏先生为社长。自2000年至今,历经13年的发展,“北京基督教青年会白雪美术研究社”吸收了大批国内外艺术家和在北京的职业艺术家加盟,活跃在中国当代美术的前沿。目前,拥有2000平方米的展厅、画室和雕塑创作基地。 2000年至今社长:罗敏副社长:刘庆利、潘毅群、徐国华、台双垣、杨雪、赵可颖秘书长:荣镕副秘书长:侯林蓉、张克静、刘曼华会员部主任:荣镕办公室主任:郭仲海国画书法艺术委员会主任:刘庆利油画艺术委员会主任:孙正宁版画艺术委员会主任:田力雕塑艺术委员会主任:潘毅群漆画艺术委员会主任:徐国华顾问:(按姓氏笔划)王复羊、王成喜、王明明、吕浩材、刘炳森、刘春华、李滨声 李林琢、杜大恺、赵 书、 郑山麓、崔振国、 郭建勋、曹春生

中国基督教研究杂志投稿邮箱

谢和耐教授在汉学领域内一直勤耕不辍、著述颇多,已出版的著作有以下九种:《菏泽神会禅师(668-760)语录》(1949)、《中国5-10世纪的寺院经济》(1956)、《蒙古入主中原前夕中国中原的日常生活》(1959)、《前帝国时代的古代中国》、《巴黎国立图书馆所藏伯希和敦煌汉文写本目录》第1卷(与吴其昱先生合作)(1970)、《中国社会史》(1972)、《中国和基督教》(1982)、《唐甑的<潜书>》翻译及作序和注释(1991)、《中国的智慧,社会与心理》(1994)等。这些著作每部都有多次重版或修订再版,并大都被译成西方多种文字出版,其中以《中国社会史》(1972)和《中国和基督教》(1982)两部著作获国际汉学界好评。除专著外,谢和耐教授还有汉学方面的大量论文,计约80多篇。 谢和耐的博士论文《中国5—10世纪的寺院经济》于1956年由法国远东学术院于西贡出版,至今仍是法国研究敦煌经济文书唯一的一部重要著作,此书曾于1977年在巴黎重印。书中以社会学的观点,根据汉籍、印度佛经、敦煌和其他西域文书,分析了从南北朝到五代期间的中国寺院经济。书中对佛图户、寺户、僧祇户、常住百姓、碨户、梁户、长生库、社邑、斋供、三阶教无尽藏都做了深入探讨。对整个佛教寺院经济现象所做的社会考察和可能的解释,不仅仅局限于某些问题的具体研究上,是本书值得注意的主要特点。谢和耐没有把佛教寺院经济看成一个孤立的现象,进行就事论事的研究,而是把它放在广阔的大背景下,视为社会现象的一部分加以综合考察,许多方面发前人之所未发。对于这种方法论的革新,谢和耐在为中译本写的序中称,他采纳的那种首先把佛教现象看成是社会现象的社会学观点至今仍不是论述中国寺院经济的著作中普遍采纳的出发点。这是因为这种社会学的方法并不像历史学的方法那样,操作起来相对困难一些,尤其是广阔的社会现象,往往不是能一览无余的,它需要大量的广泛的调查和分析工作。从学术史的角度来说,此书也是具有较大的创新意义的。在谢和耐之前,虽然也有一些学者尝试利用敦煌卷子研究佛教寺院经济,但很多人因为未见原卷,效果也不尽理想。而谢和耐曾亲自参与编写法国国家图书馆所藏的伯希和敦煌汉文卷子的详细目录,亲眼目睹原卷,利用了第一手资料:碑铭和写本,这在当时是领先的。除了这些以外,作者还利用了历史、佛教史料中有关的记载,在资料的丰富和详细上也是西方学者中首屈一指的,就利用敦煌卷子的全面和深入上,较之中日学者在很多地方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鉴于以上,蒲立本(EPulleyblank)于1957年在莱顿出版的《东方经济社会史学报》第1卷第1期中发表书评,给予该书很高评价。美国著名的汉学家芮沃寿(AF Wright)于1957年在《亚洲研究杂志》中发表书评,称此书“为用现代科学标准来编写中国史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日本学者也十分重视,多次发表书评。法国学者也将此书与戴密微先生的《吐蕃僧诤记》并列为两大敦煌学名著。谢和耐关于敦煌学的论文主要还有《从9至10世纪的敦煌文契看中国的销售制度》和《敦煌写本中的租骆驼旅行契》两文,耿升先生已经把它们译为汉文,收在《法国学者敦煌学论文选萃》一书中。 谢和耐在获得博士学位后,在巴黎大学文学院讲授的课程有中国实用文学、中国文学,此后逐渐转向了宋元社会经济史的研究。他在这方面主要是从白乐日教授治学,白教授对吴自牧的《梦粱录》、周密的《武林旧事》、《癸辛杂识》等很感兴趣,他在高等研究实验学院所开的课程就有吴自牧的《梦粱录》,谢和耐的《蒙古入主中原前夕中国中原的日常生活》一书与此兴趣有缘,它是法国出版的一套有关各个国家日常生活丛书的一种,关于中国的只有两部,其中一部就是此书。另外一部是有关清代日常生活的。谢和耐选定了南宋王朝末年(1227-1279)这一特定历史时期来描绘中国的日常生活,这正好是其国都于1276年起陷入蒙古人之手以前的数十年,他挑选的区域是杭州地区,尤以杭州城本身为主,当时这个大都市称为临安,是南宋的都城所在,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和最富庶的大都会。此书研究范围较广,包括城市、社会、衣、食、住、生活周期、四时节令与天地万象、消闲时光等各个方面,许多是前人没有注意过的,如火灾与消防、交通与供应等,还没有人作过专门的研究,其他如衣、食、住等,虽然中外都有人做过一些研究,但是具体到一个时期的综合研究,则还没有这么深入地进行过。 《中国社会史》作于1964-1972年间,1972年由阿尔芒·科兰出版社首次刊行,立即在西方汉学界引起了极大反响,《史学杂志》(Revue historique)曾称赞此书为“一部巨著,是东西方语言中的第一部通史,是一种坚实的、光辉灿烂的、完美的综合。” 此书出版后,立即被译成英、罗(罗马尼亚)、意、韩、葡、德、西等国文字。当时这部通史的英译本名为《中国社会文明史》(A History of Chinese Civilisation),JR Foster译,曾多次再版。德文译本也曾再版。该书曾荣获圣杜尔奖(Prix Saintour),这是法国最高学术奖,并被英、美以及西方许多大学用为中国通史的教科书。此书有两个特点:一是注重技术史,谢和耐认为技术与社会发展是不可分割的,对于改变历史起着决定影响;二是注重中外文化交流史,谢和耐反驳了中国文化是孤立、封闭的论点。如此,既克服了旧史学缺乏洞察力的弱点,又避免了新史学忽视历史表象的特征,标志着作者新、旧史学方法的打通和兼容。《中国社会史》是以一人之力写作中国通史的第一次尝试,由于是教科书性质,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作者思想的发挥。 (1)《中国和基督教》1982年值此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入华传教400周年之时,谢和耐在巴黎伽利马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名著《中国和基督教》(Chineet Christianisme),这部著作一出版就引起了学界的高度重视,先后被译为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英文,汉译本有两种。在中国文明中,存在着一种不同于西方的东西,西方信奉某个上帝作为精神支柱,而中国文明中,存在着一种并不依靠对某个上帝的信奉却仍得到高度发展的文明,这就引起谢和耐对中国研究的浓厚兴趣。《中国和基督教》一书并非传统的传教史,而是研究传教过程中的中西文化冲突,以此来研究中西文化的特质。全书分为五章:由同情到敌视;宗教态度与同化现象;宗教与政治;中国人的道德与基督教道德;中国人的天,基督教的上帝。谢和耐在本书中详细分析了明清鼎革之际中国与西方基督教世界在政治、历史、社会、思想、文化,尤其是世界观和伦理方面的异同,主要对中国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的各个方面加以比较研究,通过中国人和传教士的自述,对比宗教以及社会形态、道德规范、政治、哲学、语言等方面的差异,表现了中西文化在第一次真正接触时所发生的强烈碰撞。在《中国和基督教》中,谢和耐没有叙述基督教在中国传播的过程,而把重点放在中国人对于基督教的反应上,从而指出中西方对人、对世界概念的根本不同。他指出,在中国人的世界观中,世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而并不需要一个作为创始者的上帝。他认为中国虽然可以与基督教世界接触和交流,有些中国人可能从表面上被归化为基督徒,但中国永远不可能被彻底“基督教化”,中国人也很难具有西方基督徒们的那种思想意识,而是始终都顽固地执著于他们自己所特有的文化和伦理传统,这就使那些雄心勃勃企图使全世界都“福音化”的基督教神学家们感到不快。谢和耐在基督教研究方面除了《中国和基督教》一书外,还有一些论文,有些已经由耿升先生译出,收在《明清间入华耶稣会士和中西文化交流》中,如《论17和18世纪的中欧交流》、《利玛窦的归化政策和1600年左右中国文化生活的演变》、《16世纪末至17世纪中叶的中国哲学和基督教》、《中国对基督教的第一次冲突》、《论1584年的第一部中文教理书的不同文本》、《17世纪的基督徒和中国人的世界观》、《利玛窦时代的中国文化形势》、《基督教在中国的首次同化尝试》等。谢和耐的基督教研究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关于中欧文化比较。谢和耐在《中国和基督教》一书中特别比较了中国人的伦理与基督教的伦理,中国的天与基督教的上帝的异同,指出基督教士入华传教的困难在于中西文化的激烈冲突。二是注重技术史的影响,如对于基督教传教士所带来的科学技术的研究。他指出,传教士传教而带来的科学知识对中国科技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基督教所传入的并非是当时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而且其传授科学技术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广泛的传播宗教。(2)《中国人的智慧:社会与心理》此书是由法国巴黎加里玛尔出版社1994年出版的。它是作者的一部论文集,收入作者从1955-1992年的一些文章。本书分为“导论”,“政治与社会”,“人类学与宗教”,“思维方式”,“文字”等五部分。其中“政治与社会”部分收有“中国城市考”、“关于国家”、“历史与农业”、“人或文牍”、“论责任概念”、“儒教改革”、“16与17世纪的宴集、社团与交际”、“教育”等论文。“人类学与宗教”部分收有“论蛮夷的道德”、“他者的形象”、“裸葬”、“5至10世纪的中国佛教徒的焚身自杀”、“基督教在中国的同化问题”、“中国与耶稣会传教士第一次接触时的政治与宗教”等论文。“思维模式”部分收有“社会与思想史”、“论形神”、“冥想的技术、宗教与哲学”、“王夫之的哲学与智慧”、“怎样读史”、“论变化概念”、“中国与欧洲碰撞中的时空、科学与宗教(17-18世纪)”等论文;“文字”部分收有“文书与历史”、“文字的外形及心理学功能”、“灵佑语录”、“近海集”等论文。这些全都发表过。谢和耐的这本书内容很广,包括有:反映中国农业变化发展;研究唐甄及明末清初思想;研究唐律;论述宋代及明清思想史;研究明代的集会及结社;研究中国的一系列教育制度;研究佛教徒自焚;论述基督教归化;研究基督教入华时的政治及宗教形势;对中国社会思想史的概述;对基督教与中西文化交流的探讨等等。 诚如谢和耐在《中国社会史》的汉译本序中所说,他非常注重技术史,他认为技术与社会发展是不可分割的,它们对于改变历史起着决定影响。因此他于1984年创立了798研究组,简称GDR798,即“中国、朝鲜、日本科学技术史研究组”。GDR是研究组(Groupe de recherche)的缩写,798是法国国家科研中心(CNRS)备案和支持的众多科研团体中的编号。GDR798组筹备成立之初,谢和耐曾提议开展一种“有提纲的合作研究”。这种研究未必纳入国家科研中心的固定计划,然而,它应该围绕中国及其文明圈的历史,并就若干以科学为基础的观念展开综合思考。他的倡议,很快就获准实施。一个以研究中国、朝鲜和日本科技史为中心任务的研究组,正式在巴黎出现。谢和耐本人,便是该组的第一任领导,任期为1984年至1992年10月。1990年,谢和耐与荷兰汉学家许理和一起,又提出一个研究课题:“从17至18世纪东西方科学宗教文化的相互影响,看欧洲与中国的关系”这一研究课题,后来被称为“欧洲计划”。计划的实施,势必引导人们重新关注当年天主教士的特殊历史作用——即他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推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作用。计划的开展,不仅囊括了德、比、荷兰等国的大量研究人员,而且也吸引了其他地区的专家学者。

中国宗教是宗教局出版的,绝对权威

中国基督教研究杂志投稿邮箱格式

什么都有,全集

学术指的是对某一个社会问题或者专业知识或者某一项技能等的研究与探讨的精神,称作学术研究,学术事实上就是社会问题或社会知识或某一个领域的文化

在图书馆可以看到

周氏兄弟传闻是由于一个女子而决裂的,当然,从思想观念上,二人也是对立的。

中国基督教研究杂志投稿邮箱是多少

在知网上,找到期刊,随便点一篇文章,点目录页浏览。封面上就有,你找一下,不懂再联系我

中国钨业杂志,投稿邮箱,;中国有色冶金杂志,投稿邮箱,;资源开发与市场杂志,投稿邮箱,;钢铁研究学报杂志,投稿邮箱,;材料与冶金学报杂志,投稿邮箱, hujizz ;环境保护杂志,投稿邮箱,enprma ;

比较好,但有点难投

主办单位: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主编:张正明 ISSN:1000-8284 CN:23-1048/C 地址:黑龙江哈尔滨南岗区中宣街20-6号 邮政编码:150001 电子投稿: 记得采纳啊

中国基督教杂志投稿邮箱

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期刊(按照影响因子排序)有:《法学家》《人口研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国际新闻界》《中国人民大学学报》《情报资料工作》《政治经济学评论》《公共管理与政治评论》《社会学评论》《教学与研究》《社会建设》《档案学通讯》《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清史研究》《开发性金融研究》《朝阳法律评论》《成人高教学刊》《创新人才教育》《道教学刊》《Economic and Political Studies》《俄罗斯经济与政治发展研究报告》《法律文化研究》《国学学刊》《基督教文化学刊》《经济法学评论》《酒史与酒文化研究》《林业经济评论》《人大法律评论》《儒学评论》《社会保障研究》《世界政治研究》《唐宋历史评论》《土地经济研究》《宪政与行政法治评论》《新史学》《新闻春秋》《证券导刊》《证据学论坛》《中共历史与理论研究》《中国公共史学集刊》《中国合作经济评论》《中国金融学》《中国苏轼研究》《中国乡村研究》《中国政治学》《中国主持传播研究》《宗教研究》《西域历史语言研究集刊》

最早的中文刊物是马礼逊于1815年8月5日在米怜的协助下,于马六甲创办的《察世俗每月统计传》(Chinese Monthly Magazine),这份月刊主要是介绍基督教的教义,也有少量的介绍历史、自然科学等方面的内容。它是近代以来以中国人为对象的第一份中文期刊,揭开了中国期刊史的序幕。1832年,马礼逊又和美国传教士裨治文(Elijah Coleman Bridgman, 1801-1861)合作编辑英文《中国丛报》(The Chinese Repository)。

  • 索引序列
  • 中国基督教研究杂志投稿邮箱地址
  • 中国基督教研究杂志投稿邮箱
  • 中国基督教研究杂志投稿邮箱格式
  • 中国基督教研究杂志投稿邮箱是多少
  • 中国基督教杂志投稿邮箱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