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是谁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是谁啊

发布时间: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是谁啊

2011年   著作:   《圣经》研究与文学阐释——“西方宗教文化与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主编,34万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出版。   论文:   《异质的文化,不同的意象——意象主义诗学中意象的内涵及其本质》(第二作者,4万字) 载于《文艺争鸣》2011年第7期,CSSCI论文   《汉语语境下外国文学史的现代性转换》(第一位,5万字) 载于《外国文学研究 》2011年第3期,A&HCI论文   《爱伦坡研究 序言》(独撰 ,2万字) 载于《爱伦坡研究》2011年第1期,省级论文   《库切的跨文化性以及“耻”的内蕴》(独撰 ,8万字) 载于《库切研究与后殖民文学》2011年5月,省级论文   《搭建面向世界的圣经文学研究平台——《圣经文学研究》印象》(独撰 ,15万字) 载于《中国宗教》2011年第4期,CSSCI论文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研究方法——从《欧洲中世纪文学论稿》谈起》(独撰,3万字) 载于《光明日报》2011年2月16日,国家级论文   《阿Q与桑丘形象内涵的比照与剖析——兼论比较文学批评的一个视点》(独撰,2万字) 载于《中国比较文学》2011年第1期,CSSCI论文   《当代西方基督教文化的兴盛与西方文学的转型》(独撰,2万字) 载于《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CSSCI论文   《欧洲中世纪修道院情书文学价值论》(独撰,9万字) 载于《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CSSCI论文   搭建面向世界的圣经文学研究平台——《圣经文学研究》印象,载于《中国宗教》2011年4期,CSSCI论文   2010年   著作:   《欧洲中世纪文学论稿(从公元5世纪到13世纪末)》(自著,40万字),中华书局2010年7月出版   论文:   《《基督教与精神分析学——西方文化的一种理解》序》(独撰 ,3万字) 载于《基督教与精神分析学——西方文化的一种理解》2010年12月,省级论文   《对欧洲中世纪文学几个关键问题的再认识》(独撰 ,2万字) 载于《外国文学评论》2010年第4期,CSSCI论文   《质量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生命》(独撰 ,3万字) 载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3月4日,省级论文   《丹·布朗的最新力作《失落的符号》》(第一位,4万字) 载于《名作欣赏》2010年第3期,核心期刊论文   《奥古斯丁《忏悔录》的文化意蕴分析》(独撰 ,9万字) 载于《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省级论文   《但丁《神曲》的深度解读》(独撰 ,45万字) 载于《名作欣赏》2010年第1期,核心期刊论文   2009年     论文:   《关于文学生态批评的几个重要问题》(第二作者,0万字) 载于《当代外国文学》2009年第4期,新华文摘2010年5期全文转载,A&HCI论文   《平凡事件中的不平凡精神探索——弗罗斯特《补墙》中的隐喻探幽(ISSHP)》(第二位,讯作者,9万字) 载于《20世纪美国诗歌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年10月,ISTP论文   《对当前教育领域十个问题的诘问——未来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独撰 ,2万字) 载于《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5期,CSSCI论文   《中世纪鼎盛时代基督教抒情诗的艺术新质》(独撰 ,0万字) 载于《外国文学史:教学和研究与改革开放30年》2009年6月,省级论文   《当前基督教文化的转型与走势》(独撰 ,6万字) 载于《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CSSCI论文   《20世纪末以来欧美文学与基督教文化新形态》(独撰 ,1万字) 载于《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CSSCI论文   《欧洲中世纪史诗的历史文化阐释》(独撰 ,05万字) 载于《北方论丛》2009年第3期,CSSCI论文   《拜占庭的历史文化特色与文学成就(A&HCI)》(独撰 ,35万字) 载于《外国文学研究》2009年第2期,A&HCI论文   2008年   教材:   《外国文学》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专家审定,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教材(主编,33万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11月出版   论文:   《基督宗教十字架的象征》(独撰 ,9万字) 载于《圣经文学研究·第二辑》人民出版社,2008年9月,省级论文   《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现状和走向》(第二作者,2万字) 载于《外国文学研究》2008年第4期,A&HCI论文   《当代文化的发展》(独撰 ,6万字) 载于《吉林社科讲堂》2008年5月,省级论文   《论文化本质特征以及其他相关问题》(独撰 ,6万字) 载于《伊犁师范学院》2008年第1期,省级论文   《《老人与海》不是赞扬现代人硬汉精神的小说》(独撰 ,9万字) 载于《名作欣赏》2008年第2期,核心期刊论文   《人的本质和“不完整主体”理论及其应用》(独撰 ,05万字) 载于《东北师大学报》2008年第1期,CSSCI论文   2007年   教材:   《20世纪西方文学》(第二版)全国高等院校本科教材,教育部师范司组织编写(主编,45万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9月出版,2009年12月第七次印刷   《20世纪西方文学作品选》(第二版)全国高等院校本科教材,教育部师范司组织编写(主编,0万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9月出版   《外国文化导论》自学题解(全国自考教材,全国高等教育指定教材)(主编,7万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出版   论文:   《基督教与中世纪文学观念的内在联系》(独撰 ,5万字) 载于《东北师大学报》2007年第6期,CSSCI论文   《基督教与文艺复兴运动时期的欧洲文学》(独撰 ,0万字) 载于《外国文学研究》2007年第5期,A&HCI论文   《《情感与文化——英国文学中的情感救世传统》序》(独撰 ,3万字) 载于《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省级论文   《文化的发展与民族振兴》(独撰 ,2万字) 载于《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第4期,CSSCI论文   《关于基督教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独撰 ,8万字) 载于《<圣经>文学与文化》2007年5月,省级论文   2006年:   著作:   1.《外国文学史》(主编,50万字),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8月出版。   2.《外国文学作品选》(上)(主编,40万字),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8月出版。   3.《外国文学作品选》(下)(主编,35万字),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8月出版。   4.《外国文化导论》(主编,40万字,全国自学考试教材),2006年9月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   5.《外国文化导论大纲》(主编,4万字,全国自学考试大纲),2006年9月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   6.《外国文化导论题解》(主编,25万字,全国自学考试用书),2006年9月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论文:   1.《构建适应21世纪需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西方文学史》(独撰,8万字),载于《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6期 ,A&HCI论文   2.《思维模式重构是当代西方文化批评的基本特征》(独撰,1万字),载于《南开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CSSCI论文   3.《后现代语境下基督教文化形态的基本特征》(独撰,1万字),载于《东北师大学报》2006年第1期,CSSCI论文   4.《先进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深度内涵》,(独撰,4万字),载于《东北师大学报》2006年第4期,CSSCI论文   5.《西方文学史教学与研究的几个问题》(访谈,6万字),载于《中文》2006年第4期   6.《中世纪对欧洲近现代文化的奠基作用》(独撰,1万字),载于《北方论丛》2006年第3期   7.《贵州山地文明图鉴——序》(独撰,6万字),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年7月出版   8.《欧洲中世纪的文化版图以及交流走向》(独撰,1万字),载于《社科研究》(香港)2006年底8期   2005年:   著作:   1.《基督教文化与西方文学传统》(独撰,32万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出版,12月第二次印刷。   论文:   1.《文学伦理批评的当下性质》(独撰,45万字)载于《外国文学研究》2005年,第2期 ,CSSCI论文   2.《历史文化发展新坐标上的中世纪精神范本》(独撰,1万1千字),载于《东北师大学报》2005年第3期,CSSCI论文   3.《论先进文化的基本内涵》(独撰,5万字),载于《新长征》2005年第3期。   4.《西游记:一部对精神现象理解的杰作》(独撰,1万字),载于《中文》2005年第1期。   5.《当代语境下伦理批评的重新阐释》(独撰,75万字),载于《文艺争鸣》2005年第5期,CSSCI论文   2004年:   论文:   1.《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特性》,(独撰,15万字)载于《中国教育报》2004年3月1日。   2.《论冰岛萨迦文学的艺术成就》(独撰,1万3千字),载于《东北师大学报》2004年第2期,CSSCI论文   3.《“蛮族习气和宗教的胜利”时代的真实记叙——法兰克人史的艺术分析》(独撰,1万字)载于《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6期 , CSSCI论文   4.《阿拉伯文化对欧洲中世纪文化的影响》(独撰,1万字),载于《北方论丛》2004年第3期。   5.《理论与实践——序言》(独撰,6万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出版。     2003年:   著作:   1.《西方文学的人文景观》(独撰,45万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   2.《外国文学作品选题典》(修订版,主编,25万字)吉林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   论文:   1.《欧洲中世纪文化与文学述评》(独撰,1万字)。载于《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1期 ,CSSCI论文   2.《必须深入研究和重新评价欧洲中世纪文学》(独撰,2万字),载于《北京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民族出版社2003年出版   3.《查理大帝与“加洛林文艺复兴”》(独撰,2万字),载于《东北师大学报》2003年第2期 ,CSSCI论文   4.《欧洲中世纪基督教戏剧导论》(独撰,8万字),载于《戏剧文学》2003年第4期   5.《理想与现实——人文社会科学新视野·序》(独撰,2万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   6.《冰岛萨迦文学简论》(独撰,8万字),载于《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3期,CSSCI论文   7.《论12世纪西欧文艺复兴运动》,(独撰,8万字),载于《北方论丛》2003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   8.《北欧古代文化的与文学成就》(独撰,2万字),载于《东北师大学报》2003年第5期 ,CSSCI论文   9.《关于语言文化哲学的几个问题》,(独撰,1万字),载于《阴山学刊》2003年第2期。   2002年:     教材:   1.《世界文学简史》(参加,撰写3万字)。北京大学主持编写,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论文:   1.《关于文化、文明及其比较研究等问题》(独撰,1万字),载于《东北师大学报》2002年第2期。(高校文科学报文摘转载,CSSCI论文)   2.《现代思维与现代教育观念》(独撰,1万字),载于《中小学教师培训》2002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   3.《尽快着手建立“中国东北学”》(独撰,5万字)。载于《跨世纪的中国东北经济论文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4.《爱琴文明与远古欧洲文化的“知识型构”》(独撰,1万字),载于《吉林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2001年:     论文:   1.《我的西方文学史观》(独撰,2万字),载于《文艺争鸣》2001年第6期(CSSCI论文)   2.《文学符号及其意义世界的建构》(合作,第一位,5万字),载于《东北师大学报》2001年第5期。(高校文科学报文摘转载,CSSCI论文)   3.《19世纪后期西方文学对暴力内涵的多元理解》(独撰,8万字),载于《吉林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4.《的思想主旨与矛盾的艺术世界》(独撰,1万字),载于《外国文学名著鉴赏》   5.《<鲁滨逊漂流记>艺术世界的象征意义》(独撰,6万字),载于《北华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6.《世纪回声·序》(独撰,4万字),载于《世纪回声》一书,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   2000年:   著作与教材:   1.《20世纪西方文学》(主编,全国指定使用教材,45万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9月出版   2.《20世纪西方文学作品选》(主编,全国指定使用参考书,60万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9月出版   3.《外国文学作品选自学考试指导书》(主编之一,全国自学考试指定参考书,30万字),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年出版   论文: `   1.《关于20世纪西方文学的几个问题》(独撰,8万字)载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高等学校学报文摘》2001年第1期转载)   2.《欧洲中世纪神学文化形成的原因》(独撰,1万字),载于《东北师大学报》2000年第1期(CSSCI杂志论文)   3.《欧洲和中国古代文化差异性与整合机制比较谈》(独撰,2万字),载于《文明比较研究》2000年第2期   4.《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人学观与但丁创作》(独撰,1万字),载于《外国文学研究》2000年第3期。(CSSCI论文)   5.《<回顾与前瞻>序》(独撰,4万字),载于《回顾与前瞻》一书,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   6.《<西方经典文学名著导读>序》(2万字),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   1999年:     教材:   1.《外国文学作品选考试大纲》(主编,全国自学考试大纲,6万字)。国家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通过,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年出版   2.《外国文学作品选》(主编之一,全国中文专业自学考试指定教材,70万字),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年出版   3.《外国文学史》(编委,教育部21世纪教材,撰写6万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   4.《题典》(主编,25万字),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   论文:   1.《论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新文化多重起源》(独撰,1万字),载于《东北师大学报》1999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1999年第7期全文转载,CSSCI杂志论文)。   2.《文化视野中的西方文学人文精神传统》(独撰,4万字),载于《外国文学论文集》,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3.《<新世纪的思考——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新视角>序》,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   1998年:   著作:   1.《演进的诗化人学——文化视界中西方文学的人文精神传统》,(独撰,32万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   论文:   1.《两面神思维与辩证法思想的深化=(独撰,9万字),《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外国文学1998年第9期全文转载,CSSCI杂志论文)   2.《<追寻与超越>序》(独撰,4万字),载于《追寻与超越》一书,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   3.《西方现当代文学人文精神引论》(独撰,4万字),载于《跨越世纪之门》,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   1997年:   论文:   1.《论欧洲中世纪文化中的变革因子》(独撰,8万字),载于《东北师大学报》1997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1997年第5期全文转载、《高等学校学报文摘》1997年第4期转载,CSSCI论文)   2.《人与自然的诗意对话》(独撰,3万字),载于《中国新闻出版报》1997年6月   3.《<黑土地文学与东北区域文化>漫评》(独撰,4万字),载于《中国图书评论》1997年第8期   1996年:   论文:   1.《现代阐释中的文学史重构》(独撰,3万字),载于《文学评论》1996年第2期   2.《市民文化与文化市民主义》(独撰,4万字),载于《春风》1996年第6期   1995年   论文:   1.《欧洲中世纪文学的文化成因及其新质特征》(独撰,1万字)载于《东北师大学报》1995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外国文学1995年第8期全文转载)   2.《世纪之交的文学史研究刍议》(独撰,2万字),载于《东北师大学报》1995年第3期   1994年:   著作:   1.《西方长篇小说结构模式论》(独撰,28万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   2.《外国文学史教学大纲》(参编,8万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3.《中外文学年表》(副主编第三位,撰写20万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   论文:   1.《14-18世纪欧洲文学对神学体系的三重否定》(独撰,1万字)。载于《东北师大学报》1994年第4期(《新华文摘》1994年第9期论点摘编,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外国文学1994年第9期全文转载,《高等学校学报文摘》1994年第3期转载)   2.《19世纪中期欧洲文学精神概说》(独撰,8万字)载于《社会科学探索》1994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外国文学1994年第9期全文转载)   3.《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文学精神嬗变论谈》(独撰,8万字),载于《外国文学研究》1994年第2期。(《高等学校学报文摘》1994年第5期转载)   4.《欧洲中世纪叙事文学的形式特征》(独撰,8万字),载于《外国文学评论》1994年第3期   5.《罗马叙事艺术的演进流程及其形式特征》(独撰,8万字),载于《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第2期。(《新华文摘》辑目)   6.《文学的哲学思考》(独撰,7万字),载于《东北师大学报》1994年增刊   1993年:   编著:   《纸船——世界著名抒情诗选》(独编,12万字),长春出版社1993年出版   论文:   1.《论<浮士德>思想体系的矛盾性》(独撰,8万字),载于《国外文学》1993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外国文学1993年第5期全文转载)   2.《巴尔扎克式小说结构的特点及其艺术效应》(独撰,8万字),载于《长白论丛》1993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1993年第8期全文转载)   3.《堂吉诃德与桑丘形象的对比效应》(独撰,8万字),载于《东北师大学报》1993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外国文学1994年第1期全文转载)   1992年:     论文:   1.《评<性格组合论第一章>》(独撰,7万字),载于《高校理论战线》1992年第2期   2.《中西长篇小说结构模式比较谈》(独撰,8万字)载于《北方论丛》1992年第1期(《高等学校学报文摘》1992年第3期转载)   3.《流浪汉小说的结构模式特点及其艺术效应》(独撰,8万字),载于《东北师大学报》1993年第2期   1991—1987年:     论文:   1.《西方长篇小说三大结构模式概说》(独撰,1万字)载于《东北师大学报》1990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外国文学1990年第5期全文转载)   2.《欧洲19世纪艺术方法演变初探》(独撰,1万字)载于《东疆学刊》1988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外国文学1988年第5期全文转载)   3.《于连、拉斯蒂涅、吕西安悲剧命运比较谈》(独撰,8万字),载于《东北师大学报》1987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外国文学1997年第8期全文转载)   4.《歌德<浮士德>的三层结构及其价值》(独撰,8万字),载于《社会科学战线》1987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外国文学1987年第6期全文转载)   5.《<浮士德>艺术论》(独撰,8万字),载于《外国文学研究》1990年第4期   6.《〈克莱采奏鸣曲〉和托尔斯泰性爱观》(独撰,8万字),载于《外国文学研究》1990年第1期   7.《〈老人与海〉:一部表现存在主义哲学的现代寓言》(独撰,1万字)载于《东北师大学报》1991年第2期 获奖信息:1.1995年荣获国务院特殊津贴。2.1999年被国家教育部评为人文社会科学外国文学专业“跨世纪人才”。3.2004年被聘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审委员。4.2002年被评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管理先进个人。5.2000年被评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并被晋升一级工资。6.2006年被评为长春市有突出贡献的专家。7.1985年被吉林省教委评为“优秀援藏教师”。8.1995年被吉林省自考办评选为“优秀命题教师”。9.1994年起至今,连续多年被教育部聘为哲学社会科学项目评审专家。10.《西方长篇小说结构模式论》(专著)获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署优秀外国文学图书奖三等奖(1999年);11.《西方长篇小说结构模式论》(专著)获教育部第二届全国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999年);12.《演进的诗化人学——西方文学的人文精神传统》(专著)获吉林省第五届优秀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2002年);13.《演进的诗化人学——西方文学的人文精神传统》(专著)获长春市首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14.《西方文学的人文景观》(专著)获吉林省第六届优秀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2004年);15.《西方文学的人文景观》(专著)获长春市第二届优秀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2004年);16.《演进的诗化人学——14至18世纪西方文学对神学的批判》(论文)获吉林省第二届优秀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1997年);17.《演进的诗化人学——西方文学的人文精神传统》(专著)1999年获长白山图书奖三等奖。

李治安,男,1949年生,河北邢台人。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历史系毕业,先后获历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曾任南开大学图书馆馆长。现任历史学院院长,兼任中国元史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历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哲学社科基金评审委员会历史组成员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主要研究领域为元史和政治制度史,并招收中国古代史专业的博士生和硕士生。代表性学术专著为《元代分封制度研究》、《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行省制度研究》。已在《历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地位》等学术论文五十余篇。其中,《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获1997年天津市优秀图书二等奖。《行省制度研究》2002年获教育部第三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目前承担国家哲学社科首届重大招标项目“我国历史上的社会建设理论研究” 国家哲学社科基金项目“元代北部、西部诸行省研究”和教育部社科基地重大项目“基层社会与国家权力”等。为研究生和本科生开设的课程有:中国古代史、政治制度史、史学概论、中国古代史通论、元史史料选读、元史研究专题、蒙古语、政治制度研究专题等。 (1)《元代分封制度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11月;(2)《行省制度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3)《元代政治制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3年10月;(4)《忽必烈传》(学术传记),人民出版社,2004年10月;(5)《元代分封制度研究》(增订本),中华书局,2007年4月;(6)《元代行省制度》,中华书局,2011年4月;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1)《元史学概说》(李治安、王晓欣编著),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年7月;(2)《中国古代官僚政治》(李治安、杜家骥著),书目文献出版社,1993年11月;(3)《社会阶层制度志》(李治安、孙立群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4)《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元代卷》(李治安、薛磊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5)《元代华北地区研究——兼论汉人的华夷观念》(李治安等著),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年; (1)《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1996年1月(主编兼第一撰稿人);(2)《中国五千年中央与地方关系》,人民出版社,2010年3月(主编兼第一撰稿人);(3)《国家权力与基层社会》多卷本丛书,天津古籍出版社,已出版8册;(4)《元史论丛:马可波罗与十三世纪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八辑,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邱树森、李治安主编);(5)《元史论丛:元代社会文化暨元世祖忽必烈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十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6)《元史论丛》第十一辑,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年;(7)《元史论丛》第十三辑,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8)中国社会历史与文化研究丛书,商务印书馆,2006年;(9)中国思想与社会文丛[系列专著],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年(陈洪、李治安主编);(10)传统社会与文化研究丛书,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年;(11)《马可波罗游历过的城市:元代杭州研究文集》,杭州出版社,2012年(李治安、宋涛主编); 《成吉思汗生年问题补正》,《历史研究》1996年第1期;《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历史研究》1997年第5期;《元代“常朝”与御前奏闻考辨》,《历史研究》2002年第5期;《元代汉人受蒙古文化影响考述》,《历史研究》2009年第1期;《元陕西四川蒙古军都万户府考》,《历史研究》2010年第1期;《元和明前期南北差异的博弈与整合发展》,《历史研究》2011年第5期;《元中叶西北“过川”及“过川军”新探》,《历史研究》2013年第2期;《元代投下考述》,《民族研究》1989年第3期;《怯薛与元代朝政》,《中国史研究》1990年第1期;《元代及明前期社会变动初探》,《中国史研究》2005年增刊;《元代封爵等级和王位继承问题》,《文史》第35辑,中华书局,1992年;《元代肃政廉访司研究》(上、中、下),《文史》第52-53-54辑,中华书局,2000-2001年;《元代上都分省考述》,《文史》第60辑,中华书局,2002年;《两个南北朝与中古以来的历史发展线索》,《文史哲》2009年第6期; (1)《略论唐代征商制度》,《南开史学》1981年4期;(2)《忽必烈削弱宗藩实行中央集权》,《南开大学学报》1985年3期;(3)《唐代执法三司初探》,《天津社会科学》1985年3期;(4)《元代质子军刍议》,《历史教学》1988年5期;(5)《元代中原投下封地置路州发微》,《蒙古史研究》3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89年;(6)《元代投下考述》,《民族研究》1989年3期;(7)《元代的投下户》,《南开学报》1989年5期;(8)《怯薛与元代朝政》,《中国史研究》1990年1期;(9)《元代的分封制度》,《文献》1990年1期;(10)《元代宗王兀鲁思分封考述》,《南开史学》1990年1期;(11)《关于元代镇戍江淮的蒙古诸王》,《安徽史学》1990年1期;(12)《元代云南蒙古诸王问题考察》,《思想战线》1990年3期;(13)《藏文雅隆觉沃教史节译》(译注),《蒙古学资料与情报》1990年3期;(14)《元代的宗王出镇》,《元史论丛》第四辑,中华书局1992年;(15)《元代封爵等级和王位继承问题》,《文史》第三十五辑,中华书局1992年;(16)《元代におる蒙古诸王の中原居留に関する问题》,《爱知大学文学论丛》1992年99辑;(17)《元代晋王封藩问题探讨》,《元史论丛》第五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18)《ォゴタィ汗时期における小功臣の食邑民分封に関する考察》,《日本モンゴル学会纪要》24辑,1993年;(19)《元代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述略》,《南开学报》1994年2期;(20)《元代蒙古人的等级结构》,《中国社会结构的演变》,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21)《关于元中后期的奉使宣抚》,《祝贺杨志玖教授八十寿辰中国史论集》,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年;(22)《成吉思汗生年问题补正》,《历史研究》1996年1期;(23)《论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演化和若干制约因素》,《天津社会科学》1996年4期;(24)《修端“辩辽宋金正统”的撰写年代及正统观考述》,《韩儒林纪念集》,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25)《元代行省制起源与演化述论》,《南开学报》1997年2期;(26)《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历史研究》1997年5期;(27)《漫话行省制》,《今晚报·日知录》1997年7月10日;(28)《元代宣慰司建置沿革与性质辨析》,《南开大学历史系建系七十五周年纪念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年10月;(29)《从运用藏文史料考订成吉思汗生年谈起》,《津图学刊》1998年第1期;(30)《元代社区捕盗官巡检司考述》,《东洋学研究》第四辑,韩国东洋学研究会1998年6月;(31)《元代行省机构组织考述》,《元史论丛》第七辑,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4月;(32)《元散府钩沉》,《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建所二十周年纪念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33)《元代宣慰司职掌考述》,《纪念南开大学建校八十周年暨古籍所成立十六周年文史论集》,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34)《元代路总管府研究》,《南开大学图书馆建馆八十周年纪念集》,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35)《元代县官研究》,《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一卷,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年8月;(36)《元代乡试新探》,《南开学报》1999年6期;(37)《元代河南行省研究》,《蒙古史研究》第六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0年;(38)《寰宇记中的乃颜之乱与马可波罗在华身份》,《历史月刊》(台湾)154期,2000年11月;(39)《元代肃政廉访司研究》(上),《文史》52辑,中华书局2000年;(40)《元代肃政廉访司研究》(中),《文史》53辑,中华书局2000年;(41)《元代肃政廉访司研究》(下),《文史》54辑,中华书局2001年;(42)《元世祖朝钩考钱谷述论》,《历史教学》2001年2期;(43)《元代行御史台述论》,《蒙元的历史与文化:蒙元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学生书局2001年;(44)《元代乡试与地域文化》,《元代文化研究》第一辑,国际元代文化学术研讨会专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45)《马可波罗所记乃颜之乱考释》,《元史论丛》第八辑,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46)《元代上都分省考述》,《文史》60辑,中华书局2002年;(47)《元代巡检司考述》,《来新夏教授学术研讨会纪念集》,新疆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48)《综合性区域史研究前景美好》,《南开学报》2002年6期;(49)《元代“常朝”与御前奏闻考辨》,《历史研究》2002年5期;(50)《论元代的官吏贪赃》,《南开学报》2004年5期(被高教出版社英文版《中国历史前沿》2006年3号全文翻译为英语);(51)《开展元代华北区域研究之我见》,《近代华北区域社会史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1月;(52)《专通结合 厚积薄发》(访谈录),《历史教学》2005年4期,(李治安、刁培俊);(53)《元世祖忽必烈漠北领地考》,《史学集刊》2005年7期;(54)《元中书省直辖“腹里”政区考略》,《元史论丛》第10辑,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7月;(55)《元世祖忽必烈与藏传佛教》,《佛教与辽金元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能仁书院2005年10月;(56)《元代及明前期社会变动初探》,《中国史研究》2005年增刊;(57)《中国古代史基本问题笔谈:元代及明前期社会变动初探》,《史学集刊》2006年1期;(58)《元代冗官述论》,《学术月刊》2006年5期(被《新华文摘》2006年15期全文转载);(59)《元代政区地理的变迁轨迹及特色新探》(一),《历史教学(高校版)》2007年1期;(60)《元代政区地理的变迁轨迹及特色新探》(二),《历史教学(高校版)》2007年2期;(61)《元代政区地理的变迁轨迹及特色新探》(三),《历史教学(高校版)》2007年3期;(62)《元初华夷正统观念的演进与汉族文人仕蒙》,《学术月刊》2007年4期(精简稿);(63)《探寻专精与博通相结合的治史路径——李治安教授访谈》,《学术月刊》2007年4期(李治安,杨印民);(64) 《探索元代文化教育发展的特殊路径》(代序),申万里著《元代教育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65)《华夷正统观念的演进与元初汉文人仕蒙》,载《中国思想与社会研究》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66)《张之翰诗咏胶州》,载《胶州历史文化初探》,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8月;(67)《“胶州历史文化初探”序》,载《胶州历史文化初探》,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8月;(68) 《宋元明清基层社会秩序的新构建》,《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3期;(69) 《宋明理学家对乡里社会新秩序的构思与探索》,《天津社会科学》2008年6期(《新华文摘》2009年5期全文转载);(70)《西方人视野下的忽必烈大汗》中译本序,(美)罗沙比著《忽必烈和他的世界帝国》,重庆出版社,2008年8月;(71)《元代岁赐定制时间考》,《邓广铭教授百年诞辰纪念论文集》中华书局2008年11月;(72)《元代汉人受蒙古文化影响考述》,《历史研究》2009年1期;(73)《元代甘肃行省新探》,《元史论丛》第11辑,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年6月;(74)《元世祖クビラィ草原领地考》,《早稻田大学モンゴル研究所纪要》第5号,2009年9月;(75)《元代云南行省的机构组织与官吏任用》,《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4期;(76)《两个南北朝与中古以来的历史发展线索》,《文史哲》2009年6期;(77)《忽必烈与元帝国》,《大国》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9年;(78)《元陕西四川蒙古军都万户府考》,《历史研究》2010年1期;(79)《元代四川行省沿革与特征》,《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0年2期;(80)《元巩昌汪总帅府二十四城考》,《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2期;(81]《元代陕西行省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0年4期;(82)《元代四川行省初探》,《元史论丛》第13辑,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9月;(83) 《一本从宋代乡役透视“富民、科第秩序”的力作——为刁培俊<官民交接:宋朝乡村职役研究>作序》,《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0年4期;(84)张娴征、阎秋凤著《许衡传》序,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3月;(85)孙慧君主编《隆化鸽子洞元代窖藏》序,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3月;(86)Li Zhi’an,Une nouvelle réflexion sur le séjour de Marco Polo en Chine, Chine · Europe · Amé Rencontres et échanges de Marco Polo à nos jours Les Presses de l'Université Laval, 2010;(87)《关于秦以降皇权官僚政治与贵族政治的复合建构》,《史学月刊》2011年3期;(88)《元和明前期南北差异的博弈与整合发展》,《历史研究》2011年5期;(89)《元代西部、北部六行省与边疆控驭》,《河北学刊》2011年6期;(90)《元代云南行省驻戍军队新探》,《纪念郑天挺先生诞辰一百一十周年中国古代社会高层论坛文集》,中华书局,2011年8月;(91)《师从杨志玖先生学元史》,《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2年2期;(92)《唐宋前后南北地域差异的博弈整合论纲》,《光明日报·史学》2012年11月29日;(93)《元后期怯薛内外“爱马”、“各枝儿”考——以<至正条格>为重点》,《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6期;(94)谢咏梅著《蒙元时期札剌亦儿部研究》序,辽宁民族出版社2012年;(95)薛磊著《元代东北统治研究》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96)《元中叶西北“过川”及“过川军”新探》,《历史研究》2013年第2期;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是谁

学报编辑部是校属院(系)一级学术机构,由学校直接领导。编辑部设文科编辑室、理科编辑室和办公室。现有人员 10 名。  学报编辑部负责编辑出版国家教育部主管,南开大学主办的《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和《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两种学术期刊。《南开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为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创刊于 1955 年,是我国创刊较早的文科学报之一。本刊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突出学术理论特色,刊发具有理论深度和学术价值的文学、历史、哲学、经济、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学术文章。注重反映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各领域的新成果、新信息,鼓励创新,支持争鸣。 本刊为双月刊,大开本,每期 140 页,逢单月 20 日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主编:陈洪。《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为综合性科学技术类核心期刊。创刊于 1955 年,是我国创刊较早的理科学报之一。发表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环境科学、医学、计算机科学及各新兴交叉学科在内的科研论文并及时报道我校各自然科学研究与教学机构的学术信息。本刊为双月刊,大开本,每期 112 页,每双月末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主编:程津培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南开大学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综合类学术期刊,创刊于 1955 年,是新中国创刊较早的高校文科学报之一,为教育部名刊工程首批入选学报。

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是谁啊

1 古都与移民 葛剑雄 中国古都研究(第九辑)——中国古都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 1991-09-01 中国会议 96 分享 分享到 2 从非洲看历史文化 葛剑雄 孔目湖讲坛录 2006-06-01 中国会议 3 分享 分享到 3 共同迎接长江文明的第三次崛起 葛剑雄; 杜非 长江流域经济文化初探 1997-12-01 中国会议 22 分享 分享到 4 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葛剑雄; 华林甫 历史研究 2002-06-15 期刊 47 2430 分享 分享到 5 从历史地理看徽商的兴衰 葛剑雄 安徽史学 2004-10-15 期刊 34 1057 分享 分享到 6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基础和前景 葛剑雄 东南学术 2002-08-25 期刊 18 797 分享 分享到 7 遵守学术规范推进学术对话——关于“学术对话与学术规范”的笔谈 杨奎松; 谢维扬; 赵世瑜; 蔡; 葛剑雄; 马戎; 李伯重; 李强; 苏力; 罗志田; 张乐天 中国社会科学 1999-07-10 期刊 13 1641 分享 分享到 8 移民与中国城市发展 葛剑雄 城市规划学刊 2007-11-15 期刊 6 706 分享 分享到 9 学术腐败、学术失范与学风不正:探究与思考 葛剑雄 民主与科学 2010-04-15 期刊 6 488 分享 分享到 10 20世纪中国移民史的阶段性特征 葛剑雄; 安介生 探索与争鸣 2010-02-15 期刊 5 508 分享 分享到 11 论学术研究规范与创新 葛剑雄 中国高等教育 2004-10-03 期刊 12 486 分享 分享到 12 改革开放与中国人观念的现代化 葛剑雄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3-15 期刊 5 273 分享 分享到 13 从历史地理看西北城市化之路 葛剑雄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05-04-30 期刊 8 438 分享 分享到 14 家谱:作为历史文献的价值和局限 葛剑雄 历史教学问题 1997-12-15 期刊 18 530 分享 分享到 15 从历史地理看长时段环境变迁 葛剑雄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9-05 期刊 3 788 分享 分享到 16 全面正确地认识地理环境对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葛剑雄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2-06-29 期刊 14 577 分享 分享到 17 移民与文化传播——以绍兴为例 葛剑雄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2010-07-28 期刊 3 264 分享 分享到 18 是学术创新,还是低水平的资料编纂?——评杨子慧主编《中国历代人口统计资料研究》 葛剑雄; 曹树基 历史研究 1998-02-15 期刊 7 542 分享 分享到 19 十一世纪初的天书封禅运动 葛剑雄 读书 1995-11-10 期刊 13 247 分享 分享到 20 水文化与河流文明 葛剑雄 中国三峡建设 2008-06-15 期刊 3 255 分享 分享到 21 水文化与河流文明 葛剑雄 社会科学战线 2008-01-01 期刊 4 543 分享 分享到 22 我看王莽 葛剑雄 读书 1997-10-10 期刊 6 490 分享 分享到 23 葛剑雄:从环境变迁看人与自然的关系 葛剑雄 中国三峡 2009-08-15 期刊 2 323 分享 分享到 24 近10年来历史地理研究的新进展 陈桥驿; 邹逸麟; 张修桂; 葛剑雄 地理学报 1994-12-30 期刊 6 640 分享 分享到 25 中国历代人口数量的衍变及增减的原因 葛剑雄 党的文献 2008-03-15 期刊 5 518 分享 分享到 26 对中国人口史若干规律的新认识 葛剑雄 学术月刊 2002-04-20 期刊 3 552 分享 分享到 27 中国历史上的移民发源地之一麻城孝感乡 葛剑雄 寻根 1997-02-25 期刊 11 342 分享 分享到 28 移民与中华民族的形成 葛剑雄; 曹树基 历史教学问题 2000-06-15 期刊 5 493 分享 分享到 29 乱世的两难选择 葛剑雄 读书 1995-02-10 期刊 7 329 分享 分享到 30 研究中国移民史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葛剑雄 浙江社会科学 1997-07-15 期刊 5 379 分享 分享到 31 世界走向中国:从汉学到中国学——2004·上海“世界中国学论坛”发言选登 王荣华; 汤一介; 萧兵; 季塔连科; 杜维明; 叶舒宪; 葛剑雄; 石之瑜; 林毅夫; 王赓武; 乐黛云; 俞宣孟; 莫汉蒂; 芮哲非; 李希雅; 韦立德; 黄育馥; 熊月之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1-05 期刊 1 885 分享 分享到 32 对明代人口总数的新估计 葛剑雄; 曹树基 中国史研究 1995-02-20 期刊 26 65 分享 分享到 33 唐代以前我国疆域的演变——中国疆域变迁问题初探(上) 葛剑雄 秘书工作 2008-03-10 期刊 2 548 分享 分享到 34 论中国的大古都的等级及其量化分析──兼答安阳能否列为“七大古都” 葛剑雄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1995-03-30 期刊 7 236 分享 分享到 35 宋代人口新证 葛剑雄 历史研究 1993-12-15 期刊 8 189 分享 分享到 36 海内外著名学者论古诗文素养 叶嘉莹; 金庸; 余秋雨; 陈平原; 赵鑫珊; 葛剑雄; 杨振宁; 蔡志忠 山东教育 2000-01-15 期刊 8 489 分享 分享到 37 黄河:河流伦理与人类文明的延续 葛剑雄 中国三峡 2009-06-15 期刊 1 227 分享 分享到 38 上海世博苏州论坛聚焦 “城市更新与文化传承” 单霁翔; 童明康; 弗朗切斯科·班德林; 穆尼尔·布什纳基; 阮仪三; 保罗·安德勒; 杰弗里·马基瓦; 约翰·霍金斯; 葛剑雄; 布赖恩·史密斯; 汉斯·道维勒; 理查德·汉森博士; 罗伯托·格兰迪; 渡边淳一 中国名城 2010-07-05 期刊 266 分享 分享到 39 创建世界一流应该有明确的目标——为什么要研制“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 葛剑雄; 周筱赟 东南学术 2002-08-25 期刊 5 252 分享 分享到 40 学人评说学界弊病(专家访谈) 章开沅; 冯培恩; 黄天骥; 葛剑雄; 杨东平; 郭芙秀; 陈川 同舟共进 2006-05-01 期刊 3 251 分享 分享到 41 中国家谱的总汇 家谱研究的津梁——《中国家谱总目》评介 葛剑雄 安徽史学 2010-01-15 期刊 2 211 分享 分享到 42 上海石库门建筑群保护与更新的现实和建议 万勇; 葛剑雄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7-25 期刊 158 分享 分享到 43 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以事实为依据 葛剑雄 探索与争鸣 2004-03-20 期刊 5 378 分享 分享到 44 中国的地域文化 葛剑雄 贵州文史丛刊 2012-05-15 期刊 164 分享 分享到 45 中国古代为什么有重视历史的传统 葛剑雄 探索与争鸣 2008-09-15 期刊 3 185 分享 分享到 46 “古为今用”:历史研究还是历史应用 周筱赟; 葛剑雄 学术界 2004-06-28 期刊 2 238 分享 分享到 47 盖世英雄还是千古罪人——元(拓跋)宏及其迁都和汉化 葛剑雄 读书 1996-05-10 期刊 4 281 分享 分享到 48 江西瓦屑坝──中国历史上的移民发源地之二 曹树基; 葛剑雄 寻根 1997-04-25 期刊 8 373 分享 分享到 49 论秦汉统一的地理基础─—兼评魏特夫的《东方专制主义》 葛剑雄 中国史研究 1994-05-20 期刊 14 73 分享 分享到 50 要是世界上只有中文 葛剑雄 读书 1994-07-10 期刊 5 196 51 唐代以后我国疆域的沿革与启示——中国疆域变迁问题初探(下) 葛剑雄 秘书工作 2008-04-10 期刊 549 分享 分享到 52 消除学术腐败和不良学风的外部条件 葛剑雄 社会科学论坛 2002-01-10 期刊 8 138 分享 分享到 53 上海与长三角的历史渊源 葛剑雄 中国改革 2004-05-01 期刊 4 205 分享 分享到 54 我看东西方文化 葛剑雄 天津社会科学 1997-12-10 期刊 4 259 分享 分享到 55 调节人口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改善西部自然环境的关键 葛剑雄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2-06-10 期刊 3 258 分享 分享到 56 宋朝为什么没有内乱 葛剑雄 领导文萃 2009-09-23 期刊 277 分享 分享到 57 从汶川地震看人与自然 葛剑雄 江海纵横 2010-11-20 期刊 268 分享 分享到 58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继承传统面向世界——葛剑雄教授访谈 葛剑雄; 谢宝耿 学术月刊 2002-04-20 期刊 1 323 分享 分享到 59 地图上的中国与历史上的中国疆域——读《中国历史地图集·前言》、《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代疆域》感言 葛剑雄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9-01 期刊 78 分享 分享到 60 大学的行政级别,目前能取消吗? 葛剑雄; 熊丙奇 领导文萃 2010-01-23 期刊 1 145 分享 分享到 61 河流伦理与人类文明的延续 葛剑雄 中国三峡建设 2005-06-25 期刊 1 273 分享 分享到 62 江陵焚书一千四百四十周年祭 葛剑雄 读书 1995-06-10 期刊 4 165 分享 分享到 63 《孔子学堂》第二讲 儒家思想与中国疆域的形成(下) 葛剑雄; 孙永娟 文史知识 2008-12-01 期刊 1 121 分享 分享到 64 人要不要精神生活 葛剑雄 复旦教育论坛 2005-05-20 期刊 2 214 分享 分享到 65 货殖何罪? 葛剑雄 读书 1996-09-10 期刊 3 204 分享 分享到 66 剑气袭人 雄踞舆地——访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教授 葛剑雄 江汉论坛 2012-06-15 期刊 60 分享 分享到 67 洪洞大槐树 中国历史上的移民发源地之六 安介生; 葛剑雄 寻根 1997-12-25 期刊 3 385 分享 分享到 68 世界上不止有中文——《英使马戛尔尼来聘案》与《英使谒见乾隆纪实》之对勘 葛剑雄 读书 1994-11-10 期刊 3 250 分享 分享到 69 福建早期移民史实辨正 葛剑雄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05-25 期刊 3 214 分享 分享到 70 永恒的矛盾:追求和现实之间──读《后汉书·党锢列传》 葛剑雄 探索与争鸣 1995-10-20 期刊 3 235 分享 分享到 71 宋朝为什么没有内乱 葛剑雄 中国企业家 2008-03-20 期刊 1 307 分享 分享到 72 玄武门之变真相推测 领导文萃 2002-10-15 期刊 433 分享 分享到 73 科举考试与人才 葛剑雄 人才管理 1994-06-05 期刊 4 293 分享 分享到 74 上海在近代中国的地位 葛剑雄 图书馆杂志 2011-08-15 期刊 82 分享 分享到 75 尊重历史 立足现实 葛剑雄 江汉论坛 2006-01-15 期刊 1 194 分享 分享到 76 清明节传统的变与不变 葛剑雄 探索与争鸣 2008-04-15 期刊 1 279 分享 分享到 77 《孔子学堂》第二讲 儒家思想与中国疆域的形成(上) 葛剑雄; 孙永娟 文史知识 2008-10-01 期刊 139 分享 分享到 78 从环境变迁看人与自然的关系 葛剑雄 上海教育 2008-02-01 期刊 531 分享 分享到 79 城·市·城市——从中国的城市体制看旧城破坏 葛剑雄 中国图书评论 2011-07-10 期刊 1 59 分享 分享到 80 移民文化促进上海快速发展 葛剑雄 上海采风 2007-08-15 期刊 2 186 分享 分享到 81 中国历史上的移民发源地之三──苏北的苏州移民 葛剑雄 寻根 1997-06-25 期刊 4 306 分享 分享到 82 “长乐老”冯道 葛剑雄 领导文萃 2008-10-15 期刊 174 分享 分享到 83 明初全国户口总数并非“丁”数——与王其榘先生商榷 葛剑雄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1990-12-31 期刊 3 144 分享 分享到 84 城市文脉能延续吗 葛剑雄 同舟共进 2010-02-01 期刊 2 102 分享 分享到 85 时间和空间之间的求索 葛剑雄 开放时代 1999-10-30 期刊 2 166 分享 分享到 86 中国文化史上的浩劫:江陵焚书 葛剑雄 书摘 2008-01-01 期刊 1 149 分享 分享到 87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的新进展 谭其骧; 葛剑雄 地理学报 1990-05-01 期刊 1 511 分享 分享到 88 葛剑雄:城市文脉能延续吗? 葛剑雄 中国三峡 2010-04-15 期刊 83 分享 分享到 89 摆正心态,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 葛剑雄 探索与争鸣 2010-08-15 期刊 126 分享 分享到 90 谭其骧与《中国历史地图集》 葛剑雄 中国测绘 2004-07-30 期刊 280 分享 分享到 91 尊重科学还是迎合需要 葛剑雄 江汉论坛 2005-01-25 期刊 1 204 分享 分享到 92 悠悠长水——谭其骧传(选载之一) 葛剑雄 史学理论研究 1996-03-01 期刊 1 201 分享 分享到 93 历史学是什么? 葛剑雄 科学中国人 2004-05-30 期刊 1 331 分享 分享到 94 人文社科创新必须立足本土面向国际 葛剑雄 中国高等教育 2006-06-03 期刊 164 分享 分享到 95 汉魏故事:禅让的真相 葛剑雄 书屋 1995-04-15 期刊 1 230 分享 分享到 96 姓氏分布与社会动荡 葛剑雄 百科知识 2008-06-15 期刊 177 分享 分享到 97 南唐后主之功 葛剑雄 领导文萃 2008-09-01 期刊 162 分享 分享到 98 历史学家“煮酒论汉武” 黄朴民; 杨生民; 葛剑雄; 王子今; 倪乐雄 学习月刊 2005-04-25 期刊 1 249 分享 分享到 99 三峡移民: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移民? 葛剑雄 科学中国人 2002-09-15 期刊 3 162 分享 分享到 100 消除学术腐败和不良学风的外部条件 葛剑雄 学术界 2002-02-28 期刊 2 120 分享 分享到101 教育问题之我见 葛剑雄 开放时代 2001-01-23 期刊 1 170 分享 分享到 102 中国历史上的移民发源地之五——山东枣林庄 曹树基; 葛剑雄 寻根 1997-10-25 期刊 2 358 分享 分享到 103 千古钓鱼城 葛剑雄 文史知识 2002-01-13 期刊 205 分享 分享到 104 谈常州历史文化 葛剑雄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教通讯) 2009-06-15 期刊 1 116 分享 分享到 105 同是盛世亡国君:李煜与钱俶 葛剑雄 领导文萃 2000-06-15 期刊 1 147 分享 分享到 106 悠悠长水——谭其骧传(选载之五) 葛剑雄 史学理论研究 1997-03-01 期刊 1 154 分享 分享到 107 成吉思汗影响着今天的世界吗?——谈《成吉思汗与今日世界之形成》 葛剑雄 鄂尔多斯文化 2006-06-30 期刊 288 分享 分享到 108 我对学术批评的态度——答《中国历代人口统计资料研究》编委会 葛剑雄 学术界 2000-06-05 期刊 1 129 分享 分享到 109 天涯何处罗马城 葛剑雄 读书 1994-02-10 期刊 2 124 分享 分享到 110 高山反应与汉藏交往 葛剑雄 华夏地理 2007-02-01 期刊 134 分享 分享到 111 乾隆“肃贪” 葛剑雄 领导文萃 2011-07-08 期刊 49 分享 分享到 112 惩处学术腐败 加强学风建设 葛剑雄 教育与职业 2010-05-01 期刊 1 173 分享 分享到 113 中国人的“国民性”及观念的现代化 葛剑雄 乡音 2011-01-10 期刊 80 分享 分享到 114 城市的守旧与更新 葛剑雄 杭州(我们) 2010-10-18 期刊 1 73 分享 分享到 115 人生,因读书而精彩——在上海电机学院博学讲坛上的报告 葛剑雄 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 2008-06-15 期刊 123 分享 分享到 116 上海人与苏浙渊源 葛剑雄 今日浙江 2004-03-25 期刊 2 146 分享 分享到 117 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 葛剑雄 世纪 2012-01-10 期刊 162 分享 分享到 118 到底什么是“中国”? 葛剑雄 全国新书目 2010-05-01 期刊 84 分享 分享到 119 从服装开始的改革 葛剑雄 读书 1999-06-10 期刊 184 分享 分享到 120 天堑何曾限南北 葛剑雄 读书 1995-08-10 期刊 2 131 分享 分享到 121 人口与中国疆域的变迁 葛剑雄 晚霞 2010-11-20 期刊 76 分享 分享到 122 国宝如何回家 葛剑雄 时事报告 2003-10-08 期刊 2 65 分享 分享到 123 记忆中的筱苏(史念海)先生 葛剑雄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12-10-10 期刊 45 分享 分享到 124 “国家级”公祭黄帝质疑 葛剑雄 南风窗 2003-08-08 期刊 3 105 分享 分享到 125 建设先进文化与新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 葛剑雄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02-08-30 期刊 165 分享 分享到 126 悠悠长水——谭其骧传(连载之二) 葛剑雄 史学理论研究 1996-06-01 期刊 174 分享 分享到 127 重读《明史·海端传》 葛剑雄 领导文萃 1997-12-15 期刊 1 157 分享 分享到 128 盘庚为什么迁都于殷? 葛剑雄 中华遗产 2007-07-01 期刊 196 分享 分享到 129 西部的历史与未来 葛剑雄 同舟共进 2011-01-01 期刊 95 分享 分享到 130 南雄珠玑巷──中国历史上的移民发源地之四 葛剑雄 寻根 1997-08-25 期刊 1 363 分享 分享到 131 追寻远去的先人 葛剑雄; 刘炎迅; 杨正莲 中国新闻周刊 2011-01-31 期刊 29 分享 分享到 132 学术规范与历史研究──葛剑雄先生访谈录 葛剑雄; 庄辉明 历史教学问题 1999-02-15 期刊 199 分享 分享到 133 了解是理解的前提 葛剑雄 上海教育科研 2011-01-15 期刊 89 分享 分享到 134 真正的学者 葛剑雄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5-08-30 期刊 234 分享 分享到 135 学风不正的背后 葛剑雄 中国改革 2002-01-13 期刊 5 71 分享 分享到 136 谈常州历史文化 葛剑雄 江苏地方志 2009-06-10 期刊 121 分享 分享到 137 忆旧还是难 葛剑雄 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 2007-04-10 期刊 96 分享 分享到 138 美好的城市公共生活:梦想与现实 葛剑雄 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07-15 期刊 152 分享 分享到 139 谭其骧日记选(之一) 葛剑雄 史学理论研究 1996-03-01 期刊 170 分享 分享到 140 谭其骧日记选之三——(1966年5月6日至1968年6月27日)(续) 葛剑雄 史学理论研究 1996-09-01 期刊 143 分享 分享到 141 悠悠长水——谭其骧传(选载之三) 葛剑雄 史学理论研究 1996-09-01 期刊 166 分享 分享到 142 从《长水集续编》看谭其骧先生晚年的杰出贡献——纪念谭其骧先生85周年诞辰 葛剑雄 学术月刊 1996-03-15 期刊 187 分享 分享到 143 质疑“全球变暖人为说” 葛剑雄 今日国土 2009-04-25 期刊 230 分享 分享到 144 同样的灾难,不同的结果 葛剑雄 中国报道 2008-03-01 期刊 93 分享 分享到 145 谁来设计普通民居 葛剑雄 美术观察 2005-11-10 期刊 1 86 分享 分享到 146 官与吏:谁统,谁治 葛剑雄 领导文萃 2000-02-15 期刊 161 分享 分享到 147 谭其骧日记选之二 葛剑雄 史学理论研究 1996-06-01 期刊 153 分享 分享到 148 悠悠长水——谭其骧传(连载之四) 葛剑雄 史学理论研究 1996-12-01 期刊 154 分享 分享到 149 谭其骧日记选之四——(1969年1月3日至1969年10月9日) 葛剑雄 史学理论研究 1996-12-01 期刊 139 分享 分享到 150 谭其骧日记选之五(1969年10月11日至1970年12月31日) 葛剑雄 史学理论研究 1997-03-01 期刊 142 分享

期刊介绍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创刊于1934年,是全国较早创办的高校学报之一,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盛誉,嵇文甫、高亨、冯友兰、姜亮夫、张邃青、任访秋等著名教授都是该刊的作者。刊物几经沧桑,数易其名,始终以“活跃学术思想、传播科学文化”为宗旨,立足河南、面向全国,报道科研成果,展现学者风范,为科研与教学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更好地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梓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始终把刊物的学术本位摆放核心位置,坚持学术性特色,促进学术交流和文化传播。除保持“历史学研究”、“文学研究”、“经济学研究”、“哲学研究”、“法学研究”、“管理学研究”、“社会学研究”、“编辑学研究”等常规栏目外,先后推出“名家代表作”、“新秀展台”、“宋代研究”等特色专栏,并组织、策划一系列有特色、有价值、有影响的笔谈和专题研究。自1934-2011的78年间,《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延续出版51卷243期,发表文章6434篇6000多万字。在这些论文中,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原创性和较高学术价值的代表性著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刊发的文章具有三个鲜明特点:第一,关注社会生活,理论联系实际,注意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第二,反映各学科学术热点,代表该学科不断发展的学术水平;第三,选题针对性强,社会影响广泛,社会效益良好。根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图书馆信息检索报告》统计数据,2008—2010年所刊登论文被转载、摘登的总篇目,以及在全国综合性大学学报中的排序情况:2008年为64篇,在全国综合性大学学报被转载篇目排序中列第9位;2009年为47篇,在全国综合性大学学报被转载篇目排序中列第15位;2010年为56篇,在全国综合性大学学报被转载篇目排序中列第11位。根据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的期刊排序,2006年度的影响因子数值为0523,在全国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类期刊中排名93位,被引次数数值为114,排名30位;2007年度的影响因子数值为0788,被引次数数值为137;2008年度影响因子数值为2354,被引次数数值为299;2009年度影响因子数值为1683,被引次数数值为191。根据清华大学图书馆、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09-2011版)统计数据,《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影响因子排名在全国人文社科期刊中分列第30、39、43位。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发布的《中国期刊高被引指数》(2009年)统计数据,本刊以近五年被引503次,位居人文社科大学学报类全国第七名,居河南省同类期刊之首;近五年影响因子为389,在河南省社科期刊中名列第二,在全省综合期刊中位居第一。《河南大学学报》拥有良好的学术品牌和学术影响。1999、2002、2006年,被评为 “全国百强社科学报”;连年被评为“河南省社会科学二十佳期刊”、“河南省一级期刊”;2004年,被评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2008年,再度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同年,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2010年,正式成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2010年,被评为“全国高校三十佳社科期刊”;2014年,被评为“全国高校精品社科期刊” 。 编 委 会 顾 问:王全书 孔玉芳 路国贤 刘海程 朱绍侯主 任:关爱和委 员(按姓氏笔画为序)马小泉,吕世荣,孙先科,刘志军,刘增杰,乔家君,关爱和,张云鹏,张举玺,李振宏,陈景良,苗长虹,赵国祥,耿明斋,高继海,徐盛桓,程民生编 辑 部主  编: 乔家君编辑部主任: 程遂营副 主 编: 蔡 军 本着充分尊重学科差异、优先为科研服务、兼顾学术评价的原则,在借鉴其他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注释规定的基础上,本刊将从2011年第1期起实行新的编排规范,敬请作者在来稿时参照执行 。来稿应为作者的原创作品,并且不涉及泄密问题,无法律法规禁止的内容或错误。来稿应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或实用价值。要求观点正确、论题合理、论述严谨、文字精炼,具有创新性。3.凡研究性论文,均应有学术史的回顾。4.来稿应符合《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办公厅2000-01-18),且项目完整,依次为:⑴文章标题 (一般不超过20字);⑵作者姓名(署名作者应为参与创作、对内容负责者);⑶作者所在单位(具体到院或系或所,写明所在省市及邮政编码);⑷文章摘要(直书文章主要内容,突出文章的主要观点,一般不超过200字);⑸关键词(3-8个,关键词应准确反映论文主题);⑹中图分类号;⑺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工作单位、职称、学位;⑻基金项目(项目名称、项目号,非基金项目者略);⑼正文;⑽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必须在正文中一一标出序号和页码,文末参考文献的著录项目应完整,如是连续出版物按“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顺序排列;如是专著按“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顺序排列;如是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按“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顺序排列;如是报纸文章按“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其中,出版日期表示为:年-月-日”顺序排列)。⑾英文标题;⑿汉语拼音姓名及作者所在单位(具体到院或系)的英文书写;⒀英文摘要;⒁英文关键词 (与中文关键词一一对应)。⒂联系方式(电话和电子邮箱)。5.来稿一般应为A4打印稿,并使用较宽行距,以便于编辑加工,并提供相应的电子文本(电子文档限于Word文档和方正书版小样或大样文档,作者可使用软磁盘或网络向本刊传递)。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是谁啊

一 学术专著   1、《东晋文化》(合著者:傅江),南京出版社,2005年9月。2、《中国墓葬史》(编著),广陵书社,2009年7月。  3、《汉唐考古与历史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1月。二 合著、参著  1、《中国历史文献学》(杨燕起、高国抗主编),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2003年北京图书馆出版社修订出版。  2、《中国历史文献学》(张大可主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  3、《中华文物鉴赏》(罗宗真、秦浩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年  4、《隋唐考古》(秦浩编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5、《六朝经济史》(许辉、蒋福亚主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  6、《中国古代典章制度大辞典》(唐嘉弘主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  7、《江南社会经济研究(六朝隋唐卷)》(范金民主编,分卷主编胡阿祥),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  本人执笔:1,《六朝农业经济概说》,第170-227页;2,《再论六朝江南的麦作》,第271-305页;3,《东晋的“度田税米”制与土断的关系》,第306-343页;4,《论江南在唐帝国时期的地位演变》,第344-356页;5,《20世纪日本的魏晋南北朝经济史研究》,第440-497页。  8、《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影响力报告》(苏新宁主编)第6章《考古学》,第222-271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三 译著  1、《近代日本的中国认识》,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  2、《中国文明记》,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年。又收入张明杰主编“近代日本人中国游记”丛书,中华书局,2008年。  3、《日本国立三馆所藏国宝数位处理作品解题》,平凡社(东京),2001年。  4、《中国·南京云锦》(日文版),南京出版社,2003年。  5、《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合译者:伍跃、杨文信),总804页,商务印书馆,2005年。  6、《内藤湖南的世界──亚洲再生的思想》(合译者:马彪、胡宝华、李济沧),总380页,三秦出版社,2005年。  7、《居延汉简研究》,上、下册,总604页,500千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四 学术论文   1、《论唐代江南在唐帝国地位的演变》,载《古代长江下游的经济开发》,三秦出版社,1989年。  2、《唐代江南灾荒研究》,《江苏社会科学》1990年第5期。  3、《试论六朝江南之麦作业》,《中国农史》1990年第3期。  4、《滂民考述》,《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3期。  5、《后赵浮海抄略散论》,《南京史志》1991年第3期。  6、《江苏境内的汉代王陵》,《江苏侨声》1992年第3期。  7、《唐代水旱赈恤、蠲免的实质与实效》,《中国农史》1993年第1期。  8、《菰菜、莼羹、鲈鱼脍与吴人的相思》,载《六朝史论集》,黄山书社,1993年。  9、《曹魏租调制度につての一考察——特にその租额问题を中心として——》,《史林》(日本京都)第81卷第6号,1998年11月。  10、《〈近代日本的中国认识〉跋》,《近代日本的中国认识》附,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  11、《〈观世音应验记〉の六朝隋唐における著录と流布》,《古代文化》(日本京都)第51卷第6号,1999年6月。  12、《幕末明治时期的中国见闻录与宇野哲人的〈中国文明记〉》,《中国文明记》附,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年。  13、《战国秦汉大小亩制新证》,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新第八期,1999年。  14、《〈观世音应验记〉的发现、研究及其在六朝隋唐时期的著录和流布》,《传统文化研究》第7辑,古吴轩出版社,1999年。  15、《论曹魏租调制中的田租问题》,《中国经济史研究》1999年第4期。  16、《论东晋的度田税米制——特别是从其与土断的关系来看》,《中国史研究》(韩国大邱)第8号,2000年。  17、《西晋の占田、课田、租调制の再检讨》,《东洋史研究》(日本京都)第59卷第1号,2000年。  18、《东晋の哀帝——哀帝を通してみた东晋前、中期の政治と社会》,《古代文化》(日本京都)第52卷第8号,2000年。  19、《遣唐使的虚像与实像》,《日本新华侨报》第37-40期连载,2000年7月8日- 8月8日。  20、《西晋诸侯分食制度考实》,《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1期。  21、《评点校本〈观世音应验记〉(三种)》,《文史》2001年第4期。  22、《东晋的哀帝——东晋前中期的政治与社会》,载《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社,2002年。  23、《九品相通:再论魏晋时期的户调》,《江海学刊》2002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中心《魏晋南北朝隋唐史》2003年第1期。  24、《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中亟需认识的两个问题》,《中国文物报》2004年2月6日遗产周刊。  25、《日本对文化遗产的界定》,《中国文物报》2004年2月13日遗产周刊。  26、《日本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中的财政预算与相应政策》,《中国文物报》2004年2月20日遗产周刊。  27、《日本京都、奈良的文化遗产保护法规》,《中国文物报》2004年2月27日遗产周刊。  28、《千年历史、百年大计:日本奈良、京都文化遗产保护四例》,《中国文物报》2004年3月5日遗产周刊。  29、《书评:王永平〈六朝江东世族之家风家学研究〉》,《中国学术》第16期,307-313页,2004年3月。  30、《南京司家山出土谢氏墓志研究》,《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32-40页。  31、《读西安出土姚无陂墓志》,《华夏考古》2005年第2期,第97-102页。  32、《南京象山东晋王氏家族墓志研究》,载牟发松主编《“社会与国家关系视野下的汉唐历史变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319-336页。  33、《六朝建康城的发掘与复原的新思路》,《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第26-38页。  34、《论南京钟山南朝坛类建筑遗存的性质》,《文物》2006年第4期,第58-68页。  35、《四—五世纪における东アジア世界の形成と东晋南朝 ——中国侧の史料を中心として——》,载田中良之、川本芳昭编《东アジア古代国家论》,すいれん舍,2006年4月,第298―323页。  36、《日本入唐求法僧最澄所携唐代官文书三种(上)》,载苏州市传统文化研究会编《传统文化研究》第14辑,群言出版社,2006年,第257―264页。  37、《日本入唐求法僧最澄所携唐代官文书三种(下)》,载苏州市传统文化研究会编《传统文化研究》第15辑,群言出版社,2007年,第319―322页。  38、《山东临沂洗砚池晋墓墓主身份蠡测——以随葬品的考察为中心》,《文史》2008年第1辑,第31―49页。  39、《日本入唐求法僧最澄所携明州、台州官文书三种》,载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宁波市文物保护管理所编著《宁波文物考古研究文集》,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240―248页。  40、《中国考古学研究领域作者、机构和地区的学术影响分析——基于CSSCI的分析》,《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8卷第6期,2008年11月,第32―43页。  41、《论洗砚池晋墓出土漆器的官工产品性质》,《南京博物院集刊》第10集,文物出版社2008年12月,第47―50页。  42、《中国考古学研究概况分析(2005-2006)——基于CSSCI的分析》,《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9卷第1期,2009年1月,第50―55页。  43、《四至五世纪东亚世界的形成与东晋南朝》,载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武汉大学三至九世纪研究所编《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261―275页。  44、《六朝建康城的研究、发掘与复原》,载《蒋赞初先生八秩华诞颂寿纪念论文集》编委会编《蒋赞初先生八秩华诞颂寿纪念论文集》,学苑出版社2009年,第276―292页。五 译文   1、《回教传入中国及其批判——隋开皇年间说》,《中国回族研究》第1辑,1991年。  2、《简牍的古文书学研究》,《简帛研究》第3辑,1998年。又载《安作璋》,泰山出版社  3、《1999年日本史学界关于商周春秋历史的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2001年第5期。  4、《1999年日本史学界关于战国秦汉史的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2001年第6期。  5、《1999年日本史学界关于魏晋南北朝史的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2001年第7期。  6、《1999年日本史学界关于隋唐史的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2001年第9期。  7、《1999年日本史学界关于五代宋元史的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2001年第10期。  8、《1999年日本史学界关于明清史的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2001年第10期。  9、《2000年日本史学界关于战国秦汉史的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2002年第3期。  10、《2000年日本史学界关于五代宋元史的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2002年第9期。  11、《2001年日本史学界关于战国秦汉史的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2003年第5期。  12、《2001年日本史学界关于五代宋元史的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2003年第10期。  13、《2002年日本史学界关于战国秦汉史的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2004年第6期。  14、《2002年日本史学界关于五代宋元史的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2004年第10期。  15、《礼忠简、徐宗简研究的展开——以居延新简的发现为契机》,载本书编委会编《安作璋先生史学研究六十周年纪念文集》第357-372页,齐鲁书社, 2007年。  16、《关于东汉边郡统治的一个考察——以放弃和重建为线索》,载《日本中国史研究年刊》刊行会编《日本中国史研究年刊 2006年度》第109-14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教学情况本科: 隋唐考古、中国历史文选  硕士:汉唐文物资料研究、汉唐史料学、考古学研究理论与方法、中国古代史研究与方法、中国古代史通论   博士: 中国中世文物资料研究、汉唐基础史料研读、中国古代史研究

刘怀玉,男,1965年生于河南省镇平县。先后毕业于郑州大学 (1985)、中国人民大学(1988)、南京大学(2003),分别获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美国伊里诺依大学香槟分校东亚与太平洋研究中心弗雷曼基基金访问学者(2010-2011)。硕士毕业后曾长期在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工作,历任哲学所副所长,河南省优秀专家。2003年调入南京大学哲学系;现任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理论研究所兼职教授等职务。目前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社会理论方向教学研究工作;博士论文《现代日常生活批判道路的开拓与探索—列斐伏尔哲学思想研究》,入选2006年度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2009年评为人事部、教育部“百千万人才支持计划”国家级人选;2012年被评为国务院政府津贴享受者。 《社会科学方法论》(合著),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被肢解的马克思》(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1992年获得“吴玉章学术奖”一等奖  《发展中国的必由之路——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研究》(合著),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  《发展才是硬道理——邓小平经济社会发展观》(合著)西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原理》(合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恩格斯与现时代——兼评“西方马克思主义”与西方“马克思学”》(合著),中国公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本书获得北京市第四届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  《走出历史哲学乌托邦——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当代沉思》,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本书获河南省2001年度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  《现代性的平庸与神奇——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哲学的文本学解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3月版。  马克思哲学的历史原像(合著),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版   苏俄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理解史(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10月版  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历史的解构与空间的想象》(自选集),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人类学马克思主义”述评》,载《大学文科园地》1988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全文转载。  《实践本体的系统发生论》,载《中州学刊》1989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  《“地理环境决定论”批判》,载《学习论坛》1990年第8期。  《科西克的“具体辩证法”述评》,载《社会科学述评》1991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外国哲学史》全文转载。  《简评科西克“具体辩证法”中的人本主义倾向》,载《中州学刊》1991年第6期。  《邓小平社会稳定思想之哲学分析》,载《中州学刊》1991年增刊。  《从理性的背叛者到理性的捍卫者——论卢卡奇哲学思想的一次重要的转折》,载《中州学刊》1992年第6期。  《论正确认识与利用资本主义》,载《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1992年增刊,。  《实在论、自然主义与社会行为》,载《国外社会科学》1992年第1期,大复印资料《外国哲学史》全文转载。  《马克思的“历史进步代价”理论与发展问题》,载《哲学研究》1993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全文转载。  《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理论的历史性突破》,载《河南日报》1993年9月3日。  《发展与稳定问题刍议》,载《天津社会科学》1993年第6期。  《从毛泽东的“矛盾动力论”到邓小平的“改革动力论”》,载《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6期。该文收入《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论文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新华文摘》与《哲学动态》转摘。  《历史的突破与历史的循环——论毛泽东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载《河南社会科学》1993年第5期。  《“一致论”、“矛盾论”、“改革论”》(两人合著),载《河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3年增刊。  《当前我国哲学的困境与出路》,载《现代哲学》1994年第1期,共5千字。有转载。  《经济市场化,哲学如何实践化?》,载《信阳论坛》1994年第1期。  《从对马克思哲学文本的“解喻化”阅读看实践唯物主义的全新特质》,载《南京社会科学》1994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全文转载。  《马克思的交往实践观与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观》,载《中州学刊》1994年第4期。  《当代中国社会稳定问题之结构分析》,载《江汉论坛》1994年第12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全文转载。  《当前我国哲学面临挑战的成因》,载《中州学刊》1994年第6期,本人承担2千字,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  《从哲学社会学和理性社会学的观点看哲学的终结》,载《国外社会科学》1994年第12期。  《世纪之交中国哲学面临的挑战与出路》,载《求是学刊》1995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哲学动态》转摘。  《误读、重读与重建——新时期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两次重要转折》,载《南京社会科学》1995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  《邓小平改革思想中的辩证法理论及其时代意义》,载《中州学刊》1995年第4期。获得河南省1995年度五个一工程奖。  《制度结构制衡论:伦理制度建设的新思路》,载《天津社会科学》1995年第4期。《哲学动态》转摘,人大复印资料《伦理学》全文转载。  《历史进步代价问题的科学历史观分析》,载《哲学研究》1995年第7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  《从隐喻的“物的世界”的元科学到解喻的“人的世界”的实践哲学》,载《求是学刊》1995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收入李小娟主编《文化的反思与重建——跨世纪的文化哲学思考》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关于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新论的几点看法》,载《河南社会科学》1995年第6期,本人承担3千字。  《人类思想的永恒悖论——哲学基本问题之随想录》,载《黄淮学刊》1996年第1期。  《从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到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实践本质论》,载胡福明主编《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论文集),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论21世纪中国哲学的历史使命》,载《天津社会科学》1996年第2期,《新华文摘》全文转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全文转载。  《21世纪中国哲学展望》,载《开放时代》1996年第3期,   《划界论、层次论、公正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制度伦理建设问题若干分析》载《中州学刊》1996年第3期。  《论马克思历史观的人道主义哲学精神实质及其科学理论形态》,载《理论探讨》1996年第5期,共10千字。  《论马克思对人道主义哲学问题的三种科学解决的理论途径》,载《南京社会科学》1996年第10期,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全文转载。  《马克思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与中国文化现代化建设的三大主题》,载《求是学刊》1996年第6期。  《返(反)本开新,建(见)卓于微——读张一兵〈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载《南京社会科学》1997年第8期。  《马克思经济社会伦理观三题》,载《中州学刊》1997年第5期。  《“抓机遇论”发展哲学观念的历史追踪——从马克思到邓小平》,载《理论探讨》1997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哲学动态》转摘。  《论21世纪中国哲学的历史定位》,载《天津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全文转载,收入高秀昌主编《冯友兰研究》第2辑,大象出版社1999年版。  《“制度伦理学”研究近况》,载《哲学动态》1998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伦理学》全文转载。  《在当代的历史深处揭露人类最神圣的情感》,载《东方艺术》1998年第2期。  《“抓机遇论”发展哲学观念的多维理论透视》,载《南京社会科学》1998年第10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  《21世纪中国前景展望》,载《跨世纪》1999年第10期。  《走出历史哲学的乌托邦》,载《中州学刊》1998年第6期字。  《20年的三大观念突破》,载《河南日报》1998年12月。  《笔谈后现代主义文化》,载《大河报》1999年1月20日。  《改革开放20年的三大观念突破及其理论意义》,载《黄河科技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走向一种淑世主义的历史进步观》,载《江海学刊》1999年第1期,《新华文摘》全文转载,《中国哲学1999年报告》(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作为本年度“历史哲学研究”栏目头条观点重点摘要介绍。  《美德、公正与自由——马克思关于市场经济道德秩序建设的三种思路》,载《郑州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五四运动与中国知识分子的现代角色意识转换》,载《市场经济导报》1999年第5期。  《从五四运动到改革开放》,载《学习论坛》1999年第5期。  《乌托邦、末世论与西方历史进步观念哲学批判》,载《史学月刊》1999年第5期。  《新的解释范式,新的伦理肖像》,载《青年思想家》1999年第6期,。  《呼唤自由的哲学》,载《学海》1999年第6期。  《马克思全球化观念的历史追踪与多维透视》,载《南京社会科学》1999年第12期,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全文转载。  《从民族之镜到现代之境——20世纪中国哲学观念的逻辑转变》,载《求是学刊》2000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全文转载。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不断迎接时代挑战的发展过程》,本人承担4千字,载《中州学刊》2000年第2期。  《从马克思的物象化理论到后现代主义的拟象化理论》,载《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全文转载。  《马克思哲学多重话语结构的历史解读》,载《理论探讨》2000年第4期,《光明日报》2000年8月21日转摘。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世纪性思想背景之多维透视》,载《邓小平理论研究》2000年第4期。  《民族灵魂与现代形式的艰难交融》,载《河南日报》2000年9月7日第7版。  《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发展综述》,载《河南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  《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谱系”》,载《江苏省行政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创刊号)。  《到记忆的远方追寻》,载《东方艺术》2001年第1期。  《中国现代化观念世纪之争的当代历史唯物主义批判》,载《南京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邓小平理论》要点摘录。   《建构现代生活界“具体乌托邦”图景的新人本主义历史观》,载《学术研究》2001年第4期。  《是比较对话,还是语境回归?——对马克思哲学当代性问题的一种反思与回答》,载《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2002年第4期全文转载,《新华文摘》转摘。  《是经济决定论,还是经济支配论——马克思“经济必然王国支配性发展”理论的当代诠释》,载《理论探讨》2002年第1期。  《只有真问题真知识,才有真思想真信仰》,载《博览群书》2001年第9期,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2001年第11期全文转载。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全新解读模式》,载《中国图书评论》2001年第4期。  《从哲学角度看冷漠问题》,载《文明与宣传》2001年第10期。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解释若干途径的批评与反思——“移心式”重建,还是“溯源式”的开新》,载《江海学刊》2002年第1期。  《破除阅读的宗教神话,回归文本的真实语境》,载《南京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大人复印资料《外国哲学》2002年第6期全文转载。  《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意义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载《学术月刊》2002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2002年第10期全文转载。  《从多个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意义问题》,载中山大学主编《哲学与现代化》第2辑,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存在论转向与方法论革命——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载《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三个代表与唯物史观的当代新视野》,载《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深入经典的历史逻辑,塑造当代的理论形态——〈走进马克思〉一书述评》,载《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西方学界关于列斐伏尔思想研究现状综述》,载《哲学动态》2003年第5期。  《论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概念的前后转变》,载《现代哲学》2003年第1期。  《论马克思的现代哲学范式革命》,载《哲学动态》2003年第9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  《列斐伏尔与20世纪西方的几种日常生活批判倾向》,载《求是学刊》2003年第5期。  《去遥远的“地方”体验“最近处”的人文》,载《南方文坛》,2003年第6期。  《不合时宜的深度现代透视——〈无调式的辩证想象〉一书读后感》,载《学术研究》2003年第12期。  《论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后马克思哲学”转向》,《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让日常生活成为艺术”》, 《求是学刊》2004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  《祛除历史能指的幽灵,解开历史代表问题之谜》,《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全文转载  《无地自由,或另一种“第三世界”》,《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实体主义、人本主义与马克思的现代哲学范式革命》,《学术研究》2004年第8期,《光明日报》要点摘录  《“总体人”的辩证法》,《南京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索亚:后现代地理景观的空间本体论批判》,《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五期  《人学:从可持续发展到永恒的生存的辩证想象》,《探索》2004年第3期。  《哲学的实现只在可能的瞬间》,《河南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总体的历史科学视野——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方法论贡献》,《南京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转载。  《科学发展观:解决中国现代性问题的新视野新思路》,《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马克思新哲学革命的初始理论形态及其经济学局限》,《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恩格斯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创新问题》,《探索》2005年第3期  《消费社会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次重要转向——以列斐伏尔为主线的研究》,《理论探讨》2005年第2期。  《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化解释:以列斐伏尔为个案》,《河北学刊》2005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转载。  《为日常生活再辩护——论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第二卷的基本意义》,《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面向生活的现代性哲学问题构成与反思——对马克思哲学当代意义的一种理解》,《哲学动态》2005年第10期  《深入探讨马克思哲学思想原创的差异化踪迹》,《学术月刊》2005年第10期。  《列斐伏尔:日常生活的现代性本质批判》,《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106、“论毛泽东现代化问题观的原创意义”,《郑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面向生活’的现代性政治哲学难题及超越”,《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12期。  “马克思哲学革命关键历史环节的历史原象-从《未来哲学原理》到《费尔巴哈提纲》”,《河北学刊》2006年第6期。  “论马克思哲学的再生产实践概念”,载《天津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论马克思哲学的人文意蕴”,载《学习论坛》2007年第2期; (两人合作)  “神秘化:关于日常生活批判的笔记”(译文),载《社会批判理论纪事》第1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12月;   “《空间的生产》新版序言(1986)”(译文),载《社会批判理论纪事》第1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12月;  “从诗学革命到女性政治——西方学界关于克里斯蒂娃思想研究现状述评”,《哲学动态》2007年第6期(两人合作);  “西方学界关于列斐伏尔思想研究现状综述”,《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报告,2007》,人民出版社2007年  “日常生活批判:走向微观具体存在论的哲学”,《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5期;  “自在自然、人化自然与历史自然”,《河北学刊》2007年第5期  “马克思哲学中的社会有机体概念”,《学术研究》2007年第10期  “列宁的两种资本主义观的历史意义及其当代价值”,《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6期(二人合作)  “问题史的考古与激活:哲学研究范式创新之源”,载《江海学刊》2008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理论基础反思”,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年第2期,  “以彻底的实践精神推进理论创新”(二人合作),载《中国教育报》2008年5月6日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再中国化’问题及其前提”,载《理论视野》2008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要点摘编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视野下的以人为本”(二人合作),载《学习论坛》2008年03期。  “为日常生活批判辩护——《日常生活批判》第一卷的历史意义”,载《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马克思‘从抽象到具体’的科学方法论的历史原像与当代解读”(二人合作),载《学海》2008年第5期  ”苏俄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理解的历史逻辑及当代反思”,载《河北学刊》2008年第6期  “能指拜物教批判的出场逻辑及其理论困境”,(二人合作),载《求索》2008年第9期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再中国化’问题”,载《学习与探索》 2009年第1期    价值重估之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再中国化思考,载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 第23卷 第01期   “论马克思对哲学唯物主义传统的超越及其新唯物主义的革命意义——兼论施米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一书”(二人合作),载《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3期   “从非物质劳动到生命政治——自治主义马克思主义大众政治主体的建构”, 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9年第2期   《基于政治经济批判的两种现代社会理论》, 载《天津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   《从大众神话到景观社会:消费主义批判》,载《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7期   《 空间:控制工具抑或希望之乡?——评勒菲弗《空间与政治》(二人合著),载《社会学家茶座》第32辑,山东人民出版社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政治哲学构架》,载《南京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当代意义》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4月20日  《苏联化、西马化与中国化——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三十年历史的回顾与反思》,载《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11期  《空间的建筑学》译文,载《文化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10辑“历史唯物主义为何与如何面对空间化问题“,载《天津社会科学》2011年1期”透视资本主义的当代形态:历史唯物主义的新课题“,载《河北学刊》2011年第3期”不平衡发展的“现在”历史空间辩证法“,载《学习探索》2011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列斐伏尔:从日常生活批判到空间的生产“(著作),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潮》上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论列斐伏尔对现代日常生活的瞬间想象与节奏分析“(论文),载《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论吉登斯、哈维、卡斯特对现代社会的时空诊断“(二人合著),载《山东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146”传统文化的断裂与继承——以新中国成立前新儒家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者为视角“(二人合著),载《学习论坛》2012年第6期147”从“异化劳动”到“社会交往”——试析望月清司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解读“(论文)(二人合著),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第3期”俄国民粹主义的资本主义观:一个历史的述评“(论文),载《河北学刊》 2013年第2期)(CSSCI)”论布哈林在帝国主义理论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论文),载《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第2期;”历史唯物主义空间化解释的实践哲学路向“(论文)载《学习与探索》第6期(CSSCI)(二人合著)”历史唯物主义空间化问题研究前沿报告“,载《中国哲学年鉴》2013,哲学研究杂志社CSSCI;”空间化视野中的全球化、城市化与国家再区域化发展“,载《江海学刊》2013年第5期(CSSCI),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历史唯物主义的两种历史概念及其意蕴“,载《南京社会科学》2013年11期(CSSCI)新华文摘转载”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一元性本质与多元化探索“,载《南京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与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沟通中西、关心实践的语言哲学“(书评),载《学海》2014年第2期”三思毛泽东——革命传统、革命后民族国家创制与后传统理想主义遗产“,载《现代哲学》2014 年第3期”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历史回顾与当代追问“,载《学习与探索》2014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转载。”20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观念旅程:从传统的革命到现代化的改革“,载《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法论中的中国经验问题“,载《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4年第4期2014年7月”论阿尔都塞的政治哲学及其幽灵“,载《世界哲学》2014年第5期2014年9月”《空间的生产》一书若干问题研究综述“载《哲学动态》2014年第10期”突破教条、回到根本、畅所欲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载《吉林大学社会会科学学报》2014年第6期”启蒙的进化与重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与逻辑“(二人合著),载《社会科学》(上海)2014年第8期”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载《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4年第6期 高等学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2006年专项资金资助项目  西方马克思主义日常生活批判哲学研究——以列斐伏尔为个案(主持)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的人本主义观念、方法与实践(主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空间化理论与当代资本主义发展问题(13JJD710002)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  意识形态领域新变化对策研究(承担者)历史唯物主义空间化问题研究(11BZX005)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当代资本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承担者)   本科生: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必修)、西方大众文化理论研究(选修)  硕士生: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博士生:20世纪法国马克思主义研究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

《西欧中世纪哲学概论》,车铭洲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4月版,9 万字,326 页。 《现代西方五大哲学思潮》,车铭洲著,工人出版社1985年11月版,2 万字, 228 页。 《现代西方哲学源流》,车铭洲编著,天津教育出版社1988年8月版,7 万字, 476 页,1989 年 7 月第 2 版(精装)。 《现代西方的时代精神》,车铭洲,王元明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88年11月版,6万字, 623 页。 《现代西方语言哲学》(高等院校教材),车铭洲主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2月版,6 万字,557 页。 《现代西方语言哲学》(语言哲学原著选),车铭洲编,李连江译,南开大学出版社, 1989年2月版,6万字,43 页。 《现代西方哲学概论》,王守昌,车铭洲著,商务印书馆,1983年5月第1版,1985年 5月第2版,7万字,296页。 《现代哲学思潮与青年思想教育》,车铭洲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 年 10 月版, 32 万字, 386 页。 《现代西方思潮概论》,车铭洲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年 11 月版, 51 万字, 426 页。 《批判存在主义对辩证法的理解》,车铭洲译,王太庆校,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年第 1 版, 1982 年 10 月第 2 版, 11 万字, 163 页。 《卢梭的社会政治哲学》,焦树安、车铭洲译,王太庆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1 年 3 月版, 13 万字, 185 页。 《古代辩证法史》,齐云山、车铭洲、雷永生、冒从虎译,人民出版社 1986 年 9 月版, 8 万字, 337 页。《黑格尔的世界精神和无限性》,载《论康德黑格尔哲学》(纪念文集),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编,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 年 8 月版;《罗素的熟知理论》,载《现代外国哲学》杂志,人民出版社, 1984 年第 5 期;《约翰 · 司各脱 ·伊里吉纳》,《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第二卷,山东人民出版社 1984 年 4 月版;《波依提乌斯的哲学》,载《外国哲学杂志》第 1 期,商务印书馆 1981 年 7 月版;《伊里吉纳的哲学思想》,载《外国哲学研究集刊(7)》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5 年 9 月月版;《十七世纪英国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的理论——加尔文的哲学和社会政治观点》,载《西方哲学史讨论集》,北京三联书店 1979 年 12 月版;《西欧中世纪唯名论反对唯实论的斗争》,载《南开大学学报》 1979 年第 4 期;《原始基督教——奴隶主基督教——封建主基督教》,载《南开大学学报》 1978 年(4 — 5 月合刊);《存在主义简评》,载《教学与研究》,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1 年第 5 期;《二十世纪西方哲学观点的变化》,载《国外社会文化思想与我国当代青年学生》一书,大地出版社 1988 年 9 月版;《谈谈对青年的政治教育问题》,载北京《求是》, 1989 年第 15 期;《文化是公民社会行为的制度体系》,载《辽宁大学学报》 1989 年第 5 期;《要科学地对待科学社会主义》,载《人民日报》 1991 年 1 月 21 日;载《只有社会 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笔谈》第 2 集,人民日报出版社 1991 年 11 月版《价值意义论纲》,载《英美语言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 年 4 月第 1 版;《作为生活方式的政治文化》,载《天津社会科学》, 1991年第 3 期;《西方政治思潮与中国当代青年学生课题研究报告》,载《西方思潮与大学生思想教育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年 1 月版;《新观念:地区主义还是全球主义?》,载北京《世界经济与政治》杂志,1996 年第 10 期;《打破西方控制亚洲的格局发展 21 世纪的中日关系》,载北京大学校庆 100 周年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高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面向 21 世纪的中国国际战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年版;《后现代精神的演化》,载南开大学《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南开大学八十周年校庆专刊, 1999 年第 5 期。被转载于《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2 年第 2 期,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出版;《全球化的精神路向》,载《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的解决》,星野昭吉刘小林编著,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4 年 1 月版。

学报编辑部是校属院(系)一级学术机构,由学校直接领导。编辑部设文科编辑室、理科编辑室和办公室。现有人员 10 名。  学报编辑部负责编辑出版国家教育部主管,南开大学主办的《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和《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两种学术期刊。《南开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为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创刊于 1955 年,是我国创刊较早的文科学报之一。本刊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突出学术理论特色,刊发具有理论深度和学术价值的文学、历史、哲学、经济、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学术文章。注重反映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各领域的新成果、新信息,鼓励创新,支持争鸣。 本刊为双月刊,大开本,每期 140 页,逢单月 20 日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主编:陈洪。《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为综合性科学技术类核心期刊。创刊于 1955 年,是我国创刊较早的理科学报之一。发表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环境科学、医学、计算机科学及各新兴交叉学科在内的科研论文并及时报道我校各自然科学研究与教学机构的学术信息。本刊为双月刊,大开本,每期 112 页,每双月末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主编:程津培

  • 索引序列
  •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是谁啊
  •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是谁
  • 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是谁啊
  •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是谁啊
  •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