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史学论文索引

中国史学论文索引

发布时间:

中国史学论文索引

《史记》简介 《史记》为西汉司马迁所著。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 通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种形式。传记的一种,主要记诸侯之事。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史记》约成书于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本来是没有书名的,司马迁完成这部巨著后曾给当时的大学者东方朔看过,东方朔非常钦佩,就在书上加了“太史公”三字。“太史”是司马迁的官职,“公”是美称,“太史公”也只是表明谁的著作而已。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在著录这部书时,改成《太史公百三十篇》,后人则又简化成“太史公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一般称为“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 “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近人梁启超称赞这部巨著是“千古之绝作”(《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写古今通史的愿望没有实现,临终要司马迁完成其夙愿。后来,司马迁继任父亲太史令之职,开始写《史记》,十多年后,终于完成。 司马迁著《史记》,其史学观念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探求的天人之际,并非承认天的神秘力量反而重视天人之间关系的演变,从而了解 “古今之变” 的关键,探求出历史动态发展变化的层面,最终完成“一家之言”。而他的撰述动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司马迁为了继承其父司马谈编订史书的遗志,完成撰述《史记》的宏愿。司马氏世代为史官,司马谈一心继承先人久绝的世业—太史令,重现孔子撰述《春秋》的精神,整理和论述上代历史。《隋书‧经籍志》说:“谈乃据《左氏春秋》、《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接其后事,成一家之言。”可见司马谈有意继续编订《春秋》以后的史事。汉武帝元封元年,武帝进行封禅大典,司马谈身为太史令,却无缘参与当世盛事,引为终生之憾,忧愤而死。他死前将遗志嘱咐儿子司马迁说:“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司马迁则回答道:“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可知司马迁乃秉承父亲的遗志完成史著。而《史记》以《封禅书》为其八书之一,即见其秉先父之意。 二、司马迁想继承《春秋》精神。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说::“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此正暗示其有明道义,显扬志业人物的使命。《春秋》的下限,到鲁哀公获麟之年,此后的史事就没有完整的史籍记载。司马迁是绍继《春秋》,并以汉武帝元狩元年“获麟”及太初元年改历下限,撰写史记。然而,司马迁继承《春秋》,不仅是要形式上承继周公以来的道统,而且是重视《春秋》的性质,他在《太史公自序》说:“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春秋》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可见司马迁对“春秋之义”和“春秋笔法”心仪已久,这是他要承孔子的真意、秉承《春秋》褒贬精神,撰述《史记》。 三、司马迁要肩负史家职责。据《后汉书百官志》载,“太史令”只是俸禄六百石的小官,职责仅在于管理图籍,掌管星象天文,最多也只是记录上代及当代事情,并无著述的责任。然而,司马谈和司马迁明显不满足于“拾遗补蓺”。司马谈早有整理上代历史的计划,可惜却“发愤而卒”,临终前叮嘱司马迁,认为“自获麟以来,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甚多,身为太史令,有完成论载上代历史的任务。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也指出身为太史的职责说:“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不述,隳先人之言,罪莫大焉。”因此,司马迁一心秉承先人世传及“述往事以思来者”的责任感,决意撰述《史记》。在《报任安书》中亦透露著述《史记》的目的,他说“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可见他不但要完成太史令的责任,更要尽史学家的职责。 《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此书记事始于传说中的黄帝时期,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中国古代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一十五字。“本纪”是全书提纲,按年月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书”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诸方面内容。“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列传”是重要人物传记。其中的本纪和列传是主体。 按司马迁所说,编写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究天人之际”是探秋天道和人事的关系,作者批判了原来的“神意天命论”,提出了“帝王中心论”。“通古今之变”,即探究历史的发展实况及其规律。 《史记》参考了众多典籍,如《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和诸子百家等,同时参考档案、民间古文书籍。他还亲自采访,进行实地调查,然后对材料精心选择使用,治学态度异常严谨。 汉代之前的历史著作在内容、史事、材料、作者编撰水平上都无法和《史记》相比。可以说,《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通史,不但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基本都用这种体裁撰写。同时,书中的文字生动性,叙事的形象性也是成就最高的,鲁迅先生对史记的评价也很高。 司马迁去世之后,《史记》并没有立刻流行,被人重视。到汉宣帝时,司马迁的外孙经过努力,才开始流传,但到东汉时已经有了残缺。 注释方面,南朝宋的裴著有《史记集解》,是现存最早的旧注本,唐朝司马贞撰写《史记索隐》,有很多新见地,唐朝的张守节用毕生精力写成《史记正义》,成就较高。 该书现存早期的版本之一南宋黄善夫家塾刻本,被公认为善本,经商务印书馆影印收入百衲本《二十四史》明朝的《二十一史》本、清朝武英殿刻《二十四史》本参考价值都很高。清朝同治年间有金陵书局的刻本。1959年中华书局所出标点校勘本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史记》重新作了校点。 全书略于先秦,详于秦汉,所述秦商鞅变法至汉武帝晚年的历史,约占全书篇幅的五分之三左右。据司马迁说,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本纪”实际上就是帝王的传记,因为帝王是统理国家大事的最高的首脑,为他们作纪传而名之曰“本纪“,正所以显示天下本统之所在,使官民行事都有一定的纲纪的缘故。同时,也是全书的总纲,是用编年体的方法记事的。在“本纪”的写作中,司马迁采取了详今略远的办法,时代愈远愈略,愈近愈详。“本纪”托始黄帝,是因为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又是“正名百物”的祖师。将项羽列入“本纪”,一是秦汉间几年“政由羽出”,一是推崇其人格。� “书”,是记载历代朝章国典,以明古今制度沿革的专章,非是熟悉掌故的史家,是无法撰写成书的。班固《汉书》改称“志”,成为通例。“书”的修撰,为研究各种专门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世家”是记载诸侯王国之事的。这因诸侯开国承家,子孙世袭,也就给了他们的传记叫做世家。从西周的大封建开始,发展到春秋、战国,各诸侯国先后称霸称雄,盛极一时,用“世家”体裁记述这一情况,是非常妥当的。司马迁把孔子和陈涉也列入“世家”,是一种例外。孔子虽非王侯,但却是传承三代文化的宗主,更何况汉武帝时儒学独尊,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将之列入“世家”也反映了思想领域的现实情况。至于陈涉,不但是首先起义亡秦的领导者,且是三代以来以平民起兵而反残暴统治的第一人,而亡秦的侯王又多是他建置的。司马迁将之列入“世家”,把他的功业和汤放桀,武王伐纣,孔子作《春秋》相比,将他写成为震撼暴秦帝国统治、叱咤风云的伟大历史英雄,反映了作者进步的历史观。 “列传”是记载帝王、诸侯以外的各种历史人物的。有单传,有合传,有类传。单传是一人一传,如《商君列传》、《李斯列传》等。合传是记二人以上的,如《管晏列传》、《老庄申韩列传》等。类传是以类相从,把同一类人物的活动,归到一个传内,如《儒林列传》、《循吏列传》、《刺客列传》等。司马迁把当时我国四周少数民族的历史情况,也用类传的形式记载下来,如《匈奴列传》、《朝鲜列传》、《大宛列传》等,这就为研究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来源。 据司马迁说,《史记》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 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提到《史记》缺少十篇。三国魏张晏指出这十篇是《景帝本纪》、《武帝本纪》、《礼书》、《乐书》、《律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蒯列传》。今本《史记》也是一百三十篇,有少数篇章显然不是司马迁的手笔,汉元帝、成帝时的博士褚少孙补写过《史记》,今本《史记》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补作。其中《武帝纪》、《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和《日者列传》四篇由汉博士褚少孙补缺。《汉书·艺文志》载冯商续补《太史公》七篇,韦昭注云冯商“受诏续《太史公书》十余篇”,刘知几认为续补《史记》的不只是褚,冯两家,而有十五家之多。“《史记》所出,年止太初,其后刘向,向子欲,及诸好事者,若冯商,卫衡,扬雄,史岑,梁审,肆仁,晋冯,段肃,金丹,冯衍,韦融,萧奋,刘恂等相继撰续,迄于哀平间,尤名《史记》”。后人大多数不同意张晏的说法,但《史记》残缺是确凿无疑的。《史记》以后的历代正史,除极个别例外,都是由朝廷主持、按照君主的意志修撰的,是名副其实的官史。而司马迁虽然是朝廷的史官,《史记》却并不体现最高统治者汉武帝的意志。据说武帝读《史记》后,对其中几篇感到愤怒,下令加以删削,这也是有可能的。 司马迁写《史记》秉笔直书,在某些方面,敢于批评朝廷,这是封建统治者所不能允许的。朝廷对《史记》既憎之,又重之,秘不示人,阅读范围限制于朝廷上层的极少一部分人中。朝廷曾下诏删节和续补《史记》。《后汉书·杨终传》云,杨终“受诏删《太史公书》为十余万言”。被删后仅十余万言的《史记》,在汉以后即失传,以后一直流传的是经续补的《史记》。(补注:许多人认为褚少孙是《史记》的主要续补者,但是他到底补缺多少,各人说法不一。张晏认为褚少孙续补四篇。但姚振宁在《隋书·经籍志考证》中说《史记》缺少十五篇,全由褚少孙续补。有的人认为《傅勒列传》文章,格调酷似司马迁,褚少孙未必能写出如此文章。)作者生平 《史记》作者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大约卒于汉武帝征和三年。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汉中央政府做太史令,负责管理皇家图书和收集史料, 研究天文历法。司马谈打算编写一部通史,愿望没有实现就死去了。临死的时候, 嘱咐司马迁完成他未竟的事业。 司马迁幼年时就很刻苦,十岁开始学习当时的古文,后来跟着董仲舒、孔安国 学过《公羊春秋》、《古文尚书》。汉武帝元朔三年,司马迁二十岁,满怀求知的欲望,走访神州大地,游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到处考察古迹,听取民间故事,采集传说。通过对历史遗迹和西汉 建国前后的史实的实地调查,司马迁开阔了胸襟,增长了知识,为后来编写《史记》作了很好的准备。司马谈死后,司马迁承袭父职,做了太史令,有条件看到大量的图书文献和国家档案,这对司马迁编写《史记》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 汉武帝太初元年,司马迁开始编写《史记》。天汉二年,李陵率兵随李广利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向司马迁询问对李陵的看法,于是,司马迁认为,李陵投降,是因为众寡不敌,又没有救兵,责任不全在李陵身上。汉武帝贬责司马迁有意替李陵回护开脱,且李广利又是汉武帝爱姬李夫人的哥哥。于是,汉武帝把司马迁投进监狱,处以腐刑(宫刑)。三年后他被赦出狱,更加发奋写作《史记》。大约在征和二年,基本上完成了编撰工作。司马迁死后许多年,他的外孙杨恽才把这部五十二万多字的不朽名著公诸于世。 《史记》取材相当广泛。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国策》、《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特别可贵的是,司马迁对搜集的材料做了认真地分析和选择,淘汰了一些无稽之谈。对一些不能弄清楚的问题, 或者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者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由于取材广泛,修史态度严肃认真,所以《史记》记事翔实,内容丰富。对《史记》的研究与考证 《史记》在比较广泛地传播流行,大约是在东汉中期以后成为司马迁著作的专称,也开始于这个时候。在这以前,《史记》都称为《太史公书》、《太史公记》和简称“太史公”。据现知材料考证,最早称司马迁这部史著为《史记》的,是东汉桓帝时写的《东海庙碑》。到唐朝时候,由于古文运动的兴起,文人们对《史记》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当时著名散文家韩愈、柳宗元等都对《史记》特别推崇。宋元之后,欧阳修、郑樵、洪迈、王应麟各家,以及明朝的公安派、清朝的桐城派,都十分赞赏《史记》的文笔。于是《史记》的声望与日俱增,各家各派注释和评价《史记》的书也源源不断出现。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俗称“三家注”的《史记集解》(刘宋时裴骃(裴松之子)注)、《史记索隐》(唐 司马贞,注补:司马贞,字子正,唐河内(今沁阳)人。开元中官至朝散大夫,宏文馆学士,主管编纂、撰述和起草诏令等。唐代著名的史学家,著《史记索隐》三十卷,世号“小司马”。司马贞以《史记》旧注音义年远散失,乃采摭南朝宋徐广《史记音义》、裴骃《史记集解》、齐邹诞生《史记集注》、唐刘伯庄《史记音义》、《史记地名》等诸家的注文,参阅韦昭、贾逵、杜预、谯周等人的论著、间己见,撰成对后世很有影响的史学名著《史记索隐》,该书音义并重,注文翔实,对疏误缺略补正颇多,具有极高的史学研究价值,与南朝时期的宋国裴骃的《史记集解》、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合称“史记三家注”。后世史学家誉称该书“价值在裴、张两家之上。” )和《史记正义》(唐 张守节注)。《集解》兼采当时裴骃所能见到的前人有关《史记》诸书的研究成果,并一一注明作者名字。一丝不苟。《索隐》进一步指出了《集解》中考证不当的错处。并对《史记》原文提出辨正,发语警辟。《正义》的作者长于舆地之学,对《史记》中地名的考证尤为精辟。读《史记》原文,同时注意看一看这三家注,对原书会有更进一步的理解。1959年中华书局重新标点排印的《史记》,就是与这三家注合刻的本子。 裴骃,裴松之的儿子,字龙驹。继承家学,博览宏识,亦以注史著称于世。司马迁的《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裴骃为《史记》作注而垂名于中国史坛。他反复研究《史记》,“服其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秋,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他博采经传百家及先儒学说,凡对作注有所裨益,便广而录之;凡所注引,务必去其浮言游辞,取其精旨要义;如各家说注不同,则兼收并蓄,不肯偏弃;如有未详之处,宁缺不议,不凭臆想,妄加解说。终于写成《史记集解》八十卷不朽之作,成为现存最早的《史记》注本。与唐司马贞《史记索引》、张守节《史记正义》合称“史记三家注”。 《史记》成书后,由于它“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蔽也。”(《汉书·司马迁传》),被指责为对抗汉代正宗思想的异端代表。因此,在两汉时,《史记》一直被视为离经叛道的“谤书”,不但得不到应有的公正评价,而且当时学者也不敢为之作注释。唐初,《隋书·经籍志》在介绍《史记》、《汉书》的流传时说:“《史记》传者甚微”,司马贞说“汉晋名贤未知见重。”(《史记索隐》序) 我们注意到汉晋时期对《史记》也有一些积极的评价,如西汉刘向、扬雄“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汉书·司马迁传》)西晋华峤也说:“迁文直而事核。”(《后汉书·班彪传论》。据李贤注,此句为“华峤之辞”。)在晋代,也有人从简约的角度夸奖《史记》。张辅说:“迁之著述,辞约而事举,叙三千年事唯五十万言。”(《晋书·张辅传》)这些评价虽然不错,但在今天看来,却还远不足以反映出《史记》的特殊地位,因为得到类似评价的史书并不止《史记》一家。如《三国志》作者陈寿,“时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晋书·陈寿传》)南朝刘勰说“陈寿三志,文质辨恰。”(《文心雕龙?史传》)华峤所撰《后汉书》在西晋也颇受好评,时人以为“峤文质事核,有迁固之规,实录之风”。(《晋书?华峤传》)至于说到简约,那也不是《史记》独有的,如“孙盛《阳秋》,以约举为能”,(《文心雕龙·史传》)干宝《晋纪》,“其书简略,直而能婉,咸称良史”。(《晋书·干宝传》)总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并没有把《史记》看得很特殊。这与我们对待《史记》的态度大不相同。 自宋以后,研究《史记》的著述增多了,较有代表性的如清梁玉绳的《史记志疑》、崔适的《史记探源》、张森楷的《史记新校注》、日本学者泷川资言的《史记会注考证》,以及清赵翼的《廿二史札记》和王鸣盛《十七史商榷》的有关部分,都是重要的参考书籍。张文虎著《校刊史记集解索隐正义札记》一书对《史记》的史文及注文进行了精审的校订。他根据钱泰吉的校本和他自己所见到的各种旧刻古本和时本,择善而从,兼采诸家,金陵局本就是经过他的校考之后刊行的。 日本学者泷川资言撰《史记会注考证》,《考证》资料比较详实。各种版本《史记》包括标点本多只附录三家注,《考证》则以金陵书局本为底本,引录三家注以来有关中日典籍约一百二十多种,其中国人著作一百零几种,日人著作二十几种,上起盛唐,下迄近代,别择缀辑于注文中,时加审辨说明,将一千二百年来诸家众说,以事串联,较为系统地介绍出来,大大节省搜检群书之劳,为研究者提供极大方便,显然比三家注优越。 《考证》资料丰富还表现在《正义》佚文整理上。三家注原各自单独成书,自宋代合刻于《史记》正文下,妄加删削,大失原貌,尤以张守节《正义》最为严重,后世通行本《史记》三家注皆袭此。可是张书既不像《索隐》有单刻本流传,也不像《集解》有宋版《史记》集解本存世,以致佚文极难搜集。泷川从日本所藏几种古本《史记》校记中,辑得《正义》佚文一千二三百条,补入书内。这些资料有人认为并非全部是张书原文,但它们对探求《正义》原貌或理解《史记》,俱有裨益。 《考证》内容繁富。裴骃等三家注解一般局限于就事论事,泷川却综合历代研究成果,联比考索,对史实、文字、词语进行考辨、校订、解释,从而揭示出某些史事演变窜易、文字歧异正误、疑难文句意义,以及记载矛盾、失误,等等。对前人未加解说或解之未详的亦往往加以考说。再《史记》一书,多采旧典。泷川常于正文之下,指出此事见于某书;与他书文字有异,也予注明。由于《左传》、《国语》、先秦诸子具在,因而春秋史事出处,几乎逐节逐事交待明白,便于溯本求源,比勘研究。《考证》特别注重地理,每一地名,必注今地名,有助于了解事件的演变和人物的活动。此外,正文、注文全部断句,这在标点本未问世之前,不能不说是一项成果。 全书末附有泷川所撰《史记总论》,论述了司马迁事历和《史记》作书资料、体例、流传、演变、版本等事,不失为研究司马迁其人其书的有用材料。 应当指出,《考证》一书是有缺点的,有的还是比较突出的。首先在资料方面仍有遗漏,黄震、鲍彪、吴师道、张鹏一、雷学淇等人说法就未罗致。尤其令人遗憾的是,金石文字和近人论著汲取不多,甚至连王国维的《殷卜辞中所见先王先公考》也只字未载。其次在材料抉择去取之间,也有偏守一说、疏漏失当之处;从而摘引某些评论,既违背考证体例,见解又颇为迂腐。在某些问题上,则徘徊两可,甚少发明。再次,泷川资言在训诂方面,有时失于强自为解,断句亦有失误。但从总体讲,张森楷《史记新校注稿》虽于六十年代影印问世,却已部分残缺,其他《史记》校证,固不乏精审之作,然未成书,因此《考证》纵然有不少缺点,仍瑕不掩瑜。在当前《史记》新集释性注本未出现之前,《考证》堪称是资料最丰富的《史记》注本,是研治《太史公书》和中国古代史的重要参考书。 《考证》虽参校了一些本子,可是不作校记而径改径补。后来水泽利忠在五十年代撰《史记会注考证校补》,以补其阙。它以《考证》本为底本,广校众本达三十多种,参考中日校记资料近四十种。其中宋本八种、元本二种、日本古本四种、炖煌写本残卷三种、日本古抄本残卷十几种,现存版本网罗殆尽。 《考证》辑录《正义》佚文,省略出处,《校补》为之一一注明。又据二十多种日本古抄本校记等资料增辑《正义》佚文二百余条,其中保存了少数失传的古书文字。同时对《考证》迻录三家注张冠李戴错误,也加以订正。 汇集历代学者的注释,加上他自己的考证,内容相当丰富,造诣非浅。 自汉代至清代,《史记》的研究专著达101部,单篇论文1435篇,囊括了名物典章、地理沿革、文字校勘、音韵训诂、版本源流以及疏解、读法、评注等领域,方法是抄摄材料,排比引证,基本是微观的甲说乙说的"文献"研究。详见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一、二所合编的《史记研究的资料和论文索引》,也可参阅载于《中国历史文献研究集刊》第四集的陈乃乾《二十四史注补表谱考证书籍简目》。他们所举较为重要的有:清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和《考史拾遗》。 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和清赵翼《廿二史札记》中有关前四史部分,清梁玉绳《史记志疑》,清郭嵩焘《史记札记》,清沈家本《史记琐言》,近人陈直《史记新证》。上述诸书中,清人之作以钱大昕、梁玉绳、郭嵩焘之作最为特出。近人陈直之作,则多取甲骨文、金文及秦汉权量、石刻、竹简、铜器、陶器之铭文印证《史记》,独辟蹊径,创获尤多。因所著《汉书新证》成书在前,《史记新证》稿中关于汉武帝以前西汉史之考证与之重复者,均已删去。 汇集《史记》各家注释考订之作,有近人张森楷《史记新校注稿》,成书于二十年代,惜未定稿。1967 年由杨家骆编纂整理,交由台湾中国学典馆筹备处印行,但文有残缺。南京图书馆收藏有张森楷《史记新斠注》稿本。从文学研究来看,因时代文化环境与研究者知识场域的局限,近代以前的学者多侧重于感性的直观式评点的单篇读感,缺少具有综合性、逻辑性的宏观义理阐释和文、史兼顾的文学本体论分析。20世纪以来,司马迁与《史记》的学术研究队伍日益壮大,学者除了对司马迁生年、生平、家世和《史记》的名称、断限、体制、取材、篇章残缺与补窜、义例等具体问题的考证之外,更加扩展了《史记》的综合集成研究。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进化论影响了一个世纪的学者,他们以文献为本,汲取本土考古学成果,结合西方史学学理与方法,考证精严,论断谨慎,逻辑分析严密,极大地推动了大陆《史记》从"史料学"到"《史记》学"的进展,突破性成果较多。例如王国维首用甲骨文、金文证明《史记》记载的三代历史为可信,从王国维与郭沫若同用汉简考证司马迁的生年到陈直的《史记新证》,都可看出考古文献得到了极大利用。而这一百年的考据研究主要集中于司马迁的行年、《史记》疑案、马班异同考论、《史记》与公羊学、《史记》三家注等领域。学者借鉴西方心理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的学理,又带动了司马迁人格与社会、民族、民俗思想的更进一层研究,而《史记》的文学研究仍是百年来的重头戏。 有关《史记》的工具书,以前述《史记研究的资料和论文索引》最为有用。索引内容,包括版本、目录、题解、关于《史记》全书及各个部分的研究、司马迁生平事迹及其学

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最繁荣,最发达,最开放的时代之一。李渊于618年建立了唐朝,以长安(今陕西西安)为都,后来又设洛阳为东都。其鼎盛时期的疆域西至中亚的里海与咸海;北越外兴安岭,贝加尔湖;东起库页岛,朝鲜半岛;南到越南。690年,武则天改国号为周,史称武周,直到705年唐中宗恢复大唐国号。唐朝在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后日渐衰落,至907年梁王朱全忠篡位灭亡,共延续了289年,传了20位皇帝。唐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有辉煌的成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当时的东亚邻国包括新罗、渤海国和日本的政治体制、文化等方面亦受其很大影响。 “唐”这国号是晋的古名,泛指今山西省的中心地域。传说君主尧号称“陶唐”氏。周朝时在现今湖北省有一小国唐国。李渊在隋朝时继承唐国公;在隋恭帝禅让后便以唐为国号。唐朝灭亡后,五代的李存勖所建的后唐和十国的南唐都自称是唐朝的承继者而用“唐”作为国号。事实上他们的皇帝与唐王朝并无血缘关系。 唐朝皇族李氏自称出自汉族的陇西李氏。陇西李氏从秦代开始就是中国著名的武将军人世家。这个家族涌现过汉朝飞将军李广等著名将军。不过也有人对此说法表示怀疑,认为唐朝皇族李氏带有鲜卑血统。而《旧唐书》和《新唐书》中则称唐朝皇族李氏是老子李耳的子孙,十六国的西凉开国君主李皓亦是其远祖。北周时推行鲜卑化政策,李氏被迫改成“大野氏”,这是一个新创立的姓氏。北周灭亡后,又恢复为李氏。 唐朝连同宋朝被历史学者黄仁宇认为是相继于秦汉之后的中国第二帝国时期,日本历史学者则普遍认为唐朝是中国“中世”时期的结束。唐朝国力在中国历史上数一数二,因此华人也被称为“唐人”,现今西方华人聚居处也被称为“唐人街”。 ▲历史: 李渊开国 隋朝末年,由于隋炀帝的失道离德和出征高句丽失败,农民起义在各地兴起(参看隋末农民战争)。617年五月,太原留守、唐国公李渊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起兵,十一月占领长安,拥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是为隋恭帝。李渊任大丞相,进封唐王。大业十四年(618年)三月隋炀帝在江都被杀。同年五月,李渊逼恭帝禅让,自己称帝,国号唐,是为唐高祖。改元武德,都城仍定在长安。由于第三子李玄霸早死,长子李建成被封为太子,次子李世民为秦王,四子李元吉为齐王。唐朝建立后,李渊派李世民征讨四方,剿灭各方群雄。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初四,四方征战有功的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兄长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李渊自动退位,让李世民即位为唐太宗。 贞观开元 太宗时期将为突厥所支配的蒙古高原纳为势力范围,唐朝北方的诸民族专称李世民为天可汗。内政方面承继了宰相制,发展完善和确立了后世运用的三省六部和科举选士制,又推行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网罗了一大批精明强干的大臣。这时期社会秩序安定,经济繁荣,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其政绩的总结《贞观政要》成为日本和朝鲜的帝王教科书。 唐太宗死后,第九子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高宗时期对外接受了新罗之请,终于灭了高句丽和百济并于白江口大败日本水师援军。高宗健康状况不好,许多政事都交给皇后武氏来处理。高宗死后不久,武皇后立太子李显为帝,是为唐中宗。不久又废中宗为庐陵王,改立另一个儿子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平定了徐敬业领导的反叛后,在天授元年(690年),皇后武氏废睿宗秸号称帝,改国号为周,武后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自称皇帝的女人,前后掌权50余年。由于武后死后的谥号中“则天”二字,所以近代以来一些学者称其为“武则天”,但这是一个不严谨的称号。 在武周十五年统治时期,武后为了制衡甚至打击高宗以来的世家大族的权力,所以对以科举进身仕途的官员大力提拔。狄仁杰是其中的代表。她又安排她的侄儿党羽武三思和武承嗣等人担任重要机务。传统史学家对武后批评,如索元礼、来俊臣和周兴等官员在她的鼓励下替她以告密、酷刑等监视群臣。武后又常绕过门下省,中书省直接对官员发号施令,开了破坏官吏制度的先例。男性内侍张昌宗弟兄和薛怀义等。不过传统男性皇帝的后宫亦很多。武后对佛教亦大力推崇,例如武周时期的佛寺兴建频繁,使用年号证圣、大足等;这与李氏皇族推崇道教和如贞观、永徽、景云、开元等年号相对。另外武后成了后来唐朝后宫女性争权的效法者。 神龙元年(705年),敬珲和宰相张柬之等人发动政变,拥立中宗李显复位,恢复了唐朝的政权。李旦被立为相王。中宗却一直受到韦皇后、女儿安乐公主和武后的旧有党羽武三思等人的影响,张柬之和敬珲等人全部被流放或诛杀。韦皇后有意成为第二个武后,安乐公主则曾要求被立为皇太女。在景龙四年(710年)韦皇后和安乐公主合谋毒杀中宗,韦后立温王李重茂为帝,是为少帝,并欲加害相王李旦。李旦的儿子,当时是临淄王的李隆基在姑母太平公主的协助下发动政变,诛杀韦后、安乐公主及武氏残余势力,拥立李旦复位。后睿宗妹太平公主与李隆基发生权力之争。延和元年(712年),睿宗让位于太子李隆基,是为唐玄宗,又称唐明皇。713年,唐玄宗将太平公主赐死,党羽或杀或逐,结束了这段史称“韦后之乱”的混乱政局。同年改元开元。唐玄宗在位44年,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迅速发展,农业上发明了曲辕犁和筒车,使得农业生产力大幅提高,国力迅速上升,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这一时期被认为是继汉武帝时期之后,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二次鼎盛局面。首都长安城人口达一百余万,面积84平方公里,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唐 首都 长安为首都,洛阳为东都 君主 -开国君主 -灭亡君主 共20位 李渊 李祝 成立 (隋末农民战争) (618年) 灭亡 (白马驿之祸) (907年) 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朝代之一,也是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李渊于618年建立了唐朝,以长安(今陕西西安)为都,后来又设洛阳为东都。其鼎盛时期的公元7世纪时,中亚的沙漠地带也受其支配。690年,武则天改国号为周,史称武周,直到705年唐中宗恢复大唐国号。唐朝在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后日渐衰落,至907年梁王朱全忠篡位灭亡,共延续了289年,传了20位皇帝。唐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有辉煌的成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当时的东亚邻国包括新罗、渤海国和日本的政治体制、文化等方面亦受其很大影响。 “唐”这国号是晋的古名,泛指今山西省的中心地域。传说君主尧号称“陶唐”氏。周朝时在现今湖北省有一小国唐国。李渊在隋朝时继承唐国公;在隋恭帝禅让后便以唐为国号。唐朝灭亡后,五代的李存勖所建的后唐和十国的南唐都自称是唐朝的承继者而用“唐”作为国号。事实上他们的皇帝与唐王朝并无血缘关系。 唐朝皇族李氏自称出自汉族的赵郡名望,同时李氏家族也是陇西军事贵族。陇西李氏从秦代开始就是中国著名的武将军人世家。这个家族涌现过汉朝飞将军李广等著名将军。不过也有人对此说法表示怀疑,认为唐朝皇族李氏带有鲜卑血统。而《旧唐书》和《新唐书》中则称唐朝皇族李氏是老子李耳的子孙,十六国的西凉开国君主李皓亦是其远祖。北周时推行鲜卑化政策,李氏被迫改成“大野氏”,这是一个新创立的姓氏。北周灭亡后,又恢复为李氏。 唐朝连同宋朝被历史学者黄仁宇认为是相继于秦汉之后的中国第二帝国时期,日本历史学者则普遍认为唐朝是中国“中世”时期的结束。唐朝国力在中国历史上数一数二,因此华人也被称为“唐人”,现今西方华人聚居处也被称为“唐人街”。

最大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有唐至明十七种类书之大成的〈渊鉴类函〉最浩博的〈佩文韵府〉填空:1世界上最早的书目要推古希腊目录学家、诗人卡里马科斯编的《各科著名学者及其著作一览表》。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书目的国家之一。班固编的《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有文献中记载最早的群书目录。官修书目中最出色的代表要推清代的《四库全书总目》。宋代产生的三部重要私家书目是晁公武的《群斋读书志》、尤袤的《遂初堂书目》和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我国第一部类书《皇览》。它开创了我国类书的编撰体例,被誉为“千古类书的权舆”。宋初四大类书——《太平御览》《册府元龟》〈平广记〉〈文苑英华〉。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类书——〈永乐大典〉。我国现存最大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概念:工具书:是根据一定的查阅需要,系统汇集有关知识材料,并按易于检索的方法排检,以便迅速提供知识信息的图书。文摘:则是摘录有关的报刊论文或图书的主要内容。字典:主要是解释字的形、音、义及其用法。词典:主要说明词语的概念、意义和用法。类书:是辑录史实典故、名物制度、诗赋文章、丽词骈语等资料。功能:1)查找词藻典故和诗词文句出处。2)查考史实和事物掌故。3)辑佚和校勘古籍。政书:是专门记载历代或某一朝代的典章制度资料。百科全书:百科全书总汇各个学科或某一学科的知识,提供人类有关知识领域的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年鉴:是系统汇集一年内有关事物或学科的进展情况、重要文献及统计资料的连续性出版物。手册:是汇集某方面经常需要查考的基本知识和资料。名录:是汇集机构名、人名、地名等专名的基本情况和资料。统计资料:是系统汇集有关身会经济和社会生活方面的统计数字和资料。数据集和数学用表;则是系统汇集有关科学和生产方面的数据、公式等资料。年表:是汇集历史年代和历史大事资料。历表:是汇集不同历法的年月日资料。书目:也称目录,是著录一批相关文献并按照一定的次序编排而成的揭示与报道文献信息的工具。索引:是著录书刊中的题名、语词、主题、人名、地名、事件及其它事物名称,按照一定的方式编排,并指明出处的一种检索工具。丛书:又称丛刻、丛刊、丛编、汇刻、合刻,是辑汇有关著作,并冠以总名的一种著作集。重要的丛书有〈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四部备要〉〈丛书集成〉〈十三经注疏〉〈二十四史〉〈诸子集成〉。总集:汇集多人作品为一书,称为总集。重要的总集有<诗经>《楚辞》《先秦魏晋南北朝诗》《全唐诗》《全宋词》《全上古三代秦汉三过六朝文》《昭明文选》《文苑英华》《全唐文》《全宋文》〈全明文〉〈清文汇〉等。18汇编:通常称作资料汇编,是一种围绕某一学科、专题汇辑各种文献资料的著作。重要的汇编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汇编〉〈古典文学资料汇编〉〈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汇编〉〈中国技术成果大全〉〈实用科技信息汇编〉等。简答;工具书的功能用途:指示读书门径、解释疑难问题、指引资料线索、提供参考资料、辅助辑佚校勘、传播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功能用途。工具书的排检方法:一字顺排检法(部首法、笔画,笔顺法、四角号码法、汉语拼音字母排列法)。二分类排检法。(学科体系排列法、事物性质排列法)三时、地排检法(时序法、地序法)部首法的优缺点:优点:它把结构形态复杂而又极不规则的庞大数量的汉字分别归纳在一、二百个部首里,基本上符合汉字的结构特点和人们查字的习惯。不认识的字,不能用音序检字时,可以用部首法查出来。缺点:主要是部首位置不固定,或在做或在右,或在上或在下,有的还在中间,难以判定。以“年”字为例,有的字词典将其放在“/”部,有的放入“厂”部,有的放在“干”部。西汉刘歆编撰的《七略》将图书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个类目。书目的功能:检索功能、报道功能、导读功能。古今重要的书目有哪些?《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目录》《书目答问》《贩书偶记》《群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中国善本书提要》《中国丛书总录》《中国近现代丛书目录》《全国总书目》《中国国家书目》等。索引可分为哪几类?按照索引标引对象可分为篇目索引,内容索引又可分为语词索引、主题索引、关键词索引、人名索引、地名索引、分子式索引、引文索引等。索引的作用:是揭示和检索文献的工具,它是以文献中的某一具体事项和内容作为和检索单元,主要为读者指引其所在位置,起指南、指向、示址的作用,能够提高文献检索的深度和检索效率,因而,为人们所重视。重要的索引有哪些?《十三经索引》《二十四史纪传人名索引》《二十五史索引》《唐五代人物传记资料综合索引》《艺文志二十种综合引得》、《全国报刊索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主题索引》《中国史学论文索引》《中国古代史论文索引》《中国近代史论文资料索引》《中国现代史论文著作目录索引》《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论文索引》《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论文索引》《古今人物别名索引》《室名别号索引》《中国现代作家笔名索引》我国古代的字典词典大体上可分为哪几类?专就词典而言,又可分为哪几类?我国古代的字典词典大体上可分为三类。一是以义为系的字、词典。二是以形体结构为系的字书。三是以韵为系的韵书。词典又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语文性词典(词表)。第二类是百科性词典。第三类是专科性或专门性词典、词表。重要的语文性字、词典有哪些?以收录古代汉语词(字)为主的古汉语字书、词典。如《经籍篆诘》《辞源》(修订本)等;以收录现代汉语词(字)为主的现代汉语词典、词表等,如《现代汉语词典》《方言调查词汇》等,以及兼收古今词(字)的混合型词典,如《汉语大词典》等。查人名、地名重要的词典有哪些?《中国近现代人名大词典》《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等。年鉴的分类,各类中重要的年鉴有哪些?:按收录的知识范围分,有综合性年鉴(如〈中国百科年鉴〉〈中国年鉴〉〈世界知识年鉴〉及〈申报年鉴〉)和专门性年鉴(如〈中国哲学年鉴〉〈中国历史学年鉴〉〈中国经济年鉴〉〈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中国教育年鉴〉〈唐代文学研究年鉴〉〈自然科学年鉴〉〈中国农业年鉴〉等);按收录的地区范围分,有国际性年鉴(〈世界哲学年鉴〉)、国家性年鉴和地方性年鉴(如〈广东年鉴〉〈上海文化年鉴〉〈北京文艺年鉴〉〈广州经济年鉴〉等);按编撰特点分,有百科全书性年鉴和统计性年鉴等(如〈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上海统计年鉴〉等)。重要的年表、历表有哪些?年表部分,万过鼎〈中国历史纪年表〉,荣孟源〈中国历史纪年〉、方诗铭〈中国历史纪念表〉、汤有恩的〈公元干支推算表〉、剪伯赞〈中外历史年表〉、沈起炜〈中国历史大事年表〉、中央宣传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等。历表部分,陈垣〈中西回史日历〉、薛仲三〈两千年中西历对照表〉、方诗铭〈中国史历日和中西历日对照表〉等。查古书要利用哪些目录?查索古书,可利用史志目录,如〈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明史艺文志〉〈清史稿艺文志〉等;也可利用官、私目录,如〈崇文总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群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等;还可以利用丛书目录,如〈中国丛书总录〉〈中国丛书广录〉等。查现代图书要利用哪些目录?查索现代书,可利用〈民国时期总目录〉〈中国近现代丛书目录〉〈全国总书目〉〈中国国家书目〉等。查语言文学方面的论文资料,需要利用哪些索引?查语言学论文资料,利用〈中国语言学论文索引〉〈语文教学篇目索引〉等。查文学论文资料,利用在〈全国报刊文学论文索引〉〈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论文索引〉〈中国现代当代文学论文索引〉〈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资料索引〉等。查冷僻字要利用哪些字典?利用收字较多的字典,如〈康熙字典〉(收字47035个)〈中华大字典〉(收字48000个)〈汉语大字典〉(收字54678个)〈中华字海〉(收字85568个)等。查语文性词汇的词典有哪些?利用〈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辞源〉〈词诠〉〈古书虚字集释〉〈汉语成语大词典〉等。查诗文句出处要利用那些词典和索引?利用〈诗词名句辞典〉〈历代诗词名句辞典〉〈历代名句赏析辞典〉〈十三经索引〉〈全唐诗索引〉〈万首唐人绝句索引〉〈唐宋明诗索引〉〈唐宋明诗索引〉〈佩文韵府〉〈骈字类编〉等。查古典要利用哪些辞典和类书?利用〈古书典故辞典〉〈中国历史典故辞典〉〈中外典故辞典〉〈全唐诗典故辞典〉〈全宋词典故辞典〉等;也可利用类书,如〈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古书图书集成〉〈佩文韵府〉等;一般词典、成语词典也可以查典故。查古人名号利用哪些工具书?利用在,<中国人名大辞典><室名别号索引><古今人物别名索引><历代人物谥号封爵索引><古代名人字号辞典><历代名人室名别号辞典><中国现代作家笔名录>等查古人传记资料应利用哪些工具书?可利用人名辞典,如<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中国文学家大辞典><中国画家人名大辞典><中国音乐舞蹈戏曲人名辞典>等;可利用传记索引,如<二十四史记传人名索引><二十五史人名索引><唐五代人物传记资料索引><宋代传记资料索引><元人传记资料索引><明人传记资料索引><四十七种宋代传记综合引得><辽金元传记三十种综合引得><八十九种明代传记综合引得><三十三种清代传记引得>等;可利用年谱,如<中国历代人物年谱集目><中国历代名人年谱综录><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等查近现代人物资料应利用哪些工具书?可利用人物传,如<民国人物传><中共党史人物传><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家传略><中国近代著名哲学家评传><中国现代哲学人物评传><中国现代作家评传><中国现代戏剧电影艺术家传>等;可利用人名辞典,如<当代国际人物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家辞典><中国近现代人名大辞典><二十世纪中国名人辞典><中国共产党人名大辞典><中国革命史人物辞典><中国当代文化名人大辞典><中国现代作家大辞典><中国当代画家辞典><中国当代书法家辞典>中国电影演员辞典>等;可利用人名索引和传记资料索引,如<民国以来人名别号索引><中国现代作家笔名索引><中近现代人物传记资料索引><辛亥以来人物传记资料索引>等查古代法规制度应利用哪些类型的工具书?利用辞典,如<中国古代法学辞典><中国政治制度辞典><中国历代官制辞典><二十六史大辞典>(典章制度卷)等;利用职官表,如<历代职官表><清代职官表><历代管制\兵制\科学制度表释>等;利用法律汇编,如<九朝律考><历代刑法考><唐明律合编><大清律辑注>等;利用政书,如<艺文类聚><初学记><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玉海><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等查现代法规条约利用哪些工具书?利用<中华人民政府法令汇编><中华民国法规汇编><中华民国法规辑要><外交法规汇编><教育法令汇编><财政法规汇编><国际条约集><中外旧约章汇编>等新中国法规条约的查找利用哪些工具书?;利用<中央人民政府法令汇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法规汇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全书><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法规汇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条约集><中华人民共和国友好条约汇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多边条约集>等地名辞典的查找:利用地名辞典,如<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中国历史地名辞典><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中国市县大辞典><中国名山大川辞典><世界地名辞典><世界历史地名辞典>等;利用<中国历史地图集><历代地理沿革表>以及各种地方志等论述:以《古今图书集成》为例,谈谈类书是按什么分类的?清代编的《古今图书集成》按分类排检法中的事物性质排列法分类的。它分为6汇编(即历象汇编、方舆汇编、明伦汇编、博物汇编、理学汇编、经济汇编),下分32典(如经济汇编中分选举典、诠衡典、食货典、礼仪典、乐律典、戎政典、祥刑典、考工典),再下分为6109部。同一部中,大体上就是同一性质的资料。修订本《词源》与《词海》比较,二者在收词范围和用途上有何不同?主要收录古汉语词汇和有关古代文物、典章制度等知识性条目,,收词一般止于鸦片战争。收单字12890个。所收字按214部首排列。每字下首先用汉语拼音、注音字母注音,并加注《广韵》的反切、声调、韵部、声纽,《广韵》不收的字,采用《集韵》或其他的韵书、字书的反切。字下按笔画多少依次排列复词,共收词84134条。字、词的解释,用浅近的文言,并尽可能地征引最早的书证。引例注明书名、篇目或卷次,便于读者复案。书前有《部首目录》、《难检字表》,书末有四角号码《索引》。《辞海》收词有十万多条,包括单音词和复音词。全书按部首排列,略同《词源》。首字下注音反切、直音及韵部,复词不注音。释文先解意义,再引古书例句,都较《词源》有所改进。如《词源》引书不注篇名,常为论者所病,此书即加注篇名。另如增加新式标点,增收不少新词,这些都有益于读者。唐宋明清四代各产生了那些重要类书?唐代以〈艺文类聚〉(欧阳询等奉编)〈文思博要〉(高士廉奉明编)〈三教珠英〉(张宗昌等编)〈初学记〉(徐坚等编)等较著名宋代类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不但出现了宋初的四大书-《太平御览》《册府元龟》《太平广记》《文苑英华》而且出现了各种仿唐、续唐的类书,如祝穆的《事文类聚》、潘自牧的〈〈记纂渊海〉〉、刘应李的〈翰墨大全〉孙传的〈后六贴〉等各种具有专门用途的类书,如有为科举应试而编的〈玉海〉、(王应麟)〈文选双字类要〉(苏易简)、也有供乡塾诵习之用的〈两汉蒙求〉(刘班)和供民间充当顾问的〈事林广记〉(陈元倩)记载古农艺资料的〈全芳备祖〉(陈景沂),专门收录史令史实典故的〈岁时广记〉,专门供查考事物起源的〈事物纪原〉(高承),又有用书目分隶故实的〈小学绀珠〉(王应麟)。明代类书又有性的发展。出现了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类书〈永乐大典〉,仿唐宋的〈类隽〉(郑若庸)、〈经济类编〉(冯琦、冯理)、〈群书备数〉(张九韶)集唐宋的〈唐类函〉(俞安期),〈文选锦字〉,专门纪录图谱资料的〈三才图会〉〈图书编〉,专门辑考事物称谓的〈艺林汇考〉和〈事物异名录〉。清代有我国现存及姐妹篇〈骈字类编〉等。〈中国大百科全书〉收词多少条?按学科分了哪些卷?本书是我国第一部大型百科全书。全书约7万多条目,2亿字共74卷,1993年出齐。该书包括66个学科,分卷有:《天文学》《外国文学Ⅰ、Ⅱ》《体育》《戏曲艺术》《纺织》《环境文学》《法学》《教育》《矿治》《力学》《交通》《考古》《大气科学 海洋科学 水文科学》《民族》《电子与计算机Ⅰ、Ⅱ》《哲学》《航空 航天》《土木工程》《数学》《宗教》《中国文学Ⅰ、Ⅱ》《固体地球物理 测绘学 空间科学》《语言文学》《机械工程Ⅰ、Ⅱ》《化工》《音乐 舞蹈》《军事》《戏剧》《中国历史Ⅰ、Ⅱ、Ⅲ》《外国历史》《农业》《地理学》《新闻 出版》《自动控制与系统工程》《电影》《美术》《心理学》《生物学》《轻工》等和总索引。四角号码查字方法:取角法。例 以

战国秦汉史论文索引

《中国史纲要》,翦伯赞主编,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中国古代简史》,张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历史学》(大学文科指导书目),李玉、吴宗国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中国历史文选》(修订本)张衍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通史参考书】 《国史大纲》,钱穆,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中国文化史导论》,钱穆,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吕著中国通史》,吕思勉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中国通史》,白寿彝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中华二千年史》,邓之诚,中华书局1983年版 《简明中国古代史》,张传玺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版 《中国古代史研究概述》,《中国史研究》编辑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中国历史研究专题述评》,胡凡等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讨论集》,《历史研究》编辑部,三联书店1957年版 《中国古代史分期讨论五十年》,林甘泉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中国大历史》,黄仁宇著,三联书店1997年 【阅读杂志】 《历史研究》 《中国史研究》 《中国史研究动态》 【文献索引】 《中国古代史论文资料索引》,复旦大学历史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中国史研究入门》(上、下),山根幸夫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 《先秦史研究概要》,朱凤瀚、徐勇编,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战国秦汉史论文索引》,张传玺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书目论文索引》,武汉大学图书馆1982年版。 《魏晋南北朝研究论文书目引得》(1912-1969),邝利安编,台湾中华书局。 《东洋学文献类目》,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先秦篇参考书】 《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苏秉琦,三联书店1999年版 《中国早期国家》,谢维扬,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李学勤主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郭沫若,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夏商史稿》,孙淼,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 《西周史》,杨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西周史》,许倬云,三联书店1994年版 《先秦史论稿》,徐中舒,巴蜀书社1992年版 《中国奴隶社会史》,金景芳,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春秋史》,童书业,山东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战国史》,杨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古史新探》,杨宽,中华书局1965年版 《先秦两汉史研究》,吴荣曾,中华书局1995年版 《十批判书》,郭沫若,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 《中国古代思想史》第1卷,侯外庐主编,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士与中国社会》,余英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中国青铜时代》,张光直三联书店1999年版 【秦汉篇参考书】《秦汉史》,吕思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秦汉史》,林剑鸣,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秦汉史》,翦伯赞,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剑桥中国秦汉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阎步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先秦两汉史论丛》,韩连琪,齐鲁书社1986年版 《先秦两汉史研究》,吴荣曾,中华书局1995年版 《秦汉问题研究》,张传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秦汉史论集》,高敏,中州书画社1982年版 《秦汉魏晋史探微》,田余庆,中华书局,1993年版 《中国政治制度通史》(10卷)秦汉卷,白刚主编,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祝总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998年版 《察举制度变迁史稿》,阎步克,辽宁大学出版社1989、1996年版 《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阎步克,中华书局2002年版【魏晋南北朝篇参考书】《魏晋南北朝史》(上下册),王仲荦,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两晋南北朝史》(上下册),吕思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纲》,韩国磐,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金明馆丛稿初编》,陈寅恪,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三联书店1954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周一良,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札记》,周一良,中华书局1985年版 《魏晋南北朝论丛》,唐长孺,三联书店1955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唐长孺,三联书店1959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唐长孺,中华书局1983年版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唐长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读史集》,何兹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秦汉魏晋史探微》,田余庆,中华书局1993年版 《东晋门阀政治》,田余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魏晋南北朝经济史》,高敏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秦汉官制史稿》(上下册),安作璋、熊铁基,齐鲁书社1984年版 《中国政治制度通史》(10卷本)魏晋南北朝卷,白刚主编,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中古文人生活》,王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理学·佛学·玄学》,汤用彤,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魏晋南北朝文化史》,罗宏曾,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隋唐篇参考书】《隋书》:《高祖纪》、《炀帝纪》、《百官志》、《食货志》,及相关列传。《旧唐书》、《新唐书》:《高祖本纪》、《太宗本纪》、《则天皇后本纪》、《玄宗本纪》、《地理志》、《职官志》(《百官志》)、《食货志》、《兵志》,及有关列传。《资治通鉴》(隋唐部分)。《隋唐五代史纲》,韩国磐,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中华书局1977年9月版。《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陈寅恪,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2月版。【辽宗夏金篇参考书】《辽史》:《太祖本纪》、《太宗本纪》、《圣宗本纪》、《营卫志》、《兵卫志》、《百官志》、《食货志》,及相关列传。《宋史》:《太祖本纪》、《太宗本纪》、《神宗本纪》、《徽宗本纪》、《高宗本纪》、《理宗本纪》、《地理志》、《职官志》、《食货志》、《兵志》,及相关列传。《金史》:《太祖本纪》、《太宗本纪》、《海陵本纪》、《世宗本纪》、《食货志》、《百官志》,及相关列传。《两宋政治经济问题》,邓广铭、漆侠,知识出版社1988年版。《宋史》,陈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辽史简编》,杨树森,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金史简编》,张博泉,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辽夏金经济史》,漆侠、乔幼梅,河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元朝篇参考书】《元史》:《太祖本纪》、《太宗本纪》、《世祖本纪》、《顺帝本纪》、《地理志》、《百官志》、《食货志》,及相关列传。《邵循正历史论文集》(蒙古史、元史部分),邵循正,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9月版。《元朝史》,韩儒林主编,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元史》,周良霄、顾菊英,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明清篇参考书】《明史》:《太祖本纪》、《成祖本纪》、《英宗本纪》、《武宗本纪》、《神宗本纪》、《庄烈帝本纪》、《职官志》、《食货志》、《兵志》、《地理志》,及相关列传。《清史稿》:《太祖本纪》、《太宗本纪》、《世祖本纪》、《圣组本纪》、《世宗本纪》、《高宗本纪》、《职官志》、《食货志》、《兵志》、《地理志》,及相关列传。《明清史讲义》,孟森,中华书局1981年版。《明清史论著集刊》、《续编》,孟森,中华书局1984年版、1986年版。《明史新编》,傅衣凌主编,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简明清史》,戴逸主编,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明清史论著合集》,商鸿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清史新考》,王锺翰,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明清史新析》,韦庆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专题参考书】《中国政治制度通史》(10卷)秦汉、魏晋南北朝卷,白刚主编,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祝总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998年版《察举制度变迁史稿》,阎步克,辽宁大学出版社1989、1996年版《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阎步克,中华书局2002年版《秦汉官制史稿》(上下册),安作璋、熊铁基,齐鲁书社1984年版《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甲部、乙部,严耕望,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0年版《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瞿同祖,中华书局1991年版《秦汉法律与社会》,于振波,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魏晋南北朝经济史》,高敏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中国思想史》第一、二、三卷,侯外庐主编,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葛兆光,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十批判书》,郭沫若,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士与中国文化》,余英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汉代思想史》,金春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汉代政治与春秋学》,陈苏镇,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理学·佛学·玄学》,汤用彤,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郭象与魏晋玄学》,汤一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中古文学史论》,王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始创于1899年京师大学堂设立之史学堂,是中国最著名的历史学研究机构,也是近代中国最早的国立史学高等教育机构。北京大学历史学系1998年即获全国首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目前设立有中国史、世界史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招收历史学、世界史两个专业本科生。有历史学一级国家重点学科,含3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1个博士后流动站,10个教学科研实体,20个挂靠的研究虚体机构,2个藏书30多万册并有珍本、善本等特藏的专业图书分馆。师资岗位向国内外开放竞争,择优选用一流人才。目前一大批占有广阔学术前沿的中年教师已成为主力,一代史学新秀正在茁壮成长。教师中有过6位现任和曾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田余庆、何芳川、朱凤瀚、罗志田、钱乘旦、李剑鸣),4位北大文科资深教授,现有4位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马克垚、阎步克、钱乘旦、李剑鸣),5位教育部“长江学者”,1位国家级教学名师,5位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1位教育部跨/新世纪人才,大多数学科方向都有国内外公认的学术带头人。

不知道,真的,因为我不是这个专业的。

翦伯赞老先生主编的《中国史纲要》上下册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第一版

如果是教材的话首推人教版的《中国古代史》,如果还想了解的深入一些,可以看高等教育出版社的《中国古代史》三卷本,北大、复旦、人大、南大的《中国古代史》系列教材也不错。 但是光看课文还不够,你可以借一些书看看,比如《上下五千年》、《中华上下五千年》等。另外像很多名家都写过《中国通史》,比如吕思勉、范文澜、白寿彝等,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也是很好的普及读物。

明清史论文索引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研究论文集》南京大学历史系明清史研究室编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密码:w5f3    书名: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研究论文集作者名:南京大学历史系明清史研究室编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年份:1981年页数:680内容介绍:南京大学历史系明清史研究室继《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研究论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一年出版)之后,又完成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论文集》的编辑工作这部新编的论文集,收集一九八○年至一九八一年内发表的有代表性的论文共十八篇论文集的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四个部分: (1)关于理论问题的研究,如资本主义萌芽的形式问题,雇佣劳动的性质问题,货币的积累和去向问题,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问题等(2)关于行会制度的研究,如中国行会组织的特点,清代的手工业行会,鸦片战争以前上海行会性质的变化,会馆的性质和作用等(3)关于农业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如农业资本主义萌芽的社会经济条件,发生的具体过程及其特殊性,明清农业经济关系的变化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关系,中国地主经济制与农业。

我也想知道呢。。。

不知道,真的,因为我不是这个专业的。

翦伯赞老先生主编的《中国史纲要》上下册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第一版

战国秦汉史论文索引pdf

《中国史纲要》,翦伯赞主编,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中国古代简史》,张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历史学》(大学文科指导书目),李玉、吴宗国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中国历史文选》(修订本)张衍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通史参考书】 《国史大纲》,钱穆,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中国文化史导论》,钱穆,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吕著中国通史》,吕思勉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中国通史》,白寿彝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中华二千年史》,邓之诚,中华书局1983年版 《简明中国古代史》,张传玺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版 《中国古代史研究概述》,《中国史研究》编辑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中国历史研究专题述评》,胡凡等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讨论集》,《历史研究》编辑部,三联书店1957年版 《中国古代史分期讨论五十年》,林甘泉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中国大历史》,黄仁宇著,三联书店1997年 【阅读杂志】 《历史研究》 《中国史研究》 《中国史研究动态》 【文献索引】 《中国古代史论文资料索引》,复旦大学历史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中国史研究入门》(上、下),山根幸夫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 《先秦史研究概要》,朱凤瀚、徐勇编,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战国秦汉史论文索引》,张传玺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书目论文索引》,武汉大学图书馆1982年版。 《魏晋南北朝研究论文书目引得》(1912-1969),邝利安编,台湾中华书局。 《东洋学文献类目》,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先秦篇参考书】 《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苏秉琦,三联书店1999年版 《中国早期国家》,谢维扬,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李学勤主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郭沫若,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夏商史稿》,孙淼,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 《西周史》,杨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西周史》,许倬云,三联书店1994年版 《先秦史论稿》,徐中舒,巴蜀书社1992年版 《中国奴隶社会史》,金景芳,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春秋史》,童书业,山东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战国史》,杨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古史新探》,杨宽,中华书局1965年版 《先秦两汉史研究》,吴荣曾,中华书局1995年版 《十批判书》,郭沫若,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 《中国古代思想史》第1卷,侯外庐主编,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士与中国社会》,余英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中国青铜时代》,张光直三联书店1999年版 【秦汉篇参考书】《秦汉史》,吕思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秦汉史》,林剑鸣,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秦汉史》,翦伯赞,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剑桥中国秦汉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阎步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先秦两汉史论丛》,韩连琪,齐鲁书社1986年版 《先秦两汉史研究》,吴荣曾,中华书局1995年版 《秦汉问题研究》,张传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秦汉史论集》,高敏,中州书画社1982年版 《秦汉魏晋史探微》,田余庆,中华书局,1993年版 《中国政治制度通史》(10卷)秦汉卷,白刚主编,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祝总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998年版 《察举制度变迁史稿》,阎步克,辽宁大学出版社1989、1996年版 《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阎步克,中华书局2002年版【魏晋南北朝篇参考书】《魏晋南北朝史》(上下册),王仲荦,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两晋南北朝史》(上下册),吕思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纲》,韩国磐,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金明馆丛稿初编》,陈寅恪,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三联书店1954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周一良,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札记》,周一良,中华书局1985年版 《魏晋南北朝论丛》,唐长孺,三联书店1955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唐长孺,三联书店1959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唐长孺,中华书局1983年版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唐长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读史集》,何兹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秦汉魏晋史探微》,田余庆,中华书局1993年版 《东晋门阀政治》,田余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魏晋南北朝经济史》,高敏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秦汉官制史稿》(上下册),安作璋、熊铁基,齐鲁书社1984年版 《中国政治制度通史》(10卷本)魏晋南北朝卷,白刚主编,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中古文人生活》,王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理学·佛学·玄学》,汤用彤,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魏晋南北朝文化史》,罗宏曾,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隋唐篇参考书】《隋书》:《高祖纪》、《炀帝纪》、《百官志》、《食货志》,及相关列传。《旧唐书》、《新唐书》:《高祖本纪》、《太宗本纪》、《则天皇后本纪》、《玄宗本纪》、《地理志》、《职官志》(《百官志》)、《食货志》、《兵志》,及有关列传。《资治通鉴》(隋唐部分)。《隋唐五代史纲》,韩国磐,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中华书局1977年9月版。《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陈寅恪,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2月版。【辽宗夏金篇参考书】《辽史》:《太祖本纪》、《太宗本纪》、《圣宗本纪》、《营卫志》、《兵卫志》、《百官志》、《食货志》,及相关列传。《宋史》:《太祖本纪》、《太宗本纪》、《神宗本纪》、《徽宗本纪》、《高宗本纪》、《理宗本纪》、《地理志》、《职官志》、《食货志》、《兵志》,及相关列传。《金史》:《太祖本纪》、《太宗本纪》、《海陵本纪》、《世宗本纪》、《食货志》、《百官志》,及相关列传。《两宋政治经济问题》,邓广铭、漆侠,知识出版社1988年版。《宋史》,陈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辽史简编》,杨树森,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金史简编》,张博泉,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辽夏金经济史》,漆侠、乔幼梅,河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元朝篇参考书】《元史》:《太祖本纪》、《太宗本纪》、《世祖本纪》、《顺帝本纪》、《地理志》、《百官志》、《食货志》,及相关列传。《邵循正历史论文集》(蒙古史、元史部分),邵循正,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9月版。《元朝史》,韩儒林主编,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元史》,周良霄、顾菊英,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明清篇参考书】《明史》:《太祖本纪》、《成祖本纪》、《英宗本纪》、《武宗本纪》、《神宗本纪》、《庄烈帝本纪》、《职官志》、《食货志》、《兵志》、《地理志》,及相关列传。《清史稿》:《太祖本纪》、《太宗本纪》、《世祖本纪》、《圣组本纪》、《世宗本纪》、《高宗本纪》、《职官志》、《食货志》、《兵志》、《地理志》,及相关列传。《明清史讲义》,孟森,中华书局1981年版。《明清史论著集刊》、《续编》,孟森,中华书局1984年版、1986年版。《明史新编》,傅衣凌主编,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简明清史》,戴逸主编,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明清史论著合集》,商鸿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清史新考》,王锺翰,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明清史新析》,韦庆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专题参考书】《中国政治制度通史》(10卷)秦汉、魏晋南北朝卷,白刚主编,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祝总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998年版《察举制度变迁史稿》,阎步克,辽宁大学出版社1989、1996年版《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阎步克,中华书局2002年版《秦汉官制史稿》(上下册),安作璋、熊铁基,齐鲁书社1984年版《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甲部、乙部,严耕望,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0年版《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瞿同祖,中华书局1991年版《秦汉法律与社会》,于振波,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魏晋南北朝经济史》,高敏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中国思想史》第一、二、三卷,侯外庐主编,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葛兆光,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十批判书》,郭沫若,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士与中国文化》,余英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汉代思想史》,金春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汉代政治与春秋学》,陈苏镇,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理学·佛学·玄学》,汤用彤,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郭象与魏晋玄学》,汤一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中古文学史论》,王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始创于1899年京师大学堂设立之史学堂,是中国最著名的历史学研究机构,也是近代中国最早的国立史学高等教育机构。北京大学历史学系1998年即获全国首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目前设立有中国史、世界史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招收历史学、世界史两个专业本科生。有历史学一级国家重点学科,含3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1个博士后流动站,10个教学科研实体,20个挂靠的研究虚体机构,2个藏书30多万册并有珍本、善本等特藏的专业图书分馆。师资岗位向国内外开放竞争,择优选用一流人才。目前一大批占有广阔学术前沿的中年教师已成为主力,一代史学新秀正在茁壮成长。教师中有过6位现任和曾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田余庆、何芳川、朱凤瀚、罗志田、钱乘旦、李剑鸣),4位北大文科资深教授,现有4位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马克垚、阎步克、钱乘旦、李剑鸣),5位教育部“长江学者”,1位国家级教学名师,5位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1位教育部跨/新世纪人才,大多数学科方向都有国内外公认的学术带头人。

建议看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备考指南历史学基础,北师大出版社,还有山大出版社出版的历史学考研基础

著作与教材--专著、主编、合著共三十余种,主要有:1.中国通史讲稿(上),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10月(多次再版,累计二百余万册)2.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地图集(合),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10月1984年3月增订本3.战国秦汉史论文索引(1900-1990)(合),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6月4.战国秦汉史论著索引续编(论文1981-1990;专著1900-1990)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11月5.战国秦汉史论著索引三编(1991-2000)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6.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手册 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7月,1989年9月修订本,1995年6月第二版7.中国古代史纲(上、下册)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7月(多次再版,累计数十万册)8.北京史(合),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8月9.秦汉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11月,1995年10月增订本10.中国地震史资料·北京卷副主编,科学出版社1986年11.北京历史地图集(侯仁之主编,参加),北京出版社1988年5月12.中国历史文献简明教程 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7月13.简明中国古代史 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11月(已出至第三版,再版15次,累计20余万册)14.汉书精华注译 主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3年11月15.中国历代契约会编考释 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8月16.翦伯赞传,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3月 汉书全译(文白对照),全三册,主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004年1月 中华文明史 第二卷,主编,北大出版社 2012年4月 新史学家翦伯赞,北大出版社 2006年10月 翦伯赞诗集辑注,民族出版社 2008年4月 契约史买地券研究,中华书局 2008年8月 从“协和万邦”到“海内一统”, 北大出版社 2009年1月 张传玺说秦汉,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9年1月 中国历代契约粹编(共三册), 北大出版社 2014年5月论文--共发表论文200余篇,主要有: 汉以前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发生和确立,《北京大学学报》1961年2期2.两汉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北京大学学报》1961年3期3.《资治通鉴》是怎样编写的 - 读司马光《答范梦得》书后,《光明日报·史学》1961年12月20日4.武定彝族地区的封建领主所有制及其破坏,《文史哲》1962年2期5.从土地契约形式的演变看我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光明日报》1963年6月13日6.中国古代土地私有制形成的三个阶段,《北京大学学报》1978年2期7.翦伯赞同志革命的一生,《北京大学学报》1978年3期8.理论·史料·文章 - 学习翦伯赞同志的治学精神,《人民日报》1979年2月22日9.应当正确地评价王绾,《北京大学学报》1979年3期10.更名民曰黔首的历史考查,《北京大学学报》1980年2期11.论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权的法律观念,《北京大学学报》1980年6期12.战国秦汉三国时期的国有土地问题,(山大)《历史论丛》1981年2期13.释邮亭驿置徒司空,褒中县官寺,《考古与文物》1981年4期14.秦代北京地区的郡、县、关,《北京史研究通讯》1981年7、8期15.就郭沫若评价秦始皇答问,中央电大《文科园地》1982年1期16.汉唐时期的丝绸之路,中央电大《文科园地》1982年2期17.此游胜读十年书,《江海学刊》1982年2期18.翦伯赞传略,《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家传略》第一辑19.中国古代契约形式的源和流,《文史》16辑20.关于王昭君的几个问题,《北京大学学报》1982年6期21.论秦汉时期三种盐铁政策的递变,《秦汉史论丛》第二辑(1983年8月)22.少林武术与达摩并无关系.《光明日报》1984年2月22日,收入《中国武术论丛》第1辑23.从东汉雁门太守鲜于璜籍贯说到两汉雍奴故城,《环境变迁》1984年创刊号24.东汉雁门太守鲜于璜碑铭考释,《北京大学学报》1984年2期25.潞西县遮放区户闷寨傣族社会调查,《德宏傣族社会历史调查(二)》,收入《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云南省编辑委员会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2月26.两汉大铁犁研究,《北京大学学报》1985年1期27.怎样认识中国古代的农民战争--答《电大语文》、《四川电大》两编辑部问,《电大语文》1985年11、12合期,《四川电大》1985年6期28.西周封建论,《自修大学》1986年7期29.关于司马光《答范梦得》的内容、写作时间及版本问题,上海《古籍整理与研究》1987年2期30.从新加坡妈祖庙谈到妈祖信仰源流,《东南亚学刊》试刊1989年6月31.武定县万德区万宗铺村彝族社会历史调查,收入《云南彝族社会历史调查》,又收入《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32.翦伯赞与侯外庐的兄弟友谊与学术分歧,《江汉论坛》1989年7期33.诸葛亮隐居襄阳,未去南阳(宛),收入《诸葛亮躬耕地望论文集》东方出版社1991年3月34.中国古代契约资料概述,(台湾)《中国文化月刊》127期,1990年5月,收入《中国法律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9月出版35.论中国历代契约资料的蕴藏及其史料价值,《北京大学学报》1991年3期36.汉高祖刘邦新评,《刘邦研究》创刊号,1992年6月15日37.中国封建土地制度的历史变迁,(韩)李锡炫译,收入朴元火高编《中国历史与文化》,高丽大学出版社1992年12月出版38.论春秋至西汉中期的盐铁包商政策,(台湾)《中国文化月刊》164期1993年6月39.谈《汉书》,《文史知识》1994年5期40.秦汉史研究九十年评述,《秦汉史论丛》第6辑,江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41.云南彝族慕连土司史迹补正,《燕京学报》新1期,1995年8月燕京研究院编42.《百济国斯麻王买地券》释例,收入《韩国传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韩国学论文集》第4辑,北京大学韩国学研究中心编,1995年43.悬泉置、效谷县、鱼泽障的设与废,《国学研究》第3卷,1995年12月44.我总是走自己的路--翦伯赞与北大,收入《巍巍上庠,百年星辰--名人与北大》,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4月45.中国古代国家的历史特征,收入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中外历史问题八人谈》,1998年3月出版46.奠定文景之治政策的宏文三篇(贾谊《治安策》、晁错《论贵粟疏》、《募民徙塞下疏》),收入《中华活页文选》成人版,1998年13期47.翦伯赞,收入《中共党史人物传》第65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2月48.翦伯赞冤案的形成和平反,《纵横》1998年8期,收入《纵横》精品丛书《谜案冤案解读》,中国文史出版社。台湾《传记文学》1999年74卷3期全文转载,德国柏林自由大学《中国社会与历史》2000年5月18日以德文发表49.商鞅的历史功绩与个人悲剧,收入(韩)庆北史学会编《庆北史学》第21辑《金烨博士停年纪念史学论丛》,1998年8月50.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土地制度的演变,收入《庆祝杨向奎先生教研六十年论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51.秦始皇,收入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之光》第1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1月52.汉武帝,收入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之光》第1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1月53.张衡,收入《中华文明之光》第1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1月54.海不扬波国运昌,《北京日报》·理论·文史,1999年7月7日出版55.谆谆教导,永记不忘--纪念吕振羽同志诞辰100周年,吉林大学《史学集刊》2000年1期56.两汉国营手工业中的弊端与救弊措施,《文史》第50辑(2000年第1辑)57.应劭汉改邮为置说辨证,收入《文化的馈赠--汉学研究国际会议文集》史学卷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2000年8月58.两汉铁犁影响我国古代农业两千年,《光明日报》理论周刊2002年5月21日第3版59.秦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大一统疆域的奠定,(香港)珠海书院《珠海学报》第18期2002年10月60.谈新编中学历史教材的指导思想问题,天津《历史教学》2002年12月 古代政治文明的历史典范 ——秦汉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创造与推行 北大国学研究院《国学研究》第12卷(《国学研究》创刊十周年纪念专号),2003年12月 寻访翦伯赞先生在香港的踪迹 北京大学历史系《北大史学》,第10期 2004年1月 中国古代民族、大一统国家形成的三个阶段 中国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中华文明网・史苑》创刊号,2004年4月9日,收入《祝贺朱绍侯先生八十年华诞史学新论》,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5年9月 关于香港新见《吐鲁番契券的一些问题》,北大《国学研究》第13卷,2004年6月 新见鸽子洞元代契约识读 北大《国学研究》第14卷,2004年12月 买地券文广例 北大《国学研究》第17卷,2006年6月 翦伯赞《历史哲学教程》评价 收入仓修良主编《中国史学名著评价》第四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2月 翦伯赞《秦汉史》评介 收入仓修良主编《中国史学名著评介》第四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2月 中国古代国家的历史特征 北京论坛发言, 《文史知识》,2007年1月、3月连载 商鞅变法与中央集权制度 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 ,2007年3月,收入凤凰卫视 ——友谊凤凰丛书,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9年1月 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史学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的报告,2007年4月10日(该院有报告提要) 立足祖国历史主流,研究北京历史文化 石家庄《燕赵文化》2007年2期(6月18日),《文史知识》,2007年8月1日 唯物史观与史学理论 —— 翦伯赞 《历史哲学教规》 收入马宝珠主编《20世纪中国史学名著提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 从华夏和蛮夷戎狄等族名说到汉民族形成 中央文史研究馆・国学论坛(两岸三地参加),2007年11月;《江苏文史研究》2008年第3期,9月20日 买地券用名的历史考察 北大历史系《北大史学》,2007第12期 翦伯赞与新中国史学 中国社会科学报・学林,2009年10月8日 论秦始皇的功过是非 中华读书报・文化周刊・国学(秦统一2230年祭)2009年10月21日 唯物史观与中国史学 文史知识,2009年12月 为创建新史学而奋斗的一生—— 翦伯赞新史学探索述论(上、下) 高校理论战线,2010年第1、2期 唯物史观与中国史学 中国中央文献研究室《文献与研究》2010年3月18日第13期(总第250期)(文论摘登之十八,党内刊物,注意保存) 红色文化实业的开创者周宗琼(诞生百周年纪念) 中华读书报・文化周刊(出版史)14版,2010年10月27日(周宗琼1917年11月6日出生) 胡华与《中国历史概要》 百年潮,2011年第9 期(9月) 向侯仁之先生学习历史地理 中华读书报2011年12月17日第9 版;收入《走进侯仁之 ——恭贺侯仁之先生百岁寿辰》,北京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编,学苑出版社2011年12月出版 我与大玉琮的一段情缘 中华文物报2012年5月9日第5版 清道光《冫口子渔村史碑》的发现、复制和碑名考释 日照日报2012年12月1日4版文教周刊 求真求实,尊师爱生 ——翦伯赞教授的治学处世之道 中国老教授协会主编《大师风范》(文科)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9月出版 评论历史,要实事求是 —— 参访张传玺教授 国学新视野,2014年12月(冬季卷) 香港中国文化院,中华出版社总第十六期 海曲盐官两千年史事八议 (北大)国学研究第34卷,2014年12月

不知道,真的,因为我不是这个专业的。

中国语言学论文索引

这个论文的话在网上很一大堆啊,你可以去百度上面搜索一下。

中国语言学论文索引里的论文可以在哪里找到?这个我不知道,你上网查一下看在哪里可以找到。

最大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有唐至明十七种类书之大成的〈渊鉴类函〉最浩博的〈佩文韵府〉填空:1世界上最早的书目要推古希腊目录学家、诗人卡里马科斯编的《各科著名学者及其著作一览表》。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书目的国家之一。班固编的《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有文献中记载最早的群书目录。官修书目中最出色的代表要推清代的《四库全书总目》。宋代产生的三部重要私家书目是晁公武的《群斋读书志》、尤袤的《遂初堂书目》和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我国第一部类书《皇览》。它开创了我国类书的编撰体例,被誉为“千古类书的权舆”。宋初四大类书——《太平御览》《册府元龟》〈平广记〉〈文苑英华〉。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类书——〈永乐大典〉。我国现存最大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概念:工具书:是根据一定的查阅需要,系统汇集有关知识材料,并按易于检索的方法排检,以便迅速提供知识信息的图书。文摘:则是摘录有关的报刊论文或图书的主要内容。字典:主要是解释字的形、音、义及其用法。词典:主要说明词语的概念、意义和用法。类书:是辑录史实典故、名物制度、诗赋文章、丽词骈语等资料。功能:1)查找词藻典故和诗词文句出处。2)查考史实和事物掌故。3)辑佚和校勘古籍。政书:是专门记载历代或某一朝代的典章制度资料。百科全书:百科全书总汇各个学科或某一学科的知识,提供人类有关知识领域的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年鉴:是系统汇集一年内有关事物或学科的进展情况、重要文献及统计资料的连续性出版物。手册:是汇集某方面经常需要查考的基本知识和资料。名录:是汇集机构名、人名、地名等专名的基本情况和资料。统计资料:是系统汇集有关身会经济和社会生活方面的统计数字和资料。数据集和数学用表;则是系统汇集有关科学和生产方面的数据、公式等资料。年表:是汇集历史年代和历史大事资料。历表:是汇集不同历法的年月日资料。书目:也称目录,是著录一批相关文献并按照一定的次序编排而成的揭示与报道文献信息的工具。索引:是著录书刊中的题名、语词、主题、人名、地名、事件及其它事物名称,按照一定的方式编排,并指明出处的一种检索工具。丛书:又称丛刻、丛刊、丛编、汇刻、合刻,是辑汇有关著作,并冠以总名的一种著作集。重要的丛书有〈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四部备要〉〈丛书集成〉〈十三经注疏〉〈二十四史〉〈诸子集成〉。总集:汇集多人作品为一书,称为总集。重要的总集有<诗经>《楚辞》《先秦魏晋南北朝诗》《全唐诗》《全宋词》《全上古三代秦汉三过六朝文》《昭明文选》《文苑英华》《全唐文》《全宋文》〈全明文〉〈清文汇〉等。18汇编:通常称作资料汇编,是一种围绕某一学科、专题汇辑各种文献资料的著作。重要的汇编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汇编〉〈古典文学资料汇编〉〈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汇编〉〈中国技术成果大全〉〈实用科技信息汇编〉等。简答;工具书的功能用途:指示读书门径、解释疑难问题、指引资料线索、提供参考资料、辅助辑佚校勘、传播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功能用途。工具书的排检方法:一字顺排检法(部首法、笔画,笔顺法、四角号码法、汉语拼音字母排列法)。二分类排检法。(学科体系排列法、事物性质排列法)三时、地排检法(时序法、地序法)部首法的优缺点:优点:它把结构形态复杂而又极不规则的庞大数量的汉字分别归纳在一、二百个部首里,基本上符合汉字的结构特点和人们查字的习惯。不认识的字,不能用音序检字时,可以用部首法查出来。缺点:主要是部首位置不固定,或在做或在右,或在上或在下,有的还在中间,难以判定。以“年”字为例,有的字词典将其放在“/”部,有的放入“厂”部,有的放在“干”部。西汉刘歆编撰的《七略》将图书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个类目。书目的功能:检索功能、报道功能、导读功能。古今重要的书目有哪些?《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目录》《书目答问》《贩书偶记》《群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中国善本书提要》《中国丛书总录》《中国近现代丛书目录》《全国总书目》《中国国家书目》等。索引可分为哪几类?按照索引标引对象可分为篇目索引,内容索引又可分为语词索引、主题索引、关键词索引、人名索引、地名索引、分子式索引、引文索引等。索引的作用:是揭示和检索文献的工具,它是以文献中的某一具体事项和内容作为和检索单元,主要为读者指引其所在位置,起指南、指向、示址的作用,能够提高文献检索的深度和检索效率,因而,为人们所重视。重要的索引有哪些?《十三经索引》《二十四史纪传人名索引》《二十五史索引》《唐五代人物传记资料综合索引》《艺文志二十种综合引得》、《全国报刊索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主题索引》《中国史学论文索引》《中国古代史论文索引》《中国近代史论文资料索引》《中国现代史论文著作目录索引》《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论文索引》《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论文索引》《古今人物别名索引》《室名别号索引》《中国现代作家笔名索引》我国古代的字典词典大体上可分为哪几类?专就词典而言,又可分为哪几类?我国古代的字典词典大体上可分为三类。一是以义为系的字、词典。二是以形体结构为系的字书。三是以韵为系的韵书。词典又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语文性词典(词表)。第二类是百科性词典。第三类是专科性或专门性词典、词表。重要的语文性字、词典有哪些?以收录古代汉语词(字)为主的古汉语字书、词典。如《经籍篆诘》《辞源》(修订本)等;以收录现代汉语词(字)为主的现代汉语词典、词表等,如《现代汉语词典》《方言调查词汇》等,以及兼收古今词(字)的混合型词典,如《汉语大词典》等。查人名、地名重要的词典有哪些?《中国近现代人名大词典》《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等。年鉴的分类,各类中重要的年鉴有哪些?:按收录的知识范围分,有综合性年鉴(如〈中国百科年鉴〉〈中国年鉴〉〈世界知识年鉴〉及〈申报年鉴〉)和专门性年鉴(如〈中国哲学年鉴〉〈中国历史学年鉴〉〈中国经济年鉴〉〈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中国教育年鉴〉〈唐代文学研究年鉴〉〈自然科学年鉴〉〈中国农业年鉴〉等);按收录的地区范围分,有国际性年鉴(〈世界哲学年鉴〉)、国家性年鉴和地方性年鉴(如〈广东年鉴〉〈上海文化年鉴〉〈北京文艺年鉴〉〈广州经济年鉴〉等);按编撰特点分,有百科全书性年鉴和统计性年鉴等(如〈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上海统计年鉴〉等)。重要的年表、历表有哪些?年表部分,万过鼎〈中国历史纪年表〉,荣孟源〈中国历史纪年〉、方诗铭〈中国历史纪念表〉、汤有恩的〈公元干支推算表〉、剪伯赞〈中外历史年表〉、沈起炜〈中国历史大事年表〉、中央宣传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等。历表部分,陈垣〈中西回史日历〉、薛仲三〈两千年中西历对照表〉、方诗铭〈中国史历日和中西历日对照表〉等。查古书要利用哪些目录?查索古书,可利用史志目录,如〈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明史艺文志〉〈清史稿艺文志〉等;也可利用官、私目录,如〈崇文总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群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等;还可以利用丛书目录,如〈中国丛书总录〉〈中国丛书广录〉等。查现代图书要利用哪些目录?查索现代书,可利用〈民国时期总目录〉〈中国近现代丛书目录〉〈全国总书目〉〈中国国家书目〉等。查语言文学方面的论文资料,需要利用哪些索引?查语言学论文资料,利用〈中国语言学论文索引〉〈语文教学篇目索引〉等。查文学论文资料,利用在〈全国报刊文学论文索引〉〈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论文索引〉〈中国现代当代文学论文索引〉〈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资料索引〉等。查冷僻字要利用哪些字典?利用收字较多的字典,如〈康熙字典〉(收字47035个)〈中华大字典〉(收字48000个)〈汉语大字典〉(收字54678个)〈中华字海〉(收字85568个)等。查语文性词汇的词典有哪些?利用〈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辞源〉〈词诠〉〈古书虚字集释〉〈汉语成语大词典〉等。查诗文句出处要利用那些词典和索引?利用〈诗词名句辞典〉〈历代诗词名句辞典〉〈历代名句赏析辞典〉〈十三经索引〉〈全唐诗索引〉〈万首唐人绝句索引〉〈唐宋明诗索引〉〈唐宋明诗索引〉〈佩文韵府〉〈骈字类编〉等。查古典要利用哪些辞典和类书?利用〈古书典故辞典〉〈中国历史典故辞典〉〈中外典故辞典〉〈全唐诗典故辞典〉〈全宋词典故辞典〉等;也可利用类书,如〈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古书图书集成〉〈佩文韵府〉等;一般词典、成语词典也可以查典故。查古人名号利用哪些工具书?利用在,<中国人名大辞典><室名别号索引><古今人物别名索引><历代人物谥号封爵索引><古代名人字号辞典><历代名人室名别号辞典><中国现代作家笔名录>等查古人传记资料应利用哪些工具书?可利用人名辞典,如<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中国文学家大辞典><中国画家人名大辞典><中国音乐舞蹈戏曲人名辞典>等;可利用传记索引,如<二十四史记传人名索引><二十五史人名索引><唐五代人物传记资料索引><宋代传记资料索引><元人传记资料索引><明人传记资料索引><四十七种宋代传记综合引得><辽金元传记三十种综合引得><八十九种明代传记综合引得><三十三种清代传记引得>等;可利用年谱,如<中国历代人物年谱集目><中国历代名人年谱综录><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等查近现代人物资料应利用哪些工具书?可利用人物传,如<民国人物传><中共党史人物传><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家传略><中国近代著名哲学家评传><中国现代哲学人物评传><中国现代作家评传><中国现代戏剧电影艺术家传>等;可利用人名辞典,如<当代国际人物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家辞典><中国近现代人名大辞典><二十世纪中国名人辞典><中国共产党人名大辞典><中国革命史人物辞典><中国当代文化名人大辞典><中国现代作家大辞典><中国当代画家辞典><中国当代书法家辞典>中国电影演员辞典>等;可利用人名索引和传记资料索引,如<民国以来人名别号索引><中国现代作家笔名索引><中近现代人物传记资料索引><辛亥以来人物传记资料索引>等查古代法规制度应利用哪些类型的工具书?利用辞典,如<中国古代法学辞典><中国政治制度辞典><中国历代官制辞典><二十六史大辞典>(典章制度卷)等;利用职官表,如<历代职官表><清代职官表><历代管制\兵制\科学制度表释>等;利用法律汇编,如<九朝律考><历代刑法考><唐明律合编><大清律辑注>等;利用政书,如<艺文类聚><初学记><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玉海><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等查现代法规条约利用哪些工具书?利用<中华人民政府法令汇编><中华民国法规汇编><中华民国法规辑要><外交法规汇编><教育法令汇编><财政法规汇编><国际条约集><中外旧约章汇编>等新中国法规条约的查找利用哪些工具书?;利用<中央人民政府法令汇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法规汇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全书><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法规汇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条约集><中华人民共和国友好条约汇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多边条约集>等地名辞典的查找:利用地名辞典,如<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中国历史地名辞典><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中国市县大辞典><中国名山大川辞典><世界地名辞典><世界历史地名辞典>等;利用<中国历史地图集><历代地理沿革表>以及各种地方志等论述:以《古今图书集成》为例,谈谈类书是按什么分类的?清代编的《古今图书集成》按分类排检法中的事物性质排列法分类的。它分为6汇编(即历象汇编、方舆汇编、明伦汇编、博物汇编、理学汇编、经济汇编),下分32典(如经济汇编中分选举典、诠衡典、食货典、礼仪典、乐律典、戎政典、祥刑典、考工典),再下分为6109部。同一部中,大体上就是同一性质的资料。修订本《词源》与《词海》比较,二者在收词范围和用途上有何不同?主要收录古汉语词汇和有关古代文物、典章制度等知识性条目,,收词一般止于鸦片战争。收单字12890个。所收字按214部首排列。每字下首先用汉语拼音、注音字母注音,并加注《广韵》的反切、声调、韵部、声纽,《广韵》不收的字,采用《集韵》或其他的韵书、字书的反切。字下按笔画多少依次排列复词,共收词84134条。字、词的解释,用浅近的文言,并尽可能地征引最早的书证。引例注明书名、篇目或卷次,便于读者复案。书前有《部首目录》、《难检字表》,书末有四角号码《索引》。《辞海》收词有十万多条,包括单音词和复音词。全书按部首排列,略同《词源》。首字下注音反切、直音及韵部,复词不注音。释文先解意义,再引古书例句,都较《词源》有所改进。如《词源》引书不注篇名,常为论者所病,此书即加注篇名。另如增加新式标点,增收不少新词,这些都有益于读者。唐宋明清四代各产生了那些重要类书?唐代以〈艺文类聚〉(欧阳询等奉编)〈文思博要〉(高士廉奉明编)〈三教珠英〉(张宗昌等编)〈初学记〉(徐坚等编)等较著名宋代类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不但出现了宋初的四大书-《太平御览》《册府元龟》《太平广记》《文苑英华》而且出现了各种仿唐、续唐的类书,如祝穆的《事文类聚》、潘自牧的〈〈记纂渊海〉〉、刘应李的〈翰墨大全〉孙传的〈后六贴〉等各种具有专门用途的类书,如有为科举应试而编的〈玉海〉、(王应麟)〈文选双字类要〉(苏易简)、也有供乡塾诵习之用的〈两汉蒙求〉(刘班)和供民间充当顾问的〈事林广记〉(陈元倩)记载古农艺资料的〈全芳备祖〉(陈景沂),专门收录史令史实典故的〈岁时广记〉,专门供查考事物起源的〈事物纪原〉(高承),又有用书目分隶故实的〈小学绀珠〉(王应麟)。明代类书又有性的发展。出现了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类书〈永乐大典〉,仿唐宋的〈类隽〉(郑若庸)、〈经济类编〉(冯琦、冯理)、〈群书备数〉(张九韶)集唐宋的〈唐类函〉(俞安期),〈文选锦字〉,专门纪录图谱资料的〈三才图会〉〈图书编〉,专门辑考事物称谓的〈艺林汇考〉和〈事物异名录〉。清代有我国现存及姐妹篇〈骈字类编〉等。〈中国大百科全书〉收词多少条?按学科分了哪些卷?本书是我国第一部大型百科全书。全书约7万多条目,2亿字共74卷,1993年出齐。该书包括66个学科,分卷有:《天文学》《外国文学Ⅰ、Ⅱ》《体育》《戏曲艺术》《纺织》《环境文学》《法学》《教育》《矿治》《力学》《交通》《考古》《大气科学 海洋科学 水文科学》《民族》《电子与计算机Ⅰ、Ⅱ》《哲学》《航空 航天》《土木工程》《数学》《宗教》《中国文学Ⅰ、Ⅱ》《固体地球物理 测绘学 空间科学》《语言文学》《机械工程Ⅰ、Ⅱ》《化工》《音乐 舞蹈》《军事》《戏剧》《中国历史Ⅰ、Ⅱ、Ⅲ》《外国历史》《农业》《地理学》《新闻 出版》《自动控制与系统工程》《电影》《美术》《心理学》《生物学》《轻工》等和总索引。四角号码查字方法:取角法。例 以

如果语言学论文索引里的论文你就可以在知网上或者爱学术上。找到相应的论文。

  • 索引序列
  • 中国史学论文索引
  • 战国秦汉史论文索引
  • 明清史论文索引
  • 战国秦汉史论文索引pdf
  • 中国语言学论文索引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