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胶粘剂有关论文文献

胶粘剂有关论文文献

发布时间:

胶粘剂有关论文文献

2005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 落叶松单宁酚醛树脂胶粘剂的研究与应用由南京林业大学竹材工程研究中心张齐生等完成 该项目属于木材科学与技术、林产化学加工工程领域,是用落叶松树皮栲胶替代苯酚(苯酚取代率为60%)制作落叶松单宁酚醛树脂胶,用于制造室外用胶合板及其它人造板。1988年5月开始小试,1990年3月通过中试鉴定,1998年7月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落叶松单宁由于分子量大,化学活性太强,伴生物的粘度大,因此在制作落叶松单宁酚醛胶时遇到很多困难,其中主要的有:胶液的活性期太短,胶合强度不足,胶液粘度太大等。该项目通过对单宁的降解改性及选用合理的反应条件(配方、投料顺序、温度、时间等)成功地解决了这些困难,得到符合标准的胶粘剂,并且经过不断推广、改进,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不断提高质量,扩大应用领域。 与国外同类研究比较,我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落叶松单宁酚醛胶粘剂和粉状单宁酚醛胶粘剂自主知识产权和产品的国家,在制作方法及使用便利上具有明显的优势。主要技术指标:(1)取代60% 的苯酚制成落叶松单宁酚醛胶;(2)制成的落叶松单宁酚醛胶,游离苯酚≤3% 、游离甲醛≤2%,所生产的胶合板的甲醛释放量达到国家E1级标准要求;(3)所生产的胶合板符合Ⅰ类胶合板标准(室外用);(4)粉状落叶松单宁酚醛胶固体含量≥92%,储存期≥1年。主要经济指标:(1)液体落叶松单宁酚醛胶与普通酚醛胶相比较,根据苯酚价格不同每吨平均可降低成本400至1260元;(2)无需改变人造板工艺与设备,不增加应用企业的设备投资。 该项目是落叶松树皮进行循环利用的产品,可变废为宝,制成的单宁酚醛胶粘剂具有成本低、毒性小等优点,其胶合性能与价格昂贵的苯酚制成的酚醛胶相当,适用于木、竹材制做各种结构的胶合板(如:水泥模板、集装箱底板等)和刨花板等。已在全国17个省100多家企业得到了应用,有力地促进了人造板工业的科技进步。   版权所有: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 E-Mail: 联系电话:010-68511819 出处: -202-2-htm

可以写关于聚氨酯方面的,这个未来应该是一个趋势。当然,也可以从环保,低碳等角度去写。

正好我这里有,是上个学期学生们的毕业论文,可以发给你。

有关胶粘剂的论文

市场分析和开发,我认为是有机硅方面的胶粘剂是一个方向。因为有机硅环保无毒而且可以耐高低温可以用于很多领域/

可以写关于聚氨酯方面的,这个未来应该是一个趋势。当然,也可以从环保,低碳等角度去写。

灞桥纸: 1957年,在西安市东郊的灞桥,出土了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古纸。出土时,这是一叠纸片,有大有小,最大的有10×10厘米,最小的有3×4厘米,米黄色。经过反复科学检验,发现它主要是由大麻和少量苎麻的纤维制成的,也就是说,这是“植物纤维纸”。这座古墓最迟不晚于汉武帝时,即前140年至前87年,因此可以断定,在二千多年前,即公元前2世纪,我国已经生产并使用植物纤维纸了。这种灞桥纸,是考古发掘出来的世界上最早的纸。 蔡伦纸: 蔡伦,汉代造纸术发明家,字敬仲。桂阳(今湖南郴州市)人。明帝永平十八年(75)入宫为宦。东汉章和元年(87),任尚方令。元兴元年(105)发明造纸术。他总结前人经验,始有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原料经过挫、捣、抄、烘等工艺造纸,称“蔡侯纸”,对改革和推广造纸术有很大贡献,后世传为造纸术的发明者。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对世界文化的传播、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 左伯纸: 在蔡伦以后,别人又不断把他的方法加以改进。蔡伦死后大约八十年(东汉末年)又出了一位造纸能手,名叫左伯。他造出来的纸厚薄均匀,质地细密,色泽鲜明。当时人们称这种纸为“左伯纸”。可惜历史上没有把左伯所用的原料和制造方法记载下来。 藤纸: 魏晋南北朝时期纸广泛流传,普遍为人们所使用,造纸技术进一步提高,造纸区域也由晋以前集中在河南洛阳一带而逐渐扩散到越,蜀,韶,扬及皖,赣等地,产量,质量与日俱增。造纸原料也多样化,纸的名目繁多。剡溪有以藤皮为原料的藤纸,纸质匀细光滑,洁白如玉,不留墨。 附:纸的历史 纸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四大发明之一,它与指南针,火药,印刷术一起,给我国古代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技术的基础。纸的发明结束了古代简牍繁复的历史,大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在上古时代,祖先主要依靠结绳纪事,以后渐渐发明了文字,开始用甲骨来作为书写材料。后来又发现和利用竹片和木片(即简牍)以及缣帛作为书写材料。但由于缣帛太昂贵,竹木太笨重,于是便导致了纸的发明。 据考证,我国西汉时已开始了纸的制作。1957年陕西省博物馆在西安东郊灞桥附近的一座西汉墓中,发掘出了一批称之为"灞桥纸"的实物,其制作年代当不晚于西汉武帝时代。之后在新疆的罗布淖尔和甘肃的居延等地都发掘出了汉代的纸的残片,它们的年代大约比东汉建初至元兴年间的宦官蔡伦所造的纸要早150年至200年。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纸的发明虽很早,但一开始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政府文书仍是用简牍,缣帛书写的。至献帝时,东莱人左伯又对以往的造纸方法作了改进,进一步提高了纸张质量。他造的纸洁白,细腻,柔软,匀密,色泽光亮,纸质尤佳,世称"左伯纸",其中尤以五色花笺纸,高级书信纸为上。 魏晋南北朝时期纸广泛流传,普遍为人们所使用,造纸技术进一步提高,造纸区域也由晋以前集中在河南洛阳一带而逐渐扩散到越,蜀,韶,扬及皖,赣等地,产量,质量与日俱增。造纸原料也多样化,纸的名目繁多。如竹帘纸,纸面有明显的纹路,其纸紧薄而匀细。剡溪有以藤皮为原料的藤纸,纸质匀细光滑,洁白如玉,不留墨。东阳有鱼卵纸,又称鱼笺,柔软,光滑。江南以稻草,麦杆纤维造纸,呈黄色,质地粗糙,难以书写。北方以桑树茎皮纤维造纸,质地优良,色泽洁白,轻薄软绵,拉力强,纸纹扯断如棉丝,所以称棉纸。蔡伦造纸的原料广泛,以烂鱼网造的纸叫网纸,破布造的纸叫布纸,因当时把鱼网破布划为麻类纤维,所以统称麻纸。 为了延长纸的寿命,晋时已发明染纸新技术,即从黄蘖中熬取汁液,浸染纸张,有的先写后染,有的先染后写。浸染的纸叫染潢纸,呈天然黄色,所以又叫黄麻纸。黄纸有灭虫防蛀的功能。 隋唐时期,著名的宣纸诞生了。在宣纸的主要产地安徽宣州有这么一个传说:蔡伦的徒弟孔丹,在 皖南以造纸为业,他一直想制造一种特别理想的白纸,用来替师傅来画像修谱。但经过许多次的试验都不能如愿以偿。一次,他在山里偶然看到有些檀树倒在山涧旁边,因年深日久,被水浸蚀得腐烂发白。后来他用这种树皮造纸,终于获得成功。由此可以断定:利用树皮制造宣纸,在唐朝时候就比较盛行了。唐代写经的硬黄纸,五代和北宋时的澄心堂纸等,都是属于熟宣纸一类。嗣后宣纸一直是书写,绘画不可缺少的珍品,到明清以后,中国书画几乎全用宣纸。 同时,由于发明了雕版刷术,大大刺激了造纸业的发展,造纸区域进一步扩大,名纸迭出,如益州的黄白麻纸,杭州,婺州,衢州,越州的藤纸,均州的大模纸,蒲州的薄白纸,宣州的宣纸,硬黄纸,韶州的竹笺,临州的滑薄纸。唐代各地多以瑞香皮,栈香皮,楮皮,桑皮,藤皮,木芙蓉皮,青檀皮等韧皮纤维作为造纸原料,这种纸纸质柔韧而薄,纤维交错均匀。 唐代在前代染黄纸的基础上,又在纸上均匀涂蜡,经过砑光,使纸具有光泽莹润,艳美的优点,人称硬黄纸。还有一种硬白纸,把蜡涂在原纸的正反两面,再用卵石或弧形的石块碾压摩擦,使纸光亮,润滑,密实,纤维均匀细致,比硬黄纸稍厚,人称硬白纸。另外政治家填加矿物质粉和加蜡而成的粉蜡纸;在粉蜡纸和色纸基础上经加工出现金,银箔片或粉的光彩的纸品,称做金花纸,银花纸或金银花纸,又称冷金纸或洒金银纸;还有 色和花纹极为考究的砑花纸,它是将纸逐幅在刻有字画的纹版上进行磨压,使纸面上隐起各种花纹,又称花帘纸或纹纸,当时四川产的砑花水纹纸鱼子笺,备受文人雅士的欢迎。另外,还出现了经过简单再加工的纸,著名的有薛涛笺,谢公十色笺等染色纸,金粟山 经纸,以及各种各样的印花纸,松花纸,杂色流沙纸,彩霞金粉龙纹纸等。 五代制纸业仍继续向前发展,歙州制造的澄心堂纸,直到北宋,一直被公认为是最好的纸;此纸"滑如春水,细密如蚕茧,坚韧胜蜀笺,明快比剡楮"。这种纸长者可五十尺为一幅,自首至尾匀薄如一宋代继承了唐和五代的造纸传统,出现了很多质地不同的纸张,纸质一般轻软,薄韧,上等纸全是江南制造,也称江东纸。纸的再利用开始于南宋,以废纸为原料再造新约,人称还魂纸或熟还魂纸,具有省料,省时,见效快的特点。 元代造纸业凋零,只在江南还勉强保持昔日的景象。到了明代,造纸业才又兴旺发达起来,主要名品是宣纸,竹纸,宣德纸,松江潭笺。清代宣纸制造工艺进一步改进,成为家喻户晓的名纸。各地造纸大都就地取材,使用各种原料,制造的纸张名目繁多,在纸的加工技术方面,如施胶,加矾,染色,涂蜡,砑光,洒金,印花等工艺,都有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各种笺纸再次盛行起来,在质地上推崇白纸地和淡雅的色纸地, 色以鲜明静穆为主。康熙,乾隆时期的粉蜡笺,如描金银图案粉蜡笺,描金云龙考蜡笺,五彩描绘砑光蜡笺,印花图绘染色花笺,三色纸上采用粉彩加蜡砑光,再用泥金或泥银画出各种图案。笺纸的制作在清代已达到精美绝伦的程度。 另外,我国从晋代开始朝廷就从邻国接受贡纸,如南越进贡的侧理纸(或称苔纸),是以海苔为原料,加上味甘,大温,无毒的侧理制成的越南纸。朝鲜进贡的高丽纸,鸡林纸为历代统治者所喜爱。到清代则有朝鲜的丽金笺,金龄笺,镜花笺,竹青纸,越南的苔笺,日本的雪纸,奉书纸,西方的金边纸,云母纸,漏花纸,各色笺纸,回回各色花纸等。 参考资料:

有关胶粘剂的论文选题

议论文一般都是素材类作文,给定一段素材,自选论点和题目写作。这种作文,第一步是仔细阅读素材,千万别图省事或者赶时间就忽略素材,匆匆扫一眼素材就急着下笔这种万万不可取!要带着目的去通读素材,是为了get到自己擅长写的论点。 接下来我们需要为文章找一个论点。一篇素材里能找到的论点必然不止一个,但是不能贪心,要写的话,就只能专注于一个点上。 如何寻找论点,叫鱼与学习(学习王站)觉得经验是:素材里一定有人或者本身有观点,如果是有人物的,那么不同人物身上的相同点,和相同人物上的不同点就是论点;如果是没有人物有观点的,那一定有正反观点,你挑选一个比较符合主流的,你擅长的论点去写。

选什么不好说 不要选流变学。 那玩意我觉得比较不好弄。

高分子材料范围大了,如果想要简单的话,就在网上下载一篇,你得给一个题目才行!

目的应该放在熟悉科研过程和基本实验技能上。如果导师不给找题,如下: 1,与师兄师姐们或者身边有这方面经验的人商谈,听一听他们的想法,选一个和他们的实验方法相近的研究。优点在于:这样你将来实验有了问题,还有个人问,并且在他们的经验下,可以少走弯路和节省经费。我当初的硕士课题就是和我们那里的肿瘤研究所的好友商谈定下来的(与他们关联的题),一路非常顺利,那一步不会问好友就是了! 2,尽可能选简单的实验方法,不光是为了省钱和时间,同一个题能用简单方法证明,为什么非得找什么高级方法,可能有人说:越是高级的方法越有水平!这是大错特错!!!我曾经看过98 年发表在 Science 上的一篇原著,作者就是用了一个 ELASA 法,但实验设计的非常完美,而且就150例病人数。至于说我,当初的硕士课题用的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很简单!

有关胶粘剂的论文题目

pvcpp材料多,相对容易。

市场分析和开发,我认为是有机硅方面的胶粘剂是一个方向。因为有机硅环保无毒而且可以耐高低温可以用于很多领域/

选什么不好说 不要选流变学。 那玩意我觉得比较不好弄。

目的应该放在熟悉科研过程和基本实验技能上。如果导师不给找题,如下: 1,与师兄师姐们或者身边有这方面经验的人商谈,听一听他们的想法,选一个和他们的实验方法相近的研究。优点在于:这样你将来实验有了问题,还有个人问,并且在他们的经验下,可以少走弯路和节省经费。我当初的硕士课题就是和我们那里的肿瘤研究所的好友商谈定下来的(与他们关联的题),一路非常顺利,那一步不会问好友就是了! 2,尽可能选简单的实验方法,不光是为了省钱和时间,同一个题能用简单方法证明,为什么非得找什么高级方法,可能有人说:越是高级的方法越有水平!这是大错特错!!!我曾经看过98 年发表在 Science 上的一篇原著,作者就是用了一个 ELASA 法,但实验设计的非常完美,而且就150例病人数。至于说我,当初的硕士课题用的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很简单!

有关胶粘剂的论文标题

硅胶

正好我这里有,是上个学期学生们的毕业论文,可以发给你。

大功率汽车扬声器耐高温胶粘技术作者:浙江天乐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 彭国亮在扬声器和扬声器配件的生产过程中,都离不开胶粘剂的使用,胶粘剂是一种很重要的精细化工产品,其应用已深入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其中,耐高温胶粘剂在大功率汽车扬声器的生产中己被广泛应用,而且对胶粘剂在特殊环境下耐热性、耐介质性及其它性能的要求愈加苛刻,对于胶粘剂的耐高温性能的定义、分类及评价标准国内外尚未统一。一般来讲,耐高温性应按照在特定温度、时间和介质中能保持设计所要求的胶接强度或具有一定的强度保持率来评定,也就是说耐高温胶粘剂除能满足一定的温度要求外,还必须满足以下综合性能:有良好的热物理和热化学性能;有良好的加工性;在较高的温度和使用工作条件下,有较高的粘接强度和较好的物理机械性能并在规定的时间内能保持这种性能。目前,大功率汽车扬声器中所使用的耐高温胶粘剂主要以有机胶粘剂为主。有机耐高温胶粘剂种类较多,应用较广的主要有环氧树脂类、酚醛树脂类、有机硅类以及含氮杂环聚合物,近年来,对上述胶粘剂系列的热稳定性、氧化稳定性、粘接性能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具体介绍如下:1 .环氧类胶粘剂环氧树脂( EP )是泛指含二个或二个以上环氧基的高分子化合物的总称,是一种从液态到粘稠、固态多种形态的热固性树脂,这类物质不能单独使用,只有和固化剂混合后才能固化交联起到粘接作用。耐高温环氧胶粘剂具有粘接强度高,综合性能好,使用工艺简便的特点。突出优点是固化过程中挥发物少,收缩率小,可在-50——232℃长期工作,最高使用温度可达 500——1000℃ ,因此得到广泛应用。环氧树脂在高温下的性能主要取决于胶料的热变形温度和热氧化稳定性。环氧树脂本身官能团越多,两个环氧基之间距离越短,固化后树脂交联密度越大,热变形温度越高,耐热性越好,因而选择多官能团的环氧树脂是配制耐热环氧树脂胶粘剂的途径之一。但不经改性的环氧胶粘剂固化后较脆,机械性能、耐热性能差,而环氧树脂、固化剂的分子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反应性决定了固化物的热变形温度和热氧化稳定性,因此,选用耐高温、热稳定性优良的固化剂以及在胶系中加入增韧剂、抗热氧剂和其它功能性填料是改善环氧胶粘剂的有效途径。2 .酚醛脂类胶粘剂酚醛树脂是苯酚(或酚类有机物)与甲醛在酸或碱催化剂存在下缩聚而成的热塑性或热固性树脂,是开发最早的耐高温树脂,在胶粘剂领域中,其用量和产量都很大。酚醛树脂胶粘剂粘合力强,有良好的耐化学腐蚀和电绝缘性能,耐高温(在 300 ℃ 下,具有很高的粘接强度)。酚醛树脂可与多种聚合物共混改性,如聚乙烯醇缩醛、聚酞胺、氯丁橡胶等。耐高温改性酚醛树脂主要是用丁睛橡胶来改性的,这类胶粘剂的综合物理机械性能、耐老化、耐介质和抗疲劳性能均很好,可以作为胶液或胶膜使用,也可以粘接钢、不锈钢、铝合金、钛合金及其它金属。但纯的酚醛树脂脆性大,剥离强度低,硬度高,韧性差,并且在高温下易分解,施胶工艺比较复杂,因此在一些领域限制了该胶的应用。3 .耐高温有机硅胶粘剂有机硅胶粘剂可分为硅树脂胶粘剂和硅橡胶胶粘剂,其聚合物含有无机结构Si-0键,兼有无机和有机材料的某些性能,可在很宽的温度内(-60——1200℃ ) 保持理化性能不变。有机硅树脂是以聚有机硅氧烷及其改性体为主要原料的一类耐高温胶粘剂,常用于高温保护层。纯有机硅树脂胶粘剂具有优异的耐热性能,可在-60——400 ℃ 下长期使用,短期使用至 450—— 550 ℃ ,瞬间使用可达 1000——1200 ℃ ;但主要缺点是性脆,粘接强度低,固化温度过高。为获得更好的高温理化性能,常用酚醛、环氧、聚氨酯等树脂对其改性,降低固化温度和减少固化时间,可达到粘附性好,室温固化、耐高温度的要求。硅橡胶胶粘剂分为热硫化硅橡胶胶粘剂和室温硫化硅橡胶胶粘剂。前者近年来有一定的发展,但具硫化工艺比较复杂;而后者因其硫化工艺简单,同时又具有耐氧化、耐高低温变化,耐寒、耐臭氧和优异的电绝缘性能等,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发展很快,已达到上百个品种。4 .含氮杂环类的胶粘剂在耐高温有机胶粘剂中,杂环高分子化合物的耐热性最好,品种主要有聚酰亚胺、聚苯并咪唑和聚苯基喹恶啉,其中聚酰亚胺(PI)是迄今工业上应用耐热等级最高的一种商业化聚合材料。聚酰亚胺( PI )是指分子链中含有酰亚胺环状结构的环链高聚物,具有优良的耐热老化性能和化学稳定性、耐容积性、热膨胀系数小以及优异的力学性能和电性能。根据其合成及加工成型方法,可分为缩聚型和加工型。缩聚型聚酰亚胺最早是由芳香族四酸二酐与芳香族二胺在极性溶液中反应生成聚酰胺酸,再加热脱水缩合而成。通过把柔性基团引入 PI 主链,并在 PI 上引入侧链等方法降低了 PI 分子的刚性,增加柔性,得到热塑性 PI ,使 PI 胶粘剂有了重要进展。加工型 PI 是由不饱和活性基团,通过端基间反应而形成高度交联网络的,这种交联网络是热固型的,可用热固型塑料加工方法来加工,没有气孔,与各种填料混溶性好,性能稳定。聚苯并咪唑( PBI )是另一种重要的耐高温胶粘剂,是由芳香族四胺与芳香族二元羧酸或其衍生物经缩聚反应而得。对许多金属及非金属材料均有良好的粘接性能,起始粘接强度较高,有良好的耐水、耐油、耐高温及瞬间超高温性能,可在-253——260℃下长期使用,在 539 ℃ 下短期使用。但由于PBI分子结构中 N 一 H 键存在导致耐热老化性能欠佳和原料成本高昂,使得 PBI 胶粘剂至今未得到广泛应用。聚苯基喹恶啉(PBO)是由双(邻)苯二胺和对苯二甲酸化合物缩聚而成,是一种耐高温的芳杂环高聚物。在 500 ℃ 加热 3h 不分解,易成膜,可用作大面积的粘接。但价格昂贵,加工温度高( 370 ℃ )限制了其广泛应用。在汽车扬声器中耐高温胶粘剂应用也将日益扩大,对其技术要求也愈加苛刻。尽管耐高温胶粘剂新产品、新用途不断被报道,但迄今为止,限于胶粘剂本身的固有缺陷,其性能很难有根本上的突破,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它们的应用。当今耐高温胶粘剂研究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开发新型的有机耐高温胶粘剂,制备出耐高温、力学性能好、高耐久性的胶粘剂。2、利用和开发新型的改性技术对现有的耐高温树脂进行改性,提高其综合性能,扩大应用范围。3、利用纳米材料和晶须材料等新型材料的特殊性能制备出高性能核心功能的复合胶粘剂。4、开发新型的无机胶粘剂,改善并提高对基材的粘接强度、降低脆性和耐水性等性能,使其能适用于各种产品

目的应该放在熟悉科研过程和基本实验技能上。如果导师不给找题,如下: 1,与师兄师姐们或者身边有这方面经验的人商谈,听一听他们的想法,选一个和他们的实验方法相近的研究。优点在于:这样你将来实验有了问题,还有个人问,并且在他们的经验下,可以少走弯路和节省经费。我当初的硕士课题就是和我们那里的肿瘤研究所的好友商谈定下来的(与他们关联的题),一路非常顺利,那一步不会问好友就是了! 2,尽可能选简单的实验方法,不光是为了省钱和时间,同一个题能用简单方法证明,为什么非得找什么高级方法,可能有人说:越是高级的方法越有水平!这是大错特错!!!我曾经看过98 年发表在 Science 上的一篇原著,作者就是用了一个 ELASA 法,但实验设计的非常完美,而且就150例病人数。至于说我,当初的硕士课题用的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很简单!

  • 索引序列
  • 胶粘剂有关论文文献
  • 有关胶粘剂的论文
  • 有关胶粘剂的论文选题
  • 有关胶粘剂的论文题目
  • 有关胶粘剂的论文标题
  • 返回顶部